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四 成宗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四 成宗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讳铁木耳,是孝太子真金第三子也。母为太子元妃宏吉剌氏。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二十五年。诸王哈丹等叛,世祖遣帝率诸将讨平之。命帝抚军北边。三十年六月乙巳,受皇太子宝。

三十一年春正月癸酉,世祖崩,诸王大臣遣使赴于北边。

夏四月壬午,帝至上都。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传国玉玺上之。元妃遣中书右丞张九思赍至上都授于帝。晋王甘剌麻率诸王劝进。甲午。即皇帝位于上都之大安阁。知枢密院事伯颜宜扬顾命诏曰:朕惟太祖圣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区夏,圣圣相承,光昭兹绪。迨我先皇帝体元居正以来,然后典章文物大备。临御三十五年,薄海内外,罔不臣属。宏规远略,厚泽深仁,有以衍皇元万世无弘之祚。

我昭考早正储位,德盛功隆。天不假年,四海觖望。顾唯眇质,仰荷先皇帝殊眷。亲授皇太子宝,副以抚军之任。今春宫车远驭,奄弃臣民,乃有宗藩昆弟之贤,戚畹官僚之旧,谓祖训不可以违,神器不可以旷,合词推戴,诚切意坚。朕勉徇所请,于四月十四日即皇帝位。

可大赦天下。除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杀主,不赦外,其余一切罪犯,咸赦除之。议行贡举法,无学田处量拔闲田以赡生徒。劝课农桑,件罢一切不急之役。军官奥鲁官抚养军人,不得妄行科配,阵亡及病死者依例优恤。江淮以南夏税特史一年,已纳者准充来年数目。各处酒税等课,定额三十分取一,若额外办出增余,额自作颔,增自作增。禁诸人扑买。名山大川、圣帝明王、贤臣烈士载于祀典者,除常礼外,择日遣官致接。其不尽事件,仰中书省续议奏闻。

是日,追尊皇考明孝太子曰皇帝,尊太子元妃曰皇太后。庚子,忽笃海、明哥颁即位诏于高丽,李衍、萧泰登颁即位诏呈安南。丁未,湖广盗起,刘国杰等以兵讨之。己酉,金齿蛮酉阿鲁为孟定路总管,赐虎符。

五月戊午,上大行皇帝尊谥曰圣德神功文武后皇帝,庙号世祖,皇后尊谥曰睿顺圣皇后,皇考尊谥曰文惠明孝皇帝,庙号裕宗。庚申,云南蛮酋适习、四川散毛涡蛮酋覃顺等来献方物。壬申,议增官吏俸。乙亥,札珊知怄密院事。戊寅,封皇姑高丽王妃为安平公主。加御史大夫月鲁吕太师,知枢密院事伯颜太傅,月赤察儿太保。赐月鲁吕上方玉带宝服,还镇北边。

六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壬辰,帖木儿复为中书平章政事。乙未,以上世祖、裕宗尊谥,诏天下,免本年包银、俸钞及中原地税、江淮以南夏税之半。辛丑,赐宋使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号处士,放还田里。癸卯,封驸马阔里吉思为高唐王。甲辰,修《世祖实录》。

秋七月壬子,诏御史大夫月鲁吕振台纲。壬戌,诏曰:

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诸路应设庙学、书院,禁官民亵渎。学田勿得侵夺。作养后进,严加训诲。若文行可观者,有司保举,肃政廉访司体覆,以备擢用。

癸亥,省肇州宣慰司入辽东道。癸酉,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忽木为中书平章政事。甲戌,诏谕暹国王敢木丁来朝。

八月戊子,初祀社稷,用堂上乐。己丑,大都留守段贞、平章政事范文虎监浚通惠河。

九月壬子,驻跸三部落,受诸王百官贺圣诞。辛未,秃古帖木耳使阇蓝国。

冬十月戊寅,车驾至自上都。乙未,金齿孟爱甸蛮酋遣其子来朝,立孟爱甸军民总管府。壬寅,缅国来贡驯象。乙巳,遣南巫里、速木答刺等国使者还,赐三珠虎符及金币有差。

十一月丁未朔,朝皇太后于隆福宫。上玉册、玉宝。壬子,罢湖广、江西行枢密院。丁巳,伯颜察儿参议中书省书,其兄平章政事伯颜奏曰:“兄弟宜相嫌避。”辞职。帝曰:“兄平章于上,弟参议于下,何所嫌耶?”不允。甲子,湖南道宣慰使何玮为中书参知政事。癸酉诏改明年为元贞元年。

十二月庚子,孛罗曷答儿椅禁卫兵戍和林。从帝师请,释京师死囚三十人、杖以下百人。曲靖、澄江等路蛮酋来献方物。太傅、知枢密院事伯颜卒。

元贞元年春正月戊申,诸王阿失罕来朝。癸丑,太仆卿只而合朗为御史大夫。癸亥,云南行省左丞杨炎龙为中书左丞。庚午,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阿老瓦丁为中书参知政事。壬申,立北庭都元帅府。中书平章政事合伯为都元帅,江浙行省右丞撒里蛮副之,皆佩虎符。立曲先塔林都元帅府,衅都察为都元师,佩虎符。甲戌,有飞书告朱清、张珪谋反,诏慰勉之。乙亥,封皇姑囊家真公主为鲁国大长公主,驸马蛮子台为济宁王。

二月丁丑,合伯、撒里蛮、孛来将探马赤军万人戍北边。壬午,罢江南茶税。戊子,思州蛮酋田哈剌不花等来朝。缅国阿剌札高微班的来献舍利。丁酉,车驾幸上都。癸卯,工部尚书吕天麟为中书参知政事。罢河西军,听各还所居。

三月己巳朔,安南国世子陈日烜遣使来慰国哀,并谢罪。丙辰,金齿蛮酋来朝。

夏四月辛巳,妖人蒙虫僭似乘舆,伏诛。癸巳,牙那木假兵部尚书,佩虎符,使马答儿的音国。敕官吏不得拉离职任。

闰月甲寅,立梭厘招讨使司,塔儿忽带为招讨使,佩虎符。壬戌,塔即古阿散坐不法伏诛。戊辰。遣爱牙赤核实高丽储稂,是月,兰州上下三百余里河清三日。

五月戊寅,命麦术丁、何荣祖厘正选法。己卯,流别阇于江西,从月的迷失讨贼自效,辛巳,罢行大司农司。平章政事麦术丁加平章军国重事。中书丞、商议中书省事何荣祖罢为昭文馆大学士。与中书省事。丙申,前太傅伯颜子买的为金书枢密院事。

六月甲寅,翰林学士承旨董文用等进《世祖实录》。乙卯,省左右两江宣司都元师府、宣抚司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敕上封事者,命中书省检视再闻奏。癸亥,立蒙古都元帅府于西川。阿拉帖木儿、岳乐罕并为都元帅,佩虎符。

秋七月己卯,诏诸路有儒知吏事、吏通经术者,廉访使岁贡二人,委省台官考试,中程者用之,所举非人,罪坐选举官。壬午,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散领之。戊戌,管军万户朱永福、边珍裕坐妖言惑从伏诛。

八月辛酉,缅国进驯象。己巳,驸马阿海知枢密院事。

九月甲戌,帝至自上都。乙亥,从帝师请,释死罪三人、杖以下四十七人。己卯,罢四川淘金户。还其原藉,追论建言者之罪。庚辰,罢宁夏路行中书省。丁亥,爪哇国来贡方物。

冬十月癸卯,有事于大庙。帝曰:“亲享之礼,祖宗未行,今玉册、玉宝成,朕其躬莅之。”癸丑,平章军国重事答失蛮以兵讨西北叛王。戊辰,遣安南贡使还,仍诏谕陈曰烜来朝。

十一月丙戌,毯阳佐、法儿刺、阿鲁等国,各遣使奉金字表来朝。戊戌,诏江浙行省括隐漏官田及检劾避役户。是月,戒饬御史台、廉访司,凡纠察官吏不公,及不知百姓疾苦者,罪之。敕各投下及影占户计者,均当杂泛差徭。

十二月甲子,徙缙山乞里乞思等部众于山东。

二年春正月丙子,蠲两都站户和雇、和市。己丑,御史中丞秃赤为御史大夫。乙未,禁诸王、公主、驸马擅罪官吏。

二月丙午,禁军官擅以家奴代役。括蒙古渐丁充行伍。庚戌,诏军人擅更代,及逃归者死。庚申,自六盘山至黄河置屯田。丙寅,大都留守司达鲁花赤段贞为中书平章政事。

三月壬申,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罢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癸酉,忻都劾晋王甘刺麻,朵罗台劾太师月鲁吕,皆有异志。诏枢密院鞠之,事不实。忻都论死,朵罗台谪从军自效。丙子,车驾幸上都。

夏四月己亥朔,命撒的迷失招集忙古歹部流民。

五月戊辰朔,免两都徭役。甲戌,诏蒙古马牛羊百取一,羊不满百者亦承之,色目人羊满百,乃取其一,著为令。庚辰,土番寇阶州,诸王帖木儿不花、只列等以兵讨之。庚寅,罢四川马湖进独本葱。是月,野蚕成茧。

六月丙午,上思州叛蛮黄胜许遁入安南。

秋七月庚午,肇州万户府置屯田。壬午,括伯颜、阿术、阿里海牙等占江南民田,及权市隐匿者,令输租增江西、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各一员,朱清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珪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授高丽世子王謜为仪同三司,领都佥议司事。丙戌,岳乐也奴等使马八儿国。己丑,广西贼陈飞等寇昭、梧、藤、容等州,湖广行省左丞八都马辛讨平之。

八月丁酉朔,禁舶商以金银渡海。

九月辛未,车驾幸安同泊,受诸王、百官贺圣诞。戊寅,临安路舍资蛮叛。梁王松山讨降之。甲申,也先不花讨乞蓝蛮,其别部酋符刺率诸蛮降,以其地为云远路军民总管府。是月,河决杞、封邱、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冬十月丁酉,有事于太庙。壬子,车驾至自上都。钣州喊刘六十作乱,江西行省左丞重士选讨平之。

十一月丁卯,答马刺国来进驯象。己巳,兀都带等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皇后所生,何为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纪日月先后差错。又别马里思丹炮手亦思马音及泉府司皆小事,不足书也。”辛未,遣枢密院官整饬江南镇戊诸军,列将校勤惰以闻。壬辰,缅王遣其子僧伽巴叔撒邦巴来贡方物。

十二月戊戌,立彻里军民总管府。癸亥,释大都狱囚百人。金齿、罗斛蛮酋来朝。

大德元年春正月辛未,诸王亦怜真来朝,卒于道,赐币、帛五百匹。己丑,分和林汉军屯田于五条河。辛卯,张斯立为中书参知政事。

二月丙申,蒙阳甸蛮酋缅吉遣其弟阿不刺等来献方物,以其地立通西军民总管府。戊午,罗罗斯蛮酋来朝。己未,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王。庚申,行徵政院副使王庆端为中书右丞。改元贞三年为大德元年,赦天下,免上都、隆兴差税三年,诏曰:朕荷天地之洪禧,承祖宗之丕祚,仰进成宪,庶务和平。比者,药木忽儿、兀鲁速不花、朵儿朵怀等去逆效顺,率众来附。毕会宗亲,释其罪戾。适星芒之垂象,岂天意之儆予。宜推一视之仁,诞布更新之化。可改元贞三年为大德元年。

于戏!侧身修行,咸摅奉若之诚,革故鼎新,幸底雍熙之治。咨尔臣庶,体予至怀。

是月,敕自正月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捕打禽兽,著为令。

三月庚午,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左丞梁德漷为中书右丞。癸酉,畋于柳林。甲戌,酉番寇阶州,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脱列伯讨平之。丙子,车驾幸上都。丁丑,封诸王帖木儿不花为镇西武靖王,江西行省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左丞。庚辰,札忽鲁赤脱而速坐受赂,为奴所告,毒杀其奴,论死。庚交,立江淮等处财斌总管府。

夏四月安巳朔,日有食之。壬寅,赐暹国及罗斛蛮来朝者,衣币有差。诏佐恤江南茶户。

五月丙甫,河决开封。戊辰,安南国遣使来朝。庚寅,平伐蛮酋来降,乞隶于亦奚不薛,从之。上思州叛蛮黄胜许进其子来降。

六月甲午。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崔良知廉贫,赐盐课钞千锭旌之。戊戌,平伐九寨蛮来降。甲寅,罢亦奚不薛岁贡马及毡衣。是月,和州历阳县江涨,漂没民居一万八千余家。诏江浙、湖广、江酉秋粮折轻赏钞。

秋七月辛未,省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丁亥,河决杞县蒲口。衡州路酃县大水山崩。

八月丁巳,妖星出于奎。

九月甲子,八百媳妇蛮寇彻里,也先不花以兵讨之。丙寅,罢括两淮民田。壬午,车驾至自上都。己丑,罢南丹州安抚司,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平珠六洞蛮及十部蛮皆来降。

冬十月丁酉,有事于太庙。辛丑,温州妖人陈空崖伪称罗平国正治元年,伏诛。乙卯,爪哇国遣使奉表来降。

十一月癸亥,高丽国王王日臣告老,乞以爵传其子謜。丁丑,以謜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高丽国王,仍封日臣逸寿王,赐号推忠宜力定远保节功臣。

十二月戊戌,禁诸王、驸马夺民田,其献田者罪之。壬贯,朝洞蛮来降。丁未,旌表烈妇漳州万户府知事阚文兴妻王氏。

闰月甲子,福建行省平茸政事高兴奏,漳浦县产水晶,乞采之。帝曰:“不劳民,则可;劳民勿取。”己卯,播州宣抚使杨汉英请讨平伐叛蛮,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从宜收抚。

二年裤正月壬辰,以水早。免郡县田粮十之三,灾甚者尽免之。老病单弱免差税三年。己酉,释流求俘归。谕其国王效顺。省土番碉门安抚司、运司、立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安抚司。

二月壬戌,徙重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立福建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乙丑,中书右丞张九思为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己巳,畋于漷州。丙子,罢中外土木之役。乙酉,车驾幸上都。诏民播种。怠情及有司劝课不至者,各过廉访司治之。丙戌,梁德珪为中书平章政事。

三月戊子,诏僧人犯罪,听有司专决,轻者与僧官约断,不至者罪之。壬子,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与岳渎同祀,著为令。

夏四月庚申。也速带儿擅调甘州戍军。遣伯颜等苔之。

五月辛卯。罢海南黎兵万产府及屯田万户府。壬辰,昭文馆大学士何荣祖加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中书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右丞。己酉,耽罗国来贡方物。

六月庚申,罢江南门摊,复行两税法。

秋七月癸巳,河复决蒲口,遣尚书阿海、御史刘赓等塞之。壬寅,诏高丽国王王謜入侍,复以其父日臣为国王。

九月己丑,车驾幸阻妫之地,受诸王、百官贺圣诞。安南、爪哇及金齿蛮各来贡方物。丙申,帝至自上都。癸卯,命御史台鞠枢密副使塔剌忽带赃罪。庚戌,汰中外冗员。

冬十月壬戌,立蒙古万户府于凤翔路。

十一月庚寅,安南国来贡方物。丙申,罢云南行御史台,置肃政廉访司。壬寅,中书右丞王庆瑞为中书平章政事。

十二月庚午,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合孙为江浙行省左丞相。甲戌,彗星见。

版权声明:

《本纪第十三 成宗上》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本纪第十五 武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五 武宗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地理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三 地理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二 五行下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二 五行下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地理一

自唐末疆域分袭,历五代至宋,辽与西夏尚据边垂。金灭辽克宋,赵氏南迁,划分南北。又历百余年,而元兴。迨世祖取江南,中国始统于一姓焉。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世祖以前,阿母河、别失八里俱置尚书行省。至元初,别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处俱置宣慰司。又太祖分东边之地封诸弟,分西北边之地封诸子。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以次于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然旧志实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其局于褊狭宜哉。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中书省。统河北、山东西之地,谓之腹里,领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八十三,属县三百四十四。

大都路。金之中都曰大兴府。太祖十年,克中都,改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中统元年,车驾幸燕京。五年,建为中都,大兴府仍旧。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筑新城而迁都焉。京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德钵,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段,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崇天门外有石桥三,中为御过星拱门,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扶辰堂,为百官会集之所。厚载门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其右。大明段为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寝殿后连香阁,文思殿在寝殿东,紫檀殿在寝殿西,宝云殿在寝殿后。凤仪门在东庑中,麟瑞门在西庑中。凤仪门外有内藏库二十所。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门在殿西,延春门在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延春阁寝殿后有香阁。慈福殿又曰东暖殿,在寝殿东。仁明殿又日西暖殿,在其西。景耀门在左庑中,清灏门在右庑中。玉德殿在清灏门外,有东西香殿。宸庆殿在玉德殿后,有东西更衣段。隆福殿在大内西兴圣之前。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在其右。光天殿后有寝殿。青田门在左庑中,明辉门在右庑中。寿昌殿又曰东暖殿,嘉禧殿又曰西暖殿。文德殿在明辉门外,又曰木丹北殿,皆木丹木为之。盝顶殿在光天殿西北,后有盝顶小殿。香殿在宫垣西北隅,有前后寝殿。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酒房在东南隅,内庖在酒房北。兴圣宫在大内西北万寿山正西。后有寝殿。兴圣门,殿之北门。明华门在左,肃章门在右。宏庆门在殿之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凝晖楼在宏庆南,延颢楼在宣则南。嘉德殿在寝殿东,宝意殿在其西。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东西殿在阁西左右。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东,徽青亭在圆亭西。兴哥儿殿在延华阁右,木香殿在殿后。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后有寝殿。盝顶之制,三掾其顶,如之平,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外。学士院在延华阁后。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华岛,至元八年赐今名。广寒殿在山顶,中有小玉殿。仁智殿在山之半。金露亭在广寒殿东方。壶亭,又曰线珠亭,自金露亭前复道登焉。瀛测亭在温石浴堂后,荷叶殿在方壶亭前。温百浴室在瀛州亭前。圆亭,又曰胭脂亭,在荷叶殿稍西,为后妃添妆之所,八面介福殿在仁智殿东,延和殿在西。更衣殿在山东。太液池在大内西,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半山台在仪天殿前。御苑在隆福宫西,香殿在石假山上,殿后有石堂。红门外有太子斡耳朵荷叶殿,上有香殿,左有圆殿,在山前圆顶上。歇山殿在圆殿前,东西亭在殿后东西,水心亭在殿池中。棕毛殿在假山东,偏后有盝顶殿。仪鸾局在殿前三红门外西南隅。九年,改为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二十七年,改都总管府。至大中,本路达鲁花赤莫吉,买灵椿里周氏地十九亩,建公署。旧领通、蓟、涿、霸、雄、保、遂、安肃、檀、顺、易十一州,太宗十一年析保、雄、易、遂、安肃五州为顺天路,后又升安次、同安二县为州,漷阴县为漷州,与雄、易二州并来属。至元二十三年,又析雄、易二州棣保定路。延佑三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来属。旧领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太宗七年析安次县隶霸州,至元十三年升漷阴县为漷州,以武清、香河二县隶之。户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领院五,左、右警巡院二,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以左右二院分领坊市。南城警巡院,大德九年,增置。分治四隅警巡院二。至大三年,增置。

县六:

大兴,赤。金改辽析津县为大兴县,元因之。宛平,赤。金故县与大兴分治郭下。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昌平。下。皇庆二年徙县治于新店。

州十:

涿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太宗八年,升涿州路。中统四年,复降为州,旧领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五县。固安升为州,新城后隶雄州,定兴后隶易州。领县二:

范阳,下。倚郭。有盝顶殿。房山。下。金万宁县,后改奉先。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宋故州,治文安县,属河北东路。金改治益津县,居中都路。旧领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县。金升信安县为镇安府,元初并入本州。至元四年,置保定县。旧志:金置信安军。乃镇安府之误。领县四: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四年复置。有平曲水寨。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金隶雄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复置,改隶霸州。

通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二:

潞县,下。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五:

渔阳,下。倚郭。丰润,下。本玉田县之永济务,金大定二十七年升为县,后避讳改丰润。太祖十年,升为润州,至元二年省入玉田。未几,以当冲要,复置。后又废,十三年再且。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本渔阳县大王镇,金升为平峪县。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县。十三年复置,省峪为谷。

漷州。下。金漷阴县,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漷阴县旧治在城南隅,升州后迁治于河西务,至正间复移旧治。以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领县二:

香河,下。本武清县地,辽析置。武清。下。

顺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温阳、密云二县,元初省县入州。

檀州。下。辽故州,金初省入顺州,元初复置。

东安州。下。金安次县,属大兴府。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

固安州。下。金固安县,属涿州。宪宗九年,改属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下。

龙庆州。下。金缙山县,属德兴府。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改属宣德府奉圣州。延祐三年,升为龙庆州,改隶大都路。皇庆元年,建行宫凉殿。至治元年,又作行殿于流怀池。领县一:

怀来。下。金怀来县,后更名妫川,属德兴府。元初复旧名,延佑二年改属本州。

上都路。金恒州地。元初为札刺儿、兀鲁特两部分地。宪宗六年,世祖命刘秉忠建城于恒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赐名开平府。五年,建为上都。有重城。外城用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北各有一门。东、西各二门。内城周六里三百三十步,东、西、南各一门。正南门曰明德门,内有大明殿,门左曰星拱,右曰云从。有仪天殿,门左门曰精,右曰月华。宝云殿,侧有东西暖阁。宸丽殿,侧有东西香殿。玉德殿,后有寿昌堂、慈福殿。有紫檀阁。连香阁、延春阁。其前拱辰堂,为百官议政之所。后御膳房、凝晖楼,侧有绿珠、瀛州二亭。有金露台。世祖又迁宋汴京之熙春阁于上都,为大安阁。阁后为鸿禧、睿思二殿。城东南又有东、西凉亭,为驻跸之处。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置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宁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金清塞县,中统元年改今名。

府一:

顺宁府。金宣德州,属西京路。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仍隶上都路。延佑五年,改隶大都路。泰定元年,复隶上都留守司。后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旧领录事司,宣德、宣平二县。元初以宏州之顺圣县来属。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宣德县。领县三: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德兴府之龙门县入之。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县地属云州。宣平,下。金置县于大新镇。元初移治辛南庄。顺圣。下。

府领州二:

保安州,下。金德兴府,属西京路。至元三年,改奉圣州,后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安州。旧领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六县。中统四年升望云县为云州,至元二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元初改金德兴为永兴县。龙门县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元初改金妫川为怀来县。五年复置缙山县,改隶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怀来隶龙庆州。领县一:

永兴。下。倚郭。至元六年省入本州。未几复置。延祐六年并入奉圣州。

蔚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至元二年,省州入灵仙县,隶弘州。是年复为蔚州。至大元年升蔚昌府。后复为蔚州,隶宣德府。领县五:

灵仙,下。灵邱,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五:

兴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属上都路。旧领兴安、宜兴二县。天历元年,升宜兴为州。后至元五年,省兴安县入本州。

宜兴州。中。金宜兴县,属兴州。元初省入兴州。至元二年,复置。天历元年,升为州。俗称小兴州。以兴州为大兴州。

松州。下。金松山县,属大定府。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上。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省。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金望云县,属德兴府。中统四年,升为云州,仍存县,改属宣德府。至元二年,省县入州。二十八年,复析宣德之龙门镇置望云县,隶本州。领县一:

望云。下。金龙门县。属德兴府。至元二年,废为镇。二十八年,置县。

兴和路。上。金抚州,属西京路。元初省,宪宗四年复置。中统三年以州为内辅,升为隆兴府,建行宫。至元四年析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至大元年降隆兴路为源州,隶中都留守司。四年,罢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旧领柔远、集宁、丰利、威宁四县。集宁县升为路,丰利县并入高原。中统三年,析大同府之怀安、天成二县来属。领县四:

高原,下。倚郭。金柔远县。中统二年改今名,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金属大同府。中统三年来属,后废。至元中复置怀安县于阳门站。天成,下。金属大同府,中统三年来属。威宁。下。金威宁县。旧志作咸宁,误。元初属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昌州,领宝山县,属西京路。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改隶本路,置盐使司。后省州,存县。延祐六年,改宝山县为宝昌州。

永平路。下。金平州,属中都路。太祖十年,改为兴平府。后又改兴平路。中统元年,又改平滦路,置总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旧领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海山五县。至元四年,省海山县入昌黎。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

录事司。中统元年置。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县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县俱省。七年复置,仍省昌黎县入之。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十二年以海山县故地来属,改隶滦州。后复隶本路。

州一:

滦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元初属永平路。旧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至元二年省石城县入乐亭,三年改入义丰。四年又省马城县入义丰。延祐七年并永平滦邑县于石城,是石城至元后复置,本路又有滦邑县,均不可考。领县二: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

德宁路。下。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为静安路,延祐五年改为德宁路。领县一:

德宁。下。大德九年置静安县,延祐五年改今名,赵王不鲁纳食邑沙、静、德宁等处。

净州路。下。金故州。太宗八年置,属西京路。后升为净州路。延祐七年丰州修路碑有德宁天山分司宣慰使。是旧无净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后。领县一:

天山。下。本榷场。金大定十八年置县。元因之。

泰宁路。下。金泰州,属北京路。元初隶辽阳行省。延祐二年改为泰宁府,四年升泰宁府为泰宁路。是年四月仍以泰宁路隶辽阳省。后改隶中书省。领县一:

泰宁。下。延佑四年置。按金泰州属县一,为长春。其省并年分阙。

集宁路。下。金集宁具,属抚州。元初升为路。领县一:

集宁。下。本市场。金明昌三年置县。元因之。

应昌路。下。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清于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本藩驻夏之地,建城邑以居,遂名其城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至正初罢之,拨属鲁王马某沙王傅府。十四年复置,领县一:

应昌。下。

全宁路。下。元贞元年。囊家真公主请以应昌路东北七里驻冬之地,建城邑,名曰全州。大德元年,升全州为全宁府。七年,又升为全宁路。至正初罢之。十四年复置。领县一:

全宁。下。

宁昌路。下。延祐五年,置宁昌府。至治二年,升宁昌府为下路。增置一县。领县一:

宁昌。下。至治二年置。

沙井总管府。领县一:

沙井。丰州西北有沙井故城,驸马赵王分地。

保定路。下。金保州,又改顺天军,属中都路。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旧领清苑、满城二县。太宗十一年,析中山府之庆都来属。后又以行唐、唐县、曲阳、新安、傅野隶之。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

录事司。至元十二年置。

县八:清苑,中。附郭。满城,中。唐县。下。金隶中山府,后来属。庆都,下。金隶中山府。后来属。行唐,下。金隶真定府。后来属。曲阳,下。金隶中山府。元初改恒州,置元帅府。以阜平、灵寿、行唐、庸县隶之。元帅府罢,仍为典阳县,改属保定路。新安,下。金新安州附郭置渥城县。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复置新安县,来属。博野,下。金隶蠡州。至元三年,省入蒲阴县。十一年,复置,改属本路。

州七:

易州。中。金故州,属中都路。太宗十一年,改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旧领易、涞水二县。元初析涿州之定兴县来属。领县三: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涞水,下。定兴,下。金析范阳县黄村,一名皇甫镇,置定兴县。本属涿州。后来属。

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元初隶真定路。后改隶保定路。旧领蒲阴、鼓城、深泽三县。太宗十年,升鼓城为军民万户所。至元三年,以深州之束鹿县来属。领县三:

浦阴,中。倚郭。金旧县。旧志至元三年置,误也。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复置。束鹿。中。

雄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归信、容城、保定三县。太宗十一年,析雄州三县隶顺天路。至元二年,省保定入霸州益津县,归信、容城二县与涿州之新城县俱改隶大都路。十年,改本州隶大都路。十二年,改隶保定路。二十三年,以本州隶保定路,复以归信、容城、新城三县来属。领县三:

归信,下。容城,下。金已隶本州。旧志金隶安肃州,误也。新城。下。金属涿州。太宗二年,升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改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改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金故州,治高阳县,后徙治渥城县,属中都路。旧领渥城、葛城、高阳三县。至元二年,省州与渥城入归信县。寻复置安州,治葛城县。领县二:

葛城。下。依郭。金升高阳之葛城乡为县。高阳。下。元初改属河间路,后隶本州。

遂州。下。金故州,领遂城一县,属中都路。至元二年省州与遂城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隶本路。

安肃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元初改隶保定路。旧领安肃一县,元初省。

完州。下。金永平县展中山府,又改完州。至元二年,降永平县。后复为完州。初隶真定路,改隶本路。

燕京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上。金真定府,后河北西路。元初,升真定路总臂府。旧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浚、卫、辉、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邢录顺德,洺隶广平,卫辉自为一路。又以冀、深、晋、冀四州来属。旧领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获鹿、行唐、阜平、灵寿、元氏九县。至元中,析行唐县隶保定路,以潞州之涉县来属。户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玉华宫在衙城之北,为睿宗神御殿,奉安御容。有新城镇。藁城,中。金故县。太祖十七年,升永安州,以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之。太宗七年,复为藁城县。栾城,下。元氏,中。获鹿,中。金故县,后升镇宁州。太宗七年,复为获麂县。平山,下。灵寿,下。阜平,下。涉县。下。金隶潞州。元初升崇州,改隶真定。后废州,仍为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置。

府一:

中山府。金故府,属河北西路,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析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路。旧领安喜、新乐、无极、永平、庆都、曲阳、唐县七县。永平升为完州,与庆都、曲阳、唐县俱改隶保定路。领县三:

安喜,中。新乐,下。无极。下。

州五:

赵州。中。金改宋赵州为沃州,属河北西路。元初仍为赵州。旧志太祖十五年割所属栾城、元氏隶真定。按二县本隶真定路,旧志误也。领县七:

平棘,中。宁晋,下。隆平,下。临城。中。柏乡,下。高邑,下。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金故州,属河北东路。旧领录事司,信都、南宫、衡水、武邑、枣强五县。元初析衡水隶深州,复置新河县。后又省录事司入信都。领县五:

信都,中。倚郭。至元初,兴录事司俱省入本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之。南宫,上。枣强。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析南宫县地置。

深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隶河间路,置元帅府。太宗十年,改隶本路。旧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析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县二:

静安,中。倚郭。本下博县,宋改静安。衡水。下。

晋州。金鼓城县,属祁州。太祖十年,升为晋州。太宗十年,改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县四:

鼓城,中。倚邦。饶阳,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潜邸,隶鼓城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仍为安平县,隶本州。武强。下。元初置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降州为县,隶深州。十一年,析属祁州。中统二年,改隶本州。

蠡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真定路。旧领司侯司、博野一县。至元三年,俱省入本州。后复置博野县,改隶保定路。十七年直隶中书省,二十一年还隶本路。

顺德路。下。金邢州,属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析洺磁自为一路,改本府为顺德路总管府。旧领邢台、唐山、内邱、平乡、任、沙河、南和、钜鹿八县。宪宗五年,析平乡县追武镇置广宗县。旧志作武道镇,误倒。户三万五百一,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钜鹿,中。内邱。中。平乡,中。广宗,中。宋故县。金改宗城,属洺州。元初复为广东。后省入平乡县。宪宗五年,复置,属本路。至元二年,又省入平乡。寻复置。沙河,下。南和,下。至元二年,省入沙河县。寻复置。唐山,下。至元二年省入内邱县。寻复置。任县。下。至元二年,省人邢台。寻复置。

广平路。下。金洺州,属河北西路。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改广平路总管府。旧领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县、鸡泽、曲周、洺水九县。元初,省宗城入洺水县,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隶威州,成安隶磁州。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永年,中。倚郭。曲周,中。肥乡,中。鸡泽,下。元初省入永年。后复置。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使,求真定路。太宗八年,仍为磁州,改隶邢洺路。旧领隶事司,滏阳、武安、邯郸三县。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入滏阳,省武安县大邯郸。后复置武安、成安二县。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滏阳。领县四:

滏阳,中。倚郭。武安。中。元统二年,移石山寨巡检司于清水寨。邯郸,下。成安。下。

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治井陉县。太宗六年,改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洺水。旧领洺水、井径、威三县。至正间,省威县入本州。领县二:

洺水,中。倚郭。本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本州。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此。井陉。下。宪宗二年,徒县治于天长入镇。

彰德路。下。金彰德府,属河北西路。太宗四年,置彰德总帅汁,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降彰德为散府,与卫、辉二州并隶真定路。至元元年。复立彰德路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川。二年,又析怀孟为一路,卫辉为一路。旧领安阳、林虑、汤阴、临漳、辅岩五县。至元四年,升林虑为州。六年,并辅岩入安阳县。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汤阴,中。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金林虑县。后升林州。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省辅岩县入之。六年,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县。

大名路。中。金大名府,属大名府路。元初因之,置大名路总管府。旧领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十县。冠氏升为州,馆陶、朝城析隶濮州,夏津析隶高唐州,莘县析隶东昌路,清平析隶德州。以恩州之清河县来属。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万三千六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治于府城内。至元九年,置县治于旧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中。金故县,属恩州。太宗七年,改属本路。

州三:

开州。上。金故州,属大名府路。旧领濮阳、清丰、观城、长垣四县。元初,析观城隶濮州。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长垣、东明来属。领县四:

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大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七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清丰。中。

滑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元初,改隶大名路。领县二:

白马,上。倚郭。内黄。中。

浚州。下。金故州,属河北西路。至元二年,改隶大名路。旧领黎阳、卫县。后并黎阳入本州;升卫县为州,隶卫辉路。

怀庆路。下。金怀州,展河东南路,以与临潢府怀州同,改南怀州,后又去南字。元初因之。太宗六年,行怀孟州事。宪宗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中统二年,仍为州,隶真定路。至元元年,以怀孟隶彰德路。二年,复自为一路,以淇州隶之。三年,又以淇州隶卫辉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清化镇有庙学。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徙上孟州。旧领司候司,河阳、济源、王屋、温县四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县三: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升为源州。七年,复为县。温县。下。

卫辉路。下。金卫州。属河北东路。旧治汲县,以水患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县。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县。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中统元年置。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

州二:

辉州。下。金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升为辉州,属河北东路。元因之,改隶本路。旧领山阳县。至元三年,废山阴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本卫县之鹿台乡。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户,置为淇州。又置临淇县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隶卫辉路,省县入本州。

河间路。下。金河间府,属河北东路。至元二年,升河间路总管府。自河间路以下四路、七州,旧隶山东东西过宣慰司。至大二年改直隶中书省。旧领河间、肃宁二县。至元二年,割济南路之临邑来属。又析济南路之齐东,景州之宁津,陵州之青城来属。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置。齐东,下。金齐东镇。刘豫置夹河巡检司。金乱,大兵南下,城之。宪宗三年,置县,属河间路。四年,又属济南路。至元二年,仍隶本路。县管窎户郊外皆章邱、邹平地。宁津,下。金属景州。至元二年,改隶本路。临邑,下。金属济南府。太宗七年,改隶本路。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本路,析县南之新市入济阳。青城。下。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属济南路。中统间,改隶陵州。至元二年,改隶本路。

州六:

沧州。中。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河间路。延祐元年,徙州治于长芦镇。领县五:

清池,中。乐陵,中。县治咸平镇,至正未迁治棣州旧城。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省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棣州。寻复置,又分其西界于故城置县,仍属本州,谓之西无棣县。盐山。下。至元二十五年,以沧州之军营城为沧溟县。其省、罢年分阙。

景州。中。金故州,又改观州,治东光县,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本路。至元二年,复为景州。元初,徙治蓚县。旧领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宁津六县。宪宗三年,升将陵为陵州,宁津改隶河间路。领县五:

蓚县,中。元初升为元州。后复置。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三年省为故城镇,入陵州。是年,复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县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金升将陵县之吴川镇为县。

清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太宗二年,升清宁府。七年,复为清州。旧领司候司,会川、兴济、靖海三县。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兴济入会川县。后复置二县。领县三:

会川,中。靖海,下。兴济。下。

献州。下。金寿州,又改献州,属河北东路。旧领乐寿、交河二县。至元二年。省州及交河入乐寿,改,隶河间路。未几,复置。领县二:

乐寿,中。附郭。交河。中。金析乐寿县置。

莫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旧领任邱一县。至元中,复置莫亭县。领县二:

莫亭,下。倚郭。金析任邱地,置县。后省。至元中复置。任邱。下。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后复置。

陵州。下。金将凌县,属景州。宪宗三年,改隶河间府。是年,又升为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仍为州,还隶本路。移建州治于旧治西北七里。

东平路。下。金东平府,属山东西路。太祖十五年,国王木华黎承制授严实东平行台。太宗二年,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实卒,子忠济嗣为万户行总管府事。至元五年,始以东平为散府。九年,升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须城,下。倚郭。东阿,中。宋徙县治于金桥镇。阳谷,中。以水患,宋徒县治于孟店。汶上,中。金太和八年,改汶阳县为汶上。寿张,下。金迁县治于竹口镇。后复旧治。平阴。下。至元十三年迁今治。

东昌路。下。金博州,属山东西路。元初,改隶东平路。至元四年,升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旧领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五县。至元七年,升高唐为州,直隶中书省,析大名路莘县来属。二十六年,析堂邑属地置邱县。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十二万五千四百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倚郭。初随博州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总管府治。十三年,改东昌路总管府治。堂邑,中。宋以水患,徙城于旧治东十里。莘县,中。博平,中。宋以水患徙县治于宽平镇,又割明灵砦隶清平。荏平,中。邱县。下。本为平恩镇,隶曲周,后升为县。至元二年,省入堂邑。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税词讼,距堂邑二百余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乃复置邱县隶本路。

济宁路。下。金济州,属山东西路。旧治钜野,后徙治任城。太宗七年,割隶东平府。至元六年,还治钜野。八年升为济宁府,治任城。寻仍治钜野。十二年,复置济州。是年,又以钜野为府治,济州仍治任城为散州。十六年,升济宁府为路。置总管府。至正八年,迁济宁路于济州。十一年,置中书分省于济宁。旧领任城、金乡、嘉祥、郓城四县。后析任城县隶济州,嘉祥县隶单州。至元六年,复置钜野县。八年,以济州之郓城、砀山、丰县来属。十二年,置肥城县。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十八。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钜野,中。倚郭。金废县,分其地隶嘉祥、郓城、金乡三县。至元六年,复置。郓城,上。金以水患,徙治盘沟村。至元八年,复还旧治。肥城,下。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置此县,以平阴县孝德等四乡隶之。金乡,下。旧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砀山,下。金隶单州,又改隶归德府。后圯于水。宪宗七年,复置,改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改隶本路。虞城,下。金属归德府。后圯于水。宪宗二年,复置,改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改隶本路。丰县。下。金属徐州。宪宗二年,改隶济州。至元八年,直隶本路。

州三:

济州。下。至元十二年,别立济州于任城,省县入州。十五年,迁济宁府于济州,以钜野行济州事。是年,复于钜野置济宁府,州仍如旧。二十二年,复置任城县,隶本州。领县三:

任城。下。倚郭。鱼台,下。金隶单州。太宗七年,改隶济州。至元三年,省入金乡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沛县。下。金隶滕州。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省州入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路。十三年,来属。

兖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改隶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本路。领县四:

嵫阳,下。曲阜,下。泗水,下。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下。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改隶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本路。旧领单父、成武、鱼台、砀山、楚邱五县。成武、楚邱改隶曹州,鱼台改隶济州,砀山改隶归德府。至元后,析济州之嘉祥县来属。领县二:

单父,下。倚郭。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后省入本州。至元二年,复置。三年,还属济州。后改隶本州。嘉祥。下。金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还属济州。后又改隶本州。旧治山口镇。后迁横山之南。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

曹州。上。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直隶中书省。旧领济阴、定陶、东明三县。至元三年,析济南路禹城来属,又析单州之成武、楚邱二县来属,改东明县隶开州。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邱。中。金初隶曹州,后改属归德府。又以限河不便,改属单州。元初,还隶本州。

濮州。上。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鄄城、范县。元初析开州之观城,恩州之临清来属。至元三年,析东平路之馆陶,至元五年析东平路之朝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馆陶,中。有永济镇。临清,下。观城,下。范县。下。旧志:原属东平府,至元二年来属。按此县金已属濮州,旧志误也。

高唐州。中。金高唐县,属博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州,直隶中书省。置高唐县为州治,析东平路之夏津、武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倚郭。夏津,中。武城。中。宋以卫河决,徙城于旧治东十里。泰安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奉符、莱芜、新泰三县。至元七年,析济南府之长清来属。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莱芜,下。新泰。下。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置。

德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旧领安德、平原、德平三县。至元二年,析济南府之齐河,大名府之清平来属,直隶中书省。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中。治洊冈。平原,下。齐河,下。清平,下。德平。下。

恩州。中。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司候司,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县。元初,析清河隶大名府,武城隶高唐州,临清隶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历亭入本州。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金冠氏县,属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中书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济南、般阳三路,宁海一州,隶宣慰司,余并令直隶中书省。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为山东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辖山东东西道,以河间路为治所。《方舆胜览》:河间路领以山东东西追,可证也。刊本作河东山西道,乃字误。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始专辖山东东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益都路。金益都府,属山东东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中统三年,璮反。伏诛,仍置益都路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罢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临淄,下。至元三年,并入益都。十五年,复置。临朐,下。金析临朐,置穆凑县。元省穆陵。仍入临朐。至元二年,并入益都。二十五年,复置。高苑,下。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潍州。下。金潍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是年,省各州录事司、司候司入倚郭县。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县二:

北海,下。州治改。昌邑。下。

胶州。下。金胶西县,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旧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误甚。据《齐乘》改。于县置胶州,析莱州之即墨县、密州之高密县来属。领县三:

胶西,中。州治所。即墨,下。高密。下。后至元三年。立潍川乡景芝杜巡检司。

密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诸城、安邱、高密、胶西四县。后胶西、高密二县析隶胶州。宪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领县二:

诸城,下。州治所,有中外二城。安邱。下。

莒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县。皇庆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阴县。领县四:

莒,下。州治所。后至元间,参政马睦火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东北隅为今治。沂水,下。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之。后至元二年,立穆凌关巡检司。日照,下。蒙阴。下。皇庆二年,析沂水之龙寨镇置。旧志:旧名新泰。中统二年。省入沂水。按新泰省入莱芜在至元二年。后复置,旧志误也。

沂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领县二: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访司。费。下。治祚城。

滕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滕、邹、沛三县。至元初,析沛县入济宁路。领县二:

滕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戊子,升徐州为路,割滕、峄、邳、宿四州隶之,迁滕县于薛城,割滕之西南四乡治之。东南六乡,州自治之。邹县。下。

峄州。下。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

博兴州。下。金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初,改济南路。旧领淄、凌二州。至元二年,析淄州隶淄莱路,陵州隶河间路,以滨、隶二州来属。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旧领历城、临邑、齐河、章邱、禹城、长清、济阳七县。至元二年,析临邑隶河间路,长清隶泰安州,禹城隶曹州,齐河隶德州,析淄州之邹平县来属。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金末,土人阻水立县,号曰水寨。元初,始移置今县。章邱,上。邹平,上。济阳。中。新市镇,旧属临邑。至元二年,并入本县。拨户一千二百四十,置长官司,管抚下差税,直隶本路。曲阳镇,有庙学。

州二:

棣州。上。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滨棣自为一路。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使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旧领司候司,厌次、商河、阳信三县。元初,析沧州无棣县之半来属。其半仍属沧州。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入厌次县。领县四:

厌次,中。倚郭。商河,中。信阳,中。宋大中祥符间,与厌次县互易其地,元因之。无棣。下。元初,析无棣县半入沧州,以县之三乡来属。沧州亦有无棣县,故此县又称东无棣。

滨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旧领司侯司,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入沾化县,析蒲台县隶般阳路。领县三:

渤海,中。倚郭。利津。下。本渤海县之永利镇,金置县,元初因之。沾化。下。宋升招安镇为县,金改为沾化。

般阳路。下。金淄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济南路。中统四年,升淄州路,以淄、登、莱三州隶之,治淄州。至元二年,改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旧领淄川、长山、邹平、高苑四县。大宗在潜,置新城县。旧史本纪作至元十九年事。至元二年,析邹平隶济南路,高苑隶益都路,以滨棣路之蒲台县来属。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仙,中。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镇。太宗以人民完聚,置县曰新城,以田镇、索镇隶之。至元十九年,并淄莱路田索二镇,仍于驿台立新城县。蒲台。中。本下县。至元二年,升中。

州二:

莱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旧领录事司,掖、莱阳、即墨、胶水、招远五具。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掖县。二十四年,析即墨县入胶州。领县四:

掖,中。倚郭。西田场有庙学。招远,下。本掖县地。金初,置青峰县。后改今名。莱阳。下。

登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至正十一年,立山东分元帅府于本州。领县四:

蓬莱,下。州治所。黄县,下。福山,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中书省。户五千七百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县二:

牟平,中。州治所。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金西京大同府,属西京路。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罢。后复置。二十五年,改大同路总管府。至大元年,省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司罢,复置宣慰司,隶中书省。旧领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城、白登、怀仁七县。元初,析怀安、天城二县隶宣德府。至元二年,省云中入大同县。三年,置平地县。金大同府旧有宁边州、宁边县。至元中,分其地入武、朔二州。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隶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平地寨。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二年复置。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司候司。襄阴、顺圣二县。金贞祐二年,置大宁县,旋废。至元中,析顺圣县隶宣德府,又省司候司及襄阴县入本州。

浑源州。下。金浑源县,属应州。后升为州,仍置浑源县及司候司。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至元四年,司候司与县俱省入本州。

应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领县二:

京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省入金城县。后复置。

朔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入鄯阳县。领县二:

鄯阳,下。至正末,孛罗帖木儿使其将姚伯颜不花截旧城西北,筑新城。马邑。下。金置固州。元初省。

武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司候司及宁远一县。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四年,司及宁远县俱省入本州。

丰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录事司及富民一县。至元四年,俱省入本州。

东胜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东胜一县。元初置录事司。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四年,省录事司及东胜县入本州。

云内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柔服、云川二县。元初,废云川县,置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及柔服县入本州。延佑六年,置南云县隶本州。其省罢年分阙。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金太原府,属河东北路。太祖十三年,置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本隶中书省。至大元年,与晋宁路俱改隶肃政廉访司。旧领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县、文水、交城、孟县、寿阳十一县。金割寿阳县之西张寨置晋州,元初升孟县为州。至元二年,又省晋州入寿阳县。户七万五七千四百四,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宁州。至元二年,州废。隶本路。榆次,下。旧隶晋州,至元二年,隶本路。太谷,下。清源,下。金晋州治此县。州废,隶本路。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置汾州元帅府,后罢。至元二年,复行州事。旧领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五县。元初,析灵石县隶霍州,仍置小灵石县。后省小灵石县入介休。领县四: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析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木路。平遥,下。元初,改隶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属本州。介休。下。元初改隶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属本路。

石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司候司,离石、方山、孟门、温泉、临泉、宁乡六县。至元二年,省温泉县入孝义,升临泉县为临州。后司候司与孟门、方山二县俱省入离石。领县二:

离石,下。倚郭。中统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复置。宁乡。下。太宗九年,改隶太原府。定宗二年,改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仍属本州。

忻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太宗元年,升为九原府。后复为州。按至元三年以崞、代坚、台四州隶忻州,其时忻为九原府,故有属州。领县二: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平定、乐平二县。至元二年,省平定县入本州。领县一:

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与平定县俱省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置。

临州。下。元初,徙治于旧城北四十里。金临水县,属石州。中统二年,改临泉县,直隶太原路。三年,升为州。

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置保德州。金因之,属河东北路。元初,又析置芭州。宪宗七年,省倚郭保德县入本州。至元二年,省芭州及隞州河曲县入之。三年,又以省入管州之岢岚州故地来属。四年,析岢岚之地复隶管州。

崞州。下。金崞县,属代州。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升为州。大德元年,又升为隞州,巡检司为河曲县,至元二年,隞州与所属之河曲县,均省入保德州为巡检司。大德元年,又复置河曲县。隶本州。后复省。

管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静乐一县。太祖十六年,省静乐入本州,并省岢岚州及岚州之楼烦县、宁化州之宁化县入之。至元三年,析岢岚入保德州。四年,复隶本州。

代州。下。大德五年,兴屯田于太和岭,分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为七屯。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雁门、崞县、广武三县。元初,崞县升为州。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本州,省广武县入崞州。

台州。下。金升代州五台县为台州,元初因之。

兴州。下。金升岚州合河为兴州,元初因之。

坚州。下。金升代州繁崎县为坚州,元初因之。

岚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铬。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置。

孟州。下。金升太原府孟县为孟州,元初因之。

晋宁路。上。金平阳府,属河东南路。元初,置平阳路总管府。大德九年,改晋宁路。旧领临汾、襄陵、洪洞、赵城、汾西、岳阳、浮山、和川、冀氏九县。赵城改隶霍州。至元三年,省和川、冀氏入岳阳县。四年,复置冀氏,并岳阳入之。后复改冀氏为岳阳县。旧志作猗氏,误。户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后至元二年,立十八盘巡检司。汾西,下。岳阳。下。

府一:

河中府。金故府,属河东南路。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河中府及解州府,置录事司。旧领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本府仍领解州。八年,解州直隶平阳路。十五年,复置万泉县。领县六: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下。至元十四年,县尹皇甫祐改建新城,废旧治。猗氏,下。荣河,下。金升为河州。元初,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升晋安府。元初。置绛州行元帅府。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旧领录事司。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绛、平水八县。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正平县。平水,金徙置汾水之西,国初省入何县,阙。领县七:

正平,下。倚郭。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升翼州,下。元初,复为县。稷山,下。绛县,下。垣曲。下。至元二年,省入绛县。十六年,复置。

潞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旧领录事司,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县。金末,升涉县为州。至元三年,复为涉县,析隶真定路,并隶事司入上党。领县七:

上党,下。倚郭。壶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县。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之。

泽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后又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司侯司,晋城、端氏、陵川、阳城、高平、沁水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川县。领县五: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

解州,下。至元二十九年,运使那海建运城,名凤凰城。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隶平阳路。旧领司候司,至元四年省入解县。领县六:

解,下。安邑,下。闻喜,下。夏,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金升平阳府霍县为霍州,元初因之。旧领赵城、汾西、灵石三县。后汾西改隶平阳府,又置霍邑为附郭县。领县三:

霍邑。下。倚郭。赵城,下。灵石。下。旧隶汾州,后改隶。

隰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隰州,后复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隰川、大宁、仵城、永和、石楼五县。元初。以仵城本隰州之仵城镇,仍省入隰川,蒲县本隰州属县,金兴定时升为蒲州,仍降为县来属。领县五:

隰川,中。州治所。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隶平阳路。旧领隶事司。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铜鞮。十年,省绵上县入沁源。领县三:

铜鞮,下。倚郭。沁源,下。元初,改建县城,据紫金山之半。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置。

辽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辽州,后复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辽山、榆杜、和顺、仪城四县。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和顺。领县三: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置。和顺。下。至正十四年,达鲁花赤木不刺徙县城于旧治西南。

吉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属平阳路。旧领司候司,十二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省司候司入十二乡。至元二年,省十二乡入本州。领县一:

乡宁。下。至元三年,省入本州。后复置。

中都开宁路。大德十一年六月。筑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建为中都。至大元年,置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是年十二月。置开宁县,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四年,罢中都留守司,开宁路及所属开宁县均废。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领和宁路。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亦名哈剌和林。本乃蛮故地。太祖灭乃蛮,建四大斡儿朵于其地。二十年,分封诸子,以哈剌和林之地与少子拖雷。太宗始定都于此。七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九年,营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十年,营图苏胡迎驾殿,在和林北三十余里。鲁卜鲁克和林纪行书:宪宗三年,奉命至和林,为哈剌阙栾之都。有大街二:其一撒剌先人所住,中为市场;其一支那人居之,皆工匠。二街之外,为朝贵之大邸第。又佛堂十二,回回教寺二,基都教寺一。四围以土为城,开四门。傍城外有大离官,内有殿,又有仓廪库。定宗、宪宗皆都之。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又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复置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二年,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四年,以都元帅府并行宣慰司事。十一年,罢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三 地理一》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十一 五行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一 五行中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窦融列传第十三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马援列传第十四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窦融列传第十三

  窦融弟子固曾孙宪玄孙章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女弟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然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王莽末,青、徐贼起,太师王匡请融为助军,与共东征。  及汉兵起,融复从王邑败于昆阳下,归长安。汉兵长驱入关,王邑荐融,拜为波水将军,赐黄金千斤,引兵至新丰。莽败,融以军降更始大司马赵萌,萌以为校尉,甚重之,荐融为巨鹿太守。

  融见更始新立,东方尚扰,不欲出关,而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皆然之。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巨鹿,图出河西。萌为言更始,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融大喜,即将家属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  是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B239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并州郡英俊,融皆与为厚善。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曰:“今天下扰乱,未知所归。河西斗绝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当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议既定,而各谦让,咸以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时,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并孤立无党,乃共移书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绶去。于是以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B239钧为金城太守。融居属国,领都尉职如故,置从事监察五郡。河西民俗质朴,而融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其后匈奴惩B06C,稀复侵寇,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融等遥闻光武即位,而心欲东向,以河西隔远,未能自通。时,隗嚣先称建武年号,融等从受正朔,嚣皆假其将军印绶。嚣外顺人望,内怀异心,使辩士张玄游说河西曰:“更始事业已成,寻复亡灭,此一姓不再兴之效。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殆,虽悔无及。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融等于是召豪杰及诸太守计议,其中智者皆曰:“汉承尧运,历数延长。今皇帝姓号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建明汉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刘子骏改易名字,冀应其占。及莽末,道士西门君惠言刘秀当为天子,遂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百姓观者曰:’刘秀真汝主也。’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见也。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论之:今称帝者数人,而洛阳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观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当也。”诸郡太守各有宾客,或同或异。融小心精详,遂决策东向。五年夏,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

  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亦发使遗融书,遇钧于道,即与俱还。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因授融为凉州牧。  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网罗张立之情。融即复遣钧上书曰:“臣融窃伏自惟,幸得托先后末属,蒙恩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身,复备列位,假历将帅,守持一隅。以委质则易为辞,以纳忠则易为力。书不足以深达至诚,故遣刘钧口陈肝胆。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而玺书盛称蜀、汉二主,三分鼎足之权,任嚣、尉佗之谋,窃自痛伤。臣融虽无识,犹知利害之际,顺逆之分。岂可背真旧之主,事奸伪之人;废忠贞之节,为倾覆之事;弃已成之基,求无冀之利。此三者虽问狂夫,犹知去就,而臣独何以用心!谨遣同产弟友诣阙,口陈区区。”友至高平,会嚣反叛,道绝,驰还,遣司马席封间行通书。帝复遣席封赐融、友书,所以慰藉之甚备。

  融既深知帝意,乃与隗嚣书责让之曰:

  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亲遇厄会之际,国家不利之时,守节不回,承事本朝,后遣伯春委身于国,无疑之诚,于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义,愿从役于将军者,良为此也。而忿BE7B之间,改节易图,君臣分争,上下接兵。委成功,造难就,去从义,为横谋,百年累之,一朝毁之,岂不惜乎!殆执事者贪功建谋,以至于此,融窃痛之!当今西周地势局迫,人兵离散,易以辅人,难以自建。计若失路不反,闻道犹迷,不南合子阳,则北入文伯耳。夫负虚交而易强御,恃远救而轻近敌,未见其利也。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今以小敌大,于众何如?弃子徼功,于义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节也。及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谓吏士何?忍而弃之,谓留子何?自兵起以来,转相攻击,城郭皆为丘墟,生人转于沟壑。今其存者,非锋刃之余,则流亡之孤。迄今伤痍之体未愈,哭泣之声尚闻。幸赖天运少还,而将军复重于难,是使积疴不得遂瘳,幼孤将复流离,其为悲痛,尤足愍伤,言之可为酸鼻!庸人且犹不忍,况仁者乎?融闻为忠甚易,得宜实难。忧人大过,以德取怨,知且以言获罪也。区区所献,惟将军省焉。

  嚣不纳。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上疏请师期。

  帝深嘉美之,乃赐融以外属图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诏报曰:“每追念外属,孝景皇帝出自窦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祖。昔魏其一言,继统以正,长君、少君尊奉师傅,修成淑德,施及子孙,此皇太后神灵,上天祐汉也。从天水来者写将军所让隗嚣书,痛入骨髓。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目蒙,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岂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嚣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祸将及,欲设间离之说,乱惑真心,转相解构,以成其奸。又京师百僚,不晓国家及将军本意,多能采取虚伪,夸诞妄谈,令忠孝失望,传言乖实。毁誉之来,皆不徒然,不可不思。今关东盗贼已定,大兵今当悉西,将军其抗厉威武,以应期会。”融被诏,即与诸郡守将兵入金城。

  初,更始时,先零羌封何诸种杀金城太守,居其郡,隗嚣使使赂遗封何,与共结盟,欲发其众。融等因军出,进击封何,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数万斛,因并河扬威武,伺候车驾。时,大兵未进,融乃引还。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诏右扶风修理融父坟茔,祠以太牢。数驰轻使,致遗四方珍羞,梁统乃使人刺杀张玄,绝与嚣绝,皆解所假将军印绶。七年夏,酒泉太守竺曾以弟报怨杀人而去郡,融承制拜曾为武锋将军,更以辛肜代之。

  秋,隗嚣发兵寇安定,帝将自西征之,先戒融期。会遇雨,道断,且嚣兵已退,乃止。融至姑臧,被诏罢归。融恐大兵遂久不出,乃上书曰:“隗嚣闻车驾当西,臣融东下,士众骚动,计且不战。嚣将高峻之属皆欲逢迎大军,后闻兵罢,峻等复疑。嚣扬言东方有变,西州豪杰遂复附从。嚣又引公孙述将,令守突门。臣融孤弱,介在其间,虽承威灵,宜速救助。国家当其前,臣融促其后,缓急迭用,首尾相资,嚣势排迮,不得进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进,久生持疑,则外长寇仇,内示困弱,复令谗邪得有因缘,臣窃忧之。惟陛下哀怜!”帝深美之。

  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两,与大军会高平第一。融先遣从事问会见仪适。是时,军旅代兴,诸将与三公交错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语。帝闻融先问礼仪,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会,引见融等,待以殊礼。拜弟友为奉车都尉,从弟士太中大夫。遂共进军,嚣众大溃,城邑皆降。帝高融功,下诏以安丰、阳泉、蓼、安风四县封融为安丰侯,弟友为显亲侯。遂以次封诸将帅:武锋将军竺曾为助义侯,武威太守梁统为成义侯,张掖太守史苞为褒义侯,金城太守B239钧为辅义侯,酒泉太守辛肜为扶义侯。封爵既毕,乘舆东归,悉遣融等西还所镇。

  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诏报曰:“吾与将军如左右手耳,数执谦退,何不晓人意?勉循士民,无擅离部曲。”

  及陇、蜀平,诏融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官属宾客相随,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融到,诣洛阳城门,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诏遣使者还侯印绶。引见,就诸侯位,赏赐恩宠,倾动京师。数月,拜为冀州牧,十余日,又迁大司空。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因侍中金迁口达至诚。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见谶记。诚欲令恭肃畏事,恂恂循道,不愿其有才能,何况乃当传以连城广土,享故诸侯王国哉?”因复请间求见,帝不许。后朝罢,逡巡席后,帝知欲有让,遂使左右传出。它日会见,迎诏融曰:“日者知公欲让职还土,故命公暑热且自便。今相见,宜论它事,勿得复言。”融不敢重陈请。

  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坐所举人盗金下狱,帝以三公参职,不得已乃策免融。明年,加位特进。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特进如故,又兼领将作大匠。弟友为城门校尉,兄弟并典禁兵。融复乞骸骨,辄赐钱、帛,太官致珍奇。及友卒,帝愍融年衰,遣中常侍、中谒者即其卧内强进酒食。

  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代友为城门校尉。穆子勋,尚东海恭王彊女B036阳公主,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阳公主。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此。

  永平二年,林以罪诛,事在《西羌传》。帝由是数下诏切责融,戒以窦婴、田C170祸败之事。融惶恐乞骸骨,诏令归第养病。岁余,听上卫尉印绶,赐养牛,上樽酒。融在宿卫十余年,年老,子孙纵诞,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轻薄,属托郡县,干乱政事。以封在安丰,欲令姻戚悉据故六安国,遂矫称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盱去妇,因以女妻之。五年,盱妇家上书言状,帝大怒,乃尽免穆等官,诸窦为郎吏者皆将家属归故郡,独留融京师。穆等西至函谷关,有诏悉复追还。会融卒,时年七十八,谥曰戴侯,赙送甚厚。  帝以穆不能修尚,而拥富资,居大第,常令谒者一人监护其家。居数年,谒者奏穆父子自失势,数出怨望语,帝令将家属归本郡,唯勋以B036阳主婿留京师。穆坐赂遗小吏,郡捕系,与子宣俱死平陵狱,勋亦死洛阳狱。久之,诏还融夫人与小孙一人居洛阳家舍。

  十四年,封勋弟嘉为安丰侯,食邑二千户,奉融后。和帝初,为少府。及勋子大将军宪被诛,免就国。嘉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会宗嗣。万全弟子武,别有传。

  论曰:窦融始以豪侠为名,拔起风尘之中,以投天隙。遂蝉蜕王侯之尊,终膺卿相之位,此则徼功趣势之士也。及其爵位崇满,至乃放远权宠,恂恂似若不能已者,又何智也!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

  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好览书传,喜兵法,贵显用事。中元元年,袭父友封显亲侯。显宗即位,迁中郎将,监羽林士。后坐从兄穆有罪,废于家十余年。时天下B06C安,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以固明习边事,十五年冬,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谒者仆射耿秉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皆置从事、司马,并出屯凉州。明年,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又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将河东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单于兵万一千骑出高阙塞,骑都尉来  苗、护乌桓校尉文穆将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万一千骑出平城塞。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耿秉、秦彭绝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来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虏皆奔走,无所获。祭肜、吴棠坐不至涿邪山,免为庶人。时,诸将唯固有功,加位特进。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固。固遂破白山,降车师,事已具《耿秉传》。固在边数年,羌胡服其恩信。  肃宗即位,以公主修敕慈爱,累世崇重,加号长公主,增邑三千户;征固代魏应为大鸿胪。帝以其晓习边事,每被访及。建初三年,追录前功,增邑一千三百户。七年,代马防为光禄勋。明年,复代马防为卫尉。

  固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赏赐租禄,赀累巨亿,而性谦俭,爱人好施,士以此称之。章和二年卒。谥曰文侯。子彪,至射声校尉,先固卒,无子,国除。

  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过,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皱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肃宗遗诏以笃为虎贲中郎将,笃弟景、瑰并中常侍,于是兄弟皆在亲要之地。宪以前太尉邓彪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以为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其所施为,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后,事无不从。又屯骑校尉桓郁,累世帝师,而性和退自守,故上书荐之,令授经禁中。所以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齐殇王子都乡侯暢来吊国忧,暢素行邪僻,与步兵校尉邓叠亲属数往来京师,因叠母元自通长乐宫,得幸太后,被诏召诣上东门。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暢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暢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后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宪乃班师而还。遣军司马吴汜、梁讽,奉金帛遗北单于,宣明国威,而兵随其后。时虏中乖乱,汜、讽所到,辄招降之,前后万余人。遂及单于于西海上,宣国威信,致以诏赐,单于稽首拜受。讽因说宜修呼韩邪故事,保国安人之福。单于喜悦,即将其众与讽俱还,到私渠海,闻汉军已入塞,乃遣弟右温禺鞮王奉贡入侍,随讽诣阙。宪以单于不自身到,奏还其侍弟。南单于于漠北遗宪古鼎,容五斗,其傍铭曰“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宪乃上之。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赐策许焉。

  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史、司马秩中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振旅还京师。于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郡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

  是时,笃为卫尉,景、瑰皆侍中、奉车、驸马都尉,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明年,诏曰:“大将军宪,前岁出征,克灭北狄,朝加封赏,固让不受。舅氏旧典,并蒙爵士。其封宪冠军侯。邑二万户;笃郾侯,景汝阳侯,瑰夏阳侯,各六千户。”宪独不受封,遂将兵出镇凉州,以侍中邓叠行征西将军事为副。

  北单于以汉还侍弟,复遣车谐储王等款居延塞,欲入朝见,愿请大使。宪上遣大将军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会北单于为南匈奴所破,被创遁走,固至私渠海而还。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而笃进位特进,得举吏,见礼依三公。景为执金吾,瑰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都。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太后闻之,使谒者策免景官,以特进就朝位。瑰少好经书,节约自修,出为魏郡,迁颍川太守。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叔父霸为城门校尉,霸弟褒将作大匠,褒弟嘉少府,其为侍中、将、大夫、郎吏十余人。

  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四年,封邓叠为穰侯。叠与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又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皆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以宪在外,虑其惧祸为乱,忍而未发。会宪及邓叠班师还京师,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赐军吏各有差。宪等既至,帝乃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叠、磊、璜、举,皆下狱诛,家属自徙合浦。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宪及笃、景、瑰皆遣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本郡。瑰以素自修,不被逼迫,明年坐禀假贫人,徙封罗侯,不得臣吏人。初,窦后之谮梁氏,宪等豫有谋焉,永元十年,梁棠兄弟徙九真还,路由长沙,逼瑰令自杀。后和熹邓后临朝,永初三年,诏诸窦前归本郡者与安丰侯万全俱还京师。万全少子章。

  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恶焉。夫二三子是之不过房幄之间,非复搜扬仄陋,选举而登也。当青病奴仆之时,窦将军念咎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鸣之无晨,何意裂膏腴,享崇号乎?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怀琬琰以就煨尘者,亦何可支哉!

  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

  永初中,三辅遭羌寇,章避难东国,家于外黄。居贫,蓬户蔬食,躬勒孝养,然讲然不辍。太仆邓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人东观为校书郎。

  顺帝初,章女年十二,能属文,以才貌选入掖庭,有宠,与梁皇后并为贵人。擢章为羽林郎将,迁屯骑校尉。章谦虚下士。收进时辈,甚得名誉。是时,梁、窦并贵,各有宾客,多交构其间,章推心待之,故得免于患。

  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诏史官树碑颂德,章自为之辞。贵人殁后,帝礼待之无衰。永和五年,迁少府。汉安二年,转大鸿胪。建康元年,梁后称制,章自免,卒于家。中子唐,有俊才,官至虎贲中郎将。

  赞曰:悃悃安丰,亦称才雄。提B23A河石,奉图归忠。孟孙明边,伐北开西。宪实空漠,远兵金山。听笳龙庭,镂石燕然。虽则折鼎,王灵以宣。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窦融列传第十三》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五行志第十三-后汉书

五行志第十三 貌不恭淫雨服妖雞祸青眚屋自坏讹言旱谣狼食人 《五行传》说及其占应,《汉书·五行志》录之详矣。故泰山太守应劭、给事中董巴、散骑常侍谯周并撰建武以来灾异。今,

五行志第十四-后汉书

五行志第十四 灾火草妖羽虫孽羊祸 《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厥咎舒,厥罚常燠,

五行志第十三

  貌不恭淫雨服妖雞祸青眚屋自坏讹言旱谣狼食人  《五行传》说及其占应,《汉书·五行志》录之详矣。故泰山太守应劭、给事中董巴、散骑常侍谯周并撰建武以来灾异。今合而论之,以续《前志》云。  《五行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谓木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疴,时则有青眚、青祥,惟金B928木。”说云:气之相伤谓之B928  建武元年,赤眉贼率樊崇、逢安等共立刘盆子为天子。然崇等视之如小兒,百事自由,初不恤录也。后正旦至,君臣欲共飨,既坐,酒食未下,群臣更起,乱不可整。时,大司农杨音案剑怒曰:“小兒戏尚不如此!”其后遂破坏,崇、安等皆诛死。唯音为关内侯,以寿终。  光武崩,山阳王荆哭不哀,作飞书与东海王,劝使作乱。明帝以荆同母弟,太后在,故隐之。后徙王广陵,荆遂坐复谋反自杀也。  章帝时,窦皇后兄宪以皇后甚幸于上,故人人莫不畏宪。宪于是强请夺沁水长公主田,公主畏宪,与之,宪乃贱顾之。后上幸公主田,觉之,问宪,宪又上言借之。上以后故,但谴敕之,不治其罪。后章帝崩,窦太后摄政,宪秉机密,忠直之臣与宪忤者,宪多害之,其后宪兄弟遂皆被诛。  桓帝时,梁冀秉政,兄弟贵盛自恣,好驱驰过度,至于归家,犹驰驱入门,百姓号之曰“梁氏灭门驱驰”。后遂诛灭。  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淫雨伤稼。  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国十淫雨伤稼。  永宁元年,郡国三十三淫雨伤稼。  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国二十九淫雨伤稼。是时羌反久未平,百姓屯戍,不解愁苦。  延光元年,郡国二十七淫雨伤稼。  二年,郡国五连雨伤稼。  顺帝永建四年,司隶、荆、豫、兗、冀部淫雨伤稼。  六年,冀州淫雨伤稼。  桓帝延熹二年夏,霖雨五十余日。是时,大将军梁冀秉政,谋害上所幸邓贵人母宣,冀又擅杀议郎邴尊。上欲诛冀,惧其持权日久,威势强盛,恐有逆命,害及吏民,密与近臣中常侍单超等图其方略。其年八月,冀卒伏罪诛灭。  灵帝建宁元年夏,霖雨六十余日。是时,大将军窦武谋变废中官。其年九月,长乐五官史朱瑀等共与中常侍曹节起兵,先诛武,交兵阙下,败走,追斩武兄弟,死者数百人。  熹平元年夏,霖雨七十余日。是时,中常侍曹节等,共诬白勃海王悝谋反,其十月诛悝。  中平六年夏,霖雨八十余日。是时,灵帝新弃群臣,大行尚在梓宫,大将军何进与佐军校尉袁绍等共谋欲诛废中官。下文陵毕,中常侍张让等共杀进,兵战京都,死者数千。  更始诸将军过雒阳者数十辈,皆帻而衣妇人衣绣拥B37E。时,智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为赤眉所杀。  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齲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齲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此近服妖也。梁冀二世上将,婚媾王室,大作威福,将危社稷。天诫若曰: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DD22眉啼泣,吏卒掣顿,折其要脊,令髻倾邪,虽强语笑,无复气味也。到延熹二年,举宗诛夷。  延熹中,梁冀诛后,京都帻颜短耳长,短上长下。时中常侍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在帝左右,纵其奸慝。海内愠曰:一将军死,五将军出。家有数侯,子弟列布州郡,宾客杂袭腾翥,上短下长,与梁冀同占。到其八年,桓帝因日蚀之变,乃拜故司徒韩寅为司隶校尉,以次诛鉏,京都正清。  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党事始发,传黄门北寺,临时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过历,长少妇女皆被桎梏,应木屐之象也。  灵帝建宁中,京都长者皆以苇方笥为妆具,下士尽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谳箧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当有罪谳于理官也。到光和三年癸丑赦令诏书,吏民依党禁锢者赦除之,有不见文,他以类比疑者谳。于是诸有党郡皆谳廷尉,人名悉入方笥中。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此服妖也。其后董卓多拥胡兵,填塞街衢,虏掠宫掖,发掘园陵。  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放效,至乘辎軿以为骑从,互相侵夺,贾与马齐。案《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诗》云:“四牡骙々,载是常服。”“檀车煌煌,四牡彭彭。”夫驴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服之乎!迟钝之畜,而今贵之。天意若曰:国且大乱,贤愚倒植,凡执政者皆如驴也。其后董卓陵虐王室,多援边人以充本朝,胡夷异种,跨蹈中国。  熹平中,省内冠狗带绶,以为笑乐。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门,或见之者,莫不惊怪。京房《易传》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后灵帝宠用便嬖子弟,永乐宾客、鸿都群小,传相汲引,公卿牧守,比肩是也。又遣御史于西邸卖官,关内侯顾五百万者,赐与金紫;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贾。强者贪如豺虎,弱者略不类物,实狗而冠者也。司徒,古之丞相,壹统国政。天戒若曰:宰相多非其人,尸禄素餐,莫能据正持重,阿意曲从。今在位者皆如狗也,故狗走入其门。  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令后宫采女为客舍主人,身为商贾服。行至舍,采女下酒食,因共饮食以为戏乐。此服妖也。其后天下大乱。  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还,遂大乱。  灵帝光和元年,南宫侍中寺雌鸡欲化雄,一身毛皆似雄,但头冠尚未变。诏以问议郎蔡邕。邕对曰:“貌之不恭,则有鸡祸。宣帝黄龙元年,未央宫雌鸡化为雄,不鸣无距。是岁元帝初即位,立王皇后。至初元元年,丞相史家雌鸡化为雄,冠距鸣将。是岁后父禁为阳平侯,女立为皇后。至哀帝晏驾,后摄政,王莽以后兄子为大司马,由是为乱。臣窃推之:头,元首,人君之象。今鸡一身已变,未至于头,而上知之,是将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若应之不精,政无所改,头冠或成,为患兹大。”是后张角作乱称黄巾,遂破坏。四方疲于赋役,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乱。  桓帝永兴二年四月丙午,光禄勋吏舍壁下夜有青气,视之,得玉钩、B94B各一。钩长七寸二分,B94B周五寸四分,身中皆雕镂。此青祥也,玉,金类也。七寸二分,商数也。五寸四分,徵数也。商为臣,徵为事,盖为人臣引决事者不肃,将有祸也。是时梁冀秉政专恣,后四岁,梁氏诛灭也。  延熹五年,太学门无故自坏。襄楷以为太学前疑所居,其门自坏,文德将丧,教化废也。是后天下遂至丧乱。  永康元年十月壬戌,南宫平城门内屋自坏。金B928木,木动也。其十二月,宫车晏驾。  灵帝光和元年,南宫平城门内屋、武库屋及外东垣屋前后顿坏。蔡邕对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武库,禁兵所藏。东桓,库之外障。《易传》曰:’小人在位,上下咸悖,厥妖城门内崩。’《潜潭巴》曰:’宫瓦自堕,诸侯强陵主。’此皆小人显位乱法之咎也。”其后黄巾贼先起东方,库兵大动。皇后同父兄何进为大将军,同母弟苗为车骑将军,兄弟并贵盛,皆统兵在京都。其后进欲诛废中官,为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所杀,兵战宫中阙下,更相诛灭,天下兵大起。  三年二月,公府驻驾庑自坏,南北三十余间。  中平一年二月癸亥,广阳城门外上屋自坏也。  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屋无故自坏。至三年夏,司徒王允使中郎将吕布杀太师董卓,夷三族。  兴平元年十月,长安市门无故自坏。至二年春,李C765、郭汜斗长安中,C765追劫天子,移置C765坞,尽烧宫殿、城门、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冬,天子东还雒阳,C765、汜追上到曹阳,虏掠乘舆辎重,杀光禄勋邓渊、廷尉宣璠、少府田邠等数十人。  《五行传》曰:“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谓金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言之不从,是谓不B06C。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疴,时则有白眚、白祥、惟木B928金。”介虫,刘歆传以为毛虫。B06C,治也。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民讹言相惊,司隶、并、冀州民人流移。时,邓太皇专政。妇人以顺为道,故《礼》“夫死从子”之命。今专主事,此不从而僭也。  世祖建武五年夏,旱。《京房传》曰:“欲德不用,兹谓张,厥灾荒,其旱阴云不雨,变而赤,因四阴。众出过时,兹谓广,其旱不生。上下皆蔽,兹谓隔,其旱天赤三月,时有雹杀飞禽。上缘求妃,兹谓僭,其旱三月大温亡云。君高台府,兹谓犯,阴侵阳,其旱万物根死,有火灾。庶位逾节,兹谓僭,其旱泽物枯,为火所伤。”是时,天下僭逆者未尽诛,军多过时。  章帝章和二年夏,旱。时,章帝崩后,窦太后兄弟用事奢僭。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都旱。时,雒阳有冤囚,和帝幸雒阳寺,录囚徒,理冤囚,收令下狱抵罪。行未还宫,澍雨降。  安帝永初六年夏,旱。七年夏,旱。  元初元年夏,旱。二年夏,旱。六年夏,旱。  顺帝永建三年夏,旱。五年夏,旱。  阳嘉二年夏,旱。时,李固对策,以为奢僭所致也。  冲帝永熹元年夏,旱。时,冲帝幼崩,太尉李固劝太后兄梁冀立嗣帝,择年长有德者,天下赖之,则功名不朽。年幼未可知,如后不善,悔无所及。时太后及冀贪立年幼,欲久自传,遂立质帝,八岁。此不用德。  桓帝元嘉元年夏,旱。是时,梁冀秉政,妻、子并受封,宠逾节。  延熹元年六月,旱。  灵帝熹平五年夏,旱。六年夏,旱。  光和五年夏,旱。六年夏,旱。是时,常侍、黄门僭作威福。  献帝兴平元年秋,长安旱。是时,李C765、郭汜专权纵事。  更始时,南阳有童谣曰:“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是时,更始在长安,世祖为大司马平定河北。更始大臣并僭专权,故谣妖作也。后更始遂为赤眉所杀,是更始之不谐在赤眉也。世祖自河北兴。  世祖建武六年,蜀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五铢,汉家货,明当复也。述遂诛灭。  王莽末,天水童谣曰:“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时,隗嚣初起兵于天水,后意稍广,欲为天子,遂破灭,嚣少病蹇。吴门,冀郭门名也。缇群,山名也。  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案顺帝即世,孝质短祚,大将军梁冀贪树疏幼,以为己功,专国号令,以赡其私。太尉李固以为清河王雅性聪明,敦诗悦礼,加又属亲,立长则顺,置善则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征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而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厨亭侯、司空袁汤安国亭侯云。  桓帝之初,天下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案元嘉中凉州诸羌一时俱反,南入蜀、汉,东抄三辅,延及并、冀,大为民害。命将出众,每战常负,中国益发甲卒,麦多委弃,但有妇女获刈之也。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  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案此皆谓为政贪也。城上乌,尾毕逋者,处高利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公为吏,子为徒者,言蛮夷将叛逆,父既为军吏,其子又为卒徒往击之也。一徒死,百乘车者,言前一人往讨胡既死矣,后又遣百乘车往。车班班,入河间者,言上将崩,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者,灵帝既立,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以为堂也。石上慊慊舂黄粱者,言永乐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者,言永乐主教灵帝,使卖官受钱,所禄非其人,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击悬鼓以求见,丞卿主鼓者,亦复谄顺,怒而止我也。  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游平卖印自有平,不辟豪贤及大姓。”案到延熹之末,邓皇后以谴自杀,乃以窦贵人代之,其父名武字游平,拜城门校尉。及太后摄政,为大将军,与太傅陈蕃合心戮力,惟德是建,印绶所加,咸得其人,豪贤大姓,皆绝望矣。  桓帝之末,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案《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茅喻群贤也。井者,法也。于时中常侍管霸、苏康憎疾海内英哲,与长乐少府刘嚣、太常许咏、尚书柳分、寻穆、史佟、司隶唐珍等,代作脣齿。河内牢川诣阙上书:“汝、颍、南阳,上采虚誉,专作威福;甘陵有南北二部,三辅尤甚。”由是传考黄门北寺,始见废阁。茅田一顷者,言群贤众多也。中有井者,言虽厄穷,不失其法度也。四方纤纤不可整者,言奸慝大炽,不可整理。嚼复嚼者,京都饮酒相强之辞也。言食肉者鄙,不恤王政,徒耽宴饮歌呼而已也。今年尚可者,言但禁锢也。后年铙者,陈、窦被诛,天下大坏。  桓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合谐,河间来合谐!”案解犊亭属饶阳河间县也。居无几何而桓帝崩,使者与解犊侯皆白盖车从河间来。延延,众貌也。是时御史刘EA52建议立灵帝,以EA52为侍中,中常侍侯览畏其亲近,必当间己,白拜EA52泰山太守,因令司隶迫促杀之。朝廷少长,思其功效,乃拔用其弟郃,致位司徒,此为合谐也。  灵帝之末,京都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案到中平六年,史侯登蹑至尊,献帝未有爵号,为中常侍段珪等数十人所执,公卿百官皆随其后,到河上,乃得来还。此为非侯非王上北芒者也。  灵帝中平中,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案“董”谓董卓也,言虽跋扈,纵其残暴,终归逃窜,至于灭族也。  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  建安初,荆州童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言自中兴以来,荆州无破乱,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至此逮八九年。当始衰者,谓刘表妻当死,诸将并零落也。十三年无孑遗者,言十三年表又当死,民当移诣冀州也。  顺帝阳嘉元年十月中,望都蒲阴狼杀童兒九十七人。时,李固对策,引京房《易传》曰“君将无道,害将及人,去之深山以全身,厥妖狼食人”。陛下觉寤,比求隐滞,故狼灾息。  灵帝建宁中,群狼数十头入晋阳南城门啮人。

版权声明:

本站《五行志第十三-后汉书》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五行志第十五-后汉书

五行志第十五 大水水变色大寒雹冬雷山鸣鱼孽蝗 《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谓水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

志第十三 历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三 历七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 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 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历七

  ▲回回历法一

  《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作。其地北极高二十四度半,经度偏西一百零七度,约在云南之西八千馀昊。其历元用隋开皇己未,即其建国之年也。洪武初,得其书於元都。十五年秋,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命翰林李翀、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其法不用闰月,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岁十二宫,宫有闰日,凡百二十八年而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一十十月有闰日。凡有闰闰凡百二十八年而而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闰日。凡三十年月闰十一日,历千九百四十一年,宫月日辰再会。此其立法之大概也。

  按西域历术见於史者,在唐有《九执历》,元有札马鲁丁之《万年历》。《九执因》最疏,《万年历》行之未久。唯《回回历》设科,隶钦天监,与《大统》参用二百七十馀年。虽於交食之有无深浅,时有出入,然胜於《九执》、《万年》远矣。但其书多脱误。盗盖其人之隶籍台官者,类以土盘布算,仍用其本国之书。而明之习其术者,如唐顺之、陈壤、袁黄辈之所论著又自成一家言。以故翻译之本不行於世,其残缺宜也。今为博访专门之裔,考究其原书,以补其脱落,正其讹舛,为《回回历尖》,著於篇。

  积年起西域阿喇必年,隋开皇己未。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

  用数天周度三百六十。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微纤以下俱准此。宫十二。每宫三十度。目周分一千四百四十,时二十四,每时六十分。刻九十六。每刻十五分。宫度起白羊,节气首春分,命时起午正。午初四刻属前日。

  七曜数日一,月二,火三,水四,木五,金六,土七。以七曜纪不用甲子。

  宫数白羊初,金牛一,阴阳二,世蟹三,狮子四,变女五,天秤六,天蝎七,人马八,磨羯九,实宝瓶十,变鱼十一。

  宫日白羊戌宫三十一日。金牛酉宫三十一日。阴阳申宫三十一日。巨蟹未宫三十二日。狮子午宫三十一日。娈女巳宫三十一日。天秤辰宫三十一日。天蝎卯宫三十日。人马寅宫二十九日。磨羯丑宫二十九日。宝瓶子宫三十日。变鱼亥宫三十日。已上十二宫,所谓不动之月,凡三百六十五日,乃岁周之日也。若遇宫分有闰之年,於变鱼宫加一日,凡三百六十六日。

  月分大小单月大,变月小。凡十二月,所谓动之月也。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凡三百五十四日,乃十二月之日也。遇月分有闰之处,於第十二月内增一日,凡三百五十五日。

  太阳五星最高行度隋己未测定。太阳二宫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土星八宫十四度四十八分。木星六宫初度八分。火星四宫十五度四分。金星二宫十七度六分。水星七宫六度十七分。

  求宫分闰日无之馀日。置西域岁前积年,减一,以一百五十九乘之,一百二十八年内,闰三十一日故以总数乘。内加一十五,闰应。以一百二十八屡减之,馀不满之数,若在九十七已上,闰限。其年宫分有闰日,已下无闰日。於除得之数内加五,宫分立成起火三,故须加五。满七去之,馀即所求年白羊宫一日七曜。有闰加一日,后同。

  求月分闰日朔之馀日。置西域岁前积年,减一,以一百三十一年乘之,总数乘。内加一百九十四,闰应。以三十为法屡减之,馀在十九已上,闰限。其年月分有闰闰已下则无。於除得之数,满七去之,馀即所求年第一月一日七曜。  加次法置积日,全积并宫闰所得数。减月闰内加三百三十一日,己未春正前日。以三百五十四一年数除之,馀数内减去所加三百三十一,又减二十三,足成一年日数。又减二十四,洪武甲子加次。又减一,改应所损之一日。为实距年己未至今得数。又法:以气积宫闰并通闰为气积内减月闰,置十一,以距年乘之,外加十四,以三十除之,得月闰数。以三百五十四除之,馀减洪武加次二十四,又减补日二十三,又减改应损日一,得数如前。求通闰,置十一日,以距年乘之。求宫闰前见。

  ▲太阳行度  求最高总度置西域岁前积年,入总年零年月分日期立成内,各取前年前月前日最高行度并之。如求十年,则取九年之类。盖立成中行度,俱本年本月日足数也。如十年竟求十年,则逾数矣。月日义同。后仿此。

  求最高行度置求到最高总度,加测定太阳最高行度,二宫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即年求年白羊宫最高行度。如求次宫,累加五秒零六微。求次月,加四秒五十六微。

  求中心行度日平行度。置积年入总年零年月日立成内,各取日中心行度并之,取法同前。内减一分四秒,即所求白羊宫第一日中心行度。求各宫月日,按每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累加之。内减一分四秒,或云西域中国里差,非是,盖系己未年之末日度应也。

  求自行度置其日中心行度,减其宫最高行度,即得。即入盈缩历度也。

  求加减差。即盈缩差。以自行宫度为引数,入太阳加减立成内,照引数宫度取加减差。是名未定差。其度下小馀,用比例法,以本加减差,与后度加减差相减,馀数通为秒,如一分通为六十秒。与引数小馀亦通秒相乘,得数为纤,秒乘秒,得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如数多,先以六十收之为微,又以六十收之为秒,又以六十收之为分。视前所得未定加减差数较,少於后数者后度加减差加之,多於后数者减之,是为加减定差分。如无小馀,竟用未定差为定差。后准此。

  求经度黄道度。置其日中心行度,以加减定差分加减之,视定差引数自行宫度,在初宫至五宫为减差,六宫至十一宫为加差。即得。

  求七曜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年零年月日下七曜数并之,累去七数,馀即所求白羊宫一日七曜。如求次宫者,内加各宫七曜数。如求逐日,累加一数,满七去之。求太阴、五星、罗计七曜并准此。

  ▲太阴行度

  求中心行度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零年月日下中心行度并之,得数,内减一十四分,己未应转。即所求年白羊宫一日中心行度。如求逐日,累加日行度。十三度一零三五。

  求加倍相离度月体在小轮行度,合朔后,与日相离。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年零年月日下加倍相离度并之,内减二十六分,即所求白羊宫一日度也。如逐日,累加倍离日行度。二十四度二二五三二二,半之,即小轮心离太阳数。

  求本轮行度即月转度。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零年月日下本轮行度并之,内减一四分,即所求白羊宫一日度也。如求各日,累加本轮日行度。十三度三分五四。

  求第一加减差又名倍离差。以加倍相离宫度为引数,入太阴第一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差。未定差。又与下差相减,余乘引数小余,得数为秒,分乘分以六十收之为分,用加减未定差,后差多加少减,同太阳。得第一分差。

  求本轮行度置其日本轮行度,以第一差分加减之。视倍离度,前六宫加,后六宫减。  求第二加减差以本轮行定度度为引数,入太阴第二加减立成内,取未定差,依比例法,同前。求得零数加减之为第二加减差分。视引数,六宫已前为减差,后为加差。

  求比数分以们离宫度,入第一加减立成内,取比数分。如们离零分在三十分已上者,取下度比敷分。  求远近度以本轮行定宫度为引敷,入阴第二加减立成内,取远近度分。其引数零分,亦依比例法取之。  求凡差定差置比敷分,以远近度通分乘之,以六十约之为分,即凡差。以凡差加入第二加减差,即为定差。  求经度置其日太阴中心行度,以定差加减之,即太阴经度。视本轮行定前减,以后加。

  ▲太阴纬度

  求计都与月相离度入交定度。置其日太限经度,内减其日计都行度,即计都与月相离度分。

  求纬以计都与月相离宫度为引数,入太阴纬度立成,上宫用右行顺度,下宫用左行逆度。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得零分加减之,上六宫加,下六宫减。得纬度分。引数在六宫已前为黄道北,六宫后为黄道南。  求计罗行度置积年入总年零年月日立成内,取罗计中心行度并之,为其年白羊宫一日行度。求各宫一日,以各宫日行度加之,与十二宫相减,馀即所求宫一日计都行度。如求计都逐日细行,以前后二段行度相减,馀以相距日数除之,为日差。又置前段计都行度,以日差累减之。如求罗喉行度,置其日计都行度内。  ▲五星经度

  求最高总度数同太阳,依前太阳术求之。

  求最高行度置所求本星最高总度,加测定本星最高行度,见前。为其年白羊最高行度。求扣宫各日,加各宫日行度。

  求日中心行度依太阳术求之。

  求自行度置积年入立成总零年月日下,各取自行度并之,得其年白羊宫一日自行度。土、木、金三星减一分,水星减三分,火星不减。如求各宫各日,照本星自行度累加之。水星如自行度遇三宫初度,作五日一段算,至九宫初度,作十日一段算纬度亦然。

  求中心行度中轮心度即入历度五星本轮。土、木、火三星,置太阳中心行度,减其星自行度,为三星中心行度。内又减最高行度,为三星小轮心度。金、水二星,其中心行度即太阳中心行度,内减其星最高行度,馀为其星小轮心度。不及减,加十二宫减之。

  求第一加减差盈缩差。以其星小轮心宫度为引数,入本星第一加减立成,依比例法求之。法同太阳、太阴。  求自行定度及小轮心定度视第一加减差引数,在初宫至五宫,用加减差,加自行度,减小轮心度,各为定度。在六宫至一宫,用加减差,减自行度,加小轮心度,各为定度。

  求第二加减差以其星自行定度,入本第二加减立成内,取其度分,用比例法加减之。同前。

  求比敷分如土、木、金、水星,以本星小轮心一宫度,入第一加减立成内,取比敷分,如引数小馀在三十分已上,取手行经敷分。如火星,则必用比例法求之。  求远近度以自行定宫度,入第二加减立成内,取远近度,依比例法求之。

  求凡差定差法同太阴。

  求经度置小轮心定度,以定差加减之,视引数自行定度,在六宫已前加,已后减。内加其星最高行度。

  求留段以其段小轮心,定宫谍为引数,即立成内各星入历定限。入五星顺退留立成内,於同宫近度,取本星度分,与前后行查减。若取得在初宫至六宫,本行与后行相减。六宫至初宫,本行与与前行相减。又以引数宫度,减立成内同宫近度,两减,馀通分相乘,用六度除之,立成内每隔六度。六十分收之,顺加逆减於前取度分,得数与其日自行定度同者,即本日留。如自行定度多者已过留日,少者未到留日。欲得细率,以所得数与其人日自行定度相减,馀以各星一日自行度约之,如土星一日自行五下七分有奇之类。即得留日在本日前后数也。土星留七日,其留日前三日,后三日,皆与留日数同。木星留五日,其留日前二日,后二二与留日数同。火、金、水三星不留,退而即退,但於行分极处留耳。

  求细行分土、木、金、火四星,以前后两段经度相减,以相距除之为日行分。水星以白羊宫初日经度,又与前一日经度相减,馀为初日行分。又置前后二段经度相减,馀以相距日除之,为平行分。与初日行分加减,倍之,以前段前一日与后段相距日数除之之为日差。以加减初日行分,初日行分少於平行分加,多减。为日行分。五星各置前段经度,以逐日行分顺加退减之,为各星逐日经度。

  求伏见视各星自行定度,在伏见立成内限度已上者,即五星晨夕伏见也。

  五星纬度求最高总行度、中心行度、自行度、小轮度,并依五星比经度术求之。

  求自行定度置自行宫度分,其宫以一十乘为度。如一宫,以十乘之得十度,此用约法折算,以造纬度立成。其度以二十乘之为分,满六十约之为度。其分亦以二十乘之为秒,满六十约之属分。并之即得。

  求小轮心定度置小轮心宫度分,其宫以五乘之为度。如一宫以五乘之,得五度。其度以一十乘之为分,满六十约之迷度。其分亦以一十乘之为秒,满六十约之为分。并之即得。

  求纬度以小轮心定度及自行度,入本星纬度立成内两取,一纵一横。得数与后行相减。若遇交黄道者,与后行相并。又以小轮心定立成上小轮心定相减,上横行。两减馀相乘,以立成上小轮心度累加数除之。如土星上横行小轮心度每隔三度,火星每隔二度之类。满六十收之为分,用加减两取数,多於后行减,少加。若遇交黄道者,即后行数多亦减。寄左。复以自行定度与立成上自行定度相减,首直行。又以两取数,与下行相减,若遇交黄道埏,与下行并。两减馀相乘,以立成上自行度累加数除之,如土星直行,自行度每隔十度,火星每隔四度之类。收之为分。与前寄左数相加减,如两取数多於下行者减,少加。若遇交黄者,所得分多於寄左数,置所得分内,减寄左数,馀为交过黄道南北分也。即得黄道南北纬定分。

  求纬度细行分置其星前段纬度,与后段纬度相减,馀以相距日除之,为日差。置前段纬度,以日差顺加退减,即逐日纬度分。按纬度前段少於后段者,以日差顺加退减。若前段多於后段者,宜以日差顺减退加。非可一例也。若前后段南北不同者,置其星前后段纬度并之,以相距日除之,为日差。置前段纬度,以日差累减之,至不及减者,於日差内减之,馀以日差累加之,即得逐日纬度。

  推日食法日食诸数,如午前合朔,用前一日数推,午后合朔,用次日数推。

  辨日食限视合朔太阴纬度,在黄道南四十五分已下,黄道北九十分已下,为人食。若合朔为尽,则全见食。若膈朔在日未出三时及日已入十五分,一时四分之一。皆有带食。若合朔在夜刻者不算。

  求食甚凡时即合朔。置午正太阴行过太阳度,求法见后月食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分。通秒,以二十四乘之为实,置太阴日行度,减太阳日行度,通秒为法,除之为时。时下零数以六下通之为分,分下零数以六十通之为秒,三十秒已上收为一分,六十分收为一时,共为食甚凡时。

  求各朔太阳经度以食甚凡时通分,以太阳日行度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秒,满六十约之为秒分,用加减午正太阳度,午前合朔减之,午后加之。得合朔时太阳经度。即食甚日躔黄道度。

  求加减分视合朔时太阳宫度,入昼夜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子正至合朔时分秒置食甚凡时,以加减分分加减之,午前合朔减,午后加。用加减十二时,午前合朔用减十二时,午后用加十二时。即子正至合朔时分秒。按命时起子正,乃变其术以剑《大统》,非其本法也。

  求第一东西差经差。视合朔时,太阳宫在立成经纬时加减立成右七宫取上行时,顺行。在左七宫取下行时,逆行。以子正至合朔时,取经差,依比例法求之。止用时下小馀求之。下同。第一东西差。

  求第二东西差视合朔时,太阳宫在立成内,同上。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经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二东西差。  求第一南北差纬差。以合朔时,太阳宫及子正,至合朔时入立成内,同上。取纬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一南北差。

  求第二南北差以合朔太阳宫,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纬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二南北差。

  求第二时差以膈朔太阳宫及子正至膈朔时,入立成取时差,依比例法求之。  第二时差公合朔太阳宫,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时差差,依比例法求之。

  求合朔时东西差以第一东西差与第二东西差相减,馀通秒,以乘合朔时太阳度分,亦通秒。以三十度除之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经加减第一东西差,视第一东西差数少於第二差者加已,多者减之,下同。为合朔时东西差。

  求合朔时南北差以第一南北差与第南北差相减,馀通秒,以乘太阳度分,以三十除之为纤,依率收之为微、秒、分,以加减第一南北差,为各朔时南北差。  求合朔时差以第一第二两时差相减,乘太阳度分,以三十除之,依率帐之,用加减第一时差,为合朔时差。

  求合朔时本轮行度以本轮日行度一十三度四分通分,以乘食甚凡时,亦通分。以二十四除之为秒,依率收之为分、为度,以加减午正本轮行度,午前减,午后加。为合朔时行度。

  求比敷分以本轮行度入立成,太阳、太阴时行影径分立成。取同宫近度太阴比敷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东西定差置合朔时东西差通秒,以比敷分通秒乘之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以加合朔东西差,有加、无减。为定差。

  求南北定差法同东西定差。

  求食甚定时即食甚定分。视其日合朔时,太阳度在立成经纬时加减立成左七宫,其时差,黑字减,白字加,在右七宫,白字减,黑字加,皆加减於子正至合朔时,得数命起正减之,得某时初正。馀通为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下四除之,六十分为一时,每日一千四百四十分,故以千乘之,又以一四四除之。以六十约之,满百为刻,即食甚定时。

  求食甚太阴经度於合朔太阳经度内,加减东西定差,即得食甚太阴经度。其加减视食甚定时时差加减。

  求合朔计都度置食甚凡时通分,以计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微,满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时计都行度,罗计逆行,午前合朔加,午后减。为合朔时计都度。

  求合朔太阴纬度食甚时,太降经度内加减合朔时计都度,馀为计都与月相离度,入太阴纬度立成取之。

  求食甚太阴纬度南北定差内。加减合朔时太阴纬度,在黄道南加,北减。得食甚纬度。

  求合朔时太阳自行度用太阳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通秒,以乘食甚凡时,亦通分。用二十四除之,得数为微,满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正自行度,午前合朔减,午后加。得合朔自行度。

  求太阳径分以合朔太阳自行度为引数,入立成影径分立成内同宫近度,取太阳径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太阴径分以合朔时本轮行度为引数,入立成同上内取同宫近度太阴径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二半径分并太阳、太阴雨径分,半之。  求太阳食限分置二半径分,内减食甚太阴纬度,馀为太阳食限。如不及减者不食。如太阴无纬度者,食既。如太阴无纬度而日径大於月径者,食有金环。

  求太阳食甚定分以太阳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为实,以太阳径分通秒为法除之,以百约之为分,为太阳食甚定分。

  求时差即定用分。食甚太阴纬度通秒自乘,二半径分亦通秒自乘,两自乘数相减,馀以平方开之,以二十四乘之为实,以其日太阴日行度内减太阳日行度通分为法。实如法而一,得数为分,满六十分为一时,为时差。

  求初亏置食甚定时,内减时差,馀时命起子正减之,得初正时。馀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十四除之,以六十约之,满百为刻,为初亏时刻。  求复圆置食甚定时,内加时差,命起子正,如初亏法,得复圆时刻。  求初亏食甚圆方位与《大统》法同。

  推月食法月食诸数,午前望,用前一日推,午后望,用次一日推。

  辨月食限视望日太阴经度与罗喉或计都度相离二十三度之内,太阳纬度在一度八分之下,为有食。又视合望在太阴未出二量,未入二时,其限有带食。其在二时已上者不算。

  求食甚凡时即经望。置其日太阴经度内减六宫,如不及减,加十二宫减以减其日午正太阳度为午前望。如太阳度不及减,加入六宫减之,为午后望。置相减馀数相通秒,以二十四乘之为实,置其日太阴经度,内减前一日太阴经度,若在午后望者,减后一日太阳度。馀为太阳日行度。两日行度相减,馀通秒为法,除实得数为时。其时下馀数,以六十通之为分、秒,即所求食甚凡时。

  求食甚月离黄道宫度置食甚凡时,与太阳日行度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潢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正太阳度,午前望减,午后望加。为望时太阳度,加六宫,即得所求。  求昼夜加减差以望时太阳宫度为引数,入昼夜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食甚定时置食甚凡时,以昼夜加减差法加减之。午前望减,午后望加。得数,用加减一十二时,如午后望加十二时,午前望与十二时相减。命起子正,得初正时。其小馀,如法收为刻,法详日食。得定时。

  求望时计都度置食甚凡时,通秒为实,以计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用加减其日午正计都行度,罗计逆行,午前望加,午后望减。即得。  求望时太阴纬度置食甚月离黄道度,内减望时计都度,如不及减,加十二宫减。馀为计都与月相离度,入太阴纬度立成取之。

  求望时本轮行度即入迟疾历。置太阴本轮日行度,十三四分。通分,以食甚凡时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微,以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为度,用加减其日午正本轮行度,午前望减,午后加。即得。  求太阴径分以望时本轮行宫度,入影径分立成求之。法详日食。

  求太阴影径分以望时本轮行宫度,放影径分立成,取之。

  求望时太阳自行度以太阳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与食甚凡时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满六十收为微、为秒、为分,以减其日午正太阳自行度。法同日食求太阳经度。

  求影径减差以其日太阳自行範度为引数,入影径立成内,於同宫近度取太阴影径差分,依比例法求之。法详前。

  求影径定分置太阴影径分,内减影径减差分。

  求二半径分置太阴径分,加影径定分,半之。

  求太阴食限置二半径分,内减望时太阴纬度。

  求食甚定分置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为实,以太阴径分秒为法,除之,以百约之灾分,为食甚定分。

  求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分置太阴望时经度,减前一日太阴经度,又置望时太阳自行度,减前一日太阳自行度,以两馀数相减,为太阴昼夜行过太阳度。通秒以二十四除之,满六十收之,得逐时行过太阳分。

  求时差以太阴纬度分,通秒自乘,又以二半径分通秒自乘,两数相减,馀开平方为实,以太阴行过太阳度通秒为法除之,得数即时刻差。即初亏至食甚定用分。

  求初亏复圆时刻以时差减食甚定时,得初亏时刻。加食甚定时,得复圆时刻。其命时收刻之法,并同日食。

  求食既至食甚时差置二半径分,减太阴径分,通秒自乘,又置太阴纬度亦通秒自乘,相减,平方开之为实。以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度通秒为法除之,得数即时差。  求食既生光时刻以食既至食甚时差,减食甚定时,为食既时刻。加食甚定时,为生光时刻。  求初亏食甚复圆方位与《大统》法同。  求日出入时以午正太阳经度为引数,入西域昼夜时立成,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之,为未定分。又引於数相对宫度内,取其度分,如初宫三度,向六宫三度取之。亦依比例法求之,为后未定分。两未定分相减,不及减,加三百六十度减。馀通秒,用十五除之,六十收之为分、为时,得其日昼时分秒。半之为其日半昼时分秒。以半昼时分秒减十二时,馀为日出时分秒,加十二时为日入时分秒。

  求日月出入带食分秒视其日日出时分秒,较多於初亏时分秒,少於食甚定时及复时分秒者,即有带食。置其日日出时或日入时,与食甚定时分秒相减,馀为带食差。置日月食甚定分,以带食差通秒乘之,以时差通秒除之,得数为带食分。於食甚定分内减带食分,馀为日月带食所见之分。

  求月食更点置二十四时,内减昼时,又减晨昏时,七十二分,即中历之五刻弱也。馀不夜时,通秒五约之为更法。寺分更法为点法。如食在子正以前者,置初亏食甚复圆等时,内减日入时,又减半晨昏时,三十六分。馀通就,以更法减之为更数。不满更法者,以点法减之为点数。食在子正已后者,置夜时半之,加初亏食甚复圆等时,以更法减之为更数。不满更法者,以点法减之为点数。皆命起初更、初点。更法减之,减一次为一更,其减馀不满法者,亦虚命为一更。点法仿此。

  ▲太阴五星凌犯

  求太阴昼夜行度以本日经度与次日经度相减,馀即本日昼夜行度。

  求太阴晨昏刻度置其日午太阴经度,内加立成太阴出入晨昏加减立成其日昏刻加差,即为其日太阴昏刻经度。置其次日午正太阴经度,减立成其日晨刻减差,即为其日太阴晨刻经度。

  求月出入度置其日午正太阴经度,加立成内即前立成其日月入加差,即为其日月入时太阴经度。加立成内其日月出加差,即其日月出时太阴经度。

  耱太阴所犯星座朔后视昏刻度至月入度,望后视月出度至晨刻度,入黄道南北各像星立成内,经纬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求时刻置其日午正太阴经度,与取到各像星经度相减,通分,以二十四乘之,以太阴昼夜行度亦通分除之,得初正时。其小馀,以六十通之为分,以一竿千乘之,一百国十四除之,以百约之为刻,即得所求时刻。  求上下相离分置太阴纬度与年犯星纬度相减,馀为上下相离分。若月星同在南,月多为下离。同在北,月多为上离,下为下离。若南北不同,月在北为上离,南为下离。

  求五星凌犯各星相离置其日五星经纬度,入黄道立成内,视各像内外星经纬度,在一度已下和取之。其五星纬度与各星纬度相减,馀即上下相离分。  求月犯五星,五星相犯视太阴经纬度,五星经纬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三 历七》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一 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一 历五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历七-明史

志第十三 历七 ▲回回历法一 《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作。其地北极高二十四度半,经度偏西一百零七度,约在云南之西八千馀昊。其历元用隋开皇己未,即其建国之年,

志第十四 历八-明史

志第十四 历八 ▲回回历法二 日五星中心行度立成造法原本总年零年月分日期,及十二宫初日,凡五立成。每立成内,首列本信立成处月日宫各纪数,次刑七曜,次刑日中心行度,及土

志第十三 历七

  ▲回回历法一  《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作。其地北极高二十四度半,经度偏西一百零七度,约在云南之西八千馀昊。其历元用隋开皇己未,即其建国之年也。洪武初,得其书於元都。十五年秋,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命翰林李翀、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其法不用闰月,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岁。岁十二宫,宫有闰日,凡百二十八年而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一十十月有闰日。凡有闰闰凡百二十八年而而宫闰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闰日。凡三十年月闰十一日,历千九百四十一年,宫月日辰再会。此其立法之大概也。  按西域历术见於史者,在唐有《九执历》,元有札马鲁丁之《万年历》。《九执因》最疏,《万年历》行之未久。唯《回回历》设科,隶钦天监,与《大统》参用二百七十馀年。虽於交食之有无深浅,时有出入,然胜於《九执》、《万年》远矣。但其书多脱误。盗盖其人之隶籍台官者,类以土盘布算,仍用其本国之书。而明之习其术者,如唐顺之、陈壤、袁黄辈之所论著又自成一家言。以故翻译之本不行於世,其残缺宜也。今为博访专门之裔,考究其原书,以补其脱落,正其讹舛,为《回回历尖》,著於篇。  积年起西域阿喇必年,隋开皇己未。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  用数天周度三百六十。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微纤以下俱准此。宫十二。每宫三十度。目周分一千四百四十,时二十四,每时六十分。刻九十六。每刻十五分。宫度起白羊,节气首春分,命时起午正。午初四刻属前日。  七曜数日一,月二,火三,水四,木五,金六,土七。以七曜纪不用甲子。  宫数白羊初,金牛一,阴阳二,世蟹三,狮子四,变女五,天秤六,天蝎七,人马八,磨羯九,实宝瓶十,变鱼十一。  宫日白羊戌宫三十一日。金牛酉宫三十一日。阴阳申宫三十一日。巨蟹未宫三十二日。狮子午宫三十一日。娈女巳宫三十一日。天秤辰宫三十一日。天蝎卯宫三十日。人马寅宫二十九日。磨羯丑宫二十九日。宝瓶子宫三十日。变鱼亥宫三十日。已上十二宫,所谓不动之月,凡三百六十五日,乃岁周之日也。若遇宫分有闰之年,於变鱼宫加一日,凡三百六十六日。  月分大小单月大,变月小。凡十二月,所谓动之月也。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凡三百五十四日,乃十二月之日也。遇月分有闰之处,於第十二月内增一日,凡三百五十五日。  太阳五星最高行度隋己未测定。太阳二宫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土星八宫十四度四十八分。木星六宫初度八分。火星四宫十五度四分。金星二宫十七度六分。水星七宫六度十七分。  求宫分闰日无之馀日。置西域岁前积年,减一,以一百五十九乘之,一百二十八年内,闰三十一日故以总数乘。内加一十五,闰应。以一百二十八屡减之,馀不满之数,若在九十七已上,闰限。其年宫分有闰日,已下无闰日。於除得之数内加五,宫分立成起火三,故须加五。满七去之,馀即所求年白羊宫一日七曜。有闰加一日,后同。  求月分闰日朔之馀日。置西域岁前积年,减一,以一百三十一年乘之,总数乘。内加一百九十四,闰应。以三十为法屡减之,馀在十九已上,闰限。其年月分有闰闰已下则无。於除得之数,满七去之,馀即所求年第一月一日七曜。  加次法置积日,全积并宫闰所得数。减月闰内加三百三十一日,己未春正前日。以三百五十四一年数除之,馀数内减去所加三百三十一,又减二十三,足成一年日数。又减二十四,洪武甲子加次。又减一,改应所损之一日。为实距年己未至今得数。又法:以气积宫闰并通闰为气积内减月闰,置十一,以距年乘之,外加十四,以三十除之,得月闰数。以三百五十四除之,馀减洪武加次二十四,又减补日二十三,又减改应损日一,得数如前。求通闰,置十一日,以距年乘之。求宫闰前见。  ▲太阳行度  求最高总度置西域岁前积年,入总年零年月分日期立成内,各取前年前月前日最高行度并之。如求十年,则取九年之类。盖立成中行度,俱本年本月日足数也。如十年竟求十年,则逾数矣。月日义同。后仿此。  求最高行度置求到最高总度,加测定太阳最高行度,二宫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即年求年白羊宫最高行度。如求次宫,累加五秒零六微。求次月,加四秒五十六微。  求中心行度日平行度。置积年入总年零年月日立成内,各取日中心行度并之,取法同前。内减一分四秒,即所求白羊宫第一日中心行度。求各宫月日,按每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累加之。内减一分四秒,或云西域中国里差,非是,盖系己未年之末日度应也。  求自行度置其日中心行度,减其宫最高行度,即得。即入盈缩历度也。  求加减差。即盈缩差。以自行宫度为引数,入太阳加减立成内,照引数宫度取加减差。是名未定差。其度下小馀,用比例法,以本加减差,与后度加减差相减,馀数通为秒,如一分通为六十秒。与引数小馀亦通秒相乘,得数为纤,秒乘秒,得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如数多,先以六十收之为微,又以六十收之为秒,又以六十收之为分。视前所得未定加减差数较,少於后数者后度加减差加之,多於后数者减之,是为加减定差分。如无小馀,竟用未定差为定差。后准此。  求经度黄道度。置其日中心行度,以加减定差分加减之,视定差引数自行宫度,在初宫至五宫为减差,六宫至十一宫为加差。即得。  求七曜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年零年月日下七曜数并之,累去七数,馀即所求白羊宫一日七曜。如求次宫者,内加各宫七曜数。如求逐日,累加一数,满七去之。求太阴、五星、罗计七曜并准此。  ▲太阴行度  求中心行度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零年月日下中心行度并之,得数,内减一十四分,己未应转。即所求年白羊宫一日中心行度。如求逐日,累加日行度。十三度一零三五。  求加倍相离度月体在小轮行度,合朔后,与日相离。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年零年月日下加倍相离度并之,内减二十六分,即所求白羊宫一日度也。如逐日,累加倍离日行度。二十四度二二五三二二,半之,即小轮心离太阳数。  求本轮行度即月转度。置积年入立成内,取总零年月日下本轮行度并之,内减一四分,即所求白羊宫一日度也。如求各日,累加本轮日行度。十三度三分五四。  求第一加减差又名倍离差。以加倍相离宫度为引数,入太阴第一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差。未定差。又与下差相减,余乘引数小余,得数为秒,分乘分以六十收之为分,用加减未定差,后差多加少减,同太阳。得第一分差。  求本轮行度置其日本轮行度,以第一差分加减之。视倍离度,前六宫加,后六宫减。  求第二加减差以本轮行定度度为引数,入太阴第二加减立成内,取未定差,依比例法,同前。求得零数加减之为第二加减差分。视引数,六宫已前为减差,后为加差。  求比数分以们离宫度,入第一加减立成内,取比数分。如们离零分在三十分已上者,取下度比敷分。  求远近度以本轮行定宫度为引敷,入阴第二加减立成内,取远近度分。其引数零分,亦依比例法取之。  求凡差定差置比敷分,以远近度通分乘之,以六十约之为分,即凡差。以凡差加入第二加减差,即为定差。  求经度置其日太阴中心行度,以定差加减之,即太阴经度。视本轮行定前减,以后加。  ▲太阴纬度  求计都与月相离度入交定度。置其日太限经度,内减其日计都行度,即计都与月相离度分。  求纬以计都与月相离宫度为引数,入太阴纬度立成,上宫用右行顺度,下宫用左行逆度。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得零分加减之,上六宫加,下六宫减。得纬度分。引数在六宫已前为黄道北,六宫后为黄道南。  求计罗行度置积年入总年零年月日立成内,取罗计中心行度并之,为其年白羊宫一日行度。求各宫一日,以各宫日行度加之,与十二宫相减,馀即所求宫一日计都行度。如求计都逐日细行,以前后二段行度相减,馀以相距日数除之,为日差。又置前段计都行度,以日差累减之。如求罗喉行度,置其日计都行度内。  ▲五星经度  求最高总度数同太阳,依前太阳术求之。  求最高行度置所求本星最高总度,加测定本星最高行度,见前。为其年白羊最高行度。求扣宫各日,加各宫日行度。  求日中心行度依太阳术求之。  求自行度置积年入立成总零年月日下,各取自行度并之,得其年白羊宫一日自行度。土、木、金三星减一分,水星减三分,火星不减。如求各宫各日,照本星自行度累加之。水星如自行度遇三宫初度,作五日一段算,至九宫初度,作十日一段算纬度亦然。  求中心行度中轮心度即入历度五星本轮。土、木、火三星,置太阳中心行度,减其星自行度,为三星中心行度。内又减最高行度,为三星小轮心度。金、水二星,其中心行度即太阳中心行度,内减其星最高行度,馀为其星小轮心度。不及减,加十二宫减之。  求第一加减差盈缩差。以其星小轮心宫度为引数,入本星第一加减立成,依比例法求之。法同太阳、太阴。  求自行定度及小轮心定度视第一加减差引数,在初宫至五宫,用加减差,加自行度,减小轮心度,各为定度。在六宫至一宫,用加减差,减自行度,加小轮心度,各为定度。  求第二加减差以其星自行定度,入本第二加减立成内,取其度分,用比例法加减之。同前。  求比敷分如土、木、金、水星,以本星小轮心一宫度,入第一加减立成内,取比敷分,如引数小馀在三十分已上,取手行经敷分。如火星,则必用比例法求之。  求远近度以自行定宫度,入第二加减立成内,取远近度,依比例法求之。  求凡差定差法同太阴。  求经度置小轮心定度,以定差加减之,视引数自行定度,在六宫已前加,已后减。内加其星最高行度。  求留段以其段小轮心,定宫谍为引数,即立成内各星入历定限。入五星顺退留立成内,於同宫近度,取本星度分,与前后行查减。若取得在初宫至六宫,本行与后行相减。六宫至初宫,本行与与前行相减。又以引数宫度,减立成内同宫近度,两减,馀通分相乘,用六度除之,立成内每隔六度。六十分收之,顺加逆减於前取度分,得数与其日自行定度同者,即本日留。如自行定度多者已过留日,少者未到留日。欲得细率,以所得数与其人日自行定度相减,馀以各星一日自行度约之,如土星一日自行五下七分有奇之类。即得留日在本日前后数也。土星留七日,其留日前三日,后三日,皆与留日数同。木星留五日,其留日前二日,后二二与留日数同。火、金、水三星不留,退而即退,但於行分极处留耳。  求细行分土、木、金、火四星,以前后两段经度相减,以相距除之为日行分。水星以白羊宫初日经度,又与前一日经度相减,馀为初日行分。又置前后二段经度相减,馀以相距日除之,为平行分。与初日行分加减,倍之,以前段前一日与后段相距日数除之之为日差。以加减初日行分,初日行分少於平行分加,多减。为日行分。五星各置前段经度,以逐日行分顺加退减之,为各星逐日经度。  求伏见视各星自行定度,在伏见立成内限度已上者,即五星晨夕伏见也。  五星纬度求最高总行度、中心行度、自行度、小轮度,并依五星比经度术求之。  求自行定度置自行宫度分,其宫以一十乘为度。如一宫,以十乘之得十度,此用约法折算,以造纬度立成。其度以二十乘之为分,满六十约之为度。其分亦以二十乘之为秒,满六十约之属分。并之即得。  求小轮心定度置小轮心宫度分,其宫以五乘之为度。如一宫以五乘之,得五度。其度以一十乘之为分,满六十约之迷度。其分亦以一十乘之为秒,满六十约之为分。并之即得。  求纬度以小轮心定度及自行度,入本星纬度立成内两取,一纵一横。得数与后行相减。若遇交黄道者,与后行相并。又以小轮心定立成上小轮心定相减,上横行。两减馀相乘,以立成上小轮心度累加数除之。如土星上横行小轮心度每隔三度,火星每隔二度之类。满六十收之为分,用加减两取数,多於后行减,少加。若遇交黄道者,即后行数多亦减。寄左。复以自行定度与立成上自行定度相减,首直行。又以两取数,与下行相减,若遇交黄道埏,与下行并。两减馀相乘,以立成上自行度累加数除之,如土星直行,自行度每隔十度,火星每隔四度之类。收之为分。与前寄左数相加减,如两取数多於下行者减,少加。若遇交黄者,所得分多於寄左数,置所得分内,减寄左数,馀为交过黄道南北分也。即得黄道南北纬定分。  求纬度细行分置其星前段纬度,与后段纬度相减,馀以相距日除之,为日差。置前段纬度,以日差顺加退减,即逐日纬度分。按纬度前段少於后段者,以日差顺加退减。若前段多於后段者,宜以日差顺减退加。非可一例也。若前后段南北不同者,置其星前后段纬度并之,以相距日除之,为日差。置前段纬度,以日差累减之,至不及减者,於日差内减之,馀以日差累加之,即得逐日纬度。  推日食法日食诸数,如午前合朔,用前一日数推,午后合朔,用次日数推。  辨日食限视合朔太阴纬度,在黄道南四十五分已下,黄道北九十分已下,为人食。若合朔为尽,则全见食。若膈朔在日未出三时及日已入十五分,一时四分之一。皆有带食。若合朔在夜刻者不算。  求食甚凡时即合朔。置午正太阴行过太阳度,求法见后月食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分。通秒,以二十四乘之为实,置太阴日行度,减太阳日行度,通秒为法,除之为时。时下零数以六下通之为分,分下零数以六十通之为秒,三十秒已上收为一分,六十分收为一时,共为食甚凡时。  求各朔太阳经度以食甚凡时通分,以太阳日行度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秒,满六十约之为秒分,用加减午正太阳度,午前合朔减之,午后加之。得合朔时太阳经度。即食甚日躔黄道度。  求加减分视合朔时太阳宫度,入昼夜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子正至合朔时分秒置食甚凡时,以加减分分加减之,午前合朔减,午后加。用加减十二时,午前合朔用减十二时,午后用加十二时。即子正至合朔时分秒。按命时起子正,乃变其术以剑《大统》,非其本法也。  求第一东西差经差。视合朔时,太阳宫在立成经纬时加减立成右七宫取上行时,顺行。在左七宫取下行时,逆行。以子正至合朔时,取经差,依比例法求之。止用时下小馀求之。下同。第一东西差。  求第二东西差视合朔时,太阳宫在立成内,同上。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经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二东西差。  求第一南北差纬差。以合朔时,太阳宫及子正,至合朔时入立成内,同上。取纬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一南北差。  求第二南北差以合朔太阳宫,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纬差,依比例法求之,为第二南北差。  求第二时差以膈朔太阳宫及子正至膈朔时,入立成取时差,依比例法求之。  第二时差公合朔太阳宫,取次宫子正至合朔时时差差,依比例法求之。  求合朔时东西差以第一东西差与第二东西差相减,馀通秒,以乘合朔时太阳度分,亦通秒。以三十度除之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经加减第一东西差,视第一东西差数少於第二差者加已,多者减之,下同。为合朔时东西差。  求合朔时南北差以第一南北差与第南北差相减,馀通秒,以乘太阳度分,以三十除之为纤,依率收之为微、秒、分,以加减第一南北差,为各朔时南北差。  求合朔时差以第一第二两时差相减,乘太阳度分,以三十除之,依率帐之,用加减第一时差,为合朔时差。  求合朔时本轮行度以本轮日行度一十三度四分通分,以乘食甚凡时,亦通分。以二十四除之为秒,依率收之为分、为度,以加减午正本轮行度,午前减,午后加。为合朔时行度。  求比敷分以本轮行度入立成,太阳、太阴时行影径分立成。取同宫近度太阴比敷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东西定差置合朔时东西差通秒,以比敷分通秒乘之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以加合朔东西差,有加、无减。为定差。  求南北定差法同东西定差。  求食甚定时即食甚定分。视其日合朔时,太阳度在立成经纬时加减立成左七宫,其时差,黑字减,白字加,在右七宫,白字减,黑字加,皆加减於子正至合朔时,得数命起正减之,得某时初正。馀通为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下四除之,六十分为一时,每日一千四百四十分,故以千乘之,又以一四四除之。以六十约之,满百为刻,即食甚定时。  求食甚太阴经度於合朔太阳经度内,加减东西定差,即得食甚太阴经度。其加减视食甚定时时差加减。  求合朔计都度置食甚凡时通分,以计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微,满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时计都行度,罗计逆行,午前合朔加,午后减。为合朔时计都度。  求合朔太阴纬度食甚时,太降经度内加减合朔时计都度,馀为计都与月相离度,入太阴纬度立成取之。  求食甚太阴纬度南北定差内。加减合朔时太阴纬度,在黄道南加,北减。得食甚纬度。  求合朔时太阳自行度用太阳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通秒,以乘食甚凡时,亦通分。用二十四除之,得数为微,满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正自行度,午前合朔减,午后加。得合朔自行度。  求太阳径分以合朔太阳自行度为引数,入立成影径分立成内同宫近度,取太阳径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太阴径分以合朔时本轮行度为引数,入立成同上内取同宫近度太阴径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二半径分并太阳、太阴雨径分,半之。  求太阳食限分置二半径分,内减食甚太阴纬度,馀为太阳食限。如不及减者不食。如太阴无纬度者,食既。如太阴无纬度而日径大於月径者,食有金环。  求太阳食甚定分以太阳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为实,以太阳径分通秒为法除之,以百约之为分,为太阳食甚定分。  求时差即定用分。食甚太阴纬度通秒自乘,二半径分亦通秒自乘,两自乘数相减,馀以平方开之,以二十四乘之为实,以其日太阴日行度内减太阳日行度通分为法。实如法而一,得数为分,满六十分为一时,为时差。  求初亏置食甚定时,内减时差,馀时命起子正减之,得初正时。馀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十四除之,以六十约之,满百为刻,为初亏时刻。  求复圆置食甚定时,内加时差,命起子正,如初亏法,得复圆时刻。  求初亏食甚圆方位与《大统》法同。  推月食法月食诸数,午前望,用前一日推,午后望,用次一日推。  辨月食限视望日太阴经度与罗喉或计都度相离二十三度之内,太阳纬度在一度八分之下,为有食。又视合望在太阴未出二量,未入二时,其限有带食。其在二时已上者不算。  求食甚凡时即经望。置其日太阴经度内减六宫,如不及减,加十二宫减以减其日午正太阳度为午前望。如太阳度不及减,加入六宫减之,为午后望。置相减馀数相通秒,以二十四乘之为实,置其日太阴经度,内减前一日太阴经度,若在午后望者,减后一日太阳度。馀为太阳日行度。两日行度相减,馀通秒为法,除实得数为时。其时下馀数,以六十通之为分、秒,即所求食甚凡时。  求食甚月离黄道宫度置食甚凡时,与太阳日行度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潢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以加减其日午正太阳度,午前望减,午后望加。为望时太阳度,加六宫,即得所求。  求昼夜加减差以望时太阳宫度为引数,入昼夜加减立成内,取加减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食甚定时置食甚凡时,以昼夜加减差法加减之。午前望减,午后望加。得数,用加减一十二时,如午后望加十二时,午前望与十二时相减。命起子正,得初正时。其小馀,如法收为刻,法详日食。得定时。  求望时计都度置食甚凡时,通秒为实,以计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以六十收之为微、为秒、为分,用加减其日午正计都行度,罗计逆行,午前望加,午后望减。即得。  求望时太阴纬度置食甚月离黄道度,内减望时计都度,如不及减,加十二宫减。馀为计都与月相离度,入太阴纬度立成取之。  求望时本轮行度即入迟疾历。置太阴本轮日行度,十三四分。通分,以食甚凡时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为微,以六十收之为秒、为分、为度,用加减其日午正本轮行度,午前望减,午后加。即得。  求太阴径分以望时本轮行宫度,入影径分立成求之。法详日食。  求太阴影径分以望时本轮行宫度,放影径分立成,取之。  求望时太阳自行度以太阳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与食甚凡时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数为纤,满六十收为微、为秒、为分,以减其日午正太阳自行度。法同日食求太阳经度。  求影径减差以其日太阳自行範度为引数,入影径立成内,於同宫近度取太阴影径差分,依比例法求之。法详前。  求影径定分置太阴影径分,内减影径减差分。  求二半径分置太阴径分,加影径定分,半之。  求太阴食限置二半径分,内减望时太阴纬度。  求食甚定分置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为实,以太阴径分秒为法,除之,以百约之灾分,为食甚定分。  求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分置太阴望时经度,减前一日太阴经度,又置望时太阳自行度,减前一日太阳自行度,以两馀数相减,为太阴昼夜行过太阳度。通秒以二十四除之,满六十收之,得逐时行过太阳分。  求时差以太阴纬度分,通秒自乘,又以二半径分通秒自乘,两数相减,馀开平方为实,以太阴行过太阳度通秒为法除之,得数即时刻差。即初亏至食甚定用分。  求初亏复圆时刻以时差减食甚定时,得初亏时刻。加食甚定时,得复圆时刻。其命时收刻之法,并同日食。  求食既至食甚时差置二半径分,减太阴径分,通秒自乘,又置太阴纬度亦通秒自乘,相减,平方开之为实。以太阴逐时行过太阳度通秒为法除之,得数即时差。  求食既生光时刻以食既至食甚时差,减食甚定时,为食既时刻。加食甚定时,为生光时刻。  求初亏食甚复圆方位与《大统》法同。  求日出入时以午正太阳经度为引数,入西域昼夜时立成,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之,为未定分。又引於数相对宫度内,取其度分,如初宫三度,向六宫三度取之。亦依比例法求之,为后未定分。两未定分相减,不及减,加三百六十度减。馀通秒,用十五除之,六十收之为分、为时,得其日昼时分秒。半之为其日半昼时分秒。以半昼时分秒减十二时,馀为日出时分秒,加十二时为日入时分秒。  求日月出入带食分秒视其日日出时分秒,较多於初亏时分秒,少於食甚定时及复时分秒者,即有带食。置其日日出时或日入时,与食甚定时分秒相减,馀为带食差。置日月食甚定分,以带食差通秒乘之,以时差通秒除之,得数为带食分。於食甚定分内减带食分,馀为日月带食所见之分。  求月食更点置二十四时,内减昼时,又减晨昏时,七十二分,即中历之五刻弱也。馀不夜时,通秒五约之为更法。寺分更法为点法。如食在子正以前者,置初亏食甚复圆等时,内减日入时,又减半晨昏时,三十六分。馀通就,以更法减之为更数。不满更法者,以点法减之为点数。食在子正已后者,置夜时半之,加初亏食甚复圆等时,以更法减之为更数。不满更法者,以点法减之为点数。皆命起初更、初点。更法减之,减一次为一更,其减馀不满法者,亦虚命为一更。点法仿此。  ▲太阴五星凌犯  求太阴昼夜行度以本日经度与次日经度相减,馀即本日昼夜行度。  求太阴晨昏刻度置其日午太阴经度,内加立成太阴出入晨昏加减立成其日昏刻加差,即为其日太阴昏刻经度。置其次日午正太阴经度,减立成其日晨刻减差,即为其日太阴晨刻经度。  求月出入度置其日午正太阴经度,加立成内即前立成其日月入加差,即为其日月入时太阴经度。加立成内其日月出加差,即其日月出时太阴经度。  耱太阴所犯星座朔后视昏刻度至月入度,望后视月出度至晨刻度,入黄道南北各像星立成内,经纬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求时刻置其日午正太阴经度,与取到各像星经度相减,通分,以二十四乘之,以太阴昼夜行度亦通分除之,得初正时。其小馀,以六十通之为分,以一竿千乘之,一百国十四除之,以百约之为刻,即得所求时刻。  求上下相离分置太阴纬度与年犯星纬度相减,馀为上下相离分。若月星同在南,月多为下离。同在北,月多为上离,下为下离。若南北不同,月在北为上离,南为下离。  求五星凌犯各星相离置其日五星经纬度,入黄道立成内,视各像内外星经纬度,在一度已下和取之。其五星纬度与各星纬度相减,馀即上下相离分。  求月犯五星,五星相犯视太阴经纬度,五星经纬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三 历七-明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十六 地理一-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 自黄帝画野置监,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废兴因革此类推,万物无所差别,“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其学说与,前史备矣。明太祖奋起淮右,首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明史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明史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表第十二 七卿年表一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表第十三 七卿年表二-明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列传第二 后妃二-明史

列传第二 后妃二 孝宗孝康张皇后武宗孝静夏皇后世宗孝洁陈皇后张废后孝烈方皇后孝恪杜太后穆宗孝懿李皇后孝安陈皇后孝定李太后神宗孝端王皇后刘昭妃孝靖王太后郑贵妃光宗孝元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九 世祖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九 世祖六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学说“公式化”、“庸俗化”,留下,赦天下。丁巳,敕:“自今凡奏事者,必先语同列以所奏。既奏,其所奉旨云何,令同列知而后书之簿;不明以告而辄书簿者,杖必阇赤。”己未,罢云南都元帅府,所管军民隶行省。甲子,罢扬州等处理算官,以其事付行省。江浙行省平章忙忽带进真珠百斤。丙寅,阔阔你敦言:“屯田芍陂兵二千,布种二千石,得粳糯二万五千石有奇,乞增新附军二千。”从之。丁卯,建都王、乌蒙及金齿一十二处俱降。建都先为缅所制,欲降未能。时诸王相吾答兒及行省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分道征缅,于阿昔、阿禾两江造船二百艘,顺流攻之,拔江头城,令都元帅袁世安戍之。遂遣使招谕缅王,不应。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遂水陆并进,攻太公城,拔之,故至是皆降。庚午,立江淮、荆湖、江西、四川行枢密院,治建康、鄂州、抚州、成都。立耽罗国安抚司。辛未,相吾答兒遣使进缅国所贡珍珠、珊瑚、异彩及七宝束带。甲戌,遣蒙古官及翰林院官各一人祠岳渎后土。遣王积翁赍诏使日本,赐锦衣、玉环、鞍辔。积翁由庆元航海至日本近境,为舟人所害。御史台臣言:“罪黜之人,久忘其名又复奏用,乞戒约。”帝曰:“卿等所言固是,然其间岂无罪轻可录用者?”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对曰:“以各人所犯罪状明白敷奏,用否当取圣裁。”从之。丙子,建宁叛贼黄华自杀。丁丑,云南诸路按察司官陛辞,诏谕之曰:“卿至彼,当宣明朕意,勿求货财,名成则货财随之,徇财则必失其名,而性命亦不可保矣。”己卯,马八兒国遣使贡珍珠、异宝、缣段。

  二月辛巳,以福建宣慰使管如德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征缅。浚扬州漕河。罢高丽造征日本船。丁亥,命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祀先农于藉田。壬辰,以江西叛寇妻子赐鹰坊养虎者。以别速带逃军七百余人付安西王屯田,给以牛具。邕州、宾州民黄大成等叛,梧州、韶州、衡州民相挻而起,湖南宣慰使撒里蛮将兵讨之。甲午,罢群牧所。己亥,瑞州获叛民晏顺等三十二人,并妻孥送京师。罢阿八赤开河之役,以其军及水手各万人运海道粮。放檀州淘金五百人还家。丁未,括江南乐工。命阿塔海发兵万五千人、船二百艘助征占城,船不足,命江西省益之。戊申,徙江淮行省于杭州,徙浙西宣慰司于平江,省黄州宣慰司入淮西道。立法轮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漳州盗起,命江浙行省调兵进讨。秦州总管刘发有罪,尝欲归黄华,事觉伏诛,迁故宋宗室及其大臣之仕者于内地。

  三月辛亥,敕思、播管军民官自今勿迁。丁巳,皇子北平王南木合至自北边。王以至元八年建幕庭于和林北野里麻里之地,留七年,至是始归,右丞相安童继至。以张弘范等将新附军。壬戌,更定虎符。丙寅,乘舆幸上都。丁卯,太庙正殿成,奉安神主。甲戌,置潮、赣、吉、抚、建昌戍兵。乙亥,高丽国王王睶以皇帝尊号礼成,遣使来贺。  夏四月壬午,令军民同筑堤堰,以利五卫屯田。乙酉,省泉府司入户部,立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立大都路总管府,立西川、延安、凤翔、兴元宣课司。从迷里火者、蜜剌里等言,以钞万锭为市于别十八里及河西、上都。以火者赤依旧扬州盐运使,岁市盐八十万石以赎过。己亥,涿州巨马河决,冲突三十余里。庚子,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请身至海滨收集占城散军,复使南征,且趣其未行者,许之。壬寅,江淮行省进各翼童男女百人。忽都铁木兒征缅之师为贼冲溃。戊申,高丽王王睶及公主以其世子謜来朝。敕发思、播田、杨二家军二千从征缅。籍江南盐徒军,藏匿者有罪。火兒忽等所部民户告饥,帝曰:“饥民不救,储粮何为?”发万石赈之。命开元等路宣慰司造船百艘,付狗国戍军。云南行省为破缅国江头城,进童男女八十人,并银器币帛。

  五月己酉,从秃秃合言,立二千户,总钦察、康里子弟愿为国宣劳者。壬子,拘征东省印。癸丑,枢密院臣言:“唆都溃军已令李恆收集,江淮、江西两省溃军,别遣使招谕,凡至者皆给之粮,舟楫损者修之,以俟阿里海牙调用。”从之。戊午,敕中书省:“奏目及文册,皆不许用畏吾字,其宣命、札付并用蒙古书。”己未,荆湖占城行省言:“忽都虎、忽马兒等将兵征占城,前锋舟师至舒眉莲港不知所向,令万户刘君庆进军次新州,获占蛮,始知我军已还矣。就遣占蛮向导至占城境,其国主遣阿不兰以书降,且言其国经唆都军马虏掠,国计已空,俟来岁遣嫡子以方物进。继遣其孙路司理勒蛰等奉表诣阙。”乙丑,取高丽所产铁。蠲江南今年田赋十分之二,其十八年已前逋欠未征者,尽免之。阿鲁忽奴言:“曩于江南民户中拨匠户三十万,其无艺业者多,今已选定诸色工匠,余十九万九百余户宜纵令为民。”从之。诏谕各道提刑按察司分司事宜。庚午,荆湖占城行省以兵进据乌马境,地近安南,请益兵,命鄂州达鲁花赤赵翥等奉玺书往谕安南。河间任丘县民李移住谋叛,事觉伏诛。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丁丑,忽都虎、乌马兒、刘万户等率扬州省军二万赴唆都军前,遇风船散,其军皆溃。敕追乌马兒等诰命、虎符及部将所受宣敕,以河西孛鲁合答兒等代之,听阿里海牙节制。

  闰五月己卯,封法里剌王为郡王,佩虎符。改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抚司,罢西南番安抚司,立总管府。给西川蒙古军钞,使备铠仗,耕遂宁沿江旷土以食,四顷以下者免输地税。命总帅汪惟正括四川民户。辛巳,加封卫辉路小清河神曰洪济威惠王。壬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征黄华回,进人口百七十一。乙酉,以云南境内洪城并察罕章,隶皇太子。丙戌,行御史台自扬州迁于杭州。庚寅,赐归附洞蛮官十八人衣,遣还。癸巳,赐北安王螭纽金印。罢皮货所。理算江南诸行省造征日本船隐币,诏按察司毋得沮挠。甲辰,安南国王世子陈日烜遣其中大夫陈谦甫贡玉杯、金瓶、珠绦、金领及白猿、绿鸠、币帛等物。丙午,以侍卫亲军万人修大都城。  六月壬子,遣使分道寻访测验晷景、日月交食、历法。增官吏俸,以十分为率,不及一锭者量增五分。甲寅,诏封皇子脱欢为镇南王,赐涂金银印,驻鄂州。庚申,改蒙古都元帅府为蒙古都万户府,砲手元帅府为砲手万户府,砲手都元帅府为回回砲手军匠万户府。甲子,命也速带兒所部军六十人淘金双城。从憨答孙请,移阿剌带和林屯田军与其所部相合,屯田五河。乙丑,中卫屯田蝗。甲戌,赐皇子爱牙赤怯薛带孛折等及兀剌海所部民户钞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三锭,皇子南木合怯薛带、怯怜口一万二百四十六锭。以马一万一百九十五、羊一万六十,赐朵鲁朵海扎剌伊兒所部贫军。

  秋七月丁丑朔,敕荆湖、西川两省合兵讨义巴、散毛洞蛮。云南省臣言:“腾越、永昌、罗必丹民心携贰,宜令也速带兒或汪总帅将兵讨之。”制曰:“可。”命枢密院差军修大都城。己卯,立衍福司。中书省臣言:“宰相之名,不宜轻授。今占城省臣已及七人,宜汰之。”诏军官勿带相衔。赐皇子北安王印。复扬州管匠提举司。丁亥,江淮行省以占城所遣太半达连扎赴阙,及其地图来上。塔剌赤言:“头辇哥国王出戍高丽,调旺速等所部军四百以往,今头辇哥已回,留军耽罗,去其妻子已久,宜令他军更戍。”伯颜等议,以高丽军千人屯耽罗,其留戍四百人纵之还家,从之。戊子,诏镇南王脱欢征占城。遣所留安南使黎英等还其国,日烜遣其中大夫阮道学等以方物来献。总帅汪惟正言:“一门兄弟从仕者众,乞仍于秦、巩州置便宜都总帅府,仍用元帅印,即其兄弟四人择一人为总帅,总帅之下总管府令其兼之。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择其一为万户,余皆依例迁转。”从之。赐贫乏者阿鲁浑、玉龙帖木兒等钞,共七千四百八十锭。

  八月丁未,云南行省言:“华帖、白水江、盐井三处土老蛮叛,杀诸王及行省使者。”调兵千人讨之。定拟军官格例,以河西、回回、畏吾兒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女直、契丹同汉人。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己酉,御史台臣言:“无籍之军愿从军杀掠者,初假之以张渡江兵威,今各持弓矢,剽劫平民,若不分隶各翼,恐生他变。”诏遣之还家。辛亥,征东招讨司聂古带言:“有旨进讨骨嵬,而阿里海牙、朵剌带、玉典三军皆后期。七月之后,海风方高,粮仗船重,深虞不测,姑宜少缓。”从之。占城国王乞回唆都军,愿以土产岁修职贡,使太盘亚罗日加翳、大巴南等十一人奉表诣阙,献三象。甲子,放福建畲军,收其军器,其部长于近处州郡民官迁转。庚午,车驾至自上都。甲戌,搠完上言:“建都女子沙智治道立站有功,已授虎符,管领其父元收附民为万户。今改建昌路总管,仍佩虎符。”从之。

  九月甲申,京师地震。并市舶司入盐运司,立福建等处盐课市舶都转运司。中书省言:“福建行省军饷绝少,必于扬州转输,事多迟误。若并两省为一,分命省臣治泉州为便。”诏以中书右丞、行省事忙兀台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行省左丞忽剌出、蒲寿庚,参政管如德分省泉州。癸巳,太白犯南斗。丙申,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加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甲辰,海南贡白虎、狮子、孔雀。

  冬十月丁未,享于太庙。戊申,四川行省言金齿遗民尚多未附,以要剌海将探马赤军二千讨之。己酉,敕:“管军万户为行省宣慰使者,毋兼管军事;仍为万户者,毋兼莅民政。”壬子,定涟海等处屯田法。辛酉,征东招讨司以兵征骨嵬。宋有手记军,死则以兄弟若子继,诏依汉军籍之,毋文其手。丁卯,和礼霍孙请设科举,诏中书省议,会和礼霍孙罢,事遂寝。以招讨使张万为征缅招讨使,佩三珠虎符。戊辰,立常平仓,以五十万石价钞给之。甲戌,诏谕行中书省,凡征日本船及长年篙手,并官给钞增价募之。赐贫乏者押失、忻都察等钞一万四千三锭。  十一月甲申,封南木里、忙哥赤郡公。戊子,命北京宣慰司修滦河道。己丑,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也的迷失禽获海盗黎德及招降余党百三十三人,即其地诛黎德以徇,以黎德弟黎浩及伪招讨吴兴等槛送京师。迁转官员薄而不就者,其令归农当役。庚寅,占城国王遣使大罗盘亚罗日加翳等奉表来贺圣诞节,献礼币及象二,占城旧州主宝嘉娄亦奉表入附。庚子,以范文虎为左丞,商量枢密院事。太阴犯心。辛丑,和礼霍孙、麦术丁、张雄飞、温迪罕皆罢。前右丞相安童复为右丞相,前江西榷茶运使卢世荣为右丞,前御史中丞史枢为左丞,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参知政事,前户部尚书拜降参议中书省事。敕中书省整治钞法,定金银价,禁私自回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壬寅,安童、卢世荣言:“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诏依所言汰选,毋徇私情。癸卯,福建行省遣使入八合鲁思招降南巫里、别里剌、理伦、大力等四国,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来贡。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耕,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赐蒙古贫乏者也里古、薛列海、察吉兒等钞十二万四千七百二十二锭。

  十二月甲辰朔,中书省臣言:“江南官田为权豪寺观欺隐者多,宜免其积年收入,限以日期,听人首实,逾限为人所告者,征以其半给告者。”从之。立常平盐局。乙巳,崔彧言卢世荣不可为相,忤旨罢。以丁壮万人开神山河,立万户府以总之。辛亥,以仪凤司隶卫尉院。癸亥,卢世荣言:“京师富豪户酿酒,价高而味薄,以致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向之岁课,一月可办。”从之。甲子,以高丽提举司隶工部。乙丑,祀太一。丙寅,荆湖占城行省遣八番刘继昌谕降龙昌宁、龙延万等赴阙,奉羊马、白氈来贡,各授本处安抚使。立宣慰司,招抚西南诸蕃等处酋长。癸酉,命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是月,镇南王军至安南,杀其守兵,分六道以进,安南兴道王以兵拒于万劫,进击败之,万户倪闰战死于刘村。以泾州隶都总帅府、赐蒙古贫乏者兀马兒等钞二千八百八十五锭、银四十锭。

  二十二年春正月戊寅,以命相诏天下。民间买卖金银、怀孟诸路竹货、江淮以南江河鱼利,皆弛其禁。诸处站赤饮食,官为支给。遣官诸路虑囚,罪轻者释之。徙屯卫辉新附军六千家,廪之京师,以完仓廪。发五卫军及新附军浚蒙村漕渠。庚辰,立别十八里驿传。毁宋郊天台。桑哥言:“杨琏真加云,会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唐有龙华寺,宋毁之以为南郊。皆胜地也,宜复为寺,以为皇上、东宫祈寿。”时宁宗等攒宫已毁建寺,敕毁郊天台,亦建寺焉。壬午,诏立市舶都转运司。立上都等路群牧都转运使司、诸路常平盐铁坑冶都转运司。甲申,遣使代祀五岳、四渎、东海、后土。戊子,阔阔你敦言:“先有旨遣军二千屯田芍陂,试土之肥硗,去秋已收米二万余石,请增屯士二千人。”从之。徙江南乐工八百家于京师。封驸马唆郎哥为宁昌郡王,赐龟纽银印。西川赵和尚自称宋福王子广王以诳民,民有信者;真定民刘驴兒有三乳,自以为异,谋不轨;事觉,皆磔裂以徇。移五条河屯田军五百于兀失蛮、札失蛮。辛卯,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修造。广御史台赃罚库。癸巳,枢密臣言:“旧制四宿卫各选一人参决枢密院事,请以脱列伯为佥院。”从之。诏括京师荒地,令宿卫士耕种。乙未,中书省臣请以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为左丞相,中书撒里蛮为御史大夫。罢行御史台,以其所属按察司隶御史台,行御史台大夫拨鲁罕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帝曰:“玉速帖木兒朕当思之,拨鲁罕宽缓,不可。”安童对曰:“阿必赤合何如?”帝曰:“此事朕自处之。罢行御史台者,当如所奏。”卢世荣请罢福建行中书省,立宣慰司,隶江西行中书省。又言:“江南行中书省事繁,恐致壅滞,今随行省立行枢密院总兵,以分其务为便。”帝曰:“行院之事,前日已言,由阿合马欲其子忽辛兼兵柄而止,今议行之。”流征占城擅还将帅二十三人于远方。丙申,帝畋于近郊。升武备监为武备寺,尚医监为太医院,职俱三品,升六部为二品。以合必赤合为中书平章政事,命礼部领会同馆。初,外国使至,常令翰林院主之,至是改正。荆湖占城行省平叛蛮百六十六洞。诏禁私酒。己亥,分江浙行省所治南康隶江西省。辛丑,以杨兀鲁带为征骨嵬招讨使,佩二珠虎符。壬寅,造大樽于殿,樽以木为质,银内而金外,镂为云龙,高一丈七寸。是月壬午,乌马兒领兵与安南兴道王遇,击败之,兵次富良江北。乙酉,安南世子陈日烜领战船千余艘以拒。丙戌,与战,大破之,日烜遁去,入其城。还屯富良江北,唆都、唐古带等引兵与镇南王会。

  二月乙巳,驻跸柳林。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海运十万石,胶、莱六十万石,而济之所运三十万石,水浅舟大,恆不能达,更以百石之舟,舟用四人,故夫数增多。塞浑河堤决,役夫四千人。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七翼;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八翼;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二十二翼。翼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以隶所在行院。江西盗黎德等余党悉平。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西务河。旧例,五卫军十人为率,七人三人,分为二番,十月放七人者还,正月复役,正月放三人者还,四月复役,更休息之。丙午,以荆湖行省所隶八番、罗甸隶西川行省,分岚、管为二州。加封桑乾河神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己酉,为皇孙阿难答立衍福司,职四品,使、同知、副使各一员。辛亥,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讨潮、惠二州盗郭逢贵等四十五寨,皆平,降民万余户、军三千六百一十人,请将所获渠帅入觐,面陈事宜,从之。丙辰,诏罢胶、莱所凿新河,以军万人隶江浙行省习水战,万人载江淮米泛海由利津达于京师。辛酉,御史台臣言:“近中书奏罢行御史台,改按察司为提刑转运司,俾兼钱谷,而纠弹之职废矣。请令安童与老臣议。”从之。壬戌,太阴犯心。中书省臣卢世荣请立规措所,经营钱谷,秩五品,所用官吏以善贾为之,勿限白身人,帝从之。参知政事不鲁迷失海牙等因奏世荣姻党有牛姓者,前为提举,今浙西运司课程颇多,拟升转运副使,亦从之。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升御带库为章佩监。徙右千户只兒海迷失分地泉州。赐合剌失都兒新附民五千户,合剌赤、阿速、阿塔赤、昔宝赤、贵由赤等尝从征者,亦皆赐之。以民八十户赐皇太子宿卫臣尝从征者。用卢世荣言,回买江南民土田。诏天下拘收铜钱。申禁私造酒曲。戊辰,车驾幸上都。帝问省臣:“行御史台何故罢之?”安童曰:“江南盗贼屡起,行御史台镇遏居多,臣以为不可罢。然与江浙行中书省并在杭州,地甚远僻,徙之江州,居江浙、湖南、江西三省之中为便。”从之。立真定、济南、太原、甘肃、江西、江淮、湖广等处宜慰司兼都转运使司,以治课程,仍立条制。禁诸司不得擅追管课官吏,有敢沮扰者,具姓名以闻。增济州漕运司军万二千人。立江西、江淮、湖广造船提举司。令江浙行省参政冯珪,湖广行省右丞要束木、参政潘杰,龙兴行省左丞伯颜、参政杨居宽、签省陈文福,专领课程事。以甕吉剌带为中书左丞相。己巳,复立按察司。拨民二万七千户与驸马唆郎哥。以忽都鲁为平章政事。诏:“各道提刑按察司,能遵奉条画,莅事有成者,任满升职,赃污不称任者,罢黜除名。”诏立供膳司,职从五品,达鲁花赤、令、丞各一员。罢融州总管府为州。

  三月丙子,遣太史监候张公礼、彭质等往占城测候日晷。癸未,罢甘州行中书省,立宣慰司,隶宁夏行中书省。荆湖占城行省请益兵,时陈日烜所逃天长、长安二处兵力复集,兴道王船千余艘聚万劫,阮盝在永平,而官兵远行久战,悬处其中,唆都、唐古带之兵又不以时至,故请益兵。帝以水行为危,令遵陆以往。庚子,诏依旧制,凡盐一引四百斤,价银十两,以折今钞为二十贯,商上都者,六十而税一。增契本为三钱。立上都规措所回易库,增坏钞工墨费每贯二分为三分。

  夏四月癸卯,立行枢密院都镇抚司,置畏兀驿六所。丙午,以征日本船运粮江淮及教军水战。庚戌,监察御史陈天祥劾中书右丞卢世荣罪恶,诏世荣、天祥皆赴上都。壬子,江陵民张二妻邓氏一产三男。癸丑,诏追捕宋广王及陈宜中。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官各一员,决大都及诸路罪囚。大都、汴梁、益都、庐州、河间、济宁、归德、保定蝗。辛酉,以耽罗所造征日本船百艘赐高丽。壬戌,御史中丞阿剌帖木兒、郭佑,侍御史白秃剌帖木兒,参知政事撒的迷失等以卢世荣所招罪状奏。阿剌帖木兒等与世荣对于帝前,世荣悉款服。改六部依旧为三品。诏:“安童与诸老臣议世荣所行,当罢者罢之,更者更之,其所用人实无罪者,朕自裁决。”癸亥,敕以麦术丁所行清洁,与安童治省事。

  五月甲戌,以御史中丞郭佑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丁丑,减上都商税。戊寅,广平、汴梁、钧、郑旱。以远方历日取给京师,不以时至,荆湖等处四行省所用者隆兴印之,合剌章、河西、西川等处所用者京兆印之。诏甘州每地一顷输税三石。壬午,以军千人修阿失盐场仓。以忻都为踢里玉招讨使,佩虎符,有旨:“不可兴兵远攻,近地有不服者讨之。”右巴等洞蛮平。甲申,立汴梁宣慰司,依安西王故事,汴梁以南至江,以亲王镇之。丁亥,中书省臣言:“六部官冗甚,可止以六十八员为额,余悉汰去。”诏择其廉洁有干局者存之。分汉地及江南所拘弓箭兵器为三等,下等毁之,中等赐近居蒙古人,上等贮于库;有行省、行院、行台者掌之,无省、院、台者达鲁花赤、畏兀、回回居职者掌之,汉人、新附人虽居职无有所预。戊子,改升江、乌定、朵里灭该等府为路。云南行省臣脱帖木兒言蠲逋赋、征侵隐、戍叛民、明黜陟、罢转运、给亲王、赋豪户、除重税、决盗贼、增驿马、取质子、定俸禄、教农桑、优学者、恤死事、捕逃亡十余事,命中书省议其可者行之。庚寅,真定、广平、河间、恩州、大名、济南蚕灾。增大都诸门尉、副各一人。敕朵兒只招集甘、沙、速等州流徙饥民。行御史台复徙于杭州。丁酉,徙行枢密院于建康。戊戌,汴梁、怀孟、濮州、东昌、广平、平阳、彰德、卫辉旱。罢江南造船提举司。陈日烜走海港,镇南王命李恆追袭,败之。适暑雨疫作,兵欲北还思明州,命唆都等还乌里。安南以兵追蹑,唆都战死;恆为后距,以卫镇南王,药矢中左膝,至思明,毒发而卒。

  六月庚戌,命女直、水达达造船二百艘及造征日本迎风船。辛亥,扬州进芝草。丙辰,遣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图求奇宝,赐马速忽虎符,阿里金符。高丽遣使来贡方物。庚午,诏减商税,罢牙行,省市舶司入转运司。左丞吕师夔乞假五月,省母江州,帝许之,因谕安童曰:“此事汝蒙古人不知,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汝当尽心善治百姓,无使重困致乱,以为朕羞。”参知政事张德润献其家人四百户于皇太子。马湖部田鼠食稼殆尽,其总管祠而祝之,鼠悉赴水死。

  秋七月壬申,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癸酉,诏禁捕猎。甲戌,敕秘书监修《地理志》。乙亥,安南降者昭国王、武道、文义、彰宪、彰怀四侯赴阙。戊寅,京师蝗。分甘州屯田新附军三百人,田于亦集乃之地。己卯,以米千石廪甕吉剌贫民。壬午,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左丞汪惟正入见。甲申,改阔里吉思等所平大小十溪洞悉为府、州、县。修汴梁城。丁亥,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入觐,以所降渠帅郭逢贵等至京师,言山寨降者百五十余所。帝问:“战而后降邪,招之即降邪?”月的迷失对曰:“其首拒敌者臣已磔之矣,是皆招降者也。”因言:“塔术兵后未尝抚治其民,州县官复无至者,故盗贼各据土地,互相攻杀,人民渐耗,今宜择良吏往治之。”从之。庚寅,枢密院言:“镇南王脱欢所总征交趾兵久战力疲,请于奥鲁赤等三万户分蒙古军千人,江淮、江西、荆湖三行院分汉军、新附军四千人,选良将将之,取镇南王脱欢、阿里海牙节制,以征交趾。”从之。复以唐兀带为荆湖行省左丞。唐兀带请放征交趾军还家休憩,诏从脱欢、阿里海牙处之。给诸王阿只吉分地贫民农具牛种,令自耕播。乙未,云南行省言:“今年未暇征缅,请收获秋禾,先伐罗北甸等部。”从之。庚子,改开、达、梁山三州隶夔州路。给钞万二千四百锭为本,取息以赡甘、肃二州屯田贫军。  八月辛酉,命有司祭斗三日。戊申,分四川镇守军万人屯田成都。丙辰,车驾至自上都。己未,诏复立泉府司,秩从二品,以答失蛮领之。初,和礼霍孙以泉府司商贩者,所至官给饮食,遣兵防卫,民实厌苦不便,奏罢之。至是,答失蛮复奏立之。丙寅,遣蒙古军三千人屯田清、沧、靖海。戊辰,罢禁海商。省合剌章、金齿二宣抚司为一,治永昌。立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中书省臣奏:“近奉旨括江淮水手,江淮人皆能游水,恐因此动摇者众。”从之。罢榷酤。初,民间酒听自造,米一石官取钞一贯。卢世荣以官钞五万锭立榷酤法,米一石取钞十贯,增旧十倍。至是罢榷酤,听民自造,增课钞一贯为五贯。敕拘铜钱,余铜器听民仍用。令福建黄华畲军有恆产者为民,无恆产与妻子者编为守城军。汪惟正言巩昌军民站户并诸人奴婢,因饥岁流入陕西、四川者,彼即括为军站。帝曰:“信如所言,当鸠集与之,如非己有而强欲得之者,岂彼于法不惧邪?”

  九月乙亥,听民自实两淮荒地,免税三年。中书省以江北诸城课程钱粮听杭、鄂二行省节制,道途迂远,请改隶中书,从之。永昌、腾冲二城在缅国、金齿间,摧圮不可御敌,敕修之。敕:“自今贡物惟地所产,非所产者毋辄上。”丙子,真蜡、占城贡乐工十人及药材、鳄鱼皮诸物。辛巳,收集工匠之隐匿者。丙戌,速木都剌、马答二国遣使来朝。庚寅,敕征交趾诸军,除留蒙古军百、汉军四百为镇南王脱欢宿卫,余悉遣还,别以江淮行枢密院所总蒙古兵戍江西。癸巳,云南贡方物。乌蒙叛,命四川行院也速带兒将兵讨之,马湖总管汝作以蛮军三百为助。降西崖门酋长阿者等百余户。

  冬十月己亥,以钞五千锭和籴于应昌府。复分河间、山东盐课转运司为二。遣合撒兒海牙使安南。遣雪雪的斤领畏兀兒户一千戍合剌章。庚子,享于太庙。甲辰,修南岳庙。乙巳,枢密院臣言:“脱脱木兒遣使言,阿沙、阿女、阿则三部欲叛,宜遣人往召,如不至,乘隙伐之。”不允,因敕谕之:“事不议于云南王也先帖木兒者,毋辄行。”诏征东招讨使塔塔兒带、扬兀鲁带以万人征骨嵬,因授扬兀鲁带三珠虎符,为征东宣慰使都元帅。壬子,长葛、郾城各进芝草。癸丑,立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左丞相,刘国杰、陈岩并左丞,洪茶丘右丞,征日本。赐脱里察安、答即古阿散等印,令考核中书省,其制如三品。丙辰,以参议帖木兒为参知政事,位郭佑上,且命之曰:“自今之事,皆责于汝。”马法国入贡。戊午,以江淮行省平章忙兀带为江浙省左丞相。初,西川止立四路,阿合马滥用官,增而为九,台臣言其地民少,留广元、成都、顺庆、重庆、夔府五路,余悉罢去。后以山谷险要,蛮夷杂处,复置嘉定路、叙州宣抚司以控制之。升大理寺为都护府,职从二品。都护府言合剌禾州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癸亥,以答即古阿散理算积年钱谷,别置司署,与省部敌,干扰政务,并入省中。丁卯,敕枢密院计胶、莱诸处漕船,高丽、江南诸处所造海舶,括佣江淮民船,备征日本。仍敕习泛海者,募水工至千人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塔海弟六十言:“今百姓及诸投下民,俱令造船于女直,而女直又复发为军,工役繁甚。乃颜、胜纳合兒两投下鹰坊、采金等户独不调。”有旨遣使发其民。乌蒙蛮夷宣抚使阿蒙叛,诏止征罗必丹兵,同云南行省出兵讨之。郭佑言:“自平江南,十年之间,凡钱粮事八经理算。今答即古阿散等又复钩考,宜即罢去。”帝嘉纳之。十一月己巳朔,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以英德、循、梅三路民少,请改为州,又请以管军总管于跃为惠州总管,蔚州知州木八剌为潮州达鲁花赤。帝疑其专,不允。御史台臣言:“御史台、按察司以纠察百官为职,近钩校钱谷者恐发其奸,私聚群不逞之徒,欲沮其事,愿陛下依旧制谕之。”制曰:“可。”庚午,赐皇子爱牙赤银印。壬申,以讨日本,遣阿八剌督江淮行省军需,遣察忽督辽东行省军需。甲戌,置合剌章、四川、建都等驿。戊寅,遣使告高丽发兵万人、船六百五十艘,助征日本,仍令于近地多造船。己丑,籍重庆府不花家人百二十三户为民。御史台臣奏:“昔宋以无室家壮士为盐军,数凡五千,今存者一千一百二十二人,性习凶暴,民患苦之,宜给以衣粮,使屯田自赡。”诏议行之。癸巳,敕漕江淮米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合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十万石,备征日本。诸军期于明年三月以次而发,八月会于合浦。乙未,以秃鲁欢为参知政事,卢世荣伏诛。丙申,赦囚徒,黥其面,及招宋时贩私盐军习海道者为水工,以征日本。

  十二月,敕减天下罪囚。以占城遁还忽都虎、刘九、田二复旧职,从征日本。增阿塔海征日本战士万人、回回砲手五十人。己亥,从枢密院请,严立军籍条例,选壮士及有力家充军。敕枢密院:“向以征日本故,遣五卫军还家治装,今悉选壮士,以正月一日到京师。”江淮行省以战船千艘习水战江中。辛丑,诛答即古阿散党人蔡仲英、李蹊。丁未,皇太子薨。戊午,以中卫军四千人伐木五万八千六百,给万安寺修造。己未,丹太庙楹。乙酉,立集贤院,以札里蛮领之。戊子,罢合剌章打金规运所及都元帅。敕合剌章酋长之子入质京师,千户、百户子留质云南王也先帖木兒所。中书省臣奏:“纳速丁言,减合剌章冗官,可岁省俸金九百四十六两;又屯田课程专人主之,可岁得金五千两。”皆从之。遣只必哥等考核云南行省。庚寅,诏毋迁转工匠官。辛卯,敕有司祭北斗。  是岁,命江浙转运司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并省重庆等处州县。占城行省参政亦黑迷失等以军还,驻海外四州,遣使以闻,敕放其军还。赐皇子脱欢,诸王阿鲁灰、只吉不花,公主囊家真等,钞计七千七百三十二锭、马六百二十九匹、衣段百匹、弓千、矢二万发。赐诸王阿只吉、合兒鲁、忙兀带、宋忽兒、阿沙、合丹、别合剌等及官户散居河西者,羊马价钞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七锭、布四千匹、绢二千匹。以伯八剌等贫乏,给钞七万六千五百二锭。赏诸王阿只吉、小厮、汪总帅、别速带、也先等所部及征缅、占城等军,钞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一锭、马八千一百九十七匹、羊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四、牛十一、米二万二千一百石、绢帛八万一千匹、绵五百三十斤、木绵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匹、甲千被、弓千张、衣百七十九袭。命帝师也怜八合失甲自罗二思八等递藏佛事于万安、兴教、庆寿等寺,凡一十九会。断死罪二百七十一人。

【版权声明】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三 地理四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四 地理五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三 地理四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人也看成机器。2。形而上学性。否认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水站四处。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上。唐姚州。阁罗凤叛,取姚州,其子凤伽异增筑城曰柘东,六世孙券丰祐改曰善阐,历五代迄宋,羁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轘模荝咳?逴衅摺F涞囟?疗瞻猜分昜嵘剑?髦撩宓刂黓鄘烦恰,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宪宗五年,立万户府十有九,分善阐为万户府四。至元七年,改为路。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并总管。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遂改善阐为中庆路。领司一、县三、州四。州领八县。本路军民屯田二万二千四百双有奇。

  录事司。  县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宪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户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县。二十一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里,夏潦必冒城郭。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云。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户。十二年,即黎灢立县。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裒龙,乃今县也。元宪宗六年,立太池千户,隶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县。二十一年,州罢为县,后废太池来属。

  州四

  嵩明州,下。州在中庆东北,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宪宗六年,立嵩明万户。至元十二年,复改长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为州。领二县:  杨林,下。在州东南,治杨林城,乃杂蛮枳氏、车氏、斗氏、麽氏四种所居之地,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宪宗七年,立羊林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名为束甸,以束为邵,宪宗七年,立邵甸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

  晋宁州,下。唐晋宁县,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元宪宗七年,立阳城堡万户。至元十二年,改晋宁州。领二县:

  呈贡,下。西临滇泽之滨,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间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贡,世为些莫强宗邵蛮所居。元宪宗六年,立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诏营、切龙、呈贡、雌甸、塔罗、和罗忽六城及乌纳山立呈贡县。归化。下。在州东北,呈贡县南,西宾滇泽,地名大吴龙,昔吴氏所居,后为些莫徒蛮所有,世隶善阐。宪宗六年,分隶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大吴龙、安江、安氵明立归化县。

  昆阳州,下。在滇池南,僰、獹杂夷所居,有城曰巨桥,今为州治。阁罗凤叛唐,令曲旂蛮居之。段氏兴,隶善阐。元宪宗并罗瑀等十二城,立巨桥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昆阳州。领二县: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龙城立县。易门。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为乌蛮所居。段氏时,高智升治善阐,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改为县。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

  安宁州,下。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阁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蒙氏终,善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宪宗七年,隶阳城堡万户。至元三年,立安宁千户。十二年,改安宁州。领二县:

  禄丰,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热,非大酋所居,惟乌、杂蛮居之,迁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宁千户之碌琫、化泥、骥琮笼三处立禄丰县。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译谓碌为石,琫为甑,讹为今名。罗次。下。在州北,治压磨吕白村,本乌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隶中庆路。二十四年,改州为县。二十七年,隶安宁州。

  威楚开南等路,下。为杂蛮耕牧之地,夷名俄碌,历代无郡邑,后爨酋威楚筑城俄碌?炎居之。唐时蒙舍诏阁罗凤合六诏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镇南州是也。后阁罗凤叛,于本境立郡县,诸爨尽附。蒙氏立二都督、六节度,银生节度即今路也。及段氏兴,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箸验。及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户。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领县二、州四。州领一县。本路军民屯田共七千一百双。

  县二

  威楚,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净乐二县。二十一年,降州为威楚县,革二县为乡来属。定远。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杂蛮居之。诸葛孔明征南中,经此睒,后号为牟州。唐蒙氏遣爨蛮酋抬萼镇牟州,筑城曰耐笼。至高氏专大理国政,命云南些莫徒酋夷羡徙民二百户于黄蓬阱,其抬萼故城隶高氏。元宪宗四年,立牟州千户,黄蓬阱为百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黄蓬阱为南宁县,后革县为乡,改州为县,隶本路。

  州四

  镇南州,下。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鸡和。至唐时,蒙氏并六诏,征东蛮,取和子、鸡和二城,置石鼓县,又于沙却置俗富郡。沙却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高明量为楚公,欠舍、沙却皆隶之。元宪宗三年,其酋内附。七年,立欠舍千户、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户为镇南州,立定边、石鼓二县。二十四年,革二县为乡,仍隶本州。

  南安州,下。州在路东南,山岭稠叠,内一峰竦秀,林麓四周,其顶有泉。昔黑爨蛮祖瓦晟吴立栅居其上,子孙渐盛,不隶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隶焉。宪宗立摩刍千户,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千户为南安州,隶本路。领一县:  广通。下。县在州之北,夷名为路睒,杂蛮居之。南诏阁罗凤曾立路睒县,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长寿遂处于路睒,易裒去旧堡二十里,山上筑城白龙戏新栅。宪宗七年,长寿内附,立路?炎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

  开南州,下。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庄?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

  威远州,下。州在开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至蒙氏兴,开威楚为郡,而州境始通。其后金齿、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夺其地。中统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二年,立开南州及威远州,隶威楚路。

  武定路军民府,下。唐隶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蛮居之。至段氏使乌蛮阿?治纳洟胒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为万户,隶威楚。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入本部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为武定。领州二。州领四县。本路屯田七百四十八双。  州二

  和曲州,下。州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犭鹿诸种蛮所居。地多汉冢,或谓汉人曾居。蒙氏时,白蛮据其地,至段氏以乌蛮阿历刂并吞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隶罗婺部。元宪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为州。领二县:

  南甸,下。路治本县,蛮曰瀼甸,又称洟陬笼。至元二十六年改为县。元谋。下。夷中旧名环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为县。

  禄劝州,下。州在路东北,甸名洪农碌券,杂蛮居之,无郡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劝州。领二县:

  易笼,下。易笼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场。县境有二水,蛮语谓洟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石旧。下。县在州东,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掌鸠甸有溪绕其三面,凡数十渡,故名,今讹名石旧。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鹤庆路军民府,下。府治在丽江路东南,大理路东北,夷名其地曰鹤川、样共。昔隶越析诏,汉、唐未建城邑。开元末,阁罗凤合六诏为一,称南诏,徙治羊苴城,地近龙尾、鹤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劝封祐于样共立谋统郡。蒙氏后,经数姓如故。元宪宗三年内附,为鹤州。七年,立二千户,仍称谋统,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罢谋统千户,复为鹤州。二十年,为燕王分地,隶行省。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领一县:

  剑川。下。县治在剑川湖西,夷云罗鲁城。按《唐史》南诏有六节度,剑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诏时,有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遂保剑川,更称剑浪。贞元中,南诏击破之,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徙居剑睒西北四百里,号剑羌。蒙氏终,至段氏,改剑川为义督睑。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剑川县,隶鹤州。军民屯田共二千余双。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元贞二年置。

  彻里军民总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势均力敌。今大彻里胡念已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日与相拒,不得离,遣其弟胡伦入朝,指画地形,乞别立彻里军民宣抚司,择通习蛮夷情状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

  广南西路宣抚司。阙。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路因江为名,谓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丽江即古丽水,两汉至隋、唐皆为越巂郡西徼地,昔麽蛮、些蛮居之,遂为越析诏。二部皆乌蛮种,居铁桥。贞元中,其地归南诏。元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麽、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于通安、巨津之间立宣抚司。领府一、州七。州领一县。

  府一

  北胜府,在丽江之东。唐南诏时,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破,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炎,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终,段氏时,高智升使其孙高大惠镇此郡。后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其酋高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为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

  州七

  顺州,在丽江之东,俗名牛?炎。昔顺蛮种居剑、共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斗族渐盛,自为一部,迁于牛?炎。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五年,改牛睒为顺州。

  蒗蕖州,治罗共?炎,在丽江之东,北胜、永宁南北之间,罗落、麽、些三种蛮世居之。宪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改罗共睒为蒗蕖州。

  永宁州,昔名楼头?炎,接吐蕃东徼,地名答蓝,麽、些蛮祖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炎,世属大理。宪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孙和字内附。至元十六年,改为州。

  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炎。仆繲蛮所居,其后麽、些蛮叶古乍夺而有之,世隶大理。宪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孙麦良内附。中统四年,以麦良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麦兀袭父职。十四年,改三睒为通安州。

  兰州,在兰沧水之东。汉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兰沧水,置博南县。唐为卢鹿蛮部。至段氏时,置兰溪郡,隶大理。元宪宗四年内附,隶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兰州。

  宝山州,在雪山之东,丽江西来,环带三面。昔麽、些蛮居之。其先自楼头徙居此,二十余世。世祖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由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十六年升为州。

  巨津州,昔名罗波九?炎,北接三川、铁桥,西邻吐蕃。按《唐书》,南诏居铁桥之南,西北与吐蕃接。今州境实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麽、些大酋世居之。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炎立巨津州,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名。领一县:

  临西。下。县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极边险僻之地,夷名罗裒间,居民皆麽、些二种蛮。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县,于罗裒间立临西县,以西临吐蕃境故也,隶巨津州。  东川路,下。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下。  益良州。下。强州。下。  孟杰路。自东川路以下阙。泰定三年,八百媳妇蛮请官守,置木安、孟杰二府于其地。

  普安路,下。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失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失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曲、靖二州在汉为夜郎味县地。蜀分置兴古郡。隋初为恭州、协州。唐置南宁州。东、西爨分乌、白蛮二种,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龙和城,通谓之西爨白蛮。自弥鹿、升麻二川南至步头,通谓之东爨乌蛮。贞观中,以西爨归王为南宁都督,袭杀东爨首领盖聘。南诏阁罗凤以兵胁西爨,徙之至龙和,皆残于兵。东爨乌蛮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世与南诏为婚,居故曲靖州。天宝末,征南诏,进次曲靖州,大败,其地遂没于蛮。元宪宗六年,立磨弥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年,以隶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抚司。领县一、州五。州领六县。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双,岁输金三千五百五十两、马一百八十四。

  县一

  南宁。下。倚郭。唐以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治石城。及阁罗凤叛,州废,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乌蛮莫瀰部酋据石城。元宪宗三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莫瀰部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二十二年,革为县。

  州五

  陆凉州,下。即汉牂牁郡之平夷县。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宪宗三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领二县:  芳华,下。在州西。河纳。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在路之南,其川名鲁望,普麽部蛮世居之。宪宗四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末迷万户。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  罗雄州,下。与溪洞蛮獠接壤,历代未尝置郡,夷名其地为塔敝纳夷甸。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宪宗四年内附。七年,隶普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

  马龙州,下。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至罗苴内附,于本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州,即旧马龙城也。领一县:

  通泉。下。在州西南,与嵩明州杨林县接壤,纳垢之孙易陬分居其地。元初为易龙百户,隶马龙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县,隶马龙州。

  沾益州,下。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孙普垢历刂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

  交水,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石梁,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罗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澂江路,下。治在滇池东南。唐属牂州,隶黔州都督府。开元中,降为羁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罗伽甸。初,麽、些蛮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麽、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元宪宗四年内附,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澄江路。领县三、州二。州领三县。本路屯田四千一百双。

  县三  河阳,下。内附后为千户。至元十六年,为河阳州。二十六年,降为县。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些麽徒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内附,即本部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千户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阳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麽、些蛮居之,号曰强宗部,其酋卢舍内附,立本部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州二

  新兴州,下。汉新兴县。唐初隶牂州,后南诏叛,降为羁縻州。蒙氏为温富州。段氏时麽、些蛮分居其地。内附后,立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新兴州,隶澄江路。领二县:  普舍,下。在州西北。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傍,据普具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孙苴历刂内附,立本部为千户。十三年,改千户为普舍县,治普札龙城,隶新兴州。研和。下。麽些徒蛮步雄居之,其孙龙钟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路南州,下。州在本路之东,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宪宗朝内附,即本部立万户。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澄江路,落蒙为路南州,隶澄江路。领一县: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入本县,隶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虎符。”  仁德府,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扎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至元初复叛,四年降之,仍为万户。十三年,改万户为仁德府。本府屯田五百六十双。领县二:

  为美,下。县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适侣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县。

  归厚。下。县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龙,旧隶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县,曰倘俸,曰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归厚。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建昌路,下。本古越巂地,唐初设中都督府,治越巂。至德中,没于吐蕃。贞元中复之。懿宗时,蒙诏立城曰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其后诸酋争强,不能相下,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其裔浸强,遂并诸酋,自为府主,大理不能制。传至阿宗,娶落兰部建蒂女沙智。元宪宗朝,建蒂内附,以其婿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总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设罗罗宣慰司以总之。本路领县一、州九。州领一县。本路立军民屯田。

  县一  中县。县治在住头回甸,盖越巂之东境也。所居乌蛮自别为沙麻部,以酋长所立处为中州。至元十年内附。十四年,仍为中州。二十二年,降为县。隶建昌路。

  州九  建安州,下。即总府所治。建蒂既平,分建昌府为万户二,又置千户二。至元十五年,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立宝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户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宝安州,以其乡村来属。

  永宁州,下。在建昌之东郭。唐时南诏立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蒂。十六年,分建昌为二州,在城曰建安,东郭曰永宁,俱隶建昌路。

  泸州,下。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睑,即诸葛武侯禽孟获之地。有泸水,深广而多瘴,鲜有行者,冬夏常热,其源可燅鸡豚。至段氏时,于热水甸立城。名洟笼,隶建昌。宪宗时,建蒂内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笼为泸州。

  礼州,下。州在路西北,泸沽水东,所治曰笼麽城。南诏末,诸蛮相侵夺,至段氏兴,并有其地。裔孙阿宗内附,复叛,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十五年,改为礼州。领一县:

  泸沽。县在州北。昔罗落蛮所居,至蒙氏霸诸部,以乌蛮酋守此城,后渐盛,自号曰落兰部,或称罗落。其裔蒲德遣其侄建蒂内附。建蒂继叛,杀蒲德,自为酋长,并有诸部。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十三年升万户,十五年改县。  里州,下。唐隶巂州都督。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传至纳空,随建蒂内附。中统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顺,隶乌蒙。十八年,设千户。二十二年,同乌蛮叛,奔罗罗斯。二十三年,升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府罢为州,隶建昌路。  阔州,下。州治密纳甸。古无城邑,乌蒙所居。昔仲由蒙之裔孙名科居此,因以名为部号,后讹为阔。至三十七世孙僰罗内附。至元九年,设千户。二十六年,改为州。

  邛部州,下。州在路东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东北。君长十数,筰都最大。唐立邛部县,后没于蛮。至宋岁贡名马土物,封其酋为邛都王。今其地夷称为邛部川,治乌弄城,昔麽、些蛮居之,后仲由蒙之裔夺其地。元宪宗时内附。中统五年,立邛部川安抚招讨使,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割属罗罗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为州。

  隆州,下。州在路之西南,与汉邛都县接境,唐会川县之西北。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立五睑,本州为边府睑。其后睑主杨大兰于睑北垲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四年,设千户。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下。姜者蛮名也。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绛始居閟畔部,其孙阿罗仕大理国主高泰,是时会川有城曰龙纳,罗落蛮世居焉。阿罗挟高氏之势,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绛部。宪宗时,随閟畔内附,因隶焉。至元八年,为落兰部酋建蒂所破。九年平之,遂隶会川,后属建昌。十五年,改为姜州。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后又属建昌。  德昌路军民府,下。汉邛都县地,唐没于南诏。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鲁城。领州四。本路立军民屯田。

  昌州,下。路治本州。初,乌蛮阿屈之裔浸强,用祖名为屈部。其孙乌则,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改本部为州,兼领普济、威龙,隶定昌路。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隶德昌。

  德州,下。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龙,所居蛮苴郎,以远祖名部曰赪綖。宪宗时内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户。十三年,改为德州,隶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隶德昌。

  威龙州,下。州在路西南,夷名巴翠部,领小部三,一曰沙娲普宗,二曰乌鸡泥祖,三曰娲诺龙菖蒲,皆獹鲁蛮种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龙州,隶德昌。

  普济州,下。州在路西北,夷名玕甸。昔为荒僻之地,獹鲁蛮世居之,后属屈部。至元九年,随屈部内附。十五年,于玕甸立定昌路。二十三年,路革,改隶德昌。

  会川路,下。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天宝末,没于南诏,立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至段氏仍为会川府。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立会川路,治武安州。领州五。本路立军民屯田。

  武安州,下。蛮称龙泥城。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户。十七年,改为武安州。

  黎溪州,下。古无城邑,蛮云黎彄,讹为今名。初,乌蛮与汉人杂处,及南诏阁罗凤叛,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逐去白蛮。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内附,改其部为黎溪州。

  永昌州,下。州在路北,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至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以赵氏为府主,居今州城。赵氏弱,王氏据之。及段氏与高氏专政,逐王氏,以其子高政治会川。元宪宗三年,征大理,高氏逃去。九年,故酋王氏孙阿龙率众内附。至元八年,以其男阿禾领会川。十四年,改管民千户。十七年,立永昌州,隶会川路。

  会理州,下。州在会川府东南。唐时南诏属会川节度,地名昔陀。有蛮名阿坛绛,亦仲由蒙之遗种。其裔罗于则,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绛部,后强盛,尽有四州之地,号蒙歪。元宪宗八年,其孙亦芦内附,隶閟畔万户。至元四年,属落兰部。十三年,改隶会川路。十五年,置会理州,仍隶会川。二十七年,复属閟畔部。

  麻龙州,下。麻龙者,城名也,地名棹罗能。乌蛮蒙次次之裔,祖居閟畔东川,后普恐迁苗卧龙,其孙阿麻内附。至元五年,为建蒂所并。十二年,属会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户,隶会川路。十七年,立为州。二十七年,割属閟畔部。

  柏兴府,昔摩沙夷所居。汉为定笮县,隶越巂郡。唐立昆明县。天宝末没于吐蕃。后复属南诏,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其盐井摩沙酋罗罗将犭鹿鹿、茹库内附。十四年,立盐井管民千户。十七年,改为闰盐州,以犭鹿鹿部为普乐州,俱隶德平路。二十七年,并普乐、闰盐二州为闰盐县,立柏兴府,隶罗罗宣慰司。领县二:

  闰盐,下。倚郭。夷名为贺头甸,以县境有盐井故名。金县。下。县在府北,夷名利宝揭勒。所居蛮因茹库,乃汉越巂郡北境,与吐蕃接。至元十五年,立为金州,后降为县,以县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焉。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临安路,下。唐隶牂州,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为秀山郡,阿僰部蛮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附,以本部为万户。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又改为临安路。领县二、千户一、州三。州领二县。宣慰司所领屯田六百双,本路有司所管三千四百双,爨僰军千户所管一千一百五十双有奇。

  县二

  河西,下。县在杞麓湖之南,又名其地曰休腊。昔庄掞王其地。唐初于姚州之南置西宗州,领三县,河西其一也。天宝后没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元宪宗六年内附。七年,即阿僰部立万户,休腊隶之。至元十三年,始为河西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降为县。蒙自。下。县界南邻交趾,西近建水州。县境有山名自则,汉语讹为蒙自,上有故城。白夷所筑,即今县治,下临巴甸。南诏时以赵氏镇守,至段氏,阿僰蛮居之。宪宗六年内附,继叛,七年平之,立千户,隶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阿僰万户为临安路,以本千户为县。

  舍资千户。蒙自县之东,阿僰蛮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袅踵甸。传至裔孙舍资,因以为名。内附后,隶蒙自千户。至元十三年,改蒙自为县,其地近交趾,遂以舍资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隶临安路。

  州三

  建水州,下。在本路之南,近接交趾,为云南极边。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间蒙氏所筑,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历刂为大,故名惠历刂,汉语曰建水,历赵、杨、李、段数姓,皆仍旧名,些麽徒蛮所居。内附后,立千户,隶阿僰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隶临安路。

  石平州,下。在路之西南,阿僰蛮据之,得石坪,聚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为州,隶临安路。

  宁州,下。在本路之东。唐置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地号浪旷,夷语谓旱龙也。步雄部蛮些麽徒据之,后属爨蛮酋阿几,以浪旷割与宁酋豆圭。元宪宗四年,宁酋内附。至元十三年,改为宁州,隶临安路。旧领三县:通海,翏峨,西沙。西沙在州东,宁部蛮世居之。其裔孙西沙筑城于此,因名西沙笼。宪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就居此城为万户。至元十三年,立为西沙县。二十六年,以隶宁州。至治二年,并入州。领二县: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户,隶善阐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通海县,隶宁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隶临安路,今割隶宁州。翏峨。下。县在河西县之西,控扼山谷,北接滇池,亦属滇国。昔?猊蛮居之,后阿僰酋逐?猊据其地。至其孙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州,领邛洲、平甸二县。二十六年,降为县,并二县为乡,隶临安路。今割隶宁州。

  广西路,下。东爨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宪宗七年,二部内附,隶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领州二。  师宗州,下。在路之东南。昔爨蛮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十二年,立为千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

  弥勒州,下。在路南。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至元十二年,为千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

  元江路,下。古西南夷地。今元江在梁州之西南,又当在黑水之西南也。阿僰诸部蛮自昔据之。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率诸部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命云南王讨平之,割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  步日部。在本路之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蛮镇之,名步日睑。

  马笼部。因马笼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蛮阿僰。元初立为千户,属宁州万户。至元十三年,改隶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上。本汉楪榆县地。唐于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蛮。后蒙舍诏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云南先有六诏,至是请于朝,求合为一,从之。蒙舍在其南,故称南诏。徙治太和城。至异牟寻又迁于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其后郑、赵、杨三氏互相篡夺,至石晋时,段思平更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有点苍山在大理城西,周广四百里,为云南形胜要害之地。城中有五花楼,唐大中十年,南诏王券丰佑所建。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三年,尝赐金重修焉。领司一、县一、府二、州五。府领一县,州领二县。

  录事司。宪宗七年,立中千户,属大理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录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州罢,复立录事司。

  县一

  太和。倚郭。宪宗七年,于城内外立上中下三千户。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户立录事司,上下二千户立县。

  府二

  永昌府,唐时蒙氏据其地,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宪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户。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隶大理路。领一县:  永平。下。县在府东,鹿沧江之东,即汉博平县。唐蒙氏改胜乡郡,属永昌。至元十一年,改永平县,隶永昌府。

  腾冲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炎地。唐置羁縻郡。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取越?炎,逐诸蛮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十四年,改腾冲府。二十五年,罢州县,府如故。永昌、腾冲二府军民屯田共二万二千一百五双。

  州五  邓川州,下。在本路北。夷有六诏,矰?炎其一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袭而夺之,后改德原城,隶大理。段氏因之。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德原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为邓川州。领一县:

  浪穹。下。本名弥茨,乃浪穹诏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保剑川,更称剑浪。贞元中,南诏破之,以浪穹、施浪、邓睒总三浪为浪穹州。元宪宗七年内附,立浪穹千户,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降为县,隶邓川州。

  蒙化州,下。本蒙舍城。唐置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段氏为开南县。元宪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复隶大理路。  赵州,下。昔为罗落蛮所居地。蒙氏立国,有十睑,赵川睑其一也。夷语睑若州。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为州,段氏改天水郡。宪宗七年立赵睑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改为州,又于白崖睑立建宁县,隶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县革入州,隶大理路。  姚州,下。唐于梇栋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宝间,阁罗凤叛,取姚州,附吐蕃。终段氏为姚州。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统矢千户、大姚堡千户。至元十二年,罢统矢,立姚州,隶大理路。领一县: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后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统县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与梇栋川相接。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大姚县,隶姚州。

  云南州,下。唐以汉云南县置郡。蒙氏至段氏并为云南州。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立云南州。

  蒙怜路军民府。至元二十七年,从云南行省请,以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为蒙莱路军民总管府。其余阙。

  蒙莱路军民府。阙。

  金齿等处宣抚司。其地在大理西南,兰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骠,曰繲,曰渠罗,曰比苏。按《唐史》,茫施蛮本关南种,在永昌之南,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故俗呼金齿蛮。自汉开西南夷后,未尝与中国通。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南东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元宪宗四年,平定大理,继征白夷等蛮。中统初,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二年,立安抚司以统之。至元八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十五年,改安抚为宣抚,立六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  柔远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睑,曰申睑僰寨,曰乌摩坪。僰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与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俱立为路,隶宣抚司。

  茫施路,在柔远路之南,泸江之西。其地曰怒谋,曰大枯?炎,曰小枯?炎。即《唐史》所谓茫施蛮也。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康路,在柔远路之南,兰江之西。其地曰石?炎,亦黑僰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西路,在柔远路正西,东隔麓川。其地曰于赖睒,曰渠澜?炎,白夷蛮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平缅路,北近柔远路。其地曰骠?炎,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炎头,白夷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东。其地曰大布茫。曰?炎头附赛,曰?炎中弹吉,曰?炎尾福禄培,皆白夷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南?炎,在镇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赛?炎、午真?炎,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隶宣抚司。金齿六路一睒,岁赋金银各有差。  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

  木连路军民府。以下阙。

  蒙光路军民府。

  木邦路军民府。  孟定路军民府。

  谋粘路军民府。

  南甸军民府。

  六难路甸军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云龙甸军民府。

  缥甸军民府。

  二十四寨达鲁花赤。

  孟隆路军民府。  木朵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殖,立下路总管府,其为长者给两珠虎符。  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

  孟爱等甸军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齿新附孟爱甸酋长遣其子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

  蒙兀路。

  通西军民总管府。大德元年,蒙阳甸酋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阙进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

  木来军民府。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齿适当忙兀秃兒迷失出征军马之冲,资其刍粮,拟立为木来路。”中书省奏置散府,以布伯为达鲁花赤,用其土人马列知府事。

【版权声明】

《志第十三 地理四》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五 地理六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元史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元史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改大都路总管府为都总管府。庚戌,太白犯牛。改储亻待提举司为军储所,秩从三品。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为尚书右丞,宣慰使如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卯,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学说“公式化”、“庸俗化”,留下,赦天下。丁巳,敕:“自今凡奏事者,必先语同列以所奏。既奏,其所奉旨云何,令同列知而后书之簿;不明以告而辄书簿者,杖必阇赤。”己未,罢云南都元帅府,所管军民隶行省。甲子,罢扬州等处理算官,以其事付行省。江浙行省平章忙忽带进真珠百斤。丙寅,阔阔你敦言:“屯田芍陂兵二千,布种二千石,得粳糯二万五千石有奇,乞增新附军二千。”从之。丁卯,建都王、乌蒙及金齿一十二处俱降。建都先为缅所制,欲降未能。时诸王相吾答兒及行省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分道征缅,于阿昔、阿禾两江造船二百艘,顺流攻之,拔江头城,令都元帅袁世安戍之。遂遣使招谕缅王,不应。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遂水陆并进,攻太公城,拔之,故至是皆降。庚午,立江淮、荆湖、江西、四川行枢密院,治建康、鄂州、抚州、成都。立耽罗国安抚司。辛未,相吾答兒遣使进缅国所贡珍珠、珊瑚、异彩及七宝束带。甲戌,遣蒙古官及翰林院官各一人祠岳渎后土。遣王积翁赍诏使日本,赐锦衣、玉环、鞍辔。积翁由庆元航海至日本近境,为舟人所害。御史台臣言:“罪黜之人,久忘其名又复奏用,乞戒约。”帝曰:“卿等所言固是,然其间岂无罪轻可录用者?”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对曰:“以各人所犯罪状明白敷奏,用否当取圣裁。”从之。丙子,建宁叛贼黄华自杀。丁丑,云南诸路按察司官陛辞,诏谕之曰:“卿至彼,当宣明朕意,勿求货财,名成则货财随之,徇财则必失其名,而性命亦不可保矣。”己卯,马八兒国遣使贡珍珠、异宝、缣段。  二月辛巳,以福建宣慰使管如德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征缅。浚扬州漕河。罢高丽造征日本船。丁亥,命翰林学士承旨撒里蛮祀先农于藉田。壬辰,以江西叛寇妻子赐鹰坊养虎者。以别速带逃军七百余人付安西王屯田,给以牛具。邕州、宾州民黄大成等叛,梧州、韶州、衡州民相挻而起,湖南宣慰使撒里蛮将兵讨之。甲午,罢群牧所。己亥,瑞州获叛民晏顺等三十二人,并妻孥送京师。罢阿八赤开河之役,以其军及水手各万人运海道粮。放檀州淘金五百人还家。丁未,括江南乐工。命阿塔海发兵万五千人、船二百艘助征占城,船不足,命江西省益之。戊申,徙江淮行省于杭州,徙浙西宣慰司于平江,省黄州宣慰司入淮西道。立法轮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漳州盗起,命江浙行省调兵进讨。秦州总管刘发有罪,尝欲归黄华,事觉伏诛,迁故宋宗室及其大臣之仕者于内地。  三月辛亥,敕思、播管军民官自今勿迁。丁巳,皇子北平王南木合至自北边。王以至元八年建幕庭于和林北野里麻里之地,留七年,至是始归,右丞相安童继至。以张弘范等将新附军。壬戌,更定虎符。丙寅,乘舆幸上都。丁卯,太庙正殿成,奉安神主。甲戌,置潮、赣、吉、抚、建昌戍兵。乙亥,高丽国王王睶以皇帝尊号礼成,遣使来贺。  夏四月壬午,令军民同筑堤堰,以利五卫屯田。乙酉,省泉府司入户部,立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立大都路总管府,立西川、延安、凤翔、兴元宣课司。从迷里火者、蜜剌里等言,以钞万锭为市于别十八里及河西、上都。以火者赤依旧扬州盐运使,岁市盐八十万石以赎过。己亥,涿州巨马河决,冲突三十余里。庚子,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请身至海滨收集占城散军,复使南征,且趣其未行者,许之。壬寅,江淮行省进各翼童男女百人。忽都铁木兒征缅之师为贼冲溃。戊申,高丽王王睶及公主以其世子謜来朝。敕发思、播田、杨二家军二千从征缅。籍江南盐徒军,藏匿者有罪。火兒忽等所部民户告饥,帝曰:“饥民不救,储粮何为?”发万石赈之。命开元等路宣慰司造船百艘,付狗国戍军。云南行省为破缅国江头城,进童男女八十人,并银器币帛。  五月己酉,从秃秃合言,立二千户,总钦察、康里子弟愿为国宣劳者。壬子,拘征东省印。癸丑,枢密院臣言:“唆都溃军已令李恆收集,江淮、江西两省溃军,别遣使招谕,凡至者皆给之粮,舟楫损者修之,以俟阿里海牙调用。”从之。戊午,敕中书省:“奏目及文册,皆不许用畏吾字,其宣命、札付并用蒙古书。”己未,荆湖占城行省言:“忽都虎、忽马兒等将兵征占城,前锋舟师至舒眉莲港不知所向,令万户刘君庆进军次新州,获占蛮,始知我军已还矣。就遣占蛮向导至占城境,其国主遣阿不兰以书降,且言其国经唆都军马虏掠,国计已空,俟来岁遣嫡子以方物进。继遣其孙路司理勒蛰等奉表诣阙。”乙丑,取高丽所产铁。蠲江南今年田赋十分之二,其十八年已前逋欠未征者,尽免之。阿鲁忽奴言:“曩于江南民户中拨匠户三十万,其无艺业者多,今已选定诸色工匠,余十九万九百余户宜纵令为民。”从之。诏谕各道提刑按察司分司事宜。庚午,荆湖占城行省以兵进据乌马境,地近安南,请益兵,命鄂州达鲁花赤赵翥等奉玺书往谕安南。河间任丘县民李移住谋叛,事觉伏诛。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丁丑,忽都虎、乌马兒、刘万户等率扬州省军二万赴唆都军前,遇风船散,其军皆溃。敕追乌马兒等诰命、虎符及部将所受宣敕,以河西孛鲁合答兒等代之,听阿里海牙节制。  闰五月己卯,封法里剌王为郡王,佩虎符。改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抚司,罢西南番安抚司,立总管府。给西川蒙古军钞,使备铠仗,耕遂宁沿江旷土以食,四顷以下者免输地税。命总帅汪惟正括四川民户。辛巳,加封卫辉路小清河神曰洪济威惠王。壬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八忽带征黄华回,进人口百七十一。乙酉,以云南境内洪城并察罕章,隶皇太子。丙戌,行御史台自扬州迁于杭州。庚寅,赐归附洞蛮官十八人衣,遣还。癸巳,赐北安王螭纽金印。罢皮货所。理算江南诸行省造征日本船隐币,诏按察司毋得沮挠。甲辰,安南国王世子陈日烜遣其中大夫陈谦甫贡玉杯、金瓶、珠绦、金领及白猿、绿鸠、币帛等物。丙午,以侍卫亲军万人修大都城。  六月壬子,遣使分道寻访测验晷景、日月交食、历法。增官吏俸,以十分为率,不及一锭者量增五分。甲寅,诏封皇子脱欢为镇南王,赐涂金银印,驻鄂州。庚申,改蒙古都元帅府为蒙古都万户府,砲手元帅府为砲手万户府,砲手都元帅府为回回砲手军匠万户府。甲子,命也速带兒所部军六十人淘金双城。从憨答孙请,移阿剌带和林屯田军与其所部相合,屯田五河。乙丑,中卫屯田蝗。甲戌,赐皇子爱牙赤怯薛带孛折等及兀剌海所部民户钞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三锭,皇子南木合怯薛带、怯怜口一万二百四十六锭。以马一万一百九十五、羊一万六十,赐朵鲁朵海扎剌伊兒所部贫军。  秋七月丁丑朔,敕荆湖、西川两省合兵讨义巴、散毛洞蛮。云南省臣言:“腾越、永昌、罗必丹民心携贰,宜令也速带兒或汪总帅将兵讨之。”制曰:“可。”命枢密院差军修大都城。己卯,立衍福司。中书省臣言:“宰相之名,不宜轻授。今占城省臣已及七人,宜汰之。”诏军官勿带相衔。赐皇子北安王印。复扬州管匠提举司。丁亥,江淮行省以占城所遣太半达连扎赴阙,及其地图来上。塔剌赤言:“头辇哥国王出戍高丽,调旺速等所部军四百以往,今头辇哥已回,留军耽罗,去其妻子已久,宜令他军更戍。”伯颜等议,以高丽军千人屯耽罗,其留戍四百人纵之还家,从之。戊子,诏镇南王脱欢征占城。遣所留安南使黎英等还其国,日烜遣其中大夫阮道学等以方物来献。总帅汪惟正言:“一门兄弟从仕者众,乞仍于秦、巩州置便宜都总帅府,仍用元帅印,即其兄弟四人择一人为总帅,总帅之下总管府令其兼之。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择其一为万户,余皆依例迁转。”从之。赐贫乏者阿鲁浑、玉龙帖木兒等钞,共七千四百八十锭。  八月丁未,云南行省言:“华帖、白水江、盐井三处土老蛮叛,杀诸王及行省使者。”调兵千人讨之。定拟军官格例,以河西、回回、畏吾兒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女直、契丹同汉人。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己酉,御史台臣言:“无籍之军愿从军杀掠者,初假之以张渡江兵威,今各持弓矢,剽劫平民,若不分隶各翼,恐生他变。”诏遣之还家。辛亥,征东招讨司聂古带言:“有旨进讨骨嵬,而阿里海牙、朵剌带、玉典三军皆后期。七月之后,海风方高,粮仗船重,深虞不测,姑宜少缓。”从之。占城国王乞回唆都军,愿以土产岁修职贡,使太盘亚罗日加翳、大巴南等十一人奉表诣阙,献三象。甲子,放福建畲军,收其军器,其部长于近处州郡民官迁转。庚午,车驾至自上都。甲戌,搠完上言:“建都女子沙智治道立站有功,已授虎符,管领其父元收附民为万户。今改建昌路总管,仍佩虎符。”从之。  九月甲申,京师地震。并市舶司入盐运司,立福建等处盐课市舶都转运司。中书省言:“福建行省军饷绝少,必于扬州转输,事多迟误。若并两省为一,分命省臣治泉州为便。”诏以中书右丞、行省事忙兀台为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行省左丞忽剌出、蒲寿庚,参政管如德分省泉州。癸巳,太白犯南斗。丙申,以江南总摄杨琏真加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甲辰,海南贡白虎、狮子、孔雀。  冬十月丁未,享于太庙。戊申,四川行省言金齿遗民尚多未附,以要剌海将探马赤军二千讨之。己酉,敕:“管军万户为行省宣慰使者,毋兼管军事;仍为万户者,毋兼莅民政。”壬子,定涟海等处屯田法。辛酉,征东招讨司以兵征骨嵬。宋有手记军,死则以兄弟若子继,诏依汉军籍之,毋文其手。丁卯,和礼霍孙请设科举,诏中书省议,会和礼霍孙罢,事遂寝。以招讨使张万为征缅招讨使,佩三珠虎符。戊辰,立常平仓,以五十万石价钞给之。甲戌,诏谕行中书省,凡征日本船及长年篙手,并官给钞增价募之。赐贫乏者押失、忻都察等钞一万四千三锭。  十一月甲申,封南木里、忙哥赤郡公。戊子,命北京宣慰司修滦河道。己丑,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也的迷失禽获海盗黎德及招降余党百三十三人,即其地诛黎德以徇,以黎德弟黎浩及伪招讨吴兴等槛送京师。迁转官员薄而不就者,其令归农当役。庚寅,占城国王遣使大罗盘亚罗日加翳等奉表来贺圣诞节,献礼币及象二,占城旧州主宝嘉娄亦奉表入附。庚子,以范文虎为左丞,商量枢密院事。太阴犯心。辛丑,和礼霍孙、麦术丁、张雄飞、温迪罕皆罢。前右丞相安童复为右丞相,前江西榷茶运使卢世荣为右丞,前御史中丞史枢为左丞,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参知政事,前户部尚书拜降参议中书省事。敕中书省整治钞法,定金银价,禁私自回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壬寅,安童、卢世荣言:“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诏依所言汰选,毋徇私情。癸卯,福建行省遣使入八合鲁思招降南巫里、别里剌、理伦、大力等四国,各遣其相奉表以方物来贡。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耕,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赐蒙古贫乏者也里古、薛列海、察吉兒等钞十二万四千七百二十二锭。  十二月甲辰朔,中书省臣言:“江南官田为权豪寺观欺隐者多,宜免其积年收入,限以日期,听人首实,逾限为人所告者,征以其半给告者。”从之。立常平盐局。乙巳,崔彧言卢世荣不可为相,忤旨罢。以丁壮万人开神山河,立万户府以总之。辛亥,以仪凤司隶卫尉院。癸亥,卢世荣言:“京师富豪户酿酒,价高而味薄,以致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向之岁课,一月可办。”从之。甲子,以高丽提举司隶工部。乙丑,祀太一。丙寅,荆湖占城行省遣八番刘继昌谕降龙昌宁、龙延万等赴阙,奉羊马、白氈来贡,各授本处安抚使。立宣慰司,招抚西南诸蕃等处酋长。癸酉,命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是月,镇南王军至安南,杀其守兵,分六道以进,安南兴道王以兵拒于万劫,进击败之,万户倪闰战死于刘村。以泾州隶都总帅府、赐蒙古贫乏者兀马兒等钞二千八百八十五锭、银四十锭。  二十二年春正月戊寅,以命相诏天下。民间买卖金银、怀孟诸路竹货、江淮以南江河鱼利,皆弛其禁。诸处站赤饮食,官为支给。遣官诸路虑囚,罪轻者释之。徙屯卫辉新附军六千家,廪之京师,以完仓廪。发五卫军及新附军浚蒙村漕渠。庚辰,立别十八里驿传。毁宋郊天台。桑哥言:“杨琏真加云,会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唐有龙华寺,宋毁之以为南郊。皆胜地也,宜复为寺,以为皇上、东宫祈寿。”时宁宗等攒宫已毁建寺,敕毁郊天台,亦建寺焉。壬午,诏立市舶都转运司。立上都等路群牧都转运使司、诸路常平盐铁坑冶都转运司。甲申,遣使代祀五岳、四渎、东海、后土。戊子,阔阔你敦言:“先有旨遣军二千屯田芍陂,试土之肥硗,去秋已收米二万余石,请增屯士二千人。”从之。徙江南乐工八百家于京师。封驸马唆郎哥为宁昌郡王,赐龟纽银印。西川赵和尚自称宋福王子广王以诳民,民有信者;真定民刘驴兒有三乳,自以为异,谋不轨;事觉,皆磔裂以徇。移五条河屯田军五百于兀失蛮、札失蛮。辛卯,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修造。广御史台赃罚库。癸巳,枢密臣言:“旧制四宿卫各选一人参决枢密院事,请以脱列伯为佥院。”从之。诏括京师荒地,令宿卫士耕种。乙未,中书省臣请以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为左丞相,中书撒里蛮为御史大夫。罢行御史台,以其所属按察司隶御史台,行御史台大夫拨鲁罕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帝曰:“玉速帖木兒朕当思之,拨鲁罕宽缓,不可。”安童对曰:“阿必赤合何如?”帝曰:“此事朕自处之。罢行御史台者,当如所奏。”卢世荣请罢福建行中书省,立宣慰司,隶江西行中书省。又言:“江南行中书省事繁,恐致壅滞,今随行省立行枢密院总兵,以分其务为便。”帝曰:“行院之事,前日已言,由阿合马欲其子忽辛兼兵柄而止,今议行之。”流征占城擅还将帅二十三人于远方。丙申,帝畋于近郊。升武备监为武备寺,尚医监为太医院,职俱三品,升六部为二品。以合必赤合为中书平章政事,命礼部领会同馆。初,外国使至,常令翰林院主之,至是改正。荆湖占城行省平叛蛮百六十六洞。诏禁私酒。己亥,分江浙行省所治南康隶江西省。辛丑,以杨兀鲁带为征骨嵬招讨使,佩二珠虎符。壬寅,造大樽于殿,樽以木为质,银内而金外,镂为云龙,高一丈七寸。是月壬午,乌马兒领兵与安南兴道王遇,击败之,兵次富良江北。乙酉,安南世子陈日烜领战船千余艘以拒。丙戌,与战,大破之,日烜遁去,入其城。还屯富良江北,唆都、唐古带等引兵与镇南王会。  二月乙巳,驻跸柳林。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海运十万石,胶、莱六十万石,而济之所运三十万石,水浅舟大,恆不能达,更以百石之舟,舟用四人,故夫数增多。塞浑河堤决,役夫四千人。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七翼;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八翼;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二十二翼。翼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以隶所在行院。江西盗黎德等余党悉平。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西务河。旧例,五卫军十人为率,七人三人,分为二番,十月放七人者还,正月复役,正月放三人者还,四月复役,更休息之。丙午,以荆湖行省所隶八番、罗甸隶西川行省,分岚、管为二州。加封桑乾河神洪济公为显应洪济公。己酉,为皇孙阿难答立衍福司,职四品,使、同知、副使各一员。辛亥,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讨潮、惠二州盗郭逢贵等四十五寨,皆平,降民万余户、军三千六百一十人,请将所获渠帅入觐,面陈事宜,从之。丙辰,诏罢胶、莱所凿新河,以军万人隶江浙行省习水战,万人载江淮米泛海由利津达于京师。辛酉,御史台臣言:“近中书奏罢行御史台,改按察司为提刑转运司,俾兼钱谷,而纠弹之职废矣。请令安童与老臣议。”从之。壬戌,太阴犯心。中书省臣卢世荣请立规措所,经营钱谷,秩五品,所用官吏以善贾为之,勿限白身人,帝从之。参知政事不鲁迷失海牙等因奏世荣姻党有牛姓者,前为提举,今浙西运司课程颇多,拟升转运副使,亦从之。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升御带库为章佩监。徙右千户只兒海迷失分地泉州。赐合剌失都兒新附民五千户,合剌赤、阿速、阿塔赤、昔宝赤、贵由赤等尝从征者,亦皆赐之。以民八十户赐皇太子宿卫臣尝从征者。用卢世荣言,回买江南民土田。诏天下拘收铜钱。申禁私造酒曲。戊辰,车驾幸上都。帝问省臣:“行御史台何故罢之?”安童曰:“江南盗贼屡起,行御史台镇遏居多,臣以为不可罢。然与江浙行中书省并在杭州,地甚远僻,徙之江州,居江浙、湖南、江西三省之中为便。”从之。立真定、济南、太原、甘肃、江西、江淮、湖广等处宜慰司兼都转运使司,以治课程,仍立条制。禁诸司不得擅追管课官吏,有敢沮扰者,具姓名以闻。增济州漕运司军万二千人。立江西、江淮、湖广造船提举司。令江浙行省参政冯珪,湖广行省右丞要束木、参政潘杰,龙兴行省左丞伯颜、参政杨居宽、签省陈文福,专领课程事。以甕吉剌带为中书左丞相。己巳,复立按察司。拨民二万七千户与驸马唆郎哥。以忽都鲁为平章政事。诏:“各道提刑按察司,能遵奉条画,莅事有成者,任满升职,赃污不称任者,罢黜除名。”诏立供膳司,职从五品,达鲁花赤、令、丞各一员。罢融州总管府为州。  三月丙子,遣太史监候张公礼、彭质等往占城测候日晷。癸未,罢甘州行中书省,立宣慰司,隶宁夏行中书省。荆湖占城行省请益兵,时陈日烜所逃天长、长安二处兵力复集,兴道王船千余艘聚万劫,阮盝在永平,而官兵远行久战,悬处其中,唆都、唐古带之兵又不以时至,故请益兵。帝以水行为危,令遵陆以往。庚子,诏依旧制,凡盐一引四百斤,价银十两,以折今钞为二十贯,商上都者,六十而税一。增契本为三钱。立上都规措所回易库,增坏钞工墨费每贯二分为三分。  夏四月癸卯,立行枢密院都镇抚司,置畏兀驿六所。丙午,以征日本船运粮江淮及教军水战。庚戌,监察御史陈天祥劾中书右丞卢世荣罪恶,诏世荣、天祥皆赴上都。壬子,江陵民张二妻邓氏一产三男。癸丑,诏追捕宋广王及陈宜中。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官各一员,决大都及诸路罪囚。大都、汴梁、益都、庐州、河间、济宁、归德、保定蝗。辛酉,以耽罗所造征日本船百艘赐高丽。壬戌,御史中丞阿剌帖木兒、郭佑,侍御史白秃剌帖木兒,参知政事撒的迷失等以卢世荣所招罪状奏。阿剌帖木兒等与世荣对于帝前,世荣悉款服。改六部依旧为三品。诏:“安童与诸老臣议世荣所行,当罢者罢之,更者更之,其所用人实无罪者,朕自裁决。”癸亥,敕以麦术丁所行清洁,与安童治省事。  五月甲戌,以御史中丞郭佑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丁丑,减上都商税。戊寅,广平、汴梁、钧、郑旱。以远方历日取给京师,不以时至,荆湖等处四行省所用者隆兴印之,合剌章、河西、西川等处所用者京兆印之。诏甘州每地一顷输税三石。壬午,以军千人修阿失盐场仓。以忻都为踢里玉招讨使,佩虎符,有旨:“不可兴兵远攻,近地有不服者讨之。”右巴等洞蛮平。甲申,立汴梁宣慰司,依安西王故事,汴梁以南至江,以亲王镇之。丁亥,中书省臣言:“六部官冗甚,可止以六十八员为额,余悉汰去。”诏择其廉洁有干局者存之。分汉地及江南所拘弓箭兵器为三等,下等毁之,中等赐近居蒙古人,上等贮于库;有行省、行院、行台者掌之,无省、院、台者达鲁花赤、畏兀、回回居职者掌之,汉人、新附人虽居职无有所预。戊子,改升江、乌定、朵里灭该等府为路。云南行省臣脱帖木兒言蠲逋赋、征侵隐、戍叛民、明黜陟、罢转运、给亲王、赋豪户、除重税、决盗贼、增驿马、取质子、定俸禄、教农桑、优学者、恤死事、捕逃亡十余事,命中书省议其可者行之。庚寅,真定、广平、河间、恩州、大名、济南蚕灾。增大都诸门尉、副各一人。敕朵兒只招集甘、沙、速等州流徙饥民。行御史台复徙于杭州。丁酉,徙行枢密院于建康。戊戌,汴梁、怀孟、濮州、东昌、广平、平阳、彰德、卫辉旱。罢江南造船提举司。陈日烜走海港,镇南王命李恆追袭,败之。适暑雨疫作,兵欲北还思明州,命唆都等还乌里。安南以兵追蹑,唆都战死;恆为后距,以卫镇南王,药矢中左膝,至思明,毒发而卒。  六月庚戌,命女直、水达达造船二百艘及造征日本迎风船。辛亥,扬州进芝草。丙辰,遣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图求奇宝,赐马速忽虎符,阿里金符。高丽遣使来贡方物。庚午,诏减商税,罢牙行,省市舶司入转运司。左丞吕师夔乞假五月,省母江州,帝许之,因谕安童曰:“此事汝蒙古人不知,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汝当尽心善治百姓,无使重困致乱,以为朕羞。”参知政事张德润献其家人四百户于皇太子。马湖部田鼠食稼殆尽,其总管祠而祝之,鼠悉赴水死。  秋七月壬申,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癸酉,诏禁捕猎。甲戌,敕秘书监修《地理志》。乙亥,安南降者昭国王、武道、文义、彰宪、彰怀四侯赴阙。戊寅,京师蝗。分甘州屯田新附军三百人,田于亦集乃之地。己卯,以米千石廪甕吉剌贫民。壬午,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左丞汪惟正入见。甲申,改阔里吉思等所平大小十溪洞悉为府、州、县。修汴梁城。丁亥,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入觐,以所降渠帅郭逢贵等至京师,言山寨降者百五十余所。帝问:“战而后降邪,招之即降邪?”月的迷失对曰:“其首拒敌者臣已磔之矣,是皆招降者也。”因言:“塔术兵后未尝抚治其民,州县官复无至者,故盗贼各据土地,互相攻杀,人民渐耗,今宜择良吏往治之。”从之。庚寅,枢密院言:“镇南王脱欢所总征交趾兵久战力疲,请于奥鲁赤等三万户分蒙古军千人,江淮、江西、荆湖三行院分汉军、新附军四千人,选良将将之,取镇南王脱欢、阿里海牙节制,以征交趾。”从之。复以唐兀带为荆湖行省左丞。唐兀带请放征交趾军还家休憩,诏从脱欢、阿里海牙处之。给诸王阿只吉分地贫民农具牛种,令自耕播。乙未,云南行省言:“今年未暇征缅,请收获秋禾,先伐罗北甸等部。”从之。庚子,改开、达、梁山三州隶夔州路。给钞万二千四百锭为本,取息以赡甘、肃二州屯田贫军。  八月辛酉,命有司祭斗三日。戊申,分四川镇守军万人屯田成都。丙辰,车驾至自上都。己未,诏复立泉府司,秩从二品,以答失蛮领之。初,和礼霍孙以泉府司商贩者,所至官给饮食,遣兵防卫,民实厌苦不便,奏罢之。至是,答失蛮复奏立之。丙寅,遣蒙古军三千人屯田清、沧、靖海。戊辰,罢禁海商。省合剌章、金齿二宣抚司为一,治永昌。立临安广西道宣抚司。中书省臣奏:“近奉旨括江淮水手,江淮人皆能游水,恐因此动摇者众。”从之。罢榷酤。初,民间酒听自造,米一石官取钞一贯。卢世荣以官钞五万锭立榷酤法,米一石取钞十贯,增旧十倍。至是罢榷酤,听民自造,增课钞一贯为五贯。敕拘铜钱,余铜器听民仍用。令福建黄华畲军有恆产者为民,无恆产与妻子者编为守城军。汪惟正言巩昌军民站户并诸人奴婢,因饥岁流入陕西、四川者,彼即括为军站。帝曰:“信如所言,当鸠集与之,如非己有而强欲得之者,岂彼于法不惧邪?”  九月乙亥,听民自实两淮荒地,免税三年。中书省以江北诸城课程钱粮听杭、鄂二行省节制,道途迂远,请改隶中书,从之。永昌、腾冲二城在缅国、金齿间,摧圮不可御敌,敕修之。敕:“自今贡物惟地所产,非所产者毋辄上。”丙子,真蜡、占城贡乐工十人及药材、鳄鱼皮诸物。辛巳,收集工匠之隐匿者。丙戌,速木都剌、马答二国遣使来朝。庚寅,敕征交趾诸军,除留蒙古军百、汉军四百为镇南王脱欢宿卫,余悉遣还,别以江淮行枢密院所总蒙古兵戍江西。癸巳,云南贡方物。乌蒙叛,命四川行院也速带兒将兵讨之,马湖总管汝作以蛮军三百为助。降西崖门酋长阿者等百余户。  冬十月己亥,以钞五千锭和籴于应昌府。复分河间、山东盐课转运司为二。遣合撒兒海牙使安南。遣雪雪的斤领畏兀兒户一千戍合剌章。庚子,享于太庙。甲辰,修南岳庙。乙巳,枢密院臣言:“脱脱木兒遣使言,阿沙、阿女、阿则三部欲叛,宜遣人往召,如不至,乘隙伐之。”不允,因敕谕之:“事不议于云南王也先帖木兒者,毋辄行。”诏征东招讨使塔塔兒带、扬兀鲁带以万人征骨嵬,因授扬兀鲁带三珠虎符,为征东宣慰使都元帅。壬子,长葛、郾城各进芝草。癸丑,立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左丞相,刘国杰、陈岩并左丞,洪茶丘右丞,征日本。赐脱里察安、答即古阿散等印,令考核中书省,其制如三品。丙辰,以参议帖木兒为参知政事,位郭佑上,且命之曰:“自今之事,皆责于汝。”马法国入贡。戊午,以江淮行省平章忙兀带为江浙省左丞相。初,西川止立四路,阿合马滥用官,增而为九,台臣言其地民少,留广元、成都、顺庆、重庆、夔府五路,余悉罢去。后以山谷险要,蛮夷杂处,复置嘉定路、叙州宣抚司以控制之。升大理寺为都护府,职从二品。都护府言合剌禾州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癸亥,以答即古阿散理算积年钱谷,别置司署,与省部敌,干扰政务,并入省中。丁卯,敕枢密院计胶、莱诸处漕船,高丽、江南诸处所造海舶,括佣江淮民船,备征日本。仍敕习泛海者,募水工至千人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塔海弟六十言:“今百姓及诸投下民,俱令造船于女直,而女直又复发为军,工役繁甚。乃颜、胜纳合兒两投下鹰坊、采金等户独不调。”有旨遣使发其民。乌蒙蛮夷宣抚使阿蒙叛,诏止征罗必丹兵,同云南行省出兵讨之。郭佑言:“自平江南,十年之间,凡钱粮事八经理算。今答即古阿散等又复钩考,宜即罢去。”帝嘉纳之。十一月己巳朔,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以英德、循、梅三路民少,请改为州,又请以管军总管于跃为惠州总管,蔚州知州木八剌为潮州达鲁花赤。帝疑其专,不允。御史台臣言:“御史台、按察司以纠察百官为职,近钩校钱谷者恐发其奸,私聚群不逞之徒,欲沮其事,愿陛下依旧制谕之。”制曰:“可。”庚午,赐皇子爱牙赤银印。壬申,以讨日本,遣阿八剌督江淮行省军需,遣察忽督辽东行省军需。甲戌,置合剌章、四川、建都等驿。戊寅,遣使告高丽发兵万人、船六百五十艘,助征日本,仍令于近地多造船。己丑,籍重庆府不花家人百二十三户为民。御史台臣奏:“昔宋以无室家壮士为盐军,数凡五千,今存者一千一百二十二人,性习凶暴,民患苦之,宜给以衣粮,使屯田自赡。”诏议行之。癸巳,敕漕江淮米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合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十万石,备征日本。诸军期于明年三月以次而发,八月会于合浦。乙未,以秃鲁欢为参知政事,卢世荣伏诛。丙申,赦囚徒,黥其面,及招宋时贩私盐军习海道者为水工,以征日本。  十二月,敕减天下罪囚。以占城遁还忽都虎、刘九、田二复旧职,从征日本。增阿塔海征日本战士万人、回回砲手五十人。己亥,从枢密院请,严立军籍条例,选壮士及有力家充军。敕枢密院:“向以征日本故,遣五卫军还家治装,今悉选壮士,以正月一日到京师。”江淮行省以战船千艘习水战江中。辛丑,诛答即古阿散党人蔡仲英、李蹊。丁未,皇太子薨。戊午,以中卫军四千人伐木五万八千六百,给万安寺修造。己未,丹太庙楹。乙酉,立集贤院,以札里蛮领之。戊子,罢合剌章打金规运所及都元帅。敕合剌章酋长之子入质京师,千户、百户子留质云南王也先帖木兒所。中书省臣奏:“纳速丁言,减合剌章冗官,可岁省俸金九百四十六两;又屯田课程专人主之,可岁得金五千两。”皆从之。遣只必哥等考核云南行省。庚寅,诏毋迁转工匠官。辛卯,敕有司祭北斗。  是岁,命江浙转运司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并省重庆等处州县。占城行省参政亦黑迷失等以军还,驻海外四州,遣使以闻,敕放其军还。赐皇子脱欢,诸王阿鲁灰、只吉不花,公主囊家真等,钞计七千七百三十二锭、马六百二十九匹、衣段百匹、弓千、矢二万发。赐诸王阿只吉、合兒鲁、忙兀带、宋忽兒、阿沙、合丹、别合剌等及官户散居河西者,羊马价钞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七锭、布四千匹、绢二千匹。以伯八剌等贫乏,给钞七万六千五百二锭。赏诸王阿只吉、小厮、汪总帅、别速带、也先等所部及征缅、占城等军,钞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一锭、马八千一百九十七匹、羊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四、牛十一、米二万二千一百石、绢帛八万一千匹、绵五百三十斤、木绵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匹、甲千被、弓千张、衣百七十九袭。命帝师也怜八合失甲自罗二思八等递藏佛事于万安、兴教、庆寿等寺,凡一十九会。断死罪二百七十一人。

【版权声明】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元史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二十五年春正月,日烜复走入海,镇南王以诸军追之,不及,引兵还交趾城。命乌马兒将水兵迎张文虎等粮船达数百年。认为形与神不可分离,“形恃神以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