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辽史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历-辽史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历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 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商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畦养,川河、泲,浸葘、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太保奭于燕。  泰以其地为渔阳、上谷、石北平、辽西、辽东正郡。汉为燕国。  历封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尝置涿郡广阳国。后汉为广平国广阳郡;或合于上谷,复置幽州。后周置燕及范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刘总归唐。至张仲武、张九仲,以王得民。刘仁恭父子憎争,遂入五代。自唐而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  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  西域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府曰幽郡,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  统州六、县十一:析津县。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户二万。  宛平县。本晋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名。户二万二干。  昌平县。本汉军都县,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郡废,县隶幽州。在京北九十里。  户七千。  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户七千。  潞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有潞水。在京东六十里。广六千。  宋次县。本汉旧县,屈渔阳郡。唐武德四年徒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户一万二千。  永清县。本汉益昌县,随置通泽县,唐置武隆县,改会昌,天宝初为永清县。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在东京商一百五十里。户一万。  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  户一千。  漷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若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鸭。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骄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门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谓和后易之。南即桑乾河。  顺州,归化军,中,刺史。秦上谷,汉范阳,北齐归德郡境。随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郡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德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有温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尝驻军于此;黍谷山,邹衍吹律之地,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初军曰归宁,后更名。统县一:怀柔县。唐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今名。户五千。  檀州,武威军,下,刺史。本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  《魏书》,曹公历白檀,破乌龙于柳城。《续汉书》,自檀在右北平。元魏创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为元州。隋开皇十八年割燕乐、密云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辽加今军号。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统县二:密云县。本汉白檀县,后汉以居憕奚。元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高齐废郡及二县,来属。户五千。行唐县。本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  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石晋以归太宗。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统县四:范阳县。本汉涿县。唐武德中,改范阳县。有涿水、范水。  户一万。  固安县。本汉方城县,先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易州涞水县移置,属幽州,取汉故安县名。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徙治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废,移今治,复属幽州。在州东南九十里。户一万。  新城县。本汉新昌县。唐大历四年忻田安县置,后省。后唐天成四年复析范阳县置。在州南六十里。户一万。  归义县。本汉易县地。齐并入緀县。唐武德五年置北义州,州废,复置县来属。民居在巨马河南,侨治新城。户四千。  易州,高阳军,上,刺史。汉为易、故安二县地。随置易州,随末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复易州,天宝元年仍上谷郡。  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隶定州节度使。会同九年孙方简以其地来附。应历九年为周世宗所取,后属宋。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阳军。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统县三:易县。本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  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城西北隅置县,即今县治也。户二万五千。  涞水县。本汉道县,今县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于故城南,日口今县置。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  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本属。圣历二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县。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徒治玄州总管府,场帝改渔阳郡。唐武德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  三河县。本汉临胸县地,唐开元四年忻潞州置。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  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幽州。十八年来属。《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就有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川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川,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有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随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夏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后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  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川。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  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郡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  有海阳山。县在州商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鬼,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后名海阳县,汉水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后屈辽西。  石晋割地,在平川之境。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余仞,下临渝河。统县三: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  汉属辽西郡,久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  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  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  户三千。石城县。汉置,属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营州,邻海军,下,剌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  前燕慕容醊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部。后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版权声明】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辽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闰考-辽史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牂。积牂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辽史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辽史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商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畦养,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通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阀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卫,商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统州二、县七: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  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庙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长青县。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  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庙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置云州,改属定襄郡。随末隋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  户三千。  怀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撅所据。唐克颉利,县遂废为怀荒镇。高勋镇燕,奏分归化州文德县置。初隶奉圣州,后来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广三千。  弘州,博宁军,下,刺史。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用初地陷突撅,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天宝乱废,后为襄阴村。统和中,以寰州近边,为宋将潘类所破,废之仍于此置弘州,初军曰永宁。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  统县二:永宁县。户一万。  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商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广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孤岭、白道坂。县一:宣德县。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后隶定襄郡,汉末废。  高齐置紫阿镇。唐会昌中置县。户三千。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秦为上郡北境,汉属五原郡。地碛卤,少田畴。自晋永嘉之乱,属赫连勃勃。后周置永丰镇。  隋开皇中升永丰县,改丰州。大业七年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奏改归顺邯。唐武德元年为丰州总管府。六年省,迁民于白马县,遂废。贞观四年分灵州境,置丰州都督府,领蕃户。  天宝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丰州,后入回鹘。会昌中克之,后唐改天德军。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滦、九十九泉、没越滦、古碛口、青冢——即王昭君墓。  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富民县。本汉临戎县,辽改今名。户一千二百。  振武县。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元魏尝都盛乐,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开元七年割隶东受降城。八年置振武军节度使。全昌五年为安北都护府。后唐庄宗以兄嗣本为振武节度使。太祖神册元年,伐吐浑还,攻之,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乡兵三百人防戍。后更为县。云内州,开远军,下,节度。本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清宁初升。有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柔服县。  宁人县。  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德,尽掠吏民以东。后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德军节度使。有黄河、黑山峪、庐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  宁边州,镇西军,下,刺史。本唐隆镇,辽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  秦圣州,武定军,上,节度。本唐新州。后唐置团练使,总山后八军,庄宗以弟存矩为之。军乱,杀存矩于祁州,拥大将卢文进亡归。太祖克新州,庄宗遣李嗣李源复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军。石晋高祖割献,太宗改升。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东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  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四:永兴县。本汉涿鹿县地。黄帝兴蚩尤战于此。户八千。  矾山县。本汉军都县。山出白绿矾,故名。有矾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户三千。  龙门县。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趣海。雨则俄顷水逾十仞,晴则清浅可涉,实塞北控扼之冲要也。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四千。  望云县。本望云川地。景守于此建潜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绍国统,号御庄。后置望云县,直隶彰愍宫,附庸于此。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户一千。  归化州,雄武军,上,刺史。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德县。  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庸太宗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献于辽,改今名。有桑乾河;会河川;爱阳川;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栅数陉而已;断云岭,极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统县一:文德县。本汉女祁县地。元魏置。户一万。  可汗州,清平军,下,刺史。本汉潘县,元魏废。北齐置北燕郡,改怀戎县。隋废郡,属涿郡。唐武德中复置北燕州,县仍旧。贞观八年改妫州。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于此。又有温泉、版泉、磨并山、鸡鸣山、乔山、历山。  统县一:怀来县。本怀戎县,太祖改。户三千。  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后唐同光二年隶新州。  太宗改奉圣州,仍属。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统县一:缙山县。本汉广宁县地。唐天宝中割妫川县置。户五千。  蔚州,忠顺军,上,节度。周《职方》,并州川曰沤夷,在州境飞狐县。赵襄子灭代;武灵王置代郡;项羽徙赵歇为代王;歇还赵,立陈余王代;汉韩信斩余,复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开皇中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至德二年改兴唐县。乾元元年仍旧。大中后,朱邪执宜为刺史,有功,赐姓名李国昌。子克用乞为留后,僖宗不许。广明初,攻败国昌,代北无备,太祖来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晋献地,升忠顺军,后更武安军。统和四年入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  统县五:灵仙县。唐置兴唐县,梁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夏置,晋改今名。户二万。  定安县。本汉东安阳县地,久废。后唐太祖伐刘仁恭,次蔚州,晨雾晦冥,占,不利深入,会雷电大作,燕军解去,即此。辽置定安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户一万。  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即此。随仁寿元年改名飞狐。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  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户五千。  灵丘县。汉置。后汉省。东魏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中罢郡来属。大业初改隶代州。唐武德六年仍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户三千。  广陵县。本汉延陵县。随唐为镇州。后唐同光初分兴唐县置。石晋割属辽。东南至州四十里。户三千。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后唐明宗,州人也。  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县。本汉阴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随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户八千。  浑源县。唐置。有浑源川。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户三千。  朔州,顺义军,下,节度。本汉马邑县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荣乱,废。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马邑,即今城。  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府。随大业三年改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朔州。辽升顺义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三。  鄯阳县。本汉定襄县地。建安中置新兴郡。元魏置桑乾郡。  高齐置招远县,郡仍旧。随开皇三年罢郡,隶朔州。大业元年初名都阳县,辽因之。户四千。  宁远县。齐天保六年,于朔州西置招远县。唐乾元元年改今名,辽因之。有宁远镇。  东至朔州八十里。户二千。  马邑县。汉置,属雁门郡。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商至朔州四十里。户三千。  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县。  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成军。统县一: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隶朔州,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户五千。  东胜州,武兴军,下,刺史。隋开皇七年置胜州。大业五年改榆林郡。唐贞观五年于南河地置决胜州,故谓此为东胜州。  天宝七年又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榆林县。  河滨县。  金肃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户,防秋军一千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河清军。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趋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号河清军。徙民五百户,防秋兵一千人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版权声明: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辽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历-辽史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历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 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辽史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辽史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道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步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魏武北征,纵兵大战,降者二十余万,去之松漠。其后拓拔氏乘辽建牙于此,当饶乐河水之南,温渝河水之北。唐太宗伐高丽,驻跸于此。部帅苏文从征有功。  奚长可度率众内附,力量饶乐都督府。咸通以后,契丹始大,奚族不敢复抗。太祖建国,举族臣属。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阀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邦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迸故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人定。  皇城中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湿,多凿井泄之,人以为便。大同驿以待宋使,朝天馆待新罗使,来宾馆待夏使。有七金山、马盂山、双山、松山、土河。  统州十、县九:大定县。白鞓故地。以诸国俘户居之。长兴县。本汉宾从县。以诸部人居之。  富庶县。本汉新安平地。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劝农县。本汉宾从县地。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文定县。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升平县。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归化县。本汉柳城县地。  神水县。本汉徒河县地。开泰二年置。  金源县。本唐青山县境。开泰二年析京民置。  恩州,怀德军,下,刺史。本汉新安平县地。太宗建州。  开泰中,以渤海户实之。初隶永兴宫,后属中京。统县一:恩化县。开泰中渤海人户置。  惠州,惠和军,中,刺史。本唐归义州地。太祖俘汉民数百户免邈山下,创城居之,置州。属中京。统县一:惠和县。圣宗迁上京惠州民,托诸宫院落帐户置。  高州,观察。唐信州之地。万岁通天元年,以契丹室活部置。开泰中,圣宗代高丽,以俘户置高州。有平顶山、滦河。  属中京。统县一:三韩县。辰韩为扶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户五千。  武安州,观察。唐沃州地。太祖俘汉民居木叶山下,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后升。有黄柏岭、袅罗水、个没里水。属中京。统县一:沃野县。  利州,中,观察。本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开泰元年升。属中京。统县一:阜俗县。唐末,契丹渐炽,役使奚人,迁居琵琶川。统和四年置县。初隶彰愍宫,更隶中京。后置州,仍属中京。  榆州,高平军,下,刺史。本汉临渝县地,后隶有北平骊城县。唐载初二年,析慎州置黎州,处靺鞨部落,后为奚人所据。太宗南征,横帐解里以所俘镇州民置州。开泰中没人。属中京。统县二:和众县。本新黎县地。  永和县。本汉昌城县地。统和二十二年置。  泽州,广济军,下,刺史。本汉土垠县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炼陷河银冶。隶中京留守司。开泰中置泽州。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属中京。统县二:神山县。神山在西南。  滦河县。本汉徐无县地。属永兴宫。  北安州,兴化军,上,刺史。本汉女祁县地,属上谷郡。  晋为冯跋所据。唐为奚王府西省地。圣宗以汉户置北安州。属中京。统县一:兴化县。本汉且居县地。  潭州,广润军,下,刺史。本中京之龙山县,开泰中置州,仍属中京。统县一:龙山县。本汉交黎县地。开泰二年以习家寨置。  松山州,胜安军,下,刺史。开泰中置。统和八年省,复置。属中京。统县一:松山县。本汉文成县地。边松漠,商贾会冲。开泰二年置县。有松山川。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门,至望京馆。五十里至顺州。七十里至檀州,渐入山。五十里至金沟馆。将至馆,川原平旷,谓之金沟淀。自此入山,诘曲登陟,无复里喉,但以马行记日,约其里数。九十里至古北口,两傍峻崖,仅客车轨。又度德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过雕窠岭、偏枪岭,四十里至卧如来馆。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又过摸斗岭,一名渡云岭,芹菜岭,七十里至柳河馆。松亭岭甚险峻,七十里至打造部落馆。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八十里至鹿儿峡馆。过暇蟆岭,九十里至铁浆馆。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馆。八十里至通天馆。二十里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圆才四里许。门但重屋,无筑纛之制。南门曰朱夏,门内通步廊,多坊门。又有市楼四:曰天方、大衢、通韅、望阙。次至大同馆。其门正北日阳德、阊阖。城内西雨隅冈上有寺。城南有园圃,宴射之所。自过古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种,但无桑柘;所种皆从垅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长松郁然,深谷中时见畜牧牛马橐驼,多青羊黄家。  成州,兴府军,节度。晋国长公主以媵户置,军曰长庆,隶上京。复改军名。统县一:同昌县。  兴中府。本霸州彰武军,节度。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  慕容邈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商,福德之地,乃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遂迁都,号曰和龙宫。慕容垂复居焉,后为冯跋所灭。元魏取为辽西邵。随平高保宁,置营州。炀帝废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万岁通天中,陷李万荣。神龙初,移府幽州。开元四年复置柳城。八年西徒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所据。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节度。  统和中,制置建、霸、宜、锦、白川等五州。寻落制置,隶积庆宫。后属兴圣宫。重熙十年升兴中府。有大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统州二、县四:兴中县。本汉柳城县地。太祖掠汉民居此,建霸城县。重熙中置府,更名。  营丘县。析霸城置。  象雷县。开泰二年以麦务川置。初隶中京,后属。  闾山县。本汉且虑县。开泰二年以罗家军置。隶中京,后属。  安德州,化平军,下,刺史。以霸州安德县置,来属。统县一:安德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徒河境户置。初隶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  黔州,阜昌军,下,刺史。本汉辽西郡地。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户居之,隶黑水河提辖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汉户益之,初隶永兴宫,更隶中京,后置府,来属。统县一:盛吉县。太祖平渤海,俘兴州盛吉县民来居,因置县。  宜州,崇义军,上,节度。本辽纍县地。东丹王每秋畋于此。兴宗以定州俘户建州。有坟山,松柏连互百余里,禁礁采;凌河,累石为堤。隶积庆宫。统县二:弘政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紝,多技巧。  闻义县。世宗置。初隶海北州,后来属。  锦州,临海军,中,节度。本汉辽东无虑县。慕容皝置西乐县。太祖以汉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出、淘河岛。隶弘义宫。统州一、县二:永乐县。  安昌县。  岩州,保肃军,下,刺史。本汉海阳县地。太祖平渤海,迁汉户杂居兴州境,圣宗于此建城焉。隶弘义宫,来属。统县一:兴城县。  川州,长宁军,中,节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会同三年,沼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诛,没入,省曰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弘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  咸康县。  宜民县。统和中置。  建州,保静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昌乐县。太祖完葺故垒,置州。汉乾元年,故石晋太后诣世宗,求于汉城侧耕垦自赡。许于建州南四十时给地五十顷,营构房室,创立宗庙。州在灵河之南,屡遭水害,圣宗迁于河北唐崇州故城。初名武宁军,隶永兴宫,后属敦睦宫。统县二:永霸县。  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  来州,归德军,下,节度。圣宗以文直五部岁饥来归,置州居之。初刺史,后升。隶永兴宫。有三州山、六州山、五脂山。统州二、县一:来宾县。本唐来远县地。  隰州,平海军,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宁县。圣宗括帐户迁信州,大雪不能进,建城于此,置焉。隶兴圣宫,来属。统县一:海滨县。本汉县。濒海,地多碱卤,置盐场于此。迁州,兴善军,下,刺史。本汉阳乐县地。圣宗平大延琳,迁归州民置,来属。有箭牱山。统县一:迁民县。  润州,海阳军,下,刺史。圣宗平大延琳,辽宁州之民居此,置州。统县一:海阳县。本汉阳乐县地,迁润州,本东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于此。

【版权声明】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辽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辽史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商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畦养,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辽史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辽史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道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步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

  东京辽阳府,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作八条之教,尚礼义,富农桑,外户不闭,人不为盗。传四十余世。燕属真番、朝鲜,始置吏、筑障。秦属辽东外徼。汉初,燕人满王故空地。武帝元封三年,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后汉出入青、幽二州,辽东、玄菟二郡,沿革不常。汉末为公孙度所据,传子康;孙渊,自称燕王,建元绍汉,魏灭之。晋陷高丽,后归慕容垂;子宝,以勾丽王安为平州牧居之。元魏太武遣使至其所居平壤城,辽东京本此。  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大氏始保挹娄之东牟山。武后万岁通天中,为契丹尽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辽水自固,武后封为震国公。传子祚荣,建都邑,自称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中宗赐所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僭号改元,拟建宫阙,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辽东盛国。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号中京显德府。太祖建国,攻渤海,拔忽汗城,俘其王大諲撰,以为东丹王国,立太子图欲为人皇王以主之。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德,西曰大顺,西北曰大辽,北曰怀远,东北曰安远。宫城在东北隅,高三丈,具敌楼,南为三门,壮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大内建二殿,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在宫门之南。外城谓之汉城,分南北市,中为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附马寺,铁幡竿在焉;赵头陀寺;留守卫;户部司;军巡院,归化营军千余人,河、朔亡命,皆籍于此。东至北乌鲁虎克四百里,南至海边铁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县海口三百六十里,北至挹娄县、范河二百七十里。东、西、南三面抱海。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浑河在东梁、范河之间;沙河出东南山西北流,径盖州入于海。有蒲河;清河;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泺,水多蓒芋之草;驻跸山,唐太宗征高丽,驻跸其颠数曰,勒石纪功焉,俗称手山,山颠平石之上有掌指之状,泉出其中,取之不竭。又有明王山、白石山——亦曰横山。天显十三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  户四万六百因。辖州、府、军、城八十七。统县九:辽阳县。本渤海国金德县也。汉坝水县,高丽改为勾丽县,渤海为常乐县。户一千五百。  仙乡县。本汉辽队县,渤海为永丰县八神仙传》云:“仙人白仲理能炼神丹,点黄金,以救百姓。”户一千五百。  鹤野县。本汉居就县地,渤海为鸡山县。昔丁令成家此,去家千年,化鹤来归,集于华表柱,以咮画表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虽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户一千二百。  析木县。本汉望平县地,渤海为花山县。户一千。  紫蒙县。本汉镂芳县地。后拂涅国置东平府,领蒙州紫蒙县。后徙辽城,并入黄岭县。渤海后为紫蒙县。户一千。  兴辽县。本汉平郭县地,渤海改为长宁县。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群邑,遂定今名。户一千。  肃慎县。以渤海户置。  归仁县。  顺化县。  开州,镇国军,节度。本濊貌地,高丽为庆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有宫殿。都督庆、盐、穆、贺因州事。故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皆废。叠石为城,周围二十里。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此。太祖平渤海,徙其民于大部落,城遂废。圣宗代高丽还,周览城基,复加完葺。开泰三年,迁双、韩二州千余户实之,号开封府开远军,节度;更名镇国军。隶东京留守,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州三、县一。  开远县。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渤海因之,辽初废。  圣宗东讨,复置以军额。民户一千。  盐州。本渤海龙河郡,故县四:海阳、接海、格川、龙河,皆废。户三百。隶开州。相去一百四十里。  穆州,保和军,刺史。本渤海会农郡,故县四:会农、水歧、顺化、美县,皆废。户三百。隶开州。东北至开州一百二十里。统县一:会农县。  贺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故县四:洪贺、送减、吉理、石山,皆废。户三百。隶开州。  定州,保宁军。高丽置州,故县一,曰定东。圣宗统和十三年升军,迁辽西民实之。隶东京留守司。统县一:定东县。高丽所置,辽徒辽西民居之。户八百。  保州,宣义军,节度。高丽置州,故县一,曰来远。圣宗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统和末,高丽降,开泰三年取其保、定二州,于此置榷场。隶东京统军司。统州、军二,县一:来远县。初徙辽西诸县民实之,又徙奚、汉兵七百防戍焉。  户一千。  宣州,定远军,刺史。开泰三年徒汉户置。隶保州。  怀化军,下,刺史。开泰三年置。隶保州。  辰州,奉国军,节度。本高丽盖牟城。唐太宗会李世勑攻破盖牟城,即此。渤海改为盖州,又改辰州,以辰韩得名。井邑骈列,最为冲会。辽徙其民于祖州。初曰长平军。户二千。  隶东京留守司。统县一:建安县。  卢州,玄德军,刺史。本渤海杉卢郡,故县五: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皆废。户三百。在东京一百三十里。  兵事属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熊岳县。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  来运城。本熟女直地。统和中伐高丽,以燕军骁猛,置两指挥,建城防戍。兵事属东京统军司。  铁州,建武军,刺史。本汉安市县,高丽为安市城。唐太宗攻之不下,薛仁贵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州,故县四:位城、河端、苍山、龙珍,皆废。户一千。在京西南六十里。统县一:汤池县。兴州,中兴军,节度。本汉海冥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三:盛吉、蒜山、铁山,皆废。户二百。在京西南三百里。  汤州。本汉襄平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五: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皆废。户五百。在京西北一百里。  崇州,隆安军,刺史。本汉长岑县地。渤海置州,故县三:崇山、沩水、绿城,皆废。户五百。在京东北一百五十里。统县一:崇信县。  海州,南海军,节度。本沃沮国地。高丽为沙卑城,唐李世勑尝攻焉。渤海号南京南海府。叠石为城,幅员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故县六:沃沮、鹫岩、龙山、海滨、升平、灵泉,皆废。太平中,大延琳叛,南海城坚守,经岁不下,别部酋长皆被擒,乃降。因尽徙其人于上京,置迁辽县,移泽州民来实之。户一千五百。统州二、县一:临溟县。  耀州,刺史。本渤海椒州;故县五,椒山,貉岭、澌泉、尖山、岩渊,皆废。户七百。隶海州。东北至海州二百里。统县一:岩渊县。东界新罗,故平壤城在县西南。东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嫔州,柔远军,刺史。本渤海晴州,故县五: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皆废。户五百。隶海州。东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  渌州,鸭渌军,节度。本高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  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都督神、桓、丰、五四州事。故县三:神鹿、神化、剑门,皆废。大延琳叛,迁余党于上京,置易俗县居之。在者户二千。隶东京留守词。统州四、县二:弘闻县。  神乡县。  桓州。高丽中都城,故县三:桓都、神乡、洪水,皆废。  高丽王于此创立宫阙,国人谓之新国。五世孙钊,晋康帝建元初为慕容皝所败,宫室焚荡。户七百。隶渌州。在西南二百里。  丰州。渤海置盘安郡,故县四:安丰、渤恪、隰壤、硖石,皆废。户三百。隶渌州。在东北二百一十里。  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国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都。  有沸流水。户五百。隶渌州。在西北三百八十里。统县一:东那县。本汉东耐县地。在州西七十里。  慕州。本渤海安远府地,故县二:慕化、崇平,久废。户二百。隶渌州。在西北二百里。  显州,奉先军,上,节度。本渤海显德府地。世宗置,以奉显陵。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人皇王性好读者,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大同元年,世宗亲护人皇王灵驾归自汴京。以大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州在山东南,迁东京三百余户以实之。应历元年,穆宗葬世宗于显陵西山,仍禁樵采。有十三山,有沙河。隶长宁、积庆二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三:奉先县。本汉无虑县,即医巫闾,幽州镇山。世宗析辽东长乐县民以为陵户,隶长宁宫。  山东县。本汉望平县。穆宗割渤海永丰县民为陵户,隶积庆宫。归义县。初置显州,渤海民自来助役,世宗嘉悯,因籍其人户置县,隶长宁宫。  嘉州,嘉平军,下,刺史。隶显州。辽西州,阜城军,中,刺史。本汉辽西郡地,世宗置州,隶长宁宫,属显州。统县一:长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大户置。  康州,下,刺史。世宗迁渤海率宾府大户置,属显州。初隶长宁宫,后属积庆宫。统县一:率宾县。本渤海率宾府地。  宗州,下,刺史。在辽东石熊山,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民置。  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王薨,属提辖司。统县一:熊山县。本渤海县地。  乾州,广德军,上,节度。本汉无虑县地。圣宗统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有凝神殿。隶崇德宫,兵事属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四:奉陵县。本汉无虑县地。括诸落帐户,助营山陵。  延昌县。析延昌宫户置。  灵山县。本渤海灵峰县地。  司农县。本渤海麓郡县,并麓波、云川二县大焉。  海北州,广化军,中,刺史。世宗以所俘汉户置。地在闯山之西,南海之北。初隶宣州,后属乾州。统县一:开义县。  贵德州,宁远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后以弑逆诛,没入焉。圣宗建贵德军,后更名。有陀河、大宝山。隶崇德宫,兵事属东京部署司。统县二:贵德县。本汉襄平县,渤海为崇山县。  奉德县。本渤海缘城县地,尝置奉德州。  沈州,昭德军,中,节度。本挹娄国地。渤海建沈州,故县九,皆废。太宗置兴辽军,后更名。初隶永兴宫,后属敦睦宫,兵事隶东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二:乐郊县。太祖俘蓟州三河民,建三河县,后更名。  灵源县。太祖俘蓟州吏民,建渔阳县,后更名。  岩州,白岩军,下,刺史。本渤海白岩城,太宗拨属沈州。  初隶长宁宫,后属敦睦宫。统县一:白岩县。渤海置。  集州,怀众军,下,刺史。古陴离郡地,汉属险渎县,高丽为霜岩县,渤海置州。统县一:奉集县。渤海置。  广州,防御。汉属襄平县,高丽为当山县,渤海为铁利郡。  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统和八年省。开泰七年以汉户置。统县一:昌义县。  辽州,始平军,下,节度。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  唐太宗亲征高丽,李世勑拔辽城;高宗诏程振、苏定方讨高丽,至新城,大破之;皆此地也。太祖伐渤海,先破东平府,迁民实之。故东平府都督伊、蒙、陀、黑、北五州,共领县十八,皆废。太祖改为州,军日东平,太宗更为始平军。有辽河、羊肠河、锥子河、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隶长宁宫,兵事属北女直兵司马。统州一、县二:辽滨县。  安定县。  祺州,圣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檀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  遂州,刺史。本渤海美州地,采访使耶律颇德以部下汉民置。穆宗时,颇德嗣绝,没入焉。隶延昌宫。统县一:山河县。本渤海县,并黑川、麓川二县置。  通州,安远军,节度。本扶余国王城,渤海号扶余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龙府叛人燕颇余党千余户置,升节度。统县四:通远县。本渤海扶余县,并布多县置。  安远县。本渤海显义县,并鹊州县置。  归仁县。本渤海强帅县,并新安县置。  渔谷县。本渤海县。  韩州,东平军,下,刺史。本稿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鄚颉府,都督鄚、颉二州。渤海因之。今废。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隶延昌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柳河县。本渤海粤喜县地,并万安县置。  双州,保安军,下,节度。本挹娄故地。渤海置安定郡,久废。沤里僧王从太宗南征,以俘镇、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  察割弑逆诛,没入焉。故隶延昌宫,后属崇德宫,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双城县。本渤海安夷县地。  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  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三: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  新兴县。本故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  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  同州,镇安军,下,节度。本汉襄平县地,渤海为东平寨。  太祖置州,军曰镇东,后更名。隶彰愍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州一,未详;县二:东平县。本汉襄平县地。产铁,拨户三百采炼,随征赋输。  永昌县。本高丽永宁县地。  咸州,安东军,下,节度。本高丽铜山县地,渤海置铜山郡。地在汉候城县北,渤海龙泉府南。地多山险,寇盗以为渊薮,乃招平、营等州客户数百,建城居之。初号郝里太保城,开泰八年置州。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咸平县。唐安东都护,天宝中治营、平二州间,即此。太祖灭渤海,复置安东军。开泰中置县。  信州,彰圣军,下,节度。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怀远府,今废。圣宗以地邻高丽,开泰初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兵事属黄龙府都部署司。统州三,未详;县二:武昌县。本渤海怀福县地,析平川提辖司及豹山县一千户隶之。定武县。本渤海豹山县地,析平川提辖司并乳水县人户置。  初名定功县。  宾州,怀化军,节度。本渤海城。统和十七年,迁兀惹户,置刺史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后升。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  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府废。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统州五、县三:黄龙县。本渤海长平县,并富利、佐慕、肃慎置。  迁民县。本渤海水宁县,并丰水、扶罗置。  永平县。渤海置。  益州,观察。属黄龙府。统县一:静远县。  安远州,怀义军,刺史。属黄龙府。  威州,武宁军,刺史。属黄龙府。清州,建宁军,刺史。属黄龙府。  雍州,刺史。属黄龙府。  湖州,兴利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长庆县。  渤州,清化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  郢州,彰圣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延庆县。  铜州,广利军,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北兵马司。统县一:析木县。本汉望平县地,渤海为花山县。初隶东京,后来属。  洓州,刺史。渤海置。兵事隶南兵马司。  率宾府,刺史。故率宾国地。  定理府,刺史。故挹娄国地。  铁利府,刺史。故铁利国也。  安定府。  长岭府。  镇海府,防御。兵事隶南文直汤河司。统县一:平南县。  冀州,防御。圣宗建,升永安军。  东州。以渤海户置。  尚州。以渤海户置。  吉州,福昌军,刺史。  麓州,下,刺史。渤海置。荆州,刺史。  懿州,宁昌军,节度。太平三年越国公主以媵臣户置。初日庆懿军,更曰广顺军,隶上京。清宁七年宜懿皇后进入,改今名。统县二。  宁昌县。本平阳县。  顺安县。  媵州,昌水军,刺史。  顺化城,向义军,下,刺史。开泰三年以汉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  宁州,观察。统和二十九年伐高丽,以渤海降户置。兵事隶东京统军司。统县一:新安县。  衍州,安广军,防御。以汉户置。初刺史,后升军。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县一:宜丰县。  连州,德昌军,刺史。以汉户置。兵事属东京统军司。统县一;安民县。  归州,观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后废。统和二十九年伐高丽,以所俘渤海户复置。兵事属南文直汤河司。统县一:归胜县。  苏州,安复军,节度。本高丽南苏,兴宗置州。兵事属南文直汤河司。统县二:来苏县。  怀化县。  复州,怀德军,节度。兴宗置。兵事属南文直汤河司。统县二:永宁县。  德胜县。  肃州,信陵军,刺史。重熙十年州民亡入女直,取之复置。  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清安县。  安州,刺史。兵事隶北女直兵马司。  荣州。  率州。  荷州。  源州。  渤海州。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清宁中置。初防御,后升。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一:混同县。  河川,德化军。置军器坊。  祥州,瑞圣军,节度。兴宗以铁骊户置。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统县一:怀德县。

版权声明: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辽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辽史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辽史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辽史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 东京辽阳府,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作八条之教,尚礼义,富农桑,外户不闭,人不为盗。传四十余世。燕属真番、朝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

  辽建五京:临演,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析津、大同,故汉地,籍丁八十万六千七百。契丹本户多隶宫帐、部族,其余蕃汉户丁分隶者,皆丁与焉。  太祖建皇都于临潢府。太宗定晋,晋主石敬瑭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上京。有丁一十六万七千二百。  临潢府:临潢县丁七千。  长泰县丁八千。  保和县丁六千。  定霸县丁六千。  宣化县丁四千。  潞县丁六千。  易俗县丁一千五百。  迁辽县丁一千五百。  祖州:长霸县丁四千。  咸宁县丁二千。  越王城丁二千。  怀州:扶余县丁三千。  显理县丁二千。  庆州玄宁县丁一万二千。  泰州兴国县丁一千四百。  长春州长春县丁四千。  乌州爱民县丁二千。  永州:长宁县丁九千。  义丰县丁三千。  慈仁县丁八百。  仪坤州广义县丁五千。  龙化州龙化县丁二千。  降圣州永安县丁一千五百。  饶州:长乐县丁八千。  临河县丁二千。  安民县丁二千。  头下:徽州丁二万。  成州丁大千。  懿州丁八千。  渭州丁二千。  原州丁一千。壕州丁一万二千。  福州丁五百。  横州丁四百。  凤州丁一千。  遂州丁丁千。  丰州丁一千。  顺州丁二千。  闾州丁二千。  松山州丁一千。  豫州丁一千。  宁州丁六百。  东京,本渤海,以其地建南京辽阳府。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有丁四万一千四百。天显十三年,太宗改为东京。  辽阳府:辽阳县丁三千。  仙乡县丁三千。  鹤野县丁二千四百。  析木县丁二千。  紫蒙县丁二千。  兴辽县丁二千。  开州开远县丁二千。  盐州丁五百。  穆州丁五百。  贺州丁五百。  定州定东县丁一千六百。  保州来远县丁二千。辰州丁四千。  卢州丁五百。  铁州丁二千。  兴州丁三百。  汤州丁七百。  崇州丁一千。  海州丁三千。  耀州丁一千二百。  嫔州丁七百。  渌州丁四千。  桓州丁一千。  丰州丁五百。  正州丁七百。  慕州丁三百。  南京析津府,统县十一,辖军、府、州、城九,有丁五十六万六千。  析津府:析津县丁四万。  宛平县丁四万四千。  昌平县丁一万四千。  良乡县丁一万四千。  潞县丁一万一千。  安次县丁二万四千。  武清县丁二万。  永清县丁一万。  香河县丁一万四千。  玉河县丁二千。漷阴县丁一万。  顺州怀柔县丁一万。  檀州:蜜云县丁一万。  行唐县丁六千。  涿州:范阳县丁二万。  固安县丁二万。  新城县丁二万。  归义县丁八万。  易州:易县丁五万。  涞水县丁五万四千。  容城县丁一万。  蓟州:渔阳县丁八千。  三河县丁六千。  玉田县丁六千。  平州:卢龙县丁一万四千。  安喜县丁一万。  望都县丁六千。  滦州:义丰县丁八千。  马城县丁六千。  石城县丁六千。  营州广宁县丁六千。景州遵化县丁六千。  西京大同府,统县七,辖军、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万二千七百。  大同府:大同县丁二万。  云中县丁二万。  天成县丁一万。  长青县丁八千。  奉义县丁六千。  怀仁县丁六千。  怀安县丁六千。  弘州:永宁县丁二万。  顺圣县丁六千。  德州宣德县丁六千。  丰州:富民县丁二千四百。  振武县乡兵三百。  奉圣州:永兴县丁一万六千。  矾山县丁六千。  龙门县丁八千;望云县丁二千。  归化州文德县丁二万。  可汗州怀来县丁六千。  儒州缙山县丁一万。  蔚州:灵仙县丁四万。  定安县丁二万。  飞狐县丁一万。  灵丘县丁六千。  广陵县丁六千。  应州:金城县丁一万六千。  浑源县丁一万。  河阴县丁六千。  朔州:都阳县丁八千。  宁远县丁四千。  马邑县丁六千。  金肃军防秋兵一千。  武州神武县丁一万。  河清军防秋兵一千。  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城七金山,建人定府,号中京。统县九,辖军、府、州、城二十三。草创未定,丁籍莫考,可见者一县:高州三韩县丁一万。  大约五京民丁可见者,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为乡兵。  属国军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道使征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又有铁不得国者,兴宗重熙十七年乞以兵助攻夏国,诏丁许。吐谷浑。铁骊。靺鞨。  兀惹。  黑车子室韦。  西奚。  东部奚。  乌马山奚。  斜离底。  突厥。  党项。  小蕃。  沙陀。  阻卜。  乌古。  素昆那。  胡母思山蕃。  波斯。  大食。  甘州回鹘。  新罗。  乌孙。  敦煌。  赁烈。  要里。  回鹘。  辖戛斯。  吐蕃。  黄室韦。小黄室韦。  大黄室韦。  阿萨兰回鹘。  于阗。  师子。  北女直。  河西党项。  南京女直。  沙州敦煌。  曷苏馆。  沙州回鹊。  查只底。  蒲卢毛朵。  蒲奴里。  大蕃。  高昌。  回拔。  颇里。  达里底。  拔思母。  敌烈。  粘八葛。  梅里急。  耶睹刮。  鼻骨德。  和州回鹘。  斡朗改。高丽。  西夏。  女直。  辽之为国,邻于梁、唐、晋、汉、周、宋。晋以恩故,始则父子一家,终则寇仇相攻,梁、唐、周、隐然一敌国;宋惟太宗征北汉,辽丁能救,余多败衄,纵得亦丁偿失。良由石晋献土,中国失五关这固然也。高丽小邦,屡丧辽兵。非以险阻足恃故欤。西夏弹丸之地,南败宋,东抗辽。虽西北士马雄劲,元昊、谅祚智勇过人,能使党项、阻卜制肘大国,盖亦襟山带河,有以助其势耳。虽然,宋久失地利,而旧《志》言兵,唯以敌宋为务。逾三关,聚议北京,犹丁敢轻进。岂不以大河在前,三镇在后,临事好谋之审,不容不然欤。  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  宫丁、大首领、诸部族,中京、头下等州,属国之众,皆丁与焉。不轻用之,所以长世。  边境戍兵又得《高丽大辽事迹》,载东境戍兵,以备高丽、女直等国,见其守国规模,布置简要,举一可知三边矣。  东京至鸭渌西北峰为界:黄龙府正兵五千。  咸州正兵一千。  东京沿女直界至鸭渌江:军堡凡七十,各守军二十人,计正兵一千四百。  来运城宣义军营八,太子营正兵三百。  大营正兵六百。  蒲州营正兵二百。新营正兵五百。  加陀营正兵三百。  王海城正兵三百。  柳白营正兵四百。  沃野营正兵一千。  神虎军城正兵一万。大康十年置。  右一府、一州、二城、七十堡、八营,计正兵二万二千。

版权声明:

本站《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辽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辽史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道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步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辽史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辽史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 辽建五京:临演,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天,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刺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皇都;东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晋,有幽、涿、檀、蓟、顺、营、平、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营之境而跨有之。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嘻,其盛矣!  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黄龙,北带潢水,冷陉屏右,辽河堑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饶蒲苇。当元魏时,有地数百里。至唐,大贺氏蚕食扶余、室韦、奚、靺鞨之区,地方二千余里。贞观三年,以其地置玄州。寻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为州,各置刺史:达稽部曰峭落,纥便部曰弹汗州,独活部曰无逢州,芬阿部曰羽陵州,突便部曰日连州,芮奚部曰徒河州,坠斤部曰万丹州,伏部曰匹黎、赤山二州。以大贺氏窟哥为使持节十州军事。分州建官,盖昉于此。迨于五代,辟地东西三千里。遥辇氏更八部曰互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属县四十有一。每部设刺史,县置令。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耍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上京道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  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鸭子河、他鲁河、狼河、苍耳河、辋子河、胪朐河、阴凉河、猪河、鸳鸯湖、兴国惠民湖、广济湖、盐泺、百狗泺、火神淀、马盂山、兔儿山、野鹊山、盐山、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刊出、屈劣山、勒得山——唐所封大贺氏勒得王有墓存焉。  户三万六千五百,辖军、府、州、城二十五,统县十:临潢县。太祖天赞初南攻燕、蓟,以所俘大户散居潢水之北,县临潢水,故以名。地宜种植。户三千五百。  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伐大諲撰,先得是邑,迁其人于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  定霸县。本抚余府强师县民,太祖下扶余,迁其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大户置。隶长宁宫。户二千。  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太祖破龙州,尽徒富利县大散居京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大户置。隶彰愍宫。户四千。  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太祖破蓟州,掠潞县民,布于东京,与渤海人杂处。隶崇德宫。户三千。  易俗县。本辽东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结构辽东夷叛,围守经年,乃降,尽迁于京北,置县居之。是年,又徒渤海叛人家属置焉。户一千。  迁辽县。本辽东诸县渤海人,大延琳叛,择其谋勇者置之左右。后以城降,戮之,徙其家于东东北,故名。户一千。  渤海县。本东京人,因叛,徙置。  兴仁县。开泰二年置。  宣化县。本辽东神化县民,太祖破鸭渌府,尽徒其民居京之南。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大户置。隶彰愍宫。户四千。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中有历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节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又于内城东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专断腕,置太祖陵。  即寺建断腕楼,树碑焉。太宗援立晋,遣宰相冯通、刘昫等恃节,具卤簿、法服至此,册上太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承天门受礼,因改皇都为上京。  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顺阳,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词卫,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临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齐天皇后故宅,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曲院,赡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专对。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县东迁辽县。  周广顺中,胡峤《记》曰: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技术、教坊、角觝、儒、僧尼、道士。中国人并、汾、幽、蓟为多。  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记》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馆,七十里至崇信馆,九十里至广宁馆,五十里至姚家寨馆,五十里至咸宁馆,三十里度潢水石桥,旁有饶州,唐于契丹尝置饶乐州,今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馆,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馆,五十里长泰馆。馆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临潢府。自过崇信馆乃契丹旧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门,门曰金德,内有临潢馆。子城东门曰顺阳。北行至景福门,又至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与毡庐,皆东向。  临潢西北二百余里号凉淀,在馒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地文余即有坚冰。  祖州,天成军,上,节度。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  城高二丈,无敌棚,幅员九里。门,东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兴国。西北隅有内城。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曰黑龙,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内南门曰兴圣,凡三门,上有楼阁,东西有角楼。东为州廨及诸官廨舍,绫锦院,班院祗候蕃、汉、渤海三百人,供给内府取索。东南横街,四隅有楼对峙,下连市肆。东长霸县,西咸宁县。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庙,御靴尚存。又有龙门、黎谷、液山、液泉、白马、独石、天梯之山。水则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皆在州西五里。天显中太宗建,隶弘义宫。统县二、城一:长霸县。本龙州长平县民,迁于此。户二千。  咸宁县。本长宁县。破辽阳,迁其民置。户一千。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吐浑,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在州东南二十里。户一千。  怀州,奉陵军,上,节度。本唐归诚州。太宗行帐放牧于此。天赞中,从太祖破扶余城,下龙泉府,俘其人,筑寨居之。  会同中,掠燕、蓟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怀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骑十余,猎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见太宗乘白马,独追白狐,射之,一发而毙;忽不见,但获狐与失。是日,太宗崩于栾城。后于其地建庙,又于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穆宗被害,葬怀陵侧,建凤凰殿以奉焉。有清凉殿,为行幸避暑之所。旨在州西二十里。  隶永兴宫。统县二:扶余县。本龙泉府。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五百。  显理县。本显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撰,迁民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  庆州,玄宁军,上,节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岩谷险峻。  穆宗建城,号黑河川,每岁来幸,射虎障鹰,军国之事多委大臣,后遇弑于此。以地苦寒,统和八年,州废。圣宗秋畋,爱其奇秀,建号庆州。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玉。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没,葬山下。在州二百里。庆云山,本黑岭也。圣宗驻跸,爱羡曰:“吾万岁后,当葬此。”兴宗遵遗命,建永庆陵。有望仙殿、御容殿。置蕃、汉字陵三千户,并隶大内都总管司。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岭、馒头山、兴国湖、辖失泺、黑河。景幅元年复置,更隶兴圣宫。统县三:玄德县。本黑山黑河之地。景福元年,括落帐人户,从便居之。户六千。  孝安县。  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重熙元年降为义丰县,后更名。隶弘义宫。  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黑鼠穴居,肤黑,吻锐,类鼠,故以名。州隶延庆宫,兵事属东北统军司。统县二:乐康县。倚郭。  兴国县。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递至此,兴宗置县。户七百。  长春州,韶阳军,下,节度。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池。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  乌州,静安军,刺史。本乌丸之地,东胡之种也。辽北大王拨刺占为牧,建城,后宫收。隶兴圣宫。有辽河、夜河、乌丸川、乌丸山。统县一:爱民县。拨刺王从军南征,俘汉民置于此。户一千。  永州,永昌军,观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楼。  乾亨三年,置用于皇子韩八墓侧。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于诸部。又有高淀山、柳林淀,亦曰白马淀。隶彰愍宫。统县三:长宁县。本显德府县名。太祖平渤海,迁其民于此。户四千五百。  义丰县。本铁利府义州。辽兵破之,迁其民于南楼之西北,仍名义州。重熙元年,废州,改今县。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尝改富义县,属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两存之。户一千五百。  慈仁县。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坟西。重熙元年,州废,改今县。户四百。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本契丹右大部地。应天皇后建州。  回鹘糯思居之,至四世孙容我梅里,生应天皇后述律氏,适太祖。太祖开拓四方,平渤海,后有力焉。俘掠有伎艺者多归帐下,谓之属珊。以所生之地置州。州建启圣院,中为仪宁殿,太祖天皇帝、应天地皇后银像在焉。隶长宁宫。统县一:广义县。本回鹘部牧地。应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州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来远县,十三年并入。户二千五百。  龙化州,兴国军,下,节度。本汉北安平县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太祖于此建东楼。唐天复二年,太祖为迭烈部夷离堇,破代北,迁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直,俘数百户实焉。天祐元年,增修东城,制度颇壮丽。十三年,太祖于城东金铃冈受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天显元年,崩于东楼。太宗升节度。隶彰愍宫,兵事属北路女直兵马司。刺史州一,禾详。统县一:龙化县。太祖东伐女直,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户一千。降圣州,开国军,下,刺史。本大部落东楼之地。太祖春月行帐多驻此。应天皇后梦神人金冠素服,执兵仗,貌甚丰美,异兽十二随之。中有黑兔跃入后怀,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时黑云覆帐,火光照室,有声如雷,诸部异之。穆宗建州。四面备三十里,禁樵采放牧。先属延昌宫,后隶彰愍宫。统县一:永安县。本龙原府庆州县名。太祖平渤海,破怀州之永安,迁其人置寨于此,建县。户八百。  饶州,匡义军,中,节度。本唐饶乐府地。贞观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葺故垒。有潢河、长水泺、没打河、青山、大福山、松山。隶延庆宫。统县三:长乐县。本辽城县名。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  户四千,内一千户纳铁。  临河县。本丰永县大,太宗分兵伐渤海,迁于潢水之曲。户一千。  安民县。太宗以渤海诸邑所俘杂置。户一千。  头下军州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其节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  徽州,宣德军,节度。景宗女秦晋大长公主所建。媵臣万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里。节度使以下,皆公主府署。户一万。  成州,长庆军,节度。圣宗文晋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  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户四千。  懿州,广顺军,节度。圣宗文燕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  在显州东北二百里,因建州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四千。  渭州,高阳军,节度。驸马都尉萧昌裔建。尚秦国王隆庆女韩国长公主,以所赐媵臣建州城。显州东北二百五十里。辽制,皇子嫡生者,其文与帝女同。户一千。  壕州。国舅宰相南征,俘掠汉民,居辽东西安平县故地。  在显州东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户六千。原州。本辽东北安平县地。显州东北三百里。国舅金德俘掠汉民建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户五百。  福州。国舅萧宁建。南征俘掠汉民,居北安平县故地。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户三百。  横州。国舅萧克忠建。部下牧人居汉故辽阳县地,因置州城。在辽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有横山。户二百。凤州:稿离国故地,渤海之安宁郡境,南王府五帐分地。  在韩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户四千。  遂州。本高州地,商王府五帐放牧于此。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户五百。  丰州。本辽泽大部落,遥辇氏僧隐牧地。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五百。  顺州。本辽队县地。横帐南王府俘掠燕、蓟、顺州之民,建城居之。在显州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户一千。  闾州。罗吉王牧地,近医巫闾山。在辽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户一千。  松山州。本辽泽大部落,横帐普古王牧地。有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户五百。  豫州。横帐陈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户五百。  宁州。本大贺氏勒得山,横帐管宁王放牧地。在豫州东八十里,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户三百。  边防城辽国西北边界防边城,因屯戍而立,务据形胜,不资丁赋。  具列如左:静州,观察。本泰州之金山。天庆六年升。  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居镇、防、维三州。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  维州,刺史。  防州,刺史。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久废,辽人完之以防边患。高州界女直常为盗,劫掠行旅,迁其族于此。东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  静边城。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邻羽厥,每入为盗,建城,置兵千余骑防之。东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皮被河城。地控北边,置兵五百于此防托。皮被河出回纥北,东南经羽厥,入胪朐河,沿河董城北,东流合沱漉河,入于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招州,绥远军,刺史。开泰三年以女直户置。隶西北路招讨司。塔懒主城。大康九年置。在胪朐河。

版权声明:

本站《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辽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辽史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东京道 东京辽阳府,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作八条之教,尚礼义,富农桑,外户不闭,人不为盗。传四十余世。燕属真番、朝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辽史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辽史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天,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

  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佽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动、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述律氏居守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  大帐皮室军。  太宗置,凡三十万骑。  属珊军。  地皇后置,二十万骑。  宫卫骑军太祖以迭刺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支。诒谋嗣绩,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己立具矣。恩意亲洽,兵甲犀利,教练完习。简天下精锐,聚之腹心之中。怀旧者岁深,增新者世盛。此军制之良者也。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蕃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延庆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太和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一万五千。  永昌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敦睦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文忠王府: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兵一万。  十二宫一府,自上京至南京总要之地,各置提辖司。重地每宫皆置,内地一二而已。太和、水昌二宫宜与兴圣、延庆同,旧史不见提辖司,盖阙文也。  南京: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敦睦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西京: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奉圣州: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彰愍宫提辖司。  祟德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平川: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中京:延昌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上京:文忠王府提辖司。凡诸宫卫,丁四十万八千,出骑军十万一千。大首领部族军辽亲王大臣,体国如家,征伐之际,往往置私甲以从正事。  大者千余骑,小者数百人,著籍皇府。国有戎政,量借三五千骑,常留余兵为部族根本。  太子军。  伟至军。永康王军。  于越王军。  麻答军。  五押军。  众部族军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边,各有司存,具如左。  北府凡二十八部。  侍从宫帐:奚王府部。  镇南境:五院部。  六院部。  东北路招讨司:乌隗部。  东北路统军司:遥里部。  伯德部。  奥里部。  南克部。  北克部。  图卢部。  术者达鲁虢部。  河西部。  西北路招讨司:突吕丁部。  奥衍女直部。  室韦部。西南路招讨司:涅刺部。  乌古涅刺部。  涅刺越兀部。  梅古悉部。  颉的部。  匿讫唐古部。  鹤刺唐古部。  黄龙府都部署司:隗衍突阙部。  奥衍突阙部。  北唐古部。  五国部。  乌古敌烈统军司:迭鲁敌烈部。  戌隗乌古部:北敌烈部。  南府凡一十六部。  镇驻西南境:乙室部。  西南路招讨司:品部。  迭达迭刺部。  品达鲁虢部。  乙典女直部。  西北路招讨司:楮特部。东北路统军司:达马鼻古德部。  东北路女直兵马司:乙室奥隗部。  东京都部署司:楷特奥隗部。  窈爪部。  稍瓦部。  曷术部。  戍倒塌岭:讹仆括部。  屯驻本境:撒里葛部。  南唐古部。  薛特部。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辽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辽史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下 辽建五京:临演,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辽史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辽史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 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佽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动、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

  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于兵卫,地势然耳。  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其在隋世,依纥臣水而居,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顺寒暑,逐水草畜牧。侵伐则十部相与议,兴兵致役,合契而后动。猎则部得自行。至唐,大贺氏胜兵四万三千人,分为八部。大贺氏中衰,仅存五部。有耶律雅里者,分五部为大,立二府以总之,析三耶律氏为七,二审密氏为五,凡二十部。刻木为契,政令大行。逊不有国,乃立遥辇氏代大贺氏,兵力益振,即太祖六世祖也。  及太祖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盛矣。  遥辇耶澜可汗十年,岁在辛酉,太祖授钺专征,破室韦、于厥、奚三国,俘获庐帐,不可胜纪。十月,授大迭烈府夷离堇,明赏罚,缮甲兵,休息民庶,滋蕃群牧,务在戢兵。十一年,总兵四十万伐代北,克郡县九,俘九万五千口。十二年,德祖讨奚,俘七千户。十五年,遥辇可汗卒,遗命逊位于太祖。太祖即位五年,讨西奚、东奚,悉平之,尽有奚、霫之众。  六年春,亲征幽州,东西旌旗相望,互数百里。所经郡县,望风皆下,俘获甚众,振旅而还。秋,亲征背阴国,俘获数万计。  神册元年,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俘户一万五千六百;攻振武,乘胜而东,攻蔚、新、武、妫、儒五州,俘获不可胜纪,斩不从命者万四千七百级。尽有代北、河曲、阴山之众,遂取山北八军。四年,亲征于骨里国,俘获一万四千二百口。五年,征党项,俘获二千六百口;攻天德军,拔十有二栅,徒其民。六年,出居庸关,分兵掠擅、顺等州,安远军、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县,俘其民徙内地;皇太子略定州,俘获甚众。天赞元年,以户口滋繁,纠辖疏远,分北大浓兀为二部,立两节度以统之。三年,西征党项等国,俘获不可胜纪。四年,又亲征渤海。天显元年,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兵数十万,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尽有其众,契丹益大。  会同初,太宗灭唐立晋,晋献燕、代十六州,民众兵强,莫之能御矣。  兵制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钅骨)(钅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百、马盂、粆一斗、粆袋、搭铆伞备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命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拦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  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沼诸道征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始闻诏,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自十将以上,次第点集军马、器仗。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唯再共点军马讫,又以上闻。量兵马多少,再命使充军主,与本司互相监督。又请引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点将校。又选勋戚大臣,充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护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先剽悍百人之上为远探拦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于诸军每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  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及行,并取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将至平川、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久驻,恐践禾稼。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在路不得见僧尼、丧服之人。  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事。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护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后兵。沿途民居、圆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乃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后左右有先锋。远探拦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后二十余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无有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及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每夜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被甲执兵,立马以待。乓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  其打草谷家丁,备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斫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擂木并下,止伤老幼。又于本国州县起汉人乡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于阵四面,列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粆。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下马施变双帚,因风疾她,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视,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  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征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于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军人南界,步骑车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拦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运,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管堑栅之备。  每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  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赉,散而复聚。  善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版权声明:

本站《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辽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辽史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天,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辽史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辽史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 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于兵卫,地势然耳。 辽国左都辽海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

  《周官》土圭之法:曰东,景夕多风;曰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曰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冻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锅,多榆柳否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涝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鹅,拜授皇帝放之。鹅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鸽。救鹤人例赏银绢。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备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酷,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纲钩,春尽乃还。  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曰游猎。七月申旬乃去。  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浇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抵碱鹿”,又名“呼鹿”。  冬捺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徘绣额。  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帐,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曰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每岁四时,周而复始。  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除拜官僚,止行堂帖权差,俟会议行在所,取旨、出给诰敕。文官县令、录事以下更不奏闻,听中书铨选;武官须奏闻。  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会议。十月,坐冬行在所,亦如之。  部族上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类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韦之类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里特勉、稍瓦、曷术之类是也;有族而不部者,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是也。  奇首八部为高丽、蠕蠕所侵,仅以万口附于元魏。生聚未几,北齐见侵,掠男女十万余口。继为突撅所逼,寄处高丽,不过万家。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别部有臣附突厥者,内附于隋者,依纥臣水而居。部落渐众,分为十部,有地辽西五百余里。唐世大贺氏仍为八部,而松漠、玄州别出,亦十部也。  遥辇氏承万荣、可突于散败之余,更为八部;然遥辇、迭刺别出,又十部也。阻午可汗析为二十部,契丹始大。至于辽太祖,析九帐、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圣宗之世,分置十有六,增置十有八,并旧为五十四部;内有拔里、乙室已国舅族,外有附庸十部,盛矣!其氏族可知者,略具《皇族》、《外戚》二表。余五院、六院、乙室部止见益古、撤里本,涅刺、乌古部止见撒里队、涅勒,突吕不、突举部止见塔古里、航斡,皆兄弟也。奚王府部时瑟、哲里,则臣主也。品部有拿女,楮特部有洼。其余世系名字,皆漫无所考矣。  旧(志)曰:“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兴,以迭刺部强炽,析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因俘降而置。胜兵甲者即著军籍,分隶诸路详稳、统军、招讨司。番居内地者,岁时田牧平莽间。边防纠户,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以为衣食。各安旧风,狃习劳事,不见纷华异物而迁。故家给人足,戎备整完。卒之虎视四方,强朝弱附,东逾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实为之爪牙云。”  古八部;悉万丹部。  何大何部。  伏弗郁部。  习陵部。  日连部。  匹洁部。  黎部。  吐六于部。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汁故壤也。  随契丹十部:元魏末,莫弗贺勿于畏高丽、蠕蠕侵通。率车三千乘、众万口内附,乃去奇首可汗故壤,居白狼水东。北齐文宣帝自平州三道来侵,掠男女十余万口,分置诸州。又为突厥所逼,以万家寄处高丽境内。隋开皇四年,诸莫弗贺悉众款塞,听居白狼故地。又别部寄处高丽者曰出伏等,率众内附,诏置独奚那颉之北。又别部臣附突厥者四千余户来降,诏给粮遣还,固辞不去,部落渐众,徒逐水草,依纥臣水而居。在辽西正北二百里,其地东西互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逸其名。  唐大贺氏八部:达稽部,峭落州。  纪便部,弹汗州。  独活部,无逢州。  芬问部,羽陵州。  突便部,日连州。  芮奚部,徒河州。  坠斤部,万丹州。  伏部,州二:匹黎、赤山。  唐太宗置玄州,以契丹大帅据曲为刺史。又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分八部,并玄州为十州。则十部在其中矣。  遥辇氏八部:旦利皆部。  乙室活部。  实活部。  纳尾部。  频没部。  纳会鸡部。  集解部。  奚嗢部。当唐开元、天宝间,大贺氏既微,辽始祖涅里立迪辇祖里为阻午可汗。时契丹因万荣之败,部落凋散,即故有族众分为八部。涅里所统迭刺部自为别部,不与其列。并遥辇、迭刺亦十部也。  遥辇阻午可汗二十部:耶律七部。  审密五部。  八部。  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并前八部二十部。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  二审密:一曰乙窒已,二曰拔里,即国舅也。其分郡皆末详;可知者曰迭刺,曰乙室,曰品,曰楮特,曰乌隗,曰突吕不,曰捏刺,曰突举,又有右大部、左大部,凡十,逸其二。大贺、遥辇析为六,而世里合为一,兹所以迭刺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云。

【版权声明】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辽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辽史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 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佽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动、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

疯狂猜成语所有答案图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

卷三十三志第三 营卫志下部族下-辽史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辽史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 《周官》土圭之法:曰东,景夕多风;曰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

卷三十三志第三 营卫志下部族下

  辽起松漠,经营抚纳,竟有唐、晋帝王之器,典章文物施及潢海之区,作史者尚可以故俗语耶?旧史有《部族志》,历代之所无也。古者,巡守于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职,辽之部族实似之。故以部族置宫卫、行营之后云。  辽内四部族:遥辇九帐族。  横帐三父房族。  国舅帐拔里、乙室已族。  国舅别部。  太祖二十部,二国舅升帐分,止十八部。  五院部。其先曰益古,凡六营。阻午可汗时,与弟撒里本领之,曰迭刺部。传至太祖,以夷离堇即位。天赞元年,以强大难制,析五石烈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各置夷离堇。会同元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院部之侧,秋冬居羊门甸。石烈四:大蔑孤石烈。  小蔑孤石烈。瓯昆石烈。太宗会同二年,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居之。  三年,益以海勒水之地为农田。  乙习本石烈。会同二年,命以乌古之地。  六院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其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卢金。石烈四:辖懒石烈。  阿速石烈。  斡纳拨石烈。  斡纳阿刺石烈。会同二年,命居乌古。三年,益以海勒水地。  乙室部。其先曰撤里本,阻午可汗之世,与其兄益古分营而领之,曰乙室部。会同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其大王及却督监镇驻西南之境,司徒居鸳鸯泊,闸撤狘居车抽山。  石烈二:阿里答石烈。  欲主石烈。  品部。其先曰拿女,阻午可汗以其营为部。太祖更诸部夷离堇为令稳。统和中,又改节度使。隶北府,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太子坟。凡戍军隶节度使,留后户隶司徒。石烈二:北哲里只石烈。  南辖懒石烈。  楮特部。其先曰洼,阻午可以其营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柏坡山及铧山之侧。石烈二:北石烈。  南石烈。  乌隗部。其先曰撤里卜,与其兄涅勒同营,阻午可汗析为二:撤里卜为乌隗部,涅勒为涅刺部。俱隶北府,乌隗部节度使属东北路招讨司,司徒居徐母山、郝星河之侧。石烈二:北石烈。  南石烈。  涅刺部。其先曰涅勒,阻午可汗分其营为部。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黑山北,司徒居郝里河侧。石烈二:北塌里石烈。  南察里石烈。  突吕不部。其先曰塔古里,领三营。阻午可汗命分其一与弟航斡为突举部;塔古里得其二,更为突吕不部。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长春州西。石烈二:北托不石烈。  南须石烈。  突举部。其行曰航斡,阻午可汗分营置部。隶南府,戍于隗乌古部,司徒居冗泉侧。石烈二:北石烈。  南石烈。  奚王府六部五帐分。其先曰时瑟,事东遥里十帐部主哲里。  后逐哲里,自立为奚王。卒,弟吐勒斯立。遥辇鲜质可汗讨之,俘其拒敌者七百户,摭其降者。以时瑟邻睦之故,止俘部曲之半,余悉留焉。奚势由是衰矣。初为五部:曰遥里,曰伯德,曰奥里,曰梅只,曰楚里。太祖尽降之,号五部奚。天赞二年,有东扒时厮胡损者,恃险坚壁于箭笴山以拒命,椰榆日:“大军何能为,我当饮堕瑰门下矣!”太祖灭之,以奚府给役户,并括诸部隐丁,收合流散,置坠瑰部,因坠瑰门之语为名,遂号六部奚。命勃鲁恩主之,仍号奚王。太宗即位,置宰相、常兖各二员。圣宗合奥里、梅只、堕瑰三部为一;特置二克部以足六部之数。奚王和朔奴讨兀惹,败绩,籍六部隶北府。突吕不室韦部。本名大、小二黄室韦户。太祖为达马狘沙里,以计降之,乃置为二部。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泰州东北。  涅刺拿古部。与突吕不室韦部同。节度使戍泰州东。  迭刺迭达部。本鲜质可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即位,以为十四石烈,置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部民居庆州南。  乙室奥隗部。神册六年,太祖以所俘奚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届东北路兵马司。  楮特奥槐部。太祖以奚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京都部署司。品达鲁虢部。太祖以所俘达鲁虢部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  乌古涅刺部。亦曰涅离部。太祖取于骨里广大千,神册六年,析为乌古涅刺及图鲁二部。俱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图鲁部。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  已上太祖以遥辇氏旧部族分置者凡十部,增置者八。  圣宗三十四部:撤里葛部。奚有三营:曰撤里葛,日窃爪,曰耨碗爪。太祖伐奚,乞降,愿为著帐子弟,籍于官分,皆设夷离堇。圣宗各置为部,改设节度使,皆隶南府,以备畋猎之役。居泽州东。  窈爪部。与撤里葛部同。居潭州南。  耨碗爪部。节度使屈东京都部署司。  讹仆括部。与撤里葛三部同。居望云县东。  特里特勉部。初于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候落马河及速鲁河侧,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设节度使。隶南府,戍倒塌岭,居橐驼冈。  稍瓦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稍瓦石烈,“稍瓦”,鹰坊也,居辽水东,掌罗捕飞鸟。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节度使屈东京都部署司。  曷术部。初,取诸官及横帐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曷术”,铁也,以冶于海滨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属东京都部署司。  遥里部。居潭、利二州间。石烈三:撤里必石烈。  北石烈。  帖鲁石烈。伯德部。松山、平州之间,太师、太保居中京西。石烈六:啜勒石烈。  速古石烈。  腆你石烈。  迭里石烈。  旭特石烈。  悦里石烈。  楚里部。居潭州北。  奥里部。统和十二年,以与梅只、坠瑰三部民籍数寡,合为一部。并上三部,本属奚王府,圣宗分置。  南克部。  北克部。统和十二年,以奚府二克分置二部。  隗衍突厥部。圣宗析四辟沙、四颇惫户置,以镇东北女直之境。开泰九年,节度使奏请置石烈。隶北府,属黄龙府都部署司。奥衍突厥部。与隗衍突厥同。涅刺越兀部。以涅刺室韦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黑山北。  奥衍女直部。圣宗以女直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戍镇州境。自此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官,户口蕃息置部。讫于五国,皆有节度使。  乙典女直部。圣宗以女直户置。隶南府,居高州北。  斡突碗乌古部。圣宗以乌古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黑山北。  迭鲁敌烈部。圣宗以敌烈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乌古敌烈统军司。  室韦部。圣宗以室韦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  术哲达鲁虢部。圣宗以达鲁虢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  梅古悉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颉的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北敌烈部。圣宗以敌烈户置。戍隗乌古部。  匿讫唐古部。圣宗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北唐古部。圣宗以唐古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黄龙府都部署司,戍府南。  南唐古部。圣宗置。隶北府。  鹤刺唐古部。与南唐古同。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  河西部。圣宗置。隶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  薛特部。开泰四年,以回鹘户置。隶北府,居慈仁县北。  伯斯鼻骨德部。本鼻骨德户。初隶诸宫,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隶北府,节度使屈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  达马鼻骨德部。圣宗以鼻骨德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  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都部署司。重熙六年,以越国吉国人尚海等诉酋帅浑敞贪污,罢五国酋帅,设节度使以领之。  已上圣宗以旧部族置者十六人,增置十八。  辽国外十部:乌古部。  敌烈八部。  隗古部。  回跋部。  (上“品”下“山”)母部。  吾秃婉部。  迭刺葛部。  回鹘部。  长白山部。  蒲卢毛朵部。  右十部不能成国,附庸于辽,时叛时服,备有职贡,犹唐人之有羁縻州也。

版权声明:

《卷三十三志第三 营卫志下部族下-辽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辽史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 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于兵卫,地势然耳。 辽国左都辽海

勇往直前造句

看图猜成语图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