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第七十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七十三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七十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七十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七十三

洪福源(茶邱君祥万)王綧(阿剌帖木儿兀爱)

洪福源,本高丽唐城人。父大纯,为麟渊都领,因家焉。太祖十一年,契丹叛众乞奴、金山等窜于高丽,陷江东城据之。十三年,太祖使哈真等追讨之,大纯率众迎降,仍归高丽。十七年,太祖又遣着古与等十二人使于高丽,侦其虚实,还,遇害。

太宗二年,以高丽杀使者,遣大将撒礼塔伐之。时福源为西京郎将,与其党毕贤甫杀宣谕使郑毅、朴禄全,据西京,内附。高丽遣兵马使闵曦攻之,获贤甫。腰斩之。福源来奔,高丽执其父大纯及大纯弟百寿。徙余民于海岛,西京遂丘为丘墟。福源从撒礼塔攻拔四十余城,又与阿秃儿进至王京。高丽王■〈日育攵〉乃遣其弟怀安公釢请降,遂置东京及州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以福源为东京总管,领高丽军民。■〈日育攵〉畏福源构衅,官其父大纯为大将军,百寿为郎将。以张?为福源女婿,贿遣不绝。

四年,高丽复叛,杀所置达鲁花赤,遁入江华岛。福源招集北边四十余城遗民,以待王师。太宗复遣撒礼塔讨高丽,福源从大军攻处仁城,撒礼塔中流矢卒。副将帖哥引兵还,福源留戍。

五年,高丽悉众攻之,陷西京,福源率所部来归,处于辽、沈二州之地。六年,赐金符,为管领高丽军民长官,仍令招流民之未附者。又谕高丽臣民有执王■〈日育攵〉及构乱之人来献者,与福源同处东京,优加恩礼擢用。若大兵已至,拒者死,降者生,其降民令福源统之。

七年,大宗命唐古拔都儿偕福源进讨,攻拔龙冈、咸从二县凤、海、洞三州,又拔金山、归、信、昌、朔等州。十一年二月,入朝,赐铠甲、弓矢及金织文缎、金银器、金鞍勒等。

定宗初,命阿母河行省军与福源攻拔威州平虏城。

宪宗即位,改授虎符,仍为前后归附高丽军民长官。三年,命诸王耶虎与福源攻拔禾山、东州、春州,三角山,杨振、天龙等城。四年,又攻拔光州、安城、忠州、玄凤、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八年,福源入朝,留和林。

高丽既纳款,永宁公綧为质子,寓于福源家,福源待之甚厚。久乃与福源有隙。福源令巫作木偶人,缚手足,埋于第七投井中咀咒。綧从者李纲知之,以奏惠宗。遣使验之。福源曰:“儿子病虐。故用之以厌虐鬼,非有他也。”因谓綧曰:“公受恩于我久矣,今乃使谗人陷我,所谓养犬反噬主人也。”綧妻宗室女,闻福源诟綧,使译者述其词,大怒,呵福源优于地,切责曰:“汝在高丽为何等人?”曰:“边城人。”又问:“我公为何等人?”曰:“王族。”曰:“然则永宁公真汝主,汝实为犬,反以公为犬噬主何也?我皇族女。帝以公为高丽王族而嫁之,公为犬。安有人而与犬同处者乎?吾当奏帝。”遂行。福源号泣叩头乞罪,綧追止之,不及。福源倾家资备贿赂,与綧倍道追之。中途遇敕使,令壮士数十人蹴杀福源,籍没家赀,械其妻及子茶丘、君祥等以归。

福源死时年五十二。中统二年,茶丘雪父冤,赠嘉议大夫,沈阳侯。谥忠惠。福源七子,俊奇、君祥最知名。

俊奇,小字茶邱。幼以骁勇闻,受知世祖,以小字呼之。中统二年,命袭父职,管领归附高丽军民总管。

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叛,冬十一月,诏以其军三千从国王头辇哥讨平之,迁江华岛所有臣民复归王京。十二月,帝命茶邱率兵,往凤州等处立屯田总管府。八年二月,入朝,赐钞百缗。林衍余党裴仲孙等立高丽王禃亲属承化侯为王,引三别抄军据珍岛以叛。五月,茶邱偕经略使欣都讨破之,其党金通精率余众走耽罗。帝遣侍卫亲军千户王岑与茶邱议征取之策。茶邱表陈:“通精之党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从,击之未晚。”从之。俄敕往罗州道监造战船。且招降耽罗。茶邱得通精之侄金永等七人使招通精,不从,留金永,余尽杀之。十年,诏茶邱与欣都率兵渡海,攻耽罗,通精伏诛,悉免其胁从者,高丽始平。

茶邱奉诏来见高丽王,不拜,以中书省牒索其叔父百寿。高丽拜百寿枢密副使,致仕,将遣之。茶邱故迁延不去,欲以激帝怒。时高丽官奴崇让等谋杀达鲁花赤,事觉,捕鞫之。茶邱欲使崇让等词连本国,因袭灭之,密与达鲁花赤脱朵儿议之。国礼,凡议事,议合则脱冠以示同意。茶邱等皆脱冠,脱朵儿不脱,为之辨明,事始得已。

十一年,又命监造战船,经营征日本事。三月,授昭勇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如故。又命茶邱提点高丽农事。八月,授征东右副都元帅,与都元帅忽敦等领舟师二万,渡海征日本,拔对马、一岐、宜蛮等岛。十四年正月,授镇国上将军、征东都元帅,镇高丽。

二月,率蒙古、高丽、女直、汉军,从伯颜北征叛臣只儿瓦歹等。四月,至脱刺河,猝与喊遇,茶邱突阵无前。伯颜以其勇闻,赐白金五十两、金鞍勒、弓矢。

十七年,授龙虎卫上将军、征东行省右丞。十八年,与右丞欣都将舟师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以攻日本。时右丞范文虎等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处渡海,期至日本一歧、平户等岛合兵登岸。秋八月,遇飓风,舟坏而还,茶邱仅以身免。十九年十月,命茶邱于平滦黑埚儿监造战船七百艘,以图再举。二十一年十一月,复授征东行省右丞。二十三年,命往江浙等处遣汉人复业。

二十四年,乃颜叛,车驾亲征,赐以翎根甲、宝刀,命率高丽、女直、汉军扈从。猝遇乃颜骑兵万余,时茶邱兵不满三千。众有惧色。茶邱夜令军士多裂裳帛为旗帜,断马尾为旄,林中张设疑兵,乃颜大惊,以为官兵大至,遂溃走。帝闻之,厚加旌赏。凯还,授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右丞。二十七年,以疾辞。

叛王哈丹等窜入高丽西京,中书省特起茶邱镇辽东,帝遣阇里台孛罗儿赐以金字圆符,命茶邱便宜行事。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茶邱常怨本国,弟君祥独谓:宁怨永宁公,不敢负国云。子四人,长曰万,最知名。

君祥,小字双叔。福源第五子也。年十四,隋兄茶邱见世祖于上都,帝悦,命刘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儿目视不凡,后必以功名显,但当致力于学耳。”令选师儒诲之。至元三年,籍高丽民三百人为兵,令君祥统之。从秃花秃烈、伯颜等军筑万寿山,复从开通州运河。帝亲谕之曰:“尔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帝尝坐便殿,阅江南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枢密副使合达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是远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从头辇哥征之。八年,戍河南。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十年,从元帅孛罗罕袭淮东之阳湖,俘其男女牛马。

十一年,入朝,帝命伯颜伐宋。朝议以宋之兵力多聚两淮,闻我欲渡江,彼必移师拒守。遂命右卫指挥使秃满歹,率轻锐二万攻淮安以牵制之,君祥以蒙古汉军都镇抚从行。后伯颜既渡江。帝命秃满歹还军萧县。时君祥奉使伯颜军中。宋黄州制置使陈奕降,其子岩知涟水军,伯颜遣三十骑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还,陈知府降,即偕来也。”及与岩入朝。宴劳甚厚。从元帅孛鲁罕攻清河,拔之。海州安抚使丁顺约降,孛鲁罕令君祥以闻,时伯颜方朝上都,见君祥甚甚,遂从南伐。

伯颜克淮安,至扬州,分兵攻淮西。宋制置使夏贵遣牛都统以书抵伯颜曰:“谚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愿勿废国力,攻夺边城,若行在归附,边城焉往。”伯颜遣君祥以牛都统入见,留三日,还军中。仍传旨谕伯颜曰:“事难遥度,宜临几审图之。”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都统洪模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之。”模即迎降。师进次临平山,距临安五十里,模来报曰:“宋丞相陈宜中、殿帅张世杰皆已遁去,催三宫未行,宜早定计。以活生民。”伯颜遂令模护送三宫,以君祥从行。宋平,擢武略将军、中卫亲军千户。十五年,命佥江南民兵。进明威将军、中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十七年,进昭勇大将军。十九年,授枢密院判官。二十三年,转昭武大将军、同佥枢密院事。

二十四年,乃颜叛,从世祖亲征。每驻跸,君样辄以兵车外环为营卫,布置严密,帝嘉之。凯旋,加辅国上将军。绵次上起居为《东征录》。二十八年,授辽阳行省右丞,用枢密院留。复居旧职队。俄加集贤大学士,依旧同佥枢密院事。议者欲自东南海口辛桥开河合滦河,运粮至上都,敕与中书右丞阿里相其利害,还,极言不便,罢之。帝又欲征日本,令高丽造船。君祥进言曰:“军事重大,宜遣使问高丽,然后举兵。”帝然之,遣君祥使于高丽。还,改佥书枢密院事。明年,又使君祥兄子波立儿至高丽,监造战船。波立儿望见王宫,下马流涕曰:“今虽衣锦还乡,然劳吾父老,甚可愧也。”高丽王嘉君祥不忘故国,封为益城侯、修文殿大学士。

成宗即位,诏裁减久任官,知枢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枢密十六年,最为久者。帝曰:“君祥始终一心,可勿迁也。”大德二年,复遣君祥使于高丽,台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还。三年,奉使江浙,问民疾苦。后屏居昌平县之皇华山。

七年,擢司农卿。拜中书右丞,又为御史所劾,改浙江行省右丞。迁辽阳右丞,建议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都镇抚等员,以兴文化,修武备。未报。会武宗即位,征为同知枢密院事,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事,改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议行省事。至元大二年卒。子迈,奉训大夫、同知开元总管府事。

万,小字重喜,以小字行。至十三年,入宿卫。十八年,袭职为怀远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仍佩父茶邱虎符。

二十四年,从讨乃颜。六月,至里撒秃鲁之地,偕平章失剌铁木儿与乃颜将黄海战,大败之。又扈驾与塔不台战。败之。世祖留蒙古、女真、汉军镇哈剌河。复选精骑,使重喜领之,扈驾至失刺斡耳朵,从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进讨。七月,至扎剌麻秃,与刚家奴战,败之。追至蒙可山、那兀江等处,遂平金刚奴、塔不台等。九月,师还。

哈丹、八剌哈赤再叛,十月,重喜从诸王爱牙哈赤、宣慰使塔出及失刺铁木儿讨之。十二月,次木骨不剌。时诸王脱欢以兵四千余人与贼将战,稍却,重喜率骑兵援之,冲锋陷阵,大破其众。又从诸王乃蛮、爱牙哈赤、平章薛阇千与哈丹等战于兀术战,又战于黑龙江,又战于贴满哈,皆败之。二十五年,重喜又从玉速帖木儿出师,五月,至贴列河,又至木骨儿抄喇,与哈丹秃鲁干战,俱有功。八月,至贵列河,重喜率所部先涉,贼遁。十月,又从玉速帖木儿至木八兰。十二月,与古都秃鲁干战,又败之。二十七年六月,赐白金五十两、甲一袭。九月,至裨春,与哈丹秃鲁干战。二十八年二月,从平章薛阇干至高丽青州。五月,与哈丹战八日,又战,俱败之。六月,班师,授昭勇大将军,佩三珠虎符,职如故。十月,薛阇千以重喜入朝,且奏其功,帝喜之,赐玉带一、白金五十两,授龙虎卫上将军、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在丞。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兼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六月,改资德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七月,复授辽阳行省右丞。至大二年,坐事谪漳州,中途遇郝而还。明年,卒。子滋,袭职。

史臣曰:“洪福源以高丽西京叛,遂引寨古之兵戨其宗杜。公山弗狃有言:君子不以所爱废乡,若福源者其公山弗狃之罪人乎!君祥能益前人之愆,易乱贼而为忠孝,贤矣哉。

王綧,高丽清化侯璟之子也,封永宁公。太宗十三年,■〈日育攵〉遣綧卒质子十五人入为秃鲁花,伪称■〈日育攵〉子。綧善骑射,读书通大义。

宪宗三年,宗王也苦等征高丽,使綧谕国王纳款。从也苦围忠州,时以书责綧曰:“昔尔入侍天庭之日,出自诚心,决然独断以一身代韩之百姓,岂以已之安危为虑哉。十余年间,险阻艰难,殆不可容说。然邈在万里外,犹望庇于本国,幸今至此,韩之百姓冀蒙救护,想尔意何如也。况孝思所格,天地感动,今大王以宽仁字小为任,汝当切迫陈达,俾大军早日解围,则不特老人悦怿,一国之人俱庆更生矣。”后宪宗知綧非王子,谓曰:“汝虽非王子,亦王族之近者。久居吾国,乃吾人也。”夺阿母侃马三百赐之。綧又从大军伐高丽至尚州,郎将蔡取和谓綧曰:“捐妻子,从公绝域者,欲安国家耳。今无一事利国,与叛臣何异?”乃逃归。綧遣人追斩之。

中统元年,授金符、总管,换虎符。三年,率所部讨李璮。至元七年,高丽臣林衍叛。世祖遣宗王头辇哥讨之,綧签新附户一千三百以从。是年十一月,以疾归,綧妻奏杀洪福源,其子洪茶邱诉于世祖曰:“真金太子中书令,綧高丽尚令,自谓品秩与皇太子等。”世祖怒夺綧所领部众。二十年卒,年六十一。三子:阿剌帖木儿、阔阔帖木儿、兀爱。

阿刺帖木儿,袭虎符,总管。至元八年,从讨叛贼金通精,贼败走耽罗。十一年。进昭勇大将军,从都元帅忽都征日本。十五年,加镇国上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寻擢辆国上将军、征东左副元帅。十八年,复征日本,遇飓风,没于海。

阔阔帖木儿,侍武宗于潜邸,积劳授大中大夫、管民总管。

兀爱,袭虎符、总管,擢安远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征东左副元帅。二十四年,从讨乃颜。复从月鲁那演讨塔不台、脱欢于蒙可山、那江。兀爱与八剌哈赤、脱欢相拒,战于黑龙江,箭中右臂。裹创复战,大破之。二十五年,从平章阔里帖木儿讨哈丹,兀爱获古都秃鲁干。明年。加昭武大将军、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事。又明年,哈丹等收散卒号十万,胁掠水达达、女直人之地,遣兀爱镇抚高丽,修城隍,严卒伍,军威大振。九月,哈丹寇缠春,兀爱拒却之。

二十八年,入觐,赐尚方玉带及银洒器。二十九年,改征东左副都元帅府,立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授兀爱三珠虎符、镇国上将军、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兼沈阳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未儿卒。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七十三》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列传第六十八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六十八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七十三-新元史

列传第七十三 洪福源(茶邱君祥万)王綧(阿剌帖木儿兀爱)洪福源,本高丽唐城人。父大纯,为麟渊都领,因家焉。太祖十一年,契丹叛众乞奴、金山等窜于高丽,陷江东城据之。十,

列传第七十五-新元史

列传第七十五 伯帖木儿玉哇失哈答孙塔海乞台哈赞赤答答呵儿答失蛮曷剌不花明安忽林失彻里伯帖木儿,钦察人。至元中,充哈剌赤,入备宿卫,以忠谨,授武节将军、佥左卫亲军都指

列传第七十三

洪福源(茶邱君祥万)王綧(阿剌帖木儿兀爱)洪福源,本高丽唐城人。父大纯,为麟渊都领,因家焉。太祖十一年,契丹叛众乞奴、金山等窜于高丽,陷江东城据之。十三年,太祖使哈真等追讨之,大纯率众迎降,仍归高丽。十七年,太祖又遣着古与等十二人使于高丽,侦其虚实,还,遇害。太宗二年,以高丽杀使者,遣大将撒礼塔伐之。时福源为西京郎将,与其党毕贤甫杀宣谕使郑毅、朴禄全,据西京,内附。高丽遣兵马使闵曦攻之,获贤甫。腰斩之。福源来奔,高丽执其父大纯及大纯弟百寿。徙余民于海岛,西京遂丘为丘墟。福源从撒礼塔攻拔四十余城,又与阿秃儿进至王京。高丽王■〈日育攵〉乃遣其弟怀安公釢请降,遂置东京及州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以福源为东京总管,领高丽军民。■〈日育攵〉畏福源构衅,官其父大纯为大将军,百寿为郎将。以张?为福源女婿,贿遣不绝。四年,高丽复叛,杀所置达鲁花赤,遁入江华岛。福源招集北边四十余城遗民,以待王师。太宗复遣撒礼塔讨高丽,福源从大军攻处仁城,撒礼塔中流矢卒。副将帖哥引兵还,福源留戍。五年,高丽悉众攻之,陷西京,福源率所部来归,处于辽、沈二州之地。六年,赐金符,为管领高丽军民长官,仍令招流民之未附者。又谕高丽臣民有执王■〈日育攵〉及构乱之人来献者,与福源同处东京,优加恩礼擢用。若大兵已至,拒者死,降者生,其降民令福源统之。七年,大宗命唐古拔都儿偕福源进讨,攻拔龙冈、咸从二县凤、海、洞三州,又拔金山、归、信、昌、朔等州。十一年二月,入朝,赐铠甲、弓矢及金织文缎、金银器、金鞍勒等。定宗初,命阿母河行省军与福源攻拔威州平虏城。宪宗即位,改授虎符,仍为前后归附高丽军民长官。三年,命诸王耶虎与福源攻拔禾山、东州、春州,三角山,杨振、天龙等城。四年,又攻拔光州、安城、忠州、玄凤、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八年,福源入朝,留和林。高丽既纳款,永宁公綧为质子,寓于福源家,福源待之甚厚。久乃与福源有隙。福源令巫作木偶人,缚手足,埋于第七投井中咀咒。綧从者李纲知之,以奏惠宗。遣使验之。福源曰:“儿子病虐。故用之以厌虐鬼,非有他也。”因谓綧曰:“公受恩于我久矣,今乃使谗人陷我,所谓养犬反噬主人也。”綧妻宗室女,闻福源诟綧,使译者述其词,大怒,呵福源优于地,切责曰:“汝在高丽为何等人?”曰:“边城人。”又问:“我公为何等人?”曰:“王族。”曰:“然则永宁公真汝主,汝实为犬,反以公为犬噬主何也?我皇族女。帝以公为高丽王族而嫁之,公为犬。安有人而与犬同处者乎?吾当奏帝。”遂行。福源号泣叩头乞罪,綧追止之,不及。福源倾家资备贿赂,与綧倍道追之。中途遇敕使,令壮士数十人蹴杀福源,籍没家赀,械其妻及子茶丘、君祥等以归。福源死时年五十二。中统二年,茶丘雪父冤,赠嘉议大夫,沈阳侯。谥忠惠。福源七子,俊奇、君祥最知名。俊奇,小字茶邱。幼以骁勇闻,受知世祖,以小字呼之。中统二年,命袭父职,管领归附高丽军民总管。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叛,冬十一月,诏以其军三千从国王头辇哥讨平之,迁江华岛所有臣民复归王京。十二月,帝命茶邱率兵,往凤州等处立屯田总管府。八年二月,入朝,赐钞百缗。林衍余党裴仲孙等立高丽王禃亲属承化侯为王,引三别抄军据珍岛以叛。五月,茶邱偕经略使欣都讨破之,其党金通精率余众走耽罗。帝遣侍卫亲军千户王岑与茶邱议征取之策。茶邱表陈:“通精之党多在王京,可使招之,招而不从,击之未晚。”从之。俄敕往罗州道监造战船。且招降耽罗。茶邱得通精之侄金永等七人使招通精,不从,留金永,余尽杀之。十年,诏茶邱与欣都率兵渡海,攻耽罗,通精伏诛,悉免其胁从者,高丽始平。茶邱奉诏来见高丽王,不拜,以中书省牒索其叔父百寿。高丽拜百寿枢密副使,致仕,将遣之。茶邱故迁延不去,欲以激帝怒。时高丽官奴崇让等谋杀达鲁花赤,事觉,捕鞫之。茶邱欲使崇让等词连本国,因袭灭之,密与达鲁花赤脱朵儿议之。国礼,凡议事,议合则脱冠以示同意。茶邱等皆脱冠,脱朵儿不脱,为之辨明,事始得已。十一年,又命监造战船,经营征日本事。三月,授昭勇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如故。又命茶邱提点高丽农事。八月,授征东右副都元帅,与都元帅忽敦等领舟师二万,渡海征日本,拔对马、一岐、宜蛮等岛。十四年正月,授镇国上将军、征东都元帅,镇高丽。二月,率蒙古、高丽、女直、汉军,从伯颜北征叛臣只儿瓦歹等。四月,至脱刺河,猝与喊遇,茶邱突阵无前。伯颜以其勇闻,赐白金五十两、金鞍勒、弓矢。十七年,授龙虎卫上将军、征东行省右丞。十八年,与右丞欣都将舟师四万,由高丽金州合浦以攻日本。时右丞范文虎等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处渡海,期至日本一歧、平户等岛合兵登岸。秋八月,遇飓风,舟坏而还,茶邱仅以身免。十九年十月,命茶邱于平滦黑埚儿监造战船七百艘,以图再举。二十一年十一月,复授征东行省右丞。二十三年,命往江浙等处遣汉人复业。二十四年,乃颜叛,车驾亲征,赐以翎根甲、宝刀,命率高丽、女直、汉军扈从。猝遇乃颜骑兵万余,时茶邱兵不满三千。众有惧色。茶邱夜令军士多裂裳帛为旗帜,断马尾为旄,林中张设疑兵,乃颜大惊,以为官兵大至,遂溃走。帝闻之,厚加旌赏。凯还,授辽阳等处行尚书省右丞。二十七年,以疾辞。叛王哈丹等窜入高丽西京,中书省特起茶邱镇辽东,帝遣阇里台孛罗儿赐以金字圆符,命茶邱便宜行事。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茶邱常怨本国,弟君祥独谓:宁怨永宁公,不敢负国云。子四人,长曰万,最知名。君祥,小字双叔。福源第五子也。年十四,隋兄茶邱见世祖于上都,帝悦,命刘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儿目视不凡,后必以功名显,但当致力于学耳。”令选师儒诲之。至元三年,籍高丽民三百人为兵,令君祥统之。从秃花秃烈、伯颜等军筑万寿山,复从开通州运河。帝亲谕之曰:“尔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帝尝坐便殿,阅江南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枢密副使合达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是远大器也。”六年,林衍叛,从头辇哥征之。八年,戍河南。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十年,从元帅孛罗罕袭淮东之阳湖,俘其男女牛马。十一年,入朝,帝命伯颜伐宋。朝议以宋之兵力多聚两淮,闻我欲渡江,彼必移师拒守。遂命右卫指挥使秃满歹,率轻锐二万攻淮安以牵制之,君祥以蒙古汉军都镇抚从行。后伯颜既渡江。帝命秃满歹还军萧县。时君祥奉使伯颜军中。宋黄州制置使陈奕降,其子岩知涟水军,伯颜遣三十骑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还,陈知府降,即偕来也。”及与岩入朝。宴劳甚厚。从元帅孛鲁罕攻清河,拔之。海州安抚使丁顺约降,孛鲁罕令君祥以闻,时伯颜方朝上都,见君祥甚甚,遂从南伐。伯颜克淮安,至扬州,分兵攻淮西。宋制置使夏贵遣牛都统以书抵伯颜曰:“谚云: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愿勿废国力,攻夺边城,若行在归附,边城焉往。”伯颜遣君祥以牛都统入见,留三日,还军中。仍传旨谕伯颜曰:“事难遥度,宜临几审图之。”伯颜师次镇江,谍报有都统洪模为都督府将,伯颜谓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之。”模即迎降。师进次临平山,距临安五十里,模来报曰:“宋丞相陈宜中、殿帅张世杰皆已遁去,催三宫未行,宜早定计。以活生民。”伯颜遂令模护送三宫,以君祥从行。宋平,擢武略将军、中卫亲军千户。十五年,命佥江南民兵。进明威将军、中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十七年,进昭勇大将军。十九年,授枢密院判官。二十三年,转昭武大将军、同佥枢密院事。二十四年,乃颜叛,从世祖亲征。每驻跸,君样辄以兵车外环为营卫,布置严密,帝嘉之。凯旋,加辅国上将军。绵次上起居为《东征录》。二十八年,授辽阳行省右丞,用枢密院留。复居旧职队。俄加集贤大学士,依旧同佥枢密院事。议者欲自东南海口辛桥开河合滦河,运粮至上都,敕与中书右丞阿里相其利害,还,极言不便,罢之。帝又欲征日本,令高丽造船。君祥进言曰:“军事重大,宜遣使问高丽,然后举兵。”帝然之,遣君祥使于高丽。还,改佥书枢密院事。明年,又使君祥兄子波立儿至高丽,监造战船。波立儿望见王宫,下马流涕曰:“今虽衣锦还乡,然劳吾父老,甚可愧也。”高丽王嘉君祥不忘故国,封为益城侯、修文殿大学士。成宗即位,诏裁减久任官,知枢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枢密十六年,最为久者。帝曰:“君祥始终一心,可勿迁也。”大德二年,复遣君祥使于高丽,台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还。三年,奉使江浙,问民疾苦。后屏居昌平县之皇华山。七年,擢司农卿。拜中书右丞,又为御史所劾,改浙江行省右丞。迁辽阳右丞,建议宜新省治,增巡兵。设儒学提举、都镇抚等员,以兴文化,修武备。未报。会武宗即位,征为同知枢密院事,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事,改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议行省事。至元大二年卒。子迈,奉训大夫、同知开元总管府事。万,小字重喜,以小字行。至十三年,入宿卫。十八年,袭职为怀远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仍佩父茶邱虎符。二十四年,从讨乃颜。六月,至里撒秃鲁之地,偕平章失剌铁木儿与乃颜将黄海战,大败之。又扈驾与塔不台战。败之。世祖留蒙古、女真、汉军镇哈剌河。复选精骑,使重喜领之,扈驾至失刺斡耳朵,从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进讨。七月,至扎剌麻秃,与刚家奴战,败之。追至蒙可山、那兀江等处,遂平金刚奴、塔不台等。九月,师还。哈丹、八剌哈赤再叛,十月,重喜从诸王爱牙哈赤、宣慰使塔出及失刺铁木儿讨之。十二月,次木骨不剌。时诸王脱欢以兵四千余人与贼将战,稍却,重喜率骑兵援之,冲锋陷阵,大破其众。又从诸王乃蛮、爱牙哈赤、平章薛阇千与哈丹等战于兀术战,又战于黑龙江,又战于贴满哈,皆败之。二十五年,重喜又从玉速帖木儿出师,五月,至贴列河,又至木骨儿抄喇,与哈丹秃鲁干战,俱有功。八月,至贵列河,重喜率所部先涉,贼遁。十月,又从玉速帖木儿至木八兰。十二月,与古都秃鲁干战,又败之。二十七年六月,赐白金五十两、甲一袭。九月,至裨春,与哈丹秃鲁干战。二十八年二月,从平章薛阇干至高丽青州。五月,与哈丹战八日,又战,俱败之。六月,班师,授昭勇大将军,佩三珠虎符,职如故。十月,薛阇千以重喜入朝,且奏其功,帝喜之,赐玉带一、白金五十两,授龙虎卫上将军、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在丞。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兼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六月,改资德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十一年,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七月,复授辽阳行省右丞。至大二年,坐事谪漳州,中途遇郝而还。明年,卒。子滋,袭职。史臣曰:“洪福源以高丽西京叛,遂引寨古之兵戨其宗杜。公山弗狃有言:君子不以所爱废乡,若福源者其公山弗狃之罪人乎!君祥能益前人之愆,易乱贼而为忠孝,贤矣哉。王綧,高丽清化侯璟之子也,封永宁公。太宗十三年,■〈日育攵〉遣綧卒质子十五人入为秃鲁花,伪称■〈日育攵〉子。綧善骑射,读书通大义。宪宗三年,宗王也苦等征高丽,使綧谕国王纳款。从也苦围忠州,时以书责綧曰:“昔尔入侍天庭之日,出自诚心,决然独断以一身代韩之百姓,岂以已之安危为虑哉。十余年间,险阻艰难,殆不可容说。然邈在万里外,犹望庇于本国,幸今至此,韩之百姓冀蒙救护,想尔意何如也。况孝思所格,天地感动,今大王以宽仁字小为任,汝当切迫陈达,俾大军早日解围,则不特老人悦怿,一国之人俱庆更生矣。”后宪宗知綧非王子,谓曰:“汝虽非王子,亦王族之近者。久居吾国,乃吾人也。”夺阿母侃马三百赐之。綧又从大军伐高丽至尚州,郎将蔡取和谓綧曰:“捐妻子,从公绝域者,欲安国家耳。今无一事利国,与叛臣何异?”乃逃归。綧遣人追斩之。中统元年,授金符、总管,换虎符。三年,率所部讨李璮。至元七年,高丽臣林衍叛。世祖遣宗王头辇哥讨之,綧签新附户一千三百以从。是年十一月,以疾归,綧妻奏杀洪福源,其子洪茶邱诉于世祖曰:“真金太子中书令,綧高丽尚令,自谓品秩与皇太子等。”世祖怒夺綧所领部众。二十年卒,年六十一。三子:阿剌帖木儿、阔阔帖木儿、兀爱。阿刺帖木儿,袭虎符,总管。至元八年,从讨叛贼金通精,贼败走耽罗。十一年。进昭勇大将军,从都元帅忽都征日本。十五年,加镇国上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寻擢辆国上将军、征东左副元帅。十八年,复征日本,遇飓风,没于海。阔阔帖木儿,侍武宗于潜邸,积劳授大中大夫、管民总管。兀爱,袭虎符、总管,擢安远大将军、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征东左副元帅。二十四年,从讨乃颜。复从月鲁那演讨塔不台、脱欢于蒙可山、那江。兀爱与八剌哈赤、脱欢相拒,战于黑龙江,箭中右臂。裹创复战,大破之。二十五年,从平章阔里帖木儿讨哈丹,兀爱获古都秃鲁干。明年。加昭武大将军、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事。又明年,哈丹等收散卒号十万,胁掠水达达、女直人之地,遣兀爱镇抚高丽,修城隍,严卒伍,军威大振。九月,哈丹寇缠春,兀爱拒却之。二十八年,入觐,赐尚方玉带及银洒器。二十九年,改征东左副都元帅府,立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授兀爱三珠虎符、镇国上将军、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兼沈阳安抚使,高丽军民总管。未儿卒。

版权声明:

本站《列传第七十三-新元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列传第七十六-新元史

列传第七十六 土土哈床兀儿燕帖木儿撒敦唐其势土土哈,伯牙兀氏。世为钦察部长。太祖命哲别、速不台伐钦察,土土哈祖父忽都速蛮率其子班都察迎降。太宗命拔都伐斡罗斯,班都察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后汉书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野王二老向长逢萌周党王霸严光井丹梁鸿高凤台佟韩康矫慎戴良法真汉阴老父陈留老父庞公 《易》称“《DD33》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后汉书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 任文公郭宪许杨高获王乔谢夷吾杨由李南李郃段翳廖扶折像樊英 仲尼称《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占”。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祸福,决嫌疑,幽赞于神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野王二老向长逢萌周党王霸严光井丹梁鸿高凤台佟韩康矫慎戴良法真汉阴老父陈留老父庞公  《易》称“《DD33》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彼虽B376B376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杨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以成其节。自后帝德稍衰,邪{薛女}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盖录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野王二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初,光武贰于更始,会关中扰乱,遣前将军邓禹西征,送之于道。既反,因于野王猎,路见二老者即禽。光武问曰:“禽何向?”并举手西指,言“此中多虎,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勿往也。”光武曰:“苟有其备,虎亦何患。”父曰:“何大王之谬邪!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武王亦即纣于牧野,而大城于郏D27A。彼二王者,其备非不深也。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乎!”光武悟其旨,顾左右曰:“此隐者也。”将用之,辞而去,莫知所在。  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王莽大司空王邑辟之,连年乃至,欲荐之于莽,固辞乃止。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CF48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萌素明阴阳,知莽将败,有顷,乃首戴瓦盎,哭于市曰:“新乎新乎!”因遂潜藏。  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北海太守素闻其高,遣吏奉谒致礼,萌不答。太守怀恨而使捕之。吏叩头曰:“子康大贤,天下共闻,所在之处,人敬如父,往必不获,只自毁辱。”太守怒,收之系狱,更发它吏。行至劳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吏被伤流血,奔而还。后诏书征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语使者云:“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即便驾归。连征不起,以寿终。  初,萌与同郡徐房、平原李子云、王君公相友善,并晓阴阳,怀德秽行。房与子云养徒各千人,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  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  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许焉。  博士范升奏毁党曰:“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臣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天子以示公卿。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贤而祠之。  初,党与同郡谭贤伯升、雁门殷谟君长,俱守节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征,并不到。  王霸字儒仲,太原广武人也。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司徒侯霸让位于霸。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EE34,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井丹字大春,扶风CD37人也。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性清高,未尝修刺修人。  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及就起,左右进辇。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而令去辇。自是隐闭,不关人事,以寿终。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脩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宛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将行,作诗曰:  逝旧帮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C36E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分唌々。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倘云睹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惟季春兮华阜,麦含含兮方秀。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口嚣嚣兮余讪,嗟BB3CBB3C兮谁留?  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初,鸿友人京兆高恢,少好《老子》,隐于华阴山中。及鸿东游思恢,作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相念恢兮EBBC集兹。”二人遂不复相见。恢亦高抗,终身不仕。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  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  论曰:先大夫宣侯,尝以讲道余隙,寓乎逸士之篇。至《高文通传》,辍而有感,以为隐者也,因著其行事而论之曰:“古者隐逸,其风尚矣。颍阳洗耳,耻闻禅让;孤竹长饥,羞食周粟。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若伊人者,志陵青云之上,身晦泥污之下,心名且犹不显,况怨累之为哉!与夫委体渊沙,鸣弦揆日者,不其远乎!”  台佟字孝威,魏郡鄴人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建初中,州辟,不就。刺史行部,乃使从事致谒。佟载病往谢。刺史乃执贽见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终性命,存神养和。如明使君奉宣诏书,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隐逸,终不见。  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许诺。辞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使者发。至亭,亭长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与之。有顷,使者至,知夺牛翁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道逃遁,以寿终。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称,然皆推先于慎。  汝南吴苍甚重之,因遗书以观其志曰:  仲彦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至如登山绝迹,神不著其证,人不睹其验。吾欲先生从其可者,于意何如?昔伊尹不怀道以待尧、舜之君。方今明明,四海开辟,巢、许无为箕山,夷、齐悔入首阳。足下审能骑龙弄凤,翔嬉云间者,亦非狐兔燕雀所敢谋也。  慎不答。年七十余,竟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  慎同郡马瑶,隐于B651山,以兔罝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号马牧先生焉。  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人也。曾祖父遵,字子高,平帝时,为侍御史。王莽篡位,称病归乡里。家富,好给施,尚侠气,食客常三四百人。时人为之语曰:“关东大豪戴子高。”  良少诞节,母憙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或问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夫食旨不甘,故致毁容之实。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论者不能夺之。  良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同郡谢季孝问曰:“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良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举孝廉,不就。再辟司空府,弥年不到,州郡迫之,乃遁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优游不仕,以寿终。  初,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  法真字高卿,扶风眉阝人,南郡太守雄之子也。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弟子自远方至者,陈留范冉等数百人。性恬静寡欲,不交人间事。太守请见之,真乃幅巾诣谒。太守曰:“昔鲁哀公虽为不肖,而仲尼称臣。太守虚薄,欲以功曹相屈,光赞本朝,何如?”真曰:“以明府见待有礼,故敢自同宾末。若欲吏之,真将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太守F256然,不敢复言。  辟公府,举贤良,皆不就。同郡田弱荐真曰:“处士法真,体兼四业,学穷典奥,幽居恬泊,乐以忘忧。将蹈老氏之高踪,不为玄纁屈也。臣愿圣朝就加衮职,必能唱《清庙》之歌,致来仪之凤矣。”会顺帝西巡,弱又荐之。帝虚心欲致,前后四征。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友人郭正称之曰:“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乃共刊石颂之,号曰玄德先生。年八十九,中平五年,以寿终。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陈留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世,党锢事起,守外黄令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升曰:“吾闻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反;覆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今宦竖日乱,陷害忠良,贤人君子其去朝乎?夫德之不建,人之无援,将性命之不免,奈何?”因相抱而泣。老父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县,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二人欲与之语,不顾而去,莫知所终。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列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赞曰: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版权声明】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后汉书》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女传第七十四-后汉书

列女传第七十四 鲍宣妻王霸妻姜诗妻周郁妻曹世叔妻乐羊子妻程文矩妻孝女曹娥许升妻袁隗妻庞淯母刘长卿妻皇甫规妻阴瑜妻盛道妻孝女叔先雄董祀妻 《诗》、《书》之言女德尚矣。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十二 艺文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十二 艺文一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编年在内。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族》(1844年),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思辨哲学,为新哲学的,六曰仪注类,七曰刑法类,八曰传记类,九曰地理类,十曰谱牒类。

  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未来哲学原理德国费尔巴哈的哲学代表作之一。1843年,首尾四十八年。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日历》一百卷、洪武中,詹同等编,具载太祖征讨平定之绩,礼乐治道之详。《宝训》十五卷《日历》即成,詹同等又请分类更辑圣政为书意对社会政治、伦理的研究,认识上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等。该,凡五卷。其后史官随类增至十五卷。  《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宝训》十五卷杨士奇等修。

  《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蹇义等修。

  《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宝训》十二卷杨士奇等修。  《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等修,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迹于中,凡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与《实录》同修。

  《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刘吉等修。

  《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刘健、谢迁等修。未几健、迁皆去位,焦芳等续修。《宝训》十卷与《实录》同修。

  《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宝训》十卷费宏等修。

  《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隆庆中,徐阶等修,未竣。万历五年,张居正等续修成之。

  《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张居正等修。

  《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等修。

  《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叶向高等修成,有熹宗御制序。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始进呈向高原本,并贮皇史宬。

  《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

  《洪武圣政记》二卷

  《永乐圣政记》三卷

  《永乐年表》四卷

  《洪熙年表》二卷  《宣德年表》四卷

  储巏《皇明政要》二十卷

  郑晓《吾学编》六十九卷

  雷礼《大政记》三十六卷  邓元锡《明书》四十五卷

  夏浚《皇明大纪》三十六卷

  王世贞《国朝纪要》十卷,《天言汇录》十卷。

  陈建《皇明通纪》二十七卷,《续通纪》十卷

  薛应旂《宪章录》四十六卷

  沈越《嘉隆闻见纪》十二卷

  唐志大《高庙圣政记》二十四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吴朴《洪武大政记》二十卷  吴瑞登《明绳武编》三十四卷,《嘉隆宪章录》二十卷

  黄翔凤《嘉靖大政编年纪》一卷,《嘉靖大政类编》二卷

  陈翼飞《史待》五十卷

  何乔远《名山藏》三十七卷

  硃国祯《史概》一百二十卷,《辑皇明纪传》三十卷  支大伦《永昭二陵编年信史》六卷  尹守衡《史窃》一百七卷

  硃睦?挈《圣典》三十四卷

  茅维《嘉靖大政记》二卷

  吴士奇《皇明副书》一百卷

  谭希思《皇明大纪纂要》六十三卷  王大纲《皇明朝野纪略》一千二百卷

  雷叔闻《国史》四十卷

  周永春《政纪纂要》四卷

  张铨《国史纪闻》十二卷

  冯复京《明右史略》三十卷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

  沈国元《天启从信录》三十五卷

  江旭奇《通纪集要》六十卷

  谈迁《国榷》一百卷  已上明史。

  《元史》二百十二卷洪武中宋濂等修。

  《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成化中商辂等修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弘治中李东阳等修。  周定王橚《甲子编年》十二卷

  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

  梁寅《宋史略》四卷,《元史略》四卷

  硃右《元史补遗》十二卷

  张九韶《元史节要》二卷

  胡粹中《元史续编》七十七卷  丘浚《世史正纲》三十二卷  金濂《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柯维骐《宋史新编》二百卷

  唐顺之《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右编》四十卷

  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甲子会纪》五卷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

  安都《十九史节定》一百七十卷

  吴珫《史类》六百卷

  邓元锡《函史》上编九十五卷、下编二十卷

  许诰《纲目前编》三卷

  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

  黄佐《通历》三十六卷

  姜宝《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四十卷,《下编大政记纲目》三十卷  邵经邦《学史会同》三百卷,《弘简录》二百五十卷

  杨寅冬《历代史汇》二百四十卷  饶伸《学海君道部》二百三十四卷  徐师曾《世统纪年》六卷

  吴继安《帝王历祚考》八卷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

  张溥《宋史纪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六卷

  汤桂祯《战国纪年》四十六卷

  严衍《资治通鉴补》二百七十卷

  已上通史。

  ──右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

  刘辰《国初事迹》一卷

  俞本《记事录》二卷

  王祎《造邦勋贤略》一卷  刘基《礼贤录》一卷,《翊运录》二卷

  杨仪《垄起杂事》一卷纪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事  杨学可《明氏实录》一卷明玉珍事。

  何荣祖《家记》一卷何真子,纪真事。

  张紞《云南机务钞黄》一卷  夏原吉《万乘肇基录》一卷

  卞瑺《兴濠开基录》一卷

  陆深《平元录》一卷  童承叙《平汉录》一卷

  黄标《平夏录》一卷  姚涞《驱除录》一卷

  蔡于谷《开国事略》十卷

  孙宜《明初略》二卷

  邵相《皇明启运录》八卷  梁亿《洪武辑遗》二卷

  范守己《造夏略》二卷  戴重《和阳开天记》一卷  钱谦益《开国群雄事略》十五卷,《太祖实录辨证》三卷

  已上皆纪洪武时事。  袁祥《建文私记》一卷

  孙交《国史补遗》六卷

  姜清《秘史》一卷

  黄佐《革除遗事》六卷

  张芹《建文备遗录》二卷

  何孟春《续备遗录》一卷

  冯汝弼《补备遗录》一卷

  许相卿《革朝志》十卷

  硃睦?挈《逊国记》二卷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

  硃鹭《建文书法儗》四卷

  陈仁锡《壬午书》二卷

  曹参芳《逊国正气纪》九卷

  周远令《建文纪》三卷

  已上纪建文时事

  都穆《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别录》一卷

  袁褧《奉天刑赏录》一卷

  郁衮《顺命录》一卷

  杨荣《北征记》一卷  金幼孜《北征前录》一卷,《后录》一卷

  黄福《安南事宜》一卷

  丘浚《平定交南录》一卷  杨士奇《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

  已上纪永乐、洪熙、宣德时事。

  袁彬《北征事迹》一卷  杨铭《正弦临戎录》一卷,《北狩事迹》一卷

  李实《使北录》一卷

  刘定之《否泰录》一卷

  刘济《革书》一卷塞外无楮,以羊皮书之,故名《革书》。

  李贤《天顺日录》二卷

  汤韶《天顺实录辨证》一卷

  张楷《监国历略》一卷  彭时《可斋笔记》二卷

  已上纪正统、景泰、天顺时事。

  马文升《西征石城记》一卷,《兴复哈密记》一卷

  宋端仪《立斋闲录》四卷

  梅纯《损斋备忘录》二卷

  李东阳《燕对录》二卷

  刘大夏《宣召录》一卷  陈洪谟《治世余闻》四卷弘治、《继世纪闻》四卷正德

  许进《平番始末》一卷

  硃国祚《孝宗大纪》一卷

  费宏《武庙初所见事》一卷  杨廷和《视草余录》二卷

  王鏊《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守溪笔记》二卷

  王琼《双溪杂记》二卷

  杨一清《西征日录》一卷,《车驾幸第录》二卷  胡世宁《桃源建昌征案》、《东乡抚案》共十卷

  祝允明《九朝野记》四卷,《江海歼渠记》一卷纪刘六、刘七、赵风子事  夏良胜《东戍录》一卷

  谢蕡《后鉴录》三卷

  已上纪成化、弘治、正德时事。  世宗《大礼集议》四卷,《纂要》二卷,《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大狩龙飞录》二卷  王之垣《承天大志纪录事实》三十卷  费宏《宸章集录》一卷

  张孚敬《敕谕录》三卷,《谕对录》三十四卷,《大礼要略》二卷,《钦明大狱录》二卷

  李时《南城召对录》一卷,《文华盛记》一卷

  夏言《圣驾渡黄河记》一卷,《记召对庙廷事》一卷,《扈跸录》一卷

  严嵩《嘉靖奏对录》十二卷

  毛澄《圣驾临雍录》一卷

  陆深《圣驾南巡录》一卷,《北还录》一卷  韩邦奇《大同纪事》一卷

  孙允中《云中纪变》一卷

  苏祐《云中事纪》一卷

  张岳《交事纪闻》一卷  翁万达《平交纪事》十卷

  江美中《安南来威辑略》三卷

  谈恺《前后平粤录》四卷

  王轼《平蛮录》二卷

  万表《前后海寇议》三卷

  郑茂《靖海纪略》一卷

  徐宗鲁《松寇纪略》一卷

  李日华《倭变志》一卷

  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

  硃纨《茂边纪事》一卷

  赵汝谦《平黔三记》一卷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

  高拱《边略》五卷

  刘应箕《款塞始末》一卷

  方逢时《平惠州事》一卷

  林庭机《平曾一本叙》一卷

  查志隆《安庆兵变》一卷

  曹子登《甘州纪变》一卷

  王尚文《征南纪略》一卷  张居正《召对纪事》一卷

  申时行《召见纪事》一卷

  王锡爵《召见纪事》一卷  赵志皋《召见纪事》一卷

  方从哲《乙卯召对录》三卷  董其昌《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

  顾宪成《寤言寐言》一卷

  陈惟之《乞停矿税疏图》一卷

  郭子章《黔中止榷记》一卷,《西南三征记》一卷,《黔中平播始末》三卷

  王禹声《郢事纪略》一卷纪楚中税监激变事。

  郭正域《楚事妖书始末》一卷。

  硃赓《勘楚始末》一卷

  蔡献臣《勘楚纪事》一卷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五卷

  茅瑞徵《万历三大征考》五卷哱氏、关白、杨应龙。  曾伟芳《宁夏纪事》一卷

  宋应昌《朝鲜复国经略》六卷

  萧应宫《朝鲜征倭纪略》一卷

  王士琦《封贡纪略》一卷

  李化龙《平播全书》十五卷

  杨寅秋《平播录》五卷

  沈德符《野获编》八卷  李维桢《庚申纪事》一卷  张泼《庚申纪事》一卷

  已上纪嘉靖、隆庆、万历时事

  《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中,顾秉谦等修。崇祯初,诏毁之。

  叶茂才《三案记》一卷

  蔡士顺《傃庵野钞》十一卷

  李枟《全黔纪略》一卷

  张键《平蔺纪事》一卷  李逊之《三朝野记》七卷  蒋德璟《悫书》十卷

  李日宣《枚卜始末》一卷

  杨士聪《玉堂荟记》四卷

  孙承宗《督师全书》一百卷  杨嗣昌《督师纪事》五十卷

  夏允彝《幸存录》一卷

  夏完淳《续幸存录》一卷

  吴伟业《绥寇纪略》十二卷

  文秉《先拨志始》六卷,《烈皇小识》四卷

  彭孙贻《流寇志》十四卷

  李清《南渡录》二卷

  以上纪天启、崇祯时事。

  黄瑜《双槐岁钞》十卷起洪武讫成化中事。

  伦以训《国朝彝宪》二十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高岱《鸿奠录》十六卷

  郑晓《今言》四卷,《徵吾录》二卷,《吾学编余》一卷

  潘恩《美芹录》二卷  袁帙《皇明献实》二十卷

  孙继芳《矶园稗史》二卷  李先芳《安攘新编》三十卷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识小录》二十卷,《少阳丛谈》二十卷,《明野史汇》一百卷万历中,董复表汇纂诸集为《弇州史料》,凡一百卷。  邓球《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杂记》二卷

  高鸣凤《今献汇言》二十八卷  何栋如《皇明四大法》十二卷

  王禅《国朝史略》四十五卷、《别集》二卷

  于慎行《谷山笔麈》十八卷  黄汝良《野纪矇搜》十二卷起洪、永,讫嘉、隆。

  曹育贤《皇明类考》二十二卷  邹德泳《圣朝泰交录》八卷

  张萱《西园闻见录》一百六卷

  吴士奇《徵信编》五卷,《考信编》二卷

  项鼎铉《名臣宁攘编》三十卷  范景文《昭代武功录》十卷

  已上统纪明代事。

  宁献王权《汉唐秘史》二卷洪武中奉敕编次。  吴源《至正近记》二卷

  权衡《庚申外史》二卷

  杨循吉《辽金小史》九卷

  杨慎《滇载记》一卷

  倪辂《南诏野史》一卷  包宗吉《古史补》二百卷

  袁祥《新旧唐书折衷》二十四卷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一卷

  李维桢《韩范经略西夏纪》一卷

  王士骐《苻秦书》十五卷

  李廷机《宋贤事汇》二卷

  姚士粦《后梁春秋》十卷

  胡震亨《靖康盗鉴录》一卷

  陈霆《唐余纪传》二十一卷  钱谦益《北盟会编钞》三卷

  已上纪前代事

  ──右杂史类,二百十七部,二千二百四十四卷。

  杨维桢《史义拾遗》二卷  范理《读史备忘》八卷

  陈济《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五十九卷

  赵弼《雪航肤见》十卷

  李裕《分类史钞》二十二卷

  吕柟《史约》三十七卷

  许诰《宋元史阐幽》三卷

  张宁《读史录》六卷

  李浩《通鉴断义》七十卷  邵宝《学史》十三卷  王峰《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

  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

  卜大有《史学要义》四卷

  周山《师资论统》一百卷

  郑晓《删改史论》十卷  柯维骐《史记考要》十卷  王洙《宋元史质》一百卷

  戴璟《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

  钟芳《续古今纪要》十卷

  归有光《读史纂言》十卷

  李维桢《南北史小识》十卷  万廷言《经世要略》二十卷

  张之象《太史史例》一百卷

  徐明勋《史衡》二十卷

  于慎行《读史漫录》十四卷

  李贽《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

  马惟铭《史书纂略》一百卷

  赵惟寰《读史快编》六十卷

  谢肇淛《史镌》二十一卷

  吴无奇《史裁》二十六卷  张溥《史论二编》十卷

  杨以任《读史四集》四卷

  冯尚贤《史学汇编》十二卷  ──右史钞类三十四部,一千四十三卷  太祖《御制永鉴录》一卷训亲籓、《纪非录》一卷训周、齐、潭、鲁诸王。

  《祖训录》一卷洪武中编集,太祖制序,颁赐诸王。

  《祖训条章》一卷封建王国之制。

  《宗籓昭鉴录》五卷洪武中陶凯等编集。

  《历代公主录》一卷洪武中编集。

  《世臣总录》二卷  《为政要录》一卷  《醒贪简要录》二卷

  《武士训戒录》一卷

  《臣戒录》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存心录》十八卷吴沉等编集。

  《省躬录》三卷刘三吾等编集。

  《精诚录》三卷吴沉等编集。

  《国朝制作》一卷王叔铭等编集。

  宣宗《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外戚事鉴》五卷

  万历中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条例全文》三十卷,《增修条例备考》二十六卷

  《大明会要》八十卷太祖开国时事,凡三十九则,不知撰人。

  李贤《鉴古录》一卷

  夏寅《政鉴》三十卷  顾灒《稽古政要》十卷

  王圻《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邓球《续泳化编》十七卷  邹泉《古今经史格要》二十八卷

  黄光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周子义《国朝故实》二百卷一名《国朝典故备遗》。

  张居正《帝鉴图说》六卷

  焦竑《养正图解》二卷

  劳堪《皇明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徐学聚《国朝典汇》二百卷

  唐瑶《历代志略》四卷

  张铨《鉴古录》六卷

  乔懋敬《古今廉鉴》八卷

  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

  邓士龙《国朝典故》一百卷  黄溥《皇明经济录》十八卷

  徐奋鹏《古今治统》二十卷  硃健《古今治平略》三十六卷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

  《宗籓条例》二卷李春芳等辑。  戚元佐《宗籓议》一卷

  冯柯《历代宗籓训典》十二卷

  张志淳《谥法》二卷  何三省《帝后尊谥纪略》一卷

  鲍应BI《皇明臣谥汇考》二卷  叶来敬《皇明谥考》三十八卷

  郭良翰《皇明谥纪汇编》二十五卷

  郑汝璧《功臣封考》八卷

  陆深《科场条贯》一卷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八卷,《明历科殿试录》七十卷,《历科会试录》七十卷

  汪鲸《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  赵官《后湖志》十一卷,《后湖黄志》六卷

  刘斯洁《太仓考》十卷  王仪《吴中田赋录》五卷

  徐民式《三吴均役全书》四卷

  娄志德《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

  何士晋《厂库须知》十二卷

  邵宝《漕政录》十八卷

  席书《漕船志》一卷,《漕运录》二卷

  杨宏《漕运志》四卷

  王在晋《通漕类编》九卷

  陈仁锡《漕政考》二卷

  崔旦《海运编》二卷

  刘体仁《海道漕运记》一卷

  王宗沐《海运志》二卷

  梁梦龙《海运新考》三卷

  史继偕《皇明兵志考》三卷

  侯继高《全浙兵志考》四卷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四卷

  何孟春《军务集录》六卷

  阎世科《计辽始末》四卷

  蔡鼎《边务要略》十卷  周文郁《边事小纪》六卷

  王士骐《驭倭录》八卷

  方日乾《屯田事宜》五卷  杨守谦《屯田议》一卷

  张抱赤《屯田书》一卷

  沈摐《南船记》四卷  倪涷《船政新书》四卷

  硃廷立《盐政志》十卷

  史启哲《两淮盐法志》十二卷

  王圻《两浙盐志》二十四卷

  冷宗元《长芦鹾志》七卷

  李开先《山东盐法志》四卷

  詹荣《河东运司志》十七卷  谢肇淛《八闽鹾政志》十六卷

  李涷《粤东盐政考》二卷

  陈善《黑白盐井事宜》二卷

  傅浚《铁冶志》二卷

  胡彦《茶马类考》六卷

  陈讲《茶马志》四卷

  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  王宗圣《榷政记》十卷

  薛侨《南关志》六卷

  许天赠《北关志》十二卷

  林希元《荒政丛言》一卷  贺灿然《备荒议》一卷

  俞汝为《荒政要览》十卷

  ──右故事类,一百六部,二千一百二十一卷。

  《诸司职掌》十卷洪武中翟善等编。  《宪纲》一卷洪武中御史台进。

  《官制大全》十六卷  《品级考》五卷

  宣宗《御制官箴》一卷

  郭子章《官释》十卷

  李日华《官制备考》二卷

  郑晓《直文渊阁表》一卷,《典铨表》一卷

  吕本《馆阁类录》二十二卷

  雷礼《列卿表》一百三十九卷

  王世贞《公卿表》二十四卷

  李维桢《进士列卿表》二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许重熙《殿阁部院大臣表》十六卷

  范景文《大臣谱》十六卷  黄尊素《隆万列卿记》二卷  陈盟《崇祯阁臣年表》一卷,《内阁行略》一卷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

  黄佐《翰林记》二十卷

  张位《词林典故》一卷,《史职议》一卷

  陈沂《翰林志》一卷

  焦竑《词林历官表》三卷

  董其昌《南京翰林志》十二卷

  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六卷

  刘昌《南京詹事府志》二十卷

  李默《吏部职掌》四卷

  张瀚《吏部职掌》八卷

  郑汝譬《封司典故》八卷

  王士骐《铨曹纪要》十六卷

  宋启明《吏部志》四十卷

  汪宗伊《南京吏部志》二十卷,《留铨志余》二卷

  徐大相《铨曹仪注》五卷

  王崇庆《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谢彬《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宋端仪《祠部典故》四卷  李廷机《春官要览》六卷

  李化龙《邦政条例》十卷

  谭纶《军政条例类考》七卷

  傅鹗《军政类编》二卷

  陈梦鹤《武铨邦政》二卷

  李邦华《南枢新志》四卷

  范景文《南枢志》一百七十卷

  俞汝为《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八卷

  张可大《南京锦衣卫志》二十卷

  应廷育《刑部志》八卷

  庞嵩《刑曹志》四卷

  刘文徵《刑部事宜》十卷

  陈公相《刑部文献考》八卷

  来斯行《刑部狱志》四十卷  江山丽《南京刑部志》二十六卷

  曾同亨《工部条例》十卷

  周梦旸《水部备考》十卷  刘振《工部志》一百三十九卷

  王廷相《申明宪纲录》一卷

  刘宗周《宪纲规条》一卷

  傅汉《风纪辑览》四卷

  符验《西台杂记》八卷

  何出光《兰台法鉴录》二十三卷

  徐必达《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

  硃廷益《通政司志》六卷

  夏时正《太常志》十卷

  陈庆《太常志》十六卷  卢维祯《太常志》十六卷

  吕鸣珂《太常纪》二十二卷  倪嵩《太常典礼总览》六卷  屠本畯《太常典录》六卷  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四十卷

  顾存仁《太仆志》十四卷

  杨时乔《马政记》十二卷

  李日宣《太仆志》二十二卷  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十六卷  徐必达《光禄寺志》二十卷

  韩鼎《尚宝司实录》一卷

  潘焕宿《南京尚宝司志》二十卷

  周昆《六科仕籍》六卷

  萧彦《掖垣人鉴》十七卷

  《国子监规》一卷录洪武以来训谕。

  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

  谢鐸《国子监续志》十一卷

  吴节《南雍旧志》十八卷

  黄佐《南雍志》二十四卷

  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

  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

  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

  汪俊《四夷馆则例》二十卷,《四夷馆考》二卷

  杨枢《上林记》八卷

  王象云《上林汇考》五卷

  焦竑《京学志》八卷

  ──右职官类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集礼》五十卷洪武中梁寅等纂修。初系写本,嘉靖中,诏礼部校刊。  《孝慈录》一卷宋濂等考定丧服古制为是书,太祖有序。

  《行移繁减体式》一卷洪武中,以元季官府文移纷冗,诏廷臣减繁,著为定式。

  《稽制录》一卷编辑功臣服舍制度。

  《礼制集要》一卷官民服舍器用等式。

  《稽古定制》一卷颁示功臣。

  《礼仪定式》一卷,《教民榜文》一卷,《乡饮酒礼图式》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祭祀礼仪》六卷,《郊坛祭享仪注》一卷皆明初定式  《巡狩事宜》一卷永乐中仪注。

  《瑞应图说》一卷永乐中编次。

  宪宗《幸学仪注》一卷  世宗《御制忌祭或问》一卷,《祀仪成典》七十一卷嘉靖间更定仪文。

  《郊祀通典》二十七卷夏言等编次。

  《乘舆冕服图说》一卷嘉靖间考古衣冠之制,张璁为注说  《武弁服制图说》一卷亲征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玄端冠服图说》一卷燕居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保和冠服图说》一卷宗室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圜丘方泽总图》二卷

  《圜丘方泽祭器乐器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总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祭器乐器图》二卷

  《神祇社稷雩坛总图》三卷

  《太庙总图》一卷

  《太庙供器祭器图》一卷

  《大享殿图》一卷

  《大享殿供器祭器图》一卷

  《天寿山诸陵总图》一卷

  《泰神殿图》一卷

  《帝王庙总图》二卷

  《皇史宬景神等殿图》二卷

  《圆明阁阳雷轩殿宇图》一卷  《沙河行宫图》一卷已上俱嘉靖间制式。

  《皇明典礼》一卷万历中颁。

  《朝仪》二卷,《车驾巡幸礼仪》一卷,《亲王昏礼仪注》一卷,《昏礼传制遣官图》一卷,《陵寝仪式》一卷,《王国仪注》一卷,《仪注事例》一卷,《鸿胪仪注》二卷,《出使仪注》二卷,《射礼仪注》一卷已上俱万历间制式

  《礼书》四十一卷不知撰人,凡十七册。目录一,吉礼五,军礼、凶礼共一,丧礼三,制度一,考正一,宫制二,公式二,杂礼一。  《大明礼制》二十五卷不知撰人。  《嘉靖祀典》十七卷不知撰人。

  硃国祚《册立仪注》一卷

  皇甫濂《籓府政令》一卷

  郭正域《皇明典礼志》二十卷

  硃勤美《王国典礼》八卷

  谢鐸《祭礼仪注》二卷

  罗青霄《仪注辑录》一卷郡邑庆贺祭祀诸仪。

  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

  ──右仪注类五十七部,四百二十四卷。

  《大明律》三十卷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篇目皆准唐律,合六百有六条。九年复厘正十有三条,余仍故。

  《更定大明律》三十卷洪武二十八年,命词臣同刑官参考比年律条,以类编附,凡四百六十条。

  太祖《御制大诰》一卷、《大诰续编》一卷、《大诰三编》一卷、《大诰武臣》一卷、《武臣敕谕》一卷、《昭示奸党录》一卷、《第二录》一卷、《第三录》三卷已上三《录》皆胡党狱词。

  《逆臣录》五卷蓝党狱词。

  《彰善瘅恶录》三卷,《瘅恶续录》一卷,《集犯谕》一卷,《戒敕功臣铁榜》一卷已上皆洪武中颁。

  何广《律解辨疑》三十卷  郑节《续真西山政经》二卷

  薛瑄《从政录》一卷

  卢雍《祥刑集览》二卷  何文渊《牧民备用》一卷,《司刑备用》一卷  陈廷琏《大明律分类条目》四卷

  顾应祥《重修问刑条例》七卷

  刘惟谦《唐律疏义》十二卷

  张楷《大明律解》十二卷

  应槚《大明律释义》三十卷

  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

  范永銮《大明律例》三十卷

  陈璋《比部招拟》二卷

  段正《柏台公案》八卷

  应廷育《读律管窥》十二卷

  雷梦麟《读律琐言》三十卷

  孙存《大明律读法书》三十卷

  王樵《读律私笺》二十四卷

  林兆珂《注大明律例》二十卷

  王之垣《律解附例》八卷

  舒化《问刑条例》七卷,《刑书会据》三十卷

  王肯堂《律例笺解》三十卷

  欧阳东凤《阐律》一卷

  熊鸣岐《昭代王章》十五卷  吴讷《祥刑要览》二卷

  邹元标《筮仕要诀》一卷

  苏茂相《临民宝镜》十六卷

  陈龙正《政书》二十卷

  曹璜《治术纲目》十卷

  ──右刑法类,四十六部,五百九卷。

  《开国功臣录》三十一卷黄金编次,自徐达至指挥李观,凡五百九十一人

  谢鐸《名臣事略》二十卷洪武至成化时人。  彭韶《名臣录赞》二卷

  杨廉《名臣言行录》四卷,《理学名臣言行录》二卷

  徐绂《名臣琬琰录》五十四卷

  徐咸《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  王道《名臣琬琰录》二卷,《续录》二卷

  张芹《备遗录》一卷  何孟春《续遗录》一卷  何乔新《勋贤琬琰集》二卷

  唐龙《康山群忠录》一卷,《二忠录》二卷纪王祎、吴云事。

  沈庭奎《名臣言行录新编》三十四卷

  杨豫孙《补辑名臣琬琰录》一百十卷

  雷礼《阁臣行实》八卷,《列卿记》一百六十五卷起洪武,讫嘉靖。礼子映补隆庆一朝。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名卿纪迹》六卷

  吴伯与《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

  薛应旂《皇明人物考》七卷郑以伟注。

  唐枢《国琛集》二卷

  史继偕《越章》六卷明代八闽人传。

  顾璘《国宝新编》一卷

  项笃寿《今献备遗》四十二卷

  凌迪知《名臣类苑》四十六卷

  钱薇《名臣事实》三十卷  耿定向《先进遗风》二卷

  李廷机《阁臣录》六卷

  焦竑《国史献徵录》一百二十卷《经籍志》作三百六十卷、《逊国忠节录》八卷  唐鹤徵《辅世编》六卷,《续编》五卷

  徐即登《建文诸臣录》二卷

  童时明《昭代明良录》二十卷  刘梦雷《名臣考》四卷

  林垫《重辑名臣录》二卷  硃谋?韦《籓献记》四卷

  硃勤美《公族传略》二卷

  过庭训《直省分郡人物考》一百十五卷  王兆云《词林人物考》十六卷  张玺《明尚友集》十六卷

  江盈科《明臣小传》十六卷  瞿汝说《臣略纂闻》十二卷  钱士升《皇明表忠录》二卷

  余翘《池阳三忠传》一卷纪黄观、金焦、陈敬宗事。  冯复京《先贤事略》十卷

  李裁《明臣论世》四卷

  林之盛《应谥名臣传》十二卷

  杜琼《纪善录》一卷

  陈沂《畜德录》一卷

  苏茂相《名臣类编》二卷

  史旌贤《维风编》二卷

  邹期祯《东林诸贤言行录》五卷已上皆纪明代人物。

  《相鉴》二十卷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诏儒臣采历代史所载相臣,贤者自萧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为传十六卷;不肖者自田?分至贾似道二十六人,为传四卷。太祖制序。

  《外戚传》三卷永乐中,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成祖制序。

  《古今列女传》三卷永乐中解缙等编。

  宋濂《唐仲友补传》一卷,《浦江人物记》二卷

  胡广《文丞相传》一卷

  硃右《李鄴侯传》二卷  方槐生《莆阳人物志》三卷

  谢应芳《怀古录》三卷,《思贤录》六卷

  刘徵《金华名贤传》三卷

  丁元吉《陆丞相蹈海录》一卷

  贾斌《忠义集》四卷  尹真《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一卷

  谢鐸《尊乡录》十卷  董遵《金华渊源录》二卷

  金江《义乌人物志》二卷

  金贲亨《台学源流》二卷

  王佐《东嘉先哲录》二十卷  南逢吉《越中述传》四卷

  周璟《昭忠录》五卷

  程敏政《宋遗民录》十五卷

  方鹏《昆山人物志》八卷

  姜絅《汉名臣言行录》八卷

  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守令传》二十四卷,《儒林传》二十卷

  陈镐《金陵人物志》六卷

  王宾《吴下名贤纪录》一卷

  龚守愚《临江先哲言行录》二卷

  刘元卿《江右历代名贤录》二卷

  黄佐《广州人物志》二十四卷  刘有光《麻沙刘氏忠贤传》四卷

  孙承恩《历代圣贤像赞》六卷  杨时伟《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王承裕《李卫公通纂》四卷  戴铣《硃子实纪》十二卷

  祝允明《苏材小纂》六卷

  张袴《吴中人物志》十三卷

  袁BM《吴中先贤传》十卷

  刘凤《续吴先贤赞》十五卷

  欧大任《百粤先贤志》四卷

  耿定向《二孝子传》一卷

  杨俊民《河南忠臣集》八卷,《烈女集》五卷

  桑乔《节义林》六卷  王冥《历代忠义录》十八卷

  邹泉《人物尚论编》二十卷

  郑瑄《唐忠臣睢阳录》二卷

  黄省曾《高士传颂》二卷

  皇甫濂《逸民传》二卷

  皇甫涍《续高士传》十卷  薛应旂《隐逸传》二卷,《高士传》四卷

  黄姬水《贫士传》二卷

  钱一本《遁世编》十四卷

  李默《建宁人物志》三卷

  吕维祺《节孝义忠集》四卷

  徐标《忠孝廉节集》四十卷  顾宪成《桑梓录》十卷

  李廷机《汉唐宋名臣录》五卷

  王鸿儒《掾曹名臣录》一卷

  丁明登《古今长者录》八卷

  硃睦?挈《中州人物志》十六卷

  硃谋?韦《豫章耆旧传》三卷

  硃常淓《古今宗籓懿行考》十卷  郭良翰《历代忠义汇编》二十六卷

  屠隆《义士传》二卷

  沈尧中《高士汇林》二卷

  顾枢《古今隐居录》三十卷

  陈懋仁《寿者传》三卷  陈继儒《邵康节外纪》四卷,《逸民史》二十二卷

  璩之璞《苏长公外纪》十二卷

  徐?勃《蔡端明别纪》十卷

  范明泰《米襄阳志林》十三卷

  徐学聚《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  曹学牷《蜀中人物记》六卷

  郭凝之《孝友传》二十四卷

  王道隆《吴兴名贤续录》六卷

  陈克仕《古今彤史》八卷

  曹思学《内则类编》四卷

  顾昱《至孝通神集》三十卷  张采《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夏树芳《女镜》八卷

  潘振《古今孝史》十二卷

  已上皆纪历代人物。  ──右传记类,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

  《大明志书》洪武三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卷亡。

  《寰宇通志》一百十九卷景泰中修。

  《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中李贤等修。

  《承天大志》四十卷嘉靖中,顾璘修《兴都志》二十四卷。世宗以其载献帝事实,于志体例不合,诏徐阶等重修。  桂萼《历代地理指掌》四卷,《明舆地指掌图》一卷

  罗洪先《增补硃思本广舆图》二卷

  蔡汝楠《舆地略》十一卷  吴龙《郡县地理沿革》十五卷

  卢传印《职方考镜》六卷  张天复《皇舆考》十二卷

  蔡文《职方钞》十卷

  曹嗣荣《舆地一览》十五卷  郭子章《郡县释名》十六卷,《古今郡国名类》三卷

  项笃寿《考定舆地图》十卷

  徐枢《寰宇分合志》八卷

  曹学牷《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  陆应阳《广舆记》二十四卷

  陈组绶《职方地图》三卷

  张元阳《方隅武备》十六卷一作《方隅武事考》。  庞迪我《海外舆图全说》二卷

  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北平事迹》一卷

  郭造卿《燕史》一百二十卷

  刘侗《帝京景物略》八卷

  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四十卷

  蒋一葵《长安客话》八卷

  沈应文《顺天府志》六卷

  唐舜卿《涿州志》十二卷

  汪浦《蓟州志》九卷

  张钦《保定府志》二十五卷  潘恩《祁州志》六卷

  戴诜《易州志》三十卷

  樊文深《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廖纪《沧州志》四卷  项乔《董子故里志》六卷

  雷礼《真定府志》三十二卷

  倪玑《定州志》四卷

  曹安《冀州志》四卷

  陈棐《广平府志》十六卷  宋讷《东郡志》十六卷  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  王崇庆《开州志》十卷  张廷纲《永平府志》十一卷  陈士元《滦州志》十一卷

  胡文璧《天津三卫志》十卷

  马中锡《宣府志》十卷

  毕恭《辽东志》九卷

  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

  《洪武京城图志》一卷

  陈沂《南畿志》六十四卷,《金陵世纪》四卷,《金陵古今图考》一卷  顾起元《客座赘语》十卷  王兆云《乌衣佳话》八卷  周晖《金陵琐事》八卷,《剩录》八卷

  《留都录》五卷见国子监书目,不著撰人。

  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  柳瑛《中都志》十卷

  袁又新《凤阳新书》八卷

  汪应轸《泗州志》十二卷

  王浩《亳州志》十卷  吕景蒙《颍州志》二十卷

  潘镗《庐阳志》三十卷

  杨循吉《庐阳客记》一卷  潘埙《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

  陈文烛《淮安府志》十六卷

  高宗本《扬州府志》十卷  沈明臣《通州志》八卷  张珩《高邮州志》三卷

  陈奇《泰州志》八卷

  卢熊《吴邦广记》五十卷

  刘昌《苏州续志》一百卷

  王鏊《姑苏志》六十卷

  刘凤《续吴录》二卷,《吴郡考》二卷

  桑悦《太仓州志》十一卷

  钱冈《云间通志》十八卷

  顾清《松江府志》三十二卷

  陈继儒《松江府志》九十四卷

  谢应芳《毘陵续志》十卷  王亻与《毘陵志》四十卷

  张恺《常州府志续集》八卷

  唐鹤徵《常州府志》二十卷

  沈敕《荆溪外纪》二十五卷

  王樵《镇江府志》三十六卷

  胡缵宗《安庆府志》三十一卷

  钟城《太平府志》二十卷

  李默《宁国府志》十卷

  王崇《池州府志》九卷

  硃同《新安志》十卷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何东序《徽州府志》二十二卷

  程一枝《鄣大事记》二卷

  李德阳《广德州志》十卷

  陈琏《永阳志》二十六卷

  胡松《滁州志》四卷

  周斯盛《山西通志》三十三卷

  张钦《大同府志》十八卷

  吕柟《解州志》四卷  孔天胤《汾州府志》八卷

  栗应麟《潞安府志》十二卷

  周弘禴《代州志》二卷  陆釴《山东通志》四十卷

  黄瓚《齐鲁通志》一百卷

  彭勖《山东郡邑胜览》九卷

  李锦《泰安州志》十卷

  邢侗《武定州志》十五卷  于慎行《兗州府志》五十二卷  莫骢《济宁州志》十三卷

  舒祥《沂州志》四卷  李珏《东昌府志》九卷

  邓AX《濮州志》十卷

  周禧《临清州志》十八卷

  冯惟讷《青州府志》十八卷

  李时飏《少阳乘》二十卷

  钟羽正《青州风土记》四卷

  任顺《莒州志》六卷

  潘滋《登州府志》十卷  杨循吉《宁海州志》二卷  胡杞忠《莱州府志》八卷

  郭维洲《平度州志》二卷

  胡諲《河南总志》十九卷

  邹守愚《河南通志》四十五卷

  李濂《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祥符文献志》十七卷

  硃睦?挈《中州文献志》四十卷,《开封府志》八卷

  邵宝《许州志》三卷

  冯相《陈州志》四卷

  吴三乐《郑州志》六卷

  徐衍祥《禹州志》十卷万历中,钧州改曰禹州。

  李嵩《归德府志》八卷

  李孟暘《睢州志》一卷

  程应登《睢州志》七卷

  崔铣《彰德府志》八卷一名《鄴乘》。  郭朴《续志》三卷

  刘湜《磁州志》四卷

  李遇春《卫辉府志》七卷  何瑭《怀庆府志》十二卷

  乔缙《河南郡志》四十二卷

  程绪《陕州志》十卷  叶珠《南阳府志》十卷

  张仙《邓州志》六卷  牛孟耕《裕州志》六卷

  陈銮《汝宁府志》八卷

  李本固《汝南新志》二十二卷

  江贵《信阳州志》二卷

  张辉《光州志》十卷

  方应选《汝州志》四卷

  伍福《陕西通志》三十五卷成化中修。

  马理《陕西通志》四十卷嘉靖中修。

  何景明《雍大记》三十六卷  李应祥《雍胜略》二十四卷

  南轩《关中文献志》八十卷  宋廷佐《乾州志》二卷

  乔世宁《耀州志》十一卷

  任庆云《商州志》八卷  周易《凤翔府志》五卷

  贾凤翔《凤翔府历代事迹纪略》二卷

  范文光《豳风考略》三卷  赵时春《平凉府志》十三卷

  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

  熊爵《临洮府志》十卷

  韩鼎《庆阳府志》十卷

  胡汝砺《宁夏新志》八卷

  郑汝璧《延绥镇志》八卷

  杨宁《固原州志》二卷

  李泰《兰州志》十二卷

  张最《岷州卫志》一卷  李玑《洮州卫志》五卷

  郭伸《甘州卫志》十卷  硃捷《河州志》四卷

  包节《陕西行都司志》十二卷

  孟秋《潼关卫志》十卷

  王崇古《庄浪漫记》八卷

  薛应旂《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夏时正《杭州府志》六十四卷成化中修。

  陈善《杭州府志》一百卷,《外志》一卷、全郡山川原委。《武林风俗略》一卷

  吴瓚《武林纪事》八卷

  柳琰《嘉兴府志》三十二卷  李日华《?韦李丛谈》四卷

  江翁仪《湖州府志》二十四卷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十七卷

  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李德恢《严州府志》二十三卷

  吴堂《富春志》六卷

  徐与泰《金华文献志》二十二卷  吾哻《衢州府志》十四卷

  何镗《括苍志》五十五卷,《括苍汇纪》十五卷

  楼公璩《括苍志补遗》四卷  司马相《越郡志略》十卷

  张元忭《绍兴府志》六十卷

  李堂《四明文献志》十卷  张时彻《宁波府志》四十二卷

  范理《天台要略》八卷

  谢鐸《赤城新志》二十三卷

  王启《赤城会通记》二十卷

  李渐《三台文献志》二十三卷

  王瓚《温州府志》二十三卷

  林庭?昂《江西通志》三十七卷

  王宗沐《江西大志》八卷

  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一卷

  王世懋《饶南九三郡舆地图说》一卷  郭子章《注豫章古今记》一卷,《豫章杂记》八卷,《广豫章灾祥记》六卷

  卢廷选《南昌府志》五十卷

  江汝璧《广信府志》二十卷  王时槐《吉安府志》二十六卷

  郭子章《吉志补》二十卷

  熊相《瑞州府志》十四卷

  陈定《袁州府志》九卷

  余文龙《赣州府志》二十卷

  虞愚《虔台志》十二卷  谈恺《虔台续志》五卷  魏裳《湖广通志》九十八卷

  廖道南《楚纪》六十卷  陈士元《楚故略》二十卷

  郭正域《武昌府志》六卷

  硃衣《汉阳府志》三卷

  曹璘《襄阳府志》二十卷

  谢澭《均州志》八卷

  颜木《随州志》二卷

  舒旌《黄州府志》十卷  甘泽《蕲州志》九卷

  王宠怀《荆州府志》十二卷

  张春《夷陵州志》十卷

  刘玑《岳州府志》十卷

  张治《长沙府志》六卷  陆东《宝庆府志》五卷  杨佩《衡州府志》九卷

  硃麟《常德府志》二卷

  胡靖《沅州志》七卷

  姚昺《永州府志》十卷

  林球《荆门州志》十卷

  童承叙《沔阳州志》十八卷

  周绍稷《郧阳府志》二十一卷

  王心《郴州志》六卷

  黄仲昭《八闽通志》八十七卷,《邵武府志》二十五卷  王应山《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二卷

  何乔远《闽书》一百五十四卷  王世懋《闽部疏》一卷

  陈鸣鹤《闽中考》一卷,《晋安逸志》三卷

  林燫《福州府志》三十六卷  林材《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周瑛《兴化府志》五十四卷

  郑岳《莆阳文献志》七十五卷  黄凤翔《泉州府志》二十四卷  何炯《清源文献志》八卷

  陈懋仁《泉南杂记》二卷  徐銮《漳州府志》三十八卷

  刘玙《建宁府志》六十卷

  游居敬《延平府志》三十四卷  张大光《福宁州志》十六卷

  王元正《四川总志》八十卷  杨慎《全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杜应芳《补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郭棐《四川通志》三十六卷,《夔州府志》十二卷,《夔记》四卷

  曹学牷《蜀汉地理补》二卷,《蜀郡县古今通鐸》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方物记》十二卷

  彭韶《成都志》二十五卷

  周洪谟《叙州府志》十二卷

  金光《涪州志》二卷

  陈嘉言《嘉州志》十卷  余承勋《西眉郡县志》十卷

  戴璟《广东通志》七十二卷

  郭棐《粤大记》三十二卷,《岭南名胜志》十六卷

  谢肇淛《百粤风土记》一卷

  张邦翼《岭南文献志》十二卷,《补遗》六卷  马焱?《南粤概》四卷  黄佐《广州府志》二十二卷,《香山志》八卷

  郑敬甫《惠大记》六卷

  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

  郭子章《潮中杂记》十二卷

  符锡《韶州府志》十卷

  叶春及《肇庆府志》二十卷

  王佐《琼台外纪》五卷,《珠崖录》五卷

  顾玠《海?差余录》一卷

  张诩《厓门新志》十八卷

  周孟中《广西通志》六十卷

  魏浚《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

  陈琏《桂林志》三十卷

  张鸣凤《桂故》八卷,《桂胜》十四卷

  谢少南《全州志》七卷

  党绪《思恩府志》四卷

  田秋《思南府志》八卷

  郭棐《右江大志》十二卷

  《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书。

  李元阳《云南通志》十八卷,《大理府志》十卷

  陈善《滇南类编》十卷

  杨慎《滇程记》一卷

  彭汝实《六诏纪闻》一卷

  杨鼐《南诏通志》十卷  诸葛元声《滇史》十四卷

  吴懋《叶榆檀林志》八卷  杨士云《黑水集证》一卷,《郡大记》一卷

  赵瓚《贵州新志》十七卷

  谢东山《贵阳图考》二十六卷

  郭子章《黔记》六十卷,《黔小志》一卷

  祁顺《石阡府志》十卷  袁表《黎平府志》九卷

  周瑛《兴隆卫志》二卷  许论《九边图论》三卷

  魏焕《九边通考》十卷

  霍冀《九边图说》一卷

  范守己《筹边图说》三卷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十二卷

  苏祐《三关纪要》三卷

  刘昌《两镇边关图说》二卷

  翁万达《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

  杨守谦《大宁考》一卷,《紫荆考》一卷,《花马池考》一卷

  杨一葵《云中边略》四卷

  杨时宁《大同镇图说》三卷,《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  张雨《全陕边政考》十二卷

  刘敏宽《延镇图说》二卷

  杨锦《朔方边纪》五卷

  詹荣《山海关志》八卷

  莫如善《威茂边政考》五卷

  方孔炤《全边略记》十二卷

  胡宗宪《筹海图编》十三卷  黄光升《海塘记》一卷

  仇俊卿《海塘录》十卷

  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南经略》八卷

  王在晋《海防纂要》十三卷

  谢廷杰《两浙海防类考》十卷

  范涞《续编》十卷

  李如华《温处海防图略》二卷

  安国贤《南澳小记》十二卷,《南日寨小记》十卷

  吴时来《江防考》六卷

  洪朝选《江防信地》二卷

  吴道南《国史河渠志》二卷

  刘隅《治河通考》十卷  刘天和《问水集》六卷

  吴山《治河通考》十卷  潘季驯《河防一览》十四卷,《宸断大工录》十卷

  潘大复《河防榷》十二卷  张光孝《西渎大河志》六卷

  黄克缵《疏治黄河全书》二卷  徐标《河患备考》二卷,《河防律令》二卷

  王恕《漕河通志》十四卷

  王琼《漕河图志》八卷

  车玺《漕河总考》四卷  顾寰《漕河总录》二卷  高捷《漕黄要览》二卷

  黄承玄《河漕通考》四十五卷,《安平镇志》十一卷,《北河纪略》十四卷

  秦金《通惠河志》二卷

  谢肇淛《北河纪》八卷,《纪余》四卷

  硃国盛《南河志》十四卷  陈梦鹤《济宁闸河类考》六卷

  徐源《山东泉志》六卷

  王宠《东泉志》四卷,《济宁闸河志》四卷

  张纯《泉河纪略》八卷

  胡瓚《泉河史》十五卷

  张桥《泉河志》六卷  冯世雍《吕梁洪志》一卷

  陈穆《徐州洪志》十卷

  袁黄《皇都水利》一卷

  伍余福《三吴水利论》一卷  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四卷

  许应夔《修举三吴水利考》四卷

  王道行《三吴水利考》二卷

  王圻《东吴水利考》十卷  沈摐《吴江水利考》四卷

  贾应璧《绍兴水利图说》二卷

  何镗《名山记》十七卷

  慎蒙《名山一览记》十五卷

  都穆《游名山记》六卷  黄以升《游名山记》六卷

  查志隆《岱史》十八卷

  宋焘《泰山纪事》十二卷

  燕汝靖《嵩狱古今集录》二卷

  李时芳《华狱全集》十卷

  娄虚心《北岳编》五卷

  王浚和《恒岳志》二卷

  彭簪《衡岳志》八卷  孙存《岳麓书院图志》一卷

  《太岳太和山志》十五卷洪熙中道士任自垣编。

  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五十二卷

  张莱《京口三山志》十卷

  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

  王鏊《震泽编》八卷

  卢雍《石湖志》十卷  谈修《惠山古今考》十卷

  潘之恒《新安山水志》十卷,《黄海》二十九卷

  方汉《齐云山志》七卷

  汪可立《九华山志》二卷

  吴之鲸《武林梵刹志》十二卷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

  张元忭《云门志略》五卷

  周应宾《普陀山志》五卷

  僧传灯《天台山志》二十九卷

  硃谏《雁山志》四卷  桑乔《庐山纪事》十二卷

  刘俊《白鹿洞书院志》六卷

  杨亘《武夷山志》六卷

  黄天全《九鲤湖志》六卷

  刘中藻《洞山九潭志》四卷

  乔世宁《五台山志》一卷

  李应奇《崆峒志》二卷  僧德清《曹溪志》四卷

  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陈琏《罗浮志》十五卷

  谢肇淛《支提山志》七卷,《鼓山志》十二卷

  杨士奇《北京纪行录》二卷

  刘定之《代祀录》一卷

  陆深《停骖录》二卷

  李东阳《东祀录》三卷  张宁《奉使录》二卷  李思聪《百夷传》一卷洪武中出使缅国所纪。

  费信《星槎胜览集》二卷,《天心纪行录》一卷永乐中从郑和使西洋所纪。

  陈诚《西域行程记》二卷

  马欢《瀛涯胜览》一卷

  倪谦《朝鲜纪事》一卷,《辽海编》四卷

  钱溥《朝鲜杂志》三卷,《使交录》一卷

  黄福《安南水程日记》二卷

  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

  谢杰《使疏球录》六卷  李文凤《粤峤书》二十卷经安南事。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二卷

  张燮《东西洋考》十二卷

  李言恭《日本考》五卷

  侯继高《日本风土记》四卷  卜大同《备倭国记》四卷,《征苗图记》一卷  田汝成《炎徼纪闻》四卷

  宁献王权《异域志》一卷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

  罗曰褧《咸宾录》八卷

  茅瑞徵《象胥录》八卷

  尹耕《译语》一卷

  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

  右地理类,四百七十一部,七千四百九十八卷。

  《天潢玉牒》一卷,《宗支》二卷男女各一册、《宗谱》一卷,《主婿谱牒》一卷已上皆明初修。

  硃睦?挈《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周乘》一卷,《镇平世系录》二卷

  《周宪王年表》二卷

  《周定王年表》一卷

  《楚王宗支》一卷  《蜀府宗支图谱》一卷  硃宙枝《统宗绳蛰录》十二卷

  吴震元《宋相谱》二百卷

  硃右《邾子世家》一卷

  卢熊《孔颜世系谱》二卷

  杨廉《二程年谱》一卷

  李默《硃子年谱》四卷  徐渤《蔡忠惠年谱》一卷  郭勋《三家世典》一卷辑徐达、沐英、郭英三家世系勋伐本末。

  《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

  《李韩公家乘》一卷

  李临淮《遐思录》八卷

  吴沈《千家姓》一卷

  杨信民《姓源珠玑》六卷

  邢参《姓氏汇典》二卷

  杨慎《希姓录》五卷

  王文翰《尚古类氏集》十二卷

  李日华《姓氏谱纂》七卷  曹宗儒《郡望辨》二卷

  陈士元《姓汇》四卷,《姓觿》二卷,《名疑》四卷

  凌迪知《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

  余寅《同姓名录》十二卷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右谱牒类,三十八部,五百四卷。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七十一 刑法三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明史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编年在内。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族》(1844年),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思辨哲学,为新哲学的,六曰仪注类,七,

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明史

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 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表第一 诸王世表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

  史类十:一曰正史类,编年在内。二曰杂史类,三曰史钞类,四曰故事类,五曰职官类族》(1844年),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思辨哲学,为新哲学的,六曰仪注类,七曰刑法类,八曰传记类,九曰地理类,十曰谱牒类。  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未来哲学原理德国费尔巴哈的哲学代表作之一。1843年,首尾四十八年。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日历》一百卷、洪武中,詹同等编,具载太祖征讨平定之绩,礼乐治道之详。《宝训》十五卷《日历》即成,詹同等又请分类更辑圣政为书意对社会政治、伦理的研究,认识上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等。该,凡五卷。其后史官随类增至十五卷。  《成祖实录》一百三十卷,《宝训》十五卷杨士奇等修。  《仁宗实录》十卷,《宝训》六卷蹇义等修。  《宣宗实录》一百十五卷,《宝训》十二卷杨士奇等修。  《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成化元年,陈文等修,起宣德十年正月,讫天顺八年正月,首尾三十年。附景泰帝事迹于中,凡八十七卷。《宝训》十二卷与《实录》同修。  《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宝训》十卷刘吉等修。  《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正德元年,刘健、谢迁等修。未几健、迁皆去位,焦芳等续修。《宝训》十卷与《实录》同修。  《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宝训》十卷费宏等修。  《睿宗实录》五十卷,《宝训》十卷嘉靖四年,大学士费宏言:“献皇帝嘉言懿行,旧邸必有成书,宜取付史馆纂修。”从之。  《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隆庆中,徐阶等修,未竣。万历五年,张居正等续修成之。  《穆宗实录》七十卷,《宝训》八卷张居正等修。  《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宝训》二十六卷温体仁等修。  《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叶向高等修成,有熹宗御制序。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始进呈向高原本,并贮皇史宬。  《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  《洪武圣政记》二卷  《永乐圣政记》三卷  《永乐年表》四卷  《洪熙年表》二卷  《宣德年表》四卷  储巏《皇明政要》二十卷  郑晓《吾学编》六十九卷  雷礼《大政记》三十六卷  邓元锡《明书》四十五卷  夏浚《皇明大纪》三十六卷  王世贞《国朝纪要》十卷,《天言汇录》十卷。  陈建《皇明通纪》二十七卷,《续通纪》十卷  薛应旂《宪章录》四十六卷  沈越《嘉隆闻见纪》十二卷  唐志大《高庙圣政记》二十四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吴朴《洪武大政记》二十卷  吴瑞登《明绳武编》三十四卷,《嘉隆宪章录》二十卷  黄翔凤《嘉靖大政编年纪》一卷,《嘉靖大政类编》二卷  陈翼飞《史待》五十卷  何乔远《名山藏》三十七卷  硃国祯《史概》一百二十卷,《辑皇明纪传》三十卷  支大伦《永昭二陵编年信史》六卷  尹守衡《史窃》一百七卷  硃睦?挈《圣典》三十四卷  茅维《嘉靖大政记》二卷  吴士奇《皇明副书》一百卷  谭希思《皇明大纪纂要》六十三卷  王大纲《皇明朝野纪略》一千二百卷  雷叔闻《国史》四十卷  周永春《政纪纂要》四卷  张铨《国史纪闻》十二卷  冯复京《明右史略》三十卷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九十二卷  沈国元《天启从信录》三十五卷  江旭奇《通纪集要》六十卷  谈迁《国榷》一百卷  已上明史。  《元史》二百十二卷洪武中宋濂等修。  《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成化中商辂等修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弘治中李东阳等修。  周定王橚《甲子编年》十二卷  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  梁寅《宋史略》四卷,《元史略》四卷  硃右《元史补遗》十二卷  张九韶《元史节要》二卷  胡粹中《元史续编》七十七卷  丘浚《世史正纲》三十二卷  金濂《诸史会编》一百十二卷,《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  柯维骐《宋史新编》二百卷  唐顺之《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右编》四十卷  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甲子会纪》五卷  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  安都《十九史节定》一百七十卷  吴珫《史类》六百卷  邓元锡《函史》上编九十五卷、下编二十卷  许诰《纲目前编》三卷  魏国显《史书大全》五百十二卷  黄佐《通历》三十六卷  姜宝《稽古编大政记纲目》八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四十卷,《下编大政记纲目》三十卷  邵经邦《学史会同》三百卷,《弘简录》二百五十卷  杨寅冬《历代史汇》二百四十卷  饶伸《学海君道部》二百三十四卷  徐师曾《世统纪年》六卷  吴继安《帝王历祚考》八卷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  张溥《宋史纪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六卷  汤桂祯《战国纪年》四十六卷  严衍《资治通鉴补》二百七十卷  已上通史。  ──右正史类一百十部,一万二百三十二卷  刘辰《国初事迹》一卷  俞本《记事录》二卷  王祎《造邦勋贤略》一卷  刘基《礼贤录》一卷,《翊运录》二卷  杨仪《垄起杂事》一卷纪张士诚、韩林儿、徐寿辉事  杨学可《明氏实录》一卷明玉珍事。  何荣祖《家记》一卷何真子,纪真事。  张紞《云南机务钞黄》一卷  夏原吉《万乘肇基录》一卷  卞瑺《兴濠开基录》一卷  陆深《平元录》一卷  童承叙《平汉录》一卷  黄标《平夏录》一卷  姚涞《驱除录》一卷  蔡于谷《开国事略》十卷  孙宜《明初略》二卷  邵相《皇明启运录》八卷  梁亿《洪武辑遗》二卷  范守己《造夏略》二卷  戴重《和阳开天记》一卷  钱谦益《开国群雄事略》十五卷,《太祖实录辨证》三卷  已上皆纪洪武时事。  袁祥《建文私记》一卷  孙交《国史补遗》六卷  姜清《秘史》一卷  黄佐《革除遗事》六卷  张芹《建文备遗录》二卷  何孟春《续备遗录》一卷  冯汝弼《补备遗录》一卷  许相卿《革朝志》十卷  硃睦?挈《逊国记》二卷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  硃鹭《建文书法儗》四卷  陈仁锡《壬午书》二卷  曹参芳《逊国正气纪》九卷  周远令《建文纪》三卷  已上纪建文时事  都穆《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别录》一卷  袁褧《奉天刑赏录》一卷  郁衮《顺命录》一卷  杨荣《北征记》一卷  金幼孜《北征前录》一卷,《后录》一卷  黄福《安南事宜》一卷  丘浚《平定交南录》一卷  杨士奇《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  已上纪永乐、洪熙、宣德时事。  袁彬《北征事迹》一卷  杨铭《正弦临戎录》一卷,《北狩事迹》一卷  李实《使北录》一卷  刘定之《否泰录》一卷  刘济《革书》一卷塞外无楮,以羊皮书之,故名《革书》。  李贤《天顺日录》二卷  汤韶《天顺实录辨证》一卷  张楷《监国历略》一卷  彭时《可斋笔记》二卷  已上纪正统、景泰、天顺时事。  马文升《西征石城记》一卷,《兴复哈密记》一卷  宋端仪《立斋闲录》四卷  梅纯《损斋备忘录》二卷  李东阳《燕对录》二卷  刘大夏《宣召录》一卷  陈洪谟《治世余闻》四卷弘治、《继世纪闻》四卷正德  许进《平番始末》一卷  硃国祚《孝宗大纪》一卷  费宏《武庙初所见事》一卷  杨廷和《视草余录》二卷  王鏊《震泽纪闻》一卷,《续纪闻》一卷,《震泽长语》二卷,《守溪笔记》二卷  王琼《双溪杂记》二卷  杨一清《西征日录》一卷,《车驾幸第录》二卷  胡世宁《桃源建昌征案》、《东乡抚案》共十卷  祝允明《九朝野记》四卷,《江海歼渠记》一卷纪刘六、刘七、赵风子事  夏良胜《东戍录》一卷  谢蕡《后鉴录》三卷  已上纪成化、弘治、正德时事。  世宗《大礼集议》四卷,《纂要》二卷,《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大狩龙飞录》二卷  王之垣《承天大志纪录事实》三十卷  费宏《宸章集录》一卷  张孚敬《敕谕录》三卷,《谕对录》三十四卷,《大礼要略》二卷,《钦明大狱录》二卷  李时《南城召对录》一卷,《文华盛记》一卷  夏言《圣驾渡黄河记》一卷,《记召对庙廷事》一卷,《扈跸录》一卷  严嵩《嘉靖奏对录》十二卷  毛澄《圣驾临雍录》一卷  陆深《圣驾南巡录》一卷,《北还录》一卷  韩邦奇《大同纪事》一卷  孙允中《云中纪变》一卷  苏祐《云中事纪》一卷  张岳《交事纪闻》一卷  翁万达《平交纪事》十卷  江美中《安南来威辑略》三卷  谈恺《前后平粤录》四卷  王轼《平蛮录》二卷  万表《前后海寇议》三卷  郑茂《靖海纪略》一卷  徐宗鲁《松寇纪略》一卷  李日华《倭变志》一卷  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二卷  硃纨《茂边纪事》一卷  赵汝谦《平黔三记》一卷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  高拱《边略》五卷  刘应箕《款塞始末》一卷  方逢时《平惠州事》一卷  林庭机《平曾一本叙》一卷  查志隆《安庆兵变》一卷  曹子登《甘州纪变》一卷  王尚文《征南纪略》一卷  张居正《召对纪事》一卷  申时行《召见纪事》一卷  王锡爵《召见纪事》一卷  赵志皋《召见纪事》一卷  方从哲《乙卯召对录》三卷  董其昌《万历事实纂要》三百卷  顾宪成《寤言寐言》一卷  陈惟之《乞停矿税疏图》一卷  郭子章《黔中止榷记》一卷,《西南三征记》一卷,《黔中平播始末》三卷  王禹声《郢事纪略》一卷纪楚中税监激变事。  郭正域《楚事妖书始末》一卷。  硃赓《勘楚始末》一卷  蔡献臣《勘楚纪事》一卷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五卷  茅瑞徵《万历三大征考》五卷哱氏、关白、杨应龙。  曾伟芳《宁夏纪事》一卷  宋应昌《朝鲜复国经略》六卷  萧应宫《朝鲜征倭纪略》一卷  王士琦《封贡纪略》一卷  李化龙《平播全书》十五卷  杨寅秋《平播录》五卷  沈德符《野获编》八卷  李维桢《庚申纪事》一卷  张泼《庚申纪事》一卷  已上纪嘉靖、隆庆、万历时事  《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天启中,顾秉谦等修。崇祯初,诏毁之。  叶茂才《三案记》一卷  蔡士顺《傃庵野钞》十一卷  李枟《全黔纪略》一卷  张键《平蔺纪事》一卷  李逊之《三朝野记》七卷  蒋德璟《悫书》十卷  李日宣《枚卜始末》一卷  杨士聪《玉堂荟记》四卷  孙承宗《督师全书》一百卷  杨嗣昌《督师纪事》五十卷  夏允彝《幸存录》一卷  夏完淳《续幸存录》一卷  吴伟业《绥寇纪略》十二卷  文秉《先拨志始》六卷,《烈皇小识》四卷  彭孙贻《流寇志》十四卷  李清《南渡录》二卷  以上纪天启、崇祯时事。  黄瑜《双槐岁钞》十卷起洪武讫成化中事。  伦以训《国朝彝宪》二十卷  孙宜《国朝事迹》一百二十卷  高岱《鸿奠录》十六卷  郑晓《今言》四卷,《徵吾录》二卷,《吾学编余》一卷  潘恩《美芹录》二卷  袁帙《皇明献实》二十卷  孙继芳《矶园稗史》二卷  李先芳《安攘新编》三十卷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识小录》二十卷,《少阳丛谈》二十卷,《明野史汇》一百卷万历中,董复表汇纂诸集为《弇州史料》,凡一百卷。  邓球《泳化类编》一百三十六卷,《杂记》二卷  高鸣凤《今献汇言》二十八卷  何栋如《皇明四大法》十二卷  王禅《国朝史略》四十五卷、《别集》二卷  于慎行《谷山笔麈》十八卷  黄汝良《野纪矇搜》十二卷起洪、永,讫嘉、隆。  曹育贤《皇明类考》二十二卷  邹德泳《圣朝泰交录》八卷  张萱《西园闻见录》一百六卷  吴士奇《徵信编》五卷,《考信编》二卷  项鼎铉《名臣宁攘编》三十卷  范景文《昭代武功录》十卷  已上统纪明代事。  宁献王权《汉唐秘史》二卷洪武中奉敕编次。  吴源《至正近记》二卷  权衡《庚申外史》二卷  杨循吉《辽金小史》九卷  杨慎《滇载记》一卷  倪辂《南诏野史》一卷  包宗吉《古史补》二百卷  袁祥《新旧唐书折衷》二十四卷  程敏政《宋纪受终考》一卷  李维桢《韩范经略西夏纪》一卷  王士骐《苻秦书》十五卷  李廷机《宋贤事汇》二卷  姚士粦《后梁春秋》十卷  胡震亨《靖康盗鉴录》一卷  陈霆《唐余纪传》二十一卷  钱谦益《北盟会编钞》三卷  已上纪前代事  ──右杂史类,二百十七部,二千二百四十四卷。  杨维桢《史义拾遗》二卷  范理《读史备忘》八卷  陈济《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五十九卷  赵弼《雪航肤见》十卷  李裕《分类史钞》二十二卷  吕柟《史约》三十七卷  许诰《宋元史阐幽》三卷  张宁《读史录》六卷  李浩《通鉴断义》七十卷  邵宝《学史》十三卷  王峰《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  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  卜大有《史学要义》四卷  周山《师资论统》一百卷  郑晓《删改史论》十卷  柯维骐《史记考要》十卷  王洙《宋元史质》一百卷  戴璟《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  钟芳《续古今纪要》十卷  归有光《读史纂言》十卷  李维桢《南北史小识》十卷  万廷言《经世要略》二十卷  张之象《太史史例》一百卷  徐明勋《史衡》二十卷  于慎行《读史漫录》十四卷  李贽《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  马惟铭《史书纂略》一百卷  赵惟寰《读史快编》六十卷  谢肇淛《史镌》二十一卷  吴无奇《史裁》二十六卷  张溥《史论二编》十卷  杨以任《读史四集》四卷  冯尚贤《史学汇编》十二卷  ──右史钞类三十四部,一千四十三卷  太祖《御制永鉴录》一卷训亲籓、《纪非录》一卷训周、齐、潭、鲁诸王。  《祖训录》一卷洪武中编集,太祖制序,颁赐诸王。  《祖训条章》一卷封建王国之制。  《宗籓昭鉴录》五卷洪武中陶凯等编集。  《历代公主录》一卷洪武中编集。  《世臣总录》二卷  《为政要录》一卷  《醒贪简要录》二卷  《武士训戒录》一卷  《臣戒录》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存心录》十八卷吴沉等编集。  《省躬录》三卷刘三吾等编集。  《精诚录》三卷吴沉等编集。  《国朝制作》一卷王叔铭等编集。  宣宗《御制历代臣鉴》三十七卷,《外戚事鉴》五卷  万历中重修《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条例全文》三十卷,《增修条例备考》二十六卷  《大明会要》八十卷太祖开国时事,凡三十九则,不知撰人。  李贤《鉴古录》一卷  夏寅《政鉴》三十卷  顾灒《稽古政要》十卷  王圻《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邓球《续泳化编》十七卷  邹泉《古今经史格要》二十八卷  黄光升《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周子义《国朝故实》二百卷一名《国朝典故备遗》。  张居正《帝鉴图说》六卷  焦竑《养正图解》二卷  劳堪《皇明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徐学聚《国朝典汇》二百卷  唐瑶《历代志略》四卷  张铨《鉴古录》六卷  乔懋敬《古今廉鉴》八卷  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二十八卷  邓士龙《国朝典故》一百卷  黄溥《皇明经济录》十八卷  徐奋鹏《古今治统》二十卷  硃健《古今治平略》三十六卷  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十八卷  《宗籓条例》二卷李春芳等辑。  戚元佐《宗籓议》一卷  冯柯《历代宗籓训典》十二卷  张志淳《谥法》二卷  何三省《帝后尊谥纪略》一卷  鲍应BI《皇明臣谥汇考》二卷  叶来敬《皇明谥考》三十八卷  郭良翰《皇明谥纪汇编》二十五卷  郑汝璧《功臣封考》八卷  陆深《科场条贯》一卷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八卷,《明历科殿试录》七十卷,《历科会试录》七十卷  汪鲸《大明会计类要》十二卷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四十三卷  赵官《后湖志》十一卷,《后湖黄志》六卷  刘斯洁《太仓考》十卷  王仪《吴中田赋录》五卷  徐民式《三吴均役全书》四卷  娄志德《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  何士晋《厂库须知》十二卷  邵宝《漕政录》十八卷  席书《漕船志》一卷,《漕运录》二卷  杨宏《漕运志》四卷  王在晋《通漕类编》九卷  陈仁锡《漕政考》二卷  崔旦《海运编》二卷  刘体仁《海道漕运记》一卷  王宗沐《海运志》二卷  梁梦龙《海运新考》三卷  史继偕《皇明兵志考》三卷  侯继高《全浙兵志考》四卷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四卷  何孟春《军务集录》六卷  阎世科《计辽始末》四卷  蔡鼎《边务要略》十卷  周文郁《边事小纪》六卷  王士骐《驭倭录》八卷  方日乾《屯田事宜》五卷  杨守谦《屯田议》一卷  张抱赤《屯田书》一卷  沈摐《南船记》四卷  倪涷《船政新书》四卷  硃廷立《盐政志》十卷  史启哲《两淮盐法志》十二卷  王圻《两浙盐志》二十四卷  冷宗元《长芦鹾志》七卷  李开先《山东盐法志》四卷  詹荣《河东运司志》十七卷  谢肇淛《八闽鹾政志》十六卷  李涷《粤东盐政考》二卷  陈善《黑白盐井事宜》二卷  傅浚《铁冶志》二卷  胡彦《茶马类考》六卷  陈讲《茶马志》四卷  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  王宗圣《榷政记》十卷  薛侨《南关志》六卷  许天赠《北关志》十二卷  林希元《荒政丛言》一卷  贺灿然《备荒议》一卷  俞汝为《荒政要览》十卷  ──右故事类,一百六部,二千一百二十一卷。  《诸司职掌》十卷洪武中翟善等编。  《宪纲》一卷洪武中御史台进。  《官制大全》十六卷  《品级考》五卷  宣宗《御制官箴》一卷  郭子章《官释》十卷  李日华《官制备考》二卷  郑晓《直文渊阁表》一卷,《典铨表》一卷  吕本《馆阁类录》二十二卷  雷礼《列卿表》一百三十九卷  王世贞《公卿表》二十四卷  李维桢《进士列卿表》二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徐鉴《续列卿表》十卷  许重熙《殿阁部院大臣表》十六卷  范景文《大臣谱》十六卷  黄尊素《隆万列卿记》二卷  陈盟《崇祯阁臣年表》一卷,《内阁行略》一卷  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  黄佐《翰林记》二十卷  张位《词林典故》一卷,《史职议》一卷  陈沂《翰林志》一卷  焦竑《词林历官表》三卷  董其昌《南京翰林志》十二卷  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六卷  刘昌《南京詹事府志》二十卷  李默《吏部职掌》四卷  张瀚《吏部职掌》八卷  郑汝譬《封司典故》八卷  王士骐《铨曹纪要》十六卷  宋启明《吏部志》四十卷  汪宗伊《南京吏部志》二十卷,《留铨志余》二卷  徐大相《铨曹仪注》五卷  王崇庆《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谢彬《南京户部志》二十卷  宋端仪《祠部典故》四卷  李廷机《春官要览》六卷  李化龙《邦政条例》十卷  谭纶《军政条例类考》七卷  傅鹗《军政类编》二卷  陈梦鹤《武铨邦政》二卷  李邦华《南枢新志》四卷  范景文《南枢志》一百七十卷  俞汝为《南京兵部车驾司职掌》八卷  张可大《南京锦衣卫志》二十卷  应廷育《刑部志》八卷  庞嵩《刑曹志》四卷  刘文徵《刑部事宜》十卷  陈公相《刑部文献考》八卷  来斯行《刑部狱志》四十卷  江山丽《南京刑部志》二十六卷  曾同亨《工部条例》十卷  周梦旸《水部备考》十卷  刘振《工部志》一百三十九卷  王廷相《申明宪纲录》一卷  刘宗周《宪纲规条》一卷  傅汉《风纪辑览》四卷  符验《西台杂记》八卷  何出光《兰台法鉴录》二十三卷  徐必达《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  硃廷益《通政司志》六卷  夏时正《太常志》十卷  陈庆《太常志》十六卷  卢维祯《太常志》十六卷  吕鸣珂《太常纪》二十二卷  倪嵩《太常典礼总览》六卷  屠本畯《太常典录》六卷  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四十卷  顾存仁《太仆志》十四卷  杨时乔《马政记》十二卷  李日宣《太仆志》二十二卷  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十六卷  徐必达《光禄寺志》二十卷  韩鼎《尚宝司实录》一卷  潘焕宿《南京尚宝司志》二十卷  周昆《六科仕籍》六卷  萧彦《掖垣人鉴》十七卷  《国子监规》一卷录洪武以来训谕。  邢让《国子监志》二十二卷  谢鐸《国子监续志》十一卷  吴节《南雍旧志》十八卷  黄佐《南雍志》二十四卷  王材《南雍申教录》十五卷  崔铣《国子监条例类编》六卷  卢上铭《辟雍纪事》十五卷  汪俊《四夷馆则例》二十卷,《四夷馆考》二卷  杨枢《上林记》八卷  王象云《上林汇考》五卷  焦竑《京学志》八卷  ──右职官类九十三部,一千四百七十九卷。  《集礼》五十卷洪武中梁寅等纂修。初系写本,嘉靖中,诏礼部校刊。  《孝慈录》一卷宋濂等考定丧服古制为是书,太祖有序。  《行移繁减体式》一卷洪武中,以元季官府文移纷冗,诏廷臣减繁,著为定式。  《稽制录》一卷编辑功臣服舍制度。  《礼制集要》一卷官民服舍器用等式。  《稽古定制》一卷颁示功臣。  《礼仪定式》一卷,《教民榜文》一卷,《乡饮酒礼图式》一卷俱洪武中颁行。  《祭祀礼仪》六卷,《郊坛祭享仪注》一卷皆明初定式  《巡狩事宜》一卷永乐中仪注。  《瑞应图说》一卷永乐中编次。  宪宗《幸学仪注》一卷  世宗《御制忌祭或问》一卷,《祀仪成典》七十一卷嘉靖间更定仪文。  《郊祀通典》二十七卷夏言等编次。  《乘舆冕服图说》一卷嘉靖间考古衣冠之制,张璁为注说  《武弁服制图说》一卷亲征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玄端冠服图说》一卷燕居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保和冠服图说》一卷宗室冠服之制,张璁为注说。  《圜丘方泽总图》二卷  《圜丘方泽祭器乐器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总图》二卷  《朝日夕月坛祭器乐器图》二卷  《神祇社稷雩坛总图》三卷  《太庙总图》一卷  《太庙供器祭器图》一卷  《大享殿图》一卷  《大享殿供器祭器图》一卷  《天寿山诸陵总图》一卷  《泰神殿图》一卷  《帝王庙总图》二卷  《皇史宬景神等殿图》二卷  《圆明阁阳雷轩殿宇图》一卷  《沙河行宫图》一卷已上俱嘉靖间制式。  《皇明典礼》一卷万历中颁。  《朝仪》二卷,《车驾巡幸礼仪》一卷,《亲王昏礼仪注》一卷,《昏礼传制遣官图》一卷,《陵寝仪式》一卷,《王国仪注》一卷,《仪注事例》一卷,《鸿胪仪注》二卷,《出使仪注》二卷,《射礼仪注》一卷已上俱万历间制式  《礼书》四十一卷不知撰人,凡十七册。目录一,吉礼五,军礼、凶礼共一,丧礼三,制度一,考正一,宫制二,公式二,杂礼一。  《大明礼制》二十五卷不知撰人。  《嘉靖祀典》十七卷不知撰人。  硃国祚《册立仪注》一卷  皇甫濂《籓府政令》一卷  郭正域《皇明典礼志》二十卷  硃勤美《王国典礼》八卷  谢鐸《祭礼仪注》二卷  罗青霄《仪注辑录》一卷郡邑庆贺祭祀诸仪。  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  ──右仪注类五十七部,四百二十四卷。  《大明律》三十卷洪武六年,命刑部尚书刘惟谦详定。篇目皆准唐律,合六百有六条。九年复厘正十有三条,余仍故。  《更定大明律》三十卷洪武二十八年,命词臣同刑官参考比年律条,以类编附,凡四百六十条。  太祖《御制大诰》一卷、《大诰续编》一卷、《大诰三编》一卷、《大诰武臣》一卷、《武臣敕谕》一卷、《昭示奸党录》一卷、《第二录》一卷、《第三录》三卷已上三《录》皆胡党狱词。  《逆臣录》五卷蓝党狱词。  《彰善瘅恶录》三卷,《瘅恶续录》一卷,《集犯谕》一卷,《戒敕功臣铁榜》一卷已上皆洪武中颁。  何广《律解辨疑》三十卷  郑节《续真西山政经》二卷  薛瑄《从政录》一卷  卢雍《祥刑集览》二卷  何文渊《牧民备用》一卷,《司刑备用》一卷  陈廷琏《大明律分类条目》四卷  顾应祥《重修问刑条例》七卷  刘惟谦《唐律疏义》十二卷  张楷《大明律解》十二卷  应槚《大明律释义》三十卷  高举《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  范永銮《大明律例》三十卷  陈璋《比部招拟》二卷  段正《柏台公案》八卷  应廷育《读律管窥》十二卷  雷梦麟《读律琐言》三十卷  孙存《大明律读法书》三十卷  王樵《读律私笺》二十四卷  林兆珂《注大明律例》二十卷  王之垣《律解附例》八卷  舒化《问刑条例》七卷,《刑书会据》三十卷  王肯堂《律例笺解》三十卷  欧阳东凤《阐律》一卷  熊鸣岐《昭代王章》十五卷  吴讷《祥刑要览》二卷  邹元标《筮仕要诀》一卷  苏茂相《临民宝镜》十六卷  陈龙正《政书》二十卷  曹璜《治术纲目》十卷  ──右刑法类,四十六部,五百九卷。  《开国功臣录》三十一卷黄金编次,自徐达至指挥李观,凡五百九十一人  谢鐸《名臣事略》二十卷洪武至成化时人。  彭韶《名臣录赞》二卷  杨廉《名臣言行录》四卷,《理学名臣言行录》二卷  徐绂《名臣琬琰录》五十四卷  徐咸《名臣言行录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  王道《名臣琬琰录》二卷,《续录》二卷  张芹《备遗录》一卷  何孟春《续遗录》一卷  何乔新《勋贤琬琰集》二卷  唐龙《康山群忠录》一卷,《二忠录》二卷纪王祎、吴云事。  沈庭奎《名臣言行录新编》三十四卷  杨豫孙《补辑名臣琬琰录》一百十卷  雷礼《阁臣行实》八卷,《列卿记》一百六十五卷起洪武,讫嘉靖。礼子映补隆庆一朝。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名卿纪迹》六卷  吴伯与《内阁名臣事略》十六卷  薛应旂《皇明人物考》七卷郑以伟注。  唐枢《国琛集》二卷  史继偕《越章》六卷明代八闽人传。  顾璘《国宝新编》一卷  项笃寿《今献备遗》四十二卷  凌迪知《名臣类苑》四十六卷  钱薇《名臣事实》三十卷  耿定向《先进遗风》二卷  李廷机《阁臣录》六卷  焦竑《国史献徵录》一百二十卷《经籍志》作三百六十卷、《逊国忠节录》八卷  唐鹤徵《辅世编》六卷,《续编》五卷  徐即登《建文诸臣录》二卷  童时明《昭代明良录》二十卷  刘梦雷《名臣考》四卷  林垫《重辑名臣录》二卷  硃谋?韦《籓献记》四卷  硃勤美《公族传略》二卷  过庭训《直省分郡人物考》一百十五卷  王兆云《词林人物考》十六卷  张玺《明尚友集》十六卷  江盈科《明臣小传》十六卷  瞿汝说《臣略纂闻》十二卷  钱士升《皇明表忠录》二卷  余翘《池阳三忠传》一卷纪黄观、金焦、陈敬宗事。  冯复京《先贤事略》十卷  李裁《明臣论世》四卷  林之盛《应谥名臣传》十二卷  杜琼《纪善录》一卷  陈沂《畜德录》一卷  苏茂相《名臣类编》二卷  史旌贤《维风编》二卷  邹期祯《东林诸贤言行录》五卷已上皆纪明代人物。  《相鉴》二十卷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诏儒臣采历代史所载相臣,贤者自萧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为传十六卷;不肖者自田?分至贾似道二十六人,为传四卷。太祖制序。  《外戚传》三卷永乐中,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成祖制序。  《古今列女传》三卷永乐中解缙等编。  宋濂《唐仲友补传》一卷,《浦江人物记》二卷  胡广《文丞相传》一卷  硃右《李鄴侯传》二卷  方槐生《莆阳人物志》三卷  谢应芳《怀古录》三卷,《思贤录》六卷  刘徵《金华名贤传》三卷  丁元吉《陆丞相蹈海录》一卷  贾斌《忠义集》四卷  尹真《南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一卷  谢鐸《尊乡录》十卷  董遵《金华渊源录》二卷  金江《义乌人物志》二卷  金贲亨《台学源流》二卷  王佐《东嘉先哲录》二十卷  南逢吉《越中述传》四卷  周璟《昭忠录》五卷  程敏政《宋遗民录》十五卷  方鹏《昆山人物志》八卷  姜絅《汉名臣言行录》八卷  魏显国《历代相臣传》一百六十八卷,《守令传》二十四卷,《儒林传》二十卷  陈镐《金陵人物志》六卷  王宾《吴下名贤纪录》一卷  龚守愚《临江先哲言行录》二卷  刘元卿《江右历代名贤录》二卷  黄佐《广州人物志》二十四卷  刘有光《麻沙刘氏忠贤传》四卷  孙承恩《历代圣贤像赞》六卷  杨时伟《诸葛武侯全书》十卷  王承裕《李卫公通纂》四卷  戴铣《硃子实纪》十二卷  祝允明《苏材小纂》六卷  张袴《吴中人物志》十三卷  袁BM《吴中先贤传》十卷  刘凤《续吴先贤赞》十五卷  欧大任《百粤先贤志》四卷  耿定向《二孝子传》一卷  杨俊民《河南忠臣集》八卷,《烈女集》五卷  桑乔《节义林》六卷  王冥《历代忠义录》十八卷  邹泉《人物尚论编》二十卷  郑瑄《唐忠臣睢阳录》二卷  黄省曾《高士传颂》二卷  皇甫濂《逸民传》二卷  皇甫涍《续高士传》十卷  薛应旂《隐逸传》二卷,《高士传》四卷  黄姬水《贫士传》二卷  钱一本《遁世编》十四卷  李默《建宁人物志》三卷  吕维祺《节孝义忠集》四卷  徐标《忠孝廉节集》四十卷  顾宪成《桑梓录》十卷  李廷机《汉唐宋名臣录》五卷  王鸿儒《掾曹名臣录》一卷  丁明登《古今长者录》八卷  硃睦?挈《中州人物志》十六卷  硃谋?韦《豫章耆旧传》三卷  硃常淓《古今宗籓懿行考》十卷  郭良翰《历代忠义汇编》二十六卷  屠隆《义士传》二卷  沈尧中《高士汇林》二卷  顾枢《古今隐居录》三十卷  陈懋仁《寿者传》三卷  陈继儒《邵康节外纪》四卷,《逸民史》二十二卷  璩之璞《苏长公外纪》十二卷  徐?勃《蔡端明别纪》十卷  范明泰《米襄阳志林》十三卷  徐学聚《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  曹学牷《蜀中人物记》六卷  郭凝之《孝友传》二十四卷  王道隆《吴兴名贤续录》六卷  陈克仕《古今彤史》八卷  曹思学《内则类编》四卷  顾昱《至孝通神集》三十卷  张采《宋名臣言行录》十六卷  夏树芳《女镜》八卷  潘振《古今孝史》十二卷  已上皆纪历代人物。  ──右传记类,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  《大明志书》洪武三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卷亡。  《寰宇通志》一百十九卷景泰中修。  《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中李贤等修。  《承天大志》四十卷嘉靖中,顾璘修《兴都志》二十四卷。世宗以其载献帝事实,于志体例不合,诏徐阶等重修。  桂萼《历代地理指掌》四卷,《明舆地指掌图》一卷  罗洪先《增补硃思本广舆图》二卷  蔡汝楠《舆地略》十一卷  吴龙《郡县地理沿革》十五卷  卢传印《职方考镜》六卷  张天复《皇舆考》十二卷  蔡文《职方钞》十卷  曹嗣荣《舆地一览》十五卷  郭子章《郡县释名》十六卷,《古今郡国名类》三卷  项笃寿《考定舆地图》十卷  徐枢《寰宇分合志》八卷  曹学牷《一统名胜志》一百九十八卷  陆应阳《广舆记》二十四卷  陈组绶《职方地图》三卷  张元阳《方隅武备》十六卷一作《方隅武事考》。  庞迪我《海外舆图全说》二卷  刘崧《北平八府志》三十卷,《北平事迹》一卷  郭造卿《燕史》一百二十卷  刘侗《帝京景物略》八卷  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四十卷  蒋一葵《长安客话》八卷  沈应文《顺天府志》六卷  唐舜卿《涿州志》十二卷  汪浦《蓟州志》九卷  张钦《保定府志》二十五卷  潘恩《祁州志》六卷  戴诜《易州志》三十卷  樊文深《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廖纪《沧州志》四卷  项乔《董子故里志》六卷  雷礼《真定府志》三十二卷  倪玑《定州志》四卷  曹安《冀州志》四卷  陈棐《广平府志》十六卷  宋讷《东郡志》十六卷  唐锦《大名府志》二十八卷  王崇庆《开州志》十卷  张廷纲《永平府志》十一卷  陈士元《滦州志》十一卷  胡文璧《天津三卫志》十卷  马中锡《宣府志》十卷  毕恭《辽东志》九卷  李辅《重修辽东志》十二卷  《洪武京城图志》一卷  陈沂《南畿志》六十四卷,《金陵世纪》四卷,《金陵古今图考》一卷  顾起元《客座赘语》十卷  王兆云《乌衣佳话》八卷  周晖《金陵琐事》八卷,《剩录》八卷  《留都录》五卷见国子监书目,不著撰人。  程嗣功《应天府志》三十二卷  柳瑛《中都志》十卷  袁又新《凤阳新书》八卷  汪应轸《泗州志》十二卷  王浩《亳州志》十卷  吕景蒙《颍州志》二十卷  潘镗《庐阳志》三十卷  杨循吉《庐阳客记》一卷  潘埙《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  陈文烛《淮安府志》十六卷  高宗本《扬州府志》十卷  沈明臣《通州志》八卷  张珩《高邮州志》三卷  陈奇《泰州志》八卷  卢熊《吴邦广记》五十卷  刘昌《苏州续志》一百卷  王鏊《姑苏志》六十卷  刘凤《续吴录》二卷,《吴郡考》二卷  桑悦《太仓州志》十一卷  钱冈《云间通志》十八卷  顾清《松江府志》三十二卷  陈继儒《松江府志》九十四卷  谢应芳《毘陵续志》十卷  王亻与《毘陵志》四十卷  张恺《常州府志续集》八卷  唐鹤徵《常州府志》二十卷  沈敕《荆溪外纪》二十五卷  王樵《镇江府志》三十六卷  胡缵宗《安庆府志》三十一卷  钟城《太平府志》二十卷  李默《宁国府志》十卷  王崇《池州府志》九卷  硃同《新安志》十卷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一百卷  何东序《徽州府志》二十二卷  程一枝《鄣大事记》二卷  李德阳《广德州志》十卷  陈琏《永阳志》二十六卷  胡松《滁州志》四卷  周斯盛《山西通志》三十三卷  张钦《大同府志》十八卷  吕柟《解州志》四卷  孔天胤《汾州府志》八卷  栗应麟《潞安府志》十二卷  周弘禴《代州志》二卷  陆釴《山东通志》四十卷  黄瓚《齐鲁通志》一百卷  彭勖《山东郡邑胜览》九卷  李锦《泰安州志》十卷  邢侗《武定州志》十五卷  于慎行《兗州府志》五十二卷  莫骢《济宁州志》十三卷  舒祥《沂州志》四卷  李珏《东昌府志》九卷  邓AX《濮州志》十卷  周禧《临清州志》十八卷  冯惟讷《青州府志》十八卷  李时飏《少阳乘》二十卷  钟羽正《青州风土记》四卷  任顺《莒州志》六卷  潘滋《登州府志》十卷  杨循吉《宁海州志》二卷  胡杞忠《莱州府志》八卷  郭维洲《平度州志》二卷  胡諲《河南总志》十九卷  邹守愚《河南通志》四十五卷  李濂《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祥符文献志》十七卷  硃睦?挈《中州文献志》四十卷,《开封府志》八卷  邵宝《许州志》三卷  冯相《陈州志》四卷  吴三乐《郑州志》六卷  徐衍祥《禹州志》十卷万历中,钧州改曰禹州。  李嵩《归德府志》八卷  李孟暘《睢州志》一卷  程应登《睢州志》七卷  崔铣《彰德府志》八卷一名《鄴乘》。  郭朴《续志》三卷  刘湜《磁州志》四卷  李遇春《卫辉府志》七卷  何瑭《怀庆府志》十二卷  乔缙《河南郡志》四十二卷  程绪《陕州志》十卷  叶珠《南阳府志》十卷  张仙《邓州志》六卷  牛孟耕《裕州志》六卷  陈銮《汝宁府志》八卷  李本固《汝南新志》二十二卷  江贵《信阳州志》二卷  张辉《光州志》十卷  方应选《汝州志》四卷  伍福《陕西通志》三十五卷成化中修。  马理《陕西通志》四十卷嘉靖中修。  何景明《雍大记》三十六卷  李应祥《雍胜略》二十四卷  南轩《关中文献志》八十卷  宋廷佐《乾州志》二卷  乔世宁《耀州志》十一卷  任庆云《商州志》八卷  周易《凤翔府志》五卷  贾凤翔《凤翔府历代事迹纪略》二卷  范文光《豳风考略》三卷  赵时春《平凉府志》十三卷  胡缵宗《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  熊爵《临洮府志》十卷  韩鼎《庆阳府志》十卷  胡汝砺《宁夏新志》八卷  郑汝璧《延绥镇志》八卷  杨宁《固原州志》二卷  李泰《兰州志》十二卷  张最《岷州卫志》一卷  李玑《洮州卫志》五卷  郭伸《甘州卫志》十卷  硃捷《河州志》四卷  包节《陕西行都司志》十二卷  孟秋《潼关卫志》十卷  王崇古《庄浪漫记》八卷  薛应旂《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夏时正《杭州府志》六十四卷成化中修。  陈善《杭州府志》一百卷,《外志》一卷、全郡山川原委。《武林风俗略》一卷  吴瓚《武林纪事》八卷  柳琰《嘉兴府志》三十二卷  李日华《?韦李丛谈》四卷  江翁仪《湖州府志》二十四卷  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十七卷  江一麟《安吉州志》八卷  李德恢《严州府志》二十三卷  吴堂《富春志》六卷  徐与泰《金华文献志》二十二卷  吾哻《衢州府志》十四卷  何镗《括苍志》五十五卷,《括苍汇纪》十五卷  楼公璩《括苍志补遗》四卷  司马相《越郡志略》十卷  张元忭《绍兴府志》六十卷  李堂《四明文献志》十卷  张时彻《宁波府志》四十二卷  范理《天台要略》八卷  谢鐸《赤城新志》二十三卷  王启《赤城会通记》二十卷  李渐《三台文献志》二十三卷  王瓚《温州府志》二十三卷  林庭?昂《江西通志》三十七卷  王宗沐《江西大志》八卷  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一卷  王世懋《饶南九三郡舆地图说》一卷  郭子章《注豫章古今记》一卷,《豫章杂记》八卷,《广豫章灾祥记》六卷  卢廷选《南昌府志》五十卷  江汝璧《广信府志》二十卷  王时槐《吉安府志》二十六卷  郭子章《吉志补》二十卷  熊相《瑞州府志》十四卷  陈定《袁州府志》九卷  余文龙《赣州府志》二十卷  虞愚《虔台志》十二卷  谈恺《虔台续志》五卷  魏裳《湖广通志》九十八卷  廖道南《楚纪》六十卷  陈士元《楚故略》二十卷  郭正域《武昌府志》六卷  硃衣《汉阳府志》三卷  曹璘《襄阳府志》二十卷  谢澭《均州志》八卷  颜木《随州志》二卷  舒旌《黄州府志》十卷  甘泽《蕲州志》九卷  王宠怀《荆州府志》十二卷  张春《夷陵州志》十卷  刘玑《岳州府志》十卷  张治《长沙府志》六卷  陆东《宝庆府志》五卷  杨佩《衡州府志》九卷  硃麟《常德府志》二卷  胡靖《沅州志》七卷  姚昺《永州府志》十卷  林球《荆门州志》十卷  童承叙《沔阳州志》十八卷  周绍稷《郧阳府志》二十一卷  王心《郴州志》六卷  黄仲昭《八闽通志》八十七卷,《邵武府志》二十五卷  王应山《闽大记》五十五卷,《闽都记》三十二卷  何乔远《闽书》一百五十四卷  王世懋《闽部疏》一卷  陈鸣鹤《闽中考》一卷,《晋安逸志》三卷  林燫《福州府志》三十六卷  林材《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周瑛《兴化府志》五十四卷  郑岳《莆阳文献志》七十五卷  黄凤翔《泉州府志》二十四卷  何炯《清源文献志》八卷  陈懋仁《泉南杂记》二卷  徐銮《漳州府志》三十八卷  刘玙《建宁府志》六十卷  游居敬《延平府志》三十四卷  张大光《福宁州志》十六卷  王元正《四川总志》八十卷  杨慎《全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杜应芳《补蜀艺文志》五十四卷  郭棐《四川通志》三十六卷,《夔州府志》十二卷,《夔记》四卷  曹学牷《蜀汉地理补》二卷,《蜀郡县古今通鐸》四卷,《蜀中风土记》四卷,《方物记》十二卷  彭韶《成都志》二十五卷  周洪谟《叙州府志》十二卷  金光《涪州志》二卷  陈嘉言《嘉州志》十卷  余承勋《西眉郡县志》十卷  戴璟《广东通志》七十二卷  郭棐《粤大记》三十二卷,《岭南名胜志》十六卷  谢肇淛《百粤风土记》一卷  张邦翼《岭南文献志》十二卷,《补遗》六卷  马焱?《南粤概》四卷  黄佐《广州府志》二十二卷,《香山志》八卷  郑敬甫《惠大记》六卷  郭春震《潮州府志》八卷  郭子章《潮中杂记》十二卷  符锡《韶州府志》十卷  叶春及《肇庆府志》二十卷  王佐《琼台外纪》五卷,《珠崖录》五卷  顾玠《海?差余录》一卷  张诩《厓门新志》十八卷  周孟中《广西通志》六十卷  魏浚《西事珥》八卷,《峤南琐记》二卷  陈琏《桂林志》三十卷  张鸣凤《桂故》八卷,《桂胜》十四卷  谢少南《全州志》七卷  党绪《思恩府志》四卷  田秋《思南府志》八卷  郭棐《右江大志》十二卷  《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书。  李元阳《云南通志》十八卷,《大理府志》十卷  陈善《滇南类编》十卷  杨慎《滇程记》一卷  彭汝实《六诏纪闻》一卷  杨鼐《南诏通志》十卷  诸葛元声《滇史》十四卷  吴懋《叶榆檀林志》八卷  杨士云《黑水集证》一卷,《郡大记》一卷  赵瓚《贵州新志》十七卷  谢东山《贵阳图考》二十六卷  郭子章《黔记》六十卷,《黔小志》一卷  祁顺《石阡府志》十卷  袁表《黎平府志》九卷  周瑛《兴隆卫志》二卷  许论《九边图论》三卷  魏焕《九边通考》十卷  霍冀《九边图说》一卷  范守己《筹边图说》三卷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十二卷  苏祐《三关纪要》三卷  刘昌《两镇边关图说》二卷  翁万达《宣大山西诸边图》一卷  杨守谦《大宁考》一卷,《紫荆考》一卷,《花马池考》一卷  杨一葵《云中边略》四卷  杨时宁《大同镇图说》三卷,《大同分营地方图》一卷  张雨《全陕边政考》十二卷  刘敏宽《延镇图说》二卷  杨锦《朔方边纪》五卷  詹荣《山海关志》八卷  莫如善《威茂边政考》五卷  方孔炤《全边略记》十二卷  胡宗宪《筹海图编》十三卷  黄光升《海塘记》一卷  仇俊卿《海塘录》十卷  郑若曾《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南经略》八卷  王在晋《海防纂要》十三卷  谢廷杰《两浙海防类考》十卷  范涞《续编》十卷  李如华《温处海防图略》二卷  安国贤《南澳小记》十二卷,《南日寨小记》十卷  吴时来《江防考》六卷  洪朝选《江防信地》二卷  吴道南《国史河渠志》二卷  刘隅《治河通考》十卷  刘天和《问水集》六卷  吴山《治河通考》十卷  潘季驯《河防一览》十四卷,《宸断大工录》十卷  潘大复《河防榷》十二卷  张光孝《西渎大河志》六卷  黄克缵《疏治黄河全书》二卷  徐标《河患备考》二卷,《河防律令》二卷  王恕《漕河通志》十四卷  王琼《漕河图志》八卷  车玺《漕河总考》四卷  顾寰《漕河总录》二卷  高捷《漕黄要览》二卷  黄承玄《河漕通考》四十五卷,《安平镇志》十一卷,《北河纪略》十四卷  秦金《通惠河志》二卷  谢肇淛《北河纪》八卷,《纪余》四卷  硃国盛《南河志》十四卷  陈梦鹤《济宁闸河类考》六卷  徐源《山东泉志》六卷  王宠《东泉志》四卷,《济宁闸河志》四卷  张纯《泉河纪略》八卷  胡瓚《泉河史》十五卷  张桥《泉河志》六卷  冯世雍《吕梁洪志》一卷  陈穆《徐州洪志》十卷  袁黄《皇都水利》一卷  伍余福《三吴水利论》一卷  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四卷  许应夔《修举三吴水利考》四卷  王道行《三吴水利考》二卷  王圻《东吴水利考》十卷  沈摐《吴江水利考》四卷  贾应璧《绍兴水利图说》二卷  何镗《名山记》十七卷  慎蒙《名山一览记》十五卷  都穆《游名山记》六卷  黄以升《游名山记》六卷  查志隆《岱史》十八卷  宋焘《泰山纪事》十二卷  燕汝靖《嵩狱古今集录》二卷  李时芳《华狱全集》十卷  娄虚心《北岳编》五卷  王浚和《恒岳志》二卷  彭簪《衡岳志》八卷  孙存《岳麓书院图志》一卷  《太岳太和山志》十五卷洪熙中道士任自垣编。  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五十二卷  张莱《京口三山志》十卷  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  王鏊《震泽编》八卷  卢雍《石湖志》十卷  谈修《惠山古今考》十卷  潘之恒《新安山水志》十卷,《黄海》二十九卷  方汉《齐云山志》七卷  汪可立《九华山志》二卷  吴之鲸《武林梵刹志》十二卷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  张元忭《云门志略》五卷  周应宾《普陀山志》五卷  僧传灯《天台山志》二十九卷  硃谏《雁山志》四卷  桑乔《庐山纪事》十二卷  刘俊《白鹿洞书院志》六卷  杨亘《武夷山志》六卷  黄天全《九鲤湖志》六卷  刘中藻《洞山九潭志》四卷  乔世宁《五台山志》一卷  李应奇《崆峒志》二卷  僧德清《曹溪志》四卷  左宗郢《麻姑山志》十七卷  陈琏《罗浮志》十五卷  谢肇淛《支提山志》七卷,《鼓山志》十二卷  杨士奇《北京纪行录》二卷  刘定之《代祀录》一卷  陆深《停骖录》二卷  李东阳《东祀录》三卷  张宁《奉使录》二卷  李思聪《百夷传》一卷洪武中出使缅国所纪。  费信《星槎胜览集》二卷,《天心纪行录》一卷永乐中从郑和使西洋所纪。  陈诚《西域行程记》二卷  马欢《瀛涯胜览》一卷  倪谦《朝鲜纪事》一卷,《辽海编》四卷  钱溥《朝鲜杂志》三卷,《使交录》一卷  黄福《安南水程日记》二卷  龚用卿《使朝鲜录》三卷  谢杰《使疏球录》六卷  李文凤《粤峤书》二十卷经安南事。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二卷  张燮《东西洋考》十二卷  李言恭《日本考》五卷  侯继高《日本风土记》四卷  卜大同《备倭国记》四卷,《征苗图记》一卷  田汝成《炎徼纪闻》四卷  宁献王权《异域志》一卷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二十四卷  罗曰褧《咸宾录》八卷  茅瑞徵《象胥录》八卷  尹耕《译语》一卷  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  右地理类,四百七十一部,七千四百九十八卷。  《天潢玉牒》一卷,《宗支》二卷男女各一册、《宗谱》一卷,《主婿谱牒》一卷已上皆明初修。  硃睦?挈《帝系世表》一卷,《周国世系表》一卷,《周乘》一卷,《镇平世系录》二卷  《周宪王年表》二卷  《周定王年表》一卷  《楚王宗支》一卷  《蜀府宗支图谱》一卷  硃宙枝《统宗绳蛰录》十二卷  吴震元《宋相谱》二百卷  硃右《邾子世家》一卷  卢熊《孔颜世系谱》二卷  杨廉《二程年谱》一卷  李默《硃子年谱》四卷  徐渤《蔡忠惠年谱》一卷  郭勋《三家世典》一卷辑徐达、沐英、郭英三家世系勋伐本末。  《中山徐氏世系录》一卷  《李韩公家乘》一卷  李临淮《遐思录》八卷  吴沈《千家姓》一卷  杨信民《姓源珠玑》六卷  邢参《姓氏汇典》二卷  杨慎《希姓录》五卷  王文翰《尚古类氏集》十二卷  李日华《姓氏谱纂》七卷  曹宗儒《郡望辨》二卷  陈士元《姓汇》四卷,《姓觿》二卷,《名疑》四卷  凌迪知《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  余寅《同姓名录》十二卷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右谱牒类,三十八部,五百四卷。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明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明史

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 集类三:一曰别集类,二曰总集类,三曰文史类。 《明太祖文集》五十卷,《诗集》五卷 《仁宗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卷 《宣宗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六

列传第七十三-明史

列传第七十三 ○李敏叶淇贾俊刘璋黄绂张悦张蓥?钟曾鉴梁璟王诏徐恪李介子昆黄珂王鸿儒丛兰吴世忠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

列传第七十六-明史

列传第七十六 ○刘抃吕翀艾洪葛嵩赵佑硃廷声等戴铣李光翰等陆昆薄彦徽等蒋钦周玺涂祯汤礼敬王涣何绍正许天锡周钥等徐文溥翟唐王銮张士隆张文明陈鼎等范辂张钦周广曹琥石天柱

列传第七十三

  ○李敏叶淇贾俊刘璋黄绂张悦张蓥?钟曾鉴梁璟王诏徐恪李介子昆黄珂王鸿儒丛兰吴世忠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以蓟州饷道经海口,多覆溺,建议别开三河达蓟州,以避其险,军民利之。  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再任湖广。历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诏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  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至是,并请畿辅、山西、陕西州县岁输粮各边者,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以十九输边,依时值折军饷,有余则召籴以备军兴。帝从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鹰房、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  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皇庄始正统间,诸王未封,相闲地立庄。王之籓,地仍归官,其后乃沿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皇庄。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时不能用。  南京御史与守备太监蒋琮相讦,御史咸逮谪,而琮居职如故。敏再疏力争,皆不听。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已,复力请,乃以叶淇代,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叶淇,字本清,山阳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石亨谮之下吏,考讯无验,出为武陟知县。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抚。孝宗立,召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代李敏为尚书,寻加太子少保。哈密为土鲁番所陷,守臣请给其遗民廪食,处之内地,淇曰:“是自贻祸也。”寝其奏。奸民献大名地为皇庄,淇议归之有司。内官龙绶请开银矿,淇不可。帝从之。已,绶请长芦盐二万引,鬻于两淮以供织造费。淇力争,竟不纳。  淇居户部六年,直亮有执,能为国家惜财用。每廷议用兵,辄持不可。惟变开中之制,令淮商以银代粟,盐课骤增至百万,悉输之运司,边储由此萧然矣。九年四月乞休,归卒。赠太子太保。  从子贽,进士,历官刑部右侍郎,以清操闻。  贾俊,字廷杰,束鹿人。以乡举入国学。天顺中,选授御史。历巡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南畿,所至有声。  成化十三年,自山东副使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镇七年,军民乐业,召为工部右侍郎。二十一年奉敕振饥河南。寻转左,数月拜尚书。时专重进士,举人无至六卿者,俊独以重望得之。及孝宗践阼,尚书王恕、李敏、周洪谟、余子俊、何乔新,都御史马文升,皆一时民誉,俊参其间,亦称职。  诸王府第、茔墓悉官予直,而仪仗时缮修。内官监欲频兴大工,俊言王府既有禄米、庄田,请给半直;仪仗非甚敝,不得烦有司;公家所宜营,惟仓库、城池,余皆停罢。帝报可。弘治四年,中官奏修沙河桥,请发京军二万五千及长陵五卫军助役。内府宝钞司乞增工匠。浙江及苏、松诸府方罹水灾而织造锦绮至数万匹。俊皆执奏,并得寝。  工部政务与内府监局相表里,而内官监专董工役,职尤相关。俊不为所挠,工役大省。太庙后殿成,加太子少保。足疾,致仕。诏许乘传归,给夫廪如制。逾年卒。  俊廉慎,居工部八年,望孚朝野。  代之者刘璋,字廷信,延平人。天顺初进士。历官中外有声。居工部,亦数有争执,名亚于俊。  黄绂,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徙平越,遂家焉。绂登正统十三年进士,除行人,历南京刑部郎中。刚廉,人目之曰“硬黄”。大猾谭千户者,占民芦场,莫敢问,绂夺还之民。  成化九年,迁四川左参议。久之,进左参政。按部崇庆,旋风起舆前,不得行。绂曰:“此必有冤,吾当为理。”风遂散。至州,祷城隍神,梦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为巢,后临巨塘。僧夜杀人沉之塘下,分其资。且多藏妇女于窟中。绂发吏兵围之,穷诘,得其状,诛僧毁其寺。仓吏倚皇亲乾没官粮巨万,绂追论如法,威行部中。历四川、湖广左、右布政使。奏闭建昌银矿。两京工兴,湖广当输银二万,例征之民,绂以库羡充之。荆王奏徙先垄,绂恐为民扰,执不可。  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鐸、王琮等抵罪,计捕奸豪张纲。申军令,增置墩堡,边政一新。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亟豫给三月饷,亲为拊循。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  弘治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言官以绂进颇骤,频有言。帝不听,就改左都御史,焚差历簿于庭曰:“事贵得人耳,资劳久近,岂立官意哉。”绂历官四十余年,性卞急,不能容物。然操履洁白,所至有建树。六年乞休,未行卒。  张悦,字时敏,松江华亭人。举天顺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成化中出为江西佥事,改督浙江学校。力拒请托,校士不糊名,曰:“我取自信而已。”迁四川副使,进按察使。遭丧,服阕补湖广。王府承奉张通纵恣,悦绳以法。及入觐,中官尚铭督东厂,众竞趋其门,悦独不往。铭衔甚,伺察无所得。铭败,召拜左佥都御史。  孝宗立,迁工部右侍郎,转吏部左侍郎。王恕为尚书,悦左右之,尝两摄选事。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陈遵旧章、恤小民、崇俭素、裁冗食、禁滥罚数事。又上修德、图治二疏。并嘉纳。俄迁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九年复改兵部,参赞机务。以年至,累疏乞休。诏加太子少保,驰传归。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时与悦同里而先为南京兵部尚书者张蓥,字廷器,正统十三年进士。景泰初,擢御史。历江西副使按察使、陕西左布政使。成化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宁夏城,土筑,蓥始甃以砖。道河流,溉灵州屯田七百余顷。以父丧去。服除,起抚河间诸府,改大同,历刑部左、右侍郎。十八年擢本部尚书。明年加太子少保。又明年,再以忧归。弘治元年起南京兵部尚书,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庄懿。  侣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御史,巡盐两淮。按浙江还,掌诸道章奏。汪直讽钟劾马文升,钟不可,被谮杖阙下。以都御史王越荐,擢大理寺丞,再迁右少卿。寇入大同,廷议遣大臣巡视保定诸府,乃以命钟。居数月,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河间濒海民地为势家所据,钟夺还之。召为刑部右侍郎。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会当路方逐尹旻党,而钟与旻为同乡,乃贬二秩为曲靖知府,改徽州,复入为大理寺左少卿。  弘治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诸府,尽心荒政。召为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寻改吏部。十一年迁右都御史。居二年,进户部尚书。  十五年,上天下会计之数,言:“常入之赋,以蠲免渐减,常出之费,以请乞渐增,入不足当出。正统以前军国费省,小民输正赋而已。自景泰至今,用度日广,额外科率。河南、山东边饷,浙江、云南、广东杂办,皆昔所无。民已重困,无可复增。往时四方丰登,边境无调发,州县无流移。今太仓无储,内府殚绌,而冗食冗费日加于前。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帝乃下廷臣议。议上十二事,其罢传奉冗官,汰内府滥收军匠,清腾骧四卫勇士,停寺观斋醮,省内侍、画工、番僧供应,禁王府及织造滥乞盐引,令有司征庄田租,皆权幸所不便者。疏留数月不下,钟乃复言之。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  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听鬻贩,帝许之。后奸民援例乞两淮旧引至百六十万,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东厂侦事者发钟子瑞受金事,钟屡疏乞休,命驰驿归。正德时,刘瑾摭钟在部时事,至罚米者三。又数年卒。  曾鉴,字克明,其先桂阳人,以戍籍居京师。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辨其诬。已,果获真盗。成化末,历右通政,累迁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进尚书。  孝宗在位久,海内乐业,内府供奉渐广,司设监请改造龙毯、素毯一百有奇。鉴等言:“毯虽一物,然征毛毳于山、陕,采绵纱诸料于河南,召工匠于苏、松,经累岁,劳费百端。祈赐停止。”不听。内府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弊源一开,其流无已。”于是命减其半。太监李兴请办元夕烟火,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十六年,帝纳诸大臣言召还织造中官,中官邓瑢以请,帝又许之。鉴等极言,乃命减三之一。其冬,言诸省方用兵,且水旱多盗贼,乞罢诸营缮及明年烟火、龙虎山上清宫工作。帝皆报从。  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傅容请修之。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迁马房,钦天监官倪谦覆视,请从之。给事中陶谐等劾贵假公营私,并劾谦阿附,不听。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庶牧养无妨而民不劳。报可。内织染局请开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为数二万四千有奇。鉴力请停罢,得减三分之半。太监许镛等各赍敕于浙江诸处抽运木植,亦以鉴言得寝。  孝宗末,阁部大臣皆极一时选,鉴亦持正。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有诏赐皇亲夏儒第,帝嫌其隘,欲拓之。鉴力争,不从。明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从其请,赐旗牌。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其年闰正月致仕。旋卒。赠太子太保。  梁璟,字廷美,崞县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成化时,屡迁都给事中。项忠征荆、襄,驱流民复业。璟劾其纵兵逼迫,较贼更惨,语具《忠传》。延绥用兵,令山西预征刍粟,民相率逃亡。璟疏陈其困,得宽减。畿辅八府旧止设巡抚一人,驻蓟州以御边,不能兼顾。璟请顺天、永平二府分设一巡抚,以蓟州边务属之,令巡抚陈濂专抚保定六府兼督紫荆诸关。朝议从之,遂为定制。已,与同官韩文、王诏等奏请起致仕尚书王竑、李秉,而斥都御史王越,并及宫闱隐事,被挞文华殿。武靖伯赵辅西征不敢战,称病求还,复谋典营府事。璟等极论其罪,乃令养疾归。  九载秩满,擢陕西左参政,分守洮、岷。西番入寇,督兵斩其魁。内艰服阕,还原任,历左、右布政使。先后在陕十五年,多政绩。  孝宗嗣位,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弘治二年,民饥,请免征两京漕粮八十九万余石,从之。帝登极诏书已罢四方额外贡献,而提督武当山中官复贡黄精、梅笋、茶芽诸物。武当道士先止四百,至是倍之,所度道童更倍,咸衣食于官。月给油蜡、香楮,洒扫夫役以千计。中官陈喜又携道士三十余人,各领护持敕,所至张威虐。璟皆奏请停免,多见采纳。外艰服除,再抚四川。七年召拜南京吏部右侍郎。久之,就进户部尚书。致仕归,卒。  王诏,字文振,赵人。生有异姿,学士曹鼐奇之,妻以女。天顺末,登进士,授工科给事中。睿皇后崩,值秋享太庙,时议谓不当以卑废尊。诏言《礼》有丧不祭,无已,则移日俟释服。议虽不行,识者是焉。勘牧马草场,劾会昌侯孙继宗、抚宁侯硃永侵占罪。时方面官我,令京卿三品保举。诏言恐长奔竞风,不听。累迁都给事中。八年七月敕修隆善寺工竣,授工匠三十人官尚宝少卿,任道逊等以书碑皆进秩。诏上疏力谏,不省。已,偕梁璟等论及宫闱事,帝大怒,召至文华殿面诘之,诏仰呼曰:“臣等言虽不当,然区区犬马之诚,知为国而已。”乃杖而释之。出为湖广右参政。原杰经略荆、襄,诏襄理功为多。以父忧去。服除再任,迁右布政使。  弘治元年,转贵州左布政使。其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土官好争袭,所司入其贿,变乱曲直,生边患。诏不通苞苴,一断以法,且去弊政之不便者。诸夷归命,边徼宁戢。有故官不能归者,妻子多鬻为奴。诏为资遣,得归者甚众。洪武中,尚书吴云继王祎死事,后祎谥忠文,岁祀之,而不及云。诏以为请,乃谥云忠节,与祎并祀。四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未上,卒。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奏言:“秦项梁、唐庞勋、元方谷珍辈往往起东南。今东南民力已竭,加水旱洊臻,去冬彗扫天津,直吴、越地。乞召还织造内臣,敕抚按诸臣加意拊循,以弭异变。”帝不从。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李介,字守贞,高密人。成化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巡盐两浙,还掌河南道事。以四方灾伤,陈时政数事,帝多采用之。介敢言,遇事不可,辄率同列论奏。忤帝意,两挞于庭。九载满,擢大理丞,进少卿。  弘治改元,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召佐院事。历兵部左、右侍郎。十年夏,北寇谋犯大同,命介兼左佥都御史,往督军饷,且经略之。比至,寇已退,乃大修戎备。察核官田牛具钱还之军,以其资偿军所逋马价,边人感悦。先后条上便宜二十事。卒,赠尚书。  子昆,字承裕。弘治初进士。历礼部主事。中官何鼎建言下狱,台谏救之,咸被责。昆复论救,弗听。父忧归,起改兵部主事。帝将建延寿塔于城外,昆复疏谏。正德初,群小用事。请黜邪枉,进忠直,杜宦戚请乞,节中外侈费,皆不报。进员外郎,忤尚书刘宇,贬知解州。屡迁陕西左布政使。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与总督彭泽经略哈密,兵部尚书王琼劾泽处置失宜,语连昆,下吏。法司言昆设谋遏强寇,功不可掩。琼不从,谪浙江副使。世宗立,琼得罪。复官,巡抚顺天。寻召为兵部右侍郎,嘉靖初,改左。大同军乱,杀巡抚张文锦。昆奉命往抚,承制曲赦之,还请收恤文锦。帝方恶其激变,不从。遇疾归,久之卒。  黄珂,字鸣玉,遂宁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龙阳知县。治行闻,擢御史,出按贵州。金达长官何轮谋不轨,计擒之,改设流官。贼妇米鲁乱,奏劾巡抚钱钺、总兵官焦俊等,皆得罪。改按畿辅,历山西按察使。  正德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安化王寘鐇反,传檄四方,用讨刘瑾为名。他镇畏瑾,不敢以闻。珂封上其檄,因陈便宜八事,而急令副总兵侯勋、参将时源分兵扼河东,贼遂不敢出。亦不剌寇边,珂偕总兵官马昂督军战,败之木瓜山。六年复寇边,珂檄副总兵王勋等七将分据要害夹击,复败之。屡赐玺书,银币。  是年秋,入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河南用兵,出理军饷。主客兵十余万,追奔转战,迁止无常。珂随方转输,军兴无乏,录功增俸一级。改刑部,进左侍郎,已改佐兵部。宁王宸濠谋复护卫,珂执议独坚。九年擢南京右都御史,寻就拜工部尚书。以年至乞休归,卒。赠太子少保,谥简肃。  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知府段坚爱其书,留署中,亲教之。遣入学校为诸生,遂举乡试第一。成化末,登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累迁郎中,擢山西佥事,进副使,俱督学政。居九年,士风甚盛。孝宗尝语刘大夏曰:“籓臬中若王鸿儒,他日可大用也。”正德改元,谢病归。刘瑾擅政,收召名流。四年夏,起为国子祭酒,以父丧去。再起南京户部侍郎,历吏部右侍郎,寻转左。十四年迁南京户部尚书。甫履任,宸濠反,命督军饷,疽发于背,遂卒,谥文庄。  鸿儒为学,务穷理致用,为世所推。左吏部,清正自持,门无私谒。  弟鸿渐,乡试亦第一。以进士累官山东右布政使,以廉静称。  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中官梁芳、陈喜、汪直、韦兴,先以罪摈斥,复夤缘还京。兰因清宁宫灾,疏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寻言:“吏部遵诏书,请擢用建言诖误诸臣,而明旨不尽从,非所以示信。失仪被纠,请免送诏狱。畿内征徭繁重,富民规免,他户代之,宜厘正。”章下所司。进兵科右给事中。都督佥事吴安以传奉得官,兰请罢之。时命拨团营军八千人修九门城濠,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迁通政参议。小王子犯大同,命经略紫荆、倒马诸关塞蹊隧可通敌骑者百十所。  正德三年进左通政。明年冬出理延绥屯田。安化王寘鐇反,兰奏陈十事,中言:“文武官罚米者,鬻产不能偿。朝臣谪戍,刑官妄引新例锻炼成狱,没其家资。校尉遍行边塞,势焰薰灼,人不自保。”刘瑾大恶之,矫旨严责。给事中张瓚、御史汪赐等遂希旨劾兰。瑾方忧边事,置不问。数月,瑾诛,进通政使。俄擢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  六年,陕西巡抚都御史蓝章以四月寇乱移驻汉中。会河套有警,乃命兰兼管固、靖等处军务。兰上言:“陕西起运粮草,数为大户侵牟,请委官押送。每镇请发内帑银数万,预卖粮草。御史张彧清出田亩,请蠲免子粒,如弘治十八年以前科则。灵州盐课,请照例开中,召商籴粮。军士折色,主者多克减,乞选委邻近有司散给。”从之。  是年冬,南畿及河南岁侵,命兰往振。未赴而河北贼自宿迁渡河,将逼凤阳。乃命兰以本官巡视庐、凤、滁、和,兼理振济。河南白莲贼赵景隆自称宋王,掠归德,兰遣指挥石坚、知州张思齐等击斩之。九月,贼平。论功赉金币,增俸一级,召还理部事。部无侍郎缺,乃命添注。明年,大同有警,命巡视居庸、龙泉诸关。寻兼督宣、大军饷,进右都御史,总制宣、大、山东军务。令内地皆筑堡,寇至收保如塞下。寇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以失事停半岁俸。  十年夏,改督漕运,寻兼巡抚江北。中官刘允取佛乌思藏,道兰境,入谒,辞不见。允需舟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兰驰疏极陈其害。不报。居四年,以事忤兵部尚书王琼,解漕务,专任巡抚。宁王宸濠反,兰移镇瓜州。十五年,迁南京工部尚书。  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劾兰附江彬。帝以兰素清谨,释勿问。兰遂乞休去。卒,赠太子少保。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寿宁侯张鹤龄求勘河间赐地,其母金夫人复求不已。帝命遣使,世忠言:“侯家仰托肺腑,岂宜与小民争尺寸?命部勘未已,内臣继之。内臣未已,大臣又继之。剥民敛怨,非国家福,龙非外戚之福。”不听。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巡抚刘瓛、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闻。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驰、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瓛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瓛、振召还,昶及游击刘淮、参将李屿等俱逮问。已而瓛改大理少卿,昶以大理丞吴一贯覆讠献仅镌级。世忠复极论瓛罪,且诋一贯,帝皆不问。阙里文庙灾,陈八事,不能尽用。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李杲、阮兴、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昇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愿顺好恶以收人心,肃念虑以回天意,遣文武重臣经略宣、大,以饬边防。策免诸臣不肖者,而起素有才望,如何乔新、刘大夏、倪岳、戴珊、张敷华、林俊诸人,以任国事。则贼将望风远循,而边境可无忧矣。”帝以言多诋毁,切责之。寻乞大同增置台堡,以闲田给军耕垦,不征其税。江西岁饥盗起,请简巡抚,黜有司贪残者。又请筑京师外城。所司多从其议。再迁吏科左给事中,擢湖广参议,坐事降山东佥事。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寇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赞曰:明至英宗以后,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奓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李敏诸人斤斤为国惜财,抵抗近幸,以求纾民。然涓滴之助,无补漏卮。国家当承平殷阜之世,侈心易萌。近习乘之,糜费日广。《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又曰“不节若,则嗟若”,此恭俭之主所为凛凛也。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七十三-明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传第七十五-明史

列传第七十五 ○何鉴马中锡陆完洪钟陈镐蒋昇陈金俞谏周南孙禄马昊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

列传第七十三-元史

列传第七十三 ○张桢 张桢,字约中,汴人。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合卺逾月,即出之,

列传第七十二-元史

列传第七十二 ○吕思诚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宗礼,金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亦举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国事。钊生德成,德成生允,卒

列传第七十三

  ○张桢  张桢,字约中,汴人。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合卺逾月,即出之。祁之兄讼于官,且污桢以黯昧事,左右司官听之,桢因移疾不出,滞案俱积。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兒怒曰:“张桢,刚介士也,岂汝曹所当议耶!”郎中虎者秃谒而谢之,乃起。范孟为乱,矫杀月鲁帖木兒等,城中大扰,桢暮夜缒城出,得免。  逾年,除高邮县尹,门无私谒。县民张提领,尚任侠,武断乡曲。一日,至县有所嘱,桢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来诉焉,乃杖而徒之,人以为快。守城千户狗兒妻崔氏,为其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兒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  累除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拜监察御史,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并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鲁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当伏门诛,而其子兄弟尚仕于朝,宜急诛窜。别兒怯不花阿附权奸,亦宜远贬。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君,阃帅敢于玩寇,若不振举,恐有唐末籓镇噬脐之祸。”不听。  及毛贵陷山东,上疏陈十祸,根本之祸有六,征讨之祸有四,历数其弊:一曰轻大臣,二曰解权纲,三曰事安逸,四曰杜言路,五曰离人心,六曰滥刑狱,所谓根本之祸六也。其言事安逸之祸,略曰:“臣伏见陛下以盛年入纂大统,履艰难而登大宝,因循治安,不预防虑,宽仁恭俭,渐不如初。今天下可谓多事矣,海内可谓不宁矣,天道可谓变常矣,民情可谓难保矣,是陛下警省之时,战兢惕厉之日也。陛下宜卧薪尝胆,奋发悔过,思祖宗创业之难,而今日坠亡之易,于是而修实德,则可以答天意,推至诚,则可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黜宫女,节浮费,畏天恤人。而陛下乃安焉处之,如天下太平无事时,此所谓根本之祸也。”至若不慎调度,不资群策,不明赏罚,不择将帅,所谓征讨之祸四也。其言不明赏罚之祸,略曰:“臣伏见调兵六年,初无纪律之法,又无激劝之宜,将帅因败为功,指虚为实,大小相谩,上下相依,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赏则同。是以有覆军之将,残民之将,怯懦之将,贪婪之将,曾无惩戒,所经之处,鸡犬一空,货财俱尽。及其面谀游说,反以克复受赏。今克复之地,悉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岁输钱谷数百万计,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师三四县而已。两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萧条。夫有土有人有财,然后可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今寇敌已至之境,固不忍言,未至之处,尤可寒心,如此而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使天雨粟,地涌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况以地方有限之费,而供将帅无穷之欲哉!其为自启乱阶,亦已危矣。陛下事佛求福,饭僧消祸,以天寿节而禁屠宰,皆虚名也。今天下杀人矣,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将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哉?颍上之寇,始结白莲,以佛法诱众,终饰威权,以兵抗拒,视其所向,骎骎可畏,其势不至于亡吾社稷、烬吾国家不已也。堂堂天朝,不思靖乱,而反为阶乱,其祸至惨,其毒至深,其关系至大,有识者为之扼腕,有志者为之痛心,此征讨之祸也。”疏奏,不省。权臣恶其讦直。  二十一年,除佥山南道肃政廉访司事,至则劾中书参知政事也先不花、枢密院副使脱脱木兒、治书侍御史奴奴弄权误国之罪,又不报。方是时,孛罗帖木兒驻兵大同,察罕帖木兒驻兵洛阳,而毛贵据山东,势逼京畿,二将玩寇不进,方以争晋、冀为事,构兵相攻,互有胜负。朝廷乃遣也先不花、脱脱木兒、奴奴往解之,既受命,不前进。桢又言其“贪懦庸鄙,苟怀自安之计,无忧国致身之忠。朝廷将使二家释憾,协心讨贼,此国之大事,谓宜风驰电走,而乃迂回退慑,枉道延安以西,绕曲数千里,迟迟而行,使两军日夜仇杀,黎庶肝脑涂地,实此三人之所致也,宜急殛之,以救时危。”亦不报。桢乃慨然叹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即辞去,居河中安邑山谷间,结茅仅容膝。有访之者,不复言时事,但对之流涕而已。  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兒犯阙,皇太子出居冀宁,奏除赞善,又除翰林学士,皆不起。扩廓帖木兒将辅皇太子入讨孛罗帖木兒,遣使传皇太子旨,赐以上尊,且访时事,桢复书曰:“今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关陕之区,所存无几,江左日思荐食上国,湘汉荆楚川蜀,淫名僭号,幸我有变,利我多虞。阁下国之右族,三世二王,得不思廉、蔺之于赵,寇、贾之于汉乎?京师一残,假有不逞之徒,崛起草泽,借名义,尊君父,倡其说于天下,阁下将何以处之乎!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志》曰‘不备不虞,不可以为师’,仆之惓惓为言者,献忠之道也。然为言大要有三:保君父,一也;扶社稷,二也;卫生灵,三也。请以近似者陈其一二:卫出公据国,至于不父其父;赵有沙丘之变,其臣成、兑平之,不可谓无功,而后至于不君其君;唐肃宗流播之中,怵于邪谋,遂成灵武之纂。千载之下,虽有智辩百出,不能为雪。呜呼!是岂可以不鉴之乎!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骤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天遂其欲,民厌其汰,而鬼神弗福也。其能久乎?阁下览观焉,谋出于万全,则善矣。询之舆议,急则其变不测,徐则其衅必起,通其往来之使,达其上下之情,得其情,则得其策矣。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九重在上者如寄,青宫在下者如寄,生民之忧,国家之忧也,可不深思而熟计之哉!”扩廓帖木兒深纳其说,是用事克有成。后三年,卒。  ○归旸  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生,其母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转大都路儒学提举,未上。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兒、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同里有吴炳者,尝以翰林待制征,不起。贼呼炳司卯酉历,炳不敢辞。时人为之语曰:“归旸出角,吴炳无光。”旸自此名誉赫然。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赐以上尊。已而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为动。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兒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山兒遂不死。六年,转佥淮东廉访司事,改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七年,迁右司都事。顺江酋长乐孙求内附,请立宣抚司,及置郡县一十三处,旸曰:“古人有言:鞭虽长,不及马腹。使郡县果设,有事不救,则孤来附之意,救之,则罢中国而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与左丞吕思诚抗辨甚力。丞相太平笑曰:“归都事善戆如此,何相抗乃尔邪!然其策果将焉出?”旸曰:“其酋长可授宣抚,勿责其贡赋,使者赐以金帛,遣归足矣。”卒从旸言。京师苦寒,有丐诉丞相马前,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之数,悉给贫民。旸曰:“宰相当以广济天下为心,皮服能几何,而欲给之邪!莫若录寒饥者,稍赈之耳。”丞相悟而止。云南死可伐叛,诏以元帅述律遵道往喻之;未几,命平章政事亦都浑将兵讨之,事久无功。二人上疏纷纭,中书欲罪述律,旸曰:“彼事未白,而专罪一人,岂法意乎?况一谕之而一讨之,彼将何所适从?然亦非使者之罪也。”湖广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为中书掾,请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旸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请,非所以孝治天下也。”遂从之。广海OD贼入寇,诏朵兒只班将思播杨元帅军以讨之,旸曰:“易军而将不谙教令,恐不能决胜。若命杨就统其众,彼悦于恩命,必能自效,所谓以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帝不从,后竟无功。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中书用旸言,损河间余盐五万引以裕民。楮币壅不行,廷议出楮币五百万锭易银实内藏,旸复持不可曰:“富商大贾,尽易其钞于私家,小民何利哉!”六月,迁参议枢密院事。时方国珍未附,诏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兒只班讨之,一军皆没,而朵兒只班被执,将罪之,旸曰:“将之失利,其罪固当,然所部皆北方步骑,不习水战,是驱之死地耳。宜募海滨之民习水利者擒之。”既而国珍遣人从朵兒只班走京师请降,旸曰:“国珍已败我王师,又拘我王臣,力屈而来,非真降也。必讨之以令四方。”时朝廷方事姑息,卒从其请,后果屡叛,如旸言。迁御史台都事,俄复参议枢密院事,十二月,升枢密院判官。  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未几,迁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仍兼前职。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旸议。俄以疾辞,帝遣左司郎中赵琏赐白金文绮,不受。初,旸在上都时,脱脱自甘州还,且入相,中书参议赵期颐、员外郎李稷谒旸私第,致脱脱之命,属草诏,旸辞曰:“丞相将为伊、周事业,入相之诏,当命词臣视草,今属笔于旸,恐累丞相之贤也。”期颐曰:“若帝命为之,奈何?”旸曰:“事理非顺,亦当固辞。”期颐知不可屈,乃已。十年正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五年,再除刑部尚书,凡三迁,皆以疾辞。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使者迫之,旸舆疾至京师,卧于南城不起。时海内多故,旸上三策:一曰振纪纲,二曰选将材,三曰审形势。亹亹数千言,时以为老生常谈,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致仕,给半俸终身,辞不受。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徙蔚州,又徙宣德,皆间关避兵。寻抵大同。及关陕小宁,来居解之夏县。皇太子出冀宁,强起之,居数月,复还夏县。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陈祖仁王逊志  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也。其父安国,仕为常州晋陵尹。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南方,有文名。  至正元年,科举复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太庙署令、太常博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史,复出为山北肃政廉访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学士,除参议中书省事。  二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幸遇艰虞多难之时,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以光复祖宗之业。苟或上不奉于天道,下不顺于民心,缓急失宜,举措未当,虽以此道持盈守成,犹或致乱,而况欲拨乱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宫阙,创自先帝,修于累朝,自经兵火,焚毁殆尽,所不忍言,此陛下所为日夜痛心,所宜亟图兴复者也。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陛下追惟祖宗宫阙,念兹在兹,然不思今日所当兴复,乃有大于此者。假令上都宫阙未复,固无妨于陛下之寝处,使因是而违天道,失人心,或致大业之隳废,则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轻弃之乎!愿陛下以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宫阙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  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监,骄恣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意,左迁吐蕃宣慰司经历。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祖仁上疏皇太子言:“御史纠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启。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沮抑,摈斥御史,诘责台臣,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且殿下职分,止于监国抚军、问安视膳而已,此外予夺赏罚之权,自在君父。今方毓德春宫,而使谏臣结舌,凶人肆志,岂惟君父徒拥虚器,而天下苍生,亦将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谕祖仁,以谓“台臣所言虽是,但橐驩等俱无是事,御史纠言不实,已与美除。昔裕宗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凡军国重事合奏闻者,乃许上闻,非独我今日如是也。”祖仁乃复上疏言:“御史所劾,得于田野之间,殿下所询,不出宫墙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缘不见其奸。昔唐德宗云:‘人言卢杞奸邪,朕殊不觉。’使德宗早觉,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当时知之,独德宗不知尔。今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殿下未知耳。且裕宗既领军国重事,理宜先阅其纲。若至台谏封章,自是御前开拆,假使必皆经由东宫,君父或有差失,谏臣有言,太子将使之闻奏乎,不使之闻奏乎?使之闻奏,则伤其父心,不使闻奏,则陷父于恶,殿下将安所处!如知此说,则今日纠劾之章,不宜阻矣,御史不宜斥矣。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御史所言,为天下国家乎,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来者言,言者无穷,而美除有限,殿下又安所处?”祖仁疏既再上,即辞职,而御史下至吏卒皆辞闲。于是皇太子以其事闻,朴不花、橐驩乃皆辞退。而天子令老的沙谕旨祖仁等,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摈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则将士孰不效力。天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书奏,天子大怒,而是时侍御史李国凤亦上疏,言此二人必当斥,于是台臣自老的沙以下皆左迁,而祖仁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时天极寒,衣单甚,以弱女托于其友硃毅,即日就道。  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兒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召拜国子祭酒,迁枢密副使,累上疏言军政利害,不报,辞职。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是时天下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大夫,而仍还翰林为学士,寻迁太常礼仪院使。  二十七年,大明兵已取山东,而朝廷方疑扩廓帖木兒有不臣之心,专立抚军院,总兵马以备之。祖仁乃与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待制黄哻、编修黄肃伏阙上书言:“近者南军侵陷全齐,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虽命丞相也速出师,军马数少,势力孤危,而中原诸军,左牵右掣,调度失宜,京城四面,茫无屏蔽,宗社安危,正在今日。臣愚等以为驭天下之势,当论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于一偏,狃于故辙。前日南军僻在一方,而扩廓帖木兒近在肘腋,势将窃持国柄,故宜先于致讨,则南军远而轻,而扩廓帖木兒近而重也。今扩廓帖木兒势已穷蹙,而南军突至,势将不利于宗社,故宜先于救难,则扩廓帖木兒弱而轻,南军近而重也。陛下宽仁涵育,皇太子贤明英断,当此之时,宜审其轻重强弱,改弦更张,而抚军诸官,亦宜以公天下为心,审时制宜。今扩廓帖木兒党与离散,岂能复振,若止分拨一军逼袭,必就擒获,其余彼中见调一应军马,令其倍道东行,勤王赴难,与也速等声势相援,仍遣重臣,分道宣谕催督,庶几得宜。如复胶于前说,动以言者为扩廓帖木兒游说,而钳天下之口,不幸猝有意外之变,朝廷亦不得闻,而天下之事去矣。”书上,不报。十二月,祖仁又上书皇太子,言:“近日降诏,削河南军马之权,虽所当然,然此项军马,终为南军之所忌。设使其有悖逆之心,朝廷以忠臣待之,其心愧沮,将何所施。今未有所见,遽以此名加之,彼若甘心以就此名,其害有不可言者。朝廷苟善用之,岂无所助。然人皆知之而不敢言者,诚恐诬以受财游说罪名,无所昭雪也。况闻扩廓帖木兒屡上书疏,明其心曲,是其心未绝于朝廷,以待朝廷之开悟。当今为朝廷计者,不过战、守、迁三事。以言乎战,则资其掎角之势;以言乎守,则望其勤王之师;以言乎迁,则假其籓卫之力。极力勉厉使行,犹恐迟晚,岂可使数万之师,弃置于一方。当此危急之秋,宗社存亡,仅在旦夕,不幸一日有唐玄宗仓卒之出,则是以祖宗百年之宗社,朝廷委而弃之,此时虽欲碎首杀身,何济于事!故今不复避忌,惟以宗社存亡为重,奉疏以闻。”疏上,亦不报。  二十八年秋,大明兵进压近郊,有旨命祖仁及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王逊志等载太庙神主,从皇太子北行。祖仁等乃奏曰:“天子有大事出,则载主以行,从皇太子,非礼也。”帝然之,还守太庙以俟命。俄而天子北奔,祖仁守神主,不果从。八月二日,京城破,将出健德门,为乱军所害,时年五十五。  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而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气刚正,似不可犯者。其学博而精,自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为文简质,而诗清丽,世多称传之。  王逊志,字文敏,恽之曾孙也。以廕授侍仪司通事舍人,历隰州判官、大宁县尹,擢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累迁佥汉中、河西、山北三道肃政廉访司事,入为工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拜监察御史。劾詹事不兰奚、平章宜童皆逆臣子孙,当屏诸遐裔。除太府少监,出为江西廉访副使,召佥太常礼仪院事。京城不守,公卿争出降,逊志独家居,衣冠而坐。其友中政院判官王翼来告曰:“新朝宽大,不惟不死,且仍与官,盍出诣官自言状。”逊志艴然斥之曰:“君既自不忠,又诱人为不义耶!”因戒其子曰;“汝谨继吾宗。”即自投井中死。  ○成遵  成遵,字谊叔,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年十五,丧父。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一日,愤然曰:“《四书》、《五经》,吾师也。文无逾于《史》、《汉》、韩、柳。区区科举之作,何难哉。”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语之曰:“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至顺辛未,至京师,受《春秋》业于夏镇,遂入成均为国子生。时陈旅为助教,喜其文,数以语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集亟欲见之,旅令以己马俾遵驰诣集。集方有目疾,见遵来,迫而视之,曰;“适观生文,今见生貌,公辅器也。吾老矣,恐不及见,生当自爱重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年,预修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后至元四年,升应奉翰林文字。五年,辟御史台掾。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明年,转中书检校,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一曰差遣台臣,越职问事;二曰左迁御史,杜塞言路;三曰御史不思尽言,循叙求进;四曰体覆廉访声迹不实,贤否混淆。帝皆喜纳之,谕台臣曰:“遵所言甚善,皆世祖风纪旧规也。”特赐上尊旌其忠。遵又言江浙火灾当赈恤,及劾火鲁忽赤不法十事,皆从之。复上封事,言时务四事:一曰法祖宗,二曰节财用,三曰抑奔竞,四曰明激劝。奏入,帝称善久之,命中书速议以行。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以母病辞归。五年,丁母忧。八年,擢佥淮东肃政廉访司事,改礼部郎中,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九人者,赐上尊币帛,仍加显擢;其二十一人悉黜之。九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时台臣有嫉赃吏多以父母之忧免者,建论今后官吏,凡被案劾赃私,虽父母死,不许归葬,须竟其狱,庶恶人不获幸免。遵曰:“恶人固可怒,然与人伦孰重?且国家以孝治天下,宁失罪人千百,不可使天下有无亲之吏。”御史大夫是其言。升户部侍郎。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除工部尚书。先是,河决白茅,郓城、济宁皆为巨浸。或言当筑堤以遏水势,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杀水势,而漕运使贾鲁言:“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廷议莫能决。乃命遵偕大司农秃鲁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十一年春,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不可得复,其议有八。而丞相脱脱已先入贾鲁之言,及遵与秃鲁至,力陈不可,且曰:“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脱脱怒曰:“汝谓民将反耶!”自辰至酉,辨论终不能入。明日,执政者谓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矣,公其毋多言,幸为两可之议。”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也。”由是遂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初,汝、汴二郡多富商,运司赖之,是时,汝宁盗起,侵汴境,朝廷调兵往讨,括船运粮,以故舟楫不通,商贩遂绝。遵随事处宜,国课皆集。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武昌自十二年为沔寇所残毁,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米直翔踊,民心遑遑。遵言于省臣,假军储钞万锭,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战且行,籴粟于太平、中兴,民赖以全活者众。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五年,擢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参议中书省事。时河南之贼,数渡河而北,焚掠郡县,上下视若常事。遵率左右司僚佐,持其牍诣丞相言曰:“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河北之民稍安者,以天堑黄河为之障,贼兵虽至,不能飞渡,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故也。今贼北渡河而官军不御,是大河之险已不能守,河北之民复何所恃乎?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将如之何!”语未毕,哽咽不能言,宰相已下皆为之挥涕,乃以入奏。帝诏即遣使罪守河将帅,而守御自是亦颇严。  先是,湖广倪贼,质威顺王之子,而遣人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朝臣欲许者半,遵曰:“平章之职,亚宰相也。承平之时,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今叛逆之贼,挟势要求,轻以与之,如纲纪何!”或曰:“王子,世皇嫡孙也,不许,是弃之与贼,非亲亲之道也。”遵曰:“项羽执太公,欲烹之以挟高祖,高祖乃以分羹答之,奈何今以王子之故,废天下大计乎!”众皆韪其论。除治书侍御史,俄复入中书为参知政事。离省仅六日,丞相每决大议,则曰“姑少缓之”,众莫晓其意,及遵拜执政,喜曰:“大政事今可决矣。”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彰德。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欲去之而未有以发,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遵、中两人去,则太平之党孤。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宝坻县尹邓守礼弟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大宗正府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曹鉴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兒,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恆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至元元年,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张翥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兒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兒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兒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兒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七十三-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七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