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名句

佛法名言

佛法名言_    佛法名言    1、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nb

    佛法名句
    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4、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5、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6、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7、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8、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9、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0、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11、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12、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3、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4、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5、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16、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17、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18、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19、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2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1、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22、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23、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2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26、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2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28、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29、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0、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33、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3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35、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36、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7、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8、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39、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0、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1、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4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43、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44、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45、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46、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4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5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51、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5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5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54、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55、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56、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57、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58、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59、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60、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6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2、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63、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64、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6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66、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67、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8、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69、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70、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71、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72、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73、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4、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5、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76、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77、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78、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9、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80、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81、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82、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8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84、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6、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87、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88、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版权声明:

《佛法名句》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佛家警句

佛家警句_    佛家警句    1、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2、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佛典名句

佛法名句

佛法名句_    佛法名句    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典名句
    1、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2、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3、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和平、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善地服务别人。
    4、欲火忆念薪,受风之所吹,猛火大炽燃,焚烧众生心。——《正法念处经》
    5、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6、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7、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8、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9、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10、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优婆塞戒经》
    11、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12、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3、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14、只要是醒着,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着这种慈悲的胸怀。
    15、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6、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7、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己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违离佛法。
    18、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19、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20、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21、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22、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23、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24、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25、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26、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27、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28、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29、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30、大乘万行,大悲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经》
    31、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32、愿所有的众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33、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34、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已除去大烦恼。
    35、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华严经》
    36、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37、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38、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39、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华,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理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40、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41、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42、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43、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44、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45、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环境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46、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拔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47、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48、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49、“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常常是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50、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51、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尝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52、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53、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54、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55、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56、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身行暴害、心专嫉妒。——《中本起经》
    57、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58、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她)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59、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60、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善良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61、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苦恼。
    62、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到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63、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64、出家人有二种缚: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有二种障法: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人。又有二种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种不净心:一者读诵外道经文,二者蓄好衣钵。——《法苑珠林》
    65、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66、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以夷制夷是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

《佛典名句》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佛法名言

佛法名言_    佛法名言    1、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