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辽史

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大公鼎萧文马人望耶律铎鲁斡杨遵勖王棠汉以玺书赐二千石,唐疏刺史、县令于屏,以示奖率,故二史有《循吏》、《良吏》之传。 辽自太祖创业,太宗抚,

实录卷之五百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五百六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大公鼎萧文马人望耶律铎鲁斡杨遵勖王棠汉以玺书赐二千石,唐疏刺史、县令于屏,以示奖率,故二史有《循吏》、《良吏》之传。  辽自太祖创业,太宗抚有燕、蓟,任贤使能之道亦略备矣。  然惟朝廷参置国官,吏州县者多遵唐制。历世既久,选举益严。  时又分遣重臣巡行境内,察贤否而进退之。是以治民、理财、决狱、弭盗,各有其人。考其德政,虽未足以与诸循、良之列,抑亦可谓能吏矣。作《能吏传》。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统和间,徙辽东豪右以实中京,因家于大定。曾祖忠,礼宾使。父信,兴中主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  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  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  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子昌龄,左承制;昌嗣,洺州刺史;昌朝,镇宁军节度。  萧文,字国华,外戚之贤者也。父直善,安州防御史。  文笃志力学,甚愠不形。大康初,掌秦越国王中丞司事,以才干称。寻知北面贴黄。王邦彦子争荫,数岁不能定,有司以闻。上命文诘之,立决。车驾将还宫,承诏阅习仪卫,虽执事林林,指顾如一。迁同知奉国军节度使,历国舅都监。  寿隆末,知易州,兼西南面安抚使。高阳土沃民富,吏其邑者,每黩于货,民甚苦之。文始至,悉去旧弊,务农桑,崇礼教,民皆化之。时大旱,百姓忧甚,文祷之辄雨。属县又蝗,议捕除之,文曰:“蝗,天灾,捕之何益!”但反躬自责,蝗尽飞去;遗者亦不食苗,散在草莽,为乌鹊所食。会霪雨不止,文复随祷而齐。是岁,大熟。朝廷以文可大用,迁唐古部节度使,高阳勒石颂之。后不知所终。  马人望,字俨叔,高祖胤卿,为石晋青州刺史,太宗兵至,坚守不降。城破被执,太宗义而释之,徙其族于医巫闾山,因家焉。曾祖廷煦,南京留守。祖渊,中京副留守。父诠,中京文思使。  人望颖悟。幼孤,长以才学称。咸雍中,第进士,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  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间以外事,多荐之,擢中京度支司盐铁判官。转南京三司度支判官,公私兼裕。迁警巡使。  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检括户口,末两旬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  先是,枢密使乙辛窃弄威柄,卒害太子。及天祚嗣位,将报父仇,选人望与萧报恩究其事。人望平心以处,所活甚众。  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讥察行旅,悉获其盗。寻擢枢密都承旨。  宰相耶律俨恶人望与己异,迁南京诸宫提辖制置。岁中,为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阙,路不鸣桴。遥授彰义军节度使。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徙左散骑常侍,累迁枢密直学士。  未几,拜参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名曰“临库”。奸人黠吏莫得轩轾,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手书“宣马宣徽”四字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  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如曹勇义、虞仲文尝为奸人所挤,人望推荐,皆为名臣。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久之请老,以守司徒、兼侍中致仕。卒,谈曰文献。  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  其畏慎如此。  耶律铎鲁斡,字乙辛隐,季父房之后。廉约重义。  重熙末,给事诰院。咸雍中,累迁同知南京留守事。被召,以部民恳留,乃赐误褒奖。大康初,改西南面招讨使,为北面林牙,迁左夷离毕。大安五年,拜商府宰相。寿隆初,致仕,卒。  铎鲁斡所至有声,吏民畏爱。及退居乡里,子普古为乌古部节度使,遣人来迎。既至,见积委甚富。谓普古曰:“辞亲入仕,当以裕国安民为事。枉道欺君,以苟货利,非吾志也。”  命驾而归。普古后为盗所杀。杨遵勖,字益诫,涿州范阳人。重熙十九年登进士第,调儒州军事判官,累迁枢密院副承旨。  咸雍三年,为宋国贺正使;还,迁都承旨。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敷奏详敏。  上嘉之。奉诏征户部逋钱,得四十余万缗,拜枢密直学士,改枢密副使。大康初,参知政事,徙知枢密院事,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拜南府宰相。耶律乙辛诬皇太子,诏遵勖与燕哥按其事,遵勖不敢证言,时议短之。寻拜北府宰相。  大安中暴卒,年五十六。赠守司空,谥康懿。子晦,终昭文馆直学士。  王棠,涿州新城人。博古,善属文。重熙十五年擢进士。  乡贡、礼部、廷试对皆第一。  累迁上京盐铁使。或诬以贿,无状,释之。迁东京户部使。  大康二年,辽东饥,民多死,请赈恤,从之。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大安末,卒。  棠练达朝政,临事不怠,在政府修明法度,有声。  论曰:“孟子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司牧者当如何以尽心。公鼎奏罢完堤役以息民,拒公让假贷以守法,单骑行郡,化盗为良,庶几召、杜之美。文知易州,雨旸应祷,蝗不为灾。  人望为民不避囚击,判度文,公私兼裕,亦卓乎未易及已。铎鲁斡吏畏民爱,杨遵勖决事如流,真能吏哉。”

【版权声明】

《卷九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辽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九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辽史

卷九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 萧札刺耶律官奴萧蒲离不辽之共国任事,耶律、萧二族而已。二族之中,有退然自足,不淫于富贵,不诎于声利,可以振颓风,激薄俗,亦足嘉尚者,得三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户口科差税法

元中叶以后,课税所入,视世祖时增二十余倍,即包银之赋亦增至十余倍,其取于民者可谓悉矣。而国用日患其不足,盖縻于佛事与诸事戚之赐赉,无岁无之,而滥恩幸赏,溢出于岁例之外者为尤甚。至大二年,中书省臣言:“常赋岁钞四百万定,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定,常年所支止二百七十万定。今已支四百二十万定,又应支而未给者尚百余万定。臣等虑财用不继,敢以上闻。”

及仁宗即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言:“每岁应支六百万余定,又土木营缮之费数百万定,肉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内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今帑藏裁余十一万定,安能周给不急费。亟应停罢。”

夫承平无事之日,而出入之县绝如此。若饥馑荐臻,盗贼猝发,何以应之。是故元之亡,亡于饥馑资贼盖民穷财尽,公私困竭,未有不危且乱者也。今为《食货志》,其目二十有二:曰户口,曰科差,曰税法,曰田制,曰农政,曰洞冶课,曰盐课,曰茶课,曰酒醋课,曰市舶课,曰常课,曰额外课,曰斡脱官钱,曰和籴和买,曰钞法,曰海运,曰岁赐,曰禄秩,曰入粟补官,曰赈货,曰内外诸仓,曰惠民药局。凡措办之得失,出入之赢绌,略具于此矣。后世制国用者,尚其鉴之哉。

元之取民,计户、订丁、计亩。丁税、亩税者,历代之所同也。至民户之充差发,则开除于分拨,收系于添额协济者,其事尤胶?葛烦碎,为历代所未有焉。今摭其大概,著于篇。

世祖至元八年,命尚书省阅实天下书口,以条画谕天下。初,太宗四年,括中州户得七十三万有余。八年,复括中州户,续得一百一十万有余。宪宗二年,再籍汉地户口。至是,因争理户计者,往复取勘,不能裁决,乃谕尚书省依累降圣旨,分别定夺。凡合当差发户数,再行添额,并令协济额内当差之户。其条画所列,收系充当差发者:曰诸王、公主、驸马并诸官员户计。凡随营诸色人等,于壬子年籍后投来或各处容留人等,不曾附籍,并诸投下人员招收附籍、漏籍、放良、还俗等户。曰五投下。凡系好投拜人户,及在后投属,或本投下招收,别无身役者。曰各投下军站户。凡壬子年籍后投来,别无身役者,又诸色人等有田宅妻子者。曰军户。查照军籍内无姓名者,又原籍贴户不曾应当差役者。曰站赤户。查照原籍贴户,及附籍内不见户数者。曰诸色人匠。诸投下壬子年原籍不当差役人户,附籍军人诸色人等无改拨充匠明文者,诸漏籍户改正为民者。曰驱良。依甲竿年合罕皇帝圣旨,军前虏到驱口随处附籍者。本使附籍户下漏抄驱口,及不当本使差役者。附籍户口在外另籍者,或本使于军籍内作驱攒报者。曰驱良。乙未年附籍民户,壬子年他人户下抄上作驱或漏籍已改正为民者。本抄过者,本使户下附籍驱口在外另作驱口或容留附籍者。本使户下不曾附籍,驱口在外,壬子年不曾抄上者。主奴俱漏籍另居,今次取勘,不见本使下落者。曰放良。民户良书写便住坐,或为良者。驱口壬子年以前得良书,却于他人户下为驱附籍者。诸投下放良户,良书写不得投属别管,官司者抄过为良,依良书另立户名者。巳放为良,本使再立津贴钱物或分当差役文字仍依良书为民者。壬子年附籍漏籍户已经分拨与各投下,并诸官员户计本主放良者。曰新案主户。犯刑官吏已经断没家属,及户下驱奴并依已断发付者。断事官及各属达鲁花赤官擅自断讫之杂犯人等改正为民者。曰输脱户。曰回回畏兀儿户。现住民户城里者。曰答失蛮迷里威失户。有营运产业者。曰打捕户。壬子年附籍打捕户,因争差户计经官陈告者,附籍打捕户揭照壬子年原籍不系打捕户计者,手状称打捕户不纳皮货亦不当差者。曰儒人户。中统四年附籍漏等儒人,或壬子年别作名色附籍,并户头身没子弟读书,又高智耀收到驱儒从实分拣不通文学者。此外诸色人户下子弟深通文义者,止免本身杂役。曰析居户。军站急递铺驾船漏籍铁冶户下人口析居,揭照各籍所无者。民匠打捕鹰户诸色附籍漏籍人等户下析居者。灶户下人口所析居者。但充当丝料。曰招女婿养老。女婿妻亡另居者,或已将原妻休弃者。良人驱户女婿者。年限女婿,年限满而不归者。曰诸人户下漏抄驱口,今已成丁者。曰随朝并各位下诸色承应人见不应承者。曰涿州、合兰水、西京忽兰、南京张子良各管户计革罢,原委头目者,皆籍为当差户数之添额也。

至元二十七年,准尚书省议,籍定儒医户计,拟令除免杂泛差役外,续收儒户医户,别无定夺。

至大四年,诏诸色人等各省定籍,今后各投下诸色,并遵世祖皇帝以来累朝定制,不得擅招户计,诱占驱奴,违者罪之。

其户口总数:中统元年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有九,迨至元二十八年,户部上天下户口,内地一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

科差之名二:曰丝料,曰包银。

丝料之法,太宗八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出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于本位。

包银之法,宪宗五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至是止征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

及世祖而其制益详。

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格。各路年例应纳官存留包银并丝料粮税等差发,依原籍民户数目从实科放,勿循近年虚例勘定,合科差发总额,府科与州验民户多寡,土产难易,以十分为率,作大门摊。

其广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

元管户内丝银全科系官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

全科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包银之数与系官户同。

减半科户,每户输系官丝八两,五户丝三两二钱,包银二两。

止纳系官丝户,若上都、隆兴、西京等十路,十户十斤者,每户输一斤,大都以南等路十户十四斤者。每户输一斤六两四钱。

止纳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

交参户内丝银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

漏籍户内止纳丝户,每户输丝之数与交参丝户同。止纳钞户,初年科包银一两五钱,次年递增五钱,增至四两,并科丝料。

协济户内丝银户,每良输系官丝十两二钱,包银四两;止纳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之数与丝户同。摊丝户,每户科摊丝四斤。

储也贝八速儿所管户,每户科细丝,其数与摊丝同。

复业户并渐成了户,初年免科,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科,与旧户等。

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

于是以合科之数分为三限输纳,初灾之地听输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时估为则。

二年,复定科差之期。丝科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未限十二月。

三年,又命丝料无过七月,包银无过九月。

至元二年,敕所有诸王并诸投下人户,除匠人、打捕户、鹰房子、金银铁冶户外,有分拨民户五户丝投下交参户,每年合纳丝绵、包银并五户丝,与本路民户一体验贫富科征。

十八年,以应当差发者,多系贫民,其豪强往往侥幸苟避,饬依验人户事业多寡,品第高下,攒造鼠尾文簿科敛。

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诸差税皆司县正官监视,诸夫役皆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皆先多丁、后少丁。

成宗大德六年,又令巳输丝户,每户俸钞中统钞一两,包银户每户科二钱五分,摊丝户每户科摊丝五斤八两。丝料限八月,包银俸钞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旧而损益之云。

科差总数:

中统四年,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斤,钞五万六千一百五十八锭。旧纪作丝七十万六千四百一斤,钞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锭。

至元二年,丝九十八万六千九百一十二斤,包银等钞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四锭,布八万五千四百一十二匹。旧纪作丝九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斤,钞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二锭。

三年,丝一百五万三千二百二十六斤,包银等钞五万九千八十五锭。

四年,丝一百九万六千八四百十九斤,钞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定。

天历元年,包银差发钞九百八十九锭,贝八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一百一十九索,丝一百九万八千八百四十二斤,绢三十五万五百三十匹,棉七万二千一十五斤,布二十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匹。旧纪,天历二年赋入之数:金三万二十七定,银一千一百六十九定,钞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定,帛四十万七千五百匹,丝八十八万四千四百五斤,棉七万六百四十五斤。

税法。行于内地者曰丁税、地税。

太祖时,命诸色人等,凡种田者,依例出纳地税。

太宗元年。命汉人以户计出赋,西域人以丁计出赋。每户科粟二石,复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

九年,乃定科征之法,命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斗,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其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以征之。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地,商贾验丁。虚配不实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杖一百。

至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会计之法始备焉。

中统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凡该纳丁税,蒙古、回回。河西、汉人并人匠及诸投下各色人等,依例征纳地税外,蒙古、汉人军站户减半输纳。其后汉军又额定赡军地四顷免税,余悉征之。

至元三年,诏窎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科之。地税于种田之所验地科之,漫散之户逃于河南等路者,依见居民户纳税。

八年,又令西夏中兴路、西宁州、兀剌海之处,地税与前僧道同。

十七年,定诸路差税课程,增益者即上报,隐匿者罪之,不须履亩增税,以摇百姓。

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斗。

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

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

协济户:丁税每丁粟石,地税每亩粟五斗。

随路近仓输粟。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费钞二两,富户输远仓,下户输近仓。郡县各差正官一员部之,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粮到仓之时,收受出给朱钱,权豪结揽者罪之。仓官、攒典、斗脚人等飞钞作弊者,并量诸法。若近下户计去仓远,愿出脚钱,就令附近民户带纳者听。凡纳粮,用官降斛斗收受,一色乾圆洁净之新米,但有糠秕,责仓官人等赔赏。

批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未限十二月。违限者,初艰笞四十,再犯杖八十。其失限或税石不足,各处之达鲁火赤,管民官、部民官、部粮官,不分首从,一同科罪。其任满官,有拖欠税石。勿给由。

大德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复定上都、洒间输纳之期。上都初限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未限七月,河间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

七年,江南行御史台言:“法有万世不改者,亦有随应改者,不可一概论也。切谓汉军旧例每户额定赡军地四顷,其余亩数皆令纳粮,虽曾累行文字,然实难能行。今军户口累渐多,所当军役屯守去处,南至南海,北至和林,别有征行,则南者益南,北者益北,动又至于数千里外,去家万里,家中又与民户同当一切杂泛差役,侍卫差役尤为浩大。其余科差且置勿论,只计其起发所需,每户该钞至有八十定者。农家别无生计,若不典卖田土,何处出办。往日军户,地有至三二十顷,今皆消乏破坏,不可胜计,中等人家庄田尽废。现今乞匈为生者处处有之。若更拘勘未曾消乏,现勘当役军户地亩存四顷之外者,必要尽数纳粮,此事果行,不过数年,军户必尽破散,人无雇籍,不可复用。近日民间多有告讦有隐藏地亩者,地主惟随其所欲承奉买主。

又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最军户地亩,以此为名协敛钱物肢足,方能释免。但凡地过四顷之家,长杯扰俱。今于紧急用兵之时,有此事端,深为可虑。去年枢密院奉旨,约各处管民官司不得打量军户地亩,文字在官,百姓不知,狡猾之徒,恐协军户与旧无异。若令每衬置一粉壁,其上但写不得讦告军户地亩数字,如此则军户皆得免其逼协侵据之患。四顷纳税一节,待边境事宁,用兵稍缓,然后别议似为长便。”从之。

至秋税、正税之法,但徵田税,无丁税,行于江南。本沿宋之旧制。世祖平江南,除江东、浙东二路,其余便徵秋税而已。

至元十九年,用柳州总管姚文龙言,命江南税粮依宋旧制折输绵绢杂物。是年二月,又用中书右丞耿仁言,令输米本分之一,余并人钞,以七万定为率,岁得羡钞十四万定。其输米者,止用实斗斛。

元贞二年,始定徵江南夏税之制。于是秋税止令输租,夏税则输木棉、布绢、丝棉等物。其所输之物,视粮以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输三贯者,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龙兴等路也。输一贯者,福建省泉州路也。输一贯五百文者,江浙省绍兴路、福建省漳州等五处也。江西各路秋税纳粮,有用现行斛斗,比宋文思院斛抵一斛半者,故免其夏税。两广以盗试多、民失业,亦免之。独湖广省以阿里海涯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为门摊,每户一贯二钱,增课钱至五万定,至是宣慰使张国纪复科夏税,民病甚。大德二年,御史台臣言其弊,成宗命中书省趣罢之。三年,又改门推为夏税而并征之,每石计三贯以上,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

至大三年,中书省臣言:“腹里百姓当一切杂泛差役,更纳包银、丝绵、税粮,差役甚重。江南收附四十余年,百姓纳田税外,别无差发,请除两广、福建,其余两浙、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淮、荆湘等路,验纳粮民户见科粮数,一斗添荅二升。”从之。

泰定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每顷量出助役田,具书于册甲乙以次汇之,岁收其人,以助差役之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外,其余亦验其多寨,令出田助役焉。

凡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一万四千七百八石。

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行省,九百八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十八石:

辽阳省,七万二千六十六石。

河南省,二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六十九石。

陕西省,二十二万九千二十三石。

四川省,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石。

甘肃省,六万五百八十六石。

云南省,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

江浙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

江西省,一百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

湖广省,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七石。

江南三省天历元年夏税钞数,总计中统钞十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三定三十三贯。

江浙省,五万七千八百三十定四十贯。

江西省,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五定十一贯。

湖广省,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定二贯。

【版权声明】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三十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三十五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三十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三十六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三十五

史秉直进道天倪楫权元亨天安枢天泽格耀天祥

史秉直,永清人,祖伦,筑室得藏金,遂饶于财。金末,中原大乱,叹曰:“财者,人之命也,安可独享。”乃遍周贫乏,建家塾,招徕学者,岁大祲,发粟八万石赈之,父成圭。亦倜傥好施。

秉直,读书尚气概。太祖八年,木华黎率师南伐,所向残破。友直残族谋曰:“世乱如此,吾家百口何以自保?”已而知降者皆无恙,即率乡民万人诣涿州军门降。木华黎欲官之,秉直辞而荐其子。乃以子天倪为万户,而命秉直统降人家属屯霸州。来宜拊众有方,远近来降者十余万家。寻迁于漠北,降道众饥,秉直所得牛羊悉杀以食之,全活无算。九年,从攻北京,城降。诏以吾也尔为北京路都元帅,秉直行尚书六部事。吾也尔虽为大帅,其军府事一委秉直,又以秉直主馈饷,军中未尝乏绝。

天倪以都元帅行真定府事,降将武仙副之。天倪将赴真定,戒直密戒之曰:“观仙之词气,必不为我用,宜备之。”天倪谓:“大人奈何教儿猜中,而不信人。”秉直怒,乃携其孙楫、权还北京,曰:“吾不忍其并及于难也。”既而仙果袭杀天倪,人始服其先识。太宗二年,以老病谢事归。前巾蠃马,逍遥里巷,见者不知其为贵官也。卒,年七十一。弟进道,子天倪十天安、天泽。

进道,字道远,大兵徇燕、赵,进道与秉直共白于母。其母曰:“吾决以天道,莫若颀之。”遂借秉直谒国王木华黎。木华黎器其才,深加抚慰。九年,从木华黎围北京。十年三月,城降,木华黎遣进追及要鲁火赤、吾也尔等进兵,攻兴州,守将赵玉望风纳款。以功进义州节度使。命管领北京勾当。十一年。锦州守将张致叛,从木华黎讨平之。又令招讨谕广宁,兵至,即迎降。就命进道守广宁,寻改留守北京,迁北京管民长官万户。进道治北京十余年,推诚御众,不为钩距谲诈之事。轻徭薄斌,阖境安之。尝谓人曰:“幼不能事父母,长不能事兄,吾于诚有阙矣。且吾兄居镇阳,吾思之,吾兄得北向思我乎?”愀然变色者久之。大宗六年,荐张翼自代,致仕归。卒年六十五。

天倪。字和,姿貌魁杰。初生时有白气贯于庭中,及长。好学,日诵千言,大安末,举进士不弟,叹曰:“大丈夫立身,何必文事!使吾拥百万之众,功名可唾手取也。”木华黎见而奇之,承制授万户。天倪乃进言:“金迁都于汴,失策之甚者也。辽东、西诸郡。金之心腹地,我若据大宁以扼其吭,则辽阳可不攻自下矣。”木华黎善之。

初,伦卒,乡人感其德,结清乐社以祀伦,凡四十余社。至是,天倪选其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以从兄天祥为先锋,所向无敌,分兵略三河、蓟州,谙寨皆望风款服。太祖九年,人朝,召见行幄,赐金符,授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从木华黎攻高州,又攻北京,皆降之。

十年,授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八年,克平州,金经略使乞往烊。进兵真定,其将武仙不下,乃移兵趋大名,众谓城坚不可猝拔。天倪循视良久,使攻其西南隅。劲卒屡上、屡隙,天倪一跃而登,守者辟易,遂克之。十一年,清州监军王守约、平川推官合达,俱以城叛,欲从海追南归。天倪追袭至乐安,金益都行省忙古以兵来投,效之,杀守约,擒忙古,斩首万级。

十二年,徇山东诸郡,部卒有宰民豕者,立斩之,军中肃然,金知中山府李明、赵州李瑀、邢州武贵、威州武振、磁州李平、浼州张立等,皆降。十四年,从木华黎徇河东,至绛州。城人甃为团楼御敌,天倪穴地攻之,楼陷,遂拔其城。木华黎大喜,木华黎大喜,赏绣衣、鞍马。

十五年,武仙降,木华黎承制以天倪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仙副之,天倪言于木华黎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钞掠,非王者吊民伐罪之意。且王奉天子命,为天下除暴,岂可效他将所为。”木华黎曰,“彗。”下令:攻有剽掠者,军法从事。远近大悦。十六年,金怀州元帅王荣、潞州裴守谦、泽州王珍皆以城降。十七年,攻济南水寨,破之。

十八年,徇山西,不浃旬,定四十余寨。未几,还军真定。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侵河北,天倪逆战于恩州,效之。

二十年,武仙部将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叛。天倪捣其穴,尽掩杀之。仙怒,会义斌复陷山东郡县。仙谋叛,用设宴邀天倪。有知其事者,止天倪毋往,不从,遂为仙所害。先是,天倪击鞠夜归,有大星陨马前有声,心恶之,已而果及于难,年三十九,妻程氏闻乱,恐为贼污,自杀。子五人:楫、权,其三子俱死于难。

楫,字大济,太宗十一年,知中山讹。宪宗三年,世祖驻六盘,召泽义经略司事,天泽奏:“臣摄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长子楫管民政,次子权又握兵柄。臣可退休。”世祖曰:“昔成吉思汗封功臣十人千户,谕众曰:“所有年幼者,汝等无疑,此人父兄俱有功,安得不报。’且功臣中,岂无一门三要职者。”意不许辞。寻迁楫征南行军万户翼经略,徇地蕲、黄。楫善抚士卒,所向有功,后天泽又请使楫袭其父职。世祖叹曰:“今争爵者多,爵者少,卿深可嘉尚。吾自有官与楫。”即以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佩金虎符。

朝廷始征包银,楫请以银与物折,仍减其元数,以纾民。诏从之,著为令。各道以褚缺币相贸易,不得出境,二三岁辄一易。钞本日耗,商诱不通。楫请立银钞相权法。人以为便。或请更盐法,按籍计口给之,楫争其不可曰:“盐铁从民贸易,岂能如差税例配之。”议遂寝。元氏民有诉府僚于达官者,鞫之无实,将抵死,楫力为营解,达官曰:“是欲陷于涌现辈死地,汝救之,何也?”楫曰:“诛之足以惩扣,然不若寡之以愧其心。且人命之处理重,妄言罪不列。”乃杖而遣之。

中统无年,授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所举州县佐吏有文学者三十余人,后皆知名。四年,以天倪为武仙所杀,籍仙宅赐楫。会天泽言:“兵民之官,不右关在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楫即日解印绶归。卒归。卒年五十九。

五:炫,常德管军总管;辉,知孟州;燧,同知东昌事;煊,潼关提举炀,佥广西按察司事。

权,字伯衡,勇而有谋,宪宗十年,天泽以万户改河南经略使,命权代为万户。四年,屯邓州,败宋将高达于樊城。世祖伐宋,次鄂州。闻宪宗崩北还,使权总兵屯江北岸之武矶山。中统元年,降诏奖谕,赐金虎符,授真定,河间、滨棣、邢洺、卫辉等州路并摩哩糺军兼屯田民户沿边镇守诸军总管万户,其所属万户、千户悉听节制。三年,改授江汉大都督,依前屯大戌。宋将夏贵攻邳州,签邳总管李杲出降。贵既去,杲哥自陈能保全一州,权奏闻其事。诏自杲哥以下,并原其罪。已而杲哥降贵事发觉诏诛之,并责权妄奏。

至元元年,入觐上都。六年,复诏赴上都,问取宋方略,对曰:“樊城为襄阳之外郛,若先克樊城,则襄阳不战自降。然后东、西并举,事必有济。”帝善其言。七年,宋人入寇,权引兵趋荆子关,大破之。赐白金五百两。权翻与麾下分之。夏贵以战舰万艘载锐卒,欲截江面,权进攻破之。赐衣币、弓矢、鞍勒。未几,转饷随州,贵复引兵钞夺,权又败之。赐白金金七百两,授河南等外宣抚使。未行,赐金符,复充江汉大都督,总制兵马,总管屯田万户。天泽请罢子弟兵柄,授镇国上将军、真定总路总管,兼府尹。徙东平,又徙河间。座。谥武穆三子:烜,大中大夫、同知两淮转司事;火赤,善化县必。烜子无享。

元亨,字太初,至元二十九年,以大臣荐,入见皇太子于隆德殿,命直宿卫,出为龙兴路同知,擢黄州通判,移婺州。势政以元亨阀阅近臣,不宜限年劳,由奉训大夫进朝列大夫。元亨有吏能,豪民许诈乘传肆为奸利,元亨以法绳之,余皆惕息。婺州不产铜,元亨言于行省,罢铸钱,民万颂之,延祐四年,迁饶州路同知,未赴任而卒。年五十四。

初,天倪卒,子楫、权幼,天泽袭为万户,及长,天泽辞万户,世祖弗许,别授二子官。烜卒,弟火赤未仕,元亨母张氏使以父爵让火赤,由是火赤得善化县尹。人皆称史氏之世让焉。

天安,字金甫,从秉直降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太祖十一年,从讨锦州张致,平之。十四年,又从略西,生擒鄜州张资禄,号张铁枪,骁将也。武仙条天倪于真定,天泽进兵野头,天安亦率所部来赴,并力攻仙,败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文化教育事,屯真定。

宋人聚兵天邢州之西山,为仙声援,遣其党赵和行间,诬倅副李甲、刘清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二人送府,大帅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鞫之,得实,乃斩和以徇。太宗四年,从伐金。师还,坟剧盗果满、苏杰等,悉平之。六年入觐赐黄金、裘、马。宪宗五年,卒。子枢。

枢字子明,年二十余,以功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宪宗四年,初籍新军,诏大臣求可以慎固封守,闲于将略者。擢枢征行万户。配以真定、相卫、怀孟新军,戌唐、邓二州。五年,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

八年宪宗伐宋,枢从天泽觐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枢奏曰:“臣祖、父,受国厚恩,今陛下亲总六师,暴露万里之外,臣愿出死力,以报国恩之万一。”帝壮其言,命为前锋,从攻宋剑州。州侨治于若竹崖,前阴绝涧,深数百心爱。枢率壮士数十人,缒而下。及城降,大宴诸将,帝顾皇后,使饮枢酒,谕降将曰:“此国家殊礼,尔等有功,礼亦如之。”九年,从天泽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追至重庆而还。

世祖即位,改赐金符。中统二年,从天泽扈驾北手。三年,从天泽围李璮于济南。枢营于城西南,夹涧为栅,淫雨暴涨,栅木坏,枢曰:“乘隙,今夜必出。”命作苇炬数百待之,参军夜,曲果至飞炬掷之,风怒火烈,弓弩兼发,大溃,死者无算。未几,璮就擒。

至元四年,宋人攻开、达诸州,以枢为左壁总帅,佩虎。七年,高丽权臣林衍死,其党化公为王,窜珍,岛进枢昭勇大将军,高丽凤州等处经略使,佩虎符,领屯田事。八年五月,枢与经略使忻都等进兵至高丽,谓诸将曰:“贼势方张,未易力胜。况盛暑,马弓力驰弱,猝不可用。宜分军三路,多张旗帜,以疑之,吾潜师捣穴,可破也。”诸将从其计,大破珍岛贼,平其地而还。

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颜伐宋,赐锦衣、鞍勒弓矢,仍给天泽帐下十人。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时新附之众,所在依险自保,枢以威信招纳之。皆复以为民。

十四年,移疾还。十九年,起为东京路总管,辞不赴。二十一年,以卢世荣荐,拜中书左丞。世荣败。坐免。二十三年,复授中奉大夫、山东西道宣慰使。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子:焕,昭勇大将军、后卫亲军指挥使,佩金符;辉奉训大夫、秘书少监。

天泽,字润甫,身长八尺,音吐如钟,善骑射,膂力过人。天泽帅真定,署天泽帐前军总领。

太祖二十年,天泽送其母还北京,甫行,而天倪为武仙所害,府经历王缙追及天泽于中途,曰:“变起仓卒,部曲虽散走,尚在近郊,公能回辔而南,则不招自至矣。”天泽毅然曰:“兄弟之仇,不反兵,虽死何敢避。况不必死耶!”即倾赀装,购甲仗南还。次满城,收兵千余,马刑事百匹。遣监军李伯佑诣国王孛鲁言状,且请济师。

勃鲁承制授天泽都元帅,使笑乃□率蒙古兵三千援之合势攻仙。生擒其将葛铁,军威大振,遂复中山、赵州,进屯进野头,仙惧奔西山抱犊砦。三月,遂复真定。六月,宋将彭义斌以兵应仙,天泽御于赞皇,擒斩之,未几,仙令谍者入城若大历寺为内应,夜半斩关纳仙。天泽逾城走,援于藁城董俊。俊授以锐座数百人,与笑乃□军合,攻仙。二十一年八月,天泽夜袭真定,克之,仙复走抱犊砦,笑乃□仇民从贼,驱万余人将杀之,天泽曰:“此为其所胁耳。杀之可悯。”力争天笑乃□,始得释。天泽招集流散,官府、民居日以完葺。以抱犊诸寨仙之巢穴,急攻之,仙败遁,相、卫州遂平。

太宗即位,议立三万户,分统汉兵,适天泽入觐,太宗素知天泽,以杖麾天泽及刘黑马、萧札剌居右,诏为万户,其居左者悉为知户,遂以真定、间,在名、济南东平五路兵围之。金将完颜合达以十万众来持,战不利,诸将皆北,天泽独绕出敌后,夹攻之,仙弃城走。

四年,太宗由白坡渡河,诏天泽以兵会河南,招降太、睢、柘等州县,金徐州行省完颜庆山努入援,败之于杨驿店。床山劝马踬被擒,见天泽,问为谁?天泽曰:“我真定史万户也”庆山努曰:“是天泽科,吾国已残破,公其以生灵为念”后床山努卒不屈死。五年春,金主突围而出,使完颜白撒自黄龙冈袭新卫,天泽率轻骑赴之,白散等败走蒲俘斩八万余人。金言奔归德,天泽会诸军于城下,新卫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全军。人主自归德迁蔡州,元帅倴率大军围之,天泽当其北面,力战有功。蔡州平,天泽还军真定。

时政烦赋重,贷钱于西北贾人以代输,数倍其息,谓之关羔利,民不堪。天泽奏请官为代偿,本息平而止。岁饥,假贷以充民赋,积一万三千锭,天泽罄家资率属吏偿之。又请以中户为军上,上下户为民,著为定籍,从之。

七年,从皇子曲出伐宋,攻枣阳,天泽先登拔之。又攻襄阳,宋舟师数吉陈于峭石滩,天泽挟两舸真前捣之宋师覆溺无算。九年,从口温不花攻克光州。次复州,宋舟师栅湖中,天泽曰:“栅破,则自下。”募死士四千攻其栅,破之,复州降。进攻寿春,乘胜而南,所向辄克。

宪宗三年,入觐,赐卫州五县分邑。世祖在潜邸,知汉地不治,河南、陕西尤甚,请以天泽及赵壁为经略使。天泽均赋税,更钞法,建行仓,立屯田、保甲,境内大治。七年,诏阿蓝答儿钩较诸路财赋。阿蓝答儿性若刻,锻炼罗织,无所不至,独以时望容假天泽。天泽曰:“我为经略使,愿责我而宽属吏。”由是获免者甚众。

八年,从宪宗伐蜀,明年夏,驻合州钓鱼山,疫作,议班师。宋将吕文得力以艨艟数千溯江而上,战不利。帝命天泽御这,天泽分两翼,截江为陈。自率麾下迎敌,夺战舰数百艘,追至重庆而还。

吕统无年,世祖首召天泽,问以治安之道,天泽疏奏:“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督诸路施恩泽以安反侧,屏贪残以任贤能,颁俸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则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帝嘉纳之,以天泽为河南等路宣抚使,俄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帝问窦默曰:“腾欲求如唐魏征者,岂有其人乎?”默对曰:“深谋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帝以为然。二年夏五月,拜中,书右丞相。天泽谓同官:“天泽本武夫,邮局堪负荷。但事理未安者,老夫通译其间,为诸君条达之。何敢言相?”人多其能让。初宪宗时,括民户百余万至是诸色占役者大半,天泽翻奏罢之。秋七月,从世祖讨阿里不哥,次昔木土之地,线真将可右军,天泽将左军,合势蹙之,阿里不哥败走。

三年,李璮叛,诸王哈不赤讨之,复命天泽往,闻璮入济南,笑曰:“豕突八笠,无能为矣!”乃进说于哈必赤曰:“璮兵精,不宜力角,当岁月毙之。”于是,深沟高垒,遏其奔轶,城中食尽,出降,生擒李璮,斩于军门。

初,天泽将行,帝临轩授,招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其谦慎如此。言者谓李璮之叛,由诸将权太重。天泽遂奏:“兵民之官,不可并在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于是史氏解兵符者十七人。

至元元年,加光禄大夫。三年,皇太子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天泽为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四年,复加光禄大夫,改左丞相。六年,降授为平章政衙。大军攻襄,诏天泽与驸马剌出往经画之,赐白金楮币。天泽相要害,建地堡,以绝襄阳声援,为必取之计。七年以疾还,八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

十年,与平章阿术等进攻樊城拔之,襄阳降。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以左丞相行中书省于荆湖。天泽至郢州,疾笃,还襄阳,帝遣近问赐药饵,天泽附奏曰:“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语不及他。十二年二月卒,年七十四。帝闻,震悼,赙白金二千五百两,赠太尉,谥忠武,后累赠太师,追封镇阳王。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事,毅然以天下自任。言约鸸是核,气和而色壮。年四下始折节读书,尤熟于《资治通鉴》。至论成败得失,虽都是宿儒自以为不及也。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或劝以权自张,天泽举韦澳告周墀之语曰:“愿相公无权。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言者惭服。初泽取卫州,获卫士蒲察辅之,问金之名士,以近侍局副使李大节对。及史归德,获大节。署为参谋,委以一路之事,常署空名,委劄数十事,畀大节用之。又使王昌龄治食邑,尽蠹民之政,昌龄一切罢之。失职者造为诬谤,天泽不顾也。其知人之明,多类此。天泽髯已白,用药染之,世祖见而问曰:“史拔都之髯,何乃更黑耶?”对曰:“臣览镜见白髯,窃悼衰暮效力于陛下之日浅,故染之。”帝大喜。世祖时,汉人赐名拔都者,惟天泽与张宠范、张兴祖三人云。

九子:格樟,真定顺天新军万户;棣,卫辉路转运使;杠,湖广行省砂丞;札淮东道廉访使;梓,同知漕;楷,同知南阳府;构中书左丞。

格,字晋明,宪宗二年,以卫州汉、胙城、新乡、获嘉、苏门五县封天泽,即以格为节度使。从宪宗伐宋。宪宗崩,至各林,留廉州,五年始得归。大军围襄阳,格请从,授怀过大将军、毫州万户,佩虎符。天泽诫之曰:“战事无居人后。”襄阳下,赐白金、衣裘鞍马、弓矢。大军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将夏贵锁战舰绝江为阵,以拒我师。格下千户马福尝从世祖渡江,请为向导,拖舟由沙武口入湖达于江。平章阿术将二十万户,以五万户为前列,择一个帅之,格居其一。军先济,为宋将程鹏飞所却,格身被三创,力战,鹏悄乃败走。阿术奏格轻进,找军法。世祖贷之,赐白金五百两。阿术东下,格从阿里海涯围潭州,攻铁坝,炮石伤肩,又中流矢,格拔矢,先登克之。遂以格为军民安抚使,戍潭州。

旋入觐,加定远大将军。格泽服玉带,赐物也,奏上之。帝曰:“太尉所服,汝服可嫌?”即以玉带赐格。自是格班诸将,独服一品服。从攻静江,众以轒辒自蔽凿城,格当炮之礌冲,轒辒不能前,乃率士攀堞,蚁附而上,拔之。阿里海涯北还,留格戍静江。格乘胜徇定广西昭、贺、梧、浔、藤、容、象、贵、郁林、柳融、宾、邕、横、廉、钦、高、化十八州,广东肇庆、德庆、封三州,除其三年田租,发仓稻以振贫民。遣万户河、朱国宝、刘五刚、赵圭、赵修己戍昭、贺等州,千户马天麟、宋景、刘君进、花礼、完颜世英、李宗、张下、邹瑛、阎国顺、脱欢戍浔、宾、容象等州。又以千户兼民职,则权又分而令不专,皆便宜加以军民总管。事闻,诏即授十千户为总管。初,静江末下,溪洞诸蛮皆附于云南。至是,格遣使谕之,来降者五十余洞。云南行省平章赛黄赤以书让格曰:“吾与先太尉共事久,汝奈何有吾成功。”各上其事于朝,诏听格格节度。擢昭勇大将军、广西宣抚使。寻罢宣抚,改镇国上将军、广南西道宣慰使。宋将张世杰据福州,传檄岭南,诈言夏贵已复濒江州县。诸将恐江路绝,不能北归,皆托计事返静江。格曰:“此虚声怵我耳!君辈勿擅弃戍地。”行省又议弃肇庆先进三州,并兵戍梧州。格曰:“地则示贼以怯,宜分兵戍之。”行省从格言,众心始定,土贼苏促据镇龙山,横、象宾、贵四州皆受其害,格讨平之。世杰分兵破浔州,又遣其将罗飞围永州,判官潘泽民间道告急于格,格率所部援之,殄其众。

进攻宋都督会渊子于雷州,渊子走石冈州,世杰将兵数万欲复取雷州,万户刘仲海击败之。世杰悉众来攻,城中粮绝,格漕钦、廉诸州杰给之。世杰解围去。诏格移戍雷州。岭南平,行省议户赋酒醋算,格曰:“两广地狭而户少,俗悍而产贫,征之,适急其为盗耳。”事遂寝。张宠范请复将毫州兵,乃还格邓州两万户。寻拜参知政事,行广南西道宣慰副使。入觐,拜资德大夫、湖广行省右丞。日本用兵诏格督造战舰六百艘,送扬州。要束木来为左丞,钩考战舰费,欲以危法中格,无所得而止。寻迁江西右丞,进左丞,复还湖广为右丞,进平章政事,二十八年,卒。五十八。

时要束木定州县赋籍,责偿十五万锭,会赦令下,要束木独以为不应贷。格曰:“今重赋于民,民不能堪。又格恩命不征,倘大乱起,孰任其咎?”要束木始减收五万锭。未几,要束木伏诛,格已先座矣。

子耀、荣。荣袭邓州旧军万户。

耀,字焕卿,权子。至元六年,以格为毫州万户,从围襄阳。时格无子,言于天泽,请以耀为子,天泽许之。行省授耀千户,从参政崔斌破土寇赵宣机,耀射杀数人,贼夺气。斌叹曰:“真将种也!”

阿里海拔静江,留格戍之。或问其故,曰:“吾去而静江叛,戍将必诛。史宣慰功臣子,朝当宽宥之。”

耀从格戍静江,徇定广东、西州县,以功授同知潭州总管府事,摄德庆府总管,讨平肇庆贼赵都,迁潭州路治中,改广东道宣慰副使。唆都将兵至广州,耀主办馈运,事治而民不扰。改浙东道宣慰副使,从省臣破山贼柳分司,又从讨杨镇龙、娄蒙才等,皆擒斩之。张宏范自南海还,求将毫州兵,还邓州于史氏,诏允之。是时,令诸将位至省臣者,许自择,欲相去将,欲相罢将。格已官右丞,奏请以张温代为邓州万户,世祖曰:“史天泽之兵,岂可使他人代将。”部格:“谁可授万户者?”格奏:“臣子耀可。”耀固辞,请俟弟荣授之。及各座,诏以耀袭邓州旧军万户,耀以弟荣入觐,奏曰:“荣为臣所后,父格之子,今年十四岁,宜代臣为万户。”世祖曰:“昔天泽让职于兄子,今汝复让职于弟,真天泽子孙也。”

至元二十九年,以将讨爪哇,授耀福建等处行省平章政事,赐金虎符。未几,改命史弼,耀不行。

成宗即位,拜江浙行省左丞。会人告省臣迎诏,裼衣上香,引耀为征。遣御史按问耀,言未见其裼,但不束带耳。当国者庇其人,摭耀他事,史官。

大德元年,起为江浙行省左丞,移湖广二年,复还江西。以屯田赣州,兵多死于瘴疠,广东宣慰司加丁粮于田租之外,皆按治主者之罪。入为大司农,核公帑逋缗钱数千万,率势家贷为贸易,负子钱不归,耀悉征入之,不徇请托。九年卒。年五十,泰定三年,追谥义襄,耀性刚狷,虽勋贵不肯少下之。廉于财,所至赁屋以居。

子埙,瑞州总管,迁江西省左丞。卒。

天祥。父怀德,秉直从祖弟也,从秉直降于木华黎命怀德就领黑军。后从木华黎攻大宁,先登擒二将,中流矢卒。

天祥初署都镇抚,木华黎选降卒勇健者二百人隶之。太祖九年,从木华黎略地高州,攻拔惠各、金源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失敌,且天祥尝许以不死。杀之,何以取信于后。”乃释为千户。

怀德卒,一面祥痛愤,战愈力。十年,与吾也而攻北京,降其将寅达虎、乌古伦。进略北京傍近诸寨,擒都统不剌,释其缚,谕以利害,不剌感泣,愿效死。天祥命与降将王都统往谕楼子崖等二十余寨,悉降之,得胜兵八千人。惟西乾河答鲁、五指山杨赵奴不降,天祥攻之,赵奴死,答鲁败走。授西山总帅兵马。兴州守赵守玉反,天祥与吾也而分道坟平之。答鲁聚众寇龙山,槊剌吾也而堕马,天祥驰救获免,复与战,败之,答鲁死。进克兴中府。

十一年,从木华黎擒张致于锦州,得黑军五百人,命天祥统之。

十一年春,觐太祖于鱼儿泺,赐金符,授提控元帅攻拔金、苏复等州获金半岛完颜帑、耶律神都马,迁镇国上将军、利州节度使、所部降民都总管、监军兵马元帅。武平贼祁各尚拒命,天祥击斩这。遂拎金将巢元帅以献。又讨浴州叛将重儿,斩之,十三年,权兵马都元帅,蒙古、汉军、黑军并听节制。从大华黎攻拔河东平阳等八十余城。

十五年,略地至真定,天祥谓木华黎曰:“攻之恐戮及无幸,不如先往谕之。不从,加兵未晚。”木华黎许之,守将武仙果降,已而请留天祥守真定,木华黎曰:“天下未定,天祥智勇之士,不可离吾左右。”乃使秉直子天倪守真定,而以天祥为左副都元帅,引兵南屯邢州。仙兄贵以万人壁邢州。西山,负固不降。天祥率完颜胡速等扳援而上,尽翱捕之。贵大惊,谓天祥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能至此。”遂以众降。又从木华黎败金人于黄龙冈,拔单、滕、充三州。

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剑斩之,天祥请代攻。木华黎大悦,赐皮甲一,又以己铁铠被之。鏖战良久,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歆矣,宜少息。”赐又金鞍名马。十六年,从拔绥德、鄜、坊等州。十七年,木华黎攻青龙、金胜诸堡,花帽军坚守不下,既破欲屠之,天祥力谏而止。

十八年,赐金虎符,授蒙古、汉乐兵马都无帅,镇河中。是冬,略地西夏,还遇贼狙,射伤额,遂失明。十九年,归北京等七路兵马都无帅。太宗二年,入觐,乞致仕。不许。三年,太宗用兵河南,强之行,使转漕,馈诸军饷。

四年,命天祥领民兵数千,屯霸州之益津,行元帅府事,赐衣一袭。会天祥金疮发,睿宗闻而悯之,授海滨和众利州等处总管,兼领霸州御衣局人菝都达鲁花赤,行北京七路兵马都元帅府事。宪宗八年卒,年六十八。

天祥长身骈胁,膂力绝人,性好施予。太宗七年,括中州户口,天祥纵其奴千余口为良民,人万颂之。

子:彬,江东提刑按察副使槐,袭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史臣曰:“史秉之降附,盖为保全宗族之计,然其父子卒以功名显,余既叹秉直之知去就,又叹用人者能各尽其智勇也。天泽出入将相,不伐不施,世祖谓:‘郭子仪、曹彬终身无大过。朕所见者惟史天泽似人。’知言哉!”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列传第三十五》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列传第三十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三十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新元史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户口科差税法元中叶以后,课税所入,视世祖时增二十余倍,即包银之赋亦增至十余倍,其取于民者可谓悉矣。而国用日患其不足,盖縻于佛事与诸事戚之赐赉,,

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新元史

志第三十六 食货二 △田制农政元之田制:曰官田,曰民田,曰兵民屯田。官田皆仍南宋之旧,第核其影射而已。至元二十三年,以江南隶官之田多为豪强所据,立营田总管府履亩计之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户口科差税法元中叶以后,课税所入,视世祖时增二十余倍,即包银之赋亦增至十余倍,其取于民者可谓悉矣。而国用日患其不足,盖縻于佛事与诸事戚之赐赉,无岁无之,而滥恩幸赏,溢出于岁例之外者为尤甚。至大二年,中书省臣言:“常赋岁钞四百万定,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定,常年所支止二百七十万定。今已支四百二十万定,又应支而未给者尚百余万定。臣等虑财用不继,敢以上闻。”及仁宗即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言:“每岁应支六百万余定,又土木营缮之费数百万定,肉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内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万余定,北边军饷又六七百万定。今帑藏裁余十一万定,安能周给不急费。亟应停罢。”夫承平无事之日,而出入之县绝如此。若饥馑荐臻,盗贼猝发,何以应之。是故元之亡,亡于饥馑资贼盖民穷财尽,公私困竭,未有不危且乱者也。今为《食货志》,其目二十有二:曰户口,曰科差,曰税法,曰田制,曰农政,曰洞冶课,曰盐课,曰茶课,曰酒醋课,曰市舶课,曰常课,曰额外课,曰斡脱官钱,曰和籴和买,曰钞法,曰海运,曰岁赐,曰禄秩,曰入粟补官,曰赈货,曰内外诸仓,曰惠民药局。凡措办之得失,出入之赢绌,略具于此矣。后世制国用者,尚其鉴之哉。元之取民,计户、订丁、计亩。丁税、亩税者,历代之所同也。至民户之充差发,则开除于分拨,收系于添额协济者,其事尤胶?葛烦碎,为历代所未有焉。今摭其大概,著于篇。世祖至元八年,命尚书省阅实天下书口,以条画谕天下。初,太宗四年,括中州户得七十三万有余。八年,复括中州户,续得一百一十万有余。宪宗二年,再籍汉地户口。至是,因争理户计者,往复取勘,不能裁决,乃谕尚书省依累降圣旨,分别定夺。凡合当差发户数,再行添额,并令协济额内当差之户。其条画所列,收系充当差发者:曰诸王、公主、驸马并诸官员户计。凡随营诸色人等,于壬子年籍后投来或各处容留人等,不曾附籍,并诸投下人员招收附籍、漏籍、放良、还俗等户。曰五投下。凡系好投拜人户,及在后投属,或本投下招收,别无身役者。曰各投下军站户。凡壬子年籍后投来,别无身役者,又诸色人等有田宅妻子者。曰军户。查照军籍内无姓名者,又原籍贴户不曾应当差役者。曰站赤户。查照原籍贴户,及附籍内不见户数者。曰诸色人匠。诸投下壬子年原籍不当差役人户,附籍军人诸色人等无改拨充匠明文者,诸漏籍户改正为民者。曰驱良。依甲竿年合罕皇帝圣旨,军前虏到驱口随处附籍者。本使附籍户下漏抄驱口,及不当本使差役者。附籍户口在外另籍者,或本使于军籍内作驱攒报者。曰驱良。乙未年附籍民户,壬子年他人户下抄上作驱或漏籍已改正为民者。本抄过者,本使户下附籍驱口在外另作驱口或容留附籍者。本使户下不曾附籍,驱口在外,壬子年不曾抄上者。主奴俱漏籍另居,今次取勘,不见本使下落者。曰放良。民户良书写便住坐,或为良者。驱口壬子年以前得良书,却于他人户下为驱附籍者。诸投下放良户,良书写不得投属别管,官司者抄过为良,依良书另立户名者。巳放为良,本使再立津贴钱物或分当差役文字仍依良书为民者。壬子年附籍漏籍户已经分拨与各投下,并诸官员户计本主放良者。曰新案主户。犯刑官吏已经断没家属,及户下驱奴并依已断发付者。断事官及各属达鲁花赤官擅自断讫之杂犯人等改正为民者。曰输脱户。曰回回畏兀儿户。现住民户城里者。曰答失蛮迷里威失户。有营运产业者。曰打捕户。壬子年附籍打捕户,因争差户计经官陈告者,附籍打捕户揭照壬子年原籍不系打捕户计者,手状称打捕户不纳皮货亦不当差者。曰儒人户。中统四年附籍漏等儒人,或壬子年别作名色附籍,并户头身没子弟读书,又高智耀收到驱儒从实分拣不通文学者。此外诸色人户下子弟深通文义者,止免本身杂役。曰析居户。军站急递铺驾船漏籍铁冶户下人口析居,揭照各籍所无者。民匠打捕鹰户诸色附籍漏籍人等户下析居者。灶户下人口所析居者。但充当丝料。曰招女婿养老。女婿妻亡另居者,或已将原妻休弃者。良人驱户女婿者。年限女婿,年限满而不归者。曰诸人户下漏抄驱口,今已成丁者。曰随朝并各位下诸色承应人见不应承者。曰涿州、合兰水、西京忽兰、南京张子良各管户计革罢,原委头目者,皆籍为当差户数之添额也。至元二十七年,准尚书省议,籍定儒医户计,拟令除免杂泛差役外,续收儒户医户,别无定夺。至大四年,诏诸色人等各省定籍,今后各投下诸色,并遵世祖皇帝以来累朝定制,不得擅招户计,诱占驱奴,违者罪之。其户口总数:中统元年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有九,迨至元二十八年,户部上天下户口,内地一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科差之名二:曰丝料,曰包银。丝料之法,太宗八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出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绵颜色输于本位。包银之法,宪宗五年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至是止征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及世祖而其制益详。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格。各路年例应纳官存留包银并丝料粮税等差发,依原籍民户数目从实科放,勿循近年虚例勘定,合科差发总额,府科与州验民户多寡,土产难易,以十分为率,作大门摊。其广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元管户内丝银全科系官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全科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包银之数与系官户同。减半科户,每户输系官丝八两,五户丝三两二钱,包银二两。止纳系官丝户,若上都、隆兴、西京等十路,十户十斤者,每户输一斤,大都以南等路十户十四斤者。每户输一斤六两四钱。止纳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交参户内丝银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漏籍户内止纳丝户,每户输丝之数与交参丝户同。止纳钞户,初年科包银一两五钱,次年递增五钱,增至四两,并科丝料。协济户内丝银户,每良输系官丝十两二钱,包银四两;止纳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之数与丝户同。摊丝户,每户科摊丝四斤。储也贝八速儿所管户,每户科细丝,其数与摊丝同。复业户并渐成了户,初年免科,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科,与旧户等。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全科户,输一两。减半户,输五钱。于是以合科之数分为三限输纳,初灾之地听输他物折焉。其物各以时估为则。二年,复定科差之期。丝科限八月,包银初限八月,中限十月,未限十二月。三年,又命丝料无过七月,包银无过九月。至元二年,敕所有诸王并诸投下人户,除匠人、打捕户、鹰房子、金银铁冶户外,有分拨民户五户丝投下交参户,每年合纳丝绵、包银并五户丝,与本路民户一体验贫富科征。十八年,以应当差发者,多系贫民,其豪强往往侥幸苟避,饬依验人户事业多寡,品第高下,攒造鼠尾文簿科敛。二十八年,以《至元新格》定科差法,诸差税皆司县正官监视,诸夫役皆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皆先多丁、后少丁。成宗大德六年,又令巳输丝户,每户俸钞中统钞一两,包银户每户科二钱五分,摊丝户每户科摊丝五斤八两。丝料限八月,包银俸钞限九月,布限十月。大率因世祖之旧而损益之云。科差总数:中统四年,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斤,钞五万六千一百五十八锭。旧纪作丝七十万六千四百一斤,钞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锭。至元二年,丝九十八万六千九百一十二斤,包银等钞五万六千八百七十四锭,布八万五千四百一十二匹。旧纪作丝九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斤,钞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二锭。三年,丝一百五万三千二百二十六斤,包银等钞五万九千八十五锭。四年,丝一百九万六千八四百十九斤,钞七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定。天历元年,包银差发钞九百八十九锭,贝八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一百一十九索,丝一百九万八千八百四十二斤,绢三十五万五百三十匹,棉七万二千一十五斤,布二十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匹。旧纪,天历二年赋入之数:金三万二十七定,银一千一百六十九定,钞九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定,帛四十万七千五百匹,丝八十八万四千四百五斤,棉七万六百四十五斤。税法。行于内地者曰丁税、地税。太祖时,命诸色人等,凡种田者,依例出纳地税。太宗元年。命汉人以户计出赋,西域人以丁计出赋。每户科粟二石,复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九年,乃定科征之法,命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斗,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其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以征之。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工匠、僧、道验地,商贾验丁。虚配不实者杖七十,徒二年。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杖一百。至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会计之法始备焉。中统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凡该纳丁税,蒙古、回回。河西、汉人并人匠及诸投下各色人等,依例征纳地税外,蒙古、汉人军站户减半输纳。其后汉军又额定赡军地四顷免税,余悉征之。至元三年,诏窎户种田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科之。地税于种田之所验地科之,漫散之户逃于河南等路者,依见居民户纳税。八年,又令西夏中兴路、西宁州、兀剌海之处,地税与前僧道同。十七年,定诸路差税课程,增益者即上报,隐匿者罪之,不须履亩增税,以摇百姓。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斗。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协济户:丁税每丁粟石,地税每亩粟五斗。随路近仓输粟。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费钞二两,富户输远仓,下户输近仓。郡县各差正官一员部之,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凡粮到仓之时,收受出给朱钱,权豪结揽者罪之。仓官、攒典、斗脚人等飞钞作弊者,并量诸法。若近下户计去仓远,愿出脚钱,就令附近民户带纳者听。凡纳粮,用官降斛斗收受,一色乾圆洁净之新米,但有糠秕,责仓官人等赔赏。批纳之期,分为三限:初限十月,中限十一月,未限十二月。违限者,初艰笞四十,再犯杖八十。其失限或税石不足,各处之达鲁火赤,管民官、部民官、部粮官,不分首从,一同科罪。其任满官,有拖欠税石。勿给由。大德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复定上都、洒间输纳之期。上都初限次年五月,中限六月,未限七月,河间初限九月,中限十月,末限十一月。七年,江南行御史台言:“法有万世不改者,亦有随应改者,不可一概论也。切谓汉军旧例每户额定赡军地四顷,其余亩数皆令纳粮,虽曾累行文字,然实难能行。今军户口累渐多,所当军役屯守去处,南至南海,北至和林,别有征行,则南者益南,北者益北,动又至于数千里外,去家万里,家中又与民户同当一切杂泛差役,侍卫差役尤为浩大。其余科差且置勿论,只计其起发所需,每户该钞至有八十定者。农家别无生计,若不典卖田土,何处出办。往日军户,地有至三二十顷,今皆消乏破坏,不可胜计,中等人家庄田尽废。现今乞匈为生者处处有之。若更拘勘未曾消乏,现勘当役军户地亩存四顷之外者,必要尽数纳粮,此事果行,不过数年,军户必尽破散,人无雇籍,不可复用。近日民间多有告讦有隐藏地亩者,地主惟随其所欲承奉买主。又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最军户地亩,以此为名协敛钱物肢足,方能释免。但凡地过四顷之家,长杯扰俱。今于紧急用兵之时,有此事端,深为可虑。去年枢密院奉旨,约各处管民官司不得打量军户地亩,文字在官,百姓不知,狡猾之徒,恐协军户与旧无异。若令每衬置一粉壁,其上但写不得讦告军户地亩数字,如此则军户皆得免其逼协侵据之患。四顷纳税一节,待边境事宁,用兵稍缓,然后别议似为长便。”从之。至秋税、正税之法,但徵田税,无丁税,行于江南。本沿宋之旧制。世祖平江南,除江东、浙东二路,其余便徵秋税而已。至元十九年,用柳州总管姚文龙言,命江南税粮依宋旧制折输绵绢杂物。是年二月,又用中书右丞耿仁言,令输米本分之一,余并人钞,以七万定为率,岁得羡钞十四万定。其输米者,止用实斗斛。元贞二年,始定徵江南夏税之制。于是秋税止令输租,夏税则输木棉、布绢、丝棉等物。其所输之物,视粮以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输三贯者,江浙省婺州等路、江西省龙兴等路也。输一贯者,福建省泉州路也。输一贯五百文者,江浙省绍兴路、福建省漳州等五处也。江西各路秋税纳粮,有用现行斛斗,比宋文思院斛抵一斛半者,故免其夏税。两广以盗试多、民失业,亦免之。独湖广省以阿里海涯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为门摊,每户一贯二钱,增课钱至五万定,至是宣慰使张国纪复科夏税,民病甚。大德二年,御史台臣言其弊,成宗命中书省趣罢之。三年,又改门推为夏税而并征之,每石计三贯以上,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至大三年,中书省臣言:“腹里百姓当一切杂泛差役,更纳包银、丝绵、税粮,差役甚重。江南收附四十余年,百姓纳田税外,别无差发,请除两广、福建,其余两浙、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淮、荆湘等路,验纳粮民户见科粮数,一斗添荅二升。”从之。泰定初,又有所谓助役粮者。其法,命江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每顷量出助役田,具书于册甲乙以次汇之,岁收其人,以助差役之费。凡寺观田,除宋旧额外,其余亦验其多寨,令出田助役焉。凡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一万四千七百八石。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行省,九百八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十八石:辽阳省,七万二千六十六石。河南省,二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六十九石。陕西省,二十二万九千二十三石。四川省,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石。甘肃省,六万五百八十六石。云南省,二十七万七千七百一十九石。江浙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江西省,一百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湖广省,八十四万三千七百八十七石。江南三省天历元年夏税钞数,总计中统钞十四万九千二百七十三定三十三贯。江浙省,五万七千八百三十定四十贯。江西省,五万二千八百九十五定十一贯。湖广省,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定二贯。

【版权声明】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三十七 食货三-新元史

志第三十七 食货三 △洞冶课附珠玉硝矾竹木课凡洞冶、盐、茶、酒及一切杂税,俱谓之课程。至元二十年,以中兴州及真定、太原等路课程,较之前年,正额增余外,有多至数倍者,

列传第三十五-新元史

列传第三十五 史秉直进道天倪楫权元亨天安枢天泽格耀天祥史秉直,永清人,祖伦,筑室得藏金,遂饶于财。金末,中原大乱,叹曰:“财者,人之命也,安可独享。”乃遍周贫乏,建,

列传第三十六-新元史

列传第三十六 张柔宏彦宏略宏范珪张柔,字行刚,汲州定兴人。少康慨,尚气书,以豪侠称。右额有肉如钱,怒则坟起。贫不事产业,尝曰:“大太夫当为公侯,田舍翁不足道也。”金

列传第三十五

史秉直进道天倪楫权元亨天安枢天泽格耀天祥史秉直,永清人,祖伦,筑室得藏金,遂饶于财。金末,中原大乱,叹曰:“财者,人之命也,安可独享。”乃遍周贫乏,建家塾,招徕学者,岁大祲,发粟八万石赈之,父成圭。亦倜傥好施。秉直,读书尚气概。太祖八年,木华黎率师南伐,所向残破。友直残族谋曰:“世乱如此,吾家百口何以自保?”已而知降者皆无恙,即率乡民万人诣涿州军门降。木华黎欲官之,秉直辞而荐其子。乃以子天倪为万户,而命秉直统降人家属屯霸州。来宜拊众有方,远近来降者十余万家。寻迁于漠北,降道众饥,秉直所得牛羊悉杀以食之,全活无算。九年,从攻北京,城降。诏以吾也尔为北京路都元帅,秉直行尚书六部事。吾也尔虽为大帅,其军府事一委秉直,又以秉直主馈饷,军中未尝乏绝。天倪以都元帅行真定府事,降将武仙副之。天倪将赴真定,戒直密戒之曰:“观仙之词气,必不为我用,宜备之。”天倪谓:“大人奈何教儿猜中,而不信人。”秉直怒,乃携其孙楫、权还北京,曰:“吾不忍其并及于难也。”既而仙果袭杀天倪,人始服其先识。太宗二年,以老病谢事归。前巾蠃马,逍遥里巷,见者不知其为贵官也。卒,年七十一。弟进道,子天倪十天安、天泽。进道,字道远,大兵徇燕、赵,进道与秉直共白于母。其母曰:“吾决以天道,莫若颀之。”遂借秉直谒国王木华黎。木华黎器其才,深加抚慰。九年,从木华黎围北京。十年三月,城降,木华黎遣进追及要鲁火赤、吾也尔等进兵,攻兴州,守将赵玉望风纳款。以功进义州节度使。命管领北京勾当。十一年。锦州守将张致叛,从木华黎讨平之。又令招讨谕广宁,兵至,即迎降。就命进道守广宁,寻改留守北京,迁北京管民长官万户。进道治北京十余年,推诚御众,不为钩距谲诈之事。轻徭薄斌,阖境安之。尝谓人曰:“幼不能事父母,长不能事兄,吾于诚有阙矣。且吾兄居镇阳,吾思之,吾兄得北向思我乎?”愀然变色者久之。大宗六年,荐张翼自代,致仕归。卒年六十五。天倪。字和,姿貌魁杰。初生时有白气贯于庭中,及长。好学,日诵千言,大安末,举进士不弟,叹曰:“大丈夫立身,何必文事!使吾拥百万之众,功名可唾手取也。”木华黎见而奇之,承制授万户。天倪乃进言:“金迁都于汴,失策之甚者也。辽东、西诸郡。金之心腹地,我若据大宁以扼其吭,则辽阳可不攻自下矣。”木华黎善之。初,伦卒,乡人感其德,结清乐社以祀伦,凡四十余社。至是,天倪选其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以从兄天祥为先锋,所向无敌,分兵略三河、蓟州,谙寨皆望风款服。太祖九年,人朝,召见行幄,赐金符,授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从木华黎攻高州,又攻北京,皆降之。十年,授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八年,克平州,金经略使乞往烊。进兵真定,其将武仙不下,乃移兵趋大名,众谓城坚不可猝拔。天倪循视良久,使攻其西南隅。劲卒屡上、屡隙,天倪一跃而登,守者辟易,遂克之。十一年,清州监军王守约、平川推官合达,俱以城叛,欲从海追南归。天倪追袭至乐安,金益都行省忙古以兵来投,效之,杀守约,擒忙古,斩首万级。十二年,徇山东诸郡,部卒有宰民豕者,立斩之,军中肃然,金知中山府李明、赵州李瑀、邢州武贵、威州武振、磁州李平、浼州张立等,皆降。十四年,从木华黎徇河东,至绛州。城人甃为团楼御敌,天倪穴地攻之,楼陷,遂拔其城。木华黎大喜,木华黎大喜,赏绣衣、鞍马。十五年,武仙降,木华黎承制以天倪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仙副之,天倪言于木华黎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钞掠,非王者吊民伐罪之意。且王奉天子命,为天下除暴,岂可效他将所为。”木华黎曰,“彗。”下令:攻有剽掠者,军法从事。远近大悦。十六年,金怀州元帅王荣、潞州裴守谦、泽州王珍皆以城降。十七年,攻济南水寨,破之。十八年,徇山西,不浃旬,定四十余寨。未几,还军真定。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侵河北,天倪逆战于恩州,效之。二十年,武仙部将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叛。天倪捣其穴,尽掩杀之。仙怒,会义斌复陷山东郡县。仙谋叛,用设宴邀天倪。有知其事者,止天倪毋往,不从,遂为仙所害。先是,天倪击鞠夜归,有大星陨马前有声,心恶之,已而果及于难,年三十九,妻程氏闻乱,恐为贼污,自杀。子五人:楫、权,其三子俱死于难。楫,字大济,太宗十一年,知中山讹。宪宗三年,世祖驻六盘,召泽义经略司事,天泽奏:“臣摄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长子楫管民政,次子权又握兵柄。臣可退休。”世祖曰:“昔成吉思汗封功臣十人千户,谕众曰:“所有年幼者,汝等无疑,此人父兄俱有功,安得不报。’且功臣中,岂无一门三要职者。”意不许辞。寻迁楫征南行军万户翼经略,徇地蕲、黄。楫善抚士卒,所向有功,后天泽又请使楫袭其父职。世祖叹曰:“今争爵者多,爵者少,卿深可嘉尚。吾自有官与楫。”即以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佩金虎符。朝廷始征包银,楫请以银与物折,仍减其元数,以纾民。诏从之,著为令。各道以褚缺币相贸易,不得出境,二三岁辄一易。钞本日耗,商诱不通。楫请立银钞相权法。人以为便。或请更盐法,按籍计口给之,楫争其不可曰:“盐铁从民贸易,岂能如差税例配之。”议遂寝。元氏民有诉府僚于达官者,鞫之无实,将抵死,楫力为营解,达官曰:“是欲陷于涌现辈死地,汝救之,何也?”楫曰:“诛之足以惩扣,然不若寡之以愧其心。且人命之处理重,妄言罪不列。”乃杖而遣之。中统无年,授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所举州县佐吏有文学者三十余人,后皆知名。四年,以天倪为武仙所杀,籍仙宅赐楫。会天泽言:“兵民之官,不右关在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楫即日解印绶归。卒归。卒年五十九。五:炫,常德管军总管;辉,知孟州;燧,同知东昌事;煊,潼关提举炀,佥广西按察司事。权,字伯衡,勇而有谋,宪宗十年,天泽以万户改河南经略使,命权代为万户。四年,屯邓州,败宋将高达于樊城。世祖伐宋,次鄂州。闻宪宗崩北还,使权总兵屯江北岸之武矶山。中统元年,降诏奖谕,赐金虎符,授真定,河间、滨棣、邢洺、卫辉等州路并摩哩糺军兼屯田民户沿边镇守诸军总管万户,其所属万户、千户悉听节制。三年,改授江汉大都督,依前屯大戌。宋将夏贵攻邳州,签邳总管李杲出降。贵既去,杲哥自陈能保全一州,权奏闻其事。诏自杲哥以下,并原其罪。已而杲哥降贵事发觉诏诛之,并责权妄奏。至元元年,入觐上都。六年,复诏赴上都,问取宋方略,对曰:“樊城为襄阳之外郛,若先克樊城,则襄阳不战自降。然后东、西并举,事必有济。”帝善其言。七年,宋人入寇,权引兵趋荆子关,大破之。赐白金五百两。权翻与麾下分之。夏贵以战舰万艘载锐卒,欲截江面,权进攻破之。赐衣币、弓矢、鞍勒。未几,转饷随州,贵复引兵钞夺,权又败之。赐白金金七百两,授河南等外宣抚使。未行,赐金符,复充江汉大都督,总制兵马,总管屯田万户。天泽请罢子弟兵柄,授镇国上将军、真定总路总管,兼府尹。徙东平,又徙河间。座。谥武穆三子:烜,大中大夫、同知两淮转司事;火赤,善化县必。烜子无享。元亨,字太初,至元二十九年,以大臣荐,入见皇太子于隆德殿,命直宿卫,出为龙兴路同知,擢黄州通判,移婺州。势政以元亨阀阅近臣,不宜限年劳,由奉训大夫进朝列大夫。元亨有吏能,豪民许诈乘传肆为奸利,元亨以法绳之,余皆惕息。婺州不产铜,元亨言于行省,罢铸钱,民万颂之,延祐四年,迁饶州路同知,未赴任而卒。年五十四。初,天倪卒,子楫、权幼,天泽袭为万户,及长,天泽辞万户,世祖弗许,别授二子官。烜卒,弟火赤未仕,元亨母张氏使以父爵让火赤,由是火赤得善化县尹。人皆称史氏之世让焉。天安,字金甫,从秉直降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太祖十一年,从讨锦州张致,平之。十四年,又从略西,生擒鄜州张资禄,号张铁枪,骁将也。武仙条天倪于真定,天泽进兵野头,天安亦率所部来赴,并力攻仙,败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文化教育事,屯真定。宋人聚兵天邢州之西山,为仙声援,遣其党赵和行间,诬倅副李甲、刘清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二人送府,大帅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鞫之,得实,乃斩和以徇。太宗四年,从伐金。师还,坟剧盗果满、苏杰等,悉平之。六年入觐赐黄金、裘、马。宪宗五年,卒。子枢。枢字子明,年二十余,以功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宪宗四年,初籍新军,诏大臣求可以慎固封守,闲于将略者。擢枢征行万户。配以真定、相卫、怀孟新军,戌唐、邓二州。五年,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八年宪宗伐宋,枢从天泽觐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枢奏曰:“臣祖、父,受国厚恩,今陛下亲总六师,暴露万里之外,臣愿出死力,以报国恩之万一。”帝壮其言,命为前锋,从攻宋剑州。州侨治于若竹崖,前阴绝涧,深数百心爱。枢率壮士数十人,缒而下。及城降,大宴诸将,帝顾皇后,使饮枢酒,谕降将曰:“此国家殊礼,尔等有功,礼亦如之。”九年,从天泽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追至重庆而还。世祖即位,改赐金符。中统二年,从天泽扈驾北手。三年,从天泽围李璮于济南。枢营于城西南,夹涧为栅,淫雨暴涨,栅木坏,枢曰:“乘隙,今夜必出。”命作苇炬数百待之,参军夜,曲果至飞炬掷之,风怒火烈,弓弩兼发,大溃,死者无算。未几,璮就擒。至元四年,宋人攻开、达诸州,以枢为左壁总帅,佩虎。七年,高丽权臣林衍死,其党化公为王,窜珍,岛进枢昭勇大将军,高丽凤州等处经略使,佩虎符,领屯田事。八年五月,枢与经略使忻都等进兵至高丽,谓诸将曰:“贼势方张,未易力胜。况盛暑,马弓力驰弱,猝不可用。宜分军三路,多张旗帜,以疑之,吾潜师捣穴,可破也。”诸将从其计,大破珍岛贼,平其地而还。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颜伐宋,赐锦衣、鞍勒弓矢,仍给天泽帐下十人。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时新附之众,所在依险自保,枢以威信招纳之。皆复以为民。十四年,移疾还。十九年,起为东京路总管,辞不赴。二十一年,以卢世荣荐,拜中书左丞。世荣败。坐免。二十三年,复授中奉大夫、山东西道宣慰使。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子:焕,昭勇大将军、后卫亲军指挥使,佩金符;辉奉训大夫、秘书少监。天泽,字润甫,身长八尺,音吐如钟,善骑射,膂力过人。天泽帅真定,署天泽帐前军总领。太祖二十年,天泽送其母还北京,甫行,而天倪为武仙所害,府经历王缙追及天泽于中途,曰:“变起仓卒,部曲虽散走,尚在近郊,公能回辔而南,则不招自至矣。”天泽毅然曰:“兄弟之仇,不反兵,虽死何敢避。况不必死耶!”即倾赀装,购甲仗南还。次满城,收兵千余,马刑事百匹。遣监军李伯佑诣国王孛鲁言状,且请济师。勃鲁承制授天泽都元帅,使笑乃□率蒙古兵三千援之合势攻仙。生擒其将葛铁,军威大振,遂复中山、赵州,进屯进野头,仙惧奔西山抱犊砦。三月,遂复真定。六月,宋将彭义斌以兵应仙,天泽御于赞皇,擒斩之,未几,仙令谍者入城若大历寺为内应,夜半斩关纳仙。天泽逾城走,援于藁城董俊。俊授以锐座数百人,与笑乃□军合,攻仙。二十一年八月,天泽夜袭真定,克之,仙复走抱犊砦,笑乃□仇民从贼,驱万余人将杀之,天泽曰:“此为其所胁耳。杀之可悯。”力争天笑乃□,始得释。天泽招集流散,官府、民居日以完葺。以抱犊诸寨仙之巢穴,急攻之,仙败遁,相、卫州遂平。太宗即位,议立三万户,分统汉兵,适天泽入觐,太宗素知天泽,以杖麾天泽及刘黑马、萧札剌居右,诏为万户,其居左者悉为知户,遂以真定、间,在名、济南东平五路兵围之。金将完颜合达以十万众来持,战不利,诸将皆北,天泽独绕出敌后,夹攻之,仙弃城走。四年,太宗由白坡渡河,诏天泽以兵会河南,招降太、睢、柘等州县,金徐州行省完颜庆山努入援,败之于杨驿店。床山劝马踬被擒,见天泽,问为谁?天泽曰:“我真定史万户也”庆山努曰:“是天泽科,吾国已残破,公其以生灵为念”后床山努卒不屈死。五年春,金主突围而出,使完颜白撒自黄龙冈袭新卫,天泽率轻骑赴之,白散等败走蒲俘斩八万余人。金言奔归德,天泽会诸军于城下,新卫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全军。人主自归德迁蔡州,元帅倴率大军围之,天泽当其北面,力战有功。蔡州平,天泽还军真定。时政烦赋重,贷钱于西北贾人以代输,数倍其息,谓之关羔利,民不堪。天泽奏请官为代偿,本息平而止。岁饥,假贷以充民赋,积一万三千锭,天泽罄家资率属吏偿之。又请以中户为军上,上下户为民,著为定籍,从之。七年,从皇子曲出伐宋,攻枣阳,天泽先登拔之。又攻襄阳,宋舟师数吉陈于峭石滩,天泽挟两舸真前捣之宋师覆溺无算。九年,从口温不花攻克光州。次复州,宋舟师栅湖中,天泽曰:“栅破,则自下。”募死士四千攻其栅,破之,复州降。进攻寿春,乘胜而南,所向辄克。宪宗三年,入觐,赐卫州五县分邑。世祖在潜邸,知汉地不治,河南、陕西尤甚,请以天泽及赵壁为经略使。天泽均赋税,更钞法,建行仓,立屯田、保甲,境内大治。七年,诏阿蓝答儿钩较诸路财赋。阿蓝答儿性若刻,锻炼罗织,无所不至,独以时望容假天泽。天泽曰:“我为经略使,愿责我而宽属吏。”由是获免者甚众。八年,从宪宗伐蜀,明年夏,驻合州钓鱼山,疫作,议班师。宋将吕文得力以艨艟数千溯江而上,战不利。帝命天泽御这,天泽分两翼,截江为陈。自率麾下迎敌,夺战舰数百艘,追至重庆而还。吕统无年,世祖首召天泽,问以治安之道,天泽疏奏:“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督诸路施恩泽以安反侧,屏贪残以任贤能,颁俸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则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帝嘉纳之,以天泽为河南等路宣抚使,俄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帝问窦默曰:“腾欲求如唐魏征者,岂有其人乎?”默对曰:“深谋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帝以为然。二年夏五月,拜中,书右丞相。天泽谓同官:“天泽本武夫,邮局堪负荷。但事理未安者,老夫通译其间,为诸君条达之。何敢言相?”人多其能让。初宪宗时,括民户百余万至是诸色占役者大半,天泽翻奏罢之。秋七月,从世祖讨阿里不哥,次昔木土之地,线真将可右军,天泽将左军,合势蹙之,阿里不哥败走。三年,李璮叛,诸王哈不赤讨之,复命天泽往,闻璮入济南,笑曰:“豕突八笠,无能为矣!”乃进说于哈必赤曰:“璮兵精,不宜力角,当岁月毙之。”于是,深沟高垒,遏其奔轶,城中食尽,出降,生擒李璮,斩于军门。初,天泽将行,帝临轩授,招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其谦慎如此。言者谓李璮之叛,由诸将权太重。天泽遂奏:“兵民之官,不可并在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于是史氏解兵符者十七人。至元元年,加光禄大夫。三年,皇太子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天泽为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四年,复加光禄大夫,改左丞相。六年,降授为平章政衙。大军攻襄,诏天泽与驸马剌出往经画之,赐白金楮币。天泽相要害,建地堡,以绝襄阳声援,为必取之计。七年以疾还,八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十年,与平章阿术等进攻樊城拔之,襄阳降。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以左丞相行中书省于荆湖。天泽至郢州,疾笃,还襄阳,帝遣近问赐药饵,天泽附奏曰:“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语不及他。十二年二月卒,年七十四。帝闻,震悼,赙白金二千五百两,赠太尉,谥忠武,后累赠太师,追封镇阳王。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事,毅然以天下自任。言约鸸是核,气和而色壮。年四下始折节读书,尤熟于《资治通鉴》。至论成败得失,虽都是宿儒自以为不及也。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或劝以权自张,天泽举韦澳告周墀之语曰:“愿相公无权。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言者惭服。初泽取卫州,获卫士蒲察辅之,问金之名士,以近侍局副使李大节对。及史归德,获大节。署为参谋,委以一路之事,常署空名,委劄数十事,畀大节用之。又使王昌龄治食邑,尽蠹民之政,昌龄一切罢之。失职者造为诬谤,天泽不顾也。其知人之明,多类此。天泽髯已白,用药染之,世祖见而问曰:“史拔都之髯,何乃更黑耶?”对曰:“臣览镜见白髯,窃悼衰暮效力于陛下之日浅,故染之。”帝大喜。世祖时,汉人赐名拔都者,惟天泽与张宠范、张兴祖三人云。九子:格樟,真定顺天新军万户;棣,卫辉路转运使;杠,湖广行省砂丞;札淮东道廉访使;梓,同知漕;楷,同知南阳府;构中书左丞。格,字晋明,宪宗二年,以卫州汉、胙城、新乡、获嘉、苏门五县封天泽,即以格为节度使。从宪宗伐宋。宪宗崩,至各林,留廉州,五年始得归。大军围襄阳,格请从,授怀过大将军、毫州万户,佩虎符。天泽诫之曰:“战事无居人后。”襄阳下,赐白金、衣裘鞍马、弓矢。大军次盐山,距郢州二十里,宋将夏贵锁战舰绝江为阵,以拒我师。格下千户马福尝从世祖渡江,请为向导,拖舟由沙武口入湖达于江。平章阿术将二十万户,以五万户为前列,择一个帅之,格居其一。军先济,为宋将程鹏飞所却,格身被三创,力战,鹏悄乃败走。阿术奏格轻进,找军法。世祖贷之,赐白金五百两。阿术东下,格从阿里海涯围潭州,攻铁坝,炮石伤肩,又中流矢,格拔矢,先登克之。遂以格为军民安抚使,戍潭州。旋入觐,加定远大将军。格泽服玉带,赐物也,奏上之。帝曰:“太尉所服,汝服可嫌?”即以玉带赐格。自是格班诸将,独服一品服。从攻静江,众以轒辒自蔽凿城,格当炮之礌冲,轒辒不能前,乃率士攀堞,蚁附而上,拔之。阿里海涯北还,留格戍静江。格乘胜徇定广西昭、贺、梧、浔、藤、容、象、贵、郁林、柳融、宾、邕、横、廉、钦、高、化十八州,广东肇庆、德庆、封三州,除其三年田租,发仓稻以振贫民。遣万户河、朱国宝、刘五刚、赵圭、赵修己戍昭、贺等州,千户马天麟、宋景、刘君进、花礼、完颜世英、李宗、张下、邹瑛、阎国顺、脱欢戍浔、宾、容象等州。又以千户兼民职,则权又分而令不专,皆便宜加以军民总管。事闻,诏即授十千户为总管。初,静江末下,溪洞诸蛮皆附于云南。至是,格遣使谕之,来降者五十余洞。云南行省平章赛黄赤以书让格曰:“吾与先太尉共事久,汝奈何有吾成功。”各上其事于朝,诏听格格节度。擢昭勇大将军、广西宣抚使。寻罢宣抚,改镇国上将军、广南西道宣慰使。宋将张世杰据福州,传檄岭南,诈言夏贵已复濒江州县。诸将恐江路绝,不能北归,皆托计事返静江。格曰:“此虚声怵我耳!君辈勿擅弃戍地。”行省又议弃肇庆先进三州,并兵戍梧州。格曰:“地则示贼以怯,宜分兵戍之。”行省从格言,众心始定,土贼苏促据镇龙山,横、象宾、贵四州皆受其害,格讨平之。世杰分兵破浔州,又遣其将罗飞围永州,判官潘泽民间道告急于格,格率所部援之,殄其众。进攻宋都督会渊子于雷州,渊子走石冈州,世杰将兵数万欲复取雷州,万户刘仲海击败之。世杰悉众来攻,城中粮绝,格漕钦、廉诸州杰给之。世杰解围去。诏格移戍雷州。岭南平,行省议户赋酒醋算,格曰:“两广地狭而户少,俗悍而产贫,征之,适急其为盗耳。”事遂寝。张宠范请复将毫州兵,乃还格邓州两万户。寻拜参知政事,行广南西道宣慰副使。入觐,拜资德大夫、湖广行省右丞。日本用兵诏格督造战舰六百艘,送扬州。要束木来为左丞,钩考战舰费,欲以危法中格,无所得而止。寻迁江西右丞,进左丞,复还湖广为右丞,进平章政事,二十八年,卒。五十八。时要束木定州县赋籍,责偿十五万锭,会赦令下,要束木独以为不应贷。格曰:“今重赋于民,民不能堪。又格恩命不征,倘大乱起,孰任其咎?”要束木始减收五万锭。未几,要束木伏诛,格已先座矣。子耀、荣。荣袭邓州旧军万户。耀,字焕卿,权子。至元六年,以格为毫州万户,从围襄阳。时格无子,言于天泽,请以耀为子,天泽许之。行省授耀千户,从参政崔斌破土寇赵宣机,耀射杀数人,贼夺气。斌叹曰:“真将种也!”阿里海拔静江,留格戍之。或问其故,曰:“吾去而静江叛,戍将必诛。史宣慰功臣子,朝当宽宥之。”耀从格戍静江,徇定广东、西州县,以功授同知潭州总管府事,摄德庆府总管,讨平肇庆贼赵都,迁潭州路治中,改广东道宣慰副使。唆都将兵至广州,耀主办馈运,事治而民不扰。改浙东道宣慰副使,从省臣破山贼柳分司,又从讨杨镇龙、娄蒙才等,皆擒斩之。张宏范自南海还,求将毫州兵,还邓州于史氏,诏允之。是时,令诸将位至省臣者,许自择,欲相去将,欲相罢将。格已官右丞,奏请以张温代为邓州万户,世祖曰:“史天泽之兵,岂可使他人代将。”部格:“谁可授万户者?”格奏:“臣子耀可。”耀固辞,请俟弟荣授之。及各座,诏以耀袭邓州旧军万户,耀以弟荣入觐,奏曰:“荣为臣所后,父格之子,今年十四岁,宜代臣为万户。”世祖曰:“昔天泽让职于兄子,今汝复让职于弟,真天泽子孙也。”至元二十九年,以将讨爪哇,授耀福建等处行省平章政事,赐金虎符。未几,改命史弼,耀不行。成宗即位,拜江浙行省左丞。会人告省臣迎诏,裼衣上香,引耀为征。遣御史按问耀,言未见其裼,但不束带耳。当国者庇其人,摭耀他事,史官。大德元年,起为江浙行省左丞,移湖广二年,复还江西。以屯田赣州,兵多死于瘴疠,广东宣慰司加丁粮于田租之外,皆按治主者之罪。入为大司农,核公帑逋缗钱数千万,率势家贷为贸易,负子钱不归,耀悉征入之,不徇请托。九年卒。年五十,泰定三年,追谥义襄,耀性刚狷,虽勋贵不肯少下之。廉于财,所至赁屋以居。子埙,瑞州总管,迁江西省左丞。卒。天祥。父怀德,秉直从祖弟也,从秉直降于木华黎命怀德就领黑军。后从木华黎攻大宁,先登擒二将,中流矢卒。天祥初署都镇抚,木华黎选降卒勇健者二百人隶之。太祖九年,从木华黎略地高州,攻拔惠各、金源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失敌,且天祥尝许以不死。杀之,何以取信于后。”乃释为千户。怀德卒,一面祥痛愤,战愈力。十年,与吾也而攻北京,降其将寅达虎、乌古伦。进略北京傍近诸寨,擒都统不剌,释其缚,谕以利害,不剌感泣,愿效死。天祥命与降将王都统往谕楼子崖等二十余寨,悉降之,得胜兵八千人。惟西乾河答鲁、五指山杨赵奴不降,天祥攻之,赵奴死,答鲁败走。授西山总帅兵马。兴州守赵守玉反,天祥与吾也而分道坟平之。答鲁聚众寇龙山,槊剌吾也而堕马,天祥驰救获免,复与战,败之,答鲁死。进克兴中府。十一年,从木华黎擒张致于锦州,得黑军五百人,命天祥统之。十一年春,觐太祖于鱼儿泺,赐金符,授提控元帅攻拔金、苏复等州获金半岛完颜帑、耶律神都马,迁镇国上将军、利州节度使、所部降民都总管、监军兵马元帅。武平贼祁各尚拒命,天祥击斩这。遂拎金将巢元帅以献。又讨浴州叛将重儿,斩之,十三年,权兵马都元帅,蒙古、汉军、黑军并听节制。从大华黎攻拔河东平阳等八十余城。十五年,略地至真定,天祥谓木华黎曰:“攻之恐戮及无幸,不如先往谕之。不从,加兵未晚。”木华黎许之,守将武仙果降,已而请留天祥守真定,木华黎曰:“天下未定,天祥智勇之士,不可离吾左右。”乃使秉直子天倪守真定,而以天祥为左副都元帅,引兵南屯邢州。仙兄贵以万人壁邢州。西山,负固不降。天祥率完颜胡速等扳援而上,尽翱捕之。贵大惊,谓天祥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能至此。”遂以众降。又从木华黎败金人于黄龙冈,拔单、滕、充三州。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剑斩之,天祥请代攻。木华黎大悦,赐皮甲一,又以己铁铠被之。鏖战良久,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歆矣,宜少息。”赐又金鞍名马。十六年,从拔绥德、鄜、坊等州。十七年,木华黎攻青龙、金胜诸堡,花帽军坚守不下,既破欲屠之,天祥力谏而止。十八年,赐金虎符,授蒙古、汉乐兵马都无帅,镇河中。是冬,略地西夏,还遇贼狙,射伤额,遂失明。十九年,归北京等七路兵马都无帅。太宗二年,入觐,乞致仕。不许。三年,太宗用兵河南,强之行,使转漕,馈诸军饷。四年,命天祥领民兵数千,屯霸州之益津,行元帅府事,赐衣一袭。会天祥金疮发,睿宗闻而悯之,授海滨和众利州等处总管,兼领霸州御衣局人菝都达鲁花赤,行北京七路兵马都元帅府事。宪宗八年卒,年六十八。天祥长身骈胁,膂力绝人,性好施予。太宗七年,括中州户口,天祥纵其奴千余口为良民,人万颂之。子:彬,江东提刑按察副使槐,袭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史臣曰:“史秉之降附,盖为保全宗族之计,然其父子卒以功名显,余既叹秉直之知去就,又叹用人者能各尽其智勇也。天泽出入将相,不伐不施,世祖谓:‘郭子仪、曹彬终身无大过。朕所见者惟史天泽似人。’知言哉!”

【版权声明】

《列传第三十五-新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传第三十七-新元史

列传第三十七 张荣邦杰宏宓刘鼎张迪福张荣,字世辉,济南历城人。父衍,以周急称于乡里。荣貌奇伟,尝从军,流矢贯眦,使人以足抵其额拔之,神色自若。金末,山东盗起,荣率乡

列传第三十五-明史

列传第三十五 ○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

列传第三十六-明史

列传第三十六 ○杨士奇杨荣曾孙旦杨溥马愉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

列传第三十五

  ○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胡俨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近年以来,台纲不肃。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御史纠弹,皆承密旨。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朝捐刀镊,暮拥冠裳。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恶,乡邻必记。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  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古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  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乡邦。同寅协恭,相倡以礼。而今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是使柔懦之徒,荡无廉耻,进退奔趋,肌肤不保。甚非所以长孝行、励节义也。臣以为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催科督厉,小有过差,蒲鞭示辱,亦足惩矣。  臣但知罄竭愚衷,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惟陛下幸垂鉴焉。书奏,帝称其才。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录。  缙尝入兵部索皁隶,语嫚。尚书沈溍以闻。帝曰:“缙以冗散自恣耶。”命改为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得罪死,缙代郎中王国用草疏白其冤。又为同官夏长文草疏,劾都御史袁泰。泰深衔之。时近臣父皆得入觐。缙父开至,帝谓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归八年,太祖崩,缙入临京师。有司劾缙违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谪河州卫吏。时礼部侍郎董伦方为惠帝所信任,缙因寓书于伦曰:“缙率易狂愚,无所避忌,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濞之虞。冉阝哈术来归,钦承顾问,谓宜待之有礼,稍忤机权,其徒必贰。此类非一,颇皆亿中。又尝为王国用草谏书,言韩国事,为詹徽所疾,欲中以危法。伏蒙圣恩,申之慰谕,重以镪赐,令以十年著述,冠带来廷。《元史》舛误,承命改修,及踵成《宋书》,删定《礼经》,凡例皆已留中。奉亲之暇,杜门纂述,渐有次第,洊将八载。宾天之讣忽闻,痛切欲绝。母丧在殡,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亲,倚门望思,皆不暇恋。冀一拜山陵,陨泪九土。何图诖误,蒙恩远行。扬、粤之人,不耐寒暑,复多疾病。俯仰奔趋,伍于吏卒,诚不堪忍。昼夜涕泣,恒惧不测。负平生之心,抱万古之痛。是以数鸣知感。冀还京师,得望天颜,或遂南还,父子相见,即更生之日也。”伦乃荐缙,召为翰林待诏。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寻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列女传》。书成,赐银币。永乐二年,皇太子立,进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左右,朕嘉尔勤慎,时言之宫中。恒情,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因各赐五品服,命七人命妇朝皇后于柔仪殿,后劳赐备至。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一日,帝御奉天门,谕六科诸臣直言,因顾缙等曰:“王、魏之风,世不多有。若使进言者无所惧,听言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共勉之。”其年秋,胡俨出为祭酒,缙等六人从容献纳。帝尝虚己以听。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会大发兵讨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而太子既立,又时时失帝意。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缙又谏曰:“是启争也,不可。”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四年,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而不及缙。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明年,缙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既行,礼部郎中李至刚言缙怨望,改交阯,命督饷化州。  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奏至,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词连大理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硃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至刚,皆下狱。汝玉、贯、纮、引高、得抃皆瘐死。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方缙居翰林时,内官张兴恃宠笞人左顺门外,缙叱之,兴敛手退。帝尝书廷臣名,命缙各疏其短长。缙言:“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俊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确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戆直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簿书之才,驵侩之心。”帝以付太子,太子因问尹昌隆、王汝玉。缙对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后仁宗即位,出缙所疏示杨士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诏归缙妻子宗族。  缙初与胡广同侍成祖宴。帝曰:“尔二人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缙有子,广可以女妻之。”广顿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笑曰:“定女矣。”已而果生女,遂约婚。缙败,子祯亮徙辽东,广欲离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无二。”及赦还,卒归祯亮。  正统元年八月,诏还所籍家产。成化元年,复缙官,赠朝议大夫。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缙兄纶,洪武中亦官御史。性刚直。后改应天教授。子祯期,以书名。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国珍据温州,遁迹避伪命。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问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如故。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蓄异志,中外疑惧,淮忧危呕血。宣德元年,帝亲征乐安,命淮居守。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英宗立,再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谥文简。  淮性明果,达于治体。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蕃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众议欲许之。淮曰:“彼势分则易制,一则难图矣。”帝顾左右曰:“黄淮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西域僧大宝法王来朝,帝将刻玉印赐之,以璞示淮。淮曰:“朝廷赐诸番制敕,用‘敕命’、‘广运’二宝。今此玉较大,非所以示远人、尊朝廷。”帝嘉纳。其献替类如此。然量颇隘。同列有小过,辄以闻。或谓解缙之谪,淮有力焉。其见疏于宣宗也,亦谓杨荣言“淮病瘵,能染人”云。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父子祺,名寿昌,以字行。陈友谅陷吉安,太祖遣兵复之,将杀胁从者千余人。子祺走谒帅,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学选为御史,上书请都关中。帝称善,遣太子巡视陕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为广西按察佥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狱,毁淫祀,修废堰,民甚德之。迁延平知府,卒于任。广,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试。  时方讨燕,广对策有“亲籓陆梁,人心摇动”语,帝亲擢广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广偕解缙迎附。擢侍讲,改侍读,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永乐五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帝北征,与杨荣、金幼孜从。数召对帐殿,或至夜分。过山川厄塞,立马议论,行或稍后,辄遣骑四出求索。尝失道,脱衣乘骣马渡河,水没马及腰以上,帝顾劳良苦。广善书,每勒石,皆命书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长孙从,命广与荣、幼孜军中讲经史。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职如故。帝征乌思藏僧作法会,为高帝、高后荐福,言见诸祥异。广乃献《圣孝瑞应颂》,帝缀为佛曲,令宫中歌舞之。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广言其不可,遂不许。广上《却封禅颂》,帝益亲爱之。  广性缜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职务,出未尝告人。时人以方汉胡广。然颇能持大体。奔母丧还朝,帝问百姓安否。对曰:“安,但郡县穷治建文时奸党,株及支亲,为民厉。”帝纳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文臣得谥,自广始。丧还,过南京,太子为致祭。明年,官其子穜翰林检讨。仁宗立,加赠广少师。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时翰林坊局臣讲书东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因进《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坠马,广、纯去不顾。荣为结鞍行,行又辄坠,荣乘以己骑,明日始达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荣、幼孜,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后二《录》。十二年命与广、荣等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迁翰林学士。十八年与荣并进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因取五人诰词,亲增二语云:“勿谓崇高而难入,勿以有所从违而或怠。”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明年,母卒。  宣宗立,诏起复,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三年持节宁夏,册庆府郡王妃。所过询兵民疾苦,还奏之。帝嘉纳焉。从巡边,度鸡鸣山。帝曰:“唐太宗恃其英武征辽,尝过此山。”幼孜对曰:“太宗寻悔此役,故建悯忠阁。”帝曰:“此山崩于元顺帝时,为元亡征。”对曰:“顺帝亡国之主,虽山不崩,国亦必亡。”宣德六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  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硃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致仕,复其子孙。  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赞曰:明初罢丞相,分事权于六部。成祖始命儒臣直文渊阁,预机务。沿及仁、宣,而阁权日重,实行丞相事。解缙以下五人,则词林之最初入阁者也。夫处禁密之地,必以公正自持,而尤贵于厚重不泄。缙少年高才,自负匡济大略,太祖俾十年进学,爱之深矣。彼其动辄得谤,不克令终,夫岂尽嫉贤害能者力固使之然欤。黄淮功在辅导,胡广、金幼孜劳著扈从,胡俨久于国学。观诸臣从容密勿,随事纳忠,固非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已也。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列传第三十五-明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列传第三十八-明史

列传第三十八 ○郁新赵羾金忠李庆师逵古朴向宝陈寿马京许思温刘季{?虎}刘辰杨砥虞谦吕升仰瞻严本汤宗 郁新,字敦本,临淮人。洪武中,以人才征,授户部度支主事。迁郎中。逾年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二年春正月己卯,御制《奎章阁记》。行枢密臣言:“十一月,仁德府权达鲁花赤曲术,纠集兵众以讨云南,首败伯忽贼兵于马龙州是极端自私利己的,生活本身就是痛苦。参见“文学”中的,以是月十一日杀伯忽弟拜延,献馘于豫王。十三日。战于马金山,获伯忽及其弟伯颜察兒、其党拜不花、卜颜帖木兒等十余人,诛之,余兵皆溃,独禄余犹据金沙江。”有旨趣进兵讨之。庚辰,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僧宝峰加司徒。辛巳,大名魏县民曹革输粟赈陕西饥,旌其门。癸未,立侍正府以总近侍,秩从二品。乙酉,时享太庙。丙戌,伯颜、月鲁帖木兒、玥璐不花、阿卜海牙等十四人,并以本官兼侍正。旌大都大兴县郭仲安妻李氏贞节。丁亥,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兒、撒迪等总督其工役。命后卫指挥使史埙往四川行省调军官选。戊子,命奴都赤阿里火者按行北边牧地。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中书省臣言:“四川省臣塔出、脱帖木兒等讨云南,以十一月九日领兵至乌撒周泥驿。明日,禄余、阿奴、阿答等贼兵万余,自山后间道潜出。塔出、脱帖木兒等进击,屡战败之。十五日,又战七星关,六日凡十七战,贼大败溃去。”诏遣使以银、币赏塔出、脱帖木兒等。造岁额钞本至元钞八十九万五十锭,中统钞五千锭。给钞五千锭,赈宁海州饥民。罢益都等处广农提举司,改立田赋总管府,秩从三品,仍令隆祥总管府统之。命兴和路建燕铁木兒鹰棚。枢密院臣言:“四川行省地邻乌撒,而云南未平,今戍卒单少,宜增兵防遏。请调夔路怯怜口户丁七百、重庆河东五路两营兵三百,同往戍之。俟征进军还日,悉罢遣。”从之。庚寅,改东路蒙古军万户府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诸王哈兒蛮遣使来贡蒲萄酒。国制,累朝行帐设卫士、给事如在位时。近尝汰其冗滥,武宗、仁宗两朝,各定为八百人,英宗七百人。中书省臣言,旧给事人有失职者,诏复其百人。辛卯,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薨。壬辰,命宫相法里及给事者五十八人护灵舆北祔葬于山陵,仍令法里等守之。御史台臣劾奏:“福建宣慰副使哈只,前为广东廉访副使,贪污狼籍,宜罢黜。”从之。己亥,遣吏部尚书撒里瓦,佩虎符,礼部郎中赵期颐,佩金符,赍即位诏告安南国,且赐以《授时历》。赐武宁王彻彻秃金百两、银五百两,以淮安路之海宁州为其食邑。癸卯,以皇子古纳答剌疹疾愈,赐燕铁木兒及公主察吉兒各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二千锭,撒敦等金、银、钞各有差;又赐医巫、乳媪、宦官、卫士六百人金三百五十两、银三千四百两、钞五千三百四十锭。甲辰,敕每岁四祭五福太一星。建孔子庙于后卫。至元末,讨诸王乃颜之叛,获其部蒙古军,分置河南、江浙、湖广、江西诸省,命枢密院遣使括其数,得二千六百人。乙巳,封蒙古巫者所奉神为灵感昭应护国忠顺王,号其庙曰灵祐。给卫士万人岁例钞,人八十锭,内以他物及粟折五之一。镇西武靖王搠思班、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行省、行院官同讨云南,兵十余万,以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搠思班师次罗罗斯,期跃里铁木兒俱至三泊郎,仍趣小云失会于曲靖马龙等州,同进兵。跃里铁木兒倍道兼进,夺金沙江。十二月十七日,大兵与阿禾蒙古军相值,战败之,阿禾伪降,明日,率其兵三千为三队来袭我营,搠思班、跃里铁木兒等分十三队又击败之,阿禾窜走,大兵直趋中庆。二十六日,遇贼党蒙古军于安宁州,与再战,又大败之。二十八日,阿禾来逆战,遂就禽,斩于军前。三十日,将抵中庆,贼兵七千犹拒战于伽桥、古壁口,兵交,跃里铁木兒左颊中流矢,洞耳后,拔矢复与战,大捷,遂复行省治。诸军皆会,驻于城中,分兵追捕残贼于嵩明州。枢密院臣以捷闻,诏总兵官量度缓急,从宜区处。新添安抚司壅河寨主,诉他部徭、獠蹂其禾,民饥,命湖广行省发钞二千锭,市米赈之。

  二月丙戌,以上都留守乃马台行岭北行枢密院事,太禧宗禋使谨只兒、答邻答里、马烈捏四人并知院事,遥授平章政事。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曰河南荆北道,曰两淮江北道,曰湖北湖南道,曰浙西江东道,曰浙东福建道,曰江西广东道,曰广西两海道,曰燕南诸路,曰山东诸路,曰陕西诸路,曰甘肃诸路,曰四川诸路,曰云南诸路。秩正三品,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总管则僧为之。四川行省招谕怀德府驴谷什用等四洞及生蛮十二洞,皆内附,诏升怀德府为宣抚司以镇之。诸洞各设长官司及巡检司,且命各还所掠生口。湖广参政彻里帖木兒与速速、班丹俱坐出怨言,鞫问得实,刑部议当彻里帖木兒、班丹杖一百七,速速处死,会赦,彻里帖木兒流广东,班丹广西,速速徙海南,皆置荒僻州郡。有旨:“此辈怨望于朕,向非赦原,俱当置之极刑,可俱籍其家,速速禁锢终身。”己酉,白虹贯日。旌巩昌金州民杜祖隆妻张氏志节。枢密院臣言:“彻里铁木兒、孛罗以正月戊寅败乌撒蛮兵,射中禄余,降其民,乌蒙、东川、易良州蛮兵、夷獠等俱款附。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驻中庆,复行省事;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等至当当驿,安辑其人民。”又言:“澂江路蛮官郡容报贼古剌忽及秃坚之弟必剌都迷失等伪降于豫王而反围之,至易龙驿,古剌忽等兵掩袭官军。四川行省平章塔出顿兵不进,平章乞住妻子孳畜为贼所掠。谍知秃坚方修城堡,布兵拒守,无出降意。”诏速进兵讨之。敕探马赤军士岁以五月十日迁处山后诸州。辛亥,建燕铁木兒居第于兴圣宫之西南,诏撒迪及留守司董其役。壬子,太白昼见。中书平章政事亦列赤兼沈阳等路安抚使,燕王宫相伯撒里为中书平章政事,陕西行台中丞朵兒只班为中书参知政事,户部尚书高履亨、两淮都转运盐使许有壬并参议中书省事。甲寅,燕铁木兒言:“赛因怯列木丁,英宗时尝献宝货于昭献元圣太后,议给价钞十二万锭,故相拜住奏酬七万锭,未给,泰定间以盐引万六百六十道折钞给之,今有司以诏书夺之还官。臣等议,以为宝货太后既已用之,以盐引还之为宜。”从之。燕铁木兒又言:“安庆万户锁住,坐令家人杀人系狱,久未款伏,宜若无罪,乞释之。”制曰:“可。”乙卯,太白犯昴。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云南统兵官来报捷,诸蛮悉降,唯禄余追捕未获。命番休各卫汉军,十之二以三月一日放遣。丁巳,驸马不颜帖木兒自北边从武宁王彻彻秃来朝。己未,命西僧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一周岁。壬戌,改封武宁王彻彻秃为郯王,赐以金印。甲子,中书省臣言:“国家钱谷,岁入有额,而所费浩繁,是以不足。天历二年,尝以盐赋十分之一折银纳之,凡得银二千余锭。今请以银易官帑钞本,给宿卫士卒。”又言:“陛下不用经费,不劳人民,创建大承天护圣寺。臣等愿上向所易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锭助建寺之需。”从之。丙寅,以太祖四大行帐世留朔方不迁者,其马驼孳畜多死损,发钞万锭,命内史府市以给之。行枢密院都事阿里火者来报云南之捷。庚午,给宿卫士岁例钞,诏毋出定额万人之外。占城国遣其臣高暗都剌来朝贡。创建五福太一宫于京城乾隅,修上都洪禧、崇寿等殿。诸王彻彻秃、沙哥坐妄言不道,诏安置彻彻秃广州,沙哥雷州。壬申,命辽阳行省发粟赈国王朵兒只及纳忽答兒等六部蒙古军民万五千户。旌大都民刘德仁妻王氏贞节。甲戌,给宣让王王傅印。荆王也速也不干贡BX牛。命田赋总管府税矿银输大承天护圣寺。命兴和路为玥璐不花作鹰棚。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罕旺为千户,常赋外岁增输金五千两、银七百两,许之。以山东盐课钞万锭,赈胶州饥。命龙翊卫以屯田岁入粟赡卫卒孤贫者。是月,深、冀二州有虫食桑为灾。

  三月丙子朔,荧惑犯鬼宿。辛巳,御史台臣劾奏:“燕南廉访使卜咱兒,前为闽海廉访使,受赃计钞二万二千余锭、金五百余两、银三千余两、男女生口二十二人及它宝货无算,难遇赦原,乞追夺制命,籍没流窜。”诏如所言,仍暴其罪示天下。壬午,赐南郊侍祠文武官金、币有差。特令沙津爱护持必剌忒纳失里为三藏国师,赐玉印。以陕西盐课钞万锭,赈察罕脑兒蒙古饥民。癸未,割外府币、帛各千匹输之中宫,以供需用。甲申,绘皇太子真容,奉安庆寿寺之东鹿顶殿,祀之如累朝神御殿仪。鞫宦者拜住侍皇太子疹疾,饮食不时进,以酥拭其眼鼻,又为禳咒,杖一百七,斥出京城。冠州有虫食桑四十余万株。御史台臣言:“奎章阁参书雅琥,阿媚奸臣,所为不法,宜罢其职。”从之。丙戌,雨土,霾。伯撒里辞所兼储政使,不允。伯颜娶诸王女,赐金二百两、银千两。赐上都死事者不颜帖木兒等十一家钞各百锭,分赐燕铁木兒鹰坊百人。中书省臣言:“宣课提举司岁榷商税,为钞十万余锭,比岁数不登,乞凡僧道为商者,仍征其税。”有旨:“诚为僧者,其仍免之。”司徒香山言:“陶弘景《胡笳曲》,有‘负扆飞天历,终是甲辰君’之语,今陛下生年、纪号,实与之合,此实受命之符,乞录付史馆,颁告中外。”诏令翰林、集贤、奎章、礼部杂议之。翰林诸臣议以谓:“唐开无间,太子宾客薛让进武后鼎铭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为玄宗受命之符。姚崇表贺,请宣示史官,颁告中外。而宋儒司马光斥其采偶合之文以为符瑞,乃小臣之谄,而宰相实之,是侮其君也。今弘景之曲,杂于生年、纪号若偶合者,然陛下应天顺人,绍隆正统,于今四年,薄海内外,罔不归心,固无待于旁引曲说以为符命。从其所言,恐启谶纬之端,非所以定民志。”事遂寝。赵王不鲁纳食邑沙、净、德宁等处蒙古部民万六千余户饥,命河东宣慰发近仓粮万石赈之。又发山东盐课钞、硃王仓粟赈登、莱饥民,兴和仓粟赈保昌饥民。戊子,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以龙庆州之流杯园池、水硙、土田赐燕铁木兒。命诸王阿鲁出镇陕西行省。以籍入速速、班丹、彻理帖木兒赀产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浙西诸路比岁水旱,饥民八十五万余户,中书省臣请令官私、儒学、寺观诸田佃民,从其主假贷钱谷自赈,余则劝分富家及入粟补官,仍益以本省钞十万锭,并给僧道度牒一万道,从之。旌同知大都府事忙兀秃鲁迷失妻海迷失贞节。己丑,赈云内州饥民及察忽凉楼戍兵共七千户。庚寅,命威顺王宽彻不花还镇湖广。癸巳,诏累朝神御殿之在诸寺者,各制名以冠之:世祖曰元寿,昭睿顺圣皇后曰睿寿,南必皇后曰懿寿,裕宗曰明寿,成宗曰广寿,顺宗曰衍寿,武宗曰仁寿,文献昭圣皇后曰昭寿,仁宗曰文寿,英宗曰宣寿,明宗曰景寿。召亳州太清宫道士马道逸、汴梁朝天宫道士李若讷、河南嵩山道士赵亦然,各率其徒赴阙,修普天大醮。赈浙西盐丁五千余户。命玥璐不花作佛事于德兴府。监察御史劾江浙行省平章童童荒泆宴安,才非辅佐,诏免其官。豫王阿剌忒纳失里、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禽云南诸贼也木干、罗罗、脱脱木兒、板不、阿居、澂江路总管罗罗不花、伯忽之叔怯得该、伪署万户哈剌答兒及诸将校,悉斩之,磔尸以徇。赈辽阳境内蒙古饥民万四千余户。旌山丹州郝荣妻李闰贞节。陕州诸县蝗。八番军从征云南者俱屯贵州,枢密院臣请遣使发粟给之。己亥,御史台臣劾奏:“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官,避难就易。”有旨罢之。庚子,以将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于乘舆次舍之所。壬寅,以钦察卫军士增多,析为左右二卫。给云南行省钞十万锭,以备军资民食。癸卯,御史台臣劾奏工部尚书苏炳性行贪邪,诏罢之。大同路累岁水旱,民大饥。裁节卫士马刍粟,自四月一日始。寿王脱里出、阳翟王帖木兒赤、西平王管不八、昌王八剌失里等七部之民居辽阳境者万四千五百余户告饥,命辽阳行省发近境仓粮赈两月。命宣靖王买奴置王傅等官。立宫相都总管府,秩正三品,给银印。以儒学教授在选数多,凡仕由内郡、江淮者,注江西、江浙、湖广;由陕西、两广者,注福建;由甘肃、四川、云南、福建者,注两广。敕河南行省右丞那海提督境内屯田。中书省臣言:“嘉兴、平江、松江、江阴芦场、荡山、沙涂、沙田等地之籍于官者,尝赐他人,今请改赐燕铁木兒。”有旨:“燕铁木兒非他臣比,其令所在有司如数给付。”发通州官粮赈檀、顺、昌平等处饥民九万余户,以山东盐课钞三千五百锭赈益都三万余户。是月,陕西行省遣官分给复业饥民七万余口行粮,赈诸王伯颜也不干部内蒙古饥民千余口。真定、汴梁二路,恩、冠、晋、冀、深、蠡、景、献等八州,俱有虫食桑为灾。旌故户部主事赵野妻柳氏贞节。

  夏四月丙午朔,全宁民王脱欢献银矿。诏设银场提举司,隶中政院。中书、枢密臣言:“天历兵兴,诸领军与敌战者,宜定功赏。臣等议,诸王各金百两、银五百两、金腰带一、织金等币各十八匹,诸臣四战以上者同,三战及一战者各有差。”有旨:“赏格具如卿等议。燕铁木兒首倡大义,躬擐甲胄,伯颜在河南先诛携贰,使朕道路无虞,两人功无与比,其赏不可与众同,其赐燕铁木兒七宝腰带一、金四百两、银九百两,伯颜金腰带一、金二百两、银七百两。”受赏者凡九十六人,用金二千四百两、银万五千六百两、金腰带九十一副、币帛千三百余匹。命西僧于五台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月,为皇太子古纳答剌祈福。以粮五万石赈粜京师贫民。戊申,皇姑鲁国大长公主薨。以宫中高丽女子不颜帖你赐燕铁木兒,高丽国王请割国中田为资送,诏遣使往受之。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庚戌,诏建燕铁木兒生祠于红桥南,树碑以纪其勋。御史台臣言:“平章政事曹立,累任江浙,今虽闲废,犹与富民交纳,宜遣还其本籍大同路。又,监察御史万家闾尝荐中丞和尚,脱脱尝举廉访使卜咱兒,今和尚、卜咱兒俱以赃罪除名,万家闾、脱脱难任台省之职。”并从之。真定武陟县地震,逾月不止。壬子,命燕铁木兒总制宫相都总管府事,也不伦、伯撒里俱以本官兼宫相都总管府都达鲁花赤。诸王哈兒蛮遣使来朝贡。甲寅,改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为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诸指挥使司,赐银印。中书省臣言:“越王秃剌在武宗时以绍兴路为食邑,岁割赐本路租赋钞四万锭,今其子阿剌忒纳失里袭王号,宜岁给其半。”从之。乙卯,时享太庙。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已平云南,各遣使来报捷。诸王朵列捏镇云南品甸,自以赀力给军,协力讨贼,诏以袭衣赐之。丙辰,葺太祖所御大行帐。戊午,以集庆路玄妙观为大元兴崇寿宫。命兴和建屋居海青,上都建屋居鹰鹘。庚申,特命河南儒士吴炳为艺文监典簿,仍予对品阶。宁国路泾县民张道杀人为盗,道弟吉从而不加功,居囚七年不决。吉母老,无他子孙,中书省臣以闻,敕免死,杖而黜之,俾养其母。辛酉,以山东盐课钞五千锭赈博兴州饥民九千户,一千锭赈信阳等场盐丁。御史台臣言:“储政使哈撒兒不花侍陛下潜邸时,受马七十九匹,又盗用官库物。天历初,领兵芦沟桥,迎敌即逃,擅闭城门,惊惑民庶。度支卿纳哈出尝匿官马,又矫增制命,又受诸王斡即七宝带一、钞百六十锭。臣等议,其罪宜杖一百七,除名,斥还乡里。”从之。壬戌,枢密院臣言:“云南事已平,镇西武靖王搠思班言,蒙古军及哈剌章、罗罗斯诸种人叛者,或诛或降,虽已略定,其余党逃窜山谷,不能必其不反侧,今请留荆王也速也不干及诸王锁南等各领所部屯驻一二岁,以示威重。”从之。仍命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分兵,给探马赤三百、乞赤伯三百,共守一岁,以镇辑之,余军皆遣还所部,统兵官召赴阙。时已命探马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遂命总制境内军事。潞州潞城县大水。癸亥,诸王完者也不干所部蒙古民二百八十余户告饥,命河东宣慰司发官粟赈之。甲子,陕西行省言终南屯田去年大水,损禾稼四十余顷,诏蠲其租。镇宁王那海部曲二百,以风雪损孳畜,命岭北行省赈粮两月。钦察台以名园为献,命御史台给赃罚钞千锭酬其直。诸王乞八言:“臣每岁扈从时巡,为费甚广,臣兄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弟亦失班,岁给钞五百锭、币帛各五千匹。敢视其例以请。”制可。诏:“故尚书省丞相脱脱,可视三宝奴例,以所籍家赀还其家。”御史台臣言:“同佥中政院事殷仲容,奸贪邪佞,冒哀居官。”诏黜之。杨州泰兴县饥民万三千余户,河南行省先赈以粮一月后以闻,许之。命辽阳行省发粟赈孛罗部内蒙古饥民。戊辰,奎章阁以纂修《经世大典》,请从翰林国史院取《脱卜赤颜》一书以纪太祖以来事迹,绍以命翰林学士承旨押不花、塔失海牙。押不花言:“《脱卜赤颜》事关秘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臣等不敢奉诏。”从之。增置拱卫司仪仗。命武备寺诸匠官避元籍。遣使召赵世延于集庆。诏以泥金畏兀字书《无量寿佛经》千部。壬申,散遣宣忠扈卫新籍军士六百人还乡里,期以七月一日还营。衡州路属县比岁旱蝗,仍大水,民食草木殆尽,又疫疠,死者十九,湖南道宣慰司请赈粮米万石,从之。河中府蝗,晋宁、冀宁、大同、河间诸路属县,皆以旱不能种告饥。甘州阿兒思兰免古妻忽都的斤以贞节旌其门。

  五月丙子,皇太子影殿造祭器如裕宗故事。敕建宫相都总管府公廨。丁丑,荧惑犯轩辕左角。赐宫相都总管府给驿玺书。调卫兵浚金水河。己卯,安南世子陈日?阜遣其臣段子贞来朝贡。安庆之望江县、淮安之山阳县去岁皆水灾,免其田租。丙戌,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猥多,请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常德府桃源州去岁水灾,免其租。丁亥,复立怯怜口提举司,仍隶中政院。命枢密院调军士修京城。己丑,置云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又置临安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孟定路、孟璟路并为军民总管府,秩从三品。者线、蒙庆甸、银沙罗等甸并为军民府,秩从四品。孟并、孟广、者样等甸并设军民长官司,秩从五品。益都路宋德让、赵仁各输米三百石赈胶州饥民九千户,中书省臣请依输粟补官例予官,从之。赈驻冬卫士二万一千五百户粮四月。庚寅,立云南省芦传路军民总管府,以土官为之,制授者各给金符。癸巳,云南威楚路之蒲蛮猛吾来朝贡,愿入银为岁赋,诏为置散府一及土官三十三所,皆赐金银符。甲午,太白犯毕宿。封宣政使脱因为蓟国公。以平江官田五百顷立稻田提举司,隶宫相都总管府。乙未,以陕西行台御史大夫脱别台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玥璐不花累辞职,江西行省平章朵兒只以疾辞新任,并许之。脱忽思娘子继主明宗幄殿,诏赐湘潭州民户四万为汤沐。奎章阁学士院纂修《皇朝经世大典》成。诏以泥金书佛经一藏。丙申,大驾幸上都。四川行省平章汪寿昌辞职,不允。敕在京百司日集公署,自晨及暮毋废事。赈滦阳、桓州、李陵台、昔宝赤、失八兒秃五驿钞各二百锭。桓州民以所种麦献,诏赐币帛二匹,慰遣之。戊戌,次红桥,临视燕铁木兒生祠。以太禧宗禋院所隶昭孝营缮司隶崇禧总管府。赈辽阳东路蒙古万户府饥民三千五百户粮两月。己亥,也兒吉尼知行枢密院事。八番西蛮官阿马路奉方物入贡。高邮、宝应等县去岁水,免其租。庚子,太阴犯太白。辛丑,太白经天。改阿速万户府为宣毅万户府,赐银印,命伯颜领之。旌济南章丘县马万妻晋氏志节。癸卯,加也兒吉尼太尉,赐银印。以河间盐课钞四千锭赈河间属县饥民四千一百户。甲辰,诏通政院整治内外水陆驿传。宣政院臣言:“旧制,列圣神御殿及诸寺所作佛事,每岁计二百十六,今汰其十六为定式。”制可。东昌、保定二路,濮、唐二州,有虫食桑。宁夏、绍庆、保定、德安、河间诸路属县大水。六月乙巳朔,征储政院钞三万锭,给中宫道路之用。敕河南行省立阿不海牙政迹碑。监察御史韩元善言:“历代国学皆盛,独本朝国学生仅四百员,又复分辨蒙古、色目、汉人之额。请凡蒙古、色目、汉人,不限员额,皆得入学。”又监察御史陈守中言:“请凡仕者亲老,别无侍丁奉养,不限地方名次,宜从优附近迁调,庶广忠孝之道。”皆不报。发米五千石赈兴和属县饥民。丁未,太白昼见。乙卯,监察御史陈良劾浙东廉访使脱脱赤颜阿附权奸倒剌沙,其生母何氏本父之妾,而兄妻之,欺诳朝廷,封温国夫人,请黜罢宪职,追还赠恩为宜。御史台臣以闻,从之。旌大都右警巡院胡德妻曹氏贞节。壬戌,以钞万五千锭赈国王朵兒只等九部蒙古饥民三万三百六十二户。癸亥,诏:“诸官吏在职役或守代未任,为人行赇关说,即有所取者,官如十二章论赃,吏罢不叙终其身;虽无所取,讼起灭由己者,罪加常人一等。”甲子,太府监颁宫嫔、阉宦及宿卫士行帐资装。免控鹤卫士当驿户。丙寅,云南出征军悉还,乌撒罗罗蛮复杀戍军黄海潮等,撒加伯又杀掠良民为乱,命云南行省及行枢密院:“凡境上诸关戍兵,未可轻撤,宜视缓急以制其变。”丁卯,太阴犯毕,太白犯井。庚午,以扬州泰兴、江都二县去岁雨害稼,免今年租。枢密院臣言:“征西万户府军七百人,自泰定以来,累经优恤,放还者四百五十人,今边防军少,例当追使还营。”从之。是月,晋宁、亦集乃二路旱,济宁路虫食桑,河南、晋宁二路诸属县蝗,大都、保定、真定、河间、东昌诸路属州县及诸屯水,彰德路临漳县漳水决。

  秋七月甲戌朔,赐野马川等处驻冬卫士衣。艺文少监欧阳玄言:“先圣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爵最五等,秩登三品,而用四品铜印,于爵秩不称。”诏铸从三品印给之。德安府去年水,免今年田租。旌德安应山县高可焘孝行。己卯,以云南既平,惟禄余等惧罪窜伏,降诏曲赦之。辛巳,只兒哈答兒坐罪当流远,以唐其势舅氏故释之。壬午,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翰林国史院。监察御史张益等言:“钦察台在英宗朝,阴与中政使咬住造谋,诬告脱欢察兒将构异图,辞连潜邸,致出居海南。及天历初,倒剌沙据上都,遣钦察台以兵拒命,倒剌沙疑其有异志,复禽以归,即追言昔日咬住之谋以自解。皇上即位,不念旧恶,擢居中书,而又自贻厥咎,以致夺官籍产。旋复释宥,以为四川平章。今云南未平,与蜀接境,其人反覆,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仍没入其家产。”台臣以闻,诏夺其制命、金符,同妻孥禁锢于广东,毋籍其家。仍诏谕御史:“凡憸人如钦察台者,其极言之,毋隐。”铁木兒补化辞御史大夫职,不允。乙酉,遣使代祀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命西僧于大都万岁山悯忠阁作佛事,起八月八日,至车驾还大都日止。丁亥,海南黎贼作乱,诏江西、湖广两省合兵捕之。诸王搠思吉亦兒甘卜、哈兒蛮,驸马完者帖木兒遣使来献蒲萄酒。壬辰,以知枢密院事脱别台为御史大夫。癸巳,辰州、兴国二路虫伤稼,免今年租。甲午,归德府雨伤稼,免今年租。给诸卫士及蒙古户粮四月。乙未,立闵子书院于济南。杭州火,赈被灾民百九十户。丁酉,调甘州兵千人、撒里畏兀兵五百人守参卜郎,以防土番。戊戌,封伯颜为浚宁王,赐金印,仍前太保、知枢密院事。高邮府去岁水灾,免今年租。湖州安吉县大水暴涨,漂死百九十人,人给钞二十贯瘗之,存者赈粮两月。庚子,广西徭贼平,召诸王云都思帖木兒还。辛丑,怀德府洞蛮二十一洞田先什用等以方物来贡,还所虏生口八百余人给其家。癸卯,知行枢密院事彻里帖木兒以兵讨叛蛮锁力哈迷失,戮其党七百余人。是月,河南、奉元属县蝗,大都、河间、汉阳属县水,冀宁属县雨雹伤稼,庐州去年水,宁夏霜为灾,并免今年田租,赈宁夏鸣沙、兰山二驿户二百九十,定西州新军户千二百,应理州民户千三百粮各一月,又赈龙兴路饥民九百户粮一月。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兒,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

  八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封脱怜忽秃鲁为靖恭王,沙蓝朵兒只为懿德王,并给以涂金银印。西域诸王卜赛因遣使忽都不丁来朝。滦阳驿户增置马牛各一,免其和市杂役。赐上都孔子庙碑。御史台臣劾奏:“宣徽副使桑哥,比奉旨给宿卫士钱粮,稽缓九日,玩法欺公,罪当黜罢。”从之。己酉,以银符二十八赐拱卫直百户,命燕铁木兒以钞万锭分赐蒙古孤寡者。辛亥,大驾南还大都。壬子,西域诸王答兒麻失里袭朵列帖木兒之位,遣诸王孛兒只吉台等来朝贡。甲寅,雪别台之孙月鲁帖木兒、买闾也先来献失剌奴,赐以金百两、银千五百两、钞五百锭、金带一。命宣课提举司毋收燕铁木兒邸舍商货税。斡兒朵思之地频年灾,畜牧多死,民户万七千一百六十,命内史府给钞二万锭赈之。乙卯,太白犯轩辕大星。丙辰,封内史怯列该为丰国公。以星变,令群臣议赦。丁巳,命邠王不颜帖木兒围猎于抚州。己未,立镇宁王总管府于抚州。公主脱脱灰来朝。以汴梁路尉氏县赐伯颜为食邑。诏刑部鞫内侍撒里不花巫蛊事,凡当死者杖一百七,流广东、西。中书省臣言:“明年海运粮二百四十万石,已令江浙运二百二十万,河南二十万。今请令江浙复增二十万,本省参政杜贞督领。”从之。复命赈粜米五万石济京城贫民。旌济宁路魏铎孝行、扬州路吕天麟妻韦氏贞节。庚申,太白犯轩辕左角。中书、枢密臣言:“西域诸王不赛因,其臣怯列木丁矫王命来朝,不赛因遣使来言,请执以归。臣等议,宗籓之国,行人往来,执以付之,不可,宜令乘驿归国以自辨。”制可。壬申,升侍正府秩正二品。是月,江浙诸路水潦害稼,计田十八万八千七百三十八顷。景州自六月至是月不雨。澧州、泗州等县去年水,免今年租。沅州饥,赈粜米二千石。金州及西和州频年旱灾,民饥,赈以陕西盐课钞五千锭。九月癸酉朔,市阿鲁浑撒里宅,命燕铁木兒奉皇子古纳答剌居之。中书省臣言:“今岁当饲马驼十四万八千四百匹,京城饲六万匹,余令外郡分饲,每匹给刍粟价钞四锭。”从之。乙亥,命留守司发军士筑驻跸台于大承天护圣寺东。御史台臣劾奏:“四川行省参政马镕,发粮六千石饷云南军,中道辄还,预借俸钞一十九锭以娶妾,又诟骂平章汪寿昌,罪虽蒙宥,难任宰辅。”帝曰:“纲常之理,尊卑之分,懵无所知,其何以居上而临下!亟罢之。”丙子,太白犯填星。枢密院臣言:“云南东川路总管普折兄那具,会禄余兵,杀乌撒宣慰使月鲁、东川路府判教化的二十余人;又会伯忽侄阿福,领蒙古兵将击罗罗斯。臣等与燕铁木兒议,遣西域指挥使锁住等发陕西都万户府兵,直抵罗罗斯,发碉门安抚司兵,绝大渡河,直抵邛部州,巡守关隘。”诏宣政院亦遣使同往督之。海南贼王周纠率十九洞黎蛮二万余人作乱,命调广东、福建兵,隶湖广行省左丞移剌四奴统领讨捕之。阿速及斡罗思新戍边者,命辽阳行省给其牛具粮食。己卯,发粟五千石赈兴和路鹰坊。庚辰,枢密院臣言:“六月中,行枢密院官以兵与乌撒贼兵五战,破之,惟禄余窜伏未获。”命四川行省给其军饷。赈兴和宝昌州饥民米二千石。御史台臣言:“大圣寿万安寺坛主司徒严吉祥,盗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坛主之职。”从之。禁诸驿毋畜窜行马,免控鹤户杂役。湖州安吉县久雨,太湖溢,漂民居二千八百九十户,溺死男女百五十七人,命江浙行省赈恤之。丁亥,御史台臣言:“江西行省参政李允中,乃故内侍李邦宁养子,器质庸下,误叨重选,宜黜罢。”从之。庚寅,幸大承天护圣寺。以钞五万锭及预贷四川明年盐课钞五万锭,给行枢密院军需。禄余寇顺元路。癸巳,罢供需府覆实司,置广谊司,秩正三品,以右丞撒迪领其务。御史台臣劾太禧宗禋使童童淫侈不洁,不可以奉明禋;又,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乙未,以金虎符赐中书平章政事亦列赤。思州镇远府饥,赈米五百石。丁酉,云南行省遣都事那海、镇抚栾智等奉诏往谕禄余及授以参政制命,至撒家关,禄余拒不受,俄而贼大至,那海因与力战,贼乃退。及晚,乌撒兵入顺元境,左丞帖木兒不花御战,那海复就阵宣诏招之,遂遇害,帖木兒不花等敛兵还。壬寅,改隆祥总管府为隆祥使司,秩从二品。

  冬十月甲辰,遣秘书太监王珪等代祀岳镇、海渎、后土。乙巳,召行枢密院彻里铁木兒、小云失还朝。以前东川路总管普折子安乐袭其父职。己酉,时享于太庙。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释在京囚,死罪者二人,杖罪者四十七人。辛亥,召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阿兒思兰海牙赴阙。癸丑,幸大承天护圣寺。蒙古都元帅怯烈引兵击阿禾贼党于澂江路海中山,为云梯登山,破其栅,杀贼五百余人。秃坚之弟必剌都古彖失举家赴海死。又获秃坚弟二人、子三人,诛之。甲寅,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其不能自存者。丁巳,中书省臣言:“江浙平江、湖州等路水伤稼,明年海漕米二百六十万石,恐不足,若令运百九十万,而命河南发三十万,江西发十万为宜。又,遣官赍钞十万锭、盐引三万五千道,于通、漷、陵、沧四州,优价和籴米三十万石。又,以钞二万五千锭、盐引万五千道,于通、漷二州,和籴粟豆十五万石;以钞三十万锭,往辽阳懿、锦二州,和籴粟豆十万石。”并从之。烧在京积年还倒昏钞二百七十余万锭。戊午,诏还平江路大玉清昭应宫田百顷,官勿征其租。己未,给宿卫士有官者刍豆。诸王卜赛因使者还西域,诏酬其所贡药物价直。辛酉,命西僧作佛事于兴圣宫,十有五日乃罢。吴江州大风雨,太湖溢,漂没庐舍孳畜千九百七十家,命江浙行省给钞千五百锭赈之。乙丑,立昭功万户都总使府,伯颜、铁木兒补化并兼昭功万户都总使。丙寅,命大都路定时估,每月朔望送广谊司,以酬物价。燕铁木兒取BX牛五千于西域来献。

  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去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乙亥,李彦通、萧不兰奚等谋反,伏诛。丙子,封诸王斡即为保宁王,赐以印,以其先所受印赐诸王浑秃帖木兒之子庚兀台。诏给移剌四奴分行省印。丁丑,兴和路鹰坊及蒙古民万一千一百余户,大雪畜牧冻死,赈米五千石。戊寅,枢密院臣言:“天历兵兴,以扬州重镇,尝假淮东宣慰司以兵权,今事已宁,宜以所部兵复隶河南行省。又,征西元帅府自泰定初调兵四千一百人戍龙剌、亦集乃,期以五年为代,今已十年,逃亡者众,宜加优恤,期以来岁五月代还。”并从之。己卯,封蘸班为豳国公。庚辰,左、右钦察卫军士千四百九十户饥,命上都留守司赈之。辛巳,以户部尚书耿焕为中书参知政事。癸未,诏养燕铁木兒之子塔剌海为子,赐居第及所籍李彦通赀产。荆王也速也不干献BX牛四百。诏:“每岁枢密院、宗正府遣官,与辽阳行省官巡历诸郡,毋令诸王所部扰民。”隆祥司使晃忽兒不花言:“海南所建大兴龙普明寺,工费浩穰,黎人不胜其扰,以故为乱。”诏湖广行省臣玥璐不花及宣慰、宣抚二司领其役,仍命廉访司莅之。辛卯,诸王撒兒蛮遣使者七十四人来。赈左钦察卫撒敦等翼顶也兒古驻冬军千五百八十户。诸盐课钞以十分之一折收银,银每锭五十两,折钞二十五锭。乙未,敕宫相都总管府勿隶昭功都总使府。丁酉,以南阳府之嵩州,更赐伯颜为食邑。

  十二月戊申,陕西行台御史捏古伯、高坦等劾奏:“本台监察御史陈良,恃势肆毒,徇私破法,请罢职籍赃,还归田里。”有旨:“虽会赦,其准风宪例,追夺敕命,余如所奏。”以黄金符镌文曰“翊忠徇义迪节同勋”,赐西域亲军副都指挥使钦察,以旌其天历初红桥战功。壬子,复命诸王忽剌出还镇云南。癸丑,撒敦献斡罗思十六户,酬以银百七锭、钞五千锭。以河间路清池、南皮县牧地赐斡罗思驻冬,仍以忽里所牧官羊给之。河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僧家奴言:“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今官于朝者,十年不省觐者有之,非无思亲之心,实由朝廷无给假省亲之制,而有擅离官次之禁。古律,诸职官父母在三百里,于三年听一给定省假二十日;无父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以此推之,父母在三百里以至万里,宜计道里远近,定立假期,其应省觐匿而不省觐者,坐以罪。若诈冒假期,规避以掩其罪,与诈奔丧者同科。”御史台臣以闻,命中书省、礼部、刑部及翰林、集贤、奎章阁议之。丁巳,雨木冰。戊午,西域诸王秃列帖木兒遣使献西马及蒲萄酒。预给四宿卫及诸潜邸卫士岁赐钞,人二十锭。庚申,遣集贤直学士答失蛮诣真定玉华宫,祀睿宗及显懿庄圣皇后神御殿。辛酉,遣兵部尚书也速不花、同佥通政院事忽纳不花迎帝师。诏中书省、御史台遣官诣各道,同廉访司录囚。癸亥,雨木冰。给征东元帅府兵仗。丁卯,御史台臣言:“甘肃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兒,既非蒙古族姓,且暗于事机,使总兵柄,恐非所宜。”诏枢密院勿令提调军马。己巳,御史台臣言:“河东道廉访副使忽哥兒不花,佥燕南道廉访司事不颜忽都、王士元、郝志善,宪纲不振,宜免官。”从之。旌宁海州崔惟孝孝行。是岁,真定路属州水,冀宁、河南二路旱,大饥。

【版权声明】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二百十 外国三-明史

列传第二百十 外国三 ○日本 日本,古倭奴国。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地环海,惟东北限大山,有五畿、七道、三岛,共一百十五州,统五百八十七郡。其小国数十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王者南面以听天下之治,建邦启土,设官分职,其制尚矣。汉、唐以来,虽沿革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其,恆因周、秦之故,以为损益,亦无大相远。大要欲得贤才用之,以佐天子、理万民也。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术用之。金人来归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大德以后,承平日久,弥文之习胜,而质简之意微,侥幸之门多,而方正之路塞。官冗于上,吏肆于下,言事者屡疏论列,而朝廷讫莫正之,势固然也。

  大抵元之建官,繁简因乎时,得失系乎人,故取其简牍所载,而论次之。若其因事而置,事已则罢,与夫异教杂流世袭之属,名类实繁,亦姑举其大概。作《百官志》。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而东宫尝置三师、三少,盖亦不恆有也。

  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太宗以相臣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书令。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领中书令。延祐三年,复以皇太子行中书令。置属,监印二人。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国初,职名未创,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员、左丞相一员。世祖中统元年,置丞相一员。二年,复置右丞相二员、左丞相二员。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员。七年,立尚书省,置丞相二员。八年,罢尚书省,乃置丞相二员。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其中书省丞相二员如故。二十九年,以尚书再罢,专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丞相二员,中书丞相二员。四年,尚书省仍归中书,丞相凡二员,自后因之不易。文宗至顺元年,专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世祖中统元年,置平章二员。二年,置平章四员。至元七年,置尚书省,设尚书平章二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平章复设三员。二十三年,诏清冗职,平章汰为二员。二十四年,复尚书省,中书、尚书两省平章各二员。二十九年,罢尚书省,增中书平章为五员,而一员为商议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为六员。成宗元贞元年,改商议省事为平章军国重事。武宗至大二年,再立尚书省,平章三员,中书五员。四年,罢尚书省归中书,平章仍五员。文宗至顺元年,定置四员,自后因之。

  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世祖中统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员。三年,增为四员。至元七年,立尚书省,中书右丞、左丞仍四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省,右、左丞各一员。二十三年,汰冗职,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各一,而中书省缺员。二十八年,复罢尚书省。三十年,设右丞二员,而一员为商议省事。成宗元贞元年,右丞商议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学士与中书省事。武宗至大二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二员,中书右、左丞五员。四年,罢尚书右、左丞,中书右、左丞止设四员。文宗至顺元年,定置右丞一员、左丞一员,而由是不复增损。

  参政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世祖中统元年,始置参政一员。二年,增为二员。至元七年,立尚书省,参政三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参政二员。二十三年,汰冗职,参政二员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参政二员,中书参政二员。二十八年,罢尚书省参政。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参政二员,中书参政二员。四年,并尚书省入中书,参政三员。文宗至顺元年,定参政为二员,自后因之。

  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中统元年,始置一员。至元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员。大德元年,止置四员,后遂为定额。其治曰参议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中统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两司。左司所掌:吏礼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三曰贴黄,四曰保举,五曰礼,六曰时政记,七曰封赠,八曰牌印,九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资品,二曰常选,三曰台院选,四曰见阙选,五曰别里哥选。户杂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装,三曰羊马,四曰置计,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监,七曰会总。科粮房之科有六,一曰海运,二曰儹运,三曰边远,四曰赈济,五曰事故,六曰军匠。银钞房之科有二,一曰钞法,二曰课程。应办房之科有二,一曰饮膳,二曰草料。令史二人,蒙古书写二十人,回回书写一人,汉人书写七人,典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中统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两司。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边关,二曰站赤,三曰铺马,四曰屯田,五曰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令,二曰弭盗,三曰功赏,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斗讼。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横造军器,二曰常课段匹,三曰岁赐,四曰营造,五曰应办,六曰河道。令史二人,蒙古书写三人,回回书写一人,汉人书写一人,典吏五人。  中书省掾属:

  监印二人,掌监视省印,有中书令则置。

  知印四人,掌执用省印。

  怯里马赤四人。

  蒙古必阇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

  汉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

  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

  宣使五十人。

  省医三人。

  玉典赤四十一人。

  断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属。国初,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其员数增损不常,其人则皆御位下及中宫、东宫、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为之。中统元年,一十六位下置三十一员。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员。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员。八年,始给印。二十七年,分立两省,而断事官随省并置。二十八年,十八位下置三十六员,并入中书。三十一年,增二员。后定置,自御位下及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员。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吏属: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二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一人。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员,正五品;副使二员,正六品;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员选举差遣之事。至元九年,置使二员,一员兼通事,一员不兼。大德元年,增置四员,副二员。直省舍人二员,至元七年始置,后增至三十三员,掌奏事给使差遣之役。检校官四员,正七品,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之事,书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钱谷出纳、营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中统元年,置二员。至元八年,省为一员,典吏八人。

  管勾一员,正八品,掌出纳四方文移缄縢启拆之事,邮递之程期,曹属之承受,兼主之。中统元年,置二员。至元三年,定为一员,典吏八人。

  架阁库管勾二员,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帐案牍,凡备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二员,其后增置员数不一。至顺初,定为二员,典吏十人。蒙古架阁库兼管勾一员,典吏二人。回回架阁库管勾一员,典吏二人。  吏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格,封勋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三员。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吏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二员。八年,仍为吏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仍二员。十三年,分置吏部,尚书增置七员,侍郎三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四员。十九年,尚书裁为二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二十一年,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员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各二员。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员,主事三员,蒙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书写二人,铨写五人,典吏一十九人。

  户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三员,从六品,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直,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分立户部,尚书三员,侍郎、郎中四员,员外郎省为三员。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复分为户部,尚书一员,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又省为二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如故。十三年,尚书增置一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如故。十九年,郎中、员外郎俱增至四员。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定以二员为额。明年,以户部所掌,视他部特为繁剧,增置二员。成宗大德五年,省尚书一员,员外郎亦省一员,各设三员,主事八员,蒙古必阇赤七人,令史六十一人,回回令史六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三十二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二十二人,司计官四人。其属附见于后:  都提举万亿宝源库,掌宝钞、玉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都提举一员,正四品;提举一员,正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六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一员,司吏二十三人,译史二人,司库四十六人,内以色目二人参之。

  都提举万亿广源库,掌香药、纸劄诸物,设置同上。提控案牍二员,司吏一十二人,译史一人,司库一十三人。

  都提举万亿绮源库,掌诸色段匹,设置并同上,而副提举则增一员。提控案牍设三员,后省二员,司吏二十二人,译史一人,司库二十六人,内参用色目二人。

  都提举万亿赋源库,掌丝绵、布帛诸物,设置并同上。提控案牍二员,其后省一员,司吏一十七人,译史一人,司库一十五人,内参用色目二人。  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一员,从九品。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以四库钱帛事繁,始置一员,仍给印。  提举富宁库,至元二十七年始创。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分掌万亿宝源库出纳金银之事。吏目一人,其后司吏增至六人,译史一人,司库八人。

  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达鲁花赤一员,正四品;都提举一员,正四品;副达鲁花赤一员,正五品;提举一员,正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国初,户部兼领交钞公事。世祖至元,始设交钞提举司,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诸路宝钞都提举司,升正四品,增副达鲁花赤、提控案牍各一员。其后定置已上官员,提控案牍又增一员。设司吏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奏差七人。

  宝钞总库,达鲁花赤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从五品;副使三员,正七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改元宝库为宝钞总库,秩正六品。二十六年,升从五品,增大使、副使,设司库。其后遂定置已上官员。司吏七人,译史一人,司库五十人。

  印造宝钞库,达鲁花赤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中统四年始置,秩从八品。至元二十四年,升从七品,增达鲁花赤一人。其后遂定置已上官员。

  烧钞东西二库,达鲁花赤一员,正八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至元元年,始置昏钞库,用正九品印,置监烧昏钞官。二十四年,分立烧钞东西二库,秩从八品,各置达鲁花赤、大使、副使等员。

  行用六库。中统元年,初立中都行用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至元二十四年,京师改置库者三:曰光熙,曰文明,曰顺承。因城门之名为额。二十六年,又置三库:曰健德,曰和义,曰崇仁。并因城门以为名。

  大都宣课提举司,掌诸色课程,并领京城各市。提举二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六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并大都旧城两税务为大都税课提举司。至武宗至大元年,改宣课提举司。其属四:  马市、猪羊市,秩从七品。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世祖至元三十年始置。

  牛驴市、果木市,品秩、设官同上。

  角蟹市,大使一员,副使二员。至大元年始置。  煤木所,提领一员,从八品;大使一员,从九品;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二年始置。

  大都酒课提举司,掌酒醋榷酤之事,至元十九年始置。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二员,从六品;副提举二员,从七品;提控案牍二员,司吏五人。二十八年,省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余如故。

  抄纸坊,提领一员,正八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二员,从九品。中统四年始置,用九品印,止设大使、副使各一员。至元二十七年,升正八品,增置提领、副使各一员。

  印造茶盐等引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四年置,掌印造腹里、行省盐、茶、矾、铁等引。仍置攒典、库子各一人。

  右以上属户部。其万亿四库,国初以太府掌内帑之出纳,既设左藏等库,而国计之领在户部,仍置万亿等库,为收藏之府。中统元年,置库官六员,而未有品秩俸给。至元十六年,始为提举万亿库,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升都提举万亿库,秩正四品。二十五年,分立四库,以分掌出纳。至二十七年,又别立富宁库焉。

  京畿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判官二员,正六品;经历一员,正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兼照磨二员,掌凡漕运之事。世祖中统二年,初立军储所,寻改漕运所。至元五年,改漕运司,秩五品。十二年,改都漕运司,秩五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二十四年,内外分立两运司,而京畿都漕运司之额如旧。止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攒运公事。省同知、运判、知事各一员,而押纲官隶焉。延祐六年,增同知、副使、运判各一员。其后定置官员已上正官各二员,首领官四员。吏属:令史二十一人,译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二人。其属二十有四:

  新运粮提举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管站车二百五十辆,隶兵部。开设运粮坝河,改隶户部。定置达鲁花赤一员,都提举一员,同提举二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

  京师二十二仓,秩正七品。

  万斯北仓,中统二年置。万斯南仓,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仓,中统二年置。永平仓,至元十六年置。永济仓,至元四年置。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并系皇庆元年置。屡丰仓,积贮仓。并系皇庆元年增置。

  已上十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丰穰仓,皇庆元年置。广济仓,皇庆元年置。广衍仓,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积仓,至元二十八年置。既积仓,盈衍仓,至元二十六年置。相因仓,中统二年置。顺济仓。至元二十九年置。

  已上八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通济仓,中统二年置。广贮仓,至元四年置。丰润仓,至元十六年置。

  丰实仓。

  已上四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秩正五品,掌漕运之事。至元三十一年始置,中千户一员,中副千户二员。

  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处亻赞运粮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运判三员,正六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二员,内一员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译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属七十有五:

  河西务十四仓,秩正七品。

  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  已上五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恆足仓,既备仓。

  已上九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通州十三仓,秩正七品。

  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

  已上九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

  已上四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河仓一十有七,用从七品印。

  馆陶仓,旧县仓,陵州仓,傅家池仓。

  已上各置监支纳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

  秦家渡仓,尖冢西仓,尖冢东仓,长芦仓,武强仓,夹马营仓,上口仓,唐宋仓,唐村仓,安陵仓,四柳树仓,淇门仓,伏恩仓。

  已上各置监支纳一员,从八品;大使一员,从九品;副使一员。

  直沽广通仓,秩正七品,大使一员。

  荥阳等纲,凡三十:曰济源,曰陵州,曰献州,曰白马,曰滏阳,曰完州,曰河内,曰南宫,曰沂莒,曰霸州,曰东明,曰获嘉,曰盐山,曰武强,曰胶水,曰东昌,曰武安,曰汝宁,曰修武,曰安阳,曰开封,曰仪封,曰蒲台,曰邹平,曰中牟,曰胶西,曰卫辉,曰浚州,曰曹濮州,每纲皆设押纲官二员,计六十员。秩正八品。每编船三十只为一纲。船九百余只,运粮三百余万石,船户八千余户,纲官以常选正八品为之。

  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秩正四品。提举一员,正四品;同提举一员,正五品;副提举一员,从六品,掌各冶采金炼铁,榷货以资国用。国初,中统始置景州提举司,管领景州、滦阳、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举司,管领双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檀州、景州三提举司,并置檀州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而滦阳、双峰等冶悉隶焉。他如河东、山西、济南、莱芜等处铁冶提举司,及益都、般阳等处淘金总管府,其沿革盖不一也。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掌场灶榷办盐货,以资国用。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一员,正四品;副使一员,正五品;运判二员,正六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国初,立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中统三年,改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沧清课盐使司,寻改立河间都转运盐使司,立清、沧课三盐司。十二年,改为都转运使司。十九年,以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寻罢,改立清、沧二盐使司。二十三年,改立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二十七年,改令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间等路都转运司。延祐六年,颁分司印,巡行郡邑,以防私盐之弊。

  盐场二十二所,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办盐各有差。

  利国场,利民场,海丰场,阜民场,阜财场,益民场,润国场,海阜场,海盈场,海润场,严镇场,富国场,兴国场,厚财场,丰财场,三叉沽场,芦台场,越支场,石碑场,济民场,惠民场,富民场。

  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品秩、职掌同上,运判止一员。国初,始置益都课税所,管领山东盐场,以总盐课,后改置运司。中统四年,诏以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司。至元二年,命有司兼办其课,改立山东转运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转运司。延祐五年,以盐法涩滞,降分司印,巡行各场,督收课程,罢胶莱盐司所属盐场。  盐场一十九所,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八品。

  永利场,宁海场,官台场,丰国场,新镇场,丰民场,富国场,高家港场,永阜场,利国场,固堤场,王家冈场,信阳场,涛洛场,石河场,海沧场,行村场,登宁场,西由场。

  河东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品秩、职掌同前,运判增一员。国初,设平阳府以征课程之利。中统二年,改置转运司,置提举解盐司。至元二年,罢运司,命有司掌其务,寻复置转运司。二十二年,立陕西都转运司,诸色税课悉隶焉。二十九年,置盐运司,专掌盐课,其余课税归有司,解盐司亦罢。延祐六年,更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隶省部。其属三:

  解盐场,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  河东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正提领一员,从八品;副提领一员,从九品。  安邑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正提领一员,从八品;副提领一员,从九品。

  礼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凡仪制损益之文,符印简册之信,神人封谥之法,忠孝贞义之褒,送迎聘好之节,文学僧道之事,婚姻继续之辨,音艺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分立为吏礼部,尚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四员。七年,别立礼部,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如旧。明年,又合为吏礼部。十三年,又别为礼部。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定以二员为额。成宗元贞元年,复增尚书一员,领会同馆事。主事二员,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九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二人,典吏三人。其属附见:

  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一员,掌吏、户、礼三部钱谷计帐之事。典吏八人。

  侍仪司,秩正四品,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至元八年始置。左右侍仪奉御二员,礼部侍郎知侍仪事一员,引进使知侍仪事一员,左右侍仪使二员,左右直侍仪使二员,左右侍仪副使二员,左右侍仪佥事二员,引进副使、侍仪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员。十二年,省左侍仪奉御,通曰左右侍仪。省引进副使及侍仪令、尚衣使等员,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员。三十年,减通事舍人七员为侍仪舍人。大德十一年,升秩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员。延祐七年,定置侍仪使四员。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员、侍仪舍人四员。其后定置侍仪使四员,正三品;引进使知侍仪事二员,正四品。首领官:典簿一员,从七品。属官:承奉班都知一员,正七品;通事舍人一十六员,从七品;侍仪舍人十四员,从九品。吏属: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其属法物库,秩五品,掌大礼法物。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从六品;副使一员,从七品;直长二员,正八品。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秩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之事。至元三年始置。都指挥使一员,副使一员,钤辖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十六年,升正三品,降虎符,增置达鲁花赤一员,隶宣徽院。二十年,复为从四品。二十五年,归隶礼部。元贞元年,复升正三品。皇庆元年,置经历一员。二年,改钤辖为佥事。至顺二年,拨隶侍正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四员,正三品;副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吏属:令史四人,译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属控鹤百户所,秩从七品。色目百户一十三员,汉人百户一十三员。总十三所。  仪从库,秩从七品,掌收仪卫器仗。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从八品。

  仪凤司,秩正四品,掌乐工、供奉、祭飨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置乐长一员,乐副一员,乐判一员。二十年,改置仪凤司,隶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员,判官三员。二十五年,归隶礼部,省判官三员。三十一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副使一员。大德十一年,改升玉宸乐院,秩从二品,置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至大四年,复为仪凤司,秩正三品。延祐七年,降从三品。定置大使五员,从三品;副使四员,从四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吏属:令史二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属五:

  云和署,秩正七品,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至大二年,拨隶玉宸乐院。皇庆元年,升正六品。二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安和署,秩正七品,职掌与云和同。至元十三年始置。皇庆二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管领回回乐人。皇庆元年初置。延祐三年,升从六品。署令一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教师二人,提控二人。

  天乐署,初名昭和署,秩从六品,管领河西乐人。至元十七年始置。大德十一年,升正六品。至大四年,改为天乐署。皇庆元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广乐库,秩从九品,掌乐器等物。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皇庆元年始置。

  教坊司,秩从五品,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中统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隶礼部。大德八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复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正四品;大使三员,正四品;副使四员,正五品;知事一员,从八品。令史四人,译史、知印、奏差各二人,通事一人。其属三:

  兴和署,秩从六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

  祥和署,秩从六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

  广乐库,秩从九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至元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复置。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一员,正三品;大使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从六品。提控案牍一员,掌书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给官八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九年,以四宾库改置。

  铸印局,秩正八品,掌凡刻印销印之事。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至元五年始置。

  白纸坊,秩从八品,掌造诏旨宣敕纸劄。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九年始置。

  掌薪司,秩正七品。司令一员,正七品;司丞二员,正八品;典吏一人。

  兵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廨、皁隶之制,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总领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别置工部,以兵刑自为一部,尚书四员,侍郎三员,郎中如旧,员外郎五员。三年,并为右三部。五年,复为兵刑部,尚书二员,省侍郎二员,郎中如故,员外郎一员。七年,始列六部,尚书一员,侍郎仍旧,郎中一员,员外郎仍一员。明年,又合为兵刑部。十三年,复析兵部。二十三年,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以二员为额。至治三年,增尚书一员。主事二员,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十四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三人。其属附见:  大都陆运提举司,秩从五品,掌两都陆运粮斛之事。至元十六年,始置运粮提举司。延祐四年,改今名。提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员,司吏六人,委差一十人。海王庄、七里庄、魏家庄、腊八庄四所,各设提领一人,用从九品印。  管领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吏属令史六人。初,太祖以随路打捕鹰房民户七千余户拨隶旭烈大王位下。中统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遣使奏归朝廷,隶兵部。

  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哈赞大王位下事。大德八年始置,官吏皆王选用。至大四年,省并衙门,以哈兒班答大王远镇一隅,别无官属,存设不废。定置府官,达鲁花赤二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译史二人,奏差二人,典吏一人。其属东局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二人。  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知印通事一人,奏差二人,掌别吉大营盘事及管领大都路打捕鹰房等户。至元三十年置。延祐四年,升正三品。

  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掌别吉大营盘城池阿哈探马兒一应差发、薛彻干定王位下事。泰定元年始置。

  刑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按覆,系囚之详谳,孥收产没之籍,捕获功赏之式,冤讼疑罪之辨,狱具之制度,律令之拟议,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以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专署刑部。至元元年,析置工部,而兵刑仍为一部。尚书四员,侍郎仍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置五员。三年,复为右三部。七年,始别置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八年,改为兵刑部。十三年,又为刑部。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定以二员为额。大德四年,尚书增置一员。其首领官则主事三员。吏属则蒙古必阇赤四人,令史三十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书写三人,典吏七人。其属附见:

  司狱司,司狱一员,正八品;狱丞一员,正九品;狱典一人。初以右三部照磨兼刑部系狱之任,大德七年始置专官。部医一人,掌调视病囚。

  司籍所,提领一员,同提领一员。至元二十年,改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为司籍所,隶刑部。

  工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材物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内二员专署工部事。至元元年,始分立工部。尚书四员,侍郎三员,郎中四员,员外郎五员。三年,复合为右三部。七年,仍自为工部。尚书二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三员,员外郎如旧。二十三年,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以二员为额。明年,以曹务繁冗,增尚书二员。二十八年,省尚书一员。首领官:主事五员。蒙古必阇赤六人,令史四十二人,回回令史四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一人,奏差三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七人。又司程官四员,右三部照磨一员,典吏七人。其属附见:

  左右部架阁库,秩正八品。管勾二员,典吏十二人,掌六部文卷簿籍架阁之事。中统元年,左右部各置。二十三年,并为左右部架阁库。

  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至元十二年始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十六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增同知、副总管各一员。二十八年,省同知一员。三十年,省副总管一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二员,副总管二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五人,译史一人,奏差四人。其属十有一:  梵像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梵像局。延祐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出蜡局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掌出蜡铸造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局。延祐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铸泻等铜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铸泻之工。至元十年,始置官三员。二十八年,省管勾一员,后定置二员。  银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金银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镔铁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掌镂铁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长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石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管勾一员,董攻石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木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董攻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油漆局,副使一员,用从七品印,董髹漆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物库,秩正九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出纳诸物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俱受省檄,掌工匠词讼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领两都金银器盒及符牌等一十四局事。至元十四年置。二十四年,以八局改隶工部及金玉府,止领五局一库,掌氈毯等事。其属有六:  收支库,秩正九品。大使一员,掌出纳之物。

  大都氈局,秩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员,管人匠一百二十有五户。

  大都染局,秩从九品。大使一员,管人匠六千有三户。  上都氈局,秩从五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九十有七户。

  隆兴氈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户。

  剪毛花毯蜡布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一十有八户。

  提举右八作司,秩正六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人,司吏九人,司库十三人,译史一人,秤子一人,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甕、捎只等,并在都局院造作镔铁、铜、钢、鍮石,东南简铁,两都支持皮毛、杂色羊毛、生熟斜皮、马牛等皮、鬃尾、杂行沙里陀等物。中统三年,始置提领八作司,秩正九品。至元二十五年,改升提举八作司,秩正六品。二十九年,以出纳委积,分为左右两司。

  提举左八作司,秩正六品,掌出纳内府氈货、柳器等物。其设置官员同上。

  诸路杂造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元年,改提领所为提举司。十四年,又改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其属二:

  帘网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并受省劄。至元元年始置。

  收支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三十年始置。

  茶迭兒局总管府,秩正三品,管领诸色人匠造作等事。宪宗朝置。至元十六年,始设总管一员。二十七年,置同知一员。后定置府官,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四人。其属二:

  诸司局,用从七品印。提领一员,相副官二员,中统三年始置。

  收支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造作出纳之物。  大都人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至元六年始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十人,通事一人。其属四:

  绣局,用从七品印。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绣造诸王百官段匹。  纹锦总院,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诸王百官段匹。

  涿州罗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掌织造纱罗段匹。  尚方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出纳丝金颜料等物。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仁宗潜邸诸色人匠。延祐六年,拨隶崇祥院,后又属将作院。至治三年,归隶工部。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官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八人,译史二人,知印、通事各一人,奏差四人。其属五:  织染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至大二年设。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杂造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设置官属同上。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管阿难答王位下人匠一千三百九十八户。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收支诸物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库子二人。

  提举都城所,秩从五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二员,副提举二员,吏目一员,照磨一员,掌修缮都城内外仓库等事。至元三年置。其属一:  左右厢,官四员,用从九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受给库,秩正八品。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至元十三年置。

  符牌局,秩正八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造虎符等。至元十七年置。

  旋匠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至元九年置。

  撒答剌欺提举司,秩正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一员。至元二十四年,以札马剌丁率人匠成造撒答剌欺,与丝?同局造作,遂改组练人匠提举司为撒答剌欺提举司。  别失八里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至元十三年始置。

  忽丹八里局,大使一员,给从七品印。至元三年置。

  平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六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光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八品印。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品印。至元二十九年置。

  通州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品印。延祐六年置。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  提领所一,系官织染人匠局一,云内人匠东、西局二,本路人匠局一,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等局七。每局各设提领一员,副提领一员,惟泽州、云州则止设提领一员。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真定路织染提举司,各置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二:  开除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南宫、中山织染提举司,各设提举一员,同提举、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中山刘元帅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中山察鲁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深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深州赵良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弘州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纳失失毛段二局,院长一员。

  云内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同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朔州毛子局,大使一员。

  恩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恩州东昌局,提领一员。

  保定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名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永平路纹锦等局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宁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云州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顺德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彰德路织染人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怀庆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别失八里局,官一员。

  宣德府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东圣州织染局,院长一员,局副一员。

  宣德八鲁局,提领一员,副使一员。

  东平路疃局,直长一员。

  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阳门天城织染局,提领一员,副使一员,照磨案牍一员。

  巡河提领所,提领二员,副提领一员。

版权声明: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列传第二百九 外国二-明史

列传第二百九 外国二 ○安南 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隶中国。五代时,始为土人曲承美窃据。宋初,封丁部领为交阯郡王,三传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传为大臣李公蕴所篡。李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元史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二年春正月己卯,御制《奎章阁记》。行枢密臣言:“十一月,仁德府权达鲁花赤曲术,纠集兵众以讨云南,首败伯忽贼兵于马龙州是极端自私利己的,生活本身,

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二年春正月己卯,御制《奎章阁记》。行枢密臣言:“十一月,仁德府权达鲁花赤曲术,纠集兵众以讨云南,首败伯忽贼兵于马龙州是极端自私利己的,生活本身就是痛苦。参见“文学”中的,以是月十一日杀伯忽弟拜延,献馘于豫王。十三日。战于马金山,获伯忽及其弟伯颜察兒、其党拜不花、卜颜帖木兒等十余人,诛之,余兵皆溃,独禄余犹据金沙江。”有旨趣进兵讨之。庚辰,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僧宝峰加司徒。辛巳,大名魏县民曹革输粟赈陕西饥,旌其门。癸未,立侍正府以总近侍,秩从二品。乙酉,时享太庙。丙戌,伯颜、月鲁帖木兒、玥璐不花、阿卜海牙等十四人,并以本官兼侍正。旌大都大兴县郭仲安妻李氏贞节。丁亥,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诏中书省给钞十万锭供其费,仍命燕铁木兒、撒迪等总督其工役。命后卫指挥使史埙往四川行省调军官选。戊子,命奴都赤阿里火者按行北边牧地。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中书省臣言:“四川省臣塔出、脱帖木兒等讨云南,以十一月九日领兵至乌撒周泥驿。明日,禄余、阿奴、阿答等贼兵万余,自山后间道潜出。塔出、脱帖木兒等进击,屡战败之。十五日,又战七星关,六日凡十七战,贼大败溃去。”诏遣使以银、币赏塔出、脱帖木兒等。造岁额钞本至元钞八十九万五十锭,中统钞五千锭。给钞五千锭,赈宁海州饥民。罢益都等处广农提举司,改立田赋总管府,秩从三品,仍令隆祥总管府统之。命兴和路建燕铁木兒鹰棚。枢密院臣言:“四川行省地邻乌撒,而云南未平,今戍卒单少,宜增兵防遏。请调夔路怯怜口户丁七百、重庆河东五路两营兵三百,同往戍之。俟征进军还日,悉罢遣。”从之。庚寅,改东路蒙古军万户府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诸王哈兒蛮遣使来贡蒲萄酒。国制,累朝行帐设卫士、给事如在位时。近尝汰其冗滥,武宗、仁宗两朝,各定为八百人,英宗七百人。中书省臣言,旧给事人有失职者,诏复其百人。辛卯,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薨。壬辰,命宫相法里及给事者五十八人护灵舆北祔葬于山陵,仍令法里等守之。御史台臣劾奏:“福建宣慰副使哈只,前为广东廉访副使,贪污狼籍,宜罢黜。”从之。己亥,遣吏部尚书撒里瓦,佩虎符,礼部郎中赵期颐,佩金符,赍即位诏告安南国,且赐以《授时历》。赐武宁王彻彻秃金百两、银五百两,以淮安路之海宁州为其食邑。癸卯,以皇子古纳答剌疹疾愈,赐燕铁木兒及公主察吉兒各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二千锭,撒敦等金、银、钞各有差;又赐医巫、乳媪、宦官、卫士六百人金三百五十两、银三千四百两、钞五千三百四十锭。甲辰,敕每岁四祭五福太一星。建孔子庙于后卫。至元末,讨诸王乃颜之叛,获其部蒙古军,分置河南、江浙、湖广、江西诸省,命枢密院遣使括其数,得二千六百人。乙巳,封蒙古巫者所奉神为灵感昭应护国忠顺王,号其庙曰灵祐。给卫士万人岁例钞,人八十锭,内以他物及粟折五之一。镇西武靖王搠思班、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行省、行院官同讨云南,兵十余万,以去年十一月十一日,搠思班师次罗罗斯,期跃里铁木兒俱至三泊郎,仍趣小云失会于曲靖马龙等州,同进兵。跃里铁木兒倍道兼进,夺金沙江。十二月十七日,大兵与阿禾蒙古军相值,战败之,阿禾伪降,明日,率其兵三千为三队来袭我营,搠思班、跃里铁木兒等分十三队又击败之,阿禾窜走,大兵直趋中庆。二十六日,遇贼党蒙古军于安宁州,与再战,又大败之。二十八日,阿禾来逆战,遂就禽,斩于军前。三十日,将抵中庆,贼兵七千犹拒战于伽桥、古壁口,兵交,跃里铁木兒左颊中流矢,洞耳后,拔矢复与战,大捷,遂复行省治。诸军皆会,驻于城中,分兵追捕残贼于嵩明州。枢密院臣以捷闻,诏总兵官量度缓急,从宜区处。新添安抚司壅河寨主,诉他部徭、獠蹂其禾,民饥,命湖广行省发钞二千锭,市米赈之。  二月丙戌,以上都留守乃马台行岭北行枢密院事,太禧宗禋使谨只兒、答邻答里、马烈捏四人并知院事,遥授平章政事。戊申,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曰京畿山后道,曰河东山右道,曰辽东山北道,曰河南荆北道,曰两淮江北道,曰湖北湖南道,曰浙西江东道,曰浙东福建道,曰江西广东道,曰广西两海道,曰燕南诸路,曰山东诸路,曰陕西诸路,曰甘肃诸路,曰四川诸路,曰云南诸路。秩正三品,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总管则僧为之。四川行省招谕怀德府驴谷什用等四洞及生蛮十二洞,皆内附,诏升怀德府为宣抚司以镇之。诸洞各设长官司及巡检司,且命各还所掠生口。湖广参政彻里帖木兒与速速、班丹俱坐出怨言,鞫问得实,刑部议当彻里帖木兒、班丹杖一百七,速速处死,会赦,彻里帖木兒流广东,班丹广西,速速徙海南,皆置荒僻州郡。有旨:“此辈怨望于朕,向非赦原,俱当置之极刑,可俱籍其家,速速禁锢终身。”己酉,白虹贯日。旌巩昌金州民杜祖隆妻张氏志节。枢密院臣言:“彻里铁木兒、孛罗以正月戊寅败乌撒蛮兵,射中禄余,降其民,乌蒙、东川、易良州蛮兵、夷獠等俱款附。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驻中庆,复行省事;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等至当当驿,安辑其人民。”又言:“澂江路蛮官郡容报贼古剌忽及秃坚之弟必剌都迷失等伪降于豫王而反围之,至易龙驿,古剌忽等兵掩袭官军。四川行省平章塔出顿兵不进,平章乞住妻子孳畜为贼所掠。谍知秃坚方修城堡,布兵拒守,无出降意。”诏速进兵讨之。敕探马赤军士岁以五月十日迁处山后诸州。辛亥,建燕铁木兒居第于兴圣宫之西南,诏撒迪及留守司董其役。壬子,太白昼见。中书平章政事亦列赤兼沈阳等路安抚使,燕王宫相伯撒里为中书平章政事,陕西行台中丞朵兒只班为中书参知政事,户部尚书高履亨、两淮都转运盐使许有壬并参议中书省事。甲寅,燕铁木兒言:“赛因怯列木丁,英宗时尝献宝货于昭献元圣太后,议给价钞十二万锭,故相拜住奏酬七万锭,未给,泰定间以盐引万六百六十道折钞给之,今有司以诏书夺之还官。臣等议,以为宝货太后既已用之,以盐引还之为宜。”从之。燕铁木兒又言:“安庆万户锁住,坐令家人杀人系狱,久未款伏,宜若无罪,乞释之。”制曰:“可。”乙卯,太白犯昴。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云南统兵官来报捷,诸蛮悉降,唯禄余追捕未获。命番休各卫汉军,十之二以三月一日放遣。丁巳,驸马不颜帖木兒自北边从武宁王彻彻秃来朝。己未,命西僧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一周岁。壬戌,改封武宁王彻彻秃为郯王,赐以金印。甲子,中书省臣言:“国家钱谷,岁入有额,而所费浩繁,是以不足。天历二年,尝以盐赋十分之一折银纳之,凡得银二千余锭。今请以银易官帑钞本,给宿卫士卒。”又言:“陛下不用经费,不劳人民,创建大承天护圣寺。臣等愿上向所易钞本十万锭、银六百锭助建寺之需。”从之。丙寅,以太祖四大行帐世留朔方不迁者,其马驼孳畜多死损,发钞万锭,命内史府市以给之。行枢密院都事阿里火者来报云南之捷。庚午,给宿卫士岁例钞,诏毋出定额万人之外。占城国遣其臣高暗都剌来朝贡。创建五福太一宫于京城乾隅,修上都洪禧、崇寿等殿。诸王彻彻秃、沙哥坐妄言不道,诏安置彻彻秃广州,沙哥雷州。壬申,命辽阳行省发粟赈国王朵兒只及纳忽答兒等六部蒙古军民万五千户。旌大都民刘德仁妻王氏贞节。甲戌,给宣让王王傅印。荆王也速也不干贡BX牛。命田赋总管府税矿银输大承天护圣寺。命兴和路为玥璐不花作鹰棚。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罕旺为千户,常赋外岁增输金五千两、银七百两,许之。以山东盐课钞万锭,赈胶州饥。命龙翊卫以屯田岁入粟赡卫卒孤贫者。是月,深、冀二州有虫食桑为灾。  三月丙子朔,荧惑犯鬼宿。辛巳,御史台臣劾奏:“燕南廉访使卜咱兒,前为闽海廉访使,受赃计钞二万二千余锭、金五百余两、银三千余两、男女生口二十二人及它宝货无算,难遇赦原,乞追夺制命,籍没流窜。”诏如所言,仍暴其罪示天下。壬午,赐南郊侍祠文武官金、币有差。特令沙津爱护持必剌忒纳失里为三藏国师,赐玉印。以陕西盐课钞万锭,赈察罕脑兒蒙古饥民。癸未,割外府币、帛各千匹输之中宫,以供需用。甲申,绘皇太子真容,奉安庆寿寺之东鹿顶殿,祀之如累朝神御殿仪。鞫宦者拜住侍皇太子疹疾,饮食不时进,以酥拭其眼鼻,又为禳咒,杖一百七,斥出京城。冠州有虫食桑四十余万株。御史台臣言:“奎章阁参书雅琥,阿媚奸臣,所为不法,宜罢其职。”从之。丙戌,雨土,霾。伯撒里辞所兼储政使,不允。伯颜娶诸王女,赐金二百两、银千两。赐上都死事者不颜帖木兒等十一家钞各百锭,分赐燕铁木兒鹰坊百人。中书省臣言:“宣课提举司岁榷商税,为钞十万余锭,比岁数不登,乞凡僧道为商者,仍征其税。”有旨:“诚为僧者,其仍免之。”司徒香山言:“陶弘景《胡笳曲》,有‘负扆飞天历,终是甲辰君’之语,今陛下生年、纪号,实与之合,此实受命之符,乞录付史馆,颁告中外。”诏令翰林、集贤、奎章、礼部杂议之。翰林诸臣议以谓:“唐开无间,太子宾客薛让进武后鼎铭云‘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为玄宗受命之符。姚崇表贺,请宣示史官,颁告中外。而宋儒司马光斥其采偶合之文以为符瑞,乃小臣之谄,而宰相实之,是侮其君也。今弘景之曲,杂于生年、纪号若偶合者,然陛下应天顺人,绍隆正统,于今四年,薄海内外,罔不归心,固无待于旁引曲说以为符命。从其所言,恐启谶纬之端,非所以定民志。”事遂寝。赵王不鲁纳食邑沙、净、德宁等处蒙古部民万六千余户饥,命河东宣慰发近仓粮万石赈之。又发山东盐课钞、硃王仓粟赈登、莱饥民,兴和仓粟赈保昌饥民。戊子,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以龙庆州之流杯园池、水硙、土田赐燕铁木兒。命诸王阿鲁出镇陕西行省。以籍入速速、班丹、彻理帖木兒赀产赐大承天护圣寺为永业。浙西诸路比岁水旱,饥民八十五万余户,中书省臣请令官私、儒学、寺观诸田佃民,从其主假贷钱谷自赈,余则劝分富家及入粟补官,仍益以本省钞十万锭,并给僧道度牒一万道,从之。旌同知大都府事忙兀秃鲁迷失妻海迷失贞节。己丑,赈云内州饥民及察忽凉楼戍兵共七千户。庚寅,命威顺王宽彻不花还镇湖广。癸巳,诏累朝神御殿之在诸寺者,各制名以冠之:世祖曰元寿,昭睿顺圣皇后曰睿寿,南必皇后曰懿寿,裕宗曰明寿,成宗曰广寿,顺宗曰衍寿,武宗曰仁寿,文献昭圣皇后曰昭寿,仁宗曰文寿,英宗曰宣寿,明宗曰景寿。召亳州太清宫道士马道逸、汴梁朝天宫道士李若讷、河南嵩山道士赵亦然,各率其徒赴阙,修普天大醮。赈浙西盐丁五千余户。命玥璐不花作佛事于德兴府。监察御史劾江浙行省平章童童荒泆宴安,才非辅佐,诏免其官。豫王阿剌忒纳失里、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禽云南诸贼也木干、罗罗、脱脱木兒、板不、阿居、澂江路总管罗罗不花、伯忽之叔怯得该、伪署万户哈剌答兒及诸将校,悉斩之,磔尸以徇。赈辽阳境内蒙古饥民万四千余户。旌山丹州郝荣妻李闰贞节。陕州诸县蝗。八番军从征云南者俱屯贵州,枢密院臣请遣使发粟给之。己亥,御史台臣劾奏:“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官,避难就易。”有旨罢之。庚子,以将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于乘舆次舍之所。壬寅,以钦察卫军士增多,析为左右二卫。给云南行省钞十万锭,以备军资民食。癸卯,御史台臣劾奏工部尚书苏炳性行贪邪,诏罢之。大同路累岁水旱,民大饥。裁节卫士马刍粟,自四月一日始。寿王脱里出、阳翟王帖木兒赤、西平王管不八、昌王八剌失里等七部之民居辽阳境者万四千五百余户告饥,命辽阳行省发近境仓粮赈两月。命宣靖王买奴置王傅等官。立宫相都总管府,秩正三品,给银印。以儒学教授在选数多,凡仕由内郡、江淮者,注江西、江浙、湖广;由陕西、两广者,注福建;由甘肃、四川、云南、福建者,注两广。敕河南行省右丞那海提督境内屯田。中书省臣言:“嘉兴、平江、松江、江阴芦场、荡山、沙涂、沙田等地之籍于官者,尝赐他人,今请改赐燕铁木兒。”有旨:“燕铁木兒非他臣比,其令所在有司如数给付。”发通州官粮赈檀、顺、昌平等处饥民九万余户,以山东盐课钞三千五百锭赈益都三万余户。是月,陕西行省遣官分给复业饥民七万余口行粮,赈诸王伯颜也不干部内蒙古饥民千余口。真定、汴梁二路,恩、冠、晋、冀、深、蠡、景、献等八州,俱有虫食桑为灾。旌故户部主事赵野妻柳氏贞节。  夏四月丙午朔,全宁民王脱欢献银矿。诏设银场提举司,隶中政院。中书、枢密臣言:“天历兵兴,诸领军与敌战者,宜定功赏。臣等议,诸王各金百两、银五百两、金腰带一、织金等币各十八匹,诸臣四战以上者同,三战及一战者各有差。”有旨:“赏格具如卿等议。燕铁木兒首倡大义,躬擐甲胄,伯颜在河南先诛携贰,使朕道路无虞,两人功无与比,其赏不可与众同,其赐燕铁木兒七宝腰带一、金四百两、银九百两,伯颜金腰带一、金二百两、银七百两。”受赏者凡九十六人,用金二千四百两、银万五千六百两、金腰带九十一副、币帛千三百余匹。命西僧于五台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月,为皇太子古纳答剌祈福。以粮五万石赈粜京师贫民。戊申,皇姑鲁国大长公主薨。以宫中高丽女子不颜帖你赐燕铁木兒,高丽国王请割国中田为资送,诏遣使往受之。发卫卒三千助大承天护圣寺工役。庚戌,诏建燕铁木兒生祠于红桥南,树碑以纪其勋。御史台臣言:“平章政事曹立,累任江浙,今虽闲废,犹与富民交纳,宜遣还其本籍大同路。又,监察御史万家闾尝荐中丞和尚,脱脱尝举廉访使卜咱兒,今和尚、卜咱兒俱以赃罪除名,万家闾、脱脱难任台省之职。”并从之。真定武陟县地震,逾月不止。壬子,命燕铁木兒总制宫相都总管府事,也不伦、伯撒里俱以本官兼宫相都总管府都达鲁花赤。诸王哈兒蛮遣使来朝贡。甲寅,改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为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诸指挥使司,赐银印。中书省臣言:“越王秃剌在武宗时以绍兴路为食邑,岁割赐本路租赋钞四万锭,今其子阿剌忒纳失里袭王号,宜岁给其半。”从之。乙卯,时享太庙。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已平云南,各遣使来报捷。诸王朵列捏镇云南品甸,自以赀力给军,协力讨贼,诏以袭衣赐之。丙辰,葺太祖所御大行帐。戊午,以集庆路玄妙观为大元兴崇寿宫。命兴和建屋居海青,上都建屋居鹰鹘。庚申,特命河南儒士吴炳为艺文监典簿,仍予对品阶。宁国路泾县民张道杀人为盗,道弟吉从而不加功,居囚七年不决。吉母老,无他子孙,中书省臣以闻,敕免死,杖而黜之,俾养其母。辛酉,以山东盐课钞五千锭赈博兴州饥民九千户,一千锭赈信阳等场盐丁。御史台臣言:“储政使哈撒兒不花侍陛下潜邸时,受马七十九匹,又盗用官库物。天历初,领兵芦沟桥,迎敌即逃,擅闭城门,惊惑民庶。度支卿纳哈出尝匿官马,又矫增制命,又受诸王斡即七宝带一、钞百六十锭。臣等议,其罪宜杖一百七,除名,斥还乡里。”从之。壬戌,枢密院臣言:“云南事已平,镇西武靖王搠思班言,蒙古军及哈剌章、罗罗斯诸种人叛者,或诛或降,虽已略定,其余党逃窜山谷,不能必其不反侧,今请留荆王也速也不干及诸王锁南等各领所部屯驻一二岁,以示威重。”从之。仍命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分兵,给探马赤三百、乞赤伯三百,共守一岁,以镇辑之,余军皆遣还所部,统兵官召赴阙。时已命探马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遂命总制境内军事。潞州潞城县大水。癸亥,诸王完者也不干所部蒙古民二百八十余户告饥,命河东宣慰司发官粟赈之。甲子,陕西行省言终南屯田去年大水,损禾稼四十余顷,诏蠲其租。镇宁王那海部曲二百,以风雪损孳畜,命岭北行省赈粮两月。钦察台以名园为献,命御史台给赃罚钞千锭酬其直。诸王乞八言:“臣每岁扈从时巡,为费甚广,臣兄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弟亦失班,岁给钞五百锭、币帛各五千匹。敢视其例以请。”制可。诏:“故尚书省丞相脱脱,可视三宝奴例,以所籍家赀还其家。”御史台臣言:“同佥中政院事殷仲容,奸贪邪佞,冒哀居官。”诏黜之。杨州泰兴县饥民万三千余户,河南行省先赈以粮一月后以闻,许之。命辽阳行省发粟赈孛罗部内蒙古饥民。戊辰,奎章阁以纂修《经世大典》,请从翰林国史院取《脱卜赤颜》一书以纪太祖以来事迹,绍以命翰林学士承旨押不花、塔失海牙。押不花言:“《脱卜赤颜》事关秘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臣等不敢奉诏。”从之。增置拱卫司仪仗。命武备寺诸匠官避元籍。遣使召赵世延于集庆。诏以泥金畏兀字书《无量寿佛经》千部。壬申,散遣宣忠扈卫新籍军士六百人还乡里,期以七月一日还营。衡州路属县比岁旱蝗,仍大水,民食草木殆尽,又疫疠,死者十九,湖南道宣慰司请赈粮米万石,从之。河中府蝗,晋宁、冀宁、大同、河间诸路属县,皆以旱不能种告饥。甘州阿兒思兰免古妻忽都的斤以贞节旌其门。  五月丙子,皇太子影殿造祭器如裕宗故事。敕建宫相都总管府公廨。丁丑,荧惑犯轩辕左角。赐宫相都总管府给驿玺书。调卫兵浚金水河。己卯,安南世子陈日?阜遣其臣段子贞来朝贡。安庆之望江县、淮安之山阳县去岁皆水灾,免其田租。丙戌,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猥多,请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常德府桃源州去岁水灾,免其租。丁亥,复立怯怜口提举司,仍隶中政院。命枢密院调军士修京城。己丑,置云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又置临安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孟定路、孟璟路并为军民总管府,秩从三品。者线、蒙庆甸、银沙罗等甸并为军民府,秩从四品。孟并、孟广、者样等甸并设军民长官司,秩从五品。益都路宋德让、赵仁各输米三百石赈胶州饥民九千户,中书省臣请依输粟补官例予官,从之。赈驻冬卫士二万一千五百户粮四月。庚寅,立云南省芦传路军民总管府,以土官为之,制授者各给金符。癸巳,云南威楚路之蒲蛮猛吾来朝贡,愿入银为岁赋,诏为置散府一及土官三十三所,皆赐金银符。甲午,太白犯毕宿。封宣政使脱因为蓟国公。以平江官田五百顷立稻田提举司,隶宫相都总管府。乙未,以陕西行台御史大夫脱别台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玥璐不花累辞职,江西行省平章朵兒只以疾辞新任,并许之。脱忽思娘子继主明宗幄殿,诏赐湘潭州民户四万为汤沐。奎章阁学士院纂修《皇朝经世大典》成。诏以泥金书佛经一藏。丙申,大驾幸上都。四川行省平章汪寿昌辞职,不允。敕在京百司日集公署,自晨及暮毋废事。赈滦阳、桓州、李陵台、昔宝赤、失八兒秃五驿钞各二百锭。桓州民以所种麦献,诏赐币帛二匹,慰遣之。戊戌,次红桥,临视燕铁木兒生祠。以太禧宗禋院所隶昭孝营缮司隶崇禧总管府。赈辽阳东路蒙古万户府饥民三千五百户粮两月。己亥,也兒吉尼知行枢密院事。八番西蛮官阿马路奉方物入贡。高邮、宝应等县去岁水,免其租。庚子,太阴犯太白。辛丑,太白经天。改阿速万户府为宣毅万户府,赐银印,命伯颜领之。旌济南章丘县马万妻晋氏志节。癸卯,加也兒吉尼太尉,赐银印。以河间盐课钞四千锭赈河间属县饥民四千一百户。甲辰,诏通政院整治内外水陆驿传。宣政院臣言:“旧制,列圣神御殿及诸寺所作佛事,每岁计二百十六,今汰其十六为定式。”制可。东昌、保定二路,濮、唐二州,有虫食桑。宁夏、绍庆、保定、德安、河间诸路属县大水。六月乙巳朔,征储政院钞三万锭,给中宫道路之用。敕河南行省立阿不海牙政迹碑。监察御史韩元善言:“历代国学皆盛,独本朝国学生仅四百员,又复分辨蒙古、色目、汉人之额。请凡蒙古、色目、汉人,不限员额,皆得入学。”又监察御史陈守中言:“请凡仕者亲老,别无侍丁奉养,不限地方名次,宜从优附近迁调,庶广忠孝之道。”皆不报。发米五千石赈兴和属县饥民。丁未,太白昼见。乙卯,监察御史陈良劾浙东廉访使脱脱赤颜阿附权奸倒剌沙,其生母何氏本父之妾,而兄妻之,欺诳朝廷,封温国夫人,请黜罢宪职,追还赠恩为宜。御史台臣以闻,从之。旌大都右警巡院胡德妻曹氏贞节。壬戌,以钞万五千锭赈国王朵兒只等九部蒙古饥民三万三百六十二户。癸亥,诏:“诸官吏在职役或守代未任,为人行赇关说,即有所取者,官如十二章论赃,吏罢不叙终其身;虽无所取,讼起灭由己者,罪加常人一等。”甲子,太府监颁宫嫔、阉宦及宿卫士行帐资装。免控鹤卫士当驿户。丙寅,云南出征军悉还,乌撒罗罗蛮复杀戍军黄海潮等,撒加伯又杀掠良民为乱,命云南行省及行枢密院:“凡境上诸关戍兵,未可轻撤,宜视缓急以制其变。”丁卯,太阴犯毕,太白犯井。庚午,以扬州泰兴、江都二县去岁雨害稼,免今年租。枢密院臣言:“征西万户府军七百人,自泰定以来,累经优恤,放还者四百五十人,今边防军少,例当追使还营。”从之。是月,晋宁、亦集乃二路旱,济宁路虫食桑,河南、晋宁二路诸属县蝗,大都、保定、真定、河间、东昌诸路属州县及诸屯水,彰德路临漳县漳水决。  秋七月甲戌朔,赐野马川等处驻冬卫士衣。艺文少监欧阳玄言:“先圣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爵最五等,秩登三品,而用四品铜印,于爵秩不称。”诏铸从三品印给之。德安府去年水,免今年田租。旌德安应山县高可焘孝行。己卯,以云南既平,惟禄余等惧罪窜伏,降诏曲赦之。辛巳,只兒哈答兒坐罪当流远,以唐其势舅氏故释之。壬午,祀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翰林国史院。监察御史张益等言:“钦察台在英宗朝,阴与中政使咬住造谋,诬告脱欢察兒将构异图,辞连潜邸,致出居海南。及天历初,倒剌沙据上都,遣钦察台以兵拒命,倒剌沙疑其有异志,复禽以归,即追言昔日咬住之谋以自解。皇上即位,不念旧恶,擢居中书,而又自贻厥咎,以致夺官籍产。旋复释宥,以为四川平章。今云南未平,与蜀接境,其人反覆,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仍没入其家产。”台臣以闻,诏夺其制命、金符,同妻孥禁锢于广东,毋籍其家。仍诏谕御史:“凡憸人如钦察台者,其极言之,毋隐。”铁木兒补化辞御史大夫职,不允。乙酉,遣使代祀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命西僧于大都万岁山悯忠阁作佛事,起八月八日,至车驾还大都日止。丁亥,海南黎贼作乱,诏江西、湖广两省合兵捕之。诸王搠思吉亦兒甘卜、哈兒蛮,驸马完者帖木兒遣使来献蒲萄酒。壬辰,以知枢密院事脱别台为御史大夫。癸巳,辰州、兴国二路虫伤稼,免今年租。甲午,归德府雨伤稼,免今年租。给诸卫士及蒙古户粮四月。乙未,立闵子书院于济南。杭州火,赈被灾民百九十户。丁酉,调甘州兵千人、撒里畏兀兵五百人守参卜郎,以防土番。戊戌,封伯颜为浚宁王,赐金印,仍前太保、知枢密院事。高邮府去岁水灾,免今年租。湖州安吉县大水暴涨,漂死百九十人,人给钞二十贯瘗之,存者赈粮两月。庚子,广西徭贼平,召诸王云都思帖木兒还。辛丑,怀德府洞蛮二十一洞田先什用等以方物来贡,还所虏生口八百余人给其家。癸卯,知行枢密院事彻里帖木兒以兵讨叛蛮锁力哈迷失,戮其党七百余人。是月,河南、奉元属县蝗,大都、河间、汉阳属县水,冀宁属县雨雹伤稼,庐州去年水,宁夏霜为灾,并免今年田租,赈宁夏鸣沙、兰山二驿户二百九十,定西州新军户千二百,应理州民户千三百粮各一月,又赈龙兴路饥民九百户粮一月。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兒,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  八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封脱怜忽秃鲁为靖恭王,沙蓝朵兒只为懿德王,并给以涂金银印。西域诸王卜赛因遣使忽都不丁来朝。滦阳驿户增置马牛各一,免其和市杂役。赐上都孔子庙碑。御史台臣劾奏:“宣徽副使桑哥,比奉旨给宿卫士钱粮,稽缓九日,玩法欺公,罪当黜罢。”从之。己酉,以银符二十八赐拱卫直百户,命燕铁木兒以钞万锭分赐蒙古孤寡者。辛亥,大驾南还大都。壬子,西域诸王答兒麻失里袭朵列帖木兒之位,遣诸王孛兒只吉台等来朝贡。甲寅,雪别台之孙月鲁帖木兒、买闾也先来献失剌奴,赐以金百两、银千五百两、钞五百锭、金带一。命宣课提举司毋收燕铁木兒邸舍商货税。斡兒朵思之地频年灾,畜牧多死,民户万七千一百六十,命内史府给钞二万锭赈之。乙卯,太白犯轩辕大星。丙辰,封内史怯列该为丰国公。以星变,令群臣议赦。丁巳,命邠王不颜帖木兒围猎于抚州。己未,立镇宁王总管府于抚州。公主脱脱灰来朝。以汴梁路尉氏县赐伯颜为食邑。诏刑部鞫内侍撒里不花巫蛊事,凡当死者杖一百七,流广东、西。中书省臣言:“明年海运粮二百四十万石,已令江浙运二百二十万,河南二十万。今请令江浙复增二十万,本省参政杜贞督领。”从之。复命赈粜米五万石济京城贫民。旌济宁路魏铎孝行、扬州路吕天麟妻韦氏贞节。庚申,太白犯轩辕左角。中书、枢密臣言:“西域诸王不赛因,其臣怯列木丁矫王命来朝,不赛因遣使来言,请执以归。臣等议,宗籓之国,行人往来,执以付之,不可,宜令乘驿归国以自辨。”制可。壬申,升侍正府秩正二品。是月,江浙诸路水潦害稼,计田十八万八千七百三十八顷。景州自六月至是月不雨。澧州、泗州等县去年水,免今年租。沅州饥,赈粜米二千石。金州及西和州频年旱灾,民饥,赈以陕西盐课钞五千锭。九月癸酉朔,市阿鲁浑撒里宅,命燕铁木兒奉皇子古纳答剌居之。中书省臣言:“今岁当饲马驼十四万八千四百匹,京城饲六万匹,余令外郡分饲,每匹给刍粟价钞四锭。”从之。乙亥,命留守司发军士筑驻跸台于大承天护圣寺东。御史台臣劾奏:“四川行省参政马镕,发粮六千石饷云南军,中道辄还,预借俸钞一十九锭以娶妾,又诟骂平章汪寿昌,罪虽蒙宥,难任宰辅。”帝曰:“纲常之理,尊卑之分,懵无所知,其何以居上而临下!亟罢之。”丙子,太白犯填星。枢密院臣言:“云南东川路总管普折兄那具,会禄余兵,杀乌撒宣慰使月鲁、东川路府判教化的二十余人;又会伯忽侄阿福,领蒙古兵将击罗罗斯。臣等与燕铁木兒议,遣西域指挥使锁住等发陕西都万户府兵,直抵罗罗斯,发碉门安抚司兵,绝大渡河,直抵邛部州,巡守关隘。”诏宣政院亦遣使同往督之。海南贼王周纠率十九洞黎蛮二万余人作乱,命调广东、福建兵,隶湖广行省左丞移剌四奴统领讨捕之。阿速及斡罗思新戍边者,命辽阳行省给其牛具粮食。己卯,发粟五千石赈兴和路鹰坊。庚辰,枢密院臣言:“六月中,行枢密院官以兵与乌撒贼兵五战,破之,惟禄余窜伏未获。”命四川行省给其军饷。赈兴和宝昌州饥民米二千石。御史台臣言:“大圣寿万安寺坛主司徒严吉祥,盗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坛主之职。”从之。禁诸驿毋畜窜行马,免控鹤户杂役。湖州安吉县久雨,太湖溢,漂民居二千八百九十户,溺死男女百五十七人,命江浙行省赈恤之。丁亥,御史台臣言:“江西行省参政李允中,乃故内侍李邦宁养子,器质庸下,误叨重选,宜黜罢。”从之。庚寅,幸大承天护圣寺。以钞五万锭及预贷四川明年盐课钞五万锭,给行枢密院军需。禄余寇顺元路。癸巳,罢供需府覆实司,置广谊司,秩正三品,以右丞撒迪领其务。御史台臣劾太禧宗禋使童童淫侈不洁,不可以奉明禋;又,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乙未,以金虎符赐中书平章政事亦列赤。思州镇远府饥,赈米五百石。丁酉,云南行省遣都事那海、镇抚栾智等奉诏往谕禄余及授以参政制命,至撒家关,禄余拒不受,俄而贼大至,那海因与力战,贼乃退。及晚,乌撒兵入顺元境,左丞帖木兒不花御战,那海复就阵宣诏招之,遂遇害,帖木兒不花等敛兵还。壬寅,改隆祥总管府为隆祥使司,秩从二品。  冬十月甲辰,遣秘书太监王珪等代祀岳镇、海渎、后土。乙巳,召行枢密院彻里铁木兒、小云失还朝。以前东川路总管普折子安乐袭其父职。己酉,时享于太庙。为皇子古纳答剌作佛事,释在京囚,死罪者二人,杖罪者四十七人。辛亥,召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阿兒思兰海牙赴阙。癸丑,幸大承天护圣寺。蒙古都元帅怯烈引兵击阿禾贼党于澂江路海中山,为云梯登山,破其栅,杀贼五百余人。秃坚之弟必剌都古彖失举家赴海死。又获秃坚弟二人、子三人,诛之。甲寅,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其不能自存者。丁巳,中书省臣言:“江浙平江、湖州等路水伤稼,明年海漕米二百六十万石,恐不足,若令运百九十万,而命河南发三十万,江西发十万为宜。又,遣官赍钞十万锭、盐引三万五千道,于通、漷、陵、沧四州,优价和籴米三十万石。又,以钞二万五千锭、盐引万五千道,于通、漷二州,和籴粟豆十五万石;以钞三十万锭,往辽阳懿、锦二州,和籴粟豆十万石。”并从之。烧在京积年还倒昏钞二百七十余万锭。戊午,诏还平江路大玉清昭应宫田百顷,官勿征其租。己未,给宿卫士有官者刍豆。诸王卜赛因使者还西域,诏酬其所贡药物价直。辛酉,命西僧作佛事于兴圣宫,十有五日乃罢。吴江州大风雨,太湖溢,漂没庐舍孳畜千九百七十家,命江浙行省给钞千五百锭赈之。乙丑,立昭功万户都总使府,伯颜、铁木兒补化并兼昭功万户都总使。丙寅,命大都路定时估,每月朔望送广谊司,以酬物价。燕铁木兒取BX牛五千于西域来献。  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去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乙亥,李彦通、萧不兰奚等谋反,伏诛。丙子,封诸王斡即为保宁王,赐以印,以其先所受印赐诸王浑秃帖木兒之子庚兀台。诏给移剌四奴分行省印。丁丑,兴和路鹰坊及蒙古民万一千一百余户,大雪畜牧冻死,赈米五千石。戊寅,枢密院臣言:“天历兵兴,以扬州重镇,尝假淮东宣慰司以兵权,今事已宁,宜以所部兵复隶河南行省。又,征西元帅府自泰定初调兵四千一百人戍龙剌、亦集乃,期以五年为代,今已十年,逃亡者众,宜加优恤,期以来岁五月代还。”并从之。己卯,封蘸班为豳国公。庚辰,左、右钦察卫军士千四百九十户饥,命上都留守司赈之。辛巳,以户部尚书耿焕为中书参知政事。癸未,诏养燕铁木兒之子塔剌海为子,赐居第及所籍李彦通赀产。荆王也速也不干献BX牛四百。诏:“每岁枢密院、宗正府遣官,与辽阳行省官巡历诸郡,毋令诸王所部扰民。”隆祥司使晃忽兒不花言:“海南所建大兴龙普明寺,工费浩穰,黎人不胜其扰,以故为乱。”诏湖广行省臣玥璐不花及宣慰、宣抚二司领其役,仍命廉访司莅之。辛卯,诸王撒兒蛮遣使者七十四人来。赈左钦察卫撒敦等翼顶也兒古驻冬军千五百八十户。诸盐课钞以十分之一折收银,银每锭五十两,折钞二十五锭。乙未,敕宫相都总管府勿隶昭功都总使府。丁酉,以南阳府之嵩州,更赐伯颜为食邑。  十二月戊申,陕西行台御史捏古伯、高坦等劾奏:“本台监察御史陈良,恃势肆毒,徇私破法,请罢职籍赃,还归田里。”有旨:“虽会赦,其准风宪例,追夺敕命,余如所奏。”以黄金符镌文曰“翊忠徇义迪节同勋”,赐西域亲军副都指挥使钦察,以旌其天历初红桥战功。壬子,复命诸王忽剌出还镇云南。癸丑,撒敦献斡罗思十六户,酬以银百七锭、钞五千锭。以河间路清池、南皮县牧地赐斡罗思驻冬,仍以忽里所牧官羊给之。河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僧家奴言:“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今官于朝者,十年不省觐者有之,非无思亲之心,实由朝廷无给假省亲之制,而有擅离官次之禁。古律,诸职官父母在三百里,于三年听一给定省假二十日;无父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以此推之,父母在三百里以至万里,宜计道里远近,定立假期,其应省觐匿而不省觐者,坐以罪。若诈冒假期,规避以掩其罪,与诈奔丧者同科。”御史台臣以闻,命中书省、礼部、刑部及翰林、集贤、奎章阁议之。丁巳,雨木冰。戊午,西域诸王秃列帖木兒遣使献西马及蒲萄酒。预给四宿卫及诸潜邸卫士岁赐钞,人二十锭。庚申,遣集贤直学士答失蛮诣真定玉华宫,祀睿宗及显懿庄圣皇后神御殿。辛酉,遣兵部尚书也速不花、同佥通政院事忽纳不花迎帝师。诏中书省、御史台遣官诣各道,同廉访司录囚。癸亥,雨木冰。给征东元帅府兵仗。丁卯,御史台臣言:“甘肃行省平章月鲁帖木兒,既非蒙古族姓,且暗于事机,使总兵柄,恐非所宜。”诏枢密院勿令提调军马。己巳,御史台臣言:“河东道廉访副使忽哥兒不花,佥燕南道廉访司事不颜忽都、王士元、郝志善,宪纲不振,宜免官。”从之。旌宁海州崔惟孝孝行。是岁,真定路属州水,冀宁、河南二路旱,大饥。

【版权声明】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二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元史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王者南面以听天下之治,建邦启土,设官分职,其制尚矣。汉、唐以来,虽沿革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其,恆因周、秦之故,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元史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年出版。1954—1961年按马克思手稿顺序编排,出版了俄文,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王者南面以听天下之治,建邦启土,设官分职,其制尚矣。汉、唐以来,虽沿革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其,恆因周、秦之故,以为损益,亦无大相远。大要欲得贤才用之,以佐天子、理万民也。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术用之。金人来归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大德以后,承平日久,弥文之习胜,而质简之意微,侥幸之门多,而方正之路塞。官冗于上,吏肆于下,言事者屡疏论列,而朝廷讫莫正之,势固然也。  大抵元之建官,繁简因乎时,得失系乎人,故取其简牍所载,而论次之。若其因事而置,事已则罢,与夫异教杂流世袭之属,名类实繁,亦姑举其大概。作《百官志》。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又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而东宫尝置三师、三少,盖亦不恆有也。  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太宗以相臣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书令。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领中书令。延祐三年,复以皇太子行中书令。置属,监印二人。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国初,职名未创,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员、左丞相一员。世祖中统元年,置丞相一员。二年,复置右丞相二员、左丞相二员。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员。七年,立尚书省,置丞相二员。八年,罢尚书省,乃置丞相二员。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其中书省丞相二员如故。二十九年,以尚书再罢,专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丞相二员,中书丞相二员。四年,尚书省仍归中书,丞相凡二员,自后因之不易。文宗至顺元年,专任右相,其一或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世祖中统元年,置平章二员。二年,置平章四员。至元七年,置尚书省,设尚书平章二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平章复设三员。二十三年,诏清冗职,平章汰为二员。二十四年,复尚书省,中书、尚书两省平章各二员。二十九年,罢尚书省,增中书平章为五员,而一员为商议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为六员。成宗元贞元年,改商议省事为平章军国重事。武宗至大二年,再立尚书省,平章三员,中书五员。四年,罢尚书省归中书,平章仍五员。文宗至顺元年,定置四员,自后因之。  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辖。世祖中统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员。三年,增为四员。至元七年,立尚书省,中书右丞、左丞仍四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省,右、左丞各一员。二十三年,汰冗职,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各一,而中书省缺员。二十八年,复罢尚书省。三十年,设右丞二员,而一员为商议省事。成宗元贞元年,右丞商议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学士与中书省事。武宗至大二年,复立尚书省,右、左丞二员,中书右、左丞五员。四年,罢尚书右、左丞,中书右、左丞止设四员。文宗至顺元年,定置右丞一员、左丞一员,而由是不复增损。  参政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世祖中统元年,始置参政一员。二年,增为二员。至元七年,立尚书省,参政三员。八年,尚书并入中书,参政二员。二十三年,汰冗职,参政二员如故。二十四年,复立尚书省,参政二员,中书参政二员。二十八年,罢尚书省参政。武宗至大二年,复置尚书省,参政二员,中书参政二员。四年,并尚书省入中书,参政三员。文宗至顺元年,定参政为二员,自后因之。  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中统元年,始置一员。至元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员。大德元年,止置四员,后遂为定额。其治曰参议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中统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两司。左司所掌:吏礼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三曰贴黄,四曰保举,五曰礼,六曰时政记,七曰封赠,八曰牌印,九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资品,二曰常选,三曰台院选,四曰见阙选,五曰别里哥选。户杂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装,三曰羊马,四曰置计,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监,七曰会总。科粮房之科有六,一曰海运,二曰儹运,三曰边远,四曰赈济,五曰事故,六曰军匠。银钞房之科有二,一曰钞法,二曰课程。应办房之科有二,一曰饮膳,二曰草料。令史二人,蒙古书写二十人,回回书写一人,汉人书写七人,典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中统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两司。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边关,二曰站赤,三曰铺马,四曰屯田,五曰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令,二曰弭盗,三曰功赏,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斗讼。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横造军器,二曰常课段匹,三曰岁赐,四曰营造,五曰应办,六曰河道。令史二人,蒙古书写三人,回回书写一人,汉人书写一人,典吏五人。  中书省掾属:  监印二人,掌监视省印,有中书令则置。  知印四人,掌执用省印。  怯里马赤四人。  蒙古必阇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  汉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  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  宣使五十人。  省医三人。  玉典赤四十一人。  断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属。国初,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其员数增损不常,其人则皆御位下及中宫、东宫、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为之。中统元年,一十六位下置三十一员。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员。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员。八年,始给印。二十七年,分立两省,而断事官随省并置。二十八年,十八位下置三十六员,并入中书。三十一年,增二员。后定置,自御位下及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员。首领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吏属: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二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一人。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员,正五品;副使二员,正六品;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员选举差遣之事。至元九年,置使二员,一员兼通事,一员不兼。大德元年,增置四员,副二员。直省舍人二员,至元七年始置,后增至三十三员,掌奏事给使差遣之役。检校官四员,正七品,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之事,书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钱谷出纳、营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中统元年,置二员。至元八年,省为一员,典吏八人。  管勾一员,正八品,掌出纳四方文移缄縢启拆之事,邮递之程期,曹属之承受,兼主之。中统元年,置二员。至元三年,定为一员,典吏八人。  架阁库管勾二员,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帐案牍,凡备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二员,其后增置员数不一。至顺初,定为二员,典吏十人。蒙古架阁库兼管勾一员,典吏二人。回回架阁库管勾一员,典吏二人。  吏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格,封勋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三员。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吏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二员。八年,仍为吏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仍二员。十三年,分置吏部,尚书增置七员,侍郎三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四员。十九年,尚书裁为二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二十一年,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员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各二员。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员,主事三员,蒙古必阇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书写二人,铨写五人,典吏一十九人。  户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三员,从六品,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直,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分立户部,尚书三员,侍郎、郎中四员,员外郎省为三员。三年,复为左三部。五年,复分为户部,尚书一员,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又省为二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如故。十三年,尚书增置一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如故。十九年,郎中、员外郎俱增至四员。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定以二员为额。明年,以户部所掌,视他部特为繁剧,增置二员。成宗大德五年,省尚书一员,员外郎亦省一员,各设三员,主事八员,蒙古必阇赤七人,令史六十一人,回回令史六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三十二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二十二人,司计官四人。其属附见于后:  都提举万亿宝源库,掌宝钞、玉器,至元二十五年始置。都提举一员,正四品;提举一员,正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六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一员,司吏二十三人,译史二人,司库四十六人,内以色目二人参之。  都提举万亿广源库,掌香药、纸劄诸物,设置同上。提控案牍二员,司吏一十二人,译史一人,司库一十三人。  都提举万亿绮源库,掌诸色段匹,设置并同上,而副提举则增一员。提控案牍设三员,后省二员,司吏二十二人,译史一人,司库二十六人,内参用色目二人。  都提举万亿赋源库,掌丝绵、布帛诸物,设置并同上。提控案牍二员,其后省一员,司吏一十七人,译史一人,司库一十五人,内参用色目二人。  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一员,从九品。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以四库钱帛事繁,始置一员,仍给印。  提举富宁库,至元二十七年始创。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分掌万亿宝源库出纳金银之事。吏目一人,其后司吏增至六人,译史一人,司库八人。  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达鲁花赤一员,正四品;都提举一员,正四品;副达鲁花赤一员,正五品;提举一员,正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国初,户部兼领交钞公事。世祖至元,始设交钞提举司,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诸路宝钞都提举司,升正四品,增副达鲁花赤、提控案牍各一员。其后定置已上官员,提控案牍又增一员。设司吏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回回令史一人,奏差七人。  宝钞总库,达鲁花赤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从五品;副使三员,正七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改元宝库为宝钞总库,秩正六品。二十六年,升从五品,增大使、副使,设司库。其后遂定置已上官员。司吏七人,译史一人,司库五十人。  印造宝钞库,达鲁花赤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中统四年始置,秩从八品。至元二十四年,升从七品,增达鲁花赤一人。其后遂定置已上官员。  烧钞东西二库,达鲁花赤一员,正八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至元元年,始置昏钞库,用正九品印,置监烧昏钞官。二十四年,分立烧钞东西二库,秩从八品,各置达鲁花赤、大使、副使等员。  行用六库。中统元年,初立中都行用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至元二十四年,京师改置库者三:曰光熙,曰文明,曰顺承。因城门之名为额。二十六年,又置三库:曰健德,曰和义,曰崇仁。并因城门以为名。  大都宣课提举司,掌诸色课程,并领京城各市。提举二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六人。世祖至元十九年,并大都旧城两税务为大都税课提举司。至武宗至大元年,改宣课提举司。其属四:  马市、猪羊市,秩从七品。提领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从九品。世祖至元三十年始置。  牛驴市、果木市,品秩、设官同上。  角蟹市,大使一员,副使二员。至大元年始置。  煤木所,提领一员,从八品;大使一员,从九品;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二年始置。  大都酒课提举司,掌酒醋榷酤之事,至元十九年始置。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二员,从六品;副提举二员,从七品;提控案牍二员,司吏五人。二十八年,省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余如故。  抄纸坊,提领一员,正八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二员,从九品。中统四年始置,用九品印,止设大使、副使各一员。至元二十七年,升正八品,增置提领、副使各一员。  印造茶盐等引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四年置,掌印造腹里、行省盐、茶、矾、铁等引。仍置攒典、库子各一人。  右以上属户部。其万亿四库,国初以太府掌内帑之出纳,既设左藏等库,而国计之领在户部,仍置万亿等库,为收藏之府。中统元年,置库官六员,而未有品秩俸给。至元十六年,始为提举万亿库,秩正五品。二十四年,改升都提举万亿库,秩正四品。二十五年,分立四库,以分掌出纳。至二十七年,又别立富宁库焉。  京畿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判官二员,正六品;经历一员,正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兼照磨二员,掌凡漕运之事。世祖中统二年,初立军储所,寻改漕运所。至元五年,改漕运司,秩五品。十二年,改都漕运司,秩五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二十四年,内外分立两运司,而京畿都漕运司之额如旧。止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攒运公事。省同知、运判、知事各一员,而押纲官隶焉。延祐六年,增同知、副使、运判各一员。其后定置官员已上正官各二员,首领官四员。吏属:令史二十一人,译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二人。其属二十有四:  新运粮提举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管站车二百五十辆,隶兵部。开设运粮坝河,改隶户部。定置达鲁花赤一员,都提举一员,同提举二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  京师二十二仓,秩正七品。  万斯北仓,中统二年置。万斯南仓,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仓,中统二年置。永平仓,至元十六年置。永济仓,至元四年置。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并系皇庆元年置。屡丰仓,积贮仓。并系皇庆元年增置。  已上十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丰穰仓,皇庆元年置。广济仓,皇庆元年置。广衍仓,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积仓,至元二十八年置。既积仓,盈衍仓,至元二十六年置。相因仓,中统二年置。顺济仓。至元二十九年置。  已上八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通济仓,中统二年置。广贮仓,至元四年置。丰润仓,至元十六年置。  丰实仓。  已上四仓,每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秩正五品,掌漕运之事。至元三十一年始置,中千户一员,中副千户二员。  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处亻赞运粮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运判三员,正六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二员,内一员兼照磨,司吏三十三人,通事、译史各一人,奏差一十六人,典吏一人。其属七十有五:  河西务十四仓,秩正七品。  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  已上五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恆足仓,既备仓。  已上九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通州十三仓,秩正七品。  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  已上九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  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  已上四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河仓一十有七,用从七品印。  馆陶仓,旧县仓,陵州仓,傅家池仓。  已上各置监支纳一员,从七品;大使一员,从八品;副使一员。  秦家渡仓,尖冢西仓,尖冢东仓,长芦仓,武强仓,夹马营仓,上口仓,唐宋仓,唐村仓,安陵仓,四柳树仓,淇门仓,伏恩仓。  已上各置监支纳一员,从八品;大使一员,从九品;副使一员。  直沽广通仓,秩正七品,大使一员。  荥阳等纲,凡三十:曰济源,曰陵州,曰献州,曰白马,曰滏阳,曰完州,曰河内,曰南宫,曰沂莒,曰霸州,曰东明,曰获嘉,曰盐山,曰武强,曰胶水,曰东昌,曰武安,曰汝宁,曰修武,曰安阳,曰开封,曰仪封,曰蒲台,曰邹平,曰中牟,曰胶西,曰卫辉,曰浚州,曰曹濮州,每纲皆设押纲官二员,计六十员。秩正八品。每编船三十只为一纲。船九百余只,运粮三百余万石,船户八千余户,纲官以常选正八品为之。  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秩正四品。提举一员,正四品;同提举一员,正五品;副提举一员,从六品,掌各冶采金炼铁,榷货以资国用。国初,中统始置景州提举司,管领景州、滦阳、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举司,管领双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檀州、景州三提举司,并置檀州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而滦阳、双峰等冶悉隶焉。他如河东、山西、济南、莱芜等处铁冶提举司,及益都、般阳等处淘金总管府,其沿革盖不一也。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掌场灶榷办盐货,以资国用。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一员,正四品;副使一员,正五品;运判二员,正六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国初,立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中统三年,改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沧清课盐使司,寻改立河间都转运盐使司,立清、沧课三盐司。十二年,改为都转运使司。十九年,以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寻罢,改立清、沧二盐使司。二十三年,改立河间等路都转运司。二十七年,改令户部尚书行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间等路都转运司。延祐六年,颁分司印,巡行郡邑,以防私盐之弊。  盐场二十二所,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办盐各有差。  利国场,利民场,海丰场,阜民场,阜财场,益民场,润国场,海阜场,海盈场,海润场,严镇场,富国场,兴国场,厚财场,丰财场,三叉沽场,芦台场,越支场,石碑场,济民场,惠民场,富民场。  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品秩、职掌同上,运判止一员。国初,始置益都课税所,管领山东盐场,以总盐课,后改置运司。中统四年,诏以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司。至元二年,命有司兼办其课,改立山东转运司。至元十二年,改立都转运司。延祐五年,以盐法涩滞,降分司印,巡行各场,督收课程,罢胶莱盐司所属盐场。  盐场一十九所,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八品。  永利场,宁海场,官台场,丰国场,新镇场,丰民场,富国场,高家港场,永阜场,利国场,固堤场,王家冈场,信阳场,涛洛场,石河场,海沧场,行村场,登宁场,西由场。  河东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品秩、职掌同前,运判增一员。国初,设平阳府以征课程之利。中统二年,改置转运司,置提举解盐司。至元二年,罢运司,命有司掌其务,寻复置转运司。二十二年,立陕西都转运司,诸色税课悉隶焉。二十九年,置盐运司,专掌盐课,其余课税归有司,解盐司亦罢。延祐六年,更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隶省部。其属三:  解盐场,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  河东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正提领一员,从八品;副提领一员,从九品。  安邑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正提领一员,从八品;副提领一员,从九品。  礼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凡仪制损益之文,符印简册之信,神人封谥之法,忠孝贞义之褒,送迎聘好之节,文学僧道之事,婚姻继续之辨,音艺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分立为吏礼部,尚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四员。七年,别立礼部,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如旧。明年,又合为吏礼部。十三年,又别为礼部。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定以二员为额。成宗元贞元年,复增尚书一员,领会同馆事。主事二员,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九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二人,典吏三人。其属附见:  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一员,掌吏、户、礼三部钱谷计帐之事。典吏八人。  侍仪司,秩正四品,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至元八年始置。左右侍仪奉御二员,礼部侍郎知侍仪事一员,引进使知侍仪事一员,左右侍仪使二员,左右直侍仪使二员,左右侍仪副使二员,左右侍仪佥事二员,引进副使、侍仪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员。十二年,省左侍仪奉御,通曰左右侍仪。省引进副使及侍仪令、尚衣使等员,改置通事舍人十四员。三十年,减通事舍人七员为侍仪舍人。大德十一年,升秩正三品。至大二年,置典簿一员。延祐七年,定置侍仪使四员。至治元年,增置通事舍人六员、侍仪舍人四员。其后定置侍仪使四员,正三品;引进使知侍仪事二员,正四品。首领官:典簿一员,从七品。属官:承奉班都知一员,正七品;通事舍人一十六员,从七品;侍仪舍人十四员,从九品。吏属: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其属法物库,秩五品,掌大礼法物。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从六品;副使一员,从七品;直长二员,正八品。  拱卫直都指挥使司,秩从四品,掌控鹤六百余户,及仪卫之事。至元三年始置。都指挥使一员,副使一员,钤辖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十六年,升正三品,降虎符,增置达鲁花赤一员,隶宣徽院。二十年,复为从四品。二十五年,归隶礼部。元贞元年,复升正三品。皇庆元年,置经历一员。二年,改钤辖为佥事。至顺二年,拨隶侍正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四员,正三品;副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吏属:令史四人,译史一人,通事、知印各一人,奏差二人。其属控鹤百户所,秩从七品。色目百户一十三员,汉人百户一十三员。总十三所。  仪从库,秩从七品,掌收仪卫器仗。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从八品。  仪凤司,秩正四品,掌乐工、供奉、祭飨之事。至元八年,立玉宸院,置乐长一员,乐副一员,乐判一员。二十年,改置仪凤司,隶宣徽院,置大使、副使各一员,判官三员。二十五年,归隶礼部,省判官三员。三十一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副使一员。大德十一年,改升玉宸乐院,秩从二品,置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至大四年,复为仪凤司,秩正三品。延祐七年,降从三品。定置大使五员,从三品;副使四员,从四品。首领官: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吏属:令史二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属五:  云和署,秩正七品,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至大二年,拨隶玉宸乐院。皇庆元年,升正六品。二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安和署,秩正七品,职掌与云和同。至元十三年始置。皇庆二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常和署,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管领回回乐人。皇庆元年初置。延祐三年,升从六品。署令一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教师二人,提控二人。  天乐署,初名昭和署,秩从六品,管领河西乐人。至元十七年始置。大德十一年,升正六品。至大四年,改为天乐署。皇庆元年,升从五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协音一员,协律一员,书史二人,书吏四人,教师二人,提控四人。  广乐库,秩从九品,掌乐器等物。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皇庆元年始置。  教坊司,秩从五品,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中统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隶礼部。大德八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复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正四品;大使三员,正四品;副使四员,正五品;知事一员,从八品。令史四人,译史、知印、奏差各二人,通事一人。其属三:  兴和署,秩从六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  祥和署,秩从六品。署令二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  广乐库,秩从九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至元十三年始置。二十五年罢之。二十九年复置。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一员,正三品;大使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从六品。提控案牍一员,掌书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给官八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九年,以四宾库改置。  铸印局,秩正八品,掌凡刻印销印之事。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至元五年始置。  白纸坊,秩从八品,掌造诏旨宣敕纸劄。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九年始置。  掌薪司,秩正七品。司令一员,正七品;司丞二员,正八品;典吏一人。  兵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廨、皁隶之制,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总领三部之事。至元元年,别置工部,以兵刑自为一部,尚书四员,侍郎三员,郎中如旧,员外郎五员。三年,并为右三部。五年,复为兵刑部,尚书二员,省侍郎二员,郎中如故,员外郎一员。七年,始列六部,尚书一员,侍郎仍旧,郎中一员,员外郎仍一员。明年,又合为兵刑部。十三年,复析兵部。二十三年,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以二员为额。至治三年,增尚书一员。主事二员,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十四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八人,典吏三人。其属附见:  大都陆运提举司,秩从五品,掌两都陆运粮斛之事。至元十六年,始置运粮提举司。延祐四年,改今名。提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员,司吏六人,委差一十人。海王庄、七里庄、魏家庄、腊八庄四所,各设提领一人,用从九品印。  管领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吏属令史六人。初,太祖以随路打捕鹰房民户七千余户拨隶旭烈大王位下。中统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遣使奏归朝廷,隶兵部。  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哈赞大王位下事。大德八年始置,官吏皆王选用。至大四年,省并衙门,以哈兒班答大王远镇一隅,别无官属,存设不废。定置府官,达鲁花赤二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译史二人,奏差二人,典吏一人。其属东局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二人。  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知印通事一人,奏差二人,掌别吉大营盘事及管领大都路打捕鹰房等户。至元三十年置。延祐四年,升正三品。  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兼照磨一员,令史六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掌别吉大营盘城池阿哈探马兒一应差发、薛彻干定王位下事。泰定元年始置。  刑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按覆,系囚之详谳,孥收产没之籍,捕获功赏之式,冤讼疑罪之辨,狱具之制度,律令之拟议,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以兵、刑、工为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以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专署刑部。至元元年,析置工部,而兵刑仍为一部。尚书四员,侍郎仍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置五员。三年,复为右三部。七年,始别置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八年,改为兵刑部。十三年,又为刑部。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定以二员为额。大德四年,尚书增置一员。其首领官则主事三员。吏属则蒙古必阇赤四人,令史三十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书写三人,典吏七人。其属附见:  司狱司,司狱一员,正八品;狱丞一员,正九品;狱典一人。初以右三部照磨兼刑部系狱之任,大德七年始置专官。部医一人,掌调视病囚。  司籍所,提领一员,同提领一员。至元二十年,改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为司籍所,隶刑部。  工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材物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世祖中统元年,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内二员专署工部事。至元元年,始分立工部。尚书四员,侍郎三员,郎中四员,员外郎五员。三年,复合为右三部。七年,仍自为工部。尚书二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三员,员外郎如旧。二十三年,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以二员为额。明年,以曹务繁冗,增尚书二员。二十八年,省尚书一员。首领官:主事五员。蒙古必阇赤六人,令史四十二人,回回令史四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一人,奏差三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七人。又司程官四员,右三部照磨一员,典吏七人。其属附见:  左右部架阁库,秩正八品。管勾二员,典吏十二人,掌六部文卷簿籍架阁之事。中统元年,左右部各置。二十三年,并为左右部架阁库。  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至元十二年始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十六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增同知、副总管各一员。二十八年,省同知一员。三十年,省副总管一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二员,副总管二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五人,译史一人,奏差四人。其属十有一:  梵像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梵像局。延祐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出蜡局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掌出蜡铸造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局。延祐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铸泻等铜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铸泻之工。至元十年,始置官三员。二十八年,省管勾一员,后定置二员。  银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金银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镔铁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掌镂铁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长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石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管勾一员,董攻石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木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董攻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油漆局,副使一员,用从七品印,董髹漆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物库,秩正九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出纳诸物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俱受省檄,掌工匠词讼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领两都金银器盒及符牌等一十四局事。至元十四年置。二十四年,以八局改隶工部及金玉府,止领五局一库,掌氈毯等事。其属有六:  收支库,秩正九品。大使一员,掌出纳之物。  大都氈局,秩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员,管人匠一百二十有五户。  大都染局,秩从九品。大使一员,管人匠六千有三户。  上都氈局,秩从五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九十有七户。  隆兴氈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户。  剪毛花毯蜡布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一十有八户。  提举右八作司,秩正六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人,司吏九人,司库十三人,译史一人,秤子一人,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甕、捎只等,并在都局院造作镔铁、铜、钢、鍮石,东南简铁,两都支持皮毛、杂色羊毛、生熟斜皮、马牛等皮、鬃尾、杂行沙里陀等物。中统三年,始置提领八作司,秩正九品。至元二十五年,改升提举八作司,秩正六品。二十九年,以出纳委积,分为左右两司。  提举左八作司,秩正六品,掌出纳内府氈货、柳器等物。其设置官员同上。  诸路杂造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元年,改提领所为提举司。十四年,又改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其属二:  帘网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并受省劄。至元元年始置。  收支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三十年始置。  茶迭兒局总管府,秩正三品,管领诸色人匠造作等事。宪宗朝置。至元十六年,始设总管一员。二十七年,置同知一员。后定置府官,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四人。其属二:  诸司局,用从七品印。提领一员,相副官二员,中统三年始置。  收支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造作出纳之物。  大都人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至元六年始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十人,通事一人。其属四:  绣局,用从七品印。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绣造诸王百官段匹。  纹锦总院,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诸王百官段匹。  涿州罗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掌织造纱罗段匹。  尚方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出纳丝金颜料等物。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仁宗潜邸诸色人匠。延祐六年,拨隶崇祥院,后又属将作院。至治三年,归隶工部。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官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八人,译史二人,知印、通事各一人,奏差四人。其属五:  织染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至大二年设。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杂造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设置官属同上。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管阿难答王位下人匠一千三百九十八户。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收支诸物库,秩从七品。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库子二人。  提举都城所,秩从五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二员,副提举二员,吏目一员,照磨一员,掌修缮都城内外仓库等事。至元三年置。其属一:  左右厢,官四员,用从九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受给库,秩正八品。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至元十三年置。  符牌局,秩正八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造虎符等。至元十七年置。  旋匠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至元九年置。  撒答剌欺提举司,秩正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提控案牍一员。至元二十四年,以札马剌丁率人匠成造撒答剌欺,与丝?同局造作,遂改组练人匠提举司为撒答剌欺提举司。  别失八里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至元十三年始置。  忽丹八里局,大使一员,给从七品印。至元三年置。  平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六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光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八品印。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品印。至元二十九年置。  通州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品印。延祐六年置。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  提领所一,系官织染人匠局一,云内人匠东、西局二,本路人匠局一,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等局七。每局各设提领一员,副提领一员,惟泽州、云州则止设提领一员。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真定路织染提举司,各置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二:  开除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南宫、中山织染提举司,各设提举一员,同提举、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中山刘元帅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中山察鲁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深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深州赵良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弘州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纳失失毛段二局,院长一员。  云内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同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朔州毛子局,大使一员。  恩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恩州东昌局,提领一员。  保定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名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永平路纹锦等局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宁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云州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顺德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彰德路织染人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怀庆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别失八里局,官一员。  宣德府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东圣州织染局,院长一员,局副一员。  宣德八鲁局,提领一员,副使一员。  东平路疃局,直长一员。  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阳门天城织染局,提领一员,副使一员,照磨案牍一员。  巡河提领所,提领二员,副提领一员。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元史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主义和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权国家奠定了基矗主要著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