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一 列传第十九-辽史

卷八十一 列传第十九 耶律庶成弟庶箴箴子蒲鲁杨皙耶律韩留杨佶耶律和尚耶律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季父房之后。父吴九,检校太师。 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

实录卷之五百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五百七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卷八十一 列传第十九

  耶律庶成弟庶箴箴子蒲鲁杨皙耶律韩留杨佶耶律和尚耶律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季父房之后。父吴九,检校太师。  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于诗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帝嗟赏。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时人禁中,参决疑议。偕林牙萧韩家奴等撰《实录》及《礼书》。与枢密副使萧德修定法令,上诏庶成曰:“方今法令轻重不伦。法令者,为政所先,人命所系,不可不慎。卿其审度轻重,从宜修定。”庶成参酌古今,刊正讹谬,成书以进。帝览而善之。  庶成方进用,为妻胡笃所诬,以罪夺官,绌为“庶耶律”。  使吐蕃凡十二年,清宁间始归。帝知其诬,诏复本族,仍迁所夺官,卒。庶成尝为林牙,梦善卜者胡吕古卜曰:“官止林牙,因妻得罪。”及置于理,法当离婚。胡笃适有娠,至期不产而死。  剖视之,其子以手抱心,识者谓诬夫之报。有诗文行于世。弟庶箴。庶箴,字陈甫,善属文。重熙中,为本族将军。咸雍元年,同知东京留守事,俄徙乌衍突厥部节度使。九年,知蓟州事。  明年,迁都林牙。上表乞广本国姓氏曰:“我朝创业以来,法制修明;惟姓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始太祖制契丹大字,取诸部乡里之名,续作一篇,著于卷末。臣请推广之,使诸部各立姓氏,庶男女婚媾有合典礼。”帝以旧制不可遽厘,不听。  大康二年,出耶律乙辛为中京留守,庶箴与耶律孟简表贺。  顷之,乙辛复为枢密使,专权恣虐。庶箴私见乙辛泣曰:“前抗表,非庶箴之愿也。”乙辛信其言,乃得自安。闻者鄙之。  八年,致仕,卒。子蒲鲁。  蒲鲁,字乃展。幼聪悟好学,甫七岁,能诵契丹大字。习汉文,未十年,博通经籍。  重熙中,举进士第。主文以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条,闻于上,以庶箴擅令子就科目,鞭之二百。寻命蒲鲁为牌印郎君。  应诏赋诗,立成以进。帝嘉赏,顾左右曰:“文才如此,必不能武事。”蒲鲁奏曰:“臣自蒙义方,兼习骑射,在流辈中亦可周旋。”帝未之信。会从猎,三矢中三兔,帝奇之,转通进。  是时,父庶箴尝寄《戒谕诗》,蒲鲁答以赋,众称其典雅。  宠遇渐隆。清宁初卒。  杨皙,字昌时,安次大。幼通《五经》大义。圣宗闻其颖悟,诏试诗,授秘书省校书郎。太平十一年,擢进士乙科,为著作佐郎。重熙十二年,累迁枢密都承旨,权度支使。登对称旨,进枢密副使。历长宁军节度使,山西路转运使,知兴中府。清宁初,入知南院枢密使,与姚景行同总朝政。请行柴册礼。封赵国公。以足疾,复知兴中府。咸雍初,徙封齐,召赐同德功臣、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拜枢密使,改封晋,给宰相、枢密使两厅兼从,封赵王。  屡请归政,益赐保节功臣,致仕。大康五年,例改辽西郡王,薨。  耶律韩留,字速宁,仲父隋国王之后。有明识,笃行义,举止严重,工为诗。  统和间,召摄御院通进。开泰三年,稍迁乌古敌烈部都监,俄知详稳事。敌烈部叛,将宫分军,从枢密使耶律世良讨平之,加千牛卫大将军。  重熙元年,累迁至同知上京留守,改奚六部秃里太尉。性不苟合,为枢密使萧解里所忌。上欲召用韩留,解里言目病不能视,议遂寝。四年,召为北面林牙。帝曰:“朕早欲用卿,闻有疾,故待之至今。”韩留对曰:“臣昔有目疾,才数月耳;然亦不至于昏。第臣驽拙,不能事权贵,是以不获早睹天颜。  非陛下圣察,则愚臣岂有今日耶!”诏进《述怀诗》,上嘉叹。  方将大用,卒。  杨佶,字正叔,南京人。幼颖悟异常,读书自能成句,识者奇之。弱冠,声名籍甚。  统和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历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六年,转仪曹郎,典掌书命,加谏议大夫。出知易州,治尚清简,征发期会必信。入为大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文章号得体。八年,燕地饥疫,民多流殍,以佶同知南京留守事,发仓廪,振乏绝,贫民鬻子者计佣而出之。宋遣梅询贺千龄节,诏佶迎送,多唱酬,询每见称赏。复为翰林学士。  重熙元年,升翰林学士承旨。丁母忧,起复工部尚书。历忠顺军节度使,朔、武等州观察、处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拜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使。  十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境内亢旱,苗稼将槁。视事之夕,雨泽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蓟我?上天降雨。谁共抚我?杨公为主。”桑阳水失故道,多为民害,乃以己俸创长桥,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辕泣送。上御清凉殿宴劳之,即日除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曰:“卿今日何减吕望之遇文王!”佶对曰:“吕望比臣遭有十年之晚。”  上悦。其居相位,以进贤为己任,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人人乐为之用。  三请致政,许之,月给钱粟兼隶,四时遣使存问。卒。有《登瀛集》行于世。  耶律和尚,字特抹,系出季父房。善滑稽。  重熙初,补祗候郎君。时帝笃于亲亲,凡三父之皆序父兄行第,于和尚尤狎爱。然每侍宴饮,虽恢谐,未尝有一言之过,由是上益重之。历积庆、永兴宫使,累迁至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南面林牙。十六年,出为怀化军节度使,俄召为御史大夫。二十三年,因大册,加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徙中京路按问使,卒。  和尚雅有美行,数以财恤亲友,人皆爱重。然嗜酒不事事,以故不获柄用。或以为言,答曰:“吾非不知,顾人生如风灯石火,不饮将何为?”晚年沈湎尤甚,人称为“酒仙”云。  论曰:“庶成定法令,治民者不容高下其手。庶箴虽尝表请广姓氏,以秩典礼;其随势俯仰,则有愧于其子蒲鲁矣。杨皙为上宠遇,迭封王爵,而功业不少概见。然得爱民治国之要,其杨佶哉。”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卷八十一 列传第十九-辽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卷八十二 列传第二十-辽史

卷八十二 列传第二十 萧阿剌 耶律义先(信先) 萧陶隗 萧塔剌葛 耶律敌禄萧阿剌,字阿里懒,北院枢密使孝穆之子也。幼养宫中,兴宗尤爱之。重熙六年,为弘义宫使。累迁同知北院

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 明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 明宗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

泰定皇帝,讳也孙扶木儿,裕宗之孙,显宗甘麻剌长子也。母曰宣懿淑圣皇后宏吉刺氏。世祖封显宗为晋王,出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生帝于北边。

成宗大德六年,显宗卒,帝袭封晋王,仍镇北边。武宗至大三年九月,奏:“世祖以张铁木儿所献惠州金银铜冶赐臣,后输于有司,乞回赐。”武宗许之。仁宗皇庆元年二月,赐南康路六万五千户为食邑。延佑元年四月,复谕帝以惠州金银铜冶归有司。七月,仍回赐于帝。壬午,命帝赈辽东饥民。英宗即位,部众饥,赐钞五千尤。帝以田七千项入官,请征其年租以偿赐钞,其谨事朝廷如此。

至治三年八月辛酉,猎于秃剌河。御史大夫铁失遣其党斡罗思以逆谋来告曰:“我与哈散、也先铁木儿、失秃儿谋已定,事成立王为皇帝。”又命斡罗思以其事告内史倒剌沙,且言勿令旭迈杰知之。于是帝命囚斡罗思,遣别列迷失等赴上都告变。末至,英宗驻跸南坡,铁夫等弑英宗于行殿。诸王按梯不花及也先铁木儿等奉玺绶来迎。时中书平章政事张珪在京师闻变,告留守魏王彻彻秃,大统宜在晋王。彻彻秃遣使至行在劝进。

九月癸巳,帝即位于龙居河。大赦天下。知枢密院事淇阳王也先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诸五月鲁铁木儿袭封安西五。召前高丽王璋还京师。甲午,倒刺沙为中书平章政事,乃马合为中书右丞,铁失、马思忽门并知枢密院事,孛罗为宣徽院使,旭迈杰为宣政院使。乙未,枢密院使哈散为御史大夫,内史善僧为中书左丞。丁酉,完泽知枢密院事,秃满同佥枢密院事。戊戌,撒的迷失知枢密院事,章台同知枢密院事。辛丑,马谋沙知枢密院事,失秃儿为大司农。

冬十月甲子,遣使至大都,以即位告天地、宗庙、社稷。诸王买奴进曰:“不过逆贼,则陛下善名不著。天下后世何从而知非与闻其故乎?”帝然之。也先铁木儿、完泽、锁南、秃满等并伏诛于行在。旭迈杰为中书右丞相,陕西行省左丞相秃忽鲁、通政院使纽泽并为御史大夫,中书左承速速为御史中丞。旭迈杰、纽泽至上都,铁失、失秃儿、赤斤铁木儿、脱火赤、章台等并伏诛。戊辰,召高昌王铁木儿补花至行在。移魏王阿木哥于大同。壬申,内史按答出为太师、知枢密院事。癸未,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兀伯都剌为中书平章政事。八番顺元洞蛮及静江、大理诸路徭并叛。甲戌,直省舍人阿鲁沙等颁即位诏于高丽。

十一月己丑朔,车驾次于中部。辛丑,车驾至京师,丁未,御大明殿,受诸王百官朝贺。辛亥,御史中丞董守庸有罪,免官。癸丑,遣使至曲阜,以太牢祀孔子。丙辰,御史中丞速速有罪,免官。丁巳,广东新会县民汜长弟作乱,副元帅乌马儿讨平之。

十二月己未,雪杨朵儿只、萧拜住、贺伯颜、观音保、锁吱儿哈的迷失及李谦亨、成圭、王毅、高昉、张志弼、普颜笃、卜颜忽里等冤,存者召用,死者赠恤有差。戊辰,请皇考妣尊谥于南郊。上皇考圣王尊谥曰光圣仁孝皇帝,庙号显宗,皇妣宏吉刺氏尊谥曰宣懿淑圣皇后。己巳,盗窃太庙仁宗金主、庄懿慈圣皇后金主。甲戌,铁木迭儿子锁南及其党月鲁、秃秃哈、速敦并伏诛。癸未,广西来安路总官岑世兴来献方物。流月鲁帖木几及云南,按梯不花于海南,曲吕不花于奴儿干,孛罗及兀鲁思不花于高丽大青岛。乙酉,云南车里蛮入寇。丙戌,封诸王买奴为泰宁王。知枢密院事阔彻伯授开府仪同三司,前太师拜忽商议军国重事。丁亥,改元泰定,诏曰:

肤荷天鸿禧,嗣大历服,侧躬图治,夙夜祗畏,惟祖训是遵。乃明岁甲子景运伊始,思与天下更始。稽诸典礼,逾年改元,可改明年为泰定元年。

免大都、兴和差税三年,八番、思、播、两广洞差税一年,江淮创科包银三年,四川、云南、甘肃秋粮三分,河南、陕西、辽阳丝钞三分。除虚增田税,免斡脱通钱。赈恤云南、广海、八番等处戍军。求直言。赐高年帛。禁献出场湖泊之利。定吏员出身者许至四品。

是月,云南花角蛮入寇,平市政事倒刺沙为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马谋沙、御史大夫纽泽、宣政院使钦秃,并加光禄大夫。

泰定元年春正月,中书右丞乃马台为平章政事,中书左丞善僧为右丞。召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儿吉的至京师。己亥,以诛逆贼也先铁木儿等诏天下。壬寅,拜住于答儿麻失里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撒里哈为左古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丁未,岭北行省参知政事帖陈、礼部尚书忽都帖木儿使于诸王不赛因。戊申,八番生蛮韦光正等降,岁输布二千五百匹。己酉,召怀宁王图帖木儿于琼州,魏王阿木哥于大同。甲寅,敕高丽王焘归国,还其王印。

二月壬申,请大行皇帝尊谥于南郊,上尊谥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甲戌,中书平章政事张珪、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翰林侍讲学士吴澄、集贤直学土邓文原进讲《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以右丞相旭迈杰领之。诸王怯别、孛罗各遣使贡方物。高昌王帖木儿补化遣使献蒲陶酒。

三月丁亥,立詹事院,太博朵□、宣徽使秃满迭儿、桓国公拾得闾、太尉丑闾答剌罕并为太子詹事。中书参知政事王居仁罢为副詹事,同知宣政院事杨廷玉为中书参知政事。乙未,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儿吉的知枢密院事。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刺、张益等八十四八及第、出身有差。会试下第者,亦赐教官有差。庚子,中书平章政事钦察出为陕西御史大夫。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囊家台兼宣政院使,讨西番参卜郎。癸卯,中书平章政事乃马台技东南郊,知枢密院事阔列伯摄祭太庙,告册立皇后及皇太子。丙午,立宏吉剌氏为皇后,皇子阿速吉八为皇太子。己酉,皇子八的麻亦儿间卜嗣封晋王。湘宁王八刺失里出镇察罕脑儿。知枢密院事也儿吉的出为云南行省右丞相。癸丑,广西横州徭寇永淳县。诸王不赛因遣使贡方物。

夏四月癸亥,上国语英宗庙号曰格坚皇帝。甲子,车驾幸上都,诸王宽彻不花、失刺,平章政事兀伯都刺,右丞善僧等居守。岭北行省左丞波皮为中书左丞,江南行台中丞朵朵为中书参知政事。参知政事马刺罢为太史院使。诸正不赛因遣使贡方物。丁卯,封宪宗女孙买的为昌国大长公主。癸酉,太子詹事秃满迭儿为中书平章政事。庚辰,以灾异,戒饬百官。辛巳,太庙新殿成。

五月壬辰,御史大夫秃忽鲁、纽泽以灾异屡见,不能劾宰相徇私违法,自请罢黜。于是中书平章政事兀伯都刺、张珪,参知政事杨廷玉,中书右丞相旭迈杰,左丞相倒剌沙先后皆引罪自劾,帝慰留之。戊戌,奉移列圣神主于太庙新殿。辛丑,循州徭寇长乐县。

六月乙卯朔,诸王阔阔木出镇畏兀儿部。戊午,云南蛮猷高兰等寇威楚州。丙寅,招谕西番参卜郎。广西叛蛮黄胜许、夸世兴乞遣其子朝贡,许之。己卯,诸王怯别等遣使贡驯豹、西马。诏:“疏决系囚。存恤军土。免天下和买杂役三年,蛋户差税一年。内外官四品以下率散宫一等,三品递进一阶。仕瘴地身死者,有司资给归葬,仍著为令。

秋七月丙戌,思州蛮酋杨大车、酉阳州蛮蛮酉冉世昌并叛。庚子,诸王伯颜帖木儿出镇阔连东部,阿剌忒纳夫里出镇沙州。癸卯,罢闽、广等处采珠蛋户为民,仍免差税一年。吏部尚书马合谋等颁即位诏于安南。定州屯河溢、山崩,广西庆远徭酋潘文绢等来降。

八月丙辰,有事于太庙。丁丑,车驾至自上都。癸酉,招谕云南大、小车里蛮酋。东州成纪山崩、水溢。

九月乙酉,封也速不坚为荆王。癸丑,夸世兴来献方物。

冬十月戊午,有事于太庙。庚申,高丽国过使贺圣诞。己巳,云南车里蛮酋寒赛子尼而雁、构木子刁零降。壬申,安南世子陈日爌遣使贡方物。丁丑,云南王王禅改封梁王,其子帖木儿封云南王。封武宗皇子图帖木儿为怀王。

十一月癸巳,诸王不赛因藩臣出班授开府仪同三司,封翌国公。己亥,水温台知枢密院事。己酉,免也里可温、答失蛮差役。

十二月癸丑朔,夸世兴遥授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致仕,其子志熟为上思州知州,仍各赐布帛。乙卯,云南阿吾等叛。庚申,同州地震。癸亥,盐官州海溢。丙寅,修显宗、英宗《实录》。乙亥,曲赦重囚三十八人。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率九洞俱叛。

二年春正月乙未,敕后妃、诸王、驸马毋接星术之士,非天文官不得妄言祸福。戊戌,参卜郎降。辛丑,怀王图帖木儿出镇建康。甲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脱欢答刺罕为行省右丞相。诸王怯别遣使贡方物。庚戌,诏群臣曰:

向者,卓儿罕察苦鲁及山后皆地震,偷郡大小民饥。朕自即位以来,惟太祖开创之艰,世祖混一之盛,期与民人共享安乐,灾沴之至,莫测其由。岂朕思臣有所不及而事或僭差,天故以此示警与?卿等其与诸司集议便民之事,自死罪始议定以闻。

闰月壬子朔,大赦天下。除江淮创科包银免被灾地差税一年。戊辰,诸王忽塔梯迷失等来朝。己卯,阶州土番入寇。站八儿监藏叛于兀敦。颁族葬帛。禁阴阳相地邪说。

二月甲寅,禁先农。丁亥,平伐苗酋的娘来降。辛卯,爪哇国遣使贡方物。广西徭酋潘宝陷柳城县。己亥,封阿里迷失为和国公,张珪为蔡国公。中书右丞善憎为平章政事,中书左丞波皮为右丞,御史大夫秃忽鲁加太保。是月,中书平章政事张珪致仕。

三月甲寅,禁捕天鹅。乙丑,车驾幸上都。乙亥,安南世子陈日爌追使贡方物。

夏四月辛丑,寿字公主加封皇姐大长公主。丁未,封后父火里兀察儿为威靖王。戊申,山东廉访使许师敬为中书左丞;中政使冯享为中书参知政事,仍兼中政使。

五月壬子,开南州阿都刊蛮酋引车里酋陶剌孟等寇陷朵剌等十四寨。木邦路蛮酋八庙等寇陷倒大汉寨,癸丑。龙牙门国来贡方物。辛未,通政院使察乃使于周王和世王束。癸酉,融州洞徭叛。丙子,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

六月己卯朔,皇子小薛生。静江徭叛,广西宣慰司讨之。癸未,浔州平南县徭叛,达鲁花赤都坚、县尹姚泰亨死之。甲申,嘉王晃火帖木儿改封并王。丙申,敕御史台、枢密院大臣勿领军卫。丁酉,静江徭及庆远徭并叛。息州民赵丑厕、郭普萨坐妖言“弥勒佛当有天下”,伏诛。辛丑柳州徭叛。泰州山移。

秋七月戊申朔,大、小车蛮来献驯象。甲寅,遣使赍玺书分谕徭蛮。镇康路蛮酋你囊、谋粘路蛮酋方邱罗来降。木邦路蛮酋八庙既降复叛。丙辰,有事于太庙。播州蛮酋黎平爱等叛。癸亥,广西诸徭尽叛,左丞乞住、兵部尚书李大成等讨之,以诸王斡耳朵罕监其军。海北徭盘吉祥寇阳春县。庚午,亦剌马丹等至大理,普颜实立等至威楚,招谕叛蛮。思州洞蛮杨银千等来献方物。封附马孛罗帖木儿、知枢密院事火沙并为郡王。辛未,置河南行都水监。濒河川、县并兼知河防事。壬申,敕太傅朵□、太保秃忽鲁日至禁中集议国事。广西徭潘宝寇义宁、来宾诸县。

八月辛卯,云南白夷寇云龙州。

九月戊申朔,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分道宣抚。诏曰:

朕祗承洪业,夙夜维寅,凡所以图治者,悉遵祖宗成宪。曩压诏中外百司,宣布德泽,蠲赋详刑,赈恤贫民,思与黎元共享有生之乐。尚虑有司未体朕意,庶政或阙,惠泽未洽,承宣者失于抚绥,司宪者怠于纠参,俾吾民重困,朕甚悯焉。今遣使宣抚,分行诸道,按问官吏不法,询民疾苦,审理冤滞,凡可以兴利除害,从宜举行。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正品以下,就便处决。其有政绩尤异,暨晦迹邱园、才堪辅治者,具以名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马合谋、河东宣慰使李处恭之两浙江东道,鹰坊使朵列秃、太史院使齐履谦之江西福建道,都功德使举林伯、荆湖宣慰使蒙弼之江南湖广道,礼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朱蕡之河南河北,同知枢密院事阿吉刺、御史中丞曹立之燕南山东道,太子詹事别帖木儿,宣徽叛韩让之河东陕西道,吏部尚书纳哈出、董讷之山北辽东道,陕西盐运使众家奴、中书断事官韩庭茂之云南,湖南宣慰使寒食、冀宁总官刘文之甘肃,山东宣慰使秃思帖木儿、陕西行省左廉惇之四川,翰林侍讲学士帖木儿不花、秘书郎吴秉追之京畿道。癸丑,车驾至自上都。乙卯,有事于太庙。壬戌,广西徭寇宾州。

冬十月戊寅朔,岑世兴寇上林州。癸未,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罢为御史大夫。丁亥,有事于太庙。癸巳,播州凯黎苗叛。丁酉,广西徭酋何童降。戊申,周王和世王束遣使献文豹。

十一月庚戌,以岁饥,罢上都皇后营缮。己未,整饬台纲。庚申,日本船来互市。广西宣慰使获徭酋潘定,其弟潘儿寇柳州,行省左丞乞往讨之。丙寅,倒刺沙复为中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是月,中书右丞相旭迈杰卒。

十二月戊寅,塔失帖和为中书右丞相。癸未塔失帖木儿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封蓟国公。甲午,召张珪于保定。丁酉,加纽泽知枢密院事,与马诛沙并开府仪同三司。乞住等败徭贼于广西。元山路蛮酋普山叛。

三年春正月丙午,高丽国遣使贡方物,并贺正旦。播州蛮酋黎平爱等来降。戊申,元江路蛮酋普奴叛。诸王薛彻秃、晃火帖木儿来朝。壬子,封宽彻不花为威顺王,镇湖广。泰宁王买奴,改封宣靖王,镇益都。诸王不赛因遣使来献马。翰林学士吴澄谢病归。癸亥,知枢密院事撒忒迷失出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戊辰,缅王荅里也伯以国乱来乞师,并献方物。安南国入寇,陷思明州。

二月壬午,广西全茗州徭酋许文杰叛,茗盈州知州李德卿等死之。中书平章政事乃马台知枢密院事。甲戌,爪哇国来贡方物。庚子,通政院使察乃为中书平章政事。甲辰,车驾幸上都,诸王也忒古不花,平章政事几伯都剌、察乃、善僧、左丞许师敬,参知政事朵朵居守。

三月乙巳朔,帝以下雨自责,命审录重囚,分祷岳渎、名山大川及京师寺观。癸丑,八番岩霞洞蛮来降。丁巳,诸王夫刺出镇北边。戊午,诏安抚缅国。赐其王金币。丙寅,翰林学士承旨阿怜帖木儿、许思敬等译《帝训》成,赐名《皇图大训》,授皇太子读之。辛未,泉州民阮风子作乱,军民官坐失讨,降黜有差。

夏四月戊戌,容米洞蛮寇长阳县。

五月甲戌朔,诸王怯别遣使献文豹。乙巳,罢福建岁贡蔗饧。禁西僧弛驿扰民。甲寅,八百媳妇酋招南道遣其子来献方物。丁卯,招谕岑世兴。庚午,永明县五洞徭,河西加木笼四部番夷俱来降。

六月癸酉朔,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秃哈帖木儿请终毋丧,许之。癸酉,播州蛮酋黎平爱复叛,合蛮酋谢乌穷入寇。招抚使杨燕里不花谕平爱出降,乌穷不从。己亥,纳姊姐寿宁公主女撒答大利为皇后。道州徭叛。

秋七月甲辰,车驾发上都,禁车驼践民田禾。丙午,有事于太庙。丁未,绍庆蛮酋冉世昌叛。辛亥,封阿都赤为绥宁王。乙卯,翰林侍讲学士阿鲁威、直学士翰赤译《世祖圣训》以备经筵进讲。戊午,诸正不赛因遣使献驼马。八百媳妇蛮来献方物。己巳,郑州、阳武县河决。

八月甲戌,平章政事兀伯都剌、古玉许师敬以灾异饥馑,乞罢黜,不允。乙亥,知枢密院事乃马台简阅边兵。甲申,有事于太庙。宁远州洞蛮叛。丁亥,梁王王禅整饬翰耳朵思边事。丁酉,诸正不赛因遣使献玉及独峰驼。辛丑,车驾次中都,畋于汪兀察都之地。盐官州、扬州、崇明州同时海溢。

九月庚申,车驾至自上都。癸亥,赐大车里新附蛮酋七十五人裘帽、靴袜。戊辰,斡赤等便于诸王怯别、月思别、不赛因。威楚路蛮酋哀培等来献方物。

冬十月甲戌,纽泽为右御史大夫。庚辰,有事干太庙。癸未,汴梁路河决。

十一月庚子朔,诸正不赛因来献虎。癸卯,敕西僧以元日疏释重囚,当释者命宗正府审复。辛亥,追复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官。戊午,帖木儿不花袭封镇南王、镇扬州。辛酉,括州蛮宋王保来降。丁丑,诸王月思别遣使献文豹。是月,崇明州海溢。

十二月壬午,御史贾泲请袝武宗皇后于太庙,不报。庚寅,大赦天下。毫州河决。

四年春正月壬子,靖安王阔不花出镇陕西。戊午,盐官州海溢。甲子,武龙洞蛮寇武缘县。

二月辛未,祭先农。乙亥,营王也先帖木儿出镇北边。壬午,畋于漷州。诸王大沙、阿荣、达里俱出镇北边。戊子,衍圣公孔思晦进阶嘉议大夫。马忽思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提调乌蒙屯田。庚寅,八百媳妇蛮来献方物。

三月辛丑,皇子允丹藏卜出镇北边。封那海赤为惠国公,商议内史府事。丙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赐及第、出身有差。辛亥,诸王搠思班、不赛因等遣使献文豹及佩刀、珠宝。辛酉,太傅朵□为太师,太保秃鲁忽为太傅,也可札鲁忽赤伯答沙为太保。召翰林学士承旨张珪、集贤大学士廉恂、太子宾客王毅至都,悉复旧职。陕西行台中丞敬俨为集贤大学士,并商议中书省事。壬戌,车驾幸上都。阿散火者知枢密院事。诸正不赛因遣使献文豹、狮子。

夏四月辛丑,盗窃太庙武宗金主及祭器。大理庆甸蛮酋阿的叛。己卯,道州徭叛。癸巳,高州徭寇电白县,千户张恒死之。己未,武备寺卿阿昔儿答刺罕为御史大夫。

五月辛丑,太尉丑驴卒。己未,占城国来贡方物。丁卯,元江路蛮酋普奴叛。德庆路徭降。

六月辛未,翰林待讲学士阿鲁威、直学士燕赤进讲,命译《资治通鉴》以进。丁丑,左丞相倒剌沙等以灾异乞罢黜,不允。罢两都营缮工役。录各路系囚。甲申,广西花角蛮叛。乙未,绍庆路四洞蛮酋阿者等降。

秋七月己亥,八儿忽部酋晃忽来献方物。占城国来献驯象。甲辰,播州蛮酋谢乌穷来献方物。丙午,有事于太庙。戊午,八百媳妇酋招三斤降。乙丑,周王和世王束及诸王燕只哥等来贡方物。丙寅,籍僧道有妻者为民。

八月庚辰,田州洞徭叛。癸已,加讲武宗皇后宏吉刺氏曰宣慈懿圣皇后,英宗皇后亦乞烈氏曰庄静懿圣皇后,并升袝太庙。是月,崇明州海溢。汴梁路扶沟、兰阳二县河决。巩昌府山崩。

九月丙申朔,日有食之。甲寅,播州蛮酋宋王保来献方物。壬戌,脱欢赤等使于诸王怯别。

闰月己巳,车驾至自上都。壬申,大赦天下。广西两江徭叛。甲戌,有事于南郊。甲午,罢蒙庆路宣慰司都元帅府。

冬十月丙申,有事于太庙。戊戌,诸王脱列帖木儿、哈儿蛮来献玉及蒲桃酒。己酉,治书侍御史王士熙为中书参知政事。癸丑,云南沙木东蛮酋马愚等来朝。丁巳,御史中丞赵世延为中书右丞。安南国遣使贡方物。壬戌。开南州蛮酋阿只弄叛。

十一月庚午,召镇南王帖木儿不花赴上都。丙子,平乐府徭叛。

十二月甲辰,梧州徭叛。乙卯,爪哇国来献金文豹、白猴、白鹦鹉各一。己未,静江徭叛。右江蛮酋夸世忠来献方物。

致和元年春正月乙丑朔,高丽国遣使贺正旦并贡方物。甲戌,有事于太庙。丁丑,颁农桑旧制十四条于天下,仍诏有司察其勤惰。占城国来贡方物,且言为安南所侵;诏和解之。辛丑,静江徭寇灵川、临桂二县。戊子,诏护送爪哇国王札牙纳可还其国。

二月乙卯,牙即国来献方物。庚申,改元致和。免河南自实田粮税一年,被灾州郡粮税一年,流民复业者差税三年,疑狱系三岁不决者咸释之。

三月甲戌,雅泲国来献方物。甲申,户部尚书李家奴祀海神于盐官州,造浮屠二百一十六以厌海溢。戊子,车驾幸上都。己丑,云南蛮酋撒加布来献方物。

夏四月丙申,钦州徭黄焱等叛。己亥,塔失帖木儿、倒剌沙请蒙古、色目人效汉人丁忧者除名,从之。是月,崇明州大风海溢。

五月,广西普宁路妖僧陈庆安作乱,僭号改元。己巳,八百媳妃蛮来献驯象。大理怒江甸蛮酋阿哀钦叛。甲申,安南国遣使来贡方物。戊子,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塔失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

六月丙午,把世祖神御殿。

秋七月己巳,遣中书平章政事买闾等至高丽质问高丽国王王焘夺沈王焘世子印事。庚午,帝崩于上都,年三十有六。葬起辇谷。

八月甲午,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等反于大都,迎怀王图帖木儿于江陵。

九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上都,改元天顺。

冬十月辛丑,齐王月鲁帖木儿等以兵犯上都、左丞相倒剌沙本皇帝宝出降,少帝不知所终。

史臣曰:“孔子称叔孙昭子之不劳。泰定帝讨铁失等弑君之罪,虽叔孙昭子何以尚之。文宗篡立,欲厌天下之人心,诬蔑之辞无所不至。惜乎后世之君子,不引孔子之言,以论定其事也。”

版权声明:

本站《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尊卢沙》宋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尊卢沙》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七《燕书四十首》。这是一则寓言。尊卢沙是一位虚构的人物

志第十九 河渠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河渠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地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八 地理六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

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日至巅。西上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其后,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曰阔阔出者得其说,撰为《河源志》。临川朱思本又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民所藏梵字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昂霄所志,互有详略。旧史采《河源志》,而以思本之说注其下,参差不一。

按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故名敦淖尔。火敦,译言星宿;淖尔,译言海子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淖尔。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淖尔。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汇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有水西南来,名亦里出,水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有水南来,名忽阑水。又有水东南来,名耶里术。水合流入赤宾河,其流寝大,始名黄河,然水犹清。思本曰:忽阑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耶里出河。耶里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里,始与黄河合。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耶孙斡伦,译言九渡。通广五、七里,可度马。又四五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骑过之。自是两山夹束。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最高,番语腾乞里塔,即昆仑,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自九渡水至昆仑,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浑水东北流二百余里,与怀里火图河合。怀里火图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过郎麻哈地。又正北流百余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余里,又折而正北流百余里,又折而东流,过昆仑山下。番名亦耳麻不剌山。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余里,河随山足东流,过撒思加阔即、阔提地。

河行雪山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阔即及阔提,二地相属。又三日,地名哈剌别里赤尔,四达之冲也,多寇盗,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思本曰:河过阔提,与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铁豹岭之北,正北流凡五百余里,与黄河合。雪山以西,人鲜少,吐番部落多处山南。山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其东,山益高,地益渐下,岸狭处,狐可越而过之。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邻哈刺,河译言细黄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两日,有水南来,名乞里马出河。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刺河与黄河合,正北流二百余里,过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经昆仑之北二百余里,与乞里马出河合。乞里马出河源自成、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余里,与黄河合。

河水北行,转西流,过雪山北,一向东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隶吐蕃等处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积石州,即后世所误认之小积石山,非《禹贡》导河之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打罗坑。东北行一日,洮河水南来入河。思本曰:自乞里马出河与黄河合,又西北流,与鹏赞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余里,又折而东北流,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凡八百余里,与邈水合。又东北流,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构米站界都城凡五百余里,过河州与野庞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过踏白城银川坫,与湟水、浩亹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与洮河合。以上皆番地。

又一日,至兰州,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吉里州。正东行,至宁夏府南。东行,即东胜州,隶大同路。自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旁贯,莫知纪极。山皆石,至小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乞里马出河一折也。贵德州二折也,过此始入小积石。思本曰:自是迳兰州,又东北流,至宁夏府。出塞过游牧地,凡八百余里。过丰州西受降城,折而正东流,过游牧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余里。折而正南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又正南流,过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又过临州,凡千余里,与保德州乞那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汾河合。又南流二百里,过河中府。遇潼关与太华大山绵亘,水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大概河源东北流,所历皆西番地,至兰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沙漠地,凡二千五百余里。始入河东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千八百余里。通计九千余里。盖旧史所述如此。

至我大清乾隆间平西域,始知葱岭为河之初源,都实所访星宿海及重出之源耳。然河为中国患千有余年,世祖欲穷其源委,以施疏导之方,勤民之至意也。今撮其大要,载于篇首,以备一代之掌故云。

自河徙而南,冲决之患。至元而日甚。其治河之法,凡物料工程轮运,以至叠埽修堤之事,皆沿袭宋金旧法,承用百年,著为条格者也。

河防之令九:

一,每岁进旧部官一员,沿河上下。兼行户、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监及京府州县守涨,从实规措,修固堤岸。如所行事务,有可久为例者,即关移本部,仍候安流,就便检覆。次年春,工物料讫,即行还职。

一,分治都水监及勾当河防事务,并驰驿。

一,州县提举管勾河防官,每六月一日至八月终,各轮一员守涨,九月一日还职。

一,沿河兼带河防知县官,虽非涨月,亦轮上提控。一应沿河州县。若规措有方,能御大患,及守护不谨,以致堤岸疏虞者,具以奏闻。

一,河桥埽兵,遇天寿圣节及元日、清明、冬至、立春俱给假一日。祖父母、父母吉凶二事,并自身婚娶,俱绐假三日。妻子吉凶二事。给假二日。其河水平安月分,每月朔给假一日。若水势危险,不用此令。

一,沿河州府遇河防危险之际,若兵力不足,劝率水手人户协济救护至,有干济或难迭办须当进暂差夫役者,州府提控官与都水监及巡河官同为计度,移下司县,以远近量数差遣。

一,河防军疾疫须医治者,都水监移文近京州县,约取所须药物并从官给。

一,河埽堤岸遇霖雨水涨变时,分都水司与都巡河官往来提控,官兵多方用心固护,无致为害,仍每月具河埽平安申覆尚书省工部呈阅。

一,除滹沱、漳、沁等河有埽兵守护外,其余大川巨浸如有卧著冲刷危险等事,并仰所管官事约置差夫作急救护,其卢沟河行流去处,每遇泛涨,当该县官与崇福埽官司一同协济防护,差官一员系监勾之职或提控巡检。

每岁守涨河防之制六:

一,开河。宜于上流相视地形,审度水性,测望斜高,于冬月记料,至次年春兴役开挑,须涨月前终毕。待涨水发随势去隔堰水入新河。又须审势疏导。假如河势丁字正撞堤岸,剪滩截嘴,撩浅开挑费功不便,但可解目前之急,亦有久而成河者,如相地形,取直开挑,先须钤{口下}谓上下平岸口也分水势,以解堤岸之危。若欲全夺大势,更于对岸抛下木石修刺,于刺影水势渐以木石钤固河口,因复填实,损而复修,至坚固不摧塌,则新河迤逦畅流,旧河自然淤实。

一,闭河。先行检视旧河岸口,两岸植立表杆,次系影水浮桥,使役夫得于两岸通过。于上口下撒星桩,抛下木石镇压狂澜,然后两岸各进草纴三道、土纴两道,又于中心拖下席袋土包。若两岸进纴。至近合龙门时,得用手持土袋土包抛下,兼鸣罗鼓以敌河势。既闭后,于纴前卷拦头压埽于纴上,修压口堤。若纴眼水出。再以胶土填塞牢固,仍设边检以防渗漏。

一,定平。先正四方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置水平。其制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高二寸。先立桩于下,高四尺,纂在内,桩上横坐水平。两头各开小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注水于中,以取平。或中心又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头,例薄只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之首,参直遥对立表处,于表身画记,即知地形高下。

一,修砌石岸。先开掘槛子嵌坑,若用阔二尺,深二丈,开与地平。顺河先铺线道板一,次立签桩八,各长二丈,内打钉五尺入地,外有一丈五尺。于签桩上,安跨塌木板六,每留三板,每板凿二孔中间。撒子木六,于撒子木上匀铺秆草柬。先用整石修砌,修及一丈。后用荒石再砌一丈。一例高五尺。第二层,除就签柱外,依前铺塌木板、撒子木、秆草,再用石段修砌,高五尺。第三层,亦如之,高一丈。功就,通高二丈。

一,卷埽。其制亦昉于竹楗石菑,今则布薪刍以卷之,环竹縆以固之,绊木以系之,挂石以坠之,举其一二以称之,则日狻音混。■〈大上束下〉既下,又填以薪刍,谓之盘簟。两■〈大上束下〉之交,或不相接,则包以网子索,塞以秆草,谓之孔塞盘簟。孔塞之费,有过于埽槊者。盖随水去者太半故也。其■〈大上束下〉最下者,谓之扑崖草,又谓之入水埽。■〈大上束下〉之最上者,谓之争高埽。河势向著,恐难固护,先于堤下掘坑卷埽以备之,谓之卷埽。叠二三四五而卷者,以沙壤疏恶,近水即溃,必借埽力以捍之也。下■〈大上束下〉既朽,则水刷而去,上■〈大上束下〉压之,谓之实垫。又卷新埽以压于上,俟定而后止。凡埽去水近者,谓之向著。去水远者,谓之退背。水入埽下者,谓之紧刷。若暴水涨溢,下埽既去,上埽动摇,谓之埽喘。

一,筑城。此非河事,以水圯近河,州县亦或用之。城高四十尺则加厚二十尺。其上斜收,减高之半。若高增一尺,则其下亦加厚一尺,上收亦减其半。若高减,则亦减之。开地深五尺,其广视城之厚。每身一十五步,栽永定柱一,长视城之高,径一尺至一尺二寸。夜乂柱各二。每筑高二尺,横用经木一。瓮城至马面之类,准此。他如工程之限,输运之直,与夫合用物料之多寡,皆综核详密,品式粲然,为都水司奉行之条例云。

世祖中统以前,河患无可考。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河决北岸五十余步。八月,北岸又决八十二步,去广盈仓仅三十步。遣都水监丞马良弼偕本路官相视,佥丁夫修筑之。二十三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原、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五处,佥南京民夫二十万四千三百二十三人分筑堤防。二十五年正月,河决襄邑,又决太康、通许、杞三县,陈、颖二州皆水,命本道宣慰司督修堤之役。二十九年三月,敕都水监二十八年,丞相完泽奏置都水监于京师,岁以官一、令史二、奏差二、壕寨官二,分监于汴治决河。分视黄河河堤堰。

元贞二年九月,河决杞、封邱、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大德元年七月,河决杞县蒲口,遣尚书耶怀、御史刘赓与廉访使尚文相视,筹长久之计。文上言:“长河万里,湍猛东注,盟津以下,地平土疏,荡徙不常,失禹故过,流患中土。治得其当,则力省而患迟,失之则功费而患速。今陈留抵东西百有余里,南岸故河口十一,巳塞者二,自涸者六,通水者三,岸高于水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高于水,仅三四尺,或高下与水等。大较南高于北,约八九尺,堤安得不决,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有余步,迅快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德,复会正流。若强加涸遏,上决下溃,终究无成。揆之今日河北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堤以御泛滥。归德、徐、邳听民避冲决,图所安,量给淤田,俾为永业。他决视此。即救患之,浪策也。蒲口不塞便。”议上,山东长吏争言,若不塞蒲口,河北良田必尽化鱼鳖之区,廷议从之,命河南行省官董其役,凡修七提二十有五处,总三万九千九十二岁,用苇束四十万四千,径尺柱二万四千七百二十,役民夫七千九百余人。明年,蒲口复决。自是,修筑之役无岁无之。

至大二年七月,河决封邱县。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言:

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壤禾稼,百姓巳罹其毒,然后访求修治之法。而且众议纷纭,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须上请。比至议定,其害滋大,所谓不预巳然之弊。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良边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

近岁颍、亳之民,幸河北徙,有司不能远虑,失于规画,使陂泺尽为陆地。东至杞县三汊口,播河为三。官吏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汊,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下流既不通畅,自然上溢。由是观之,是自夺分泄之利也。故上下溃决,为害日甚。今水势趋下,有复入钜野、梁山之意。苟不为远计,不出数年,曹、濮、济、郓蒙害必矣。

今之所谓治水者,议论虽多,并无良策。水监之官,既非精选,知河之利害者,百无一二。虽每年累驿而至,名为巡河,徒应故事。问地形之高下,则懵不知。访水势之利病,则非所习。乃或妄兴事端,劳民动众,阻违水性,翻为后患。

为今之计,莫若于汴粱置都水分监,妙选廉干、深知水患之人,专任其事。可疏者疏之,可增者增之,可防者防之。职掌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从事以劳民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中书首下其议于都水监。先是省臣奏升都水监为正三品,添设二员,铸分监印,巡视御河,就令提点黄河之事。至是,本监议:“为御河添官铸印,兼提点黄河,若分监在彼,则有妨御河公事。况黄河巳有拘该官司正官提调,莫若使分监者以十月往,与各处官司巡视缺坏,会计工程,俟年终分监新官至,则交割代还,庶不相误。”

工部言:“大德九年,黄河决徙,逼近汴粱,几至浸没。本处官吏权宜开薰盆口,分入巴河,以杀其势,遂使正河水缓,并趋支沆。缘巴河旧隘,不足吞伏。明年急遣萧都水等闭塞,而其势愈大,卒无成功。致连年为害,南至归德,北至济宁,尽患沦胥,欲为经久之计,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任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悉,都水监止援旧例议拟未合。如量设专官,精选廉干、深知地形水势者,任以河防之职,往来巡视,以时疏塞,庶可除异日之患。”省议及令都水分监专治河防,任满交代云。

延祐元年八月,河南行省言:“黄河涸出之地,水泊污地,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由此观之,非河侵人,人自侵水。拟差知水利都水监官偕行,廉访司相视,可以疏辟堤障,未至泛溢,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功多。又汴梁路睢州诸处,决口数十,内开封县小黄村计会月堤一道,所拟不一,宜委行省官与本道宪司、都水分监官及州县正官,亲历按验,从长讲议。”由是遣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丞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路判官张承恩。上至河阴,下至陈州,与拘该州县官沿河相视。开封县小黄河口,测置比旧减六尺,陈留,通许、太康旧有蒲苇之地,后以塞西河、塔河诸口,以便种植,故他处连年溃决。

公议:“治水之道,惟当顺其性之自然。黄河迁徙不常。每岁泛溢两岸,时有冲决。强为闭塞,巳及农时,科桩佥。发丁夫,动至数万,所费不可胜纪,民不堪命。盖自治之法,惟宜顺水疏泄。今相视上抵河阴,下抵归德。夏水盛涨,甚于常年,以小黄河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验也。若将小黄村河口堵闭,必移患于邻封。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扰。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详视陈州,最为低洼被水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请免陈州差税。赈其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被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筑月堤及障水堤以资抵捍。别难拟议。“中书省韪之,依议施行。

至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言:“近年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颖濒河膏腴之地浸没大半,百姓流亡。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倘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为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亦可除汴梁异日之患。”于是大司农下都水监移文分监修治,自六年十一月一日兴工,至七年三月九日工毕,北至槐疙疽两旧堤,南至窑务汴堤,通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创修护城堤一道,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堤下广十六步,上广四步,高一丈,六尺为一工。计工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八十,用夫八千四百五十三,除风雨妨工。三十日毕。内流水河沟,南北阔二十步,水深五尺。修堤阔二十四步,上广八步,高一丈五尺,积十二万尺,取土稍远,四十尺为一工,计三万工。用夫万人。每步用大桩二,计四十,各长一丈三尺。径四寸。每步草束千,计二万束,签柱四,计八十桩,各长八尺,径三寸。大船二,梯镢绳索备焉。

是年七月,荥泽县塔海庄河决,未几,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复决二口。本省平章政事站马赤亲率本路官及都水分监并工修筑。至治元年正月兴工,条堤岸四十六处,计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四,用夫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三。八年,河决原武县,浸灌数属,其工役案牍无征莫得而详焉。

泰定二年,御史姚炜以河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仍令沿河州县知河防事。从之。是年,睢州河决。三年,郑州阳武县又决,漂民房一万六千余家。五年,兰阳县河又决。

至顺元年六年,曹州济阴县魏家道口河决。先是,堤将溃,济阴县防河官与县尹郝承务差募民夫创修护水月堤,又以水势大,复筑月堤于北。功未竟,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俱决。明日,外堤复坏,湍流迅猛,有蛇出没于中,所上桩工,一埽无遗。缺口东西五百余步,深二丈余。外堤缺口,东西四百余步,又磨子口护水堤,低薄不足御水,东西长一千五百步。乃先筑磨子口,七月十六日兴工,二十八日工毕。郝承务言:“魏家道口砖堌等村缺口,累下桩土,冲决不存,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居,又无取土之处。且沛郡安乐等堡,去岁旱灾,今复水涝,民皆缺食,难于差佥。其不经水村堡,先巳遍差补筑黄家桥、磨子口诸处堤堰,似难重役。请俟秋凉水退,佥夫修理,庶苏民力。计冲坏新旧堤七处,共一万二千二百十六步,下广十二步,上广十四步,高一丈二尺,计用夫六千三百人。桩九百九十,苇箔一千三百二十,草束一万六千五,六十尺为一工,无风雨妨工,度五十日可毕。”

郝承务又言:“九月三日兴工,连日风雨,辛马头、孙家道口堤又坏,计工役倍于元数,添差二千人同筑。二十六日,元与武成、定陶二县分筑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工竣。其辛马头孙家道口之缺口,南北阔一百四十步,内水地五十步,深者二丈,浅者亦不下八九尺,补筑七日工竣。又创筑月堤一道,斜长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内武城、定陶分筑一百五十步,实筑一千四百七十七步。惟堌头魏家道口外堤未筑,以冬寒土冻,俟来春补筑焉。”

是年,遣太禧宗禋院都事盖苗行视河道。苗还言:“河口淤塞,今不治,异日必为中原大患。”都水监难之,事遂寝。不及十五年,而白茅堤之口决。

至正四年正月,河决曹州,雇民夫一万五千八百人筑之。五月,大霖雨,平地水深二丈,河暴溢,决白茅堤,曹、濮、济、衮皆水。十月,议筑黄河堤堰。六年,以河决,立河南、山东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防。九年三月,河北决。五月,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巨浸。是年冬,帝命集群臣廷议,言人人殊,惟监察御史余阙言:

禹河自大伾而下,酾为二渠,皆东北流。自周定王时,河始南徙。讫于汉,而禹之故道始失。自瓠子再决,而其流为屯氏诸河。其后河入千乘,偶合于禹所治河,由是而讫东都。至唐,河不为患者千数百年。赵宋时,河又南决。至于南渡,乃由彭城合汴、泗东南以入淮,而汉之故道又失。

尝考中国之地,西南高而东北下,故水至中国而入海者,一皆趋于东北。古河自龙门即穿西山,踵趾而入大陆。地之最下者也。河之行于冀州,北方也,数千年而徙千乘。自汉而后,千数百年而徙彭城。然南方之地,本高于北,故河之南徙也难,而其北徙也易。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乃地势使然,非关人力也。

比者河北破金堤,逾丰沛、曹、郓诸郡大受其害,天子哀民之垫溺,乃疏柳河,欲引之南,工不就。今诸臣集议,多主浚河故道,复引河以南入彭城,筑堤起曹南讫嘉祥,东西三百里,以障河之北流,则渐可以导之使南。

嗟乎!谚有之曰:不习为吏,眂巳成事。今所谓南流故道者,非河之故道也。使反于大禹北流之故道,由汉之千乘以入海,则国家将无水患千余年,如东汉与唐之时,而又何必障而排之,使南乎?

今庙堂之议,非以南为壑也。其虑以为河之北,则会通之漕废。不知河即北。而会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河北流,则汶自彭城以下必微微。则吾有制而治之,亦可以行舟以漕粟,所谓浮于汶达于河者是也。阙特防钜野,而使河不妄行。俟河复千乘故道,然后复相水之宜而修治之。此千古之明鉴,非一人之私言也。

十年四月,以军士五百人修白茅河堤。十二月,命大司农秃鲁、工部尚书成遵行视决河,议其疏塞之法以闻。十一年春,遵等自济宁、曹、濮、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深浅,以为河之故道不可复,其议有八。时右丞相脱脱复相,锐于任事。都漕运使贾鲁以治河二策进:其一,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疏塞并举,挽河复故道,其功数倍。脱脱韪鲁后策。及遵兴秃鲁至,力陈不可。脱脱不听,以其事属鲁。迁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夫十五万,庐州等处十八翼军二万,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堌、哈只等口,又自黄陵西至杨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有奇。命中书右丞玉枢虎儿哈等率卫军以镇之。自四月兴工,至十一月,水土工毕,诸埽诸堤成,河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帝遣使者报祭河伯,召告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赐脱脱世袭达刺罕,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元撰河平碑,以旌劳缋。元治河三大役:曰蒲口,曰小黄村,曰白茅堤。当时名臣多谓宜颀水势,勿堙塞,其言率迂不可用。脱脱黜成遵,从贾鲁,挽河复故道,尤为不世之功。欧阳元作《至正河防记》,载其施功次第详矣。用附著左方,俾治河者有考焉。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身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溢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堕突,则以杀其怒。

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

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龙尾、栏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卷、牵制、薶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木戈、用縆之方。

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巳成川。豁口者,旧常为水所豁,不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也。

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

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长百八十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生地十里。口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巳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广六十步,深五尺。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而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固至哈只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乃浚凹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置广二十步,探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其创筑河目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植桩橛,实以土牛、草苇、杂梢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埽。言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啮岸浪者也。筑第二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稍土、草苇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兼,长四十七步。

于是塞黄凌全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堤刺水者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剌水者一,长十有六里百三十步。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焊,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广三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步,趾广三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

两岸埽堤并行。作西埽者,夏人水工,征自灵武。作东埽者,汉人水工,征自近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埽不等,以蒲苇线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三十步。又以曳埽索?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余尺者衡铺之。相间复以竹苇麻菻大纤,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万余,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踏实。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长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管心索,顺扫台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埽后掘地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覆以土牛、杂草、小埽梢土,多寡厚薄,先后随宜。修叠为埽台,务使牵制土下,缜密坚壮,互为犄角,埽不动摇。日力不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埽以厌先下之扫,量浅深,制埽厚薄,叠之多至四埽而止。两埽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以小石、土牛。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埽,密下大桩,就以竹络大竹腰索系于桩上。东西两埽及其中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筑为埽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余管心索之间。俟埽入水之后,其余管心索如前薶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埽,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

其截河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长十里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之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土牛,小埽梢草杂土,多少厚薄,随宜修叠。及不竹络,安大柱,系龙尾埽,如前两堤法。唯修叠埽台,增用白阑小石,并埽上及前洊修埽堤一,长百余步,直抵龙口。稍北,栏头三埽并行,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埽,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并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黄陵南岸,长九里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益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急。难以下埽。置埽行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随堕。鲁乃精思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縆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縆,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石垂之水中。又以竹縆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縆或石垂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栀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栀。复以木搘柱,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捶鼓为号,敢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稍,杂以土草等物。随以填垛。继之以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船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埽置桩,系缆四埽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工之大,倍他堤。距北岸才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沆峻若自天降,探浅叵测。于是先卷下大埽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埽基,陷裂欹倾,俄远故所。众议沸腾,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巳。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史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过复通。

又于堤前通卷栏头埽各一边,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管心大索系前埽,陲后阑头埽之后,后埽管心大索亦系小埽,石垂前栏头埽之前,后先羁縻,以锢其势。又于所交索上,及两埽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

埽堤之后。自南岸复修一堤,抵巳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船堤四边成堤,用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薶前埽之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寸余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埽,使夏秋潦水、冬春凌簿,不得肆力于岸。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长二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尺,水面至泽复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仍治南岸护堤埽一,通长一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头埽三道,通长九十五步,修筑北岸隈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

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至砀山县,增培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归德府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余里,修完缺口一百七十处,高广不等,积修计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

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榆柳杂稍六十六万六千,带稍连根株者三千六百,藁桔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三十三万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千,小石二千般,绳索小大不等五万七千,所沉大船百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计者十有五万,石垂石三千块,铁钻万四千二百有奇,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余若木龙、蚕椽木、麦秸、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

官吏俸给,军民农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运竹木、沉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绳索等匠佣资,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价,通计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

鲁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性。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盖由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证也。

【版权声明】

《志第十九 河渠一》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二年春正月丙子,诏蠲两都站户和顾和市。己卯,诏江南毋捕天鹅。以忽剌出千户所部屯夫贫乏,免其所输租。上思州叛贼黄胜许攻剽水口思光寨,湖广行省调兵击破之存”。后收入《嵇康集》。,获其党黄法安等,贼遁入上牙六罗。壬午,太阴犯舆鬼。诏凡户隶贵赤者,诸人毋争。甲申,命西平王奥鲁赤今夏居上都。丙戌,太白昼见。安西王傅铁赤、脱铁木而等复请立王相府,帝曰:“去岁阿难答已尝面陈,朕以世祖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汝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丁亥,太阴犯平道。己丑,御史台臣言:“汉人为同寮者,尝为奸人捃摭其罪,由是不敢尽言。请于近侍昔宝赤、速古而赤中,择人用之。”帝曰:“安用此曹?其选汉人识达事体者为之。”以御史中丞秃赤为御史大夫。庚寅,太阴犯钩钤。辛卯,令月赤察而也可及合剌赤所部卫士自运军粮,给其行费。甲午,授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乙未,诏诸王、公主、驸马非奉旨毋罪官吏,赐诸王合班妃钞千二百锭、杂币帛千匹,驸马塔海铁木而钞三千锭。回纥不剌罕献狮、豹、药物,赐钞千三百余锭。

  二月乙亥朔,中书省臣言:“陛下自御极以来,所赐诸王、公主、驸马、勋臣,为数不轻,向之所储,散之殆尽。今继请者尚多,臣等乞甄别贫匮及赴边者赐之,其余宜悉止。”从之。分江浙行省军万人戍湖广。给称海屯田军农具。诏奉使及军官殁而子弟未袭职者,其所佩金银符归于官,违者罪之。辛丑,立中御府,以脱忽伯、唐兀并为中御卿。丙午,禁军将擅易侍卫军、蒙古军,以家奴代役者罪之,仍令其奴别入兵籍,以其主资产之半畀之,军将敢有纵之者,罢其职。括蒙古户渐丁,以充行伍。丁未,太阴犯井。庚戌,诏军卒擅更代及逃归者死。给秃秃合所部屯田农器。丙辰,诏江南道士贸易、田者,输田、商税。庚申,命札剌而忽都虎所部户居于奉圣、云州者,与民均供徭役。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丙寅,以大都留守司达鲁花赤段贞为中书平章政事。遣使代祀岳渎。赐安西王米三千石,以赈饥民。

  三月壬申,以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为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罢太原、平阳路酿进蒲萄酒,其蒲萄园民恃为业者,皆还之。诸王出伯言所部探马赤军懦弱者三千余人,乞代以强壮,从之,仍命出伯非奉旨毋擅征发。以怯鲁剌驻夏民饥,户给粮六月。郡王庆童有疾,以其子也里不花代之。赐八撒、火而忽答孙、秃剌三人钞各千锭。治书侍御史万僧受赃,命御史台与宣政院使答失蛮杂治之。癸酉,增驻夏军为四万人。忻都言晋王甘麻剌,朵兒带言月兒鲁,皆有异图,诏枢密院鞫之,无验。帝命言晋王者死,言月兒鲁者谪从军自效。诏云南行台检劾亦乞不薛宣慰司案牍。甲戌,遣诸王亦只里、八不沙、亦怜真、也里悭、甕吉剌带并驻夏于晋王怯鲁剌之地。丙子,车驾幸上都。丁丑,以完颜邦义、纳速丁、刘季安妄议朝政,杖之,徒二年,籍其家财之半。甲申,次大口。乙酉,太阴犯钩钤。辛卯,赐辽阳行省粮三万石。壬辰,诏驸马亦都护括流散畏吾而户。癸巳,湖广行省以叛贼黄胜许党鲁万丑、王献于京师。赐诸王铁木兒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千锭,以旌其战功。以合伯及塔塔剌所部民饥,赈米各千石。

  夏四月己亥朔,命撒的迷失招集其祖忙兀台所部流散人户。赐诸王八卜沙钞四万锭,也真所部六万锭。平阳之绛州、台州路之黄岩州饥,杭州火,并赈之。

  五月戊辰朔,免两都徭役。辛未,安西王遣使来告贫乏,帝语之曰:“世祖以分赉之难,尝有圣训,阿难答亦知之矣。若言贫乏,岂独汝耶?去岁赐钞二十万锭,又给以粮,今与,则诸王以为不均;不与,则汝言人多饥死。其给粮万石,择贫者赈之。”甲戌,诏民间马牛羊,百取其一,羊不满百者亦取之,惟色目人及数乃取。丁丑,太阴犯平道。庚辰,土蕃叛,杀掠阶州军民,遣脱脱会诸王铁木而不花、只列等合兵讨之。甲申,命也真、薛阇罕驻夏于合亦而之地。禁诸王、公主、驸马招户。己丑,诏诸徒役者,限一年释之,毋杖。庚寅,罢四川马湖进独本葱。诏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与民均纳供需。丁酉,命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安南国遣人招诱叛贼黄胜许。也黑迷失进紫檀,赐钞四千锭。是月,野蚕成茧。河中府之猗氏雹;太原之平晋,献州之交河、乐寿,莫州之莫亭、任丘,及湖南醴陵州皆水;济宁之济州螟。六月己亥,给出伯军马七千二百余匹。诏晋王所部衣粮,粮以岁给,衣则三年赐之。给瓜州、沙州站户牛种田具。御史台臣言:“官吏受赂,初既辞伏,继以审核,而有司徇情致令异辞者,乞加等论罪。”从之。乙巳,太白犯天关。以调兵妨农,免广西容州等处田租一年。丙午,叛贼黄胜许遁入交趾。甲寅,降官吏受赃条格,凡十有三等。丁巳,太白犯填星。癸亥,太阴犯井。丙寅,诏行省、行台,凡硃清有所陈列,毋辄止之。赐西平王奥鲁赤银二百五十两、钞六千锭,所部六万锭,诸王亦怜真所部二十万锭,兀鲁思驻冬军三万锭。是月,大都、真定、保定、太平、常州、镇江、绍兴、建康、澧州、岳州、庐州、汝宁、龙阳州、汉阳、济宁、东平、大名、滑州、德州蝗,大同、隆兴、顺德、太原雹。海南民饥,发粟赈之。

  秋七月庚午,肇州万户府立屯田,给以农具、种、食。辛未,以钞十一万八千锭给西蕃诸驿。甘、肃两州驿户饥,给粮有差。赐诸王完泽印。癸酉,诏茶盐转运司、印钞提举司、运粮漕运司官,仍旧以三年为代;云南、福建官吏满任者,给驿以归。壬午,填星犯井,太白犯舆鬼。括伯颜、阿术、阿里海牙等所据江南田及权豪匿隐者,令输租。河泊官岁入五百锭者敕授。增江西、河南省参政一员,以硃清、张瑄为之。授特进上柱国高丽王世子王謜为仪同三司、领都佥议司事。乙酉,遣云南省逃军戍亦乞不薛,命湖广、江西两省择驻夏军牧地。丙戌,遣岳乐也奴等使马八兒国。己丑,命行台监察御史钩校随省理问所案牍,以虎贲三百人戍应昌。诸提调钱正官,其部凡有逋欠者,勿迁叙。广西贼陈飞、雷通、蓝青、谢发寇昭、梧、藤、容等州,湖广左丞八都马辛击平之。辛巳,赐贵由赤戍军钞三万九千余锭。是月,平阳、大名,归德、真定蝗,彰德、真定、曹州、滨州水,怀孟、大名、河间旱,太原、怀孟雹。福建、广西两江道饥,赈粟有差。

  八月丁酉朔,禁舶商毋以金银过海,诸使海外国者不得为商。庚子,太阴犯亢,太白犯轩辕。壬寅,命江浙行省以船五十艘、水工千三百人,沿海巡禁私盐。癸卯,太阴犯天江。乙巳,诏诸人告捕盗贼者,强盗一名赏钞五十贯,窃盗半之,应捕者又半之,皆征诸犯人,无可征者官给。乙卯,太阴犯天街,太白犯上将。给诸王亦怜真军粮三月。是月,德州、彰德、太原蝗,咸宁县,金、复州,隆兴路陨霜杀禾,宁海州大雨,大名路水。九月戊辰,太白犯左执法。辛未,圣诞节,帝驻跸安同泊,受诸王百官贺。壬申,太阴掩南斗。甲戌,增盐价钞一引为六十五贯,盐户造盐钱为十贯,独广西如故。征浙东、福建、湖广夏税。罢民间盐铁炉灶。给襄阳府合剌鲁军未赐田者粮两月。罢淮西诸巡禁打捕人员。丁丑,太阴犯垒壁阵。戊寅,元江贼舍资杀掠边境,梁王命怯薛丹等讨降之。甲申,云南省臣也先不花征乞蓝,拔瓦农、开阳两寨,其党答剌率诸蛮来降,乞蓝悉平,以其地为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己丑,太阴犯轩辕。辛卯,诸王出伯言汪总帅等部军贫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驻冬,余悉遣还,至明年四月赴军。甲午,令广海、左右两江戍军,以二年三年更戍;海都兀鲁思不花部给出伯所部军米万石。是月,常德之沅江县水,免其田租。河间之莫州、献州旱。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冬十月丁酉,有事于太庙。壬寅,发米十万石赈粜京师,以宣德、奉圣、怀来、缙山等处牧宿卫马。甲辰,修大都城。壬子,车驾至自上都。职官坐赃,经断再犯者,加本罪三等。赣州贼刘六十攻掠吉州,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讨平之。是月,广备屯及宁海之文登水。

  十一月丁卯,以蛮洞将领彭安国父子讨田知州有功,赐安国金符,子为蛮夷官。答马剌一本王遣其子进象十六。戊辰,以广西戍军悉隶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己巳,兀都带等进所译《太宗》、《宪宗》、《世祖实录》,帝曰:“忽都鲁迷失非昭睿顺圣太后所生,何为亦曰公主?顺圣太后崩时,裕宗已还自军中,所计月日先后差错。又别马里思丹砲手亦思马因、泉府司,皆小事,何足书耶?”辛未,徙江浙行省拔都军万人戍潭州,潭州以南军移戍郴州。以洪泽、芍陂屯田军万人修大都城。遣枢密院官整饬江南诸镇戍军,凡将校勤怠者,列实以闻。增海运明年粮为六十万石。丁丑,太阴犯月星,又犯天街。庚辰,太阴犯井。丁亥,太阴犯上相。乙酉,枢密院臣言:“江南近边州县,宜择险要之地,合群戍为一屯,卒有警急,易于征发。”诏行省图地形、核军实以闻。戊子,太阴犯平道。增大都巡防汉军。壬辰,太阴犯天江。缅王遣其子僧伽巴叔撒邦巴来贡方物。罢云南柏兴府入德昌路,赐太常礼乐户钞五千余锭。是月,象食屯水,免其田租。

  十二月戊戌,立彻里军民总管府。云南行省臣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胡念已降,小彻里复占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遣其弟胡伦乞别置一司,择通习蛮夷情状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诏复立蒙样刚等甸军民官。癸卯,定诸王朝会赐与:太祖位,金千两、银七万五千两;世祖位,金各五百两、银二万五千两;余各有差。丁未,太阴犯井。诏诸行省征补逃亡军。复司天台观星户。乙卯,太阴犯进贤。癸亥,释在京囚百人;增置侍御史二员;赐金齿、罗斛来朝人衣。是岁,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阳、淮安水,金、复州风损禾,太原、开元、河南、芍陂旱,蠲其田租。是岁,断大辟二十四人。

  大德元年春正月庚午,增诸王要木忽而、兀鲁而不花岁赐各钞千锭。辛未,诸王亦怜真来朝,薨于道,赐币帛五百匹。乙亥,给月兒鲁匠者田,人百亩。乙酉,以边地乏刍,给出伯征行马粟四月。丙戌,以钞十二万锭、盐引三万给甘肃行省。昔宝赤等为叛寇所掠,仰食于官,赐以农具牛种,俾耕种自给。己丑,以药木忽而等所部贫乏,摘和林汉军置屯田于五条河,以岁入之租资之。辛卯,以张斯立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诸王阿只吉驻太原,河东之民困于供亿,诏诘问之,仍岁给钞三万锭、粮万石。给晋王所部屯田农器千具。建五福太乙神坛畤。汴梁、归德水,木邻等九站饥,以米六百余石赈之。给可温种田户耕牛。

  二月甲午朔,赐晋王甘麻剌钞七万锭,安西王阿难答三万锭。丙申,蒙阳甸酋长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来献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驿传,诏即其地立通西军民府,秩正四品。戊戌,升全州为全宁府。庚子,诏东部诸王分地蒙古戍军,死者补之,不胜役者易之。癸卯,徙扬州万户邓新军屯蕲、黄,以阇里台所隶新附高丽、女直、汉军居沈州。甲申,诸军民相讼者,命军民官同听之。丁未,省打捕鹰房府入东京路。戊午,罗罗斯酋长来朝。己未,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平章政事高兴言泉州与琉求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减福建提举司岁织段三千匹,其所织者加文绣,增其岁输衲服二百,其车渠带工别立提举司掌之。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王,且诏之曰:“我国家自祖宗肇造以来,万邦黎献,莫不畏威怀德。向先朝临御之日,尔国使人禀命入觐,诏允其请。尔乃遽食前言,是以我帅阃之臣加兵于彼。比者尔遣子信合八的奉表来朝,宜示含弘,特加恩渥,今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国王,赐之银印;子信合八的为缅国世子,锡以虎符。仍戒饬云南等处边将,毋擅兴兵甲。尔国官民,各宜安业。”又赐缅王弟撒邦巴一珠虎符,酋领阿散三珠虎符,从者金符及金币,遣之。以新附军三千屯田漳州。庚申,升宁都、会昌县为州,并隶赣州路;宁阳镇为县,隶济宁路;隩州巡检司为河曲县,隶保德州。安丰路设录事司。以行徽政院副使王庆端为中书右丞。诏改元赦天下。免上都、大都、隆兴差税三年,给也只所部六千户粮三月。

  三月戊辰,荧惑犯井。己巳,完泽等奏定铨调选法。庚午,以陕西行省平章也先铁木而为中书平章政事,中书省左丞梁暗都剌为中书省右丞。癸酉,太阴掩轩辕大星。畋于柳林。免武当山新附军徭赋。甲戌,西蕃寇阶州,陕西行省平章脱列伯以兵进讨,其党悉平,留军五百人戍之。诏各省合并镇守军,福建所置者合为五十三所,江浙所置者合为二百二十七所。丙子,车驾幸上都。丁丑,封诸王铁木而不花为镇西武靖王,赐驼纽印。以江西省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左丞。庚辰,札鲁忽赤脱而速受赂,为其奴所告,毒杀其奴,坐弃市。乙酉,遣阿里以钞八万锭籴粮和林。丁亥,禁正月至七月捕猎,大都八百里内亦如之。庚寅,立江淮等处财赋总管府及提举司。赐诸王岳木忽而及兀鲁思不花金各百两,兀鲁思不花母阿不察等金五百两,银钞有差。赐称海匠户市农具钞二万二千九百余锭,及牙忽都所部贫户万锭,别吉韂匠万九百余锭。五台山佛寺成,皇太后将亲往祈祝,监察御史李元礼上封事止之。归德、徐、邳、汴梁诸县水,免其田租。道州旱,辽阳饥,并发粟赈之。岳木忽而及兀鲁思不花所部民饥,以乳牛牡马济之。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丙申,中书省、御史台臣言:“阿老瓦丁及崔彧条陈台宪诸事,臣等议,乞依旧例。御史台不立选,其用人则于常调官选之,惟监察御史首领官,令御史台自选。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阙,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又合剌赤、阿速各举监察御史非便,亦宜止于常选择人。各省文案,行台差官检核。宿卫近侍,奉特旨令台宪擢用者,必须明奏,然后任之。行台御史秩满而有效绩者,或迁内台,或呈中书省迁调,廉访司亦如之;其不称职者,省、台择人代之。未历有司者,授以牧民之职;经省、台同选者,听御史台自调。中书省或用台察之人,亦宜与御史台同议,各官府宪司官,毋得辄入体察。今拟除转运盐使司外,其余官府悉依旧例。”制曰:“可。”壬寅,赐兀鲁思不花圆符。赐暹国、罗斛来朝者衣服有差。赐牙忽都部钞万锭,给岳木忽而所部和林屯田种,以米二千石赈应昌府。

  五月丙寅,河决汴梁,发民三万余人塞之。戊辰,安南国遣使来朝。追收诸位下为商者制书、驿券。命回回人在内郡输商税。给钞千锭建临洮佛寺。诏强盗奸伤事主者,首从悉诛;不伤事主,止诛为首者,从者剌配,再犯亦诛。给葛蛮安抚司驿券一。辛未,遂宁州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给复三岁。癸酉,太白犯鬼积尸气。乙亥,太阴犯房。丁丑,禁民间捕鬻鹰鹞。庚寅,平伐酋领内附,乞隶于亦乞不薛,从之。各路平准行用库,旧制选部民富有力者为副,命自今以常调官为之,隶行省者从行省署用。上思州叛贼黄胜许遣其子志宝来降。漳河溢,损民禾稼。饶州鄱阳、乐平及隆兴路水。亦乞列等二站饥,赈米一百五十石。六月甲午,诸王也里干遣使乘驿祀五岳、四渎,命追其驿券,仍切责之。以湖广行省参政崔良知廉贫,特赐盐课钞千锭。给和林军需钞十万锭。乙未,太白昼见。戊戌,平伐九寨来降,立长官司。己酉,令各部宿卫士输上都、隆兴粮各万五千石于北地。甲寅,罢亦奚不薛岁贡马及氈衣。丙辰,监察御史斡罗失剌言:“中丞崔彧兄在先朝尝有罪,还其所籍家产非宜。又买僧寺水碾违制。”帝以其妄言,笞之。诏僧道犯奸盗重罪者,听有司鞫问。赐诸王也里干等从者钞二万锭,朵思麻一十三站贫民五千余锭。是月,平滦路虫食桑,归德徐、邳州蝗,太原风、雹,河间、大名路旱,和州历阳县江涨,漂没庐舍万八千五百余家。以粮四千余石赈广平路饥民,万五千石赈江西被水之家,二百九十余石赈铁里干等四站饥户。  秋七月庚午,太阴犯房。辛未,赐诸王脱脱、孛罗赤、沙秃而钞二千锭,所部八万四千余锭,撒都失里千锭,所部二万余锭。罢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癸未,增晋王所部屯田户。甲申,增中御府官一员。赐马八兒国塔喜二珠虎符。诏出使招谕者授以招谕使、副;诸取药物者,授以会同馆使、副,但降旨差遣,不给制命。丙戌,以八兒思秃仓粮隶上都留守司,招籍宋两江镇守军。丁亥,免上都酒课三年。赐诸王不颜铁木而及其弟伯真孛罗钞四千锭,所部八万四千八百余锭,仍给粮一年。宁海州饥,以米九千四百余石赈之。河决杞县蒲口。郴州路、耒阳州、衡州之酃县大水山崩,溺死三百余人。怀州武陟县旱。

  八月庚子,诏合伯留军五千屯守,令孛来统其余众以归。丁未,命诸王阿只吉自今出猎,悉自供具,毋伤民力。丁巳,妖星出奎。扬州、淮安、宁海州旱,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池州、南康、宁国、太平水。九月辛酉朔,妖星复犯奎。壬戌,八番、顺元等处初隶湖广,后改隶云南,云南戍兵不至,其屯驻旧军逃亡者众,仍命湖广行省遣军代之。甲子,八百媳妇叛,寇彻里,遣也先不花将兵讨之。丙寅,诏恤诸郡水旱疾疫之家,罢括两淮民田。汰诸王来大都者及宿卫士冗员。丁卯,命平章伯颜专领给赐孤老衣粮。壬午,车驾还大都。己丑,增海漕为六十五万石。罢南丹州安抚司,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诏边远官已尝优升品级而托他事不起者,夺其所升官。平珠、六洞蛮及十部洞蛮皆来降,命以蛮夷官授之。给卫士牧马外郡者粮,令毋仰食于民。以札鲁忽赤所追赃物输中书省。卫辉路旱、疫,澧州、常德、饶州、临江等路,温之平阳、瑞安二州大水,镇江之丹阳、金坛旱,并以粮给之。  冬十月甲午,诏诸迁转官注阙二年。丁酉,有事于太庙。辛丑,减上都商税岁额为三千锭。温州陈空崖等以妖言伏诛。癸丑,免陕西盐户差税,罢其所给米。乙卯,瓜哇遣失剌班直木达奉表来降。戊午,太白经天。增吏部尚书一员。以朵甘思十九站贫乏,赐马牛羊有差。庐州路无为州江潮泛溢,漂没庐舍。历阳、合肥、梁县及安丰之蒙城、霍丘自春及秋不雨,扬州、淮安路饥,韶州、南雄、建德、温州皆大水,并赈之。

  十一月壬戌,禁权豪、僧、道及各位下擅据矿炭山场。罢顺德、彰德、广平等路五提举司,立都提举司二,升正四品,设官四员,直隶中书户部。卫辉路提举司隶广平彰德都提举司,真定铁冶隶顺德都提举司。罢保定紫荆关铁治提举司,还其户八百为民。癸亥,诏自今田猎始自九月。高丽王王昛告老,乞以爵与其子謜。福建行省遣人觇琉求国,俘其傍近百人以归。戊辰,增太庙牲用马。庚午,籍唐兀军入枢密院。辛未,曹州禹城进嘉禾,一茎九穗。丁丑,诏以高丽王世子謜为开府仪同三司、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驸马、上柱国、高丽国王,仍加授王昛为推忠宣力定远保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驸马、上柱国、逸寿王。增乌撒乌蒙等处宣慰使一员,以孛罗欢为之。赐诸王兀鲁德不花金千两、银万五千两、钞万锭。徙大同路军储所于红城。以河南行省经用不足,命江浙行省运米二十万石给之。总帅汪惟和以所部军屯田沙州、瓜州,给中统钞二万三千二百余锭置种、牛、田具。大都路总管沙的坐赃当罢,帝以故臣子,特减其罪,俾仍旧职。崔彧言不可复任,帝曰:“卿等与中书省臣戒之,若后复然,则置尔死地矣。”戊子,太白经天。增晋王内史一员,尚乘寺卿一员。赐药木忽而金一千二百五十两、银一万五千两、钞一万二千锭。常德路大水,常州路及宜兴州旱,并赈之。  十二月癸巳,令也速带而、药乐罕将兵出征。丙申,徙襄赐屯田合剌鲁军于南阳,户受田百五十亩,给种、牛、田具。戊戌,中书省臣同河南平章孛罗欢等言:“世祖抚定江南,沿江上下置戍兵三十一翼,今无一二,惧有不虞。外郡戍卒封桩钱,军官迁延不以时取,而以己钱贷之,征其倍息。逃亡者各处镇守官及万户府并遣人追捕,皆非所宜。又富户规避差税冒为僧道,且僧道作商贾有妻子与编氓无异,请汰为民。宋时为僧道者,必先输钱县官,始给度牒,今不定制,侥幸必多。无为矾课,初岁入为钞止一百六锭,续增至二千四百锭,大率敛富民、刻吏俸、停灶户工本以足之,亦宜减其数。”帝曰:“矾课遣人核实,汰僧道之制,卿等议拟以闻。军政与枢密院议之。”诸王也只里部忽剌带于济南商河县侵扰居民,蹂践禾稼,帝命诘之,走归其部。帝曰:“彼宗戚也,有是理耶?其令也只里罪之。”禁诸王、驸马并权豪毋夺民田,其献田者有刑。复立芍陂、洪泽屯田。壬寅,朝洞蛮内附,立长官司二,命杨汉英领之。甲辰,太白经天,又犯东咸。丙午,太阴犯轩辕。丁未,旌表烈妇漳州招讨司知事阚文兴妻王氏。戊申,增给云南廉访司驿券十二。甲寅,太阴犯心。乙卯,免上都至大都并宣德等十三站户和顾和买。赐诸王忽剌出钞千锭,所部四万四千五百余锭;诸王阿术、速哥铁木而所部二万八千九百余锭。闰十二月壬戌,太阴犯垒壁阵。命也速带而等出征;诏诸军户卖田者,由所隶官给文券。甲子,福建平章高兴言:“漳州漳浦县大梁山产水晶,乞割民百户采之。”帝曰:“不劳民则可,劳民勿取。”壬申,徙乃颜民户于内地。定燕秃忽思所隶户差税,以三分之一输官。赐忽剌出所部钞万锭。癸酉至丙子,太白犯建星。己卯,赐不思塔伯千户等钞约九万锭。淮东饥,遣参议中书省事于章发廪赈之,弛湖泊之禁,仍听正月捕猎。平伐等蛮未附,播州宣抚使杨汉英请以己力讨之,命湖广省答剌罕从宜收抚。瓜州屯田军万人贫乏,命减一千,以张万户所领兵补之。甲申,增两淮屯田军为二万人。赐诸王阿牙赤钞千锭,所部一万一千余锭,药乐罕等所部七万锭,暗都剌火者所部四万余锭。般阳路饥疫,给粮两月。是岁,济南及金、复州水、旱,大都之檀州、顺州,辽阳、沈阳、广宁水,顺德、河间、大名、平阳旱。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断大辟百七十五人。

  二年春正月壬辰,诏以水旱减郡县田租十分之三,伤甚者尽免之,老病单弱者差税并免三年。禁诸王、公主、驸马受诸人呈献公私田地及擅招户者。丙申,遣使阅诸省兵。丁酉,置汀州屯田。辛丑,御史台臣言:“诸转运司案牍,例以岁终检覆。金谷事繁,稽照难尽,奸伪无从知之。其未终者,宜听宪司于明年检覆。”从之。乙巳,以粮十万石赈北边内附贫民。己酉,建康、龙兴、临江、宁国、太平、广德、饶池等处水,发临江路粮三万石以赈,仍弛泽梁之禁,听民渔采。遣所俘琉求人归谕其国,使之效顺。并土蕃、碉门安抚司、运司,改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以翰林王恽、阎复、王构、赵与票、王之纲、杨文郁、王德渊,集贤王颙、宋渤、卢挚、耶律有尚、李泰、郝采、杨麟,皆耆德旧臣,清贫守职,特赐钞二千一百余锭。给西平王奥鲁赤部民粮三月,晋王秫米五百石,所部钞十二万锭,戍和林高丽、女直、汉军三万锭。

  二月戊午朔,诏枢密院合并贫难军户。辛酉,岁星、荧惑、太白聚危,荧惑犯岁星。壬戌,徙重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立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于福建。乙丑,立浙西都水庸田司,专主水利。以中书右丞、徽政院副使张九思为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丁卯,改泉州为泉宁府。己巳,畋于漷州。辛未,太阴犯左执法。并江西省元分置军为六十四所。丙子,太阴犯心。帝谕中书省臣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右丞相完泽言:“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自今敢以节用为请。”帝嘉纳焉。罢中外土木之役。癸未,诏诸王、驸马毋擅祀岳镇海渎;申禁诸路军及豪右人等,毋纵畜牧损农。乙酉,车驾幸上都。罢建康金银铜冶转运司,还淘金户于元籍,岁办金悉责有司。诏廉访司作成人材,以备选举。禁诸王从者假控鹤佩带扰民。诏诸郡凡民播种怠惰及有司劝课不至者,命各道廉访司治之。减行省平章为二员。丙子,以梁德珪为中书平章政事,杨炎龙为中书右丞。赐瓜忽而所部钞三十万锭,近侍伯颜铁木而等三万锭,也先铁木而等市马价三万四千四百余锭,镇南王脱欢六万锭。浙西嘉兴、江阴,江东建康溧阳、池州水、旱,并赈恤之。湖广省汉阳、汉川水,免其田租。甘肃省沙州鼠伤禾稼,大都檀州雨雹,归德等处蝗。

  三月丁亥朔,罢大名路故河堤堰岁入隆福宫租钞七百五十锭。申禁官吏受赂诣诸司首者,不得辄受。戊子,诏僧人犯奸盗诈伪,听有司专决,轻者与僧官约断,约不至者罪之。庚寅,命各万户出征者,其印令副贰掌之,不得付其子弟,违法行事。以两淮闲田给蒙古军。壬子,御史台臣言:“道州路达鲁花赤阿林不花、总管周克敬虚申麦熟,不赈饥民,虽经赦宥,宜降职一等。”从之。壬子,诏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夏四月戊午,遣征不剌坛军还本部。庚申,以也速带而擅调甘州戍军,遣伯颜等笞之。赐大都守门合赤剌等钞九万锭,织工四万四千锭。发庆元粮五万石,减其直以赈饥民。江南、山东、江浙、两淮、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

  五月辛卯,罢海南黎兵万户府及黎蛮屯田万户府,以其事入琼州路军民安抚司。罢荨麻林酒税羡余。壬辰,以中书右丞何荣祖为平章政事,与中书省事,湖广左丞八都马辛为中书右丞。淮西诸郡饥,漕江西米二十万石以备赈贷。命中书省遣使监云南、四川、海北海南、广西两江、广东、福建等处六品以下选。戊戌,太阴犯心。壬寅,平滦路旱,发米五百石,减其直赈之。己酉,诸王念不列妃扎忽真诈增所部贫户,冒支钞一万六百余锭,遣扎鲁忽赤同王府官追之。卫辉、顺德旱,大风损麦,免其田租一年。诏总帅汪惟正所辖二十四城,有安西王、诸王等并朵思麻来寓者,与编户均当赋役。耽罗国以方物来贡。抚州之崇仁星陨为石。复致用院。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忽剌出、耶律希周、纳邻合剌并为宣慰使都元帅,佩虎符。给两都八剌合赤钞各三万锭。六月庚申,御史台臣言:“江南宋时行两税法,自阿里海牙改为门摊,增课钱至五万锭。今宣慰张国纪请复科夏税,与门摊并征,以图升进,湖、湘重罹其害。”帝命中书趣罢之。禁权豪、斡脱括大都漕河舟楫。西台侍御史脱欢以受赂不法罢。禁诸王擅行令旨,其越例开读者,并所遣使拘执以闻。壬戌,太阴犯角。诏陕西诸色户与民均当徭役,申严陕西运司私盐之禁。置奉宸库。赐诸王岳木忽而金一千二百五十两,兀鲁思不花并其母一千两,银、钞有差。山东、河南、燕南、山北五十处蝗,山北辽东道大宁路金源县蝗。

  秋七月癸巳,太阴犯心。汴梁等处大雨,河决坏堤防,漂没归德数县禾稼、庐舍,免其田租一年。遣尚书那怀、御史刘赓等塞之,自蒲口首事,凡筑九十六所。壬寅,诏诸王、驸马及诸近侍,自今奏事不经中书,辄传旨付外者,罪之。高丽王王謜擅命妄杀,诏遣中书右丞杨炎龙、佥枢密院事洪君祥召其入侍,以其父昛仍统国政。赐诸王亦怜真等金、银、钞有差。江西、江浙水,赈饥民二万四千九百有奇。

  八月壬戌,太阴犯箕。癸未,给四川出征蒙古军马万匹。九月己丑,圣诞节,驻跸阻妫之地,受诸王百官贺。交趾、瓜哇、金齿国各贡方物。给和林更戍军牛、车。丙申,车驾还大都。辛丑,太阴犯五车南星。命广海、左右江戍军依旧制以二年或三年更代。癸卯,太阴犯五诸侯。枢密副使塔剌忽带犯赃罪,命御史台鞫之。己酉,太阴犯左执法。庚戌,吉、赣立屯田;减中外冗员。  冬十月甲寅朔,增海漕米为七十万石。壬戌,太白犯牵牛。置蒙古都万户府于凤翔,立平珠、六洞蛮夷长官司二,设土官四十四员。戊寅,太阴犯角距星。令御史台检劾枢密院案牍。赐诸王岳木忽而、兀鲁忽不花所部粮五万石;控鹤七百人,赐钞五百锭。

  十一月庚寅,安南贡方物。丙申,知枢密院那怀言:“常例文移,乞令副枢以下署行。”从之。罢云南行御史台,置肃政廉访司。己亥,太阴犯舆鬼。辛丑,辰星犯牵牛。罢徐、邳炉冶所进息钱。壬寅,太阴犯右执法。以中书右丞王庆端为平章政事。赐和林军校币六千匹,衣帽等物有差。

  十二月戊午,太白经天。己未,填星犯舆鬼。乙丑,太白犯岁星,太阴犯荧惑。括诸路马,除牝孕携驹者,齿三岁以上并拘之。赐朵而朵海所部钞八十五万锭。庚午,镇星入舆鬼,太阴犯上将。辛未,增置各路推官,专掌刑狱,上路二员,下路一员。诏诸逃军复业者免役三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答剌罕升左丞相。甲戌,彗出子孙星下。己卯,太阴犯南斗。辛巳,命廉访司岁举所部廉干者各二人。诏和市价直随给其主,违者罪之。定诸税钱三十取一,岁额之上勿增。扬州、淮安两路旱、蝗,以粮十万石赈之。给阵亡军妻子衣粮。免内郡赋税。诸王小薛所部三百余户散处凤翔,以潞州田二千八百顷赐之。释在京囚二百一十九人。

版权声明: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金史

志第十九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侍立位。引臣僚左右入,至丹墀,小起居毕,宰执上殿,其余臣僚分班出。阁门使奏使者入见榜子。,

志第二十-金史

志第二十 乐上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

志第十九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侍立位。引臣僚左右入,至丹墀,小起居毕,宰执上殿,其余臣僚分班出。阁门使奏使者入见榜子。先引宋使、副,出笏,捧书左入,至丹墀北向立。阁使左下接书,捧书者单跪授书,拜,起立。阁使左上露阶,右入栏内奏:“封全。”转读毕,引使、副左上露阶,齐揖入栏内,揖使副鞠躬,使少前拜跪,附奏毕,拜起,复位立。待宣问宋皇帝时并鞠躬,受敕旨,再揖鞠躬,使少前拜跪,奏毕,起复位,齐退却,引使、副左下,至丹墀北向立。礼物右入左出,尽,揖使、副傍折通班,再引至丹墀,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揖使副鞠躬,使出班谢面天颜,复位,舞蹈,五拜。再揖副使鞠躬,使出班谢远差接伴、兼赐汤药诸物等,复位,舞蹈,五拜。各祗候,引右出,赐衣。次引宋人从入,通名已下再拜不出班,又再拜,各祗候,亦引右出。次引高丽使左入,至丹墀北向略立,引使左上露阶,立定。揖横使鞠躬,正使少前拜跪,附奏毕,拜起,复位立,阁使宣问高丽王时并鞠躬,受敕旨毕,再揖横使鞠躬,正使少前拜跪,奏毕,拜起,复位,齐退却,引左下,至丹墀,面殿立定。礼物右入左出,尽,揖使傍折通班,毕,引至丹墀,通一十七拜,各祗候,平立,引左阶立。次引夏使见如上仪,引右阶立。次再引宋使副左入,至丹墀,谢恩,舞蹈,五拜,各祗候,平立。次引高丽、夏使并至丹墀。三使并鞠躬,有敕赐酒食,舞蹈,五拜,各祗候,引右出。次引宰执下殿,礼毕。  ○曲宴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到侍立位。引臣僚并使客左入,傍折通班,至丹墀舞蹈,五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出班谢宴,舞蹈,五拜,各上殿祗候。分引预宴官上殿,其余臣僚右出。次引宋使从人入,至丹墀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有敕赐酒食,又再拜,引左廊立。次引高丽、夏从人入,分引左右廊立。果床入,进酒。皇帝举酒时,上下侍立官并再拜,接盏,毕,候进酒官到位,当坐者再拜,坐,即行臣使酒。传宣,立饮毕,再拜,坐。次从人再拜,坐。至四盏,饼茶入,致语。闻鼓笛时,揖臣使并人从立,口号绝,坐宴并侍立官并再拜,坐,次从人再拜,坐。食入,五盏,歇宴。教坊谢恩毕,揖臣使起,果床出。皇帝起入阁,臣使下殿归幕次。赐花,人从随出戴花毕,先引人从入,左右廊立,次引臣使入,左右上殿位立。皇帝出阁坐,果床入,坐立并再拜,坐,次从人再拜,坐。九盏,将曲终,揖从人至位再拜,引出。闻曲时,揖臣使起,再拜,下殿。果床出。至丹墀谢宴,舞蹈,五拜。分引出。  ○朝辞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至侍立位。引臣僚合班入,至丹墀小起居,引宰执上殿,其馀臣僚分班出。阁门使奏辞榜子。先引夏使左入,傍折通班毕,至丹墀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揖使副鞠躬,使出班,恋阙致词,复位,又再拜,唱:“各好去。”引右出。次引高丽使,如上仪,亦引右出。次引宋使副左入,傍折通班毕,至丹墀,依上通六拜,各祗候,平立。阁使赐衣马,鞠躬,闻敕,再拜。赐衣马毕,平身,搢笏,单跪,受别录物过尽,出笏,拜起,谢恩,舞蹈,五拜。有敕赐酒食,舞蹈,五拜。引使副左上露阶,齐揖入栏内,揖鞠躬,大使少前拜跪受书,起复位。揖使副齐鞠躬,受传达毕,齐退,引左下至丹墀,鞠躬,喝:“各好去。”引右出。次引宰执下殿,礼毕。熙宗时,夏使入见,改为大起居。定制以宋使列于三品班,高丽、夏列于五品班。皇统二年六月,定臣使辞见,臣僚服色拜数止从常朝起居,三国使班品如旧。俟殿前班及臣僚小起居毕,宰执升殿,余臣分班毕,乃令行入见及朝辞之礼。凡入见则宋使先,礼毕夏使入,礼毕而高丽使入。其朝辞则夏使先,礼毕而高丽使入,礼毕而宋使入。夏、高丽朝辞之赐,则遣使就赐于会同馆。惟宋使之赐则庭授。旧高丽使至阙皆有私进礼,大定五年,上以宋、夏使皆无此礼,而小国独有之,不可。遂命罢之。六年,诏外国使初见、朝辞则于左掖门出入,朝贺,赐宴则由应天门东偏门出入。  大定二十九年三月,章宗以在谅暗,免宋使朝辞,太常寺言:“若不面授书及传达语言,恐后别有违失。”遂令宋使先辞灵幄,然后诣仁政殿朝辞,授书。时右丞相襄言:“伏见熙宗圣诞七月七日,以景宣忌辰避之,更为翌日,复用正月十七日受外国贺。今圣诞节若依期,令外方人使过界,恐为雨潦所滞,设能到阙,或值阴雨亦难行礼,乞以正月十一日或三月十五日为圣节,定宋人过界之期。”平章政事张汝霖、参知政事刘玮等言:“帝王当示信,以雨潦路阻辄改之,或恐失信。且宋帝生日亦五月也,是时都在会宁,上国遣使赐生日,万里渡越江、河,尚不避霖潦,如期而至。今久与宋好,不可以小阻示以不实。彼若过界,多作程顿亦不至留滞,纵使雨水愆期而入见,犹胜更用他日也。”御史大夫唐括贡、中丞李晏、刑部尚书兼右谏议大夫完颜守贞等亦皆言不可,上初从之,既而竟用襄议,令有司移报,使明知圣诞之实,特改其日以示优待行人之意。承安三年正月,上谕旨有司曰:“此闻宋国花宴,殿上不设肴馔,至其歇时乃备于廊下。今花宴上赐食甚为拘束,若依彼例可乎?且向者人使见辞,殿上亦尝有酒礼,今已移在馆宴矣”。有司奏曰:“曲宴之礼旧矣。彼方,酒一行、食一上必相须成礼。而国朝之例,酒既罢而食始进。至于花宴日,宋使至客省幕次有酒礼,而我使至其幕则有食而无酒,各因其旧,不必相同。古者宴礼设食以示慈惠,今遽更之,恐远人有疑,失朝廷宠待臣子之意。”乃命止如旧。正大元年十月,夏国遣使修好。二年九月,夏国和议定,以兄事金,各用本国年号,定拟使者见辞仪注云。盖夏人自天会议和,臣属于金八十余年,无兵革事。及贞祐之初,小有侵掠,以至构难十年,两国俱敝,至是,始以兄弟之国成和。十月,遣礼部尚书奥敦良弼、大理卿裴满钦甫、侍御史乌古孙弘毅为报成使。三年十月,夏人告哀,遣中大夫完颜履信为吊祭使。夏人以兵事方殷,各停使聘。四年,遣王立之来聘,未复命而夏亡。  ○新定夏使仪注  夏国使、副及参议各一,谓之使。都管三。上节、中节各五、下节二十四,谓之三节人从。报至行省,差接伴使与书表人迓于境。入界,则先具驿程腰宿之次。始至京兆行省,翌日赐宴,至河南行省亦然,谓之来宴。将至京,遣内侍一人以油绢复韬三银盒,贮汤乐二十六品,逆于近境尉氏县赐之。至恩华馆旧名燕宾馆,承安三年更名更衣,由宜照门入,预差馆伴使、副使二员,书表四人,牵拢官三十人以俟。来使三节人从至会同馆,谓之聚?,先以馆伴使名衔付之,而使者亦以其衔呈,然后使、副、都管、上中节人从以次见馆伴使。接伴使初相见之仪亦然。次以馆伴所书表见人使,馆伴所牵拢官与下节人互相参见,毕,乃请馆伴、接伴人,使、副,各公服齐出幕次,对行上?栏子外,馆伴在北,对立。先接伴揖,次来使副与馆伴互展状,揖,各传示,再揖。各就位,请收笏坐,先汤,次酒三盏,置果殽。茶罢,执笏,近前齐起,栏子外馆伴在南,对立。先馆伴揖,次展接伴辞状,相别揖,各传示,再揖,通揖分位。是日,皇帝遣使抚问。天使至馆,转衔如馆伴初见之仪。馆伴与天使、来使副各公服,齐行至位,对立。请来使副升拜褥望阙立,次请天使升拜褥稍前立。来使副鞠躬,天使言:“有敕。”乃再拜鞠躬。天使口宣辞毕,复位。来使再拜,舞蹈,三拜,复位立。来使与天使各展状,相见揖,次馆伴揖。来使令人传示,请馆伴、天使与来使对行上?,各赴椅子立,通揖。谨收笏坐,汤酒殽茶并如前,毕,执笏,近前,齐请起,至拜褥,依前对立。请来使副升褥位,进表谢抚问,再拜,副使平立,使跪奉表,天使近前搢笏受之,出笏复位,来使就拜,退,复对立。来使令人传示馆伴,依例书送天使土物,毕,展天使辞状,相别揖,次馆伴揖,各请分位。是后,每旦暮传示,并牵陇官声喏如仪。到馆之明日,遣使赐酒果,天使初至转衔后,望拜传宣皆如抚问之仪。使副单跪,以酒果过其侧,拜、舞蹈如仪。上?汤酒茶毕,诣拜褥位,跪进谢赐酒果表,赠天使土物皆如抚问使礼,押酒果军亦有土物之赠。乃命阁门副使至馆习仪,初转衔前后皆如馆伴相见之仪。汤茶罢,馆伴阁副传示使副,来日入见,例当习仪。来使副回传示,习仪毕。第二盏后,当面劝习仪承受人酒一盏,先揖,饮酒,再拜退。三盏果茶罢,执笏近前齐起,栏子外南为上,对立。以来日入见,故但揖而不展辞状,分位。乃以入见榜子付阁门持去,以付礼进司。来使副以书送土物于引进使,及交进物军员人等,阁门副及习仪承受人各赠土物。  第三日,入见。其日质明,都管、三节人从皆裹带,馆伴与来使副各公服,齐请赴马台,馆伴牵拢官喝:“排马。”来使牵拢官喝:“牵马。”各上马张盖。都管马上奉书在使前,至中门外,以外为上,对立,先来使牵拢官两声喏,次馆伴牵拢官亦然,齐揖,各传示,再揖,请行。至左掖门外五百步,馆伴与使副乃左右易位而行。揖毕,去门百步去伞下马,出笏,对行。凡后入称贺、曲宴皆同是仪。来使人从持物者不得入门,牵拢官权收之。客省令二人传示,馆伴与来使各令人回传示。至客省幕前,馆伴所书表在上立,齐揖,乃入幕。先馆伴所书表传示,次来使书表传示,依前栏子外立,先揖,当面劝酒一盏,再揖,退。引馆伴来使入客省幕,内为上,对立揖毕,请分位立。先馆伴揖,次展客省起居状,揖,各传示,再揖,通揖。请赴位立,再揖,请收笏坐。先汤,次酒三盏,各有果殽。第二盏酒毕,客省乃传示来使,请都管、上中节劝酒。回传示毕,引都管、上中节于幕次前阶下排立,先揖,饮酒,再揖,引退。第三盏酒毕,茶罢,执笏,近前齐起,幕次前立,通揖毕,各归本幕次。俟殿上小起居毕,宰执升殿,余臣分班退,阁使奏来使见榜子。乃先请馆伴入班。俟阁门招引,乃请客省与来使副对立于幕前,外为上。使者奉书,揖毕对行,至三门外,与引揖阁副揖。使奉书,副出笏后随,左上露台殿檐柱外,奉书单跪旧仪于丹墀内奉书,阁使接书,使副就拜,立。阁使右入栏子内,奏:“封全。”转读毕,故事皆不读。引使副入殿栏子内,揖使副鞠躬再拜,引少前跪奏:“弟大夏皇帝致问兄大金皇帝,圣躬万福。”再拜,兴,复位。皇帝乃宣问夏皇帝,使副鞠躬受旨,毕,引使少前跪奏:“弟大夏皇帝圣躬万福。”拜,复位,立。齐退,左下阶,至丹墀北向立。以礼物右入左出,尽,揖使副傍折通班。再引至丹墀,舞蹈,五拜,不出班代奏:“圣躬万福。”毕,再拜。引使副前,双跪,皇帝遣人劳问,复位,谢恩,舞蹈,五拜。再揖使副出班,谢面天颜,复位,舞蹈,五拜。再揖阁副鞠躬,引使出班,谢远差接伴兼赐汤药诸物,复位,舞蹈,五拜。喝:“各祗候。”引右出,至三门阶下,与阁副揖别,与客省同行至幕次前对揖,各归幕次。引都管、上中节左入,丹墀立,下节于门外阶下立,齐鞠躬通名,先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下节鞠躬声喏,初一拜呼“万岁”,次一拜呼“万岁”,临起呼“万万岁”。喝:“各祗候。”平立,引右出。乃赐使者衣,拜舞皆如赐酒果之仪,毕,使者与天使对立。次请都管、三节人从望阙立,天使稍前立,都管人从鞠躬,天使传敕,拜谢如使仪,就拜毕,谢恩再拜。下节鞠躬声喏,如入见仪,乃再引入,赐以酒食,阁门招、客省皆如入见仪。至丹墀,谢赐衣物,再拜,舞蹈,三拜,鞠躬。赞:“有敕赐酒食。”舞蹈,五拜。喝:“各祗候。”引右出,如前仪,归幕。乃请出,馆伴与使副幕前对立揖,各传示,再揖,请行。至元下马所,复左右易位而行,揖毕,各收笏,上马至馆。又左右易位入门,内为上,对立。先来使牵拢官,次馆伴牵拢官,各声喏,再拜揖,毕,请分位。乃以押伴使赐宴于馆。押伴至馆,转名衔回毕,与馆伴、来使公服,齐诣褥位对立,押伴稍前立。先请押伴、馆伴上褥位,望阙拜,谢坐,再拜,舞蹈,三拜,起。先请押伴上副阶上立,乃引使副上褥位,望阙亦谢坐,仪同上。乃与馆伴对行上?。押伴在副阶上,与使副展参状。来使副先令人报上闻,押伴回传示,再揖。请押伴先入,于卓前椅位立。馆伴与使副对揖,各就位立,通揖,请端笏坐,汤入,乃于拜席上排立都管人从。汤盏出,揖起,押伴等离位立。都管人从鞠躬拜,下节人声喏,如入见仪。呼“万岁”,毕,喝:“押伴及使副皆就坐。”引三都管、上中节分左右上?,南入,北为上,下节在西廊下立。候押伴等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三盏下,食毕,四盏下,酒毕。押伴传示来使,面劝都管、上中节酒一盏,来使答上闻,以都管、上中节于副阶下排立,先揖,饮,传台旨劝,再揖,退。至五盏下,酒毕,茶入。都管人从于拜席上排立,待茶罢,揖押伴等起,离位立,都管人从鞠躬,喝:“谢恩。”拜,下节声喏如上仪,就位立。请押伴等齐下?,赴拜褥对立。先请使副就褥位,谢恩,再拜,舞蹈,三拜,复位。乃请押伴、馆伴就褥位,谢如上仪,复位。  第四日,命押宴官、赐宴官就馆宴。先赐宴天使转衔如前仪,各公服,请馆伴、天使与来使就褥位对立。先请使副就褥位,望阙立。次请赐宴天使就褥位稍前,使副鞠躬,天使传宣,使副拜谢,皆如前仪。使副与天使互展状,起居,揖。次馆伴揖,使副令人传示馆伴,依例请赐宴天使茶酒,馆伴暂归幕。来使副与天使主宾对行上?,于西间内各诣椅位揖,收笏坐。先汤,次酒三盏,果殽。茶罢,执笏,近前请起,赐宴天使暗退。请押宴使至褥位立,次请馆伴齐就褥位,望阙再拜。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出笏就拜,兴,再拜复位,对立。请押宴上?。次请来使副诣褥位,谢坐,再拜,舞蹈,三拜,请分阶升?,栏子外,内为上,对立。先馆伴揖,次互展押宴起居状,相见,揖。各传示,再揖,通揖,请就位,诣椅位立。通揖,请端笏坐,以御宴不敢用踏床。汤入,都管、三节人从于拜席上排立。汤盏出,押宴离位立揖,都管人从鞠躬,下节人从声喏,呼“万岁”,如入见仪,喝:“各就坐。”请押宴等坐。引都管、上中节分左右上?,北入,南为上,立。下节于西廊下南入,北为上,立。候押宴等初盏毕,乐声尽,坐。至五盏后食,六盏、七盏杂剧。八盏下,酒毕。押宴传示使副,依例请都管、上中节当面劝酒。使者答上闻,复引都管、上中节于栏子外阶下排立,先揖,饮酒,再揖,退。至九盏下,酒毕,教坊退。乃请赐宴天使于幕次前。候茶入,乃于拜席排立都管、三节人从。茶盏出,揖起,押宴官等离位立,揖,都管人从鞠躬,喝:“谢恩。”拜,下节声喏,呼“万岁”,如入见仪,齐鞠躬,喝:“各祗候。”请押宴等官齐出,分阶下?,与天使对行至拜褥前立。请使副就位望阙谢恩,再拜,舞蹈,三拜,毕,依位立。请押宴、馆伴齐诣褥位谢恩。来使乃进谢御宴表,先再拜,平身立。使跪捧表,天使近前搢笏受表,出笏复位。使就拜,退复位,立。使副上闻,依例书送天使土物,领毕,天使即以物报之,然后展天使辞状,再揖,次馆伴揖,通揖,请分位。是日,来使于宴下监酒等官及教坊人等皆有所赠。  第五日,称贺。比至客省幕次对立,皆如入见仪。至收笏坐,先汤,次酒三盏,毕,客省传示来使,辞曰:“请都管、上中节当面劝酒。”回传示毕,引都管、上中节于幕次前阶下排立,先揖,饮酒,再揖,引退。至三盏酒毕,茶罢,出笏近前,齐请出幕次,前外为上,对立,通揖,分位,各归幕次。候阁门招引时,请客省与使副幕次前,外为上,对立揖。对行至门外阶下,与引揖阁副揖。引使副左入,与臣僚合班,至丹墀北向立定。同臣僚先再拜,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出笏就拜,兴,再拜,平立。俟进酒致辞毕,再拜,宣徽使称:“有制。”又再拜,宣答毕,先再拜,舞蹈,平立,分班。俟皇帝举酒时,再拜,合班又再拜,上殿,夏使副在御座右第二行北端立。次引都管、上中节左入,至丹墀立,下节门外阶下排立,齐鞠躬,通名毕,先再拜,鞠躬,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喝:“拜。”又再拜,下节声喏呼“万岁”,如前仪。喝:“各祗候。”毕,平立,再鞠躬,喝:“赐酒食。”声喏再拜呼“万岁”,如前仪。引左廊立。待床入,进酒。皇帝饮酒时,上下侍立皆再拜。俟进酒官至位,合坐官再拜,皆坐。即行臣使酒,普传宣,立饮,再拜,复坐。次人从鞠躬声喏再拜呼“万岁”之仪如前。皆坐。至第三盏,传宣立饮,毕,再拜,复坐。次人从如前,毕,坐。俟致语,闻鼓笛时,揖臣使皆立,俟口号绝,臣使再拜,坐,次人从如前仪,复坐。次至五盏,将曲终,人从立,再如前仪,毕,先引出。臣使起再拜,退至丹墀,合班,谢宴,再拜,舞蹈,三拜,喝:“各祗候。”引出,至三门阶下,与阁门副使相揖别,与客省同行,至幕次前对立,先揖,各传示,再揖,请分位,就幕次。少顷,请馆伴与使副出幕次,外为上,对立,先揖,各传示,再揖,引行,至元下马处,请左右易位,对立揖,收笏上马,至馆,声喏相揖分位,与初入见还礼同。  第六日,赐分食,并赐酒果礼。天使至馆,与第二日赐酒果礼同。是日,支押分食酒果军土物,并在馆随局分官员承应人例物。凡里外门将军、监厨直长、馆都监、监酒食官、承应班祗候、众厨子、馆子、巡护军、馆伴所牵拢官,皆溥及之。第七日,曲宴礼,如前仪。第八日,奉辞之仪。至小起居毕,阁使先奏来使辞榜子。引使者左入,傍折通班,至丹墀再拜,不出班奏8“圣躬万福。”又再拜。揖副鞠躬,使出班恋阙致词,复位,再拜,喝:“各好去。”引右出,次引宰执下殿,礼毕。第九日,聚?,送至恩华馆,更衣而行。凡使将至界,报至则差接伴使,至则差馆伴使,去则差送伴使,皆有副,皆差书表以从。凡行省来宴、回宴之押宴官,皆从行省定差,就借以文武高爵长官之职,以为转衔之光。来回之赐宴天使,皆以阁门祗候往,诏书、口宣皆禀命于都省,以翰林院定撰焉。  夏使至,或许贸易于市二日。使至,所差者馆伴使、副各一,监察、奉职、省令史各一,书表四,总领提控官、酒食官、监厨、称肉官各一,牵拢官三十,尚食局直长、知书、都管、接手、汤药直长、长行各一,厨子五,奉饮直长一、长行二,奉珍二,仪鸾直长一、长行十,把内外门官二,馆外巡防军三十,把馆甲军六十二,杂役军六十,过位不通汉语军十,凡杂役皆衣皁,过食司吏八十,街市厨子四十,方脉杂科医各一,医兽一,鞍马二十四匹,后止备八匹,押马官一员。又差说仪承受礼直官一员。凡在馆铺陈缴络器皿什物,户部差官与东上直阁同点检。所经桥道皆先期命工部修治之。凡赐衣,使副各三对,人从衣各二对,使副币帛百四十段,旧又赐貂裘二,无则使者代以银三锭,副代以帛六十匹,后削之。惟生饩则代以绫罗三十九匹、帛六十二匹、布四匹。金带三,金镀银束带三,金涂银闹装鞍辔三,金涂银浑裹书匣、间金涂银装钉黑油诏匣及包书、诏匣复各一。朝辞,赐人从银二百三十五两,绢二百三十五匹。赐宋、高丽使之物,其数则无所考。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九-金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一-金史

志第二十一 乐下 ○宗庙乐歌殿庭乐歌鼓吹导引曲采茨曲 禘祫亲飨,皇帝入门。宫县无射宫《昌宁之曲》:出、入步武同。 惟时升平,礼仪肇兴。鸣銮至止,穆穆造庭。百辟卿士,恪谨

天府之国是什么意思

志第十九 河渠一-新元史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

邓寇列传第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邓寇列传第六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日至巅。西上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其后,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曰阔阔出者得其说,撰为《河源志》。临川朱思本又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民所藏梵字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昂霄所志,互有详略。旧史采《河源志》,而以思本之说注其下,参差不一。按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故名敦淖尔。火敦,译言星宿;淖尔,译言海子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淖尔。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淖尔。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汇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有水西南来,名亦里出,水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有水南来,名忽阑水。又有水东南来,名耶里术。水合流入赤宾河,其流寝大,始名黄河,然水犹清。思本曰:忽阑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耶里出河。耶里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里,始与黄河合。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耶孙斡伦,译言九渡。通广五、七里,可度马。又四五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骑过之。自是两山夹束。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最高,番语腾乞里塔,即昆仑,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自九渡水至昆仑,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浑水东北流二百余里,与怀里火图河合。怀里火图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过郎麻哈地。又正北流百余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余里,又折而正北流百余里,又折而东流,过昆仑山下。番名亦耳麻不剌山。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余里,河随山足东流,过撒思加阔即、阔提地。河行雪山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阔即及阔提,二地相属。又三日,地名哈剌别里赤尔,四达之冲也,多寇盗,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思本曰:河过阔提,与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铁豹岭之北,正北流凡五百余里,与黄河合。雪山以西,人鲜少,吐番部落多处山南。山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其东,山益高,地益渐下,岸狭处,狐可越而过之。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邻哈刺,河译言细黄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两日,有水南来,名乞里马出河。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刺河与黄河合,正北流二百余里,过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经昆仑之北二百余里,与乞里马出河合。乞里马出河源自成、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余里,与黄河合。河水北行,转西流,过雪山北,一向东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隶吐蕃等处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积石州,即后世所误认之小积石山,非《禹贡》导河之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打罗坑。东北行一日,洮河水南来入河。思本曰:自乞里马出河与黄河合,又西北流,与鹏赞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余里,又折而东北流,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凡八百余里,与邈水合。又东北流,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构米站界都城凡五百余里,过河州与野庞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过踏白城银川坫,与湟水、浩亹河合。又东北流百余里,与洮河合。以上皆番地。又一日,至兰州,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吉里州。正东行,至宁夏府南。东行,即东胜州,隶大同路。自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旁贯,莫知纪极。山皆石,至小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乞里马出河一折也。贵德州二折也,过此始入小积石。思本曰:自是迳兰州,又东北流,至宁夏府。出塞过游牧地,凡八百余里。过丰州西受降城,折而正东流,过游牧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余里。折而正南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又正南流,过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又过临州,凡千余里,与保德州乞那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汾河合。又南流二百里,过河中府。遇潼关与太华大山绵亘,水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大概河源东北流,所历皆西番地,至兰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沙漠地,凡二千五百余里。始入河东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千八百余里。通计九千余里。盖旧史所述如此。至我大清乾隆间平西域,始知葱岭为河之初源,都实所访星宿海及重出之源耳。然河为中国患千有余年,世祖欲穷其源委,以施疏导之方,勤民之至意也。今撮其大要,载于篇首,以备一代之掌故云。自河徙而南,冲决之患。至元而日甚。其治河之法,凡物料工程轮运,以至叠埽修堤之事,皆沿袭宋金旧法,承用百年,著为条格者也。河防之令九:一,每岁进旧部官一员,沿河上下。兼行户、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监及京府州县守涨,从实规措,修固堤岸。如所行事务,有可久为例者,即关移本部,仍候安流,就便检覆。次年春,工物料讫,即行还职。一,分治都水监及勾当河防事务,并驰驿。一,州县提举管勾河防官,每六月一日至八月终,各轮一员守涨,九月一日还职。一,沿河兼带河防知县官,虽非涨月,亦轮上提控。一应沿河州县。若规措有方,能御大患,及守护不谨,以致堤岸疏虞者,具以奏闻。一,河桥埽兵,遇天寿圣节及元日、清明、冬至、立春俱给假一日。祖父母、父母吉凶二事,并自身婚娶,俱绐假三日。妻子吉凶二事。给假二日。其河水平安月分,每月朔给假一日。若水势危险,不用此令。一,沿河州府遇河防危险之际,若兵力不足,劝率水手人户协济救护至,有干济或难迭办须当进暂差夫役者,州府提控官与都水监及巡河官同为计度,移下司县,以远近量数差遣。一,河防军疾疫须医治者,都水监移文近京州县,约取所须药物并从官给。一,河埽堤岸遇霖雨水涨变时,分都水司与都巡河官往来提控,官兵多方用心固护,无致为害,仍每月具河埽平安申覆尚书省工部呈阅。一,除滹沱、漳、沁等河有埽兵守护外,其余大川巨浸如有卧著冲刷危险等事,并仰所管官事约置差夫作急救护,其卢沟河行流去处,每遇泛涨,当该县官与崇福埽官司一同协济防护,差官一员系监勾之职或提控巡检。每岁守涨河防之制六:一,开河。宜于上流相视地形,审度水性,测望斜高,于冬月记料,至次年春兴役开挑,须涨月前终毕。待涨水发随势去隔堰水入新河。又须审势疏导。假如河势丁字正撞堤岸,剪滩截嘴,撩浅开挑费功不便,但可解目前之急,亦有久而成河者,如相地形,取直开挑,先须钤{口下}谓上下平岸口也分水势,以解堤岸之危。若欲全夺大势,更于对岸抛下木石修刺,于刺影水势渐以木石钤固河口,因复填实,损而复修,至坚固不摧塌,则新河迤逦畅流,旧河自然淤实。一,闭河。先行检视旧河岸口,两岸植立表杆,次系影水浮桥,使役夫得于两岸通过。于上口下撒星桩,抛下木石镇压狂澜,然后两岸各进草纴三道、土纴两道,又于中心拖下席袋土包。若两岸进纴。至近合龙门时,得用手持土袋土包抛下,兼鸣罗鼓以敌河势。既闭后,于纴前卷拦头压埽于纴上,修压口堤。若纴眼水出。再以胶土填塞牢固,仍设边检以防渗漏。一,定平。先正四方位置,于四角各立一表,当心安置水平。其制长二尺四寸,广二寸五分,高二寸。先立桩于下,高四尺,纂在内,桩上横坐水平。两头各开小池,方一寸七分,深一寸三分,注水于中,以取平。或中心又开池者,方深同,身内开槽子,广深各五分,令水通过两头池子内,各用水浮子一枚,方一寸五分,高一寸二分,刻上头,例薄只厚一分,浮于池内,望两头水浮之首,参直遥对立表处,于表身画记,即知地形高下。一,修砌石岸。先开掘槛子嵌坑,若用阔二尺,深二丈,开与地平。顺河先铺线道板一,次立签桩八,各长二丈,内打钉五尺入地,外有一丈五尺。于签桩上,安跨塌木板六,每留三板,每板凿二孔中间。撒子木六,于撒子木上匀铺秆草柬。先用整石修砌,修及一丈。后用荒石再砌一丈。一例高五尺。第二层,除就签柱外,依前铺塌木板、撒子木、秆草,再用石段修砌,高五尺。第三层,亦如之,高一丈。功就,通高二丈。一,卷埽。其制亦昉于竹楗石菑,今则布薪刍以卷之,环竹縆以固之,绊木以系之,挂石以坠之,举其一二以称之,则日狻音混。■〈大上束下〉既下,又填以薪刍,谓之盘簟。两■〈大上束下〉之交,或不相接,则包以网子索,塞以秆草,谓之孔塞盘簟。孔塞之费,有过于埽槊者。盖随水去者太半故也。其■〈大上束下〉最下者,谓之扑崖草,又谓之入水埽。■〈大上束下〉之最上者,谓之争高埽。河势向著,恐难固护,先于堤下掘坑卷埽以备之,谓之卷埽。叠二三四五而卷者,以沙壤疏恶,近水即溃,必借埽力以捍之也。下■〈大上束下〉既朽,则水刷而去,上■〈大上束下〉压之,谓之实垫。又卷新埽以压于上,俟定而后止。凡埽去水近者,谓之向著。去水远者,谓之退背。水入埽下者,谓之紧刷。若暴水涨溢,下埽既去,上埽动摇,谓之埽喘。一,筑城。此非河事,以水圯近河,州县亦或用之。城高四十尺则加厚二十尺。其上斜收,减高之半。若高增一尺,则其下亦加厚一尺,上收亦减其半。若高减,则亦减之。开地深五尺,其广视城之厚。每身一十五步,栽永定柱一,长视城之高,径一尺至一尺二寸。夜乂柱各二。每筑高二尺,横用经木一。瓮城至马面之类,准此。他如工程之限,输运之直,与夫合用物料之多寡,皆综核详密,品式粲然,为都水司奉行之条例云。世祖中统以前,河患无可考。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河决北岸五十余步。八月,北岸又决八十二步,去广盈仓仅三十步。遣都水监丞马良弼偕本路官相视,佥丁夫修筑之。二十三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原、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五处,佥南京民夫二十万四千三百二十三人分筑堤防。二十五年正月,河决襄邑,又决太康、通许、杞三县,陈、颖二州皆水,命本道宣慰司督修堤之役。二十九年三月,敕都水监二十八年,丞相完泽奏置都水监于京师,岁以官一、令史二、奏差二、壕寨官二,分监于汴治决河。分视黄河河堤堰。元贞二年九月,河决杞、封邱、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大德元年七月,河决杞县蒲口,遣尚书耶怀、御史刘赓与廉访使尚文相视,筹长久之计。文上言:“长河万里,湍猛东注,盟津以下,地平土疏,荡徙不常,失禹故过,流患中土。治得其当,则力省而患迟,失之则功费而患速。今陈留抵东西百有余里,南岸故河口十一,巳塞者二,自涸者六,通水者三,岸高于水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高于水,仅三四尺,或高下与水等。大较南高于北,约八九尺,堤安得不决,水安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有余步,迅快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德,复会正流。若强加涸遏,上决下溃,终究无成。揆之今日河北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堤以御泛滥。归德、徐、邳听民避冲决,图所安,量给淤田,俾为永业。他决视此。即救患之,浪策也。蒲口不塞便。”议上,山东长吏争言,若不塞蒲口,河北良田必尽化鱼鳖之区,廷议从之,命河南行省官董其役,凡修七提二十有五处,总三万九千九十二岁,用苇束四十万四千,径尺柱二万四千七百二十,役民夫七千九百余人。明年,蒲口复决。自是,修筑之役无岁无之。至大二年七月,河决封邱县。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言: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壤禾稼,百姓巳罹其毒,然后访求修治之法。而且众议纷纭,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须上请。比至议定,其害滋大,所谓不预巳然之弊。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良边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近岁颍、亳之民,幸河北徙,有司不能远虑,失于规画,使陂泺尽为陆地。东至杞县三汊口,播河为三。官吏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汊,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下流既不通畅,自然上溢。由是观之,是自夺分泄之利也。故上下溃决,为害日甚。今水势趋下,有复入钜野、梁山之意。苟不为远计,不出数年,曹、濮、济、郓蒙害必矣。今之所谓治水者,议论虽多,并无良策。水监之官,既非精选,知河之利害者,百无一二。虽每年累驿而至,名为巡河,徒应故事。问地形之高下,则懵不知。访水势之利病,则非所习。乃或妄兴事端,劳民动众,阻违水性,翻为后患。为今之计,莫若于汴粱置都水分监,妙选廉干、深知水患之人,专任其事。可疏者疏之,可增者增之,可防者防之。职掌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从事以劳民者,不可同日而语矣。中书首下其议于都水监。先是省臣奏升都水监为正三品,添设二员,铸分监印,巡视御河,就令提点黄河之事。至是,本监议:“为御河添官铸印,兼提点黄河,若分监在彼,则有妨御河公事。况黄河巳有拘该官司正官提调,莫若使分监者以十月往,与各处官司巡视缺坏,会计工程,俟年终分监新官至,则交割代还,庶不相误。”工部言:“大德九年,黄河决徙,逼近汴粱,几至浸没。本处官吏权宜开薰盆口,分入巴河,以杀其势,遂使正河水缓,并趋支沆。缘巴河旧隘,不足吞伏。明年急遣萧都水等闭塞,而其势愈大,卒无成功。致连年为害,南至归德,北至济宁,尽患沦胥,欲为经久之计,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任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悉,都水监止援旧例议拟未合。如量设专官,精选廉干、深知地形水势者,任以河防之职,往来巡视,以时疏塞,庶可除异日之患。”省议及令都水分监专治河防,任满交代云。延祐元年八月,河南行省言:“黄河涸出之地,水泊污地,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由此观之,非河侵人,人自侵水。拟差知水利都水监官偕行,廉访司相视,可以疏辟堤障,未至泛溢,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功多。又汴梁路睢州诸处,决口数十,内开封县小黄村计会月堤一道,所拟不一,宜委行省官与本道宪司、都水分监官及州县正官,亲历按验,从长讲议。”由是遣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丞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路判官张承恩。上至河阴,下至陈州,与拘该州县官沿河相视。开封县小黄河口,测置比旧减六尺,陈留,通许、太康旧有蒲苇之地,后以塞西河、塔河诸口,以便种植,故他处连年溃决。公议:“治水之道,惟当顺其性之自然。黄河迁徙不常。每岁泛溢两岸,时有冲决。强为闭塞,巳及农时,科桩佥。发丁夫,动至数万,所费不可胜纪,民不堪命。盖自治之法,惟宜顺水疏泄。今相视上抵河阴,下抵归德。夏水盛涨,甚于常年,以小黄河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验也。若将小黄村河口堵闭,必移患于邻封。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扰。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详视陈州,最为低洼被水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请免陈州差税。赈其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被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筑月堤及障水堤以资抵捍。别难拟议。“中书省韪之,依议施行。至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言:“近年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颖濒河膏腴之地浸没大半,百姓流亡。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倘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为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亦可除汴梁异日之患。”于是大司农下都水监移文分监修治,自六年十一月一日兴工,至七年三月九日工毕,北至槐疙疽两旧堤,南至窑务汴堤,通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创修护城堤一道,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堤下广十六步,上广四步,高一丈,六尺为一工。计工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八十,用夫八千四百五十三,除风雨妨工。三十日毕。内流水河沟,南北阔二十步,水深五尺。修堤阔二十四步,上广八步,高一丈五尺,积十二万尺,取土稍远,四十尺为一工,计三万工。用夫万人。每步用大桩二,计四十,各长一丈三尺。径四寸。每步草束千,计二万束,签柱四,计八十桩,各长八尺,径三寸。大船二,梯镢绳索备焉。是年七月,荥泽县塔海庄河决,未几,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复决二口。本省平章政事站马赤亲率本路官及都水分监并工修筑。至治元年正月兴工,条堤岸四十六处,计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四,用夫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三。八年,河决原武县,浸灌数属,其工役案牍无征莫得而详焉。泰定二年,御史姚炜以河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仍令沿河州县知河防事。从之。是年,睢州河决。三年,郑州阳武县又决,漂民房一万六千余家。五年,兰阳县河又决。至顺元年六年,曹州济阴县魏家道口河决。先是,堤将溃,济阴县防河官与县尹郝承务差募民夫创修护水月堤,又以水势大,复筑月堤于北。功未竟,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俱决。明日,外堤复坏,湍流迅猛,有蛇出没于中,所上桩工,一埽无遗。缺口东西五百余步,深二丈余。外堤缺口,东西四百余步,又磨子口护水堤,低薄不足御水,东西长一千五百步。乃先筑磨子口,七月十六日兴工,二十八日工毕。郝承务言:“魏家道口砖堌等村缺口,累下桩土,冲决不存,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居,又无取土之处。且沛郡安乐等堡,去岁旱灾,今复水涝,民皆缺食,难于差佥。其不经水村堡,先巳遍差补筑黄家桥、磨子口诸处堤堰,似难重役。请俟秋凉水退,佥夫修理,庶苏民力。计冲坏新旧堤七处,共一万二千二百十六步,下广十二步,上广十四步,高一丈二尺,计用夫六千三百人。桩九百九十,苇箔一千三百二十,草束一万六千五,六十尺为一工,无风雨妨工,度五十日可毕。”郝承务又言:“九月三日兴工,连日风雨,辛马头、孙家道口堤又坏,计工役倍于元数,添差二千人同筑。二十六日,元与武成、定陶二县分筑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工竣。其辛马头孙家道口之缺口,南北阔一百四十步,内水地五十步,深者二丈,浅者亦不下八九尺,补筑七日工竣。又创筑月堤一道,斜长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内武城、定陶分筑一百五十步,实筑一千四百七十七步。惟堌头魏家道口外堤未筑,以冬寒土冻,俟来春补筑焉。”是年,遣太禧宗禋院都事盖苗行视河道。苗还言:“河口淤塞,今不治,异日必为中原大患。”都水监难之,事遂寝。不及十五年,而白茅堤之口决。至正四年正月,河决曹州,雇民夫一万五千八百人筑之。五月,大霖雨,平地水深二丈,河暴溢,决白茅堤,曹、濮、济、衮皆水。十月,议筑黄河堤堰。六年,以河决,立河南、山东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防。九年三月,河北决。五月,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巨浸。是年冬,帝命集群臣廷议,言人人殊,惟监察御史余阙言:禹河自大伾而下,酾为二渠,皆东北流。自周定王时,河始南徙。讫于汉,而禹之故道始失。自瓠子再决,而其流为屯氏诸河。其后河入千乘,偶合于禹所治河,由是而讫东都。至唐,河不为患者千数百年。赵宋时,河又南决。至于南渡,乃由彭城合汴、泗东南以入淮,而汉之故道又失。尝考中国之地,西南高而东北下,故水至中国而入海者,一皆趋于东北。古河自龙门即穿西山,踵趾而入大陆。地之最下者也。河之行于冀州,北方也,数千年而徙千乘。自汉而后,千数百年而徙彭城。然南方之地,本高于北,故河之南徙也难,而其北徙也易。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乃地势使然,非关人力也。比者河北破金堤,逾丰沛、曹、郓诸郡大受其害,天子哀民之垫溺,乃疏柳河,欲引之南,工不就。今诸臣集议,多主浚河故道,复引河以南入彭城,筑堤起曹南讫嘉祥,东西三百里,以障河之北流,则渐可以导之使南。嗟乎!谚有之曰:不习为吏,眂巳成事。今所谓南流故道者,非河之故道也。使反于大禹北流之故道,由汉之千乘以入海,则国家将无水患千余年,如东汉与唐之时,而又何必障而排之,使南乎?今庙堂之议,非以南为壑也。其虑以为河之北,则会通之漕废。不知河即北。而会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河北流,则汶自彭城以下必微微。则吾有制而治之,亦可以行舟以漕粟,所谓浮于汶达于河者是也。阙特防钜野,而使河不妄行。俟河复千乘故道,然后复相水之宜而修治之。此千古之明鉴,非一人之私言也。十年四月,以军士五百人修白茅河堤。十二月,命大司农秃鲁、工部尚书成遵行视决河,议其疏塞之法以闻。十一年春,遵等自济宁、曹、濮、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深浅,以为河之故道不可复,其议有八。时右丞相脱脱复相,锐于任事。都漕运使贾鲁以治河二策进:其一,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疏塞并举,挽河复故道,其功数倍。脱脱韪鲁后策。及遵兴秃鲁至,力陈不可。脱脱不听,以其事属鲁。迁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夫十五万,庐州等处十八翼军二万,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堌、哈只等口,又自黄陵西至杨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有奇。命中书右丞玉枢虎儿哈等率卫军以镇之。自四月兴工,至十一月,水土工毕,诸埽诸堤成,河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帝遣使者报祭河伯,召告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赐脱脱世袭达刺罕,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元撰河平碑,以旌劳缋。元治河三大役:曰蒲口,曰小黄村,曰白茅堤。当时名臣多谓宜颀水势,勿堙塞,其言率迂不可用。脱脱黜成遵,从贾鲁,挽河复故道,尤为不世之功。欧阳元作《至正河防记》,载其施功次第详矣。用附著左方,俾治河者有考焉。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身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溢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堕突,则以杀其怒。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龙尾、栏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卷、牵制、薶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木戈、用縆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巳成川。豁口者,旧常为水所豁,不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也。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长百八十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生地十里。口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巳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广六十步,深五尺。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而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固至哈只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乃浚凹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置广二十步,探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其创筑河目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植桩橛,实以土牛、草苇、杂梢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埽。言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啮岸浪者也。筑第二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稍土、草苇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兼,长四十七步。于是塞黄凌全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堤刺水者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剌水者一,长十有六里百三十步。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焊,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广三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步,趾广三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两岸埽堤并行。作西埽者,夏人水工,征自灵武。作东埽者,汉人水工,征自近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埽不等,以蒲苇线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三十步。又以曳埽索?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余尺者衡铺之。相间复以竹苇麻菻大纤,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万余,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踏实。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长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管心索,顺扫台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埽后掘地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覆以土牛、杂草、小埽梢土,多寡厚薄,先后随宜。修叠为埽台,务使牵制土下,缜密坚壮,互为犄角,埽不动摇。日力不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埽以厌先下之扫,量浅深,制埽厚薄,叠之多至四埽而止。两埽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以小石、土牛。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埽,密下大桩,就以竹络大竹腰索系于桩上。东西两埽及其中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筑为埽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余管心索之间。俟埽入水之后,其余管心索如前薶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埽,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其截河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长十里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之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土牛,小埽梢草杂土,多少厚薄,随宜修叠。及不竹络,安大柱,系龙尾埽,如前两堤法。唯修叠埽台,增用白阑小石,并埽上及前洊修埽堤一,长百余步,直抵龙口。稍北,栏头三埽并行,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埽,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并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黄陵南岸,长九里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益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急。难以下埽。置埽行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随堕。鲁乃精思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縆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縆,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石垂之水中。又以竹縆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縆或石垂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栀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栀。复以木搘柱,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捶鼓为号,敢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稍,杂以土草等物。随以填垛。继之以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船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埽置桩,系缆四埽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工之大,倍他堤。距北岸才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沆峻若自天降,探浅叵测。于是先卷下大埽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埽基,陷裂欹倾,俄远故所。众议沸腾,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巳。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史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过复通。又于堤前通卷栏头埽各一边,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管心大索系前埽,陲后阑头埽之后,后埽管心大索亦系小埽,石垂前栏头埽之前,后先羁縻,以锢其势。又于所交索上,及两埽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埽堤之后。自南岸复修一堤,抵巳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船堤四边成堤,用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薶前埽之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寸余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埽,使夏秋潦水、冬春凌簿,不得肆力于岸。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长二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尺,水面至泽复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仍治南岸护堤埽一,通长一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头埽三道,通长九十五步,修筑北岸隈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至砀山县,增培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归德府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余里,修完缺口一百七十处,高广不等,积修计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榆柳杂稍六十六万六千,带稍连根株者三千六百,藁桔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三十三万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千,小石二千般,绳索小大不等五万七千,所沉大船百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计者十有五万,石垂石三千块,铁钻万四千二百有奇,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余若木龙、蚕椽木、麦秸、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官吏俸给,军民农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运竹木、沉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绳索等匠佣资,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价,通计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鲁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性。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盖由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证也。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九 河渠一-新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冯岑贾列传第七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郡国志第十九-后汉书

郡国志第十九 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 –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

五行志第十八-后汉书

五行志第十八 日蚀日抱日赤无光日黄珥日中黑虹贯日月蚀非其月 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日有蚀之,在危八度。《日蚀说》曰:“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君道有亏,有阴所

郡国志第十九

  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  –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雒阳〗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有唐聚。有上程聚。有士乡聚。有褚氏聚。有荣锜涧。有前亭。有圉乡。有大解城。  〖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又有甘城,有蒯乡。  〖梁〗故国,伯翳后。有霍阳山。有注城。  〖荧阳〗有鸿沟水。有广武城。有虢亭,虢叔国。有陇城。有薄亭。有敖亭。有荧泽。  〖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有扈城亭。  〖原武〗  〖阳武〗  〖中牟〗有圃田泽。有清口水。有管城。有曲遇聚。有蔡亭。  〖开封〗  〖菀陵〗有C97B林。有制泽。有琐候亭。  〖平阴〗  〖穀城〗E767水出。有函谷关。  〖缑氏〗有邬聚。有轘辕关。  〖巩〗有寻谷水。有东訾聚,今名訾城。有坎C279聚。有黄亭。有湟水。有明谿泉。  〖成睾〗有旃然水。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  〖京〗  〖密〗有大騩山。有梅山。有陉山。  〖新城〗有高都城。有广成聚。有D822聚,古D822氏,今名蛮中。  〖匽师〗有尸乡,春秋时曰尸氏。  〖新郑〗《诗》郑国,祝融墟。平  ◎河内郡高帝置。雒阳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有DAF4城。  〖河阳〗有湛城。  〖轵〗有原乡。有CA4D梁。  〖波〗有D13D城。  〖沁水〗  〖野王〗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B534城。  〖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有李城。  〖山阳〗邑。有雍城。有蔡城。  〖武德〗  〖获嘉〗侯国。  〖脩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有小脩武聚。有隤城。  〖共〗本国。淇水出。有B02A亭。  〖汲〗  〖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  〖荡阴〗有BD39里城。  〖林虑〗故隆虑,殇帝改。有铁。  ◎河东郡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安邑〗有铁,有盐池。  〖杨〗有高梁亭。  〖平阳〗侯国。有铁。尧都此。  〖临汾〗有董亭。  〖汾阴〗有介山。  〖蒲板〗有雷首山。有沙丘亭。  〖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有下阳城。有茅津。有颠軨坂。  〖解〗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  〖皮氏〗有耿乡。有铁。有冀亭。  〖闻喜〗邑,本曲沃。有董池陂,古董泽。有稷山亭。有涑水。有洮水。  〖绛〗邑。有翼城。  〖永安〗故E5E9,阳嘉二年更名。有霍大山。  〖河北〗《诗》魏国。有韩亭。  〖猗氏〗  〖垣〗有王屋山,兗水出。有壶丘亭。有邵亭。  〖襄陵〗  〖北屈〗有壶口山。有采桑津。  〖蒲子〗  〖濩泽〗侯国。有析城门。  〖端氏〗  ◎弘农郡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农〗故秦函谷关,烛水出。有枯枞山。有桃丘聚,故桃林。有务乡。有曹阳亭。  〖陕〗本虢仲国。有焦城。有陕陌。  〖黾池〗穀水出。有二崤。  〖新安〗涧水出。  〖宜阳〗  〖陆浑〗西有虢略地。  〖卢氏〗有熊耳门,伊水、清水出。  〖湖〗故属京兆。有E640乡。  〖华阴〗故属京兆。有太华山。  ◎京兆尹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长安〗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菀中。有细柳聚。有兰池。有曲邮,有杜邮。  〖霸陵〗有枳道亭。有长门亭。  〖杜陵〗酆在西南。  〖郑〗  〖新丰〗有骊山,东有鸿门亭及戏亭。有C37D城。  〖蓝田〗出美玉。  〖长陵〗故属冯翊。  〖商〗故属弘农。  〖上雒〗侯国。有冢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有菟和山。有苍野聚。  〖阳陵〗故属冯翊。  ◎左冯翊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高陵〗  〖池阳〗  〖云阳〗  〖礻殳祤〗永元九年夏。1111  〖频阳〗  〖万年〗  〖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有王城。  〖郃阳〗永平二年夏。  〖夏阳〗有梁山、龙门山。  〖衙〗  〖粟邑〗永元九年夏。  ◎右扶风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大丘,高帝改。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丰水出。有甘亭。  〖眉阝〗有邰亭。  〖武功〗永平八年夏。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郭物。有斜谷。  〖陈仓〗  〖汧〗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  〖渝麋〗侯国。  〖雍〗有铁。  〖栒邑〗有豳乡。  〖美阳〗有岐山,有周城。  〖漆〗有漆水。有铁。  〖杜阳〗永和二年夏。  右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郡国志第十九-后汉书》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郡国志第二十一-后汉书

郡国志第二十一 陈留东郡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 –兗州 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 –徐州 ◎陈留郡武帝置。雒阳东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地理四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明史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广东广西 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江西  四川《禹贡》梁、荆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路。又置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中书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升。七月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九月置成都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领招讨司一,宣慰司二,安抚司五,长官司二十二及诸卫所。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直隶州六,宣抚司一,安抚司一,属州十五,县百十一,长官司十六。为里千一百五十有奇。北至广元,与陕西界。东至巫山,与湖广界。南至乌撒、东川,与贵州、云南界。西至威茂,与西番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弘治四年,户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万八千四百六十。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

  成都倚。洪武十一年建蜀王府。  华阳倚。北有武担山。又有外江,自灌县分流经城北,绕城而南,一名清远江。又有内江,亦自灌县分流经城南,绕城而东,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内、外江也。东有宁州卫,洪武十一年四月置。东南有马军寨巡检司。

  双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华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牧马川,即府在内、外江下流也。

  郫府西。有内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内江之上流也。  温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内江。

  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氵臾口。

  新都府北。东有雒水,自什邡县流经此,下流至泸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别流,自灌县东北出,流经此,至汉州入雒水。东北有绵水,自汉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

  彭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九陇山,有葛王贵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东有濛阳县,元属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沟巡检司。

  崇宁府西北。元属彭州。洪武四年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灌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沱江。

  灌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垒山,下有玉垒关,一名七盘关。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古离堆也。岷江经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绕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蚕崖关巡检司。西南有獠泽关。

  金堂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三学山。南有云顶山。有金堂峡,雒水经此,曰金堂河。东南又有怀口巡检司。

  仁寿府南少东。东有丽甘山,下有盐井。东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资江。又南有陵井,产盐,亦曰仙井。

  井研府南少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铁山,旧产铁。南有盐井。

  资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为资江。东有银山镇巡检司。

  内江府东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异名。南有椑木镇巡检司。

  安府北少东。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为县,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黑水出焉,南流入罗江县界。北有曲山关。东有小东坝关。又东南有睢水关,关西有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

  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正德八年又升为州。旧治在绛河北。正德八年徙治河南。东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栋山。东有雁水,即雒水也,绛水自北来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内有牛皮井,产盐。西有龙泉镇巡检司。西南有阳安关。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一:

  资阳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府。十年五月省入简县。成化元年七月复置,仍属府。正德中,改属州。西有资溪,流入雁水。东有资阳镇巡检司,后移治濛溪河。  崇庆州元治晋原县。洪武中省县入州。西有鹤鸣山。西北有鄩江,东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东北有白马江,皆岷江南出之别名也。西北有永康县。东南有江源县,明玉珍复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十里。领县一:

  新津州东。南有天社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东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经此合大江。

  汉州明玉珍复置雒县,为州治。洪武四年省县入州。东有雒水,有绵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东北有石亭水,流合绵水。东南有三水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领县三:

  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竹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有高镜关,雒水经其南。又西有大逢山。  绵竹州西北。西北有紫岩山,绵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关。  德阳州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汉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鹿头山,上有鹿头关。东有绵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马关巡检司。

  绵州元属潼川府。洪武三年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东有富乐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卫,泫经此,亦曰绵江,下流至合州,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一名龙安水,东南流合涪水。又东有潺水,亦合於涪水。东有魏城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二:

  罗江州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绵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罗江,涪水与安昌水会流处也。又西有黑水,自安县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马关巡检司,关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

  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太华山。西有涪江,北有廉水,西有让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县,属陕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县入州。十六年复置县,后复省。南有岷山,即陇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卫流入,经山下,又东经州城西,东南流,回环於四川、湖广、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入於海,几七千余里。南有鸡宗关、东有积水关、北有魏磨关三巡检司。又南有七星关,又有雁门关。东有桃坪关。北有实大关。西北有黄崖关,有汶山长官司,又南有静川长官司,东南有陇木头长官司,西南有岳希蓬长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属重庆卫。又北有长宁堡,本长宁安抚司,宣德中,平历日诸蛮置,属松潘卫。正统元年二月改属垒溪所。八年六月改属茂州卫。后废为堡。东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领县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盘山。西有玉轮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长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关巡检司。又南有彻底关。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於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於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

  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

  保宁府元属广元路。洪武四年直隶行省。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阆中倚。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弘治三年迁於湖广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寿王府。正德元年迁於湖广德安府。旧治在县东,明玉珍徙於此。东有蟠龙山,其北有锯山关。又有灵山,其麓为梁山关。南有嘉陵江,即西汉水,自陕西宁羌州流入,至巴县合大江,亦曰阆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又有滴水关,在城北玉台山下。又东南有和溪关。

  苍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获山在东,宋江环其下。东南有云台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检司。

  南部府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鰲山。东南有离堆山。东北有嘉陵江。

  广元府北少西。元广元路,治绵谷县。洪武四年改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来属,以绵谷县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二十二年六月降州为县,复省绵谷县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关,下临大江。又有朝天岭,上有朝天关。又有七盘岭,上有七盘关,为陕西、四川分界处。又东北有大漫天岭,其北有小漫天岭。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间。东有百丈关,北有望云关,有龙门阁,北达陕西宁羌州。

  昭化府西北。元属广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西南有长宁山,有白卫岭。又西有九曲山。东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关在焉。北有白水,自陕西文县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马鸣阁,又有石柜阁。

  剑州元属广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来属。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北有大剑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剑山,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有大、小剑门关在其上。又有汉阳山。东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剑溪、小剑溪,又有泥溪。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日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扬帆水,流合潼江水。又东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属广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来属。正德九年复为州。东北有小巴山,与汉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经州东南,分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东有曾口县,元属州,后废。又北有米仓关巡检司。本治小巴山之巅,寻徙大巴山下,后废。东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领县二:

  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正德九年改属州。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东有得汉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县西壁山下,亦曰诺水,流入巴江。东北有濛坝、北有羊圈山二巡检司。又东北有桐柏关,相对樗林关。

  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南有难江,源出南郑县米仓山,下流入巴江。西北有大坝巡检司。

  顺庆府元顺庆路。洪武中,为府。领州二,县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县旧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东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东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於嘉陵江。又西有昆井,产盐。府境州县多盐井。北有北津渡巡检司。

  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峰。西有西溪,即流溪也。  蓬州元属顺庆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县省入。东南有云山。西有嘉陵江。东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二:  营山州东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大、小蓬山。东有巴江。  仪陇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东有巴江。北有鰲水,流入嘉陵江。  广安州元广安府,属顺庆路。洪武四年降为州,来属。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县省入。东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滩,亦名洄水。又北有浓水,南流合於环水,至州南合洄水,并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四:

  岳池州西北。东有岳池水。

  渠州东北。元渠州,属顺庆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东北有八濛山。东有宕渠山,有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卫渠关,正德中置。

  邻水州东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东南有邻山,产铁。有邻水,下流入大江,县以此名。

  大竹州东少北。元属渠州。洪武九年来属。西有九盘山。东有东流溪,下流合於渠江。

  夔州府元夔州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直隶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节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赤甲山。东有白帝山,又有白盐山。南滨江。东出为瞿唐峡,峡口曰滟滪堆。又西有南乡峡、虎须滩,东有龙脊滩,皆江流至险处。又东有大氵襄水、东氵襄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巡检司。又东有瞿唐关。东南有江关。南有八阵碛,碛旁有盐泉。

  巫山府东。东有巫山,亦曰巫峡,大江经其中,东入湖广巴东县界。东有大宁河,又有万流溪,皆流入大江。

  大昌府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顷池。又有当阳镇巡检司。

  大宁府东北。元大宁州。洪武九年降为县。北有宝源山,有石穴,盐泉出焉。又有马连溪,亦曰昌溪。东北有袁溪巡检司。北有青崖关。

  云阳府西。元云阳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东有汤溪,源自湖广竹山,流经此,至奉节汤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於汤水。北有盐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铁檠二巡检司。

  万府西少南。元万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为县。南滨江。西有苎溪。东有彭溪。又西有武宁县,洪武四年省,有武宁巡检司。又西南有铜罗关巡检司。又西北有西柳关。

  开府西少北。元开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为县。南有开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县东流合焉,亦曰叠江。又南有垫江,一名浊水,亦合流於开江。  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县。十年五月改属忠州,后来属。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龙溪,下流俱入於江。

  新宁元属达州。洪武三年改属重庆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有雾山,开江出焉。又东有豆山关。

  建始府东南。元属施州。洪武中来属。西有石乳山,产麸金,上有石乳关,与湖广施州卫界。南有清江,自施州卫流入,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

  达州元治通川县。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省通川县入焉。正德九年复升为州。西有石城山。东有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县界,合於巴江,中有南昌滩,有土副巡检司。又西有铁山关。东北有深溪关。东南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东乡州东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东。

  太平州东北。正德十年析东乡县地置。东北有万顷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於汉江,东北有明通巡检司。

  重庆府元重庆路,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为府。领州三,县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东有涂山。大江经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西北有鱼鹿峡,涪江所经。东南有丹溪,东北有交龙溪,俱流入大江。东有大红江巡检司。西有佛图关。西南有二郎关。东有铜锣关。又南有南坪关。

  江津府西南。北滨大江。东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处,有清平巡检司。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县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检司。

  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

  荣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大足明玉珍置,属合州。洪武四年改属府。东有米粮关。北有化龙关。

  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铜梁、遂宁二县地置。东有安居溪,一名琼江,下流入涪江。  綦江府南少东。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洪武中来属。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东溪,有东溪巡检司,后徙县南之趕水镇。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关。  南川府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南江,北流为綦江,中有龙床滩,在县北。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马劲关、雀子岗关。北有冷水关。

  长寿府东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属涪州,寻改属府。北滨大江。南有乐温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又东有桃花溪。

  黔江府东。元属绍庆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县。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九月复置县,来属。南有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又东有石胜关,又有石牙关。西有白岩关。东南有老鹰关,与湖广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东有钓鱼山,嘉陵江经其北,涪江经其南。又东北有嘉渠口,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处,经城东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铜梁州南。北有涪江。

  定远州北。有旧城。今城本庙儿坝,嘉靖三十年徙此。东有武胜山。西南有涪江。东有嘉陵江。

  忠州府东。元治临江县。洪武中,以县省入。南滨大江,江中有倒须滩,西北有鸣玉溪流入江。西有临江巡检司。西距府八百里。领县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丰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酆都。南滨大江,有葫芦溪自西南流入焉。东南有南宾县,洪武中省。又有沙子关巡检司。

  垫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属州。南有高滩溪,西南入长寿界,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长寿县流入,东迳黄草峡,又东迳铁柜山,又东迳州城北,绕城而东,又南有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铜柱滩。又东南有清溪关。西南有白云关。又西有阳关。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领县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龙。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

  彭水州南。元绍庆府治此,属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废,改属重庆府。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有伏牛山,山左右有盐井。城西有涪陵江。又东南有水德江,源自贵州思南流入涪陵江。东南有天池关。东北有亭子关。

  遵义军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义倚。元播州总管。洪武五年正月改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县,与府同徙治白田坝,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龙岩山。其东为定军山,又有大楼山,上有太平关,亦曰楼山关。又东有乌江,源自贵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滩,其南有乌江关。又东南有仁江,东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乌江。又西南有落闽水,东有乐安水,亦俱流入焉。又东南有河度关。西南有老君关。又东有三度关。西有落濛关。西北有崖门关、黑水关。北有海龙囤,有白石口隘。  桐梓府东。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夜郎县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乌江分流,东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东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绥阳府东北。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绥阳县地置。东有水德江,亦曰涪江,亦曰小乌江,流入彭水县界。  仁怀州西。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以旧怀阳县地置。东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乌江。

  叙州府元叙州路,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为县。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宾倚。弘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未之国,除。西有失提山,旧产银。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阳崖,大江经其下,又东经城东南,马湖江来合焉。又西南有石门江,俗呼横江,北入马湖江。又东南有黑水,一名南广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县,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检司。又西南有横江镇巡检司。又南有摸索关。  南溪府东。东滨大江,中有石笋滩,在县西。又有铜鼓滩,在县东。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

  庆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宾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南有石门山,石门江经其下。又西北有马鸣溪,流入马湖江。  富顺府东北。元富顺州。洪武中降为县。西南有虎头山。东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荣溪,东有鰲溪,俱流合焉。又西有盐井。东有赵化镇巡检司。

  长宁府东南。元长宁军,属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为州。洪武五年降为县。治东西有二溪,并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东出虞公峡,曰淯溪,亦曰武宁溪,其下流入於大江。又治北有淯井,产盐。东有梅洞堡巡检司。

  兴文府东南。元戎州,属马湖路。洪武四年降为县,来属。万历二年二月改曰兴文。南有南寿山,又有思早江,又东有水车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宁城,万历二年二月筑,置建武守御千户所於此。所南有九丝城,所东南有李子关。县东北有板桥巡检司,后迁两河口,仍故名。  隆昌府东北。本富顺县隆桥马驿。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属叙南宣抚司。洪武五年降为县,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复为州。旧治怀远寨。正德十三年迁治中坝。东有复宁溪,即黑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检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筠连州西。元筠连州,治腾川县,属永宁路,寻废县存州。洪武四年降州为县,属叙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属绵州,寻仍属叙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仍属叙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有定川溪,下流与淯溪合。东南有三岔巡检司。  珙州东。元下罗计长官司,属叙南宣抚司。明玉珍改为珙州。洪武四年降为县。十年五月省入高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府。正德十三年四月来属。西南有珙溪,下流入淯溪。南有盐水坝巡检司,后迁歇马堡,仍故名。  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置龙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龙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处安抚司。二十年正月仍改为龙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龙州军民指挥使司,后复曰龙州。宣德七年改龙州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龙安府。领县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宁武,万历十八年四月置,后更名。州旧治在江油县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於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东南有马盘山,又有石门山。东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胡空关,又有黄阳关。东有铁蛇关,西有大鱼关,羊昌关、和平关,俱永乐中置。又东有栈阁,道出陕西文县。又西有永济桥,铁索为之,达松潘卫。又东有青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十月以旧青川县置,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所东有白水江。东北有明月关巡检司。南有杲阳关。北有北雄关,接陕西文县界。又有控夷关,万历中置。  江油府东南。元省。明玉珍复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西有大匡山,与彰明县界。东北有窦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关。

  石泉府西南。元属安州。洪武中,州废,改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来属。北有三面山,龙安水出焉。又东有湔水,东至江阳入江,有马坪口巡检司。北有松岭关。西有石板关。东有奠边关。东北有大方关。西北有上雄关。

  马湖府元马湖路,属叙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为府。领县一,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长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万历十七年三月改县。西有雷番山。南有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徼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经府城东入宜宾县界。中有结发滩、铁锁滩、鸡肝石滩,俱在府西。又有马湖,湖在山顶,亦曰龙湖。东有悔泥溪巡检司。又东有龙关。西有凤关。又北有新乡镇,万历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

  平夷长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旧治在司东。万历中,移於今治。南有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东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蛮夷长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滨马湖江,西有什葛溪,东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宁巡检司。

  沐川长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为州,寻复。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东有芭蕉溪,下流入马湖江。

  雷坡长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镇雄府元芒部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罢称军民府。北有乐安山,与叙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乌撒界,流经此,境内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叙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斗河,下流入乌撒之七星关河。又北有碱泉二,俱产盐。有益良州、强州,元俱属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后废。又有阿头、易溪、易娘三蛮部,元属乌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头部为阿都府,属四川布政司。后俱废。南有阿赫关,与乌撒界。领长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肸酬长官司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置。

  怀德长官司府西。本却佐寨。

  威信长官司府南。本母响寨。

  归化长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

  安静长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乌蒙军民府元乌蒙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凉山。北有界堆山,与叙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马湖江。南有索桥,金沙江渡处。北有罗佐关。有归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属府,寻废。东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乌撒军民府元乌撒路,后至元元年九月属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属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西有盘江,出府西乱山中,经府南为可渡河,入贵州毕节卫界。有可渡河巡检司。又西有赵班巡检司。又有阿赫关、邬撒二巡检司。东南有七星关。东有老鸦关,又有善欲关,皆与贵州毕节卫界。又南有倘唐驿,路出云南沾益州。东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东川军民府元东川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十七年五月升为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废。二十六年五月复置。西南有马鞍山,府旧治在焉。寻移治万额山之南。又西南有绛云弄山,接云南禄劝州界,下临金沙江。又东南有牛栏江,自云南寻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桥,在东北牛栏江上。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隶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郪县省入,直隶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盐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盐亭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涪江。又东南有射江,亦曰瀰江,亦曰梓潼水,自盐亭县流入,经县东南之独坐山,合於涪江。又东南有沈水,亦入涪江。有盐井。  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南有可蒙山、铜官山,南有赖应山、私熔山,俱产铜。东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盐井。

  盐亭州东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东有盐亭水,自剑州南境流入,亦谓之瀰江。城东有盐井。

  遂宁州东南。元遂宁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县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为县。东有铜盘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谓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盐井。

  蓬溪州东南。元属遂宁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为明月池。又有伏龙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县置普州。九年,州废。西有岳阳溪,下流合於涪江,有盐井。

  乐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属州。正德九年改属简州。嘉靖元年四月还属。有盐井。  眉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东有蟆颐山,西面临江,下为蟆颐津。南有峨眉山。东有玻璃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难江,下流俱入大江。东南有鱼耶镇巡检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领县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有彭亡山,亦曰平无山,俗呼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东北滨大江,内江自双流县流入焉,即牧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阳江,江中有鼓楼滩。又有赤水,亦自东北流入大江。

  丹棱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属。东南有青衣水,源出卢山县,流经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

  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复还属。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经其下。又东有大江。东南有松柏滩。东有犁头湾巡检司。

  邛州元属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为县,仍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复为州,直隶布政司。西有古城山,产铁。又东南有铜官山,产铜。西有相台山,下有火井,又有盐井。南有邛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县入大江。南有夹门关巡检司。西有火井坝巡检司。后移於州南二十五里。东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领县二:

  大邑州北少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邛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西北有鹤鸣山,与崇庆州界。东有牙江,下流入邛水。

  蒲江州东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属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还属。南有蒲水,源出名山县,流经此,东入邛州界。西有双路巡检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三龟山。又有九顶山。大江在城东,亦曰通江。又西有阳江,即大渡河,自峨眉县流入,经城东乌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双湖,与阳江合。东南有金石井巡检司,后废。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领县六:

  峨眉州西。西南有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罗目江出焉。阳江在县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与罗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镇巡检司,后徙治大围山。又有土地关,接蛮界。

  夹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

  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夹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复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检司。

  犍为州东南。旧治玉津镇。今治惩非镇,洪武中徙此。东有大江。东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检司。又北有石马关巡检司。

  荣州东。本荣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为县。东有荣川水,有甕溪关、飞水关,俱洪武间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

  威远州东。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属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荣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泸州元属重庆路。洪武六年直隶四川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治在州东茜草坝。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宝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东,一名泸江,又名汶江,资水自州北来合焉,亦曰中江。又有泸州卫,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铺。南有石棚镇、北有李市镇二巡检司。又有江门、水流崖、洞扫等关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龙透关,崇祯间修筑。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领县三:

  纳溪州西南。北滨大江,城西有纳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纳溪口巡检司。南有倒马关、石虎关,俱通云南、交址路。

  江安州西少南。北滨大江,有绵水西南流入之,谓之绵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泾滩,俱流合於绵水。有板桥巡检司。

  合江州东少北。旧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滨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谓之合江。又南有安乐溪,西北流入江安县。  雅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严道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东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经水,一名周公水。又东南有荣水,一名长濆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於青衣江。北有金鸡关。东北有金沙关。东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领县三:

  名山州东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县,元属州,洪武中省。西有蒙山。南有青衣江。

  荣经州西南。明玉珍省入严道县。洪武中复置。东北有铜山。东有邛崃山,与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关山,邛崃关在焉。北有长濆河,南有周公水,并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关,地接西番。又有碉门砦,亦曰和川镇,元置碉门安抚司。洪武五年设碉门百户所於此,其地兴天全界。

  芦山州西北。元曰泸山,后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复置,改为芦山。东有卢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经多功峡,下流入平羌江。西北有临关,旧曰灵关,正统初更名。有临关巡检司。又南有飞仙关。  永宁宣抚司元永宁路。洪武七年为永宁长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抚司。天启三年废,地属叙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迁於今治。东南有狮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宁河,东北流经泸州境,入於大江。又东南有赤水河。东有鱼浮关,洪武四年置。领长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长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启六年改属泸州。南有通江溪,东北会於纳溪之江门峡。西南有金鹅池。

  太平长官司元大坝军民府,洪武中废。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番招讨司元六番招讨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隶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隶都司。东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阳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内有可跋海,其下流合云南样备水,流入交址。又禁门关、紫石关亦俱在司西。又东有善所、张所、泥山、天全、思经、乐蔼、始阳、乐屋、在城、灵关凡十百户所。东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卫元松州,属云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卫。十三年八月罢卫。未几,复置卫。二十年正月罢州,改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罢军民司,止为卫。东有雪栏山,上有关。南有红花山。西北有甘松岭。又北有大、小分水岭。西有岷江,自陕西洮州卫流经此,亦曰潘州河。又东有涪江,出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卫,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又西有镇夷关,永乐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关。又东有望山、雪栏、风洞、黑松林、三舍、小关子关。南有西宁、归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关。又有平夷关,万历十四年置。又南为镇平关。又西北有漳腊堡,洪武十一年置。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六,官抚司五。东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御千户所宣德四年正月置。北有师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关。南有小河,即涪水也,东流入龙安府界,有铁索桥跨其上。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蜡匝簇长官司、白马路簇长官司、山洞簇长官司、阿昔洞簇长官司、北定簇长官司、麦匝簇长官司、者多簇长官司、牟力结簇长官司、班班簇长官司、祈命簇长官司、勒都簇长官司、包藏先结簇长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长官司正统五年七月置。,别思寨长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抚司永乐十五年二月置。,麻儿匝安抚司宣德二年三月,以阿乐地置。,阿角寨安抚司、芒儿者安抚司二司俱正统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抚司正统十一年七月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本叠溪右千户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属茂州卫。二十五年改置。直隶都司。南有排栅山。西有汶江,南有黑水流合焉,谓之翼水。又南有南桥、中桥、彻底三关,北有永镇桥关、镇平关,西有叠溪桥关,东有小关,俱洪武十一年置。领长官司二。东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叠溪长官司所城北。、郁即长官司所城西。俱永乐元年正月置。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本黎州长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抚司,直隶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直隶都司。东北有圣钟山,下有黎州,元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汉源县入州。永乐后废。西北有飞越山,两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东麓为大田坝,万历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户所於此。又东有冲天山。南有避瘴山。西北又有笋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后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汉水,源出飞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试剑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关,与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黑崖关,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东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属酉阳宣抚司。十七年直隶布政司。西有百岁山。哨溪出於其东,满溪出於其西,合流入买赛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麻子坪长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属湖广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隶四川布政司。

  安宁宣抚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领长官司二:

  怀远长官司、宣化长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与宣抚司同置。  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广辰州府合流於江,有宁俊江巡检司。西北距重庆府四百九十里。领长官司三:

  石耶洞长官司司东南。元石耶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为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司南。元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凯歌河,一名买赛河,自贵州平头著可司流入,东入酉阳司界。麻兔洞长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砫宣慰司元石砫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八年正月为宣抚司,属重庆卫。嘉靖四十二年改属夔州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芦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建昌路,属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罢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领卫五、所八、长官司四。东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里。  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元建昌路,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兼置卫,属云南都司。十月,卫府俱改属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领守御千户所四、长官司三。南有泸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长河,南有怀远河,西南有宁远河,下流俱合於泸水。又东有建安州、永宁州,又东有里州,东南有阔州,西南有泸州、隆州,元俱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建昌府。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寻改为碧舍县。又西有德州,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又有建昌前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与建昌军民卫同城,九月属四川行都司,万历三年省。又东有建昌土卫,洪武十五年置,万历后废。北有泸沽巡检司,即故泸沽县也。又南有麻刺巡检司。又西南有打冲河、东南有白水、东有龙溪三巡检司,后废。又东北有老君关,有太平关。东南有甸沙关。又有金川堡。

  ○守御礼州后千户所

  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卫北。元礼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兼置二守御所,属卫。二十七年后,州废。北有泸沽县,元属礼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后废。

  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卫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冲河,蛮名黑惠江,一名纳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东北有水砦关。南有天星砦。  守御德昌千户所卫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德昌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后废。

  昌州长官司卫南。元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威龙长官司卫东南。元威龙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龙”为“隆”,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普济长官司卫西南。元普济州,属德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德昌府。永乐二年七月改置。

  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元苏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苏州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南山,产铜。东有长河,亦名白沙江,南流会於泸水。又有中县,元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永宁州。十七年改属苏州,后废。又有沙陀关、罗罗关、九盘关。南有乌角关。北有北山关。又西有定番堡,万历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冕山桥后千户所卫东。正统七年以冕山堡置。东有东河,与泸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关。

  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西有阿露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与黎州界。又有鱼洞河,南有罗罗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冈关,有海棠关,有晒经关。南有小相公岭关。西北有刺伯关。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镇西后千户所卫北。弘治中置。

  邛部长官司卫东。元邛部州,属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军民府,后仍为州,属越巂卫。永乐元年五月改为长官司。东有平夷、归化二堡,万历十五年开部夷地增置。  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柏兴府,治闰盐县,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属云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为州,省闰盐县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废,置卫,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南有柏林山。西有斛僰和山,产金。又西有铁石山,出砮石。东北有打冲河,上有索桥。西有双桥河,东有越溪河,俱流入打冲河。又治东有盐井。北有金县,元属柏兴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后废。又东有双桥关。西有古德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

  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卫东北。洪武二十五年置。

  马刺长官司卫南。永乐初置。

  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本会川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属建昌卫。二十五年六月升军民千户所。十一月升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来属。东南有土田山,产石碌,有葛砧山,产石青,东有密勒山,产银矿。西南有金沙江,自云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泸水,南入焉,南有泸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巡检司。东南有泸津关。南有迷郎关,又有松坪关。西有永昌关,有大龙关。北有甸沙关,接建昌卫界。有会川路,元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为府,属云南布政司。十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废。堕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复置府,后复废。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汉州,元俱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属会川府,十月俱改为县,二十四年二月复俱为州。东南有姜州,元属建昌路,又有会理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属东川府。北有麻龙州,元属会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属东川府。又有麻龙县,洪武十七年改属麻龙州。二十七年后,府州县俱废。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领千户所一:

  守御迷易千户所卫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一月置。

  江西《禹贡》扬州之域。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还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州一,县七十七。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与江南、湖广界。东至玉山,与浙江界。南至安远,与福建、广东界。西至永宁,与湖广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户一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万九千八百。万历六年,户一百三十四万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万九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龙兴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领州一、县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为代王,迁山西大同。永乐初,宁王府自大宁卫迁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东。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筑。东湖在城东南隅。西有赣江,自丰城县流入,东北入鄱阳湖,出湖口县,入大江,亦曰章江。又东南有武阳水,上源自南丰县汙江,北流经此,又东北入宫亭湖。南有市汊巡检司。

  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之境。北有吴城山,临赣江。东有鄱阳湖,即彭蠡也,俗谓之东鄱湖;其西与宫亭湖相接,谓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县流入,合於章江。东北有赵家围、西有乌山、北有吴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检司。

  丰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为丰城县。南有罗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丰水所出。西南有章江,丰水自南,富水自东南,俱流入焉。又东有云韶水,自抚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浒口二巡检司。又有河湖巡检司,废。又北有港口巡检司,治大江口,后迁县东北小江口,废。

  进贤府东南。西南有金山,产金。北有三扬水,又有军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阳湖。东有润陂、东北有邬子寨、北有龙山、东南有花园四巡检司。

  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冯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华林山,华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药王山,龙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冯水。西有罗坊巡检司。又有白沙巡检司,废。

  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宁州界,双溪水出焉,下流入於冯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与双溪水合。又西北有长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

  武宁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宫山。南有修水。

  宁州府西。元分宁县,为宁州治。洪武初,改县为宁县,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县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发源於此,下流入鄱阳湖。又东有鹤源水,源发九宫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检司,后迁於崇乡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叠岭二巡检司,废。东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属江西行省。洪武二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华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县流入,东流汇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锦水。此别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南有曲水,亦东入章江。南有阴冈岭、又有洪城二巡检司,废。

  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旧产银铅。西有天岭。又西有蜀江,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凌江口合新昌县之盐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蒙山,至县西亦流入焉。西有离娄桥、又有麻塘二巡检司。

  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盐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县入於蜀江。又北有藤江,下流与盐溪水合。西有黄冈洞、北有大姑岭二巡检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为九江府。领县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德化倚。南有庐山,亦曰匡庐。东南有鄱阳湖,湖中有大孤山。县北滨大江,亦曰浔阳江,北岸为湖广黄梅县,南岸经湖口、彭泽二县,而入南直东流县境。江中有桑落州,与南直宿松县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县流入,经城西,注於大江,所谓湓口也。又东南有女儿浦,源出庐山,东北入鄱阳湖。西有城子镇巡检司。又东有南湖觜、西有龙开河二巡检司,后废。

  德安府西南。南有博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博阳川出焉,东南流入於鄱阳湖。东北有谷帘水,源出庐山,下流亦入鄱阳湖。

  瑞昌府西。西有清湓山,湓水出焉。北有大江,北岸与湖广广济县分界。  湖口府东。北滨大江。南有上石钟山。北有下石钟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阳湖中。西南即鄱阳湖,汇章、贡群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镇巡检司,后迁上石钟山。西北有茭石矶镇巡检司,后迁於黄茅潭。

  彭泽府东少北。滨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滨有彭浪矶,与小孤对。东北有马当山,横枕大江。有马当镇巡检司。西南有峰山、矶镇二巡检司。

  南唐府元南唐路,属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西宁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领县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庐山。北有鞋山,在鄱阳湖中。湖东为宫亭湖,西北为落星湖。又西有谷帘水,下流入鄱阳湖。东有长岭巡检司,后迁县南渚溪镇,又迁县东北青山镇,仍故名。

  都昌府东。西南有石壁山,临章江,东南为鄱阳湖,北有后港河,合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检司,滨湖。东南有柴棚巡检司,在湖中。

  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南有长山,南有修水,自宁州流入,亦谓之西河。东有芦潭巡检司。

  安义府西南。正德十三年二月析建昌县安义等五乡置。东有东阳新迳水,南有龙江水,俱流合於修水。

  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为鄱阳府,隶江南行省。寻曰饶州府,来隶。领县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阳倚。正统元年,淮王府自广东韶州府迁此。西北有鄱阳山,在鄱阳湖中。湖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亘南康、饶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县及祁门县,下流会於城东。又南则广信上饶江来合焉,环城西北出,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亦名双港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督军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阴巡检司,迁於双港口。北有石门镇巡检司。又东北有大阳埠。西有八字脑。

  馀干府南。元饶干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康郎山,滨鄱阳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朗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余水,亦曰三余水。又南有龙窟河,合於余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检司,旧在康郎山上,后迁黄埠。西有瑞虹镇,在鄱阳湖滨。

  乐平府东。元乐平州。洪武初,降为县。东北有凤游山。南有乐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涧镇巡检司。南有仙鹤镇巡检司,后迁万年县之苛溪镇。

  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昌江,南直祁门县之水俱流汇焉,鄱江之别源也。西北有桃树镇巡检司,后迁县东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德镇,宣德初,置御器厂於此。

  德兴府东。东有银山,旧产银。北有铜山,山麓有胆泉,浸铁可以成铜。西南有建节水,自弋阳县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县流入。下流俱合於乐安江。东有白沙巡检司。西南有永泰巡检司,废。  安仁府南少东。南有锦江,亦名安仁港,自贵溪县流入,西北入余干境,为龙窟河。又东有白塔河,流合於锦江。南有白塔、东有田南二巡检司,后废。

  万年府东南。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析鄱阳、乐平及贵溪三县地益之。北有万年山。东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经县西南,下流为余水。东北有荷溪镇、北有石头街二巡检司,后俱废。

  广信府元信州路,属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为广信府。领县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饶倚。西北有灵山,旧产水晶。南有丁溪山,产铁。又南有铜山。北有上饶江,自玉山县流入,经城北,下流至鄱阳县合於鄱江。又西有槠溪,源出灵山,亦曰灵溪,流入上饶江。南有八坊场、东北有郑家坊二巡检司。

  玉山府东。有三清山。又有怀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东入浙,西为上饶江。东南有柳都寨巡检司。  弋阳府西。南有军阳山,旧产银。东有弋阳江,即上饶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饶县灵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义港,自福建邵武流入,合於葛溪。

  贵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龙虎山,上清宫在焉。其南为仙严。又南有芗溪,亦名贵溪,上流即上饶江也。又有须溪,自福建光泽县流入,来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检司。西有神前街巡检司,本神峰寨,在县北,后迁潭溪,更名。  铅山府南。元铅山州,直隶江浙行省,治在八树岭之南。洪武初,降为县,迁於今治。西南有铜宝山,涌泉浸铁可以为铜。又有铅山,产铅铜及青绿。北有鹅湖山。南有分水岭,与福建崇安县界,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又有紫溪岭,紫溪水出焉。北有上饶江,至汭口,与紫溪、桐木、黄蘖诸水合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又东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饶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检司,后迁善政乡湖坊街。又西有驻泊巡检司,治汭口镇,废。

  永丰府南。东南有平洋山,旧产银矿。南有永丰溪,源出福建浦城县界,下流至上饶县界合玉溪。又东有永平溪,西会杉溪及诸溪谷之水,注於永丰溪。东有柘阳寨巡检司。又有杉溪寨巡检司,废。  兴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析上饶、贵溪二县地益之。县南有宋溪,源并出灵山,下流入上饶江。东有丫严寨巡检司,后废。

  建昌府元建昌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肇庆府,寻曰建昌府。领县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倚。永乐二十二年建荆王府。正统十年迁於湖广蕲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东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丰县流入,下流入金溪县。东有蓝田、北有伏牛二巡检司。又南有曾潭、北有岳口二巡检司,废。又东南有杉关,接福建光泽县界。  南丰府南少西。元南丰州,直隶江西行省。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军山。又东南有百丈岭,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又有旴水。东南有龙池巡检司,本黄沙源坪,在县西南,后迁县南双港口,又迁县东南百丈岭,又迁刊都,寻又迁於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巡检司,废。

  新城府东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经县西,下流会於旴江。又东有飞猿岭,飞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县入於日于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关,流与飞猿水合。东南有极高巡检司,迁水口村,后迁县南德胜关,又迁县东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检司,后迁县西樟村,寻复。  广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岭。又南有血木岭,旴水出焉,经城南,流入南丰县。西南有秀岭、南有泉镇二巡检司。

  泸溪府东南。本南城县泸溪巡检司,万历六年十二月改为县。东有泸溪,源出福建崇安县之五凤山,流至县,又北入於安仁港。

  抚州府元抚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为临川府,寻曰抚州府。领县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临川倚。南有灵谷山。西有铜山,旧产铜。城东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县流入,东合於章江。又西有临水,源出崇仁县,流合汝水。北有温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远三巡检司。又有白竿巡检司,后废。

  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临川山,临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华盖山,西宁水出焉,下流俱合於汝水。又西南有宝唐山,宝唐水出其下,北合县境诸溪,入於临水。东有周坊巡检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检司,废。

  金谿府东南。东有金窟山,旧产金。又有云林山,跨抚、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贵溪县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县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门港水。又北流为苦竹水,又西流为临川县之汝水。

  宜黄府西南。东有宜黄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马寺巡检司。又有上胜巡检司,废。

  乐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盘山,与新淦、永丰二县界,宝唐水出焉,下流合於临水。东有芙蓉山,鰲溪水出焉,下流合於赣水。北有龙义、又有望仙二巡检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检司,后废。

  东乡府东。正德七年八月以临川县之孝冈置,析金溪、进贤、余干、安仁四县地益之。西南有汝水。东北有横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检司,后废。

  吉安府元吉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为府。领县九。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庐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冈山,两山相望,赣江经其下。又北经城东,又北经虎口石,流入峡江县,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冈、西南有敖城三巡检司。

  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东有王山,亦名匡山。赣江在城南,自万安县流入,经县西之牛吼石,而东北入庐陵县界。又南有云亭江,一名缯水,源出兴国县,北流至珠林口注於赣江。西有旱禾市、东北有花石潭、东南有三顾山三巡检司。

  吉水府东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有东山。北有王岭。又东北有吉文水,赣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检司,迁县西北三曲滩上,仍故名。

  永丰府东。东有郭山。南有石空岭,又有恩江,下流入於赣江。东南有层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检司。又东北有视田巡检司,后废。

  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西有卢萧山,卢水出焉,经城北,东流与王江合,又东合禾水,至庐陵县神冈山下入於赣江。南有黄茆巡检司,治黄陂寨,后迁县西时砻镇,西有罗塘巡检司,治洋泽,后迁江背,俱仍故名。

  龙泉府西南。东南有钱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东流入於赣江。西北有北乡巡检司。西南有禾源巡检司,后迁县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检司,本金田,在县北,后迁治,更名。

  万安府南。东有蕉源山,产铁。城西有赣江,江之滩三百里,在县境者十八滩,皇恐为最险。又南有皁口江,自赣县北注於赣江。有造口巡检司,在县西南。又东北有滩头巡检司,又东南有西平山巡检司,废。  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南有义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下流至泰和县入於赣江。东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传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检司。

  永宁府西南。北有七溪岭。西有浆山水,源自湖广茶陵州界,流经县南,合於永新县之禾江。西有升乡寨巡检司。西南有砻头寨巡检司,寻废。

  临江府元临江路,属江西行省。太祖癸卯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东有阁皁山,亘二百余里。南有赣江,一名清江,有清江镇巡检司。又有袁江,自新喻县流入,至县南合焉。西有萧水,南有淦水,至县东清江镇,亦俱合於赣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检司,废。

  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离岭,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於清江。东有枉山巡检司,后迁蓝桥,寻复。

  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为县。西有铜山,旧产铜。北有蒙山。南有渝水,即袁江,颍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检司。  峡江府南。本新淦县之峡江巡检司,嘉靖五年四月改为县,析新淦县六乡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赣江,亦名峡江,有黄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龙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萍乡县,流经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黄圃、南有涧富岭二巡检司。

  分宜府东。东有钟山峡。西有昌山峡。秀江经两峡中,入新喻县境,为渝水。  萍乡府西。元萍乡州,洪武初降为县。东有罗霄山,罗霄水出焉,分二派。东流者为卢溪水,下流为秀江,入宜春县界。西流者入湖广醴陵县界,合渌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杨岐水,西流经县南,下流合渌水。北有安乐镇、东南有大安里二巡检司。又西有草市巡检司,后迁於插岭关,仍故名。又西有湘东市。东有卢溪镇。  万载府北。北有龙江,下流即瑞州府之蜀江。东北有康乐水入焉。西有铁山界巡检司。又有高村镇巡检司,寻废。

  赣州府元赣州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赣倚。南有崆峒山,章、贡二水夹山左右,经城之东西。贡水一名东江,自福建长汀县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为赣江。北有桂源巡检司,后迁攸镇。东北有磨刀寨巡检司,后迁石院铺。南有长洛巡检司,后迁县西黄金镇。俱仍故名。  雩都府东。东北有高沙宝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宁都、会昌诸水,绕城而西,至赣县,合於贡水。东北有平头寨巡检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检司,后废。

  信丰府东南。东有桃江,自龙南县流入,经县北,为信丰江,下流入於贡水。东南有新田巡检司。西有桃枝墟,又有黄田、覃塘,又东有新设四巡检司,后废。

  兴国府东北。北有覆笥山。东北有潋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贡江。东有衣锦乡、东北有回龙寨二巡检司。  会昌府东少南。元会昌州,洪武初降为县。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贡水,西北流,会雩水。南有湘乡寨、北有承乡镇二巡检司。又西有河口巡检司,后废。

  安远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有安远水,亦曰廉水,流入会昌县之贡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广东龙川县。西北有板口巡检司。  宁都府东北。元宁都州,洪武初降为县。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岭。南有宁都水,与散水、筼筜、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合,又东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岭,下流亦经雩都县入贡水。东南有下河寨巡检司。

  瑞金府东。元属会昌州,洪武初改属府。东北有陈石山,绵江出焉,流至县南入贡水,又西入会昌县,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东北有湖陂二巡检司。东南有古城镇,路出福建长汀县。

  龙南府南。元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东北流会诸水,至县北宫山下,与渥、濂二水合为三江口,又北流为信丰县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祯初,移定南县下历巡检司驻焉。

  石城府东北。元元贞元年十一月属宁都州,洪武初改属府。北有牙梳山。东有霸水,西南合虔化水,入贡江。北有捉杀寨巡检司,后迁县西赤江市,仍故名。  定南府东南。隆庆三年三月以龙南县之莲莆镇置。析安远、信丰二县地益之。西北有程岭,又南有神仙岭。东有指挥峰。东北有九洲河,下流会於信丰县之桃江。东北有下历巡检司,后迁高砂莲塘,又迁龙南县冬桃隘。  长宁府东南。万历四年三月以安远县之马蹄冈置,析会昌县地益之。东南有顶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闽、广境。又东有寻邬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西北有黄乡巡检司。南有新坪巡检司,本大墩,后更名。北有双桥、南有丹竹楼二巡检司,后废。  南安府元南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为府。领县四。东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大庾岭,五岭之一,亦名梅岭,上有关曰梅关。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横江,下流与贡水合。西有郁林镇巡检司,治晶都村,后迁浮江隘,又迁黄泥港,东北有赤石岭巡检司,治峰山里,后迁小溪城,又迁峰山新城,后迁峰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县南有水南城,与府城隔江对峙,嘉靖四十年筑。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凤凰城,又西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又东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筑。

  南康府东北。西北有禽山,禽水出焉,东流至南野口入於章江。北有羊岭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东北有潭口镇、北有相安镇二巡检司。

  上犹府东北。元永清县,洪武初更名。西有书山,一名太傅山。东有大犹山,犹水出焉,下流至南康县,入於章江。西有浮龙巡检司,后迁太傅村,仍故名。  崇义府北。正德十四年三月以上犹县之崇义里置,析大庾、南康二县地益之。西南有聂都山。西有桶冈。又有章江,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又有横水,经县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检司,本过步,后迁治,更名。西南有铅厂巡检司,本在铅山,后迁聂都,东南有长龙巡检司,本治降平里,后迁县东北尚德里江头,俱仍故名。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十九 地理四》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明史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

列传第十九-明史

列传第十九 顾时吴祯薛显郭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费聚陆聚郑遇春黄彬叶升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

列传第二十-明史

列传第二十 硃亮祖周德兴王弼蓝玉(曹震张翼张温陈桓硃寿曹兴谢成李新 硃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

列传第十九

  顾时吴祯薛显郭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费聚陆聚郑遇春黄彬叶升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下镇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皆有功。又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积功,由帐前都先锋累迁为天兴翼副元帅。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硃定。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又大破吴兵于浮子门。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勒奇兵出旧馆,大捷。湖州平,遂戍之。从围平江,破葑、胥二门,进佥大都督府事,抚平江。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国珍亡入海。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复自海道进取福州,围其西、南、水部三门,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闽海悉平。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寻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秦、晋二王傅金朝兴、汪兴祖并专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辽阳,命祯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之。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硃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硃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兗、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取太原,走扩廓,降豁鼻马。邀击贺宗哲于石州,拔白崖、桃花诸山寨。与大将军达会平阳,以降将杜旺等十一人见,遂从入关中。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郭兴,一名子兴,濠人。滁阳王郭子兴据濠,称元帅,与隶麾下。太祖在甥馆,兴归心焉。军行,尝备宿卫,累功授管军总管,进统军元帅。围常州,昼夜不解甲者七月。城下,受上赏。从攻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皆下之。战于鄱阳,陈友谅连巨舰以进,我师屡却,兴献计以火攻之。友谅死。从征武昌,斩获多,进鹰扬卫指挥使。从徐达取庐州,援安丰,大败张士诚兵。平襄阳、衡、澧。还克高邮、淮安。转战湖州,围平江,军于娄门。吴平,擢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元年,从达取中原,克汴梁,守御河南。冯胜取陕州,请益兵守潼关。达曰:“无如兴者。”遂调守之。潼关,三秦门户,时哈麻图据奉元,李思齐、张思道等与为犄角,日窥伺欲东向。兴悉力捍御。王左丞来攻,大败之。从徐达帅轻骑直捣奉元。大军继进,遂克之。移镇巩昌,边境帖然。  三年为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其冬,封功臣,兴以不守纪律,止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伐蜀,克汉州、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同陈德败元兵于答刺海口。十一年练兵临清。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兴女弟为宁妃,弟英武定侯。  季弟德成,性通敏,嗜酒。两兄积功至列侯,而德成止骁骑舍人。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尝侍宴后苑醉,匍匐脱冠谢。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薙始快。”帝默然。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后党事起,坐死者相属,德成竟得免。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子镛袭封。十六年为征南左副将军,讨平龙泉诸山寇。练兵汴梁。十九年与靖海侯吴祯城会州。二十年从冯胜征纳哈出,将至金山,与大军异道相失,败没。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王志,临淮人。以乡兵从太祖于濠,下滁、和。从渡江,屡腾栅先登,身冒矢石。授右副元帅。从取常州、宁国、江阴。复宜兴,攻高邮,捣九江,下黄梅,鏖战鄱阳。从平武昌,还克庐州,败张士诚兵,追奔四十里。以亲军卫指挥使改六安卫,守六安。从幸汴梁,渡河,取怀庆、泽、潞,留守平阳。大将军徐达西伐,会师克兴元。洪武三年,进同知都督府事,封六安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移守汉中,帅兵出察罕脑儿塞,还镇平阳。复从大将军征沙漠。其后用兵西南,皆以偏将军从,虽无首功,然持重,未尝败衄。其攻合肥,败楼儿张,擒吴副使,为战功第一。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帝称其处置得宜。十六年督兵往云南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驿传,安辑其民。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  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安南卫指挥使。卒,无子。弟琙嗣,改清平卫,世袭。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梅思祖,夏邑人。初为元义兵元帅,叛从刘福通。扩廓醢其父。寻弃福通,归张士诚,为中书左丞,守淮安。徐达兵至,迎降,并献四州。士诚杀其兄弟数人。太祖擢思祖大都督府副使。从大军伐吴,克升山水寨。下湖州,围平江,皆有功。吴平,迁浙江行省右丞。从大将军伐中原,克山东,取汴、洛,破陕州,下潼关。旋师徇河北,至卫辉。元平章龙二弃城走彰德,师从之。龙二复出走,遂降其城,守之。略定北平未下州郡。从大军平晋、冀,复从平陕西。别将克邠州,获元参政毛贵等三十人。从大将军破扩廓于定西。还自秦州,破略阳,入沔州,取兴元。洪武三年,论功封汝南侯,食禄九百石,予世券。四年伐蜀。五年征甘肃。还命巡视山、陕、辽东城池。十四年,四川水尽源、通塔平、散毛诸洞长官作乱,命思祖为征南副将云南军,与江夏侯周德兴帅兵讨平之。十五年复与傅友德平云南,置贵州都司,以思祖署都指挥使。寻署云南布政司事,与平章潘元明同守云南。思祖善抚辑,远人安之。是年卒,赐葬钟山之阴。  子义,辽东都指挥使。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思祖从子殷,为驸马都尉,别有传。  金朝兴,巢人。淮西乱,聚众结寨自保。俞通海等既归太祖,朝兴亦帅众来附。从渡江,征伐皆预,有功。克常州,为都先锋。复宜兴,为左翼副元帅。平武昌,进龙骧卫指挥同知。平吴,改镇武卫指挥使。克大同,改大同卫指挥使。取东胜州,获元平章刘麟等十八人。  洪武三年,论功为都督佥事兼秦王左相。未几,解都督府事,专傅王。四年从大军伐蜀。七年帅师至黑城,获元太尉卢伯颜、平章帖儿不花并省院等官二十五人。遂从李文忠分领东道兵,取和林,语具文忠传。  朝兴沉勇有智略,所至以偏师取胜,虽未为大帅,而功出诸将上。十一年从沐英西征,收纳邻七站地。明年论功封宣德侯,禄二千石,世袭指挥使。十五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驻师临安,元右丞兀卜台、元帅完者都、土酋杨政等俱降。朝兴抚辑有方,军民咸悦。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  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降镇平坝卫指挥使。从征有功,进都指挥使。其后世袭卫指挥使。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唐胜宗,濠人。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从渡江,积功为中翼元帅。从徐达克常州,进围宁国,扼险力战,败其援兵。城遂降。从征婺州,克之。从征池州,力战,败陈友谅兵,擢龙骧卫指挥佥事。从征友谅,至安庆,敌固守。胜宗为陆兵疑之,出不意,捣克其水寨。从下南昌,略定江西诸郡。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邀击泾江口,皆有功。擢骠骑卫指挥同知。从定武昌,徇长沙、沅陵、澧阳。从徐达取江陵,还定淮东。穴城克安丰,追获元将忻都。为安丰卫指挥使守之。从大将军伐中原,克汴梁、归德、许州,辄留守。从大军克延安,进都督府同知。洪武三年冬封延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坐擅驰驿骑,夺爵,降指挥。捕代县反者。久之,复爵。  十四年,浙东山寇叶丁香等作乱,命总兵讨之,擒贼首并其党三千余人。分兵平安福贼,至临安,降元右丞兀卜台等。十五年巡视陕西,督屯田,简军士。明年镇辽东,奉敕勿通高丽。高丽使至,察其奸,表闻。赐敕褒美,比魏田豫却乌桓赂,称名臣。在镇七年,威信大著。召还,帅师讨平贵州蛮。练兵黄平。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陆仲亨,濠人。归太祖,从征滁州,取大柳树诸寨。克和阳,击败元兵。逐青山群盗。从渡江,取太平,定集庆,从徐达下诸郡县。授左翼统军元帅。从征陈友谅,功多,进骠骑卫指挥使。从常遇春讨赣州,降熊天瑞,为赣州卫指挥使,节制岭南北新附诸郡。调兵克梅州、会昌、湘乡,悉平诸山寨。  洪武元年,帅卫军与廖永忠等征广东,略定诸郡县,会永忠于广州,降元将卢左丞。广东平。改美东卫指挥使,擢江西行省平章,代邓愈镇襄阳,改同知都督府事。三年冬封吉安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唐胜宗同坐事降指挥使。捕寇雁门,同复爵。  十二年与周德兴、黄彬等从汤和练兵临清。未几,即军中逮三人至京,既而释之。移镇成都,平巨津州叛蛮。乌撒诸蛮复叛,从傅友德讨平之。  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初,仲亨年十七,为乱兵所掠。父母兄弟俱亡,持一升麦伏草间。帝见之,呼曰“来”,遂从征伐,至封侯。帝尝曰:“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竟诛死。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  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授承信校尉。  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竟坐党死,爵除。  子超,征方国珍,没于阵。璿,以人材举官江西参政。孙宏,从征云南,积功为右卫指挥使。坐奏对不实,戍金齿。  陆聚,不知何许人。元枢密院同知。脱脱败芝{艹麻}李于徐州,彭大等奔濠。聚抚戢流亡,缮城保境,寇不敢犯。徐达经理江、淮,聚以徐、宿二州降。太祖尝诏谕:“二州,吾桑梓地,未忍加兵。”及归附,大悦。以聚为江南行省参政,仍守徐州。遣兵略定沛、鱼台、邳、萧、宿迁、睢宁。扩廓遣李左丞侵徐,驻陵子村。聚遣指挥傅友德击之,俘其众,擒李左丞。又败元兵于宿州,擒佥院邢端等。从定山东,平汴梁。还镇,改山东行省参政。从平元都,略大同、保定、真定。攻克车子山及凤山、城山、铁山诸寨,分守井陉故关,会师陕西,克承天寨。聚所部皆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北征,沂、邳山民乘间作乱,召聚还,讨平之。洪武三年,封河南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八年,同卫国公愈屯田陕西,置卫戍守。十二年同信国公和练兵临清。寻理福建军务。召还,赐第凤阳。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郑遇春,濠人。与兄遇霖俱以勇力闻。遇霖与里人有郤,欲杀之,遇春力护,得解取。众皆畏遇霖,而以遇春为贤。太祖下滁州,遇霖为先锋。取铁佛冈、三郤河、大柳等寨,遇春亦累功至总管。攻芜湖,遇霖战死,遇春领其众。时诸将所部不过千人,遇春兼两队,而所部尤骁果。累战功多,授左翼元帅。从平陈友谅,身先士卒,未尝自言功,太祖异之。取六安,为六安卫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定山东、河南北,克朔州,改朔州卫指挥副使。  洪武三年,进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明年命驻临濠,开行大都督府。坐累夺爵。寻复之,复守朔州。从傅友德平云南,帅杨文等经略城池屯堡。还京,督金吾诸卫,造海船百八十艘,运饷辽东,籍陕西岷州诸卫官马。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黄彬,江夏人。从欧普祥攻陷袁、吉属县,徐寿辉以普祥守袁州。及陈友谅杀寿辉,僭伪号,彬言于普祥曰:“公与友谅比肩,奈何下之?友谅骄恣,非江东敌也。保境候东师,当不失富贵。”普祥遂遣使纳款。友谅遣弟友仁攻之。彬与普祥败其众,获友仁。友谅惧,约分界不相犯,乃释友仁。时江、楚诸郡皆为陈氏有,袁扼其要害,潭、岳、赣兵不得出。友谅势大蹙。太祖兵临之,遂弃江州,彬力也。太祖至龙兴,令普祥仍守袁州,而以彬为江西行省参政。未几,普祥死,彬领其众。普祥故残暴,彬尽反所为,民甚安之。从常遇春征赣州。饶鼎臣据吉安,为熊天瑞声援。遇春兵至,鼎臣走安福,彬以兵蹑之。鼎臣走茶陵,天瑞乃降。永新守将周安叛,彬从汤和执安,鼎臣亦殪。移镇袁州,招集诸山寨。江西悉定。进江淮行省中书左丞。洪武三年封宜春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四年,赣州上犹山寇叛,讨平之。五年,古州等洞蛮叛,以邓愈为征南将军,三道出师,彬与营阳侯璟出澧州。师还,赐第中都。明年从徐达镇北平,出练兵沂州、临清。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叶升,合肥人。左君弼据庐,升自拔来归。以右翼元帅从征江州,以指挥佥事从取吴,以府军卫指挥使从定明州。洪武三年论功,佥大都督府事。明年从征西将军汤和以舟师取蜀。越二年,出为都指挥使,镇守西安,讨平庆阳叛寇。十二年复佥大都督府事。西番叛,与都督王弼征之,降乞失迦,平其部落。复讨平延安伯颜帖木儿,擒洮州番酋。论功,封靖宁侯,岁禄二千石,世指挥使。镇辽东,修海、盖、复三城。在镇六年,边备修举,外寇不敢犯。发高丽赂遗,帝屡赐敕,与唐胜宗同褒。  二十年,命同普定侯陈桓总制诸军于云南定边、姚安,立营、屯田,经理毕节卫。明年,东川、龙海诸蛮叛,升以参将从沐英讨平之。已而湖广安福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为寇,升同胡海等讨之。潜兵出贼后,掩击,擒德忠。立永定、九溪二卫,因留屯襄阳。赣州山贼复结湖广峒蛮为寇。升为副将军,同胡海等讨平之,俘获万七千人。升凡三平叛蛮。再出练兵甘肃、河南。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云。  赞曰: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及海内宁谧,乃名隶党籍,或追论,或身坐,鲜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列传第十九-明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礼乐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降旨收录。”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可并其家属徙赴东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其食。十一年,元措奉旨至燕京,得金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十二年夏四月,始命制登歌乐,肄习于曲阜宣圣庙。十六年,太常用许政所举大乐令苗兰诣东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张,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

  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虡、仪物肄习。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礼乐人赴日月山。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以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余人,见于行宫。帝问制作礼乐之始,世隆对曰:“尧、舜之世,礼乐兴焉。”时明昌等各执钟、磬、笛、箫、篪、埙、巢笙,于帝前奏之,曲终,复合奏之,凡三终。十一日,始用登歌乐祀昊天上帝于日月山。祭毕,命驿送乐工还东平。

  三年,时世祖居潜邸,命勾当东平府公事宋周臣兼领大乐礼官、乐工人等,常令肄习,仍令万户严忠济依已降旨存恤。六年夏五月,世祖以潜邸次滦州,下教命严忠济督宋周臣以所得礼乐旧人肄习,宜如故事勉行之,毋忽。冬十有一月,敕乐工老不堪任事者,以子孙代之,不足者,以他户补之。

  中统元年春正月,命宣抚廉希宪等,召太常礼乐人至燕京。夏六月,命许唐臣等制乐器、公服、法服,秋七月七日,工毕。十一日,用新制雅乐,享祖宗于中书省。礼毕,赐预祭官及礼乐人百四十九人钞有差。八月,命太常礼乐人复还东平。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镛领东平乐工,常加督视肄习,以备朝廷之用。

  五年,太常寺言:“自古帝王功成作乐,乐各有名,盛德形容,于是乎在。伏睹皇上践阼以来,留心至治,声名文物,思复承平之旧,首敕有司,修完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郊庙之用。若稽古典,宜有徽称。谨案历代乐名,黄帝曰《咸池》、《龙门》、《大卷》、少昊《大渊》,颛顼《六茎》,高辛《五英》,唐尧《大咸》、《大章》,虞舜《大韶》,夏禹《大夏》,商汤《大濩》,周武《大武》。降及近代,咸有厥名,宋总名曰《大晟》,金总名曰《大和》。今采舆议,权以数名,伏乞详定。曰《大成》,按《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诗》云‘展也大成’。曰《大明》,按《白虎通》言‘如唐尧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曰《大顺》,《易》曰‘天之所助者顺’,又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曰《大同》,《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曰《大豫》,《易》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中书省遂定名曰《大成之乐》,乃上表称贺。表曰:“离日中天,已睹文明之化;豫雷出地,又闻正大之音。神人以和,祖考来格。钦惟皇帝陛下,润色洪业,游意太平,爰从龙邸之潜,久敬凤仪之奏。及登宝位,申命鼎司,谓虽陈堂上之登歌,而尚阙庭前之佾舞。方严禋祀,当备声容。属天语之一宣,乃春官之毕会。臣等素无学术,徒有汗颜。聿求旧署之师工,仍讨累朝之典故。按图索器,永言和声,较钟律于积黍之中,续琴调于绝弦之后。金而模,石而琢,虡斯竖,笋斯横,合八音而克谐,阅三岁而始就。列文武两阶之干羽,象帝王四面之宫庭,一洗哇淫之声,可谓盛大之举。既完雅器,未锡嘉名。盖闻轩、昊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洪惟国朝,诞受天命,地大物巨,人和岁丰。宜符古记之文,称曰《大成之乐》。汉庭聚议,作章敢望于一夔;舜殿鸣弦,率舞愿观于百兽。”

  至元元年冬十有一月,括金乐器散在寺观民家者。先是,括到燕京钟、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下翟刚辨验给价。至是,大兴府又以所括钟、磬乐器十事来进。太常因言:“亡金散失乐器,若止于燕京拘括,似为未尽,合于各路各观民家括之,庶省铸造。”于是奏檄各道宣慰司,括到钟三百六十有七,磬十有七,錞一,送于太常。又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括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景钟二,镈钟十六,大声钟十,中声钟一,小声钟二十有七,编钟百五十有五,编磬七;其不完者,景钟四,镈钟二十有三,大声钟十有三,中声钟一,小声钟四十有五,编钟二百五十有一,编磬十有四。

  三年,初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于太庙。先是,东平万户严忠范奏:“太常登歌乐器乐工已完,宫县乐、文武二舞未备,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请以东平漏籍户充之,合用乐器,官为置备。”制可,命中书省臣议行。于是中书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于兴禅寺置局,委官杨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乐正翟刚辨验音律,充收受乐器官。丞相耶律铸又言:“今制宫县大乐,内编磬十有二虡,宜于诸处选石材为之。”太常寺以新拨宫县乐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习其艺,遣大乐令许政往东平教之。大乐署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中书礼部移准太常博士,议定制度,下所属制造。宫县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磬三十有六虡,树鼓四,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柷一,敔一,笙二十有七,巢和竽。埙八,篪、箫、籥、笛各十,琴二十有七,瑟十有四,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纛各二,补铸编钟百九十有二,灵壁石磬如其数。省臣言:“太庙殿室向成,宫县乐器咸备,请征东平乐工,赴京师肄习,以俟享庙。”制可。秋七月,新乐服成,乐工至自东平,敕翰林院定撰八室乐章,大乐署编运舞节,俾肄习之。

  冬十有一月,有事于太庙,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咸备。其迎送神曲曰《来成之曲》,烈祖曰《开成之曲》,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术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曰《协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熙成之曲》,宪宗曰《威成之曲》。初献、升降曰《肃成之曲》,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进曰《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曰《顺成之曲》,彻豆曰《丰成之曲》。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第一成象灭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诏,六成臣高丽、服交趾。详见《乐舞篇》。

  十有二月,籍近畿儒户三百八十四人为乐工。先是,召用东平乐工凡四百一十二人。中书以东平地远,惟留其户九十有二,余尽遣还,复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制内庭曲舞。中书以上皇帝册宝,下太常太乐署编运无射宫《大宁》等曲,及上寿曲谱。当时议殿庭用雅乐,后不果用。  十三年,以近畿乐户多逃亡,仅得四十有二,复征用东平乐工。十六年冬十月,命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乐工。是月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等以乐工见于香阁,文郎魏英舞迎神黄钟宫曲,武郎安仁舞亚献无射宫曲。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顺圣皇后将祔庙,制昭睿顺圣皇后室曲舞。

  十九年,王积翁奏请征亡宋雅乐器至京师,置于八作司。二十一年,大乐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书命八作司与之。镈钟二十有七,编钟七百二十有三,持磬二十有二,编磬二十有八,铙六,单铎、双铎各五,钲、錞各八。二十二年冬闰十有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乐见用石磬,声律不协。稽诸古典,磬石莫善于泗滨,女直未尝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内,宜取其石以制磬。”从之。选审听音律大乐正赵荣祖及识辨磬材石工牛全,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编磬二百三十。命大乐令陈革等料简,应律者百有五。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奏:“太庙乐器,编钟、笙匏,岁久就坏,音律不协。”遂补铸编钟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请采石增制编磬,遣孔铸驰驿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制磬九十。大乐令毛庄等审听之,得应律磬五十有八,于是编磬始备。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乐许德良运制曲谱,翰林国史院撰乐章,其降送神曰《镇宁之曲》,初献、盥洗、升坛、降坛、望瘗位皆《肃宁之曲》,正配位奠玉币曰《亿宁之曲》,司徒奉俎彻豆曰《丰宁之曲》,正配位酌献曰《保宁之曲》,亚终献曰《咸宁之曲》。按祭社稷、先农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乐章皆用金旧名。释奠宣圣,亦因宋不改。详《乐章篇》。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庙,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坛既成,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献奠玉币曰《钦成之曲》,酌献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亚终酌献曰《和成之曲》,奉馔彻豆曰《宁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黄钟宫。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十年,命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乐器,以宋旧乐工施德仲审较应律,运至京师。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先令翰林新撰乐章,命乐工习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献、盥洗、升殿、降殿、望瘗皆《同安之曲》,奠币曰《明安之曲》,奉俎曰《丰安之曲》,酌献曰《成安之曲》,亚终献曰《文安之曲》,彻豆曰《娱安之曲》。盖旧曲也,新乐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乐署编运皇地祗酌献大吕宫一曲及舞节,翰林撰乐章。无曲名。九月,顺宗、成宗二室祔庙,下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顺宗室曰《庆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亲享太庙。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献升降《肃成之曲》,亦曰《顺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迎神用至元中《来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献、摄太尉盥洗、升殿奏《肃宁之曲》,酌献太祖室仍用旧曲,改名《开成》,《开成》本至元中烈祖曲名,其词则太祖旧曲也。

  睿宗室仍用旧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词则“神祖创业”以下仍旧。皇帝饮福、登歌奏《?成之曲》,新制曲。文舞退、武舞进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和成》,其词“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

  亚终献、酌献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顺成》,其词“幽明精禋”以下是也。彻豆曰《丰宁之曲》,旧名《丰成》,词语亦异。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庙廷亦曰《昌宁之曲》。《太常集礼》曰:“乐章据孔思逮本录之。国朝乐章皆用成字,凡用宁字者,金曲也。国初礼乐之事,悉用前代旧工,循习故常,遂有用其旧者。亦有不用其词,而冒以旧号者,如郊祀先农等乐是也。”  冬十有二月,始制先农乐章,以太常登歌乐祀之。先是,有命祀先农以登歌乐,如祭社稷之制。大乐署言“《礼》祀先农如社”,遂录祭社林钟宫《镇宁》等曲以上,盖金曲也。三年冬十月,置曲阜宣圣庙登歌乐。初,宣圣五十四代孙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阙里宣圣祖庙,释奠行礼久阙,祭服登歌之乐,未蒙宠赐。如蒙移咨江浙行省,于各处赡学祭余子粒内,制造登歌乐器及祭服,以备祭祀,庶尽事神之礼。”中书允其请,移文江浙制造。至是,乐器成,运赴阙里用之。十有一月,敕以二十三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配以太祖,令大乐署运制配位及亲祀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皇帝出入中壝黄钟宫曲二,盥洗黄钟宫曲一,升殿登歌大吕宫曲一,酌献黄钟宫曲一,饮福登歌大吕宫曲一,出入小次黄钟宫曲一。皆无曲名。四年夏六月,武宗祔庙,命乐正谢世宁等编曲谱舞节,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乐章,曲名《威成之曲》。  仁宗皇庆二年秋九月,用登歌乐祀太上皇睿宗。于真定玉华宫。自是岁用之,至延祐七年春三月奏罢。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圣庙罢雅乐,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六年秋八月,议置三皇庙乐,不果行。七年,仁宗祔庙,命乐正刘琼等编运酌献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名曰《歆成之曲》。

  英宗至治二年冬十月,用登歌乐于太庙。是月,英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曰《献成之曲》。文宗天历二年春三月,明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曲曰《永成之曲》。

  登歌乐器

  金部

  编钟一虡,钟十有六,范金为之。笋虡横曰笋,植曰虡。皆雕绘树羽,涂金双凤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县以红绒组。虡趺青龙籍地,以绿油卧梯二,加两跗焉。笋两端金螭首,衔鍮石璧翣,五色销金流苏,绦以红绒维之。铁杙者四,所以备欹侧。在太室以碍地甓,因易以石麟。虡额识以金饰篆字。击钟者以茱萸木为之,合竹为柄。凡钟,未奏,覆以黄罗;雨,覆以油绢。磬亦然。元初,钟用宋、金旧器,其识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后增制,兼用之。

  石部

  编磬一虡,磬十有六,石为之。县以红绒紃,虡跗狻猊。拊磬者,以牛角为之。余笋虡、崇牙、树羽、璧翣、流苏之制,并与钟同。元初,磬亦用宋、金旧器。至元中,始采泗滨灵壁石为之。

  丝部

  琴十,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斫桐为面,梓为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首阔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阔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黄绮夹囊贮之。琴卓髹以绿。

  瑟四,其制,底面皆用梓木,面施采色,两端绘锦,长七尺。首阔尺有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阔尺有一寸七分,通足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硃丝为弦,凡二十有五,各设柱,两头有孔,疏通相连,以黄绮夹囊贮之。架四,髹以绿,金饰凤首八。

  竹部

  箫二,编竹为之,每架十有六管,阔尺有六分。黑枪金鸾凤为饰,鍮石钉铰。以黄绒紃维于人项,左右复垂红绒绦结。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  笛一,断竹为之,长尺有四寸,七孔,亦号长笛。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籥二,制如笛,三孔。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篪二,髹色如桐叶,七孔。缠以硃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匏部

  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皆以斑竹为之。玄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参差如鸟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闰余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皆韬以黄囊。  土部

  埙二,陶土为之,围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如称锤,六孔,上一,前二,后三,韬以黄囊。  革部

  搏拊二,制如鼓而小,中实以糠,外髹以硃,绘以绿云,系以青绒绦。两手用之,或搏或拊,以节登歌之乐。  木部

  柷一,以桐木为之,状如方桶,绘山于上,髹以粉,旁为圆孔,纳椎于中。椎以杞木为之,撞之以作乐。

  敔一,制以桐木,状如伏虎,彩绘为饰,背有二十七鉏铻刻,下承以盘。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其名曰籈,栎其背以止乐。  宫县乐器

  金部

  镈钟十有二虡,虡一钟,制视编钟而大,依十二辰位特县之,亦号辰钟。笋虡硃髹、涂金,彩绘飞龙,跗东青龙,西白虎,南赤豸,北玄麟,素罗五色流苏。余制并与编钟同。

  编钟十有二虡,虡十有六钟,制见《登歌》。此下乐器制与《登歌》同者,皆不重载。  石部  编磬十有六虡,虡十有二磬,制见《登歌》。笋虡与镈钟同。  丝部  琴二十有七,一弦者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六。

  瑟十有二。

  竹部

  箫十,籥十,篪十,笛十。

  匏部

  巢笙十。

  竽十,竹为之。与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异。  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  土部  埙八。

  革部

  晋鼓一,长六尺六寸,面径四尺,围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绘云龙为饰,其皋陶以硃髹之,下承以彩绘趺座,并鼓高丈余。在郊祀者,鞔以马革。

  树鼓四,每树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为翔鹭,下施小圆轮。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绘。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下以青狻猊四为趺。建旁挟二小鼓,曰鞞、曰应,树乐县之四隅。踏床、鼓桴,并髹以硃。

  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雷鼗二,亦以马革鞔之,为大小鼓三,交午贯之以柄,郊祀用之。

  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马革,祀宗庙用之。

  路鼗二,其制为大小二鼓,午贯之,旁各有耳,以柄摇之,耳往还自击,不以马革,祀宗庙用之。

  木部

  柷一,敔一。  节乐之器

  麾一,制以绛缯,长七尺,画升龙于上,以涂金龙首硃杠县之。乐长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照烛二,以长竿置绛罗笼于其末,然烛于中。夜暗,麾远难辨,乐正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文舞器  纛二,制若旌幢,高七尺,杠首刻象牛首,下施硃缯盖为三重,以导文舞。

  籥六十有四,木为之。象籥之制,舞人所执。

  翟六十有四,木柄,端刻龙首,饰以雉羽,缀以流苏,舞人所执。  武舞器

  旌二,制如纛,杠首栖以凤,以导武舞。

  干六十有四,木为之,加以彩绘,舞人所执。  戚六十有四,制若剑然,舞人所执。《礼记注》:“戚,斧也。”今制与古异。

  金錞二,范铜为之,中虚,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举錞,筑于趺上。  金钲二,制如铜盘,县而击之,以节乐。

  金铙二,制如火斗,有柄,以铜为匡,疏其上如铃,中有丸。执其柄而摇之,其声铙铙然,用以止鼓。

  单铎、双铎各二,制如小钟,上有柄,以金为舌,用以振武舞。两铎通一柄者,号曰双铎。

  雅鼓二,制如漆筒,鞔以羊革,旁有两纽。工人持之,筑地以节舞。

  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韦为表,实之以糠。拊其两端,以相乐舞节。  鼗鼓二。  舞表

  表四,木杆,凿方石树之,用以识舞人之兆缀。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九 礼乐二》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