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享昊天乐。第十

唐享昊天乐。第九

唐享昊天乐。第九原文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原文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隔岸观火的意思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唐享昊天乐。第十》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原文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卷七十二 列传第十-辽史

卷七十二 列传第十 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 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

卷七十五 列传第十三-辽史

卷七十五 列传第十三 耶律休哥孙马哥耶律斜轸耶律奚低耶律学古弟乌不吕耶律休哥,字逊宁。祖释鲁,隋国王。父绾思,南院夷离堇。休哥少有公辅器。初乌古、室韦二部叛,休哥从

卷七十二 列传第十

  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  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先是,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至闻俭名,始悟。召见,睿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毕,号称明千。  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帝方眷倚,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帝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拜俭左丞相,封韩王。帝不豫,受遗诏辅立太子,是为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徙王陈。  重熙五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紬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周给亲旧。  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徽讽喻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  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  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  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乾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间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  邢抱朴,应州人,刑部郎中简之子也。抱朴性颖悟,好学博古。保宁初,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统和四年,山西州县被兵,命抱朴镇抚之,民始安,加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昉同修《实录》。决商京滞狱还,优诏褒美。十年,拜参知政事。以枢密使韩德让荐,按察诸道守令能否而黜陟之,大协人望。寻以母忧去官,诏起视事。  表乞终制,不从;宰相密谕上意,乃视事。人以孝称。及耶律休哥留守南京,又多滞狱,复诏抱朴平决之,人无冤者。改南院枢密院,卒,赠侍中。  初,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陈氏,皆以儒术显,抱质亦官至侍中,时人荣之。  马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  保宁间,累迁政事舍人、翰林学士,常预朝议,以正直称。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为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  圣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及扈从伐宋,进言降不可弑,亡不可追,二三其德者别议。诏从之。俄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  时上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窃观房玄龄、杜如晦,隋季书生,向不遇太宗,安能为一代名相?臣虽不才,陛下在东宫,幸列侍从,今又得侍圣读,未有裨补圣明。陛下尝间臣以贞观、开元之事,臣请略陈之。  臣闻庸太宗侍太上皇宴罢,则挽辇至内殿;玄宗与兄弟欢饮,尽家人礼。陛下嗣祖考之祚,躬侍太后,可谓至孝。臣更望定省之余,睦六亲,加爱敬,则陛下亲亲之通,比隆二帝矣。  臣又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翁然响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骂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臣又闻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二帝莫不乐从。今陛下以球马为乐,愚臣思之,有不宜者三,故不避斧钺言之。窃以君臣同戏,不免分争,君得臣愧,彼负此喜,一不宜。跃马挥杖,纵械驰惊,不顾上十之分,争先取胜,失人臣礼,二不宜。轻万乘之尊,图一时之乐,万一有衔勒之失,其如社稷、太后何?三不宜。傥陛下不以臣言为迂,少赐省览,天下之福,群臣之愿也。  书奏,帝嘉欢良久。未几卒,赠太子太保,诏有司给葬。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父劳古,以善属文,为圣宗诗友。朴幼如老成人。及长,博学多智。  开泰初,补牌印郎君,为南院承旨,权知转运事,寻改南面林牙。帝问以政,朴具陈百姓疾苦,国用丰耗,帝悦曰:“吾得人矣!”擢左夷离毕。时萧合卓为枢密使,朴知部署院事,以酒废事,出为兴国军节度使,俄召为南面林牙。太平三年,守太子太傅。明年,拜北府宰相,迁北院枢密使。时太平日久,帝留心翰墨,始画谱牒以别嫡庶,由是争讼纷起。朴有吏才,能知人主意,敷奏称旨,朝议多取决之。封兰陵郡王,进王恒,加中书令。及大延琳叛,诏安抚东京,以便宜从事。  兴宗即位,皇太后称制,国事一委弟孝先。方仁德皇后以冯家奴所诬被害,朴屡言其冤,不报。每念至此,为之呕血。  重熙初,改王韩,拜东京留守。及迁太后于庆州,朴徙王楚,升南院枢密使。四年,王魏。薨,年五十,赠齐王。子铎刺,国舅详稳。  耶律八哥,字乌古邻,五院部人。幼聪慧,书一览辄成诵。  统和中,以世业为本部吏。未几,升闸撒狘,寻转枢密院侍御。会宋将曹彬、米信侵燕,八哥以扈从有功,擢上京留守。  开泰四年,召为北院枢密副使。顷之,留守东京。七年,上命东平王萧排押帅师伐高丽,八哥为都监,至开京,大掠而还。济茶、陀二河,高丽追兵至。诸将皆欲使敌渡两河击之,独八哥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乃危道也;不若击于两河之间。”排押从之,战败绩。  明年,还东京,奏渤海承奉官宜有以统领之,上从其言,置都知押班。后以茶、陀之败,削使相,降西北路都监,卒。  论曰:“张俭名符帝梦,遂结主知。服弊袍不易,志敦薄俗。功著两朝,世称贤相,非过也。邢抱朴甄别守令,大惬人望。两决滞狱,民无冤滥。马得臣引盛唐之治以谏其君。萧朴痛皇后之诬,至于呕血。四人者,皆以明经致位,忠葵若此,宜矣。圣宗得人,于斯为盛。”

【版权声明】

《卷七十二 列传第十-辽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卷七十四 列传第十二-辽史

卷七十四 列传第十二 耶律隆运弟德威德威孙涤鲁耶律制心耶律勃古哲萧阳阿武白萧常哥耶律虎古磨鲁古耶律隆运,本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使匡嗣之子也。 统和十九年,赐名德昌

志第十 五行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 五行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九 天文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九 天文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 五行上

太祖十四年夏,西征,大雨雪。帝疑之,耶律楚材进曰:“克敌之征也,明年冬,震雷。帝又疑之,楚材曰:“西域主将死矣。”已而,皆然。夫天之垂戒,无分于夷夏。夷夏虽殊族姓,又无不知天变之可畏者。或乃疑其附会失实,不亦妄乎!抑吾观楚材之占侯,虽验于已事,然准以《洪范》五行之说,皆不合。于是又知禨祥术数之学,或别有所承,而不必尽轨于经传也。然考天变以征人事,则岂有外于《洪范》之大义者哉!作《五行志》。

《洪范》曰:“水曰润下。”失润下之性时,则有水潦及霜雪、冰雹、震雷之变,鱼孽、龙蛇之孽,鼓妊人,痾豕祸,其征为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

至元元年,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东平、济南等路大水。

四年五月应州大水。

五年八月,亳州大水。

六年十二月,献、莫、清、沧四州及丰州、浑源县大水。

九年九月,南阳、怀孟、卫辉、顺天等路,洺、磁、泰安、通、滦等州淫雨,河水并溢,圯田庐,害稼。

十三年十二月,济宁及高丽沈州水。

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损稼。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县水。

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水。

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年县水。八月,濮州、东平、济宁、磁州水。

十八年二月,辽阳懿州、盖州水。十一月,保定清苑县水。

十九年,江南水。

二十年六月,太原、怀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坏民田一千六百七十余顷。卫辉路清河溢,损稼。南阳府唐、邓、裕、嵩四州河水溢,损稼。十月,涿州巨马河溢。

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间、滨、棣大水。

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间、顺德、济南等路河水坏田三千余顷。高邮、庆元大水,伤人民七百九十五户,坏庐舍三千九十区。

二十三年三月,雄、霸二州及保定诸县水。六月,安西路华州华阴县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余。杭州、平江二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七千二百顷。大都涿、漷、檀、顺、蓟五州,汴梁、归德七县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五处。

二十四年三月,汴梁河水溢。六月,霸州益津县雨水。九月,东京谊、静、威远、婆娑路等路水。十一月,大都路水。

二十五年二月,大都水。四月,浑河决。杭州、平江、湖州、秀州大水。五月,河决襄邑。平江路水。七月,御河溢,胶州大水,民采橡为食。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跻河溢,害稼。

二十六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御河溢。六月,平滦路水,坏田稼一千一百顷。八月,霸州大水。

二十七年正月,甘州、无为路大水。五月,江阴州大水。六月,河溢太康县,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亩。七月,泉州及怀孟路武陟、汴梁路祥符县皆大水。江西赣、吉、袁、瑞、建昌、抚水、皆溢。魏县御河益。八月,沁水溢。广州清远县水。九月,御河决。十月,江阴、宁国大水。十一月,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二县,陈、颍二州。大被其患。易水溢,雄、莫等州皆受其患。

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水。八月浙东婺州水。九月,平滦、保定、河间三路大水。

二十九年五月,龙兴路南昌、新建、进贤三县水。闰六月,镇江、常州、平江、嘉兴、湖州、松江、绍兴等路府水。扬州、宁国、太平三路大水。岳州华容县水。河西务水。

三十年五月,深州静安县大水。九月,恩州水。十月。平滦路水。

三十一年五月,峡州路大水。八月,赵州宁晋县水。十月,辽阳路水。

元贞元年五月,建康溧阳州,太平当涂县,镇江金坛、丹徒等具,常州无锡州,平江长洲县,湖州乌程县,鄱泪余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乡等县水。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济阴、兖州磁阳等县水。历城县大清河水溢,坏民居。七月,辽东利州、大都武卫屯田水。八月,平江、安丰等路大水。九月,庐州、平江二路大水。

二年五月,太原平晋县,献州交河、乐寿二县。莫州任丘、莫亭等县,湖南醴陵州水。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兴三县水,坏民田七千余顷。晋州鼓城、获鹿、槀城等县,保定葛城、归信、新安、束鹿等县,汝宁颍州,济宁沛县,扬、庐、岳、澧四路,建康、太平、镇江、常州,绍兴五路水。七月,彰德、真定、曹州、滨州水。八月,棣州、曹州水。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十月。河决开封县。十二月,江陵潜江县,沔阳玉沙县,淮安海宁朐山、盐城等县水。

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三县,河南许州临颍,郾城等县,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五月,河决汴粱,发民夫三万五千塞之。漳水溢,害稼。龙兴、南康、澧州、南雄、饶州五路水。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一万八千五百区。七月,彬州耒阳县、衡州酃县大水,溺死三百余人。九月,温州平阳、瑞安二州水,溺死六千八百余人。十一月常德武陵县大水。

二年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路、归德府,并大名、东昌、平滦等路水。

三年八月,河间路水。

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路、通、蓟、二州水。六月,归钵睢州大水。

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间属州水。宁海州水。六月,济宁、般阳、益都、东平、济南、襄阳、平江七路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五百余户。辽阳大宁路水。八月,平、滦二州雨,滦河溢。顺德路水。

六年四月,上都水。五月。济南路大水。归德府徐州、邳州睢宁县雨五十日,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东安州浑河溢,坏民田一千八十余顷。六月,广平路大水。

七年五月,济南、河间等路水。六月,辽阳、大宁、平滦、昌国、沈阳、开元六路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修武、河阳、新野、兰阳等县赵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辽河皆溢。台州风水大作,宁海、临海二县死者五百五十人。

八年五月,太原阳武县、卫辉获嘉县、汴梁祥符县河溢,大名滑州、浚州雨水,坏民田六百八十余顷。八月潮阳飓风海溢,漂民庐舍。

九年六月,汴梁武阳县思齐口河决。东昌博平、堂邑二县水。潼川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龙兴、抚州、临川三路水。七月,沔阳玉沙县江溢。峄州水。扬州泰兴县、淮安山阳县水。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大名元城县大水。

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平江、嘉兴二路水,害稼。六月,保安满城、清苑二县水。大名、益都等路大水。定兴县水。七月,平江路大风,海溢。吴江州大水。

十一年六月,静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县水。七月,冀宁文水县汾水溢。十一月,杭州、平江水。卢龙、滦河、迁安、昌黎、抚宁等县水。

至大元年五月,宁夏水。六月,益都水。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暴决入城,漂庐舍,死者十有八人。真定路大水,入南门,下注槀城,死者百七十人。彰德、卫辉二路水,损稽田五千三百七十顷。九月,泰安大水。十一月,河南水。

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又决汴梁封丘县。

三年六月,洧州、郾城、汶上三县水。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七月,循州、惠州大水,漂庐舍二百九十区。

四年六月,大都三河县、潞县,河东祁县、怀仁县,永平丰盈屯大水。七月,东平、济宁、般阳、保定等路大水。江陵松滋县、桂阳临武县水。

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河溢。六月,大宁,水达达路水,朱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八月,松江府大风,海水溢。宁国路泾县水。

二年五月,辰州沅陵县水。六月,涿州范阳县,东安州、宛平县,固安,霸州益津、永清,藁城等县水,坏田七千六百九十余顷。河决陈、亳、睢三州,开封、陈留等县。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大风,海溢。

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人。六月,涿州范阳、房山二县浑河溢,坏民田四百九十余顷。七月,沅陵、卢溪二县水。八月,肇庆、武昌、岳州、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临江、袁州、建昌、赣州、安丰、抚州、台州等路水。十二月,汴粱、南阳、归德、汝宁、淮安水。

二年正月,浑河决。六月,河决郑州,坏汜水县治。七月,郑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

三年四月,颍州泰和县河溢。七月,婺源州大水,溺死者五千三百余人。

四年正月,解州盐池水。二月,曹州水。

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大水。

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水溢,坏民田二千七百余顷。益都、般阳、济南、东平、济宁等路,曹、濮、泰安、高唐等州大水。害稼。辽阳,广宁、沈阳、开元等路水。大名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八千顷。归德、汴梁府,汝宁、彰德、真定、保定、卫辉、南阳等路大水。

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顷。城父县水。六月,棣州、德州大水,坏田四千六百余顷。七月,江陵县水。上蔡、汝阳、西平等县水。八月,霸州文安、大城二县滹沱河溢,害稼。河间路水。汾州平遥县水。是岁,河决汴梁原武县。

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三万余户。七月,蓟州平谷、渔阳二县,顺州邢台、沙河二县,大名魏县,永平义丰县大水。彰德临漳县漳水溢。大都固安州、东安州、宝坻县,真定元氏县,淮安清河、山阳等县水。东平、东昌二路,高唐、曹、濮等州水,害稼,乞里吉思部江水溢。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雷州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顷。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溢。十月,辽阳、肇庆等路水。

二年二月,濮州大水。五月仪封县河溢。闰五月,睢阳县亳社屯大水,六月,奉元漷县,漷州新平、上蔡二县水。八月,庐州六安、舒城二县水。十一月,平江路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三年五月,东安州水,坏民田一千五百余顷。真定武邑县水害稼。六月,大都永清县雨水,损田四百顷。七月氵寇州雨水害稼。九月,漳州、建昌、南康等路水。

泰定元年五月,漷州、固安州水。陇西县大雨水,漂死者五百余家。龙庆路雨水伤稼。六月,益都、济南、般阳、东昌、东平、济宁等路三十有二县。曹、濮、高唐、德州等处十县淫雨,水深丈余,漂没田庐。大同浑源河溢,陈、汾、顺、晋、恩、深六州雨水害稼。真定滹沱河溢,漂民庐舍。陕西大雨,渭水及黑水河溢。损民庐舍。渠州江水溢。七月,真定、河间、保定、广平等路三十有七县大雨水五十余日,害稼。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顺德路任县漷水溢。奉元朝邑县、曹州楚丘县、开州濮阳县河溢。九月,延安路洛水溢。奉元长安县大雨。沣水溢。濮州馆陶县水。十二月,杭州盐官州海水大溢,坏堤堑,侵城郭,有司以石囤木柜捍之不止。

二年正月,大都宝坻县、肇庆高要县雨水。巩昌路水。闰正月,雄州归信县大水。二月,甘州路大雨水,漂没行帐孳畜。三月,咸平府清、氵寇二河合流,失故道。隳提堰。四月,涿州房山、范阳二县水。岷、洮、文、阶四川雨水。五月,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高邮兴化、江陵公安水。浙西江湖水溢。河溢汴梁,被灾者十有五县。六月,通州三河县大雨,水丈余。冀宁路汾河溢。潼江府绵江、中江水溢入城,深丈余。卫辉汲县、归德宿州大水。济宁路虞城、砀山、单父、丰、沛五县水。七月,睢州河决。八月,霸州、涿州,永清、香河二县大水,伤稼九千五十余顷。九月,开元路三河溢,没民田。坏庐舍。十月,宁夏鸣沙州大雨水。曹州属县水。十月,常德路水。

三年正月,恩州水。二月,归德府河决。六月,大同县大水。汝宁光州水。大昌屯河决。七月,河决郑州,漂没阳武等县民一万六千五百余家。东安、檀、顺、漷四州雨,浑河决,温榆水溢,伤稼。延安路肤施县水。漂民居九十余户。八月,盐官州大风海溢,捍海堤崩,广三十余里,袤二十里,徙居民千二百五十家以避之。真定蠡州,奉元蒲城县,无为州,历阳、含山等县水。九月,平遥县汾水溢。扬州、宁国、建德诸属县水。十一月,崇明州三沙镇海溢,漂民居五百家。十二月,辽东大水。大宁路瑞州大水,坏民田五千五百顷,庐舍八百九十所,溺死者百五十人。

四年正月,盐官州潮水大溢,捍海堤崩二千余步。三月,浑河决。五月,睢州河溢。六月,大都东安、固安、通、顺、蓟、檀、漷七州,永清、良乡等县雨水。七月,上都云州大雨。北山黑水河溢。云安县水。衢州大水。八月,汴梁扶沟、兰阳二县河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余家。济宁虞城县河溢。伤稼。滹沱河溢。崇明州海门县海溢。十二月,夏邑县河溢。汴粱中牟,开封、陈留三县,归德邳、宿二州雨水。

致和元年三月,盐官州海堤崩,遣使祷祀,造浮图二百十六,用西僧法厌之。河决砀山、虞城二县。四月,盐官州海溢,益发军民塞之,宦百囤二十九里。广宁路大水。崇明州海溢。六月,南宁、开元、永平等路水。河间临邑县雨水。益都、济南、般阳、济宁、东平等路三十县,濮、德、泰安等州九县,雨水害稼。七月,广西两江诸州水。

天历元年八月,杭州、嘉兴、平江、湖州、建德、镇江、池州、太平、广德九路水。没民田万四千余顷。

二年六月,大都东安、通、蓟、霸四川,河间靖海县雨水害稼。永平昌国诸屯水。

至顺元年六月,河决大名路长垣、东明二县,没民田五百八十余顷。曹州、高唐等州水。前后武卫屯田水。七月,海潮溢,漂没河间运司盐二万六千七百引。闰七月,平江、嘉兴、湖州、松江三路一州大水,坏民田三万六千六百余顷,被灾者四十万五千五百余户。杭州、常州、庆元、绍兴、镇江、宁国等路,望江、铜陵、长林、宝应、兴化等县水,没民田一万三千五百余顷。大都、保定、大宁、益都展州县水。

二年四月,潞州潞城县大雨水。五月,河间莫亭县、宁夏河渠县、绍庆彭水县及德安屯田水。六月,大都、保安、真定、河间、东昌诸路水。彰德属县漳水决。十月,吴江州大风,太湖水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七十余家。十二月,深州、晋州水。

三年三月,奉元朝邑县洛水溢。五月,汴梁河水溢。江都、泰兴、云梦、应城等县水。滹沱河决,没河间清州等处屯田。汾州大水。六月,无为州、和州水。九月,莒、沂二州及泰安奉符县、济宁鱼台县,曹州楚邱县。平江、常州、镇江三路皆大水。

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河溢,害稼。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泾河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河南水灾。泉州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七月,潮州大水。

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二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路属县皆水。瑞州路水。三月,山东霖雨,水涌。四月,东平、益都水。五月。镇江路水。宣德府大水。六月,淮水涨,漂山阳县境内民畜房舍。九月,吉安路水。

至元元年,河决汴梁封丘县。

二年五月,南阳邓州大水。六月,泾水溢。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大水。

三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广西贺州大水害稼。六月,卫辉淫雨至七月,丹沁、二河泛涨,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余,漂没人民房舍田禾甚众。民栖于树上,达鲁花赤僧家奴以舟载饭食之,移老弱居城上,日给廪食,月余水方退。汴梁兰阳、尉氏二县,归德府皆河水泛溢。黄州及衢州常山县皆大水。

四年正月,河决曹州,又决汴梁。五月,吉安永丰县大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六月,邵武大水,城市皆洪流,漂沿溪民居殆尽。

五年五月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大水,平地深三丈许,损民居八百家,坏民田二百顷,溺死者八千余人。七月,沂州沂、沐二河暴涨,决堤防,害田稼。邵武光泽县大水。常州宜兴州山水出,高一丈,坏民居。

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县及福州路福宁州皆大水。五月甲子,庆元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平地,溺死人甚众。六月,衢州西安、龙游二县大水。庚戌,处州松阳、龙泉二县积雨,水涨入城中,深丈余,溺死五百余人。遂昌县尤甚,平地三丈余。桃源乡山崩,压溺人民五十三家,死者三百六十余人。秋,河北大水。七月壬子,延平南平县淫雨,水泛涨,溺死百余人,损民居三百余家,坏民田二顷七十余亩。乙卯,奉元路悛屋县河水溢,漂溺居民。八月甲午,卫辉大水,漂民居一千余家。十月,河南府宜阳县大水,漂民居,溺死者众。

至正元年,汴粱钧州大水,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溺死一千六百余人。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大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淹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汉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大水。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漂民后,溺死者甚众。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涑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溢。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复至。

八年正月辛亥,河决,淹济宁路。四月,平江、松江大水。五月庚子,广西山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壬子,宝庆大水。乙卯。钱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数丈余,沿江民皆迁居以避之。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年五月,龙兴瑞州大水。六月乙未,灵州灵石县雨水暴涨,决堰,漂民居甚众。七月,汾州平遥县汾水溢。静江荔浦县大水害稼。

十一年夏,龙兴南昌、新建二县大水。安庆桐城县雨水泛涨。花生、龙源二山崩,冲决县东大河,漂民居四百余家。七月,冀宁跻平晋、文水二县大水,汾河泛溢东西两岸,漂没田禾数百顷。河决归德府永城县,坏黄陵冈岸。静江路大水,决南北二渠。

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溧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衢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七月丁卯,泉州海水日三潮。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民居,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山东大水。

十七年六月,大雨,漳河溢,广平路皆水。秋,蓟州五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广东惠州、广西贺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圯城墙,漂田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寿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五年秋,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瀍水溢,深四丈许,漂东关居民故百家。秋七月,汾州介休县汾水溢。蓟州四县、卫辉、汴粱钧州俱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者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境七百余里亦如之。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黄河清,自孟津东柏谷至汜水县蓼子谷,上下八十余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

元贞元年闰四月,兰州上下三百余里,河清三日。

至正十四年正月甲子朔,汴粱城东汴河冰作五色花草,三月方解。

十九年,郑州黄河清,长数里。

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荥泽二县。黄河清三日。

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县至绛州垣,曲县二百里,河清七日,新安县亦如之。十二月,冀宁路石州河水清,至明年春冰泮始如故。

二十四年夏,卫辉路黄河清。

中统二年五月,西京、宣德陨霜杀禾。

三年五月,宣德、咸宁等路陨霜。八月,河间、平滦等路陨霜害稼。

四年四月,武州陨霜杀麦禾。

至元二年八月,太原陨霜害稼。四月,檀州陨霜。

八年七月,巩昌会、兰等州霜杀稼。

十七年四月,海宁州及益都路陨霜。

二十一年三月,山东陨霜,杀桑蚕尽死,被灾者三万余家。

二十六年七月,济南棣州损霜杀菽。

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平阳、太原陨霜杀禾。十一月,兴、松二州及兴隆路亦如之。

二十九年三月,济南、般阳等路及恩州属县霜杀桑。

元贞二年八月,金、复州陨霜杀禾。

大德五年三月,汤阴县霜杀麦。五月,商州霜杀麦。

六年八月,大同、太原霜杀禾。

七年四月,济南路陨霜杀麦。五月,般阳路陨霜。

八年三月,济阳、滦城二县霜杀桑。八月,太原交城、阳曲、管州、岚州,大同怀仁陨霜杀稼。

九年三月,河间、益都、般阳属县陨霜杀桑。清、莫、沧、献四州霜杀桑一百四十一万七十余本,坏蚕一万二千七百余箔。

十年七月,大同浑源县霜杀禾。八月,绥德州米脂县霜杀禾二百八十顷。

至大元年八月,大同陨霜杀禾。大名路陨霜。

四年七月。大宁等路陨霜。

皇庆二年三月,济宁霜杀桑。

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路,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陨霜杀桑。闰三月,济宁、汴梁等路,及陇州、开州、青城、渭源诸县霜杀桑,无蚕。七月,冀宁陨霜杀禾。

四年夏,六盘山陨霜杀禾五百余顷。

五年五月,雄州归信县陨霜。

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陨霜。七年八月,益津县雨黑霜。

至治二年五月,辽东路陨霜。

三年七月,冀宁曲阳县、大同路大同具、兴和路咸宁县陨霜。八月。袁州宜春县陨霜杀禾。

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大雪,民饥。

至顺元年二月,京师大霜,昼霿。闰七月,奉元西和州,宁夏应理州、鸣沙州,巩昌静宁、邠、会等州,凤翔麟游,大同山阴,晋宁潞城、隰州等县陨霜杀禾。

三年八月,浑源、云内二州陨霜杀禾。

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结冻如琉璃。

七年八月,卫辉陨霜杀禾。九月三日,温州大雪。

十年春,彰德大寒,近清明节,雨雪三尺,民多冻馁而死。

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钧州大雨彗,密县平地雪深三尺余。

十三年秋,邵武光泽县陨霜杀禾。

二十三年三月,东平路须城、东阿、阳谷三县陨霜杀桑,废蚕事。八月,钧州密县陨霜杀菽。

二十七年三月,彰德大雪,寒甚于冬,民多冻死。五月辛巳,大同陨霜杀麦。秋,冀宁路徐沟、介休二县雨雪。十二月,奉元路咸宁县井水冰。

二十八年四月,李元陨霜杀菽。

中统二年四月。雨雹。

三年五月,顺天、平阳、真定、河南等郡雨雹。

四年七月,燕京昌平县,景州蓚县,上都路兴、松、云三州雨雹害稼。

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济南、太原等路雨雹。

四年三月,夏津县大雨雹。

五年六月,中山大雨雹。

六年二月,兴国雨雹,大如马首,杀禽兽。七月,西京大同县雨雹。

七年五月,河内县大雨雹。

十五年闰十一月,海州赣榆县雨雹伤稼。

十六年,保定等二十余路雨雹。

十九年八月,雨雹,大如鸡卵。

二十年四月,河南风雷雨雹害稼。五月,安西路风雷雨雹。八月,真定元氏县大风雹,禾尽损。

二十二年七月,冠州雨雹。

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兴中等处雨雹。是岁,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巩昌等路雨雹。

二十五年三月,灵璧、虹县雨雹,如鸡卵,害麦。五月,孟州乌河川雨雹。十二月,灵寿、阳曲、天成等县雨雹。

二十六年夏,平阳、在同、保定等路大雨雹。

二十七年四月,灵寿、元氏二县大风雹。六月,棣州厌次、济阳二县大风雹,伤禾黍菽麦桑枣。

二十九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雨雹。

三十年六月,易州雨雹。

三十一年四月,即墨县雨雹。五月,密州路诸城、大都路武清雨雹。七月,阳信县雨雹。真定路南宫、新河、易水、涞水等县雨雹。八月,德州德安县大风雨雹。

元贞元年五月。巩昌金州、会州、和州雨雹大,无麦禾。七月,隆兴路雨雹。

元贞二年五月,河中猗氏县雨雹。六月,大同、隆兴咸宁县,顺德邢台县,太原交河、离石、寿阳等县雨雹。七月,太原、怀孟、武陟县雨雹。

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雨雹害稼。

二年二月,檀州雨雹。八月,彰德安阳县雨雹。

三年八月,隆兴、平滦、大同、宣德等路雨雹。

四年三月,宣州泾县、台州临海县风雹。五月,同州、平滦、隆兴雹。

五年七月,雨雹。

八年五月,大宁路建州,蔚州灵仙县雨雹。太原、大同、隆兴属县阳曲、天成、怀安、白登风雹害稼。八月,管州、岚州、交城、阳曲、怀仁等县雨雹。

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路大雨雹,害稼。

十年四月,郑州管城县风雹,大如鸡卵,积厚五寸。五月,大雨雹。七月,宣德县雨雹。

十一年五月,建州雨雹。

至大元年四月,般阳新城县、济南厌次县、益都高苑县大风雨雹。五月,管城县大雹,深一尺,无麦禾。八月,大宁县雨雹害稼,毙人畜。

二年三月,济阴、定陶等县雨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县雨雹、延安神木县大雹一百余里,毙人畜。

三年四月,灵寿、平阴等县雨雹。四年四月,南阳雨雹。闰七月,大同宣宁县雨雹。

皇庆元年四月,大名浚州、彰德安阳县、河南孟津县雨雹。六月,开元路风雹害稼。

二年七月,冀宁平定州雨雹。景州阜县风雹。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

延祐元年五月,肤施县大风雹,损稼并伤人畜。六月,宣平,仁寿、白登等县雨雹。

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路雹害稼。

三年五月,蓟州雹,深一尺。

五年四月,凤翔府雹伤麦禾。

六年六月,大同雨雹,大如鸡卵。晋阳、西凉、钧州、阳翟、新郑、密等县大雨雹。七月,巩昌陇西县雹害稼。

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风雨雹。

至治元年六月,武州雨雹害稼。永平路大雹,深一尺,害稼。七月,真定、顺德、大同等路雨雹。

二年四月,泾州泾川县雨雹。六月,思州大风雨雹。

三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大木。十三月,辽阳雨雹。

泰定元年五月,冀宁阳曲县雨雹伤稼。思州龙泉县雨雹伤麦。六月,顺元、太平军、定西州、宣德府、巩昌县及八番等处雨雹。七月,龙庆路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三尺余。八月,大同白登县雨雹。十二月,延安路雹。

二年四月,奉元白水县雨雹。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道县雨雹。六月,兴州、鄜州、静宁州及成纪、通渭、白水、肤施、安塞等县雨雹。七月,檀州,延安鄜州、绥德、巩昌等路,八月,大都路檀州、巩昌府静宁县、延安州路安塞县,九月,檀州,并雨雹。

三年六月,巩昌路大雨雹。中山府安喜县、乾州永寿县雨雹。七月,完州,房山、宝坻、玉田等县大风雹,折木伤稼。八月,龙庆州雨雹一尺,大风损稼。

四年五月,常州、淮安二路,宁海州大雨雹。六月,中山雨雹。七月彰德汤阴县,冀宁定襄县,大同武、应州雨雹害稼。

致和元年四月,浚州、泾州大雹伤麦禾。五月,冀宁阳曲县、威州井陉县雨雹。六月,泾川、汤阴等县大雨雹。大宁、永平属县雨雹。

天历二年七月,大宁惠州雨雹。八月,冀宁阳曲县大亩,如鸡卵,害稼。

三年七月,顺州、东安州及平棘、肥乡、曲阳、行唐等县风雹害稼。开元路雨雹。

至顺二年七月,冀宁路雨雹。十二月,冀宁清源县雨雹。是年,黄梅县雨雹。

三年五月。甘州雨雹。

元统元年三月戊子,绍兴萧山县大风雨雹。拔木仆屋,杀麻麦,毙伤人民。

二年二月甲子,塞北东凉亭雨雹。

后至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

二年八月甲戌朔,高邮宝应县大雨雹。是时,淮浙皆旱,唯本县濒河田禾可刈、悉为雹所害,凡田之旱者,无一雹及之。四年四月癸巳。清州八里塘雨雹,大过于拳,其状有如龟者,有如小儿形者,有如狮象者,有如环槊者,或椭如卵,或圆如弹,玲珑有窍,色白而坚,长老云:“大者固常见之,未有形状若是者。”

至正二年五月,东平路东阿县雨雹,大者如马首。

三年六月,东平阳谷县雨雹。

六年二月辛未,兴国路雨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畜甚众。五月辛卯,绛州雨雹,大者二尺余。

八年四月庚辰,钧州密县雨雹,大如鸡子,伤麦禾。龙兴奉新县大雨雹,伤禾折木。八月己卯,益都临淄县雨雹,大如杯盂,野无青草,赤地如赭。

九年二月,龙兴大雨雹。

十年五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十一年四乙已,彰德雨雹,大如斧,时麦熟将刈,顷刻亡失,田畴坚如筑场,无秸粒遗留,其地广三十里,长百余里,树木皆如斧所劈,伤行人、毙禽畜甚众。五月癸丑,文水县雨雹。

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县雨雹伤麦禾及桑。

十四年六月。蓟州雨雹。

十七年四月,济南大风雨雹。八月,庆阳镇原州大雨雹。

十九年四月,莒州蒙阴县雨雹。五月,通州及益都临朐县雨雹害稼。

二十年五月,蓟州遵化县雨雹终日。

二十一年五月,东平雨雹害稼。

二十二年八月,南雄雨它如桃李实。

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县雨雹,大如鸡子,损豆麦。七月,京师及隰州永和县大雨雹害稼。

二十五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雨雹,大如拳,小如鸡子,二麦不登。

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永州城中昼晦,鸡栖于埘,人举灯而食,既而大雨雹。逾时方明。五月,益都大雷雨雹。七月,冀宁徐沟县大风雨雹。拔木害稼。

二十八年六月,庆阳府雨雹,大如盂,小者如弹丸,平地厚尺余,杀苗稼,毙禽兽。

太祖五年冬,大雷。

至顺三年五月己巳,天鼓鸣于西北。

至正三年秋,兴国路永兴县雷,击死粮房帖书尹章于县治。

七年五且庚戌,台州路黄岩州海滨无云而雷。冬,卫辉路天鼓鸣。

十年六月戊申,广西临桂县无云而雷,震死邑民瘳广达。十二月庚子,汾州孝义县雷雨。

十一年十二月,台州大雨震雷。

十二年三月丙午,宁国路无云而雷。

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师无云而雷,少顷有火坠于东南。怀庆路河内县及河南府天鼓鸣于东北。是日,怀庆之修武、潞州之渡垣县皆无云而雷,声震天地。是月,汾州雷雨。

十四年十二月,孝义县雷雨。

十九年二月,台州大雷电。

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温州乐清县雷。

二十二年十月,大雨雷电。

二十四年,雷击延春阁西脊。

二十七年乙未夜,晋宁路绛州天鼓鸣空中,如闻战斗之声。十月,奉元路雷电。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师大雨,有鱼随雨而落,长尺许,人取而食之。

至元二十年,有苍龙见卫辉农家。

后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汀州长汀县蛟出,大雨骤至,平地涌水,深三丈余,漂没民居八百余家,坏田二百余顷。

至正十五年七月,嘉兴城东,白龙见,烈风暴雨。

十七年六月癸酉,温州有龙斗于乐清江中,飓风大作,所至有光如球,死者万余人。八月癸丑,祥符县西北有青白二龙见,若相斗之势,良久而散。

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广西贵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长四尺许,军民聚观杀之。

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黄龙见于咸宁井中。

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寝殿新鹙井成,有龙自井而出,光焰烁人,宫人震慑仆地。又宫墙外长庆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内大槐树有龙缠绕其上,良久飞去,树皮皆剥。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中统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产三男。

至元元年,黄冈民妇生男狗头。

二年正月,武城具王甲委崔,一产三男。

八年,昌黎县民生子,中夜有光,或以为非常。帝曰:“何幸生一好人,毋嫉也。”

十年八月,甲寅,凤翔宝鸡县刘铁牛妻,一产三男。

二十年二月,高州张丑妻李氏,一产四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

二十二年四月,江陵县民张二妻,一产三男。

二十八年九月,襄阳南漳县民李氏妻黄,一产三子。

大德元年五月,遂宁州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十一月,辽阳打雁孛兰奚户那怀妻和里迷。一产四男。

四年,宝应县民孙奕妻朱氏,一产三男。

十年正月,江州湖口县赵丙妻甘氏,一产四男。

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纪县赵思直妻张氏,一产三子。

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当涂县杨太妻吴氏,一产三子。

至元元年正月,云南妇人一产三男。又广西师宗州□生妻适和,一产三男。汴梁祥符县市中一乞丐妇人,忽生髭须。

二年四月,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狗头人身,即死。

至正九年四月,枣阳民张氏妇,生男,甫及周岁,长四尺许,容貌异常,皤腹臃肿,见人辄嬉笑,如世俗所画布袋和尚云。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民王马驹妻赵氏,一产三男。六月,亳家务李润妻张氏,一产三男。

至正三年秋,建宁浦城县民豕生豚,二层八足。

十一年,镇江民家豕生豚,如象形。

十二年,江宁陆氏家一猪生十四豚,内一豚,人首豕身。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民家膊豕生豚,一首二身八蹄二尾。又海盐赵氏宰猪,小肠忽如蛇,宛延而走,及里许方止。

至元七年四月壬午,檀州雨黑霜。

元贞二年,处州天雨米,黑色。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黑霜。

延祐七年八月,益津路雨黑霜。

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

十一年十月,天雨黑子于饶州,衢州亦如之。十二月,建宁浦城雨黑子。

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黑气亘天。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气环绕郡城。

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

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版权声明】

《志第十 五行上》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八 天文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八 天文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 五行上-新元史

志第十 五行上 太祖十四年夏,西征,大雨雪。帝疑之,耶律楚材进曰:“克敌之征也,明年冬,震雷。帝又疑之,楚材曰:“西域主将死矣。”已而,皆然。夫天之垂戒,无分于夷夏,

志第九 天文下-新元史

志第九 天文下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下惠宗元统元年正月癸酉,太白昼见。二月戊戌,复如之。己亥,填星退犯太微东垣上相。丙辰。太阴犯天江下星。三月戊寅,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志第十 五行上

太祖十四年夏,西征,大雨雪。帝疑之,耶律楚材进曰:“克敌之征也,明年冬,震雷。帝又疑之,楚材曰:“西域主将死矣。”已而,皆然。夫天之垂戒,无分于夷夏。夷夏虽殊族姓,又无不知天变之可畏者。或乃疑其附会失实,不亦妄乎!抑吾观楚材之占侯,虽验于已事,然准以《洪范》五行之说,皆不合。于是又知禨祥术数之学,或别有所承,而不必尽轨于经传也。然考天变以征人事,则岂有外于《洪范》之大义者哉!作《五行志》。《洪范》曰:“水曰润下。”失润下之性时,则有水潦及霜雪、冰雹、震雷之变,鱼孽、龙蛇之孽,鼓妊人,痾豕祸,其征为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至元元年,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东平、济南等路大水。四年五月应州大水。五年八月,亳州大水。六年十二月,献、莫、清、沧四州及丰州、浑源县大水。九年九月,南阳、怀孟、卫辉、顺天等路,洺、磁、泰安、通、滦等州淫雨,河水并溢,圯田庐,害稼。十三年十二月,济宁及高丽沈州水。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损稼。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县水。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水。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年县水。八月,濮州、东平、济宁、磁州水。十八年二月,辽阳懿州、盖州水。十一月,保定清苑县水。十九年,江南水。二十年六月,太原、怀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坏民田一千六百七十余顷。卫辉路清河溢,损稼。南阳府唐、邓、裕、嵩四州河水溢,损稼。十月,涿州巨马河溢。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间、滨、棣大水。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间、顺德、济南等路河水坏田三千余顷。高邮、庆元大水,伤人民七百九十五户,坏庐舍三千九十区。二十三年三月,雄、霸二州及保定诸县水。六月,安西路华州华阴县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余。杭州、平江二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七千二百顷。大都涿、漷、檀、顺、蓟五州,汴梁、归德七县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五处。二十四年三月,汴梁河水溢。六月,霸州益津县雨水。九月,东京谊、静、威远、婆娑路等路水。十一月,大都路水。二十五年二月,大都水。四月,浑河决。杭州、平江、湖州、秀州大水。五月,河决襄邑。平江路水。七月,御河溢,胶州大水,民采橡为食。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跻河溢,害稼。二十六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御河溢。六月,平滦路水,坏田稼一千一百顷。八月,霸州大水。二十七年正月,甘州、无为路大水。五月,江阴州大水。六月,河溢太康县,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亩。七月,泉州及怀孟路武陟、汴梁路祥符县皆大水。江西赣、吉、袁、瑞、建昌、抚水、皆溢。魏县御河益。八月,沁水溢。广州清远县水。九月,御河决。十月,江阴、宁国大水。十一月,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二县,陈、颍二州。大被其患。易水溢,雄、莫等州皆受其患。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水。八月浙东婺州水。九月,平滦、保定、河间三路大水。二十九年五月,龙兴路南昌、新建、进贤三县水。闰六月,镇江、常州、平江、嘉兴、湖州、松江、绍兴等路府水。扬州、宁国、太平三路大水。岳州华容县水。河西务水。三十年五月,深州静安县大水。九月,恩州水。十月。平滦路水。三十一年五月,峡州路大水。八月,赵州宁晋县水。十月,辽阳路水。元贞元年五月,建康溧阳州,太平当涂县,镇江金坛、丹徒等具,常州无锡州,平江长洲县,湖州乌程县,鄱泪余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乡等县水。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济阴、兖州磁阳等县水。历城县大清河水溢,坏民居。七月,辽东利州、大都武卫屯田水。八月,平江、安丰等路大水。九月,庐州、平江二路大水。二年五月,太原平晋县,献州交河、乐寿二县。莫州任丘、莫亭等县,湖南醴陵州水。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兴三县水,坏民田七千余顷。晋州鼓城、获鹿、槀城等县,保定葛城、归信、新安、束鹿等县,汝宁颍州,济宁沛县,扬、庐、岳、澧四路,建康、太平、镇江、常州,绍兴五路水。七月,彰德、真定、曹州、滨州水。八月,棣州、曹州水。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十月。河决开封县。十二月,江陵潜江县,沔阳玉沙县,淮安海宁朐山、盐城等县水。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三县,河南许州临颍,郾城等县,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五月,河决汴粱,发民夫三万五千塞之。漳水溢,害稼。龙兴、南康、澧州、南雄、饶州五路水。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一万八千五百区。七月,彬州耒阳县、衡州酃县大水,溺死三百余人。九月,温州平阳、瑞安二州水,溺死六千八百余人。十一月常德武陵县大水。二年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路、归德府,并大名、东昌、平滦等路水。三年八月,河间路水。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路、通、蓟、二州水。六月,归钵睢州大水。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间属州水。宁海州水。六月,济宁、般阳、益都、东平、济南、襄阳、平江七路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五百余户。辽阳大宁路水。八月,平、滦二州雨,滦河溢。顺德路水。六年四月,上都水。五月。济南路大水。归德府徐州、邳州睢宁县雨五十日,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东安州浑河溢,坏民田一千八十余顷。六月,广平路大水。七年五月,济南、河间等路水。六月,辽阳、大宁、平滦、昌国、沈阳、开元六路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修武、河阳、新野、兰阳等县赵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辽河皆溢。台州风水大作,宁海、临海二县死者五百五十人。八年五月,太原阳武县、卫辉获嘉县、汴梁祥符县河溢,大名滑州、浚州雨水,坏民田六百八十余顷。八月潮阳飓风海溢,漂民庐舍。九年六月,汴梁武阳县思齐口河决。东昌博平、堂邑二县水。潼川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龙兴、抚州、临川三路水。七月,沔阳玉沙县江溢。峄州水。扬州泰兴县、淮安山阳县水。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大名元城县大水。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平江、嘉兴二路水,害稼。六月,保安满城、清苑二县水。大名、益都等路大水。定兴县水。七月,平江路大风,海溢。吴江州大水。十一年六月,静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县水。七月,冀宁文水县汾水溢。十一月,杭州、平江水。卢龙、滦河、迁安、昌黎、抚宁等县水。至大元年五月,宁夏水。六月,益都水。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暴决入城,漂庐舍,死者十有八人。真定路大水,入南门,下注槀城,死者百七十人。彰德、卫辉二路水,损稽田五千三百七十顷。九月,泰安大水。十一月,河南水。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又决汴梁封丘县。三年六月,洧州、郾城、汶上三县水。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七月,循州、惠州大水,漂庐舍二百九十区。四年六月,大都三河县、潞县,河东祁县、怀仁县,永平丰盈屯大水。七月,东平、济宁、般阳、保定等路大水。江陵松滋县、桂阳临武县水。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河溢。六月,大宁,水达达路水,朱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八月,松江府大风,海水溢。宁国路泾县水。二年五月,辰州沅陵县水。六月,涿州范阳县,东安州、宛平县,固安,霸州益津、永清,藁城等县水,坏田七千六百九十余顷。河决陈、亳、睢三州,开封、陈留等县。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大风,海溢。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人。六月,涿州范阳、房山二县浑河溢,坏民田四百九十余顷。七月,沅陵、卢溪二县水。八月,肇庆、武昌、岳州、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临江、袁州、建昌、赣州、安丰、抚州、台州等路水。十二月,汴粱、南阳、归德、汝宁、淮安水。二年正月,浑河决。六月,河决郑州,坏汜水县治。七月,郑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三年四月,颍州泰和县河溢。七月,婺源州大水,溺死者五千三百余人。四年正月,解州盐池水。二月,曹州水。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大水。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水溢,坏民田二千七百余顷。益都、般阳、济南、东平、济宁等路,曹、濮、泰安、高唐等州大水。害稼。辽阳,广宁、沈阳、开元等路水。大名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八千顷。归德、汴梁府,汝宁、彰德、真定、保定、卫辉、南阳等路大水。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顷。城父县水。六月,棣州、德州大水,坏田四千六百余顷。七月,江陵县水。上蔡、汝阳、西平等县水。八月,霸州文安、大城二县滹沱河溢,害稼。河间路水。汾州平遥县水。是岁,河决汴梁原武县。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三万余户。七月,蓟州平谷、渔阳二县,顺州邢台、沙河二县,大名魏县,永平义丰县大水。彰德临漳县漳水溢。大都固安州、东安州、宝坻县,真定元氏县,淮安清河、山阳等县水。东平、东昌二路,高唐、曹、濮等州水,害稼,乞里吉思部江水溢。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雷州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顷。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溢。十月,辽阳、肇庆等路水。二年二月,濮州大水。五月仪封县河溢。闰五月,睢阳县亳社屯大水,六月,奉元漷县,漷州新平、上蔡二县水。八月,庐州六安、舒城二县水。十一月,平江路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三年五月,东安州水,坏民田一千五百余顷。真定武邑县水害稼。六月,大都永清县雨水,损田四百顷。七月氵寇州雨水害稼。九月,漳州、建昌、南康等路水。泰定元年五月,漷州、固安州水。陇西县大雨水,漂死者五百余家。龙庆路雨水伤稼。六月,益都、济南、般阳、东昌、东平、济宁等路三十有二县。曹、濮、高唐、德州等处十县淫雨,水深丈余,漂没田庐。大同浑源河溢,陈、汾、顺、晋、恩、深六州雨水害稼。真定滹沱河溢,漂民庐舍。陕西大雨,渭水及黑水河溢。损民庐舍。渠州江水溢。七月,真定、河间、保定、广平等路三十有七县大雨水五十余日,害稼。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顺德路任县漷水溢。奉元朝邑县、曹州楚丘县、开州濮阳县河溢。九月,延安路洛水溢。奉元长安县大雨。沣水溢。濮州馆陶县水。十二月,杭州盐官州海水大溢,坏堤堑,侵城郭,有司以石囤木柜捍之不止。二年正月,大都宝坻县、肇庆高要县雨水。巩昌路水。闰正月,雄州归信县大水。二月,甘州路大雨水,漂没行帐孳畜。三月,咸平府清、氵寇二河合流,失故道。隳提堰。四月,涿州房山、范阳二县水。岷、洮、文、阶四川雨水。五月,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高邮兴化、江陵公安水。浙西江湖水溢。河溢汴梁,被灾者十有五县。六月,通州三河县大雨,水丈余。冀宁路汾河溢。潼江府绵江、中江水溢入城,深丈余。卫辉汲县、归德宿州大水。济宁路虞城、砀山、单父、丰、沛五县水。七月,睢州河决。八月,霸州、涿州,永清、香河二县大水,伤稼九千五十余顷。九月,开元路三河溢,没民田。坏庐舍。十月,宁夏鸣沙州大雨水。曹州属县水。十月,常德路水。三年正月,恩州水。二月,归德府河决。六月,大同县大水。汝宁光州水。大昌屯河决。七月,河决郑州,漂没阳武等县民一万六千五百余家。东安、檀、顺、漷四州雨,浑河决,温榆水溢,伤稼。延安路肤施县水。漂民居九十余户。八月,盐官州大风海溢,捍海堤崩,广三十余里,袤二十里,徙居民千二百五十家以避之。真定蠡州,奉元蒲城县,无为州,历阳、含山等县水。九月,平遥县汾水溢。扬州、宁国、建德诸属县水。十一月,崇明州三沙镇海溢,漂民居五百家。十二月,辽东大水。大宁路瑞州大水,坏民田五千五百顷,庐舍八百九十所,溺死者百五十人。四年正月,盐官州潮水大溢,捍海堤崩二千余步。三月,浑河决。五月,睢州河溢。六月,大都东安、固安、通、顺、蓟、檀、漷七州,永清、良乡等县雨水。七月,上都云州大雨。北山黑水河溢。云安县水。衢州大水。八月,汴梁扶沟、兰阳二县河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余家。济宁虞城县河溢。伤稼。滹沱河溢。崇明州海门县海溢。十二月,夏邑县河溢。汴粱中牟,开封、陈留三县,归德邳、宿二州雨水。致和元年三月,盐官州海堤崩,遣使祷祀,造浮图二百十六,用西僧法厌之。河决砀山、虞城二县。四月,盐官州海溢,益发军民塞之,宦百囤二十九里。广宁路大水。崇明州海溢。六月,南宁、开元、永平等路水。河间临邑县雨水。益都、济南、般阳、济宁、东平等路三十县,濮、德、泰安等州九县,雨水害稼。七月,广西两江诸州水。天历元年八月,杭州、嘉兴、平江、湖州、建德、镇江、池州、太平、广德九路水。没民田万四千余顷。二年六月,大都东安、通、蓟、霸四川,河间靖海县雨水害稼。永平昌国诸屯水。至顺元年六月,河决大名路长垣、东明二县,没民田五百八十余顷。曹州、高唐等州水。前后武卫屯田水。七月,海潮溢,漂没河间运司盐二万六千七百引。闰七月,平江、嘉兴、湖州、松江三路一州大水,坏民田三万六千六百余顷,被灾者四十万五千五百余户。杭州、常州、庆元、绍兴、镇江、宁国等路,望江、铜陵、长林、宝应、兴化等县水,没民田一万三千五百余顷。大都、保定、大宁、益都展州县水。二年四月,潞州潞城县大雨水。五月,河间莫亭县、宁夏河渠县、绍庆彭水县及德安屯田水。六月,大都、保安、真定、河间、东昌诸路水。彰德属县漳水决。十月,吴江州大风,太湖水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七十余家。十二月,深州、晋州水。三年三月,奉元朝邑县洛水溢。五月,汴梁河水溢。江都、泰兴、云梦、应城等县水。滹沱河决,没河间清州等处屯田。汾州大水。六月,无为州、和州水。九月,莒、沂二州及泰安奉符县、济宁鱼台县,曹州楚邱县。平江、常州、镇江三路皆大水。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河溢,害稼。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泾河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河南水灾。泉州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七月,潮州大水。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二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路属县皆水。瑞州路水。三月,山东霖雨,水涌。四月,东平、益都水。五月。镇江路水。宣德府大水。六月,淮水涨,漂山阳县境内民畜房舍。九月,吉安路水。至元元年,河决汴梁封丘县。二年五月,南阳邓州大水。六月,泾水溢。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大水。三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广西贺州大水害稼。六月,卫辉淫雨至七月,丹沁、二河泛涨,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余,漂没人民房舍田禾甚众。民栖于树上,达鲁花赤僧家奴以舟载饭食之,移老弱居城上,日给廪食,月余水方退。汴梁兰阳、尉氏二县,归德府皆河水泛溢。黄州及衢州常山县皆大水。四年正月,河决曹州,又决汴梁。五月,吉安永丰县大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六月,邵武大水,城市皆洪流,漂沿溪民居殆尽。五年五月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大水,平地深三丈许,损民居八百家,坏民田二百顷,溺死者八千余人。七月,沂州沂、沐二河暴涨,决堤防,害田稼。邵武光泽县大水。常州宜兴州山水出,高一丈,坏民居。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县及福州路福宁州皆大水。五月甲子,庆元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平地,溺死人甚众。六月,衢州西安、龙游二县大水。庚戌,处州松阳、龙泉二县积雨,水涨入城中,深丈余,溺死五百余人。遂昌县尤甚,平地三丈余。桃源乡山崩,压溺人民五十三家,死者三百六十余人。秋,河北大水。七月壬子,延平南平县淫雨,水泛涨,溺死百余人,损民居三百余家,坏民田二顷七十余亩。乙卯,奉元路悛屋县河水溢,漂溺居民。八月甲午,卫辉大水,漂民居一千余家。十月,河南府宜阳县大水,漂民居,溺死者众。至正元年,汴粱钧州大水,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溺死一千六百余人。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大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淹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汉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大水。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漂民后,溺死者甚众。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涑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溢。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复至。八年正月辛亥,河决,淹济宁路。四月,平江、松江大水。五月庚子,广西山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壬子,宝庆大水。乙卯。钱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数丈余,沿江民皆迁居以避之。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十年五月,龙兴瑞州大水。六月乙未,灵州灵石县雨水暴涨,决堰,漂民居甚众。七月,汾州平遥县汾水溢。静江荔浦县大水害稼。十一年夏,龙兴南昌、新建二县大水。安庆桐城县雨水泛涨。花生、龙源二山崩,冲决县东大河,漂民居四百余家。七月,冀宁跻平晋、文水二县大水,汾河泛溢东西两岸,漂没田禾数百顷。河决归德府永城县,坏黄陵冈岸。静江路大水,决南北二渠。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溧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衢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七月丁卯,泉州海水日三潮。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民居,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山东大水。十七年六月,大雨,漳河溢,广平路皆水。秋,蓟州五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广东惠州、广西贺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圯城墙,漂田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寿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瀍水溢,深四丈许,漂东关居民故百家。秋七月,汾州介休县汾水溢。蓟州四县、卫辉、汴粱钧州俱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者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境七百余里亦如之。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黄河清,自孟津东柏谷至汜水县蓼子谷,上下八十余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元贞元年闰四月,兰州上下三百余里,河清三日。至正十四年正月甲子朔,汴粱城东汴河冰作五色花草,三月方解。十九年,郑州黄河清,长数里。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荥泽二县。黄河清三日。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县至绛州垣,曲县二百里,河清七日,新安县亦如之。十二月,冀宁路石州河水清,至明年春冰泮始如故。二十四年夏,卫辉路黄河清。中统二年五月,西京、宣德陨霜杀禾。三年五月,宣德、咸宁等路陨霜。八月,河间、平滦等路陨霜害稼。四年四月,武州陨霜杀麦禾。至元二年八月,太原陨霜害稼。四月,檀州陨霜。八年七月,巩昌会、兰等州霜杀稼。十七年四月,海宁州及益都路陨霜。二十一年三月,山东陨霜,杀桑蚕尽死,被灾者三万余家。二十六年七月,济南棣州损霜杀菽。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平阳、太原陨霜杀禾。十一月,兴、松二州及兴隆路亦如之。二十九年三月,济南、般阳等路及恩州属县霜杀桑。元贞二年八月,金、复州陨霜杀禾。大德五年三月,汤阴县霜杀麦。五月,商州霜杀麦。六年八月,大同、太原霜杀禾。七年四月,济南路陨霜杀麦。五月,般阳路陨霜。八年三月,济阳、滦城二县霜杀桑。八月,太原交城、阳曲、管州、岚州,大同怀仁陨霜杀稼。九年三月,河间、益都、般阳属县陨霜杀桑。清、莫、沧、献四州霜杀桑一百四十一万七十余本,坏蚕一万二千七百余箔。十年七月,大同浑源县霜杀禾。八月,绥德州米脂县霜杀禾二百八十顷。至大元年八月,大同陨霜杀禾。大名路陨霜。四年七月。大宁等路陨霜。皇庆二年三月,济宁霜杀桑。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路,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陨霜杀桑。闰三月,济宁、汴梁等路,及陇州、开州、青城、渭源诸县霜杀桑,无蚕。七月,冀宁陨霜杀禾。四年夏,六盘山陨霜杀禾五百余顷。五年五月,雄州归信县陨霜。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陨霜。七年八月,益津县雨黑霜。至治二年五月,辽东路陨霜。三年七月,冀宁曲阳县、大同路大同具、兴和路咸宁县陨霜。八月。袁州宜春县陨霜杀禾。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大雪,民饥。至顺元年二月,京师大霜,昼霿。闰七月,奉元西和州,宁夏应理州、鸣沙州,巩昌静宁、邠、会等州,凤翔麟游,大同山阴,晋宁潞城、隰州等县陨霜杀禾。三年八月,浑源、云内二州陨霜杀禾。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结冻如琉璃。七年八月,卫辉陨霜杀禾。九月三日,温州大雪。十年春,彰德大寒,近清明节,雨雪三尺,民多冻馁而死。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钧州大雨彗,密县平地雪深三尺余。十三年秋,邵武光泽县陨霜杀禾。二十三年三月,东平路须城、东阿、阳谷三县陨霜杀桑,废蚕事。八月,钧州密县陨霜杀菽。二十七年三月,彰德大雪,寒甚于冬,民多冻死。五月辛巳,大同陨霜杀麦。秋,冀宁路徐沟、介休二县雨雪。十二月,奉元路咸宁县井水冰。二十八年四月,李元陨霜杀菽。中统二年四月。雨雹。三年五月,顺天、平阳、真定、河南等郡雨雹。四年七月,燕京昌平县,景州蓚县,上都路兴、松、云三州雨雹害稼。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济南、太原等路雨雹。四年三月,夏津县大雨雹。五年六月,中山大雨雹。六年二月,兴国雨雹,大如马首,杀禽兽。七月,西京大同县雨雹。七年五月,河内县大雨雹。十五年闰十一月,海州赣榆县雨雹伤稼。十六年,保定等二十余路雨雹。十九年八月,雨雹,大如鸡卵。二十年四月,河南风雷雨雹害稼。五月,安西路风雷雨雹。八月,真定元氏县大风雹,禾尽损。二十二年七月,冠州雨雹。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兴中等处雨雹。是岁,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巩昌等路雨雹。二十五年三月,灵璧、虹县雨雹,如鸡卵,害麦。五月,孟州乌河川雨雹。十二月,灵寿、阳曲、天成等县雨雹。二十六年夏,平阳、在同、保定等路大雨雹。二十七年四月,灵寿、元氏二县大风雹。六月,棣州厌次、济阳二县大风雹,伤禾黍菽麦桑枣。二十九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雨雹。三十年六月,易州雨雹。三十一年四月,即墨县雨雹。五月,密州路诸城、大都路武清雨雹。七月,阳信县雨雹。真定路南宫、新河、易水、涞水等县雨雹。八月,德州德安县大风雨雹。元贞元年五月。巩昌金州、会州、和州雨雹大,无麦禾。七月,隆兴路雨雹。元贞二年五月,河中猗氏县雨雹。六月,大同、隆兴咸宁县,顺德邢台县,太原交河、离石、寿阳等县雨雹。七月,太原、怀孟、武陟县雨雹。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雨雹害稼。二年二月,檀州雨雹。八月,彰德安阳县雨雹。三年八月,隆兴、平滦、大同、宣德等路雨雹。四年三月,宣州泾县、台州临海县风雹。五月,同州、平滦、隆兴雹。五年七月,雨雹。八年五月,大宁路建州,蔚州灵仙县雨雹。太原、大同、隆兴属县阳曲、天成、怀安、白登风雹害稼。八月,管州、岚州、交城、阳曲、怀仁等县雨雹。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路大雨雹,害稼。十年四月,郑州管城县风雹,大如鸡卵,积厚五寸。五月,大雨雹。七月,宣德县雨雹。十一年五月,建州雨雹。至大元年四月,般阳新城县、济南厌次县、益都高苑县大风雨雹。五月,管城县大雹,深一尺,无麦禾。八月,大宁县雨雹害稼,毙人畜。二年三月,济阴、定陶等县雨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县雨雹、延安神木县大雹一百余里,毙人畜。三年四月,灵寿、平阴等县雨雹。四年四月,南阳雨雹。闰七月,大同宣宁县雨雹。皇庆元年四月,大名浚州、彰德安阳县、河南孟津县雨雹。六月,开元路风雹害稼。二年七月,冀宁平定州雨雹。景州阜县风雹。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延祐元年五月,肤施县大风雹,损稼并伤人畜。六月,宣平,仁寿、白登等县雨雹。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路雹害稼。三年五月,蓟州雹,深一尺。五年四月,凤翔府雹伤麦禾。六年六月,大同雨雹,大如鸡卵。晋阳、西凉、钧州、阳翟、新郑、密等县大雨雹。七月,巩昌陇西县雹害稼。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风雨雹。至治元年六月,武州雨雹害稼。永平路大雹,深一尺,害稼。七月,真定、顺德、大同等路雨雹。二年四月,泾州泾川县雨雹。六月,思州大风雨雹。三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大木。十三月,辽阳雨雹。泰定元年五月,冀宁阳曲县雨雹伤稼。思州龙泉县雨雹伤麦。六月,顺元、太平军、定西州、宣德府、巩昌县及八番等处雨雹。七月,龙庆路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三尺余。八月,大同白登县雨雹。十二月,延安路雹。二年四月,奉元白水县雨雹。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道县雨雹。六月,兴州、鄜州、静宁州及成纪、通渭、白水、肤施、安塞等县雨雹。七月,檀州,延安鄜州、绥德、巩昌等路,八月,大都路檀州、巩昌府静宁县、延安州路安塞县,九月,檀州,并雨雹。三年六月,巩昌路大雨雹。中山府安喜县、乾州永寿县雨雹。七月,完州,房山、宝坻、玉田等县大风雹,折木伤稼。八月,龙庆州雨雹一尺,大风损稼。四年五月,常州、淮安二路,宁海州大雨雹。六月,中山雨雹。七月彰德汤阴县,冀宁定襄县,大同武、应州雨雹害稼。致和元年四月,浚州、泾州大雹伤麦禾。五月,冀宁阳曲县、威州井陉县雨雹。六月,泾川、汤阴等县大雨雹。大宁、永平属县雨雹。天历二年七月,大宁惠州雨雹。八月,冀宁阳曲县大亩,如鸡卵,害稼。三年七月,顺州、东安州及平棘、肥乡、曲阳、行唐等县风雹害稼。开元路雨雹。至顺二年七月,冀宁路雨雹。十二月,冀宁清源县雨雹。是年,黄梅县雨雹。三年五月。甘州雨雹。元统元年三月戊子,绍兴萧山县大风雨雹。拔木仆屋,杀麻麦,毙伤人民。二年二月甲子,塞北东凉亭雨雹。后至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二年八月甲戌朔,高邮宝应县大雨雹。是时,淮浙皆旱,唯本县濒河田禾可刈、悉为雹所害,凡田之旱者,无一雹及之。四年四月癸巳。清州八里塘雨雹,大过于拳,其状有如龟者,有如小儿形者,有如狮象者,有如环槊者,或椭如卵,或圆如弹,玲珑有窍,色白而坚,长老云:“大者固常见之,未有形状若是者。”至正二年五月,东平路东阿县雨雹,大者如马首。三年六月,东平阳谷县雨雹。六年二月辛未,兴国路雨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畜甚众。五月辛卯,绛州雨雹,大者二尺余。八年四月庚辰,钧州密县雨雹,大如鸡子,伤麦禾。龙兴奉新县大雨雹,伤禾折木。八月己卯,益都临淄县雨雹,大如杯盂,野无青草,赤地如赭。九年二月,龙兴大雨雹。十年五月,汾州平遥县雨雹。十一年四乙已,彰德雨雹,大如斧,时麦熟将刈,顷刻亡失,田畴坚如筑场,无秸粒遗留,其地广三十里,长百余里,树木皆如斧所劈,伤行人、毙禽畜甚众。五月癸丑,文水县雨雹。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县雨雹伤麦禾及桑。十四年六月。蓟州雨雹。十七年四月,济南大风雨雹。八月,庆阳镇原州大雨雹。十九年四月,莒州蒙阴县雨雹。五月,通州及益都临朐县雨雹害稼。二十年五月,蓟州遵化县雨雹终日。二十一年五月,东平雨雹害稼。二十二年八月,南雄雨它如桃李实。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县雨雹,大如鸡子,损豆麦。七月,京师及隰州永和县大雨雹害稼。二十五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雨雹,大如拳,小如鸡子,二麦不登。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遥县雨雹。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永州城中昼晦,鸡栖于埘,人举灯而食,既而大雨雹。逾时方明。五月,益都大雷雨雹。七月,冀宁徐沟县大风雨雹。拔木害稼。二十八年六月,庆阳府雨雹,大如盂,小者如弹丸,平地厚尺余,杀苗稼,毙禽兽。太祖五年冬,大雷。至顺三年五月己巳,天鼓鸣于西北。至正三年秋,兴国路永兴县雷,击死粮房帖书尹章于县治。七年五且庚戌,台州路黄岩州海滨无云而雷。冬,卫辉路天鼓鸣。十年六月戊申,广西临桂县无云而雷,震死邑民瘳广达。十二月庚子,汾州孝义县雷雨。十一年十二月,台州大雨震雷。十二年三月丙午,宁国路无云而雷。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师无云而雷,少顷有火坠于东南。怀庆路河内县及河南府天鼓鸣于东北。是日,怀庆之修武、潞州之渡垣县皆无云而雷,声震天地。是月,汾州雷雨。十四年十二月,孝义县雷雨。十九年二月,台州大雷电。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温州乐清县雷。二十二年十月,大雨雷电。二十四年,雷击延春阁西脊。二十七年乙未夜,晋宁路绛州天鼓鸣空中,如闻战斗之声。十月,奉元路雷电。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师大雨,有鱼随雨而落,长尺许,人取而食之。至元二十年,有苍龙见卫辉农家。后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汀州长汀县蛟出,大雨骤至,平地涌水,深三丈余,漂没民居八百余家,坏田二百余顷。至正十五年七月,嘉兴城东,白龙见,烈风暴雨。十七年六月癸酉,温州有龙斗于乐清江中,飓风大作,所至有光如球,死者万余人。八月癸丑,祥符县西北有青白二龙见,若相斗之势,良久而散。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广西贵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长四尺许,军民聚观杀之。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黄龙见于咸宁井中。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寝殿新鹙井成,有龙自井而出,光焰烁人,宫人震慑仆地。又宫墙外长庆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内大槐树有龙缠绕其上,良久飞去,树皮皆剥。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中统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产三男。至元元年,黄冈民妇生男狗头。二年正月,武城具王甲委崔,一产三男。八年,昌黎县民生子,中夜有光,或以为非常。帝曰:“何幸生一好人,毋嫉也。”十年八月,甲寅,凤翔宝鸡县刘铁牛妻,一产三男。二十年二月,高州张丑妻李氏,一产四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二十二年四月,江陵县民张二妻,一产三男。二十八年九月,襄阳南漳县民李氏妻黄,一产三子。大德元年五月,遂宁州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十一月,辽阳打雁孛兰奚户那怀妻和里迷。一产四男。四年,宝应县民孙奕妻朱氏,一产三男。十年正月,江州湖口县赵丙妻甘氏,一产四男。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纪县赵思直妻张氏,一产三子。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当涂县杨太妻吴氏,一产三子。至元元年正月,云南妇人一产三男。又广西师宗州□生妻适和,一产三男。汴梁祥符县市中一乞丐妇人,忽生髭须。二年四月,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狗头人身,即死。至正九年四月,枣阳民张氏妇,生男,甫及周岁,长四尺许,容貌异常,皤腹臃肿,见人辄嬉笑,如世俗所画布袋和尚云。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民王马驹妻赵氏,一产三男。六月,亳家务李润妻张氏,一产三男。至正三年秋,建宁浦城县民豕生豚,二层八足。十一年,镇江民家豕生豚,如象形。十二年,江宁陆氏家一猪生十四豚,内一豚,人首豕身。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民家膊豕生豚,一首二身八蹄二尾。又海盐赵氏宰猪,小肠忽如蛇,宛延而走,及里许方止。至元七年四月壬午,檀州雨黑霜。元贞二年,处州天雨米,黑色。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黑霜。延祐七年八月,益津路雨黑霜。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十一年十月,天雨黑子于饶州,衢州亦如之。十二月,建宁浦城雨黑子。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黑气亘天。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气环绕郡城。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版权声明】

《志第十 五行上-新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一 五行中-新元史

志第十一 五行中 《洪范》曰:“火曰炎上”。失炎上之性,时则有火灾、草妖、羽虫之孽、羊祸。其征恒燠,其色赤,是为赤眚赤祥。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

铫王祭列传第十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铫王祭列传第十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铫王祭列传第十

  铫期王霸祭遵从弟肜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跸”,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行至信都,以期为裨将,与傅宽、吕晏俱属邓禹。徇傍县,又发房子兵。禹以期为能,独拜偏将军,授兵二千人,宽、晏各数百人。还言其状,光武甚善之。使期别徇真定宋子,攻拔乐阳、槁、肥累。

  从击王郎将?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陈,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乃因间说光武曰:“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统危殆,海内无所归往。明公据河山之固,拥精锐之众,以顺万人思汉之心,则天下谁敢不从?”光武笑曰:“卿欲遂前跸邪?”时,铜马数十万众入清阳、博平,期与诸将迎击之,连战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会光武救至,遂大破之,追至馆陶,皆降之。从击青犊、赤眉于射犬,贼袭期辎重,期还击之,手杀伤数十人,身被三创,而战方力,遂破走之。

  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时,檀乡、五楼贼入繁阳、内黄,又魏郡大姓数反复,而更始将卓京谋欲相率反鄴城。帝以期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期发郡兵击卓京,破之,斩首六百余级。京亡入山,追斩其将校数十人,获京妻子。进击繁阳、内黄,复斩数百级,群界清平。督盗贼李熊,鄴中之豪,而熊弟陆谋欲反城迎檀乡。或以告期,期不应,告者三四,期乃召问熊。熊叩头首服,愿与老母俱就死。期曰:“为吏傥不若为贼乐者,可归与老母往就陆也。”使吏送出城。熊行求得陆,将诣鄴城西门。陆不胜愧感,自杀以谢期。期嗟叹,以礼葬之,而还熊故职。于是郡中服其威信。

  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

  期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虏掠。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帝尝轻与期门近出,期顿首车前曰:“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回舆而还。十年卒,帝亲临E831敛,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

  子丹嗣。复封丹弟统为建平侯。后徒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曰:“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光武曰:“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还休乡里。

  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霸请其父,愿从。父曰:“吾老矣,不任军旅,汝往,勉之!”霸从至洛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揄之,霸惭DE71而还。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C664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跪曰:“冰坚可度。”官属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光武谓霸曰:“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霸谢曰:“此明公至德,神灵之祐,虽武王白鱼之应,无以加此。”光武谓官属曰:“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以为军正,爵关内侯。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并将臧宫、傅俊兵,而以宫、俊为骑都尉。建武二年,更封富波侯。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而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其夜,建兄子诵反,闭城拒之,茂、建遁去,诵以城降。

  五年春,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六年,屯田新安。八年,屯田函谷关。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

  九年,霸与吴汉及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奸将军侯进等五万余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匈奴遣骑助芳,汉军遇雨,战不利。吴汉还洛阳,令朱祐屯常山,王常屯涿郡,侯进屯渔阳。玺书拜霸上谷太守,领屯兵如故,捕击胡虏,无拘郡界。明年,霸复与吴汉等四将军六万人出高柳击贾览,诏霸与渔阳太守陈?将兵为诸军锋。匈奴左南将军将数千骑救览,霸等连战于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斩首数百级。霸及诸将还入雁门,与骠骑大将军杜茂会攻卢芳将尹由于崞、繁C549,不克。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恒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霸在上谷二十余岁。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子符嗣,徙封轪侯。符卒,子度嗣。度尚显宗女浚仪长公主,为黄门郎。度卒,子歆嗣。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及光武破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进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光武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寻拜为偏将军,从平河北,以功封列侯。

  建武二年春,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入箕关,南击弘农、厌新、柏华蛮中贼。弩中遵口,洞出流血,众见遵伤,稍引退,遵呼叱止之,士卒战皆自倍,遂大破之。时,新城蛮中山贼张满,屯结险隘为人害,诏遵攻之。遵绝其粮道,满数挑战,遵坚壁不出。而厌新、柏华余贼复与满合,遂攻得霍阳聚,遵乃分兵击破降之。明年春,张满饥困,城拔,生获之。初,满蔡祀天地,自云当王,既执,叹曰:“谶文误我!”乃斩之,夷其妻子。遵引兵南击邓奉弟终于杜衍,破之。  时,涿郡太守张丰执使者举兵反,自称无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四年,遵与朱祐及建威大将军耿弇、骁骑将军刘喜俱击之。遵兵先至,急攻丰,丰功曹孟B235执丰降。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既执当斩,犹曰:“肘石有玉玺。”遵为椎破之,丰乃知被诈,仰天叹曰:“当死无所恨!”诸将皆引还,遵受诏留屯良乡拒彭宠。因遣护军傅玄袭击宠将李豪于潞,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相拒岁余,数挫其锋,党与多降者。及宠死,遵进定其地。  六年春,诏遵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汉忠将军王常、捕虏将军马武、骁骑将军刘歆、武威将军刘尚等从天水伐公孙述。师次长安,时车驾亦至,而隗嚣不欲汉兵上陇,辞说解故。帝召诸将议,皆曰:“可且延嚣日月之期,益封其将帅,以消散之。”遵曰:“嚣挟奸久矣。今若按甲引时,则使其诈谋益深,而蜀警增备,固不如遂进。”帝从之,乃遣遵为前行。隗嚣使其将王元拒陇坻,遵进击,破之,追至新关。及诸将到,与嚣战,并败,引退下陇。乃诏遵军B651、耿BB32军漆,征西大将军冯异军栒邑,大司马吴汉等还屯长安。自是后,遵数挫隗嚣。事已见《冯异传》。

  八年秋,复从车驾上陇。及嚣破,帝东归过B651,幸遵营,劳飨士卒,作黄门武乐,良夜乃罢。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复令进屯陇下。及公孙述遣兵救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不却。九年春,卒于军。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裤,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如宣帝临霍光故事。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大司农给费。博士范升上疏,追称遵曰:“臣闻先王崇政,尊美屏恶。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勋臣,颂其德美。生则庞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斯诚大汉厚下安人长久之德,所以累世十八,历载数百,废而复兴,绝而复续者也。陛下以至德受命,先明汉道,褒序辅佐,封赏功臣,同符祖宗。征虏将军颍阳侯遵,不幸早薨。陛下仁恩,为之感伤,远迎河南,恻怛之恸,形于圣躬,丧事用度,仰给县官,重赐妻子,不可胜数。送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过存,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古者臣疾君视,臣卒君吊,德之厚者也。陵迟以来久矣。及至陛下,复兴斯礼,群下感动,莫不自励。臣窃见遵修行积善,竭忠于国,北平渔阳,西拒陇、蜀,先登坻上,深取略阳。众兵既退,独守冲难。制御士心,不越法度。所在吏人,不知有军。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所得赏赐,辄尽与吏士,身无奇衣,家无私财。同产兄午以遵无子,娶妾送之,遵乃使人逆而不受,自以身任于国,不敢图生虑继嗣之计。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问以家事,终无所言。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可谓好礼悦乐,守死善道者也。礼,生有爵,死有谥,爵以殊尊卑,谥以明善恶。臣愚以为宜因遵薨,论叙众功,详案《谥法》,以礼成之。显章国家笃古之制,为后嗣法。”帝乃下升章以示公卿。至葬,车驾复临,赠以将军、侯印绶,朱轮容车,介士军陈送葬,谥曰成侯。既葬,车驾复临其坟,存见夫人室家。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遵之见思若此。

  无子,国除。兄午,官至酒泉太守。从弟肜。

  肜字次孙,早孤,以至孝见称。遇天下乱,野无烟火,而独在冢侧。每贼过,见其尚幼而有志节,皆奇而哀之。

  光武初以遵故,拜肜为黄门侍郎,常在左右。及遵卒无子,帝追伤之,以肜为偃师长,令近遵坟墓,四时奉祠之。肜有权略,视事五岁,县无盗贼,课为第一,迁襄贲令。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玺书勉励,增秩一等,赐缣百匹。

  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帝以肜为能,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过。至则励兵马,广斥候。肜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虏每犯塞,常为士卒前锋,数破走之。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肜以三虏连和,卒为边害,二十五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其异种满离、高句骊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其后偏何邑落诸豪并归义,愿自效。肜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偏何等皆仰天指心曰:“必自效!”即击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其后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  肜为人质厚重毅,体貌绝众。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故得其死力。初,赤山乌恒数犯上谷,为边害,诏书设购赏,切责州郡,不能禁。肜乃率励偏何,遣往讨之。永平元年,偏何击破赤山,斩其魁帅,持首诣肜,塞外震慑。肜之威声,暢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及乐浪,胡夷皆来内附,野无风尘。乃悉罢缘边屯兵。

  十二年,征为太仆。肜在辽东几三十年,衣无兼副。显宗既嘉其功,又美肜清约,拜日,赐钱百万,马三匹,衣被刀剑下至居室什物,大小无不悉备。帝每见肜,常叹息以为可属以重任。后从东巡狩,过鲁,坐孔子讲堂,顾指子路室谓左右曰:“此太仆之室。太仆,吾之御侮也。”

  十六年,使肜以太仆将万余骑与南单于左贤王信伐北匈奴,期至涿邪山。信初有嫌于肜,行出高阙塞九百余里,得小山,乃妄言以为涿邪山。肜到不见虏而还,坐逗留畏懦下狱免。肜性沉毅内重,自恨见诈无功,出狱数日,欧血死。临终谓其子曰:“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义不可以无功受赏,死后,若悉簿上所得赐物,身自诣兵屯,效死前行,以副吾心。”既卒,其子逢上疏具陈遗言。帝雅重肜,方更任用,闻之大惊,召问逢疾状,嗟叹者良久焉。乌桓、鲜卑追思肜无已,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仰天号泣乃去。辽东吏人为立祠,四时奉祭焉。  肜既葬,子参遂诣奉车都尉窦固,从军击车师有功,稍迁辽东太守。永元中,鲜卑入郡界,参坐沮败,下狱死。肜子孙多为边吏者,皆有名称。

  论曰: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虽条侯、穰苴之伦,不能过也。且临守偏海,政移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胡貊数级于效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古所谓“必世而后仁”,岂不然哉!而一眚之故,以致感愤,惜哉,畏法之敝也!  赞曰:期启燕门,霸冰C664河。祭遵好礼,临戎雅歌。肜抗辽左,边廷怀和。

版权声明:

本站《铫王祭列传第十》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铫王祭列传第十-后汉书

铫王祭列传第十 铫期王霸祭遵从弟肜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后汉书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任光子隗李忠万脩邳彤刘植耿纯 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人也。少忠厚,为乡里所爱。初为乡啬夫、郡县吏。汉兵至宛,军人见光冠服鲜明,令解衣,将杀而夺之

铫王祭列传第十

  铫期王霸祭遵从弟肜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跸”,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行至信都,以期为裨将,与傅宽、吕晏俱属邓禹。徇傍县,又发房子兵。禹以期为能,独拜偏将军,授兵二千人,宽、晏各数百人。还言其状,光武甚善之。使期别徇真定宋子,攻拔乐阳、槁、肥累。  从击王郎将?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陈,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乃因间说光武曰:“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今更始失政,大统危殆,海内无所归往。明公据河山之固,拥精锐之众,以顺万人思汉之心,则天下谁敢不从?”光武笑曰:“卿欲遂前跸邪?”时,铜马数十万众入清阳、博平,期与诸将迎击之,连战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会光武救至,遂大破之,追至馆陶,皆降之。从击青犊、赤眉于射犬,贼袭期辎重,期还击之,手杀伤数十人,身被三创,而战方力,遂破走之。  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时,檀乡、五楼贼入繁阳、内黄,又魏郡大姓数反复,而更始将卓京谋欲相率反鄴城。帝以期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期发郡兵击卓京,破之,斩首六百余级。京亡入山,追斩其将校数十人,获京妻子。进击繁阳、内黄,复斩数百级,群界清平。督盗贼李熊,鄴中之豪,而熊弟陆谋欲反城迎檀乡。或以告期,期不应,告者三四,期乃召问熊。熊叩头首服,愿与老母俱就死。期曰:“为吏傥不若为贼乐者,可归与老母往就陆也。”使吏送出城。熊行求得陆,将诣鄴城西门。陆不胜愧感,自杀以谢期。期嗟叹,以礼葬之,而还熊故职。于是郡中服其威信。  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  期重于信义,自为将,有所降下,未尝虏掠。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帝尝轻与期门近出,期顿首车前曰:“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回舆而还。十年卒,帝亲临E831敛,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  子丹嗣。复封丹弟统为建平侯。后徒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曰:“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光武曰:“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还休乡里。  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霸请其父,愿从。父曰:“吾老矣,不任军旅,汝往,勉之!”霸从至洛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揄之,霸惭DE71而还。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C664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跪曰:“冰坚可度。”官属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光武谓霸曰:“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霸谢曰:“此明公至德,神灵之祐,虽武王白鱼之应,无以加此。”光武谓官属曰:“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以为军正,爵关内侯。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并将臧宫、傅俊兵,而以宫、俊为骑都尉。建武二年,更封富波侯。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而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其夜,建兄子诵反,闭城拒之,茂、建遁去,诵以城降。  五年春,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六年,屯田新安。八年,屯田函谷关。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  九年,霸与吴汉及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祐、破奸将军侯进等五万余人,击卢芳将贾览、闵堪于高柳。匈奴遣骑助芳,汉军遇雨,战不利。吴汉还洛阳,令朱祐屯常山,王常屯涿郡,侯进屯渔阳。玺书拜霸上谷太守,领屯兵如故,捕击胡虏,无拘郡界。明年,霸复与吴汉等四将军六万人出高柳击贾览,诏霸与渔阳太守陈?将兵为诸军锋。匈奴左南将军将数千骑救览,霸等连战于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斩首数百级。霸及诸将还入雁门,与骠骑大将军杜茂会攻卢芳将尹由于崞、繁C549,不克。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恒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霸在上谷二十余岁。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  子符嗣,徙封轪侯。符卒,子度嗣。度尚显宗女浚仪长公主,为黄门郎。度卒,子歆嗣。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及光武破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进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光武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寻拜为偏将军,从平河北,以功封列侯。  建武二年春,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祐、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入箕关,南击弘农、厌新、柏华蛮中贼。弩中遵口,洞出流血,众见遵伤,稍引退,遵呼叱止之,士卒战皆自倍,遂大破之。时,新城蛮中山贼张满,屯结险隘为人害,诏遵攻之。遵绝其粮道,满数挑战,遵坚壁不出。而厌新、柏华余贼复与满合,遂攻得霍阳聚,遵乃分兵击破降之。明年春,张满饥困,城拔,生获之。初,满蔡祀天地,自云当王,既执,叹曰:“谶文误我!”乃斩之,夷其妻子。遵引兵南击邓奉弟终于杜衍,破之。  时,涿郡太守张丰执使者举兵反,自称无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四年,遵与朱祐及建威大将军耿弇、骁骑将军刘喜俱击之。遵兵先至,急攻丰,丰功曹孟B235执丰降。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既执当斩,犹曰:“肘石有玉玺。”遵为椎破之,丰乃知被诈,仰天叹曰:“当死无所恨!”诸将皆引还,遵受诏留屯良乡拒彭宠。因遣护军傅玄袭击宠将李豪于潞,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相拒岁余,数挫其锋,党与多降者。及宠死,遵进定其地。  六年春,诏遵与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汉忠将军王常、捕虏将军马武、骁骑将军刘歆、武威将军刘尚等从天水伐公孙述。师次长安,时车驾亦至,而隗嚣不欲汉兵上陇,辞说解故。帝召诸将议,皆曰:“可且延嚣日月之期,益封其将帅,以消散之。”遵曰:“嚣挟奸久矣。今若按甲引时,则使其诈谋益深,而蜀警增备,固不如遂进。”帝从之,乃遣遵为前行。隗嚣使其将王元拒陇坻,遵进击,破之,追至新关。及诸将到,与嚣战,并败,引退下陇。乃诏遵军B651、耿BB32军漆,征西大将军冯异军栒邑,大司马吴汉等还屯长安。自是后,遵数挫隗嚣。事已见《冯异传》。  八年秋,复从车驾上陇。及嚣破,帝东归过B651,幸遵营,劳飨士卒,作黄门武乐,良夜乃罢。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复令进屯陇下。及公孙述遣兵救嚣,吴汉、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不却。九年春,卒于军。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裤,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如宣帝临霍光故事。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大司农给费。博士范升上疏,追称遵曰:“臣闻先王崇政,尊美屏恶。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勋臣,颂其德美。生则庞以殊礼,奏事不名,入门不趋。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斯诚大汉厚下安人长久之德,所以累世十八,历载数百,废而复兴,绝而复续者也。陛下以至德受命,先明汉道,褒序辅佐,封赏功臣,同符祖宗。征虏将军颍阳侯遵,不幸早薨。陛下仁恩,为之感伤,远迎河南,恻怛之恸,形于圣躬,丧事用度,仰给县官,重赐妻子,不可胜数。送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过存,矫俗厉化,卓如日月。古者臣疾君视,臣卒君吊,德之厚者也。陵迟以来久矣。及至陛下,复兴斯礼,群下感动,莫不自励。臣窃见遵修行积善,竭忠于国,北平渔阳,西拒陇、蜀,先登坻上,深取略阳。众兵既退,独守冲难。制御士心,不越法度。所在吏人,不知有军。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所得赏赐,辄尽与吏士,身无奇衣,家无私财。同产兄午以遵无子,娶妾送之,遵乃使人逆而不受,自以身任于国,不敢图生虑继嗣之计。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问以家事,终无所言。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可谓好礼悦乐,守死善道者也。礼,生有爵,死有谥,爵以殊尊卑,谥以明善恶。臣愚以为宜因遵薨,论叙众功,详案《谥法》,以礼成之。显章国家笃古之制,为后嗣法。”帝乃下升章以示公卿。至葬,车驾复临,赠以将军、侯印绶,朱轮容车,介士军陈送葬,谥曰成侯。既葬,车驾复临其坟,存见夫人室家。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遵之见思若此。  无子,国除。兄午,官至酒泉太守。从弟肜。  肜字次孙,早孤,以至孝见称。遇天下乱,野无烟火,而独在冢侧。每贼过,见其尚幼而有志节,皆奇而哀之。  光武初以遵故,拜肜为黄门侍郎,常在左右。及遵卒无子,帝追伤之,以肜为偃师长,令近遵坟墓,四时奉祠之。肜有权略,视事五岁,县无盗贼,课为第一,迁襄贲令。时,天下郡国尚未悉平,襄贲盗贼白日公行。肜至,诛破奸猾,殄其支党,数年,襄贲政清。玺书勉励,增秩一等,赐缣百匹。  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帝以肜为能,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过。至则励兵马,广斥候。肜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虏每犯塞,常为士卒前锋,数破走之。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窥塞。肜以三虏连和,卒为边害,二十五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其异种满离、高句骊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其后偏何邑落诸豪并归义,愿自效。肜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偏何等皆仰天指心曰:“必自效!”即击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其后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  肜为人质厚重毅,体貌绝众。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故得其死力。初,赤山乌恒数犯上谷,为边害,诏书设购赏,切责州郡,不能禁。肜乃率励偏何,遣往讨之。永平元年,偏何击破赤山,斩其魁帅,持首诣肜,塞外震慑。肜之威声,暢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及乐浪,胡夷皆来内附,野无风尘。乃悉罢缘边屯兵。  十二年,征为太仆。肜在辽东几三十年,衣无兼副。显宗既嘉其功,又美肜清约,拜日,赐钱百万,马三匹,衣被刀剑下至居室什物,大小无不悉备。帝每见肜,常叹息以为可属以重任。后从东巡狩,过鲁,坐孔子讲堂,顾指子路室谓左右曰:“此太仆之室。太仆,吾之御侮也。”  十六年,使肜以太仆将万余骑与南单于左贤王信伐北匈奴,期至涿邪山。信初有嫌于肜,行出高阙塞九百余里,得小山,乃妄言以为涿邪山。肜到不见虏而还,坐逗留畏懦下狱免。肜性沉毅内重,自恨见诈无功,出狱数日,欧血死。临终谓其子曰:“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义不可以无功受赏,死后,若悉簿上所得赐物,身自诣兵屯,效死前行,以副吾心。”既卒,其子逢上疏具陈遗言。帝雅重肜,方更任用,闻之大惊,召问逢疾状,嗟叹者良久焉。乌桓、鲜卑追思肜无已,每朝贺京师,常过冢拜谒,仰天号泣乃去。辽东吏人为立祠,四时奉祭焉。  肜既葬,子参遂诣奉车都尉窦固,从军击车师有功,稍迁辽东太守。永元中,鲜卑入郡界,参坐沮败,下狱死。肜子孙多为边吏者,皆有名称。  论曰:祭肜武节刚方,动用安重,虽条侯、穰苴之伦,不能过也。且临守偏海,政移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胡貊数级于效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古所谓“必世而后仁”,岂不然哉!而一眚之故,以致感愤,惜哉,畏法之敝也!  赞曰:期启燕门,霸冰C664河。祭遵好礼,临戎雅歌。肜抗辽左,边廷怀和。

版权声明:

《铫王祭列传第十-后汉书》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后汉书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朱祐景丹王梁杜茂马成刘隆傅俊坚镡马武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

志第十 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 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一 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一 历五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 历四

  大统历法二立成

  立成者,以日月五星盈缩迟疾之数,预为排定,以便推步取用也。《元志》、《历经》步七政盈缩迟疾,皆有二术。其一术以三差立算者,即布立成法也。其又术云,以其下盈缩分,乘入限分万约之,以加其下盈缩积者,用立成法也。而遣立成未载,无从入算。今依《大统历通轨》具录之。其目四:曰太阳盈缩,曰晨昏分,曰太阴迟疾,曰五星盈缩。余详《法原》及《推步》卷中。按《元史》,至正十七年《授时历》成。十九年王恂卒,时历虽颁,然立成之数尚皆有定藁。郭守敬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而今钦天监本,载嘉议大夫太史令臣王恂奉敕撰。意者王先有藁,而郭卒成之欤?

  太阳盈初缩末限立成冬至前后二象限同用  表格略

  晨分加二百五十分,为日出分。日周一万分,内减晨分为昏分。昏分减二百五十分,为日入分,又减五千分,为半昼分。故立成只列晨昏分,则出入及半昼分皆具,不必尽列也。

  以下表格略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 历四》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十二 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二 历六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明史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明史

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 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表第十一 宰辅年表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

【版权声明】

《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明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明史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志第十 地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 地理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九 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九 历六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 地理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整个世界作为自由活动的对象。认为它是现象学本质的客观,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籓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具载于篇,而其沿革则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数。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县六

  大兴,赤。宛平,赤。与大兴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唐范阳县,复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领二县:  范阳,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唐隶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领四县: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

  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唐为潞县。金改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领二县:

  潞县,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唐置,后改渔阳郡,仍改蓟州。宋为广川郡。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五县:

  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一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  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  漷州,下。辽、金为漷阴县。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

  香河,下。武清。

  顺州,下。唐初改燕州,复为归德郡,复为顺州,复为归顺州。辽为归化军。宋为顺兴军。金仍为顺州,置温阳县。元废县存州。

  檀州,下。唐改密云郡,又复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为镇远军。金仍为檀州。元因之。

  东安州,下。唐以前为安次县。辽、金因之,元初隶大兴府。太宗七年,隶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旧为固安县,隶幽州。宋隶涿水郡。金隶涿州。元宪宗九年,隶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固安州。

  龙庆州,唐为妫川县。金为缙山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本属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延祐三年,割缙山、怀来来隶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领一县:

  怀来。下。

  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为札剌兒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  府一  顺宁府,唐为武州。辽为德州。金为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隶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

  三县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录事司并龙门县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去属云州。宣平,下。顺圣。下。本隶弘州,今来属。

  二州  保安州,下。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德兴府。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省矾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五年,复置缙山。延祐三年,以缙山、怀来仍隶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领一县:永兴。下。倚郭。

  蔚州,下。唐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又仍为蔚州。辽为忠顺军。金仍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领五县:灵仙,下。灵丘,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四

  兴州,下。唐为奚地。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属上都路。领二县:  兴安,下。至元二年置。宜兴。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本松林南境,辽置松山州。金为松山县,隶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废,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古望云川地,契丹置望云县。金因之。元中统四年,升县为云州,治望云县。至元二年,州存县废。二十八年,复升宣德之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领一县:  望云。

  兴和路,上。唐属新州。金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领县四、州一。

  县四

  高原,下。倚郭。中统二年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天成,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咸宁。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隶本路,置盐使司。延祐六年,改宝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录事司。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县。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详见抚宁县。  州一

  滦州,下。在卢龙塞南,金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至元二年,省义丰入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亦省。领二县: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于县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隶滦州。

  德宁路,下。领县一:德宁。下。

  净州路,下。领县一:天山。下。

  泰宁路,下。领县一:泰宁。下。

  集宁路,下。领县一:集宁。下。  应昌路,下。领县一:应昌。下。

  全宁路,下。领县一:全宁。下。  宁昌路,下。领县一:宁昌。下。

  砂井总管府,领县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皆阙。

  保定路,上。本清苑县,唐隶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设录事司。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县八、州七。州领十一县。

  录事司。

  县八

  清苑,中。附郭。满城,中。唐县,下。金隶定州,后来属。庆都,下。元初隶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来属。行唐,下。曲阳,中。古恆州地,唐为曲阳县。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恆州,立元帅府,割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以隶之。逮移镇归德,还隶中山府,复为曲阳县,后隶保定,北岳恆山在焉。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县。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县来属。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

  州七  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复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领三县: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涞水,下。定兴。下。金隶涿州,今来属。

  祁州,中。唐为义丰县,属定州。宋改为蒲阴县。金于县置祁州,属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阴县及以束鹿、深泽二县来属,隶保定。领三县:

  蒲阴,中。倚郭。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又来属。束鹿。中。

  雄州,下。唐归义县。五代为瓦桥关,周世宗克三关,于关置雄州。宋为易阳郡。金为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十二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二十三年,复以雄州隶之。领三县:

  归信,下。容城,下。金隶安肃州,今来属。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唐为唐兴县,隶鄚州。宋升顺安军。金改安州,治渥城县。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废为镇,入高阳县,后复改安州,隶保定。领二县:  葛城,下。倚郭。高阳。下。

  遂州,下。唐为遂城县,属易州。宋改广信军。金废为遂城县,隶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而县废,隶保定。

  安肃州,下。本易州宥戎镇地,宋创立静戎军,又改安肃军。金为安肃州。元隶保定。

  完州,下。唐为北平县,隶定州。宋升北平军。金更为永平县,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县,后复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唐恆山郡,又改镇州。宋为真定府。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栾城,下。元氏,中。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平山。下。灵寿,下。阜平,下。涉县。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为中山郡。金为中山府。元初因之。旧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

  安喜,中。新乐,下。无极。中。

  州五

  赵州,中。唐赵州。宋为庆源军。金改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  平棘,中。宁晋,下。隆平,下。临城,中。柏乡,下。高邑,下。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为冀州。宋升安武军。元仍为冀州。领五县:

  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南宫,上。枣强,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饶阳郡,后仍为深州。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

  静安,中。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

  鼓城,中。倚郭。饶阳,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武强。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宁军。金仍为蠡州。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德路,下。唐邢州。宋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户之半于武道镇,置司总管。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德为顺德路总管府。户三万五百一,口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领司一、县九。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钜鹿,中。内丘,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唐山,与内丘并。平乡,中。广宗,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隶顺德路。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南和,与沙河并。南河,下。唐山。下。任县。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下。唐洺州,又为广平郡。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永平,中。倚郭。曲周,中。肥乡,中。鸡泽,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唐磁州。宋为滏阳郡。金以隶彰德。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太宗八年,隶邢洺路。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来属。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隶焉。至元三年,并录事司入滏阳县。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领四县:

  滏阳,中。倚郭。武安,中。邯郸,下。成安。下。

  威州,中。旧无此州,金始置。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领二县: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徙威州治此。井陉。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德路,下。唐相州,又改鄴郡。石晋升彰德军。金升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县。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至元六年,并辅岩入焉。汤阴,中。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本林虑县,金升为州。元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大名路上。唐魏州。五代南汉改大名府。金改安武军。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领司一、县五、州三。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为清河县,隶大名路。  州三

  开州,上。唐澶州。宋升开德府。金为开州。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

  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清丰。中。

  滑州,中。唐改灵昌郡。宋改武成军。元仍为滑州。领二县:

  白马,上。为州治所。内黄。  浚州,下。唐置黎州,后废。石晋置浚州。宋为通利军,又改平川军。金复为浚州。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下。唐怀州,复改河内郡,又仍为怀州。宋升为防御。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宋隶河北道。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温县。

  卫辉路,下。唐义州,又为卫州,又为汲郡。金改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唐以共城县置共州。宋隶卫州。金改为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又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旧。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宁津,下。宪宗二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州六

  沧州,中。唐改景城郡,复仍为沧州。金升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

  清池,中。乐陵,中。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盐山。下。

  景州,中。唐观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静军。金仍改观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复为景州。领五县:

  蓚县,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宁军。宋为乾宁郡,大观间以河清,改清州。金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

  会川,中。靖海,下。兴济。下。

  献州,下。本乐寿县,宋隶瀛州,又隶河间府。金改为寿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寿,直隶河间路,未几复旧。领二县:  乐寿,中。附郭。交河。中。至元二年,入乐寿,未几如故。

  莫州,下。唐置鄚州,寻改为莫。旧领二县,至元二年,省入河间,未几仍领二县:

  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丘俱省入河间县,后复置。任丘。下。

  陵州,下。本将陵县,宋、金皆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间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间路。

  东平路,下。唐郓州,又改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改东平府,隶河南道。金隶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顺城,下。为东平治所。东阿,中。阳谷,中。汶上,中。寿张,下。平阴。下。至元十一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隶济宁路,以平阴为下县,仍属东平。

  东昌路,下。唐博州。宋隶河北东路。金隶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府。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万五千四百六。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倚郭。堂邑,中。莘县,中。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

  博平,中。茌平,中。丘县。下。本为镇,隶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丘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丘县,隶东昌。

  济宁路,下。唐麟州。周于此置济州。元太宗七年,割属东平府。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巨野,仍析郓城之四乡来属。八年,升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巨野。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领司一、县七、州三。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七

  巨野,中。倚郭。金废,属郓州。至元六年复立。郓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复来属。肥城,中。宋、金为平阴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莘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设今县。金乡,下。初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砀山,金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始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虞城,下。金圮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三年,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丰县。唐属徐州。元宪宗二年,属济州。至元二年,以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州三

  济州,下。唐以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数,并隶任城。六年,迁州于巨野,而任城为属邑。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复还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复立济州,属济宁府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仍于此为州。二十三年,复置任城,隶州。领三县:  任城,倚郭。鱼台,太宗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复故。八年,属济宁府。十三年来属。沛县。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兗州,下。唐初为兗州,复升泰宁军。宋改袭庆府。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兗州,属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立尚珍署,领屯田四百五十六户,收子粒赴济州官仓输纳,余粮粜卖,所入钞纳于光禄寺。领四县:  嵫阳,曲阜,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唐置辉州,治单父。后唐改为单州。宋升团练州。金隶归德府。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领二县:  单父,县在郭下。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复立单父县。三年,还属济州,今属单州。嘉祥。旧属济州。宪宗二年,割隶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今为单州属县。

  曹州,上。唐初为曹州,后改济阴郡,又仍为曹州。宋改兴仁府。金复为曹州。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丘。中。  濮州,上。唐初为濮州,后改濮阳郡,又仍为濮州。宋升防御郡。金为刺史州。元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之馆陶、朝城,恩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至元五年,析隶省部。户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初隶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馆陶。中。初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临清,观城,下。金属开州,元初来属。范县。下。初属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高唐州,中。唐为县,属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隶东平,至元七年升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夏津,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武城。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中。本博城县,唐初于县置东泰州,后废州,改为乾封县,属兗州。宋改奉符县。金置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五年,析隶省部。三十一年,复立新泰县。东岳泰山在焉。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旧属济南府,元初来属。莱芜,下。新泰。金属泰安州,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立。  德州,唐初为德州,后改平原郡,又仍为德州。金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齐河县来属。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下。平原,下。齐河,金创置此县,隶济南府,至元二年来属。

  清平,宋、金隶大名府,元初来属。德平。

  恩州,中。唐贝州,又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高唐,惟存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东平析隶省部。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冠氏县,唐因隋旧,置毛州,后州废,县属魏州。宋、金并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并临淄、临朐二县入焉。十五年,割临淄、临朐复置县,并属本路。临淄,下。临朐,下。高苑,下。旧属淄州。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潍州,下。唐初为潍州,后废。宋为北海军,复升潍州。金属益都路。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

  北海,下。昌邑。下。  胶州,下。唐初为胶西县。宋置临海军。金仍改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  胶西,中。即墨,下。宋、金皆隶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来属。高密。下。宋、金并隶密州。

  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仍为密州。宋为临海军,复为密州。元初因之,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

  诸城,州治所。安丘。下。

  莒州,下。唐废莒州,以莒县隶密州。宋沿其旧。金复为莒州,隶益都府。元初因之。领四县:

  莒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沂水,下。有沂山,为东镇。日照,下。蒙阴。下。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

  沂州,下。唐初改为琅邪郡,后仍为沂州。宋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领二县: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费县。下。  滕州,下。唐为滕县,属徐州。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兗州。元隶益都路。领二县:

  滕县,下。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邹县。下。

  峄州,下。唐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后州废,以县属沂州。宋仍旧。金改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

  博兴州,下。唐博昌县。后唐改博兴。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唐济州,又改临淄郡,又改济南郡,又为青州。宋为济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旧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间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间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德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置总管府。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七县。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章丘,上。邹平,上。唐、宋皆属淄州,至元间来属。济阳。中。

  州二  棣州,上。唐析沧州之阳信、商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棣济南路。领四县:

  厌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商河,中。阳信,中。无棣。下。宋、金属沧州,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半以来属。  滨州,中。唐属棣州。周始置滨州。金隶益都。元初以棣州为滨棣路。至元二年,省路为州,隶济南路。领三县:  渤海,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县。利津,下。沾化。下。  般阳府路,下。唐淄州,宋属河南道。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太宗在潜,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之蒲台来属。先是,淄州隶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是岁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高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县以为名。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山,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蒲台。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滨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州二  莱州,中。唐初改东莱郡为莱州。宋为防御州。金升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莱路。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省入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

  掖县,中。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析即墨县入焉。胶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招远,下。莱阳。下。

  登州,下。唐初为牟州,复改登州,宋属河南道。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别置淄莱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改属般阳路。领四县:

  蓬莱,下。黄县,下。福山,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领县二:

  牟平,中。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唐为北恆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县,曰平地。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为清塞军,隶蔚州。辽置弘州。金仍旧。旧领襄阴、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德府,惟领襄阴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下。唐为浑源县,隶应州。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应州,下。唐末置。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二县:

  金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朔州,下。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振武军。宋为朔宁府。金为朔州。元因之。领二县:

  鄯阳,下。至元四年,省录事司入焉。马邑。下。

  武州,下。唐隶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下。唐初为丰州,又改九原郡,又仍为丰州。金为天德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并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东胜州,下。唐胜州,又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峰南郡今东胜州是也。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下。唐初立云中都督府,复改横塞军,又改天德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太谷,下。清源,下。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为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平遥,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离石郡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  离石,下。倚郭。宁乡。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为广阳县。宋为平定军。金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立乐平。领一县:

  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县为乡,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立。

  临州,下。唐置临泉县,又置北和州,后州废,隶石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隶石州。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下。本崞县,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唐以静乐县置,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下。唐为五台县,隶代州。金升台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兴州,下。唐临津县,隶岚州,又改合河县。金升兴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坚州,下。唐繁畤县。金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岚州,下。唐、宋并为岚州。金升镇西节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

  盂州,下。本盂县,金升为州。元因之。

  晋宁路,上。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汾西,下。岳阳。下。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

  府一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东郡,又仍为河中府。宋为护国军。金复为河中府。元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置万泉县来属。领六县: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下。猗氏,下。荣河,下。金隶荣州,元初废荣州,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唐初为绛郡,又改绛州。宋置防御。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焉。太平,中。曲沃,下。

  翼城,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稷山,下。绛县,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  垣曲。下。

  潞州,下。唐初为潞州,后改上党郡,又仍为潞州。宋改隆德军。金复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

  上党,下。壸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下。唐初为泽州,后为高平郡,又仍为泽州。宋属河东道。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州。领五县: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下。本唐蒲州之解县。五代汉乾祐中置解州。宋属京兆府。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有盐池,方一百二十里。领六县:

  解县,下。安邑,下。闻喜,下。夏县,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唐初为霍山郡,又改吕州,又废州而以县隶晋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领三县: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为中镇。赵城,旧属平阳府。灵石。下。旧属汾州。

  隰州,下。唐初为隰州,又改大宁郡,又仍为隰州。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

  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蒲、温泉三县入焉。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唐初为沁州,又改阳城郡,又仍为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

  铜鞮,下。州治所。至元十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下。唐初置辽州,又改箕州,又改仪州。宋复为辽州。元隶晋宁路。领三县: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和顺。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下。唐初置西汾州,又为南汾州,又改慈州。宋置吉乡军。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

  乡宁。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轶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兒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十 地理一》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四 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四 历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 世祖七-元史

本纪第十 世祖七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给米三千石、钞三十锭。以千户郑鄩有战功,升万户,佩虎符。癸巳图学派创始人。从师苏格拉底。约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元史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十九年春正月壬戌朔,高丽国王王睶遣其大将军金子廷来贺。丙寅,罢征东行中书省。丁卯,诸王札剌忽至自军中。时皇子北平王以军镇阿里麻里之地,以御海都。

本纪第十 世祖七

  十五年春正月辛卯,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给米三千石、钞三十锭。以千户郑鄩有战功,升万户,佩虎符。癸巳图学派创始人。从师苏格拉底。约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建,西京饥,发粟一万石赈之,仍谕阿合马广贮积,以备阙乏。顺德府总管张文焕、太原府达鲁花赤太不花,以按察司发其奸赃,遣人诣省自首,反以罪诬按察司。御史台臣奏:“按察司设果有罪,不应因事而告,宜待文焕等事决,方听其诉。”从之。己亥,收括阑遗官也先、阔阔带等坐易官马、阑遗人畜,免其罪,以诸路州县管民官兼领其事。官吏隐匿及擅易马匹、私配妇人者,没其家。禁官吏军民卖所娶江南良家子女及为娼者,卖、买者两罪之,官没其直,人复为良。赐湖州长兴县金沙泉名为瑞应泉。金沙泉不常出,唐时用此水造紫笋茶进贡,有司具牲币祭之,始得水,事讫辄涸。宋末屡加浚治,泉迄不出。至是中书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亩。安抚司以事闻,故赐今名。封磁州神崔府君为齐圣广佑王。壬寅,弛女直、水达达酒禁。丙午,安西王相府言:“万户秃满答兒、郝札剌不花等攻克泸州,斩其主将王世昌、李都统。”戊申,从阿合马请,自今御史台非白于省,毋擅召仓库吏,亦毋究钱谷数,及集议中书不至者罪之。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庚戌,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大败涪州兵,斩州将王明及其子忠训、总辖韩文广、张遇春。诏军官不能抚治军士及役扰致逃亡者,没其家赀之半。以阿你哥为大司徒,兼领将作院。  二月戊午,祀先农。蒙古胄子代耕藉田。癸亥,咸淳府等郡及大良平民户饥,以钞千锭赈之。命平章政事阿塔海、阿里选择江南廉能之官,去其冗员与不胜任者。复立河中府万泉县。辛未,以川蜀地多岚瘴,弛酒禁。丁丑,荧惑犯天街。庚辰,征别十八里军士,免其徭役。壬午,参知政事、福建路宣慰使唆都率师攻潮州,破之。置太史院,命太子赞善王恂掌院事,工部郎中郭守敬副之,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许衡领焉。改华亭县为松江府。遣使代祀岳渎。以参知政事夏贵、范文虎、陈岩并为中书左丞,黄州路宣慰使唐兀带、史弼并参知政事。  三月乙酉,诏蒙古带、唆都、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以沿海经略副使合剌带领舟师南征,升经略使兼左副都元帅,佩虎符。丁亥,太阴犯太白。戊子,太阴犯荧惑。己丑,行中书省请考核行御史台文卷,不从。甲午,西川行枢密院招降西蜀、重庆等处,得府三、州六、军一、监一、县二十、栅四十、蛮夷一。乙未,宋广王昺遣倪坚以表来上,令俟命大都。命扬州行省选铁木兒不花所部兵助隆兴进讨。丁酉,命塔海毁夔府城壁。戊戌,刘宗纯据德庆府,梧州万户硃国宝攻之,焚其寨栅,遂拔德庆。诏中书左丞吕文焕遣官招宋生、熟券军,堪为军者,月给钱粮;不堪者,给牛屯田。庚子,汉军都元帅李庭自愿将兵击张世杰,从之。西川行枢密院招宜胜、土恢等城及石榴寨,相继来降。壬寅,以诸路岁比不登,免今年田租、丝银。癸卯,都元帅杨文安遣兵攻克绍庆,执其郡守鲜龙,命斩之。乙巳,广南西道宣慰司遣管军总管崔永、千户刘潭、王德用招降雷、化、高三州,即以永等镇守之。宋张世杰、苏刘义挟广王昺奔?冈洲。参知政事密立忽辛、张守智并行大司农司事。  夏四月乙卯,命元帅刘国杰将万人北征,赐将士钞二万六百七十一锭。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丙辰,诏以云南境土旷远,未降者多,签军万人进讨。戊午,以江南土寇窃发,人心未安,命行中书省左丞夏贵等,分道抚治军民,检核钱谷;察郡县被旱灾甚者、吏廉能者,举以闻;其贪残不胜任者,劾罢之。甲子,命不花留镇西川,汪惟正率获功蒙古、汉军官及降臣入觐,大都巡军之戍西川者遣还。立云南、湖南二转运司。以时雨沾足,稍弛酒禁,民之衰疾饮药者,官为醖酿量给之。辛未,置光禄寺,以同知宣徽院事秃剌铁木兒为光禄卿。广州张镇孙叛,犯广州,守将张雄飞弃城走,出兵临之,镇孙乞降,命遣镇孙及其妻赴京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临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威楚、金齿、落落分地城寨军民三万二千二百,秃老蛮、高州、筠连州等城寨十九所。庚辰,以许衡言,遣使至杭州等处取在官书籍版刻至京师。壬午,立行中书省于建康府。中书左丞崔斌言:“比以江南官冗,委任非人,命阿里等沙汰之,而阿合马溺于私爱,一门子弟,立为要官。”诏并黜之。又言:“阿老瓦丁,台臣劾其侵欺官钱,事犹未竟,今复授江淮参政,不可。”诏止其行。敕自今罢免之官,宰执为宣慰,宣慰为路官,路官为州官。淮、浙盐课直隶行省,宣慰司官勿预。改北京行省为宣慰司。追江南工匠官虎符。  五月癸未朔,诏谕翰林学士和礼霍孙,今后进用宰执及主兵重臣,其与儒臣老者同议。乙酉,行中书言:“近讨邵武、建昌、吉、抚等岩洞山寨,获聂大老、戴巽子,余党皆下。独张世杰据?冈洲,攻傍郡,未易平,拟遣宣慰使史格进讨。”诏以也速海牙总制之。敕:“主兵官若已擢授,其旧职宜别授有功者,勿复以子孙承袭。”申严无籍军虏掠及佣奴代军之禁。甲午,诸职官犯罪,受宣者闻奏,受敕者从行台处之,受省札者按察司治之。其宣慰司官吏,奸邪非违及文移案牍,从本道提刑按察司磨刷。应有死罪,有司勘问明白,提刑按察司审覆无冤,依例结案。类奏待命。自行中书以下应行公务,小事限七日,中事十五日,大事三十日。选江南锐军为侍卫亲军。乙未,以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仍诏谕乌蒙路总管阿牟,置立站驿,修治道路,其一应事务并听行省平章赛典赤节制。立川蜀水驿,自叙州达荆南府。己亥,江东道按察使阿八赤求江东宣慰使吕文焕金银器皿及宅舍子女不获,诬其私匿兵仗。诏行台大夫相威诘之,事白,免阿八赤官。辛亥,制授张留孙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赐拱卫司官及其所部四百五十人钞二千六十锭。  六月乙卯,改西蕃李唐城为李唐州。庚申,敕博兒赤、答剌赤及司粮、司币等官并勿授符,已授者收之。壬戌,赐泸州降臣薛旺等钞有差。丙寅,以江南防拓关隘一十三所设官太冗,选军民官廉能者各一人分领。升济南府为济南路,降西凉府为西凉州。丁卯,置甘州和籴提举司,以备给军饷、赈贫民。甲戌,诏汰江南冗官。江南元设淮东、湖南、隆兴、福建四省,以隆兴并入福建,其宣慰司十一道,除额设员数外,余并罢去,仍削去各官旧带相衔。罢茶运司及营田司,以其事隶本道宣慰司。罢漕运司,以其事隶行中书省。各路总管府依验户数多寡,以上中下三等设官。宋故官应入仕者,付吏部录用。以史塔剌浑、唐兀带骤升执政,忙古带任无为军达鲁花赤,复遥领黄州宣慰使,并罢之。时淮西宣慰使昂吉兒入觐,言江南官吏太冗,故有是命。帝谕昂吉兒曰:“宰相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能兼此三者,乃为称职。尔纵有功,宰相非可觊者。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阿里年少亦精敏,南人如吕文焕、范文虎率众来归,或可以相位处之。”又顾谓左右曰:“汝可谕姚枢等,江南官吏太冗,此卿辈所知,而皆未尝言,昂吉兒乃为朕言之。”近侍刘铁木兒因言:”阿里海牙属吏张鼎,今亦参知政事。”诏即罢去。遂命平章政事哈伯等谕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院及诸南儒今为宰相、宣慰,及各路达鲁花赤佩虎符者,俱多谬滥,其议所以减汰之者。凡小大政事,顺民之心所欲者行之,所不欲者罢之。”乙亥,敕省、院、台诸司应闻奏事,必由起居注。丁丑,太庙殿柱朽腐,命太常少卿伯麻思告于太室,乃易之。戊寅,全州西延溪洞徭蛮二十所内附。己卯,发蒙古军千人从江东宣慰使张弘范由海道讨宋余众。参知政事蒙古带请颁诏招宋广王昺及张世杰等,不从。庚辰,处州张三八、章焱、季文龙等为乱,行省遣宣慰使谒只里率兵讨之。辛巳,达实都收括中兴等路阑遗。安南国王陈光昞遣使奉表来贡。  秋七月壬午朔,湖南制置张烈良、提刑刘应龙与周隆、贺十二起兵,行省调兵往讨,获周隆、贺十二,斩之。烈良等举家及余兵奔思州乌罗洞,为官军所袭,二人皆战死。甲申,赐亲王爱牙赤所部建都戍军贫乏者钞千二百七十七锭。行御史台增设监察御史四员。江南湖北道、岭南广西道、福建广东道并增设提刑按察司。乙酉,改江南诸路总管府为散府者七、为州者一,散府为州者二。丙戌,以江南事繁,行省官未有知书者,恐于吏治非便,分命崔斌至扬州行省,张守智至潭州行省。丁亥,诏虎符旧用畏吾字,今易以国字。癸巳,以塔海征夔军旅之还戍者,及扬州、江西舟师,悉付水军万户张荣实将之,守御江口。丙申,以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参知政事贾居贞行中书省事于赣州,福建、江西、广东皆隶焉。丁酉,赐江西军与张世杰力战者三十人,各银五十两。以江西参知政事李恆为都元帅,将蒙古、汉军征广。命扬州行中书省分军三千付李恆。复上都守城军二千人为民。壬寅,改铸高丽王王愖驸马印。丙午,改开元宣抚司为宣慰司,太仓为御廪,资成库为尚用监,皮货局入总管府。定江南俸禄职田。戊申,濮州蝗。己酉,禁使人经行纳怜驿。辛亥,改京兆府为安西府。诏江南、浙西等处毋非理征科扰民。建汉祖天师正一祠于京城。以参知政事李恆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忙古带为福建路宣慰使,张荣实、张鼎并为湖北道宣慰使,也的迷失为招讨使。  八月壬子朔,追毁宋故官所受告身。以嘉定、重庆、夔府既平,还侍卫亲军归本司。遣礼部尚书柴椿等使安南国,诏切责之,仍俾其来朝。丁巳,沿海经略司、行左副都元帅刘深言:“福州安抚使王积翁既已降附,复通谋于张世杰。”积翁上言:“兵力单弱,若不暂从,恐为阖郡生灵之患。”诏原其罪。壬戌,有首高兴匿宋金者,诏置勿问。两淮运粮五万石赈泉州军民。乙丑,济南总管张宏以代输民赋,尝贷阿里、阿答赤等银五百五十锭,不能偿,诏依例停征。辛未,复给漳州安抚使沈世隆家赀。世隆前守建宁府,有郭赞者受张世杰檄,诱世隆,世隆执赞斩之。蒙古带以世隆擅杀,籍其家。帝曰:“世隆何罪,其还之。”仍授本路管民总管。中书省臣言:“近有旨追诸路管民官所授金虎符,其江南路臣宜仍所授。”从之。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甲戌,安西王相府言:“川蜀悉平,城邑山寨洞穴凡八十三,其渠州礼义城等处凡三十三所,宜以兵镇守,余悉彻毁。”从之。己卯,复立提刑按察司于畏吾兒分地。庚辰,以四川平,劳赏军士钞二万一千三百三十九锭。辛巳,升洺磁为广平府路。监察御史韩昺劾同知大都路总管府事舍里甫丁殴部民至死,诏杖之,免其官,仍籍没家赀十之二。诏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寨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诏谕军前及行省以下官吏,抚治百姓,务农乐业,军民官毋得占据民产,抑良为奴。以中书左丞董文炳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唆都、蒲寿庚并为中书左丞。  九月壬午朔,敕以总管张子良所签军二千二百人为侍卫军,俾张亨、陈瑾领之。癸未,省东西川行枢密院,其成都、潼川、重庆、利州四处皆设宣慰司。诏分拣诸路所括军,验事力乏绝者为民,其恃权豪避役者复为兵。所遣分拣官及本府州县官,能核正无枉者,升爵一级。又减至元九年所括三万军半以为民,其商户余丁军并除之。戊子,以征东元帅府治东京。庚寅,昭信达鲁花赤李海剌孙言,愿同张弘略取宋二王,调汉军、水军俾将之。以中书左丞、行江东道宣慰吕文焕为中书右丞。  冬十月己未,享于太庙,常设牢醴外,益以羊、鹿、豕、蒲萄酒。庚申,车驾至自上都。辛酉,赈别十八里、日忽思等饥民钞二千五百锭。分夔府汉军二千、新军一千付塔海将之。赐合答乞带军士马价币帛二千匹,其军士力战者赏赍有差。乙丑,正一祠成,诏张留孙居之。丁卯,弛山场樵采之禁。己巳,趣行省造海船付乌马兒、张弘范,增兵四千俾将之。庚午,敕御史台,凡军官私役军士者,视数多寡定其罪。诏:“河西、西京、南京、西川、北京等处宣慰司案牍,宜依江南近例,令按察司磨照。”移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治南京。御史台臣言:“失里伯之弟阿剌与王权府等俘掠良民,失里伯纵弗问。及遣御史掾诘问,不伏。”诏执而鞫之。  十一月庚辰朔,枣阳万户府言:“李均收抚大洪山寨为宋硃统制所害。”命赐银千两赒其家。丁亥,以辰、沅、靖、镇远等郡与蛮獠接壤,民不安业,命塔海、程鹏飞并为荆湖北道宣慰使,置司常德路,余官属留荆南府,供给粮食军需。壬辰,江东道宣慰使囊加带言:“江南既平,兵民宜各置官属,蒙古军宜分屯大河南北,以余丁编立部伍,绝其虏掠之患。分拣官僚,本以革阿合马滥设之弊。其将校立功者,例行沙汰,何以劝后?新附军士,宜令行省赐其衣粮,无使阙乏。”帝嘉纳之。征宋相马廷鸾、章鉴赴阙。甲午,开酒禁。复阿合马子忽辛、阿散先等官。始,忽辛等以崔斌论列而免,至是以张惠请,故复之。惠又请复其子麻速忽及其侄别都鲁丁、苫思丁前职,帝疑惠,不从。敕已除官僚不之任者,除名为农。丁酉,召陈岩入觐。己亥,贷侍卫军屯田者钞二千锭市牛具。辛丑,建宁政和县人黄华,集盐夫,联络建宁、括苍及纁民妇自称许夫人为乱,诏调兵讨之。丁未,行中书省自扬州移治杭州,立淮东宣慰司于扬州,以阿剌罕为宣慰使。诏谕沿海官司通日本国人市舶。以参知政事程鹏飞行荆湖北道宣慰使。闰月庚戌朔,罗氏鬼国主阿榨、西南蕃主韦昌盛并内附,诏阿榨、韦昌盛各为其地安抚使,佩虎符。辛亥,太白、荧惑、填星聚于房。甲寅,幸光禄寺。丙辰,诏秃鲁赤同潭州行省官一员,察戍还病军所过州县不加顾恤者按之。甲子,发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漳州,得山寨百五十、户百万一。是日,谍报文天祥见屯潮阳港,亟遣先锋张弘正、总管囊加带率轻骑五百人,追及于五坡岭麓中,大败之,斩首七千余,执文天祥及其将校四人赴都。  十二月己卯,签书西川行枢密院昝顺招诱都掌蛮夷及其属百一十人内附,以其长阿永为西南番蛮安抚使,得兰纽为都掌蛮安抚使,赐虎符,余授宣敕、金银符有差。庚辰,思州安抚使田景贤、播州安抚使杨邦宪请归宋旧借镇远、黄平二城,仍撤戍卒,不允。景贤等请降诏禁戍卒毋扰思、播之民,从之。鸭池等处招讨使钦察所领南征新军,不能自赡者千人,命屯田于京兆。乙酉,伯颜以渡江收抚沙阳、新城、阳罗堡、闽、浙等郡获功军士及降臣姓名来上,诏授虎符者入觐,千户以下并从行省授官。丙戌,扬州行省上将校军功凡百三十四人,授官有差。丙申,从播州安抚杨邦宪请,以鼎山仍隶播州。庚子,敕长春宫修金箓大醮七昼夜。丙午,禁玉泉山樵采渔弋。戊申,以叙州等处秃老蛮杀使臣撒里蛮,命发兵讨之。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以十六年历日赐高丽。海州赣榆县雹伤稼,免今年田租。南宁、吉阳、万安三郡内附。开成路置屯田总管府,广安县隶之。临淄、临朐、清河复为县。导肥河入于酅,淤陂尽为良田。会诸王于大都,以平宋所俘宝玉器币分赐之。赐诸王等金、银、币、帛如岁例。是岁,西京奉圣州及彰德等处水旱民饥,赈米八万八百九十石、粟三万六千四十石、钞二万四千八百八十锭有奇。断死罪五十二人。  十六年春正月己酉朔,高丽国王王愖遣其签议中赞金方庆来贺,兼奉岁币。壬子,罢五翼探马赤重役军。癸丑,汪良臣言:“西川军官父死子继,勤劳四十年,乞显加爵秩。”诏从其请。诏以海南、琼崖、儋、万诸郡俱平,令阿里海牙入觐。泸州降臣赵金、吴大才、袁禹绳等从征重庆,其家属为叛者所杀,诏赐钞有差,仍以叛者妻孥付金等。敕高丽国置大灰艾州、东京、柳石、孛落四驿。甲寅,无籍军侵掠平民,而诸王只必帖木兒所部为暴尤甚,命捕为首者置之法。敕移赣州行省还隆兴。高丽国来献方物。辛酉,合州安抚使王立以城降。先是,立遣间使降安西王相李德辉,东川行院与德辉争功,德辉单舸至城下,呼立出降,川蜀以平。东川行院遂言,立久抗王师,尝指斥宪宗,宜杀之。枢密院以其事闻,而降臣李谅亦讼立前杀其妻子,有其财物,遂诏杀立,籍其家赀偿谅。既而安西王具立降附本末来上,且言东川院臣愤李德辉受降之故,诬奏诛立。枢密院臣亦以前奏为非。帝怒曰:“卿视人命若戏耶!前遣使计杀立久矣,今追悔何及。卿等妄杀人,其归待罪。”斥出之。会安西王使再至,言未杀立。即召立入觐,命为潼川路安抚使,知合州事。壬戌,分川蜀为四道:以成都等路为四川西道,广元等路为四川北道,重庆等路为四川南道,顺庆等路为四川东道,并立宣慰司。赏重庆等处从征蒙古、汉军钞三万九千九百五十一锭。改播州鼎山县为播川县。丁卯,赐参知政事昝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戊辰,立河西屯田,给畊具,遣官领之。甲戌,张弘范将兵追宋二王至崖山寨,张世杰来拒战,败之,世杰遁去,广王昺偕其官属俱赴海死,获其金宝以献。丙子,诏谕又巴、散毛等四洞番蛮酋长使降。以中书左丞别乞里迷失同知枢密院事。禁中书省文册奏检用畏吾字书。赐异样等局官吏工匠银二千两。赐皇子奥鲁赤及诸王拜答罕下军士与思州田师贤所部军衣服及钞有差。  二月戊寅朔,祭先农于籍田。壬午,升溧州为路。遣使访求通皇极数番阳祝泌子孙,其甥傅立持泌书来上,拨民万户隶明里淘金。以江南漕运旧米赈军民之饥者。癸未,增置五卫指挥司。诏遣塔黑麻合兒、撒兒答带括中兴户。太史令王恂等言:“建司天台于大都,仪象圭表皆铜为之,宜增铜表高至四十尺,则景长而真。又请上都、洛阳等五处分置仪表,各选监候官。”从之。甲申,平章阿里伯乞行中书省检核行御史台文案,且请行台呈行省,比御史呈中书省例,从之。以征日本,敕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造战船六百艘。移绍兴宣慰司于处州。己丑,调潭州行省军五千戍沿海州郡。庚寅,张弘范以降臣陈懿兄弟破贼有功,且出战船百艘从征宋二王,请授懿招讨使兼潮州路军民总管,及其弟忠、义、勇三人为管军总管,千夫长塔剌海获文天祥有功,请授总管军千户,佩符,并从之。壬辰,诏谕宗师张留孙悉主淮东、淮西、荆襄等处道教。乙未,玉速帖木兒言:“行台文卷令行省检核,于事不便。”诏改之,其运司文卷听御史台检核。饶州路达鲁花赤玉古伦擅用羡余粮四千四百石,杖之,仍没其家。诏湖南行省于戍军还途,每四五十里立安乐堂,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藁葬之,官给其需。遣官核实益都、淄莱、济南逃亡荒地之为行营牧地者。禁诸奥鲁及汉人持弓矢,其出征之所持兵仗,即输之官库。壬寅,赐太史院银一千七十八两。癸卯,发嘉定新附军千人屯田脱里北之地。甲辰,升大都兵马都指挥使司秩四品。诏大都、河间、山东管盐运司并兼管酒、醋、商税等课程。中书省臣请以真定路达鲁花赤蒙古带为保定路达鲁花赤,帝曰:“此正人也,朕将别以大事付之。”赏汪良臣所部蒙古、汉军收附四川功钞五万锭。命嘉定以西新郑州郡及田、杨二家诸贵官子,俱充质子入侍。车驾幸上都。乙巳,命同知太史院事郭守敬访求精天文历数者。西蜀四川道立提刑按察司。丙午,遣使代祀岳渎后土。诏河南、西京、北京等路课程,令各道宣慰司领之。赏西川新附军钞三千八百五十锭。以斡端境内蒙古军耗乏,并汉军、新附军等,赐马牛羊及马驴价钞、衣服、弓矢、鞍勒各有差。  三月戊申朔,诏禁归德、亳、寿、临淮等处畋猎。庚戌,敕郭守敬繇上都、大都,历河南府抵南海,测验晷景。壬子,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砲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砲者,俱至京师。庚申,给千户马乃部下拔突军及土浑川军屯田牛具。丙寅,敕中书省,凡掾史文移稽缓一日二日者杖,三日者死。甲戌,潭州行省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下西南诸番,以龙方零等为小龙蕃等处安抚使,仍以兵三千戍之。中书省下太常寺讲究州郡社稷制度,礼官折衷前代,参酌《仪礼》,定拟祭祀仪式及坛壝祭器制度,图写成书,名曰《至元州县社稷通礼》,上之。以保定路旱,减是岁租三千一百二十石。  夏四月己卯,立江西榷茶运司及诸路转运盐使司、宣课提举司。癸巳,以给事中兼起居注,掌随朝诸司奏闻事。戊戌,以池州路达鲁花赤阿塔赤战功升招讨使,兼本军万户。癸卯,填星犯键闭。乙巳,汪良臣言:“昔昝顺兵犯成都,掠其民以归。今嘉定既降,宜还其民成都。”制曰“可。”敕以上都军四千卫都城,凡他所来戍者皆遣归。从唆都请,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给军饷。诏谕扬州行中书省,选南军精锐者二万人充侍卫军,并发其家赴京师,仍给行费钞万六千锭。大都等十六路蝗。  五月己酉,中书省请复授宣慰司官虎符,不允。又请各路设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专领课程,从之。辛亥,蒲寿庚请下诏招海外诸蕃,不允。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畬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以泉州经张世杰兵,减今年租赋之半。丙辰,以五台僧多匿逃奴及逋赋之民,敕西京宣慰司、按察司搜索之。命畏吾界内计亩输税。以各道按察司地广事繁,并劝农官入按察司,增副使、佥事各壹员,兼职劝农水利事。甲子,御史台臣言:“先是省臣阿里伯言,有罪者与台臣相威同问,有旨从之。臣等谓行省断罪以意出入,行台何由举正。宜从行省问讫,然后体察为宜。”制曰:“可。”高兴侵用宋二王金三万一千一百两有奇、银二十五万六百两,诏遣使追理。诏涟、海等州募民屯田,置总管府及提举司领之。乙丑,敕江陵等路拔突户一万,凡千户置达鲁花赤一员,直隶省部。丙寅,敕江南僧司文移,毋辄入递。临洮、巩昌、通安等十驿,非有海青符,不听乘传。丁卯,改云南宝山、莨渠二县为州。己巳,诏沿路驿店民家,凡往来使臣不当乘传者,毋给人畜饮食刍料。完都、河南七驿民贫乏,给其马牛羊价钞千八百锭。庚午,赐乃蛮带战功及攻围重庆将士及宣慰使刘继昌等钞、衣服各有差。壬申,以吕虎来归,授顺庆府总管,佩虎符,仍赐钞五十锭。徙丁子峪所驻侍卫军万人,屯田昌平。癸酉,兀里养合带言:“赋北京、西京车牛俱至,可运军粮。”帝曰:“民之艰苦汝等不问,但知役民。使今年尽取之,来岁禾稼何由得种。其止之。”甲戌,给要束合所领工匠牛二千,就令运米二千石供军。诏谕脱兒赤等管甘州路宣课,诸人毋或沮扰。潭州行省上言:“琼州宣慰马旺已招降海外四州,寻有土寇黄威远等四人为乱,今已擒获。”诏置之极刑。丙子,进封桑乾河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命宗师张留孙即行宫作醮事,奏赤章于天,凡五昼夜。赐皇子奥鲁赤、拨里答等及千户伯牙兀带所部军及和州站户羊马钞各有差。  六月丁丑朔,阿合马言:“常州路达鲁花赤马恕告签浙西按察司事高源不法四十事,源亦劾恕。”事闻,诏令廷辩。诏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戍碉门、鱼通、黎、雅。诏谕王相府及四川行中书省,四道宣慰司抚治播川、务川西南诸蛮夷,官吏军民各从其俗,无失常业。壬午,以浙东宣慰使陈祐没王事,命其子夔为管军总管,佩虎符。甲申,宋张世杰所部将校百五十八人,诣琼、雷等州来降。敕造战船征日本,以高丽材用所出,即其地制之,令高丽王议其便以闻。乙酉,榆林、洪赞、刁窝,每驿益马百五十、车二百,牛如车数给之。丙戌,左右卫屯田蝗蝻生。庚寅,升济宁府为路。壬辰,以参知政事、行河南等路宣慰使忽辛为中书左丞,行中书省事。癸巳,以新附军二万分隶六卫屯田。彻里帖木兒言其部军多为盗劫掠赀财,有司不即理断,乞遣官诘治,诏兀鲁带往治之。以不花行西川枢密院事,总兵入川,平宋诸城之未下者。仍令东川行枢密院调兵守钓鱼山寨。西川既平,复立屯田,其军官第功升擢,凡授宣敕、金银符者百六十一人。诏以高州、筠连州腾川县新附户于溆州等处治道立驿。云南都元帅爱鲁、纳速剌丁招降西南诸国。爱鲁将兵分定亦乞不薛,纳速剌丁将大理军抵金齿、蒲骠、曲蜡、缅国界内,招忙木、巨木秃等寨三百,籍户十一万二百。诏定赋租,立站递,设卫送军。军还,献驯象十二。戊戌,改宣德府龙门镇复为县。庚子,拘括河西、西番阑遗户。辛丑,以通州水路浅,舟运甚难,命枢密院发军五千,仍令食禄诸官雇役千人开浚,以五十日讫工。癸卯,以临洮、巩昌、通安等十驿岁饥,供役繁重,有质卖子女以供役者,命选官抚治之。甲辰,以襄阳屯田户四百代军当驿役。赐征北诸郡蒙古军阔阔八都等力战有功者银五十两,战殁者家给银百两,从行伍者钞一锭,其余衣物有差。禁伯颜察兒诸峪寨捕猎。诏免四川差税。以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别都鲁丁为河南等路宣慰使。以阿合马子忽辛为潭州行省左丞,忽失海牙等并复旧职。占城、马八兒诸国遣使以珍物及象犀各一来献。赐诸王所部银钞、衣服、币帛、鞍勒、弓矢及羊马价钞等各有差。五台山作佛事。  秋七月戊申,宁国路新附军百户詹福谋叛,福论死,授告者何士青总把、银符,仍赐钞十锭。罢西川行省。庚戌,禁脱脱和孙搜取乘传者私物。乙卯,应昌府依例设官。置东宫侍卫军。定江南上、中路置达鲁花赤二员,下路一员。敕发西川蒙古军七千、新附军三千,付皇子安西王。丁巳,交趾国遣使来贡驯象。己未,以朵哥麻思地之算木多城为镇西府。敕以蒙古军二千、益都军二千、诸路军一千、新附军五千,合万人,令李庭将之。壬戌,赏甕吉剌所部力战军人银五十两,死事者人百两,给其家。阿里海牙入觐,献金三千五百八十两、银五万三千一百两。罢潭州行省造征日本及交趾战船。丙寅,填星犯键闭。癸酉,西南八番、罗氏等国来附,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诏遣牙纳术、崔彧至江南访求艺术之人。以中书左丞、行四川行中书省事汪良臣为安西王相。赐诸王纳里忽所部有功将校银钞、衣装、币帛、羊马有差。以赵州等处水旱,减今年租三千一百八十一石。命散都修佛事十有五日。  八月丁丑,车驾至自上都。庚辰,太阴犯房距星。戊子,范文虎言:“臣奉诏征讨日本,比遣周福、栾忠与日本僧赍诏往谕其国,期以来年四月还报,待其从否,始宜进兵。”又请简阅旧战船以充用。皆从之。海贼贺文达率众来归文虎,文虎以所得银三千两来献。有旨释其前罪,官其徒四十八人,就以银赐文虎。己丑,宋降臣王虎臣陈便宜十七事,令张易等议,可者行之。庚寅,敕沅州路蒙古军总管乞答合征取桐木笼、犵狫、伯洞诸蛮未附者。调江南新附军五千驻太原,五千驻大名,五千驻卫州。以每岁圣诞节及元辰日,礼仪费用皆敛之民,诏天下罢之。丁酉,以江南所获玉爵及坫凡四十九事,纳于太庙。己亥,海贼金通精死,获其从子温,有司欲论如法,帝曰:“通精已死,温何预焉?”特赦其罪。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甲辰,诏汉军出征逃者罪死,且没其家。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以散扎兒为达鲁花赤,李光祖为总管。赐范文虎僚属二十一人金纹绫及西锦衣。赏征重庆将校币帛有差。赐诸王阿只吉粮五千石、马六百匹、羊万口。  九月乙巳朔,范文虎荐可为守令者三十人。诏:“今后所荐,朕自择之。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论诛之,且没其家。”女直、水达达军不出征者,令隶民籍输赋。己酉,罢金州守船军千人,量留监守,余皆遣还。庚戌,诏行中书省左丞忽辛兼领杭州等路诸色人匠,以杭州税课所入,岁造缯段十万以进。杭、苏、嘉兴三路办课官吏,额外多取分例,今后月给食钱,或数外多取者罪之。阿合马言:“王相府官赵炳云,陕西课程岁办万九千锭,所司若果尽心措办,可得四万锭。”即命炳总之。同知扬州总管府事董仲威坐赃罪,行台方按其事,仲威反诬行台官以他事。诏免仲威官,仍没其产十之二。戊午,王相府言:“四川宣慰司有籍无军虚受赏者一万七千三百八人。”命诘治之。议罢汉人之为达鲁花赤者。御史台臣言:“江南三路管课官,于分例外支用钞一千九百锭。”命尽征之。诏遣使招谕西南诸蛮部族酋长,能率所部归附者,官不失职,民不失业。乙丑,以忽必来、别速台为都元帅,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戍斡端城。己巳,枢密院臣言:“有唐兀带者冒禁引军千余人,于辰溪、沅州等处劫掠新附人千余口及牛马、金银、币帛等,而麻阳县达鲁花赤武伯不花为之乡导。”敕斩唐兀带、武伯不花,余减死论,以所掠者还其民。给河西行省钞万锭,以备支用。  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辛巳,叙州、夔府至江陵界立水驿。乙酉,帝御香阁。命大乐署令完颜椿等肄文武乐。戊子,张融诉西京军户和买和雇,有司匿所给价钞计万八千余锭;官吏坐罪,以融为侍卫军总把。千户脱略、总把忽带擅引军入婺州永康县界,杀掠吏民,事觉,自陈扈从先帝出征有功,乞贷死。敕没入其家赀之半,杖遣之。辛卯,赈和州贫民钞。乙未,纳碧玉爵于太庙。丙申,太阴犯太微西垣上将。辛丑,以月直元辰,命五祖真人李居寿作醮事,奏赤章,凡五昼夜。毕事,居寿请间言:“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预国政。”帝喜曰:“寻将及之。”明日,下诏皇太子燕王参决朝政,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启后闻。甲辰,赐高丽国王至元十七年历日。  十一月戊申,敕诸路所捕盗,初犯赃多者死,再犯赃少者从轻罪论。阿合马言:“有盗以旧钞易官库新钞百四十锭者,议者谓罪不应死,且盗者之父执役臣家,不论如法,宁不自畏。”诏处死。壬子,遣礼部尚书柴椿偕安南国使村中赞赍诏往谕安南国世子陈日烜,责其来朝。癸丑,太阴犯荧惑。乙卯,罢太原、平阳、西京、延安路新签军还籍。罢招讨使刘万奴所管无籍军愿从大军征讨者。赵炳言陕西运司郭同知、王相府郎中令郭叔云盗用官钱,敕尚书秃速忽、侍御史郭祐检核之。戊辰,命湖北道宣慰使刘深教练鄂州、汉阳新附水军。诏谕四川宣慰司括军民户数。己巳,以梧州妖民吴法受扇惑藤州、德庆府泷水徭蛮为乱,获其父,诛之。并教坊司入拱卫司。  十二月戊寅,发粟钞赈盐司灶户之贫者。括甘州户。庚辰,安南国贡药材。甲申,祀太阳。丙申,敕枢密、翰林院官,就中书省与唆都议招收海外诸番事。丁酉,八里灰贡海青。回回等所过供食,羊非自杀者不食,百姓苦之。帝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诏禁之。诏谕海内海外诸番国主。赐右丞张惠银五千四百两。敕自明年正月朔日,建醮于长春宫,凡七日,岁以为例。命李居寿告祭新岁。诏谕占城国主,使亲自来朝。唆都所遣阇婆国使臣治中赵玉还。改单州、兗州隶济宁路;复置万泉县,隶河中府;改垣曲县隶绛州;降归州路为州;升沔阳、安陆各为府;改京兆为安西路;改惠州、建宁、梧州、柳州、象州、邕州、庆远、宾州、横州、容州、浔州并为路。建圣寿万安寺于京城。帝师亦怜吉卒。敕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是岁,断死罪百三十二人。保定等二十余路水旱风雹害稼。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本纪第十 世祖七-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元史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十七年春正月癸卯朔,高丽国王王睶遣其佥议中赞金方庆来贺,兼奉岁贡。丙午,命万户綦公直戍别失八里,赐钞一万二千五百锭。辛亥性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