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一 地理二-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

志第十二 地理三-元史

志第十二 地理三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本省陆站八十处,水站一处。 奉元路,上。唐初为雍州,后改关内道,又

志第十一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京。金置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沈、贵德州、广宁府、来远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德、澄、复州、来远军,以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婆娑府为巡检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数。领县一、州二。  县一  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州二  盖州,下。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汤池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  懿州,下。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  广宁府路,下。金为广宁府。元封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领县二:  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复立行千户所。后复为闾阳县。望平。至元六年,省钟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今复为县。  肇州。按《哈剌八都鲁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剌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散领其事。而《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乃颜分地,故府注于广宁府之下。乃颜,孛鲁古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七、州九。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州九  义州。下。  兴中州,下。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颜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户计,种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唆都、哈?等为屯田官。  高州。下。  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东宁路,本高句骊平壤城,亦曰长安城。汉灭朝鲜,置乐浪、玄菟郡,此乐浪地也。晋义熙后,其王高琏始居平壤城。唐征高丽,拔平壤,其国东徙,在鸭绿水之东南千余里,非平壤之旧。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本路领司一,余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土山县。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自唐之季,地入高丽,置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  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延州。领阳岩一镇。云州。  沈阳路,本挹娄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契丹为兴辽军,金为昭德军,又更显德军,后皆毁于兵火。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余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余户,理沈州。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一百八十三。  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唐初,渠长阿固郎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黑水府。其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又其后渤海浸弱,为契丹所攻,黑水复擅其地,东濒海,南界高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太祖乌古打既灭辽,即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会宁府。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率宾,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高丽侵有其地。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于海。一曰斡朵怜。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焉。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兒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本省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谦访司  汴梁路,上。唐置汴州总管府。石晋为开封府。宋为东京,建都于此。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金亡,归附。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郑、嵩、卢氏行襄樊隶之。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睢、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有五。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录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本路户三万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一县。  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后来属。鄢陵,中。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扶沟,下。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杞县,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兰阳,下。通许,下。  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陈留。下。  州五  郑州,下。唐初为郑州,又改荥阳郡。宋为奉宁军。金仍为郑。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领四县:  管城,下。倚郭。荥阳,下。汜水,下。河阴,下。  许州,下。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  长社,下。长葛,下。郾城,下。襄城,下。临颍。下。  陈州,下。唐初为陈州,后改淮阳郡,又仍为陈州。宋升怀德府。金复为陈州。元初因之。旧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  宛丘,西华,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项城。  钧州,下。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  阳翟,下。新郑,下。密县。下。  睢州,下。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仪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东京。宋为西京。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县,后割渑池隶陕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八、州一。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八  洛阳,宜阳,下。永宁,下。登封,下。中岳嵩山在焉。巩县,下。孟津,下。新安,偃师。下。  州一  陕州,下。唐初为陕州,又改陕府,又改陕郡。宋为保义军。元仍为陕州。领四县:  陕县,下。灵宝,下。至元三年,省入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硃阳县入焉。阌乡,下。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渑池。下。金升为韶州,置渑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  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  县二  南阳,下。倚郭。镇平。下。  州五  邓州,下。唐初为邓州,后改南阳郡,又仍为邓州。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  穰县,下。倚郭。内乡,下。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下。  唐州,下。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一县:  泌阳。倚郭。  嵩州,下。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阳、福昌二县。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下。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  梁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阳。下。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下。西平,下。  确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下。真阳。下。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下。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今州治即旧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数。领二县:  罗山。倚郭。信阳。  归德府,唐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德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县四  睢阳,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阳。金曰睢阳。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阳。  永城,下。下邑,下。宁陵。下。  州四  徐州,下。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萧县,彭城并录事司并入州。领一县:  萧县。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中。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德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入州。四年,以灵壁入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  灵壁。下。  邳州,下。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三县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德府。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十五年,还来属。领三县:  下邳,下。州治所。宿迁,下。睢宁。下。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父、卫真、谷熟。后以民户少,并城父入谯,卫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阳,酂入永城,其睢阳、永城去隶归德。后复置城父。领三县:  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水患,历代民不宁居。城父。下。  襄阳路,唐初为襄州,后改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罢宋京西安抚司,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本府领四县、一司,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领司一、县六、州二。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倚郭。南漳,下。宜城,下。谷城,下。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州二  均州,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  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下。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  房陵,下。竹山。下。  蕲州路,下。唐初为蕲州,后改蕲春郡,又仍为蕲州。宋为防御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蕲春,中。倚郭。蕲水,中。广济,中。宋嘉熙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中洲,后复旧。罗田。下。兵乱县废,归附后始立。  黄州路,下。唐初为黄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黄州。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黄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鄂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上。唐改庐江郡,又仍为庐州。宋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三  合肥,上。倚郭。梁县,中。舒城。中。  州三  和州,中。唐改历阳郡,后仍为和州。宋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置镇守万户府。明年,改立安抚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入州自治。领三县:  历阳,上。倚郭。含山,中。乌江。中。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领三县:  无为,上。倚郭。庐江,中。巢县。下。  六安州,下。唐以霍山县置霍州,后州废仍为县。梁改灊山县。宋改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  六安,中。英山。中。  安丰路,下。唐初为寿州,后改寿春郡。宋为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春、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五  寿春,中。倚郭。安丰,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顷,若立屯开耕,实为便益。”从之。于安丰县立万户府,屯户一万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隶寿春府。二十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蒙城。下。  州一  濠州,下。唐初为濠州,后改钟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郡,名初从豪,后加水为濠。南唐置定远军。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为下县来属。领三县:  钟离,下。倚郭。定远,下。怀远。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庆路,下。唐初为东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复为舒州。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怀宁,中。宿松,中。望江,下。太湖,中。桐城,中。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广陵郡,又复为扬州。宋为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泰兴。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以迎銮镇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入焉。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扬州地置,又改永阳郡,又复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焉。来安,下。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县曰吴陵,置吴州,寻废。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海陵,上。倚郭。如皋。上。  通州,中。唐属扬州。南唐于海陵东境置静海镇。周平淮南,改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静海,上。倚郭。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盐城,上。桃园,下。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州三  海宁州,下。唐海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领三县:  朐山,中。沐阳,下。赣榆。下。  泗州,下。唐改临淮郡,后复为泗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  临淮,下。虹县,下。五河,下。元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盱眙县。天长。中。  安东州。下。  高邮府,唐为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并录事司,改高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领县三:  高邮,上。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上。唐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籓,改为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中。监利。中。宋末兵乱民散,收附后始复旧。  峡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为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下。长阳,下。远安。下。  安陆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为郢州。宋隶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三年还旧治。  沔阳府,唐复州,又改竟陵郡,又为复州。宋端平间,移州治于沔阳镇。至元十三年归附,改为复州路,十五年升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下。唐为县。宋升为军,端平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  长林,上。当阳。中。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德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二县:  随县,下。应山。下。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一 地理二-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四 地理五-元史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上。唐初为杭州,

志第十三 地理四-元史

志第十三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

志第十五 地理六-元史

志第十五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是《物理实在主义的哲学》(塞拉斯)、《理性与生活》(桑塔

志第十三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水站四处。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上。唐姚州。阁罗凤叛,取姚州,其子凤伽异增筑城曰柘东,六世孙券丰祐改曰善阐,历五代迄宋,羁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轘模荝咳?逴衅摺F涞囟?疗瞻猜分昜嵘剑?髦撩宓刂黓鄘烦恰,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宪宗五年,立万户府十有九,分善阐为万户府四。至元七年,改为路。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遂改善阐为中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八县。本路军民屯田二万二千四百双有奇。  录事司。  县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宪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户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县。二十一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里,夏潦必冒城郭。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云。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户。十二年,即黎灢立县。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龙,乃今县也。元宪宗六年,立太池千户,隶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县。二十一年,州罢为县,后废太池来属。  州四  嵩明州,下。州在中庆东北,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宪宗六年,立嵩明万户。至元十二年,复改长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为州。领二县:  杨林,下。在州东南,治杨林城,乃杂蛮枳氏、车氏、斗氏、麽氏四种所居之地,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宪宗七年,立羊林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名为束甸,以束为邵,宪宗七年,立邵甸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  晋宁州,下。唐晋宁县,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元宪宗七年,立阳城堡万户。至元十二年,改晋宁州。领二县:  呈贡,下。西临滇泽之滨,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间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贡,世为些莫强宗邵蛮所居。元宪宗六年,立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诏营、切龙、呈贡、雌甸、塔罗、和罗忽六城及乌纳山立呈贡县。归化。下。在州东北,呈贡县南,西宾滇泽,地名大吴龙,昔吴氏所居,后为些莫徒蛮所有,世隶善阐。宪宗六年,分隶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大吴龙、安江、安氵明立归化县。  昆阳州,下。在滇池南,僰、獹杂夷所居,有城曰巨桥,今为州治。阁罗凤叛唐,令曲旂蛮居之。段氏兴,隶善阐。元宪宗并罗瑀等十二城,立巨桥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昆阳州。领二县: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龙城立县。易门。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为乌蛮所居。段氏时,高智升治善阐,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改为县。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  安宁州,下。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蒙氏终,善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宪宗七年,隶阳城堡万户。至元三年,立安宁千户。十二年,改安宁州。领二县:  禄丰,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热,非大酋所居,惟乌、杂蛮居之,迁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宁千户之碌琫、化泥、骥琮笼三处立禄丰县。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译谓碌为石,琫为甑,讹为今名。罗次。下。在州北,治压磨吕白村,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隶中庆路。二十四年,改州为县。二十七年,隶安宁州。  威楚开南等路,下。为杂蛮耕牧之地,夷名俄碌,历代无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炎居之。唐时蒙舍诏阁罗凤合六诏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镇南州是也。后阁罗凤叛,于本境立郡县,诸爨尽附。蒙氏立二都督、六节度,银生节度即今路也。及段氏兴,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箸验。及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户。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领县二、州四。州领一县。本路军民屯田共七千一百双。  县二  威楚,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净乐二县。二十一年,降州为威楚县,革二县为乡来属。定远。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杂蛮居之。诸葛孔明征南中,经此睒,后号为牟州。唐蒙氏遣爨蛮酋抬萼镇牟州,筑城曰耐笼。至高氏专大理国政,命云南些莫徒酋夷羡徙民二百户于黄蓬阱,其抬萼故城隶高氏。元宪宗四年,立牟州千户,黄蓬阱为百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黄蓬阱为南宁县,后革县为乡,改州为县,隶本路。  州四  镇南州,下。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鸡和。至唐时,蒙氏并六诏,征东蛮,取和子、鸡和二城,置石鼓县,又于沙却置俗富郡。沙却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高明量为楚公,欠舍、沙却皆隶之。元宪宗三年,其酋内附。七年,立欠舍千户、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户为镇南州,立定边、石鼓二县。二十四年,革二县为乡,仍隶本州。  南安州,下。州在路东南,山岭稠叠,内一峰竦秀,林麓四周,其顶有泉。昔黑爨蛮祖瓦晟吴立栅居其上,子孙渐盛,不隶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隶焉。宪宗立摩刍千户,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千户为南安州,隶本路。领一县:  广通。下。县在州之北,夷名为路睒,杂蛮居之。南诏阁罗凤曾立路睒县,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长寿遂处于路睒,易裒去旧堡二十里,山上筑城白龙戏新栅。宪宗七年,长寿内附,立路?炎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  开南州,下。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庄?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  威远州,下。州在开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至蒙氏兴,开威楚为郡,而州境始通。其后金齿、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夺其地。中统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二年,立开南州及威远州,隶威楚路。  武定路军民府,下。唐隶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蛮居之。至段氏使乌蛮阿?治纳洟胒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为万户,隶威楚。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入本部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为武定。领州二。州领四县。本路屯田七百四十八双。  州二  和曲州,下。州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犭鹿诸种蛮所居。地多汉冢,或谓汉人曾居。蒙氏时,白蛮据其地,至段氏以乌蛮阿历刂并吞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罗婺部。元宪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为州。领二县:  南甸,下。路治本县,蛮曰瀼甸,又称洟陬笼。至元二十六年改为县。元谋。下。夷中旧名环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为县。  禄劝州,下。州在路东北,甸名洪农碌券,杂蛮居之,无郡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劝州。领二县:  易笼,下。易笼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场。县境有二水,蛮语谓洟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石旧。下。县在州东,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掌鸠甸有溪绕其三面,凡数十渡,故名,今讹名石旧。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鹤庆路军民府,下。府治在丽江路东南,大理路东北,夷名其地曰鹤川、样共。昔隶越析诏,汉、唐未建城邑。开元末,阁罗凤合六诏为一,称南诏,徙治羊苴城,地近龙尾、鹤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劝封祐于样共立谋统郡。蒙氏后,经数姓如故。元宪宗三年内附,为鹤州。七年,立二千户,仍称谋统,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罢谋统千户,复为鹤州。二十年,为燕王分地,隶行省。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领一县:  剑川。下。县治在剑川湖西,夷云罗鲁城。按《唐史》南诏有六节度,剑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诏时,有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遂保剑川,更称剑浪。贞元中,南诏击破之,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徙居剑睒西北四百里,号剑羌。蒙氏终,至段氏,改剑川为义督睑。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剑川县,隶鹤州。军民屯田共二千余双。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元贞二年置。  彻里军民总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势均力敌。今大彻里胡念已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日与相拒,不得离,遣其弟胡伦入朝,指画地形,乞别立彻里军民宣抚司,择通习蛮夷情状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  广南西路宣抚司。阙。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路因江为名,谓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丽江即古丽水,两汉至隋、唐皆为越巂郡西徼地,昔麽蛮、些蛮居之,遂为越析诏。二部皆乌蛮种,居铁桥。贞元中,其地归南诏。元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麽、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于通安、巨津之间立宣抚司。领府一、州七。州领一县。  府一  北胜府,在丽江之东。唐南诏时,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破,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炎,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终,段氏时,高智升使其孙高大惠镇此郡。后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其酋高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为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  州七  顺州,在丽江之东,俗名牛?炎。昔顺蛮种居剑、共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斗族渐盛,自为一部,迁于牛?炎。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五年,改牛睒为顺州。  蒗蕖州,治罗共?炎,在丽江之东,北胜、永宁南北之间,罗落、麽、些三种蛮世居之。宪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改罗共睒为蒗蕖州。  永宁州,昔名楼头?炎,接吐蕃东徼,地名答蓝,麽、些蛮祖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炎,世属大理。宪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孙和字内附。至元十六年,改为州。  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炎。仆繲蛮所居,其后麽、些蛮叶古乍夺而有之,世隶大理。宪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孙麦良内附。中统四年,以麦良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麦兀袭父职。十四年,改三睒为通安州。  兰州,在兰沧水之东。汉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兰沧水,置博南县。唐为卢鹿蛮部。至段氏时,置兰溪郡,隶大理。元宪宗四年内附,隶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兰州。  宝山州,在雪山之东,丽江西来,环带三面。昔麽、些蛮居之。其先自楼头徙居此,二十余世。世祖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由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十六年升为州。  巨津州,昔名罗波九?炎,北接三川、铁桥,西邻吐蕃。按《唐书》,南诏居铁桥之南,西北与吐蕃接。今州境实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麽、些大酋世居之。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炎立巨津州,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名。领一县:  临西。下。县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极边险僻之地,夷名罗裒间,居民皆麽、些二种蛮。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县,于罗裒间立临西县,以西临吐蕃境故也,隶巨津州。  东川路,下。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下。  益良州。下。强州。下。  孟杰路。自东川路以下阙。泰定三年,八百媳妇蛮请官守,置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  普安路,下。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失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失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曲、靖二州在汉为夜郎味县地。蜀分置兴古郡。隋初为恭州、协州。唐置南宁州。东、西爨分乌、白蛮二种,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龙和城,通谓之西爨白蛮。自弥鹿、升麻二川南至步头,通谓之东爨乌蛮。贞观中,以西爨归王为南宁都督,袭杀东爨首领盖聘。南诏阁罗凤以兵胁西爨,徙之至龙和,皆残于兵。东爨乌蛮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世与南诏为婚,居故曲靖州。天宝末,征南诏,进次曲靖州,大败,其地遂没于蛮。元宪宗六年,立磨弥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年,以隶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抚司。领县一、州五。州领六县。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双,岁输金三千五百五十两、马一百八十四。  县一  南宁。下。倚郭。唐以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治石城。及阁罗凤叛,州废,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乌蛮莫瀰部酋据石城。元宪宗三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莫瀰部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二十二年,革为县。  州五  陆凉州,下。即汉牂牁郡之平夷县。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宪宗三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领二县:  芳华,下。在州西。河纳。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在路之南,其川名鲁望,普麽部蛮世居之。宪宗四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末迷万户。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  罗雄州,下。与溪洞蛮獠接壤,历代未尝置郡,夷名其地为塔敝纳夷甸。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宪宗四年内附。七年,隶普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  马龙州,下。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至罗苴内附,于本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州,即旧马龙城也。领一县:  通泉。下。在州西南,与嵩明州杨林县接壤,纳垢之孙易陬分居其地。元初为易龙百户,隶马龙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县,隶马龙州。  沾益州,下。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孙普垢历刂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  交水,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石梁,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罗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澂江路,下。治在滇池东南。唐属牂州,隶黔州都督府。开元中,降为羁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罗伽甸。初,麽、些蛮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麽、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元宪宗四年内附,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澄江路。领县三、州二。州领三县。本路屯田四千一百双。  县三  河阳,下。内附后为千户。至元十六年,为河阳州。二十六年,降为县。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些麽徒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内附,即本部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千户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阳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麽、些蛮居之,号曰强宗部,其酋卢舍内附,立本部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州二  新兴州,下。汉新兴县。唐初隶牂州,后南诏叛,降为羁縻州。蒙氏为温富州。段氏时麽、些蛮分居其地。内附后,立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新兴州,隶澄江路。领二县:  普舍,下。在州西北。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傍,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孙苴历刂内附,立本部为千户。十三年,改千户为普舍县,治普札龙城,隶新兴州。研和。下。麽些徒蛮步雄居之,其孙龙钟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路南州,下。州在本路之东,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即本部立万户。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澄江路,落蒙为路南州,隶澄江路。领一县: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入本县,隶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至元初复叛,四年降之,仍为万户。十三年,改万户为仁德府。本府屯田五百六十双。领县二:  为美,下。县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适侣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县。  归厚。下。县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龙,旧隶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县,曰倘俸,曰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归厚。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建昌路,下。本古越巂地,唐初设中都督府,治越巂。至德中,没于吐蕃。贞元中复之。懿宗时,蒙诏立城曰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其后诸酋争强,不能相下,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其裔浸强,遂并诸酋,自为府主,大理不能制。传至阿宗,娶落兰部建蒂女沙智。元宪宗朝,建蒂内附,以其婿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总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设罗罗宣慰司以总之。本路领县一、州九。州领一县。本路立军民屯田。  县一  中县。县治在住头回甸,盖越巂之东境也。所居乌蛮自别为沙麻部,以酋长所立处为中州。至元十年内附。十四年,仍为中州。二十二年,降为县。隶建昌路。  州九  建安州,下。即总府所治。建蒂既平,分建昌府为万户二,又置千户二。至元十五年,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立宝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户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宝安州,以其乡村来属。  永宁州,下。在建昌之东郭。唐时南诏立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蒂。十六年,分建昌为二州,在城曰建安,东郭曰永宁,俱隶建昌路。  泸州,下。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睑,即诸葛武侯禽孟获之地。有泸水,深广而多瘴,鲜有行者,冬夏常热,其源可燅鸡豚。至段氏时,于热水甸立城。名洟笼,隶建昌。宪宗时,建蒂内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笼为泸州。  礼州,下。州在路西北,泸沽水东,所治曰笼麽城。南诏末,诸蛮相侵夺,至段氏兴,并有其地。裔孙阿宗内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十五年,改为礼州。领一县:  泸沽。县在州北。昔罗落蛮所居,至蒙氏霸诸部,以乌蛮酋守此城,后渐盛,自号曰落兰部,或称罗落。其裔蒲德遣其侄建蒂内附。建蒂继叛,杀蒲德,自为酋长,并有诸部。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十三年升万户,十五年改县。  里州,下。唐隶巂州都督。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传至纳空,随建蒂内附。中统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顺,隶乌蒙。十八年,设千户。二十二年,同乌蛮叛,奔罗罗斯。二十三年,升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府罢为州,隶建昌路。  阔州,下。州治密纳甸。古无城邑,乌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孙名科居此,因以名为部号,后讹为阔。至三十七世孙僰罗内附。至元九年,设千户。二十六年,改为州。  邛部州,下。州在路东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东北。君长十数,筰都最大。唐立邛部县,后没于蛮。至宋岁贡名马土物,封其酋为邛都王。今其地夷称为邛部川,治乌弄城,昔麽、些蛮居之,后仲由蒙之裔夺其地。元宪宗时内附。中统五年,立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割属罗罗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为州。  隆州,下。州在路之西南,与汉邛都县接境,唐会川县之西北。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立五睑,本州为边府睑。其后睑主杨大兰于睑北垲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四年,设千户。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下。姜者蛮名也。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绛始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大理国主高泰,是时会川有城曰龙纳,罗落蛮世居焉。阿罗挟高氏之势,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绛部。宪宗时,随閟畔内附,因隶焉。至元八年,为落兰部酋建蒂所破。九年平之,遂隶会川,后属建昌。十五年,改为姜州。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后又属建昌。  德昌路军民府,下。汉邛都县地,唐没于南诏。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鲁城。领州四。本路立军民屯田。  昌州,下。路治本州。初,乌蛮阿屈之裔浸强,用祖名为屈部。其孙乌则,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改本部为州,兼领普济、威龙,隶定昌路。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隶德昌。  德州,下。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龙,所居蛮苴郎,以远祖名部曰赪綖。宪宗时内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户。十三年,改为德州,隶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隶德昌。  威龙州,下。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领小部三,一曰沙娲普宗,二曰乌鸡泥祖,三曰娲诺龙菖蒲,皆獹鲁蛮种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龙州,隶德昌。  普济州,下。州在路西北,夷名玕甸。昔为荒僻之地,獹鲁蛮世居之,后属屈部。至元九年,随屈部内附。十五年,于玕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隶德昌。  会川路,下。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天宝末,没于南诏,立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至段氏仍为会川府。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立会川路,治武安州。领州五。本路立军民屯田。  武安州,下。蛮称龙泥城。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户。十七年,改为武安州。  黎溪州,下。古无城邑,蛮云黎彄,讹为今名。初,乌蛮与汉人杂处,及南诏阁罗凤叛,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逐去白蛮。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内附,改其部为黎溪州。  永昌州,下。州在路北,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至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居今州城。赵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与高氏专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会川。元宪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逃去。九年,故酋王氏孙阿龙率众内附。至元八年,以其男阿禾领会川。十四年,改管民千户。十七年,立永昌州,隶会川路。  会理州,下。州在会川府东南。唐时南诏属会川节度,地名昔陀。有蛮名阿坛绛,亦仲由蒙之遗种。其裔罗于则,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绛部,后强盛,尽有四州之地,号蒙歪。元宪宗八年,其孙亦芦内附,隶閟畔万户。至元四年,属落兰部。十三年,改隶会川路。十五年,置会理州,仍隶会川。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  麻龙州,下。麻龙者,城名也,地名棹罗能。乌蛮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东川,后普恐迁苗卧龙,其孙阿麻内附。至元五年,为建蒂所并。十二年,属会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户,隶会川路。十七年,立为州。二十七年,割属閟畔部。  柏兴府,昔摩沙夷所居。汉为定笮县,隶越巂郡。唐立昆明县。天宝末没于吐蕃。后复属南诏,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其盐井摩沙酋罗罗将犭鹿鹿、茹库内附。十四年,立盐井管民千户。十七年,改为闰盐州,以犭鹿鹿部为普乐州,俱隶德平路。二十七年,并普乐、闰盐二州为闰盐县,立柏兴府,隶罗罗宣慰司。领县二:  闰盐,下。倚郭。夷名为贺头甸,以县境有盐井故名。金县。下。县在府北,夷名利宝揭勒。所居蛮因茹库,乃汉越巂郡北境,与吐蕃接。至元十五年,立为金州,后降为县,以县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焉。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临安路,下。唐隶牂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为秀山郡,阿僰部蛮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附,以本部为万户。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又改为临安路。领县二、千户一、州三。州领二县。宣慰司所领屯田六百双,本路有司所管三千四百双,爨僰军千户所管一千一百五十双有奇。  县二  河西,下。县在杞麓湖之南,又名其地曰休腊。昔庄掞王其地。唐初于姚州之南置西宗州,领三县,河西其一也。天宝后没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附。七年,即阿僰部立万户,休腊隶之。至元十三年,始为河西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降为县。蒙自。下。县界南邻交趾,西近建水州。县境有山名自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下临巴甸。南诏时以赵氏镇守,至段氏,阿僰蛮居之。宪宗六年内附,继叛,七年平之,立千户,隶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阿僰万户为临安路,以本千户为县。  舍资千户。蒙自县之东,阿僰蛮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袅踵甸。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内附后,隶蒙自千户。至元十三年,改蒙自为县,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资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隶临安路。  州三  建水州,下。在本路之南,近接交趾,为云南极边。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间蒙氏所筑,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历刂为大,故名惠历刂,汉语曰建水,历赵、杨、李、段数姓,皆仍旧名,些麽徒蛮所居。内附后,立千户,隶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隶临安路。  石平州,下。在路之西南,阿僰蛮据之,得石坪,聚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为州,隶临安路。  宁州,下。在本路之东。唐置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地号浪旷,夷语谓旱龙也。步雄部蛮些麽徒据之,后属爨蛮酋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元宪宗四年,宁酋内附。至元十三年,改为宁州,隶临安路。旧领三县:通海,翏峨,西沙。西沙在州东,宁部蛮世居之。其裔孙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笼。宪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就居此城为万户。至元十三年,立为西沙县。二十六年,以隶宁州。至治二年,并入州。领二县: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户,隶善阐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通海县,隶宁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隶临安路,今割隶宁州。翏峨。下。县在河西县之西,控扼山谷,北接滇池,亦属滇国。昔?猊蛮居之,后阿僰酋逐?猊据其地。至其孙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州,领邛洲、平甸二县。二十六年,降为县,并二县为乡,隶临安路。今割隶宁州。  广西路,下。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宪宗七年,二部内附,隶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领州二。  师宗州,下。在路之东南。昔爨蛮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十二年,立为千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  弥勒州,下。在路南。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至元十二年,为千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  元江路,下。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当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诸部蛮自昔据之。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率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割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  步日部。在本路之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蛮镇之,名步日睑。  马笼部。因马笼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蛮阿僰。元初立为千户,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上。本汉楪榆县地。唐于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蛮。后蒙舍诏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云南先有六诏,至是请于朝,求合为一,从之。蒙舍在其南,故称南诏。徙治太和城。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其后郑、赵、杨三氏互相篡夺,至石晋时,段思平更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有点苍山在大理城西,周广四百里,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楼,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券丰佑所建。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尝赐金重修焉。领司一、县一、府二、州五。府领一县,州领二县。  录事司。宪宗七年,立中千户,属大理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录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罢,复立录事司。  县一  太和。倚郭。宪宗七年,于城内外立上中下三千户。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户立录事司,上下二千户立县。  府二  永昌府,唐时蒙氏据其地,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宪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户。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隶大理路。领一县:  永平。下。县在府东,鹿沧江之东,即汉博平县。唐蒙氏改胜乡郡,属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县,隶永昌府。  腾冲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炎地。唐置羁縻郡。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取越?炎,逐诸蛮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十四年,改腾冲府。二十五年,罢州县,府如故。永昌、腾冲二府军民屯田共二万二千一百五双。  州五  邓川州,下。在本路北。夷有六诏,矰?炎其一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袭而夺之,后改德原城,隶大理。段氏因之。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德原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为邓川州。领一县:  浪穹。下。本名弥茨,乃浪穹诏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保剑川,更称剑浪。贞元中,南诏破之,以浪穹、施浪、邓睒总三浪为浪穹州。元宪宗七年内附,立浪穹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降为县,隶邓川州。  蒙化州,下。本蒙舍城。唐置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段氏为开南县。元宪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复隶大理路。  赵州,下。昔为罗落蛮所居地。蒙氏立国,有十睑,赵川睑其一也。夷语睑若州。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州,段氏改天水郡。宪宗七年立赵睑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隶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县革入州,隶大理路。  姚州,下。唐于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宝间,阁罗凤叛,取姚州,附吐蕃。终段氏为姚州。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统矢千户、大姚堡千户。至元十二年,罢统矢,立姚州,隶大理路。领一县: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统县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与梇栋川相接。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大姚县,隶姚州。  云南州,下。唐以汉云南县置郡。蒙氏至段氏并为云南州。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立云南州。  蒙怜路军民府。至元二十七年,从云南行省请,以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为蒙莱路军民总管府。其余阙。  蒙莱路军民府。阙。  金齿等处宣抚司。其地在大理西南,兰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骠,曰繲,曰渠罗,曰比苏。按《唐史》,茫施蛮本关南种,在永昌之南,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故俗呼金齿蛮。自汉开西南夷后,未尝与中国通。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南东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元宪宗四年,平定大理,继征白夷等蛮。中统初,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二年,立安抚司以统之。至元八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十五年,改安抚为宣抚,立六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  柔远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睑,曰申睑僰寨,曰乌摩坪。僰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与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俱立为路,隶宣抚司。  茫施路,在柔远路之南,泸江之西。其地曰怒谋,曰大枯?炎,曰小枯?炎。即《唐史》所谓茫施蛮也。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康路,在柔远路之南,兰江之西。其地曰石?炎,亦黑僰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西路,在柔远路正西,东隔麓川。其地曰于赖睒,曰渠澜?炎,白夷蛮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平缅路,北近柔远路。其地曰骠?炎,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炎头,白夷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东。其地曰大布茫。曰?炎头附赛,曰?炎中弹吉,曰?炎尾福禄培,皆白夷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南?炎,在镇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赛?炎、午真?炎,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隶宣抚司。金齿六路一睒,岁赋金银各有差。  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  木连路军民府。以下阙。  蒙光路军民府。  木邦路军民府。  孟定路军民府。  谋粘路军民府。  南甸军民府。  六难路甸军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云龙甸军民府。  缥甸军民府。  二十四寨达鲁花赤。  孟隆路军民府。  木朵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殖,立下路总管府,其为长者给两珠虎符。  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  孟爱等甸军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齿新附孟爱甸酋长遣其子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  蒙兀路。  通西军民总管府。大德元年,蒙阳甸酋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阙进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  木来军民府。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齿适当忙兀秃兒迷失出征军马之冲,资其刍粮,拟立为木来路。”中书省奏置散府,以布伯为达鲁花赤,用其土人马列知府事。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三 地理四-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六 河渠一-元史

志第十六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属

志第十四 地理五-元史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上。唐初为杭州,,

志第十三 地理四-元史

志第十三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上。唐初为杭州,后改余杭郡,又仍为杭州。五代钱镠据两浙,号吴越国。宋高宗南渡,都之,为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二、县八、州一。  左、右录事司。宋高宗建炎三年,迁都杭州,设九厢。元至元十四年,分为四隅录事司。泰定二年,并为左右二录事司。  县八  钱塘,上。仁和,上。与钱塘分治城下。余杭,中。临安,中。  新城,中。富阳,中。于潜,中。昌化。中。  州一  海宁州,中。唐以来为盐官县。元元贞元年,以户口繁多,升为盐官州。是年,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以户为差,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五万至十万者为中州。凡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泰定四年,海圮盐官。天历二年,改海宁州。海宁东南皆滨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间亦尝被其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木柜四百七十余,工役万人。文宗即位,水势始平,乃罢役,故改曰海宁云。  湖州路,上。唐改吴兴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抄籍户口数阙,用至顺钱粮数。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旧设东西南北四厢。至元十三年,立总督四厢。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五  乌程,上。归安,上。与乌程皆为倚郭。安吉,中。德清,下。  武康。中。  州一  长兴州,中。唐为绥州,又更名雉州,又为长城县。硃梁改曰长兴。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为州。  嘉兴路,上。唐为嘉兴县。石晋置秀州。宋为嘉禾郡,又升嘉兴府。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司一、县一、州二。  录事司。旧置厢官,元初改为兵马司。至元十四年,置录事司。  县一  嘉兴。上。倚郭。  州二  海盐州,中。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崇德州,中。石晋置,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平江路,上。唐初为苏州,又改吴郡,又仍为苏州。宋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县二、州四。  录事司。  县二  吴县,上。长洲。上。与吴县并为倚郭。  州四  昆山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熟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吴江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嘉定州,中。本昆山县地,宋置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州路,上。唐初为常州,又改晋陵郡,又复为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万一十一。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晋陵,中。倚郭。武进。中。倚郭。  州二  宜兴州,中。唐义兴县。宋改义为宜。元至元十五年,升宜兴府。二十年,仍为县。二十一年,复升为府,仍置宜兴县以隶之。元贞元年,府县俱废,止立宜兴州。  无锡州,中。唐无锡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镇江路,下。唐润州,又改丹阳郡,又为镇海军。宋为镇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为镇江路。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丹徒,中。倚郭。丹阳,中。金坛。中。  建德路,上。唐睦州,又为严州,又改新定郡。宋为建德军,又为遂安军,后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户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建德,中。倚郭。淳安,中。遂安,下。桐庐,中。分水,中。寿昌。中。  松江府,唐为苏州属邑。宋为秀州属邑。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华亭县以隶之。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至顺钱粮数。领县二:  华亭,上。倚郭。上海。上。本华亭县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户口繁多,置上海县,属松江府。  江阴州,上。唐初为暨州,后为江阴县,隶常州。宋为军。元至元十二年,依旧置军,行安抚司事。十四年,升为江阴路总管府,今降为江阴州。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庆元。  庆元路,上。唐为鄞州,又为明州,又为余姚郡。宋升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鄞县,上。倚郭。象山,中。慈溪,中。定海。中。  州二  奉化州,下。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隶明州。元元贞元年,升为奉化州,隶庆元。  昌国州,下。宋置昌国县。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州,仍置昌国县以隶之。后止立昌国州,隶庆元。  衢州路,上。本太末地,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又改信安郡,又改为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西安,中。倚郭。龙游,上。江山,下。常山,下。宋改信安,今复旧名。开化。中。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  婺州路,上。唐初为婺州,又改东阳郡。宋为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领司一、县六、州一。  录事司。  县六  金华,上。倚郭。东阳,上。义乌,上。永康,中。武义,中。浦江。中。  州一  兰溪州,下。本金华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兰溪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绍兴路,上。唐初为越州,又改会稽郡,又仍为越州。宋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领司一、县六、州二。  录事司。  县六  山阴,上。会稽,中。与山阴俱倚郭。有会稽山为南镇。上虞,上。  萧山,中。嵊县,上。新昌。中。  州二  余姚州,下。唐余姚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诸暨州,下。宋诸暨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温州路,上。唐初为东嘉州,又改永嘉郡,又为温州。宋升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户一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永嘉,上。倚郭。乐清。下。  州二  瑞安州,下。唐瑞安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平阳州,下。唐平阳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台州路,上。唐初为海州,复改台州,又改临海郡,又为德化军,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一。  录事司。  县四  临海,上。倚郭。仙居,上。宁海,上。天台。中。  州一  黄岩州,下。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处州路,上。唐初为括州,又改缙云郡,又为处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处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丽水,中。倚郭。龙泉,中。松阳,中。遂昌,中。青田,中。缙云,中。庆元。中。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  宁国路,上。唐为宣州,又为宣城郡,又升宁国军。宋升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旧立四厢,元至元十四年,废四厢创立。  县六  宣城,上。倚郭。南陵,中。泾县,中。宁国,中。旌德,中。太平。中。  徽州路,上。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置。  县五  歙县,上。倚郭。休宁,中。祈门,中。黟县,下。绩溪。中。  州一  婺源州,下。本休宁县之回玉乡,唐析之置婺源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饶州路,上。唐改鄱阳郡,仍改饶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领司一、县三、州三。  录事司。旧设三厢,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三  鄱阳,上。倚郭。德兴,上。安仁。中。  州三  余干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浮梁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乐平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集庆路,上。唐武德初,置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后复为蒋州,罢行台,移扬州江都,改金陵曰白下,以其地隶润州。贞观中,更白下曰江宁。至德中,置江宁郡。乾元中,改升州。其后杨氏有其地,改为金陵府。南唐李氏又改为江宁府。宋平南唐,复为升州。仁宗以升王建国,升建康军。高宗改建康府,建行都,又为沿江制置司治所。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御史台于扬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还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历二年,以文宗潜邸,改建康路为集庆路。户二十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口一百七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县三、州二。  录事司。  县三  上元,中。倚郭。江宁,中。倚郭。句容。中。  州二  溧水州,中。唐以来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溧阳州,中。唐以来并为县,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溧阳路。二十七年,复降为县,后复升为州。  太平路,下。唐置南豫州。宋为太平州。至元十四年,升为太平路。户七万六千二百二,口四十四万六千三百七十一。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三  当涂,中。倚郭。芜湖,中。繁昌。下。  池州路,下。唐于秋浦县置池州,后废,以县隶宣州,未几复置。宋仍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六万八千五百四十七,口三十六万六千五百六十七。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贵池,下。倚郭。即秋浦县,吴改为贵池。青阳,下。建德,下。铜陵,下。石埭,中。东流。下。  信州路,上。唐乾元以前,为衢、饶、抚、建四州之地。乾元元年,始割衢之玉山、常山,饶之弋阳及抚、建二州之地置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六万二千二百五十八。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上饶,上。倚郭。玉山,中。弋阳,中。贵溪,中。永丰。中。  广德路,下。唐初,以绥安县置桃州,后废州,改绥安为广德县。宋为广德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口三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广德,中。倚郭。建平。中。  铅山州,中。本建、抚二州之地,山产铜铅。后唐析上饶、弋阳五乡为铜场,继升为县,属信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饶之乾元、永乐二乡,弋阳之新政、善政二乡来属,升为铅山州,直隶行省。户二万六千三十五。至顺钱粮数。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大德元年立。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  福州路,上。唐为闽州,后改福州,又为长乐郡,又为威武军。宋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十八年,迁泉州行省于本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本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户七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八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县九、州二。州领二县。  录事司。至元十五年,行中书省于在城十二厢分四隅,置录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东西二司。二十年,复并为一。  县九  闽县,中。倚郭。侯官,中。倚郭。怀安,中。古田,上。闽清,中。长乐,中。连江,中。罗源,中。永福。中。  州二  福清州,下。唐析长乐八乡置万安县,又改福唐,又改福清。元元贞元年升为州。  福宁州,上。唐长溪县,元升为福宁州。领二县:  宁德,中。福安。中。  建宁路,下。唐初为建州,又改建安郡。宋升建宁军。元至元二十六年,升为路。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建安,中。瓯宁,中。与建安俱倚郭。浦城,中。建阳,中。崇安,中。松溪,下。政和。下。  泉州路,上。唐置武荣州,又改泉州。宋为平海军。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路。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路。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至元十五年,立南北二司。十六年,并为一。  县七  晋江,中。倚郭。南安,中。惠安,下。同安,下。永春,下。安溪,下。德化。下。  兴化路,下。宋置太平军,又改兴化军,先治兴化,后迁莆田。元至元十四年,升兴化路。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莆田,中。宋置兴化军,迁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厢属录事司,县如故。仙游,下。兴化。下。军治元在此,后移于莆田,此县为属邑。  邵武路,下。唐邵武县,属建州。宋置邵武军。元至元十三年,为邵武路。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领司一、县四。  录事司。  县四  邵武,中。倚郭。光泽,中。泰宁,中。建宁。中。  延平路,下。五代为延平镇,王延政始以镇为镡州。南唐置剑州。宋以利州路亦有剑州,乃称此为南剑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剑路,后改延平路。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南平,中。倚郭。尤溪,中。沙县,中。顺昌,中。将乐。中。  汀州路,下。唐开福、抚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罗,后改临汀郡,又仍为汀州。宋隶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领司一、县六。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顷。  录事司。  县六  长汀,中。倚郭。宁化,中。清流,下。莲城,下。上杭,下。武平。下。  漳州路,下。唐析闽州西南境置,后改漳浦郡,又复为漳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万一千三百六。领司一、县五。本路屯田二百五十顷。  录事司。  县五  龙溪,下。倚郭。漳浦,下。龙岩,下。长泰,下。南靖。下。本南胜,改今名。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一十八、州九,属州十三,属县七十八。本省马站八十五处,水站六十九处。  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  龙兴路,上。唐初为洪州,又为豫章郡,又仍为洪州。宋升隆兴府。元至元十二年,设行都元帅府及安抚司,仍领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分宁、武宁八县,置录事司。十四年,改元帅府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为总管府,立行中书省。十五年,立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司,移省于赣州。十六年,复还隆兴。十七年,并入福建行省,止立宣慰司。十九年复立,罢宣慰司,隶皇太子位。二十一年,改隆兴府为龙兴。二十三年,丰城县升富州,武宁县置宁州,领武宁、分宁二县。大德五年,以分宁县置宁州,武宁县隶龙兴路。户三十七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七百四十四。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县六、州二。  录事司。宋以南昌、新建二县分置九厢。元至元十三年,废城内六厢,置录事司。  县六  南昌,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录事司所领城外二厢、东南两关来属。新建,上。倚郭。进贤,中。奉新,中。靖安,中。武宁。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县为倚郭。大德五年,于分宁县置宁州,武宁直隶本路。  州二  富州,上。本富城县,又曰丰城。唐自丰水之西徙治章水东,即今治所。宋属隆兴府。元至元十九年,隶皇太子位。二十三年,升为富州。  宁州,中。唐分宁县。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于武宁县置宁州,武宁为倚郭县。大德八年,割武宁直隶本路,遂徙州治于分宁。  吉安路,上。唐为吉州,又为庐陵郡。宋升为上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领一司、八县。元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户四十四万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万四百一十五。领司一、县五、州四。大德二年,吉、赣立屯田。  录事司。  县五  庐陵,上。倚郭。永丰,上。万安,中。龙泉,中。永宁。下。至顺间,分永新州立。  州四  吉水州,中。旧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安福州,中。唐初以县置颍州,后废,复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太和州,下。唐初置南平州,后废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永新州,下。唐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瑞州路,上。唐改建成县曰高安,即其地置靖州,又改筠州。宋为高安郡,又改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领一司、三县。元贞元年,升新昌县为州。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二,口七十二万二千三百二。领司一、县二、州一。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始立。  县二  高安,上。倚郭。上高。中。  州一  新昌州,下。唐为建成县,属靖州,后省入高安。宋割高安、上高二县地,升盐步镇为新昌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袁州路,上。唐为袁州,又为宜春郡。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领四县,设录事司,隶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隶江西行省。元贞元年,萍乡县升州。户一十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三,口九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设兵马司。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三  宜春,上。倚郭。分宜,上。万载。中。  州一  萍乡州,中。本为县。元贞元年升州。  临江路,上。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后又属筠州。宋即清江县置临江军,隶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隶江西行都元帅府。十四年,改临江路总管府。元贞元年,新淦、新喻二县升州。户一十五万八千三百四十八,口七十九万一千七百四十。领司一、县一、州二。  录事司。宋隶都监司。元至元十三年,设兵马司。十五年,改录事司。  县一  清江。上。宋即县治置临江军。元至元十四年,升军为路,而县为倚郭。  州二  新淦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新喻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抚州路,上。唐初为抚州,又为临川郡,又仍为抚州。元至元十二年,复为抚州。十四年,升抚州路总管府。户二十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五,口一百九万二千二百七十五。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废宋三厢立。  县五  临川,上。崇仁,上。金溪,上。宜黄,中。乐安。中。  江州路,下。唐初为江州,又改浔阳郡,又仍为江州。宋为定江军。元至元十二年,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罢都督府,升江州路,隶龙兴行都元帅府,后置行中书省,江州直隶焉。十六年,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复隶行省。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十七,口五十万三千八百五十二。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宋隶都监司。元至元十二年,设兵马司。十四年,置录事司。  县五  德化,中。唐浔阳县。瑞昌,中。彭泽,中。湖口,中。德安。中。  南康路,下。唐属江州。宋置南康军,治星子县。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属江西,领一司、三县。户九万五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七万八千三百九十。领司一、县二、州一。  录事司。  县二  星子,下。南康治所。都昌。上。  州一  建昌州,下。唐初置南昌州,后废,属洪州。宋属南康军。元元贞元年升州。  赣州路,上。唐初为虔州,又为南康郡,又仍为虔州。宋改赣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赣州路总管府。十五年,设录事司,领一司、十县,隶江西省。二十四年,并龙南入信丰,安远入会昌。大德元年,宁都、会昌二县升州,割瑞金隶会昌。至大三年,复置龙南、安远二县,属宁都。户七万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万五千一百四十八。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三县。本路屯田五百一十余顷。  录事司。  县五  赣县,上。州治所。兴国,中。信丰,下。雩都,下。石城。下。  州二  宁都州,下。唐为县。元大德元年,升宁都州。领二县:  龙南,下。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安远。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  会昌州,下。本雩都地。唐属虔州。宋升县之九州镇为会昌县,复升为军。元大德元年,升会昌州。领一县:  瑞金。下。旧属虔州,大德元年来属。  建昌路,下。本南城县,属抚州。南唐升建武军。宋升建昌军。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总管府,割南城置录事司。十九年,南丰县升州,直隶行省。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口五十五万三千三百三十八。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立。  县三  南城,中。新城,中。广昌。中。  南安路,下。唐升大庾镇为县,属虔州。宋以县置南安军。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总管府。十五年,割大庾县在城四坊,设录事司。十六年,废录事司。户五万六百一十一,口三十万三千六百六十六。领县三:  大庾,中。倚郭。南康,中。上犹。下。南唐为上犹。宋改南安。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后复为上犹。  南丰州,下。唐为南丰县,隶抚州。宋改隶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直隶行省。户二万五千七十八,口一十二万八千九百。  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司  广州路,上。唐以广州为岭南五府节度五管经略使治所,又改南海郡,又仍为广州。宋升为帅府。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后又叛。十五年克之,立广东道宣慰司,立总管府并录事司。元领八县,而怀集一县割属贺州。户一十七万二百一十六,口一百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至元十六年立,以州之东城、西城、子城并番禺、南海二县在城民户隶之。  县七  南海,中。番禺,下。与南海俱倚郭。东筦,中。增城,中。香山,下。新会,下。清远。下。  韶州路,下。唐初为番州,又更名东衡州,又改韶州,又为始兴郡,又仍为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内附,未几广人叛,十五年始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一万九千五百八十四,口一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领司一、县四。  录事司。  县四  曲江,中。元初分县城西厢地及城外三厢,属录事司。乐昌,下。仁化,下。乳源。下。  惠州路,下。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罗郡,又复为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八百三,口九万九千一十五。领县四:  归善,下。倚郭。博罗,下。海丰,下。河源。下。  南雄路,下。本始兴县。唐初属韶州。五代刘氏割韶之浈昌、始兴二县置雄州。宋以河北有雄州,改为南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总管府。户一万七百九十二,口五万三千九百六十。领县二:  保昌,下。本浈昌,宋改今名。始兴。下。  潮州路,下。唐初为潮州,又改潮阳郡,又复为潮州。元至元十五年归附。十六年,改为总管府,以孟招讨镇守,未几移镇漳州,土豪各据其地。二十一年,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来招谕。二十三年,复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以镇之,始定。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口四十四万五千五百五十。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县三  海阳,下。倚郭。潮阳,下。揭阳。下。  德庆路,下。唐初为南康州,又名康州,又改晋康郡。宋升德庆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广东,既取广州,而德庆未下。十四年,广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隶广西道。十七年,立德庆路总管府,后仍属广东道。户一万二千七百五,口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七。领县二:  端溪,下。泷水。下。  肇庆路,下。唐初为端州,又改高要郡,又仍为端州。宋升肇庆府。元至元十三年,徇广东,惟肇庆未附。十六年,广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隶广西。十七年,改为下路总管府,仍属广东。户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八,口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九。领县二:  高要,中。倚郭。四会。中。  英德州,下。唐洭州。五代南汉为英州。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大德四年,复为路。本州素为寇盗渊薮。大德四年,达鲁花赤脱欢察兒此岁招降群盗至二千余户,遂升英德为路,命脱欢察兒为达鲁花赤兼万户以镇之。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县一:  翁源。大德五年置。  梅州,下。唐为程乡县,属潮州。五代南汉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置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散州。户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一:  程乡。  南恩州,下。唐恩州,又为齐安郡。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三,口九万六千八百六十五。领县二:  阳江,下。阳春。下。  封州,下。唐改为临封郡,后复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明年,广人叛,广西宣慰司以兵定之,遂隶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总管府,后又降为散州,仍属东道。户二千七十七,口一万七百四十二。领县二:  封川,下。开建。下。  新州,下。唐改为新昌郡,后复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户一万一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领县一:  新兴。下。  桂阳州,下。本桂阳县,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九年,升桂阳县为散州,割连州阳山县来属,为蒙古?忽都虎郡王分地,元隶湖南道宣慰司,后隶广东道。户六千三百五十六,口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五。领县一:  阳山。下。唐属连州,宋因之。至元十九年割以来属。  连州,下。唐改连山郡,复改连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直隶行中书省。十七年,废安抚司,升为连州路总管府,隶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为散州,隶广东道。户四千一百五十四,口七千一百四十一。领县一:  连山,下。  循州,下。唐改为海丰郡,仍改循州。宋为博罗郡。元至元十三年,立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户一千六百五十八,口八千二百九十。领县三:  龙川,下。兴宁,下。长乐。下。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四 地理五-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十五 地理六-元史

志第十五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是《物理实在主义的哲学》(塞拉斯)、《理性与生活》(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