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第十八 英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八 英宗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九 泰定帝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八 英宗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长子也。母日庄懿慈圣皇后宏吉刺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

仁宗延祐三年,议立皇太子,兴圣太后属意于帝。帝入见太后固辞日:“臣幼,宜立臣兄和世王束。”太后不从。冬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子,授金宝。六年冬十月戊午,受玉册。诏百司庶务,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

七年春正月,仁宗不豫,帝忧形于色,焚香告天,乞以身代。辛丑,仁宗崩。哀毁逾礼,日歠一粥。甲辰,皇太后复以铁木儿为中书中右元相。丙午,遣使谳内外讼狱。

二月壬子,浙江行省左丞相黑驴为中书平章政事。戊午,祭社稷。辛酉,中书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儿、御史大夫脱欢并罢为集贤大学士。甲子,逮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至京师。丙寅,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赵世荣为中书平章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木八剌为中书右丞,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中书左丞换住出为岭北行省右丞。己巳,罢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辛未,括诸路系官山场、河泊、窑治、庐舍。壬申,召陕西行台御史大夫答失铁木儿至京师。丁丑,夺翰林学士承旨李孟韩国公敕命。戊寅,中书平章政事兀伯都刺出为甘肃省平章政事,阿礼海涯出为湖广行省平于政事。铁木迭儿以皇太后命,杀集贤大学土杨朵儿只、崇禋院使萧拜住,并籍其家。

三月壬午,爪哇国来贡方物。戊子,诏诸王、驸马流窜者,还就分邑。庚寅,帝即位于大明殿,诏日:

洪惟太祖应期抚运,肇开帝业,世祖皇帝神机睿略,统一海内,以圣继圣,迨我先皇帝,至仁厚德,涵濡群生,君临万国,十年于兹。以社稷之远图,定天下之大本,协谋宗亲,授予册宝。方春宫之与政,遽昭考之宾天。诸王近戚,无勋硕辅,咸谓联宜体先皇帝付托之重,既深系乎人心,讵可虚于神器,合辞劝进,诚意交孚。乃于三月十一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

可大赦天下。腹里被灾路分,据延祐七年合该丝线,十分为率,拟免五分;其余诸路丝线并江淮夏税均免三分之一。延七年以前逋欠差摇税银,并行蠲免。已征入主典之手,不在蠲免之限。各处站赤消乏,毋泛滥给罪。差役不均,监察御史、廉访司严行纠治。远近诸军,其阵亡者,常例存恤外,更展限一年。本管官及奥鲁毋非理科征。两广、福建等处啸聚贼徒,诏书到日,限六日内出官自首,许免本罪,限外不悛,依常收捕。务农所以厚民,劝学所以兴华,各处提调官加意勉求实效。岳渎、帝王,诸在祀典者,长吏择日致祭。

是日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诏曰:

朕惟为治之端,无加于立孝,根本之内,莫大于尊亲。肤肇缵歪图,恪遵彝典。钦惟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全德泰宁福庆皇太后仁明渊静,淑睿懿恭;定大策于两朝,功施社稷;著徽音于四海,庆衍本文。夙荷恩慈,抚予眇质,恩仰酬于厚德,宜首进于隆名。谨上尊称曰太皇太后,其应行典礼,令有司讨论以闻。壬辰,太皇太后受百官朝驾于兴圣宫。铁木迭儿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丙申,斡罗思等来降,赐钞万四千贯,还其部。戊戌,敕阴阳、医官、匠人勿承荫。辛丑,禁擅奏玺书。以枢密院兼领左右卫率府。壬寅,翰林学士承旨李孟降为集贤侍讲学士。御史台请诏谕百司,以肃台纲。帝日:“卿等但守职尽言,善则朕从之,否亦不汝罪也。”甲辰,诏中外母沮议铁木迭儿。丙午,有事于南郊,告即位。

夏四月庚戌,有事于太庙,告即位。诏群臣曰:“一岁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诚。朕必终身莅祀事,谕卿等知之。”廷臣言:“祀事毕,宜赦天下。”帝曰:“赦不可屡下,使杀人者获免,则死者何辜?”命中书省陈便宜事行之。河南、湖广、辽阳三行省丞相并降为平章政事,惟征东行省以高丽正不降。乙卯,封诸王彻彻秃为宁远王。戊午,祀社稷,告即位。己未,绍庆路洞蛮叛。平章政事王毅、中书右丞高昉征理京师诸仓库粮帛亏额。庚申,太常礼仪院使拜住为中书平章政事。戊辰,车驾幸上都。封高丽王从子王煦为鸡林君公。有因近侍献七宝带者,帝曰:“朕即位不闻卿等荐贤,而为人进宝,是以利诱朕也,其还之。”照刷宣徽院文卷。

五月庚辰,杀上都留守贺伯颜,籍其家。己丑,中书左丞相阿散出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平章政事拜住为中书左丞相。乃剌忽、塔失海牙并为中书平章政事,只儿哈郎为中书参知政事。辛卯,中书参知政事钦察罢方集贤大学士。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戊戌,岭北行省平章政事阿散、中书平章政事黑驴、御史大夫脱忒哈、徽政院使失列门等与黑驴母亦列失八谋废立,事觉,俱伏诛。辛丑,知枢密院事铁木儿脱为中书平章政事。甲辰,诏日:

朕肇登大宝,祗遹先猷,仍图任于旧人,庶共新于治效。岂期邪党辄蕴私心。迩者阿散、黑驴、脱忒哈、失列门、亦列失八等潜结诡谋,挠乱国政,既自作于不靖,固难逭于严诛。贺伯颜轻侮诏书,殊乖臣礼,不加惩创,曷示等威。今已各正典刑,籍没其家。於戏!惟帮国之用刑,以靖群慝!俾人臣之知戒,勿蹈非彝。咨尔有众,体驰至怀。

丁未,封诸王王禅为云南王。

六月己酉,流徽政院使米薛迷干于金刚山。甲寅,前太子詹事床兀儿坐党附阿散等,伏诛。丙辰,召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野仙帖木儿至京师。收脱忒哈广平王印。丁巳,江西行省左丞相脱脱为御史大夫,宗正札鲁火赤铁木儿不花为知枢密院事。戊午,罢詹事院。封知枢密院事塔失帖木儿为蓟国公。乙丑,西番酋盗洛各目降。己巳,高丽国遣使贺即位。是月,奉元悛屋县妖僧圆明作乱,伪称皇帝。

秋七月甲申,知枢密院事买驴、哈丹并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乙未,甘肃行省平章政事钦察知枢密院事。丙申,中书平章政事乃刺忽罢。安王兀都思不花降封顾阳王,寻赐死。始制衮冕。庚子,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廉恂为中书平章政事。乙巳。知枢密院事也先吉尼出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是月,云南花角蛮酋韦郎达叛。

八月戊申,祭社覆。丙辰,袝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

九月壬辰,土番酋利族、阿俄等寇成谷。循州蛮酋泰元吉叛。庚子,慈利州山民贞公纠合诸洞蛮酋并叛,追湖广行省讨之。甲辰,云南木邦路蛮酋给邦遣其子来献方物,赐币有差。马札蛮等使占城、占腊、龙牙门诸国,索驯象。是月,奉元路达鲁花赤伯颜获僧圆明,诛之。永宁路蛮酋和俄等叛,渠州吏目李荣贵死之。

冬十月丁未,有事于太庙。丁巳,酉阳州耸侬洞蛮叛,遣四川行省讨之。戊午,车驾至自上都。诏太常院曰:“朕将以四时躬礼太室,宜与群臣集议其礼。此追远报本之道。毋以朕劳于对越而有所损。”安南国遣使贡方物。酉阳州蛮酋冉世昌过其子率大、小石堤洞蛮入贡。癸酉,流诸王阿刺铁木儿于云南。

十一月丙子朔,帝御斋官。丁丑,有事于太庙,至仁宗皇帝室,鸣咽流涕,左右感动。辛巳,以享太庙礼成,御大明殿受贺。甲申,修《仁宗实录》。戊戌,交趾蛮侬志德掠脱零、那乞等六洞。

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抵过诒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眼衮冕,恭谢太庙。既大礼之告成,宜普天之均庆。属兹逾岁,用易纪元,于以导天地之至和,法春秋之谨始,可以明年为至治元年。普免天下至治元年地下粮十分之二。合该包银,除两广、海北、海南权且停搁,其余减免三分之一。大都、上都、兴和三路免差税三年。腹里被灾人民,与免丝科三分。燕南、山东、汴梁、旧德、汝宁灾伤地面,应有山场、河泊,并听民开采。诸人侵盗、失限、短少、减驳,合追系官钱粮,如在诏书以前,已有追理文案者,先将奴婢财产准折入官,不敷之数,并行释免。已征入主典之手,不在此例。回回人等典卖蒙古子女为驱者,分付所在官司应付口粮收养,听侯中书省定夺。流移户口如欲复业者,官司给付行粮,拖欠差徭课程,并行倚阉,原抛田产,全行给付,行免差税三年。诸翼军人消乏,众枢密院分栋合并存恤。管军官放钱利息及翻倒文契者,诏书到日,尽行停搁。和林、甘肃、云南、四川、福建、广海新附汉军,除常例外,每名给布一匹,死者给烧埋银。站赤消乏,诸衙门及诸王、公主、附马差使,常加撙节,一切关防约束事理,悉从旧制。若有不应差人及多余铺马者,严行断罪。煎盐、冶铁、运粮船户,合该杂泛差役,优免三年。腹里权住煽办,以纾民力。经过军马、昔宝赤、八儿赤等,不得订索百姓,纵驼马损坏田水村木。云南、四川、福建、广海之任官员,不幸病故,所在官司取勘应付车船铺马,仍给行粮,如有典卖人口,并听完聚,价不追还。商税三十分取一,己有定制。今正额之外,又索羡余,非多取人民,彼将焉出?仰将延祐七年实办到官数目为定额,己后永不多取,和雇和买,一切杂税差役,除边远军人及自备首思站赤外,不论何户,与民一体均当,诸内外七品官以上,有伟画长策、可以济世安民者,实封呈览。监察御史、市政廉访司,岁举可任守令者二人。隐居行义、不求闻达者,有司具状以闻。复封赠之制,中书省集议举行。

戊申,流前高丽王謜于吐番撒思结之地。丁未,播州蛋蛮的羊龙符来降。乙卯,上太皇太后徽号曰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全德泰宁福庆徽文崇裕太皇太后。翰林学士忽都鲁都儿译进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帝曰:“修身治国,无逾此书。”赐钞五十贯。丙辰,以太皇太后加号,御大明殿受驾。丙寅,典瑞院使阔彻伯知枢密院事。戊辰,告祀太庙。己巳,中书右丞木八刺出为江西行省右丞,中书参知政事只儿郎为中书右丞,江南浙西道廉访使薛处敬为中书参知政事。上思州徭寇忠州。江浙行省平于政事伯颜索儿、江西行省平于政事白撒都并坐贪墨免官。

至治元年春正月乙酉,高丽国过使献童女。丙戌,有事于太庙,丞相拜住为亚献,知枢密院事河列伯为终献。是月,昭高丽王焘入朝。

二月戊申,祭社稷。改中都武卫为忠翊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己酉,建仁宗神御殿于普庆寺。丁巳,畋于柳林。杀监察御史观音保、锁咬儿哈的迷失,杖流监察御史成圭、李廉亨于奴儿干。

三月丁丑,缅国遣使贡方物。庚辰,廷试进士泰普化、宋本等六十四人,赐及第、出身有差。辛巳,车驾幸上都。辛丑,铁失为御史大夫。

夏四月庚戌,有事于太庙。己未,吉阳黎寇宁远县。戊辰,宦者孛罗合为太常署令。太常卿言,刑人不应与祭,罢之。

五月壬午,迁武宗皇子图帖木儿于琼州。辛丑,太常礼院进太庙制图。

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丁巳,前中书参知政事敬俨为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辛酉,赵宏祚等言事,敕勒归田里,仍禁妄言时政。乙丑,遣使铨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甫五省官选。己巳,上都留守只儿哈郎为中书平章政事。

秋七月丁丑,有事于太庙。癸未,封太尉孛兰奚为和国公。乙酉,浑河决,被灾者二万三千三百户。吏部尚书教化、礼部郎中文矩颁即位诏于安南国。

八月戊申,祭社稷。庚戌,知枢密院事铁木儿不花整治军人贫乏,敕有敢扰害者罪之。乙卯,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脱罢为上都留守。壬戌,帝驻跸兴和,左右以寒甚,请还大都。帝曰:“兵以牛马为重,民以稼穑为本。朕迟留,盖欲马得刍秣,民获刈获耳。岂畏寒乎?”雷州.路海康、遂溪二县海溢。秦州成纪山崩。

九月丙子,车驾驻昂兀岭。壬辰,中书平章政事塔失海牙坐受球杖免。丁酉,帝至自上都。

冬十月庚戌,有事于太庙,左丞相拜住为亚献,御史大夫铁失为终献。癸丑,敕翰林集贤官年七十毋致仕。丙寅,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你咱马不坐残贼免官。

十一月戊寅,君臣上尊号曰继天体追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己卯,以受尊号诏天下。左丞相拜住请释罪囚,不允。辛巳,铁夫领左右阿速卫。

十二月辛巳,立亦启烈氏为皇后。癸卯,以立皇后诏天下。戊申,告谢太庙。己酉,封唆南臧卜为白兰王。庚戌,建太庙正殿。

二年春正月辛亥朔,安南国、占城国各追使来贡方物。丁巳,有事于太庙,赐导驾耆老币帛。戊寅,敕有司存恤孔氏子孙贫乏者。癸未,流徽政使罗源于耽罗。封塔齐儿为兰国公。

二月庚子,立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司,拜住兼都指挥使。癸卯,江市行台御史大夫钦察为中书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王居仁为中书参知政事,薛处敬出为河南行省左丞。戊申,祭社稷。丁卯,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买驴为中书平于政事。

三月己巳朔,御史台、翰林院、国子监同议兴举学校。壬申,张珪复大司徒。癸酉,罢京师营役卒四万余人。辛巳,访林特制沙的使高丽讯高丽王焘不奉敕书事。丙戌,以享太庙礼成,普减内外官一资。丁亥,凤翔道士王道明坐妖言伏诛。丁酉,车驾幸柳林。驸马许讷子速怯坐评其父母伏诛。

夏四月戊戌朔,车驾幸上都。

五月己巳,封讼主速克八拉为赵国大长公主。庚午,奉符县民王驴儿等谋反,伏诛。癸未,御史大夫脱脱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立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车驾幸五台山。甲申,只儿哈朗为御史大夫。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答失铁木儿、朵儿只等坐受赇杖免。

闰月癸卯,诸王阿马、承童擅役诸王脱列捏卫士,并杖流海南。戊申,铁木迭儿子班丹为知枢密院事。丙寅,沅州洞蛮叛。禁诸司隔越中书省奏事。

六月丁卯,车驾幸五台山,禁扈从者毋践民禾。壬午,辰州江水溢。

秋七月壬子,诸王阇阇秃总兵北边。戊午,车驾次应州。曲赦金城县囚。辛酉,车驾次浑源州。中书右丞张思明有罪,杖免,籍其家。

八月戊辰,祭杜稷。己巳,道州宁远县民符翼轸谋反,伏诛。甲戌,车驾次奉圣州。庚寅,铁木迭儿卒。

九月辛亥,车驾幸寿安山寺。丙辰,太皇太后崩。庚申,停今年冬祀南郊。

冬十月戊辰,有事于太庙,以国哀迎香去乐。丙子,押济思国来贡方物。杖谪江南行合御史大夫脱脱于云南。甲申,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己丑,拜住为中书右丞相。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己亥,以授右丞相诏天下。流民复业者,免差税三年。站户鬻妻子者,官赎还之。凡差役,先科商贾及富实之家,以优民力。差免陕西税十之三,各路官田租十之二,江淮创科包银全免之。安南国来贡方物。癸卯,京师地震。

十二月甲子朔,建昌州山崩。丁卯,中书平章政事买驴罢为大司农,廉恂罢为集贤大学士,集贤大学士张珪为中书平章政事。甲戌,来安路总官广西徭岑世兴叛。宣政院使八思吉思坐受刘夔冒献田地下狱。帝谓左右曰:“祖宗制法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虽事朕日久,今有罪,朕不敢枉纵也。”论如律。庚辰,葛蛮安抚司副使龙仁贵叛。知枢密院事钦察台罢为宣政院使。中书参知政事速速为中书左丞,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马剌为中书参知政事。癸未,绍兴路洞蛮把者叛。御史大夫只儿哈郎为知枢密院事。封诸王彻彻秃为武宁王。以地震、日食,命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贤院会议国家利害之事以闻。

三年春正月癸巳,暹国遣使来贡方物。八番蛮酋韦思正等降,请纳岁租。乙未,有事于太庙。己亥,思明州盗起。壬寅,行中书省复兼总军政,前枢密院使吴元圭、王约为集贤大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韩从益为昭文馆大学士,并商议中书省事。辛亥,命铁失振举台纲。静江路邕、柳渚州獠叛。丙辰,泉州民留应总作乱。

二月丙寅,翰林国史馆进《仁宗实录》。遣教化抚西番降族。戊辰,祭社稷。宾丹、爪哇等国来贡方物。癸酉,畋于柳林。辛巳,司徒刘夔、同佥区密院事囊家歹有罪伏诛。颁行《大元通制》。戊子,封鹰师不花为赵国公。辛卯,诸五月思别遣使来朝。

三月壬辰朔,车驾幸上都。丁未,西番参卜郎叛,镇西武靖王搠思班以兵讨之。戊申,袝太皇太后于顺宗庙室,右丞相拜住摄太尉,奉册定,上尊谥曰昭献元圣皇后。

二四月己巳,释大辟囚三十一人、杖五十七以上八十九人。己卯,行助役法。丁亥,前罗罗斯宣慰使述古妻漂末遣其子来献方物。

五月庚子,大风雨雹。铁木独署御史大夫事。壬寅,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忽辛坐受赇杖免。戊申,追夺铁木迭儿官爵。帝御大安阁,见太祖、世祖遗衣,皆以缣素木棉为之,重加补缀。磋叹良久,谓左右曰:“祖宗创业艰难,服用节俭如此,朕安敢顷刻忘之。”戊午,奉天行宫正殿灾。

六月丁卯,徽政使丑驴讨参卜郎。癸未,赠乳母忽台定襄郡夫人,其夫阿来追封定襄王。癸酉,增太庙夹室。乙酉,叛王怯伯来降。

秋七月壬辰,占城国王遣其弟保佑八刺遮来贡物。癸卯,太庙成。乙巳,招谕左右两江叛酋黄圣许、岑世兴。己酉,封诸王拔都帖木儿为威远王。丙辰,籍铁木迭儿家。御史台请下诏开言路,帝曰:“言路何尝不开,卿等选人未当尔。”八月癸亥,车驾南还。是夕,驻跸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夫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帖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儿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铁夫弟宣徽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院刊使阿散、佥书枢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清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同谋弑逆,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夫、赤斤帖木儿先杀中书右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御。在位三年,二十有一。

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谥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四月,上国语庙号曰格坚皇帝。

史臣曰:“英宗诛兴圣太后幸臣失列门等,太后坐视而不能救,其严明过仁宗远甚。然蔽于铁木迭儿,既死始悟其奸,又置其逆党于肘腋之地。故南坡之祸。由于帝之失刑,非由于杀戮也。旧史所讥殆不然矣。”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本纪第十八 英宗》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本纪第二十 明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二十 明宗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地理六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八 地理六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上。宋鄂州,属荆州北路。至元十一年,归附,置安抚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为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置。

县七:

江夏,中。倚郭。咸宁,下。嘉鱼,下。蒲圻,中。崇阳,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县,升为寿昌军,后复为县,又再为军。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县为武昌。

岳州路。上。宋岳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岳州路总管府。旧领巴陵、华容、平江、临湘四县。元贞元年,升平江为州。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巴陵,上。倚郭。临湘,中。华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宋平江县。元贞元年。升平江县。常德路。上。宋常德府,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常德路总管府。十五年。置荆湖北道宣慰司于本路。未几罢。旧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元贞元年,升桃源、龙阳为州,又析沅江县隶龙阳。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百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桃源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龙阳州。下。宋龙阳县,改辰阳,又复旧。元贞元年,升为州。领县一:

沅江。下。

澧州路。上。宋澧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延祐三年,又改为安定军民府。旧领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元贞元年,升慈利为州。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澧阳,上。倚郭。至正十六年,倪文俊陷澧阳,元帅孙毅迁县治于新城。石门,上。安乡。下。

州一:

慈利州。中。宋慈利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土州二:

安定州。

柿溪州。辰州路。下。宋辰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辰州路总管府。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领县四:

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

土州二:

上奚州。

施容州。二州皆溪洞地,元初置。沅州路。下。宋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沅州安抚司。元贞元年,升沅州路总管府。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领县三:

卢阳,下。黔阳,下,麻阳。下。兴国路。下。宋兴国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隶湖广。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至元十七年置。

县三:

永兴,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汉阳府。下。宋汉阳军,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年,宋守将王仪以城降。十四年,升为府。至元二十九年,割湖广省之汉阳隶河南省。其还隶本省年分阙。户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二,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县二:

汉汨。至元二十年。升中县。有阳罗堡。至元十六年,改隶鄂州路。寻复旧。

汉川。下。旧治大赤,至正二十二年,移治长城乡。《翰墨全书》:“汉阳、汉川二县,俱隶岳州路。”至元十二年,取岳州。十四年,已置汉阳府,不容隶岳州为县。今不取。

归州。下。宋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事。十四年。升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至正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领县三:

秭归,下。倚郭。巴东,下。兴山。下。靖州路。下。宋靖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元贞元年,沅州升为路,以靖州隶之。延祐四年,升靖州路总管府。后至元四年,以湖广行省元领新化洞,古州潭溪、龙里,洪州诸洞来属。九年,罢总管府,改立靖州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领县三:

永平,下。会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置治衡州。十八年,移治潭州。至正十年,以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天临路。下。宋潭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六年,迁行省于鄂州,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旧领长沙、湘潭、益阳、湘阴、醴陵、浏阳、攸、衡山、安化、湘乡、宁乡、善化十二县。元贞元年,升醴陵、浏阳、攸、湘乡、湘潭、益阳、湘阴并为州。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领司一:

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县五:

长沙,上。倚郭。善化,上。倚郭。衡山,上。宋改属衡州,后又属潭州。元初因之。后又改属衡州。宁乡,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宋醴陵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浏阳州。中。宋浏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元初迁州治于居仁镇。

攸州。中。宋攸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湘潭州。下。宋湘潭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益阳州。中。宋益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湘阴州。下。宋湘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

衡州路。上。宋衡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旧领衡阳、茶陵、耒阳、常宁、安化、酃六县。至元十九年,升茶陵、常宁、耒阳为州。后至元二年,分衡阳界置新城县。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领司一:

录事司。宋立兵马司,分城中民户为五厢。至元十三年改置。

县四:

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宋隶茶陵军。元初改隶本路。新城。下。旧为衡阳东乡,后析置。

道州路。下。宋道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营道,中。倚郭。宁远,中。江华,中。元统二年,立涛墟巡检司。永明。下。旧治在潇水南。元初移今治。元统二年,立白面墟巡检司。

永州路。下。宋永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永州路总管府。户五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零陵,上。倚郭。东安,上。祁阳。中。郴州路。下。宋郴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四年改。

县六:

郴阳。中。倚郭。宋郴县。至元十三年,改郴阳县。宜章,中。永兴,中。兴宁,下。宋资兴县,后改兴宁。桂阳,下。桂东。下。宋析桂阳置桂东县,治上犹寨。

全州路。下。宋全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

县二:

清湘,上。倚郭,灌阳。下。宝庆路。下。宋邵州,升宝庆府,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至正十一年,置湖南元帅府,分府宝庆。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

邵阳,上。倚郭。新化。中。

武冈路。下,宋武冈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武冈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领司一:

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

县三:

武冈,上。倚郭。宋旧县,后废。元复置。新宁,下。宋废武冈县,置新宁于水头江北。元因之。绥宁。下。宋莳竹县,属邵州。后改隶本路。

桂阳路。下。宋桂阳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使。十四年,改桂阳路总管府。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一万二千二百四。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平阳,上。临武,中。蓝山。下。

茶陵州。下。宋茶陵县,属衡州,后升县为军,复为县。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三百二。

耒阳州。下。宋耒阳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千。

常宁州。下。宋常宁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二。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置广西道宣抚司。是年,改宣慰司。元贞元年,并左右两江宣慰司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仍分司邕州。至正二十三年,改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静江路。上。宋静江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升静江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三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

临桂,上。倚郭。兴安,下。灵川,下。理定,下。宋迁治上津驲。元初又迁治上权塘。义宁,下。修仁,下。荔浦,下。阳朔,下。宋旧县。《宋史?地理志》漏之。永福,下。古县,下。

南宁路,下。宋邕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南宁路。旧领丹行等处长官司,后废。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

宣化,下。武缘。下。

梧州路。下。宋捂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二百,一万九百一十。领县一:

苍梧。下。

浔州路。下。宋浔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浔州路总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十九。领县二:

桂平,下。平南。下。宋属龚州,绍兴中州废,以县隶本州。

柳州路。下。宋柳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柳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万六百九十四。领县三:

柳城,下。倚郭。旧治龙江。元初移治龙江东。马平,下。宋柳州,治马平。元初徙治柳城。洛容。下。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宋为庆远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并南丹州安抚司为庆远南丹汉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领县六:

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荔波。下。宋荔波州。元初,降为县。

土州四:

南丹州。宋元丰三年置,管辖诸洞蛮酋。元初置安抚司,后并入庆远。旧领丹平等处蛮夷长官司,后废。

东兰州。宋兰州,命土人韦氏为知州。元初,改东兰州。

那州。蛮徭所居,旧名那地。宋置那州。元初因之。

地州。宋故州,又析置孚州,后省。元初因之。

平乐府。宋昭州,属广南西路。大德五年,升为平乐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万三千八百二十。领县四:

平乐,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龙平。下。

郁林州。下。宋故州,旧治兴业县,后徙治南流,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领县三:南流,下。倚郭。兴业,下。博白。下。

容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八年,改容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二千八百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领县三:

普宁,下。北流,下。陆川。下。

象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五年,改象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领县三:

阳寿,下。来宾,下。武仙。下。

宾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宾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领县三:

岭方,下。倚郭。上林,下。宋旧属邕州,后来属。迁江。下。

横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横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四千九百四十八。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领县二:

宁浦,下。倚郭。永淳。下。宋永安县,后改永淳。

融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散州。户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领县二:

融水,下。怀远。下。

藤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二,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领县二:

镡津,下。倚郭。岑溪。下。

贺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后改属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领县四:

临贺,下。倚郭。富川,下。桂岭,下。怀集。下。宋属广州。至元十五年,改隶本州。

贵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元初因之。旧领郁林县,大德九年废县,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万八百一十一。

田州上思等处宣抚使司都元帅府。

左右两江溪洞。至元二十八年,置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罢。

思明路。宋思明州,属邕州永平寨。至元二十三年,置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领土州七:

上思州。宋故州,属邕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泰定元年,黄胜许致仕,其子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

志明州。宋故州,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

禄州。宋故州,属邕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

武黎。

西平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

思明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天历二年,思明州土官黄思永贡方物。

上石西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

下石西州。宋分石西州为上、下二州。元初,改隶本路。

江州。宋故州,属古万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

罗自。《翰墨全书》思明路有忠州,领县一:宁福,又有遇隆州。当为大德后所省并。

太平路。宋平岭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其一曰太平寨,与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寨各领洞溪州县,属邕州。元初,仍为五寨。后废,置太平路于丽江,以控制左江溪洞州县。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领县四:

陀陵,宋旧名骆陀县,后改名。隶古万寨。崇善,宋旧县,隶古万寨。永康,宋旧县,隶迁隆寨,后升为州。罗阳。宋名福川县,后改隶迁隆寨。

土州十六:

太平州。旧名瓠阳,为西原农峒地。唐波州。宋为太平州,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

思诚州。本西原地。宋分上思诚、下思诚二州。至元中,并为一,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

安平州。旧名安山,亦唐波州地。宋置安平州,隶太平寨。至元十四年,知州李惟屏以所属溪洞来附。

养利州。宋故州,隶太平寨。

万承州。旧名万阳。唐置万阳、万杉二州。宋省为一州,隶太平寨。

左州。旧名左阳。宋故州,隶古万寨。

全茗州。旧名连冈谷,西原地。宋置州,隶邕州。

镇远州。旧名古陇,宋置州。

思同州。旧名永宁,为西原地,宋置州。

茗盈州。宋故州。泰定三年,全茗州土官许文寇茗盈州。

龙英州。宋龙英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省上怀思州入之。

结安州。旧名营周,亦西原地。宋置结安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

结伦州。宋结伦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

都结州。宋都结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

上、下冻州。旧名冻江,宋置冻州,隶太平寨。元初,分上冻、下冻二州,隶本路。寻合为一,改隶龙州。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宋田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升田州路。户一千九百九十一,口一万六千九百一。领县一:

上林。

土州七:

上隆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恩诚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归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果化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泗城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向武州。宋故州,录梭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领县一:

富劳。

都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军民府一:

思恩军民府。宋隶邕州迁隆镇。元初,改隶木路。

利州,宋故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

奉议州。宋故州,隶广西行省安抚司。元初,录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龙州。宋故州,隶太平寨。元初,改太平路。大德中,升为龙州万户府。王圻《续通考》田州路下有思恩府,功饶、怀德、婪凤、兼下、隆武、龙归、朝归、辰等州,罗波、船带、唐兴、强山、咸德、永宁、都阳、古带、南海、武林、顺阳、华阳等县。与《翰墨全书》合,疑亦大德后所裁并。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宋来安军。至元十三年,知来安军李维屏、知来安军兼知冻州事岑从义降,升为来安路。《续通考》来安路有程县、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罗博州、俟州、龙川州、安德州、归仁州、乐归州、顺隆州、昭假州、训州、路城州。《翰墨全书》又有七源州、唐火洲、回城州。延祐六年,来安路总管岑世兴叛,据唐火州。

镇安路军民总管府。宋镇安洞,置右江军民宣抚司。元初,改为镇安路。至元十八年,召镇安州岭从毅入觐。二十九年,从毅始降,以老疾,诏其子斗荣袭佩虎符,为本路军民总管。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置。后罢。大德三年,复置。

雷州路。下。宋雷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归附,置安抚司。十七年,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抚司为雷州路总管府,隶宣慰司。户八万九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领县三:

海康,中。徐闻,下。遂溪。下。

化州路,下。宋化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化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领县三:

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

高州路。宋高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高州路总管府。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干四百九十三。领县三:

电白,下。茂名,下。信宜。下。

钦州路。下。宋钦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钦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领县二:

安远,下。倚郭。灵山。下。宋钦州治此。元初,徙治安远。

廉州路。下。宋廉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七年,升廉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

合浦,下。倚郭。石康。下。

乾宁军民安抚司。宋琼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元统二年,以潜邸所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户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领县七:

琼山,下,倚郭。澄迈,下。临高,下。文昌,下。乐舍。下。会同。下。至元二十九年,敕以海南新附四州洞寨五百一十九,民二万余户置会同、定安二县,隶琼州。按王圻《续通考》,至元三十年析乐含县置会同,二十九析琼山置定安。疑误也。定安。下。天历二年,升为南康州。

南宁军。宋昌化军,又改南宁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领县三:

宜信,下。昌化,下。感恩。下。

万安军。下。宋万安州,改为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

万安:下。倚郭。陵水。下。

吉阳军。下。宋朱厓军。后废为县,又复为吉阳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宣慰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领县一:

宁远。下。

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经世大典》:顺元诸蛮,又名亦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皆纳土。十六年,西南八番等同卧龙番主龙昌顺、大龙番主龙延三、小龙番主龙延万、武盛军番主程延随、遏蛮军番主龙罗笃、太平番主石延贤、永顺军番主洪延畅、静海军番主卢延陵皆来降。其部曲有龙文貌、龙文求等,朝廷立八番宣慰司以统之。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招降西南诸番洞寨一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又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赛。二十二年,改隶西川行省。二十六年,置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隶四川行省。是年,改隶湖广行省。二十八年,复隶四川。是年,析八番洞蛮隶湖广。二十九年。又以罗甸宣慰司隶云南。是年,合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都元帅府为一,改八番颀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三十年,复改隶湖广行省。至治二年,置八番军民安抚司,改长官所二十有八为州县。

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唐番酋龙应召之后,世据罗番。至元十六年,归附。

程番武胜军安抚司。唐末程元龙平溪洞,世据程番。至元十六年,归附。

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唐番酋石宝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

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唐番酋龙德寿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

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盾番酋龙方灵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

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唐番酋龙昌宗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至元十六年,归附。

方番河中府安抚司。唐番酋方德恒之后,以征讨九蛮授土官。至元十六年,归附。

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唐番酋卢君聘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以上二十一年并授安抚使怀远大将军,佩虎符。

韦番蛮军民长官,唐番酋辛四海之后。按大小龙番合为一部,故曰八番方番之长。韦氏又析其族,分设长官与卢番同。

木爪犵狫蛮军民长官。元初,番酋石朝玺归附,设长官司。木爪犵狫,亦作水东犵狫。此金石番之分族。

卢番蛮军民长官。又作签卢番。

安远府。至元二十九年,析卢番安抚司西北境,置八番宣慰司;抚定光兰诸州洞蛮,置定远府,领桑州。至元二十七年,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内附。

章龙州。

必化州。宋宝化州,讹必化。

小罗州。

思同州。《翰墨全书》有安庆州、东滦州、曾州、知山州,那州、郡州、洪池州、龙里州。

朝宗县。

上桥县。又作上马桥。唐番酋方定远授土官,历宋,至元初因之。

新安县。

麻峡县。

小罗县。

章龙县。

岛山县。

华山县。

都云县。

罗博县。《翰墨全书》又有会朝县、必际县、鸭水县、高县、伯汭县、龙里县。疑大德后所裁并。

管番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罢西南番安抚司,置总管府。二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按番族甚多,八番设安抚司,又别立定远府及管民总管府以统之。领:

小程番。以下各设蛮夷长官。

独塔等处。

客当客地。又作各营各迪。

天台等处。

梯下。

党兀等处。

勇都、朱砂、古筑等处。《翰墨全书》:“金竹府所稽蛮夷长官曰:勇都宋砂古筑等处,大小化等处,浴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百眼佐等处,独石寨,重州,阿孟州,上龙州,峡江州,罗赖州,乘州,向州,阿岛州,罗邦州。”多为管番民官总管府辖地,附著以备参考。

大小化等处。

洛甲洛屯等处。

低当低界等处。

独石寨。

百眼佐等处。至治二年,百眼等处蛮夷长官司言:康佐寨王等杀巡检王忠以叛,宣慰司讨平之。

罗来州。

那历州。

重州。宋勋州,废为重州长官司。

阿孟州。

上龙州。本桑州上隆寨,元初置上龙州,后降为长官司。

峡江州。

罗赖州。木爪犵狫地。

桑州。至元二十九年,斡罗斯招抚桑州生苗,诣关贡献。

白州。

北岛州。

罗那州。

龙里等寨。

六寨等处。

帖犵狫等处。

木当三寨等处。

山斋等处。即山寨之讹。

羡塘带灾等处。

都云桑林独立等处。

六洞柔远等处。

竹古弄等处。至元二十七年,金竹府土官言:招降竹古弄、古鲁花等处三十余寨。

中都云板水等处。

金竹府。唐蛮酋金密定,授金竹寨土官。至元二十六年,改四川金竹寨为金竹府。二十七年,置金竹府大隘等处四十二寨蛮夷长官。二十九年,金竹知府臊驴言:“招谕平岱山斋寨主,今有百眼佐阿冒谷各营各迪等久欲内附。”招从之。

都云军民府。至元二十八年,洞蛮烂土立定云府。后至元元年,平伐都去定云酋长等来降,即其地复立宣抚司。《翰墨全书》都云定云安抚司所辖军民官,曰万朝平坝焦溪江水望城等处,吴黎当溪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大洞干真等处,李殿李稍等处,上都云等处,八千寨楼等处,丹竹杨西等处,上官溪厓斗厓尾铜鼓等处,黎波重端等处,周色竹明等处,上水洞等处,平珠平驼等处,所辖蛮夷长,日安化洞长官,安化中州等处,卯雄中团等处,曰安化下州只隆思丹归仁各丹五寨长官,曰铜人大小江等处古州八万等处,容江八黄等处,十利合水等处,新化等处,宝安等处,湖耳洞提溪等处,省溪等处,务溪等处,黄寨等处,万灰等处,平岳溪等处,施溪等处,武龙潭溪皮林铜左五开赖寨地西七洞邦厓等处。其中都云板水、李殿李稍等地名,已见上下文。附著以备参考。

万平等处。

南宁丹州。至元二十九年,谕平伐等部诏书:南顺丹州北怀金竹。旧志州误竹。

陈蒙烂士等处。至元二十六年,中下烂士等处洞长忽带等,以洞三百寨一百一十来降。二十八年,改陈蒙洞为陈蒙州。二十九年,置陈蒙烂士军民安抚司。

李稍李殿等处。

阳安等处。

八千蛮。

恭焦溪等处。

都镇。又作都镇马乃等处。

平溪等处。

平月。

李璮。

阳并。

卢山等处。

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置。二年,又隶播州宣抚司。

上都云等处。《明一统志》:上都云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并元置。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讨平四川九溪十八洞,大处为州,小为县,分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宣慰司改安抚司年分阙。二十八年,改隶湖广行省。

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唐蛮酋杨立信之后。皇庆元年,改乖西等处军民府,隶播州宣慰司。

葛蛮雍真等处。大德五年,葛蛮雍真土官宋隆济叛。七年,讨平之。

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宋隆济叛,上言宜深入乌撒、乌蒙。至水东,招木楼苗,擒隆济以献。

龙平寨。王圻《续文献通考》作把平塞,《明一统志》同。

骨龙等处。《经世大典》作龙骨长官。蛮酋宋国,以征南功。授士官。

底寨等处。属蛮酋蔡氏,以讨黑羊功授底寨土官,子孙世据其地,宋隆济反,达鲁花赤也思干避于底窝扬若寨,即底寨。

茶山百纳等处。

纳坝紫江等处。唐紫姜县,后讹江。至元二十九年,安抚使宋子贤招谕平伐大瓮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处蛮夷,皆降。

磨波雷波等处。

漕尼等处。

青山远地等处。至元二十六年,青山苗以不莫台卑包等三十三寨内附。

木窝普冲普泥等处。

武当等处。

养龙坑宿征等处。唐番酋蔡崇隆,以征九洞革老,授养龙土官。

骨董龙里清江木楼瓮眼等处。

高挢青塘鸭水等处。

落邦札佐等处。大德五年,犵狫阿□寨,去落邦札佐长官司十里。

平迟安得等处。

六广等处。

贵州等处。

施溪样头朵泥等处。宋丹川县。

水东寨。

市北洞。

平月。

中曹百纳等处。又作中嶆。旧志管番民总管府下。复出中嶆百纳及底窝紫江瓮眼纳八二处,今删。

龙里寨。《明一统志》:“龙里长官司与湖耳洞、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示溪湳洞六长官司,均元置,隶思州宣抚司。”湖耳等四寨,均见思州安抚司下,惟中林验洞不见旧志。

思州军民安抚司。宋思州。元置安抚思,原辖:乐敦洞、上黎平、水从、潭溪、八丹、洪州、曹滴、古州、新化、湖耳、亮寨、欧阳十二长官司。至元十八年,改安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自龙泉坪徙司治于清江。二十一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慰司。后复置。二十九年,改思州宣慰司为军民安抚司,领婺川县。宋务川县,所属蛮夷洞官曰:明溪甘细瓮甸古州八万龙团横坡得明地野新坑欧阳

镇远府婺州楠木洞。至元二十一年,白厓洞、楠木洞蛮侵辰州,讨平之,立为一府、九州。镇远府当置于此时。厓白为施溶州,亦此时。

古州八万洞。宋镇远州。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二十年。立总管府,以五开洞属之。至治二年,府废,五开洞改为上黎平长官司。

偏桥中寨。宋蛮酋安崇诚,以功授偏桥长官司。至元二十年,来附。

野鸡坪德胜寨。

偏桥四甲等处。

思印江等处。元初,蛮酋张恢以功授印江长官司。

石千等处。

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又作亦溪湳洞。

卑带洞大小田等处。

黄过溪。宋丹阳县。元为鸡坪黄道溪地。

省溪坝场等处。

金容金远等处。镇远府附郭。元初。置镇安县。寻又改安夷县。后改金容金远及杨溪公俄两长官司。

台蓬若洞住溪等处。思州附郭。

洪安等处。

葛章葛商等处。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

溶江芝子坪等处。

亮寨。

沿河。

龙泉平。思州旧治龙泉平,及火,其城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安抚事还旧治。蛮酋张坤元,以功授龙泉坪长官司。

祐溪。

水特姜。

杨溪公俄等处。镇远府附郭。

麻勇洞。

恩勒洞。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元初,蛮酋田谷以功授大万山长官司。

五寨铜人等处。

铜人大小江等处。初隶都云都安抚司,后改隶思州。

德明洞。

乌罗龙干等处。唐蛮酋杨通禄,以功授乌罗长官司。

西山大洞等处。

秃罗。

浦口。

高丹。宋蛮酋何永寿,以功授高丹洞长官司。

福州。

永州。

迺州。

銮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凤州。

芝山州。

安习州。

茆■〈艹难〉等团。

苏枝安化上中下蛮。

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麦著土村。亦日麦著黄洞。

衙迪洞。

会溪施容等处。

感化州等处。

契锄洞。

腊惹洞。

劳岩洞。

驴迟洞。

来化州。

客团等处。

中古州。

乐墩洞。后至元四年,古潭溪龙里洪州诸洞三百余处洞民六万余户,分隶清州、中古州、洪州。均隶思州安抚司。龙里则隶管民总管府。至治二年,置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

上里坪。即上黎平。至元二十年,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改总管府为上黎平长官司。

洪州泊李等洞。《明一统志》:洪州泊里与潭溪蛮夷长官司、八丹蛮夷长官司,俱宋置市民长官司,元因之。

张家洞。

朗溪洞。

旋秉前江等处。至元二年置。

提溪等处。

石阡等处。元初,蛮酋杨九龙,以功授百阡副长官司。

欧阳寨。

新化。

湖耳洞。

溶江芝子平茶。

溶汉芝麻子平。《翰墨全书》又有晓隘坡德明上甲寨德牙松明洞小江西庄寨毛栅等处,金容金洞等处,葛安葛齐等处。

沿边溪洞宣慰使司。宋蛮酋田二凤,以功授沿边溪洞军民宣抚司,子孙世袭其职。元初改宣慰司。

播州军民安抚司。宋播州安抚司,本隶四川省。至元十六年,改播州为播南路。二十八年,从播州万户杨汉英之请,以播州等处管军万户杨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慰使,行播州军民宣抚使,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二十九,改隶湖广行省,领播州军民都镇抚司。播州宣慰使杨鉴降明,所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日黄平。是黄平、草塘一处俱设安抚司。旧志略。所领长官民事六。曰真州,即珍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惟重安不见旧志。

播川县。附郭。宋鼎山县。至元十五年,以鼎山仍隶播州。十六年改鼎山为播川县。

黄平府。至元二十八年置。至治三年,罢播州长官所,徙其民隶黄平府。

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

水车等处。

石粉罗家永安等处。

锡乐平等处。

白泥等处。元初,蛮酋杨正宝,以功授泊泥司副长官。

南平綦江等处。宋以南川县铜佛顶地,置南平军。

珍州思宁等处。唐之播川镇。后改镇为珍州。至正未,改为真州。

水烟等处。

溱洞涪洞等处。宋废溱州溱溪寨。

洞天观等处。

葛浪洞等处。

赛坝垭黎焦溪等处。

小孤单张倒柞等处。

乌江等处。

旧州草塘等处。

恭溪杳洞水囤等处。

平伐月石等处。

下坝。

寨章。

横坡。

平地寨。

寨劳。

寨勇。

上塘。

寨坦。

口岑奔。

平模。

林种密秀。

洞河祐溪等处。元初,蛮酋张坤义以功授沿河祐溪长官司。

余庆州。唐蛮酋毛巴,以功授余庆州刺史,子孙世有其地。

容山等处。《翰墨全书》:洪溪马峡等处,清江、中平、三都、望浦、仁怀、古磁、俱隶播州军民安抚司。

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唐蛮酋宋景阳以功授太万谷落总管,子孙世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来降,置安抚司。大德元年,授葛蛮驿券一。南宋时,蛮酋宋永高攻麦新城蛮,克之,改日新添城,别号新添,为遏蛮军。后又讹为葛蛮。

南渭州。宋羁縻州,属荆湖路。元初后新添葛蛮安抚司。

落葛谷鸱桥等处。自落葛谷鹅等处至麦傲,《翰墨全书》皆为八番顺元宣慰司所属。

昔不粱骆拓密约等处。又作骆杯密约。有洛白河,骆拓即洛白。

乾溪吴地等处。

哝耸古平等处。宋隆济作乱,自贵州至新添界哝耸波瓮城都朵等处,都朵又作都桑。

都镇马乃等处。

坪普乐重?奥等处。又作落重顿。

落同当等处。又作落重同。

独禄。

三陂地蓬等处。

小葛龙洛邦到骆豆虎等处。

罗月和。

麦敖。

大小田陂带等处。

都云洞洪安面剂等处。

谷霞寨。至大三年,谷霞寨主洛卜傍来降。

刺客寨。

吾狂寨。至大三年,吾狂寨主的鸱来降。

必郎寨。

必郎寨。

谷底寨。

都谷部寨。至大三年,都谷部寨主只验来降。

犵狫寨。《明一统志》:犵狫寨,亦元置,并隶平越指挥司。

平伐等处军民安抚司。大德元年,平伐九寨来降,立长官司。至大三年,升军民安抚司。后至元元年,复改宣慰司。三年,又为安抚司。

安刺远。

思楼寨。元贞初。宣慰使呼鲁国图招降思楼、浴暮、梅求诸蛮。

浴暮寨。

梅求望怀寨。

甘长。

桑州郎寨。

永县寨。

平里县寨。

锁州寨。

双隆寨。

思母寮。

归仁寨。

各丹洞。自各丹至光州,《翰墨全书》为永顺、保静、南渭三州安抚司所属蛮夫军民长官。

木当寨。

雍郎、客都等处。

雍门犵狫等处。

栖求等处。

伴客蛮娄水等处。又作仲家娄水。

乐赖、寨囊、吉利等处。

华山谷津等处。

青塘、望怀、甘长、不列、独良等处。

光州。宋功州,声转为光州。至元三十年,光州蛮光龙等入贡,授蛮吏长官。

者者察。

安化思云等洞。

北遐洞。

茅难、思风、北郡、都变等处。《翰墨全书》属永顺等三州安抚司。

必证县

清乐盈等处。

诚州富盈等处。

赤畲洞。

罗章特团等处。

福水州。

允州等处。

钦村。

硬头三寨等处。

颜村。

水历吾洞等处。

顺东六龙图。

推寨。

橘叩寨。

格慢等处。

客卢寨。

地省等处。

平魏。

白厓。唐以宋沱洞、乌引洞、芦荻洞、村望洞、白厓洞五寨,命田氏世官其地。宋因之。至元二十一年,升为施溶州。后仍为白厓长官司。

雍门、客当、乐赖、蒙囊、大化、木瓜等处。

嘉州。

分州。

平石朱。大德元年,平石朱六洞蛮及十部洞蛮皆来降。二年立平石朱石洞三蛮夷长官司,设士官二十四员。

洛河洛脑等处。

宁溪。

瓮除。

麦穰。

孤顶得同等处。

邑瓮。

陂控州。

南平。

独山州。至大三年,独山州土官蒙天童款附,置独山州窖洞木洞都谷部等处诸军民司。

木洞。

瓢洞。

窖洞。

大青山骨计等处。

百佐等处。

九十九寨蛮。

当桥山齐朱谷列等处。

虎列谷当等处。

真除杜珂等处。

杨坪杨安等处。

棣甫都城等处。

畅友阆。

百也客等处。

阿落传等寨。

蒙楚。

公洞龙木。

三寨猫厓刺等处。

黑土石。

洛滨洛咸。

益输沿边蛮。

割和寨。

王都谷浪寨。

王大寨。

只蛙寨。

黄平下寨。

林拱章秀拱江等处。

密秀丹张。丹张即前单张,各郎酉即前葛浪洞,草堂即前草塘,恭溪、焦溪、林种俱见前。疑诸地前属播州,后属平伐,遂重复如此。

林种拱帮。

西罗剖盆。

杉木筲。

各郎西。

恭溪、望城、崖岭等处。

孤把。又名孤把当。

焦溪笃住等处。

草堂等处。

上桑置。

下桑直。元初置桑直县安抚司,至正末废。

米坪。

今其平尾等处。

保靖州。宋羁縻州,元因之。

待团等处。

西北地附录。太祖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及太祖孙旭烈兀分封之地,为西北三藩。称笃来帖木儿、月祖佰、不赛因位下者,文宗至顺三年《经世大典》成书,据当时藩王位下载其封地,故不称术赤诸王。旧志采自《经世大典》,今因之。其地名与《经世大典图》互有出入,则纂修《大典》者之疏也。

笃来帖木儿位下。察合台大王五世孙。

途鲁吉。《经世大典图》在可失哈耳北,阿力麻里西南。本西突厥之地,后属西辽。太祖灭西辽,以其地封察合台。

柯耳鲁。《大典图》在阿力麻里西北,本突厥三姓叶护葛逻曾之地。太祖六年,其酋阿尔思兰来降。后帖木耳附马对其子沙哈普于其地。

畏兀儿地。本高昌地,唐置交河郡,又为回鹘所椐,后自号畏兀儿。太祖六年,其亦都护来朝,置达鲁花赤监之。

哥疾宁。城名。《大典图》作嘎自尼。唐漕国之鹤悉那城。后为货勒自弥属城。太祖十六年,取之。

可不里。城名。《大典图》在哥疾宁城东,货勒自弥属地。

巴达哈伤。城名,亦部落名。本西辽地。哲别克西辽,其酋将近入巴达克山,即此地。

忒耳迷。城名。本唐之喝密。《图》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自将大军攻下之。

不花刺。城名。唐安国地。本西辽属部,后为货勒自弥所并。太祖十五年,取之。

那黑沙不。城名。唐那色波国地。太祖十七年,驻兵此地。英宗以后元人称其地曰咳而什。葛葛儿克汁建宫殿于其地。国语称宫殿曰咳尔什。

的里安。城名。《大典图》作的安里,在不花剌、柯提之间。

撒麻耳干。城名。本唐康国地,后为回纥所据,货勒自弥复取之。太祖十六年,攻拔其城。宪宗置阿梅河等处行尚书省。治此。后为附马帖木儿都城,东有养夷沙鹿梅牙、塞蓝、塔什干、西有渴石、迭里迷诸城,皆隶焉。

忽毡。地名。《大典图》在察赤南。撤麻耳干东。本唐俱战提国地。太祖十五年,征货勒自弥,使别将攻克忽毡。

马耳亦囊。城名。

可失哈耳。城名。本西辽属地,太祖十三年取之。

忽炭。城名。《图》在倭赤之西。可失哈耳之东南。本兀丹部,又曰斡端。至元中,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未几罢。

柯提。城名。《大典图》在货勒自弥东南,为货勒自弥旧部。

兀提刺耳。《图》在撒麻耳干之北。城名。蒙古人称为卯危巴里克。译言恶城,以攻城多伤士卒。

巴补。城名。《大典图》在忽毡东。

讹迹邗《大典图》作讹迹,即旧史本纪之养吉干。

倭赤。城名。

苦叉。亦作曲先。元初置曲先答林元帅府。

柯散。城名。《大典图》在察赤西,本宁远国之渴寨城。唐置休循州都督府。

阿忒八失。《大典图》在亦剌八里西南,又曰浑八升。

八里茫。《大典图》在倭赤北,屠寄说茫为沙之误字,八里沙即八剌沙衮。西辽都城。

察赤。唐石国地,又名塔什干。太祖十五年,征西域,攻拔其城。

也云赤。城名。《大典图》在亦刺八里西。

亦刺八里。城名。《大典图》在阿力麻力西南。

普刺。城名。

也迷里。城名。《大典图》在普刺东北。定宗潜邸在此。

阿力麻里。城名。《大典图》在苦叉北。至元八年,北平王南木合建幕庭之地。

合剌火者。本火州治。至治间,地入察合台后王。至顺元年,复立总管府。

鲁古尘。《图》在合剌火者之东。他古新之西。唐柳中县,又曰柳陈城。

别失八里。《图》在鲁古尘之北,本回鹘五城,为畏兀儿地。宪宗置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年,改立宣慰司元帅。后为察合台后王属地。

他古新。城名。《大典图》在鲁古东北。

仰吉八里。

古塔巴。

彰八里。《大典图》在别失八里之西,由此而西为古塔巴,又西仰吉八里。

月祖伯大王位下。术赤五世孙。

撒耳柯思。部族名。太祖十六年,命速不台征其部落,取之。《大典图》在阿兰、阿思之南。

阿兰、阿思。部族名。亦名阿速。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取其地。

钦察。部族名。

斡罗斯。部族名。详外国列传。

不里阿耳。部族名,亦城名,又作布尔嘎尔。《大典图》在钦察东北。唐波腊国。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征其部族。后拔都西戎,始城之。

撒吉剌。部族名,亦城名。斡罗斯之属地。

花剌子模。部族名。又作货勒自弥。详外国列传。

赛蓝。城名。本西突厥地。先为海都分地,又属拔都后王。后为附马帖木儿所取。

巴耳赤邗。城名。一曰八儿真。太祖十五年,术赤攻拔其地。

毡的。城名。一名郑成。太祖征西域,术赤分兵取毡的、养吉干。

不赛因大王位下。旭烈兀四世孙。

八哈剌因。地名,沈曾植说:当作哈剌八因。

怯失。地名。《大典图》:与八哈剌因,隔海东西相对。

八吉打。即报达。详列传。

孙丹尼牙。哈儿班答大王所筑都城。

忽里模子。地名。大德中,合赞大王遣使来朝,浮海归,其登陆处为忽普谟斯,即此地。

可咱隆。城名。《大典图》在失罗子西。先为法而斯部属地。

设剌子。法而斯之都城。一名石罗子。

泄剌失。城名。《大典图》在设刺子东。

苦法。

瓦夕的。城名。与苦法均为报达属城。

兀乞八剌。城名。《大典图》在毛夕里东南。报达属城。

毛夕里。本一小国。中统三年旭烈兀大王灭之。

设里汪。地名。《大典图》在兀乞八剌东,一名失儿湾。太祖十六年,者别攻拔其城。按《大典图》误,当作兀乞八剌东北,当次于巴耳打阿、打耳班之下,不当介于毛夕里、罗耳之间。

罗耳。国名。旭烈兀灭之。

乞里茫沙杭。城名。报达属城。宪宗七年,旭烈兀克之。

兰巴撒耳。城名。《大典图》在乞里茫沙东,又曰伦白塞耳,本木刺夷堡。宪宗六年,降于旭烈兀。

那哈完的。城名。又曰你诃温多。唐阿昧国城都。

亦思法杭。城名。本货勒自弥属城,为波斯旧都。

撒瓦。

柯伤。

低兼。地名。又曰低楞。木剌夷堡。旭烈兀平木例夷,其部众负崄自守,至哈而班答始取之。

胡瓦耳。

西模娘。城名。《图》在塔米设之南,撒里牙之东,即辽之仙门国。

阿刺模忒。城名。本木剌夷属堡,旭烈兀攻降之。

可疾云。城名。又曰憨颜。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大将哲别攻拔之。

阿模里。《大典图》直里海正南,为马三德兰部之会城。

撒马牙。本马三德兰部属城。

塔米设。达拔里斯单部属城。

赞章。城名。《大典图》在可斯费音西北。

阿八哈耳。城名。

撒里茫。本毛夕耳部属城。旭烈兀征报达过,破此城。

朱里章。本货勒自弥属城。

的希思丹。地名。

巴耳打阿。本阿而俺部都城。

打耳班。地名。译言门。波斯筑城乞儿吉思山之要隘,打耳班其通行之门。者别、速不台讨钦察等部,即取道于此。

巴某。城名。《大典图》失载。又曰八米俺。太祖追札剌动哀丁道,攻此城,皇孙阿秃干中流矢卒。城破,夷为平地。

塔八辛。城名。《大典图》失载。

不思忒。本昔义斯单部之会城。

法因。本木剌文之属城。

乃沙不因。太祖十六年,皇子拖雷攻拔其城。

撒刺哈西。城名。太祖十六年,拖雷克之。

途思。本货勒自弥属城。本祖十二年,拖雷克之。

巴瓦儿的。城名。

麻里兀。又曰马鲁。为呼拉商属部四大城之一。其三曰弥沙不儿,曰巴里黑,曰哈烈。

塔里干。城名。本唐之咀刺健国。又曰塔思寒。太祖十六年,亲征攻拔其城。

巴黑里。城名。唐之缚喝国地。

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吉利吉思者,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与乌思之男结婚此地。乞利译言四十,吉思译言女子也。相传乃蛮部始居此。元初,析其民为九千户。其地长一千四百里,广半之。昂可剌为吉利吉思之附庸,因水名其地。昼长夜短,日没炙羊胛熟,东方己曙。乌斯亦以水为名。撼合纳,译言布囊也,地形似之。至元中,徙兀连、撼合结、吉利吉思三部人于肇州。谦州,又曰欠欠祝,或日汪汗始属此地。益兰州。益兰者,译言蛇。初其地见一巨蛇穴中出,饮河水,故名之。至元七年,刘好礼为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断事官,以益兰州为治所。

征东行中书省,领招讨司二、劝课使五。至元二十年,置征东行中书省。大德三年,改镇东行中书省。五年,复为征东行中书省。未几罢。至大元年,复置。皇庆元年,又罢。《方舆胜览》:镇东行中书省,领安抚高丽总管府、渖州高丽总管府、躭罗国军民安抚司。按高丽总管府并于渖州高丽总管府,改属辽阳行省。旧志征东行省下,复列渖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一路隶于两省。误甚矣。躭罗安抚司,后改总管府,大德五年,与五道税课使皆罢。

征东招讨司。

庆尚州道劝课使。

东界交州道劝课使。

全罗州道劝课使。

忠清道劝课使。

西海道劝课。

躭罗国招讨司。其贡试,每岁进毛施布百匹。后改为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府。二十一年,又改为军民安抚司。三十一年,还隶高丽国。大德四年,复置躭罗总管府。五年,改军民万户府。是年,高丽王日臣请罢耽罗总管府,隶本国,置万户府如合浦镇边事例。从之。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志第十八 地理六》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三十五 食货一之新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金史

志第十八 礼十 ○册皇后仪 天德二年十月九日,册妃徒单氏为皇后。前一日,仪鸾司设座勤政殿,南向。设群臣次于朝堂。大乐令展宫县于殿庭,设协律郎举麾位于乐县西北,东向。阁,

志第十九-金史

志第十九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皇帝即御座,鸣鞭、报时毕,殿前班小起居,引至侍立位。引臣僚左右入,至丹墀,小起居毕,宰执上殿,其余臣僚分班出。阁门使奏使者入见榜子。

志第十八

  礼十  ○册皇后仪  天德二年十月九日,册妃徒单氏为皇后。前一日,仪鸾司设座勤政殿,南向。设群臣次于朝堂。大乐令展宫县于殿庭,设协律郎举麾位于乐县西北,东向。阁门设百官班位于庭,并如常朝之仪。又设典仪位于班位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少却,俱西向。设册使副位于殿门外之东,又设册使副受命位于百官班前。又设册宝幄次二于殿后东厢,俱南向。  其日,诸卫勒所部,略列黄麾细仗于庭。符宝郎奉八宝置于左右。吏部侍郎奉册,礼部侍郎奉宝匣,皆置于床,讫,出就门外班。大乐令、协律郎、乐工、典仪。赞者各入就位。群官等依时刻集朝堂,俱就次,各服朝服。侍中约刻板奏:“请中严。”通事舍人引群官入,就庭东西相向立,以北为上。又引册使副立于东偏门,西向。门下侍郎引主节,奉节立于殿下东廊横街北。中书令、中书侍郎帅举捧册官,奉册床立于节南。侍中、门下侍郎帅举捧宝官,奉宝床立于册床之南,俱西面。侍中版奏:“外办。”殿上索扇。协律郎举麾,宫县作。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自东房,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即座,南向坐,帘卷,乐止。通事舍人引册使副入,宫县作。使副就受命位,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举捧官依旧西面立,群臣合班,横行北面,如常朝之仪,立定。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班首已下群官在位者皆再拜。班首问起居,又再拜。阁门官引摄侍中出班承制,降诣使副东北,西向称:“有制。”使副稍前,鞠躬再拜,摄侍中宣制曰:“命公等持节授后册宝。”宣制讫,又俱再拜,侍中还班。门下侍郎引主节诣册使所,主节以节授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执节西向授太尉,太尉受付主节,主节立于使副之左右。门下侍郎退还班位。中书侍郎引册床,门下侍郎引宝床,立于册使东北,西向,以次授与太尉,太尉皆捧受。册床置于北,宝床置于南。侍中、中书令、礼仪使、举捧册宝官及舁床者,退于东西砖道之左右,相向立。门下侍郎、中书侍退还班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在位者皆再拜,讫,分班东西相向立。捧举舁册宝床者进,册床先行,读册官次之,宝床次行,读宝官次之。举舁官各分左右,通事舍人引册使随之以行,持节者前导。太尉初行,宫县乐作,出殿门,乐止。摄侍中出班升殿奏:“侍中臣言礼毕。”殿上索扇,帘降,宫县作。降座,入自东房,乐止。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俟太尉、司徒复命,礼毕,还内。  先是,有司预设太尉、司徒本品革车卤簿于门外至殿门左右排列。俟使副出,鼓吹振作。礼仪使、举捧官、执节者并抬舁人,以册宝少驻于泰和门,太尉、司徒及读册宝官暂归幕次。内侍阁门引入泰和殿,俟至殿下位,鼓吹止。有司预供张,泰和殿设皇后座于扆前,殿上垂帘。又设东西房于座之左右稍北。又设受册位于殿庭西阶之南,东向。又设内命妇次于殿之左右。大乐令设宫县于庭,协律郎设举麾位于殿上。又设册宝次于门外。又设行事官次于门左右。又设外命妇次于门之内。其日,诸卫于殿门外略设黄麾细仗。有司设二步障于殿之西阶。帘前设扇,左右各十。红伞一,在西阶栏子外。又设举册宝案位于使副之前,北向。又设宣徽使位于北厢,南向。司赞设内外命妇以下陪列位于殿庭砖道之左右,每等重行异位北向,内命妇在后。又设司赞位于东阶东南,赞者二人在南少退,俱西向。质明,执事官大乐令等各就位。皇后常服,乘龙饰肩舆,至泰和殿后阁,近仗导卫如常仪。宣徽使奏:“中严。”册使副入门,宫县作,俟册使庭中立,乐止。册在北,宝在南,使副立于床后。礼仪使帅持节者立于前,举捧册宝官立于册宝床左右,读册宝官各立于其后。宣徽使奏:“外办。”内侍阁门官引后出后阁,宫县作。帘卷,皇后降自西阶,左右步障伞扇从,至阶下,望勤政殿御阁所在立,乐止。册使进,立于右,宣曰:“有制。”阁门使内侍赞:“再拜。”册使宣曰:“制遣太尉臣某、司徒臣某,恭授后册宝。”阁门使内侍赞:“再拜。”册使少退。中书令、侍中及举捧官率抬舁人奉册宝以次进于前,宫县作。册宝床自东阶升,并置于殿之前楹间,册床在北,宝床在南,中留读册宝官立位,并去帕及盖,抬舁人执之,退立于西朵殿。举抬官分左右相向立,读册宝官各立于床之东,西向,立既定,乐止。阁门使内侍赞:“再拜。”捧谢表官以表授左立内侍,内侍以授后,受讫,以付右立内侍,内侍持表立于右。阁门使赞:“再拜。”讫,册使退,宫县作。持表内侍以表付阁门官,随册使行。册使副至门,鼓吹振作如来仪,入西偏门,鼓吹止。册使副至御阁所在,俯伏,跪奏:“太尉臣某、司徒臣某,奉制授册宝,礼毕。”俯伏,兴,退。持表阁门官进表,近侍接入,进读,讫,退。  初,册使退,及门乐止。阁门内侍引后自西阶升殿,宫县作。伞扇止于帘外,退于左右朵殿前。步障止于阶下,卷之。后于座前南向立,乐止。中书令诣册床南立,北向,称:“中书令臣某,谨读册。”读毕,降自东阶,立于栏外第一墀上,西向。次侍中诣宝床南立,北向,揖称:“侍中臣某,读宝。”读毕降阶,立于中书令之北,西向。内侍阁门引升座,宫县作,坐定,乐止。举捧官以次招抬舁人持帕盖覆匣床,奉置殿之左右,册床在东,宝床在西。置讫,举捧官以次招抬降阶,立于中书令、侍中之后,立定,合班北向,阁门赞:“再拜。”拜讫,降东阶,退出殿门。其抬舁人置册宝床于东西讫,各由朵殿下阶,于侍中等班后直出殿门,以俟复入,抬舁入宫。受册表谢讫,内侍跪奏:“礼毕。”阁门引内外命妇陪列者以次进,就北向位。班首初行,宫县作,至位乐止。阁门曰:“再拜。”命妇皆再拜。阁门引班首自西阶升,乐作,至阶乐止,进当座前,北向躬致称贺,讫,降自西阶,乐作,至位乐止。阁门曰:“再拜。”舍人承传,命妇等皆再拜。阁门使前承令,降自西阶,诣命妇前西北,东向,称:“有教旨。”命妇等皆拜,阁门使宣曰:“祗奉圣恩,授以册宝,荣幸之至,竞厉增深。所贺知。”舍人曰:“再拜。”命妇皆再拜,讫,内侍引内命妇还宫。班首初行,乐作,出门,乐止。内侍引外命妇出次。宣徽使奏称:“礼毕。”降座,宫县作,入东房,乐止。归阁,宫县作,至阁,乐止。更常服。内侍承教旨,宣外命妇入会,并如常仪。会毕,阁门引命外妇降阶,横班北向,舍人曰:“再拜。”讫,以次出。还宫,如来仪。中书门下侍郎复以引进司帅抬舁人进册宝入内,付与都点检司,退。别日,会群官,会妃主宗室等,赐酒,设食,簪花,教坊作乐,如内宴之仪。十一日,朝永寿、永宁两宫。皇后既受册,越二日,内侍设座于所御殿,南向。其日夙兴,宣徽使版奏:“中严。”质明,诸侍卫宫人俱诣寝殿奉迎,宣徽使版奏:“外办。”后首饰祎衣御车,内侍前导,降自西阶以出,侍卫如常仪。至太后之裹门外,降车,障扇侍卫如常仪,入立于西厢,东向。将至,宣徽使版奏:“请中严。”既降车,宣徽使版奏:“外办。”太后常服,宣徽使引升座,南向。宣徽使引后进,升自西阶,北面再拜,进跪致谢词。存抚赐酒食,并如家人之仪。礼毕,宣徽使赞:“再拜。”讫。宣徽使引降自西阶以出。出门,宣徽使奏:“礼毕。”降座入宫。  ○奉册皇太后仪  天德二年正月,诏有司:“择日奉册唐殷国妃、岐国太妃,仍别建宫名。合行典礼,礼官检详条具以闻。”其日质明,有司各具伞扇,侍卫如仪,及兵部约量差军兵,并文武百官诣两宫迎请,引导皇太后入内,并赴受册殿,入御幄,侍卫如式。次奉册太尉等俱以册置于案,奉宝司徒等俱以宝置于案,皆盛以匣,覆以帕,诣别殿门外幄次。教坊提点率教坊入。侍卫官各就列。皇帝常服乘舆,至别殿后幄次。通事舍人引宣徽使版奏:“中严。”复位,少顷,又奏:“外办。”幄帘卷,教坊乐作,扇合,两宫皇太后出自后幄,并即御座,南向,扇开,乐止。分左右少退。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僚班左入,依品,重行西向,立定。通事舍人喝:“起居。”班依常朝例起居,七拜,讫,引文武百僚班分东西相向立。通事舍人、太常博士赞引,太常卿前导,押册官押册而行,奉册太尉、读册中书令、举册官等以次从之。次押宝官押宝而行,奉宝司徒、读宝侍中、举宝官等以次从之。俱自正门入,教坊乐作,至殿庭西阶下少东,北向,于褥位少置,乐止。册北,宝南。通事舍人、太常博士赞引,太常卿前导,押册官押册升,乐作,奉册太尉等从之,进至两宫皇太后座前褥位,乐止。两宫册宝齐上,齐读。举册官夹侍。奉册太尉各搢笏,北向跪,俯伏,兴,退立。读册中书令俱进,向册前跪奏称:“摄中书令具官臣某,谨读册。”举册官单跪对举,中书令各搢笏,读讫,执笏,俯伏,兴,搢笏,捧册兴,于位东回册函北向,并进,跪置于御座前褥位。中书令举册官俱降,还位。奉册太尉并降阶,东向以俟。押宝官押宝升,乐作,奉宝司徒等从之,进至两宫皇太后座前褥位,乐止。举宝官夹侍。奉宝司徒各搢笏,北向跪,俯伏,兴,退立。读宝侍中俱进,当宝前跪奏称:“摄侍中具官臣某,谨读宝。”举宝官单跪对举,侍中各搢笏,读讫,执笏,俯伏,兴,搢笏,捧宝兴,于位东回宝函北向,并进,跪置于御座前褥位册之南。通事舍人、太常博士赞引太尉、司徒以次应行事官俱降自西阶,复本班序立。宣徽使一员诣皇帝御幄前,俯伏,跪奏:“臣某谨请皇帝诣两宫皇太后前,行称贺之礼。”俯伏,兴。赞引皇帝再拜,又奏:“请北向跪。”皇帝贺曰:“嗣皇帝臣某言云云。”俯伏,兴,又再拜,讫,又奏:“请皇帝少立。”内侍承旨退,西向称:“两宫皇太后旨云云。”皇帝再拜。宣徽使前引,皇帝归幄,常服乘舆还内,侍卫如来仪。  应阶下文武百僚重行立定,通事舍人喝:“拜。”在位皆再拜。通事舍人引太师诣西阶升,俯伏,跪奏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等稽首言,皇太后殿下显对册仪,永安帝养。仰祈福寿,与天同休。”俯伏,兴,降自西阶,复位立定。通事舍人赞:“在位官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宣徽使升自东阶,取旨退,临阶西向称:“两宫皇太后旨。”通事舍人赞:“在位官皆再拜。”毕,宣曰:“公等忠敬尽心,推崇协力。膺兹令典,感愧良深。”宣讫,还位。通事舍人赞:“谢宣谕,拜。”在位官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通事舍人分引应北向官各分班东西立。宣徽使升自东阶,奏称:“具官臣等言,礼毕。”降还位。扇合,皇太后并兴,教坊乐作,降座,还殿后幄次,扇开,乐止。通事舍人引宣徽使奏:“解严。”中书侍郎等各帅捧册床官升殿,跪捧册并置于床,次门下侍郎等各帅捧宝床官升殿,跪捧宝并置于床,讫,通事舍人引诣东上阁门,投进所司。文武百僚以次出。皇太后常服乘舆,各还本宫,引导如来仪。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拜表贺皇帝,退。礼毕,各赴本宫,受内外命妇称贺。所司预于殿内设皇太后御座,司宾引内外命妇于殿庭北向依序立。尚仪奏请,皇太后常服即座。司赞曰:“再拜。”命妇皆再拜。司宾引班首诣西阶升,跪贺称:“妾某氏等言,伏惟皇太后殿下,天资圣善,昭受鸿名,凡在照临,不胜欣抃。”兴,降阶复位。司赞曰:“再拜。”内外命妇皆再拜,尚宫承旨,降自西阶,于命妇之北东向立,司赞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尚宫乃宣答曰:“膺兹典礼,感愧良深。”司赞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退。赴别殿贺皇帝,亦如贺皇太后之仪,惟不致词,不宣答。  ○册皇太子仪  大定八年正月,册皇太子,礼官拟奏,皇太子乘舆至翔龙门,东宫官导从,不乘马。册皇太子前三日,遣使同日奏告天地宗庙。册前一日,宣徽院帅仪鸾司,设御座于大安殿当中,南向。设皇太子次于门外之东,西向。又设文武百僚应行事官,东宫官等次于门外之东、西廊。又设册宝幄次于殿后东厢,俱南向。又设受册位于殿庭横阶之南。工部官与监造册宝官公服,自制造所导引册宝床,由宣华门入,约宣徽院同进呈毕,赴幄次安置。大乐令帅其属,展乐县于庭。  其日,兵部帅其属,设黄麾仗于大安殿门之内外。其日质明,文武百僚应行事官并朝服入次。东宫官各朝服,自东宫乘马导从,至左翔龙门外下马,入就次。通事舍人分引百官入立班,东西相向。次引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及捧舁册宝官,诣殿后幄次前立。少顷,奉册宝出幄次,由大安殿东降,至庭中褥位,权置讫,奉引册宝官立于其后。皇太子服远游冠、硃明衣出次,执圭,三师三少已下导从,立于门外。侍中奏:“中严。”符宝郎奉八宝由东西偏门分入,升置御座之左右。侍中奏:“外办。”内侍承旨索扇,扇合,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以出,曲直华盖侍卫如常仪,鸣鞭,宫县乐作。皇帝出自东序,即御座,炉烟升,扇开帘卷,乐止。典赞仪引皇太子入门,宫县乐作,至位乐止。师、少已下从入,立于皇太子位东南,西向。典仪赞:“皇太子再拜。”搢圭,舞蹈,又再拜,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引近东,西向立。师、少已下并奉引册宝官等,各赴百官东班,乐作,至位乐止。通事舍人引百官俱横班北向。典仪赞:“拜。”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起居,又再拜,毕,百官各还东西班。师、少已下并行事官各还立位。典赞仪引皇太子复受册位,乐作,至位乐止。侍中承旨,称:“有制。”皇太子已下应在位官皆再拜,躬身,侍中宣制曰:“册某王为皇太子。”又再拜。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中书令诣读册位,中书侍郎引册匣置于前,捧册官西向跪捧,皇太子跪,读毕,俯伏,兴。皇太子再拜。中书令诣捧册位,奉册授皇太子,搢圭,跪受册,以授右庶子,右庶子跪受,皇太子俯伏,兴,右庶子以册,兴,置于床,中书令已下退复本班。次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侍中诣奉宝位,门下侍郎引宝盝立于其右,侍中奉宝授皇太子,搢圭,跪受,以授左庶子,左庶子跪受,皇太子俯伏,兴,左庶子以宝兴,置于床,侍中已下退复本班。典仪赞:“再拜。”毕,引皇太子退。初行,乐作,左右庶子帅其属,舁册宝床匣以出,出门,乐止。侍中奏:“礼毕。”内侍承旨索扇,扇合,帘降,鸣鞭,乐作,皇帝降座,入自西序还后阁,侍卫如来仪,扇开,乐止。侍中奏:“解严。”所司承旨,放仗卫以次出。皇太子入次,改服公服,还东宫,导从如来仪。  册后二日,兵部设黄麾仗于仁政殿门之内外,陈设并如大安殿之仪。百官服朝服。皇太子公服至次,改服远游冠、硃明衣。通事舍人引百官入至阶下立班,东西相向。典赞仪引皇太子执圭出次,立于门外。侍中奏:“中严。”少顷,又奏:“外办。”皇帝出自东序,即座,帘卷。通事舍人引百官俱横班北向,典仪赞:“拜。”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起居,又再拜,讫,分班。皇太子捧表入,至拜表位立,俟阁门使将至,单跪捧表,阁门使接表,皇太子俯伏,兴,典仪赞:“再拜。”搢圭,舞蹈,又再拜。俟读表单,侍中承旨退称:“有制。”典仪赞:“再拜。”兴,躬身,侍中宣讫,典仪赞:“再拜。”搢圭,舞蹈,又再拜。引皇太子退。侍中奏:“礼毕。”扇合,鸣鞭,入西序,还后阁,侍卫如来仪。侍中奏:“解严。”放仗,百官以次出。后二日,百官奉表称贺,如常仪。  ○正旦生日皇太子受贺仪  大定二年,世宗命有司议亲王百官及妃主命妇见皇太子礼。有司按唐、宋旧仪,拟亲王宗室贺皇太子,依册毕受贺礼。然唐礼元正复有降阶见伯叔、答群官再拜之文,又无妃主命妇见太子之礼。稽古令文,应致恭之官相见,或贵贱殊隔,或长幼亲戚,任从私礼。自今若在东宫候皇太子,便服,则当从私礼接见。若三师以下,遇皇太子诞日,在御前,则候皇太子先进酒毕,百官望皇太子再拜,班首跪进酒,又再拜。若赐酒,即当殿跪饮毕,又再拜。以为定制,命班行之。  十二月晦,皇太子奏状曰:“按礼文,亲王并一品宗室皆北面拜伏,臣但答揖而已。虽曰尊宗子,而在长幼惇叙之间,诚所未安。当时遽蒙颁降,未获谦让。明日元正,有司将举此礼,伏望圣慈许臣答拜,庶敦亲亲友爱之义。”上从其请,命尚书省颁下所司。  若皇太子生日,则公服,左上露台栏子外。先再拜,二阁使齐揖入栏子内,拜跪,祝毕,就拜,兴,复位,再拜,又再拜,栖台进酒,退跪。候饮毕,接盏,复位,转台与执事者,再拜。宣徽使以酒进,皇帝亲赐酒,接盏稍退跪饮,毕,宣徽使接盏,复位再拜。复揖入栏子内,跪搢笏,受赐物毕,出笏,兴,复位,再拜,退更衣,入殿稍东,西向立。皇妃等进劝生日酒,皇太子跪,皇妃等亦跪,饮毕,各再拜。群官致贺,则其日质明,皆公服集于门外,少詹事奏:“请内严。”又奏:“外备。”典仪引升座,文武宫臣入,就庭下重行北向立,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班首稍前跪奏:“元正首祚。”生日则云:“庆诞令辰,伏惟皇太子殿下福寿千秋。”贺毕复位,典仪曰:“再拜。”宫臣皆再拜,坐受,分东西序立。次引东宫三师于殿上,三少于殿柱外,北向东上立。皇太子诣南向褥位,典仪曰:“再拜。”师、少皆再拜,班首同前称贺,复位。执事者酌酒一卮,班首奉进,乐作,饮讫,乐止。回劝师、少毕,各复位。典仪赞师,少再拜,皇太子答拜。师、少出,皇太子就坐。次引亲王入栏子内,一品宗室于栏子外,余宗室序班庭下,拜致贺、进酒如上仪。皇太子答拜毕,就坐。复引随朝三师三公宰执于殿上,三品以上职事官于露阶上,四品以下于庭下,北向,每等重行以东为上,立。皇太子诣褥位。典仪曰:“再拜。”上下皆再拜,毕,班首少前致贺,复位,执事者酌酒一卮,班首奉进,乐作,饮毕,乐止。如有进献如常仪。回劝三师三公,余殿上群官则令执事者以盘行酒,饮毕,典仪曰:“再拜。”上下皆再拜,乃答拜,引群官以次出。少詹事跪奏:“礼毕。”自是岁贺为定制。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仪  三师三公栏子内北向躬揖,班首稍前问侯,皇太子离位稍前,正南立,答揖。宰执及一品职事官扣栏子北向躬揖,答揖如前。二品职事官栏子外向南躬揖,皇太子起揖。三品职事官露阶稍南躬揖,皇太子坐揖。四品以下职事官庭下躬揖,跪问候,皇太子坐受。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与随朝三师同。东宫三少与随朝二品同。詹事已下,并在庭下面北,每品重行以东为上,再拜,稍前问候,又再拜,皇太子坐受。大定二年所定也。七年,定制,皇太子赴朝,许与亲王宰执相见,余官宗室并回避。后亦许与枢密使副、御史大夫、判宗正、东宫三师相见。九年,定制,凡皇太子出,于都门三里外设褥位,三公宰执以下公服重行立,皇太子便服,三公宰执以下鞠躬,班首致辞云:“青宫万福。”再拜,皇太子答拜,退。迎、送皆同。

版权声明:

本站《志第十八-金史》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志第二十-金史

志第二十 乐上 《传》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岂二帝三王之弥文哉!盖有天下者,将一轨度、正民俗、合人神、和上下,舍礼乐何以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

天府之国是什么意思

志第十八 地理六-新元史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

志第二十 河渠二-新元史

志第二十 河渠二 △通惠河阜通七坝金水河双塔河积水潭白河御河会通河衮州闸扬州运河镇江运河练湖济州河胶莱河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自临清至

志第十八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蛮夷土官府州县等,不在此数。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上。宋鄂州,属荆州北路。至元十一年,归附,置安抚司。十四年,置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本路直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为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三年置。县七:江夏,中。倚郭。咸宁,下。嘉鱼,下。蒲圻,中。崇阳,中。通城,中。武昌。下。宋武昌县,升为寿昌军,后复为县,又再为军。至元十四年,升散府。大德五年,裁府,仍改县为武昌。岳州路。上。宋岳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升岳州路总管府。旧领巴陵、华容、平江、临湘四县。元贞元年,升平江为州。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三:巴陵,上。倚郭。临湘,中。华容。中。州一:平江州。下。宋平江县。元贞元年。升平江县。常德路。上。宋常德府,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常德路总管府。十五年。置荆湖北道宣慰司于本路。未几罢。旧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元贞元年,升桃源、龙阳为州,又析沅江县隶龙阳。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百二。领司一:录事司。县一:武陵,上。州二:桃源州。中。宋桃源县。元贞元年,升为州。龙阳州。下。宋龙阳县,改辰阳,又复旧。元贞元年,升为州。领县一:沅江。下。澧州路。上。宋澧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延祐三年,又改为安定军民府。旧领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元贞元年,升慈利为州。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县三:澧阳,上。倚郭。至正十六年,倪文俊陷澧阳,元帅孙毅迁县治于新城。石门,上。安乡。下。州一:慈利州。中。宋慈利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土州二:安定州。柿溪州。辰州路。下。宋辰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四年。升辰州路总管府。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领县四: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土州二:上奚州。施容州。二州皆溪洞地,元初置。沅州路。下。宋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沅州安抚司。元贞元年,升沅州路总管府。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领县三:卢阳,下。黔阳,下,麻阳。下。兴国路。下。宋兴国军,属江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隶湖广。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领司一:录事司。至元十七年置。县三:永兴,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汉阳府。下。宋汉阳军,属荆湖北路。至元十年,宋守将王仪以城降。十四年,升为府。至元二十九年,割湖广省之汉阳隶河南省。其还隶本省年分阙。户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二,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县二:汉汨。至元二十年。升中县。有阳罗堡。至元十六年,改隶鄂州路。寻复旧。汉川。下。旧治大赤,至正二十二年,移治长城乡。《翰墨全书》:“汉阳、汉川二县,俱隶岳州路。”至元十二年,取岳州。十四年,已置汉阳府,不容隶岳州为县。今不取。归州。下。宋故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事。十四年。升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至正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领县三:秭归,下。倚郭。巴东,下。兴山。下。靖州路。下。宋靖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元贞元年,沅州升为路,以靖州隶之。延祐四年,升靖州路总管府。后至元四年,以湖广行省元领新化洞,古州潭溪、龙里,洪州诸洞来属。九年,罢总管府,改立靖州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领县三:永平,下。会同,下。通道。下。湖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置治衡州。十八年,移治潭州。至正十年,以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天临路。下。宋潭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六年,迁行省于鄂州,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旧领长沙、湘潭、益阳、湘阴、醴陵、浏阳、攸、衡山、安化、湘乡、宁乡、善化十二县。元贞元年,升醴陵、浏阳、攸、湘乡、湘潭、益阳、湘阴并为州。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县五:长沙,上。倚郭。善化,上。倚郭。衡山,上。宋改属衡州,后又属潭州。元初因之。后又改属衡州。宁乡,上。安化。下。州七:醴陵州。中。宋醴陵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浏阳州。中。宋浏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元初迁州治于居仁镇。攸州。中。宋攸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潭州。下。宋湘潭县。元贞元年,升为州。益阳州。中。宋益阳县。元贞元年,升为州。湘阴州。下。宋湘阴县。元贞元年,升为州。衡州路。上。宋衡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衡州路总管府。旧领衡阳、茶陵、耒阳、常宁、安化、酃六县。至元十九年,升茶陵、常宁、耒阳为州。后至元二年,分衡阳界置新城县。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宋立兵马司,分城中民户为五厢。至元十三年改置。县四: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宋隶茶陵军。元初改隶本路。新城。下。旧为衡阳东乡,后析置。道州路。下。宋道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县四:营道,中。倚郭。宁远,中。江华,中。元统二年,立涛墟巡检司。永明。下。旧治在潇水南。元初移今治。元统二年,立白面墟巡检司。永州路。下。宋永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永州路总管府。户五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零陵,上。倚郭。东安,上。祁阳。中。郴州路。下。宋郴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四年改。县六:郴阳。中。倚郭。宋郴县。至元十三年,改郴阳县。宜章,中。永兴,中。兴宁,下。宋资兴县,后改兴宁。桂阳,下。桂东。下。宋析桂阳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全州路。下。宋全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县二:清湘,上。倚郭,灌阳。下。宝庆路。下。宋邵州,升宝庆府,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至正十一年,置湖南元帅府,分府宝庆。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五。领司一:录事司。县二:邵阳,上。倚郭。新化。中。武冈路。下,宋武冈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武冈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领司一:录事司。宋置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县三:武冈,上。倚郭。宋旧县,后废。元复置。新宁,下。宋废武冈县,置新宁于水头江北。元因之。绥宁。下。宋莳竹县,属邵州。后改隶本路。桂阳路。下。宋桂阳军,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二年,置安抚使。十四年,改桂阳路总管府。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一万二千二百四。领司一:录事司。县三:平阳,上。临武,中。蓝山。下。茶陵州。下。宋茶陵县,属衡州,后升县为军,复为县。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三百二。耒阳州。下。宋耒阳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千。常宁州。下。宋常宁县,属衡州。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二。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置广西道宣抚司。是年,改宣慰司。元贞元年,并左右两江宣慰司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仍分司邕州。至正二十三年,改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上。宋静江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升静江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三年,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领司一:录事司。县十:临桂,上。倚郭。兴安,下。灵川,下。理定,下。宋迁治上津驲。元初又迁治上权塘。义宁,下。修仁,下。荔浦,下。阳朔,下。宋旧县。《宋史?地理志》漏之。永福,下。古县,下。南宁路,下。宋邕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南宁路。旧领丹行等处长官司,后废。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领司一:录事司。县二:宣化,下。武缘。下。梧州路。下。宋捂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二百,一万九百一十。领县一:苍梧。下。浔州路。下。宋浔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浔州路总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十九。领县二:桂平,下。平南。下。宋属龚州,绍兴中州废,以县隶本州。柳州路。下。宋柳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柳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万六百九十四。领县三:柳城,下。倚郭。旧治龙江。元初移治龙江东。马平,下。宋柳州,治马平。元初徙治柳城。洛容。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宋为庆远府,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并南丹州安抚司为庆远南丹汉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领县六: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荔波。下。宋荔波州。元初,降为县。土州四:南丹州。宋元丰三年置,管辖诸洞蛮酋。元初置安抚司,后并入庆远。旧领丹平等处蛮夷长官司,后废。东兰州。宋兰州,命土人韦氏为知州。元初,改东兰州。那州。蛮徭所居,旧名那地。宋置那州。元初因之。地州。宋故州,又析置孚州,后省。元初因之。平乐府。宋昭州,属广南西路。大德五年,升为平乐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万三千八百二十。领县四:平乐,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龙平。下。郁林州。下。宋故州,旧治兴业县,后徙治南流,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领县三:南流,下。倚郭。兴业,下。博白。下。容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八年,改容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二千八百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领县三:普宁,下。北流,下。陆川。下。象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五年,改象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领县三:阳寿,下。来宾,下。武仙。下。宾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宾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领县三:岭方,下。倚郭。上林,下。宋旧属邕州,后来属。迁江。下。横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横州路总管府。大德五年,降散州。户四千九百四十八。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领县二:宁浦,下。倚郭。永淳。下。宋永安县,后改永淳。融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散州。户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领县二:融水,下。怀远。下。藤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二,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领县二:镡津,下。倚郭。岑溪。下。贺州。下。宋故州,属广南东路,后改属西路。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领县四:临贺,下。倚郭。富川,下。桂岭,下。怀集。下。宋属广州。至元十五年,改隶本州。贵州。下。宋故州,属广南西路。元初因之。旧领郁林县,大德九年废县,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万八百一十一。田州上思等处宣抚使司都元帅府。左右两江溪洞。至元二十八年,置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罢。思明路。宋思明州,属邕州永平寨。至元二十三年,置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领土州七:上思州。宋故州,属邕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泰定元年,黄胜许致仕,其子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志明州。宋故州,属迁隆寨。元初,改隶本路。禄州。宋故州,属邕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武黎。西平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思明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天历二年,思明州土官黄思永贡方物。上石西州。宋故州,属永平寨。元初,改隶本路。下石西州。宋分石西州为上、下二州。元初,改隶本路。江州。宋故州,属古万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罗自。《翰墨全书》思明路有忠州,领县一:宁福,又有遇隆州。当为大德后所省并。太平路。宋平岭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其一曰太平寨,与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寨各领洞溪州县,属邕州。元初,仍为五寨。后废,置太平路于丽江,以控制左江溪洞州县。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领县四:陀陵,宋旧名骆陀县,后改名。隶古万寨。崇善,宋旧县,隶古万寨。永康,宋旧县,隶迁隆寨,后升为州。罗阳。宋名福川县,后改隶迁隆寨。土州十六:太平州。旧名瓠阳,为西原农峒地。唐波州。宋为太平州,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思诚州。本西原地。宋分上思诚、下思诚二州。至元中,并为一,隶太平寨。元初,改隶本路。安平州。旧名安山,亦唐波州地。宋置安平州,隶太平寨。至元十四年,知州李惟屏以所属溪洞来附。养利州。宋故州,隶太平寨。万承州。旧名万阳。唐置万阳、万杉二州。宋省为一州,隶太平寨。左州。旧名左阳。宋故州,隶古万寨。全茗州。旧名连冈谷,西原地。宋置州,隶邕州。镇远州。旧名古陇,宋置州。思同州。旧名永宁,为西原地,宋置州。茗盈州。宋故州。泰定三年,全茗州土官许文寇茗盈州。龙英州。宋龙英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省上怀思州入之。结安州。旧名营周,亦西原地。宋置结安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结伦州。宋结伦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都结州。宋都结洞,隶太平寨。元初,升为州。上、下冻州。旧名冻江,宋置冻州,隶太平寨。元初,分上冻、下冻二州,隶本路。寻合为一,改隶龙州。田州路军民总管府。宋田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升田州路。户一千九百九十一,口一万六千九百一。领县一:上林。土州七:上隆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恩诚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归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果化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泗城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向武州。宋故州,录梭山寨。元初。改隶本路。领县一:富劳。都康州。宋故州,隶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军民府一:思恩军民府。宋隶邕州迁隆镇。元初,改隶木路。利州,宋故州,隶邕州横山寨。元初,改隶本路。奉议州。宋故州,隶广西行省安抚司。元初,录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龙州。宋故州,隶太平寨。元初,改太平路。大德中,升为龙州万户府。王圻《续通考》田州路下有思恩府,功饶、怀德、婪凤、兼下、隆武、龙归、朝归、辰等州,罗波、船带、唐兴、强山、咸德、永宁、都阳、古带、南海、武林、顺阳、华阳等县。与《翰墨全书》合,疑亦大德后所裁并。来安路军民总管府。宋来安军。至元十三年,知来安军李维屏、知来安军兼知冻州事岑从义降,升为来安路。《续通考》来安路有程县、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罗博州、俟州、龙川州、安德州、归仁州、乐归州、顺隆州、昭假州、训州、路城州。《翰墨全书》又有七源州、唐火洲、回城州。延祐六年,来安路总管岑世兴叛,据唐火州。镇安路军民总管府。宋镇安洞,置右江军民宣抚司。元初,改为镇安路。至元十八年,召镇安州岭从毅入觐。二十九年,从毅始降,以老疾,诏其子斗荣袭佩虎符,为本路军民总管。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置。后罢。大德三年,复置。雷州路。下。宋雷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归附,置安抚司。十七年,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抚司为雷州路总管府,隶宣慰司。户八万九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领县三:海康,中。徐闻,下。遂溪。下。化州路,下。宋化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化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领县三: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高州路。宋高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高州路总管府。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干四百九十三。领县三:电白,下。茂名,下。信宜。下。钦州路。下。宋钦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钦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领县二:安远,下。倚郭。灵山。下。宋钦州治此。元初,徙治安远。廉州路。下。宋廉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七年,升廉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合浦,下。倚郭。石康。下。乾宁军民安抚司。宋琼州,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元统二年,以潜邸所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户七万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领县七:琼山,下,倚郭。澄迈,下。临高,下。文昌,下。乐舍。下。会同。下。至元二十九年,敕以海南新附四州洞寨五百一十九,民二万余户置会同、定安二县,隶琼州。按王圻《续通考》,至元三十年析乐含县置会同,二十九析琼山置定安。疑误也。定安。下。天历二年,升为南康州。南宁军。宋昌化军,又改南宁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领县三:宜信,下。昌化,下。感恩。下。万安军。下。宋万安州,改为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万安:下。倚郭。陵水。下。吉阳军。下。宋朱厓军。后废为县,又复为吉阳军,属广南西路。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宣慰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领县一:宁远。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经世大典》:顺元诸蛮,又名亦奚卜薛。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河中府方蕃主韦昌盛皆纳土。十六年,西南八番等同卧龙番主龙昌顺、大龙番主龙延三、小龙番主龙延万、武盛军番主程延随、遏蛮军番主龙罗笃、太平番主石延贤、永顺军番主洪延畅、静海军番主卢延陵皆来降。其部曲有龙文貌、龙文求等,朝廷立八番宣慰司以统之。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招降西南诸番洞寨一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又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赛。二十二年,改隶西川行省。二十六年,置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隶四川行省。是年,改隶湖广行省。二十八年,复隶四川。是年,析八番洞蛮隶湖广。二十九年。又以罗甸宣慰司隶云南。是年,合八番、罗甸二宣慰司都元帅府为一,改八番颀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三十年,复改隶湖广行省。至治二年,置八番军民安抚司,改长官所二十有八为州县。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唐番酋龙应召之后,世据罗番。至元十六年,归附。程番武胜军安抚司。唐末程元龙平溪洞,世据程番。至元十六年,归附。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唐番酋石宝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唐番酋龙德寿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盾番酋龙方灵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唐番酋龙昌宗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洪番永盛军安抚司。至元十六年,归附。方番河中府安抚司。唐番酋方德恒之后,以征讨九蛮授土官。至元十六年,归附。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唐番酋卢君聘之后。至元十六年,归附。以上二十一年并授安抚使怀远大将军,佩虎符。韦番蛮军民长官,唐番酋辛四海之后。按大小龙番合为一部,故曰八番方番之长。韦氏又析其族,分设长官与卢番同。木爪犵狫蛮军民长官。元初,番酋石朝玺归附,设长官司。木爪犵狫,亦作水东犵狫。此金石番之分族。卢番蛮军民长官。又作签卢番。安远府。至元二十九年,析卢番安抚司西北境,置八番宣慰司;抚定光兰诸州洞蛮,置定远府,领桑州。至元二十七年,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内附。章龙州。必化州。宋宝化州,讹必化。小罗州。思同州。《翰墨全书》有安庆州、东滦州、曾州、知山州,那州、郡州、洪池州、龙里州。朝宗县。上桥县。又作上马桥。唐番酋方定远授土官,历宋,至元初因之。新安县。麻峡县。小罗县。章龙县。岛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翰墨全书》又有会朝县、必际县、鸭水县、高县、伯汭县、龙里县。疑大德后所裁并。管番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罢西南番安抚司,置总管府。二十五年,改隶四川行省。按番族甚多,八番设安抚司,又别立定远府及管民总管府以统之。领:小程番。以下各设蛮夷长官。独塔等处。客当客地。又作各营各迪。天台等处。梯下。党兀等处。勇都、朱砂、古筑等处。《翰墨全书》:“金竹府所稽蛮夷长官曰:勇都宋砂古筑等处,大小化等处,浴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百眼佐等处,独石寨,重州,阿孟州,上龙州,峡江州,罗赖州,乘州,向州,阿岛州,罗邦州。”多为管番民官总管府辖地,附著以备参考。大小化等处。洛甲洛屯等处。低当低界等处。独石寨。百眼佐等处。至治二年,百眼等处蛮夷长官司言:康佐寨王等杀巡检王忠以叛,宣慰司讨平之。罗来州。那历州。重州。宋勋州,废为重州长官司。阿孟州。上龙州。本桑州上隆寨,元初置上龙州,后降为长官司。峡江州。罗赖州。木爪犵狫地。桑州。至元二十九年,斡罗斯招抚桑州生苗,诣关贡献。白州。北岛州。罗那州。龙里等寨。六寨等处。帖犵狫等处。木当三寨等处。山斋等处。即山寨之讹。羡塘带灾等处。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六洞柔远等处。竹古弄等处。至元二十七年,金竹府土官言:招降竹古弄、古鲁花等处三十余寨。中都云板水等处。金竹府。唐蛮酋金密定,授金竹寨土官。至元二十六年,改四川金竹寨为金竹府。二十七年,置金竹府大隘等处四十二寨蛮夷长官。二十九年,金竹知府臊驴言:“招谕平岱山斋寨主,今有百眼佐阿冒谷各营各迪等久欲内附。”招从之。都云军民府。至元二十八年,洞蛮烂土立定云府。后至元元年,平伐都去定云酋长等来降,即其地复立宣抚司。《翰墨全书》都云定云安抚司所辖军民官,曰万朝平坝焦溪江水望城等处,吴黎当溪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大洞干真等处,李殿李稍等处,上都云等处,八千寨楼等处,丹竹杨西等处,上官溪厓斗厓尾铜鼓等处,黎波重端等处,周色竹明等处,上水洞等处,平珠平驼等处,所辖蛮夷长,日安化洞长官,安化中州等处,卯雄中团等处,曰安化下州只隆思丹归仁各丹五寨长官,曰铜人大小江等处古州八万等处,容江八黄等处,十利合水等处,新化等处,宝安等处,湖耳洞提溪等处,省溪等处,务溪等处,黄寨等处,万灰等处,平岳溪等处,施溪等处,武龙潭溪皮林铜左五开赖寨地西七洞邦厓等处。其中都云板水、李殿李稍等地名,已见上下文。附著以备参考。万平等处。南宁丹州。至元二十九年,谕平伐等部诏书:南顺丹州北怀金竹。旧志州误竹。陈蒙烂士等处。至元二十六年,中下烂士等处洞长忽带等,以洞三百寨一百一十来降。二十八年,改陈蒙洞为陈蒙州。二十九年,置陈蒙烂士军民安抚司。李稍李殿等处。阳安等处。八千蛮。恭焦溪等处。都镇。又作都镇马乃等处。平溪等处。平月。李璮。阳并。卢山等处。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置。二年,又隶播州宣抚司。上都云等处。《明一统志》:上都云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并元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讨平四川九溪十八洞,大处为州,小为县,分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宣慰司改安抚司年分阙。二十八年,改隶湖广行省。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唐蛮酋杨立信之后。皇庆元年,改乖西等处军民府,隶播州宣慰司。葛蛮雍真等处。大德五年,葛蛮雍真土官宋隆济叛。七年,讨平之。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宋隆济叛,上言宜深入乌撒、乌蒙。至水东,招木楼苗,擒隆济以献。龙平寨。王圻《续文献通考》作把平塞,《明一统志》同。骨龙等处。《经世大典》作龙骨长官。蛮酋宋国,以征南功。授士官。底寨等处。属蛮酋蔡氏,以讨黑羊功授底寨土官,子孙世据其地,宋隆济反,达鲁花赤也思干避于底窝扬若寨,即底寨。茶山百纳等处。纳坝紫江等处。唐紫姜县,后讹江。至元二十九年,安抚使宋子贤招谕平伐大瓮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处蛮夷,皆降。磨波雷波等处。漕尼等处。青山远地等处。至元二十六年,青山苗以不莫台卑包等三十三寨内附。木窝普冲普泥等处。武当等处。养龙坑宿征等处。唐番酋蔡崇隆,以征九洞革老,授养龙土官。骨董龙里清江木楼瓮眼等处。高挢青塘鸭水等处。落邦札佐等处。大德五年,犵狫阿□寨,去落邦札佐长官司十里。平迟安得等处。六广等处。贵州等处。施溪样头朵泥等处。宋丹川县。水东寨。市北洞。平月。中曹百纳等处。又作中嶆。旧志管番民总管府下。复出中嶆百纳及底窝紫江瓮眼纳八二处,今删。龙里寨。《明一统志》:“龙里长官司与湖耳洞、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示溪湳洞六长官司,均元置,隶思州宣抚司。”湖耳等四寨,均见思州安抚司下,惟中林验洞不见旧志。思州军民安抚司。宋思州。元置安抚思,原辖:乐敦洞、上黎平、水从、潭溪、八丹、洪州、曹滴、古州、新化、湖耳、亮寨、欧阳十二长官司。至元十八年,改安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使,自龙泉坪徙司治于清江。二十一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慰司。后复置。二十九年,改思州宣慰司为军民安抚司,领婺川县。宋务川县,所属蛮夷洞官曰:明溪甘细瓮甸古州八万龙团横坡得明地野新坑欧阳镇远府婺州楠木洞。至元二十一年,白厓洞、楠木洞蛮侵辰州,讨平之,立为一府、九州。镇远府当置于此时。厓白为施溶州,亦此时。古州八万洞。宋镇远州。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二十年。立总管府,以五开洞属之。至治二年,府废,五开洞改为上黎平长官司。偏桥中寨。宋蛮酋安崇诚,以功授偏桥长官司。至元二十年,来附。野鸡坪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思印江等处。元初,蛮酋张恢以功授印江长官司。石千等处。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又作亦溪湳洞。卑带洞大小田等处。黄过溪。宋丹阳县。元为鸡坪黄道溪地。省溪坝场等处。金容金远等处。镇远府附郭。元初。置镇安县。寻又改安夷县。后改金容金远及杨溪公俄两长官司。台蓬若洞住溪等处。思州附郭。洪安等处。葛章葛商等处。平头著可通达等处。溶江芝子坪等处。亮寨。沿河。龙泉平。思州旧治龙泉平,及火,其城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安抚事还旧治。蛮酋张坤元,以功授龙泉坪长官司。祐溪。水特姜。杨溪公俄等处。镇远府附郭。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元初,蛮酋田谷以功授大万山长官司。五寨铜人等处。铜人大小江等处。初隶都云都安抚司,后改隶思州。德明洞。乌罗龙干等处。唐蛮酋杨通禄,以功授乌罗长官司。西山大洞等处。秃罗。浦口。高丹。宋蛮酋何永寿,以功授高丹洞长官司。福州。永州。迺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茆■〈艹难〉等团。苏枝安化上中下蛮。曹滴等洞。洛卜寨。麦著土村。亦日麦著黄洞。衙迪洞。会溪施容等处。感化州等处。契锄洞。腊惹洞。劳岩洞。驴迟洞。来化州。客团等处。中古州。乐墩洞。后至元四年,古潭溪龙里洪州诸洞三百余处洞民六万余户,分隶清州、中古州、洪州。均隶思州安抚司。龙里则隶管民总管府。至治二年,置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上里坪。即上黎平。至元二十年,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改总管府为上黎平长官司。洪州泊李等洞。《明一统志》:洪州泊里与潭溪蛮夷长官司、八丹蛮夷长官司,俱宋置市民长官司,元因之。张家洞。朗溪洞。旋秉前江等处。至元二年置。提溪等处。石阡等处。元初,蛮酋杨九龙,以功授百阡副长官司。欧阳寨。新化。湖耳洞。溶江芝子平茶。溶汉芝麻子平。《翰墨全书》又有晓隘坡德明上甲寨德牙松明洞小江西庄寨毛栅等处,金容金洞等处,葛安葛齐等处。沿边溪洞宣慰使司。宋蛮酋田二凤,以功授沿边溪洞军民宣抚司,子孙世袭其职。元初改宣慰司。播州军民安抚司。宋播州安抚司,本隶四川省。至元十六年,改播州为播南路。二十八年,从播州万户杨汉英之请,以播州等处管军万户杨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慰使,行播州军民宣抚使,播州等处管军万户。二十九,改隶湖广行省,领播州军民都镇抚司。播州宣慰使杨鉴降明,所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日黄平。是黄平、草塘一处俱设安抚司。旧志略。所领长官民事六。曰真州,即珍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惟重安不见旧志。播川县。附郭。宋鼎山县。至元十五年,以鼎山仍隶播州。十六年改鼎山为播川县。黄平府。至元二十八年置。至治三年,罢播州长官所,徙其民隶黄平府。平溪上塘罗骆家等处。水车等处。石粉罗家永安等处。锡乐平等处。白泥等处。元初,蛮酋杨正宝,以功授泊泥司副长官。南平綦江等处。宋以南川县铜佛顶地,置南平军。珍州思宁等处。唐之播川镇。后改镇为珍州。至正未,改为真州。水烟等处。溱洞涪洞等处。宋废溱州溱溪寨。洞天观等处。葛浪洞等处。赛坝垭黎焦溪等处。小孤单张倒柞等处。乌江等处。旧州草塘等处。恭溪杳洞水囤等处。平伐月石等处。下坝。寨章。横坡。平地寨。寨劳。寨勇。上塘。寨坦。口岑奔。平模。林种密秀。洞河祐溪等处。元初,蛮酋张坤义以功授沿河祐溪长官司。余庆州。唐蛮酋毛巴,以功授余庆州刺史,子孙世有其地。容山等处。《翰墨全书》:洪溪马峡等处,清江、中平、三都、望浦、仁怀、古磁、俱隶播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军民安抚司。唐蛮酋宋景阳以功授太万谷落总管,子孙世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来降,置安抚司。大德元年,授葛蛮驿券一。南宋时,蛮酋宋永高攻麦新城蛮,克之,改日新添城,别号新添,为遏蛮军。后又讹为葛蛮。南渭州。宋羁縻州,属荆湖路。元初后新添葛蛮安抚司。落葛谷鸱桥等处。自落葛谷鹅等处至麦傲,《翰墨全书》皆为八番顺元宣慰司所属。昔不粱骆拓密约等处。又作骆杯密约。有洛白河,骆拓即洛白。乾溪吴地等处。哝耸古平等处。宋隆济作乱,自贵州至新添界哝耸波瓮城都朵等处,都朵又作都桑。都镇马乃等处。坪普乐重?奥等处。又作落重顿。落同当等处。又作落重同。独禄。三陂地蓬等处。小葛龙洛邦到骆豆虎等处。罗月和。麦敖。大小田陂带等处。都云洞洪安面剂等处。谷霞寨。至大三年,谷霞寨主洛卜傍来降。刺客寨。吾狂寨。至大三年,吾狂寨主的鸱来降。必郎寨。必郎寨。谷底寨。都谷部寨。至大三年,都谷部寨主只验来降。犵狫寨。《明一统志》:犵狫寨,亦元置,并隶平越指挥司。平伐等处军民安抚司。大德元年,平伐九寨来降,立长官司。至大三年,升军民安抚司。后至元元年,复改宣慰司。三年,又为安抚司。安刺远。思楼寨。元贞初。宣慰使呼鲁国图招降思楼、浴暮、梅求诸蛮。浴暮寨。梅求望怀寨。甘长。桑州郎寨。永县寨。平里县寨。锁州寨。双隆寨。思母寮。归仁寨。各丹洞。自各丹至光州,《翰墨全书》为永顺、保静、南渭三州安抚司所属蛮夫军民长官。木当寨。雍郎、客都等处。雍门犵狫等处。栖求等处。伴客蛮娄水等处。又作仲家娄水。乐赖、寨囊、吉利等处。华山谷津等处。青塘、望怀、甘长、不列、独良等处。光州。宋功州,声转为光州。至元三十年,光州蛮光龙等入贡,授蛮吏长官。者者察。安化思云等洞。北遐洞。茅难、思风、北郡、都变等处。《翰墨全书》属永顺等三州安抚司。必证县清乐盈等处。诚州富盈等处。赤畲洞。罗章特团等处。福水州。允州等处。钦村。硬头三寨等处。颜村。水历吾洞等处。顺东六龙图。推寨。橘叩寨。格慢等处。客卢寨。地省等处。平魏。白厓。唐以宋沱洞、乌引洞、芦荻洞、村望洞、白厓洞五寨,命田氏世官其地。宋因之。至元二十一年,升为施溶州。后仍为白厓长官司。雍门、客当、乐赖、蒙囊、大化、木瓜等处。嘉州。分州。平石朱。大德元年,平石朱六洞蛮及十部洞蛮皆来降。二年立平石朱石洞三蛮夷长官司,设士官二十四员。洛河洛脑等处。宁溪。瓮除。麦穰。孤顶得同等处。邑瓮。陂控州。南平。独山州。至大三年,独山州土官蒙天童款附,置独山州窖洞木洞都谷部等处诸军民司。木洞。瓢洞。窖洞。大青山骨计等处。百佐等处。九十九寨蛮。当桥山齐朱谷列等处。虎列谷当等处。真除杜珂等处。杨坪杨安等处。棣甫都城等处。畅友阆。百也客等处。阿落传等寨。蒙楚。公洞龙木。三寨猫厓刺等处。黑土石。洛滨洛咸。益输沿边蛮。割和寨。王都谷浪寨。王大寨。只蛙寨。黄平下寨。林拱章秀拱江等处。密秀丹张。丹张即前单张,各郎酉即前葛浪洞,草堂即前草塘,恭溪、焦溪、林种俱见前。疑诸地前属播州,后属平伐,遂重复如此。林种拱帮。西罗剖盆。杉木筲。各郎西。恭溪、望城、崖岭等处。孤把。又名孤把当。焦溪笃住等处。草堂等处。上桑置。下桑直。元初置桑直县安抚司,至正末废。米坪。今其平尾等处。保靖州。宋羁縻州,元因之。待团等处。西北地附录。太祖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及太祖孙旭烈兀分封之地,为西北三藩。称笃来帖木儿、月祖佰、不赛因位下者,文宗至顺三年《经世大典》成书,据当时藩王位下载其封地,故不称术赤诸王。旧志采自《经世大典》,今因之。其地名与《经世大典图》互有出入,则纂修《大典》者之疏也。笃来帖木儿位下。察合台大王五世孙。途鲁吉。《经世大典图》在可失哈耳北,阿力麻里西南。本西突厥之地,后属西辽。太祖灭西辽,以其地封察合台。柯耳鲁。《大典图》在阿力麻里西北,本突厥三姓叶护葛逻曾之地。太祖六年,其酋阿尔思兰来降。后帖木耳附马对其子沙哈普于其地。畏兀儿地。本高昌地,唐置交河郡,又为回鹘所椐,后自号畏兀儿。太祖六年,其亦都护来朝,置达鲁花赤监之。哥疾宁。城名。《大典图》作嘎自尼。唐漕国之鹤悉那城。后为货勒自弥属城。太祖十六年,取之。可不里。城名。《大典图》在哥疾宁城东,货勒自弥属地。巴达哈伤。城名,亦部落名。本西辽地。哲别克西辽,其酋将近入巴达克山,即此地。忒耳迷。城名。本唐之喝密。《图》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自将大军攻下之。不花刺。城名。唐安国地。本西辽属部,后为货勒自弥所并。太祖十五年,取之。那黑沙不。城名。唐那色波国地。太祖十七年,驻兵此地。英宗以后元人称其地曰咳而什。葛葛儿克汁建宫殿于其地。国语称宫殿曰咳尔什。的里安。城名。《大典图》作的安里,在不花剌、柯提之间。撒麻耳干。城名。本唐康国地,后为回纥所据,货勒自弥复取之。太祖十六年,攻拔其城。宪宗置阿梅河等处行尚书省。治此。后为附马帖木儿都城,东有养夷沙鹿梅牙、塞蓝、塔什干、西有渴石、迭里迷诸城,皆隶焉。忽毡。地名。《大典图》在察赤南。撤麻耳干东。本唐俱战提国地。太祖十五年,征货勒自弥,使别将攻克忽毡。马耳亦囊。城名。可失哈耳。城名。本西辽属地,太祖十三年取之。忽炭。城名。《图》在倭赤之西。可失哈耳之东南。本兀丹部,又曰斡端。至元中,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未几罢。柯提。城名。《大典图》在货勒自弥东南,为货勒自弥旧部。兀提刺耳。《图》在撒麻耳干之北。城名。蒙古人称为卯危巴里克。译言恶城,以攻城多伤士卒。巴补。城名。《大典图》在忽毡东。讹迹邗《大典图》作讹迹,即旧史本纪之养吉干。倭赤。城名。苦叉。亦作曲先。元初置曲先答林元帅府。柯散。城名。《大典图》在察赤西,本宁远国之渴寨城。唐置休循州都督府。阿忒八失。《大典图》在亦剌八里西南,又曰浑八升。八里茫。《大典图》在倭赤北,屠寄说茫为沙之误字,八里沙即八剌沙衮。西辽都城。察赤。唐石国地,又名塔什干。太祖十五年,征西域,攻拔其城。也云赤。城名。《大典图》在亦刺八里西。亦刺八里。城名。《大典图》在阿力麻力西南。普刺。城名。也迷里。城名。《大典图》在普刺东北。定宗潜邸在此。阿力麻里。城名。《大典图》在苦叉北。至元八年,北平王南木合建幕庭之地。合剌火者。本火州治。至治间,地入察合台后王。至顺元年,复立总管府。鲁古尘。《图》在合剌火者之东。他古新之西。唐柳中县,又曰柳陈城。别失八里。《图》在鲁古尘之北,本回鹘五城,为畏兀儿地。宪宗置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年,改立宣慰司元帅。后为察合台后王属地。他古新。城名。《大典图》在鲁古东北。仰吉八里。古塔巴。彰八里。《大典图》在别失八里之西,由此而西为古塔巴,又西仰吉八里。月祖伯大王位下。术赤五世孙。撒耳柯思。部族名。太祖十六年,命速不台征其部落,取之。《大典图》在阿兰、阿思之南。阿兰、阿思。部族名。亦名阿速。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取其地。钦察。部族名。斡罗斯。部族名。详外国列传。不里阿耳。部族名,亦城名,又作布尔嘎尔。《大典图》在钦察东北。唐波腊国。太祖十六年,速不台征其部族。后拔都西戎,始城之。撒吉剌。部族名,亦城名。斡罗斯之属地。花剌子模。部族名。又作货勒自弥。详外国列传。赛蓝。城名。本西突厥地。先为海都分地,又属拔都后王。后为附马帖木儿所取。巴耳赤邗。城名。一曰八儿真。太祖十五年,术赤攻拔其地。毡的。城名。一名郑成。太祖征西域,术赤分兵取毡的、养吉干。不赛因大王位下。旭烈兀四世孙。八哈剌因。地名,沈曾植说:当作哈剌八因。怯失。地名。《大典图》:与八哈剌因,隔海东西相对。八吉打。即报达。详列传。孙丹尼牙。哈儿班答大王所筑都城。忽里模子。地名。大德中,合赞大王遣使来朝,浮海归,其登陆处为忽普谟斯,即此地。可咱隆。城名。《大典图》在失罗子西。先为法而斯部属地。设剌子。法而斯之都城。一名石罗子。泄剌失。城名。《大典图》在设刺子东。苦法。瓦夕的。城名。与苦法均为报达属城。兀乞八剌。城名。《大典图》在毛夕里东南。报达属城。毛夕里。本一小国。中统三年旭烈兀大王灭之。设里汪。地名。《大典图》在兀乞八剌东,一名失儿湾。太祖十六年,者别攻拔其城。按《大典图》误,当作兀乞八剌东北,当次于巴耳打阿、打耳班之下,不当介于毛夕里、罗耳之间。罗耳。国名。旭烈兀灭之。乞里茫沙杭。城名。报达属城。宪宗七年,旭烈兀克之。兰巴撒耳。城名。《大典图》在乞里茫沙东,又曰伦白塞耳,本木刺夷堡。宪宗六年,降于旭烈兀。那哈完的。城名。又曰你诃温多。唐阿昧国城都。亦思法杭。城名。本货勒自弥属城,为波斯旧都。撒瓦。柯伤。低兼。地名。又曰低楞。木剌夷堡。旭烈兀平木例夷,其部众负崄自守,至哈而班答始取之。胡瓦耳。西模娘。城名。《图》在塔米设之南,撒里牙之东,即辽之仙门国。阿刺模忒。城名。本木剌夷属堡,旭烈兀攻降之。可疾云。城名。又曰憨颜。货勒自弥属地。太祖十五年,大将哲别攻拔之。阿模里。《大典图》直里海正南,为马三德兰部之会城。撒马牙。本马三德兰部属城。塔米设。达拔里斯单部属城。赞章。城名。《大典图》在可斯费音西北。阿八哈耳。城名。撒里茫。本毛夕耳部属城。旭烈兀征报达过,破此城。朱里章。本货勒自弥属城。的希思丹。地名。巴耳打阿。本阿而俺部都城。打耳班。地名。译言门。波斯筑城乞儿吉思山之要隘,打耳班其通行之门。者别、速不台讨钦察等部,即取道于此。巴某。城名。《大典图》失载。又曰八米俺。太祖追札剌动哀丁道,攻此城,皇孙阿秃干中流矢卒。城破,夷为平地。塔八辛。城名。《大典图》失载。不思忒。本昔义斯单部之会城。法因。本木剌文之属城。乃沙不因。太祖十六年,皇子拖雷攻拔其城。撒刺哈西。城名。太祖十六年,拖雷克之。途思。本货勒自弥属城。本祖十二年,拖雷克之。巴瓦儿的。城名。麻里兀。又曰马鲁。为呼拉商属部四大城之一。其三曰弥沙不儿,曰巴里黑,曰哈烈。塔里干。城名。本唐之咀刺健国。又曰塔思寒。太祖十六年,亲征攻拔其城。巴黑里。城名。唐之缚喝国地。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吉利吉思者,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与乌思之男结婚此地。乞利译言四十,吉思译言女子也。相传乃蛮部始居此。元初,析其民为九千户。其地长一千四百里,广半之。昂可剌为吉利吉思之附庸,因水名其地。昼长夜短,日没炙羊胛熟,东方己曙。乌斯亦以水为名。撼合纳,译言布囊也,地形似之。至元中,徙兀连、撼合结、吉利吉思三部人于肇州。谦州,又曰欠欠祝,或日汪汗始属此地。益兰州。益兰者,译言蛇。初其地见一巨蛇穴中出,饮河水,故名之。至元七年,刘好礼为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断事官,以益兰州为治所。征东行中书省,领招讨司二、劝课使五。至元二十年,置征东行中书省。大德三年,改镇东行中书省。五年,复为征东行中书省。未几罢。至大元年,复置。皇庆元年,又罢。《方舆胜览》:镇东行中书省,领安抚高丽总管府、渖州高丽总管府、躭罗国军民安抚司。按高丽总管府并于渖州高丽总管府,改属辽阳行省。旧志征东行省下,复列渖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一路隶于两省。误甚矣。躭罗安抚司,后改总管府,大德五年,与五道税课使皆罢。征东招讨司。庆尚州道劝课使。东界交州道劝课使。全罗州道劝课使。忠清道劝课使。西海道劝课。躭罗国招讨司。其贡试,每岁进毛施布百匹。后改为军民都达鲁花赤总管府。二十一年,又改为军民安抚司。三十一年,还隶高丽国。大德四年,复置躭罗总管府。五年,改军民万户府。是年,高丽王日臣请罢耽罗总管府,隶本国,置万户府如合浦镇边事例。从之。

【版权声明】

《志第十八 地理六-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十九 河渠一-新元史

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记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

本纪第十八 世宗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八 世宗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七 世宗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七 世宗一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八 世宗二

  二十二年春正月丙午朔,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复遣使采木湖广。是春,俺答屡入塞。秋八月,犯延绥义的著作。对《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原理作了概括。曾批,总兵官吴瑛等击败之。冬十月,朵颜入寇,杀守备陈舜。十二月乙酉,免南畿被灾税粮。是年,占城、土鲁番、撒马儿罕、天方、乌斯藏入贡。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俺答犯黄崖口。二月戊寅,犯大水谷。三月癸丑,犯龙门所。丁巳,赐秦鸣雷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秋七月中的地位。但它否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也不考察现实的,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周尚文战于黑山,败之。八月甲午,翟銮罢。九月癸卯,免浙江被灾税粮。丁未,吏部尚书许赞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张璧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壬子,振湖广灾。冬十月戊辰,免河南被灾税粮。甲戌,小王子入万全右卫。戊寅,掠蔚州,至于完县。京师戒严。乙酉,逮总督宣大兵部尚书翟鹏、巡抚蓟镇佥都御史硃方下狱,鹏谪戍,方杖死。十一月庚子,京师解严。加方士陶仲文少师。十二月丙子,振江西灾。是年,安南入贡,日本以无表却之。

  二十四年春二月戊申,诏流民复业,予牛种,开垦闲田者给复十年。三月壬午,逮总督宣大兵部侍郎张汉下狱调“刚奖的品格。《易传·彖传》:“需,须也,险在前边。,谪戍。夏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六月壬辰,太庙成。是夏,免畿辅、山西、陕西被灾税粮。秋七秋壬戌,有事于太庙,赦徒罪以下。八月丙午,瘗暴骸。己酉,张璧卒。庚戌,俺答犯松子岭,杀守备张文瀚。是月,犯大同,参将张凤、指挥刘钦等战死。九月丁丑,召夏言入阁。冬十一月辛巳,许赞罢。是年,安南、琉球、乌斯藏入贡。

  二十五年春三月戊辰,四川白草番乱。夏五月戊辰,俺答款大同塞,边将杀其使。六月甲辰,犯宣府认为立国之基在于民。主张实行德政教化,以求淳风化俗,抨,千户汪洪战死。秋七月癸酉,以醴泉出承华殿,廷臣表贺,停诸司封事二十日。嗣后,庆贺斋祀悉停封奏。是月,俺答犯延安、庆阳。八月壬子,免山东被灾税粮。九月,俺答犯宁夏。冬十月丁亥,犯清平堡,游击高极战死。癸巳,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谋反,伏诛。甲午,杀故建昌侯张延龄。十二月丁未,免河南被灾税粮。是年,土鲁番入贡。

  二十六年春三月庚午,赐李春芳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乙巳,巡抚四川都御史张时彻、副总兵何卿讨平白草叛番。己酉,俺答求贡,拒之。秋七月丙辰忆》、《形而上学导言》、《创造进化论》、《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河决曹县。八月丙戌,免陕西被灾税粮。九月戊辰,户部尚书王杲以科臣劾其通贿下狱,遣戍。闰月丙午,振成都饥。冬十一月壬午,大内火,释杨爵于狱。乙未,皇后崩。十二月辛酉,逮甘肃总兵官仇鸾。乙亥,海寇犯宁波、台州。是年,琉球入贡。

  二十七年春正月,把都儿寇广宁,参将阎振战死。癸未,以议复河套,逮总督陕西三边侍郎曾铣学”中的“杜威”。,杖给事中御史于廷。罢夏言。三月癸巳,杀曾铣,逮夏言。癸卯,出仇鸾于狱。夏五月丙戌,葬孝烈皇后。秋七月戊寅,京师地震。庚子,西苑进嘉谷,荐于太庙。八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指挥顾相等战死,周尚文追败之于次野口。九月壬午,犯宣府,深入永宁、怀来、隆庆,守备鲁承恩等战死。乙未,免陕西被灾税粮。冬十月癸卯,杀夏言。十一月乙未,诏抚按官采生沙金。是年,日本入贡。

  二十八年春二月乙巳,振陕西饥。辛亥,南京吏部尚书张治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祭酒李本为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壬子阐述伊斯兰改革理论的著作有《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等。,俺答犯宣府,指挥董暘等败没,遂东犯永宁,关南大震。乙卯,周尚文败俺答于曹家庄。丙辰,宣府总兵官赵国忠又败之于大滹沱。三月辛未朔,日有食之。丁亥,皇太子薨。秋七月,浙江海贼起。九月,朵颜三卫犯辽东。冬十月辛丑,免畿内被灾税粮。是年,日本、琉球入贡。

  二十九年春三月壬午,赐唐汝楫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是月,琼州黎贼平。夏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是夏约定论一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奠基人之一是法国数学,免陕西、河南、江北被灾夏税。秋八月丙寅,封方士陶仲文为恭诚伯。丁丑,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戊寅,掠通州,驻白河,分掠畿甸州县,京师戒严。召大同总兵官仇鸾及河南、山东兵入援。壬午,薄都城。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巡抚保定都御史杨守谦提督军务,左谕德赵贞吉宣谕诸军。癸未,始御奉天殿,戒敕群臣。甲申,寇退。逮守通州都御史王仪。丙戌,京师解严。杖赵贞吉,谪外任。丁亥,仇鸾败绩于白羊口。兵部尚书丁汝夔、巡抚侍郎杨守谦有罪,弃市。杖左都御史屠侨、刑部侍郎彭黯。九月辛卯,振畿内被寇者。乙未,罢团营,复三大营旧制,设戎政府,以仇鸾总督之。丁酉,罢领营中官。戊申,免畿内被灾税粮。壬子,废郑王厚烷为庶人。冬十月甲戌,张治卒。十一月癸巳,分遣御史选边军入卫。壬寅,祧仁宗,祔孝烈皇后于太庙。是年,琉球入贡。  三十年春三月壬辰,开马市于宣府、大同,兵部侍郎史道经理之。夏四月壬午,下经略京城副都御史商大节于狱。秋九月乙未,京师地震只是生命冲动的产物,是假象。生命并不是确定的实体,而,诏修省。冬十一月,俺答犯大同。是年,免两畿、河南、江西、辽东、贵州、山东、山西被灾税粮。

  三十一年春正月壬辰,俺答犯大同。甲午,入弘赐堡。二月癸丑,振宣、大饥。辛酉,俺答犯怀仁川“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提出元气自然论。北宋张载以太虚,指挥佥事王恭战死。己巳,建内府营,操练内侍。三月戊子,大将军仇鸾帅师赴大同。辛卯,礼部尚书徐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夏四月丙寅,把都儿、辛爱犯新兴堡,指挥王相等战死。丙子,倭寇浙江。五月甲申,召仇鸾还。戊申,倭陷黄岩。秋七月丙申,免陕西被灾夏税。壬寅,以倭警命山东巡抚都御史王忬巡视浙江。八月己未,收仇鸾大将军印,寻病死。乙亥,戮仇鸾尸,传首九边。己卯,俺答犯大同,分掠朔、应、山阴、马邑。九月乙酉,犯山西三关。壬辰,犯宁夏。丁酉,河决徐州。庚子,兵部侍郎蒋应奎、左通政唐国卿以冒边功杖于廷。癸卯,罢各边马市。冬十月己未,兵部尚书赵锦坐仇鸾党戍边。壬戌,免江西被灾税粮。十二月丁巳。光禄少卿马从谦坐诽谤杖死。

  三十二年春正月戊寅朔,日食,阴云不见。己卯,侍郎吴鹏振淮、徐水灾。二月甲子,倭犯温州。壬申民胞物与北宋张载用语。《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俺答犯宣府,参将史略战死。三月丁丑,振陕西饥。辛巳,吉能犯延绥,杀副总兵李梅。壬午,兵部侍郎杨博巡边。甲申,振山东饥。甲午,赐陈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甲辰,俺答犯宣府,副总兵郭都战死。闰三月,海贼汪直纠倭寇濒海诸郡,至六月始去。秋七月戊午,俺答大举入寇,犯灵丘、广昌。乙丑,河套诸部犯延绥。己巳,俺答犯浮图峪,游击陈凤、硃玉御之。庚午,河南贼师尚诏陷归德及柘城、鹿邑。八月丙子,小王子犯赤城。丙申,师尚诏攻太康,官军与战于鄢陵,败绩。戊戌,振山东灾,免税粮。九月丙午,俺答犯广武,巡抚都御史赵时春败绩,总兵官李涞、参将冯恩等力战死。辛酉,以敌退告谢郊庙。冬十月甲戌,振河南、山东饥。庚子,师尚诏伏诛,贼平。辛丑,京师外城成。是年,琉球入贡。

  三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以贺疏违制,杖六科给事中于廷。戊辰,官军围倭于南沙,五阅月不克中的地位。但它否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也不考察现实的,倭溃围出,转掠苏、松。二月庚辰,官军败绩于松江。三月乙丑,倭犯通、泰,余众入青、徐界。夏四月甲戌,振畿内饥。乙亥,倭犯嘉兴,都司周应桢等战死。乙酉,陷崇明,知县唐一岑死之。五月壬寅,倭掠苏州。丁巳,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军务,讨倭。六月癸酉,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岳懋战死。己丑,侍郎陈儒振大同军士。秋八月癸未,倭犯嘉定,官军败之。庚寅,复战,败绩。九月丁卯,俺答犯古北口,总督杨博御却之。是年,暹罗、土鲁番、天方、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三十四年春正月丁酉朔,倭陷崇德,攻德清。二月丙戌,工部侍郎赵文华祭海,兼区处防倭。是月河图洛书儒家关于天赐《周易》、《洪范》两书的传说。语,俺答犯蓟镇,参将赵倾葵等战死。三月甲寅,苏松兵备副使任环败倭于南沙。夏四月戊子,俺答犯宣府,参将李光启被执,不屈死。五月甲午,总督侍郎张经、副总兵俞大猷击倭于王江泾,大破之。乙巳,倭分道掠苏州属县。己酉,逮张经下狱。六月壬午,兵部侍郎杨宜总督军务,讨倭。秋七月乙巳,倭陷南陵,流劫芜湖、太平。丙辰,犯南京。八月壬辰,苏松巡抚都御史曹邦辅败倭于浒墅。九月乙未,赵文华及巡按御史胡宗宪击倭于陶宅,败绩。丙午,俺答犯大同、宣府。戊午,犯怀来,京师戒严。辛酉,参将马芳败寇于保安。是秋,免江北、山东被灾秋粮。冬十月庚寅,杀张经及巡抚浙江副都御史李天宠、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辛卯,倭掠宁波、台州,犯会稽。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庚申,倭犯兴化、泉州。闰月丁丑,免畿内水灾税粮。十二月甲午,开山东、四川银矿。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万有奇。是年,琉球入贡。

  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官军击倭于松江,败绩。二月甲午,振平阳、延安灾。己亥。杨宜罢。戊午,吏部尚书李默坐诽谤下锦衣卫狱但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起了,论死。巡抚侍郎胡宗宪总督军务,讨倭。三月丁丑,赐诸大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丙申,振陕西灾。甲辰,倭寇无为州,同知齐恩战死。辛亥,游击宗礼击倭于崇德,败没。五月乙丑,赵文华提督江南、浙江军务。丁亥,左通政王槐采矿银于玉旺峪。六月丙申,总兵官俞大猷败倭于黄浦。辛丑,俺答犯宣府,杀游击张纮。秋七月辛巳,胡宗宪破倭于乍浦。八月壬寅,诏采芝。辛亥,胡宗宪袭破海贼徐海于梁庄。九月乙丑,徽王载埨有罪,废为庶人。免南畿被灾税粮。壬午,以平浙江倭,祭告郊庙社稷。冬十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十一月戊午,打来孙犯广宁,总兵官殷尚质等战死。十二月丁未,犯环庆。  三十六年春二月,俺答犯大同。三月壬午,把都儿寇迁安,副总兵蒋承勋力战死。是月,吉能寇延绥学家、现代俄罗斯标准语的奠基人。他赞同自然神论。以唯,杀副总兵陈凤。夏四月丙申,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壬寅,下诏引咎修斋五日,止诸司封事,停刑。五月癸丑,倭犯扬、徐,入山东界。癸亥,采木于四川、湖广。辛未,倭犯天长、盱眙,遂攻泗州。丙子,犯淮安。六月乙酉,兵备副使于德昌、参将刘显败倭于安东。甲午,罢陕西矿。秋七月庚午,诏广东采珠。九月,俺答子辛爱寇应、朔,毁七十余堡。冬十一月丁丑,辛爱围右卫城。是冬,免山东、浙江被灾税粮。是年,琉球入贡。

  三十七年春正月癸亥,罢河南矿。三月辛未,始免三大营听征官军营造工役。夏四月癸未,振辽东饥。辛巳,倭分犯浙江、福建。秋八月己未验一元论和经验符号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捍卫和发展了,吉能犯永昌、凉州,围甘州。冬十月癸丑,礼部进瑞芝一千八百六十本,诏广求径尺以上者。十一月丁亥,谕法司恤刑。是年,琉球、暹罗入贡。

  三十八年春二月庚午,把都儿犯潘家口,渡滦河,逼三屯营。三月己卯,掠迁安、蓟州、玉田。庚寅《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参见“宗教”中的“奥古斯侗。,赐丁士美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癸巳,倭犯浙东,海道副使谭纶败之。甲午,逮浙江总兵官俞大猷。夏四月丁未,倭犯通州。甲寅,倭攻福州。庚申,倭攻淮安,巡抚凤阳都御史李遂败之于姚家荡,倭退据庙湾。丙寅,副使刘景韶大破倭于印庄。五月辛巳,逮总督蓟辽右都御史王忬下狱。甲午,刘景韶破倭于庙湾,江北倭平。六月乙巳,辛爱犯大同。秋八月己未,李遂、胡宗宪破倭于刘家庄。甲子,振辽东饥,给牛种。是月,俺答犯土木,游击董国忠等战死。九月,犯宣府。是年,土鲁番、天方、撒马儿罕、鲁迷、哈密、暹罗入贡。

  三十九年春正月丙戌,俺答犯宣府。二月丁巳,南京振武营兵变,杀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戊午,振顺天、永平饥。倭犯潮州。三月癸未的本质;末指有形之物及现象。王弼认为,无是万物之本,有,大同总兵官刘汉袭败兀慎于灰河。丁亥,打来孙犯广宁,陷中前所。杀守备武守爵、黄廷勋。夏五月壬午,振山西三关饥。壬辰,盗入广东博罗县,杀知县舒颛。秋七月乙丑朔,把都儿犯蓟西,游击胡镇御却之。庚午,刘汉袭俺答于丰州,破之。九月己巳,俺答犯朔州、广武。冬十二月,土蛮犯海州东胜堡。是月,闽、广贼犯江西。是年,免畿内、山西、山东、湖广、陕西被灾税粮。暹罗入贡。

  四十年春二月辛卯朔,日当食,不见。振山东饥。丁未,景王之国。三月壬戌,振京师饥。夏四月丁未动,同时批评了他的某些调和主义的错误。主要著作有《勃,振山西饥。五月乙亥,李本以忧去。闰月丙辰,贼犯泰和,杀副使汪一中、指挥王应鹏。秋七月己丑朔,日有食之。庚戌,俺答犯宣府,副总兵马芳御却之。九月庚子,犯居庸关,参将胡镇御却之。辛丑,振南畿灾。冬十一月甲午,礼部尚书袁炜为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庚戌,吉能犯宁夏,进逼固原,辛亥,万寿宫灾。十二月丙寅,把都儿犯辽东盖州。是年,乌斯藏入贡。

  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礼部请告庙,许之,群臣表贺。壬寅为一,唐李翱(772—841)把诚作为圣人的本性,认为圣人,赐申时行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己酉,重作万寿宫成。夏五月壬寅,严嵩罢。壬子,土蛮攻汤站堡,副总兵黑春力战死。秋九月壬午,三殿成,改奉天曰皇极,华盖曰中极,谨身曰建极。冬十月,免南畿、江西被灾税粮。十一月乙酉,分遣御史访求方士、法书。丁亥,逮胡宗宪,寻释之。辛丑,吉能犯宁夏,副总兵王勋战死。己酉,倭陷兴化。是月,延绥总兵官赵岢分部出塞袭寇,败之。免陕西、湖广被灾及福建被寇者税粮。是年,琉球入贡。

  四十二年春正月戊申,俺答犯宣府,南掠隆庆。夏四月庚申,倭犯福清,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合兵歼之。丁卯朱文公文集全名为《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亦名《朱子,副总兵戚继光破倭于平海卫。秋八月乙亥,总兵官杨照袭寇于广宁塞外,力战死。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膑败死。乙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一月丁丑,京师解严。是年,琉球入贡。

  四十三年春正月壬辰,土蛮黑石炭寇蓟镇,总兵官胡镇、参将白文智御却之。二月己酉,伊王典楧有罪,废为庶人。戊午外物放到人脑中去,而“把看得见的东西等等放到人里面,我,倭犯仙游,总兵官戚继光大败之,福建倭平。闰月丙申,盗据漳平,知县魏文瑞死之。三月己未,官军击潮州倭,破之。夏四月乙亥,免畿内被灾税粮。五月壬寅朔,日有食之。乙卯,获桃于御幄,群臣表贺。六月辛卯,倭犯海丰,俞大猷破之。冬十二月,南韶贼起,守备贺鐸、指挥蔡胤元被执死之。俺答犯山西,游击梁平、守备祁谋战死。是年,西番、哈密、安南入贡,鲁迷国贡狮子。

  四十四年春三月丁巳,赐范应期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己未,袁炜致仕。辛酉,严世蕃伏诛。是月,土蛮犯辽东辑根据。断言认识对象、物质是思维运用其固有的逻辑范畴,都指挥纟泉补衮、杨维籓战死。夏四月庚辰,吏部尚书严讷、礼部尚书李春芳并兼武英殿大学士,预机务。壬午,俺答犯肃州,总兵官刘承业御却之。六月甲戌,芝生睿宗原庙柱,告庙受贺,遂建玉芝宫。秋八月壬午,获仙药于御座,告庙。冬十一月癸卯,严讷致仕。戊申,奉安献皇帝、后神主于玉芝宫。是年,琉球入贡。

  四十五年春二月癸亥,户部主事海瑞上疏,下锦衣卫狱。是月,俞大猷讨广东山贼,大破之。浙江、江西矿贼陷婺源。三月己未要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和,吏部尚书郭朴兼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高拱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夏四月壬戌朔,日有食之。丙戌,俺答犯辽东。六月丙子,旱,亲祷雨于凝道雷轩,越三日雨,群臣表贺。秋七月乙未,俺答犯万全右卫。冬十月丁卯,犯固原,总兵官郭江败死。癸酉,犯偏头关。闰月甲辰,犯大同。参将崔世荣力战死。十一月己未,帝不豫。十二月庚子,大渐,自西苑还乾清宫。是日崩,年六十。遗诏裕王嗣位。隆庆元年正月,上尊谥,庙号世宗,葬永陵。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的混合物——“普纽玛”(希腊文Pneuma的音译,本义是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版权声明:

本站《本纪第十八 世宗二》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成语对对子网,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

本纪第十五 孝宗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本纪第十五 孝宗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礼乐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八 礼乐一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九 礼乐二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十八 礼乐一

  《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1845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本书是恩,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古之礼乐,壹本于人君之身心,故其为用,足以植纲常而厚风俗;后世之礼乐,既无其本,唯属执事者从事其间,故仅足以美声文而侈观听耳。此治之所以不如古也。

  前圣之制,至周大备。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而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废先代典礼,汉因秦制,起朝仪,作宗庙乐。魏、晋而后,五胡云扰,秦、汉之制亦复不存矣。唐初袭用隋礼,太常多肄者,教坊俗乐而已。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礼,作《太常因革礼》,而所制《大晟乐》,号为古雅。及乎靖康之变,礼文乐器,扫荡无遗矣。元之有国,肇兴朔漠,朝会燕飨之礼,多从本俗。太祖元年,大会诸侯王于阿难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世祖至元八年,命刘秉忠、许衡始制朝仪。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寿节,及诸王、外国来朝,册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号,进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暨郊庙礼成、群臣朝贺,皆如朝会之仪;而大飨宗亲、锡宴大臣,犹用本俗之礼为多。

  若其为乐,则自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及宪宗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而世祖命宋周臣典领乐工,又用登歌乐享祖宗于中书省。既又命王镛作《大成乐》,诏括民间所藏金之乐器。至元三年,初用宫县、登歌、文武二舞于太庙,烈祖至宪宗八室,皆有乐章。三十年,又撰社稷乐章。成宗大德间,制郊庙曲舞,复撰宣圣庙乐章。仁宗皇庆初,命太常补拨乐工,而乐制日备。大抵其于祭祀,率用雅乐,朝会飨燕,则用燕乐,盖雅俗兼用者也。  元之礼乐,揆之于古,固有可议。然自朝仪既起,规模严广,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重其乐声雄伟而宏大,又足以见一代兴王之象,其在当时,亦云盛矣。今取其可书者著于篇,作《礼乐志》。

  制朝仪始末

  世祖至元八年秋八月己未,初起朝仪。先是,至元六年春正月甲寅,太保刘秉忠、大司农孛罗奉旨,命赵秉温、史杠访前代知礼仪者肄习朝仪。既而秉忠奏曰:“二人习之,虽知之,莫能行也。”得旨,许用十人。遂征儒生周铎、刘允中、尚文、岳忱、关思义、侯祐贤、萧琬、徐汝嘉,从亡金故老乌古伦居贞、完颜复昭、完颜从愈、葛从亮、于伯仪及国子祭酒许衡、太常卿徐世隆,稽诸古典,参以时宜,沿情定制,而肄习之,百日而毕。秉忠复奏曰:“无乐以相须,则礼不备。”奉旨,搜访旧教坊乐工,得杖鼓色杨皓、笛色曹楫、前行色刘进、教师郑忠,依律运谱,被诸乐歌,六月而成,音声克谐,陈于万寿山便殿,帝听而善之。秉忠及翰林太常奏曰:“今朝仪既定,请备执礼员。”有旨,命丞相安童、大司农孛罗择蒙古宿卫士可习容止者二百余人,肄之期月。七年春二月,奏以丙子观礼。前期一日,布绵蕝金帐殿前,帝及皇后临观于露阶,礼文乐节,悉无遗失。冬十有一月戊寅,秉忠等奏请建官典朝仪,帝命与尚书省论定以闻。

  八年春二月,立侍仪司,以忽都于思、也先乃为左右侍仪,奉御赵秉温为礼部侍郎兼侍仪司事,周铎、刘允中为左右侍仪使,尚文、岳忱为左右直侍仪事,关思义、侯祐贤为左右侍仪副使,萧琬、徐汝嘉为佥左右侍仪事,乌古伦居贞为承奉班都知,完颜复昭为引进副使,葛从亮为侍仪署令,于伯仪为尚衣局大使。夏四月,侍仪司奏请制内外仗,如历代故事,从之。秋七月,内外仗成。遇八月帝生日,号曰天寿圣节,用朝仪自此始。

  元正受朝仪

  前期三日,习仪于圣寿万安寺。或大兴教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至期大昕,侍仪使引导从护尉,各服其服,入至寝殿前,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侍仪使拜通事舍人,分左右,引擎执护尉、劈正斧中行,导至大明殿外。劈正斧直正门北向立,导从倒卷序立,惟扇置于锜。侍仪使导驾时,引进使同内侍官,引宫人擎执导从,入至皇后宫庭,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引进使俯伏兴。皇后出阁升辇,引进使引导从导至殿东门外,引进使分退押直至垩涂之次,引导从倒卷出。俟两宫升御榻,鸣鞭三,劈正斧退立于露阶东。司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皆公服,分左右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相向立。通班舍人唱曰“左右卫上将军兼殿前都点检臣某以下起居”,尚引唱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都点检稍前”。宣赞报曰“圣躬万福”,通赞赞曰“复位”,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后仿此。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宣赞唱曰“各恭事”。两班点检、宣徽将军分左右升殿,宿直以下分立殿前,尚厩分立仗南,管旗分立大明门南楹。

  俟后妃、诸王、驸马以次贺献礼毕,典引引丞相以下,皆公服,入日精、月华门,就起居位。通班唱曰“文武百僚、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右丞相具官无常。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前行乐工分左右,引登歌者及舞童舞女,以次升殿门外露阶上。登歌之曲各有名,音中本月之律。先期,仪凤司运谱,翰林院撰辞肄之。丞相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丞相祝赞曰:“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亿万岁寿。”宣徽使答曰:“如所祝。”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尚醖官以觞授丞相,丞相搢笏捧觞,北面立,宣徽使复位。前行色降,舞旋至露阶上。教坊奏乐,乐舞至第四拍,丞相进酒,皇帝奉觞。宣赞唱曰“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丞相三进酒毕,以觞授尚醖官,出笏,侍仪使双引自南东门出,复位,乐止。至元七年进酒仪:班首至殿前褥位立,前行进曲,尚醖官执空杯,自正门出,授班首。班首搢笏执空杯,由正门入,至御榻前跪。俟曲终,以杯授尚醖官,出笏祝赞。宣徽使曰“诺”,班首俯伏兴。班首、宣徽使由南东门出,各复位。班首以下舞蹈山呼五拜,百官分班,教坊奏乐,尚醖官进酒,殿上下侍立臣僚皆再拜。三进酒毕,班首降至丹墀。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改今仪。

  通赞赞曰“合班”。礼部官押进奏表章、礼物二案至横阶下,宣礼物舍人进读礼物目,至第二重阶。俟进读表章官等,翰林国史院属官一人。至宇下齐跪。宣表目舍人先读中外百司表目,翰林院官读中书省表毕,皆俯伏兴,退,降第一重阶下立。俟进读礼物舍人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目毕,俯伏兴,退。同降至横阶,随表章西行,至右楼下,侍仪仍领之,礼物东行至左楼下,太府受之。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僧、道、耆老、外国籓客,以次而贺。  礼毕,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宴飨殿上,侍仪使引丞相等升殿侍宴。凡大宴,马不过一,羊虽多,必以兽人所献之鲜及脯鱐,折其数之半。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宴飨乐节,见宴乐篇。四品以上,赐酒殿上。典引引五品以下,赐酒于日精、月华二门之下。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还寝殿,如来仪。

  天寿圣节受朝仪如元正仪

  郊庙礼成受贺仪如元正仪

  皇帝即位受朝仪  前期三日,习仪于万安寺;前二日,陈设于殿庭;前一日,设宣诏位于阙前。至期大昕,侍仪使引导从护尉,各服其服,至皇太子寝阁前,捧牙牌跪报外办。内侍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太子出阁,侍仪使前导,由崇天门入,升大明殿。引进使引导从至皇太子妃阁前,跪报外办。内侍出传旨曰“可”,引进使俯伏兴,前导由凤仪门入。俟诸王以国礼扶皇帝登宝位毕,鸣鞭三。尚引引点检以下,皆公服,入就起居位。起居赞拜,如元正朝仪。

  两班点检、宣徽将军、宿直、尚厩、管旗,各恭事。俟后妃、诸王、驸马以次贺献礼毕,参议中书省事四人,以篚奉诏书,由殿左门入,至御榻前。参议中书省事跪奏诏文,俯伏兴,以诏授典瑞使押宝毕,置于篚,对举由正门出,乐作,至阙前,以诏置于案,文武百僚各公服就位北向立。侍仪使称有制,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典引引班首至香案前。通赞赞曰“跪”,曰“在位官皆跪”,司香赞曰“搢笏”,通赞赞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复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以诏授左司郎中,郎中跪受,同译史稍西,升木榻,东向宣读。通赞赞曰“在位官皆跪”。读诏,先以国语宣读,随以汉语译之。读毕,降榻,以诏授侍仪使,侍仪使置于案。通赞赞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典引引丞相以下皆公服入起居位。起居拜舞,祝颂,进酒,献表,赐宴,并同元正受朝仪。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入寝殿,如来仪。次日,以诏颁行。

  群臣上皇帝尊号礼成受朝贺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大次于大明门外,又设进册案于殿内御座前之西,进宝案于其东,设受册案于御座上之西,受宝案于其东。侍仪司设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于其南。礼仪使位于前,册使、册副位于廷中,北面。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位于右,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位于左,以北为上。百官自金玉府迎册宝,奉安中书省,如常仪。  前期一日,右丞相率公卿朝服,仪卫音乐,导册宝二案出自中书,至阙前,控鹤奠案,方舆中道。册使等奉随入大次内,方舆奠案。侍仪使引册使以下,由左门以出,百官趋退。  至其大昕,右丞相以下百官,各公服集阙廷,仪仗护尉就位。侍仪使、礼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升大明殿,引进使引导从导皇后升殿。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山呼拜舞毕,宣赞唱曰“各恭事”。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以次升殿,鸣鞭三。侍仪使、引册、引宝导册宝由正门入,乐作。奉册使、右丞相率册官由右门入,奉宝使、御史大夫率宝官由左门入,至殿下,置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奠于其南,乐止。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就起居位,典引引群臣入就位。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拜、舞蹈、山呼,如常仪。

  毕,承奉班都知唱曰“奉册使以下进上册宝”,侍仪司引册使以下进就位,乐作。掌仪赞曰“奉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前导,由中道升正阶,立于下。俟奉册使诸册官由右阶隮,奉宝使诸宝官由左阶隮毕,俱由左门入,奉册宝至御榻褥位前,册西宝东,乐止。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以册宝跪置于案”,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奉册使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册案西南,典瑞使置于受册案。掌仪赞曰“举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宝案东南,典瑞使置于受宝案。掌仪赞曰“奉册使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参议中书省事四人,以篚奉诏书,由殿左门入,至御榻前,跪读诏文,如常仪,授典瑞使押宝毕,置于篚,对举,由正门出,至丹墀北,置于诏案。册使以下由南东门出,就位听诏,如仪。仪鸾使四人,舁进册宝案,由左门出。

  侍仪使引班首由左阶隮,前行色乐作,至宇下,乐止,舞旋至露阶立。班首入殿,宣徽使奉随,班首跪,宣徽使西北向立。班首致词曰:“册宝礼毕,愿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乐作。通赞唱曰“分班”。进酒毕,班首由东南门出,降阶,复位,乐止。通赞唱曰“合班”。奏进表章礼物,赞拜、舞蹈、山呼、锡宴,并如元正之仪。

  册立皇后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前稍西,设发宝案稍东。掌谒设香案于皇后殿前,设册案于殿内座榻前稍西,宝案稍东,设受册案于座塌上稍西,设受宝案于稍东。侍仪司设板位,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册案前,主节位于太尉左。皇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引赞叙太尉以下于阙廷,各公服。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至露阶下,依板位立。侍仪使捧牙牌入至寝殿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

  司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舞蹈、山呼,如仪。

  宣赞唱曰“各恭事”。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南东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相向立。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太尉以下皆跪”。礼仪使跪奏请进发皇后册宝。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太尉以下皆兴”,曰“复位”。掌仪赞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掌仪赞曰“主节官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出,至露阶,南向立。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宣制曰“命太尉某等持节授皇后册宝”,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掌仪唱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方舆舁以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引太尉及册宝官,奉随至皇后宫庭奠案,乐止。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使、太尉以下奉随由正阶隮,至案前。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侍仪使稍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皇后出阁,诣褥位。太尉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后册宝。内侍赞礼曰“跪”,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跪”。内侍赞皇后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兴”。皇后升殿,立于座榻前。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进册宝”,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由正门至殿内。掌仪赞曰“以册宝跪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兴,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纳册于匣。掌仪赞曰“出笏,举宝官兴,至案前跪,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纳宝于盝。掌仪赞曰“出笏”,曰“太尉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捧册宝官以册宝授太尉,太尉以授掌谒,掌谒以册宝置于受册宝案。掌仪唱曰“太尉以下跪”,曰“众官皆跪”。太尉致祝辞曰:“册宝礼毕,伏愿皇后与天同算。”司徒应曰:“如所祝。”就拜,兴,平身。太尉进酒,乐作;皇后饮毕,乐止。礼仪使引节引主节由正门以出。侍仪使引太尉以下,由左门至阶下,北面立。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侍仪使引太尉以下还诣皇帝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后册宝,谨以礼毕。”就拜,兴,由左门出,降诣旁折位。

  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后诣大明殿前谢恩,掌谒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侍仪使分退,掌谒导皇后升御座。典引引丞相以下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右丞相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僧道贺献、大宴殿上,并如元正仪。宴毕,鸣鞭三。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还寝殿,如来仪。

  册立皇太子仪

  前期三日,右丞相率百僚至金玉局册宝案前,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曰“跪”,曰“在位官皆跪”,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舍人分引群臣,仪卫音乐导至中书省,正位安置。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案于大明殿御座西,发宝案于东。典宝官设香案于太子殿前阶上,设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又设受册案于殿内座榻之西,受宝案于东。侍仪司设板位,太尉、册使副位于大明殿廷,太尉位居中,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前,主节官位于太尉之左。太子殿廷亦如之,乐位布置亦如之。右丞相率百僚朝服,至中书省册宝案前,叙立定。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班首稍前”,曰“跪”,曰“搢笏”,曰“在位官皆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舍人分引群臣,仪卫导从,音乐伞扇,导至阙前。控鹤奠案,方舆官舁之,由中道入崇天门,册使以下奉随至露阶下。方舆官置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分退立于两庑。册使副北面,引册官举册官、读册官、捧册官位于册案西,东向;引宝官、举宝官、读宝官、捧宝官位于宝案东,西向。掌仪舍人赞曰“捧册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又赞曰“捧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宝”。侍仪使、引进使、引册官、引宝官前导,捧册宝官次之,册使副以下奉随升大明殿午阶,由正门入,至进发册宝案前,册使副北面立,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以下,分左右夹册宝案立。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侍仪使引奉册使以下由左门出,百辟趋退。  至期大昕,引赞引册使以下,皆公服,叙位于阙廷。侍仪使导从皇帝出阁,鸣鞭三,升大明殿,登御座。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宣赞唱曰“各恭事”。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左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立。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曰“跪”,曰“众官皆跪”。礼仪使奏请发皇太子册宝,掌仪唱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众官皆兴”,曰“复位”。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掌仪赞曰“主节郎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以出,至露阶南向立。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宣制曰“上命太尉等持节授皇太子册宝”,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仪使引节导册宝,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方舆舁以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前导,册使以下奉随由正门出。至阙前,方舆奠案,控鹤舁以行。至皇太子殿廷,控鹤奠案,方舆舁以行。入至露阶下奠案,方舆退,乐止。册使以下以次立,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引节,主节导册宝以行,册使以下由正阶隮,节立于香案之西。掌仪赞曰“捧册宝官跪,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兴”,曰“就位”。右庶子跪报外备,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右庶子俯伏兴。

  皇太子出阁,立于香案前。掌仪赞曰“皇太子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太尉前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太子册宝,复位。掌仪赞曰“皇太子拜”,曰“兴”,曰“拜”,曰“兴”。请皇太子诣褥位,南向立。曰“皇太子跪”,曰“诸执事官皆跪”。曰“举册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册”。读毕,曰“纳册于匣”,曰“出笏”。掌仪唱曰“举宝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宝”。读毕,曰“纳宝于盝”,曰“出笏”,曰“举册宝官、读册宝官皆兴,复位。”掌仪赞曰“太尉进授册宝”,侍仪使引太尉、司徒至册宝案前,搢笏,以册宝跪进。皇太子恭受,以授左、右庶子,左、右庶子搢笏跪受。掌仪赞曰“皇太子兴,册使以下皆兴”。右庶子捧册,左庶子捧宝,导皇太子入殿。右庶子奠册于受册案,左庶子奠宝于受宝案。引节引主节立于殿西北,引赞引太尉以下降阶复位,北向立。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乐作。侍仪使诣太尉前请进酒,太尉入至殿内,进酒毕,降复位,乐止。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导太尉以下还诣大明殿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太子册宝,谨以礼毕。”俯伏兴,降诣位。侍仪使、左右庶子导皇太子诣大明殿御座前谢恩,右庶子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进酒,又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降殿,还府。

  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右丞相祝赞曰:“皇太子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如元正仪。驾兴,鸣鞭三。侍仪使导驾还寝殿,如来仪。  皇太子还府,升殿。典引引群臣入就起居位,通班,自班西行至中道,唱曰“具官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进就拜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由左阶至殿宇下褥位立,侍仪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班首入自左门,右庶子随至座前。班首跪,右庶子立于东南。俟曲终,班首致祝词曰:“册宝礼毕,愿上殿下千秋之寿。”右庶子应曰:“如所祝。”班首俯伏兴,退至进酒位,搢笏,捧觞,北向立,右庶子退复位。俟舞旋至露阶,乐舞至第四拍,班首进酒。宣赞唱曰“文武百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班首自东门出,复位,乐止。通赞唱曰“合班”。中书押进笺及礼物案至横阶下,进读笺官由左阶隮,进读礼物官至阶下。俟进读笺官至宇下,先读笺目,次读笺,读毕,俯伏兴,降至阶下。进读礼物官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状毕,俯伏兴,退,同读笺官至横阶,随笺案西行,至右庑下,礼物案东行,至左庑下,各付所司。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右庶子导皇太子还阁。

  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进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之前,掌谒设进册宝案于太皇太后殿座榻前,设受册宝案于座榻上,并册西宝东。侍仪司设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右,宝官位左,礼仪使位于前,以北为上。太皇太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群臣皆公服,叙位阙前。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至露阶下,依板位立。侍仪使捧牙牌入至寝殿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司晨报时鸡唱毕,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下升自东阶,由左门入,至御榻前,相向立。掌仪赞曰“奏中严”,侍仪使捧牙牌跪奏曰“中严”,又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册使以下皆跪”。礼仪使奏请进发太皇太后册宝,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奉册宝上进”,曰“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内谒者跪进册宝”。皇帝兴,以册授册使,册使跪受,兴,以授捧册官,出笏;以宝授册副,册副跪受,兴,以授捧宝官,出笏。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官,导册宝由正门出,册使以下奉随,至阶下。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复位”。方舆舁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前导,册使以下奉随,至兴圣宫前,奠案,乐止。  侍仪使以导从入至太皇太后寝殿前,跪报外办。掌谒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侍仪使、掌谒前导太皇太后升殿。导太皇太后时,侍仪使入至大明殿,跪奏册宝至兴圣宫,请行礼。驾兴,鸣鞭三,侍仪使前引导从至兴圣宫,升御座。侍仪使出,至案所,乐作。方舆入,至露阶下奠案。册使副立于案前,册官东向,宝官西向。方舆分退,立于两庑,乐止。

  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相向立,起居拜舞,如元正仪。礼毕,宣赞唱曰“各恭事”,赞引册使以下退至起居位。通班舍人唱曰“摄某官具官或太尉,具官无常。

  臣某以下起居”,引赞赞曰“鞠躬”,曰“平身”。进入丹墀,知班唱曰“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宣赞唱曰“各恭事”。进至案前,依位立。宣赞唱曰“太尉以下进上册宝”,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引册宝官前导,册使奉随,至御榻,进册宝案前。掌仪唱曰“跪”,捧册宝官不跪,曰“以册宝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读、举册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掌仪赞曰“举册官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掌仪赞曰“出笏”,曰“举宝官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掌仪赞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众官皆兴”,曰“复位”。曰“太尉、司徒、奉册宝官稍前”,曰“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上进”,曰“皇帝躬授太皇太后册宝”,太皇太后以册宝授内掌谒,内掌谒置于案。皇帝兴,进酒。太皇太后举觞饮毕,皇帝复御座毕,掌仪赞曰“众官皆复位”。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分左右,出就位。皇帝率皇后及后妃、公主,降丹墀,北面拜贺,升殿。皇太子及诸王拜贺,升殿。典引引百官入就起居位,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至殿宇下褥位立,俟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侍仪使引班首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班首跪,曲终。班首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欣抃,愿上太皇太后、皇帝亿万岁寿。”宣徽使应曰:“如所祝。”班首俯伏兴,退诣进酒位。以下并同元正仪。  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太皇太后加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进发册宝导从

  清道官二人,警跸二人,并分左右,皆摄官,服本品朝服。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二,次歌四,并分左右。前行内琵琶二十,次筝十六,次箜篌十六,次蓁十六,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重四人。

  次杖鼓三十,为八重。次板八,为四重。板内大鼓二,工二人,舁八人。乐工服并与卤簿同。法物库使二人,服本品服。次硃团扇八,为二重。次小雉扇八,次中雉扇八,次大雉扇八,分左右,为十二重。次硃团扇八,为二重。次大伞二,次华盖二,次紫方伞二,次红方伞二,次曲盖二,并分左右。执伞扇所服,并同立仗。

  围子头一人,中道。次围子八人,分左右。服与卤簿内同。

  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次笙二,并分左右。次云璈一,中道。次闉二,分左右。乐工服与卤簿内同。

  伞一,中道。椅左,踏右。执人,皁巾,大团花绯锦袄,金涂铜束带,行縢鞋袜。

  拱卫使一人,服本品服。

  舍人二人,次引宝官二人,并分左右,服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立仗内表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宝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香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宝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唐巾,紫罗窄袖衫,金涂铜束带,乌靴。

  引册二人,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宝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册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宝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册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巾服与宝案方舆官同。

  葆盖四十人,次阅仗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小戟四十人,次仪锽四十人,夹云和乐伞扇,分左右行,服同立仗。

  拱卫使二人,服本品朝服。次班剑十,次梧杖十二,次斧十二,次镫杖二十,次列丝十,皆分左右。次水筜左,金盆右。次列丝十,次立瓜十。次金杌左,鞭桶右,蒙鞍左,散手右。次立瓜十,次卧瓜三十,并夹葆盖、小戟、仪锽,分左右行。服并同卤簿内。

  拱卫外舍人二人,服四品服,引导册诸官。次从九品以上,次从七品以上,次从五品以上,并本品朝服。

  金吾折冲二人,牙门旗二,每旗引执五人。次青槊四十人,赤槊四十人,黄槊四十人,白槊四十人,紫槊四十人,并兜鍪甲靴,各随槊之色,行导册官外。

  册案后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太尉右,司徒左。次礼仪使二人,分左右。次举册官四人右,举宝官四人左。次读册官二人右,读宝官二人左。次阁门使四人,分左右,并本品服。

  知班六人,分左右,服同立仗,往来视诸官之失仪者而行罚焉。

  册宝摄官

  上尊号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有六人:奉册官四人,奉宝官四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引册官五人,引宝官五人,典瑞官三人,纠仪官四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四人,阁门使三人,清道官四人,点试仪卫五人,司香四人,备顾问七人,代礼官三十人,拱卫使二人,押仗二人,方舆官一百六十人。

  上皇太后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奏中严一人,主当内侍十人,阁门使六人,充内臣十三人,纠仪官四人,代礼官四十二人,掌谒四人,司香十二人,折冲都尉二人,拱卫使二人,清道官四人,警跸官四人,方舆官百二十人。

  上太皇太后册宝摄官,同前。  授皇后册宝,凡摄宝官百八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主节官二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内臣职掌十人,宣徽使二人,阁门使四人,代礼官三十七人,侍香二人,清道官四人,折冲都尉二人,警跸官四人,中宫内臣九人,纠仪官四人,接册内臣二人,接宝内臣二人,方舆官七十四人。

  授皇太子册,凡摄官四十有九人:摄太尉一人,奉册官二人,持节官一人,捧册官二人,读册官二人,引册官二人,摄礼仪使二人,主当内侍六人,副持节官五人,侍从官十一人,代礼官十六人。

  摄行告庙仪如受尊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

  册立皇后、皇太子,凡国家大典礼,皆告宗庙。  前期二日,太庙令扫除内外,翰林国史院学士撰写祝文;前一日,告官等致斋一日。其日,告官等各服紫服,奉祝版,进请御署讫,差控鹤,用红罗销金案抬舁,覆以黄罗帕,并奉御香、御酒,如常仪,迎至祝所斋宿。告日质明前三刻,礼直官引太庙令,率其属入庙殿,开室,陈设如仪。礼直官引告官等,各服紫服,以次入就位,东向立定。礼直官稍前,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赞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先引执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讫,执笏,请诣酒尊所,搢笏,执爵,司尊者举LV,良醖令酌酒,以爵授奉爵官,执笏,诣太祖室,再拜。执事者奉香,告官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以虚爵授奉爵官,执笏,俯伏兴。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讫,奠祝于案,执笏,俯伏兴。礼直官、赞告官再拜毕,每室并如上仪。告毕,引告官以下降,复位。再拜讫,诣望瘗燔祝,再拜,半燎,告官以下皆退。

  国史院进先朝实录仪

  是日大昕,诸司官具公服,立于光天门外,侍仪使引《实录》案以入,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光天殿前,分班立,皇帝升御座。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四人奉《实录》,升自午阶,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御前香案南立,众官降,复位。应奉翰林文字升,至《实录》前,跪读表,读毕,俯伏兴,复位。翰林学士承旨升,至御前,分班立,俟御览毕,降复位。宣赞唱曰“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升,取《实录》,降自午阶,置于案,由光天门以出,音乐仪从前导,还国史院,置于堂上。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百僚趋退。

版权声明:

《志第十八 礼乐一》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之元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本纪第十八-金史

本纪第十八 哀宗下 九月戊寅朔,诏减亲卫军。己丑,军士杀郑门守者出奔。壬辰,起上党公张开及临淄郡王王义深、广平郡王范成进为元帅。以前御史大夫完颜合周权参知政事。乙未,

本纪第十九-金史

本纪第十九 世纪补 景宣帝讳宗峻,本讳绳果,太祖第二子。母曰圣穆皇后唐括氏,太祖元妃。宗峻在诸子中最嫡。 天辅五年,忽鲁勃极烈杲都统诸军取中京,帝别领合扎猛安,受金牌

本纪第十八

  哀宗下  九月戊寅朔,诏减亲卫军。己丑,军士杀郑门守者出奔。壬辰,起上党公张开及临淄郡王王义深、广平郡王范成进为元帅。以前御史大夫完颜合周权参知政事。乙未,以榜召民卖放下年军需钱,上户田租如之。辛丑,夜大雷,工部尚书蒲乃速震死。  闰月戊申朔,遣使以铁券一、虎符六、大信牌十、织金龙文御衣一、越王玉鱼带一、弓矢二赐兗王用安,其父母妻皆赠封之。又以世袭宣命十、郡王宣命十、玉免鹘带十付用安,其同盟可赐者即赐之。辛亥,遣张开、温撒辛、刘益、高显率步军护陈留、通许粮道。罢贫民进献粮。戊午,招乡导。己未,有箭射入宫中,书奸臣姓名,两日而再得之。辛酉,再括京城粟,以御史大夫合周、点检徒单百家等主之。丙寅,括粟使者兵马都总领完颜九住以粟有蓬稗,杖杀孝妇于省门。  十月,以前司农卿李涣飞语,诏左丞李蹊、户部侍郎杨綎系狱,将以军储失计坐罪。俄蹊、綎并除名,而止籍綎家赀。涣遂权户部尚书。寻赦残欠粮,其应以粮事系者皆释之。诏征诸道军,期以十二月一日入援。  十一月丁未朔,赐贫民粥。平章政事侯挚致仕。左司郎中斜卯爱实以言事忤近侍,送有司,寻释之。己酉,卫州军校白昼取丰备仓米。壬子,京城人相食。癸丑,诏曹门、宋门放士民出就食。壬戌,召诸将相入议事。兗王用安率兵至徐州,元帅王德全闭城不纳。会刘安国与宿帅众僧奴引兵入援,至临涣,用安使人劫杀之,攻徐州久不能下,退保涟水。制使因世英以用安不赴援,还至宿州西,遇大元兵,死之。丙寅,河、解元帅权兴宝军节度使赵伟袭据陕州以叛,杀行省阿不罕奴十剌以下凡二十一人,诬阿不罕奴十剌等反状以闻。上知其冤,不能直其事,就授伟元帅左监军,兼西安军节度使,行总帅府事。伟寻亦归北。  十二月丙子朔,以事势危急,遣近侍即白华问计,华对以纪季以酅入齐之义,遂以为右司郎中。甲申,诏议亲出。乙酉,再议于大庆殿,上欲以官奴、高显、刘益为元帅,不果。是日,除拜扈从及守京城官。以右丞相、枢密使兼左副元帅赛不,平章政事、权枢密使兼右副元帅白撒,右副元帅兼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讹出,兵部书权尚书左丞李蹊,元帅左监军行总帅府事徒单百家等率诸军扈从。参知政事兼枢密院副使完颜奴申,枢密副使兼知开封府权参知政事习捏阿不,里城四面都总领、户部尚书完颜珠颗,外城东面元帅把撒合,南面元帅术甲咬住,西面元帅崔立,北面元帅孛术鲁买奴等留守。除拜既定,以京城付之。擢魏璠翰林修撰,如邓州招武仙入援。丁亥,上御端门,发府库及两府器皿宫人衣物赐将士。戊戌,官奴、阿里合谋立荆王不果,朝廷知其谋,置不问。庚子,上发南京,与太后、皇后、诸妃别,太恸。行次公主苑,太后遣中官持米肉遍犒军士。辛丑,至开阳门外,麾百官退。诏谕戍兵曰:“社稷宗庙在此,汝等壮士也,毋以不预进发之数,便谓无功,若保守无虞,将来功赏顾岂在战士下?”闻者皆洒泣。是日,巩昌元帅完颜忽斜虎至自金昌,为上言京西三百里之间无井灶,不可往,东行之议遂决,以为尚书右丞从行,遂次陈留。壬寅,次杞县。癸卯,次黄城。丞相完颜赛不之子按春有罪,伏诛。甲辰,次黄陵堈。乙巳,诸将请幸河朔,从之。  二年正月丙午朔,济河,北风大作,后军不克济。丁未,大元兵追击于南岸,元帅完颜猪兒、贺都喜死之,建威都尉完颜兀论出降。己酉,上哭祭战死士于河北岸,皆赠官,斩兀论出二弟以殉。赦河朔,招集兵粮,议取卫州。元帅蒲察官奴将忠孝军千人,东面元帅高显、果毅都尉粘哥咬住领军万人为前锋,至蒲城。庚戌,上次沤麻冈,平章政事白撒、元帅和速嘉兀底不继至。辛亥,白撒引兵攻卫州,不克。乙卯,闻大元兵自河南渡河,至卫之西南,遂退师,丁巳,战于白公庙,白撒败绩,弃军东遁。元帅刘益、上党公张开亦遁,并为民家所杀。益部曲王全降。戊午,上进次蒲城,复还魏楼村。李辛自汴京出奔,伏诛。己未,上以白撒谋,夜弃六军渡河,与副元帅、合里合六七人走归德。庚申,诸军始知上已往,遂溃。辛酉,司农大卿蒲察世达、元帅完颜忽土出归德西门,奉迎上入归德。赦在府囚。军民普覃一官,赐进士终场王辅以下十六人出身。遣奉御术甲塔失不、后弟徒单四喜往汴京奉迎两宫。白撒还自蒲城,聚兵于大桥,不敢入。壬戌,遣使召白撒至,数其罪,下之狱,仍籍其家财赐将士,曰:“汝辈宜竭忠力,毋如斯人误国。”人予金一两。七日,白撒及其子忽土邻皆死狱中。右丞相赛不致仕。右丞完颜忽斜虎行省事于徐州。官奴再请率兵北渡,女鲁懽不可。遣归德知府行户部尚书蒲察世达、都转运使张俊民如陈、蔡取粮,以元帅李琦、王璧护之。戊辰,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韩铎、药安国等举兵为乱,杀参知政事完颜奴申、枢密副使完颜斜捻阿不,勒兵入见太后,传令召卫王子从恪为梁王,监国。即自为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寻自称左丞相、都元帅、尚书令、郑王。弟倚平章政事,侃殿前都点检,其党孛术鲁哥御史中丞,韩铎副元帅兼知开封府,折希颜、药安国、张军奴、完颜合答并元帅,师肃左右司郎中,贾良兵部郎中兼右司都事,又署工部尚书温迪罕二十、吏部侍郎刘仲周并为参知政事,宣徽使奥屯舜卿为尚书左丞,户部侍郎张正伦为尚书右丞,左右司都事张节为左右司郎中,尚书省掾元好问为左右司员外郎,都转运知事王天祺、怀州同知康瑭并为左右司都事。开封判官李禹翼弃官去。户部主事郑著召不起。是日,右副点检温敦阿里,左右怀员外郎聂天骥,御史大夫裴满阿虎带,谏议大夫、左右司郎中乌古孙奴申,左副点检完颜阿散,奉御忙哥,讲议蒲察琦并死之。遂送款大元军前。癸酉,大元将碎不泬进兵汴京。甲戌,立阅随驾官属军民子女于省署,及禁民间嫁娶,括京城财。两宫值变不果行,答失不以其父咬住、四喜以其妻夺门而出,庚午至归德。上怒二人,皆斩于市。乙亥,遣右宣徽提点近侍局事移剌粘古如徐州,相地形,察仓库虚实。白华如邓州召兵。  二月丙子朔。鱼山张?献杀元帅完颜忽土,行省忽斜虎自率兵讨之,会从宜严禄诛?献,乃还。括城中粮。知归德府事石盏女鲁懽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留元帅官奴忠孝军四百五十人,都尉马用军二百八十余人,发余军赴宿、徐、陈三州就粮。  三月乙丑,石盏女鲁懽乞尽散卫兵出城就食。官奴私与国用安谋,邀上幸海州,不从。蔡帅乌石论镐以粮四百余斛至归德,表请临幸,上遣学士乌石论蒲鲜以幸蔡之意谕其州人。戊辰,官奴以忠孝军为乱,攻杀马用,遂杀尚书左丞李蹊、参知政事石盏女鲁懽、点检徒单长乐,从官右丞已下三百余人。上赦官奴,暴女鲁懽罪状,以官奴为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张天纲为户部侍郎、权参知政事。辛卯,官奴真授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官奴以上居照碧堂,禁近诸臣无一人敢奏对者。上日悲泣言曰:“自古无不亡之国、不死之主,但恨朕不知用人,致为此奴所囚耳。”遂与内局令宋圭等谋诛官奴。夏四月壬午,徐州行省完颜忽斜贡执王德全并其子诛之,及其党王琳、杨璝、斜卯延寿。召经历商瑀用之。鱼山从宜严禄叛归涟水。庚寅,陈州都尉李顺兒杀行省粘葛奴申及招抚使刘天起,送款于崔立。张俊民、李琦奔汴京。王壁还归德。癸巳,崔立以梁王从恪、荆王守纯及及诸宗室男女五百余人至青城,皆及于难。甲午,两宫北迁。甲辰,邓州节度使移剌瑗以其城叛,与白华俱亡入宋。  六月己卯,官奴及其党阿里合、白进皆伏诛。上御双门,赦忠孝军,以安反侧。遂决策迁蔡,诏蔡、息、陈、颍各以兵来迓。中京留守、权参政乌林答胡土弃城奔蔡。壬午,中京破,留守兼便宜总帅强伸死之。戊子,召徐州行省完颜忽斜虎赴行在所,以抹撚兀典代行省事,郭恩为总帅兼节度使。辛卯,上发归德,留元帅王璧守之。壬辰,次亳州。癸巳,以亳州节度使王进、同知节度使王宾征民丁运铁甲糗粮,留权参政张天纲董之,就迁有功将士。临淄郡王王义深据灵璧望口寨以叛,遣近侍直长女奚烈完出将徐、宿兵讨之,义深败走涟水,入宋。丙申,亳州镇防军崔复哥杀守臣王宾等,张天纲以便宜授复哥节度使,罢运铁甲糗粮,州人乃安。己亥,上入蔡州,诏尚书省为书召武仙会兵入援。徐州行省抹撚兀典赴蔡州。起复右丞相致仕赛不代行省事。  七月癸卯朔,曲赦蔡州管内杂犯死罪以下。官吏军民普覃两官,经应办者更迁一官。弛门禁,通众货,蔡人便之。乙巳,以乌古论镐为御史大夫,总帅如故,张天纲为御史中丞,仍权参政,完颜药师为镇南军节度使,兼蔡州管内观察使。戊申,左右司郎中乌古论蒲鲜兼息州刺史,权元帅右都监,行帅府事。征行元帅权总帅娄室签枢密院事。己酉,选室女备宫中使令,已得数人,以右丞忽斜虎谏,留识文义者一人,余听自便。乙卯,遣魏璠征武仙兵。丁巳,护卫蒲鲜石鲁负祖宗御容至自汴,敕有司奉安于乾元寺。前御史中丞蒲察世达、西面元帅把撒合自汴来归。辛酉,武仙劫将士,谋取宋金州,至淅水众溃。行六部尚书卢芝、侍郎石玠谋归蔡州,仙追芝不及,遂杀玠。丁卯,定进马迁赏格,又定括马罪格,以签枢密院事权参政事抹撚兀典领其事。遣使分诣诸道,选兵会于蔡。己巳,以蒲察世达为吏部侍郎,权行六部尚书。  八月癸酉朔,以秦州元帅粘哥完展权参知政事,行省事于陕西。谕以蜡书,期九月中征兵上会于饶丰关,欲出宋不意,以取兴元。甲戌,大元使王楫谕宋还,宋以军护其行,青山招抚卢进得逻吏言以闻,上为之惧。丁丑,上阅兵于见山亭。癸未,元帅楚?弁复立寿州于蒙城,诏迁赏有差,州县官皆令真授。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帅右监军乌古论黑汉死于战,主帅蒲察某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尽戮之,余无所犯。宋人驻兵息州南。丙戌,诏权参政抹撚兀典、签枢密院事娄室行省、院于息州。丁亥,乌古论镐权参知政事,兀林答胡土为殿前都点检。庚寅,初设四隅机察官。壬辰,息州行省抹撚兀典以兵袭宋人中渡店,斩获甚众。乙未,万年节,州郡以表来贺二十余所。辛丑,设四隅和籴官及惠民司,以太医数人更直,病人官给以药,仍择年老进士二人为医药官。是月,假蔡州都军致仕内族阿虎带同佥大睦亲府事,使宋借粮,入辞,上谕之曰:“宋人负朕深矣。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一州,随即付与。近淮阴来归,彼多以金币为赎,朕若受财,是货之也,付之全城,秋毫无犯。清口临阵生获数千人,悉以资粮遣之。今乘我疲敝,据我寿州,诱我邓州,又攻我唐州,彼为谋亦浅矣。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乃于宋。脣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晓之。”至宋,宋不许。  九月戊申,鲁山元帅元志率兵入援,赐以大信牌,升为总帅。庚戌,以重九拜天于节度使?,群臣陪从成礼,上面谕之曰:“国家自开创涵养汝等百有余年。汝等或以先世立功,或以劳效起身,被坚执锐,积有年矣。今当厄运,与朕同患,可谓忠矣。比闻北兵将至,正汝等立功报国之秋,纵死王事,不失为忠孝之鬼。往者汝等立功,常虑不为朝廷所知,今日临敌,朕亲见之矣,汝等勉之。”因赐卮酒。酒未竟,逻骑驰奏,敌兵数百突至城下。将士踊跃咸请一战,上许之。是日,分军防守四面及子城,以总帅孛术鲁娄室守东面,内族承麟副之;参知政事乌古论镐守南面,总帅元志副之;殿前都点检兀林答胡土守西面,忠孝军元帅蔡八兒副之;忠孝军元帅、权殿前右副点检王山兒守北面,元帅纥石烈柏寿副之;遥授西安军节度使兼殿前右卫将军、行元帅府事女奚烈出守东南,元帅左都监夹谷当哥副之;殿前右卫将军、权左副都点检内族斜烈守子城,都尉王爱实副之。辛亥,大元兵筑长垒围蔡城。己未,括蔡城粟。辛酉,禁公私酿酒。  十月戊寅,更造“天兴宝会”。辛巳,纵饥民老稚羸疾者出城。癸未,徐州守臣郭恩杀逐官吏以叛,行省赛不死之。甲申,给饥民船,听采城壕菱芡水草以食。戊子,征诸道兵。辛卯,上阅射于子城,中者赏麦有差。丙申,殿前左副都点检温敦昌孙战殁。戊戌,赐义军战殁被创者麦。  十一月辛丑朔,以右副都点检阿勒根移失剌为宣差镇抚都弹压,别设弹压四员副之,四隅机察亦隶焉。宋遣其将江海、孟珙帅兵万人,献粮三十万石助大元兵攻蔡。  十二月甲戌,尽籍民丁防守,括妇人壮捷者假男子衣冠,运大石。上亲出抚军。丁丑,大元兵决练江,宋兵决柴潭入汝水。己卯,大元兵破外城,宿州副总帅高剌哥战殁。辛巳,以总帅孛术鲁娄室、殿前都点检兀林答胡土皆权参政,都尉完颜承麟为东面元帅,权总帅。己丑,大元兵堕西城,上谓侍臣曰:“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又曰:“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都尉王爱实战殁。砲军总帅王锐杀元帅谷当哥,率三十人降大元。庚寅,以御用器皿赏战士。甲午,上微服率兵夜出东城谋遁,及栅不果,战而还。乙未,杀尚厩马五十疋、官马一百五十疋犒将士。  三年正月壬寅,册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赞曰:金之初兴,天下莫强焉。太祖、太宗威制中国,大概欲效辽初故事,立楚立齐,委而去之,宋人不竞,遂失故物。熙宗、海陵济以虐政,中原觖望,金事几去。天厌南北之兵,挺生世宗,以仁易暴,休息斯民。是故金祚百有余年,由大定之政有以固结人心,乃克尔也。章宗志存润色,而秕政日多,诛求无艺,民力浸竭,明昌、承安盛极衰始。至于卫绍,纪纲大坏,亡征已见。宣宗南度,弃厥本根,外狃余威,连兵宋、夏,内致困惫,自速土崩。哀宗之世无足为者。皇元功德日盛,天人属心,日出爝息,理势必然。区区生聚,图存于亡,力尽乃毙,可哀也矣。虽然,在《礼》“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版权声明:

含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未对《本纪第十八-金史》内容的版权进行可靠性核实,不能完全保证作品版权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出现版权争议,请与站方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实录卷之五百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五百一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周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长孙俭长孙绍远弟澄兄子兕斛斯征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九-周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九 赫连达韩果蔡佑常善辛威厍狄昌田弘梁椿梁台宇文测弟深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勃勃之后也。曾祖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达性刚鲠,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长孙俭长孙绍远弟澄兄子兕斛斯征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太祖临夏州,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从平侯莫陈悦,留俭为秦州长史。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未有如公刻身罚己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荆蛮旧俗,少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在州遂历(二)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他日,太祖谓俭曰:“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又除行台仆射、荆州刺史。时梁岳阳王萧察内附,初遣使入朝,至荆州。俭于厅事列军仪,具戎服,与使人以宾主礼相见。俭容貌魁伟,音声如钟,大为鲜卑语,遣人传译以问客。客惶恐不敢仰视。日晚,俭乃着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因序梁国丧乱,朝廷招携之意,发言可观。使人大悦。出曰:“吾所不能测也。”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今江陵既在江北,去我不远。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下。骨肉相残,民厌其毒。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国家既有蜀土,若更平江汉,抚而安之,收其贡赋,以供军国,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密为之备。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太祖与俭书曰:“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服重镇,非公莫可。”遂令俭镇江陵。进爵昌宁公,迁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总管,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诏皆从之。追封郐公。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诏曰:“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言寻嘉尚,弗忘于怀。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子隆。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少名仁。父稚,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亵狎。雅好坟籍,聪慧过人。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姿,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于是命绍远试焉。读月令数纸,纔一遍,诵之若流。自是硕乃叹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太祖每谓群公曰:“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汉之萧、寇,何足多也。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六官建,拜大司乐。孝闵践阼,封上党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为黄钟不调,绍远每以为意。尝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浮图三层之上,有鸣铎焉。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配奏,方始克谐。绍远乃启世宗行之。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创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诏与绍远详议往复,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授小司空。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钟之正宫,用林钟为调首。  绍远奏云:“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下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且黄钟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后高祖竟(废)〔行〕七音。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与乐部齐树之。  澄字士亮。年十岁,司徒李琰之见而奇之,遂以女妻焉。十四,从征讨,有策谋,勇冠诸将。及长,容貌魁岸,风仪温雅。魏孝武初,除征东将军、渭州刺史。  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公宴,从容言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既而出合,太祖深叹澄之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后从太祖援玉壁,又从战邙山,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孝闵践阼,拜大将军,封义门公,为玉壁总管。卒,自丧初至及葬,世宗三临之。典祀中大夫宇文容谏曰:“君临臣丧,自有节制。今乘舆屡降,恐乖礼典。”世宗不从。  澄操履清约,家无余财。太祖尝谓曰:“我于公间,志无所惜,公有所须,宜即具道。”澄曰:“澄自顶至足,皆是明公恩造。即如今者,实无所须。”雅对宾客,接引忘疲。虽不饮酒,而好观人酣兴。常恐座客请归,每敕中厨别进异馔,留之止。  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天和初,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迁绛州刺史。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阳人。父椿,太傅、尚书令。征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易,识者异之。及长,博涉群书,尤精三礼,兼解音律。有至性,居父丧,朝夕共一溢米。以父勋累迁太常卿。  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又乐有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征见之曰:“此錞于也。”众弗之信。征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征乃取以合乐焉。六官建,拜司乐中大夫,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  后高祖以征治经有师法,诏令教授皇太子。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修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儒者荣之。  宣帝嗣位,迁上大将军、大宗伯。时高祖初崩,梓宫在殡,帝意欲速葬,令朝臣议之。征与内史宇文孝伯等固请依礼七月,帝竟不许。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中大夫,甚委任之。译乃献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帝令与征议之,征驳而奏,帝颇纳焉。及高祖山陵还,帝欲作乐,复令议其可不。征曰:“孝经云“闻乐不乐”。闻尚不乐,其况作乎。”郑译曰:“既云闻乐,明即非无。止可不乐,何容不奏。”帝遂依译议。译因此衔之。  帝后肆行非度,昏虐日甚。征以荷高祖重恩,尝备位师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见高祖。乃上疏极谏,指陈帝失,帝不纳。译因谮之,遂下征狱。狱卒张元哀之,乃以佩刀穿狱墙,遂出之。元卒被拷而终无所言。征遇赦得免。  隋文践极,例复官,除太子太傅,诏修撰乐书。开皇初,薨。子谚。征所撰乐典十卷。

【版权声明】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周书》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实录卷之五百九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实录卷之五百九 之清实录光绪朝实录,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不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