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 历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 历三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 历二

△仪器

西域仪象

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绕础为渠,深广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维,长加广三之二。水渠赤如之。北极云架柱二,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为鳌云,植于乾民二隅。础上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规环径二尺四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如规。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自云架住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为横车光。自车光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又为龙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南倾之势准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横车光,以承百刻环。下边又为龙柱二。植于坤巽二隅,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双环,径六尺,广二寸,厚一寸。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轴。两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极。抵北极。余分附于北极。去南极枢窍两旁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八分,以受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如环。中腰为圆窍,径五分,以受枢轴衡。两端为圭首,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广如衡面,厚三分。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线,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布十二时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广三寸。又为十宇距。皆所以承赤道环也。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其环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环。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界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对环面中腰。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运转,皆着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极枢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本之为分寸一如上规。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结之。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两端。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入内界。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

定极环,广半寸。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寸许。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中为斜十字,距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厘。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中为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又为环二。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车光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属架之横车光下,抵趺车光之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中为置距,当心为窍,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右四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极度分皆测之。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测之。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昼刻也。夜则以星定之,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

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之一。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弱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蔑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徒。先用简仪测致入宿去极度数,按于上。其校验出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其象置于方匿之上。南北极出入匿面各四十度太强。半见半隐。机运轮牙,隐于匿中。

仰仪之制:以铜为之,形若釜,置于砖台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俯视验天者也。

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兢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絮釜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日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旋玑板,曌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旸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画晦也。夏则不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暗资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浚明,昭圣代也。泰山砺乎,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禁河,勿铭坏也。”

大明殿灯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为之。其曲粱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云珠之下,复悬一珠。粱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级急。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调。凡此皆非徒设也。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眂平,乃植臬于中。自臬景西入外规,即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凡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共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定南北。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然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

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乃以案侧立,悬绳取工。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粱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加长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以方框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搘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下为趺,广三寸,厚二寸。上框广四寸。厚如趺。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足,撑以斜木,务取正方。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近窍两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窥限各长二尺四寸,广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禾闪,取其于几面相符,著限两端,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框。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直景。又于远方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高下也。

世祖至元四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如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如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也。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首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嘛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屋五间,其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尺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若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在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若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尽天地之变焉。

【版权声明】

《志第二 历二》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四 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四 历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 历二-新元史

志第二 历二 △仪器西域仪象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

志第一 历一-新元史

志第一 历一 △治历本末自《三统术》以后七十余家,至郭守敬之《授时》,测验愈精,析理愈微,立数俞简信,可谓度越前古者矣。然曰月星辰之高远,而以一人之智力穷之,欲其事

志第二 历二

△仪器西域仪象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车光三、纵车光三。南二,北抵南车光;北一,南抵中车光。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绕础为渠,深广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维,长加广三之二。水渠赤如之。北极云架柱二,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为鳌云,植于乾民二隅。础上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规环径二尺四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如规。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自云架住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为横车光。自车光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又为龙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南倾之势准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横车光,以承百刻环。下边又为龙柱二。植于坤巽二隅,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四游双环,径六尺,广二寸,厚一寸。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轴。两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极。抵北极。余分附于北极。去南极枢窍两旁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八分,以受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如环。中腰为圆窍,径五分,以受枢轴衡。两端为圭首,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广如衡面,厚三分。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线,界之以知度分。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布十二时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广三寸。又为十宇距。皆所以承赤道环也。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其环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环。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界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对环面中腰。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外边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运转,皆着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极枢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本之为分寸一如上规。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结之。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两端。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入内界。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定极环,广半寸。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寸许。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中为斜十字,距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厘。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中为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又为环二。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车光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属架之横车光下,抵趺车光之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中为置距,当心为窍,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右四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极度分皆测之。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测之。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昼刻也。夜则以星定之,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之一。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弱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蔑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徒。先用简仪测致入宿去极度数,按于上。其校验出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其象置于方匿之上。南北极出入匿面各四十度太强。半见半隐。机运轮牙,隐于匿中。仰仪之制:以铜为之,形若釜,置于砖台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俯视验天者也。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兢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絮釜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日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旋玑板,曌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旸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画晦也。夏则不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暗资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浚明,昭圣代也。泰山砺乎,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禁河,勿铭坏也。”大明殿灯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为之。其曲粱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云珠之下,复悬一珠。粱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级急。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调。凡此皆非徒设也。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眂平,乃植臬于中。自臬景西入外规,即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凡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共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定南北。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然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乃以案侧立,悬绳取工。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粱中心上下相直。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加长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以方框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搘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虚梁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下为趺,广三寸,厚二寸。上框广四寸。厚如趺。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足,撑以斜木,务取正方。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近窍两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窥限各长二尺四寸,广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禾闪,取其于几面相符,著限两端,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框。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直景。又于远方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高下也。世祖至元四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如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如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也。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首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鲁哈嘛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屋五间,其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尺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若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在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若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尽天地之变焉。

版权声明:

《志第二 历二-新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笃行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笃行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八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八 历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九 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九 历三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八 历二

  ▲大统历法一上法原

  造历者各有本原,史宜备录,使后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数钟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详本志。《授时历》以测算术为宗,惟求合天,不牵合律吕、卦爻。然其法所以立,数之所从出,以及晷影、星度,皆有全书。郭守敬、齐履谦传中,有书名可考。《元史》漫无采摭,仅存李谦之《议禄》、《历经》之初稿。其后改三应率及立成之数,与夫割圆弧矢之法,平立定三差之原,尽削不载。使作者精意湮没,识者憾焉。今据《大统因通轨》及《历草》诸书,稍为编次,首法原,次立成,次推步。而法原之目七:曰句股测望,曰弧矢割圆,曰黄赤道内外度,曰白道交周,曰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曰里差刻漏。  ▲句股测望

  北京立四丈表,冬至日午正,测得景辰七丈九尺八寸五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五度九十一分半。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五十四度九十六分为股,乃本地支戴日下之度。以弦股别句术,求得句二十六度一下七分六十六秒,为日出地半弧弦。

  北京立四丈表,夏至日午正,测得景长一丈一尺七寸一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四十三度七十四分少。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一十七度一十三分二十五秒为句,乃本地去戴日下之度。以句弦别股术,求得股五十八度四十五分半,为日出地半弧弦。  以二至日度相并,得一百度七十三分,折半得五十度三十六分半,为北京赤道出地度。以赤道出地度转减周天四之一,余四十度九十四分九十三秒七十五微,为北京北极出地度。

  ▲弧矢割圆  周天经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少。少不用。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又为黄赤道大弦。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背二十四度。所测就整。二至黄赤道弧矢四度八十四分十二秒。黄赤道大句二十三度八十分七十秒。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分六十八秒。半径内减去矢度之数。

  割圆求矢术置半弧度自之,为半弧背幕,周天径自之,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为正实。上廉乘径,为益从方。半弧背倍之,乘径,为下廉。以初商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置初商自之以下廉,余以初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初商,以减正实,实不足减,改初商。实有不尽,次第商除之。倍初商数,与次商相并以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并初商次商而自之,又以初商自之,并二数以减下廉,余以初商倍数并次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次商,以减余实,而定次商。有不尽者,如法商之,皆以商得数为矢度之数。黄赤道同用。  如以半弧背一度求矢。术曰:置半弧背一度自之,得一度,为半弧幕。置周天径一百二十一度太自之,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十五秒,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五,为正实。上廉又乘径,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十五分九十三秒七五,为益从方。半弧背一度倍之,得二度,以乘径得二百四十三度五十分,为下廉。初商八十秒。置初商八十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一百一十八度五八四五,以减益从方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五九三七五,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度二七四八七五,为从方。又置初商八十秒自之,得六十四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三六。仍以八十秒乘之,得一度九四七九九九四八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之,共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九十一度二二二八七四四八八,为下法。下法乘初商,得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六度七十二分九七八二九九五九零四,以减正实,余实三百八十六度三十三分二七一七零零四零九六。次商二秒。置初商八十秒倍之,得一分六十秒。加次商二委六十二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二百四十零度一三三六一二五,以减益从方,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六十七二五七六二五,为从方。又置初次商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加初商八十秒自之之数,得一秒三十一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八六九。以前所得一分六十二秒乘之,得三度九十四分四六九七八七七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七十一度六十七分零四六零三七八,为下法。下法乘次商,得三百六十零度八九四三三四零九二零七五五六,以减余实,仍余二十五度四三八三八二九一二零二零四四。不足一秒叶不用,下同。  凡求得矢度八十二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矢度,以为黄赤相求及其内外度之根。数详后。

  ▲黄赤道差

  求黄赤道各度下赤道积度术。置周天半径内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乘之大股见割圆为实。黄赤道大弦半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赤道小股。直黄道矢自乘为实,以周天全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道半背弦差。以差去减黄赤道积度,即黄道半弧背。余为黄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半弧弦自之为股幕,黄赤道小股自之为句幕,二幕并之,以开平方法除之,为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半弧弦,以周天半径亦为赤道大弦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亦为赤道横小句以赤道大弦即半径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横大句,以减半径,余为赤道磺弧矢。横弧矢自之为实,以全径为法而一,为赤道半背弦差。以差加赤道半弧,为赤道积度。  如黄道半弧背一度,求赤道积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即黄赤道大弦。内减黄道矢八十二秒余六十零度八六六八,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六八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七二零三零二四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实如法而一,得五十六度零一分九十二秒,为黄赤道小股。又为赤道小句。置矢度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以全径一百二十一度七五为法,除之得五十五纤,为黄道平半背弦差。置黄道半弧弦一度,内减黄道半背弦差,余为半弧弦,因因差在微以下不减,即用一度为半弧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自之,得一度为股幕。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矣二自之,得三千一百三十八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句幕。二幕并得三千一百三十九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弦实,平方开之,得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赤道小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以半径即赤道大弦乘之,得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实,以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法除之,得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九二,又为赤道小句。以赤道大弦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六八八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除之,得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为赤道横大句。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内减赤道大句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余九十七秒,为赤道横弧矢。置赤道横弧矢九十七秒自之,得九十四微零九,以全径为法除之,得七十纤,为赤道背弦差。置赤道半弧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加赤道背弦差,为赤道积度,今差在微已下不加,即用半弧弦为积度。

  凡求得赤道积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各黄道度下赤道积,两数相减,即得黄赤道差,乃至后之率。其分后,以赤道度求黄道,反此求之,其数并同。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上  表格略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下

  表格略

  按郭敬创法五端,内一曰黄道差,此其根率也。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乘。《授时》立术,以句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其数差,合於浑象之理,视古为密。顾《至元历经》所载略,又误以黄道矢度为积差,黄道矢差为率,今正之。

  ▲割圆弧矢图

  凡浑圆中剖,则成平圆。任割平圆之一分,成弧矢形,皆有弧背,有弧弦,有矢。剖弧矢形而半之,则有半弧背,有半弧弦,有矢。因弦矢句股形,以半弧弦为句,矢减半径之余为股,半径为弦。句股内成小句股,则有小句、小股、小弦、而大小可互求,平侧可互用,浑圆之理,斯为密近。  平者为赤道,斜者为黄道。因二至黄道赤之距,生大句股。因各度黄赤之距,生小句股。  外大圆为赤道。从北极平视,则黄道在赤道内,有赤道各度,即各有其半弧弦,以生大名股。又各有其相当之黄道半弧弦,以生小句股。此二者皆可互求。

  按旧史无图,然表亦图之属也。今句股割弧矢之法,实为历家测算之本。非图不明,因存其要者数端。

  ▲黄赤道内外度

  推黄道各度,距赤道内外及去极远近术。置半径内减去赤道小弦,余为赤道二弦差。又为黄赤道小弧矢,又为内外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内外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乘之为实,以黄赤道大弦为法,即半径。除之为黄赤道小弧弦。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又为黄赤道小句。置黄赤道小弧矢自之,即赤道二弦差。以全径除之,为半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为黄赤道小弧半背,即黄赤道内外度。置黄赤道内外度,视在盈初缩末限以加,在缩初盈天限以减,皆加减象限度,即各得太阳去北极度分。

  如冬至后四十四度,求太阳去赤道内外及去极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内减黄道四十四度下赤道小弦五十八度三十五分六十九秒,余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为黄赤道小弧矢。即内外矢。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内减黄道四十四度,矢一十六度五十六分八十二秒,余四十四三十零分六十八秒,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乘之,得一千零五十零度五十一分四二三八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除之,得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十九秒为黄赤道小弧弦。即内外半弧弦。置黄赤道小弧矢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自之为实,以全径地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除之,得五分二十一秒为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得一十七度三十零分八十九秒,为二至前后四十四度,太阳去赤道内外度。置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七五,以内外度一十七度三零八九加之,得一百零八度六十二分三十二秒七五,为冬至后四十四度太阳去北极度。  ▲黄道每度去赤道内外及去北极立成

  表格略

  ▲白道交周

  推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北极数。术曰:“置实测白道出入黄道内外六度为半径弧弦,又为大图弧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六十零度七五自之,得三千七百零五度七六五六二五,以矢六度而一,得六百一十七度六十三分为股弦和,加矢六度,共六百二十三度六十三分为大圆径。依法求得容阔五度七十分,又为小句。又以二至出入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大句。以大句为法,除大股五十六度零六分五十秒,得二度三十七分就整为度差。以度差乘小句,得小股一十三度四十七分八十二秒,为容半长。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大弦,以乘小句五度七十分为实,以大句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法除之,得一十四度六十三分为小弦,又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半弧弦。依法求行半弧背一十四度六十六分,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极娄数。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八 历二》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八 历二-明史

志第八 历二 ▲大统历法一上法原 造历者各有本原,史宜备录,使后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数钟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详本志。《授时历》以测算术为宗,惟求合天,不牵合,

志第九 历三-明史

志第九 历三 ▲大统历法一下法原 日月五星平定三差 太阳盈缩平立定三差之原。 冬至前后盈初缩末限,八十八日九十一刻,就整。离为六段,每段各得一十四日八十二刻。就整。各段

志第八 历二

  ▲大统历法一上法原  造历者各有本原,史宜备录,使后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数钟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详本志。《授时历》以测算术为宗,惟求合天,不牵合律吕、卦爻。然其法所以立,数之所从出,以及晷影、星度,皆有全书。郭守敬、齐履谦传中,有书名可考。《元史》漫无采摭,仅存李谦之《议禄》、《历经》之初稿。其后改三应率及立成之数,与夫割圆弧矢之法,平立定三差之原,尽削不载。使作者精意湮没,识者憾焉。今据《大统因通轨》及《历草》诸书,稍为编次,首法原,次立成,次推步。而法原之目七:曰句股测望,曰弧矢割圆,曰黄赤道内外度,曰白道交周,曰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曰里差刻漏。  ▲句股测望  北京立四丈表,冬至日午正,测得景辰七丈九尺八寸五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五度九十一分半。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五十四度九十六分为股,乃本地支戴日下之度。以弦股别句术,求得句二十六度一下七分六十六秒,为日出地半弧弦。  北京立四丈表,夏至日午正,测得景长一丈一尺七寸一分。随以简仪测到太阳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为半弧背。求得矢度,四十三度七十四分少。置周天半径,截矢余一十七度一十三分二十五秒为句,乃本地去戴日下之度。以句弦别股术,求得股五十八度四十五分半,为日出地半弧弦。  以二至日度相并,得一百度七十三分,折半得五十度三十六分半,为北京赤道出地度。以赤道出地度转减周天四之一,余四十度九十四分九十三秒七十五微,为北京北极出地度。  ▲弧矢割圆  周天经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少。少不用。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又为黄赤道大弦。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背二十四度。所测就整。二至黄赤道弧矢四度八十四分十二秒。黄赤道大句二十三度八十分七十秒。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分六十八秒。半径内减去矢度之数。  割圆求矢术置半弧度自之,为半弧背幕,周天径自之,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为正实。上廉乘径,为益从方。半弧背倍之,乘径,为下廉。以初商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置初商自之以下廉,余以初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初商,以减正实,实不足减,改初商。实有不尽,次第商除之。倍初商数,与次商相并以乘上廉,得数以减益从方,余为从方。并初商次商而自之,又以初商自之,并二数以减下廉,余以初商倍数并次商乘之,为从廉。从方、从廉相并,为下法。下法乘次商,以减余实,而定次商。有不尽者,如法商之,皆以商得数为矢度之数。黄赤道同用。  如以半弧背一度求矢。术曰:置半弧背一度自之,得一度,为半弧幕。置周天径一百二十一度太自之,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十五秒,为上廉。上廉乘半弧背幕,得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分二五,为正实。上廉又乘径,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十五分九十三秒七五,为益从方。半弧背一度倍之,得二度,以乘径得二百四十三度五十分,为下廉。初商八十秒。置初商八十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一百一十八度五八四五,以减益从方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七百零七度八五九三七五,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八十九度二七四八七五,为从方。又置初商八十秒自之,得六十四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三六。仍以八十秒乘之,得一度九四七九九九四八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之,共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五百九十一度二二二八七四四八八,为下法。下法乘初商,得一万四千四百三十六度七十二分九七八二九九五九零四,以减正实,余实三百八十六度三十三分二七一七零零四零九六。次商二秒。置初商八十秒倍之,得一分六十秒。加次商二委六十二秒,乘上廉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三度零六二五,得二百四十零度一三三六一二五,以减益从方,余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六十七二五七六二五,为从方。又置初次商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加初商八十秒自之之数,得一秒三十一微,以减下廉,余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八六九。以前所得一分六十二秒乘之,得三度九十四分四六九七八七七八,为从廉。以从廉、从方并,得一百八十零万四千四百七十一度六十七分零四六零三七八,为下法。下法乘次商,得三百六十零度八九四三三四零九二零七五五六,以减余实,仍余二十五度四三八三八二九一二零二零四四。不足一秒叶不用,下同。  凡求得矢度八十二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矢度,以为黄赤相求及其内外度之根。数详后。  ▲黄赤道差  求黄赤道各度下赤道积度术。置周天半径内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乘之大股见割圆为实。黄赤道大弦半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赤道小股。直黄道矢自乘为实,以周天全径为法,实如法而一,为黄道半背弦差。以差去减黄赤道积度,即黄道半弧背。余为黄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半弧弦自之为股幕,黄赤道小股自之为句幕,二幕并之,以开平方法除之,为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半弧弦,以周天半径亦为赤道大弦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亦为赤道横小句以赤道大弦即半径乘之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而一,为赤道横大句,以减半径,余为赤道磺弧矢。横弧矢自之为实,以全径为法而一,为赤道半背弦差。以差加赤道半弧,为赤道积度。  如黄道半弧背一度,求赤道积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即黄赤道大弦。内减黄道矢八十二秒余六十零度八六六八,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黄赤道大股五十六度零二六八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七二零三零二四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实如法而一,得五十六度零一分九十二秒,为黄赤道小股。又为赤道小句。置矢度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以全径一百二十一度七五为法,除之得五十五纤,为黄道平半背弦差。置黄道半弧弦一度,内减黄道半背弦差,余为半弧弦,因因差在微以下不减,即用一度为半弧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自之,得一度为股幕。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矣二自之,得三千一百三十八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句幕。二幕并得三千一百三十九度一五零七六八六四为弦实,平方开之,得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赤道小弦。置黄道半弧弦一度,以半径即赤道大弦乘之,得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实,以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二八一为法除之,得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为赤道半弧弦。置黄赤道小股五十六度零一九二,又为赤道小句。以赤道大弦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乘之,得三千四百一十零度一六八八为实,以赤道小弦为法除之,得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为赤道横大句。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内减赤道大句六十零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余九十七秒,为赤道横弧矢。置赤道横弧矢九十七秒自之,得九十四微零九,以全径为法除之,得七十纤,为赤道背弦差。置赤道半弧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加赤道背弦差,为赤道积度,今差在微已下不加,即用半弧弦为积度。  凡求得赤道积度一度零八分六十五秒。余度各如上法,求到各黄道度下赤道积,两数相减,即得黄赤道差,乃至后之率。其分后,以赤道度求黄道,反此求之,其数并同。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上  表格略  ▲黄赤道相求弧矢诸率立成下  表格略  按郭敬创法五端,内一曰黄道差,此其根率也。旧法以一百一度相减乘。《授时》立术,以句股、弧矢、方圆、斜直所容,求其数差,合於浑象之理,视古为密。顾《至元历经》所载略,又误以黄道矢度为积差,黄道矢差为率,今正之。  ▲割圆弧矢图  凡浑圆中剖,则成平圆。任割平圆之一分,成弧矢形,皆有弧背,有弧弦,有矢。剖弧矢形而半之,则有半弧背,有半弧弦,有矢。因弦矢句股形,以半弧弦为句,矢减半径之余为股,半径为弦。句股内成小句股,则有小句、小股、小弦、而大小可互求,平侧可互用,浑圆之理,斯为密近。  平者为赤道,斜者为黄道。因二至黄道赤之距,生大句股。因各度黄赤之距,生小句股。  外大圆为赤道。从北极平视,则黄道在赤道内,有赤道各度,即各有其半弧弦,以生大名股。又各有其相当之黄道半弧弦,以生小句股。此二者皆可互求。  按旧史无图,然表亦图之属也。今句股割弧矢之法,实为历家测算之本。非图不明,因存其要者数端。  ▲黄赤道内外度  推黄道各度,距赤道内外及去极远近术。置半径内减去赤道小弦,余为赤道二弦差。又为黄赤道小弧矢,又为内外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内外减去黄道矢度,余为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乘之为实,以黄赤道大弦为法,即半径。除之为黄赤道小弧弦。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又为黄赤道小句。置黄赤道小弧矢自之,即赤道二弦差。以全径除之,为半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为黄赤道小弧半背,即黄赤道内外度。置黄赤道内外度,视在盈初缩末限以加,在缩初盈天限以减,皆加减象限度,即各得太阳去北极度分。  如冬至后四十四度,求太阳去赤道内外及去极度。术曰:“置半径六十零度八十七分半,内减黄道四十四度下赤道小弦五十八度三十五分六十九秒,余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为黄赤道小弧矢。即内外矢。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内减黄道四十四度,矢一十六度五十六分八十二秒,余四十四三十零分六十八秒,为黄赤道小弦。置黄赤道小弦,以二至黄赤道内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乘之,得一千零五十零度五十一分四二三八为实,以黄赤道大弦六十零度八七五为法除之,得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十九秒为黄赤道小弧弦。即内外半弧弦。置黄赤道小弧矢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自之为实,以全径地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除之,得五分二十一秒为背弦差,以差加黄赤道小弧弦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得一十七度三十零分八十九秒,为二至前后四十四度,太阳去赤道内外度。置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七五,以内外度一十七度三零八九加之,得一百零八度六十二分三十二秒七五,为冬至后四十四度太阳去北极度。  ▲黄道每度去赤道内外及去北极立成  表格略  ▲白道交周  推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北极数。术曰:“置实测白道出入黄道内外六度为半径弧弦,又为大图弧矢,又为股弦差。置半径六十零度七五自之,得三千七百零五度七六五六二五,以矢六度而一,得六百一十七度六十三分为股弦和,加矢六度,共六百二十三度六十三分为大圆径。依法求得容阔五度七十分,又为小句。又以二至出入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大句。以大句为法,除大股五十六度零六分五十秒,得二度三十七分就整为度差。以度差乘小句,得小股一十三度四十七分八十二秒,为容半长。置半径六十零度八七五为大弦,以乘小句五度七十分为实,以大句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为法除之,得一十四度六十三分为小弦,又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半弧弦。依法求行半弧背一十四度六十六分,为白赤道正交距黄赤道正交极娄数。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八 历二-明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十 历四-明史

志第十 历四 大统历法二立成 立成者,以日月五星盈缩迟疾之数,预为排定,以便推步取用也。《元志》、《历经》步七政盈缩迟疾,皆有二术。其一术以三差立算者,即布立成法也。

志第五 历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五 历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八 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八 历五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五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必失之后。合朔失之先后,则亏食时刻,其能密乎?日月俱东行,而日迟月疾,月追及日,是为一会。交值之道,有阳历阴历;交会之期,有中前中后;加以地形南北东西之不同,人目高下邪直之各异,此食分多寡,理不得一者也。今合朔既正,则加时无早晚之差;气刻适中,则食分无强弱之失;推而上之,自《诗》、《书》、《春秋》及三国以来所载亏食,无不合焉者。合于既往,则行之悠久,自可无弊矣。

  《诗》、《书》所载日食二事

  《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今按《大衍历》作仲康即位之五年癸巳,距辛巳三千四百八年,九月庚戌朔,泛交二十六日五千四百二十一分入食限。

  《诗·小雅·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今按梁太史令虞絪云:十月辛卯朔,在幽王六年乙丑朔。《大衍》亦以为然。以《授时历》推之,是岁十月辛卯朔,泛交十四日五千七百九分入食限。

  《春秋》日食三十七事

  隐公三年辛酉岁,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朔,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谷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似失一闰。

  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历》推之,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桓公三年壬申岁,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姜岌以为是岁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历推之,是岁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  桓公十七年丙戌岁,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岁,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岁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历推之,是岁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盖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岁,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历推之,是岁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岁,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岁,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

  僖公十二年癸酉岁,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五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盖五误为三。

  僖公十五年丙子岁,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历推之,是岁四月癸丑朔,去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

  文公元年乙未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是岁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

  文公十五年己酉岁,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

  宣公八年庚申岁,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盖十误为七。

  宣公十年壬戌岁,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  宣公十七年己巳岁,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盖误。”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已过食限,《大衍》为是。

  成公十六年丙戌岁,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  成公十七年丁亥岁,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推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

  襄公十四年壬寅岁,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分入食限也。

  襄公十五年癸卯岁,秋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年戊申岁,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岁,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十月已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

  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岁,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岁,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今历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历推之,立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

  襄公二十七年乙卯岁,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限,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

  昭公七年丙寅岁,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

  昭公十五年甲戌岁,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

  昭公十七年丙子岁,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历推之,是岁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岁,冬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历推之,当为癸卯,非是。

  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岁,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

  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岁,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分入食限。

  定公五年丙申岁,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三月辛卯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

  定公十二年癸卯岁,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盖失一闰。

  定公十五年丙午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

  哀公十四年庚申岁,夏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

  右《诗》、《书》所载日食二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凡三十有七事,以《授时历》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盖自有历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五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梁》以为食晦,二者非;《左氏》以为史官失之者,得之。其间或差一日二日者,盖由古历疏阔,置闰失当之弊,姜岌、一行已有定说。孔子作书,但因时历以书,非大义所关,故不必致详也。

  三国以来日食

  蜀章武元年辛丑,六月戊辰晦,时加未。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二历推戊辰皆七月朔。

  魏黄初三年壬寅,十一月庚申晦食,时加西南维。  《授时历》,食甚申二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二历推庚申皆十二月朔。

  梁中大通五年癸丑,四月己未朔食,在丙。

  《授时历》,亏初午四刻。

  《大明历》,亏初午四刻。

  右皆亲。

  太清元年丁卯,正月己亥朔食,时加申。

  《授时历》,食甚申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陈太建八年丙申,六月戊申朔食,于卯甲间。

  《授时历》,食甚卯二刻。

  《大明历》,食甚卯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远。

  唐永隆元年庚辰,十一月壬申朔食,巳四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七刻。

  《大明历》,食甚巳五刻。

  右《授时》疏,《大明》亲。

  开耀元年辛巳,十月丙寅朔食,巳初甚。

  《授时历》,食甚辰正三刻。

  《大明历》,食甚辰正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

  嗣圣八年辛卯,四月壬寅朔食,卯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寅八刻。  《大明历》,食甚卯初刻。

  右皆次亲。

  十七年庚子,五月己酉朔食,申初甚。

  《授时历》,食甚申初二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远。

  十九年壬寅,九月乙丑朔食,申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景龙元年丁未,六月丁卯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未初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远。

  开元九年辛酉,九月乙巳朔食,午正后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午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二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宋庆历六年丙戌,三月辛巳朔食,申正三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申正三刻。  《大明历》,复满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次亲。

  皇祐元年己丑,正月甲午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初三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密合。

  五年癸巳岁,十月丙申朔食,未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至和元年甲午,四月甲午朔食,申正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嘉祐四年己亥,正月丙申朔食,未三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未初二刻。  《大明历》,复满未初二刻。

  右皆亲。  六年辛丑,六月壬子朔食,未初亏初。

  《授时历》,亏初未初刻。  《大明历》,亏初未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治平三年丙午,九月壬子朔食,未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四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熙宁二年己酉,七月乙丑朔食,辰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辰五刻。

  《大明历》,食甚辰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元丰三年庚申,十一月己丑朔食,巳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五刻。  《大明历》,食甚巳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远。

  绍圣元年甲戌,三月壬申朔食,未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

  大观元年丁亥,十一月壬子朔食,未二刻亏初,未八刻甚,申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未三刻,食甚申初刻,复满申六刻。

  《大明历》,亏初未初刻,食甚未七刻,复满申五刻。

  右《授时历》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亲。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正月戊辰朔食,申初亏初。

  《授时历》,亏初申一刻。

  《大明历》,亏初未七刻。

  右皆亲。  淳熙十年癸卯,十一月壬戌朔食,巳正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庆元元年乙卯,三月丙戌朔食,午初二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午初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大明》亏初密合。

  嘉泰二年壬戌,五月甲辰朔食,午初一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巳正三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三刻。  右皆亲。

  嘉定九年丙子,二月甲申朔食,申正四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三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淳祐三年癸卯,三月丁丑朔食,巳初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初一刻。  《大明历》,食甚巳初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本朝中统元年庚申,三月戊辰朔食,申正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初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疏。  至元十四年丁丑,十月丙辰朔食,午正初刻亏初,未初一刻食甚,未正二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午正初刻,食甚未初一刻,复满未正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正三刻,食甚未正一刻,复满申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皆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疏,食甚、复满皆疏远。

  前代考古交食,同刻者为密合,相较一刻为亲,二刻为次亲,三刻为疏,四刻为疏远。今《授时》、《大明》校古日食,上自后汉章武元年,下讫本朝,计三十五事。密合者,《授时》七,《大明》二。亲者,《授时》十有七,《大明》十有六。次亲者,《授时》十,《大明》八。疏者,《授时》一,《大明》三。疏远者,《授时》无,《大明》六。

  前代月食

  宋元嘉十一年甲戌,七月丙子望食,四更二唱亏初,四更四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四更三点,食既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二点,食既在四更五点。

  右《授时》亏初亲,食既密合;《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

  十三年丙子,十二月癸巳望食,一更三唱食既。

  《授时历》,食既在一更三点。  《大明历》,食既在一更四点。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十四年丁丑,十一月丁亥望食,二更四唱亏初,三更一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二更五点,食既在三更二点。

  《大明历》,亏初在二更四点,食既在三更二点。

  右《授时》亏初、食既皆亲;《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

  梁中大通二年庚戌,五月庚寅望月食,在子。

  《授时历》,食甚在子正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子正初刻。

  右皆密合。

  大同九年癸亥,三月乙巳望食,三更三唱亏初。

  《授时历》,亏初三更一点。

  《大明历》,亏初三更三点。  右《授时》次亲,《大明》密合。

  隋开皇十二年壬子,七月己未望食,一更三唱亏初。  《授时历》,亏初在一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十五年乙卯,十一月庚午望食,一更四点亏初,二更三点食甚,三更一点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一更三点,食甚在二更二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食甚在二更三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亲;《大明》亏初、复满皆亲,食甚密合。  十六年丙辰,十一月甲子望食,四更三筹复满。

  《授时历》,复满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复满在四更五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十二月乙未望食,四更四点亏初。

  《授时历》,亏初四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四更一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宋皇祐四年壬辰,十一月丙辰望食,寅四刻亏初。

  《授时历》,亏初在寅二刻。

  《大明历》,亏初在寅一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疏。

  嘉祐八年癸卯,十月癸未望食,卯七刻甚。  《授时历》,食甚在辰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辰初刻。

  右皆亲。

  熙宁二年己酉,闰十一月丁未望食,亥六刻亏初,子五刻食甚,丑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亥六刻,食甚在子五刻,复满在丑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初刻,食甚在子六刻,复满在丑四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  四年辛亥,十一月丙申望食,卯二刻亏初,卯六刻甚。

  《授时历》,亏初在卯初刻,食甚在卯五刻。

  《大明历》,亏初在卯四刻,食甚在卯七刻。  右亏初皆次亲,食甚皆亲。

  六年癸丑,三月戊午望食,亥一刻亏初,亥六刻甚,子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戌七刻,食甚在亥五刻,复满在子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亥二刻,食甚在亥七刻,复满在子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亲;《大明》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  七年甲寅,九月己酉望食,四更五点亏初,五更三点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四更五点,食既在五更三点。

  《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三点,食既在五更二点。  右《授时》亏初、食既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既亲。

  崇宁四年乙酉,十二月戊寅望食,酉三刻甚,戌初刻复满。

  《授时历》,食甚在酉一刻,复满在酉七刻。  《大明历》,食甚在酉三刻,复满在戌二刻。

  右《授时》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食甚密合,复满次亲。  本朝至元七年庚午,三月乙卯望食,丑三刻亏初,寅初刻食甚,寅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六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四刻,食甚在寅一刻,复满在寅七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密合;《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亲。  九年壬申,七月辛未望食,丑初刻亏初,丑六刻食甚,寅三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四刻,复满在寅一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丑六刻,复满在寅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密合,复满亲。

  十四年丁丑,四月癸酉望食,子六刻亏初,丑三刻食既,丑五刻甚,丑七刻生光,寅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六刻,食既在丑四刻,食甚在丑五刻,生光丑六刻,复满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初刻,食既丑七刻,食甚在丑七刻,生光在丑八刻,复满寅六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食既、生光皆亲;《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次亲,食既疏远,生光亲。

  十六年己卯,二月癸酉望食,子五刻亏初,丑二刻甚,丑七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五刻,食甚在丑二刻,复满在丑七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三刻,复满在丑七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  八月己丑望食,丑五刻亏初,寅初刻甚,寅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丑三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七刻,食甚在寅二刻,复满在寅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食甚皆次亲,复满密合。  十七年庚辰,八月甲申望食,在昼,戌一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在戌一刻。

  《大明历》,复满在戌四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疏。  已上四十五事,密合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一;亲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七;次亲者,《授时》九,《大明》十有四;疏者,《授时》无,《大明》二;疏远者,《授时》无,《大明》一。

  定朔

  日平行一度,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昼夜之间,月先日十二度有奇,历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复追及日,与之同度,是谓经朔。经朔云者,谓合朔大量不出此也。日有盈缩,月有迟疾,以盈缩迟疾之数损益之,始为定朔。

  古人立法,简而未密,初用平朔,一大一小,故日食有在朔二,月食有在望前后者。汉张衡以月行迟疾,分为九道;宋何承天以日行盈缩,推定小余;故月有三大二小。隋刘孝孙、刘焯欲遵用其法,时议排抵,以为迂怪,卒不能行。唐傅仁均始采用之,至贞观十九年九月后,四月频大,复用平朔。讫麟德元年,始用李淳风《甲子元历》,定朔之法遂行。淳风又以晦月频见,故立进朔之法,谓朔日小余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者,虚进一日,后代皆循用之。然虞絪尝曰:“朔在会同,苟躔次既合,何疑于频大;日月相离,何拘于间小。”一行亦曰:“天事诚密,虽四大三小,庸何伤。”今但取辰集时刻所在之日以为定朔,朔虽小余在进限,亦不之进,甚矣,人之安于故习也。

  初历法用平朔,止知一大一小,为法之不可易,初闻三大二小之说,皆不以为然。自有历以来,下讫麟德,而定朔始行,四大三小,理数自然,唐人弗克若天,而止用平朔。迨本朝至元,而常议方革。至如进朔之意,止欲避晦日月见,殊不思合朔在酉戌亥,距前日之卯十八九辰矣,若进一日,则晦不见月,此论诚然。苟合朔在辰申之间,法不当进,距前日之卯已逾十四五度,则月见于晦,庸得免乎?且月之隐见,本天道之自然,朔之进退,出入为之牵强,孰若废人用天,不复虚进,为得其实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为知者道也。  不用积年日法

  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离,候气朔之盈虚,不揆其端,无以测知天道,而与之吻合;然日月之行迟速不同,气朔之运参差不一,昔人立法,必推求往古生数之始,谓之演纪上元。当斯之际,日月五星同度,如合璧连珠然。惟其世代绵远,驯积其数至逾亿万,后人厌其布算繁多,互相推考,断截其数而增损日法,以为得改宪之术,此历代积年日法所以不能相同者也。然行之未远,浸复差失,盖天道自然,岂人为附会所能苟合哉?夫七政运行于天,进退自有常度,苟原始要终,候验周匝,则象数昭著,有不容隐者,又何必舍目前简易之法,而求亿万年宏阔之术哉?

  今《授时历》以至元辛巳为元,所用之数,一本诸天,秒而分,分而刻,刻而日,皆以百为率,比之他历积年日法,推演附会,出于人为者,为得自然。

  或曰:“昔人谓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然则历之有积年日法尚矣。自黄帝以来,诸历转相祖述,殆七八十家,未闻舍此而能成者。今一切削去,无乃昧于本原,而考求未得其方欤?”是殆不然。晋杜预有云:“治历者,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前代演积之法,不过为合验天耳。今以旧历颇疏,乃命厘正,法之不密,在所必更,奚暇踵故习哉。遂取汉以来诸历积年日法及行用年数,具列于后,仍附演积数法,以释或者之疑。

  《三统历》西汉太初元年丁丑邓平造,行一百八十八年,至东汉元和乙酉,后天七十八刻。  积年,十一四万四千五百一十一。  日法,八十一。  《四分历》,东汉元和二年乙酉编?造,行一百二十一年,至建安丙戌,后天七刻。

  积年,一万五百六十一。

  日法,四。

  《乾象历》建安十一年丙戌刘洪造,行三十一年,魏景初丁巳,后天七刻。

  积年,八千四百五十二。

  日法,一千四百五十七。

  《景初历》魏景初元年丁巳杨伟造,行二百六年,至宋元嘉癸未,先天五十刻。

  积年,五千八十九。

  日法,四千五百五十九。  《元嘉历》宋元嘉二十年癸未何承天造,行二十年,至大明七年癸卯,先天五十刻。

  积年,六千五百四十一。

  日法,七百五十二。

  《大明历》宋大明七年癸卯宋祖冲之造,行五十八年,至魏正光辛丑,后天二十九刻。

  积年,五万二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正光历》后魏正光二年辛丑李业兴造,行一十九年,至兴和庚申,先天十三刻。

  积年,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九。

  日法,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

  《兴和历》兴和二年庚申李业兴造,行一十年,至齐天保庚午,先天九十九刻。  积年,二十万四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二十万八千五百三十。  《天保历》北齐天保元年庚午宋景业造,行一十七年,至周天和丙戌,后天一日八十七刻。

  积年,一十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六百六十。

  《天和历》后周天和元年丙戌甄鸾造,行一十三年,至大象己亥,先天四十刻。

  积年,八十七万六千五百七。

  日法,二万三千四百六十。  《大象历》大象元年己亥马显造,行五年,至隋开皇甲辰,后天十刻。

  积年,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五。  日法,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二。  《开皇历》隋开皇四年甲辰张宾造,行二十四年,至大业戊辰,后天七刻。

  积年,四百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十万二千九百六十。

  《大业历》大业四年戊辰张胄玄造,行一十一年,至唐武德己卯,后天七刻。

  积年,一百四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一百四十四。

  《戊寅历》唐武德二年己卯道士傅仁均造,行四十六年,至麟德乙丑,后天四十七刻。  积年,一十六万五千三。

  日法,一万三千六。

  《麟德历》麟德二年乙丑李淳风造,行六十三年,至开元戊辰,后天一十二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大衍历》开元十六年戊辰僧一行造,行三十四年,至宝应壬寅,先天一十三刻。

  积年,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九十七。

  日法,三千四十。

  《五纪历》宝应元年壬寅郭献之造,行二十三年,至贞元乙丑,后天二十四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贞元历》贞元元年乙丑徐承嗣造,行三十七年,至长庆壬寅,先天十五刻。

  积年,四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九十五。

  《宣明历》长庆二年壬寅徐昂造,行七十一年,至景福癸丑,先天四刻。

  积年,七百七万五百九十七。

  日法,八千四百。

  《崇玄历》景福二年癸丑边冈造,行十四年,后六十三年,至周显德丙辰,先天四刻。  积年,五千三百九十四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三千五百。

  《钦天历》五代周显德三年丙辰王朴造,行五年,至宋建隆庚申,先天二刻。

  积年,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

  《应天历》宋建隆元年庚申王处讷造,行二十一年,至太平兴国辛巳,后天二刻。

  积年,四百八十二万五千八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单二。

  《乾元历》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吴昭素造,行二十年,至咸平辛丑,合。  积年,三千五十四万四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千九百四十。

  《仪天历》咸平四年辛丑史序造,行二十三年,至天圣甲子,合。

  积年,七十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一百。

  《崇天历》天圣二年甲子宋行古造,行四十年,至治平甲辰,后天五十四刻。

  积年,九千七百五十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五百九十。

  《明天历》治平元年甲辰周琮造,行一十年,至熙宁甲寅,合。

  积年,七十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七。

  日法,三万九千。

  《奉元历》熙宁七年甲寅卫朴造,行十八年,至元祐壬申,后天七刻。  积年,八千三百一十八万五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七百。

  《观天历》元祐七年壬申皇居卿造,行一十一年,至崇宁癸未,先天六刻。  积年,五百九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三十。

  《占天历》崇宁二年癸未姚舜辅造,行三年,至丙戌,后天四刻。

  积年,二千五百五十万一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二万八千八十。

  《纪元历》崇宁五年丙戌姚舜辅造,行二十一年,至金天会丁未,合。

  积年,二千八百六十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九十。

  《大明历》金天会五年丁未杨级造,行五十三年,至大定庚子,合。

  积年,三亿八千三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重修大明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赵知微重修,行一百一年,至元朝至元辛巳,后天一十九刻。

  积年,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统元历》后宋绍兴五年乙卯陈得一造,行三十二年,至乾道丁亥,合。  积年,九千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六千九百三十。  《乾道历》乾道三年丁亥刘孝荣造,行九年,至淳熙丙申,后天一刻。

  积年,九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三万。

  《淳熙历》淳熙三年丙申刘孝荣造,行一十五年,至绍熙辛亥,合。

  积年,五千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七十七。

  日法,五千六百四十。

  《会元历》绍熙二年辛亥刘孝荣造,行八年,至庆元己未,后天一十刻。

  积年,二千五百四十九万四千八百五十七。

  日法,三万八千七百。

  《统天历》庆元五年己未杨忠辅造,行八年,至开禧丁卯,先天六刻。

  积年,三千九百一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

  《开禧历》开禧三年丁卯鲍浣之造,行四十四年,至淳祐辛亥,后天七刻。  积年,七百八十四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一万六千九百。

  《淳祐历》淳祐十年庚戌李德卿造,行一年,至壬子,合。

  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七。

  日法,三千五百三十。  《会天历》宝祐元年癸丑谭玉造,行十八年,至咸淳辛未,后天一刻。

  积年,一千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一百五十七。

  日法,九千七百四十。

  《成天历》咸淳七年辛未陈鼎造,行四年,至至元辛巳,后天一刻。

  积年,七千一百七十五万八千一百五十七。

  日法,七千四百二十。

  此下不曾行用,见于典籍经进者二历。

  《皇极历》大业间刘焯造,阻难不行,至唐武德二年己卯,先天四十三刻。

  积年,一百万九千五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二百四十二。

  《乙未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耶律履造,不曾行用,至辛巳,后天一十九刻。

  积年,四千四十五万三千一百二十六。

  日法,二万六百九十。

  《授时历》元至元十八年辛巳为元。

  积年、日法不用。  实测到至元十八年辛巳岁。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五十分。

  日法,二千一百九十,演纪上元己亥,距至元辛巳九千八百二十五万一千四百二十二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二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三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四十九分。

  日法,八千二百七十,演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五百六十七万五百五十七算,日命甲子。

  气应,五十五日五百三十三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八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二十五分。

  日法,六千五百七十,寅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三千九百七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七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三十一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九百一十九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一十二分。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五 历二》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列传第一百九十 列女二-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 列女二 ○欧阳氏徐氏 冯氏 方氏叶氏 潘氏 杨氏 张烈妇蔡氏 郑氏王烈妇许烈妇 吴氏 沈氏六节妇 黄氏张氏 张氏叶氏 范氏刘氏二女 孙烈女蔡烈女 陈谏妻李氏 胡氏 戴氏

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五 历二-元史

志第五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

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 

光绪十五年。己丑。夏四月。丙子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外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庚寅皆如之。外记注  

○署盛京将军定安等奏、赈抚被灾旗民。动用仓米六万四千五百余石。银六千三百余两。又借拨民仓米七万三百余石。下部知之。摺包  

○丁丑。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祥麟等奏、乌里雅苏台所属唐努乌梁海。俄人越界采金。请派员履勘边界。得旨、所有应勘界址。著先行遴派妥员。详细履勘。并知照库伦办事大臣派员会同查勘。奏明办理。寻祥麟等奏、派员前往车尔里克一带。细勘俄人盖房、穵金、开地三事。俟呈覆到日。请旨遵办。其沙滨岭迤东至恰克图界址。亦会同派勘。如有应行添建牌博之处。俟绘图奏明遵办。下所司知之。摺包  

○予故乌里雅苏台将军杜嘎尔恤典。赏银一千两治丧。其子呼伦贝尔副总管乌尔图那逊、次子札木色林札布、俟孝满及岁引见。寻予谥武靖。现月  

○戊寅。以神灵显应。颁湖北枝江县城隍庙扁额曰丹阳昭佑。并加封号。  

○谕内阁。山东连年被灾。收成歉薄。民情困苦。上年张曜奏请截留京饷银五万两。本年奏请由藩库筹银五万两。并请饬部拨银十万两。作为赈款。先后降旨允准。惟念该省灾区甚广。现届青黄不接。小民觅食尤艰。流离失所。殊堪悯恻。著加恩截拨本年轮船起运南漕十万石。由李鸿章饬令迅速运往山东。交张曜派委妥员。剥运被灾地方。及时分散。所有运通经费轻赍银两。一并解往备赈。该抚务当饬属详查灾区。妥筹散放。总期实惠均沾。毋任吏胥舞弊。用副加惠灾黎至意。现月  

○又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薛福辰奏、病难速痊。恳请开缺一摺。薛福辰著加恩赏假一月。毋庸开缺。现月  

○追予安徽歙县阵亡殉难之官绅江明仁等七十四员、士民叶日进等五百十五名、妇女汪许氏等一百三十三口、又一门殉难许梅朱江两程氏六家三十二人、暨团丁汪光大等一百五人分别旌恤如例。摺包  

○己卯。以神灵显应。颁浙江钱塘县金华将军庙扁额。曰湖山昭护。并加封号。现月  

○署盛京将军定安等奏、筹办春抚。散放麦种。暨续筹捐赈情形。得旨、即著饬属妥筹赈抚。务期实惠均沾。毋令一夫失所。摺包  

○吉林将军长顺等奏、筹办赈灾。分别平粜赈贷。并出借公义仓谷。以济兵食。得旨、即著饬属认真筹办。妥为抚恤。摺包  

○浙江巡抚崧骏奏、临安县境游僧程溁、句结土匪。谋为不轨。立时捕获正法。请予知县杨和埙以同知补用。得旨、即著饬属严拏逸犯郎双财等、务获究办。在事出力之知县杨和埙等。均著照所请奖励。摺包  

○以齐齐哈尔副都统托克湍为乌里雅苏台将军。外起居

注  

○以太仆寺少卿钱应溥为太常寺卿。外注朱签  

○江苏按察使陈钦铭因病解职。以江苏分巡盐法江甯道刘树堂为江苏按察使。现月  

○上以常雩。祀天于圜丘。自是日始、斋戒三日。  

○庚辰。敕加河南伊阳县黄龙潭龙神封号曰利济。  

○又加四川荣县城隍神封号曰沛德敷泽。  

○以记名副都统文全为齐齐哈尔副都统。  

○辛巳。谕军机大臣等、户部奏、请续拨京饷等语。近年部库放款浩繁。叠经户部续请添拨京饷。此次该部体察各省情形。拟拨山东地丁银五万两。山西地丁银五万两。湖南地丁银五万两。江西地丁银四万两。福建税厘银十万两。两淮盐课盐厘银八万两。长芦荥工加价银五万两。江苏厘金银十二万两。安徽厘金银五万两。湖北盐厘银五万两。四川津贴银五万两。盐厘银十万两。江海关洋税银八万两。九江关常税银十万两。赣关常税银一万两。芜湖关常税银一万两。洋税银一万两。共银一百万两。著该督抚各将所拨饷银。连本年原拨未解京饷。均于五月前解到一半。十二月初闲如数解齐。各该督抚务当顾全大局。依限提前完解。傥藉词诿卸。率请划抵截留。贻误要需。即著该部指名奏参。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现月  

○又谕。唐炯奏、办理矿务应购开凿通风洩水三种机器。现已派员前往东洋购办。请准免徵税厘等语。此项机器准其免纳税厘。即著曾国荃转饬各关一体遵照办理。现月  

○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唐炯奏、滇矿开采。渐著成效。巧家白锡蜡山。产铜尤富。迤南所属甯州、及曲靖府属之平彝、昭通府属之大关等处。铜苗甚旺。请推广采办。并续延日本矿师。购买机器。下部知之。  

○上诣皇穹宇拈香。南郊斋宫斋宿。  

○壬午。常雩祀天于圜丘。上亲诣行礼。外记注  

○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殿拈香。外记注  

○以归政礼成。遣官告祭历代帝王陵寝。暨孔子阙里。  

○谕内阁、吴大澂倪文蔚奏、遵保郑州大工出力文武各摺片。郑州开办以来。日久事繁。在工文武各员。始终勤奋出力。自应给予奖叙。所有单开之文职六百五十二员。武职一百二十员。及片奏保奖各员。均著该部议奏。另片奏、各省关筹解经费。接济工用。请将管解经费较钜之员奖励等语。此次郑工用款甚钜。叠经户部分省指拨。各该督抚监督藩运两司关道等。不分畛域。筹解迅速。用能克期蒇事。均著传旨嘉奖。其解款较钜之委员。著吴大澂等查明择尤请奖。毋许冒滥。至降调按察使陈宝箴到工既迟。又经告假。所请开复处分之处。著不准行。现月  

○礼部奏、议覆广西巡抚奏、请拨给归顺百色两州厅分编字号取中。从之。早事  

○予河工积劳病故。已革知州朱开懋开复原官。与同知秦根发等十七员、一并优恤。现月  

○癸未。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上月二十三日。临幸颐和园。阅视神机营水陆各操。队伍整齐。声势联络。实深嘉悦。醇亲王奕譞、管理多年。训练精勤。卓著成效。著交宗人府从优议叙。现月  

○又奉懿旨。前因筹议铁路事宜。谕令沿江沿海将军督抚各抒所见。以备采择。嗣据陆续覆奏。详加披阅。其偏执成见。不达时势。及另筹办法。尚未合宜者。毋庸议外。张之洞、刘铭传、黄彭年所奏。各有见地。而张之洞所议。自卢沟桥起。径行河南。达于湖北之汉口镇。划为四段。分作八年造办等语。列为详尽。此事为自强要策。必应通筹天下全局。海军衙门原奏。意在开拓风气。次第推行。本不限定津通一路。但冀有益于国。无损于民。定一至当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著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即就张之洞所奏各节。详细覆议。奏明请旨。张之洞、刘铭传、黄彭年摺各一件。均著钞给阅看。现月  

○谕内阁、上月二十三日。朕恭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阅看神机营水陆各操。技艺精熟。声势联络。该大臣等平日训练认真。深堪嘉尚。所有管队大臣庆郡王奕劻。著交宗人府从优议叙。都统德福、札拉丰阿、副都统熙敬、容贵、全营翼长副都统秀吉、恩佑、均著交部议叙。营务翼长祥普等、并各委员管带等官、均著交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酌加保奖。其余各项书手兵丁等。加恩赏银五千两。以示鼓励。现月  

○又谕、本日御史富亮等奏、监于粥厂完竣摺内。于应行擡头字样。未经擡写。殊属疏忽。富亮、胡俊章、均著交部议处。现月  

○又谕、卞宝第奏、甄别府厅知县各员一摺。福建候补知府吴廷英、年力就衰。难胜方面。著以同知降补。云霄厅同知鲁方、才力不及。办案颟顸。连江县知县张家<氵循>、才具平常。办事迟钝。均著开缺留省察看。福清县知县邓嘉绳、谨慎有余。措理未能裕如。著开缺以中<闲>知县另补。前署龙溪县知县试用知县官政优、操守不谨。性情狡猾。似补同知龚超、人品不端。工于奔竞。候补布政司经历杨淑仁、官声素劣。难为民上。均著即行革职。以肃官方。现月  

○又谕、怡亲王载敦奏、因病恳请续假。并开去差使一摺。载敦著再赏假两月。毋庸开去差使。现月  

○以捐助豫赈。予睢州知州王枚为其故父母建坊。摺包  

○甲申。引见大挑举人。得旨、范承綖著改为二等。兆祺等三百三十三员、俱准列入一等。照例以知县签掣各省试用。三音布等三十员。俱准列入一等。签掣北河东河试用。

现月

○署盛京将军定安等奏、三省练军。加演短兵杂技。下所司知之。摺包  

○以捐解奉赈。予直隶布政使松椿、山东布政使王毓藻等议叙。摺包  

○予浙江阵亡试用训导俞汉等六员议恤。早事  

○乙酉。宗人府奏、已故奉国将军奕彬之职。作为不袭。伊妻请食半俸。依议行。早事  

○闽浙总督卞宝第奏、闽省盐商困惫。请仍宽免河工捐款。允之。摺包  

○丙戌。谕内阁、景寿奏、现在因病未痊。恳请再行赏假。并将管理事务派员署理一摺。景寿著再赏假一个月。调理。至所管正黄旗满洲都统。著德福署理。奉宸苑著晋祺署理。圆明园印钥。著派奕絪暂行佩带。上虞备用处印钥。著派伯彦讷谟祜暂行佩带。外注  

○以工部右侍郎清安为满洲繙译会试正考官。户部左侍郎熙敬为副考官。外记注  

○丁亥。谕军机大臣等、曾国荃奏、遵旨查办已革道员徐承祖被参各款一摺。此案以浮冒铜价。私匿余铜。浮侵运费。为最重情节。兹据逐款讯明徐承祖办事粗疏。虚糜帑项。尚非贪利营私。业经革职。姑免治罪。惟亏折洋厘银至三万二千余两之多。亟应严行追缴。著照所拟勒限一年。如数缴清。傥敢任意延宕。逾限交不足数。仍拏交刑部。按律惩办。决不宽贷。将此谕令知之。现月  

○工部、内务府奏、会勘太和门等处工程。约计钱粮银数。得旨、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奏、蒙赐新府正厅及楼座。木料尚属完整。如丈量合太和门工程之用。恳求赏收。并顺承郡王讷勒赫镇国公溥廉府第。均有大木堪用等语。著工部内务府前往丈量。如果合用。即将钱粮数目。另核具奏。现月摺包  

○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奏、藏番东路七族。如期撤兵。分起归牧。续办定界通商各事。下所司知之。摺包  

○以营务废弛。革安徽皖南镇右营都司吴天才职。摺包  

○戊子。以太仆寺卿冯尔昌为大理寺卿。外记注  

○调珲春副都统卓淩阿为吉林副都统。吉林副都统恩泽为珲春副都统。并随同长顺帮办吉林一切事宜。现月  

○以记名总兵窦如田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现月  

○予故呼伦贝尔副都统萨克慎恤典。赏银五百两治丧。其子荫保、桂保、俟及岁引见。现月  

○己丑。谕内阁、志元奏、总管擅离职守。据实参奏一摺。行宫重地。理宜敬谨看守。据奏总管清桂。并不常川在公所居住。去岁半壁店行宫有风雨坍损情形。亦并未验报。实属怠玩。清桂著交部议处。现月  

○吉林将军长顺等奏、上年吉省被灾。土税未能足额。恳恩宽免。下部议。摺包  

○以救护遭风船只出力。予山东代理荣成县知县汪鉴等奖叙。摺包  

○庚寅。谕内阁、绵宜奏、查勘永陵四碑楼等处应修工程。请与启运殿等工。一体兴修。一摺。永陵启运殿等工。前已有旨令钦天监择吉知照兴修。此次永陵四碑楼等处应修各工。仍著盛京将军会同工部侍郎遵照选择吉期。一体敬谨兴修。现月  

○又谕、此次新贡士覆试一等恽毓鼎等七十六名。二等毛慈望等九十九名。三等梁銮藻等一百二十一名。俱著准其一体殿试。列入四等之颜庆忠、王云清、廖平、蔡宝仁、赵以焕、安荫甲、均著罚停殿试一科。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太和门等处工程。前经谕令工部、内务府、钦遵懿旨。前往三处府第。丈量木料。所有镇国公荣毓府第。著该衙门一并前往丈量。现月  

○以本年恩科乡试。考试应开列试差人员于保和殿。  

○辛卯。以节近小满。雨泽尚稀。上诣大高殿祈祷行礼。  

○遣贝勒载滢诣时应宫。贝勒载澍诣昭显庙。贝子奕谟诣宣仁庙。辅国公载泽诣凝和庙拈香。现月  

○诣澄怀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乙巳皆如之。外注  

○谕内阁、前因山东连年灾歉。叠次筹拨银两。复以该省灾区甚广。截拨南漕赈济。朝廷轸念穷黎。无时或释。朕恭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东省灾民甚众。恐前拨银米。尚有不敷。著发去宫中节省内帑银十万两。作为赈款。交张曜分派妥员。详查灾区。迅筹散放。该抚务当仰体慈怀。妥速遵办。总期实惠及民。毋任稍有弊混。以副加惠灾黎至意。现月  

○又谕、黄彭年奏、营勇抢盐被烧毙命。请将知县及统带等官分别惩处各摺片。此案江苏捕营哨弁王永昌、恃与哨官吴家正姻亲。胆敢率勇至奉贤县红庙地方。抢劫灶民张照铨家门外盐斤。致乡民激怒。烧毙多命。该弁勇等行同枭匪。固属咎由自取。而该乡民等既将弁勇捕获。并不送官究治。辄行致毙十四命之多。实属凶残藐法。此风断不可长。著该署抚严饬地方文武。将滋事要犯。迅即勒限缉拏。讯明惩办。奉贤县知县陈熊才。疏于防范。该营官等约束不严。均难辞咎。陈熊才著先行摘去顶戴。统带缉私营候补道丁兆基。著摘去顶戴。总领哨候补游击吴家正。著即行革职。以示惩儆。至所称明定缉私章程各节。著会商崧骏妥筹办理。

现月

○又谕、浙江台州府知府成邦干、温州府知府福荣、均著开缺送部引见。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直隶天津府知府汪守正、著李鸿章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现月  

○又谕、广东惠潮嘉道德泰、高州镇总兵黄廷彪、著张之洞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

现月

○又谕、云南迤南道许继衡、澂江府知府彭泽春、著岑毓英、谭钧培、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寻奏、许继衡另案议处。彭泽春尚堪胜任。下部知之。现月  

○又谕、安徽庐州府知府黄云、著沈秉成到任后。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现月  

○又谕、河南河北镇总兵崔廷桂、著倪文蔚悉心察看。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毋稍迁就。现月  

○又谕、有人奏、浙江布政使许应鑅、声名平常。崧骏甫经到任。无所用其回护。著确切查明。如竟不能胜任。即行据实参奏。现月  

○赏湖南按察使薛福成二品顶戴。开缺以三品京堂候补。充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洋务  

○以捐银助赈。予江苏道员夏宗彝等各为其故父母建坊。随手  

○壬辰。孝端文皇后忌辰。遣官祭昭陵。  

○谕内阁、刚毅奏、兵丁借支常平仓谷。恳恩豁免。开单呈览一摺。山西省前于光绪三四年闲。被旱成灾。兵民生计维艰。准予借给仓谷。各州县民借谷石。业经豁免。兵丁等所借仓谷。除历经扣还外。尚有未完谷石。无力归还。加恩著照所请。所有各兵丁未完前借仓谷一万七千石零。著一律豁免。以示体恤。现月  

○以获匪出力。予台湾在籍主事徐德钦奖叙。摺包  

○癸巳。礼部以繙译会试中额请。得旨、京旗二名。驻防三名。摺包  

○伊犁将军色楞额奏、伊犁历年摉剿窜匪游勇出力员弁。请予优奖。得旨、著照异常劳绩保奖。毋许冒滥。摺包  

○以詹事府詹事凤鸣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外注  

○甲午。谕内阁、奕谟等奏、匪徒假捏公文。私雕印信。牵涉职官。请分别交部讯办一摺。据称本年三月闲。镶红旗汉军挑送库兵认差。旋据户部三库衙门文称。并未咨取。查明印文。系属伪造。经该都统等询问印务笔帖式领催等。所供情节支离。牵涉参领佐领等官。营私舞弊等语。览奏殊堪诧异。亟应彻底根究。领催贵珍、承恺、闲散英霈、著交刑部严行审讯。参领万桂、佐领佟泽沛、均著先行解任。同笔帖式广福一并听候传质。该都统等未能先事查出。亦难辞咎。都统奕谟、著交宗人府照例议处。副都统色普徵额、崇光、均著交部照例议处。寻宗人府议奕谟比照失察所属。擅用关防例。减等罚俸六月。得旨、准其抵销。现月  

○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唐炯奏、蒙自通商在即。滇省矿产应先事防闲。不许外人置买开采。请增入通商条约。下所司议。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外人开采矿产。条约所无。可不必虑。请饬下云贵总督等妥议章程。无论绅商士庶。必须呈报地方官。给照。方准开采。至运锡出蛮耗税少费轻。恐华商受困。势必影射。然欲照洋药例。加徵锡厘。势属难行。所请添改条约之处。均请毋庸置议。从之。摺包  

○京口副都统钟澐。因病解职。调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致麟。为京口副都统。以记名副都统祥普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外注  

○乙未。吏部奏、大挑一等举人沉德味等。可否补行引见。得旨、沉德味、陈嘉寿、著改为二等。毋庸带领引见。

现月

○派大学士恩承、协办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许庚身、工部尚书潘祖荫、都察院左都御史祁世长、户部左侍郎孙诒经、刑部左侍郎薛允升、为殿试读卷官。早事  

○以山西冀甯道沈晋祥为湖南按察使。现月  

○豁免云南蒙自县属被灾地方秋赋。并条丁公耗银两有差。现月  

○丙申。策试天下贡士许叶芬等二百九十六人于保和殿。制曰。朕仰膺天眷。寅绍丕基。荷列圣之诒谋。承慈闱之懿训。兢兢业业。十有五年矣。思欲登群生于衽席。筹九府之丰盈。绥八表于安全。阜四民之货殖。兹当临轩发策。尔多士其敬听朕命。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平世三登。丰穰偶歉。故王制有余三之政。儒家详缓二之文。救荒活民书。撰者何人。补者谁氏。救荒本草。拯荒事略。救荒事宜。救荒策会。煮粥参议。野菜谱。野菜博录诸书。孰详孰略。能援其最要之说。举其易辨之条欤。三国当涂。北朝拓跋。移粟不劳于江左。洊饥未害于偏灾。稽古者岂宜无所考见欤。元明以后。每恃南粮。踵河运者虞海道之难。崇海运者虑河漕之缓。或谓宜于兼用。通知时事者。讵能拘成法欤。自昔行师。端需理饷。汉时全盛。犹收孔仅之功。唐室中兴。实用杨炎之策。必欲远师平准。无凋耗之虞。近足度支。有饱腾之便。通材硕学。岂无成法欤。或谓九牧贡金。明徵禹贡。铁官列郡。亦著汉书。中古以还。代传开凿。权其利害。可得言欤。又如七雄并峙。铁冶纪于史迁。三国争衡。食货缺于陈寿。述其邦计。能悉源流欤。又如建炎南宋。利擅于榷场。中统元初。用资于宝钞。熟知古事。讵无藉于博闻欤。自古大一统之世。必为亿万年之图。西踰葱岭。汉通凿空之官。北界金山。唐设北庭之府。轮台屯戍。外辑乌孙金满建城。远收伊列。凡兹经略。能略言欤。苏定方之讨沙钵罗。速不台之穷默尔奇。此其功烈。近在何时。吐蕃会盟之碑。刻于何代。筹海图编之绩。著自何年、又如蒙冲楼橹。肇起汉书。翼轸毕箕。权舆孙武。兵家水战。能举其要义欤。诸蕃记、西使记、沿革多可考欤。武备志、火器图、遗法尚可用欤。古礼先蚕是享。献茧登功。所以通羡余重国计也。尔雅蚕类不一。不皆饲桑太平御览。引永嘉郡记亦同。能区别其地利物宜欤。淮南子谓王法禁原蚕。以其残桑。然乡贡八蚕之绵。何害于一岁再登欤。御览引谢承书称范充为桂阳太守。教民植桑养蚕。宋史称张咏令崇阳。教民拔茶植桑。得无纺织之兴。亦资循吏欤。御览引吴录称南阳郡一岁蚕八绩。隋书称江湖之南。一年蚕四五熟。岂非锦绣纂组。反助女红欤。蚕书及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何代何人所撰。良法美意。今尚可行欤。夫振给补助。仁政之经也。阜通消息。强国之资也。安攘训练。边圉之图也。纺绩织纴。生民之本也。多士博览古今。讲求实用。其各以素所蕴蓄者著于篇。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戊戌。上诣大高殿拈香。外注  

○敕加河南武陟县城隍神封号。早事  

○予故甯夏副都统常星阿恤典如例。早事  

○己亥。上御乾清宫。召读卷官入。亲阅定进呈十卷甲第。  

○谕内阁、礼部奏请改派护宴之护军统领。并自行检举一摺。二十六日繙译贡士覆试。前已派德隆稽查中左门。同日恩荣燕护燕差使。复经派出。该部奏请<闲>派单内。未将德隆衔名扣除。殊属疏忽。承办司员。著查取职名。交部议处。所有恩荣燕护燕之护军统领。著改派谦光。  

○兵部奏、恭办大婚典礼人员请奖照准。声明嗣后别案保奖。不得援照办理。依议行。  

○庚子。上御太和殿传胪。授一甲三人张建勋为翰林院修撰李盛铎、刘世安、为编修。赐进士及第。二甲杜本崇等、一百三十二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孙廷翰等一百九十六人赐同进士出身。外注早事  

○署盛京将军定安等奏、查明省城八界等处被灾旗民。仍请照章给发一月口米接济。下部知之。摺包  

○又奏、遣撤吉林黑龙江蒙古客队。请仍以原饷募练本省兵勇。如所请行。摺包  

○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饬令坐选广西宜山县知县志燮等三员。前赴漠河。随道员李金镛办理金厂。从之。摺包  

○以亏短交代。已故署直隶赤城县知县王邦杰。籍产备抵。  

○辛丑。以祈雨未应。上复诣大高殿祈祷行礼。诣宣仁庙拈香。  

○遣贝勒载滢诣时应宫。贝勒载澍诣昭显庙。贝子奕谟诣凝和庙拈香。现月  

○谕内阁、本年正月闲朕大婚礼成。行庆推恩。所有近支王公勋旧后裔。除业经分别奖叙外。贝勒载漪、著赏加郡王衔。二等镇国将军载澜、著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委散秩大臣载瀛、载津、著封为二等镇国将军。载澜之子溥倬、著赏给二品顶戴。用示嘉惠懿亲至意。现月  

○云贵总督岑毓英等奏、查办元江夷匪滋事情形。土目杨发昌、擒获逆匪陈定邦、李庇鲁、投诚。请留营效力赎罪。得旨、杨发昌准其留营效力赎罪。并著饬拏李登黑务获究办。摺包  

○又奏、镇边厅南栅夷匪。句结野番扰害。派兵剿办情形。报闻。摺包  

○理藩院奏、阿旺旺雅什喇克巴僧格。可不于朝觐后。裁撤呼毕勒罕字样。得旨。准其裁撤。摺包  

○乌拉打牲总管云生奏、各省积欠乌拉饷银。请饬部催解。得旨、著户部查明。咨催各该省。迅速拨解。摺包  

○出使美日秘国大臣张荫桓奏、悬挂国旗。请分别等级。定为方式。俾与商旗区别。如所请行。摺包  

○以出洋三年期满。予日本使署东文繙译官陶大均等奖叙。摺包  

○以妄拏良民。革广东守备梁藻臣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游击林才、交部议处。摺包  

○壬寅。谕军机大臣等、翰林院侍讲学士良弼奏、奉天灾歉太重。待拯孔急。流民逾数十万众。现值青黄不接。粮价日昂。小民生计维艰。请饬停止米粮出境等语。前据李鸿章、张曜、先后具奏。直隶山东灾歉。前赴奉天采买米石。请饬弛禁。当谕令该督等咨行定安酌办。兹据良弼所奏各节。著定安仍遵前旨。体察该省现在情形。酌度办理。至所称各属贫民。有向富户分抢粮石情事。并著饬属查明。妥为弹压。毋任酿成事端。原摺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现

月  

○以昏谬玩法。革广东知府金桂馨职。摺包  

○加赏通州王恕园粥厂粟米一千石。现月  

○癸卯。引见丙戌科散馆人员。得旨、修撰赵以炯、编修冯煦、业经授职。二甲庶吉士孙锡第、韩培森、熊亦奇、陈遹声、华学澜、姜自驺、秦绶章、徐受廉、朱延熙、曾宗彦、荣庆、余赞年、张元奇、于齐庆、王廷相、冯芳泽、秦夔扬、孙综源、宋伯鲁、张星吉、蔡金台、杨天霖、吴庆坻、王荫槐、姚丙然、江希曾、周承光、吴鸿甲、陈田、高觐昌、彭述、淩彭年、王荣商、刘玉珂、周爰诹、张燮堂、吴炳、童祥熊、徐世昌、鹿瀛理、刘学谦、柯劭忞、罗光烈、沈曾桐、承德、陈兆葵、阔普通武、俱著授为编修。三甲庶吉士宋育仁、王守训、格哷铿额、叶在琦、谢崇基、景厚、俱著授为检讨。李焕尧、庄钟济、王新桢、徐嘉言、陆寿臣、徐敏中、梅汝鼎、洪家滋、王荣先、盛沅、渠纶阁、杨森、俱著以部属用。马芳田、郑邦任、孔宪教、贺沅、林鉴中、尹殿扬、淩芬、李玮堂、沈维善、张琦、李端榘、段树藩、俱著以知县即用。繙译庶吉士惠纯、伊克坦、俱著授为编修。现月  

○考试应开列试差二品以下京堂各官于上书房。  

○甲辰。孝慎成皇后忌辰。遣官祭慕陵。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知县讳饰盗案。据实参劾。并声明台州土匪未靖缘由各摺片。据称浙江黄岩县知县倪望重、政尚姑息。到任未及三年。抢案已百余起。恐日久酿成巨患。滋蔓难图。至台州土匪未靖。由于词讼钱粮税契厘捐各积弊。请饬查办等语。州县讳盗。大为民生之害。地方土匪不靖。尤宜剔除积弊。以清其源。著崧骏按照所奏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参办。并将台州地方实力整顿。总期安靖闾阎。毋贻隐患。寻奏、倪望重并无讳饰盗案。浮收税契情弊。惟人地不宜。请开缺另补。从之。  

○又谕、有人奏、税局书差。藉端勒索。请饬查办一摺。据称多伦厅地方。向设税局。该同知将磴口局移至赤峰县属经棚街。徵收落地税课。仅派书差代管。任意勒索等语。所奏如果属实。大为商民之害。著谦禧按照所奏各节。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毋稍徇隐。寻奏。查无书差勒索情弊。惟事属开创。请饬直隶总督专派贤员。认真整顿。得旨、即著咨行直隶总督酌核办理。现月  

○又谕、委散秩大臣德善、读书懒惰。著开去散秩大臣差使。责令在家读书。学习骑射。俟有成效。再由该旗都统奏明听候谕旨。  

○吉林将军长顺等奏、分拨马步队。巡缉松花江南北地界。以弭盗患。下部议。摺包  

○又奏、自备经费改修珲春炮台。下部知之。摺包  

○又奏、因禁革吉林抹兑钱帖流弊。奸商串通荒闭。请从严究追。允之。摺包  

○命协办大学士福锟、户部尚书翁同和、教习庶吉士。

现月  

○协修官欧家廉恭纂  

总纂官钱骏祥恭辑监修总裁世恭阅二签八月二十八日正总裁那月日专司藁本陆恭覆阅癸丑七月初三日徐月日荣月日副总裁唐月日宗室宝恭阅一签正月二十八日陈恭阅一签七月初四日熙月日郭恭阅二月二十九日宗室麒月日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六 历三-元史

志第六 历三 ○授时历经上 步气朔第一 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算。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 日周,一万。 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