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仁宗欲立为太子分析了王权、行政权、立法权、君主制和民主制、君主主权,帝入谒太后,固辞,曰:“臣幼无能,且有兄在,宜立兄,以臣辅之。”太后不许。延祐三年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子,授金宝,开府置官属。监察御史段辅、太子詹事郭贯等,首请近贤人,择师傅,帝嘉纳之。六年十月戊午,受玉册,诏命百司庶务必先启太子,然后奏闻。帝谓中书省臣曰:“至尊委我以天下事,日夜寅畏,惟恐弗堪。卿等亦当洗心涤虑,恪勤乃职,勿有隳坏,以贻君父忧。”

  七年春正月戊戌,仁宗不豫,帝忧形于色,夜则焚香,泣曰:“至尊以仁慈御天下,庶绩顺成,四海清晏。今天降大厉,不如罚殛我身,使至尊永为民主。”辛丑,仁宗崩,帝哀毁过礼,素服寝于地,日歠一粥。癸卯,太阴犯斗。甲辰,太子太师铁木迭兒以太后命为右丞相。丙午,遣使分谳内外刑狱。戊申,赈通、漷二州蒙古贫民,汰知枢密院事四员。禁巫、祝、日者交通宗戚、大官。

  二月壬子,罢造永福寺。赈大同、丰州诸驿饥。以江浙行省左丞相黑驴为中书平章政事。丁巳,修佛事。戊午,祭社稷。建御容殿于永福寺。汰富民窜名宿卫者,给役蒙古诸驿。己未,命储粮于宣德、开平、和林诸仓,以备赈贷供亿。复以都水监隶中书。辛丑,太阴犯轩辕御女。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兒、御史大夫脱欢罢为集贤大学士。壬戌,太阴犯灵台。甲子,铁木迭兒、阿散请捕逮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赴京。参议中书省事乞失监坐鬻官,刑部以法当杖,太后命笞之,帝曰:“不可。法者天下之公,徇私而轻重之,非示天下以公也。”卒正其罪。丙寅,以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赵世荣为中书平章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木八剌为中书右丞,参知政事张思明为中书左丞,中书左丞换住罢为岭北行省右丞。丁卯,太阴犯日星。白云宗总摄沈明仁为不法坐罪,诏籍江南冒为白云僧者为民。己巳,修镇雷佛事于京城四门,罢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庚午,太阴犯斗。辛未,括民间系官山场、河泊、窑冶、庐舍。壬申,召陕西行台御史大夫答失铁木兒赴阙。以辽阳、大同、上都、甘肃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仍给旷地屯种。癸酉,括勘崇祥院地,其冒以官地献者追其直,以民地献者归其主。决开平重囚。丙子,定京城环卫更番法,准五卫汉军岁例。丁丑,夺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所受秦国公制命,仍仆其先墓碑。戊寅,中书平章政事兀伯都剌罢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阿礼海牙罢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铁木迭兒以前御史中丞杨朵兒只、中书平章政事萧拜住违太后旨,矫命杀之,并籍其家。徽政院使失列门,以太后命请更朝官,帝曰:“此岂除官时耶?且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俟予即位,议于宗亲、元老,贤者任之,邪者黜之可也。”司农卿完者不花言:“先帝以土田颁赐诸臣者,宜悉归之官。”帝问曰:“所赐为谁?”对曰:“左丞相阿散所得为多。”帝曰:“予常谕卿等,当以公心辅弼。卿于先朝尝请海泊之税,以阿散奏而止。今卿所言,乃复私憾耳,非公议也,岂辅弼之道耶?”遂出完者不花为湖南宣慰使。夺僧辇真吃剌思等所受司徒、国公制,仍销其印。

  三月辛巳,以中书礼部领教坊司。壬午,赈陈州、嘉定州饥。瓜哇遣使入贡。戊子,太阴犯酒旗上星,荧惑犯进贤。征诸王、驸马流窜者,给侍从,遣就分邑。庚寅,帝即位,诏曰:

  洪惟太祖皇帝膺期抚运,肇开帝业;世祖皇帝神机睿略,统一四海。以圣继圣,迨我先皇帝,至仁厚德,涵濡群生,君临万国,十年于兹。以社稷之远图,定天下之大本,叶谋宗亲,授予册宝。方春宫之与政,遽昭考之宾天。诸王贵戚,元勋硕辅,咸谓朕宜体先帝付托之重,皇太后拥护之慈,既深系于人心,讵可虚于神器,合辞劝进,诚意交孚。乃于三月十一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可赦天下。

  尊太后为太皇太后。是夜,太阴犯明堂。壬辰,太皇太后受百官朝贺于兴圣宫。铁木迭兒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敕群臣超授散官者,朝会毋越班次。赐诸王也孙铁木兒、脱脱那颜等金银、币帛有差。赈宁夏路军民饥。甲午,作佛事于宝慈殿,赈木怜、浑都兒等十一驿饥。乙未,日明晕若连环。丙申,斡罗思等内附,赐钞万四千贯,遣还其部。遣知枢密事也兒吉尼检核巩昌等路屯戍,选甘州戍卒。戊戌,汰上都留守司留守五员,定吏员秩止从七品如前制。庚子,降太常礼仪院、通政院、都护府、崇福司,并从二品;蒙古国子监、都水监、尚乘寺、光禄寺,并从三品;给事中、阑遗监、尚舍寺、司天监,并正四品;其官递降一等有差,七品以下不降。赐边戍诸王、驸马及将校士卒金银、币帛有差。市羊五十万、马十万,赡北边贫乏者。辛丑,禁擅奏玺书。以枢密院兼领左、右卫率府。壬寅,降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为集贤侍讲学士,悉夺前所受制命。御史台臣请降诏谕百司以肃台纲,帝曰:“卿等但守职尽言,善则朕当服行,否亦不汝罪也。”甲辰,诏中外毋沮议铁木迭兒。敕罢医、卜、工匠任子,其艺精绝者择用之。丙午,有事于南郊,告即位。丁未,罢崇祥院,以民匠都总管府隶将作院。

  夏四月庚戌,有事于太庙,告即位。追夺佛速司徒官。罢少府监,复仪凤、教坊、广惠诸司品秩。罢行中书省丞相,河南行省丞相也先铁木兒、湖广行省丞相朵兒只的斤、辽阳行省丞相,并降为本省平章政事,惟征东行省丞相高丽王不降。赐诸王铁木兒不花钞万五千贯。甲寅,太白犯填星。乙卯,复国子监、都水监,秩正三品。罢回回国子监、行通政院。封诸王彻彻秃为宁远王。申诏京师势家与民均役。那怀、浑都兒驿户饥,赈之。戊午,祀社稷,告即位。己未,绍庆路洞蛮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于香山。命平章政事王毅等征理在京诸仓库粮帛亏额,申严和林酒禁。庚申,降百官越阶者,并依所受之职。以太常礼仪院使拜住为中书平章政事;以西僧牙八的里为元永延教三藏法师,授金印。壬戌,太阴犯房。以即位,赏宿卫军。括马三万匹,给蒙古流民,遣还其部。给通、漷二州蒙古户夏布。铁木迭兒请参决政务,禁诸臣毋隔越擅奏,从之。乙丑,仁宗丧卒哭,作佛事七日。戊辰,车驾幸上都。海运至直沽,调兵千人防戍。封王煦为鸡林郡公。议祔仁宗,以阴阳拘忌,权结彩殿于太室东南,以奉神主。己巳,河间、真定、济南等处蒙古军饥,赈之。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课回回散居郡县者,户岁输包银二两。增两淮、荆湖、江南东西道田赋,斗加二升。赈大都、净州等处流民,给粮马,遣还北边。戊寅,以蒙古、汉人驿传复隶通政院。有献七宝带者,因近臣以进,帝曰:“朕登大位,不闻卿等荐贤而为人进带,是以利诱朕也,其还之。”是月,左卫屯田旱、蝗,左翊屯田虫食麦苗,亳州水。

  五月己卯,禁僧驰驿,仍收元给玺书。庚辰,上都留守贺伯颜坐便服迎诏弃市,籍其家。辛巳,汝宁府霖雨伤麦禾,发粟五千石赈粜之。丁亥,罢沅陵县浦口千户所。己丑,中书省臣请禁擅奏除拜,帝曰:“然恐朕遗忘,或乘间奏请,滥赐名爵,汝等当复以闻。”复置称海、五条河屯田。命僧祷雨。大同云内、丰、胜诸郡县饥,发粟万三千石贷之。左丞相阿散罢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以拜住为中书左丞相,乃剌忽、塔失海牙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只兒哈郎为中书参知政事。庚寅,太阴犯心。辛卯,参知政事钦察罢为集贤学士。赈上都城门及驻冬卫士。遣使榷广东番货,弛陕西酒禁。壬辰,和林民阎海瘗殍死者三千余人,旌其门。癸巳,太阴犯天狗。甲午,沈阳军民饥,给钞万二千五百贯赈之。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丙申,太白犯毕。禁宗戚权贵避徭役及作奸犯科。戊戌,有告岭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及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使失列门等与故要束谋妻亦列失八谋废立,拜住请鞫状,帝曰:“彼若借太皇太后为词,奈何?”命悉诛之,籍其家。追封陇西公汪世显为陇右王。辛丑,以知枢密院事铁木兒脱为中书平章政事。壬寅,监察御史请罢僧、道、工、伶滥爵及建寺、豢兽之费。甲辰,以诛阿散、黑驴、贺伯颜等诏天下。敕百司日勤政务,怠者罪之。丙午,御史刘恆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敕捕亦列失八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买驴,仍籍其家。丁未,封王禅为云南王,往镇其地。饶州番阳县进嘉禾,一茎六穗。以贺伯颜、失列门、阿散家赀、田宅赐铁木迭兒等。  六月己酉,流徽政院使米薛迷于金刚山。以脱忒哈、失列门故夺人畜产归其主。甲寅,前太子詹事床兀兒伏诛。京师疫,修佛事于万寿山。乙卯,昌王阿失部饥,赐钞千万贯赈之。赏诛阿散等功,赐拜住以下金银、钞有差。丙辰,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也仙帖木兒至京师,收脱忒哈广平王印。丁巳,以江西行省左丞相脱脱为御史大夫,宗正扎鲁火赤铁木兒不花知枢密院事。戊午,罢徽政院。广东采珠提举司罢,以有司领其事。封知枢密院事塔失铁木兒为蓟国公。己未,定边地盗孳畜罪犯者,令给各部力役,如不悛,断罪如内地法。庚申,太阴犯斗。赐角牴百二十人钞各千贯。辛酉,诏免僧人杂役。壬戌,敕诸使至京者,大事五日、小事三日遣还。是夜,月食既。癸亥,太阴犯垒壁阵。乙丑,赈北边饥民,有妻子者钞千五百贯,孤独者七百五十贯。新作太祖幄殿。西番盗洛各目降。丁卯,太白犯井。赐诸王阿木里台宴服、珠帽。戊辰,赈雷家驿户钞万五千贯。辛未,太阴犯昴。甲戌,赐北边诸王伯要台等十人钞各二万五千贯。边民赈米三月。修宁夏钦察鲁佛事,给钞二百一十二万贯。丁丑,改红城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隶枢密院。罢章庆司、延福司、群牧监、宫正司、辽阳万户府,复徽仪司为缮珍司,善政司为都总管府,内宰司、延庆司、甄用监复为正三品。益都蝗,荆门州旱,棣州、高邮、江陵水。

  秋七月戊寅,赐诸王曲鲁不花钞万五千贯。命玄教宗师张留孙修醮事于崇真宫。壬午,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屯田卒二千赴之。运和林粮于扎昆仓,以便边军,市马三万、羊四万给边军贫乏者。癸未,括马于大同、兴和、冀宁三路,以颁卫士。甲申,车驾将北幸,调左右翊军赴北边浚井。以知枢院事买驴、哈丹并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丙戌,赐诸王买奴等钞二十五万贯。丁亥,太阴犯斗。诸王告住等部火,赈粮三月、钞万五千贯。晋王也孙铁木兒部饥,赈钞五千万贯。壬辰,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脱脱禾孙,散辽阳红花万户府兵。遣扈从诸营还大都,禁践民禾。安南内附人陈岩言其国贡使多为觇伺,敕湖广行省汰遣之。乙未,赐西僧沙加钞万五千贯,以甘肃行省平章钦察台知枢密院事。回回太医进药曰打里牙,给钞十五万贯。丙申,以昌平、滦阳十二驿供亿繁重,给钞三十万贯赈之。中书平章政事乃剌忽罢。降封安王兀都不花为顺阳王。禁献珍宝制衮冕。戊戌,荧惑犯房。枢密院臣言:“塔海万户部不剌兀赤与北兵战,拔军士三百人以还,弃其子于野,杀所乘马以啖士卒,请赏之。”赐钞五千贯。斡鲁思辰告诸王月兒鲁铁木兒谋变,赏钞万五千贯,敕中外希赏自请者勿予。己亥,太阴犯昴。赐女巫伯牙台钞万五千贯。庚子,以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恂为中书平章政事。辛丑,赐公主扎牙八剌等钞七万五千贯。晋王也孙铁木兒遣使以地七千。顷归朝廷,请有司征其租,岁给粮钞,从之。以辽阳金银铁冶归中政院。癸卯,赐伶人钞二万五千贯,酒人十五万贯。己巳,以知枢密院事也兒吉尼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是月,后卫屯田及颍、息、汝阳、上蔡等县水,霸州及堂邑县蝻。

  八月丁未朔,岭北省臣忻都坐以官钱犒军免官,诏复其职。戊申,祭社稷。罢曲靖路人匠提举司。赈晋王部军民钞二百五十万贯。翙星于司天监。辛亥,赈龙居河诸军。乙卯,赐上都驻冬卫士钞四百万贯。诸王木南即部饥,兴圣宫牧驼户贫乏,并赈之。丙辰,祔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铁木迭兒摄太尉,奉玉册行事。太白犯灵台。戊午,铁木迭兒以赵世延尝劾其奸,诬以不敬下狱,请杀之,并究省、台诸臣,不允。帝幸凉亭,从容谓近侍曰:“顷铁木迭兒必欲置赵世延于死地,朕素闻其忠良,故每奏不纳。”左右咸称万岁。乙丑,荧惑犯天江。丁卯,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宫人官奴,坐用日者请太皇太后翙星,杖之,籍其资。脱思马部宣慰使亦怜真坐违制不发兵,杖流奴兒干之地。庚午,发米十万石赈粜京师贫民。壬申,太阴犯轩辕御女。甲戌,广东新州饥,赈之,河间路水。

  九月甲申,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括兴和马以赡北部贫民,禁五台山樵采。罢上都、岭北、甘肃、河南诸郡酒禁。乙酉,太阴犯垒壁阵。丙戌,荧惑犯斗。壬辰,敕议玉华宫岁享睿宗登歌大乐。土番利族、阿俄等五种寇成谷,遣巩昌总帅以兵讨之。循州溪蛮秦元吉为寇,遣守将捕之。癸巳,太阴犯昴。沈阳水旱害稼,弛其山场河泊之禁。戊戌,太阴犯鬼。己亥,太白犯亢。庚子,常澧州洞蛮贞公合诸洞为寇,命土官追捕之。癸卯,亲王脱不花、搠思班遣使来贺登极。甲辰,云南木邦路土官绐邦子忙兀等入贡,赐币有差。遣马扎蛮等使占城、占腊、龙牙门,索驯象。以廪藏不充,停诸王所部岁给。  冬十月丁未,时享太庙。庚戌,太阴犯荧惑于斗。将作院使也速坐董制珠衣怠工,杖之,籍其家。壬子,作佛事于文德殿四十日。申严两淮盐禁。丁巳,酉阳耸侬洞蛮田谋远为寇,命守臣招捕之。戊午,车驾至自上都。诏太常院臣曰:“朕将以四时躬祀太室,宜与群臣集议其礼。此追远报本之道,毋以朕劳于对越而有所损,其悉遵典礼。”安南国遣其臣邓恭俭来贡方物。庚申,敕译佛书。辛酉,赐劳探马赤宿卫者,遣还所部。癸亥,太阴犯井。乙丑,幸大护国仁王寺,帝师请以醮八兒监藏为土番宣慰司都元帅,从之。酉阳土官冉世昌遣其子冉朝率大、小石堤洞蛮入贡。丙寅,定恭谢太庙仪式。丁卯,为皇后作鹿顶殿于上都。己巳,罢玉华宫祀睿宗登歌乐。敕翰林院译诏,关白中书。庚午,命拜住督造寿安山寺。癸酉,流诸王阿刾铁木兒于云南。

  十一月丙子朔,帝斋齐宫。丁丑,恭谢太庙,至仁宗太室,即流涕,左右感动。戊寅,以海运不给,命江浙行省以财赋府租益之,还其直,归宣徽、中政二院。检勘沙、净二州流民,勒还本部。以登极,大赉诸王、百官,中书会其数,计金五千两、银七十八万两、钞百二十一万一千贯、币五万七千三百六十四匹、帛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匹、木绵九万二千六百七十二匹、布二万三千三百九十八匹、衣八百五十九袭,鞍勒、弓矢有差。给岭北驿牛马。造今年钞本,至元钞五千万贯、中统钞二百五十万贯。汰卫士冒受岁赐者。庚辰,并永平路滦邑县于石城。遣定住等括顺阳王兀都思不花邸财物,入章佩监、中政院。禁京城诸寺邸舍匿商税。辛巳,以亲祀太庙礼成,御大明殿受朝贺。甲申,敕翰林国史院纂修《仁宗实录》。丁亥,作佛事于光天殿。戊子,幸隆福宫。己丑,宣德蒙古驿饥,命通政院赈之。丁酉,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戊戌,交趾蛮侬志德寇脱零那乞等六洞,命守将讨之。遣使阅实各行省戍兵。己亥,计京官俸钞,给米三分。癸卯,荧惑犯垒壁阵。甲辰,铁木迭兒言:“和市织币薄恶,由董事者不谨,请免右丞高昉等官,仍令郡县更造,征其元直。”不允。太常礼仪院拟进时享太庙仪式。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眙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衮冕,恭谢于太庙。既大礼之告成,宜普天之均庆。属兹逾岁,用易纪元,于以导天地之至和,于以法春秋之谨始,可以明年为至治元年。减天下租赋二分,包银五分。免大都、上都、兴和三路差税三年。优复煮盐、炼铁等户二年。开燕南、山东河泊之禁,听民采取。命官家属流落边远者,有司资给遣之;其子女典鬻于人者,听还其家。监察御史、廉访司岁举可任守令者二人。七品以上官,有伟画长策可以济世安民者,实封上之。士有隐居行义,明治体,不求闻达者,有司具状以闻。”丁未,播州蜒蛮的羊笼等来降。庚戌,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壬子,赐寿宁公主钞七万五千贯。癸丑,以天寿节,预遣使修醮于龙虎山。乙卯,率百官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皇太后尊号曰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全德泰宁福庆徽文崇祐太皇太后。翰林学士忽都鲁都兒迷失译进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帝曰:“修身治国,无逾此书。”赐钞五万贯。河南饥,帝问其故,群臣莫能对,帝曰:“良由朕治道未洽,卿等又不尽心乃职,委任失人,致阴阳失和,灾害荐至。自今各务勤恪,以应天心,毋使吾民重困。”太阴掩昴。丙辰,以太皇太后加号礼成,御大明殿受朝贺。丁巳,诏谕中外。戊午,太阴犯井。庚申,太阴犯鬼。辛酉,作延春阁后殿。壬戌,召西僧辇真哈剌思赴京师,敕所过郡县肃迎。乙丑,翙星于回回司天监四十昼夜。丙寅,以典瑞院使阔彻伯知枢密院事。修秘密佛事于延春阁。丁卯,铁木迭兒、拜住言:“比者诏内外言得失,今上封事者,或直进御前。乞令臣等开视,乃入奏闻。”帝曰:“言事者直至朕前可也,如细民辄诉讼者则禁之。”给武宗皇后钞七十五万贯。以《大学衍义》印本颁赐群臣。戊辰,以太皇太后加号礼成,告太庙。己巳,敕罢明年二月八日迎佛。中书右丞木八剌罢为江西行省右丞,以中书参知政事只兒哈郎为右丞,江南浙西道廉访使薛处敬为中书参知政事。遣使阅奉元路军需库。辛未,拜住进卤簿图,帝以唐制用万二千三百人耗财,乃定大驾为三千二百人,法驾二千五百人。上思州徭结交趾寇忠州。癸酉,帝闻贺伯颜母老,悯之,以所籍京兆田硙还其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伯颜察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白撒都并坐贪墨免官。是岁,决狱轻重七千六百三十事。河决汴梁原武,浸灌诸县;滹沱决文安、大城等县;浑河溢,坏民田庐。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坏坟起,覆没畜产。汴梁延津县大风昼晦,桑多损。大同雨雹,大者如鸡卵。诸卫屯田陨霜害稼,益津县雨黑霜。  至治元年春正月丁丑,修佛事于文德殿。壬午,增置漷州都漕运司同知、运判各一员。甲申,召高丽王王章赴上都。丙戌,帝服衮冕,享太庙,以左丞相拜住亚献,知枢密院事阔彻伯终献。诏群臣曰:“一岁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诚,实所未安。岁必亲祀,以终朕身。”廷臣或言祀事毕宜赦天下,帝谕之曰:“恩可常施,赦不可屡下。使杀人获免,则死者何辜?”遂命中书陈便宜事,行之。丁亥,帝欲以元夕张灯宫中,参议中书省事张养浩上书谏止,帝遽命罢之,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自今朕凡有过,岂独台臣当谏,人皆得言。”赐养浩帛二匹。诸王忽都答兒来朝。癸巳,诸王斡罗思部饥,发净州、平地仓粮赈之。蕲州蕲水县饥,赈粮三月。奉元路饥,禁酒。乙未,太阴掩房。己亥,降延福监为延福提举司,广福监为广福提举司,秩从五品。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秩从七品。甲辰,辰星犯外屏。水、金、火、土四星聚奎。

  二月,汴梁、归德饥,发粟十万石赈粜。河南、安丰饥,以钞二万五千贯、粟五万石赈之。戊申,祭社稷。改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己酉,作仁宗神御殿于普庆寺。辛亥,调军三千五百人修上都华严寺。壬子夜,金、火、土三星聚于奎。大永福寺成,赐金五百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十万贯、币帛万匹。丁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宫。监察御史观音保、锁咬兒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谏造寿安山佛寺,杀观音保、锁咬兒哈的迷失,杖珪、谦亨,窜于奴兒干地。己未,枢密院臣请授副使吴元珪荣禄大夫,以阶高不允,授正奉大夫。赈木怜道三十一驿贫户。辛酉,太白犯荧惑。癸亥,太阴犯心。甲子,置承徽寺,秩正三品,割常州、宜兴民四万户隶之。丁卯,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授荣禄大夫、司徒。禁越台、省诉事,罢先朝传旨滥选者。戊辰,赐公主扎牙八剌从者钞七十五万贯。

  三月甲戌,营王也先帖木兒部畜牧死损,赐钞五十万贯。丙子,建帝师八思巴寺于京师。丁丑,御大明殿,受缅国使者朝贡。太阴掩昴。赐公主买的钞五万贯,驸马灭怜钞二万五千贯。召诸王太平于汴。发民丁疏小直沽白河。庚辰,廷试进士泰普化、宋本等六十四人,赐及第、出身有差。辛巳,车驾幸上都。遣使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二百两、袈裟二万,币、帛、幡、茶各有差。壬午,遣咒师朵兒只往牙济、班卜二国取佛经。癸未,制御服珠袈裟。甲申,敕纂修《仁宗实录》,《后妃》、《功臣传》。乙酉,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置大内香殿,益寿安山造寺役军。己丑,大同路麒麟生。甲午,置云南王府。己亥,宦者孛罗铁木兒坐罪,流奴兒干地。庚子,赈宁国路饥。辛丑,以铁失为御史大夫,佩金符,领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癸卯,益都、般阳饥,以粟赈之。

  夏四月丙午,给喃答失王府银印,秩正三品;宽彻、忽塔迷失王府铜印,秩从三品。庚戌,享太庙。江州、赣州、临江霖雨,袁州、建昌旱,民皆告饥,发米四万八千石赈之。丁巳,广德路旱,发米九千石减直赈粜。戊午,太阴犯心。己未,造象驾金脊殿。吉阳黎蛮寇宁远县。庚申,太阴犯斗。戊辰,敕赐铁木迭兒父祖碑。命宦者孛罗台为太常署令,太常官言刑人难与大祭,遂罢之。

  五月丙子,毁上都回回寺,以其地营帝师殿。赈益都、胶州饥。丁丑,霸州蝗。戊寅,太白犯鬼积尸气,太阴犯轩辕。庚辰,太阴犯明堂。濮州大饥,命有司赈之。壬午,迁亲王图帖穆尔于海南。禁日者毋交通诸王、驸马,掌阴阳五科者毋泄占候。以兴国路去岁旱,免其田租。丁亥,修佛事于大安阁。庚寅,赈诸王哈宾铁木兒部。沂州民张昱坐妖言,济南道士李天祥坐教人兵艺,杖之。女直蛮赤兴等十九驿饥,赈之。辛卯,海漕粮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作行殿于缙山流杯池。高邮府旱。癸巳,宝定路飞虫食桑。乙未,命世家子弟成童者入国学。辛丑,太常礼仪院进太庙制图。壬寅,开元路霖雨。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作金浮屠于上都,藏佛舍利。乙卯,以铁木迭兒领宣政院事。丁巳,参知政事敬俨罢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戊午,泾州雨雹。己未,太阴犯虚梁。滁州霖雨伤稼,蠲其租。辛酉,太白经天。赵弘祚等言事,勒归乡里,仍禁妄言时政。壬戌,龙虎山张嗣成来朝,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乙丑,遣使往铨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五省边郡官选。丁卯,翙星于司天台。大同路雨雹。戊辰,卫辉、汴梁等处蝗。己巳,以上都留守只兒哈郎为中书平章政事。临江路旱,免其租。通济屯霖雨伤稼,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二万三千三百户。

  秋七月壬申,赐晋王也孙铁木兒钞百万贯。辽阳、开元等路及顺州、邢台等县大水。癸酉,卫辉路胙城县蝗。乙亥,赈南恩、新州饥。丙子,淮安路属县水。丁丑,享太庙。戊寅,通州潞县榆棣水决。庚辰,卤簿成。滹沱河及范阳县巨马河溢。辛巳,盩厔县僧圆明作乱,遣枢密院判官章台督兵捕之。壬午,通许、临淮、盱眙等县蝗。癸未,对太尉孛兰奚为和国公。乙酉,大雨,浑河防决。庚寅,清池县蝗。癸巳,太阴犯昴。黄平府蛮卢砰为寇,削万户何之祺等官一级。遣吏部尚书教化、礼部郎中文矩使安南,颁登极诏。诸王阔别薨,赙钞万五千贯。丙申,禁服色逾制。己亥,奉仁宗及帝御容于大圣寿万安寺。蒲阴县大水。庚子,修上都城。诏河南、江浙流民复业。淮西蒙城等县饥,郃阳道士刘志先以妖术谋乱,复命章台捕之。蓟州平谷、渔阳等县大水,大都、保定、真定、大名、济宁、东平、东昌、永平等路,高唐、曹、濮等州水,顺德、大同等路雨雹,乞兒吉思部水。

  八月壬寅,修都城。安陆府水,坏民庐舍。癸卯,赈胶州饥。甲辰,高邮兴化县水,免其租。丙午,泰兴、江都等县蝗。丁未,太阴犯心。戊申,祭社稷。上都鹿顶殿成。己酉,太阴犯斗。庚戌,以军士贫乏,遣知枢密院事铁木兒不花整治,仍诏谕中外,有敢扰害者罪之。赈北部孤寡粮、钞。赐公主速哥八剌钞五十万贯。兀兒速、憨哈纳思等部贫乏,户给牝马二匹。壬子,荧惑犯轩辕。乙卯,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兒脱罢为上都留守。壬戌,淮安路盐城、山阳县水,免其租。车驾驻跸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获,一举两得,何计乎寒?”雷州路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余顷,免其租。秦州成纪县山崩。九月乙亥,荧惑犯灵台。京师饥,发粟十万石减价粜之。丙子,驻跸昂兀岭。壬午,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赐诸王撒兒蛮钞五万贯。壬辰,中书平章政事塔失海牙坐受赃杖免。丁酉,荧惑犯太微垣右执法。车驾还大都。庚子,安陆府汉水溢,坏民田,赈之。

  冬十月辛丑朔,修佛事于大内。妖僧圆明等伏诛。甲辰,太白经天。戊申,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庚戌,亲享太庙。壬子,拜住献嘉禾,两茎同穗。癸丑,敕翰林、集贤官年七十者毋致仕。以内郡水,罢不急工役。敕蒙古子女鬻为回回、汉人奴者,官收养之。禁中书掾曹毋泄机事,命枢密遣官整视各郡兵马。戊午,置赵王马札罕部钱粮总管府,秩正三品。己未,肇庆路水,赈之。丙寅,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你咱马丁坐残忍免官。丁卯,增置侍仪司通事舍人六员,侍仪舍人四员。己巳,遣燕铁木兒巡边。

  十一月辛未,荧惑犯进贤。己亥,幸大护国仁王寺。丙子,太阴犯虚梁。戊寅,御大明殿,群臣上尊号曰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是夜,辰星犯房。己卯,以受尊号诏天下,拜住请释囚,不允。庚辰,益寿安山寺役卒三千人。辛巳,命御史大夫铁失领左、右阿速卫。丙戌,太阴犯井。丁亥,以教官待选者借注广海巡检。己丑,太阴犯酒旗,又犯轩辕。庚寅,拜住等言:“受尊号,宜谢太庙,行一献礼。世祖亦尝议行,武宗则躬行谢礼。”诏曰:“朕当亲谢。”命太史卜日,枢密选兵肄卤簿。辛卯,太阴犯明堂。癸巳,以营田提举司征酒税扰民,命有司兼榷之。甲午,以辽阳行省管内山场隶中政院。丙申,敕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戊戌,巩昌成州饥,发义仓赈之。己亥,太白犯西咸。

  十二月庚子,给蒙古子女冬衣。辛丑,立亦启烈氏为皇后,遣摄太尉、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兒持节授玉册、玉宝。癸卯,以立后诏天下。庆远路饥,真定路疫,并赈之。甲辰,荧惑犯亢。戊申,躬谢太庙。庚戌,太阴犯昴。作太庙正殿。甲寅,疏玉泉河。车驾幸西僧灌项寺。己未,封唆南藏卜为白兰王,赐金印。真定、保定、大名、顺德等路水,民饥,禁酿酒。以金虎符颁各行省平章政事。辛酉,荧惑入氐。甲子,置田粮提举司,掌蓟、景二州田赋,以给卫士贫乏者,秩从五品。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币帛万匹、钞五十万贯。以诸王怯伯使者数入朝,发兵守北口及卢沟桥。河间路饥,赈之。复以马家奴为司徒。乙丑,置中瑞司。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宁海州蝗,归德、辽阳、通州等处水。

【版权声明】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七-金史

志第二十七 食货一 国之有食货,犹人之有饮食也。人非饮食不生,国非食货不立。然燧人、庖牺能为饮食之道以教人,而不能使人无饮食之疾。三王能为食货之政以遗后世,而不能使,

志第二十八-金史

志第二十八 食货二 ○田制 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民田业各从其便,卖质于人无禁,但令随地输租而已。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

志第二十七

  食货一  国之有食货,犹人之有饮食也。人非饮食不生,国非食货不立。然燧人、庖牺能为饮食之道以教人,而不能使人无饮食之疾。三王能为食货之政以遗后世,而不能使后世无食货之弊。唯善养生者如不欲食啖,而饮食自不阙焉,故能适饥饱之宜,可以疾少而长寿。善裕国者初不事货殖,而食货自不乏焉,故能制丰约之节,可以弊少而长治。  金于食货,其立法也周,其取民也审。太祖肇造,减辽租税,规模远矣。熙宗、海陵之世,风气日开,兼务远略,君臣讲求财用之制,切切然以是为先务。虽以世宗之贤,储积之志曷尝一日而忘之。章宗弥文煟兴,边费亦广,食货之议不容不急。宣宗南迁,国土日蹙,污池数罟,往往而然。考其立国以来,所谓食货之法,荦荦大者曰租税、铜钱、交钞三者而已。三者之法数变而数穷。官田曰租,私田曰税。租税之外算其田园屋舍车马牛羊树艺之数,及其藏镪多寡,征钱曰物力。物力之征,上自公卿大夫,下逮民庶,无苟免者。近臣出使外国,归必增物力钱,以其受馈遗也。猛安谋克户又有所谓牛头税者,宰臣有纳此税,庭陛间谘及其增减,则州县征求于小民盖可知矣。故物力之外又有铺马、军须、输庸、司吏、河夫、桑皮故纸等钱,名目琐细,不可殚述。其为户有数等,有课役户、不课役户、本户、杂户、正户、监户、官户、奴婢户、二税户。有司始以三年一籍,后变为通检,又为推排。凡户隶州县者,与隶猛安谋克,其输纳高下又各不同。法之初行,唯恐不密,言事者谓其厉民,即命罢之。罢之未久,会计者告用乏,又即举行。其罢也志以便民,而民未见德。其行也志以足用,而用不加饶。一时君臣节用之言不绝告诫。尝自计其国用,数亦浩瀚,若足支历年者,郡县稍遇岁侵,又遽不足,竟莫诘其故焉。  至于铜钱、交钞之弊,盖有甚者。初用辽、宋旧钱,虽刘豫所铸,豫废,亦兼用之。正隆而降,始议鼓铸,民间铜禁甚至,铜不给用,渐兴窑冶。凡产铜地脉,遗吏境内访察无遣,且及外界,而民用铜器不可阙者,皆造于官而鬻之。既而官不胜烦,民不胜病,乃听民冶铜造器,而官为立价以售,此铜法之变也。若钱法之变,则鼓铸未广,敛散无方,已见壅滞。初恐官库多积,钱不及民,立法广布。继恐民多匿钱,乃设存留之限,开告讦之路,犯者绳以重罚,卒莫能禁。州县钱艰,民间自铸,私钱苦恶特甚。乃以官钱五百易其一千,其策愈下。及改铸大钱,所准加重,百计流通,卒莫获效。济以铁钱,铁不可用,权以交钞,钱重钞轻,相去悬绝,物价腾踊,钞至不行。权以银货,银弊又滋,救亦无策,遂罢铜钱,专用交钞、银货。然而二者之弊乃甚于钱,在官利于用大钞,而大钞出多,民益见轻。在私利于得小钞,而小钞入多,国亦无补。于是,禁官不得用大钞,已而恐民用银而不用钞,则又责民以钞纳官,以示必用。先造二十贯至百贯例,后造二百贯至千贯例,先后轻重不伦,民益眩惑。及不得已,则限以年数,限以地方,公私受纳限以分数,由是民疑日深。其间,易交钞为宝券,宝券未久更作通宝,准银并用。通宝未久复作宝泉,宝泉未久织绫印钞,名曰珍货。珍货未久复作宝会,汔无定制,而金祚讫矣。  历观自古财聚民散,以至亡国,若鹿台、钜桥之类,不足论也。其国亡财匮,比比有之,而国用之屈,未有若金季之甚者。金之为政,常有恤民之志,而不能已苛征之令,徒有聚敛之名,而不能致富国之实。及其亡也,括粟、阑籴,一切掊克之政靡不为之。加赋数倍,豫借数年,或欲得钞则豫卖下年差科。高琪为相,议至榷油。进纳滥官,辄售空名宣敕,或欲与以五品正班。僧道入粟,始自度牒,终至德号、纲副威仪、寺观主席亦量其赀而鬻之。甚而丁忧鬻以求仕,监户鬻以从良,进士出身鬻至及第。又甚而叛臣剧盗之效顺,无金帛以备赏激,动以王爵固结其心,重爵不蔇,则以国姓赐之。名实混淆,伦法飖坏,皆不暇顾,国欲不乱,其可得乎?迨夫宋绝岁币而不许和,贪其淮南之蓄,谋以力取,至使枢府武骑尽于南伐。讹可、时全之出,初志得粮,后乃尺寸无补,三军偾亡,我师压境,兵财俱困,无以御之。故志金之食货者,不能不为之掩卷而兴慨也。《传》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金起东海,其俗纯实,可与返古。初入中夏,兵威所加,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使於斯时,纵不能复井地沟洫之制,若用唐之永业、口分以制民产,仿其租庸调之法以足国计,何至百年之内所为经画纷纷然,与其国相终始耶!其弊在于急一时之利,踵久坏之法,及其中叶,鄙辽俭朴,袭宋繁缛之文;惩宋宽柔,加辽操切之政。是弃二国之所长,而并用其所短也。繁褥胜必至于伤财,操切胜必至于害民,讫金之世,国用易匮,民心易离,岂不由是欤?作法不慎厥初,变法以救其弊,只益甚焉耳。其他盐策、酒曲、常平、和籴、茶税、征商、榷场等法,大概多宋旧人之所建明,息耗无定,变易靡恆,视钱钞何异?田制、水利、区田之目,或骤行随辍,或屡试无效,或熟议未行,咸著无篇,以备一代之制云。  ○户口  金制,男女二岁以下为黄,十五以下为小,十六为中,十七为丁,六十为老,无夫为寡妻妾,诸笃废疾不为丁。户主推其长充,内有物力者为课役户,无者为不课设户。令民以五家为保。泰和六年,上以旧定保伍法,有司灭裂不行,其令结保,有匿奸细、盗贼者连坐。宰臣谓旧以五家为保,恐人易为计构而难觉察,遂令从唐制,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以相检察。京府州县郭下则置坊正,村社则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社三百户以上则设主首四人,二百户以上三人,五十户以上二人,以下一人,以佐里正禁察非违。置壮丁,以佐主首巡警盗贼。猛安谋克部村寨,五十户以上设寨使一人,掌同主首。寺观则设纲首。凡坊正、里正,以其户十分内取三分,富民均出顾钱,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人不得过百贯,役不得过一年。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尝欲罢坊、里正,复以主首远,入城应代,妨农不便,乃以有物力谨愿者二年一更代。凡户口计帐,三年一籍。自正月初,州县以里正、主首,猛安谋克则以寨使,诣编户家责手实,具男女老幼年与姓名,生者增之,死者除之。正月二十日以实数报县,二月二十日申州,以十日内达上司,无远近皆以四月二十日到部呈省。凡汉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谋克户。猛安谋克之奴婢免为良者,止隶本部为正户。凡没入官良人,隶宫籍监为监户,没入官奴婢,隶太府监为官户。  当收国二年时,法制未定,兵革未息,贫民多依权右为苟安,多隐蔽为奴婢者。太祖下诏曰:“比以岁凶民饥,多附豪族,因陷为奴隶。及有犯法,征偿莫办,折身为奴。或私约立限,以人对赎,过期则以为奴者。并听以两人赎一为良,元约以一人赎者从便。”天辅五年,以境土既拓,而旧部多瘠卤,将移其民于泰州,乃遣皇弟昱及族子宗雄按视其地。昱等苴其土以进,言可种植,遂摘诸猛安谋克中民户万余,使宗人婆卢火统之,屯种于泰州。婆庐火旧居阿注浒水又作按出虎,至是迁焉。其居宁江州者,遣拾得、查端、阿里徒欢、奚挞罕等四谋克,挈家属耕具,徙于泰州,仍赐婆卢火耕牛五十。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实之。又命耶律佛顶以兵护送诸降人于浑河路,以皇弟昂监之,命从便以居。七年,以山西诸部族近西北二边,且辽主未获,恐阴相结诱,复命皇弟昂与孛堇稍喝等以兵四千护送,处之岭东,惟西京民安堵如故,且命昂镇守上京路。既而,上闻昂已过上京,而降人复苦其侵扰多叛亡者,遂命孛堇出里底往戒谕之,比至,而诸部已叛去。又以猛安详稳留住所领归附之民还东京,命有司常抚慰,且贷一岁之粮,其亲属被虏者皆令聚居。及七年取燕京路,二月,尽徙六州氏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太宗天会元年,以旧徙润、隰等四州之民于沈州之境,以新迁之户艰苦不能自存,诏曰:“比闻民乏食至鬻子者,听以丁力等者赎之。”又诏孛堇阿实赉曰:“先皇帝以同姓之人昔有自鬻及典质其身者,命官为赎。今闻尚有未复者,其悉阅赎之。”又命以官粟赎上京路新迁置宁江州户口贫而卖身者,六百余人。二年,民有自鬻为奴者,诏以丁力等者易之。三年,禁内外官及宗室毋得私役百姓,权势家不得买贫民为奴,其胁买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罪皆杖百。七年,诏兵兴以来,良人被略为驱者,听其父母妻子赎之。熙宗皇统四年诏陕西、蒲、解、汝、蔡等州岁饥,百姓流落典雇为驱者,官以绢赎为良,丁男三匹,妇人幼小二匹。  世宗大定二年,诏免二税户为民。初,辽人佞佛尤甚,多以良民赐诸寺,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故谓之二税户。辽亡,僧多匿其实,抑为贱,有援左证以告者,有司各执以闻,上素知其事,故特免之。十七年五月,省奏:“咸平府路一千六百余户,自陈皆长白山星显、禅春河女直人,辽时签为猎户,移居于此,号移典部,遂附契丹籍。本朝义兵之兴,首诣军降,仍居本部,今乞厘正。”诏从之。二十年,以上京路女直人户,规避物力,自卖其奴婢,致耕田者少,遂以贫乏,诏定制禁之。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兄弟亲属若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二十一年六月,徙银山侧民于临潢。又命避役之户举家逃于他所者,元贯及所寓司县官同罪,为定制。二十三年,定制,女直奴婢如有得力,本主许令婚娉者,须取问房亲及村老给据,方许娉於良人。是年八月,奏猛安谋克户口、垦地、牛具之数。猛安二百二,谋克千八百七十八,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口六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三十六,内正口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六十九,奴婢口一百三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七。垦田一百六十九万三百八十顷有奇,牛具三十八万四千七百七十一。在都宗室将军司,户一百七十,口二万八千七百九十,内正口九百八十二,奴婢口二万七千八百八。垦田三千六百八十三顷七十五亩,牛具三百四。迭剌、唐西二部五飐,户五千五百八十五,口十三万七千五百四十四,内正口十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三,奴婢口一万八千八十一。垦田万六千二十四顷一十七亩,牛具五千六十六。二十五年,命宰臣禁有禄人一子、及农民避课役,为僧道者。大定初,天下户才三百余万,至二十七年天下户六百七十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五千八十六。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十一月,上封事者言,乞放二税户为良。省臣欲取公牒可凭者为准,参知政事移剌履谓:“凭验真伪难明,凡契丹奴婢今后所生者悉为良,见有者则不得典卖,如此则三十年后奴皆为良,而民且不病焉。”上以履言未当,令再议。省奏谓不拘括则讼终不绝,遂遣大兴府治中乌古孙仲和、侍御史范楫分括北京路及中都路二税户,凡无凭验,其主自言之者及因通检而知之者,其税半输官,半输主,而有凭验者悉放为良。明昌元年正月,上封事者言:“自古以农桑为本,今商贾之外又有佛、老与他游食,浮费百倍。农岁不登,流殍相望,此末作伤农者多故也。”上乃下令,禁自披剃为僧、道者。是岁,奏天下户六百九十三万九千,口四千五百四十四万七千九百,而粟止五千二百二十六万一千余石,除官兵二年之费,余验口计之,口月食五斗,可为四十四日之食。上曰:“蓄积不多,是力农者少故也。其集百官,议所以使民务本广储之道,以闻。”六月,奏北京等路所免二税户,凡一千七百余户,万三千九百余口,此后为良为驱,皆从已断为定。明昌六年二月,上谓宰臣曰:“凡言女直进士,不须称女直字。卿等误作回避女直、契丹语,非也。今如分别户民,则女直言本户,汉户及契丹,余谓之杂户。”明昌六年十二月,奏天下女直、契丹、汉户七百二十二万三千四百,口四千八百四十九万四百,物力钱二百六十万四千七百四十二贯。泰和七年六月,敕,中物力户,有役则多逃避,有司令以次户代之,事毕则复业,以致大损不逃之户。令省臣详议。宰臣奏:“旧制太轻。”遂命课役全户逃者徒二年,赏告者钱五万。先逃者以百日内自首,免罪。如实销乏者,内从御史台,外从按察司,体究免之。十二月,奏天下户七百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八,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六千七十九。户增于大定二十七年一百六十二万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增八百八十二万七千六十五。此金版籍之极盛也。  及卫绍王之时,军旅不息,宣宗立而南迁,死徙之余,所在为虚矣。户口日耗,军费日急,赋敛繁重,皆仰给于河南,民不堪命,率弃庐田,相继亡去。及屡降诏招复业者,免其岁之租,然以国用乏竭,逃者之租皆令居者代出,以故多不敢还。兴定元年十二月,宣宗欲悬赏募人捕亡户,而复虑骚动,遂命依已降诏书,已免债逋,更招一月,违而不来者然后捕获治罪,而以所遗地赐人。四年,省臣奏:“河南以岁饥而赋役不息,所亡户令有司招之,至明年三月不复业者,论如律。”时河壖为疆,烽鞞屡警,故集庆军节度使温迪罕达言:“亳州户旧六万,自南迁以来,不胜调发,相继逃去,所存者曾无十一,砀山下邑,野无居民矣!”  ○通检推排  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物行征之制也。金自国初占籍之后,至大定四年,承正隆师旅之余,民之贫富变更,赋役不均,世宗下诏曰:“粤自国初,有司常行大比,于今四十年矣。正隆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富者今贫不能自存,版籍所无者今为富室而犹幸免。是用遣信臣泰宁军节度使张弘信等十三人,分路通检天下物力而差定之,以革前弊,俾元元无不均之叹,以称朕意。凡规措条理,命尚书省画一以行。”又命:“凡监户事产,除官所拨赐之外,余凡置到百姓有税田宅。皆在通检之数。”时诸使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弘信检山东州县尤为酷暴,棣州防御使完颜永元面责之曰:“朝廷以正隆后差调不均,故命使者均之。今乃残暴,妄加民产业数倍,一有来申诉者,则血肉淋离,甚者即殒杖下,此何理也?”弘信不能对,故惟棣州稍平。五年,有司奏诸路通检不均,诏再以户口多寡、贫富轻重,适中定之。既而,又定通检地土等第税法。十五年九月,上以天下物力,自通检以来十余年,贫富变易,赋调轻重不均,遣济南尹梁肃等二十六人,分路推排。  二十年四月,上谓宰臣曰:“猛安谋克户,富贫差发不均,皆自谋克内科之,暗者惟胥吏之言是从,轻重不一。自窝斡叛后,贫富反复,今当籍其夹户,推其家赀,傥有军役庶可均也。”诏集百官议,右丞相克宁、平章政事安礼,枢密副使宗尹言:“女直人除猛安谋克仆从差使,余无差役。今不推奴婢孳畜、地土数目,止验产业科差为便。”左丞相守道等言:“止验财产,多寡分为四等,置籍以科差,庶得均也。”左丞通、右丞道、都点检襄言:“括其奴婢之数,则贫富自见,缓急有事科差,与一例科差者不同。请俟农隙,拘括地土牛具之数,各以所见上闻。”上曰:“一谋克户之贫富,谋克岂不知。一猛安所领八谋克,一例科差。设如一谋无内,有奴婢二三百口者,有奴婢一二人者,科差与同,岂得平均。正隆兴兵时,朕之奴婢万数,孳畜数千,而不差一人一马,岂可谓平。朕于庶事未尝专行,与卿谋之。往年散置契丹户,安礼极言恐扰动,朕决行之,果得安业。安礼虽尽忠,未审长策。其从左丞通等所见,拘括推排之。”十二月,上谓宰臣曰:“猛安谋克多新强旧弱,差役不均,其令推排,当自中都路始。”至二十二年八月,始诏令集耆老,推贫富,验土地牛具奴婢之数,分为上中下三等。以同知大兴府事完颜乌里也先推中都路,续遣户部主事按带等十四人与外官同分路推排。  九月,诏:“毋令富者匿隐畜产,贫户或有不敢养马者。昔海陵时,拘括马畜,绝无等级,富者幸免,贫者尽拘入官,大为不均。今并核实贫富造籍,有急即按籍取之,庶几无不均之弊。”张汝弼、梁肃奏:“天下民户通检既定,设有产物移易,自应随业输纳。至于浮财,须有增耗,贫者自贫,富者自富,似不必屡推排也。”上曰:“宰执家多有新富者,故皆不愿也。”肃对曰:“如臣者,能推排中都物力。臣以尝为南使,先自添物力钱至六十余贯,视其他奉使无如臣多者。但小民无知,法出奸生,数动摇则易骇。如唐、宋及辽时,或三二十年不测通比则有之。频岁推排,似为难尔。”二十六年,复以李晏等分路推排。二十七年,奏晏等所定物力之数。上曰:“朕以元推天下物力钱三百五万余贯,除三百万贯外,令减五万余贯。今减不及数,复续收二万余贯,即是实二万贯尔,而曰续收,何也?”对曰:“此谓旧脱漏而今首出者,及民地旧无力耕种,而今耕种者也。”上曰:“通检旧数,止于视其营运息耗,与房地多寡,而加减之。彼人卖地,此人买之,皆旧数也。至如营运。此强则彼弱,强者增之,弱者减之而已。且物力之数盖是定差役之法,其大数不在多寡也。朕恐实有营运富家所当出者,反分与贫者尔。”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命为国信使之副者,免增物力。又命农民如有积粟,毋充物力,钱悭之郡,所纳钱货则许折粟帛。九月,以曹州河溢,遣马百禄等推排遭垫溺州县之贫乏者。明昌元年四月,刑部郎中路伯达等言:“民地已纳税,又通定物力,比之浮财所出差役,是为重并也。”遂详酌民地定物力,减十之二。尚书户部言,中都等路被水,诏委官推排,比旧减钱五千六百余贯。明昌三年八月,敕尚书省:“百姓当丰稔之时不务积贮,一遇凶俭辄有阻饥,何法可使民重谷而多积也。”宰臣对曰:“二十九年,已诏农民能积粟免充物力。明昌初,命民之物力与地土通推者,亦减十分之二,此固其术也。”承安元年,尚书省奏:“是年九月当推排,以有故不克。”诏以冬已深,比事毕恐妨农作,乃权止之。二年冬十月,敕令议通检,宰臣奏曰:“大定二十七年通检后,距今已十年,旧户贫弱者众,傥迟更定,恐致流亡。”遂定制,已典卖物业,止随物推收,析户异居者许令别籍,户绝及困弱者减免,新强者详审增之,止当从实,不必敷足元数。边城被寇之地,皆不必推排。于是,令吏部尚书贾执刚、吏部侍郎高汝砺先推排在都两警巡院,示为诸路法。每路差官一员,命提刑司官一员副之。三年九月,奏十三路籍定推排物力钱二百五十八万六千七百二贯四百九十文,旧额三百二万二千七百十八贯九百二十二文,以贫乏除免六十三万八千一百一十一贯。除上京,北京、西京路无新强增者,余路计收二十万二千九十五贯。泰和二年闰十二月,上以推排时,既问人户浮财物力,而又勘当比次,期迫事繁,难得其实,敕尚书省,定人户物力随时推收法,令自今典卖事产者随业推收,别置标簿,临时止拘浮财物力以增减之。泰和四年十二月,上以职官仕于远方,其家物力有应除而不除者,遂定典卖实业逐时推收,若无浮财营运,应除免者,令本家陈告,集坊村人户推唱,验实免之。造籍后如无人告,一月内以本官文牒推唱,定标附于籍。五年,以西京、北京边地常罹兵荒,遣使推排之。旧大定二十六年所定三十五万三千余贯,遂减为二十八万七千余贯。五年六月,签南京按察司事李革言:“近制,令人户推收物力,置簿标题,至通推时,止增新强,销旧弱,庶得其实。今有司奉行灭裂,恐临时冗并,卒难详审,可定期限,立罪以督之。”遂令自今年十一月一日,令人户告诣推收标附,至次年二月一日毕,违期不言者坐罪。且令诸处税务,具税讫房地,每半月具数申报所属,违者坐以怠慢轻事之罪。仍敕物力既随业,通推时止令定浮财。八年九月,以吏部尚书贾守谦、知济南府事蒲察张家奴、莒州刺史完颜百嘉、南京路转运使宋元吉等十三员,分路同本路按察司官一员,推排诸路。上召至香阁,亲谕之曰:“朕选卿等随路推排,除推收外,其新强消乏户,虽集众推唱,然消乏者勿销不尽,如一户物力元三百贯,今蠲免二百五十贯犹有未当者。新强勿添尽,量存其力,如一户可添三百贯,而止添二百贯之类。卿等各宜尽心,一推之后十年利害所关,苟不副所任,罪当不轻也。”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二十七-金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九-金史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三 ○钱币 钱币。金初用辽、宋旧钱,天会末,虽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亦用之。海陵庶人贞元二年迁都之后,户部尚书蔡松年复钞引法,遂制交钞,与钱并

见死不救的意思

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五 礼三(吉礼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五 礼三(吉礼三)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

  庙制禘佩时享荐新加上谥号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设二十四戟。外为都宫。正门之南斋次,其西馔次,俱五间,北向。门之东,神厨五间,西向。其南宰牲池一,南向。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集儒臣议祀典,李善长等言:

  周制,天子七庙。而《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自古有之。太祖百世不迁。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亲尽而迁。此有天下之常礼。若周文王、武王虽亲尽宜祧,以其有功当宗,故皆别立一庙,谓之文世室、武世室,亦百世不迁。

  汉每帝辄立一庙,不序昭穆,又有郡国庙及寝园庙。光武中兴,于洛阳立高庙,祀高祖及文、武、宣、元五帝。又于长安故高庙中,祀成、哀、平三帝。别立四亲庙于南阳舂陵,祀父南顿君以上四世。至明帝,遗诏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后帝相承,皆藏于世祖之庙。由是同堂异室之制,至于元莫之改。

  唐高祖尊高曾祖考,立四庙于长安。太宗议立七庙,虚太祖之室。玄宗创制,立九室,祀八世。文宗时,礼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百代不迁。亲尽之主,礼合祧迁,至禘佩则合食如常。其后以敬、文、武三宗为一代,故终唐之世,常为九世十一室。

  宋自太祖追尊僖、顺、翼、宣四祖,每遇禘,则以昭穆相对,而虚东向之位,神宗奉僖祖为太庙始祖,至徽宗时增太庙为十室,而不祧者五宗。崇宁中,取王肃说,谓二祧在七世之外,乃建九庙。高宗南渡,祀九世。至于宁宗,始别建四祖殿,而正太祖东向之位。

  元世祖建宗庙于燕京,以太祖居中,为不迁之祖。至泰定中,为七世十室。

  今请追尊高曾祖考四代,各为一庙。

  于是上皇高祖考谥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裕玄皇后。皇曾祖考谥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谥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曰裕皇后。皇考谥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

  诏制太庙祭器。太祖曰:“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斟酌得宜,随时损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笾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甚无谓也。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制宗庙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仪。”于是造银器,以金涂之。酒壶盂盏皆八,硃漆盘碗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箧笥帏幔浴室皆具。后又诏器皿以金涂银者,俱易以金。

  二年,诏太庙祝文止称孝子皇帝,不称臣。凡遣皇太子行礼,止称命长子某,勿称皇太子。后称孝玄孙皇帝,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初,太庙每室用币一。二年,从礼部议,用二白缯。又从尚书崔亮奏,作圭瓚。

  八年,改建太庙。前正殿,后寝殿。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间一室,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制。九年十月,新太庙成。中室奉德祖,东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东二室奉仁祖,皆南向。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庙,其后皇后祔庙仿此。建文即位,奉太祖主祔庙。正殿神座次熙祖。东向。寝殿神主居西二室,南向。成祖迁都,建庙如南京制。

  宣德元年七月,礼部进太宗神主祔庙仪:先期一日,遣官诣太庙行祭告礼。午后,于几筵殿行大祥祭。翼日昧爽,设酒果于几筵殿,设御辇二、册宝亭四于殿前丹陛上。皇帝服浅淡服,行祭告礼毕,司礼监官跪请神主升辇,诣太庙奉安。内使二员捧神主,内使四员捧册宝,由殿中门出,安奉于御辇、册宝亭。皇帝随行至思善门,易祭服,升辂。至午门外,仪卫伞扇前导,至庙街门内,皇帝降辂。监官导诣御辇前奏,跪请神主奉安太庙,俯伏,兴。内使捧神主册宝,皇帝从,由中门入,至寝庙东第三室,南向奉安。皇帝叩头,毕,祭祀如时祭仪。文武官具祭服行礼。其正殿神座,居仁祖之次,西向。二年五月,仁宗神主祔庙,如前仪。寝殿,西第三室,南向。正殿,居高祖之次,东向。其后大行祔庙仿此。正统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神主祔庙,神主诣列祖神位前谒庙。礼毕,太常寺官唱赐座,内侍捧衣冠,与仁宗同神位。唱请宣宗皇帝朝见,内侍捧宣宗衣冠置褥位上,行四拜礼讫,安奉于座上。  孝宗即位,宪宗将升祔。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礼臣谓:“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如古夹室之制。岁暮则奉祧主合享,如古祫祭之礼。”吏部侍郎杨守陈言:“《礼》,天子七庙,祖功而宗德。德祖可比商报乙、周亚圉,非契、稷比。议者习见宋儒尝取王安石说,遂使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向,非礼之正。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则太祖拟契、稷,而祧主藏于后寝,祫礼行于前殿。时享尊太祖,祫祭尊德祖,则功德并崇,恩义亦备。”帝从礼官议,建祧庙于寝殿后,遣官祭告宗庙。帝具素服告宪宗几筵,祭毕,奉迁懿祖神主衣冠于后殿,床幔、御座、仪物则贮于神库。其后奉祧仿此。

  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礼。令于殿内设帷幄如九庙,列圣皆南向,各奠献,读祝三,余如旧。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丁酉,帝诣太庙行特享礼。九月,谕大学士李时等,以“宗庙之制,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专庙,南向。”尚书夏言奏:“太庙两傍,隙地无几,宗庙重事,始谋宜慎。”未报。中允廖道南言:“太宗以下宜各建特庙于两庑之地。有都宫以统庙,不必各为门垣。有夹室以藏主,不必更为寝庙。第使列圣各得全其尊,皇上躬行礼于太祖之庙,余遣亲臣代献,如古诸侯助祭之礼。”帝悦,命会议。言等言:“太庙地势有限,恐不能容,若小其规模,又不合古礼。且使各庙既成,陛下遍历群庙,非独筋力不逮,而日力亦有不给,古者宗伯代后献之文,谓在一庙中,而代后之亚献。未闻以人臣而代主一庙之祭者也。且古诸侯多同姓之臣,今陪祀执事者,可拟古诸侯之助祭者乎?先臣丘浚谓宜间日祭一庙,历十四日而遍。此盖无所处,而强为之说耳。若以九庙一堂,嫌于混同。请以木为黄屋,如庙廷之制,依庙数设之,又设帷幄于其中,庶得以展专奠之敬矣。”议上,不报。  十三年,南京太庙灾。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权将南京太庙香火并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庙,补造列圣神主。帝召尚书言与群臣集议。言会大学士张孚敬等言:“国有二庙,自汉惠始。神有二主,自齐桓始。周之三都庙,乃迁国立庙,去国载主,非二庙二主也。子孙之身乃祖宗所依,圣子神孙既亲奉祀事于此,则祖宗神灵自当陟降于此。今日正当专定庙议,一以此地为根本。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当合并供奉如常。太庙遗址当仿古坛墠遗意,高筑墙垣,谨司启闭,以致尊严之意。”从之。

  时帝欲改建九庙。夏言因言:“京师宗庙,将复古制,而南京太庙遽灾,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帝悦,诏春和兴工。诸臣议于太庙南,左为三昭庙,与文祖世室而四,右为三穆庙。群庙各深十六丈有奇,而世室殿寝稍崇,纵横深广,与群庙等。列庙总门与太庙戟门相并,列庙后垣与太庙祧庙后墙相并。具图进。帝以世室尚当隆异,令再议。言等请增拓世室前殿,视群庙崇四尺有奇,深广半之;寝殿视群庙崇二尺有奇,深广如之。报可。十四年正月,谕阁臣:“今拟建文祖庙为世室,则皇考世庙字当避。”张孚敬言:“世庙著《明伦大典》,颁诏四方,不可改。文世室宜称太宗庙。其余群庙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他日递迁,更牌额可也。”从之。二月,尽撤故庙改建之。诸庙各为都宫,庙各有殿有寝。太祖庙寝后有祧庙,奉祧主藏焉。太庙门殿皆南向,群庙门东西向,内门殿寝皆南向。十五年十二月,新庙成,更创皇考庙曰睿宗献皇帝庙。帝乃奉安德、懿、熙、仁四祖神主于祧庙,太祖神主于太庙,百官陪祭如仪。翌日,奉安太宗以下神主,列于群庙,命九卿正官及武爵重臣,俱诣太宗庙陪祭。文三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分诣群庙行礼。又择日亲捧太祖神主,文武大臣捧七宗神主,奉安于景神殿。  二十年四月,太庙灾,成祖、仁宗主毁,奉安列圣主于景神殿。遣大臣诣长陵、献陵告题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二十二年十月,以旧庙基隘,命相度规制。议三上,不报。久之,乃命复同堂异室之旧,庙制始定。二十四年六月,礼部尚书费寀等以太庙安神,请定位次。帝曰:“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七月,以庙建礼成,百官表贺,诏天下。新庙仍在阙左,正殿九间,前两庑,南戟门。门左神库,右神厨。又南为庙门,门外东南宰牲亭,南神宫监,西庙街门。正殿后为寝殿,奉安列圣神主,又后为祧庙,藏祧主,皆南向。

  二十七年,帝欲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仁宗。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不能坚其议。二十九年十一月,祧仁宗,遂祔孝烈于西第四室。隆庆六年八月,穆宗将祔庙,敕礼臣议当祧庙室。礼科陆树德言:“宣宗于穆宗仅五世,请仍祔睿宗于世庙,而宣宗勿祧。”疏下礼部,部议宣宗世次尚近,祧之未安。因言:“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帝命如旧敕行,遂祧宣宗。天启元年七月,光宗将祔庙。太常卿洪文衡请无祧宪宗,而祧睿宗。不听。

  ○禘佩

  洪武元年祫飨太庙。德祖皇考妣居中。南向。懿祖皇考妣东第一位,西向。熙祖皇考妣西第一位,东向。仁祖皇考妣东第二位,西向。七年,御史答禄与权言:“皇上受命七年而禘祭未举。宜参酌古今,成一代之典。”诏下礼部、太常司、翰林院议,以为:“虞、夏、商、周世系明白,故禘礼可行。汉、唐以来,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当时所谓禘祭,不过祫已祧之祖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尝曰:‘禘者,所以审谛祖之所自出。’是则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礼不可行也。今国家追尊四庙,而始祖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则禘难遽行。”太祖是其议。弘治元年,定每岁暮奉祧庙懿祖神座于正殿左,居熙祖上,行祫祭之礼。

  嘉靖十年,世宗以禘祫义询大学士张璁,令与夏言议。言撰《禘义》一篇献之,大意谓:“自汉以下,谱牒难考,欲如虞夏之禘黄帝,商周之禘帝喾,不能尽合。谨推明古典,采酌先儒精微之论,宜为虚位以祀。”帝深然之。会中允廖道南谓硃氏为颛顼裔,请以《太祖实录》为据,禘颛顼。遂诏礼部以言、道南二疏,会官详议。诸臣咸谓:“称虚位者茫昧无据,尊颛顼者世远难稽。庙制既定高皇帝始祖之位,当禘德祖为正。”帝意主虚位,令再议。而言复疏论禘德祖有四可疑,且言今所定太祖为太庙中之始祖,非王者立始祖庙之始祖。帝并下其章。诸臣乃请设虚位,以禘皇初祖,南向,奉太祖配,西向。礼臣因言,大祫既岁举,大禘请三岁一行,庶疏数适宜。帝自为文告皇祖,定丙、辛岁一行,敕礼部具仪择日。四月,礼部上大禘仪注。前期告庙,致斋三日,备香帛牲醴如时享仪。锦衣卫设仪卫,太常卿奉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于太庙正殿,安设如图仪。至日行礼,如大祀圜丘仪。及议祧德祖,罢岁除祭,以冬季中旬行大祫礼。太常寺设德祖神位于太庙正中,南向。懿祖而下,以次东西向。

  十五年,复定庙飨制。立春犆享,各出主于殿。立夏、立秋、立冬出太祖、成祖七宗主,飨太祖殿,为时祫。季冬中旬,卜日出四祖及太祖、成祖七宗主,飨太祖殿,为大祫。祭毕,各归主于其寝。十七年定大祫祝文。九庙帝后谥号俱全书,时祫止书某祖、某宗某皇帝。更定季冬大祫日,奉德、懿、熙、仁及太祖异室皆南向,成祖西向北上,仁宗以下七宗东西相向。二十年十一月,礼官议,岁暮大祫,当陈祧主,而景神殿隘,请暂祭四祖于后寝,用连几,陈笾豆,以便周旋。诏可。二十二年,定时享、大祫,罢出主、上香、奠献等仪,临期捧衣冠出纳。太常及神宫监官奉行。二十四年,罢季冬中旬大祫,并罢告祭,仍以岁除日行大祫,礼同时享。二十八年,复告祭仪。穆宗即位,礼部以大行皇帝服制未除,请遵弘治十八年例,岁暮大祫、孟春时享两祭,皆遣官摄事。乐设而不作,帝即丧次致斋,陪祀官亦在二十七日之内,宜令暂免。从之。

  ○时享

  洪武元年,定宗庙之祭,每岁四孟及岁除,凡五享。学士陶安等言:“古者四时之祭,三祭皆合享于祖庙,惟春祭于各庙。自汉而下,庙皆同堂异室,则四时皆合祭。今宜仿近制,合祭于第一庙,庶适礼之中,无烦渎也。”太祖命孟春特祭于各庙,三时及岁除则祫佩祭于德祖庙。二年,定时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岁除如旧。三年,礼部尚书崔亮言:“孟月者,四时之首。因时变,致孝思,故备三牲黍稷品物以祭。至仲季之月,不过荐新而已。既行郊祀,则庙享难举,宜改从旧制。其清明等节,各备时物以荐。”从之。九年,新建太庙。凡时享,正殿中设德祖帝后神座,南向。左懿祖,右熙祖,东西向。仁祖次懿祖。凡神座俱不奉神主,止设衣冠。礼毕,藏之。孟春择上旬日,三孟用朔日,及岁除皆合享。自是五享皆罢特祭,而行合配之礼。二十一年,定时享仪。更前制,迎神四拜,饮福四拜,礼毕四拜。二十五年,定时享。若国有丧事,乐备而不作。  正统三年正月,享太庙。礼部言,故事,先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御正殿受奏。是日,宣宗皇帝忌辰,例不鸣钟鼓,第视事西角门。帝以祭祀重事,仍宜升殿,馀悉遵永乐间例行之。天顺六年,阁臣以皇太后丧,请改孟冬时享于除服后。从之。成化四年,礼部以慈懿太后丧,请改孟秋享庙于初七日。不从。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张孚敬等言:“太庙祭祀,但设衣冠。皇上改行出主,诚合古礼。但遍诣群庙,躬自启纳,不免过劳。今请太祖神主,躬自安设。群庙帝后神主,则以命内外捧主诸臣。”帝从其请。十七年,定享祫礼,凡立春特享,亲祭太祖,遣大臣八人分献诸帝,内臣八人分献诸后。立夏时祫,各出主于太庙。太祖南向,成祖西向,序七宗之上,仁、宣、英、宪、孝、睿、武宗东西相向。秋冬时祫,如夏礼。二十四年,新庙成,复定享祫止设衣冠,不出主。隆庆元年,孟夏时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德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告几筵,祗请诸庙享祀。其后,时享、祫祭在大祥内者,皆如之。

  ○荐新  洪武元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正月,韭、荠、生菜、鸡子、鸭子。二月,水芹、蒌蒿、台菜、子鹅。三月,茶、笋、鲤鱼、鮆鱼。四月,樱桃、梅、杏、鲥鱼、雉。五月,新麦、王瓜、桃、李、来禽、嫩鸡。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七月,菱、梨、红枣、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姜、鳜鱼。九月,小红豆、栗、柿、橙、蟹、鳊鱼。十月,木瓜、柑、橘、芦菔、兔、雁。十一月,荞麦、甘蔗、天鹅、鹚老?、鹿。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鱼、鲫鱼。其礼皆天子躬行。未几,以属太常。二年诏,凡时物,太常先荐宗庙,然后进御。三年,定朔日荐新,各庙共羊一、豕一、笾豆八、簠簋登铏各二、酒尊三,及常馔鹅羹饭。太常卿及与祭官法服行礼。望祭,止常馔鹅羹饭,常服行礼。又有献新之仪,凡四方别进新物,在月荐外者,太常卿与内使监官常服献于太庙。不行礼。其后朔望祭祀,及荐新、献新,俱于奉先殿。  ○加上谥号

  洪武元年,追尊四庙谥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硃漆镂金,龙凤文。其宝篆文,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盘龙纽,系以锦绶,裹以红锦,加帕纳于盝,盝装以金。德祖册文曰:“孝玄孙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臣闻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传之子孙,子孙有天下,追尊祖父,此古今通义也。臣遇天下兵起,躬披甲胄,调度师旅,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广。皆承祖宗之庇。臣庶推臣为皇帝,而先世考妣未有称号。谨上皇高祖考府君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伏惟英爽。鉴此孝思。”其宝文曰“德祖玄皇帝之宝”。玄皇后、懿祖以下,帝后册宝并同。建文时,追尊谥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永乐元年五月,进高皇帝、高皇后谥议。前一日,于奉天殿中设谥议案。是日早,帝衮冕升殿,如常仪。文武官朝服四拜。礼部官奏进尊谥议。序班二员引班首升丹陛,捧谥议官以谥议文授班首,由中门入,至殿中。赞进尊谥议。驾兴,诣谥议文案。班首进置于案,跪,百官皆跪。帝览毕,复坐。班首与百官俯伏兴,复位,再行四拜。礼毕。帝亲举谥议,付翰林院臣撰册文。

  六月,以上尊谥,先期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鸿胪寺设香案于奉天殿。是日早,内侍以册宝置于案。太常寺于太庙门外丹陛上,皇考、皇妣神御前各设册宝案。鸿胪寺设册宝舆于奉天门外,卤簿、乐悬如常仪。百官祭服诣太庙门外立俟,执事官并宣册宝官,先从太庙右门入,序立殿右。帝衮冕御华盖殿,捧册宝官四员祭服,于奉天殿东西序立。鸿胪寺奏请行礼。帝出奉天殿册宝案前,捧册宝官各捧前行,置彩舆内,卤簿大乐前导。帝乘舆,随彩舆行。至午门外降舆,升辂,至太庙门。百官跪俟彩舆过,兴。帝降辂,随彩舆至太庙中门外。捧册宝官各捧前行,帝随行,至丹陛上。捧册宝置于案,典仪传唱如常,内赞奏就位,典仪奏迎神奏乐。乐止,内赞奏帝四拜,百官同。典仪奏进册宝,捧册宝官前行,驾由左门入,至庙中,诣皇考神御前。奏跪,搢圭。奏进册,捧册官跪进于帝左,帝受册以授执事官,置于案左,奏出圭,赞宣册,宣册官跪宣于帝左。册文曰:“惟永乐元年,岁次癸未,六月丁未朔,越十一日丁巳,孝子嗣皇帝臣某,谨拜手稽首言:臣闻俊德赞尧,重华美舜,禹、汤、文、武,列圣相承,功德并隆,咸膺显号。钦惟皇考皇帝,统天肇运,奋自布衣,戡定祸乱,用夏变夷,以孝治天下。四十馀年,民乐永熙,礼乐文章,垂宪万世,德合乾坤,明同日月,功超千古,道冠百王。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伏惟神灵陟降,阴骘下民,覆帱无极,与天常存。”宣册讫,奏搢圭。奏进宝,捧宝官以宝跪进于帝左。帝受宝,以授执事官,置于案右。奏出圭。赞宣宝,宣宝官跪宣于帝右,宝文如谥号。宣宝讫,奏俯伏,兴。帝诣皇妣神御前,进宣册宝如前仪。册文曰:“臣闻自古后妃,皆承世绪。妫汭嫔虞,发祥帝室,周姜辅治,肇基邦君。钦惟皇妣孝慈皇后,以圣辅圣,同起侧微,弘济艰难,化家为国。克勤克俭,克敬克诚,克孝克慈,以奉神灵之统,理万物之宜。正位中宫十有五年,家邦承式,天下归仁。谨奉册宝,上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伏惟圣灵陟降,膺慈显名,日月光华,照临永世。”宝文如谥号。宣宝讫,帝复位。奏四拜,百官同。行祭礼如常仪。翌日,颁诏天下。以上谥礼成,赐陪祀执事官宴,馀官人赐钞一锭。

  仁宗即位,九月,礼部同诸臣进大行皇帝仁孝皇后谥议。仁宗立受之,览毕,流涕不已,以付翰林院撰谥册。礼部奏上谥仪,前期斋戒遣祭如常,内侍置册宝舆于奉天门。厥明,捧册宝置舆中。帝衰服诣奉天门,内侍举册宝舆,帝随舆后行,降阶,升辂。百官立金水桥南,北向跪。俟舆过,兴。随至思善门外,序立,北向。帝降辂。册宝舆由中门入,至几筵殿丹陛上。帝由左门入,就丹陛上拜位。捧册宝官由殿左门入,至几筵前。导引官奏四拜,皇太孙、亲王、皇孙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门外。帝由殿左门入,诣大行皇帝位前,跪进册、进宝。宣册宝官跪宣毕,奏俯伏、兴。帝诣仁孝皇后神位前,礼并同。奏复位四拜,皇太孙以下同。礼毕,行祭礼。是日,改题仁孝皇后神主,诏颁天下。是后,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谥,皆仿此。  嘉靖十七年,世宗用丰坊奏,加献皇帝庙号,称宗配帝,乃改奉太宗为成祖。命制二圣神位于南宫,遂诣景神殿,奉册宝。尊文皇帝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尊献皇帝曰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又上皇天上帝大号。十一月朔,帝诣南郊,恭进册表。礼成,还诣太庙,奉册宝,加上高皇帝尊号曰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加上高皇后尊号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是日,中宫捧高皇后主,助行亚献礼,文武官命妇陪祀。复择日诣太庙,行改题神主礼。  ○庙讳

  天启元年正月,从礼部奏,凡从点水加各字者,俱改为“雒”,从木加交字者,俱改为“较”。惟督学称较字未宜,应改为学政。各王府及文武职官,有犯庙讳御名者,悉改之。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二十七 礼五(吉礼五)》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六 礼四(吉礼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六 礼四(吉礼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列传第二十七-明史

列传第二十七 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曾秉正)李仕鲁(陈汶辉)叶伯巨郑士利(方徵)周敬心王朴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

列传第二十九-明史

列传第二十九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胡子昭郑居贞刘政方法楼琏练子宁宋徵叶希贤茅大芳周嵒卓敬郭任卢迥陈迪黄魁巨敬景清连楹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

列传第二十七

  钱唐(程徐韩宜可(周观政欧阳韶萧岐(门克新)冯坚茹太素(曾秉正)李仕鲁(陈汶辉)叶伯巨郑士利(方徵)周敬心王朴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皆不听。久之,乃用其言。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又尝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待罪午门外竟日。帝意解,赐之食,即命撤图。未几,谪寿州,卒。  程徐,字仲能,鄞人。元名儒端学子也。至正中,以明《春秋》知名。历官兵部尚书,致仕。明兵入元都,妻金抱二岁儿与女琼赴井死。洪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进尚书,卒。徐精勤通敏,工诗文,有集传于世。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至正中,行御史台辟为掾,不就。洪武初,荐授山阴教谕,转楚府录事。寻擢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方有宠于帝,尝侍坐,从容燕语。宜可直前,出怀中弹文,劾三人险恶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擢置台端,擅作威福,乞斩其首以谢天下。帝怒曰:“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命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九年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时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万数。宜可疏,争之曰:“刑以禁淫慝,一民轨,宜论其情之轻重,事之公私,罪之大小。今悉令谪屯,此小人之幸,君子殆矣。乞分别,以协众心。”帝可之。已,入朝京师。会赐诸司没官男女,宜可独不受。且极论:“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帝是其言。后坐事将刑,御谨身殿亲鞫之,获免。复疏,陈二十余事,皆报可。未几,罢归。已,复征至。命撰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称旨,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寻以事安置云南。惠帝即位,用检讨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是夜大星陨,枥马皆惊嘶,人谓:“宜可当之”云。  帝之建御史台也,诸御史以敢言著者,自宜可外,则称周观政。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前观政者,有欧阳韶,字子韶,永新人。荐授监察御史。有诏:日命两御史侍班。韶尝侍直,帝乘怒将戮人。他御史不敢言,韶趋跪殿廷下,仓卒不能措词,急捧手加额,呼曰:“陛下不可!”帝察韶朴诚,从之。未几,致仕,卒于家。  萧岐,字尚仁,泰和人。五岁而孤,事祖父母以孝闻。有司屡举不赴。洪武十七年,诏征贤良,强起之。上十便书,大意谓:帝刑罚过中,讦告风炽。请禁止实封以杜诬罔;依律科狱以信诏令。凡万余言。召见,授潭王府长史。力辞,忤旨,谪云南楚雄训导。岐即日行,遣骑追还。岁余,改授陕西平凉。再岁致仕。复召与钱宰等考定《书》传。赐币钞,给驿归。尝辑《五经要义》;又取《刑统八韵赋》,引律令为之解,合为一集。尝曰:“天下之理本一,出乎道必入乎刑。吾合二书,使观者有所省也。”学者称“正固先生”。  当是时,太祖治尚刚严,中外凛凛,奉法救过不给。而岐所上书过切直,帝不为忤。厥后以言被超擢者,有门克新。  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初,教官给由至京,帝询民疾苦。岢岚吴从权、山阴张桓皆言:“臣职在训士,民事无所与。”帝怒曰:“宋胡瑗为苏、湖教授,其教兼经义治事;汉贾谊、董仲舒皆起田里,敷陈时务;唐马周不得亲见太宗,且教武臣言事。今既集朝堂,朕亲询问,俱无以对,志圣贤之道者固如是乎!”命窜之边方。且榜谕天下学校,使为鉴戒。至是克新以亮直见重。不数年,擢礼部尚书。寻引疾,命太医给药物,不辍其奉。及卒,命有司护丧归葬。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上书言九事:“一曰养圣躬。请清心省事,不与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曰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辅导。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使得直言正色,以图匡救。三曰攘要荒。请务农讲武,屯戍边圉,以备不虞。四曰励有司。请得廉正有守之士,任以方面。旌别属吏,具实以闻而黜陟之。使人勇于自治。五曰褒祀典。请敕有司采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俾末俗有所兴劝。六曰省宦寺。晨夕密迩,其言易入,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请裁去冗员,可杜异日陵替之弊。七曰易边将。假以兵柄,久在边圉,多致纵佚。请时迁岁调,不使久居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渐。八曰访吏治。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上不加察,非激劝之道。请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曰增关防。诸司以帖委胥吏,俾督所部,辄加箠楚,害及于民。请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听其填写差遣,事讫缴报,庶所司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致旷废。”书奏,帝嘉之,称其知时务,达事变。又谓侍臣曰:“坚言惟调易边将则未然。边将数易,则兵力勇怯。敌情出没,出川形胜,无以备知。倘得赵充国、班超者,又何取数易为哉!”乃命吏部擢坚左佥都御史,在院颇持大体。其明年,卒于任。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  十年,与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为参政,而太素往浙江。寻以侍亲赐还里。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复降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  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  曾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则变不虚生。极论《大易》、《春秋》之旨。帝嘉之,召为思文监丞。未几,改刑部主事。十年擢陕西参政。会初置通政司,即以秉正为使。在位数言事,帝颇优容之。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硃公迁得宋硃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硃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礻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硃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陈汶辉,字耿光,诏安人。以荐授礼科给事中,累官至大理寺少卿。数言得失,皆切直。最后忤旨,惧罪,投金水桥下死。  仕鲁与汶辉死数岁,帝渐知诸僧所为多不法,有诏清理释道二教云。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通经术。以国子生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星变,诏求直言。伯巨上书,略曰: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臣又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任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祚长短,悉由于此。古者之断死刑也,天子撤乐减膳,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牲,固欲其并生,非欲其即死。不幸有不率教者入于其中,则不得已而授之以刑耳。议者曰:宋、元中叶,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夫笞、杖、徒、流、死,今之五刑也。用此五刑,既无假贷,一出乎大公至正可也。而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欲求治狱之平,岂易得哉!近者特旨,杂犯死罪,免死充军。又删定旧律诸则,减宥有差矣。然未闻有戒敕治狱者务从平恕之条。是以法司犹循故例。虽闻宽宥之名,未见宽宥之实。所谓实者,诚在主上,不在臣下也。故必有罪疑惟轻之意,而后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此非可以浅浅期也。  何以明其然也?古之为士者,以登仕为荣,以罢职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务无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为常,不少顾惜,此岂陛下所乐为哉?诚欲人之惧而不敢犯也。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也。有人于此,廉如夷、齐,智如良、平,少戾于法。上将录长弃短而用之乎?将舍其所长、苛其所短而置之法乎?苟取其长而舍其短,则中庸之材争自奋于廉智。倘苛其短而弃其长,则为善之人皆曰:某廉若是,某智若是,朝廷不少贷之,吾属何所容其身乎!致使朝不谋夕,弃其廉耻,或事掊克,以备屯田工役之资者,率皆是也。若是非用刑之烦者乎?  汉尝徙大族于山陵矣,未闻实之以罪人也。今凤阳皇陵所在,龙兴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殆非所以恭承宗庙意也。且夫强敌在前,则扬精鼓锐,攻之必克,擒之必获,可也。今贼突窜山谷,以计求之,庶或可得。顾劳重兵,彼方惊散,入不可踪迹之地。捕之数年,既无其方,而乃归咎于新附户籍之细民,而迁徙之。骚动数千里之地,室家不得休居,鸡犬不得宁息。况新附之众,向者流移他所,朝廷许其复业。今附籍矣,而又复迁徙,是法不信于民也。夫户口盛而后田野辟,赋税增。今责守令年增户口,正为是也。近者已纳税粮之家,虽承旨分释还家,而其心犹不自安。已起户口,虽蒙怜恤,而犹见留开封祗候。讹言惊动,不知所出。况太原诸郡,外界边境,民心如此,甚非安边之计也。臣愿自今朝廷宜存大体,赦小过。明诏天下,修举“八议”之法,严禁深刻之吏。断狱平允者超迁之,残酷裒敛者罢黜之。凤阳屯田之制,见在居屯者,听其耕种起科。已起户口、见留开封者,悉放复业。如此则足以隆好生之德,树国祚长久之福。而兆民自安,天变自消矣。  昔者周自文、武至于成、康,而教化大行;汉自高帝至于文、景,而始称富庶。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故也。今国家纪元,九年于兹,偃兵息民,天下大定。纪纲大正,法令修明,可谓治矣。而陛下切切以民俗浇漓,人不知惧,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故或朝信而幕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泮也。冰之泮,非太阳所能骤致。阳气发生,土脉微动,然后得以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刑以威之,礼以导之,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而后其化熙熙。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非空言也。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知所务;使守令知所务,莫先于风宪知所重;使风宪知所重,莫先于朝廷知所尚。古郡守、县令,以正率下,以善导民,使化成俗美。征赋、期会、狱讼、簿书,固其末也。今之守令以户口、钱粮、狱论为急务;至于农桑、学校,王政之本,乃视为虚文而置之,将何。以教养斯民哉?以农桑言之:方春州县下一白帖,里甲回申文状而已,守令未尝亲视种艺次第、旱涝戒备之道也。以学校言之:廪膳诸生,国家资之以取人才之地也。今四方师生,缺员甚多。纵使具员,守令亦鲜有以礼让之实作其成器者。朝廷切切于社学,屡行取勘师生姓名、所习课业。乃今社镇城郭,或但置立门牌,远村僻处则又徒存其名,守令不过具文案、备照刷而已。上官分部按临,亦但循习故常,依纸上照刷,未尝巡行点视也。兴废之实,上下视为虚文。小民不知孝弟忠信为何物,而礼义廉耻扫地矣。风纪之司,所以代朝廷宣导德化,访察善恶。听讼谳狱,其一事耳。今专以狱讼为要。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末节而不暇举,所谓宣导风化者安在哉?其始但知以去一赃吏、决一狱讼为治,而不知劝民成俗,使民迁善远罪,乃治之大者。此守令风宪未审轻重之失也。  《王制》论乡秀士升于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其秀士而升于太学曰“俊士”,大乐正又论造士之秀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其考之之详若此,故成周得人为盛。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然而升于太学者,或未数月,遽选入官,间或委以民社。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不能宣导德化,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开国以来,选举秀才不为不多,所任名位不为不重,自今数之,在者有几?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年所举之人,岂不深可痛惜乎!凡此皆臣所为求治太速之过也。  昔者宋有天下盖三百余年。其始,以礼义教其民,当其盛时,闾阎里巷皆有忠厚之风,至于耻言人之过失。洎乎末年,忠臣义士视死如归,妇人女子羞被污辱,此皆教化之效也。元之有国,其本不立,犯礼义之分,坏廉耻之防。不数十年,弃城降敌者不可胜数,虽老儒硕臣甘心屈辱。此礼义廉耻不振之弊。遗风流俗至今未革,深可怪也。臣谓:莫若敦仁义,尚廉耻。守令则责其以农桑、学校为急,风宪则责其先教化、审法律,以平狱缓刑为急。如此,则德泽下流,求治之道庶几得矣。郡邑诸生升于太学者,须令在学肄业,或三年,或五年,精通一经,兼习一艺,然后入选。或宿卫,或办事,以观公卿大夫之能,而后任之以政,则其学识兼懋,庶无败事。且使知禄位皆天之禄位,而可以塞凯觎之心也。治道既得,陛下端拱穆清,待以岁月,则阴阳调而风雨时,诸福吉祥莫不毕至。尚何天变之不消哉?  书上,帝大怒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既至,丞相乘帝喜以奏,下刑部狱。死狱中。  先是,伯巨将上书,语其友曰:“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速。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不尽如伯巨所言。迨洪武末年,燕王屡奉命出塞,势始强。后因削夺称兵,遂有天下,人乃以伯巨为先见云。  郑士利,字好义,宁海人。兄士元,刚直有才学,由进士历官湖广按察使佥事。荆、襄卒乘乱掠妇女,吏不敢问,士元立言于将领,还所掠。安陆有冤狱,御史台已谳上,士元奏其冤,得白。会考校钱谷册书,空印事觉。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士元亦坐是系狱。时帝方盛怒,以为欺罔,丞相御史莫敢谏。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会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士利曰:“吾所欲言,为天子杀无罪者耳。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即死不恨。”  士元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尤详。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悬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词?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臣窃为陛下惜之。”书成,闭门逆旅泣数日。兄子问曰:“叔何所苦?”士利曰:“吾有书欲上,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生数百人,我何所恨!”遂入奏。帝览书,大怒,下丞相御史杂问,究使者。士利笑曰;“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狱具,与士元皆输作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  方徵,字可久,莆田人。以乡举授给事中。尝侍游后苑,与联诗句。太祖知其有母在,赐白金,驰驿归省。还改监察御史,出为怀庆知府。徵志节甚伟,遇事敢直言。居郡时,因星变求言,疏言:“风宪官以激浊扬清为职。今不闻旌廉拔能,专务罗织人罪,多征赃罚,此大患也。朝廷赏罚明信,乃能劝惩。去年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而河南参政安然、山东参政硃芾俱有空印,反迁布政使,何以示劝惩?”帝问罗织及多征赃罚者为谁,徵指河南佥事彭京以对。贬沁阳驿丞。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  周敬心,山东人,太学生也。洪武二十五年,诏求晓历数者,敬心上疏极谏,且及时政数事。略曰:  臣闻国祚长短,在德厚薄,不在历数。三代尚矣,三代而下,最久莫如汉、唐、宋,最短莫如秦、隋、五代。其久也以有道,其短也以无道。陛下膺天眷命,救乱诛暴。然神武威断则有余,宽大忠厚则不足。陛下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讲三代所以有道之长,则帝王之祚可传万世,何必问诸小道之人耶?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为耻不得传国玺耳。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敬瑭入洛,更以玉制。晋亡入辽,辽亡遗于桑乾河。元世祖时,札剌尔者渔而得之。今元人所挟,石氏玺耳。昔者三代不知有玺,仁为之玺,故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天下之大玺,而求汉、唐、宋之小玺也?  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城池则愿高深,宫室则愿壮丽,土地则愿广,人民则愿众。于是多取军卒,广籍资财,征伐不休,营造无极,如之何其可治也?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哉!  言皆激切。报闻。  王朴,同州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本名权,帝为改焉。除吏科给事中,以直谏忤旨罢。旋起御史。陈时事千余言。性鲠直,数与帝辨是非,不肯屈。一日,遇事争之强。帝怒,命戮之。及市,召还,谕之曰:“汝其改乎?”朴对曰:“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无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愿速死耳。”帝大怒,趣命行刑。过史馆,大呼曰:“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竟戮死。帝撰《大诰》,谓朴诽谤,犹列其名。  有张衡者,万安人,朴同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奏疏剀切。擢礼部侍郎。以清慎见褒,载于《大诰》。后亦以言事坐死。  赞曰:太祖英武威断,廷臣奏对,往往失辞。而钱唐、韩宜可、李仕鲁辈,抱其朴诚,力诤于堂陛间,可谓古之遗直矣。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版权声明】

《列传第二十七-明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列传第三十-明史

列传第三十 铁铉暴昭(侯泰)陈性善(陈植王彬崇刚)张昺(谢贵彭二葛诚余逢辰)宋忠(余瑱)马宣(曾浚卜万硃鉴石撰)瞿能(庄得楚智皁旗张王指挥杨本张伦陈质颜伯玮唐子清黄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太社太稷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坚实,依方面以五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坛皆北向,立北墉于社坛之北,以砖为之,饰以黄泥;瘗坎二于稷坛之北,少西,深足容物。  二坛周围壝垣,以砖为之,高五丈,广三十丈,四隅连饰。内壝垣棂星门四所,外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二,列戟二十有四。外壝内北垣下屋七间,南望二坛,以备风雨,曰望祀堂。堂东屋五间,连厦三间,曰齐班?。?之南,西向屋八间,曰献官幕。又南,西向屋三间,曰院官斋所。又其南,屋十间,自北而南,曰祠祭局,曰仪鸾库,曰法物库,曰都监库,曰雅乐库。又其南,北向屋三间,曰百官厨。外垣南门西壝垣西南,北向屋三间,曰大乐署。其西,东向屋三间,曰乐工房。又其北,北向屋一间,曰馔幕殿。又北,南向屋三间,曰馔幕。又北稍东,南向门一间。院内南,南向屋三间,曰神厨。东向屋三间,曰酒库。近北少却,东向屋三间,曰牺牲房。井有亭。望祀堂后自西而东,南向屋九间,曰执事斋郎房。自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间,曰监祭执事房。此坛壝次舍之所也。

  社主用白石,长五尺,广二尺,剡其上如钟,于社坛近南,北向,埋其半于土中。稷不用主。后土氏配社,后稷氏配稷。神位版二,用栗,素质黑书。社树以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此作主树木之法也。

  祝版四,以楸木为之,各长二尺四寸,阔一尺二寸,厚一分。文曰:“维年月日,嗣天子敬遣某官某,敢昭告于太社之神。”配位曰后土之神。稷曰太稷之神,配位曰后稷之神。玉币,社稷皆黝圭一,缫藉瘗玉一,以黝石代之,玄币一。配位皆玄币一,各长一丈八尺。此祝文玉币之式也。  牛一,其色黝,其角握,有副。羊四,野豕四。笾之实皆十,无糗饵、粉糍。豆之实亦十,无厓食、糁食。簠簋之实皆四,铏之实和羹五,齐皆以尚醖代之。香用沉龙涎。神席一,缘以黑绫,黑绫褥方七尺四寸。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二,有坫,加勺冪。象尊、壶尊、山罍各二,有坫冪,设而不酌。笾豆各十有一,其一设于馔幕。铏三,簠三,簋三,其一设于馔幕。俎八,其二设于馔幕。盘一,毛血豆一,爵一,有坫。沙池一,玉币篚一,木柶一,勺一,香鼎一,香盒一,香案一,祝案一,皆有衣。红髹器一,以盛马湩。盥洗位二,罍二,洗二。白罗巾四,实以篚。硃漆盘五。已上,社稷皆同。配位有象尊,无太尊。设而不酌者,无象尊。余皆与正位同。此牲齐祭器之等也。

  馔幕、省馔殿、香殿,黄罗幕三,黄罗额四,黄绢帷一百九十五幅,献摄板位三十有五,紫绫拜褥百,蒲、苇席各二百,木灯笼四十,绛罗灯衣百一十,红挑灯十,剪烛刀二,铁?凡盆三十有架,黄烛二百,杂用烛二百,麻?凡三百,松明、清油各百斤。此馔幕板位烛燎之用也。

  初献官一,亚献官一,终献官一,摄司徒一,助奠官二,太常卿一,光禄卿一,廪牺令一,太官令一,巾篚官四,祝史四,监祭御史二,监礼博士二,司天监二,良醖令一,奉爵官一,司尊罍二,盥洗官二,爵洗官二,大社令一,大社丞一,大乐令一,大乐丞一,协律郎二,奉礼郎二,读祝官一,举祝官二,奉币官四,剪烛官二,太祝七,斋郎四十有八,赞者一,礼直官三,与祭官无定员。此献摄执事之人也。

  凡祭之日,以春秋二仲月上戊。延祐六年改用中戊。其仪注之节有六:  一曰迎香。前一日,有司告谕坊市,洒扫经行衢路,设香案。至日质明,有司具香酒楼舆,三献官以下及诸执事官各具公服,五品以下官、斋郎等皆借紫,诣崇天门。三献官及太常礼仪院官入,奉祝及御香、尚尊酒、马湩自内出。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奉礼郎、太祝分左右两班前导。控鹤五人,一人执伞,四人执仪仗,由大明门正门出。教坊大乐作。至崇天门外,奉香酒、马湩者各安置于舆,导引如仪。至红门外,百官乘马分班行于仪仗之外,清道官行于仪卫之先,兵马司巡兵夹道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仪从左右成列又次之,教坊大乐一队次之。控鹤弩手各服其服,执仪仗左右成列次之。拱卫使行其中,仪凤司细乐又次之。太常卿与博士御史导于舆前,献官、司徒、助奠官从于舆后。若驾幸上都,三献官以下及诸执事官则诣健德门外,皆具公服于香舆前北向立,异位重行。俟奉香酒官驿至,太常官受而奉之,各置于舆。礼直官赞“班齐”,“鞠躬”,“再拜兴”,“平立”。班首稍前搢笏跪,众官皆跪,三上香,出笏就拜兴,平立退复位,北向立,鞠躬,再拜兴,平立。众官上马,分班前导如仪。至社稷坛北神门外皆下马,分左右入自北门,序立如仪。太常卿、博士、御史前导,献官、司徒、助奠等官后从。至望祀堂下,三献奉香、酒、马湩升阶,置于堂中黄罗幕下。礼直官引三献官以次而出,各诣斋次,释服。  二曰斋戒。前期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位于中书省。太尉南向,监祭御史位二于其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二于其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献、终献位于其南,北向。次助奠,稍却。次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司尊彝、良醖令、太社令、廪牺令、光禄丞、大乐令、太社丞。次读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诸执事斋郎。每等异位重行,俱北向,西上。赞者引行事执事官各就位,立定。礼直官引太尉、初献就位,读誓曰:“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于太社太稷,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散斋二日,宿于正寝,致斋一日于祠所。散斋日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致斋日,惟祭事得行,其余悉禁。凡与祭之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守壝门兵卫与大乐工人,俱清斋一日。行礼官,前期习仪于祠所。

  三曰陈设。前期三日,所司设三献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斋房之内,又设馔幕四于西神门之外,稍南,西向,北上。今有馔幕殿在西壝门外,近北,南向。陈设如仪。前祭二日,所司设兵卫,各以其方色器服守卫壝门,每门二人,每隅一人。大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两坛上,稍北,南向。磬虡在东,钟虡在西,柷一在钟虡南稍东,敔一在磬虡南稍西。搏拊二,一在柷南,一在敔南,东西相向。歌工次之,余工位在县后。其匏竹者位于坛下,重行南向,相对为首。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为瘗坎二于壬地,方深足以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司天监、太社令帅其属升,设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南,北向。设后土神座于太社神座之左,后稷神座于太稷神座之左,俱东向。席皆以莞,裀褥如币之色,设神位版各于座首。奉礼郎设三献官位于西神门之内道南,亚献、终献位稍却。司徒位道北,太常卿、光禄卿次之,稍却。司天监、光禄丞又次之。太社令、大官令、良醖令、廪牺令、太社丞、读祝官、奉爵官、太祝以次位于其北,诸执事者及祝史、斋郎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俱东向,南上。又设监祭御史位二,监礼博士位二,于太社坛子陛之东北,俱东向,南上。设奉礼郎位于稷坛之西北隅,赞者位于东北隅,俱东向。协律郎位二,于各坛上乐虡东北,俱南向。太乐令位于两坛乐虡之间南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南向。设望瘗位于坎之南,北向。又设牲榜于西神门外,东向。诸太祝位于牲西,祝史次之,东向。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在南,北向,东上。监祭、监礼位于太常卿之东稍却,俱北向,东上。廪牺令位于牲东北,南向。又设礼馔于牲东,设省馔于礼馔之北,今有省馔殿设位于其北,东西相向,南上。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于西,东向,监祭、监礼位于东,西向,俱南上,礼部设版案各于神位之侧,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设玉币篚于酌尊所。次设笾豆之位,每位各笾十、豆十、簠二、簋二、铏三、俎五、盘一。又各设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于馔幕内。毛血别置一豆。设尊罍之位,社稷正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于坛上酉陛之西北隅,南向,东上。设配位各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西,俱南向,东上。又设正位各象尊二、壶尊二、山罍二,于坛下子陛之东,南向,东上。配位各壶尊二、山罍二,在卯陛之南,西向,南上。又设洗位二,于各坛子陛之西北,南向。篚在洗东北肆,执罍篚者各位于其后。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监、太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正配位神位版于坛上。又陈玉币,正位礼神之玉一,两圭有邸,置于匣。正配位币皆以玄,各长一丈八尺,陈于篚。太祝取瘗玉加于币,实于篚,瘗玉以玉石为之,及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笾豆簠簋。每位笾三行,以右为上。第一行,干??在前,干枣、形盐、鱼鱐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MZ、醓醢次之。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铏实以羹。良醖令帅其属,入实尊罍。正位太尊为上,实以泛齐,著尊实以醴齐,牺尊实以盎齐,象尊实以醍齐,壶尊实以沈齐,山罍实以三酒。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泛齐,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壶尊实以醍齐,山罍实以三酒。凡齐之上尊实以明水,酒之上尊实以玄酒,酒齐皆以尚醖代之。太常卿设烛于神座前。

  四曰省牲器。前期一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止行人。未后二刻,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司天监、太社令升,设神位版及礼神之玉币如仪。俟告洁毕,权彻,祭日重设。未后二刻,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太常卿、监祭、监礼、大官令于西神门外省牲位,立定。礼直官引太常卿,赞者引监祭、监礼,入自西神门,诣太社坛,自西陛升,视涤濯于上,执事者皆举冪曰“洁”。次诣太稷坛,如太社之仪讫,降复位。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引太常卿稍前省牲讫,退复位。次引廪牺令出班巡牲一匝,东向折身曰“充”,复位。诸太祝俱巡牲一匝,上一员出班东向折身曰“腯”,复位。礼直官稍前曰“省牲毕,请就省馔位”,引太常卿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馔毕,还斋所。廪牺令与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大官令。次引光禄卿以下诣厨省鼎镬,视涤溉毕,乃还斋所。晡后一刻,大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血各置于馔幕。祝史又取瘗血贮于盘,遂烹牲。  五曰奠玉币。祭日丑前五刻,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各服其服。有司设神位版,陈玉币,实笾豆簠簋尊罍。俟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及彻去盖冪。未明二刻,大乐令帅工人入,奉礼郎、赞者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监祭、监礼、诸太祝、祝史、斋郎及诸执事官,自西神门南偏门入,当太社坛北墉下,重行南向立,以东为上。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监祭、监礼以下皆再拜。次赞者分引各就坛上下位,祝史奉盘血,太祝奉玉币,由西阶升坛,各于尊所立。次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质明,礼直官、赞者各引三献以下行礼执事官入就位,皆由西神门南偏门以入。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乐作八成,偃麾,戛敔乐止。礼直官引太常卿瘗血于坎讫,复位,祝史以盘还馔幕,以俟奉毛血豆。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执事官各就坛上下位。诸太祝各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礼直官引初献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乐作,搢笏跪。太祝加玉于币,东向跪以授初献,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乐止。礼直官引初献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盥洗讫,升坛奠玉币,并如太社后土之仪。奠毕,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初献奠玉币将毕,祝史各奉毛血豆立于西神门外,俟奠玉币毕,乐止。祝史奉正位毛血入自中门,配位毛血入自偏门,至坛下,正位者升自北陛,配位者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进奠于神位前,太祝、祝史俱退立于尊所。

  六曰进熟。初献既奠玉币,有司先陈鼎入于神厨,各在于镬右。大官令出,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羊豕于镬,各实于一鼎,冪之。祝史以扃对举鼎,有司执匕以从,各陈于馔幕内。俟光禄卿出,帅其属实笾豆簠簋讫,乃去鼎之扃冪,匕加于鼎。大官令以匕升羊豕,各载于俎,俟初献还位,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帅进馔者各奉正配位之馔,大官令引以次自西神门入。正位之馔入自中门,配位之馔入自偏门。馔初入门,乐作,馔至陛,乐止。祝史俱进,彻毛血豆,降自西陛以出。正位之馔升自北陛,配位之馔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跪奠于神座前讫,俯伏兴。礼直官引司徒、大官令及进馔者,自西陛各复位。诸太祝还尊所,赞者曰“太祝立茅苴于沙池”。礼直官引初献官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诣太社酌尊所,东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者举冪,良醖令跪酌太尊之泛齐,乐作。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西向跪,读祝文。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初献再拜讫,乐止。次诣后土氏酌尊所,东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彝举冪,良醖令跪酌著尊之泛齐,乐作。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后土神座前,西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讫,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官南向跪,读祝文。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初献再拜讫,乐止。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盥洗升献并如太社后土之仪。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读祝、举祝官亦降复位。亚献诣两坛盥洗升献,并如初献之仪。终献盥洗升献,并如亚献之仪。终献奠献毕,降复位,乐止,执事者亦复位。太祝各进彻笾豆,乐作,卒彻乐止。奉礼曰“赐胙,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讫,送神乐作,一成止。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请诣望瘗位”,御史、博士从,乐作,至位北向立,乐止。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各执篚进于神座前,取瘗玉及币,斋郎以俎载牲体并黍稷爵酒,各由其陛降,置于坎讫,赞者曰“可瘗”,东西各二人置土半坎。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礼毕”,礼直官各引献官以次出。礼直官引监祭、太祝以下执事官,俱复于坛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曰“再拜”,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出。祝史、斋郎及工人以次出。祝版燔于斋所。光禄卿、监祭、监礼展视酒胙讫,乃退。

  其告祭仪,告前三日,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告前一日,省牲器。告日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各服其服,礼直官引监祭、监礼以下诸执事官入自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奉礼郎赞曰“各就位”,“立定”。监祭、监礼视陈设毕,复位立定。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卿、光禄卿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赞“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乐作,八成止。太常卿瘗血,复位立定。奉礼郎赞“再拜”。皆再拜讫,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盥手讫,诣社坛正位神座前南向,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币,执笏俯伏兴。再拜讫,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奠币,执笏俯伏兴。再拜讫,诣稷坛盥洗位,盥手讫,升坛,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司徒率斋郎进馔,奠讫,降复位。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盥手讫,诣爵洗位,洗爵讫,诣酒尊所酌酒讫,诣社坛神位座前,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俟读祝官读祝文讫,再拜兴,诣酒尊所酌酒讫,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俟读祝文讫,再拜兴,诣稷坛盥洗位,盥手,洗爵,酌献,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礼直官引亚献,并如初献之仪,惟不读祝。俱毕,降复位。礼直官引终献,并如亚献之仪。俱毕,降复位。太祝彻笾豆讫,奉礼郎赞“赐胙”。众官再拜讫,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卿诣瘗坎位,南向立定。礼直官赞“可瘗”,礼毕出。礼直官引监祭、监礼、太祝、斋郎至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赞“再拜”,皆再拜讫,出。  先农

  先农之祀,始自至元九年二月,命祭先农如祭社之仪。十四年二月戊辰,祀先农东郊。十五年二月戊午,祀先农,以蒙古胄子代耕籍田。二十一年二月丁亥,又命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祀先农于籍田。武宗至大三年夏四月,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博士议:二坛之式与社稷同,纵广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外壝相去二十五步,每方有棂星门。今先农、先蚕坛位在籍田内,若立外壝,恐妨千亩,其外壝勿筑。是岁命祀先农如社稷,礼乐用登歌,日用仲春上丁,后或用上辛或甲日。祝文曰:“维某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配神曰“于后稷氏”。  祀前一日未后,礼直官引三献、监祭礼以下省牲馔如常仪。祀日丑前五刻,有司陈灯烛,设祝币,大官令帅其属入实笾豆尊罍。丑正,礼直官引先班入就位,立定,次引监祭礼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毕,退复位,东向立。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再拜讫,奉礼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各引执事官各就位,立定。次引三献官并与祭等官以次入就位,西向立。礼直官于献官之右,赞“请行事”,乐作三成止。奉礼赞“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祝跪取币于篚,立于尊所。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毕,升自东阶,诣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受币奠币,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降复位,立定。大官令率斋郎设馔于神位前毕,俯伏兴,退复位。礼直官引初献再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诣爵洗位,洗爵拭爵,诣酒尊所酌酒毕,诣正位神位前,北向立。帨笏跪,三上香,三祭酒于沙池,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北向立。俟读祝毕,再拜兴。次诣配位酒尊所,酌酒讫,诣神位前,东向立。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于沙池,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东向立。俟读祝毕,再拜,退复位。次引亚终献行礼,并如初献之仪,惟不读祝,退复位,立定。礼直官赞彻笾豆,乐作,卒彻,乐止。奉礼赞赐胙,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讫,乐作送神之曲,一成止。礼直官引斋郎升自东阶,太祝跪取币祝,斋郎捧俎载牲体及笾豆簠簋,各由其阶至坎位,北向立。俟三献毕,至立定。各跪奠讫,执笏俯伏兴。礼直官赞“可瘗”,乃瘗。焚瘗毕,三献以次诣耕地所,耕讫而退。此其仪也。先蚕之祀未闻。

  宣圣

  宣圣庙,太祖始置于燕京。至元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襕带唐巾行礼。成宗始命建宣圣庙于京师。大德十年秋,庙成。至大元年秋七月,诏加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延祐三年秋七月,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皇庆二年六月,以许衡从祀,又以先儒周惇颐、程灏、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硃熹、张栻、吕祖谦从祀。至顺元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齐国公叔梁纥加封启圣王,鲁国太夫人颜氏启圣王夫人;颜子,兗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灏,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

  其祝币之式,祝版三,各一尺二寸,广八寸,木用楸梓柏,文曰:“维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于先师曰:“维年月日,某官等致祭于某国公。”币三,用绢,各长一丈八尺。  其牲齐器皿之数,牲用牛一、羊五、豕五。以牺尊实泛齐,象尊实醴齐,皆三,有上尊,加冪有勺,设堂上。太尊实泛齐,山罍实醴齐,有上尊。著尊实盎齐,牺尊实醴齐,象尊实沈齐,壶尊实三酒,皆有上尊,设堂下。盥洗位,在阼阶之东。以象尊实醴齐,有上尊,加冪有勺,设于两庑近北。盥洗位,在阶下近南。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正配位同。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从祀皆同。凡铜之器六百八十有一,宣和爵坫一,豆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各一百一十有五,登六,牺尊、象尊各六,山尊二,壶尊六,著尊、太尊各二,罍二,洗二。龙杓二十有七,坫二十有八,爵一百一十有八。竹木之器三百八十有四,笾二百四十有八,篚三,俎百三十有三。陶器三,瓶二,香炉一。笾巾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巾二百四十有八,俎巾百三十有三,黄巾蒙单十。  其乐登歌。其日用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用中丁。

  其释奠之仪,省牲前期一日晡时,三献官、监祭官各具公服,诣省牲所阼阶,东西向立,以北为上。少顷,引赞者引三献官、监祭官巡牲一匝,北向立,以西为上。俟礼牲者折身曰“充”,赞者曰“告充”毕,礼牲者又折身曰“腯”,赞者曰“告腯”毕,赞者复引三献官、监祭官诣神厨,视涤溉毕,还斋所,释服。释奠,是日丑前五刻,初献官及两庑分奠官二员,各具公服于幕次,诸执事者具儒服,先于神门外西序东向立,以北为上。明赞、承传赞先诣殿庭前再拜毕,明赞升露阶东南隅西向立,承传赞立于神门阶东南隅西向立。掌仪先引诸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者引初献官、两庑分奠官点视陈设。引赞者进前曰“请点视陈设”。至阶,曰“升阶”,至殿檐下,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点视毕,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东从祀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点视毕,曰“诣西从祀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酒尊所”,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三献爵洗位”。至阶,曰“降阶”,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诣三献官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

  方初献点视时,引赞二人各引东西庑分奠官曰“请诣东西庑神位前”,至位东曰东,西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先儒神位前”。至位,曰“南向立”。点视毕,曰“退诣酒尊所”。至酒尊所,东西向立。点视毕,曰“退诣分奠官爵洗位”。至位,曰“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西庑分奠官点视毕,引赞曰“请诣望瘗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初献官释公服,司钟者击钟,初献以下各服其服,齐班于幕次。

  掌仪点视班齐,诣明赞报知,引礼者引监祭官、监礼官就位。进前曰“请就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明赞唱曰“典乐官以乐工进,就位”,承传赞曰“典乐官以乐工进,就位”。明赞唱曰“诸执事者就位”,承传赞曰“诸执事者就位”。明赞唱曰“诸生就位”,承传赞曰“诸生就位”,引班者引诸生就位。明赞唱曰“陪位官就位”。承传赞曰“陪位官就位”,引班者引陪位官就位。明赞唱曰“献官就位”,承传赞曰“献官就位”,引赞者进前曰“请就位”,至位,曰“西向立”。明赞唱曰“辟户”,俟户辟,迎神之曲九奏。乐止,明赞唱曰“初献官以下皆再拜”,承传赞曰“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明赞唱曰“诸执事者各司其事”。俟执事者立定,明赞唱曰“初献官奠币”。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盥洗之乐作,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乐止。及阶,曰“升阶”。升殿之乐作。乐止,入门,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奠币之乐作。搢笏跪,三上香,奉币者以币授初献,初献受币奠讫,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奠币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奠币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降殿之乐作。乐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赞唱曰“礼馔官进俎”。奉俎之乐作,乃进俎,乐止,进俎毕。明赞唱曰“初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盥洗之乐作,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乐止,曰“请诣酒尊所”。及阶,升殿之乐作,曰“升阶”。乐止,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酌献之乐作,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乐止。祝人东向跪读祝,祝在献官之左。读毕兴,先诣左配位,南向立。引赞曰“就拜兴”,“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酌献之乐作。乐止,读祝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酌献之乐作。乐止,读祝如上仪。曰“退,复位”。至阶,降殿之乐作。乐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赞唱曰“亚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请诣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拜,北向立”。酌献之乐作。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酌献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酌献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明赞唱曰“终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请诣酒尊所,至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酌献之乐作。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酌献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酌献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终献将升阶,明赞唱曰“分献官行礼”。引赞者分引东西从祀分献官进前曰“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酒尊所。至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东从祀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从祀分献官同上仪,唯至神位前东向立。俟十哲分献官离位,明赞唱曰“两庑分奠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诣盥洗位”,至位,曰“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诣爵洗位。至位,曰“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笏。曰“诣东庑酒尊所”。及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北向立”。搢笏,执爵举冪,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东庑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稍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退复位。至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庑分奠官同上仪,唯至神位前,东向立作西向立。俟终献十哲,两庑分奠官同时复位。明赞唱曰“礼馔者彻笾豆”。彻豆之乐作,礼馔者跪,移先圣前笾豆,略离席,乐止。明赞唱曰“诸执事者退复位”。俟诸执事者至版位立定,送神之乐作。明赞唱曰“初献官以下皆再拜”,承传赞曰“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明赞唱曰“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瘗坎”。俟彻祝币者出殿门,北向立。望瘗之乐作。明赞唱曰“三献官诣望瘗位”,引赞者进前曰“请诣望瘗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曰“可瘗”。埋毕,曰“退,复位”。至殿庭前,候乐止,明赞唱曰“典乐官以乐工出就位”,明赞唱曰“阖户”。又唱曰“初献官以下退诣圆揖位”,引赞者引献官退诣圆揖位。至位,初献在西,亚终献及分献以下在东,陪位官东班在东,西班在西。俟立定,明赞唱曰“圆揖”。礼毕,退复位,引赞者各引献官诣幕次更衣。

  其饮福受胙,除国学外,诸处仍依常制。

  阙里之庙,始自太宗九年,令先圣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元措修之,官给其费。而代祠之礼,则始于武宗。牲用太牢,礼物别给白金一百五十两,彩币表里各十有三匹。四年冬,复遣祭酒刘赓往祀,牲礼如旧。延祐之末,泰定、天历初载,皆循是典,锦币杂彩有加焉。  岳镇海渎

  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四渎、四海、五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他有祷,礼亦如之。

  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敕有司岁时与岳渎同祀。

  郡县社稷

  至元十年八月甲辰朔,颁诸路立社稷坛壝仪式。十六年春三月,中书省下太常礼官,定郡县社稷坛壝、祭器制度、祀祭仪式,图写成书,名《至元州郡通礼》。元贞二年冬,复下太常,议置坛于城西南二坛,方广视太社、太稷,杀其半。壶尊二,笾豆皆八,而无乐。牲用羊豕,余皆与太社、太稷同。三献官以州长贰为之。

  郡县宣圣庙

  中统二年夏六月,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庙宇。自是天下郡邑庙学,无不完葺,释奠悉如旧仪。  郡县三皇庙

  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岳镇海渎常祀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王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六月中岳、镇,土王日祀嵩山于河南府界,霍山于平阳府界。七月西岳、镇、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十月北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恆山于曲阳县界,医巫闾于辽阳广宁路界,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县。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风雨雷师  风、雨、雷师之祀,自至元七年十二月,大司农请于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雷、雨师于西南郊。仁宗延祐五年,乃即二郊定立坛壝之制,其仪注阙。

  武成王

  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

  古帝王庙

  尧帝庙在平阳。舜帝庙,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皆有之。禹庙在河中龙门。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十二年二月,立伏羲、女娲、舜、汤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十五年四月,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二十四年闰二月,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尧庙。致和元年,礼部移太常送博士议,舜、禹之庙合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洁致祭,官给祭物。至顺元年三月,从太常奉礼郎薛元德言,彰德路汤阴县北故羑里城周文王祠,命有司奉祀如故事。  周公庙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之阳。天历二年六月,以岐阳庙为岐阳书院,设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如孔子庙仪。凡有司致祭先代圣君名臣,皆有牲无乐。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祝文云:“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

  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庙于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笾豆簠簋,行酌献礼。若魏国文正公许衡庙在大名,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庙在顺德、武昌者,皆岁时致祭。自古帝王而下,祭器不用笾豆簠簋,仪非酌奠者,有司便服行礼,三上香奠酒而已。

  大臣家庙

  大臣家庙,惟至治初右丞相拜住得立五庙,同堂异室,而牲器仪式未闻。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 礼乐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 礼乐三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至正亲祀南郊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兒、铁木兒达识二人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中书右丞太平二人为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知李好文二人为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兒执劈正斧,其余侍祀官依等第定拟。  前期八月初七日,太常礼仪院移关礼部,具呈都省,会集翰林、集贤、礼部等官,讲究典礼。九月内,承奉班都知孙玉铉具录《亲祀南郊仪注》云:致斋日停奏刑杀文字,应享执事官员莅誓于中书省。享前一日质明,所司备法驾仪仗暨侍享官分左右叙立于崇天门外,太仆卿控御马立于大明门外,侍仪官、导驾官各具公服,备擎执,立于致斋殿前。通事舍人二员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出。少顷,引侍中跪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致斋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导驾官引擎执前导,巡辇路至大明殿西陛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就拜兴。皇帝入殿,即御座。舍人引执事等官,叙于殿午陛下,相向立。通班舍人赞起居,引班鞠躬平身。舍人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至御座前,门下侍郎、侍中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就拜兴。侍仪官前导,至大明殿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至大明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于棂星门外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百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不作。至郊坛南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侍中传制,敕众官下马,自卑而尊与仪仗倒卷而北,左右驻立。驾至内棂星门,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步入棂星门,由右偏门入。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侍仪官暨导驾官引擎执前导,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殿,就拜兴。皇帝入就大次,帘降,宿卫如式。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退斋次,就拜兴。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各还斋次。尚食进膳讫,礼仪使以祝册奏御署讫,奉出,郊祀令受而奠于坫。

  其享日丑时二刻,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列于大次殿前。通事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大次殿。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服衮冕,就拜兴,退。少顷,舍人再拜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退出。礼仪使入跪奏皇帝行礼,就拜兴。帘卷出大次,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至西壝门,侍仪官、导驾官擎执止于壝门外,近侍官、代礼官皆后从入。殿中监跪进大圭,礼仪使跪请皇帝执大圭,皇帝入行礼,礼节一如旧制。行礼毕,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还至大次。通事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停五刻顷,尚食进膳如仪。所司备法驾仪仗,同侍享等官分左右,叙立于郊南棂星门外,以北为上。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少顷,再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至棂星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就拜兴。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请皇帝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动称警跸,华盖仪仗伞扇众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皆作。至丽正门里石桥北,舍人引门下侍郎下马,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舍人引众官分左右,先入红门内,倒卷而北驻立。引甲马军士于丽正门内石桥大北驻立,依次倒卷至棂星门外,左右相向立。仗立于棂星门内,倒卷亦如之。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备擎执,导驾官导由崇天门入,至大明门外。引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升舆,就拜兴。至大明殿,引众官相向立于殿陛下。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请皇帝解严,敕众官皆退,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郊祀礼成。  至正亲祀太庙  至元六年六月,监察御史呈:“尝闻《五行传曰》,简宗庙,废祭祀,则水不润下。近年雨泽愆期,四方多旱,而岁减祀事,变更成宪,原其所致,恐有感召。钦惟国家四海乂安,百有余年,列圣相承,典礼具备,莫不以孝治天下。古者宗庙四时之祭,皆天子亲享,莫敢使有司摄也。盖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祭。世祖皇帝自新都城,首建太庙,可谓知所本矣。《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逾年改元,必行告庙之礼。伏自陛下即位以来,于今七年,未尝躬诣太庙,似为阙典。方今政化更新,并遵旧制,告庙之典,理宜新享。”时帝在上都,台臣以闻,奉旨若曰:“俟到大都,亲自祭也。”

  九月二十七日,中书省奏以十月初四日皇帝亲祀太庙,制曰:“可。”前期,告示以太师、右丞相马扎兒台为亚献官,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为助奠官,大司农爱牙赤为七祀献官,侍中二人,门下侍郎二人,大礼使一人,执劈正斧一人,礼仪使四人,余各如故事。有司具仪注云:享前一日质明,所司备法驾于崇天门外,侍仪官引擎执,同导驾官具公服,于致斋殿前左右分班侍立。承奉舍人引门下侍郎、侍中人殿门下,侍郎相向立,侍中跪奏臣某等官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出。少顷,引侍中版奏外办,就拜兴,退。皇帝出斋室,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巡辇路,由正门至大明殿酉陛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就拜兴,引皇帝即御座。执事官于午陛下起居讫,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殿,至御榻前,门下侍郎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就拜兴,导至大明殿外。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至大明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导至太庙外红门内,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下马,就拜兴。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至石桥南,侍中跪奏请皇帝下马,步入神门,就拜兴。皇帝下马,侍仪官同导驾官前导,皇帝步入神门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就拜兴。帘降,宿卫如式。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还斋次,承旨赞者承传,敕众官各还斋次,俟行礼时至丑时二刻顷,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于大次殿门前,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大次座前,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服衮冕,就拜兴,退。少顷,再引侍中跪奏外办,就拜兴,退。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侍仪官同导驾官导引皇帝至西神门,擎执侍仪官同导驾官止。行礼毕,皇帝由西神门出,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引导皇帝还至大次。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尚食进膳如式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退。导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侍仪官同导驾官前导,至神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就拜兴。乘马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退,进发时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教坊乐振作。至丽正门里石桥北,引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下马,就拜兴。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引擎执,同导驾官前导,执事官后从,皇帝由红门里辇路至大明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乘舆,就拜兴。侍仪官擎执,同导驾官导至大明殿,诸执事殿下相向立。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敕众官皆退,赞者承传,敕众官皆退。  三皇庙祭祀礼乐

  至正九年,御史台以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文殊讷所言具呈中书。其言曰:“三皇开天立极,功被万世。京师每岁春秋祀事,命太医官主祭,揆礼未称。请如国子学、宣圣庙春秋释奠,上遣中书省臣代祀,一切仪礼仿其制。”中书付礼部集礼官议之。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以闻,制曰“可”。于是命太常定仪式,工部范祭器,江浙行省制雅乐器。复命太常博士定乐曲名,翰林国史院撰乐章十有六曲。明年,祭器、乐器俱备,以医籍百四十有八户充庙户礼乐生。御药院大使卢亨素习音律,受命教乐工四十有二人,各执其技,乃季秋九月九日蕆事。宣徽供礼馔,光禄勋供内醖,太府供金帛,广源库供芗炬,大兴府尹供牺牲、制币、粢盛、肴核。中书奏拟三献官以次定,诸执事并以清望充。前一日,内降御香,三献官以下公服备大乐仪仗迎香,至开天殿庋置。退习明日祭仪,习毕就庙斋宿。京朝文武百司与祭官如之,各以礼助祭。翰林词臣具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乐章前卷祀社稷乐章,俱在礼乐类中,今附于此。

  降神,奏《咸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

  于皇三圣,神化无方。继天立极,垂宪百王。聿崇明祀,率由旧章。灵兮来下,休有烈光。

  降神,奏《宾成之曲》:

  大吕角二成

  帝德在人,日用不知。神之在天,矧可度思。辰良日吉,蕆事有仪。感以至诚,尚右享之。

  降神,奏《顾成之曲》:

  太簇徵二成

  大道之行,肇自古先。功烈所加,何千万年。是尊是奉,执事孔虔。神哉沛兮,泠风馺然。

  降神,奏《临成之曲》:

  应钟羽二成

  雅奏告成,神斯降格。妥安有位,清庙奕奕。肸蚃潜通,丰融烜赫。我其承之,百世无斁。

  初献盥洗,奏《蠲成之曲》:

  姑洗宫

  灵斿戾止,式燕以宁。吉蠲致享,惟寅惟清。挹彼注兹,沃盥而升。有孚颙若,交于神明。  初献升殿,奏《恭成之曲》:  南吕宫

  斋明盛服,恪恭命祀。洋洋在上,匪远具迩。左右周旋,陟降庭止。式礼莫愆,用介多祉。

  奠币,奏《祗成之曲》:

  南吕宫

  骏奔在列,品物咸备。礼严载见,式陈量币。惟兹篚实,肃将忱意。灵兮安留,成我熙事。

  初献降殿。与升殿同。

  捧俎,奏《阙成之曲》:

  姑洗宫  我祀如何,有牲在涤。既全且洁,为俎孔硕。以将以享,其仪不忒。神其迪尝,纯嘏是锡。

  初献盥洗。与前同。

  初献升殿。与前同。

  大皞伏羲氏位酌献,奏《阙成之曲》:

  南吕宫

  五德之首,巍巍圣神。八卦有作,诞开我人。物无能称,玄酒在尊。歆监在兹,惟德是亲。

  炎帝神农氏位酌献,奏《阙成之曲》:

  南吕宫

  耒耜之利,人赖以生。鼓腹含哺,帝力难名。欲报之德,黍稷非馨。眷言顾之,享于克诚。

  黄帝有熊氏位酌献,奏《阙成之曲》:

  南吕宫

  为衣为裳,法乾效坤。三辰顺序,万国来宾。典祀有常,多仪具陈。纯精鬯达,匪藉弥文。

  配位酌献,奏《阙成之曲》  南吕宫

  三圣俨临,孰侑其食。惟尔有神,同功合德。丕拥灵休,留娱嘉席。历世昭配,永永无极。

  初献降殿。与前同。  亚献,奏《阙成之曲》:终献同。

  姑洗宫

  缓节安歌,载升贰觞。礼成三终,申荐令芳。凡百有职,罔敢怠遑。神具醉止,欣欣乐康。

  彻豆,奏《阙成之曲》:

  南吕宫

  笾豆有践,殷荐亶时。礼文疏洽,废彻不迟。慎终如始,进退无违。神其祚我,绥以繁?。

  送神,奏《阙成之曲》:

  黄钟宫  夜如何其,明星煌煌。灵逝弗留,飙举云翔。瞻望靡及,德音不忘。庶回景贶,发为祯祥。  望瘗,奏《阙成之曲》:

  姑洗宫  工祝致告,礼备乐终。加牲兼币,讫珣愈恭。精神斯罄,惠泽无穷。储休锡美,万福来崇。

  颜子考妣封谥

  至顺元年冬十一月望,曲阜兗国复圣公新庙落成。元统二年,改封颜子考曲阜侯为杞国公,谥文裕;妣齐姜氏为杞国夫人,谥端献;夫人戴氏兗国夫人,谥贞素。又割益都邹县牧地三十顷,征其岁入,以给常祀。

  宋五贤从祀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据杭州路申备本路经历司呈,准提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胡瑜牒,尝谓:  文治兴隆,宜举行于旷典;儒先褒美,期激励于将来。凡在闻知,讵容缄默。盖国家化民成俗,莫先于学校;而学校之设,必崇先圣先师之祀者,所以报功而示劝也。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已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爵,俾从祀庙庭,报功示劝之道,可谓至矣。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遂使盛明之世,犹有阙典。惟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硃、张、吕氏之学,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者也。故宋处士、延平先生李侗,傅河洛之学,以授硃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旨也。故宋中书舍人、谥文定胡安国,闻道伊洛,志在《春秋》,纂为《集传》,羽翼正经,明天理而扶世教,有功于圣人之门者也。故宋处士、赠太师荣国公、谥文正、九峰先生蔡沈,从学硃子,亲承指授,著《书集传》,发明先儒之所未及,深有功于圣经者也。故宋翰林学士、参知政事、谥文忠、西山先生真德秀,博学穷经,践履笃实。当时立伪学之禁,以锢善类,德秀晚出,独以斯文为己任,讲习躬行,党禁解而正学明。此五人者,学问接道统之传,著述发儒先之秘,其功甚大。况科举取士,已将胡安国《春秋》、蔡沈《尚书集传》表章而尊用之,真德秀《大学衍义》亦备经筵讲读,是皆有补于国家之治道者矣。各人出处,详见《宋史》本传,俱应追锡名爵,从祀先圣庙廷,可以敦厚儒风,激劝后学。如蒙备呈上司,申达朝省,命礼官讨论典礼,如周敦颐等例,闻奏施行,以补阙典,吾道幸甚。  本省以其言具咨中书省,仍遣胡瑜赴都投呈。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书判送礼部,行移翰林、集贤、太常三院会议,俱准所言,回呈中书省。二十二年八月,奏准送礼部定拟五先生封爵谥号。俱赠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李侗追封越国公,胡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德秀追封福国公。各给词头宣命,遣官赍往福建行省,访问各人子孙给付。如无子孙者,于其故所居乡里郡县学,或书院祠堂内,安置施行。

  硃熹加封齐国父追谥献靖  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追谥硃熹父为献靖,其制词云:“考德而论时,灼见风仪之俊;观子而知父,迨闻《诗》、《礼》之传。久閟幽堂,丕昭公论。故宋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硃松,仕不躁进,德合中行。溯邹鲁之渊源,式开来学;开图书之蕴奥,妙契玄机。奏对虽忤于权奸,嗣续笃生于贤哲。化民成俗,著书满家。既继志述事之光前,何节惠易名之孔后。才高弗展,嗟沉滞于下僚;道大莫容,竟昌明于永世。神灵不昧,休命其承。可谥献靖。”  其改封熹为齐国公,制词云:“圣贤之蕴载诸经,义理实明于先正;风节之厉垂诸世,褒崇岂间于异时。不有巨儒,孰膺宠数?故宋华文阁待制、累赠宝谟阁直学士、太师、追封徽国公、谥文硃熹,挺生异质,蚤擢科名。试用于郡县,而善政孔多;回翔于馆阁,而直言无隐。权奸屡挫,志虑不回。著书立言,嘉乃简编之富;爱君忧国,负其经济之长。正学久达于中原,涣号申行于仁庙。询诸佥议,宜易故封。国启营丘,爰锡太公之境土;壤邻洙泗,尚观尼父之宫墙。缅想英风,载钦亲命。可追封齐国公,余并如故。”

  国俗旧礼

  每岁,太庙四祭,用司禋监官一员,名蒙古巫祝。当省牲时,法服,同三献官升殿,诣室户告腯,还至牲所,以国语呼累朝帝后名讳而告之。明旦,三献礼毕,献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复升殿,分诣各室,蒙古博兒赤跪割牲,太仆卿以硃漆盂奉马乳酌奠,巫祝以国语告神讫,太祝奉祝币诣燎位,献官以下复版位载拜,礼毕。  每岁,驾幸上都,以八月二十四日祭祀,谓之洒马妳子。用马一,羯羊八,彩段练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领其事,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廕,年年祭赛者。”礼毕,掌祭官四员,各以祭币表里一与之;余币及祭物,则凡与祭者共分之。

  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每岁,十二月下旬,择日,于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太府监供彩币,中尚监供细氈针线,武备寺供弓箭环刀,束秆草为人形一,为狗一,剪杂色彩段为之肠胃,选达官世家之贵重者交射之。非别速、札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与列。射至糜烂,以羊酒祭之。祭毕,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觋祝赞之。祝赞毕,遂以与之,名曰脱灾。国俗谓之射草狗。

  每岁,十二月十六日以后,选日,用白黑羊毛为线,帝后及太子,自顶至手足,皆用羊毛线缠系之,坐于寝殿。蒙古巫觋念咒语,奉银槽贮火,置米糠于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烟薰帝之身,断所系毛线,纳诸槽内。又以红帛长数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并投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觋,谓之脱旧灾、迎新福云。

  凡后妃妊身,将及月辰,则移居于外氈帐房。若生皇子孙,则锡百官以金银彩段,谓之撒答海。及弥月,复还内寝。其帐房则以颁赐近臣云。

  凡帝后有疾危殆,度不可愈,亦移居外氈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葬后,每日用羊二次烧饭以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其帐房亦以赐近臣云。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氈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获安国刹。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緌七色,凡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俱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具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请伞盖于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列于殿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于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于玉德殿门外,搭金脊吾殿彩楼而观览焉。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罢散。岁以为常,谓之游皇城。或有因事而辍,寻复举行。夏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元史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仁宗欲立为太子分析了王权、行政权、立法权、君主制和民,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元史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二年春正月己巳朔,安南、占城各遣使来贡方物。壬申,保定雄州饥,赈之。庚午,广太庙。甲戌作有《讽刺诗》、《论自然》,现仅存一些残篇。,禁汉人执兵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仁宗欲立为太子分析了王权、行政权、立法权、君主制和民主制、君主主权,帝入谒太后,固辞,曰:“臣幼无能,且有兄在,宜立兄,以臣辅之。”太后不许。延祐三年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子,授金宝,开府置官属。监察御史段辅、太子詹事郭贯等,首请近贤人,择师傅,帝嘉纳之。六年十月戊午,受玉册,诏命百司庶务必先启太子,然后奏闻。帝谓中书省臣曰:“至尊委我以天下事,日夜寅畏,惟恐弗堪。卿等亦当洗心涤虑,恪勤乃职,勿有隳坏,以贻君父忧。”  七年春正月戊戌,仁宗不豫,帝忧形于色,夜则焚香,泣曰:“至尊以仁慈御天下,庶绩顺成,四海清晏。今天降大厉,不如罚殛我身,使至尊永为民主。”辛丑,仁宗崩,帝哀毁过礼,素服寝于地,日歠一粥。癸卯,太阴犯斗。甲辰,太子太师铁木迭兒以太后命为右丞相。丙午,遣使分谳内外刑狱。戊申,赈通、漷二州蒙古贫民,汰知枢密院事四员。禁巫、祝、日者交通宗戚、大官。  二月壬子,罢造永福寺。赈大同、丰州诸驿饥。以江浙行省左丞相黑驴为中书平章政事。丁巳,修佛事。戊午,祭社稷。建御容殿于永福寺。汰富民窜名宿卫者,给役蒙古诸驿。己未,命储粮于宣德、开平、和林诸仓,以备赈贷供亿。复以都水监隶中书。辛丑,太阴犯轩辕御女。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兒、御史大夫脱欢罢为集贤大学士。壬戌,太阴犯灵台。甲子,铁木迭兒、阿散请捕逮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赴京。参议中书省事乞失监坐鬻官,刑部以法当杖,太后命笞之,帝曰:“不可。法者天下之公,徇私而轻重之,非示天下以公也。”卒正其罪。丙寅,以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赵世荣为中书平章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木八剌为中书右丞,参知政事张思明为中书左丞,中书左丞换住罢为岭北行省右丞。丁卯,太阴犯日星。白云宗总摄沈明仁为不法坐罪,诏籍江南冒为白云僧者为民。己巳,修镇雷佛事于京城四门,罢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庚午,太阴犯斗。辛未,括民间系官山场、河泊、窑冶、庐舍。壬申,召陕西行台御史大夫答失铁木兒赴阙。以辽阳、大同、上都、甘肃官牧羊马牛驼给朔方民户,仍给旷地屯种。癸酉,括勘崇祥院地,其冒以官地献者追其直,以民地献者归其主。决开平重囚。丙子,定京城环卫更番法,准五卫汉军岁例。丁丑,夺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所受秦国公制命,仍仆其先墓碑。戊寅,中书平章政事兀伯都剌罢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阿礼海牙罢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铁木迭兒以前御史中丞杨朵兒只、中书平章政事萧拜住违太后旨,矫命杀之,并籍其家。徽政院使失列门,以太后命请更朝官,帝曰:“此岂除官时耶?且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俟予即位,议于宗亲、元老,贤者任之,邪者黜之可也。”司农卿完者不花言:“先帝以土田颁赐诸臣者,宜悉归之官。”帝问曰:“所赐为谁?”对曰:“左丞相阿散所得为多。”帝曰:“予常谕卿等,当以公心辅弼。卿于先朝尝请海泊之税,以阿散奏而止。今卿所言,乃复私憾耳,非公议也,岂辅弼之道耶?”遂出完者不花为湖南宣慰使。夺僧辇真吃剌思等所受司徒、国公制,仍销其印。  三月辛巳,以中书礼部领教坊司。壬午,赈陈州、嘉定州饥。瓜哇遣使入贡。戊子,太阴犯酒旗上星,荧惑犯进贤。征诸王、驸马流窜者,给侍从,遣就分邑。庚寅,帝即位,诏曰:  洪惟太祖皇帝膺期抚运,肇开帝业;世祖皇帝神机睿略,统一四海。以圣继圣,迨我先皇帝,至仁厚德,涵濡群生,君临万国,十年于兹。以社稷之远图,定天下之大本,叶谋宗亲,授予册宝。方春宫之与政,遽昭考之宾天。诸王贵戚,元勋硕辅,咸谓朕宜体先帝付托之重,皇太后拥护之慈,既深系于人心,讵可虚于神器,合辞劝进,诚意交孚。乃于三月十一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可赦天下。  尊太后为太皇太后。是夜,太阴犯明堂。壬辰,太皇太后受百官朝贺于兴圣宫。铁木迭兒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敕群臣超授散官者,朝会毋越班次。赐诸王也孙铁木兒、脱脱那颜等金银、币帛有差。赈宁夏路军民饥。甲午,作佛事于宝慈殿,赈木怜、浑都兒等十一驿饥。乙未,日明晕若连环。丙申,斡罗思等内附,赐钞万四千贯,遣还其部。遣知枢密事也兒吉尼检核巩昌等路屯戍,选甘州戍卒。戊戌,汰上都留守司留守五员,定吏员秩止从七品如前制。庚子,降太常礼仪院、通政院、都护府、崇福司,并从二品;蒙古国子监、都水监、尚乘寺、光禄寺,并从三品;给事中、阑遗监、尚舍寺、司天监,并正四品;其官递降一等有差,七品以下不降。赐边戍诸王、驸马及将校士卒金银、币帛有差。市羊五十万、马十万,赡北边贫乏者。辛丑,禁擅奏玺书。以枢密院兼领左、右卫率府。壬寅,降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为集贤侍讲学士,悉夺前所受制命。御史台臣请降诏谕百司以肃台纲,帝曰:“卿等但守职尽言,善则朕当服行,否亦不汝罪也。”甲辰,诏中外毋沮议铁木迭兒。敕罢医、卜、工匠任子,其艺精绝者择用之。丙午,有事于南郊,告即位。丁未,罢崇祥院,以民匠都总管府隶将作院。  夏四月庚戌,有事于太庙,告即位。追夺佛速司徒官。罢少府监,复仪凤、教坊、广惠诸司品秩。罢行中书省丞相,河南行省丞相也先铁木兒、湖广行省丞相朵兒只的斤、辽阳行省丞相,并降为本省平章政事,惟征东行省丞相高丽王不降。赐诸王铁木兒不花钞万五千贯。甲寅,太白犯填星。乙卯,复国子监、都水监,秩正三品。罢回回国子监、行通政院。封诸王彻彻秃为宁远王。申诏京师势家与民均役。那怀、浑都兒驿户饥,赈之。戊午,祀社稷,告即位。己未,绍庆路洞蛮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于香山。命平章政事王毅等征理在京诸仓库粮帛亏额,申严和林酒禁。庚申,降百官越阶者,并依所受之职。以太常礼仪院使拜住为中书平章政事;以西僧牙八的里为元永延教三藏法师,授金印。壬戌,太阴犯房。以即位,赏宿卫军。括马三万匹,给蒙古流民,遣还其部。给通、漷二州蒙古户夏布。铁木迭兒请参决政务,禁诸臣毋隔越擅奏,从之。乙丑,仁宗丧卒哭,作佛事七日。戊辰,车驾幸上都。海运至直沽,调兵千人防戍。封王煦为鸡林郡公。议祔仁宗,以阴阳拘忌,权结彩殿于太室东南,以奉神主。己巳,河间、真定、济南等处蒙古军饥,赈之。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课回回散居郡县者,户岁输包银二两。增两淮、荆湖、江南东西道田赋,斗加二升。赈大都、净州等处流民,给粮马,遣还北边。戊寅,以蒙古、汉人驿传复隶通政院。有献七宝带者,因近臣以进,帝曰:“朕登大位,不闻卿等荐贤而为人进带,是以利诱朕也,其还之。”是月,左卫屯田旱、蝗,左翊屯田虫食麦苗,亳州水。  五月己卯,禁僧驰驿,仍收元给玺书。庚辰,上都留守贺伯颜坐便服迎诏弃市,籍其家。辛巳,汝宁府霖雨伤麦禾,发粟五千石赈粜之。丁亥,罢沅陵县浦口千户所。己丑,中书省臣请禁擅奏除拜,帝曰:“然恐朕遗忘,或乘间奏请,滥赐名爵,汝等当复以闻。”复置称海、五条河屯田。命僧祷雨。大同云内、丰、胜诸郡县饥,发粟万三千石贷之。左丞相阿散罢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以拜住为中书左丞相,乃剌忽、塔失海牙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只兒哈郎为中书参知政事。庚寅,太阴犯心。辛卯,参知政事钦察罢为集贤学士。赈上都城门及驻冬卫士。遣使榷广东番货,弛陕西酒禁。壬辰,和林民阎海瘗殍死者三千余人,旌其门。癸巳,太阴犯天狗。甲午,沈阳军民饥,给钞万二千五百贯赈之。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丙申,太白犯毕。禁宗戚权贵避徭役及作奸犯科。戊戌,有告岭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及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使失列门等与故要束谋妻亦列失八谋废立,拜住请鞫状,帝曰:“彼若借太皇太后为词,奈何?”命悉诛之,籍其家。追封陇西公汪世显为陇右王。辛丑,以知枢密院事铁木兒脱为中书平章政事。壬寅,监察御史请罢僧、道、工、伶滥爵及建寺、豢兽之费。甲辰,以诛阿散、黑驴、贺伯颜等诏天下。敕百司日勤政务,怠者罪之。丙午,御史刘恆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敕捕亦列失八子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买驴,仍籍其家。丁未,封王禅为云南王,往镇其地。饶州番阳县进嘉禾,一茎六穗。以贺伯颜、失列门、阿散家赀、田宅赐铁木迭兒等。  六月己酉,流徽政院使米薛迷于金刚山。以脱忒哈、失列门故夺人畜产归其主。甲寅,前太子詹事床兀兒伏诛。京师疫,修佛事于万寿山。乙卯,昌王阿失部饥,赐钞千万贯赈之。赏诛阿散等功,赐拜住以下金银、钞有差。丙辰,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也仙帖木兒至京师,收脱忒哈广平王印。丁巳,以江西行省左丞相脱脱为御史大夫,宗正扎鲁火赤铁木兒不花知枢密院事。戊午,罢徽政院。广东采珠提举司罢,以有司领其事。封知枢密院事塔失铁木兒为蓟国公。己未,定边地盗孳畜罪犯者,令给各部力役,如不悛,断罪如内地法。庚申,太阴犯斗。赐角牴百二十人钞各千贯。辛酉,诏免僧人杂役。壬戌,敕诸使至京者,大事五日、小事三日遣还。是夜,月食既。癸亥,太阴犯垒壁阵。乙丑,赈北边饥民,有妻子者钞千五百贯,孤独者七百五十贯。新作太祖幄殿。西番盗洛各目降。丁卯,太白犯井。赐诸王阿木里台宴服、珠帽。戊辰,赈雷家驿户钞万五千贯。辛未,太阴犯昴。甲戌,赐北边诸王伯要台等十人钞各二万五千贯。边民赈米三月。修宁夏钦察鲁佛事,给钞二百一十二万贯。丁丑,改红城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隶枢密院。罢章庆司、延福司、群牧监、宫正司、辽阳万户府,复徽仪司为缮珍司,善政司为都总管府,内宰司、延庆司、甄用监复为正三品。益都蝗,荆门州旱,棣州、高邮、江陵水。  秋七月戊寅,赐诸王曲鲁不花钞万五千贯。命玄教宗师张留孙修醮事于崇真宫。壬午,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屯田卒二千赴之。运和林粮于扎昆仓,以便边军,市马三万、羊四万给边军贫乏者。癸未,括马于大同、兴和、冀宁三路,以颁卫士。甲申,车驾将北幸,调左右翊军赴北边浚井。以知枢院事买驴、哈丹并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丙戌,赐诸王买奴等钞二十五万贯。丁亥,太阴犯斗。诸王告住等部火,赈粮三月、钞万五千贯。晋王也孙铁木兒部饥,赈钞五千万贯。壬辰,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脱脱禾孙,散辽阳红花万户府兵。遣扈从诸营还大都,禁践民禾。安南内附人陈岩言其国贡使多为觇伺,敕湖广行省汰遣之。乙未,赐西僧沙加钞万五千贯,以甘肃行省平章钦察台知枢密院事。回回太医进药曰打里牙,给钞十五万贯。丙申,以昌平、滦阳十二驿供亿繁重,给钞三十万贯赈之。中书平章政事乃剌忽罢。降封安王兀都不花为顺阳王。禁献珍宝制衮冕。戊戌,荧惑犯房。枢密院臣言:“塔海万户部不剌兀赤与北兵战,拔军士三百人以还,弃其子于野,杀所乘马以啖士卒,请赏之。”赐钞五千贯。斡鲁思辰告诸王月兒鲁铁木兒谋变,赏钞万五千贯,敕中外希赏自请者勿予。己亥,太阴犯昴。赐女巫伯牙台钞万五千贯。庚子,以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廉恂为中书平章政事。辛丑,赐公主扎牙八剌等钞七万五千贯。晋王也孙铁木兒遣使以地七千。顷归朝廷,请有司征其租,岁给粮钞,从之。以辽阳金银铁冶归中政院。癸卯,赐伶人钞二万五千贯,酒人十五万贯。己巳,以知枢密院事也兒吉尼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是月,后卫屯田及颍、息、汝阳、上蔡等县水,霸州及堂邑县蝻。  八月丁未朔,岭北省臣忻都坐以官钱犒军免官,诏复其职。戊申,祭社稷。罢曲靖路人匠提举司。赈晋王部军民钞二百五十万贯。翙星于司天监。辛亥,赈龙居河诸军。乙卯,赐上都驻冬卫士钞四百万贯。诸王木南即部饥,兴圣宫牧驼户贫乏,并赈之。丙辰,祔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铁木迭兒摄太尉,奉玉册行事。太白犯灵台。戊午,铁木迭兒以赵世延尝劾其奸,诬以不敬下狱,请杀之,并究省、台诸臣,不允。帝幸凉亭,从容谓近侍曰:“顷铁木迭兒必欲置赵世延于死地,朕素闻其忠良,故每奏不纳。”左右咸称万岁。乙丑,荧惑犯天江。丁卯,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宫人官奴,坐用日者请太皇太后翙星,杖之,籍其资。脱思马部宣慰使亦怜真坐违制不发兵,杖流奴兒干之地。庚午,发米十万石赈粜京师贫民。壬申,太阴犯轩辕御女。甲戌,广东新州饥,赈之,河间路水。  九月甲申,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括兴和马以赡北部贫民,禁五台山樵采。罢上都、岭北、甘肃、河南诸郡酒禁。乙酉,太阴犯垒壁阵。丙戌,荧惑犯斗。壬辰,敕议玉华宫岁享睿宗登歌大乐。土番利族、阿俄等五种寇成谷,遣巩昌总帅以兵讨之。循州溪蛮秦元吉为寇,遣守将捕之。癸巳,太阴犯昴。沈阳水旱害稼,弛其山场河泊之禁。戊戌,太阴犯鬼。己亥,太白犯亢。庚子,常澧州洞蛮贞公合诸洞为寇,命土官追捕之。癸卯,亲王脱不花、搠思班遣使来贺登极。甲辰,云南木邦路土官绐邦子忙兀等入贡,赐币有差。遣马扎蛮等使占城、占腊、龙牙门,索驯象。以廪藏不充,停诸王所部岁给。  冬十月丁未,时享太庙。庚戌,太阴犯荧惑于斗。将作院使也速坐董制珠衣怠工,杖之,籍其家。壬子,作佛事于文德殿四十日。申严两淮盐禁。丁巳,酉阳耸侬洞蛮田谋远为寇,命守臣招捕之。戊午,车驾至自上都。诏太常院臣曰:“朕将以四时躬祀太室,宜与群臣集议其礼。此追远报本之道,毋以朕劳于对越而有所损,其悉遵典礼。”安南国遣其臣邓恭俭来贡方物。庚申,敕译佛书。辛酉,赐劳探马赤宿卫者,遣还所部。癸亥,太阴犯井。乙丑,幸大护国仁王寺,帝师请以醮八兒监藏为土番宣慰司都元帅,从之。酉阳土官冉世昌遣其子冉朝率大、小石堤洞蛮入贡。丙寅,定恭谢太庙仪式。丁卯,为皇后作鹿顶殿于上都。己巳,罢玉华宫祀睿宗登歌乐。敕翰林院译诏,关白中书。庚午,命拜住督造寿安山寺。癸酉,流诸王阿刾铁木兒于云南。  十一月丙子朔,帝斋齐宫。丁丑,恭谢太庙,至仁宗太室,即流涕,左右感动。戊寅,以海运不给,命江浙行省以财赋府租益之,还其直,归宣徽、中政二院。检勘沙、净二州流民,勒还本部。以登极,大赉诸王、百官,中书会其数,计金五千两、银七十八万两、钞百二十一万一千贯、币五万七千三百六十四匹、帛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匹、木绵九万二千六百七十二匹、布二万三千三百九十八匹、衣八百五十九袭,鞍勒、弓矢有差。给岭北驿牛马。造今年钞本,至元钞五千万贯、中统钞二百五十万贯。汰卫士冒受岁赐者。庚辰,并永平路滦邑县于石城。遣定住等括顺阳王兀都思不花邸财物,入章佩监、中政院。禁京城诸寺邸舍匿商税。辛巳,以亲祀太庙礼成,御大明殿受朝贺。甲申,敕翰林国史院纂修《仁宗实录》。丁亥,作佛事于光天殿。戊子,幸隆福宫。己丑,宣德蒙古驿饥,命通政院赈之。丁酉,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戊戌,交趾蛮侬志德寇脱零那乞等六洞,命守将讨之。遣使阅实各行省戍兵。己亥,计京官俸钞,给米三分。癸卯,荧惑犯垒壁阵。甲辰,铁木迭兒言:“和市织币薄恶,由董事者不谨,请免右丞高昉等官,仍令郡县更造,征其元直。”不允。太常礼仪院拟进时享太庙仪式。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眙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衮冕,恭谢于太庙。既大礼之告成,宜普天之均庆。属兹逾岁,用易纪元,于以导天地之至和,于以法春秋之谨始,可以明年为至治元年。减天下租赋二分,包银五分。免大都、上都、兴和三路差税三年。优复煮盐、炼铁等户二年。开燕南、山东河泊之禁,听民采取。命官家属流落边远者,有司资给遣之;其子女典鬻于人者,听还其家。监察御史、廉访司岁举可任守令者二人。七品以上官,有伟画长策可以济世安民者,实封上之。士有隐居行义,明治体,不求闻达者,有司具状以闻。”丁未,播州蜒蛮的羊笼等来降。庚戌,铸铜为佛像,置玉德殿。壬子,赐寿宁公主钞七万五千贯。癸丑,以天寿节,预遣使修醮于龙虎山。乙卯,率百官奉玉册、玉宝,加上太皇太后尊号曰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全德泰宁福庆徽文崇祐太皇太后。翰林学士忽都鲁都兒迷失译进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帝曰:“修身治国,无逾此书。”赐钞五万贯。河南饥,帝问其故,群臣莫能对,帝曰:“良由朕治道未洽,卿等又不尽心乃职,委任失人,致阴阳失和,灾害荐至。自今各务勤恪,以应天心,毋使吾民重困。”太阴掩昴。丙辰,以太皇太后加号礼成,御大明殿受朝贺。丁巳,诏谕中外。戊午,太阴犯井。庚申,太阴犯鬼。辛酉,作延春阁后殿。壬戌,召西僧辇真哈剌思赴京师,敕所过郡县肃迎。乙丑,翙星于回回司天监四十昼夜。丙寅,以典瑞院使阔彻伯知枢密院事。修秘密佛事于延春阁。丁卯,铁木迭兒、拜住言:“比者诏内外言得失,今上封事者,或直进御前。乞令臣等开视,乃入奏闻。”帝曰:“言事者直至朕前可也,如细民辄诉讼者则禁之。”给武宗皇后钞七十五万贯。以《大学衍义》印本颁赐群臣。戊辰,以太皇太后加号礼成,告太庙。己巳,敕罢明年二月八日迎佛。中书右丞木八剌罢为江西行省右丞,以中书参知政事只兒哈郎为右丞,江南浙西道廉访使薛处敬为中书参知政事。遣使阅奉元路军需库。辛未,拜住进卤簿图,帝以唐制用万二千三百人耗财,乃定大驾为三千二百人,法驾二千五百人。上思州徭结交趾寇忠州。癸酉,帝闻贺伯颜母老,悯之,以所籍京兆田硙还其家。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伯颜察兒、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白撒都并坐贪墨免官。是岁,决狱轻重七千六百三十事。河决汴梁原武,浸灌诸县;滹沱决文安、大城等县;浑河溢,坏民田庐。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坏坟起,覆没畜产。汴梁延津县大风昼晦,桑多损。大同雨雹,大者如鸡卵。诸卫屯田陨霜害稼,益津县雨黑霜。  至治元年春正月丁丑,修佛事于文德殿。壬午,增置漷州都漕运司同知、运判各一员。甲申,召高丽王王章赴上都。丙戌,帝服衮冕,享太庙,以左丞相拜住亚献,知枢密院事阔彻伯终献。诏群臣曰:“一岁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诚,实所未安。岁必亲祀,以终朕身。”廷臣或言祀事毕宜赦天下,帝谕之曰:“恩可常施,赦不可屡下。使杀人获免,则死者何辜?”遂命中书陈便宜事,行之。丁亥,帝欲以元夕张灯宫中,参议中书省事张养浩上书谏止,帝遽命罢之,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自今朕凡有过,岂独台臣当谏,人皆得言。”赐养浩帛二匹。诸王忽都答兒来朝。癸巳,诸王斡罗思部饥,发净州、平地仓粮赈之。蕲州蕲水县饥,赈粮三月。奉元路饥,禁酒。乙未,太阴掩房。己亥,降延福监为延福提举司,广福监为广福提举司,秩从五品。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秩从七品。甲辰,辰星犯外屏。水、金、火、土四星聚奎。  二月,汴梁、归德饥,发粟十万石赈粜。河南、安丰饥,以钞二万五千贯、粟五万石赈之。戊申,祭社稷。改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己酉,作仁宗神御殿于普庆寺。辛亥,调军三千五百人修上都华严寺。壬子夜,金、火、土三星聚于奎。大永福寺成,赐金五百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十万贯、币帛万匹。丁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宫。监察御史观音保、锁咬兒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谏造寿安山佛寺,杀观音保、锁咬兒哈的迷失,杖珪、谦亨,窜于奴兒干地。己未,枢密院臣请授副使吴元珪荣禄大夫,以阶高不允,授正奉大夫。赈木怜道三十一驿贫户。辛酉,太白犯荧惑。癸亥,太阴犯心。甲子,置承徽寺,秩正三品,割常州、宜兴民四万户隶之。丁卯,以僧法洪为释源宗主,授荣禄大夫、司徒。禁越台、省诉事,罢先朝传旨滥选者。戊辰,赐公主扎牙八剌从者钞七十五万贯。  三月甲戌,营王也先帖木兒部畜牧死损,赐钞五十万贯。丙子,建帝师八思巴寺于京师。丁丑,御大明殿,受缅国使者朝贡。太阴掩昴。赐公主买的钞五万贯,驸马灭怜钞二万五千贯。召诸王太平于汴。发民丁疏小直沽白河。庚辰,廷试进士泰普化、宋本等六十四人,赐及第、出身有差。辛巳,车驾幸上都。遣使赐西番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二百两、袈裟二万,币、帛、幡、茶各有差。壬午,遣咒师朵兒只往牙济、班卜二国取佛经。癸未,制御服珠袈裟。甲申,敕纂修《仁宗实录》,《后妃》、《功臣传》。乙酉,宝集寺金书西番《波若经》成,置大内香殿,益寿安山造寺役军。己丑,大同路麒麟生。甲午,置云南王府。己亥,宦者孛罗铁木兒坐罪,流奴兒干地。庚子,赈宁国路饥。辛丑,以铁失为御史大夫,佩金符,领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癸卯,益都、般阳饥,以粟赈之。  夏四月丙午,给喃答失王府银印,秩正三品;宽彻、忽塔迷失王府铜印,秩从三品。庚戌,享太庙。江州、赣州、临江霖雨,袁州、建昌旱,民皆告饥,发米四万八千石赈之。丁巳,广德路旱,发米九千石减直赈粜。戊午,太阴犯心。己未,造象驾金脊殿。吉阳黎蛮寇宁远县。庚申,太阴犯斗。戊辰,敕赐铁木迭兒父祖碑。命宦者孛罗台为太常署令,太常官言刑人难与大祭,遂罢之。  五月丙子,毁上都回回寺,以其地营帝师殿。赈益都、胶州饥。丁丑,霸州蝗。戊寅,太白犯鬼积尸气,太阴犯轩辕。庚辰,太阴犯明堂。濮州大饥,命有司赈之。壬午,迁亲王图帖穆尔于海南。禁日者毋交通诸王、驸马,掌阴阳五科者毋泄占候。以兴国路去岁旱,免其田租。丁亥,修佛事于大安阁。庚寅,赈诸王哈宾铁木兒部。沂州民张昱坐妖言,济南道士李天祥坐教人兵艺,杖之。女直蛮赤兴等十九驿饥,赈之。辛卯,海漕粮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作行殿于缙山流杯池。高邮府旱。癸巳,宝定路飞虫食桑。乙未,命世家子弟成童者入国学。辛丑,太常礼仪院进太庙制图。壬寅,开元路霖雨。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作金浮屠于上都,藏佛舍利。乙卯,以铁木迭兒领宣政院事。丁巳,参知政事敬俨罢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戊午,泾州雨雹。己未,太阴犯虚梁。滁州霖雨伤稼,蠲其租。辛酉,太白经天。赵弘祚等言事,勒归乡里,仍禁妄言时政。壬戌,龙虎山张嗣成来朝,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乙丑,遣使往铨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五省边郡官选。丁卯,翙星于司天台。大同路雨雹。戊辰,卫辉、汴梁等处蝗。己巳,以上都留守只兒哈郎为中书平章政事。临江路旱,免其租。通济屯霖雨伤稼,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二万三千三百户。  秋七月壬申,赐晋王也孙铁木兒钞百万贯。辽阳、开元等路及顺州、邢台等县大水。癸酉,卫辉路胙城县蝗。乙亥,赈南恩、新州饥。丙子,淮安路属县水。丁丑,享太庙。戊寅,通州潞县榆棣水决。庚辰,卤簿成。滹沱河及范阳县巨马河溢。辛巳,盩厔县僧圆明作乱,遣枢密院判官章台督兵捕之。壬午,通许、临淮、盱眙等县蝗。癸未,对太尉孛兰奚为和国公。乙酉,大雨,浑河防决。庚寅,清池县蝗。癸巳,太阴犯昴。黄平府蛮卢砰为寇,削万户何之祺等官一级。遣吏部尚书教化、礼部郎中文矩使安南,颁登极诏。诸王阔别薨,赙钞万五千贯。丙申,禁服色逾制。己亥,奉仁宗及帝御容于大圣寿万安寺。蒲阴县大水。庚子,修上都城。诏河南、江浙流民复业。淮西蒙城等县饥,郃阳道士刘志先以妖术谋乱,复命章台捕之。蓟州平谷、渔阳等县大水,大都、保定、真定、大名、济宁、东平、东昌、永平等路,高唐、曹、濮等州水,顺德、大同等路雨雹,乞兒吉思部水。  八月壬寅,修都城。安陆府水,坏民庐舍。癸卯,赈胶州饥。甲辰,高邮兴化县水,免其租。丙午,泰兴、江都等县蝗。丁未,太阴犯心。戊申,祭社稷。上都鹿顶殿成。己酉,太阴犯斗。庚戌,以军士贫乏,遣知枢密院事铁木兒不花整治,仍诏谕中外,有敢扰害者罪之。赈北部孤寡粮、钞。赐公主速哥八剌钞五十万贯。兀兒速、憨哈纳思等部贫乏,户给牝马二匹。壬子,荧惑犯轩辕。乙卯,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兒脱罢为上都留守。壬戌,淮安路盐城、山阳县水,免其租。车驾驻跸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京师,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牧,民得刈获,一举两得,何计乎寒?”雷州路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余顷,免其租。秦州成纪县山崩。九月乙亥,荧惑犯灵台。京师饥,发粟十万石减价粜之。丙子,驻跸昂兀岭。壬午,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赐诸王撒兒蛮钞五万贯。壬辰,中书平章政事塔失海牙坐受赃杖免。丁酉,荧惑犯太微垣右执法。车驾还大都。庚子,安陆府汉水溢,坏民田,赈之。  冬十月辛丑朔,修佛事于大内。妖僧圆明等伏诛。甲辰,太白经天。戊申,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庚戌,亲享太庙。壬子,拜住献嘉禾,两茎同穗。癸丑,敕翰林、集贤官年七十者毋致仕。以内郡水,罢不急工役。敕蒙古子女鬻为回回、汉人奴者,官收养之。禁中书掾曹毋泄机事,命枢密遣官整视各郡兵马。戊午,置赵王马札罕部钱粮总管府,秩正三品。己未,肇庆路水,赈之。丙寅,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你咱马丁坐残忍免官。丁卯,增置侍仪司通事舍人六员,侍仪舍人四员。己巳,遣燕铁木兒巡边。  十一月辛未,荧惑犯进贤。己亥,幸大护国仁王寺。丙子,太阴犯虚梁。戊寅,御大明殿,群臣上尊号曰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是夜,辰星犯房。己卯,以受尊号诏天下,拜住请释囚,不允。庚辰,益寿安山寺役卒三千人。辛巳,命御史大夫铁失领左、右阿速卫。丙戌,太阴犯井。丁亥,以教官待选者借注广海巡检。己丑,太阴犯酒旗,又犯轩辕。庚寅,拜住等言:“受尊号,宜谢太庙,行一献礼。世祖亦尝议行,武宗则躬行谢礼。”诏曰:“朕当亲谢。”命太史卜日,枢密选兵肄卤簿。辛卯,太阴犯明堂。癸巳,以营田提举司征酒税扰民,命有司兼榷之。甲午,以辽阳行省管内山场隶中政院。丙申,敕立故丞相安童碑于保定新城。戊戌,巩昌成州饥,发义仓赈之。己亥,太白犯西咸。  十二月庚子,给蒙古子女冬衣。辛丑,立亦启烈氏为皇后,遣摄太尉、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兒持节授玉册、玉宝。癸卯,以立后诏天下。庆远路饥,真定路疫,并赈之。甲辰,荧惑犯亢。戊申,躬谢太庙。庚戌,太阴犯昴。作太庙正殿。甲寅,疏玉泉河。车驾幸西僧灌项寺。己未,封唆南藏卜为白兰王,赐金印。真定、保定、大名、顺德等路水,民饥,禁酿酒。以金虎符颁各行省平章政事。辛酉,荧惑入氐。甲子,置田粮提举司,掌蓟、景二州田赋,以给卫士贫乏者,秩从五品。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币帛万匹、钞五十万贯。以诸王怯伯使者数入朝,发兵守北口及卢沟桥。河间路饥,赈之。复以马家奴为司徒。乙丑,置中瑞司。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宁海州蝗,归德、辽阳、通州等处水。

版权声明: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泰定皇帝,讳也孙铁木兒,显宗甘麻剌之长子,裕宗之嫡孙也。初,世祖以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安王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一书中提出,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元史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太社太稷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元史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至正亲祀南郊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御史大夫伯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太社太稷  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坚实,依方面以五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坛皆北向,立北墉于社坛之北,以砖为之,饰以黄泥;瘗坎二于稷坛之北,少西,深足容物。  二坛周围壝垣,以砖为之,高五丈,广三十丈,四隅连饰。内壝垣棂星门四所,外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二,列戟二十有四。外壝内北垣下屋七间,南望二坛,以备风雨,曰望祀堂。堂东屋五间,连厦三间,曰齐班?。?之南,西向屋八间,曰献官幕。又南,西向屋三间,曰院官斋所。又其南,屋十间,自北而南,曰祠祭局,曰仪鸾库,曰法物库,曰都监库,曰雅乐库。又其南,北向屋三间,曰百官厨。外垣南门西壝垣西南,北向屋三间,曰大乐署。其西,东向屋三间,曰乐工房。又其北,北向屋一间,曰馔幕殿。又北,南向屋三间,曰馔幕。又北稍东,南向门一间。院内南,南向屋三间,曰神厨。东向屋三间,曰酒库。近北少却,东向屋三间,曰牺牲房。井有亭。望祀堂后自西而东,南向屋九间,曰执事斋郎房。自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间,曰监祭执事房。此坛壝次舍之所也。  社主用白石,长五尺,广二尺,剡其上如钟,于社坛近南,北向,埋其半于土中。稷不用主。后土氏配社,后稷氏配稷。神位版二,用栗,素质黑书。社树以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此作主树木之法也。  祝版四,以楸木为之,各长二尺四寸,阔一尺二寸,厚一分。文曰:“维年月日,嗣天子敬遣某官某,敢昭告于太社之神。”配位曰后土之神。稷曰太稷之神,配位曰后稷之神。玉币,社稷皆黝圭一,缫藉瘗玉一,以黝石代之,玄币一。配位皆玄币一,各长一丈八尺。此祝文玉币之式也。  牛一,其色黝,其角握,有副。羊四,野豕四。笾之实皆十,无糗饵、粉糍。豆之实亦十,无厓食、糁食。簠簋之实皆四,铏之实和羹五,齐皆以尚醖代之。香用沉龙涎。神席一,缘以黑绫,黑绫褥方七尺四寸。太尊、著尊、牺尊、山罍各二,有坫,加勺冪。象尊、壶尊、山罍各二,有坫冪,设而不酌。笾豆各十有一,其一设于馔幕。铏三,簠三,簋三,其一设于馔幕。俎八,其二设于馔幕。盘一,毛血豆一,爵一,有坫。沙池一,玉币篚一,木柶一,勺一,香鼎一,香盒一,香案一,祝案一,皆有衣。红髹器一,以盛马湩。盥洗位二,罍二,洗二。白罗巾四,实以篚。硃漆盘五。已上,社稷皆同。配位有象尊,无太尊。设而不酌者,无象尊。余皆与正位同。此牲齐祭器之等也。  馔幕、省馔殿、香殿,黄罗幕三,黄罗额四,黄绢帷一百九十五幅,献摄板位三十有五,紫绫拜褥百,蒲、苇席各二百,木灯笼四十,绛罗灯衣百一十,红挑灯十,剪烛刀二,铁?凡盆三十有架,黄烛二百,杂用烛二百,麻?凡三百,松明、清油各百斤。此馔幕板位烛燎之用也。  初献官一,亚献官一,终献官一,摄司徒一,助奠官二,太常卿一,光禄卿一,廪牺令一,太官令一,巾篚官四,祝史四,监祭御史二,监礼博士二,司天监二,良醖令一,奉爵官一,司尊罍二,盥洗官二,爵洗官二,大社令一,大社丞一,大乐令一,大乐丞一,协律郎二,奉礼郎二,读祝官一,举祝官二,奉币官四,剪烛官二,太祝七,斋郎四十有八,赞者一,礼直官三,与祭官无定员。此献摄执事之人也。  凡祭之日,以春秋二仲月上戊。延祐六年改用中戊。其仪注之节有六:  一曰迎香。前一日,有司告谕坊市,洒扫经行衢路,设香案。至日质明,有司具香酒楼舆,三献官以下及诸执事官各具公服,五品以下官、斋郎等皆借紫,诣崇天门。三献官及太常礼仪院官入,奉祝及御香、尚尊酒、马湩自内出。监祭御史、监礼博士、奉礼郎、太祝分左右两班前导。控鹤五人,一人执伞,四人执仪仗,由大明门正门出。教坊大乐作。至崇天门外,奉香酒、马湩者各安置于舆,导引如仪。至红门外,百官乘马分班行于仪仗之外,清道官行于仪卫之先,兵马司巡兵夹道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仪从左右成列又次之,教坊大乐一队次之。控鹤弩手各服其服,执仪仗左右成列次之。拱卫使行其中,仪凤司细乐又次之。太常卿与博士御史导于舆前,献官、司徒、助奠官从于舆后。若驾幸上都,三献官以下及诸执事官则诣健德门外,皆具公服于香舆前北向立,异位重行。俟奉香酒官驿至,太常官受而奉之,各置于舆。礼直官赞“班齐”,“鞠躬”,“再拜兴”,“平立”。班首稍前搢笏跪,众官皆跪,三上香,出笏就拜兴,平立退复位,北向立,鞠躬,再拜兴,平立。众官上马,分班前导如仪。至社稷坛北神门外皆下马,分左右入自北门,序立如仪。太常卿、博士、御史前导,献官、司徒、助奠等官后从。至望祀堂下,三献奉香、酒、马湩升阶,置于堂中黄罗幕下。礼直官引三献官以次而出,各诣斋次,释服。  二曰斋戒。前期三日质明,有司设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位于中书省。太尉南向,监祭御史位二于其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二于其东,西向,俱北上。司徒、亚献、终献位于其南,北向。次助奠,稍却。次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司尊彝、良醖令、太社令、廪牺令、光禄丞、大乐令、太社丞。次读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诸执事斋郎。每等异位重行,俱北向,西上。赞者引行事执事官各就位,立定。礼直官引太尉、初献就位,读誓曰:“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于太社太稷,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散斋二日,宿于正寝,致斋一日于祠所。散斋日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致斋日,惟祭事得行,其余悉禁。凡与祭之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守壝门兵卫与大乐工人,俱清斋一日。行礼官,前期习仪于祠所。  三曰陈设。前期三日,所司设三献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斋房之内,又设馔幕四于西神门之外,稍南,西向,北上。今有馔幕殿在西壝门外,近北,南向。陈设如仪。前祭二日,所司设兵卫,各以其方色器服守卫壝门,每门二人,每隅一人。大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两坛上,稍北,南向。磬虡在东,钟虡在西,柷一在钟虡南稍东,敔一在磬虡南稍西。搏拊二,一在柷南,一在敔南,东西相向。歌工次之,余工位在县后。其匏竹者位于坛下,重行南向,相对为首。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为瘗坎二于壬地,方深足以容物,南出陛。前祭一日,司天监、太社令帅其属升,设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南,北向。设后土神座于太社神座之左,后稷神座于太稷神座之左,俱东向。席皆以莞,裀褥如币之色,设神位版各于座首。奉礼郎设三献官位于西神门之内道南,亚献、终献位稍却。司徒位道北,太常卿、光禄卿次之,稍却。司天监、光禄丞又次之。太社令、大官令、良醖令、廪牺令、太社丞、读祝官、奉爵官、太祝以次位于其北,诸执事者及祝史、斋郎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俱东向,南上。又设监祭御史位二,监礼博士位二,于太社坛子陛之东北,俱东向,南上。设奉礼郎位于稷坛之西北隅,赞者位于东北隅,俱东向。协律郎位二,于各坛上乐虡东北,俱南向。太乐令位于两坛乐虡之间南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南向。设望瘗位于坎之南,北向。又设牲榜于西神门外,东向。诸太祝位于牲西,祝史次之,东向。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在南,北向,东上。监祭、监礼位于太常卿之东稍却,俱北向,东上。廪牺令位于牲东北,南向。又设礼馔于牲东,设省馔于礼馔之北,今有省馔殿设位于其北,东西相向,南上。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于西,东向,监祭、监礼位于东,西向,俱南上,礼部设版案各于神位之侧,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设玉币篚于酌尊所。次设笾豆之位,每位各笾十、豆十、簠二、簋二、铏三、俎五、盘一。又各设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于馔幕内。毛血别置一豆。设尊罍之位,社稷正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于坛上酉陛之西北隅,南向,东上。设配位各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西,俱南向,东上。又设正位各象尊二、壶尊二、山罍二,于坛下子陛之东,南向,东上。配位各壶尊二、山罍二,在卯陛之南,西向,南上。又设洗位二,于各坛子陛之西北,南向。篚在洗东北肆,执罍篚者各位于其后。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监、太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正配位神位版于坛上。又陈玉币,正位礼神之玉一,两圭有邸,置于匣。正配位币皆以玄,各长一丈八尺,陈于篚。太祝取瘗玉加于币,实于篚,瘗玉以玉石为之,及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笾豆簠簋。每位笾三行,以右为上。第一行,干??在前,干枣、形盐、鱼鱐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次之。豆三行,以左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MZ、醓醢次之。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铏实以羹。良醖令帅其属,入实尊罍。正位太尊为上,实以泛齐,著尊实以醴齐,牺尊实以盎齐,象尊实以醍齐,壶尊实以沈齐,山罍实以三酒。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泛齐,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壶尊实以醍齐,山罍实以三酒。凡齐之上尊实以明水,酒之上尊实以玄酒,酒齐皆以尚醖代之。太常卿设烛于神座前。  四曰省牲器。前期一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止行人。未后二刻,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司天监、太社令升,设神位版及礼神之玉币如仪。俟告洁毕,权彻,祭日重设。未后二刻,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太常卿、监祭、监礼、大官令于西神门外省牲位,立定。礼直官引太常卿,赞者引监祭、监礼,入自西神门,诣太社坛,自西陛升,视涤濯于上,执事者皆举冪曰“洁”。次诣太稷坛,如太社之仪讫,降复位。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引太常卿稍前省牲讫,退复位。次引廪牺令出班巡牲一匝,东向折身曰“充”,复位。诸太祝俱巡牲一匝,上一员出班东向折身曰“腯”,复位。礼直官稍前曰“省牲毕,请就省馔位”,引太常卿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馔毕,还斋所。廪牺令与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大官令。次引光禄卿以下诣厨省鼎镬,视涤溉毕,乃还斋所。晡后一刻,大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血各置于馔幕。祝史又取瘗血贮于盘,遂烹牲。  五曰奠玉币。祭日丑前五刻,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各服其服。有司设神位版,陈玉币,实笾豆簠簋尊罍。俟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及彻去盖冪。未明二刻,大乐令帅工人入,奉礼郎、赞者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监祭、监礼、诸太祝、祝史、斋郎及诸执事官,自西神门南偏门入,当太社坛北墉下,重行南向立,以东为上。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监祭、监礼以下皆再拜。次赞者分引各就坛上下位,祝史奉盘血,太祝奉玉币,由西阶升坛,各于尊所立。次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质明,礼直官、赞者各引三献以下行礼执事官入就位,皆由西神门南偏门以入。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乐作八成,偃麾,戛敔乐止。礼直官引太常卿瘗血于坎讫,复位,祝史以盘还馔幕,以俟奉毛血豆。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执事官各就坛上下位。诸太祝各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礼直官引初献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乐作,搢笏跪。太祝加玉于币,东向跪以授初献,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乐止。礼直官引初献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盥洗讫,升坛奠玉币,并如太社后土之仪。奠毕,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初献奠玉币将毕,祝史各奉毛血豆立于西神门外,俟奠玉币毕,乐止。祝史奉正位毛血入自中门,配位毛血入自偏门,至坛下,正位者升自北陛,配位者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进奠于神位前,太祝、祝史俱退立于尊所。  六曰进熟。初献既奠玉币,有司先陈鼎入于神厨,各在于镬右。大官令出,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羊豕于镬,各实于一鼎,冪之。祝史以扃对举鼎,有司执匕以从,各陈于馔幕内。俟光禄卿出,帅其属实笾豆簠簋讫,乃去鼎之扃冪,匕加于鼎。大官令以匕升羊豕,各载于俎,俟初献还位,乐止。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帅进馔者各奉正配位之馔,大官令引以次自西神门入。正位之馔入自中门,配位之馔入自偏门。馔初入门,乐作,馔至陛,乐止。祝史俱进,彻毛血豆,降自西陛以出。正位之馔升自北陛,配位之馔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跪奠于神座前讫,俯伏兴。礼直官引司徒、大官令及进馔者,自西陛各复位。诸太祝还尊所,赞者曰“太祝立茅苴于沙池”。礼直官引初献官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诣太社酌尊所,东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者举冪,良醖令跪酌太尊之泛齐,乐作。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西向跪,读祝文。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初献再拜讫,乐止。次诣后土氏酌尊所,东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彝举冪,良醖令跪酌著尊之泛齐,乐作。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后土神座前,西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讫,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举祝官跪,对举祝版。读祝官南向跪,读祝文。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初献再拜讫,乐止。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盥洗升献并如太社后土之仪。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读祝、举祝官亦降复位。亚献诣两坛盥洗升献,并如初献之仪。终献盥洗升献,并如亚献之仪。终献奠献毕,降复位,乐止,执事者亦复位。太祝各进彻笾豆,乐作,卒彻乐止。奉礼曰“赐胙,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讫,送神乐作,一成止。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请诣望瘗位”,御史、博士从,乐作,至位北向立,乐止。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各执篚进于神座前,取瘗玉及币,斋郎以俎载牲体并黍稷爵酒,各由其陛降,置于坎讫,赞者曰“可瘗”,东西各二人置土半坎。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礼毕”,礼直官各引献官以次出。礼直官引监祭、太祝以下执事官,俱复于坛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曰“再拜”,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出。祝史、斋郎及工人以次出。祝版燔于斋所。光禄卿、监祭、监礼展视酒胙讫,乃退。  其告祭仪,告前三日,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告前一日,省牲器。告日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各服其服,礼直官引监祭、监礼以下诸执事官入自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奉礼郎赞曰“各就位”,“立定”。监祭、监礼视陈设毕,复位立定。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卿、光禄卿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赞“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乐作,八成止。太常卿瘗血,复位立定。奉礼郎赞“再拜”。皆再拜讫,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盥手讫,诣社坛正位神座前南向,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币,执笏俯伏兴。再拜讫,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奠币,执笏俯伏兴。再拜讫,诣稷坛盥洗位,盥手讫,升坛,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司徒率斋郎进馔,奠讫,降复位。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盥手讫,诣爵洗位,洗爵讫,诣酒尊所酌酒讫,诣社坛神位座前,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俟读祝官读祝文讫,再拜兴,诣酒尊所酌酒讫,诣配位神座前,西向,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俟读祝文讫,再拜兴,诣稷坛盥洗位,盥手,洗爵,酌献,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礼直官引亚献,并如初献之仪,惟不读祝。俱毕,降复位。礼直官引终献,并如亚献之仪。俱毕,降复位。太祝彻笾豆讫,奉礼郎赞“赐胙”。众官再拜讫,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卿诣瘗坎位,南向立定。礼直官赞“可瘗”,礼毕出。礼直官引监祭、监礼、太祝、斋郎至北墉下,南向立定。奉礼赞“再拜”,皆再拜讫,出。  先农  先农之祀,始自至元九年二月,命祭先农如祭社之仪。十四年二月戊辰,祀先农东郊。十五年二月戊午,祀先农,以蒙古胄子代耕籍田。二十一年二月丁亥,又命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祀先农于籍田。武宗至大三年夏四月,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博士议:二坛之式与社稷同,纵广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外壝相去二十五步,每方有棂星门。今先农、先蚕坛位在籍田内,若立外壝,恐妨千亩,其外壝勿筑。是岁命祀先农如社稷,礼乐用登歌,日用仲春上丁,后或用上辛或甲日。祝文曰:“维某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配神曰“于后稷氏”。  祀前一日未后,礼直官引三献、监祭礼以下省牲馔如常仪。祀日丑前五刻,有司陈灯烛,设祝币,大官令帅其属入实笾豆尊罍。丑正,礼直官引先班入就位,立定,次引监祭礼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毕,退复位,东向立。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再拜讫,奉礼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各引执事官各就位,立定。次引三献官并与祭等官以次入就位,西向立。礼直官于献官之右,赞“请行事”,乐作三成止。奉礼赞“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祝跪取币于篚,立于尊所。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毕,升自东阶,诣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受币奠币,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降复位,立定。大官令率斋郎设馔于神位前毕,俯伏兴,退复位。礼直官引初献再诣盥洗位,北向立,盥手、帨手,诣爵洗位,洗爵拭爵,诣酒尊所酌酒毕,诣正位神位前,北向立。帨笏跪,三上香,三祭酒于沙池,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北向立。俟读祝毕,再拜兴。次诣配位酒尊所,酌酒讫,诣神位前,东向立。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于沙池,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东向立。俟读祝毕,再拜,退复位。次引亚终献行礼,并如初献之仪,惟不读祝,退复位,立定。礼直官赞彻笾豆,乐作,卒彻,乐止。奉礼赞赐胙,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讫,乐作送神之曲,一成止。礼直官引斋郎升自东阶,太祝跪取币祝,斋郎捧俎载牲体及笾豆簠簋,各由其阶至坎位,北向立。俟三献毕,至立定。各跪奠讫,执笏俯伏兴。礼直官赞“可瘗”,乃瘗。焚瘗毕,三献以次诣耕地所,耕讫而退。此其仪也。先蚕之祀未闻。  宣圣  宣圣庙,太祖始置于燕京。至元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襕带唐巾行礼。成宗始命建宣圣庙于京师。大德十年秋,庙成。至大元年秋七月,诏加号先圣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延祐三年秋七月,诏春秋释奠于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皇庆二年六月,以许衡从祀,又以先儒周惇颐、程灏、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硃熹、张栻、吕祖谦从祀。至顺元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齐国公叔梁纥加封启圣王,鲁国太夫人颜氏启圣王夫人;颜子,兗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河南伯程灏,豫国公;伊阳伯程颐,洛国公。  其祝币之式,祝版三,各一尺二寸,广八寸,木用楸梓柏,文曰:“维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于先师曰:“维年月日,某官等致祭于某国公。”币三,用绢,各长一丈八尺。  其牲齐器皿之数,牲用牛一、羊五、豕五。以牺尊实泛齐,象尊实醴齐,皆三,有上尊,加冪有勺,设堂上。太尊实泛齐,山罍实醴齐,有上尊。著尊实盎齐,牺尊实醴齐,象尊实沈齐,壶尊实三酒,皆有上尊,设堂下。盥洗位,在阼阶之东。以象尊实醴齐,有上尊,加冪有勺,设于两庑近北。盥洗位,在阶下近南。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正配位同。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从祀皆同。凡铜之器六百八十有一,宣和爵坫一,豆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各一百一十有五,登六,牺尊、象尊各六,山尊二,壶尊六,著尊、太尊各二,罍二,洗二。龙杓二十有七,坫二十有八,爵一百一十有八。竹木之器三百八十有四,笾二百四十有八,篚三,俎百三十有三。陶器三,瓶二,香炉一。笾巾二百四十有八,簠簋巾二百四十有八,俎巾百三十有三,黄巾蒙单十。  其乐登歌。其日用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用中丁。  其释奠之仪,省牲前期一日晡时,三献官、监祭官各具公服,诣省牲所阼阶,东西向立,以北为上。少顷,引赞者引三献官、监祭官巡牲一匝,北向立,以西为上。俟礼牲者折身曰“充”,赞者曰“告充”毕,礼牲者又折身曰“腯”,赞者曰“告腯”毕,赞者复引三献官、监祭官诣神厨,视涤溉毕,还斋所,释服。释奠,是日丑前五刻,初献官及两庑分奠官二员,各具公服于幕次,诸执事者具儒服,先于神门外西序东向立,以北为上。明赞、承传赞先诣殿庭前再拜毕,明赞升露阶东南隅西向立,承传赞立于神门阶东南隅西向立。掌仪先引诸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者引初献官、两庑分奠官点视陈设。引赞者进前曰“请点视陈设”。至阶,曰“升阶”,至殿檐下,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点视毕,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东从祀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点视毕,曰“诣西从祀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酒尊所”,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三献爵洗位”。至阶,曰“降阶”,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诣三献官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  方初献点视时,引赞二人各引东西庑分奠官曰“请诣东西庑神位前”,至位东曰东,西曰西向立。点视毕,曰“诣先儒神位前”。至位,曰“南向立”。点视毕,曰“退诣酒尊所”。至酒尊所,东西向立。点视毕,曰“退诣分奠官爵洗位”。至位,曰“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西庑分奠官点视毕,引赞曰“请诣望瘗位”。至位,曰“北向立”。点视毕,曰“请就次”。初献官释公服,司钟者击钟,初献以下各服其服,齐班于幕次。  掌仪点视班齐,诣明赞报知,引礼者引监祭官、监礼官就位。进前曰“请就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明赞唱曰“典乐官以乐工进,就位”,承传赞曰“典乐官以乐工进,就位”。明赞唱曰“诸执事者就位”,承传赞曰“诸执事者就位”。明赞唱曰“诸生就位”,承传赞曰“诸生就位”,引班者引诸生就位。明赞唱曰“陪位官就位”。承传赞曰“陪位官就位”,引班者引陪位官就位。明赞唱曰“献官就位”,承传赞曰“献官就位”,引赞者进前曰“请就位”,至位,曰“西向立”。明赞唱曰“辟户”,俟户辟,迎神之曲九奏。乐止,明赞唱曰“初献官以下皆再拜”,承传赞曰“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明赞唱曰“诸执事者各司其事”。俟执事者立定,明赞唱曰“初献官奠币”。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盥洗之乐作,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乐止。及阶,曰“升阶”。升殿之乐作。乐止,入门,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奠币之乐作。搢笏跪,三上香,奉币者以币授初献,初献受币奠讫,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奠币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奠币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降殿之乐作。乐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赞唱曰“礼馔官进俎”。奉俎之乐作,乃进俎,乐止,进俎毕。明赞唱曰“初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盥洗之乐作,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乐止,曰“请诣酒尊所”。及阶,升殿之乐作,曰“升阶”。乐止,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酌献之乐作,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乐止。祝人东向跪读祝,祝在献官之左。读毕兴,先诣左配位,南向立。引赞曰“就拜兴”,“平身”,“少退”,“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酌献之乐作。乐止,读祝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就位,西向立”,酌献之乐作。乐止,读祝如上仪。曰“退,复位”。至阶,降殿之乐作。乐止,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立定,明赞唱曰“亚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请诣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拜,北向立”。酌献之乐作。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酌献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酌献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明赞唱曰“终献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请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请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请诣酒尊所,至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如是者三,出笏。曰“诣大成至圣文宣王神位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稍前”。酌献之乐作。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曰“诣兗国公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酌献如上仪。曰“诣邹国公神位前”。至位,曰“西向立”,酌献如上仪。乐止,曰“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俟终献将升阶,明赞唱曰“分献官行礼”。引赞者分引东西从祀分献官进前曰“诣盥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诣爵洗位,至位,曰“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酒尊所。至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西向立”。搢笏,执爵举冪,司尊者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东从祀神位前。至位,曰“就位,东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少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退复位。及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从祀分献官同上仪,唯至神位前东向立。俟十哲分献官离位,明赞唱曰“两庑分奠官行礼”。引赞者进前曰“诣盥洗位”,至位,曰“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出笏,诣爵洗位。至位,曰“南向立”。搢笏,执爵、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笏。曰“诣东庑酒尊所”。及阶,曰“升阶”,至酒尊所,曰“北向立”。搢笏,执爵举冪,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东庑神位前,至位,曰“东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奠爵,出笏,就拜兴,平身稍退,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退复位。至阶,曰“降阶”,至位,曰“就位,西向立”。  引西庑分奠官同上仪,唯至神位前,东向立作西向立。俟终献十哲,两庑分奠官同时复位。明赞唱曰“礼馔者彻笾豆”。彻豆之乐作,礼馔者跪,移先圣前笾豆,略离席,乐止。明赞唱曰“诸执事者退复位”。俟诸执事者至版位立定,送神之乐作。明赞唱曰“初献官以下皆再拜”,承传赞曰“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明赞唱曰“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瘗坎”。俟彻祝币者出殿门,北向立。望瘗之乐作。明赞唱曰“三献官诣望瘗位”,引赞者进前曰“请诣望瘗位”。至位,曰“就位,北向立”,曰“可瘗”。埋毕,曰“退,复位”。至殿庭前,候乐止,明赞唱曰“典乐官以乐工出就位”,明赞唱曰“阖户”。又唱曰“初献官以下退诣圆揖位”,引赞者引献官退诣圆揖位。至位,初献在西,亚终献及分献以下在东,陪位官东班在东,西班在西。俟立定,明赞唱曰“圆揖”。礼毕,退复位,引赞者各引献官诣幕次更衣。  其饮福受胙,除国学外,诸处仍依常制。  阙里之庙,始自太宗九年,令先圣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元措修之,官给其费。而代祠之礼,则始于武宗。牲用太牢,礼物别给白金一百五十两,彩币表里各十有三匹。四年冬,复遣祭酒刘赓往祀,牲礼如旧。延祐之末,泰定、天历初载,皆循是典,锦币杂彩有加焉。  岳镇海渎  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四渎、四海、五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他有祷,礼亦如之。  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敕有司岁时与岳渎同祀。  郡县社稷  至元十年八月甲辰朔,颁诸路立社稷坛壝仪式。十六年春三月,中书省下太常礼官,定郡县社稷坛壝、祭器制度、祀祭仪式,图写成书,名《至元州郡通礼》。元贞二年冬,复下太常,议置坛于城西南二坛,方广视太社、太稷,杀其半。壶尊二,笾豆皆八,而无乐。牲用羊豕,余皆与太社、太稷同。三献官以州长贰为之。  郡县宣圣庙  中统二年夏六月,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庙宇。自是天下郡邑庙学,无不完葺,释奠悉如旧仪。  郡县三皇庙  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岳镇海渎常祀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王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六月中岳、镇,土王日祀嵩山于河南府界,霍山于平阳府界。七月西岳、镇、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十月北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恆山于曲阳县界,医巫闾于辽阳广宁路界,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县。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风雨雷师  风、雨、雷师之祀,自至元七年十二月,大司农请于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雷、雨师于西南郊。仁宗延祐五年,乃即二郊定立坛壝之制,其仪注阙。  武成王  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  古帝王庙  尧帝庙在平阳。舜帝庙,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皆有之。禹庙在河中龙门。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十二年二月,立伏羲、女娲、舜、汤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十五年四月,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二十四年闰二月,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尧庙。致和元年,礼部移太常送博士议,舜、禹之庙合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洁致祭,官给祭物。至顺元年三月,从太常奉礼郎薛元德言,彰德路汤阴县北故羑里城周文王祠,命有司奉祀如故事。  周公庙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之阳。天历二年六月,以岐阳庙为岐阳书院,设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如孔子庙仪。凡有司致祭先代圣君名臣,皆有牲无乐。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祝文云:“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  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庙于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笾豆簠簋,行酌献礼。若魏国文正公许衡庙在大名,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庙在顺德、武昌者,皆岁时致祭。自古帝王而下,祭器不用笾豆簠簋,仪非酌奠者,有司便服行礼,三上香奠酒而已。  大臣家庙  大臣家庙,惟至治初右丞相拜住得立五庙,同堂异室,而牲器仪式未闻。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元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元史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若稽往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大壮。冕服车舆之制译。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认为有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隋书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隋书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  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驳,以至于秦。秦政奋豺狼之心,刬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  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苍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踳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逮于孝武,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礼制,盖史官之旧也。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恆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  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硃之乱,散落人间。后齐迁鄴,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梁六卷。  《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  《周易》九卷后汉大司农郑玄注。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周易》一卷,亡。  《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一卷汉司空荀爽注。  《周易》十卷魏卫将军王肃注。  《周易》十卷魏尚书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大司农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骑常侍荀煇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注。  《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有十卷,今残缺。  《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注。  《周易》十五卷吴郁林太守陆绩注。  《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注。  《周易》三卷晋骠骑将军王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八卷晋著作郎张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  《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珪注《周易》九卷,谢氏注《周易》八卷,尹涛注《周易》六卷,亡。  《周易》十卷后魏司徒崔浩注。  《周易》十卷梁处士何胤注。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侍中硃异集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  《周易》七卷姚规注。  《周易》十三卷崔觐注。  《周易》十三卷傅氏注。  《周易》一帙十卷卢氏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桓玄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万等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注。  《周易系辞》二卷梁太中大夫宋褰注。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系辞》二卷荀柔之注。  《周易集注系辞》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音》一卷东晋太子前率徐邈撰。  《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  《周易音》一卷范氏撰。  《周易并注音》七卷秘书学士陆德明撰。  《周易尽神论》一卷魏司空钟会撰。梁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钟会撰,亡。  《周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撰。  《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乂撰。  《周易统略》五卷晋少府卿邹湛撰。  《周易论》二卷晋冯翊太守阮常撰。  《周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拟周易说》八卷,范氏撰;《周易宗涂》四卷,干宝撰;《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问答》一卷,扬州从事徐伯珍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周易杂论》十四卷。  亡。  《周易义》一卷宋陈令范歆撰。  《周易玄品》二卷《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颙撰。梁有三十卷,亡。  《周易论》四卷范氏撰。  《周易统例》十卷崔觐撰。  《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周易乾坤义》一卷齐步兵校尉刘瓛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通等《乾坤义》各一卷,亡。  《周易大义》二十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刘瓛撰。亡。  《周易大义》一卷梁有《周易错》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翻、陆绩撰;《周易卦象数旨》六卷,东晋乐安亭侯李颙撰;《周易爻》一卷,马揩撰。亡。  《周易太义》二卷陆德明撰。  《周易释序义》三卷《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撰。  《周易问》二十卷《周易义疏》十九卷宋明帝集群臣讲。梁又有《国子讲易》议六卷;《宋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二十六卷;又《周易义》三卷,沈林撰。亡。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  《周易系辞义疏》三卷萧子政撰。  《周易讲疏》三十卷陈谘议参军张讥撰。  《周易文句义》二十卷梁有《拟周易义疏》十三卷。  《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记》二十卷《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刘瓛撰。  《周易系辞义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萧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图》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图》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统》一卷,颜氏撰。  《周易谱》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  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宽,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仇、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  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后罢。后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  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  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  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倪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  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余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  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  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  自余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韩诗》二十二卷汉常山太傅韩婴,薛氏章句。  《韩诗翼要》十卷汉侯苞传。  《韩诗外传》十卷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征士赵晔撰,亡。  《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傅毛苌传,郑氏笺。梁有《毛诗》十卷,马融注,亡。  《毛诗》二十卷王肃注。梁有《毛诗》二十卷,郑玄,王肃合注;《毛诗》二十卷,谢沈注;《毛诗》二十卷,晋兗州别驾江熙注。亡。  《集注毛诗》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梁有《毛诗序》一卷,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亡。  《毛诗笺音证》十卷后魏太常卿刘芳撰。梁有《毛诗音》十六卷,徐邈等撰;《毛诗音》二卷,徐邈撰;《毛诗音隐》一卷,干氏撰。亡。  《毛诗并注音》八卷秘书学士鲁世达撰。  《毛诗谱》三卷吴太常卿徐整撰。  《毛诗谱》二卷太叔求及刘炫注。  《谢氏毛诗谱钞》一卷梁有《毛诗杂议难》十卷,汉侍中贾逵撰,亡。  《毛诗义问》十卷魏太子文学刘桢撰。  《毛诗义驳》八卷王肃撰。  《毛诗奏事》一卷王肃撰。有《毛诗问难》二卷,王肃撰,亡。  《毛诗驳》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残缺。梁五卷。又有《毛诗答问》、《驳谱》,合八卷;又《毛诗释义》十卷,谢沈撰;《毛诗义》四卷,《毛诗笺传是非》二卷,并魏秘书郎刘潘撰;《毛诗答杂问》七卷,吴侍中韦昭、侍中硃育等撰;《毛诗义注》四卷。亡。  《毛诗异同评》十卷晋长沙太守孙毓撰。  《难孙氏毛诗评》四卷晋徐州从事陈统撰。梁有《毛诗表隐》二卷,陈统撰,亡。  《毛诗拾遗》一卷郭璞撰。梁又有《毛诗略》四卷,亡。  《毛诗辨异》三卷晋给事郎杨乂撰。梁有《毛诗背隐义》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毛诗引辨》一卷,宋奉朝请孙暢之撰;《毛诗释》一卷,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撰;《毛诗检漏义》二卷,梁给事郎谢昙济撰;《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并梁处士何胤撰。亡。  《毛诗异义》二卷杨乂撰。梁有《毛诗杂义》五卷,杨乂撰;《毛诗义疏》十卷,谢沈撰;《毛诗杂义》四卷,晋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诗义疏》五卷,张氏撰。亡。  《毛诗集解叙义》一卷顾欢等撰。  《毛诗序义》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诗义》一卷,雷次宗撰;《毛诗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诗序义》七卷,孙暢之撰。亡。  《毛诗集小序》一卷刘炫注。  《毛诗序义疏》一卷刘瓛等撰,残缺。梁三卷。梁有《毛诗篇次义》一卷,刘瓛撰;《毛诗杂义注》三卷。亡。  《毛诗发题序义》一卷梁武帝撰。  《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梁简文撰。  《毛诗大义》十三卷《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乌程令吴郡陆机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  《毛诗谊府》三卷后魏安丰王元延明撰。  《毛诗义疏》二十八卷萧岿散骑常侍沈重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毛诗义疏》二十九卷《毛诗义疏》十卷《毛诗义疏》十一卷《毛诗义疏》二十八卷《毛诗述义》四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毛诗章句义疏》四十卷鲁世达撰。  《毛诗释疑》一卷梁有《毛诗图》三卷,《毛诗孔子经图》十二卷,《毛诗古圣贤图》二卷,亡。  《业诗》二十卷宋奉朝请业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美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夏、殷已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绪,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厉板荡,怨刺并兴。  其后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  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玄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又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礼音》三卷刘昌宗撰。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琦问,干宝驳,晋散骑常侍虞喜撰。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周官礼义疏》十九卷《周官礼义疏》十卷《周官礼义疏》九卷《周官分职》四卷《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  《仪礼》十七卷郑玄注。  《仪礼》十七卷王肃注。梁有李轨、刘昌宗音各一卷,郑玄音二卷,亡。  《仪礼义疏见》二卷《仪礼义疏》六卷《丧服经传》一卷马融注。  《丧服经传》一卷郑玄注。  《丧服经传》一卷王肃注。  《丧服经传》一卷晋给事中袁准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晋庐陵太守孔伦撰。  《丧服经传》一卷陈铨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丧服经传》一卷雷次宗注。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宋丞相谘议参军蔡超注。梁又有《丧服经传》一卷,宋徵士刘道拔注,亡。  《集解丧服经传》二卷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  《丧服义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经博士贺瑒撰。梁又有《丧服经传义疏》五卷,齐散骑郎司马宪撰;《丧服经传义疏》二卷,齐给事中楼幼瑜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刘瓛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齐徵士沈麟士撰。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梁尚书左丞何佟之撰,亡。  《丧服传》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皇侃撰。  《丧服义》十卷陈国子祭酒谢峤撰。  《丧服义钞》三卷梁有《丧服经传隐义》一卷,亡。  《丧服要记》一卷王肃注。  《丧服要记》一卷蜀丞相蒋琬撰。梁有《丧服变除图》五卷,吴齐王傅射慈撰,亡。  《丧服要集》二卷晋征南将军杜预撰。又有《丧服要记》二卷,晋侍中刘逵撰,亡。  《丧服仪》一卷晋太保卫瓘撰。梁有《丧服要记》六卷,晋司空贺循撰;《丧服要问》六卷,刘德明撰;《丧服》三十一卷,宋员外郎散骑庾蔚之撰;《丧服要问》二卷,张耀撰;《丧服难问》六卷,崔凯撰;《丧服杂记》二十卷,伊氏撰;《丧服释疑》二十卷,刘智撰。亡。  《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一卷《丧服要略》一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  《丧服要略》二卷《丧服制要》一卷徐氏撰。  《丧服谱》一卷郑玄注。  《丧服谱》一卷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  《丧服谱》一卷贺循撰。  《丧服变除》一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凶礼》一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丧服要记》十卷贺循撰。梁有《丧服要记》,宋员外常侍庾蔚之注;又《丧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丧服集议》十卷,宋抚军司马费沈撰。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齐太尉王俭撰。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齐光禄大夫王逡撰。  《丧服答要难》一卷袁祈撰。  《丧服记》十卷王氏撰。  《丧服五要》一卷严氏撰。  《驳丧服经传》一卷卜氏传。  《丧服疑问》一卷樊氏撰。  《丧服图》一卷王俭撰。  《丧服图》一卷贺游撰。  《丧服图》一卷崔逸撰。梁有《丧服祥禫杂议二十九卷,《丧服杂议故事》二十一卷,又《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五卷,《丧服君臣图仪》一卷,亡。  《五服图》一卷《五服图仪》一卷《丧服礼图》一卷《五服略例》一卷《丧服要问》一卷《丧服问答目》十三卷皇侃撰。  《丧服假宁制》三卷《丧礼五服》七卷大将军袁宪撰。  《论丧服决》一卷《丧礼钞》三卷王隆伯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  《夏小正》一卷戴德撰。  《礼记》十卷汉北中郎将卢植注。  《礼记》二十卷汉九江太守戴圣撰,郑玄注。  《礼记》三十卷王肃注。梁有《礼记》十二卷,业遵注,亡。  《礼记宁朔新书》八卷王懋约注。梁有二十卷。  《月令章句》十二卷汉左中郎将蔡邕撰。  《礼记音义隐》一卷谢氏撰。  《礼记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郑玄、王肃、射慈、射贞、孙毓、缪炳音各一卷,蔡谟、东晋安北谘议参军曹耽、国子助教尹毅、李轨、员外郎范宣音各二卷,徐邈音三卷,刘昌宗音五卷,亡。  《礼记音义隐》七卷《礼记》三十卷魏秘书监孙炎注。  《礼略》二卷《礼记要钞》十卷缑氏撰。梁有礼义四卷,魏侍中郑小同撰;《摭遗别记》一卷,楼幼瑜撰,亡。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瑒撰。梁有《义疏》三卷,宋豫章郡丞雷肃之撰,亡。  《礼记讲疏》九十九卷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八卷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礼记义》十卷何氏撰。  《礼记义疏》三十八卷。  《礼记疏》十一卷《礼记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礼记文外大义》二卷秘书学士褚晖撰。  《礼大义》十卷《礼记义证》十卷刘芳撰。  《礼大义章》七卷《丧礼杂义》三卷《礼记中庸传》二卷宋散骑常侍戴颙撰。  《中庸讲疏》一卷梁武帝撰。  《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礼记略解》十卷庚氏撰。  《礼记评》十一卷刘隽撰。  《石渠礼论》四卷戴圣撰。梁有《群儒疑义》十二卷,戴圣撰。  《礼论》三百卷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  《礼论条牒》十卷宋太尉参军任预撰。  《礼论帖》三卷任预撰。梁四卷。  《礼论钞》二十卷庾蔚之撰。  《礼论要钞》十卷王俭撰。梁三卷。  《礼论要钞》一百卷贺瑒撰。  《礼论钞》六十九卷《礼论要钞》十卷梁有齐御史中丞荀万秋《钞略》二卷;尚书仪曹郎丘季彬论五十八卷,议一百三十卷,统六卷。亡。  《礼论答问》八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礼论答问》十三卷徐广撰。  《礼答问》二卷徐广撰,残缺。梁十一卷。  《礼答问》六卷庾蔚之撰。  《礼答问》三卷王俭撰。梁有晋益阳令吴商《礼难》十二卷,《杂议》十二卷,又《礼议杂记故事》十三卷,《丧杂事》二十卷;宋光禄大夫傅隆议二卷,《祭法》五卷。亡。  《礼答问》十二卷《礼杂问》十卷范宁撰。  《礼答问》十卷何佟之撰。梁二十卷。  《礼杂问》十卷《礼杂答问》八卷《礼杂答问》六卷《礼杂问答钞》一卷何佟之撰。  《问礼俗》十卷董勋撰。  《问礼俗》九卷董子弘撰。  《答问杂仪》二卷任预撰。  《礼义答问》八卷王俭撰。  《礼疑义》五十二卷梁护军周舍撰。  《制旨革牲大义》三卷梁武帝撰。  《礼乐义》十卷《礼秘义》三卷《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梁有陶弘景注一卷,亡。  《三礼义宗》三十卷崔灵恩撰。  《三礼宗略》二十卷元延明撰。  《三礼大义》十三卷《三礼大义》四卷《三礼杂大义》三卷梁有《司马法》三卷,《李氏训记》三卷;又《郊丘议》三卷,魏太尉蒋济撰;《祭法》五卷,又《明堂议》三卷,王肃撰;《杂祭法》六卷,晋司空中郎卢谌撰;《祭典》三卷,晋安北将军范汪撰;《七庙议》一卷,又《后养议》五卷,干宝撰;《杂乡射等议》三卷,晋太尉庾亮撰;《逆降义》三卷,宋特进延颜之撰;《逆降义》一卷,田僧绍撰;《分明士制》三卷,何承天撰;《释疑》二卷,郭鸿撰;《答问》四卷,徐广撰;《答问》五十卷,何胤撰;又《答问》十卷。亡。  《三礼图》九卷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祁谌撰。梁又有《冠服图》一卷,《五宗图》一卷,《月令图》一卷,亡。右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二百一十一郎,二千一百八十六卷。  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先王制其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亲疏之节。至于三代,损益不同。周衰,诸侯僭忒,恶其害己,多被焚削。自孔子时,已不能具,至秦而顿灭。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而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传之者。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而字多异。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苍,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后汉唯曹元传庆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虽存并微,相传不绝。汉末,郑玄传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其《丧服》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多为注解,今又别行。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歆,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周官传》,以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定《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郑玄受业于融,又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  《乐社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乐论》三卷梁武帝撰。梁有《乐义》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乐论》一卷卫尉少卿萧吉撰。  《古今乐录》十二卷陈沙门智匠撰。  《乐书》七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乐杂书》三卷《乐元》一卷魏僧撰。  《管弦记》十卷凌秀撰。  《乐要》一卷何妥撰。  《乐部》一卷《春官乐部》五卷梁有《宋元嘉正声伎录》一卷,张解撰,亡。  《乐府声调》六卷岐州刺史、沛国公郑译撰。  《乐府声调》三卷郑译撰。  《乐经》四卷《琴操》三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琴操钞》二卷《琴操钞》一卷《琴谱》四卷戴氏撰。  《琴经》一卷《琴说》一卷《琴历头簿》一卷《新杂漆调弦谱》一卷《乐谱》四卷《乐谱集》二十卷萧吉撰。  《乐略》四卷《乐律义》四卷沈重撰。  《钟律义》一卷《乐簿》十卷《齐朝曲簿》一卷《大隋总曲簿》一卷《推七音》二卷并尺法。  《乐论事》一卷《乐事》一卷《正声伎杂等曲簿》一卷《太常寺曲名》一卷《太常寺曲簿》十一卷《歌曲名》五卷《历代乐名》一卷《钟磬志》二卷公孙崇撰。  《乐悬》一卷何晏等撰议。  《乐悬图》一卷《钟律纬辩宗见》一卷《当管七声》二卷魏僧撰。  《黄钟律》一卷梁有《钟律纬》六卷,梁武帝撰,亡。  右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乐者,先王所以致神祇,和邦国,谐万姓,安宾客,悦远人,所从来久矣。周人存六代之乐,曰《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其后衰微崩坏,及秦而顿灭。汉初,制氏虽纪其铿锵彭儛,而不能通其义。其后窦公、河间献王、常山王、张禹,咸献《乐书》。魏、晋已后,虽加损益,去正转远,事在《声乐志》。今录其见书,以补乐章之阙。  《春秋经》十一卷吴卫将军士燮注。  《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汉侍中贾逵章句。  《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王肃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董遇章句。  《春秋左氏传义注》十八卷孙毓注。  《春秋左氏传》十二卷魏司徒王朗撰。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撰。  《春秋杜氏》、《服氏注春秋左传》十卷残缺。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嵇康撰。梁有服虔、杜预音三卷,魏高贵乡公《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曹躯音、尚书左人郎荀讷等音四卷,亡。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李轨撰。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徐邈撰。  《春秋释训》一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经传硃墨列》一卷贾逵撰。  《春秋释例》十卷汉公车徵士颖容撰。梁有《春秋左氏传条例》九卷,汉大司农郑众撰。  《春秋左氏膏肓释疴》十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  《春秋成长说》九卷服虔撰。梁有《春秋左氏达义》一卷,汉司徒掾王玢撰,亡。  《春秋塞难》三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杂议难》五卷,汉少府孔融撰;《春秋左氏释驳》一卷,王朗撰。亡。  《春秋说要》十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撰。  《春秋释例》十五卷杜预撰。梁有《春秋释例引序》一卷,齐正员郎杜乾光撰,亡。  《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杜预撰。  《春秋条例》十一卷晋太尉刘寔撰。梁有《春秋公羊达义》三卷,刘寔撰,亡。  《春秋经例》十二卷晋方范撰。梁有《春秋释滞》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春秋释难》三卷,晋护军范坚撰。亡。  《春秋左氏传条例》二十五卷《春秋义例》十卷《春秋左传例苑》十九卷梁有《春秋经传说例疑隐》一卷,吴略撰;《春秋左氏分野》一卷;《春秋十二公名》一卷,郑玄撰。亡。  《春秋左氏经传通解》四卷王述之撰。  《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孙毓撰。  《春秋左氏函传义》十五卷干宝撰。  《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尚书功论郎何始真撰。  《春秋文苑》六卷《春秋丛林》十二卷《春秋义林》一卷《春秋大夫辞》三卷《春秋嘉语》六卷《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春秋五辩》二卷梁五经博士沈宏撰。  《春秋辩证》六卷《春秋旨通》十卷王述之撰。  《春秋经传解》六卷崔灵恩撰。  《春秋申先儒传论》十卷崔灵恩撰。  《春秋左氏传立义》十卷崔灵恩撰。  刘寔等《集解春秋序》一卷《春秋序论》二卷干宝撰。  《春秋序》一卷贺道养注。  《春秋序》一卷崔灵恩撰。  《春秋序一卷田元休注。  《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一卷刘炫注。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陈国子博士沈文阿撰。  《王元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春秋义略》三十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撰。  《春秋左氏义略》八卷《春秋五十凡义疏》二卷《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东京太学博士刘炫撰。  《春秋序义疏》一卷梁有《春秋发题》一卷,梁简文帝撰;《春秋左氏图》十卷,汉太子太傅严彭祖撰;《古今春秋盟会地图》一卷。亡。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严彭祖撰。  《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汉谏议大夫何休注。  《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晋散骑常侍王愆期注。梁有《春秋公羊传》十二卷,晋河南太守高龙注;《春秋公羊传》十四卷,孔衍集解;《春秋公羊音》,李轨、晋徵士江淳撰,各一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  《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撰。  《春秋决疑论》一卷《春秋左氏膏盲》十卷何休撰。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  《春秋汉议》十三卷何休撰。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梁有《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驳何氏汉议叙》一卷《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撰。  《春秋公羊例序》五卷刁氏撰。  《春秋公羊谥例》一卷何休撰。梁有《春秋公羊传条例》一卷,何休撰;《春秋公羊传问答》五卷,荀爽问,魏安平太守徐钦答;《春秋公羊论》二卷,晋车骑将军庾翼问,王愆期答。亡。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鲜于公撰。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春秋谷梁传》十三卷吴仆射唐固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五卷,汉谏议大夫尹更始撰,亡。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注。  《谷梁传》十卷晋堂邑太守张靖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三卷,晋给事郎徐乾注;《春秋谷梁传》十卷,胡讷集解。亡。  《春秋谷梁传》十六卷程阐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孔衍撰。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徐邈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段肃注,疑汉人。  《春秋谷梁传》五卷孔君揩训,残缺。梁十四卷。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范甯集解。梁有《谷梁音》一卷,亡。  《春秋谷梁传》四卷残缺,张、程、孙、刘四家集解。  糜信《理何氏汉议》二卷魏人撰。  《春秋谷梁传义》十卷徐邈撰。  《春秋议》十卷何休撰。  徐邈《答春秋谷梁义》三卷薄叔玄《问谷梁义》二卷梁四卷。  《春秋谷梁传例》一卷范宁撰。  《春秋公羊、谷梁传》十二卷晋博士刘兆撰。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郑玄释,张靖笺。  《春秋公羊、谷梁二传评》三卷《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撰。宋有《三家经》二卷,亡。  《春秋三传论》十卷魏大长秋韩益撰。  《春秋经合三传》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成夺》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三传评》十卷胡讷撰。梁有《春秋集三师难》三卷,《春秋集三传经解》十卷,胡讷撰。今亡。  《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贾逵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注。  《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梁二十二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二卷韦昭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唐固注。梁有《春秋古今盟会地图》一卷,亡。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于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  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于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于学,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  于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遂罢。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经》一卷郑氏注。梁有马融、郑众注孝经》二卷,亡。  《孝经》一卷王肃解。梁有魏散骑常侍苏林,吏部尚书何晏,光禄大夫刘邵、孙氏等注《孝经》各一卷,亡。  《孝经解赞》一卷韦昭解。  《孝经默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经》一卷谢万集。  《集议孝经》一卷晋中书郎荀昶撰,亡。  《集议孝经》一卷晋东阳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经皇义》一卷,宋均撰;又有晋给事中杨泓,处士虞槃佐、孙氏,东阳太守殷仲文,晋陵太守殷叔道,丹阳尹车胤,孔光各注《孝经》一卷;荀昶注《孝经》二卷;宋何承天、费沈,齐光禄大夫王玄载,国子博士明僧绍,梁五经博士严植之,尚书功论郎曹思文,羽林监江系之,江逊等注《孝经》各一卷;释慧始注《孝经》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经》一卷;诸葛循《孝经序》一卷。亡。  《孝经》一卷释慧琳注。梁有晋穆帝时《晋孝经》一卷,武帝时《送总明馆孝经讲》、《议》各一卷,宋大明中《东宫讲》,齐永明三年《东宫讲》,齐永明中《诸王讲》及贺緌讲、议《孝经义疏》各一卷,齐临沂令李玉之为始兴王讲《孝经义疏》二卷,亡。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子讲《孝经义》一卷,梁简文《孝经义疏》五卷,萧子显《孝经义疏》一卷,亡。  《孝经敬爱义》一卷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孝经私记》四卷无名先生撰。  《孝经义》一卷《孝经义疏》一卷赵景韶撰。  《孝经义疏》三卷皇侃撰。  《孝经私记》二卷周弘正撰。  《古文孝经述义》五卷刘炫撰。  《孝经讲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经义》一卷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经玄》、《孝经图》各一卷,《孝经孔子图》二卷,亡。  《国语孝经》一卷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论语》十卷郑玄注。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虞翻、谯周等注《论语》各十卷。亡。  《论语》九卷郑玄注,晋散骑常侍虞喜赞。  《集解论语》十卷何晏集。  《集注论语》六卷晋八卷,晋太保卫瓘注。梁有《论语补阙》二卷,宋明帝补卫瓘阙,亡。  《论语集义》八卷晋尚书左中兵郎崔豹集。梁十卷。  《论语》十卷晋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论语》十卷晋廷尉孙绰解。梁有盈氏及孟整注《论语》各十卷,亡。  《集解论语》十卷晋兗州别驾江熙解。  《论语》七卷卢氏注。梁有晋国子博士梁觊、益州刺史袁乔、尹毅、司徒左长史张凭及阳惠明、宋新安太守孔澄之、齐员外郎虞遐及许容、曹思文注,释僧智略解,梁太史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论语》各十卷;又《论语音》二卷,徐邈等撰。  亡。  《论语难郑》一卷梁有《古论语义注谱》一卷,徐氏撰;《论语隐义注》三卷,《论语义注》三卷。亡。  《论语难郑》一卷《论语标指》一卷司马氏撰。  《论语杂问》一卷《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郑玄撰。  《论语体略》二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撰。  《论语旨序》三卷晋卫尉缪播撰。  《论语释疑》三卷王弼撰。  《论语释》一卷张凭撰。  《论语释疑》十卷晋尚书郎栾肇撰。梁有《论语释驳》三卷,王肃撰;《论语驳序》二卷,栾肇撰;《论语隐》一卷,郭象撰;《论语藏集解》一卷,应琛撰;《论语释》一卷,曹毗撰;《论语君子无所争》一卷,庾亮撰;《论语释》一卷,李充撰;《论语释》一卷,庾翼撰;《论语义》一卷,王濛撰;又蔡系《论语释》一卷,张隐《论语释》一卷,郄原《通郑》一卷,王氏《修郑错》一卷,姜处道《论释》一卷。亡。  《论语别义》十卷范暠撰。梁有《论语疏》八卷,宋司空法曹张略等撰;《新书对张论》十卷,虞喜撰。  《论语义疏》十卷褚仲都撰。  《论语义疏》十卷皇侃撰。  《论语述义》十卷刘炫撰。  《论语义疏》八卷《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徐孝克撰,残缺。  《论语义疏》二卷张冲撰。梁有《论语义注图》十二卷,亡。  《孔丛》七卷陈胜博士孔鲋撰。梁有《孔志》十卷,梁太尉参军刘被撰,亡。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梁有《当家语》二卷,魏博士张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尔雅》三卷汉中散大夫樊光注。梁有汉刘歆,犍为文学、中黄门李巡《尔雅》各三卷,亡。  《尔雅》七卷孙炎注。  《尔雅》五卷郭璞注。  《集注尔雅》十卷梁黄门郎沈〔注。  《尔雅音》八卷秘书学士江氵崔撰。梁有《尔雅音》二卷,孙炎、郭璞撰。  《尔雅图》十卷郭璞撰。梁有《尔雅图赞》二卷,郭璞撰,亡。  《广雅》三卷魏博士张揖撰。梁有四卷。  《广雅音》四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小尔雅》一卷李轨略解。  《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郭璞注。  《释名》八卷刘熙撰。  《辩释名》一卷韦昭撰。  《五经音》十卷徐邈撰。  《五经正名》十二卷刘炫撰。  《白虎通》六卷《五经异义》十卷后汉太尉祭酒许慎撰。  《五经然否论》五卷晋散骑常侍谯周撰。  《五经拘沈》十卷晋高凉太守杨方撰。  《五经大义》三卷戴逵撰。梁有《通五经》五卷,王氏撰;《五经咨疑》八卷,周杨撰;《五经异同评》一卷,贺緌撰;《五经秘表要》三卷。亡。  《五经大义》十卷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经典大义》十二卷沈文阿撰。  《五经大义》五卷何妥撰。  《五经通义》八卷梁九卷。  《五经义》六卷梁七卷。梁又有《五经义略》一卷,亡。  《五经要义》五卷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邯郸绰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撰。  《五经杂义》六卷孙暢之撰。  《长春义记》一百卷梁简文帝撰。  《大义》九卷《游玄桂林》九卷张讥撰。  《六经通数》十卷梁舍人鲍泉撰。  《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  《七经论》三卷樊文深撰。  《质疑》五卷樊文深撰。  《经典玄儒大义序录》二卷沈文阿撰。  《玄义问答》二卷《六艺论》一卷郑玄撰。  《圣证论》十二卷王肃撰。  《郑志》十一卷魏侍中郑小同撰。  《郑记》六卷郑玄弟子撰。  《谥法》三卷刘熙撰。  《谥法》十卷特进、中军将军沈约撰。  《谥法》五卷梁太府卿贺緌撰。  《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六卷右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鲁则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子、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并名其学。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河图》二十卷梁《河图洛书》二十四卷,目录一卷,亡。  《河图龙文》一卷《易纬》八卷郑玄注。梁有九卷。  《尚书纬》三卷郑玄注,梁六卷。  《尚书中候》五卷郑玄注。梁有八卷,今残缺。  《诗纬》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梁十卷。  《礼纬》三卷郑玄注,亡。  《礼记默房》二卷宋均注。梁有三卷,郑玄注,亡。  《乐纬》三卷宋均注。梁有《乐五鸟图》一卷。亡。  《春秋灾异》十五卷郗萌撰。梁有《春秋纬》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内事》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书、易、诗、孝经、春秋、河洛纬秘要》一卷,《五帝钩命诀图》一卷。亡。  《孝经勾命诀》六卷宋均注。  《孝经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经内事》一卷梁有《孝经杂纬》十卷,宋均注;《孝经元命包》一卷,《孝经古秘援神》二卷,《孝经古秘图》一卷,《孝经左右握》二卷,《孝经左右契图》一卷,《孝经雌雄图》三卷,《孝经异本雌雄图》二卷,《孝经分野图》一卷,《孝经内事图》二卷,《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又《口授图》一卷;又《论语谶》八卷,宋均注;《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刘向谶》一卷,《杂谶书》二十九卷,《尧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镜》一卷,《郭文金雄记》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一卷。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候》、《洛罪级》、《五行传》、《诗推度灾》、《氾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诀》、《援神契》、《杂谶》等书。汉代有郗氏、袁氏说。汉末,郎中郗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唯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故因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参而考之,以成其义,谓之“古学”。当世之儒,又非毁之,竟不得行。魏代王肃,推引古学,以难其义。王弼、杜预,从而明之,自是古学稍立。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今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  《三苍》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梁有《苍颉》二卷,后汉司空杜林注,亡。  《埤苍》三卷张揖撰。梁有《广苍》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汉黄门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卢氏撰。  《吴章》二卷陆机撰。  《小学篇》一卷晋下邳内史王义撰。  《少学》九卷杨方撰。  《始学》一卷《劝学》一卷蔡邕撰。有司马相如《凡将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飞龙篇》,蔡邕《圣皇篇》、《黄初篇》、《吴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学》二卷,硃育撰;《始学》十二卷,吴郎中项峻撰;又《月仪》十二卷。亡。  《发蒙记》一卷晋著作郎束皙撰。  《启蒙记》三卷晋散骑常侍顾恺之撰。  《启疑记》三卷顾恺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给事郎周兴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  《千字文》一卷胡肃注。  《篆书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草书千字文》一卷《古今字诂》三卷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并张揖撰;《异字》二卷,硃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亡。  《杂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义训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彦撰。亡。  《杂字指》一卷后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撰。  《字指》二卷晋朝议大夫李彤撰。梁有《单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五卷。亡。  《说文》十五卷许慎撰。梁有《演说文》一卷,庾俨默注,亡。  《说文音隐》四卷《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  《字林音义》五卷宋扬州督护吴恭撰。  《古今字书》十卷《字书》三卷《字书》十卷《字统》二十一卷阳承庆撰。  《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卫将军顾野王撰。  《字类叙评》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谢康乐撰。梁有《常用字训》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对误》四卷,梁轻车参军邹诞生撰,亡。  《要用杂字》三卷邹里撰。梁有《文字要记》三卷,王义撰,亡。  《俗语难字》一卷秘书少监王劭撰。  《杂字要》三卷密州行参军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正名》一卷《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贞处士阮孝绪撰。  《今字辩疑》三卷李少通撰。  《异字同音》一卷梁有《释字同音》三卷,宋散骑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谱》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刘歊撰;《文字统略》一卷,焦子明撰。亡。  《文字辩嫌》一卷彭立撰。  《辩字》一卷戴规撰。  《杂字音》一卷《借音字》一卷《音书考源》一卷《声韵》四十一卷周研撰。  《声类》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韵集》十卷《韵集》六卷晋安复令吕静撰。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张谅撰。  《韵集》八卷段弘撰。  《群玉典韵》五卷梁有《文章音韵》二卷,王该撰;又《五音韵》五卷。亡。  《韵略》一卷阳休之撰。  《修续音韵诀疑》十四卷李概撰。  《纂韵钞》十卷《四声指归》一卷刘善经撰。  《四声》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约撰。  《四声韵略》十三卷夏侯咏撰。  《音谱》四卷李概撰。  《韵英》三卷释静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训俗文字略》一卷后齐黄门郎颜之推撰。  《证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广诂幼》一卷,宋给事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晋荡昌长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语》一卷王延撰。  《真言鉴诫》一卷《字书音同异》一卷《叙同音义》三卷《河洛语音》一卷王长孙撰。  《国语》十五卷《国语》十卷《鲜卑语》五卷《国语物名》四卷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真歌》十卷《国语杂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十八传》一卷《国语御歌》十一卷《鲜卑语》十卷《国语号令》四卷《国语杂文》十五卷《鲜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杂号令》一卷《古文官书》一卷后汉议郎卫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显卿撰。  《六文书》一卷《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恆撰。  《杂体书》九卷释正度撰。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萧子政撰。  《古今文等书》一卷《篆隶杂体书》二卷《文字图》二卷《古今字图杂录》一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婆罗门书》一卷梁有《扶南胡书》一卷。  《外国书》四卷《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二十而冠,始习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苍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即苍颉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时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时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隶书。汉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鸟,并藁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皆出于上六书,因事生变也。魏世又有八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经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又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鄴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  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鄴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凡六艺经纬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学不逾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至于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脣腐齿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设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说。至后汉好图谶,晋世重玄言,穿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杂之以妖妄,大雅之论,汨之以放诞。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转疏,无复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仇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说。驰骋烦言,以紊彝叙,哓哓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隋书》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隋书

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楚辞》十二卷并目录。后汉校书郎王逸注。 《楚辞》三卷郭璞注。梁有《楚辞》十一卷,宋何偃删王逸注,亡。 《楚辞九悼》一卷杨穆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