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四十八 礼一-新元史

志第四十八 礼一 △郊祀上礼之别,有五。虽三代以后,因时损益,然其纲要莫之能易焉。蒙古之礼,多从国之旧俗,春秋所谓狄道者也。世祖中统四年,始建太庙。至元元年,有事于,

志第五十 礼三-新元史

志第五十 礼三 △郊祀下摄祀之仪,其目有九:一曰斋戒。祀前五日质明,奉礼郎率仪鸾局,设献官诸执事版位于中书省。献官诸执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绫褥。初献摄太尉设位于前堂

志第四十八 礼一

△郊祀上礼之别,有五。虽三代以后,因时损益,然其纲要莫之能易焉。蒙古之礼,多从国之旧俗,春秋所谓狄道者也。世祖中统四年,始建太庙。至元元年,有事于太庙。八年,命刘秉忠、许衡定元正受朝仪,自是册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号,进皇太后册宝,皆如元正仪。盖吉礼、宾礼、嘉礼,秩秩可观矣。蒙古不行三年之丧,无所谓凶礼之。其人以田猎为俗,无所谓搜苗?狩也。其战胜攻取,无所谓治兵、振旅、献俘、告庙也,故军礼亦缺而不备焉。至于宗庙之祭享,世祖尝命赵璧等集议矣。然始以家人礼袝皇伯术赤、察合台,既而摈太宗、定宗、宪宗不预庙享之列,当时议礼诸臣未有言其失者。其诸所谓离乎夷狄,未能合乎中国者欤!今为《礼志》,博考遗文与其国俗。后有君子,以备参考云。蒙古拜天之礼最重,国有大事则免冠解带跪祷于天。宪宗二年秋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于日月山。是年十二月,又用孔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作神位,以太祖、睿宗配享。四年秋七月,祭天于日月山。七年秋,驻跸于军脑儿,洒马乳祭天。世祖中统二年夏四月乙亥,躬祀天于旧桓州之西北,洒马湩以为礼,皇族之外无得而与焉。自是,每岁幸上都,以八月二十五日祭祀,谓之洒马妳子。用马一、羯羊八。彩段、练绢各九匹,缠白羊毛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领其事,再拜告天,又呼成吉思汗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荫,年年祭赛者。礼毕,掌祭官四员各以祭币表里一赐之,余币及祭物则凡与祭者共分之。十二年十二月,以受尊号,遣使豫告天地,下太常检讨唐、宋、金旧议。于国阳历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台,设昊天上帝、皇地祗位二,行一献礼。其后国有大典礼,皆即南郊告谢焉。十三年五月,以平宋,遣使告天地,中书下太常议定仪物以闻。诏以国礼行事。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夏四月壬寅,始为坛于都城南七里,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袁桷进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语详桷传,不具录。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祗、五方帝于南郊,遣左丞相哈剌哈孙摄事,为摄祀天地之始。大德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右丞相哈剌哈孙等言:“去年地震星变,雨泽愆期,岁比不登,祈天保民之事有天子亲祀者三:曰天,曰祖宗,曰祖稷。今宗庙、社稷岁时摄官行事,祭天国之大事也,陛下虽未及亲祀,宜如宗庙、社稷遣官摄祭。岁月冬至仪物,有司豫备,日期至则以闻。”诏曰:“卿言是也,其豫备仪物以待事。”于是翰林、集贤、太常礼官皆会中书集议,博士疏曰:“冬至圆丘,惟礼昊天上帝,至西汉元始间,始合祭天地。历东汉至宋,千有余年,分祭、合祭,迄无定论。”集议曰:“《周礼》,冬至圆丘礼天,夏至方丘礼地。时既不同,礼乐亦异。王莽之制何可法也?今法循唐、虞、三代之典,惟祀昊天上帝。其方丘祭地之礼,续议以闻。”按《周礼》,坛壝三成,近代增外四成,以广天文从祀之位。集议曰:“依《周礼》三成之制。然《周礼疏》云:每成一尺,不见纵广之度。恐坛上陕隘,器物难容,拟四成制内减去一成,以合阳奇之数。每成高八尺一寸,以合乾之九九。上成纵广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陛十有二级。外设二壝,内壝去坛二十五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壝各四门。坛设于丙巳之地,以就阳位。”按古者,亲祀冕无旒,服大裘而加衮。臣下从祀,冠服历代所尚,其制不同。集议曰:“依宗庙见用冠服制度。按《周礼?大司乐》云:“凡乐,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至日于地上这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集议曰:“乐者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必访求深知音律之人,审五声八音,以司肄乐。”夏四月壬辰,中书复集议。博士言:“旧制神位版用木。“中书议改用苍玉金字,白玉为座。博士曰:“郊祀尚质,合依旧制。”遂用木主,长二尺五寸,阔一尺二寸,上圆下方,丹漆金字,木用松柏,贮以红漆匣,黄罗帕覆之。造毕,有司议所以藏。议者复谓,神主庙明有之,今祀于坛,对越在上,非若他神无所见也。所制神主遂不用。七月九日,博士又言:“古者祀天,器用陶匏,席用藁鞂。自汉甘泉雍畦之祀,以迄后汉、晋、魏、南北二朝、隋、唐,其坛壝玉帛礼器仪仗,日益繁缛,浸失古者尚质之意。宋、金多循唐制,其坛土遗礼器,考之于经,固未能全合,其仪法具在,当时名儒辈出,亦未尝不援经而锭也,酌古今以行礼,亦宜焉。今检讨唐、宋、金亲祀、摄行仪注,并雅乐节次,合从集议。”太常议曰:“郊祀之事,圣朝自平定金、宋以来,未暇举行,今欲修严,不能一举而大备。然始议之际,亦须酌古今之仪,垂则后来。请从中书会翰林、集贤、礼官及明礼之士,请明去取以闻。”中书集议曰:“合行礼仪,非草创所能备。唐、宋皆有摄行之礼,除从祀受胙外,一切仪注悉依唐制修之。”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尊祖备天,其礼仪乐章别有常典,若俟至日议之,恐匆遽有误。”于是中书省臣奏曰:“自古汉人有天下,其祖宗皆配天享祭。臣等与平章何荣祖议,宗庙已依时祭享,今郊祀专祀昊天为宜。”诏依所议行之。是岁南郊,配位遂省。十一年,武宗即位。秋七月甲子,命御史大夫铁古迭儿即南郊告谢天地,主用柏,素质元书,为即位告谢之始。至大二年冬十一月乙酉,尚书省臣及太常礼官言:“郊祀者国之大礼,今南郊之礼已行而未备,北郊之礼尚未举行。今年冬至南郊,请以太祖圣武皇帝配享。明年夏至北郊,以世祖皇帝配。”帝皆是之。十二月甲辰朔,丞相三宝奴、司徒田忠良、参政郝彬等奏曰:“南郊祭天于圆丘,大礼已举。其北郊祭皇地祗于方泽,并神州地祗、五岳四渎、山林川泽及朝日夕月,此有国家所当崇礼者也。当圣明御极而弗举行,恐遂废弛。“诏曰:“卿议甚是,其即行焉。”至大三年春正月,中书礼部移太常礼仪院,下博士拟定北郊从祀、朝日夕月礼仪。博士李之绍、蒋汝砺疏曰:“按方丘之礼,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其丘在国之北。礼神之玉以黄琮,牲在黄犊,币用黄缯,配以后稷。其方坛方制,汉去都城四里,为坛四陛。唐去宫城北十四里,为方坛八角三,或每成高四尺,上阔十六步,设陛。上等陛广八尺,中等陛一丈,下等陛广一丈二尺。宋至徽宗始定为再成。历代制虽不同,然无出于三成这式。今拟取坤数用六之义,去都城北六里,于壬地选择善地,于中为方坛,三成四陛,外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祗之外,治四面稍令低下,以应泽中之制。宫室、墙围、器皿色,并用黄。其再成八角八陛,非古制,难用。其神州地祗以下从祀,自汉以来,历代制度不一,至唐始因隋制,以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限隰,各从其方从祀。今盖参酌举行。”秋九月,太常礼仪院复下博士,检讨合用器物。冬十月丙午,三宝奴、田忠良等复言:“曩奉旨举行南郊配位从祀,北郊方丘朝日夕月典礼。臣等议,欲祀北郊,必先南郊。今岁冬至礼圆丘,尊太祖皇帝配享,来岁夏至祀方丘,尊世祖皇帝配享。春秋朝日夕月,实合祀黄。”诏曰:“所用仪物,其令有司速备之。”又言:“太庙故用瓦尊,乞代以银。”从之。十一月丙申有事于南郊,以太祖配,五方帝日月星辰从祀。时帝将亲祀南郊,不豫,仍遣大臣代祀。仁宗延祐元年夏四月丁亥,太常寺臣请立北郊。帝谦逊未遑,北郊之议遂辍。英宗至治二年九月,诏议南郊祀事。中书平章社买闾、御史中丞曹立、礼部尚书张野,学士蔡文渊、袁桷、邓文原,太常礼仪院使王纬、田天泽,博士刘致等会都堂议。曰年分。按前代多三年一祀,天子即位已及三年,当有旨钦依。二曰神位。《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谓:“昊天上帝,冬至圆丘所祀天皇大帝也。”又曰“苍璧礼天。”注云:“此礼天以冬至,谓天皇大帝也。在北有,谓之北辰。”又云:“北辰天皇耀魄宝也,又名昊天上帝,又久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数名。”今按《晋书?天文志?中宫》“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耀魄宝。”《周礼》所祀天神,正言昊天上帝。郑氏以星经推之,乃谓即天皇大帝。然汉、魏以来,名号亦复不一。汉初曰上帝,曰太乙,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晋曰昊天上帝。与《周礼》合。唐、宋以来,坛上既设昊天上帝,第一等复有天皇大帝,其五天帝与太一、天一等,皆不经见。本朝大德九年,中书圆议,止依《周礼》祀昊天上帝。至大三年圆议,五帝从享,依前代通祭。三曰配位。《孝经》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此郊之所以有配也。汉、唐以下,莫不皆然。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奉旨十一月冬至合祭南郊,太祖皇帝配,圆议取旨。四曰告配。《礼器》曰:“鲁人有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类宫。”注:“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配天也。”告用牛一。《宋会要》于致斋二日,宿庙告配,凡遣官牺尊笾豆,行一献礼。至大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质明行事。初献摄太尉同太常礼仪院官赴太庙奏告,圆议取旨。五曰大裘冕。《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郑司农云:“黑关裘,服以祀天,示质也。”弁师“掌王之五冕”,注:“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礼记?郊行性》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十有二旒,则天数也。”陆佃曰:“礼不盛服不充,盖服大裘以衮袭之也。谓冬祀服大裘,被之以褒。”开元及开宝《通礼》,鸾驾出宫,服衮冕至大次,质明改服大裘冕而出次。《宋会要》:绍兴十三年,车驾自庙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纱袍,祀日服大裘衮冕,圆议用衮冕,取旨。六曰匏爵。《郊特性》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注谓:“陶瓦器,匏用酌献酒。”《开元礼》、《开宝礼》皆有匏爵。大德九年,正配位用匏爵有坫。圆议正位用匏,配位钦福用玉爵,取旨。七曰戒誓。唐《通典》引《礼经》,祭前期十日亲戒百官及族人,太宰总戒群官。唐前礼七日,《宋会要》十日。《纂要》太慰南向,司徒、亚终献、一品、二品从祀北向,行事官以次北向、礼直官以誓文授之太尉读。今天子亲行大礼,止令礼直局管勾读誓文。圆议令管勾代太尉读誓,刑部尚书莅之。八曰散斋、致斋。《礼经》前期十日,唐、宋、金皆七日,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国朝亲祀太庙七日,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于大明殿。圆议依前七日。九曰藉神席。《郊特牲》曰:“莞簟之安,而蒲越藁鞂之尚。”注:“蒲越藁鞂,藉神席也。”《汉旧仪》高帝配天绀席,祭天用六彩绮席六重。成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谭以为天地尚质,宜皆勿修,诏从焉。唐麟德二年,诏曰:“自处以厚,奉天以薄,改用裀褥。上帝以苍,其余各视其方色。”宋以褥加席上,礼官以为非礼。元丰元年,奉旨不设。国朝大德九年,正位藁鞂,配位蒲越,冒以青缯。至大三年,加青绫褥,青锦方座。圆议合依至大三年于席上设褥,各依方位。十曰牺牲。《郊特牲》曰:“郊特性而社稷太牢。”又曰:“天地之牛角茧栗。”秦用骝驹。汉文帝五帝共一牲。武帝三年一祀,用太牢。光武采元始故事,天地共犊。隋上帝、配帝,苍犊二。唐开元用牛。宋正位用苍犊一,配位太牢一。国朝大德九年,苍犊二,羊、豕各九。至大三年,马纯色肥腯一,牲正副一,鹿一十八,野猪一十八,羊一十八。圆议依旧仪。神位配位用犊外,仍用马,其余并依旧日已行典礼。十一曰香鼎。大祭有三,始烟为歆神,始宗庙则?芮萧裸鬯,所谓臭阳达于墙屋者也。后世焚香,盖本乎,此非《礼经》之正。至大三年,用陶瓦香鼎五十,神座香鼎、香盒案各一。圆议依旧仪。十二曰割牲。《周礼?司士》:“凡祭祀,师其属而割牲,羞俎豆。”又《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体。”《礼运》云:“腥其俎,熟其肴”,“体其犬豕牛羊。”注云:“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为七体也。熟其殽爓,谓体解而爓臑之,嵝二十一体也。体其犬豕牛羊,谓分别骨肉之贵贱,以为众俎也。”七体,谓脊、两户、两拍、两髀。二十一体,谓肩、臂、臑、脡、膊、胳、正脊、脡脊、横脊、正胁、短胁、代胁并肠三、胃三、拒肺一、祭肺三也。宋元丰三年,详定礼文所言,古者祭祀有牲,有豚解,有体解。豚解则为七,以荐腥;体解则为二十一,以荐熟。盖犬豕牛羊,分别骨肉贵贱,其解之为体,则均也。皇朝马牛羊豕鹿,并依至大三年割牲乃国礼。圆议依旧仪。十三曰大次、小次。《周礼?掌次》:“王旅上帝,张毡按皇邸。”唐《通典》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宋会要》前祀三日,仪鸾司帅其属,设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小次于午阶之东,西向。《曲礼》曰:“践阼,临祭祀。”《正义》曰:“阼主阶也。天子祭礼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宋元丰详锭礼文所言,《周礼》宗庙无设小次之文。古者人君临位于阼阶。盖阼阶者东阶也,惟人主得位主阶行事。今国朝太庙仪注,大次、小次皆在西,盖国家尚右,以西为尊也。圆议依祀庙仪注。续具末议:一曰礼神玉。《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禋之言烟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正义》曰:“或有玉帛,或不用玉帛,皆不定之辞也。”崔氏云:天子自奉玉帛牲体于柴上,引《诗》‘圭璧既卒’,是燔牲玉也。盖卒者,终也;谓礼神既终,当藏之也。正经既无燔玉明证。汉武帝祠太乙。胙余皆燔之,无玉。晋燔牲币,无玉。唐、宋乃有之。显庆中,许敬宗等修旧礼,乃云郊天之有四圭,犹宗庙之有圭瓒也,并事毕收藏,不在燔列。宋政和祠制局言:“古祭祀无不用玉,《周官》典瑞掌玉器之藏,盖事已则藏焉,有事则出而复用,未尝有燔瘗之文。今后大祀,礼神之玉时出而用,无得燔瘗。”从之。盖燔者取基烟气之臭闻。玉既无烟,又且无气,祭之日但当奠于神座,既卒事,则收藏之。二曰饮福。《特牲馈食礼》曰:尸九饭,亲嘏主人。《少牢馈食礼》:尸十一饭,尸嘏主人。嘏,长也,大也。行礼至此,神明已飨,盛礼俱成,故膺受长大之福于祭之末也。自汉以来,人君一献才毕而受嘏。唐《开元礼》太尉未升堂,而皇帝饮福,宋元丰三年,改从亚终献。既行礼,皇帝饮福受胙。国朝至治元年亲祀庙仪注亦用一献毕饮福。三日升烟。禋之言烟也,升烟所以报阳也。祀天之有禋柴,犹祭地之瘗血,宗庙之裸鬯。历代以来,或先燔而后祭,或先祭而后燔,皆为未允。祭之日,乐六变而燔牲首,牲首亦阳也。祭终,以爵酒馔物及牲体,燎于坛。天子望燎,柴用柏。四目仪注。《礼经》出于秦火之后,残缺脱漏,所存无几。至汉,诸儒各执所见。后人所宗,惟郑康成、王子雍,而二家自相矛盾。唐《开元礼》、杜佑《通典》,五礼略完。至宋《开宝礼》并《会要》与郊庙奉祠礼文,中间讲明始备。金国大率依唐、宋制度。圣朝四海一家,礼乐之兴,政在今日。况天子亲行大礼,所用仪注,必合讲求。大德九年,中书集议,合行礼仪依唐制。至治元年已有祀庙仪注,宜收大德九年、至大三年并今次新仪,与唐制参酌增损修之。侍仪司编排卤簿,太史院具报星位。分献官员数及行礼并诸事官,合依至大三年仪制亚终献官,取旨。是岁太皇太后崩,权止冬至南郊祀事。泰锭四年春正月,御史台臣言:“自世祖迄英宗咸未亲郊,惟武宗、英宗亲享太庙,陛下宜躬祀郊庙。”诏曰:“朕当遵世祖旧典,其命大臣摄行祀事”。闰九月甲戌,郊祀天地,致祭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至顺元年,文宗将亲郊,十月辛亥太常博士言:“亲祀仪注已具,事有未尽者,按前代典礼。亲郊七日,百官习仪于郊坛。今既与受戒誓相妨,合于致斋前一日,告示与祭执事者,各具公服赴南郊习仪。亲祀大戾虽有妨禁,然郊外尤宜严戒,往来贵乎清肃。凡与祭执事斋郎乐工,旧不设盥洗之位,殊非渭洁之道。今合于馔殿齐班厅前及斋宿之所,随宜设置盥洗数处,俱用锅釜温水置盆杓巾帨,令人掌管省谕,必盥洗然后行事,违者治之。祭日,太常院分官提调神厨,监视割烹。上下灯烛米凡燎,已前虽有剪烛提调米凡盆等官,率皆虚应故事,或减刻物料,烛燎不明。又尝见奉礼赞赐胙之后,献官方退,所司便服彻俎,坛上灯烛一时俱灭,因行杂人登坛攘夺,不能禁,甚为亵慢。今宜禁约,省牲之前,凡入壝门之人,皆服窄紫,有官者公服。禁治四壝红门,宜令所司添造关木锁铨,祭毕即令关闭,毋使杂人得入。其藁秸爵,事毕合依大德九年例焚之。“壬子,御史台臣言:“祭日宜敕股肱近臣及诸执事人毋饮酒。”诏曰:“卿言甚善,其移文中书禁之。”丙辰,监察御史杨彬等言:“礼,享帝必以始祖为配,今未闻设配位,窃恐礼文有缺,又,先礼一日,皇帝必备法驾出宿郊次,其扈从近侍之臣未尝经历,宜申加戒敕,以达孚诚。”命与中书议行。十月辛酉,始服大裘衮冕,亲祀昊上帝于南郊,以太祖配。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亲祀克举焉。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礼。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儿、铁木儿达识二人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中书右丞太平二人为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治李好文二人为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执劈正斧,其余侍祀官依等第定拟。前期八月初七日,太常礼院仪移关礼部,具呈都省,会集翰林、集贤、礼部等官,讲究典礼。九月内,承奉部班都知孙玉铉具录亲祀南郊仪注云:致斋日停奏刑杀文字,应侍享执事官员莅誓于中书省。享前一日质明,备法驾仪仗暨侍享官分左右叙立于崇天门外,太仆卿控御马立于大明门外,侍仪官、导驾官各具公服,备擎挚,立于致斋殿前。通事舍人二员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出。少顷,引侍中跪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致斋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导驾官引擎执前导,巡辇路至大明殿西陛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就拜兴。皇帝入殿,即御座。舍人引执事等官,叙于殿前陛下,相向立。通班舍人赞起居,引赞鞠躬平身。舍人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至御座前,门下侍郎、侍中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就拜兴。侍仪官前导,至大明殿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至大明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于棂星门外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跑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百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不作。至郊坛南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跑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侍中传制,敕众官下马,自卑而尊与仪仗倒卷而左右驻立。驾至棂星门,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步入棂星门,由右偏门入。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侍仪官既导驾官引擎执前导,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殿,就拜兴。皇帝入就大次,帘降,宿卫如式。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退斋次,就拜。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各还斋次。尚食进膳讫,礼仪使以祝册奏御署讫,奉出,郊祀令受而奠于坫。其享日丑时二刻,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列于大次殿前。通事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大次殿。侍中跑请皇帝中严,服衮冕,就拜兴,退。少顷,舍人再拜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退出。礼仪使入跪奏请皇帝行礼,就拜兴。帘卷出大次,侍仪官备擎执,导驾官前导,皇帝至西壝门,侍仪官、导驾官擎执止于土壝门外,近侍官、代礼官皆后从入。殿中监跑进大圭,礼仪使跪请皇帝执大圭,皇帝入行礼,礼节一如旧制,行礼毕,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还至大次。通事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停五刻顷,尚食进膳如仪。所司备法驾仪仗,同侍享等官分左右,叙立于郊南棂星门外,以北为上。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退。少顷,再引会议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大次,侍中跑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至棂星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就拜兴。门下侍郎跑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跑请皇帝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跑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动称警跸。华盖仪仗伞扇众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皆作。至丽正门里石桥北,舍人引门下侍郎下马,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舍人引众官分左右,先入红门内,倒卷而北驻立,引甲马军士于丽正门内石桥大北驻立,依次倒卷至棂星门外,左右相向立。仗立于棂星门内,倒卷亦如之。门下侍郎跑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备擎执,导驾官导由崇天门入,至大明门外,引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升舆,就拜兴。至大明殿,引众官相向立于殿陛下。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请皇帝解严,敕众官皆退,鬃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效祀礼成。十五年冬十月甲子,帝谓右丞相定住等曰:“敬天地,尊祖宗,重事也。近年以来,缺于举行,当选吉日,朕将亲祀郊庙。务尽诚敬,不必繁文。卿等其议典礼,从其简者行之。”遂命右丞斡栾、左丞吕思诚领其事。癸酉,哈麻奏言:“郊祀之礼,以太祖配。皇帝出宫,至郊祀所,便服乘马,不设内外仪仗、教坊队子。斋戒七日,内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二日于大明殿西幄殿,一日在南郊所。丙予,以郊礼,命皇太子受猷识理达腊祭告太庙。十一月壬辰,亲祀上帝于南郊,以皇太子为亚献,摄太尉、右丞相定住为终献。帝怠于政事,郊祀之礼亦从简杀,至以便服出宫,失礼甚矣。自至元十二年,冬十二月,用香酒脯臡行一献礼。而至治元年冬之祭告,泰定元年之正月,咸用之,自大德九年冬至,用纯色马一、苍犊一、羊鹿野豕各九。十一年秋七月,用马一、苍犊正副各一、羊鹿野豕各九。而至大中告谢五,皇庆至延祐告谢七,与至治三年各告谢二,泰定元年之二月,咸如大德十一年之数。泰定四年闰九月,特加皇地祗黄犊一,将祀之夕敕送新猎鹿二。惟至大三年冬至,正配位苍犊皆一,五方帝犊之一,皆如其方之色,大明青犊、夜明白犊皆一,马一,羊鹿野豕各十有八,兔十有二,而四年四月如之。其牺牲品物香酒,皆参用国礼,而丰约不同。南郊之礼,其始为告祭,继而为大祀,皆摄事也,故摄祀之仪特详。

版权声明:

《志第四十八 礼一-新元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四十九 礼二-新元史

志第四十九 礼二 △郊祀中坛壝:地在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贯地子午卿酉四位陛十有二级。外设

志第五十 礼三-新元史

志第五十 礼三 △郊祀下摄祀之仪,其目有九:一曰斋戒。祀前五日质明,奉礼郎率仪鸾局,设献官诸执事版位于中书省。献官诸执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绫褥。初献摄太尉设位于前堂,

志第四十九 礼二-新元史

志第四十九 礼二 △郊祀中坛壝:地在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贯地子午卿酉四位陛十有二级。外设

志第五十 礼三

△郊祀下摄祀之仪,其目有九:一曰斋戒。祀前五日质明,奉礼郎率仪鸾局,设献官诸执事版位于中书省。献官诸执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绫褥。初献摄太尉设位于前堂阶上,稍西,东南向。监察御史二位,一位在甬道上,西稍北,东向;一位在甬道上,东稍北,西向。监礼博士二位,各次御史,以北为上。次亚献官、终献官、摄司徒位于其南。次助奠官,次太常太卿、太常卿、光禄卿,次太史令、礼部尚书、刑都尚书,次奉璧官、奉币官、读祝官、太常少卿、拱卫直都指挥使,次太常丞、光禄丞、太官令、良酝令、司尊罍,次廪牺令、举祝官、奉爵官,次太官丞、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次翦烛官,次与祭宫。其礼直官分直于左右,东西相向。西设版位四列,皆北向,以东为上:郊祀令、太乐令、太祝、祝史,次斋郎。东设版位四列,皆北向,以西为上:郊祀、太乐丞、协律郎、奉礼郎、次斋郎、司天生。礼直官引献官诸执事各就位。献官诸执事俱公服,五品以上就服其服,六品以下皆借紫服。礼直局管勾迸立于太尉之右,宣读誓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各扬其职,其或不敬,日有常刑。”散斋三日宿于正寝,致斋二日于祀所。散斋日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致斋日惟祀事得行,其余悉禁。凡与祀之官己斋而阙者,通摄行事。读毕,稍前唱曰“七品以下官先退”,复复曰“对拜”,太尉与余官皆再拜乃退。凡与祭者,致斋之宿,官给酒馔。守壝门兵卫及大乐工人,皆清斋一宿。二日告配。艳前二日,初俄官与太常礼仪院官恭诣太庙,安告太祖皇帝本室,即还斋次。二曰告智。祀前二日,初献官与太常礼仪院官恭诣太庙,奏告太祖皇帝本室,即还斋次。三曰迎香。祝祀前二日,翰林学士赴札都书写祝文,太常札仪院官亦会焉。书毕,于公廨严洁安置。祀前一日质明,献官以下诸执事首公服,礼都尚书率其属捧祝版,同太常礼仪院官俱诣阙廷,以祝版授太尉,进请御署讫,同香酒迎出崇天门外。香置于舆,祝置香案,御酒置辇楼,俱用金复覆之。太尉以下官比上马,清道官率京官行于仪卫之先,兵马司巡兵执矛帜夹追次之,金鼓又次之,京尹仪从左右成列前导,诸执事官东西二班行于仪仗之外,次仪凤司奏乐,礼部官点祝成列,太常仪院官导于香舆之前,然后探鹤异舆案行,太尉等官从行至祀所。舆案由南棂星门大,诸执事官由左右偏门入,奉安御香、祝版于香殿。四曰陈设。祀前三日,枢密院设兵卫各具器服守卫壝门,每门兵官二员,及外垣东西南棂星门外,设跸街清路诸军,诸军旗服,各随其方色。去坛二百步,禁止行人。祀前一日,郊祀令率其属扫除坛上下。大乐令率其属设登歌乐于坛上,税南,北向。编磬一芦在西,编钟一芦在东。击钟磬者,皆有坐机。大乐令位在钟芦东,西向。协律郎位在磬芦西,东向。执麾者立于后。柷一,在钟芦北,稍东。敔一,在磬芦北,稍西。抟附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歌工八人,分别列于午陛左右,东西相向坐,以北为上,凡坐者皆藉以席加毡。琴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瑟四,龠二,芦二,笛二,箫二,巢笙四,和笙四,闰余匏一,九曜匏一,七星匏一,埙二,各分立于午陛东西乐榻上。琴瑟者分列于北,皆北向坐。匏竹者分立于琴瑟之后,为二列重行,皆北向相对为首。又设圆宫悬乐于坛南,内壝南门之外。东方、西方、编磬起北,编钟次之。南方、北方,编磐起西,编钟次之。又设十二镈钟于编悬之间,各依辰位,每辰编磬在左,编钟在右,谓之一肆。每面三辰,共九架,四面三十六架。设晋鼓于悬内通街之东,稍南,北向。置雷鼓、单鼗、双鼗各二柄于北悬之内,通街之左右,植四楹雷鼓于四隅,皆左鼙右应。北悬之内,歌工四列。内二列在通街之东,二列于通街之西。每列八人,共三十二人,东西相向立,以北为上。柷一在东,敔一在西,皆在歌工之商。大乐丞位在北悬之外,通街之东,西向。协律郎位于通街之西,东向。执麾者立于后,举节乐正立于东,副正立于西,并在歌工之北。乐师二员,对立于歌工之南。运谱二人,对立于乐师之南。照烛二人,对立于运谱之南,祀日立于坛之上下,掌乐作乐止之标准。琴二十七,设于东西悬内:一弦者三,东一,西二,俱为第一列;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六,东西各四列;每列三人,皆北向坐。瑟十二,东西各六,共为列,在琴之后坐。巢笙十、箫十、闰余匏一在东,七星匏一、九曜匏一,皆在竽笙之侧。竽笙十、龠十、芦十、埚八、笛十,每色为一列,各分立于通街之东西,皆北向。又设文舞位于北悬这前,植四表于通街之东,舞位行缀之间。导文舞执衙仗舞师二员,执旌二人,分立于舞者行缀之外。舞者八佾,每佾八人,共六十四人,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各份四佾,立于通街之东西,皆北向。又设武舞,俟立位于东西县外。导武舞执衙仗舞师二员,执纛二人,执器二十人,内单鼗二、单铎二、双铎二、金铙二、钲二、金錞二,执扃者四人,扶錞二、相鼓二、雅鼓二,分立于东西县外。舞者如文舞之数,左手执干,右手执戚,各份四佾,立于执器之外。俟文舞自外逸,则武舞自内进,就立文舞之位,惟执器者分立于舞人之外。文舞亦退于武舞俟立之位。太史令、郊祀令各公服,率其属升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槁秸,加褥座,置璧于缫藉,设币于篚,置酌尊所。皇地祗神座,坛上稍东,北方,南向;席以槁秸,加褥座,置玉于缫藉,设币于篚,置酌尊所。配位神座,坛上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加褥座,置璧于缫藉,设币于篚,置酌尊所。设五方五帝、日、月、天皇大帝、北极等九位,在坛之第一等;席以莞,各设玉币于神座前。设内官五十四位于圆坛第二等,设中官一百五十九位于圆坛第三等,设外官一百六位于内壝内,设众星三百六十位于内壝外;席皆以莞,各设青币于神座之首,皆内向。候告洁毕,权彻第一等玉币,至祀日丑前重设。执事者实柴于燎坛,仍设苇炬于东西。执炬者东西各二人,皆紫服。奉礼郎率仪鸾局,设献官以下及诸执事官版位,设三献官版位于内壝西门之外道南,东向,以北为上。次助奠位稍却,次第一等至第三等分献官,第四等、第五等分奠官,次郊祀令、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罍,次郊祀巫、读祝官、举祝官、奉璧官、奉币官、奉爵官、太祝、盥洗官、爵洗官巾、篚官、祝史,次斋郎,位于其后。每等异位重行,俱东向,北上。摄司徒位于内壝东门之外道南,与亚献相对。次太常礼仪使、光禄卿、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太史令、分献分奠官、佥太常礼仪院事、供卫直都指挥使、太常礼仪院同佥院判、光禄丞,位于箕南,皆西向,北上。监察御史二位,一位在内壝西门之外道北,东向;一位在内壝东门之外道北,西向。博士二立,各次御史,以北为上。设奉礼郎位于坛上稍南,午陛之东,西向;司尊罍位于尊所,北向。又设望燎位于燎坛之北,南向。设牲榜于外壝东门之外,稍南,西向;太祝、祝史位于牲后,俱西向。设省牲位于牲北;太常礼仪使、光禄卿、太官令、光禄丞、太官丞位于其北,太官令以下立皆少却。监祭、监礼位在太常礼仪使之西,稍却,南向。廪牺令位于牲西南,北向。又设省馔位于牲位之北,馔殿之南。太常礼仪使、光禄卿丞、太官令丞位在东,西向;监祭、监礼位在西,东向;俱北上。祠祭局设正配三位,各左十有二笾,右十有二豆,俱为四行。登三,铏三,簠簋各二,在笾豆间。登居神前,铏又居前,簠左、簋右,居铏前,皆藉以席。设牲首俎一,居中;牛羊豕俎七,次之。香案一,沙池、爵坫各一,居俎前。祝案一,设于神座之右。又设天地二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于坛上东南,俱北向,西上。又设配位著尊一、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二尊所之东,皆有坫,加勺幂,惟元酒了幂无勺,以北为上。马湩三器,各设于尊所之首,加幂尊。又设玉币篚二于尊所西,以北为上。又设正位拿尊二、壶尊二、山罍四于坛下午陛之西。又设地祗尊罍,与王位同,于午陛之东,皆北向,西上。又设配位牺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东向,北上,皆有坫、幂,不加勺,设而不酌。又设第一等九位各左八笾,右八豆,登一,在笾豆间,簠、簋、各一,在登前,俎一,爵、坫各一在簠、簋前。每位太尊二、著尊二,于神之左,皆有坫,加勺、幂,沙池、玉币篚各一。又设第二等诸神每位笾二,豆二,簠、簋各一,登一,俎一,于神座前。每陛间象尊二,爵、坫、沙池、币篚各一,于神中央之座首。又设第三等诸神,每位笾、豆、簠、簋各一,俎一,于神座前。每陛间设壶尊一,爵尊二,爵、坫、沙池、币篚各一,于神中央之座首。又设内壝内诸神,每位笾、豆各一,簠、簋各一,于神座前。每道间概尊二,爵、坫、沙池、币篚各一,于神中央之座首。又设内壝外众星三百六十位,每位笾、豆、簠、簋、俎各一,于神座前。每道间散尊二,爵、坫、沙池、币篚各一,于神中央之座前。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洗涤讫,置于坫上。又设正配位各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牲首盘一。并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于馔殿内。又设盥洗、爵洗于坛下,卯陛之东,北向,罍在洗东加勺,篚在洗西南鼻,实以巾,爵洗之篚实以匏,爵加坫。又设第一等分献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献官盥洗位,各于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内向。凡司尊罍篚位,各于其后。五曰省牲器,见亲祀仪。六曰习仪,见亲祀仪。七日奠玉币。祀日丑前五刻,太常卿率其属,设椽烛于神座四隅,仍明坛上下烛、内外米凡燎。太史令、郊祀令各服其服升,设昊天上帝神座,槁秸、席褥如前。执事者陈玉币于篚,置于尊所。礼部尚书设祝版于案。光禄卿率其属入实笾、豆、簠、簋。笾四行,以右为上。第一行鱼鱐在前,糗饵、粉糍次之。第二行乾枣在前,乾撩形盐次之。第三行鹿脯在前,榛实、乾桃次之。第四行菱在前,芡、栗次之。豆四行,以左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餝食次之。第三行鱼盐在前,醯醢、豚拍次之。第四行鹿盐在前,兔醢、糁食次之。簠实以稻、梁,簋实以黍、稷,登实以大羹。良酝令率其属入实尊、罍。太尊实以泛齐,著尊醴齐,牺尊盎齐,象尊醒齐,壶尊沈齐,山罍为下尊,实以元酒;其酒、齐皆以尚酿酒代之。太官丞设革囊马潼于尊所。祠祭局以银盒贮香,同瓦鼎设于案。司香官一员立于坛上。祝史柱首盘,设于坛上。献官以下执事官,各服其服,就次所,会于齐班幕。拱卫直都指挥使率控鹤,各服其服,擎执仪仗,分立于外壝内东西,诸执事位之后,拱卫使亦就位。大乐令率工人二舞,自南壝东偏门以次入,就坛上下位。奉礼郎先入就位。礼直官分引监察御史、监礼博士、郊祀令、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罍、太官丞、读祝官、举祝官、奉玉币官、太祝、祝史、奉爵官、盥爵洗官、巾篚官、斋郎,自南壝东偏门入,就位,礼直官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祭器,纠察不如仪者。及其按视也,太祝先彻去益幂,按视讫,礼直官引监祭、监礼退复位。奉礼郎赞“再拜”,礼直官承传曰“拜”,监祭礼以下皆再拜。奉礼郎赞曰‘各就位,’太官令斋郎以次出诣馔殿,俟立于南壝门外。礼直官分引三献官、司徒、助奠官、太常礼仪院使、光禄卿、太史令、太常礼仪院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光禄丞,自甫壝东偏门,经乐县内入就位。礼直官进太尉之左,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宫县乐作降神《天成之曲》六成,内圆钟宫三成,黄钟角、大簇徵、姑洗羽各一成。文舞《崇德之舞》。初乐作,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偃麾,戛敔而乐止。凡乐作、乐止,皆仿此。礼直官引太常礼仪院使率祝史,自卯陛升坛,奉牲首降自午陛,由南壝正门经宫县内,诣燎坛北,南向立。祝史奉牲首升自南陛,置于户内柴上。东西执炬者以火燎柴,升烟燔牲首讫,礼直官引太常礼仪院使、祝史捧盘血,诣坎位瘗之。礼直官引太常礼仪院使、祝史。各复位。奉礼郎赞“再拜”,礼直官承传曰“拜”,太尉以下皆再拜讫,其先拜者不拜。执事者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礼直官引太尉诣盥洗位,宫县乐奏黄钟宫《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讫,执笏诣坛,升自午陛。登歌乐作大吕宫《隆成这曲》,至坛上,乐止。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宫县乐奏黄钟官《钦成之曲》,搢笏跪,搢,三上香。执事者加璧于币,西向跪,以授太尉,太尉受玉币奠于正位神座前,执笏,俯伏兴,少退立,再拜讫,乐止。次诣皇地祗位,尊献如上仪。次诣配位神主前,奠币如上仪。降自午陛,登歌乐作如升坛之曲,至位乐止。祝史奉毛血豆,入自南壝门诣坛,升自午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俱跪尊于神座前,执笏,俯伏兴,退立于尊所。至大三年大祀,奠玉币仪与前少异,今存之以备互考。祀日丑前五刻。设坛上及第一等神位,陈其玉币及明烛,实笾、豆、尊、罍。乐工各入就位毕。奏礼郎先入就位。礼直官分引分献官、监察御史、监礼博士、诸执事、太祝、祝史、斋郎,入自中壝东偏门,当坛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礼郎赞曰‘再拜’,分献官以下皆再拜讫,奉札赞曰“各就位”。礼直官引子丑寅卯辰巳陛道分献官,诣版位,西向立,北上。午末申酉戌亥陛道分献官,诣版位,东向立,北上。礼直官分引监祭礼点视陈设,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太史令率斋郎出俟。礼直官引三献官并助奠等官入就位,东向立,司徒西向立。礼直官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六戍乐止。太常礼仪使率祝史二员,捧马首诣燎坛,升烟讫,复位。奉礼郎赞曰“再拜,三献”,司徒等皆再拜讫,奉礼郎赞曰“诸执事者各就位”,立定。礼直官请初献官诣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盥毕诣坛,乐作,升自卯陛,至坛,乐止。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乐作,搢笏诡,太祝加玉于币,西向诡以授初献,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再拜讫,乐止。次诣配位神座前立,乐作,尊玉币如上仪,乐止。降自卯阶,乐作,复位,乐止。初献将奠正位之币,礼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献官诣盥洗位,盥毕,执笏各由其陛升,诣各神位前,搢笏镜,太祝以玉币授分献官,奠讫,俯伏兴,再拜讫,还位。初,第一等分献官将升,礼直官发引第二等内壝内,内壝外分献官盥毕,俅盥洗官俱从至酌尊所立定,各由其陛道诣各神首位前奠,并如上仪。退立酌尊所,伺候终献酌奠,诣各神首位前酌奠。祝史奉正位毛血豆由午陛升,配位毛血豆由卯陛升,太祝迎于坛上,进尊于正配位神座前,太祝与祝史俱退于尊所。八曰进熟。太尉既升奠玉币,太官令丞率进馔斋郎诣厨,以牲体设于盘,马牛羊豕鹿各五盘,宰割体段,并用国礼。各对举以行至馔殿,俟光禄卿出实笾、豆、簠、簋。笾以粉糍,豆以糁食簠赁以粱,簋以稷。斋郎上四员,奉笾、豆、簠、簋者前行,举盘者次之。各奉正配位之馔,以序立于南壝门之外,俟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殿,斋郎各奉以序从司徒入自南壝正门。配位之馔,入自偏门。宫县乐奏黄钟宫《宁成之曲》,至坛下,俟祝史进彻毛血豆讫,降自卯陛以出。司徒引斋郎奉正位馔诣坛,升自午陛。太史令丞率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之馔,升自卯陛,立定。奉礼赞诸太祝迎馔,诸太祝迎于坛陛之间,斋郎各跪奠于神座前。设笾于糗饵之前。豆于醯醢之前,簠于稻前,簋于黍前。又奠牲体盘于俎上,斋郎出笏,俯伏兴。退立定,乐止。礼直官引司徒降自卯陛。太官令率斋郎从司徒亦降自卯陛,各复位。其第二等至内壝外之馔,有司陈设。礼直官赞,太祝搢笏,立茅苴于沙池,出笏,俯伏兴,退立于本位。礼直官引太尉诣盥洗位,宫县乐作,奏黄钟官《隆成之曲》,至位北向立,乐止。晋笏、盥手、帨手讫,出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执事者奉匏爵以授太尉,太尉洗爵、拭爵讫,以爵授执事者。太尉出笏,诣坛,升自午陛,一作卯陛。登歌乐作,奏黄钟宫《明成之曲》,至坛上,乐止。诣酌尊所,西向立,搢笏,执事者川爵授太尉,太尉执爵,司符罍举幕,良酝令酌太尊之泛齐,凡举幂、酌酒皆跪,以爵授执事者。太尉出笏,谐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宫县乐作,奏黄钟宫《明成之曲》,文舞《崇德之舞》。太尉搢笏跪,三上香。执事者以爵授太尉,太尉执爵三祭酒于茅苴,以爵授执事者,执事者奉岛退,诣尊所。太官丞倾马潼于爵,跪授太尉,亦三祭于茅苴,复以爵授执事者,执事者受虚爵以兴。太尉出笏,俯伏兴,少退,北向立,乐止。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搢笏跪,读祝文。读讫,举祝官奠版于案,出笏兴,读祝官出笏,俯伏兴,宫县乐奏如前曲。举祝、读祝官先诣皇地祗位前,北向立。太尉再拜讫,乐止。次诣皇地柢位,并如上仪,惟乐奏大吕宫。次诣配位,并如上仪,惟乐奏黄钟宫,降自午陛,一作卯陛。登歌乐作如前降神之曲,至位,乐止。读祝、举祝官降自卯陛,复位。文舞退,武舞进,官县乐作,奏黄钟宫《和成之曲》,立定,乐止。礼直官引亚献官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讫,出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执爵、洗爵、拭爵,以岛授执事者。出笏诣坛,升自卯陛,至坛上酌尊所,东向一作西向。立。搢笏授岛执岛,司尊罍举幂,良酝令酌著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宫县乐奏黄钟宫《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搢笏跪,三上香,授爵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复祭马潼如前仪,以爵授执事者。出笏,俯伏兴,少退立,再拜讫,次诣皇地祗位、配位,并如上仪讫,乐止,降自卯陛,复位。礼直官引终献官诣盥洗位。盥手、帨手讫,诣爵洗位,授岛执爵,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笏,升自卯陛,至酌尊所,搢笏授爵执爵,良酝令酌牺尊之盎齐,以爵授执事者。出笏,诣正位神座前,北向立。宫县乐作,奏黄钟宫《熙成之曲》,武舞《定功之舞》。上香、祭酒、马潼,并如亚献之仪,降自卯陛。初终献将升坛时,礼直官分引第一分分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涤爵、拭爵讫,以爵授执事者。出笏,各由其陛诣酌尊所,晋笏,执事者以爵授分献官,执爵,酌太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各诣诸神位前搢笏跪,三上香、三祭酒讫,出笏,俯伏兴,少退,再拜兴,降复位。第一等分献官将升坛时,札直官引第二等、第三等、内壝内、内壝外众星位分献官,各诣盥洗位,晋笏一盥手、帨手,酌奠如上仪讫,礼直官各引献官复位,诸执事者皆退复位。礼直官赞太祝彻笾豆。登砍乐作大吕官《宁成之曲》,太祝跪以笾豆各一少移故处,卒彻,出笏,俯伏兴,乐止。奉礼郎赞曰“赐胙”,众官再拜,礼直官承传曰“拜”,在位者皆再拜,平。立定。送神宫县乐作,奏圆钟宫《天成之曲》一成止。九曰望燎。礼直官弘太尉,亚献助奠一员,太常礼仪院使,监察、监札各一员等,诣望燎位。又引司徒,终献助奠、监祭、监礼各一员,及太常礼仪院使等官,诣望瘗位。乐作,奏黄钟官《隆成之曲》,至位,南向立,乐止。上下诸执事各执篚进神座前,取燔玉及币祝版。日月已上,斋郎以俎载牲体黍稷,各由其陛降,南行,经宫县乐,出东,诣燎坛。升自南陛,以玉币、祝版,馔食致于柴上户内。诸执事又以内官以下之札币,皆从燎。礼直官赞曰“可燎”,东西执炬者以炬燎火半柴。执事者亦以地祗之玉币、祝版、牲体、黍稷诣瘗坎。焚瘗毕,礼直官引太尉以下官以次由南壝东偏门出,礼直官引监祭、监礼、奉玉币官、太祝、祝史、斋郎俱复坛南,北向立。奉礼郎赞曰“再拜”,礼直官承传曰“拜”,监祭、监礼以下皆再拜讫。各退出。太乐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出。礼直官引太尉以下诸执事官到齐班幕前立,礼直官赞曰“礼毕”,众官员揖毕,各退于次。太尉等官、太常礼仪院使、监祭、监礼展视胙肉酒醴,奉进阙庭,余官各退。祭告三献仪,大德十一年所定。告前三日,三献官、诸执事官,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告日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法服。礼直官引监祭礼以下诸执事官,先入就位,立定。监祭礼点视陈设毕,复位,立定。太官令率斋郎出,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礼仪院使、光禄卿入就位,立定。礼直官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乐作六成止。太常礼仪院使燔牲首,复位,立定。奉礼赞三献以下皆再拜,就位。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盥手讫,升坛诣昊天上帝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币,出笏,俯伏兴,再拜讫,降复位。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盥手讫,诣爵洗位,洗拭爵讫,诣酒尊所,酌酒讫,请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出笏,俯伏兴,俟读祝讫,再拜,平立。请诣皇地祗酒尊所。酌献并如上仪,俱毕,复位。礼直官引亚献,并如初献之仪,惟不读祝,降复位。礼直官引终献,并如亚献之仪,降复位。奉礼赞“赐胙”,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太常卿、光禄卿、监祭礼等官,请诣望燎位,献向立定,俟燎玉币祝版。礼直官赞“可燎”,礼毕。祭告一献仪,至元十二年所定。告前二日,郊祀令扫除坛壝内外,翰林国史院学士撰写祝文。前一日,告官等各公服捧祝版,进请御署讫,同御香上尊酒如常仪,迎至祠所斋宿。告日质明前三刻,礼直官引郊祀令率其属诣坛,铺筵陈设如仪。礼直官二员引告官等各具紫服,以次就位,东向立定。礼直官稍前曰“有司谨具,请行事”,赞者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礼直官先引执事官各就位,次诣告官前曰“请诣盥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曰“搢笏”,曰“盥手”,曰“帨手”,曰“洗爵”,曰“拭爵”,曰“出笏”,曰“诣酒尊所”,曰“搢笏”,曰“执爵“,曰“司尊者举”,曰“酌酒”。良酝令酌酒,曰“以爵授执事者”,告官以爵授执事者。曰“出笏”,曰“诣昊天上帝、皇地祗神位前,北向立”,曰“稍前”,曰“出笏”,曰“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曰“以爵授捧爵官”,曰“出笏“,曰“俯伏兴”,曰“举祝官跪”,曰“举祝”,曰“读祝官跪”,曰“读祝”。读讫。曰“举祝官奠祝版于案”,曰“俯伏兴”。告官再拜,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引告官以下降复位。礼直官赞曰“再拜”,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诣望燎位”,燔祝版半燎,告官以下皆退。瘗之其坎于祭所壬地,方深足以容物。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五十 礼三-新元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之后汉书,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六十 乐三-新元史

志第六十 乐三 △郊祀乐舞宗庙乐舞泰宗十室乐舞郊祀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

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新元史

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 △皇帝冕服皇太子冠服皇帝冕服皇太子冠服三献官以下祭服都监库社稷祭服宣圣庙祭服百官冠服仪卫服色乐服质孙服色等第孔子有言:“大矣哉吴王,未能言冠而欲

志第六十 乐三

△郊祀乐舞宗庙乐舞泰宗十室乐舞郊祀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二声钟,一声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向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退后,俯伏,大鼓,举左手,收,左揖;九鼓,举右手,收,右揖;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立,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黄钟角一成。始三听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两两相向蹲。四鼓,举左手,收,左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稍前,开手。七鼓,复立,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九鼓,复位立。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举左手,收,开手,正蹲。十四鼓。举右手,收,开手,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太簇征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举左手,收,右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躬身。大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俯伏。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姑洗羽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迸前,次合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推左手,收,左揖。五鼓,推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伏,兴,仰视。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二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四鼓,复位,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昊天上帝位酌献文舞。崇德之舞。《明成之曲》,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相顾蹲。三鼓,复位,开手立,四鼓,合手,正揖。五鼓,举左手,收,左揖。六鼓,举右手,收,右揖。七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八鼓,复位,正揖。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即头,拜舞。十五舞,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皇地抵酌献,大吕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蹲,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龠,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三即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太祖位酌献,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龠,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合手,正揖。十四鼓,即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亚献、酌献武舞,定功之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相顾蹲。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六鼓,复位,相顾蹲。七鼓,呈干戚。八鼓,复位,按腰立。九鼓,刺干戚,十鼓,复位,推左手,收。十一鼓,推有手,收。十二鼓,稍前,开手立。十三鼓,左右扬干戚。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终献武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复位,相顾蹲。四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五鼓,复位,举左手,收。六鼓,举右手,收。七鼓,面向西,开手,正蹲。八鼓,呈干戚。九鼓,复位,按腰立。十鼓,刺干戚。十一鼓,两两相向立。十二鼓,复位,左右扬干戚。十三鼓,退后,相顾蹲。十四鼓。三印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宗庙,世祖至元三年人室时享,文舞武定文绥之舞。降神,《来成之曲》九成。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次合手而立。二鼓,正面高呈手,住。三鼓,退后,收手蹲。四鼓,正面躬身,兴身立。五鼓,推左手,右相顾,左揖。六鼓,皆推右手,左相顾,右揖。七鼓,稍前,正面开手立。八鼓,举左手,右相顾,左揖。九鼓,举右手,左相顾,右揖。十鼓,稍退后,俯身而立。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合手,退后,相顾蹲,十三鼓,稍进前,舞蹈。十四鼓,退后,合手,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大吕角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舞蹈,合手立。二鼓,举左手,住,收右足。三鼓,举左手,住,收左足。四鼓,两两相向而立。五鼓,稍前,高呈手,住。六鼓,舞蹈,退后立。七鼓,稍前,开手立。鼓,合手,退后蹲。九鼓,正面归佾立。十鼓,推左手,收右足,推右手,收左足。十一鼓,举左手,收右足。举右手,收左足。十二鼓,稍迸前,正面仰视。十三鼓,稍退后,相顾蹲。十四鼓,合手,俯身立。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太簇征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俯身而正面揖。三鼓,稍进前,高呈手立。四鼓,收手,正面蹲。五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六鼓,举右手,收左足,收手。七鼓,两两相向而立。八鼓,稍前,高仰视。九鼓,稍退,收手蹲。十鼓,举左手,住而蹲。十一鼓,举左手,收手而蹲。十二鼓,正面归佾,舞蹈。十三鼓,俯身,正揖。十四鼓,交龠翟,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应钟羽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两两相向立。三鼓,举左手,收右足,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左足,右揖。五鼓,归佾,正面立。六鼓,稍进前,高呈手,住。七鼓,收手,稍退,相顾蹲。八鼓,两两相向立。九鼓,稍前,开手蹲。十鼓,退后,合手对揖。十一鼓,正面归佾立。十二鼓,稍进前,舞蹈,次合手立。十三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十四鼓,垂右手,而左足应。十五鼓,正面躬身,受听三鼓。止。烈祖第一室文舞,《开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稍退,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合手立。二鼓,稍退,俯身,开手立,三鼓,垂左手,住,收右足。四鼓,垂右手,收左足。五鼓,左侧身相顾,左揖。六鼓,右侧身相顾,右揖。七鼓,正面躬身,兴身立。八鼓,两两相向,含手立。九鼓,相顾,高呈手,住。十鼓,收手,舞蹈。十一鼓,舞左而手立。十二鼓,舞右而收收手立。十三鼓,扬左手,相顾蹲。十四鼓,扬右手,相顾蹲。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听三鼓。止。太祖第二室文舞,《武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切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正面高呈手。住,三鼓,两两相向而对揖。四鼓,正面归佾,舞蹈,次合手立。五鼓,稍前,开手蹲,收手立。六鼓,稍退,合手蹲,收手立。七鼓,举左手而左揖。八鼓,举右手而右揖。九鼓,推左手,住而正蹲。十鼓,推右手正蹲。十一鼓,开手执龠翟,正面俯视。十二鼓,垂左手,收右足。十三鼓,垂右手,收左足。十四鼓,稍前,正面仰视而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太宗第三室文舞《文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二鼓,两相向而高呈手立。三鼓,稍前,开手立,相顾蹲。四鼓,退后,合手立,相顾蹲。五鼓,垂左手而有足应。六鼓,垂右手而左足应。七鼓,推左手,住,左揖。八鼓,推右手,住。右揖。九鼓,稍前,仰视,正揖。十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十一鼓,举右手,住,收左足。十二鼓,稍前,舞蹈。十三鼓,稍前,开手而相顾立。十四鼓,退后,合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皇伯考术赤第四室文舞,《弼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二鼓,合手,俯身,相顾蹲。三鼓,正面高呈手,住。四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五鼓,垂左手,右相顾,收手立。六鼓,垂右手;左相顾,收手立。七鼓,稍前,高仰视,收手正面立。八鼓,再退,高执龠翟,相顾蹲。九鼓,舞蹈,次合手而立。十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十一鼓,举右手,住,收左足。十二鼓,稍前,开手立,收手蹲。十三鼓,稍前,退后,合手立。十四鼓,俯身,合手而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皇伯考察合台第五室文舞,《协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开手,相顾蹲。三鼓,合手,相顾蹲。四鼓,稍前,高呈手,住。五鼓,举左手,右相顾,左揖。六鼓,举右手,左相顾,右揖。七鼓,推左手,住,收右足。八鼓,推右手,收左足。九鼓,稍前,舞蹈,次合手立。十鼓,开手正蹲,收,合手立。十一鼓,稍前,正面仰视立。十二鼓,交龠翟,相顾蹲。十三鼓,各尽举左手而住。十四鼓,各尽举右手,收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睿宗第六室文舞,《明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稍前,开手立。三鼓,退后,合手立。四鼓,垂左手,相顾蹲。五鼓,垂右手,相顾蹲。六鼓,稍前,正面仰视立。七鼓,舞左手,收右足,收手。八鼓,舞右手,住,收左足,收手。九鼓,两相向,合手而立。十鼓,推左手,推右手。十一鼓,皆举左右手。十二鼓,正面高呈手立。十三,退后,合手,俯身。十四,鼓,开手,高呈龠翟,相顾蹲。十五鼓,正面稍前,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定宗第七室文舞《熙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两相向,高呈手立。三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四鼓,垂右手而左足应。五鼓,稍前,开手立。相顾蹲。六鼓,退后,合手立,相顾蹲。七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八鼓,举右手,住,收左足。九鼓,推左手,左揖。十鼓,推右手,右揖。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退后,正揖。十三鼓,稍前,开手,相顾立。十四鼓,退后,合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宪宗第八室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迸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高呈手,住。三鼓,举左手,右顾。四鼓,举右手,左顾。五鼓,推左手,左揖。六鼓,推左手,左揖。七鼓,两相向,交龠翟,立。八鼓,正面归佾,合手立。九鼓,稍前,舞蹈,收手立。十鼓,退后,正揖。十一鼓,俯身,正面揖。十二鼓,高仰视。十三鼓,垂左手。十四鼓,垂右手。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亚献武舞,内平外成之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二鼓,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皆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按腰相顾蹲。三鼓,左右扬干戚,收手按腰。右以象灭王罕。四鼓,稍退,舞蹈,按腰立。五鼓,两两相向,按腰立。六鼓,归佾,开手,蹲。七鼓,面西,收手按腰立,八鼓,侧身击干戚,收手立。右以象破西夏。九鼓,正面归佾,躬身,次兴身立。十一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十一鼓,左右推手次按腰立。十二鼓,跪左膝,叠手,呈干戚,住。右以象克金国。十三鼓,收手按腰,兴身立。十四鼓,两相向而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终献武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立。二鼓,合手,按腰。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开手,正面蹲,收手按腰。三鼓,面酉,舞蹈,次按腰立。四鼓,面南,左手扬干戚,收手按腰。五鼓,侧身击干戚,收手按腰立。右以象收西域、定河南。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归佾,正面开手蹲,收手按腰。八鼓,东西相向,躬身,受。右以象收西蜀、平南诏。九鼓,归佾,舞蹈,退后,次按腰立。十鼓,推左右手,躬身,次兴立。十一鼓,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右以象臣高丽、服交趾。十二鼓,两两相向,按腰蹲。十三鼓,归佾,左右扬手,按腰立。十四鼓,正面开手,俯视。十五鼓,收手,按腰躬身,受。终听三鼓。止。泰定十室迎神文舞,《思成之曲》。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皆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退后,相顾蹲。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复位,俯伏。八鼓,举左手,开手,正蹲。九鼓,举右手,开手,正蹲。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大吕角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顾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复位,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九鼓,复位,正揖。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立。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太簇征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五鼓,复位。立。六鼓,舞蹈,相向立。七鼓,举左手,收,左揖。八鼓,举右手。收,右揖。九鼓,稍前,舞蹈。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即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应钟羽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推左手,收。七鼓,推右手,收。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龠,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初献酌献太祖第一室文舞,《开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推左手,收。四鼓,推右手,收。五鼓,三叩头,拜舞。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立。八鼓,稍前,舞蹈。九鼓,复位,俯伏。十鼓,高呈手,正揖。十一鼓,两两相向蹲。十二鼓,复位,开手立。十三鼓,合手,正揖。十四鼓,伏,兴,仰视。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睿宗第二室文舞,《武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揖。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立。十鼓,推左手,收。十一鼓,推右手。收。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两两相向蹲。十四鼓,复位,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世祖第三室文舞,《混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交龠,正蹲。四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辑。八鼓,退后,躬身。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高呈手,正揖。十三鼓,舞蹈,相顾蹲。十四鼓,三即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裕宗第四室文舞,《昭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稍前,开手立。六鼓,退后,躬身。七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八鼓,伏,兴,仰视。九鼓,推左手,收,左揖。十鼓,推右手,收,右揖。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退后,相顾蹲。十三鼓,高呈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显宗第五室文舞,《德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复位,交龠,正蹲。八鼓,退后,躬身,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高呈手。十三鼓,复位,正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顺宗第六室文舞,《庆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相顾蹲。三鼓,稍前,开手立。四鼓,合手,正揖。五鼓,举左手,收,左揖。六鼓,举右手,收,右揖。七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八鼓,复位立。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伏,兴,仰视。十一鼓,举左手,收,相顾蹲。十二鼓,举右手,收,相顾蹲。十三鼓,高呈手,正揖。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成宗第七室文舞,《守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退后,躬身。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交龠,正蹲。七鼓,复位,正揖。八鼓,高呈手。九鼓,举左手,收,左揖。十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一鼓,开手立。十二鼓,合手,正揖。十三鼓,稍前,舞蹈。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武宗第八室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举左手,收,左揖。七鼓,举右手,收,右揖。八鼓,开手立。九鼓,复位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两两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龠,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仁宗第九室文舞,《歆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玫,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订。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推左手,收。五鼓,推右手,收。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退后,躬身。八鼓,两两相向立。九鼓,复位,交龠,正蹲。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稍前,舞蹈。十三鼓,复位,正揖。十四鼓,伏,兴,仰视。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英宗第十室文舞,《献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伏,兴,仰视。六鼓,两两相向蹲。七鼓,退后,俯伏。八鼓,复位,交龠,正蹲。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复位,躬身。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复位,正揖。十三鼓,舞蹈,两两相向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亚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相顾蹲。三鼓,高呈手。四鼓,左右扬干戚。五鼓,呈干戚。六鼓,复位,按腰立。七鼓,刺干戚。八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九鼓,复位,举左手,收。十鼓,举右手,收。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退后,按腰立。十三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终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躬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面向西,开手,正蹲。六鼓,复位,左右扬干戚。七鼓,躬身,受。八鼓,呈干戚。九鼓,复位,按腰立。十鼓,刺千戚。十一鼓,两两相向立。十二鼓,复位,按腰立。十三鼓,退后,相顾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天历三年新制乐舞。明宗酌献武舞,《永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合手,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向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三叩头,拜舞。三鼓,两两开手,正蹲。四鼓,复位,俯伏。五鼓,交龠,正蹲。六鼓,伏,兴,仰视。七鼓,躬身。八鼓,稍前,开手立。九鼓,复位,正揖。高呈手。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拉。十二鼓,正揖。十三鼓,两两交龠,相揖。十四鼓,复位。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礼前一曰,宿县于庭中,立四表于横街之南,稍东,设舞位于县北。女郎左执龠,右秉翟。武郎左执干,右执戚。皆六十四人,享日,与工人先入就位。舞师二人,执纛二人,引文舞分立于表南舞,及执龠者侯立于宫县之左右。器:鼗二,双铎一,单铎二,饶二,钟二,二器用六人。钲二,相鼓二,凡二十人。文舞进,舞师二人,舞旗二人,引武舞进,立其处。文舞还立于县间。凡宗庙之乐,九成,舞九变。黄钟之宫三成,三变,大吕之角二成,二变。太簇之征二成,二变。应钟之羽二成,二变。圜丘之乐六成,舞六变。夹钟之官三成,三变。黄钟之角一成,一变。太簇之征一成,一变。姑洗之羽一成,一变。舞师四人皆执挺,执纛二人,执旌二人,祭则前舞,以为舞容。舞人从南表向第一表,为一成,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第四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至第二,为因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从第三至南第一表,为六成。若八变者,更从南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加八成。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第一,为九成。

【版权声明】

《志第六十 乐三-新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六十一 乐四-新元史

志第六十一 乐四 △大乐职掌器之乐宴乐队大乐署,令一人,丞一人,掌郊社、宗庙之乐。凡乐,郊社、宗庙,则用宫县,工二百六十有一人;社稷,则用登歌,工五十有一人,二乐用

志第五十九 乐二-新元史

志第五十九 乐二 △郊祀乐章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正方帝乐章: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惟皇上帝,监德昭明。把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

志第六十 乐三-新元史

志第六十 乐三 △郊祀乐舞宗庙乐舞泰宗十室乐舞郊祀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

志第五十九 乐二

△郊祀乐章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正方帝乐章: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惟皇上帝,监德昭明。把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降格,万福来并。黄钟角一成词同前。太簇征一成词同前。姑洗羽一成词同前。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黄钟宫明水在下,钟鼓既奏。有享颙若,陟降左右。辟公之处,多士裸将。吉蠲以祭,其帝其飨。初献升降,奏《肃宁之曲》:大吕宫禋把孔肃,盥荐初升。荐《续通考》作洗。摄齐恭敬。以荐惟磬。肃雍多士,来格百灵,降福受罪。万世其承。奠玉币,奏《亿宁之曲》:旧志缺,据《续通考》补。大吕宫宗祀配飨,肇举明禋。嘉玉既设,量币斯陈。惟德格天,椎诚感神。于万斯年,休命用电。迎俎,奏《丰宁之曲》:黄钟宫有硕斯姐,有涤斯牲。鸾刀屡奏,血膋载升。礼崇茧栗,气达尚腥。上帝临上,享于克诚。酌献,奏《嘉宁之曲》:崇崇泰畴,穆穆吴弯。神之格思,肸蚃斯通。仪樽载列,黄流在中。酒既和止,万福攸同。亚献,奏《咸宁之曲》:黄钟宫六成既阕,三献云终。神具醉止,穆穆雍雍。和风庆云,贲我郊宫。受兹扯福,亿载无穷。献终词同前。撤笾豆,奏《丰宁之曲》:大吕宫禋祀既备,神具宴禋,笾豆有楚,废撤不迟。多士骏奔,乐且有仪。乃锡纯嘏,永佐丕基。送神,奏《亿宁之曲》:圜钟宫殷祀既毕,灵驭载旋。礼洽和应,降福自天。动植咸若,阴阳不愆。明明天子,亿万斯年。望燎,奏《丰宁之曲》:黄钟宫享用百礼,旧志作享申,乃字误。庆洽百灵。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祥光达曙,灿若景星。神之降福,万国咸宁。大德九年以后,定拟亲祀乐章:皇帝入中壝:出人小次。黄钟宫赫赫有临,洋洋在上。克配皇祖,于穆来飨。肇此大禋,乾文宏朗。被衮圜丘,巍巍元象。皇帝盥洗:黄钟宫翼翼孝思,明德洽礼。功格元穹,有光帝始。著我精诚,洁兹荐洗。币玉攸奠,永集嘉社。皇帝升坛:降同。大吕宫天行惟健,盛德御天。日月龙章,笋芦宫县。藁鞂尚明,礼壁苍圆。神之格思,香升燔烟。降神,奏《天成之曲》:圜钟宫三成烝哉皇元,不承帝眷。报本贵诚,于郊殷荐。藁鞂载陈,云门六变。神之格思,来处来燕。黄钟角一成太簇微一成姑洗羽一成词并同前。初献盥洗,奏《隆成之曲》;黄钟宫肇禋南郊,百神受职。齐洁惟先,匪磬于稷。乃沃乃盟,祠坛是陟。上帝监观,其仪不式。初献升坛,降同。奏《隆成之曲》:大吕宫于穆圜坛,阳郊奠位。孔惠孔时,吉蠲为饎。降登祗若,百礼既至。愿言居歆,允集熙事。奠玉币,正配位同。奏《钦成之曲》:黄钟宫谓天盖高,至诚则格。克祀克禋,骏奔百辟。制币斯陈,植以苍壁。神其降康,俾我来益。司徒捧俎,奏《宁成之曲》:黄钟宫我牲既洁,我俎斯实。笙镛克谐,笾豆有蚀飶。神来宴娭,歆兹明德。永赐繁禧,如几如式。昊天上帝位酌献,奏《明成之曲》:黄钟官于昭昊天,临下有赫。陶匏荐诚,声闻在德。酌言献之,上灵是格。降福孔僧,时万时亿。皇地抵位酌献:大吕宫至哉坤元,与天同德。函育群生,元功莫测。合飨圜坛,旧典时式。申赐无疆,聿宁皇国。大祖位酌献:黄钟宫礼大报本,郊定天位。皇皇神祖,反始克配。至德难名,元功宏济。帝典式敷,率育攸暨。皇帝饮福:大吕宫特牲享诚,备物循质。上帝居歆,百神受职。皇武昭宣,孝把芬苾。万福攸同,下民阴骘。皇帝出科小次:黄钟宫惟天惟大,惟仁飨帝。旧志作惟帝乃字误据《续通考》改。以配祖考,肃贷灵祉。定极崇功,永我昭事。升中于天,象物毕至。文舞《崇德之舞》退,武舞《定功之舞》进,奏《和成之曲》:黄钟宫羽龠既竣,载扬玉戚。一张一张,非舒非棘。八音克谐,万舞有奕。永观厥成,张嘏是赐。亚终,奏《和成之曲》:黄钟宫有严郊禋,恭陈币玉。大糦是承,载祗载肃。上帝居歆,掌香既饫。惠我无疆,介以景福。徼笾豆,奏《宁成之曲》:大吕宫三献攸终,六乐斯遍。既右飨之,撤其有践。洋洋在上,默默灵眷。明禋告成,于皇赐羡。送神,奏《天成之曲》:圜钟宫神之来歆,如在左右。神聿归,灵斿先后。恢恢上圜,无声无息。日监孔昭、思皇多祐。望燎,奏《隆成之曲》:黄钟宫熙事备成,礼文郁郁,柴烟章升旧志:误柴为紫。灵光下烛。神人乐康,永膺戬谷。祚我丕年,景命有仆。皇帝出中壝:黄钟宫泰坛承光,寥廊元暖。畅我扬明,飨仪惟大。九服敬宣,望教无外。皇拜天祐,照临斯届。宗庙乐章中统四年至至元三年,七室乐章:《太常集礼稿》云,此系卷牍所载。太祖第一室:天垂灵顾,地献中方。帝力所拓,神武莫当。阳谿昧谷,咸服要荒。昭孝明禋,神祖皇皇。太宗第二室:和林胜域,天邑地宫。缺百司分置,南北来同。胄教肇崇。润色祖业,德仰神宗。睿宗第三室:珍符默授,畴昔自天。爱生圣武,宝祚开先。霓旌回狩,龙驾游仙。追远如生,皇慕颠然。皇伯考术赤第四室:威武鹰扬,家位克当。从龙远拓,千万里疆。诞总虎旅,驻压西方。航海梯山,东西来王。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雄武军威,滋多历年。深谋远略,协赞惟专。流沙西域,饯曰东边。百国畏服,笑声赫然。定宗第六室;三朝承休,恭已优游。钦绳祖武,其德幸修。帝慭赐寿,德泽期周。蠲饎惟香,祈飨于幽。宪宗第七室:龙跃潜后,风云会通。知民病苦,珍念宸衷。夔门之旅,继志图功,俎豆敬祭,华仪孔隆。至元三年至十七年,入室乐章:《太常集礼》云:周驭所藏《仪注》所录舞节同。迎神,奏《来成之曲》,九成:至大迎神曲词同,但改《来成》为《思成》。黄钟宫三成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孝心,若闻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大吕角二成词同黄钟。太簇征二成词同黄钟。应钟羽二成词同黄钟。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再诣盥洗同。至大以后,名《顺成之曲》,词律同。无射宫天德维何,如水之清。维水内耀,配彼天明。以涤以濯,牺象光晶。孝思维则,式荐忱诚。初献升殿,登歌乐奏《肃成之曲》:降同。夹钟宫祀事有严,太官有恤。涉降靡违,礼容翼翼。笾豆旅陈,钟磐翕绎。于昭吉蠲,神保是格。司徒捧俎,奏《嘉成之曲》:别本所录亲把乐章词同。无射官色纯体全,三牺五牲。驾刀屡奏,毛炰胾羹。神具厌饫,听我磬声。居歆有水,胡考之宁。烈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按前此以太祖为第一室,故仅有七室乐章。是年,始追尊烈祖为第一室,故定撰八室乐章。无射官于皇烈祖,积厚流长。大勋末集,变伐用张。笃生圣嗣,奄有多方。赐我景福,万世无疆。太祖第二室,奏《武成之曲》:无射宫天扶昌运,混一中华。爱有真人,奋起龙沙。际天开宇,亘海为家。肇修禋祀,万世无涯。太宗第三室,奏《文成之曲》:无射官纂成前烈,底定王图。礼文简省,禁网宽疏。还风太古,跻世华胥。三灵顺协,四海无虞。皇伯考术赤第四室,奏《弼成之曲》:无射官神支挺秀,右壤疏封。创业艰难,相我祖宗。叙亲伊迩,论功亦崇。春秋祭把,万世攸同。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奏《协成之曲》:无射官玉牒期亲,神支懿属。论德疏封,展亲分玉。相我祖宗,风栉雨沐。昔同其劳,今共兹福。睿宗第六室,奏《明成之曲》:无射官神祖创业,爱着戎衣。圣考抚军,代行天威。河南底定,江北来归。胎谋翼子,奕叶重辉。定宗第七室,奏《熙成之曲》:无射宫嗣承丕祚,略洽重熙。堂构既定,垂拱无为。边庭闲暇,田里安绥。歆兹禋祀,万世攸宜。宪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无射宫羲驭未出,萤爝腾光。大明丽天,群阴披攘。百神受职,四海宁康。愔愔灵韶,德音不忘。文舞《武定文绥之舞》退,武舞《内平外成之舞》进,奏《和成之曲》:别本所录亲祀乐章词同。无射宫天生五材。孰能去兵。恢张宏业,我祖天声。干戈曲盘,濯濯庆灵。于赫七德,展也大成。亚献行礼,奏《顺成之曲》:终献,词律同。无射官幽通神明,所重精禋。清宫肃肃,百礼具陈。九韶克谐,八佾先先先先。灵光昭答,天休日申。撒笾豆,登可乐奏《丰成之曲》:夹钟宫豆笾苾芬,金石锵铿。礼终三献,乐奏九成。有严执事,进撤无声。神保聿归,万福来宁。送神,奏《来成之曲》:或作《保成》。黄钟宫神主在室,神灵在天。礼成乐阕,旧志作閟,字误。神返幽元。降福冥冥,百顺无愆。于皇孝思,于万斯年。至元十八年冬十月,世祖皇后袝庙,酌献乐章:《太常集礼》云:卷牍所载。黄钟官旧志夺去,据《续通考》补。徽柔懿哲,温默靖恭。范仪宫阃,任姒同风。敷天宁谁,内助多功。淑德柑庙,万世昌隆。亲祀祶袷乐章:末详年月。《太常集礼》云,别本所录。以时考之,疑至元三年以前拟用,详见《制乐始末》。皇帝人门,官县奏《顺成之曲》:无射宫熙熙雍雍,六合大同。维皇有造,典礼会通。金奏王夏,祗款神宫。感格如响,嘉气来丛。皇帝升殿,奏《顺成之曲》:夹钟宫按:至大升殿,词律同。皇明烛幽,沿时制作。宗庙之成,降登时若。趋以采茨,声容有恪。曰艺曰文,监兹衍乐。皇帝诣盥洗,官县奏《顺成之曲》:《太常集礼》云,至元四年用此,曲,名曰《肃成》。至大以后用此词律同。无射宫酌彼行潦,维担其清。洁齐以祀,祀把事昭明。肃肃辟公,沃盟乃升。神之至止,散于克诚。皇帝诣樽所,宫县奏《顺成之曲》:无射宫灵庭愔愔,乃神攸依。文为在礼,载斟匪祈。皇皇穆穆,玉佩声稀。列侯百辟,济济威仪。迎神,官县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司徒捧俎,宫县奏《嘉成之曲》。至元四年,词律同。酌献始祖,宫县奏《庆成之曲》:无射宫启运流光,辐员既长。敬恭祖事,郁鬯芬芗。德以舞象,功以歌扬。式歌且舞,神享是皇。诸庙奏《熙成》、《昌成》、《鸿成》、《乐成》、《康成》、《明成》等曲。词缺。文舞退,武舞进,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亚终献,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皇帝饮福,登歌奏《厘成之曲》:夹钟宫诚通恩降,灵慈昭宣。左右明命,六合大全。啐饮椒馨,纯嘏如川。皇人寿谷,亿万斯年。撤豆,登歌奏《丰成之曲》;夹钟宫三献九成,礼毕乐阕。于豆于登,于焉靖撤。多士密勿,乐且有仪。能事脱颖,孔惠孔时。送神,奏《保成之曲》:黄钟宫云车之来,不疾而速。风驭言还,阅其怳惚。神心之欣,孝孙之禄。燕翼无疆,景命有仆。武宗至大以后,亲祀乐章:《太常集礼》云,孔思逮本所录。皇帝人门,奏《顺成之曲》。别本,亲祀祶袷乐章,词律同。皇帝盥洗,奏《顺成之曲》。至元四年,名《肃宁之曲》词律同。皇帝升殿,登歌乐奏《颖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词律同。皇帝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太常集礼》云,此金曲,思逮取之。详见《制乐始末》。案《金史,礼志》载此曲:“肃肃来止”作“有来肃肃”,“成仪孔彰”作“礼仪卒度”,“神之休之”作“孔时孔惠。”无射宫于皇神宫,象天清明。肃肃来止,相维公卿。威仪孔彰,君子攸宁,神主休之,绥我思成。迎神,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黄钟宫三成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教心,若问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大吕角二成大簇徵二成应钟羽二成词并同上。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名《顺成之曲》,词律同。初献升殿,降同。登歌乐奏《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肃成之曲》,词律同。按凡用于字者,皆沿金曲之名,末改正也。此曲在至元时已名清成,至此反称肃宁。后撤豆一曲,在至元亦称丰成,至此复称丰宁,皆孔本之误。太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武成之曲》词同。睿宗第二室,奏《武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明成之曲》,词同。世祖第三室,奏《混成之曲》:元射宫于昭皇祖,体健乘乾。龙飞应运,盛德光前。神功耆定,泽被该埏。冶厥孙谋,亿千万年。裕宗第四室,奏《昭成之曲》:无射宫天启深仁,须世而昌。追惟显考,敢后光扬。徽仪肇举,礼备音锵。皇灵监止,降厘无疆。显宗第五室,奏《德成之曲》:按文宗毁显宗庙室,故旧志缺第五室,今据下文泰定十室乐舞补。无射宫乐章缺。顺宗第六室,奏《庆成之曲》:无射宫龙潜于渊,德昭于天。承休基命,光被纮埏。洋洋如临,笾豆牲牷。惟明惟馨,皇祚绵延。成宗第七室?奏《守成之曲》:无射宫天开神圣,继世清宁。泽深仁溥,乐协韶英。宗枝嘉会,气和惟馨。繁禧来格,永被皇灵。武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无射宫绍天鸿业,继世隆平。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厥功惟茂,清庙妥灵。散兹明祀,福禄来成。仁宗第九室,奏《歆成之曲》:无射宫绍隆前绪,运启文明。深仁及物,至孝躬行。惟皇建极,盛德难名。居歆万祖,福禄崇成。英宗第十室,奏《献成之曲》:无射宫神圣继作,式是宪章。诞兴礼乐,躬事烝尝。翼翼清庙,烨有耿光。于千万年,世仰明良。皇帝饮福,登歌乐奏《厘成之曲》:夹钟宫穆穆天子,禋祀太宫,礼成乐备,敬撤诚通。神胥乐止,锡之醇醲。天子万世,福禄无穷文舞退,武舞进。奏《肃成孔本作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亚终献行礼,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撤笾豆,登歌乐奏《丰宁之曲》。至元四年,名《丰成之曲》,词律同。送神,奏《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皇帝出庙廷,奏《昌宁之曲》:按此亦沿孔本之误。无射宫缉熙维清,吉蠲至诚。上仪具举,明德荐馨。已事而竣,欢通三灵。先祖是皇,来燕来宁。文宗天历三年,明宗袝庙,酌献,奏《永成之曲》:无射宫猗那皇明,世赞神武。敬天弗违,时潜时旅。龙旗在涂,言受率土。不退有临,永赐多嘏。社稷乐章降神,奏《镇宁之曲》:林钟宫二成以社以方,国有彝典。大哉元德,基祚绵远。农功万世,于焉报本。显相默佑,降监坛惮。太簇角二成锡民地利,厥功甚溥。昭代典礼,清声律吕。谷旦于差,洋洋来了。相此有年,根本日固。姑洗征二成平厥水土,百谷用成。长扶景运,宜歆德馨。五祀为大,千古举行。感通肸蚃,登歌镇宁。南宫羽二成币齐虔修,粢盛告备。仓庾坻京,繄维之赐。按繄维,疑当作繄谁。崇坛致恭,幽光孔迩。享于精诚。休祥毕至。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当作《肃成之曲》,此沿孔思逮本之误。太簇宫礼备乐陈,辰良口吉。挹彼樽罍,薯馨黍稷。濯溉揭虔,维巾及幕。万年严祀,跄跄受职。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应钟宫春祈秋报,古今音。民天是资,神灵用彰。功崇礼严,人阜时康。雍雍为仪,播芬苾香。正酌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太簇官地祗向德,稽古秉报。币帛斯陈,圭璋式缫。载烈载燔,肴羞致告。雨旸时若。丕图永保。司徒捧俎,奏《丰宁之曲》:太簇宫我稼既同,群黎遍德。我祀如何,牲牷孔硕。有翼有严,随方布色。报功求福,其仪不忒。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太簇宫异世同德,于皇圣昭。降兹嘉祥,卫我大宝。生乃蒸民,佯惩覆帱。厥作课将,有相之道。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太簇宫以御田祖,皇家秩祀。有民人焉,盖究本始。惟叙惟修,谁实介止。酒旨且多,盛德宜配。亚终献,奏《咸宁之曲》:太簇官以引以翼,来处来燕。豆笾牲牢,有楚有践。庸答神休,神亦赐羡。土谷是依,成此醻献。撤豆,奏《丰宁之曲》:应钟宫文治修明,相成田功。功为特殊,仪为特隆。终如其初,诚则能通。明神毋忘,时和岁丰。送神,奏《镇宁之曲》:林钟宫不屋受阳,国所崇敬。以兴来岁,苞秀坚颖。云軿莫驻,神其谛听。景命有仆,与国同永。望瘗位,奏《肃宁之曲》:太簇宫雅奏肃宁,繁厘降格。篚厥元黄,丹诚恒赫。肇祀以归,瞻言咫尺。万年攸介,不承帝德。降神先农乐章,奏《镇宁之曲》:林钟宫二成民生斯世,食为之天。恭惟大圣,尽心于田。仲春劭农,明祀吉砧蠲肇香感神,用祈农年。太簇角二成耕种务农,振古如兹。爱粒烝庶,功德茂垂。降嘉奏艰,国家攸宜。所依惟神,庸洁明粢:姑洗徽二成ㄈ载平畴,农功肇敏。千耦耕耘,同祖隰珍。田祖丕灵,为仁至尽。丰岁穰穰,延洪有引。南宫羽二成群黎力耕,及兹方春。维时东作,笃我农人。我黍既华,我稷宜新。由天降康,永赖明神。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太簇宫泂酌行潦,真足为荐。奉兹洁清,神在乎前。分作甘霖,沾溉芳甸。慎于其初,诚意攸见。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应钟宫有椒其馨,维多且旨。式慎尔仪,降登庭止。黍覆稻梁,民无渴饥。神嗜饮食,永绥嘉祉。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太族宫奉币维恭,前陈嘉玉。聿昭盛仪,肃雍纯穆。南亩深耕,麻麦禾菽。用祈三登,膺受多福。司徒捧俎,奉《丰宁之曲》:太簇宫奉牲孔嘉,登俎丰备。地官骏奔,趋进光辉。肥硕蕃孽,歆此诚意。有年斯今,均被神赐。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太簇宫宝坛巍煌,神应如响。备腯成有,牲体苾芳。洋洋如在,降格来享。秉诚罔怠,群生瞻仰。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太簇宫酒清斯香,牲硕斯大。且列觞俎,精意先会。民命维食,稗莠毋害。我仓万亿,神明攸介。亚终献,奏《咸宁之曲》:太簇宫旧志缺,据《续通考》补。至诚攸感,肸蚃潜通。百谷嘉种,爱降时丰。祈年孔夙,稼穑为重。俯歆醴齐,载扬歌颂。撤豆,奏《丰宁之曲》:应钟宫有来雍雍,存诚敢柜。废撤不迟,灵神攸嗜。孔惠孔时,三农是宜。眉寿万岁,谷成丕义。送神,奏《镇宁之曲》:林钟官蒿凄怆,万灵来唉。灵神具醉,聿吉旋归。岁丰时和,风雨应期。皇图万年,永膺洪禧。望瘗位,奏《肃宁之曲》:无射宫旧志缺,据《续通考》补。礼成文备,歆受清祀。加牲兼币,陈玉如仪。灵驭言旋,面阴昭瘗。集兹嘉祥,常致丰岁。宣圣乐章因宋旧曲,不改。迎神,奏《凝安之曲》:黄钟宫三成大哉宣圣,道尊德崇。宋志作德尊。维持王化,斯文是宗。典祀有常,枯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盛容。大吕角二成生而知之,有教无私。成均之祀,威仪孔时。惟兹初丁,洁我盛粢。永言其道,万世之师。大簇徵二成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应物而然。时维上不,备物荐诚。维新礼典,乐谐中声。应钟羽二成圣王生知,阐乃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良日惟丁,灵承丕爽。宋志作不爽,是也。疑字误。揭此精虔,神其来享。初献盥洗,奏《同安之曲》:姑洗宫右文兴化,宪古师经。明祀有典,吉日惟丁。丰牺在俎,雅奏在庭。周回陟降,福祉是膺。初献升殿,奏《同安之曲》:降同。南吕宫诞兴斯文,经天纬地。功加于民,实千万世。笙镛和鸣,粢盛丰备。肃肃降登,散兹秩祀。奠币,奏《明安之曲》:南吕宫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覆惟馨,宋志作非馨。惟神之听。捧俎,奏《丰安之曲》:姑洗宫道同乎天,人伦之至。有享无穷,其兴万世。既洁斯牲,粢明醑旨。不懈以忱,神之来堲。大至成圣文宣王位酌献,奏《成安之曲》:南吕宫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歝。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兖国复圣公位酌献,奏《成安之曲》:南吕宫庶几屡空,渊源深矣。亚圣宣猷,百世宜祀。吉蠲斯辰,昭陈樽簋。旨酒欣欣,神其来止。郕国宗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南吕宫心传宗恕,一以贯之。爱述大学,万世训彝。惠我光明,尊闻行知。继圣迪后,是享是宜。沂国述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按宗圣、述圣二曲,宋乐章无,皆新增。南吕宫公传自曾,孟传自公。有嫡绪承,允得其宗。提纲开蕴,乃作中庸。信于元圣,亿载是崇。邹国亚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南吕宫道之由兴,于皇宣圣。维公之传,人知趋正。与飨在堂,情文斯称。万年承休,假哉天命。亚献,奏《文安之曲》:终献同。姑洗宫百五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饮福受胙。与盥洗同,惟国学释奠亲祀用之,摄事则不用,外路州县并皆用之。撤豆,奏《娱安之曲》:南吕宫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樽无越。送神,奏《凝安之曲》:黄钟宫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兹惟馨,飚驭回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望瘗。与盥洗同。右释奠乐章,皆宋人旧曲。惟增郕国、沂国酌献之曲。按延祐存三年,始增子思、孟子配享,今乐章郕、沂二公酌献之词,则此十六乐章乃延祐三年所定。又元朝有撰易乐曲,而未及用者,今并附于后。迎神,奏《文明之曲》:天纵之圣,集厥大成。立言垂教,万世准程。庙庭孔硕,再俎既盈。神之格思,景福来并。盥洗,奏《昭明之曲》:神既宁止,有孚颗若。盥洗在庭;载盥载濯。匪惟洁修,亦新厥德。对越在兹,敬恭惟则。升殿,奏《景明之曲》:降同。大哉圣功,薄海内外。礼隆秩宗,光垂昭代。陟降在庭,摄齐委佩。莫不肃雍,洋洋如在。奠币,奏《德明之曲》:圭衮尊崇,佩绅列佰。笾豆有楚,乐具和奏。式陈量币,骏奔左右。天眷斯文,繄神之佑。文宣王酌献,奏《诚明之曲》:惟圣监格,享于克诚,有乐在县,有硕斯牲。奉醴以告,嘉荐惟馨。绥以多福,水底隆平。衮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潜心好学,不违如愚。用合行藏,乃与圣俱。千载景行,企厥步趋。庙食作配,祀典弗渝。邯国公酌献。缺。沂国公酌献。缺。邹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洙泅之传,学穷性命。力距杨墨,以承三圣。遭时之季,孰识其正。高风仰止,莫不肃敬。亚献,奏《灵明之曲》:终献同。庙成奕奕,祭祀孔时。三爵具举,是飨是宜。于昭圣训,示我民彝。纪德报功,配于两仪。送神,奏《庆明之曲》:礼成乐备,灵驭其旋。济济多士,不懈益虔。文教兹首,儒风是宣。祐我缺。三皇庙乐章降神,奏《咸成之曲》:黄钟宫三成于皇三圣,神化无方。继天立极,垂宪百五。聿崇明祀,率由旧章。灵兮来了,体有烈光。降神,奏《宾成之曲》:大吕宫二成帝德在人,日用不知。神之在天,别可度思。辰良日吉,葳事有仪,感以至诚,尚右享之。降神,奏《顾成之曲》:太簇征二成大道之行,肇自古先。功烈所加,何千万年。是尊是奉,执事孔虔。神哉沛兮,冷风馺然。降神,奏《临成之曲》:应钟羽二成雅奏告成,神斯降格。妥安有位,清庙奕奕。肸蚃潜通,丰融烜赫。我其承之,百世无歝。初献盥洗,奏《蠲成之曲》:姑洗宫灵斿戾止,式燕以宁。吉蠲致享,惟寅惟清。挹彼注兹,沃盥而升。有孚颙若,交于神明。初献升殿,奏《恭成之曲》:南吕官斋明盛服,恪恭命祀,洋洋在上,非远具迩。左右周旋,陟降庭止。式礼莫愆,用介多社。奠币,奏《口成之曲》:南吕官骏奔在列,品物咸备。礼严载现,式陈量币。惟兹篚实,肃特优意,灵兮安留,成我熙事。初献降殿。与升殿同。捧俎,奏《口成之曲》:姑洗官我祀如何,有牲在涤。既全且洁,为俎孔硕。以将以享,其仪不忒。神其迪尝,纯嘏是赐。初献盥洗。与前同。初献升殿。与前同。大皞伏羲氏位酌献,奏《口成之曲》;南吕官王德之首,巍巍圣神。八封有作,诞开我人。物无能称,原酒在樽。歆监在兹,惟德是亲。炎帝神农氏位酌献,奏《口成之曲》:南吕宫耒耜之利,人赖以生。鼓腹含哺,帝为难名。欲报之德,黍稷非馨。眷言顾之,享于克诚。黄帝有熊氏位酌献,奏《口成之曲》:南吕宫为衣为裳,法乾效坤。三辰顺序,万国来宾。典祀有常,多仪具陈。纯精鬯达,非借弥文。配位酌献,奏《口成之曲》:南吕官三圣俨临,孰侑其食。惟尔有神,同功合德。丕拥灵休,留娱嘉席,历世昭配,永永无极。初献降殿,与前同。亚献,奏《口成之曲》:终献同姑洗宫绥节安歌,载升贰觞。礼成三终,申荐令芳。凡百有职,罔敢怠遑。神且醉止,欣欣乐康。撤豆,奏《口成之曲》:南吕宫笾豆有践,殷荐亶时。礼文疏洽,废撤不迟。慎终如始,进退无违。神其祚我,绥以繁厘。送神,奏《口成之曲》:黄钟宫夜如何其,明星煌煌。灵逝弗留,飚举云翔。瞻望靡及,德音不忘。庶回景贶,发为帧祥。望瘗,奏《口成之曲》:姑洗宫工贶致告,礼备乐终,加牲兼币,讫薶愈恭。精神斯罄,惠泽无穷。储休赐美,万福来崇。

【版权声明】

《志第五十九 乐二-新元史》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新元史

志第六十二 舆服一 △皇帝冕服皇太子冠服皇帝冕服皇太子冠服三献官以下祭服都监库社稷祭服宣圣庙祭服百官冠服仪卫服色乐服质孙服色等第孔子有言:“大矣哉吴王,未能言冠而欲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则皆对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自秦立四时,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惟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郑玄惑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祇,析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畤,复长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历唐,千余年间,皆因之合祭。其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后,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帝。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三年,增祀风云雷雨于圜丘,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七年,增设天下神祇坛于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礼,虽有三年丧,不废。十年秋,太祖感斋居阴雨,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岁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殿,而亲制祝文,意谓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遂定每岁合祀于孟春,为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于大祀殿,太祖亲作《大祀文》并歌九章。永乐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南京旧郊坛,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伦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庙百神,咸欲斟酌古法,厘正旧章。乃问大学士张璁:“《书》称燔柴祭天,又曰‘类于上帝’,《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形体主宰之异言也。硃子谓,祭之于坛谓之天,祭之屋下谓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见有祭天之礼也。况上帝皇地祇合祭一处,亦非专祭上帝。”璁言:“国初遵古礼,分祭天地,后又合祀。说者谓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列圣相承,亦孔子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万代不易之礼。今大祀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苏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古者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适与所议郊祀相表里,因令璁谕言陈郊议。言乃上疏言:“国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宗之并配,诸坛之从祀,举行不于长至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诗》、《书》、《礼经》所载郊祀之文,及汉、宋诸儒匡衡、刘安世、硃熹等之定论,以及太祖国初分祀之旧制,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礼科给事中王汝梅等诋言说非是,帝切责之。乃敕礼部令群臣各陈所见。且言:“汝梅等举《召诰》中郊用二牛,谓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谓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拟之夫妇同牢。此等言论,亵慢已甚。又或谓郊为祀天,社稷为祭地。古无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犹言五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随所在而祭之。故《礼》有‘亲地’之说,非谓祭社即方泽祭地也。”璁因录上《郊祀考议》一册。

  时詹事霍韬深非郊议,且言分祀之说,惟见《周礼》,莽贼伪书,不足引据,于是言复上疏言:  《周礼》一书,于祭祀为详。《大宗伯》以祀天神,则有禋祀、实柴、??燎之礼,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薶沈、趯辜之礼。《大司乐》冬至日,地上圜丘之制,则曰礼天神,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天地分祀,从来久矣。故宋儒叶时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说,当以《周礼》为定。”今议者既以大社为祭地,则南郊自不当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为不可也?合祭之说,实自莽始,汉之前皆主分祭,而汉之后亦间有之。宋元丰一议,元祐再议,绍圣三议,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赉之费,每倾府藏,故省约安简便耳,亦未尝以分祭为礼也。今之议者,往往以太祖之制为嫌为惧。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制,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为可复。知《大祀文》乃太祖之明训,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录》固太祖之著典,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从其礼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硃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诬以莽之伪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实自莽始。莽既伪为是书,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为一说耶?

  于是礼部集上群臣所议郊礼,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宪及时未可为言者,大学士张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坛为方丘者,尚书李瓚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为非者,尚书方献夫等二百六人,无可否者,英国公张仑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祗奉敕谕,折衷众论。分祀之义,合于古礼,但坛壝一建,工役浩繁。《礼》,屋祭曰帝,夫既称昊天上帝,则当屋祭。宜仍于大祀殿专祀上帝,改山川坛为地坛,以专祀皇地祇。既无创建之劳,行礼亦便。”帝复谕当遵皇祖旧制,露祭于坛,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袭已久,硃子所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下独破千古之谬,一理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

  已而命户、礼、工三部偕言等诣南郊相择。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咸谓旧丘地位偏东,不宜袭用。礼臣欲于具服殿少南为圜丘。言复奏曰:“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尽昭事之诚。二祭时义不同,则坛殿相去,亦宜有所区别。乞于具服殿稍南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于前,体势峻极,可与大祀殿等。”制曰“可”。于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郊及东、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等辑《郊祀新旧图考》进呈。旧礼者,太祖所定。新礼者,世宗所定也。

  ○郊祀配位  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议配祀。太祖谦让不许,亲为文告太庙曰:“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有未就,政治有阙失。去年上天垂戒,有声东南,雷火焚舟击殿吻,早暮兢惕,恐无以承上帝好生之德,故不敢辄奉以配。惟祖神与天通,上帝有问,愿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恶无隐。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诣庙廷,告成大礼,以共享上帝之锡福。”明年夏至,将祀方丘,群臣复请。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以配。”遂于郊祀前告太庙及几筵,请太祖、太宗并配。

  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并配,父子同列,稽之经旨,未能无疑。臣谓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当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宗足当之。”礼臣集议,以为二祖配享,百有余年,不宜一旦轻改。帝降敕谕,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于大祀殿。于是大学士张璁、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且录仁宗年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于东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太宗,功德并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为天,则配天之祖,不宜阙一。臣等窃议南、北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并配。”帝终以并配非礼,谕阁臣讲求。璁等言:“《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凡祭尽然,况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与明堂异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礼行于报而太宗不与,孟春礼行于祈而太祖不与,心实有所不安。”帝复报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德,岂不可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业,武王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及误解《大易》配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致唐、宋变古,乃有二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望断自宸衷,依前敕旨。”帝报曰:“礼臣前引太庙不嫌一堂。夫祀帝与享先不同,此说无当。”仍命申议。于是礼臣复上议:“南北郊虽曰祖制,实今日新创。请如圣谕,俱奉太祖独配。至大祀殿则太祖所创,今乃不得侑享于中,恐太宗未安,宜仍奉二祖并配。”遂依拟行之。  ○郊祀仪注

  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次,太常卿奏中严,皇帝服衮冕。奏外办,皇帝入就位,赞礼唱迎神。协律郎举麾奏《中和之曲》。赞礼唱燔柴,郊社令升烟,燔全犊于燎坛。赞礼唱请行礼,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奠玉帛,皇帝诣盥洗位。太常卿赞曰:“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坛。太常卿赞曰:“神明在上,整肃威仪。”升自午陛。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复位。赞礼唱进俎,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复位。赞礼唱行初献礼。皇帝诣爵洗位,搢圭,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圭。诣酒尊年,搢圭,执爵,受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出圭。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捧祝跪读讫,皇帝俯伏,兴,再拜,复位。亚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仪并同初献,但不用祝。赞礼唱饮福受胙,皇帝升坛,至饮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进,太常卿赞曰:“惟此酒肴,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胙官奉胙跪进,皇帝受胙,以授执事者,出圭,俯伏,兴,再拜,复位。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读祝官奉祝,奉币官奉币,掌祭官取馔及爵酒,各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解严。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其仪并同。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牲帛祝馔而埋之,与郊天异。其冬,奉仁祖配天于南郊,仪同元年。其奠玉帛、进俎、三献,皆先诣上帝前,次诣仁祖神位前,行礼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遍告百神,后诣各祠庙行香三日。次日,驾诣仁祖庙,告请配享。礼毕,还斋宫。七年,去中严、外办及赞唱上香之缛节,定十二拜礼。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进俎、三献,俱先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馀悉仍旧仪。

  嘉靖八年,罢各庙焚香礼。九年,复分祀之制,礼部上大祀圆丘仪注:前期十日,太常寺题请视牲。次请命大臣三员看牲,四员分献。前期五日,锦衣卫备随朝驾,帝诣牺牲所视牲。其前一日,常服告于庙。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进铜人如常仪。太常博士请太祖祝版于文华殿,候帝亲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诣太庙,请太祖配。帝还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禄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亲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锦衣卫备法驾,设版舆于奉天门。常服告庙,乘舆诣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降舆。礼部太常官导由左门入,至内壝。太常卿导至圜丘,恭视坛位,次至神库视笾豆,至神厨视牲毕,仍由左门出,升舆,至斋宫。分献陪祀官叩首,礼部太常官诣皇穹宇,请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祭之日,三鼓,帝自斋宫乘舆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舆至神路东大次。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复命讫,退。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导引官导由左灵星门入内。赞对引官导行至内壝,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迎神至礼毕,其仪悉如旧。至大次易服,礼部太常官奉神位安于皇穹宇。还斋宫,少憩。驾还,诣庙参拜毕。回宫。诏如拟。  明年,定方泽仪:先期一日,太常卿请太祖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礼部太常官同请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祀毕,太常奉神版、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还庙寝。馀皆如圜丘仪。

  是年十月,帝将郊祀,谕礼部尚书夏言欲亲行奉安礼。言乃拟仪注以闻:先期择捧主执事官十一员,分献配殿大臣二员,撰祝文,备脯醢、酒果、制帛、香烛。前一日行告庙礼,设神舆香案于奉天殿,神案二于泰神殿,神案二于东西配殿,香案一于丹墀正中,设大次于圜丘左门外。是日质明,帝常服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头礼。执事官先后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从祀神主,各奉安舆中,至圜丘泰神殿门外。帝乘辂至昭亨门,礼官导至泰神殿丹墀。执事官就神舆捧神主升石座,奉安于龛中。帝乃诣香案前,行三献礼如仪。礼毕,出至大次升座,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还宫。帝从之,而命行礼用祭服,导引用太常寺官一员,合礼部堂上官四员。十一年冬至,尚书言,前此有事南郊,风寒莫备。乃采《礼书》天子祀天张大次、小次之说,请“作黄氈御幄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随。值风雪,则设于圜丘下,帝就幄中对越,而陟降奠献以太常执事官代之”。命著为令。

  ○祈谷

  明初末尝行。世宗时,更定二祖分配礼。因诸臣固请,乃许于大祀殿祈谷,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礼毕,帝心终以为未当,谕张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并配,决不可法后世。嗣后大报与祈谷,但奉太祖配。”寻亲制祝文,更定仪注,改用惊蛰节,礼视大祀少杀。帛减十一,不设从坛,不燔柴,著为定式。十一年惊蛰节,帝疾,不能亲,乃命武定侯郭勋代。给事中叶洪言:“祈谷、大报,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无不亲郊。成化、弘治间,或有故,宁展至三月。盖以郊祀礼重,不宜摄以人臣,请俟圣躬痊,改卜吉日行礼。”不从。十八年,改行于大内之玄极宝殿,不奉配,遂为定制。隆庆元年,礼臣言:“先农亲祭,遂耕耤田,即祈谷遗意。今二祀并行于春,未免烦数。且玄极宝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宜罢祈谷,止先农坛行事。”从之。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次日,祀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陈,驰道不除,皆不设配,不奏乐。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言:“按《左传》‘龙见而雩’。盖巳月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为百谷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通典》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先臣丘浚亦谓:‘天子于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浚意欲于郊傍择地为雩坛,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时若,则大雩之祭,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仪,视祈谷礼。又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从其议。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一牛,熟荐。

  ○大飨礼

  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言:

  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视夏、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而情亲。故制为一岁享祀之礼,冬至圜丘,孟春祈谷,孟夏雩坛,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又以亲之也。今日创制,古法难寻,要在师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西,正应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为当。至配侑之礼,昔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诗传以为物成形于帝,犹人成形于父。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物之时也。汉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肃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递配,此主于亲亲也。宋钱公辅曰:“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圣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继体之君,有圣人之德者配焉。”当时司马光、孙抃诸臣执辨于朝,程、硃大贤倡议于下,此主于祖宗之功德也。今复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当配之帝,亦惟二说而已。若以功德论,则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当配以太宗。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帝降旨:“明堂秋报大礼,于奉天殿行,其配帝务求画一之说。皇考称宗,何为不可?再会议以闻。”于是户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

  三代之礼,莫备于周。《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又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说者谓周公有圣人之德,制作礼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孝,答曾子问而已。非谓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不然,周公辅成王践阼,其礼盖为成王而制,于周公为严父,于成王则为严祖矣。然周公归政之后,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天之祭,而移于武王也。后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误《孝经》之义,而违先王之礼。昔有问于硃熹曰:“周公之后,当以文王配耶,当以时王之父配耶?”熹曰:“只当以文王为配。”又曰:“继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后来第为严父说所惑乱耳。”由此观之,明堂之配,不专于父明矣。今礼臣不能辨严父之非,不举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滥引汉、唐、宋不足法之事为言,谓之何哉!虽然,丰坊明堂之议,虽未可从,而明堂之礼,则不可废。今南、北两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亲亲之义始备。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大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文皇帝配祀于孟春祈谷。帝从献皇配帝之请,而却文皇议不行。已复以称宗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曰:‘祖之称始,始受命也。宗之称尊,有德可尊也。’《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肃注曰:‘周公于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说也。古者天子七庙。刘歆曰:“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不在数中,宗变也。’硃熹亦以歆之说为然。陈氏《礼书》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此宗无数之说,礼以义起者。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不迁之庙。”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时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殿在宫右乾隅,旧名钦安殿。礼成,礼部请帝升殿,百官表贺,如郊祀庆成仪。帝以大享初举,命赐宴群臣于谨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群臣勿行贺礼。礼官以表闻,并罢宴,令光禄寺分给。

  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曩以享地未定,特祭于玄极宝殿,朕诚未尽。南郊旧殿,原为大祀所,昨岁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为殿,恭荐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岁以秋季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礼如南郊,陈设如祈谷。明年,礼部尚书费寀以大享殿工将竣,请帝定殿门名,门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于玄极宝殿,遣官行礼以为常。隆庆元年,礼臣言:“我朝大享之礼,自皇考举行,追崇睿宗,以昭严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视之,则睿宗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之义。”于是帝从其请,罢大享礼,命玄极宝殿仍为钦安殿。

  ○令节拜天

  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渎,罢之。遇正旦、冬至、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祭品亦不取供于太常。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四字成语大全网小编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十 地理五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二十 地理五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明史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周官》、《仪礼》尚已,然书缺简脱,因革莫详。自汉史作《礼志》,后皆因之,一代之制点。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由于自发唯物主义不是以科,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则皆对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自秦立四时,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惟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郑玄惑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祇,析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畤,复长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历唐,千余年间,皆因之合祭。其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后,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帝。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三年,增祀风云雷雨于圜丘,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七年,增设天下神祇坛于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礼,虽有三年丧,不废。十年秋,太祖感斋居阴雨,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岁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殿,而亲制祝文,意谓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遂定每岁合祀于孟春,为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于大祀殿,太祖亲作《大祀文》并歌九章。永乐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南京旧郊坛,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伦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庙百神,咸欲斟酌古法,厘正旧章。乃问大学士张璁:“《书》称燔柴祭天,又曰‘类于上帝’,《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形体主宰之异言也。硃子谓,祭之于坛谓之天,祭之屋下谓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见有祭天之礼也。况上帝皇地祇合祭一处,亦非专祭上帝。”璁言:“国初遵古礼,分祭天地,后又合祀。说者谓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列圣相承,亦孔子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万代不易之礼。今大祀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苏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古者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适与所议郊祀相表里,因令璁谕言陈郊议。言乃上疏言:“国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宗之并配,诸坛之从祀,举行不于长至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诗》、《书》、《礼经》所载郊祀之文,及汉、宋诸儒匡衡、刘安世、硃熹等之定论,以及太祖国初分祀之旧制,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礼科给事中王汝梅等诋言说非是,帝切责之。乃敕礼部令群臣各陈所见。且言:“汝梅等举《召诰》中郊用二牛,谓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谓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拟之夫妇同牢。此等言论,亵慢已甚。又或谓郊为祀天,社稷为祭地。古无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犹言五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随所在而祭之。故《礼》有‘亲地’之说,非谓祭社即方泽祭地也。”璁因录上《郊祀考议》一册。  时詹事霍韬深非郊议,且言分祀之说,惟见《周礼》,莽贼伪书,不足引据,于是言复上疏言:  《周礼》一书,于祭祀为详。《大宗伯》以祀天神,则有禋祀、实柴、??燎之礼,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薶沈、趯辜之礼。《大司乐》冬至日,地上圜丘之制,则曰礼天神,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天地分祀,从来久矣。故宋儒叶时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说,当以《周礼》为定。”今议者既以大社为祭地,则南郊自不当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为不可也?合祭之说,实自莽始,汉之前皆主分祭,而汉之后亦间有之。宋元丰一议,元祐再议,绍圣三议,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赉之费,每倾府藏,故省约安简便耳,亦未尝以分祭为礼也。今之议者,往往以太祖之制为嫌为惧。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制,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为可复。知《大祀文》乃太祖之明训,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录》固太祖之著典,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从其礼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硃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诬以莽之伪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实自莽始。莽既伪为是书,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为一说耶?  于是礼部集上群臣所议郊礼,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宪及时未可为言者,大学士张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坛为方丘者,尚书李瓚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为非者,尚书方献夫等二百六人,无可否者,英国公张仑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祗奉敕谕,折衷众论。分祀之义,合于古礼,但坛壝一建,工役浩繁。《礼》,屋祭曰帝,夫既称昊天上帝,则当屋祭。宜仍于大祀殿专祀上帝,改山川坛为地坛,以专祀皇地祇。既无创建之劳,行礼亦便。”帝复谕当遵皇祖旧制,露祭于坛,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袭已久,硃子所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下独破千古之谬,一理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  已而命户、礼、工三部偕言等诣南郊相择。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咸谓旧丘地位偏东,不宜袭用。礼臣欲于具服殿少南为圜丘。言复奏曰:“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尽昭事之诚。二祭时义不同,则坛殿相去,亦宜有所区别。乞于具服殿稍南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于前,体势峻极,可与大祀殿等。”制曰“可”。于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郊及东、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等辑《郊祀新旧图考》进呈。旧礼者,太祖所定。新礼者,世宗所定也。  ○郊祀配位  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议配祀。太祖谦让不许,亲为文告太庙曰:“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有未就,政治有阙失。去年上天垂戒,有声东南,雷火焚舟击殿吻,早暮兢惕,恐无以承上帝好生之德,故不敢辄奉以配。惟祖神与天通,上帝有问,愿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恶无隐。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诣庙廷,告成大礼,以共享上帝之锡福。”明年夏至,将祀方丘,群臣复请。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以配。”遂于郊祀前告太庙及几筵,请太祖、太宗并配。  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并配,父子同列,稽之经旨,未能无疑。臣谓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当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宗足当之。”礼臣集议,以为二祖配享,百有余年,不宜一旦轻改。帝降敕谕,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于大祀殿。于是大学士张璁、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且录仁宗年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于东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太宗,功德并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为天,则配天之祖,不宜阙一。臣等窃议南、北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并配。”帝终以并配非礼,谕阁臣讲求。璁等言:“《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凡祭尽然,况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与明堂异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礼行于报而太宗不与,孟春礼行于祈而太祖不与,心实有所不安。”帝复报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德,岂不可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业,武王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及误解《大易》配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致唐、宋变古,乃有二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望断自宸衷,依前敕旨。”帝报曰:“礼臣前引太庙不嫌一堂。夫祀帝与享先不同,此说无当。”仍命申议。于是礼臣复上议:“南北郊虽曰祖制,实今日新创。请如圣谕,俱奉太祖独配。至大祀殿则太祖所创,今乃不得侑享于中,恐太宗未安,宜仍奉二祖并配。”遂依拟行之。  ○郊祀仪注  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次,太常卿奏中严,皇帝服衮冕。奏外办,皇帝入就位,赞礼唱迎神。协律郎举麾奏《中和之曲》。赞礼唱燔柴,郊社令升烟,燔全犊于燎坛。赞礼唱请行礼,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奠玉帛,皇帝诣盥洗位。太常卿赞曰:“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坛。太常卿赞曰:“神明在上,整肃威仪。”升自午陛。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复位。赞礼唱进俎,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复位。赞礼唱行初献礼。皇帝诣爵洗位,搢圭,涤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圭。诣酒尊年,搢圭,执爵,受泛齐,以爵授执事者,出圭。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捧祝跪读讫,皇帝俯伏,兴,再拜,复位。亚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曲》、《文德之舞》。仪并同初献,但不用祝。赞礼唱饮福受胙,皇帝升坛,至饮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进,太常卿赞曰:“惟此酒肴,神之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胙官奉胙跪进,皇帝受胙,以授执事者,出圭,俯伏,兴,再拜,复位。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读祝官奉祝,奉币官奉币,掌祭官取馔及爵酒,各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解严。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其仪并同。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牲帛祝馔而埋之,与郊天异。其冬,奉仁祖配天于南郊,仪同元年。其奠玉帛、进俎、三献,皆先诣上帝前,次诣仁祖神位前,行礼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遍告百神,后诣各祠庙行香三日。次日,驾诣仁祖庙,告请配享。礼毕,还斋宫。七年,去中严、外办及赞唱上香之缛节,定十二拜礼。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进俎、三献,俱先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馀悉仍旧仪。  嘉靖八年,罢各庙焚香礼。九年,复分祀之制,礼部上大祀圆丘仪注:前期十日,太常寺题请视牲。次请命大臣三员看牲,四员分献。前期五日,锦衣卫备随朝驾,帝诣牺牲所视牲。其前一日,常服告于庙。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进铜人如常仪。太常博士请太祖祝版于文华殿,候帝亲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诣太庙,请太祖配。帝还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禄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亲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锦衣卫备法驾,设版舆于奉天门。常服告庙,乘舆诣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降舆。礼部太常官导由左门入,至内壝。太常卿导至圜丘,恭视坛位,次至神库视笾豆,至神厨视牲毕,仍由左门出,升舆,至斋宫。分献陪祀官叩首,礼部太常官诣皇穹宇,请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祭之日,三鼓,帝自斋宫乘舆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舆至神路东大次。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复命讫,退。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导引官导由左灵星门入内。赞对引官导行至内壝,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迎神至礼毕,其仪悉如旧。至大次易服,礼部太常官奉神位安于皇穹宇。还斋宫,少憩。驾还,诣庙参拜毕。回宫。诏如拟。  明年,定方泽仪:先期一日,太常卿请太祖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礼部太常官同请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祀毕,太常奉神版、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还庙寝。馀皆如圜丘仪。  是年十月,帝将郊祀,谕礼部尚书夏言欲亲行奉安礼。言乃拟仪注以闻:先期择捧主执事官十一员,分献配殿大臣二员,撰祝文,备脯醢、酒果、制帛、香烛。前一日行告庙礼,设神舆香案于奉天殿,神案二于泰神殿,神案二于东西配殿,香案一于丹墀正中,设大次于圜丘左门外。是日质明,帝常服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头礼。执事官先后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从祀神主,各奉安舆中,至圜丘泰神殿门外。帝乘辂至昭亨门,礼官导至泰神殿丹墀。执事官就神舆捧神主升石座,奉安于龛中。帝乃诣香案前,行三献礼如仪。礼毕,出至大次升座,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还宫。帝从之,而命行礼用祭服,导引用太常寺官一员,合礼部堂上官四员。十一年冬至,尚书言,前此有事南郊,风寒莫备。乃采《礼书》天子祀天张大次、小次之说,请“作黄氈御幄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随。值风雪,则设于圜丘下,帝就幄中对越,而陟降奠献以太常执事官代之”。命著为令。  ○祈谷  明初末尝行。世宗时,更定二祖分配礼。因诸臣固请,乃许于大祀殿祈谷,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礼毕,帝心终以为未当,谕张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并配,决不可法后世。嗣后大报与祈谷,但奉太祖配。”寻亲制祝文,更定仪注,改用惊蛰节,礼视大祀少杀。帛减十一,不设从坛,不燔柴,著为定式。十一年惊蛰节,帝疾,不能亲,乃命武定侯郭勋代。给事中叶洪言:“祈谷、大报,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无不亲郊。成化、弘治间,或有故,宁展至三月。盖以郊祀礼重,不宜摄以人臣,请俟圣躬痊,改卜吉日行礼。”不从。十八年,改行于大内之玄极宝殿,不奉配,遂为定制。隆庆元年,礼臣言:“先农亲祭,遂耕耤田,即祈谷遗意。今二祀并行于春,未免烦数。且玄极宝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宜罢祈谷,止先农坛行事。”从之。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次日,祀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陈,驰道不除,皆不设配,不奏乐。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言:“按《左传》‘龙见而雩’。盖巳月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为百谷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通典》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先臣丘浚亦谓:‘天子于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浚意欲于郊傍择地为雩坛,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时若,则大雩之祭,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仪,视祈谷礼。又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从其议。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一牛,熟荐。  ○大飨礼  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言:  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视夏、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而情亲。故制为一岁享祀之礼,冬至圜丘,孟春祈谷,孟夏雩坛,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又以亲之也。今日创制,古法难寻,要在师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西,正应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为当。至配侑之礼,昔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诗传以为物成形于帝,犹人成形于父。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物之时也。汉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肃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递配,此主于亲亲也。宋钱公辅曰:“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圣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继体之君,有圣人之德者配焉。”当时司马光、孙抃诸臣执辨于朝,程、硃大贤倡议于下,此主于祖宗之功德也。今复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当配之帝,亦惟二说而已。若以功德论,则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当配以太宗。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帝降旨:“明堂秋报大礼,于奉天殿行,其配帝务求画一之说。皇考称宗,何为不可?再会议以闻。”于是户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  三代之礼,莫备于周。《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又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说者谓周公有圣人之德,制作礼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孝,答曾子问而已。非谓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不然,周公辅成王践阼,其礼盖为成王而制,于周公为严父,于成王则为严祖矣。然周公归政之后,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天之祭,而移于武王也。后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误《孝经》之义,而违先王之礼。昔有问于硃熹曰:“周公之后,当以文王配耶,当以时王之父配耶?”熹曰:“只当以文王为配。”又曰:“继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后来第为严父说所惑乱耳。”由此观之,明堂之配,不专于父明矣。今礼臣不能辨严父之非,不举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滥引汉、唐、宋不足法之事为言,谓之何哉!虽然,丰坊明堂之议,虽未可从,而明堂之礼,则不可废。今南、北两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亲亲之义始备。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大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文皇帝配祀于孟春祈谷。帝从献皇配帝之请,而却文皇议不行。已复以称宗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曰:‘祖之称始,始受命也。宗之称尊,有德可尊也。’《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肃注曰:‘周公于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说也。古者天子七庙。刘歆曰:“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不在数中,宗变也。’硃熹亦以歆之说为然。陈氏《礼书》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此宗无数之说,礼以义起者。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不迁之庙。”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时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殿在宫右乾隅,旧名钦安殿。礼成,礼部请帝升殿,百官表贺,如郊祀庆成仪。帝以大享初举,命赐宴群臣于谨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群臣勿行贺礼。礼官以表闻,并罢宴,令光禄寺分给。  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曩以享地未定,特祭于玄极宝殿,朕诚未尽。南郊旧殿,原为大祀所,昨岁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为殿,恭荐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岁以秋季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礼如南郊,陈设如祈谷。明年,礼部尚书费寀以大享殿工将竣,请帝定殿门名,门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于玄极宝殿,遣官行礼以为常。隆庆元年,礼臣言:“我朝大享之礼,自皇考举行,追崇睿宗,以昭严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视之,则睿宗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之义。”于是帝从其请,罢大享礼,命玄极宝殿仍为钦安殿。  ○令节拜天  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渎,罢之。遇正旦、冬至、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祭品亦不取供于太常。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明史》文字图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因部分文章刊发时未能联系上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网小编,立即处理。

志第十八 地理三

吴江诗词网为您提供中国古代经典志第十八 地理三之明史,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明史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广东广西 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明史

志第二十四 礼二(吉礼二) 郊祀郊祀配位郊祀仪注祈谷大雩大飨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广东广西  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太祖吴元年十二月平陈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七年二月置福州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卫为福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岭,与浙江界。西至汀州,与江西界。南至诏安,与广东界。东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八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万六千八百六。弘治四年,户五十万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万六千六十。万历六年,户五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万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属福建道。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县九:  闽倚。南有钓台山,亦曰南台山。东南有鼓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屿,有巡检司。东南滨海。南有闽江,亦曰建江,自南平县流入府界。东南纳群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东出曰南台江,至鼓山下复合为一。又东南有马头江,自永福县流入,曰西峡江,又东有东峡江流合焉,又东南至五虎门,入於海。东有闽安镇巡检司。  侯官倚。西有旗山,有雪峰山,有建江,又有西禅浦。西南有阳崎、吴山、凤冈、泽苗、延泽、仙坂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怀安县,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与闽、侯官同治,万历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县寨二巡检司。  长乐府东少南。东滨海,有海堤。北有马头江。又东有守御梅花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北有石梁蕉山、东南有松下镇二巡检司。又东有小祉山巡检司,后移治大祉澳。  福清府南少东。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为县。东南际海,有盐场,海中有海坛山,又有小练山。南有龙江,又有迳江。东南有海口,江皆汇流入海。又东有镇东卫,东南有守御万安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泽郎山、有牛头门、又南有壁头山三巡检司。又东有海口镇巡检司,洪武二十年移於长乐县之松下镇。  连江府东北。东北滨海,海中有北茭镇巡检司。南有连江,东入海。东北有守御定海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  罗源府东北。东滨海。西有罗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应德镇。  古田府西北。建江在县南,自南平县流入,经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谓之水口。又东南迳模天岭下,江流至此始出险就平,东入闽清县界。东有杉洋镇,出银坑,有巡检司,后废。又西南有谷口镇、西北有西溪镇二巡检司,寻废。  闽清府西北。西南有大帽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东有青窑镇巡检司,废。  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高盖山,又南有陈山。东有东溪,汇诸山溪之水,下流会於福清之龙江而入海。又有漈门巡检司,后移於嵩口埕,寻复故。  兴化府元兴化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东南滨海,海中有湄洲屿,又有南日山,俱东与琉球国相望。又南有木兰溪,北有延寿溪,东北有荻芦溪,又有通应港,俱会流入海。又西北有兴化县,正统十三年四月省。东有平海卫,东南有守御莆禧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有嵌头、西北有大洋寨、东南有吉了三巡检。东有冲沁巡检司,本治寻阳,后徙兴福。又有青山巡检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后徙奉国里。东南有南日山巡检司,后徙新安。东北有迎仙寨巡检司,后移鼓楼山。东有峙头、东南有小峙二巡检司,后废。  仙游府西。北有二飞山。东北有何岭。南临九鲤湖,湖在万山中,下流入莆田县界,合於延寿溪。西有三会溪,即木兰溪上源。西有白岭巡检司,后迁於文殊寨。南有枫亭市、西有潭边市二巡检司,后废。  建宁府元建宁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八。四年正月置建宁都卫於此。八年十月改为福建行都指挥使司。东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东北有凤凰山,产茶。东有东溪,即建江,自浙江庆元县流经此,又西合於西溪。又东南有寿岭巡检司。  瓯宁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县,东会诸溪之水,流入县境,又东合於东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营头街巡检司。  建阳府西北。西北有西山。东南有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於县东东山下,南流达於建溪。  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岭,上有分水关巡检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东流者入县境,即崇溪源。俗谓之大溪,经城西而南出,亦谓之西溪。其别源出县东北之岑阳山,亦曰东溪,西南流合於西溪,又南合武夷水而入建阳县界,即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温林、岑阳、桐木、焦岭、谷口、寮竹、观音等关,与分水关为崇安入关。  浦城府东北。北有渔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盖仙山,有黎岭,又有枫岭,一名大竿岭,皆浙、闽通途。又东北有柘岭,与浙江丽水县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阳之交溪。东有高泉、东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检司。  松溪府东。东有万山。东北有鹫峰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龙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亦谓之松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於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检司。南有东关巡检司,后迁於乌鞍岭,又迁於铁岭,又迁於峡桥。  政和府东。南有七星溪,源出县东之铜盘山,下流合於松溪。又东有丹溪,流经福安县入海。又东南有赤岩巡检司。  寿宁府东。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县杨海村置,析福安县地益之。东有蟾溪,即福宁州长溪上源也。东有渔溪巡检司,后迁县北之官台山,又迁斜滩镇。  延平府元延平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七。东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峰山。东北有衍仙山。城东南有剑溪,即建江也,亦曰东溪,自建宁府流入,南经黯淡滩,又西迳剑津,与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县西,合於沙县之沙溪,为沙溪口;又东至剑津,合於东溪;又南至尤溪口,合於大溪,亦名南溪;又东至福州府,入於海;俗亦谓之三溪。东南有苍峡、西北有大历二巡检司。  将乐府西。南有天阶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将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於大溪。又北有万安寨巡检司。  沙府西南。西北有幼山。县治南有沙溪,亦名太史溪,自永安县流入,经县东,有霹雳等滩,下流合於西溪。北有北乡寨巡检司。  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岭,一名桃木岭,下有丹溪。东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龙岩县,一出德化县,合流於县西南,又北流会汤泉等二十溪,北出尤口,入建溪,亦曰湖头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高才坂二巡检司。  顺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岭。西北有顺阳溪,源出建阳县,又东经县南,与将溪合,又东经沙口,合邵武县之沙溪,又东经县西,与西溪合,西溪即邵武县之紫云溪也,又东入南平县界,为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寿镇巡检司。  永安府西南。本沙县之浮流巡检司,正统十四年置永安千户所於此。景泰三年改置县,析尤溪县地益之。东北有贡川山。东南有石罗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经城东北,下流为沙县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镇、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检司。又西北有黄杨巡检司,废。  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县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德化三县地益之。北有五台山。南有大仙山。东有银瓶山,产银铁。又南有尤溪,自龙岩县流入,又东入尤溪县境。又东南有花桥巡检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巡检司,本属漳平县,后来属。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检司,后废。  汀州府元汀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八。东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长汀倚。北有卧龙山。又北有新乐山,贡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岭。东有鄞江,即东溪,亦曰左溪,自宁化县流入,下流经广东大埔县入海,中有五百滩,亦谓之汀水。又东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於东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检司。  宁化府东北。南有潭飞漈。又有大溪,源出县北万斛泉,分流为清流县之清溪,其正流入长汀县,为鄞江上流。北有安远寨巡检司。  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胆泉,浸铁能成铜。西南有羊厨山,产矿。南有大溪。  武平府西南。北有黄公岭。南有化龙溪,下流入广东程乡县。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武平千户所於此。东南有象洞巡检司,后移於县西南之悬绳隘。北有永平寨巡检司,后移县西北之贝寨。  清流府东北。南有丰山,东南有铁石山,南临九龙溪,有铁石矶头巡检司。西南有清溪,自宁化县流入,东北合半溪,又东南经九龙滩而入永安县界,亦曰龙溪,即燕溪之上源。  连城府东南。本曰莲城,洪武十七年后改“莲”曰“连”。东有莲峰山。南有文溪,下流达於清流县之清溪。西南有北园寨巡检司,后迁於县南之朗村隘,后又迁於县西南之新泉隘。  归化府东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县之明溪镇置,析将乐、沙县、宁化三县地益之。北有铁岭。南有归化溪,下流合将乐县之将溪。东有夏阳巡检司。  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县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析胜运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县流经此,又东入广东大埔县界。东南有三层岭巡检司。东北有太平巡检司,后徙高坡。西南有兴化巡检司,治溪南里古镇,寻废,复置,后迁於上杭县之峰头。  邵武府元邵武路,属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吴元年为府。领县四。东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倚。东有三台山。东南有七台山,又有道人峰。又有樵溪,源自樵岚山,经城内,出北门,合紫云溪,流至顺昌县为顺阳溪。又东南有水口巡检司。又东有拿口、南有同巡、东北有杨坊三巡检司,废。  光泽府西北。北有云际岭。西北有杉岭,杉关在其上,与江西南城县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云溪。又有大寺寨巡检司,在杉关东。又西北有黄土关。  泰宁府西南。西有金饶山。西北有大杉岭。西有二十四溪,南有滩江流合焉,下流会於樵溪。  建宁府西南。北有百丈岭,蓝溪出焉。南有绥江,源出金饶山,一名濉江,亦名宁溪,至绥城口,合蓝溪流入泰宁县界。西有西安巡检司,本治里心保,后迁丘坊隘,寻废,后复置,后又迁新安保之黄泥铺。  泉州府元泉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七。东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晋江倚。东北有泉山,一名清源。东南有宝盖山。南有灵源山。东南滨海,有盐场。海中有彭湖屿。南有晋江,自南安县流入,经城西石塔山下,又东南至岱屿入海。东北有洛阳江,南流入海。又东南有永宁卫,南有守御福泉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南有祥芝、又有乌浔、南有深滬、又有围头四巡检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筑。东南有石湖城,万历中筑。  南安府西少北。东南滨海。南有黄龙溪,即晋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巡检司。又西北有澳头、西南有达河二巡检司,后废。  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滨海,有盐场。西北有西溪,流合县东之东溪、县西之苎溪,又东南注於海。西南有守御金门千户所,西有守御高浦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宁中左千户所,在嘉禾屿,即厦门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苎溪、南有塔头山、东南有田浦、又有陈坑四巡检司。又西南有白礁巡检司,后移於县西之珝口寨。东南有烈屿巡检司,后移於石浔港口。又有官澳巡检司,后移於踏石寨。又有峰上巡检司,后移於县西之下店港口。  惠安府东北。东南滨海,有盐场。西有洛阳江。又东南有守御崇武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於县东北。城东有黄崎、南有獭窟、东南有小氵乍、东北有峰尾四巡检司。又东北有涂岭、又有沙格、东南有小兜三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废。  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蓝溪。又西北有源口渡巡检司,后迁白华堡,寻复。  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东迳南安县,北合蓝溪,为双溪口,又东迳南安县,南合於黄龙溪。西有陈岩寨巡检司,洪武中废。  德化府西北。西北有戴云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滻溪,合而北流,入兴化仙游境。又西北有高镇巡检司,本东西团,后徙治,更名。东南有虎豹关。  漳州府元漳州路,属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十。东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龙溪倚。东有岐山。西有天宝山。北有华封岭,一名龙头岭。东南滨海,海中有丹霞等屿。又东北有九龙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长汀及沙县,流入县界,历龙头岭下,谓之峡中,至县东出峡,为柳营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东南为镇门港,入於海。有柳营江巡检司。又南有九龙岭巡检司。  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东南有良山,与梁山相峙。东北有大武山。县东南两面皆滨海。南有漳江,亦曰云霄溪,合李澳溪入於海。又有石塍溪。东北又有镇海卫,东有守御六鰲千户所。澳东南有古雷、又有后葛、东有井尾澳、西南有盘陀岭四巡检司。又东南有青山巡检司,后徙治月峙,又西南有云霄镇,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内置。  龙岩府西。东有龙岩山,又有东宝山,旧产银铅。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龙川,下流入漳平界,为九龙江上源。东北有雁石巡检司,后移於皞林口。  长泰府东。南有长泰溪,下流入九龙江。东南有朝天岭巡检司,后移於溪口。  南靖府西。旧治在西南,双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万历二十三年复还旧治。北有欧寮山。南有双溪,入龙溪县界,为南溪。北有永丰、西北有和溪二巡检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巡检司,后废。  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龙岩县九龙乡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东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畲洞,踞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交。又有九龙溪,自龙岩县流经此,下流入龙溪县。南有归化巡检司,后移於县东之析溪口。又东北有溪南巡检司,后废。  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县之河头大洋陂置,析漳浦县地益之。东南有三平山。东有大峰山,河头溪所出,分数流达海,又西有卢溪流合焉。有卢溪巡检司,后迁枋头板,改名漳汀巡检司。  诏安府南。本南诏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为县。南临海,海滨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山。又东有东溪,为河头溪分流,东南流入海。又南有守御玄钟千户所,东有守御铜山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东有金石、洪淡二巡检司。西南有分水关,漳、潮分界,巡检司治焉。  海澄府东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龙溪县之靖海馆置,析漳浦县地益之。东北滨海。西有南溪,自龙溪县流入,与柳营江合流入海。东有海门巡检司,后迁於青浦社。东北有濠门巡检司,本治海沧洋,后迁县东北之嵩屿。东有岛尾巡检司。又西北有石马镇。  宁洋府西北。本龙岩县之东西洋巡检司,正统十一年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县,又析大田、永安二县地益之。南有香寮山。东南有东洋,溪流所汇也。  福宁州元属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为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为州,直隶布政司。北有龙首山。东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门水寨,正统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东北有大姥山。东南滨海,海中有嵛山、台山、官澳山、屏风屿。东有白水江。西有长溪,源出寿宁县界,至县西南古镇门入海。东有福宁卫,南有守御大金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西北有柘洋巡检司,又有芦门巡检司,后移桐山堡。又东北有大筼筜巡检司,后移秦屿堡。又东有清湾巡检司,后徙牙里堡。南有高罗巡检司,后移闾峡堡。又有延亭巡检司,后移下浒堡。又东北有蒋洋,又有小澜,西北有小澳、库溪,西南有蓝田,南有西臼六巡检司,后废。领县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宁德州西南。洪武二年属福州府。成化九年来属。北有霍童山,有龟屿。东南滨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东有瑞峰,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鉴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达於海。北有东洋麻岭巡检司,后徙涵村,又徙县东北之云淡门,又徙县东之黄湾,后还故治。南有南靖关。东有长崎镇。  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属福州府。成化九年来属。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长溪,东南入福宁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检司,后徙於县东南之黄崎镇。  广东《禹贡》扬州之域及扬州徼外。元置广东道宣慰使司,治广州路。属江西行中书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属广西行中书省。四月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领并属焉。四年十一月置广东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广东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直隶州一,属州七,县七十五。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岭,与江西界。东至潮州,与福建界。西至钦州,与广西界。南至琼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师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六十七万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万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户四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四。万历六年,户五十三万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万六百五十五。  广州府元广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五:  南海倚。西北有石门山、双女山。南滨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广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浈水;一曰东江,即龙川水。俱与西江会,经番禺县南,入於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检司,本治侧水村,后迁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黄鼎、又有江浦四巡检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检司,后迁磨刀口,又迁佛山镇。  番禺倚。在城有番、禺二山,县是以名。东有鹿步、南有沙湾、北有慕德、东南有茭塘、又有狮岭五巡检司。  顺德府西南。景泰三年,以南海县大良堡置,析新会县地益之。西北有西江,南有马宁、北有紫泥二巡检司。西有江村巡检司,后迁县西北查浦。北有宁都巡检司,后迁都粘堡。又东南有马冈巡检司,后废。  东莞府东南。南滨海,海中有三洲,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零丁洋等澳。北有东江。西有中堂、西南有白沙、又有缺口镇三巡检司。东北有京山巡检司,本治茶园,后迁京口村,更名。又西南有虎头山关,洪武二十七年置。  新安府东南。本东莞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八月置。万历元年改为县。南滨海。有大鹏守御千户所,亦洪武十四年八月置。东南有官富、西北有福永二巡检司。  三水府北。嘉靖五年五月以南海县之龙凤冈置,析高安县地益之。西江在南,北江在西。又西南有三江、北有胥江、东有西南镇三巡检司。又南有横石巡检司。  增城府东。东有增江,南有东江。西南有乌石、西北有茅田二巡检司。  龙门府东。弘治六年以增城县七星冈置,析博罗县地益之。南有龙门水,亦曰九淋水,流入东江。东有上龙门巡检司。  香山府南。南滨海。东有零丁洋。北有黄圃巡检司。西北有大揽巡检司,本名香山,后更名。  新会府西南。南滨海,中有崖山。东北有西江。西南有恩平江,一名岘冈水。东南有潮连、西有牛肚湾二巡检司。又西北有乐迳巡检司,后迁县北之石螺冈。又东北有大瓦巡检司,本治中乐都,后迁鸾台村。又南有沙村巡检司,本治大神冈,后迁仙洞村,又迁长沙村,后复故治。  新宁府西南。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南滨海。北有恩平江,一名长沙河。又南有广海卫,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西有望高巡检司,西南有城冈巡检司,后废。  从化府东北。弘治二年以番禺县横潭村置,析增城县地益之。九年迁於流溪马场曲。东北有流溪巡检司,本治县北石潭村,后迁神冈村。  清远府北。东有中宿峡。西有大罗山。又浈水在县东北,东南有潖水来合焉,谓之潖江口,有潖江巡检司。又西南有回岐、西北有滨江二巡检司。东北有横石矶巡检司,后废。  连州元桂阳州,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省入连州。四月,连州废,地属连山。三年九月,连山废,地属阳山。十四年置连州於此,属府。东北有桂水。西有湟水,亦曰洭水,自湖广宁远县流入,东南合浈水。西北有硃冈巡检司。又有西岸巡检司,治仁内乡,后徙阳山县境。东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领县二:  阳山州东北。元属桂阳州。洪武二年三月,桂阳州废,属连州。四月,连州废,属韶州府。十四年四月改为连州,徙州於桂阳州旧治,复置县,属焉。南有阳溪,即洭水。西北有星子巡检司。东有西岸巡检司,自连州移此,治青莲水口。又北有湟谿、阳山二关。  连山州西。元连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属韶州府。三年九月省入阳山。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十四年四月属州。旧治在县西北钟山。永乐元年徙县西程山下。天顺六年又徙小坪。南有黄连山。北有高良水,又名大获水,东至州界入湟水。西有宜善巡检司,即程山下旧县治。  肇庆府元肇庆路,属广江道。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一。南距布政司二百三十里。  高要倚。北有石室山。南有铜鼓山。东有高峡山、烂柯山。城南有西江,又南有新江,东南有苍梧水,俱流入焉。东南有古耶巡检司,治龙池都之冯村,后迁县东之横槎下都。东有禄步巡检司,初在下村,后迁上村水口。东有横槎巡检司,初治上半都,后迁水口,寻废。  高明府东南。本高要县高明镇巡检司,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改为县,析清泰等都益之。南有仓步水,一名沧江,下流入於西江。东北有太平巡检司,治太平都,后迁县东都含海口。又迁县西南山台寺,又迁县东清溪申石奇海滨。  四会府北。南有北江。东有南津巡检司,治黄冈村,寻迁县东南南津水口。  新兴府南。元新州治,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东有新江。西南有立将巡检司。又南有禄缘巡检司,后废。  开平府南。本恩平县之开平屯。明末改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南有恩平江,源出旧恩平县西北平城山,东流合乌石水,下流入广州新会县界。东南有沙冈巡检司,本治沙冈村,后迁平康都之长沙村。又南有松柏、北有四合二巡检司。  阳春府南。元属南恩州。洪武元年属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废,属府。西有漠阳江。北有古良巡检司,寻废,后复置於县西,又迁南乡都小水口。又北有思良巡检司,后废。  阳江府南。元南恩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元年,南恩州废,改属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废,属府。南滨海。中有海陵山,山西北为鹤州山,海陵巡检司在焉。西有漠阳江,源出古铜陵县北云浮山下,南流过阳春县,会诸水,经南恩旧城,直通北津港门,入於海。东南有海朗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双鱼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东北有莲塘堡,西有太平堡,俱嘉靖间筑。  恩平府南。本阳江县之恩平巡检司,初治县东北之恩平故县,后迁恩平堡。成化十四年六月改堡为县,析新兴、新会二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於县东南之城村,仍故名,后又迁白蒙屯。县南有恩平江。  广宁府西北。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以四会县地置。初治县东南潭圃山下,后迁大圃村福星山下,即今治也。北有绥江,又有龙口屯田千户所,亦嘉靖三十八年置。西北有金溪巡检司。南有扶溪巡检司,初治东乡水口,后迁扶溪口,又迁官埠。  德庆州元德庆路,属广东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府治端溪县省入,来属。西有小湘峡,西江经其中,端溪自东北流入焉。东有悦城乡巡检司,治悦城故县,后迁灵溪水口。东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二:  封川州西。元封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州废,改属。南有西江,西有贺江,西北有东安江,俱流入焉。北有文德巡检司,初治县西北大洲口,后迁县西贺江口,后又迁於此。  开建州西北。元属封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属。西有开江,一名封溪,即贺江之下流。北有古令巡检司,治古令村,后迁县东北之褥村。  韶州府元韶州路,属广东道宣尉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六。西距布政司八百里。  曲江倚。永乐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统元年迁於江西饶州府。南有莲花山。东北有韶石山。西有桂山。浈水在东,东南有曹溪水,西有武水,俱流入焉,抱城回曲,故谓之曲江,下流即始兴江。东北有平圃、南有蒙浬二巡检司。  乐昌府西北。南有昌山。东北有灵君山。西有三泷水,即武水。北有九峰、西北有黄圃、又有罗家湾三巡检司。东有高胜巡检司,后废。  英德府西南。元英德州,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三月降为县,来属。南有皋石山,一名浈阳峡。又浈水在县东,一名溱水,洭水在县西,一名洸水,至县西南合流,谓之洸口,有洸口巡检司。又南有泷头水,与浈水合。又东有象冈、北有清溪、西有含洸三巡检司。又南有南崖巡检司,废。  仁化府东北。治水西村,后迁城口村。西北有吴竹岭,吴溪水出焉,下流为潼溪,入浈。东北有扶溪巡检司。又北有恩村巡检司。  乳源府西。本治虞塘,洪武元年迁於洲头津。西有臈岭,五岭之一。西北有武水,自湖广宜章县流入,有武阳巡检司。  翁源府东南。元属英德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属。故城在西北,今治本长安乡也,洪武初,迁於此。北有宝山。东有灵池山,滃溪出焉,即泷头水。东有桂丫山巡检司,初治茶园铺,后迁南浦。  南雄府元南雄路,属广东道。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二。西距布政司千九十里。  保昌倚。大庾岭在北,亦曰梅岭,上有梅关,浈水所出。西北有凌江水,流合焉,南至番禺入海,谓之北江。又县东有小庾岭。西北有百顺、东南有平田二巡检司。又东北有红梅巡检司,旧治梅关下,后迁於此。  始兴府西。西有始兴江,即浈水。南有清化径巡检司。又东北有黄塘巡检司,本治璎珞铺,后迁黄塘江口,又迁黄田铺。  惠州府元惠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归善倚。南滨海。西江在西南。东有东江,自江西安远县流入府境,亦曰龙川江,西南至番禺县,会西江入海。东南有平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内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检司。  博罗府西北。西北有罗浮山。南有东江。西有石湾、又西北有善政里二巡检司。  长宁府西。隆庆三年正月以归善县鸿雁洲置,析韶州府英德、翁源二县地益之。万历元年徙治君子峰下。南有新丰江,下流入龙江。西有?乍坪巡检司。又北有黄峒巡检司,后废。  永安府东北。隆庆三年正月以归善县安民镇置,析长乐县地益之。西有东江。西南有宽仁里巡检司,治苦竹派,后迁桃子园。又有驯雉里巡检司,治凤凰冈,后迁县东乌石屯。寻俱还故治。  海丰府东。北有五坡岭。南滨海,一名长沙海。又东南有碣石卫,东有甲子门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南有捷胜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初名捷径,三月更名。有甲子门巡检司。又西有鹅埠岭巡检司。又西南有长沙港巡检司,后迁谢道。  龙川府东北。元循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东有霍山。南有龙江,即东江上流,自江西安远县流入。东有通衢巡检司,后迁老龙埠,寻还故治。东北有十一都巡检司。  长乐府东北。元属循州。洪武四年四月来属。旧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於今治。东南有兴宁江。南有十二都巡检司。又西有清溪巡检司,后废。  兴宁府东北。元属循州。洪武二年四月来属。南有兴宁江,东入潮州府程乡县界。东南有水口巡检司,治水口隘,后废,复置於下岸,寻迁於上岸水东。又北有十三都巡检司,后迁白水砦,寻复故。  连平州本连平县。崇祯六年以和平县惠化都置,析长宁、河源二县及韶州府翁源县地益之。寻升为州。西有银梅水,源出杨梅坪,即浈水上源。南有长吉里、东南有忠信里二巡检司。东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二:  河源州北。旧属府,崇祯六年改属州。故城在西南。洪武二年徙於寿春市。万历十年迁於今治。南有槎江,即龙川江,下流为东江。又北有新丰江入焉。又东北有蓝口巡检司。  和平州少北。正德十三年八月以龙川县之和平司置,析河源县地益之,属府。崇祯六年改属州。北有九连山。西北有浰头山,三浰水出焉,亦名和平水,有浰头巡检司。  潮州府元潮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县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海阳倚。南滨海,有急水门。东有鳄溪,一名恶溪,亦名韩江,又名意溪,东入於海。西北有潘田巡检司。又有枫洋巡检司,寻迁县南园头村。  潮阳府南。东南滨海。西南有练江。南有海门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东有招宁、西北有门辟、北有桑田三巡检司。又有吉安巡检司,治氵戎水都南山下,后迁贵屿村。  揭阳府西。西北有揭岭。南有古溪。东南滨海。西有南寨巡检司,本名湖口,治湖口村,后迁棉湖寨,更名。东有北寨巡检司,本治县西北冈头山,后迁县东北鸟石山南,寻还旧治,后又迁县东桃山铺前。  程乡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隶广东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废来属。南有梅溪,即兴亭江之下流,一名恶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乡巡检司,治梅塘堡,后迁县西北石镇村旁。东南有丰顺乡巡检司,本在县西北平远县界,后迁松口市。  饶平府东北。成化十二年十月以海阳县三饶地置,治下饶。东南滨海,海中有南澳山,有大成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黄冈、西有凤凰山二巡检司。又东南有柘林寨。  惠来府西南。嘉靖三年十月以潮阳县惠来都置,析惠州府海丰县地益之。南滨海。西有三河,以大河、小河、清远河三水交会而名,即韩江之上源。东南有靖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神泉巡检司,本名北山,治县西北山村,后迁神泉村,更名。  镇平府北。本平远县石窟巡检司,崇祯六年改为县,析程乡县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於程江。东有蓝坊巡检司,自石窟司迁治,更名。  大埔府东。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氵恋洲,清远二都地益之。南有神泉河,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又西有恶溪。东北有虎头沙、西有三河镇二巡检司。又南有大产巡检司,后迁黄沙。西南有乌槎巡检司,后迁高陂。  平远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乡县豪居都之林子营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惠州府之兴宁四县地益之,属江西赣州府。四十二年正月还三县割地,止以兴宁程乡地置县,来属。  普宁府西南。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阳县氵戎水都置,析洋乌、黄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贵山都之贵屿。万历十年移治黄坑,以洋乌、氵戎水二都还潮阳。西有冬瓜山,冬瓜水出焉,下流为揭阳县之古溪,与南、北二溪合,下流至澄海县入於海。西南有云落径巡检司。  澄海府东南。本海阳县之辟望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改为县,析揭阳、饶平二县地益之,而徙辟望巡检司於县北之南洋府,仍故名。南滨海,亦曰鸣洋海。西南有蓬州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置。又有驼浦巡检司。  高州府元高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治电白。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复为府。后徙治茂名。领州一,县五。东南距布政司一千里。  茂名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南滨海。城西有窦江,源出信宜县,东北流,鉴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南有赤水巡检司。东南有平山巡检司,治红花堡,后迁县东北之电白故县。又西南有博茂巡检司,后废。  电白府东。旧治在西北。今治本神电卫,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迁於此。东滨海。西北有立石巡检司,后废。  信宜府北。南有窦江。东北有中道巡检司,治在怀德乡黄僚寨之左,废,后复置於罗马村,寻又迁於三桥。  化州元化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四月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来安山。东北有茂名水,窦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罗水,俱自广西北流县流入,与茂名水合,至吴川县为吴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检司。东南距府九十里。领县二:  吴川州南。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中有?冈洲。有?冈洲巡检司,在洲南滨海,后迁洲上。东南有宁川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氵窖,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又迁於芷皞口。  石城州西。元属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属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属州。南滨海。西有零缘巡检司。  雷州府元雷州路,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三。东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倚。东滨海。南有擎雷水,自擎雷山南流,东入於海。西有海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清道、东南有黑石二巡检司。  遂溪府北。东西滨海。西南有乐民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检司,治故湛川县,后迁县东南故铁杷县。又西南有涠洲巡检司,治海岛中博里村,后迁蚕村。  徐闻府南。东西南三面滨海。西有海安守御千户所,东有锦囊守御千户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东场、东有宁海二巡检司。又西北有遇贤巡检司,废。  廉州府元廉州路,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九年四月属雷州府。十四年五月复为府。领州一,县二。东距布政司千二百十里。  合浦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复置。东有大廉山,州以此名。东南滨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也。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广西容县流入,迳州,江口分为五,西南注於海。又北有石康县,成化八年省。东有永安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东南有珠场、东北有永平二巡检司。又北有高仰巡检司,治马栏墟,后迁於县西南。  钦州元钦州路,属海北海南道。洪武二年为府。七年十一月降为州,以州治安远县省入。九年四月降为县,来属。十四年五月复为州。西南滨海,中有乌雷山,入安南之要道也。又有分茅岭,亦与安南分界。龙门江在城东,又东有钦江,俱入於海。南有淞海、西南有长墩、西北有管界三巡检司。又西有如昔、又有佛淘二巡检司,与交址接界,宣德二年入於安南,嘉靖二十一年复。又西南有千金镇。东距府百四十里。领县一:  灵山州北。元属钦州。洪武九年四月属廉州。十四年五月仍属钦州。北有洪崖山,洪崖江出焉,经县东,与罗阳山水合,为南岸江,南流为钦江。又南有林墟、西有西乡二巡检司。  琼州府元乾宁军民安抚司。元统二年十月改为乾宁安抚司,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琼州府。二年降为州。三年仍升为府。领州三,县十。东北距布政司千七百五十里。  琼山倚。南有琼山。北滨海,有神应港,亦曰海口渡,有海口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十月置。又西南有水蕉村,万历二十八年置水会守御千户所於此。南有石山。又有清澜巡检司,废。  澄迈府西。北滨海。南有黎母江。东有澄江。西北有澄迈巡检司,治石?矍都。南有兔颖巡检司,治曾家东都,后迁南黎都,废。西南有铜鼓巡检司,治新安都,后迁西黎都,废。又有那拖巡检司,治那拖市,后迁县西森山市,废。  临高府西。北滨海。南有黎母江。南有田牌巡检司,后迁坟横冈。又东有定南、北有博铺二巡检司,废。  安定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天历二年十月升为南建州。洪武元年十月复为县。南有五指山,亦曰黎母山,黎人环居山下,外为熟黎,内为生黎。北有建江,绕郡境西北流,入南渡江。东有潭览屯田千户所,元置,洪武中因之,永乐四年废。西有青宁巡检司。又东有宁村巡检司,治潭览村,后迁县东南南资都,仍故名。  文昌府东。西北有七星山。南有紫贝山。东北滨海。东南有文昌江,入於海。又东北有清澜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置,万历九年迁县东南南?毛都陈家村。西北有铺前巡检司。东北有青蓝头巡检司,后迁县东抱凌港。  会同府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东滨海。西有黎盆溪,东有调嚣巡检司,治端赵都,寻迁县东南南沧村。  乐会府东南。西有白石山。东滨海。西北有万泉河,有黎盆水流入焉。  儋州元南宁军,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儋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宜伦县省入。西北有龙门岭。西滨海。北有伦江。西南有镇南、又有安海二巡检司。又东有归姜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三百七十里。领县一:  昌化州南。旧城在东南,今城本昌化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正统六年五月徙县治焉。西滨海。南有昌江。  万州元万安军,属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十月改为万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万安县省入。北有六连山,龙滚河出焉。东南海中有独洲山。东有莲塘巡检司,后废。西北距府四百七十里。领县一:  陵水州南。东北有旧县城,今治本南山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正统间,迁县於此。西有小五指山。东滨海,海中有双女屿。东北有牛岭巡检司。  崖州元吉阳军,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为崖州,属府。正统四年六月以州治宁远县省入。南有南山。北有大河,自五指山分流,南入海。东有滕桥、西有抱岁、又西北有通远三巡检司。北距府千四百一十里。领县一:  感恩州西北。旧属儋州。正统五年来属。西滨海。南有南湘江,源自黎母山,西南入於海。东南有延德巡检司。  罗定州元泷水县,属德庆路。洪武元年属德庆州。万历五年五月升为罗定州,直隶布政司。西南有泷水,源出瑶境。又有泷水、新宁、从化三千户所,俱万历七年置。又有函江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於西宁县境,十六年迁於州界之鳷沟驿。南有开阳乡、西北有晋康乡二巡检司。又东有建水巡检司,治建水乡,后迁县东南古模村,又迁高要县白坭村,寻复还白模。领县二。东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东安州东。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东山黄姜峒置,析德庆州及高要、新兴二县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泷水流入焉。东北有南乡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富霖守御千户所,俱万历五年五月置。东南有罗苛巡检司。  西宁州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西山大峒置,析德庆州及封川县地益之。东北有西江,与德庆州分界。东南有泷水。西南有封门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乡巡检司。又西南有怀乡巡检司,后废。  广西《禹贡》荆州之域及荆、扬二州之徼外。元置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治静江路。属湖广行中书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为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广西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州四十有八,县五十,长官司四。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北至怀远,与湖广、贵州界。东至梧州,与广东界。西至太平,与贵州、云南界。南至博白,与广东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师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一。弘治四年,户四十五万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万六千二百七十四。万历六年,户二十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万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元静江路。洪武元年为府。五年六月改为桂林府。领州二,县七:  临桂倚。洪武三年七月建靖江王府於独秀峰前。东有桂山。东北有尧山。又有桂江,亦曰漓江,南有阳江来合焉,至苍梧县合於左、右江。东有芦田市、西有两江口二巡检司。南有湘山渡巡检司,后废。  兴安府北。南有海阳山,湘水出其北,流入湖广永州府界,漓水出其南,南入梧州府界。北有越城岭,亦曰始安峤,五岭之最西岭,下有始安水流入漓水。西南有融江六峒、西有盐砂寨、北有唐家铺三巡检司。又西南有岩关。  灵川府北。北有百丈山。东北有融江,源出融山二洞中,一名银江,流经县境,又南入灵川县界,合於漓江。南有白石潭、东北有千秋峡二巡检司。  阳朔府南。北有阳朔山。东有漓江。东南有伏荔市、南有都乐墟二巡检司。西有白竹寨巡检司,废。  全州元全州路,属湖广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东北有柳浦三巡检司。又东北有平塘巡检司,废。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  灌阳州南少东。南有灌水,经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宁乡崇顺里巡检司。  永宁州元古县。洪武十四年改为古田县。隆庆五年三月升为永宁州。县旧治在今州南三十里。洪武初,移於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又有黄源水,下流入漓江。南有桐木镇、又有常安镇、西南有富椽镇三土巡检司。东距府百五十里。领县二:  永福州东南。旧属府,隆庆五年三月改属州。西南有太和山,太和江环其下,东入柳州府,为雒清江。又西南有理定县,元属静江旧路,正统五年九月省。又有兰麻镇、东北有铜鼓市二巡检司,废。  义宁州东北,旧属府,隆庆五年三月改属州。北有丁岭,义江出焉,下流分为二,东流者为临桂县之相思水,入於漓江,南流者为永福县之白石水,即太和江也。西北有桑江口巡检司。  平乐府元大德五年十一月置。洪武元年因之。领州一,县七。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平乐倚。东南有鲁溪山。西北有漓江,又北有乐川水,东经昭潭流合焉。又东有榕津寨巡检司,又有水滻营土巡检司。又东有龙平寨巡检司、昭平堡土巡检司,废。又东有团山堡,东南有广运堡、足滩堡,又南有甑滩堡,俱弘治后置。  恭城府东北。南有乐川水,又东有势江,南有南平江,北有平川江,西南有西水江,俱流合焉。东北有镇峡寨、东有势江源二巡检司。又有白面寨、西岭寨二土巡检司。  富川府东少北。元属贺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浔州府,后来属。西南有钟山县,旧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霭石山下,而置边蓬寨巡检司於旧治。北有秦山,接湖广道州界。东北有氓渚岭,即临贺岭,与湖广江华县分界。又东有富江,南合贺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检司。  贺府东南。元贺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初,以州治临贺县省入,属浔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后来属。东北有临贺岭,亦曰桂岭,下有桂岭县,元末废。东有贺江,至广东封川县合於西江。南有信都乡巡检司。北有沙田寨巡检司,后迁县西点灯寨,寻废。又东北有大宁寨、樊字寨、白花洞三土巡检司,后废。  荔浦府西少南。旧属桂林府,弘治四年来属。旧治在今县西。景泰七年移於后山,即今治。东有铜鼓岭,一名火焰山。又荔江在南,下流入漓江。东南有峰门寨巡检司,后迁中峒。西北有南原寨巡检司,后迁县东南下峒,又迁县东延滨江。又西南有华盖城,万历中筑。  修仁府西少南。旧属桂林府,弘治四年来属。旧治在今县西马浪坪。景泰初,迁今县南霸寨村。成化十五年迁於五福岭,即今治。东北有荔江,有丽壁市土巡检司。西南有石墙堡,万历间筑。  昭平府南少东。万历四年四月析平乐、富川二县地置。五年又析贺县地益之。东有五指山。又有漓江。又有思勤江,下流入於漓江。东南有龙平县,元属府,洪武十八年废。  永安州元立山县,属府。洪武十八年废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成化十三年二月置州,曰永安,属桂林府。弘治三年九月改为长官司。五年复为州,来属。东有蒙山,下有蒙水。南有古眉寨土巡检司。北有群峰寨土巡检司,后迁州西北杜莫寨,又迁州北猫儿堡。东南有仙回营,万历中置。东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元梧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九。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苍梧倚。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郁二水,合流於浔州府城东,为浔江;入府界,东经立山下,又东经此,与桂江合,谓之三江口,下流为广东之西江。东有长行、西有安平、北有东安、西南有罗粒四巡检司。  藤府西。元藤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省州治镡津县入焉。十月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北有藤江,亦曰镡江,即浔江也。东南有绣江,西有幕僚江,俱流入焉。又西北有五屯守御千户所,嘉靖初置。西有白石寨、南有窦家寨、东北有赤水镇三巡检司。又东有溻洲、南有周村、西南有驿面、又南有思罗四巡检司,废。  容府西南。元容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省州治普宁县入焉。西北有容山。南有容江,亦名绣江。又东有波罗里大洞、西南有粉壁寨二巡检司。  岑溪府南少西。元属藤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府。东北有乌峡山。西有绣江。东南有上里平河村、西南有南渡二巡检司。又东南有连城乡义平巡检司,废。  怀集府东北。元属贺州。洪武初,属平乐府。十年五月来属。西南有怀溪水。东有武城乡、西有慈乐寨、西北有兰峒寨三巡检司。  郁林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南流县省入。十月来属。南有南流江,至广东合浦县入海。有横岭、文俊二巡检司,废。东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领县四:  博白州西南。西有双角山,绿珠江出其下,流合县南饮马水,下流入南流江。南有周罗、西南有沙河二巡检司。又有安定、春台、平山、兆常四土巡检司,寻废。又东南有海门镇,旧为入安南之道。  北流州北。元属容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东北有勾漏山。东有铜石山,产水银、硃砂。又南有扶来山,陵水出焉,西南有峨石山,罗水出焉,俱流入广东化州界。又北有绿蓝山,绿蓝水出焉,分为二。东流者经城东登龙桥,与广东高州府流入之绣江合,又东经容县,为容江。西流者入郁林州,为南流江。南有双威寨巡检司。西有都陇、又有中山、又有清湾三巡检司,废。又西有天门关,本名鬼门关,洪武初,改为桂门关;宣德中,更今名。  陆川州南少东。元属容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旧为入安南之道。东有龙化江,下流合容江。南有温水寨巡检司。  兴业州西少北。南有铁城山。北有翻车岭,龙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南有赵家寨、西有长宁寨、北有平安寨、又有棠木寨四巡检司,后俱废。  浔州府元浔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桂平倚。南有白石山。西北有大藤峡。北有黔江,一名北江,亦曰右江,南有郁江,一名南江,亦曰左江,至城东汇为浔江。东北有武靖州,成化三年置,万历末废。又东有大黄江口、北有靖宁乡、东北有大宣乡、又有思隆乡、又有木盘浦、西南有常林乡六巡检司。又南有罗秀土巡检司,又北有碧滩堡、镇峡堡,俱成化中置。东有牛屎湾堡,西有淹冲堡、秀江堡,俱嘉靖中置。  平南府东。东南有龚江,即浔江也,东有白马江流入焉。又有奉议卫,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於奉议州,正统六年五月迁於此。东北有大同、西北有泰川、西南有武林三巡检司。又南有峒心、东南有三堆、东北有大峡、西北有平岭四土巡检司。  贵府西。元贵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降为县,来属。南山在南。又有东、西、北三山。南有郁江,亦曰南江,群川悉流入焉。有向武军民千户所,本向武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十月置於向武州,三十年三月升军民所,正统六年五月来迁县北门外,万历二十三年又迁县西北谢村镇。东南有新安寨、北有北山寨二巡检司。又南有桥头墟、西有瓦塘渡、又有五州寨、又有东鋋渡、又有郭东里五巡检司,废。又东南有三江城,万历中筑。  柳州府元柳州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二,县十。东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马平倚。元为府属,洪武元年徙府治於此。南有柳江,亦曰浔水,亦曰黔江,上流自贵州黎平府流入府境,下流至桂平县合於郁江,亦曰右江。南有新兴镇、都博镇二巡检司。又有归化镇巡检司,废。  洛容府东北。旧治白龙岩,天顺中,徙於硃峒。正德时,为瑶、僮所据,嘉靖三年十一月复,万历四年正月迁於灵塘,以硃峒旧治为平乐镇,留兵百名守之。城南有洛清江,至马平县入於柳江。西南有江口镇、又有运江二巡检司。东有平乐镇巡检司,治石榴江,后迁县东北中渡。又西南有章洛镇巡检司,废。  柳城府西北。旧治龙江南,元为府治。洪武元年迁治龙江东,而府徙治马平县。龙江自天河县流入,合於融江,即柳江上流。东有东泉镇巡检司。北有古枿镇巡检司,初治融江东岸,后迁马头驿。又东北有古清镇、西有洛好镇、又有廖洞镇三巡检司。  罗城府西北。洪武二年十月以罗城乡置,属融州。十年五月来属。北有武阳江,下流合於融江。北有武阳镇、又有莫离镇、又有通道镇三巡检司。又旧有安湘镇、乐善镇、中峒镇三巡检司,废。  怀远府北。元属融州。洪武十年废,置三江镇巡检司。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来属,治大融江、浔江之汇。万历十九年移治丹阳镇。西北有九曲山,山南为石门山,两山夹峙。福禄江自贵州永从县流迳其中,至融县为融江,至柳城县为柳江。又东北有浔江,自湖广靖州流合焉,有浔江镇巡检司。又西北有万石镇,又有宜良镇、丹阳镇三巡检司。  融府西北。元融州,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以州治融水县省入,来属。十年五月降为县。东南有灵岩山。北有云际山。其西曰上石门,以两山夹峙,融江中流也。又东有宝积山,产铁。东北有思管镇、东南有清流镇、西南有鹅头隘三巡检司。又北有长安镇巡检司,本在融江东岸,后迁西岸。又有大约镇土巡检司。又有保江镇、理源镇、西峒镇三巡检司,废。  来宾府南。元属象州。洪武十年五月来属。西南有白牛洞。北有白云洞。南有大江,亦曰都泥江。西有界牌镇巡检司,后迁县南之南冈。  象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十月来属,以州治阳寿县省入。西有象山。东有雷山。南有象江,即柳江。东北有龙门寨巡检司。又有鹅颈镇、尖山镇二巡检司,废。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领县一:  武宣州南。元曰武仙。宣德六年更名。旧治阴江。宣德六年三月徙於高立。东南有大藤峡,后名永通峡。西有柳江,又有都泥江,亦谓之横水江,来入焉,下流为浔州府之右江,亦入於柳江。西北有安永镇、西南有县郭镇二巡检司。又东有东乡、又有周冲、又有闲得三巡检司,废。  宾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领方县省入。十月来属。东南有镇龙山。西南有灯台山。西有古漏山,下有古漏关,古漏水出焉,入於宾水。宾水在南,即都泥江也。东有安城镇巡检司。又东有梁村巡检司,后废。北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迁江州北。西有古党山,有峒。东北有大江,即都泥江。东有迁江屯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东南有清水镇巡检司,又有罗目镇、李广镇二巡检司,废。又东有石零堡,北有都历堡,俱正德中筑。  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东合北江,又东入迁江县之大江。西北有三里营,南丹卫在焉。卫旧在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二十九年正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寻罢军民,止为卫。永乐二年十二月徙上林县东,正统六年五月徙宾州城,与宾州千户所同治,万历八年徙於此。西南有周安堡,在八寨中,旧为瑶、僮所据,嘉靖三年讨平之,万历七年改属南丹卫。西北有三畔镇巡检司。又东北有琴水桥、东南有思龙镇、又有三门滩镇三巡检司。  庆远府元庆远路。洪武元年为府。二年正月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三年六月复曰庆远府。领州四,县五,长官司三。东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宜山倚。北有龙江,东流入融县,合於融江。西有河池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置於河池县,永乐六年徙於此。东有大曹镇、西有怀远镇、又有德胜镇、又有东江镇四巡检司。  天河府北少东。旧县在高寨。洪武二年迁於兰石。正统七年又迁甘场。嘉靖十三年又迁福禄镇。万历十九年始移今治。西南有龙江,自贵州独山州流入。北有东禅镇巡检司,又有思农镇、归仁镇二土巡检司。  忻城府南少东。西有乌泥江,即都泥江。北有三寨堡土巡检司。  河池州元河池县。弘治十七年五月升为州。县旧治在州北怀德故城。天顺六年迁屏风山。成化十三年还治怀德。嘉靖四年又迁凤仪山南。西有智州山。东有金城江,下流合於都泥江。江北有金城镇巡检司。又东有都铭镇、土堡镇二巡检司,后废。东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二:  思恩州东北。旧属府,正德元年二月改属州。旧治在环江洲。永乐末,迁於清潭村。宣德三年十一月迁於白山寨。成化八年迁於欧家山。南有环江,北有带溪,皆合流於龙江。有安化镇、归思镇二巡检司。又有普义镇、吉安镇、北兰镇三巡检司,废。  荔波州西北。洪武十七年九月析思恩县地置,属府。正统十二年改属南丹州。成化十一年九月又属府。正德元年来属。州东南有劳村江,源出贵州陈蒙烂土长官司,流入州界,为金城江。又东有穷来、南有蒙石、又有方村三土巡检司,后废。  南丹州洪武七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废,寻复置。西有孟英山,旧产银。南有都泥江,自贵州定番州流入。东距府二百四十里。  东兰州洪武十二年置。以西兰州省入,又省安习、忠、文三州入焉。东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又名红水河,又名乌泥江。东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元地州。洪武元年改置。北有都泥江,有布柳水流合焉。南有那州,洪武元年省。东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顺长官司府西南。  永定长官司府南。二司皆弘治五年析宜山县地置。  永安长官司弘治九年九月析天河县十八里地置。  南宁府元南宁路。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七,县三。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宣化倚。东有昆仑山,上有昆仑关。又有横山,又有思玉山。北有马退山。东南有望仙坡,与青、罗二山相对。城西南有大江,即郁江,一曰夜郎豚水。其上流有二:一为南盘江,经府城南,曰右江;一为丽江,经府城西南,曰左江。合流处谓之合江镇,下流为浔州府之左江。东有金城寨、西有那南寨、又有那龙寨、又有迁隆寨、南有八尺寨五巡检司。  隆安府西北。嘉靖十二年四月析宣化县那久地置。东有火焰山。城北有盘江,亦曰右江。西南有那楼寨、西北有驮演寨二巡检司。  横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宁浦县省入,属浔州府。十年五月降为县,来属。十三年十一月复为州,仍置宁浦县为州治,县寻废。东有乌蛮山。南有郁江,又东南有武流江,源自广东灵山县,流入境合焉。东有古江口、西有南乡二巡检司。又南有太平关,成化四年置。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领县一:  永淳州西。元属横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横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西临郁江。南有南里乡、北有武罗乡二巡检司。又东北有修德乡巡检司,景泰间迁於县西,后废。  新宁州隆庆六年二月以宣化县定禄洞地置。北有三峰山。城西有丽江,一名定禄江,又名文字水。东南有渠乐寨巡检司。东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元属思明路。洪武初废。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属思明府。弘治十八年来属。南有十万山,上思江出焉,东流合西小江,西即交址所出之左江也。又有明江,亦出十万山,西流入思明府界。又西有迁隆峒土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里。  归德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弘治十八年来属。郁江在西南。东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嘉靖九年十二月来属。南盘江在西。东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元属思明路。洪武初废。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属思明府。万历三年九月来属。东北距府四百余里。  下雷州元下雷峒。洪武初,属镇安府。嘉靖四十三年来属。万历十八年升为州。南有逻水,自镇安府流入,南宁府左江之别源也。东距府五百八十里。  思恩军民府元思恩州,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后属云南广西府。永乐二年八月直隶广西布政司。正统四年十月升为府。六年十一月升军民府。旧治在府西北。正统七年迁府东北之乔利。嘉靖七年七月又迁武缘县止戈里之荒田驿,因割止戈二里属之。西北有都阳山。东南有靖远峰。北有红水江,又有驮蒙江,一名清水江,流合焉。又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於郁江。东有凤化县,正德六年七月置,嘉靖八年十月废。东有古零,西有定罗、那马、下旺,北有兴隆,东北有白山、安定,西北有旧城、都阳九土巡检司。领州二,县二。东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奉议州元直隶广西两江道。洪武五年省入来安府。七年二月复置,直隶行省。二十八年复废,寻复置,直隶布政司。嘉靖六年二月来属。东有旧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迁於此。北滨南盘江,有州门渡。距府百十里。  上映州元属镇安路。洪武五年废为洞。万历三十二年复置,来属。东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府西南。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嘉靖七年七月来属。北有南盘江,南有大罗溪,东流合焉,即枯榕江之下流也。  武缘府南。元属南宁路。万历五年十月来属。西有西江,即大榄江也,东南有南流江合焉。东有镆鎁寨、又有博涩寨、西有高井寨、西北有西舍寨四巡检司。又南有横山寨巡检司,废。  太平府元太平路,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置。洪武二年七月为府。领州十七,县三。东北距布政司二千五十里。  崇善倚。府治驮卢村,洪武二年徙治丽江。旧县治在府西北,嘉靖十九年迁入郭内。北有青连山。东有将军山,下有威震关,一名伏波关。南有府前江,即丽江,又西有逻水流入焉。北有壶关,正德三年置。又东北有保障关。  陀陵府东北。东有渌空山,渌空江出焉,亦名绿甕江。又南有丽江。  罗阳府东北。南有丽江。西有驮排江,源出永康县,下流入於丽江。以上三县,元俱属太平路。  左州东有旧治。成化十三年迁於思崖村。正德十五年迁於今治,本古揽村也。西北有金山。南有丽江。西南距府百里。  养利州有旧州三,一在州北,一在西北,一在东北。又西北有养水。北有通利江,至崇善县注於丽江。以上二州,元属太平路。南距府百五十里。  永康州元永康县,属太平路。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升为州。北有故城。万历中迁於今治。西有绿甕江,下流亦合丽江焉。西南有思同州,旧属府。万历二十八年六月省。西南距府二百里。  上石西州元属思明路。洪武末省。永乐二年复置。万历三十八年来属。东有明江,西北流入丽江。东北距府三百三十里。  太平州自此以下十一州,元属太平路。逻水在西,下流入丽江。东南距府八十里。  思城州南有教水,下流合於陇水。东南距府五百里。  安平州南有陇水,下流合於逻水。东南距府百十里。  万承州西南有绿降水,亦名玉带水。西南距府五十里。  全茗州西有通利江,一名大利江。南距府百六十里。  镇远州北有杨山。南有岩磨水。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茗盈州南有观音岩,涧水出焉,下流入於丽江。西南距府六十里。  龙英州南有通利江,有三源,下流入於丽江。南距府二百十里。  结安州西有堰水,下流入丽江。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  结伦州南有咘毕水。即堰水之上流。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都结州南有咘毕水。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上下冻州元属龙州万户府。洪武初来属。西有八峰山,太源水出焉。又北有青连山。南有拱天岭。东距府二百二十里。  思明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年属思明府。万历十六年三月来属。东有逐象山。东北有明江,自思明府流入。东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元思明路。洪武二年七月为府,直隶行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南有明江,有永平寨巡检司。领州三。北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下石西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年属府。旧治在东南。万历间,始迁今治。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三年省。永乐二年复置。宣德元年与安南。  禄州元属思明府。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复置,寻没於交址。永乐三年收复。宣德元年与安南。  镇安府元镇安路。洪武二年为府。西有镇安旧城。洪武二年徙於废冻州,即今治也。南有驮命江,下流合郁江。又有逻水,发源府北土山峡中,下流至胡润寨,与归顺州之逻水合,有湖润寨巡检司。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田州元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为府。嘉靖七年六月降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宁府於府城。八年十月,府废,州复还故治,直隶布政司。东南有南盘江。西有来安路,元属广西两江道,洪武二年七月为府,领归仁州、罗博州、田州,十七年复废。北有上隆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府,成化三年徙治浔州府东北,更名武靖州。又有恩城州,元属路,洪武初属府,弘治五年废。东有床甲、拱甲、婪凤,西有武隆、累彩,北有岜马甲、篆甲,东北有下隆,东南有砦桑,西北有凌时,西南有万冈阳院,又有大甲、子甲,又有县甲、怕河、怕牙、思郎、思幼、候周十九土巡检司。距布政司千六百里。  归顺州元属镇安路。洪武初,废为洞。弘治九年八月复置,属镇安府。嘉靖初,直隶布政司。东北有龙潭水,南入交址高平府界。又南有逻水,发源西北鹅槽隘界。距布政司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七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旧州在西南,洪武六年移於古勘洞。西有南盘江,自贵州慕役长官司流入,下流为南宁府之右江。又北有红水江。东北有程县,洪武二十一年以泗城州之程丑庄置,属州,寻属庆远府,宣德初,还属州,嘉靖元年废。西南有利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七年十一月直隶布政司,正统六年五月徙治泗城州古那甲,嘉靖二年废。又西有上林长官司,永乐七年以州之上林洞置,直隶布政司,万历中,省入州,崇祯六年分司西地入云南广南府。有罗博关巡检司。北距布政司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向武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属田州府。二十八年废。建文二年复置,直隶布政司。旧州在东。万历四十五年迁於乃甲。南有枯榕江,下流入於右江。北有富劳县,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寻为夷僚所据,建文四年复置,后废。东有武林县,元亦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永乐初省入富劳县。距布政司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元属田州路。洪武二年属田州府,后为夷僚所据。建文元年复置,直隶布政司。西有岜炉江,下流合於通利江。距布政司二千五百四十里。  龙州元龙州万户府。洪武二年七月仍为州,属太平府。九年六月直隶布政司。南有龙江,自交址广源州流入,即丽江也,有明江流入焉,下流为南宁府之左江。距布政司二千三百里。  江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二十年直隶布政司。东有归安水,西有绿眉水,下流俱合於丽江。领县一。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  罗白州东北。洪武三年置,属思明府,后来属。南有陇冬水,下流入於丽江。  思陵州元属思明路。洪武三年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正月复置,直隶布政司。南有角硬山,角硬水出焉,又有淰削水合之,下流入思明府界。距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  凭祥州本凭祥县。永乐二年五月以思明府之凭祥镇置,属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升为州,直隶布政司。西北有丽江,自交址广源州流入。又南有镇南关,一名大南关,即界首关也。距布政司二千四十里。  安隆长官司元致和元年三月置安隆州,属云南行省。后废为寨,属泗城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仍属泗城州,后直隶布政司。西有坝达山,浑水河经其下,即红水江也,东入泗城州界。又西南有同舍河。距布政司里。

【版权声明】

成语对对子网所提供《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明史》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果任何第三方机构声称是任何内容的版权拥有者,并且不希望所属作品出现在本网站,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立即为您删除!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周官》、《仪礼》尚已,然书缺简脱,因革莫详。自汉史作《礼志》,后皆因之,一代之制点。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由于自发唯物主义不是以科,

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元史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

志第二十 礼乐三

  ○郊祀乐章  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  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  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降格,万福来并。  黄钟角一成词同前。  太簇徵一成词同前。  姑洗羽一成词同前。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黄钟宫  明水在下,钟鼓既奏。有孚颙若,陟降左右。辟公处之,多士稞将。吉蠲以祭,上帝其飨。  初献升降,奏《肃宁之曲》:  大吕宫  禋祀孔肃,盥荐初升。摄齐恭敬,以荐惟馨。肃雝多士,来格百灵。降福受厘,万世其承。  奠玉币,奏:  大吕宫  宗祀配飨,肇举明禋。嘉玉既设,量币斯陈。惟德格天,惟诚感神。于万斯年,休命用申。  迎俎,奏《丰宁之曲》:  黄钟宫  有硕斯俎,有涤斯牲。銮刀屡奏,血膋载升。礼崇茧栗,气达尚腥。上帝临止,享于克诚。  酌献,奏《嘉宁之曲》:  大吕宫  崇崇泰畤,穆穆昊穹。神之格思,祇蚃斯通。牺尊载列,黄流在中。酒既和止,万福攸同。  亚献,奏《咸宁之曲》:  黄钟宫  六成既阕,三献云终。神其醉止,穆穆雍雍。和风庆云,贲我郊宫。受兹祉福,亿载无穷。  终献词同前。  彻笾豆,奏《丰宁之曲》:  大吕宫  禋礼既备,神具宴娭。笾豆有楚,废彻不迟。多士骏奔,乐且有仪。乃锡纯嘏,永佐丕基。  送神奏:  圜钟宫  殷祀既毕,灵驭载旋。礼洽和应,降福自天。动植咸若,阴阳不愆。明明天子,亿万斯年。  望燎奏:  黄钟宫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祥光达曙,灿若景星。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大德九年以后,定拟亲祀乐章:  皇帝入中壝:  黄钟宫  赫赫有临,洋洋在上。克配皇祖,于穆来飨。肇此大禋,乾文弘朗。被衮圜丘,巍巍玄象。  皇帝盥洗:  黄钟宫  翼翼孝思,明德洽礼。功格玄穹,有光帝始。著我精诚,洁兹荐洗。币玉攸奠,永集嘉祉。  皇帝升坛:降同。  大吕宫  天行惟健,盛德御天。日月龙章,笋虡宫县。藁鞂尚明,礼璧苍圜。神之格思,香升燔烟。  降神,奏《天成之曲》:  圜钟宫三成  烝哉皇元,丕承帝眷。报本贵诚,于郊殷荐。藁鞂载陈,云门六变。神之格思,来处来燕。  黄钟角一成  大簇徵一成  姑洗羽一成词并同前。  初献盥洗,奏《隆成之曲》:  黄钟宫  肇禋南郊,百神受职。齐洁惟先,匪馨于稷。乃沃乃盥,祠坛是陟。上帝监观,其仪不忒。  初献升坛,降同。奏《隆成之曲》:  大吕宫  于穆圜坛,阳郊奠位。孔惠孔时,吉蠲为饎。降登祗若,百礼既至。愿言居歆,允集熙事。  奠玉币,正配位同。奏《钦成之曲》:  黄钟宫  谓天盖高,至诚则格。克祀克禋,骏奔百辟。制币斯陈,植以苍璧。神其降康,俾我来益。  司徒捧俎,奏《宁成之曲》:  黄钟宫  我牲既洁,我俎斯实。笙镛克谐,笾豆有飶。神来宴娭,歆兹明德。永锡繁禧,如几如式。  昊天上帝位酌献,奏《明成之曲》:  黄钟宫  于昭昊天,临下有赫。陶匏荐诚,声闻在德。酌言献之,上灵是格。降福孔偕,时万时亿。  皇地祗位酌献:  大吕宫  至哉坤元,与天同德。函育群生,玄功莫测。合飨圜坛,旧典时式。申锡无疆,聿宁皇国。  太祖位酌献:  黄钟宫  礼大报本,郊定天位。皇皇神祖,反始克配。至德难名,玄功宏济。帝典式敷,率育攸塈。  皇帝饮福:  大吕宫  特牲享诚,备物循质。上帝居歆,百神受职。皇武昭宣,孝祀芬苾。万福攸同,下民阴骘。  皇帝出入小次:  黄钟宫  惟天为大,惟帝飨帝。以配祖考,肃赞灵祉。定极崇功,永我昭事。升中于天,象物毕至。  文舞退,武舞进,奏《和成之曲》:  黄钟宫  羽籥既竣,载扬玉戚。一弛一张,匪舒匪棘。八音克谐,万舞有奕。永观厥成,纯嘏是锡。  亚终献,奏《和成之曲》:  黄钟宫  有严郊禋,恭陈币玉。大糦是承,载祗载肃。上帝居歆,馨香既饫。惠我无疆,介以景福。  彻笾豆,奏《宁成之曲》:  大吕宫  三献攸终,六乐斯遍。既右享之,彻其有践。洋洋在上,默默灵眷。明禋告成,于皇锡羡。  送神,奏《天成之曲》:  圜钟宫  神之来歆,如在左右。神保聿归,灵斿先后。恢恢上圆,无声无臭。日监孔昭,思皇多祐。  望燎,奏《隆成之曲》:  黄钟宫  熙事备成,礼文郁郁。紫烟聿升,灵光下烛。神人乐康,永膺戩谷。祚我丕平,景命有仆。  皇帝出中壝:  黄钟宫  泰坛承光,寥廓玄暧。暢我扬明,飨仪惟大。九服敬宣,声教无外。皇拜天祐,照临斯届。  宗庙乐章  世祖中统四年至至元三年,七室乐章:《太常集礼藁》云,此系卷牍所载。  太祖第一室:  天垂灵顾,地献中方。帝力所拓,神武莫当。阳溪昧谷,咸服要荒。昭孝明禋,神祖皇皇。  太宗第二室:  和林胜域,天邑地宫。四方宾贡,南北来同。百司分置,胄教肇崇。润色祖业,德仰神宗。  睿宗第三室:  珍符默授,畴昔自天。爰生圣武,宝祚开先。霓旌回狩,龙驾游仙。追远如生,皇慕颙然。  皇伯考术赤第四室:  威武鹰扬,冢位克当。从龙远拓,千万里疆。诞总虎旅,驻压西方。航海梯山,东西来王。  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  雄武军威,滋多历年。深谋远略,协赞惟专。流沙西域,饯日东边。百国畏服,英声赫然。  定宗第六室:  三朝承休,恭己优游。钦绳祖武,其德聿修。帝ME锡寿,德泽期周。蠲饣喜惟芗,祈飨于幽。  宪宗第七室:  龙跃潜居,风云会通。知民病苦,轸念宸衷。夔门之旅,继志图功。俎豆敬祭,华仪孔隆。  至元四年至十七年,八室乐章:《太常集礼》云,周驭所藏《仪注》所录舞节同。  迎神,奏《来成之曲》,九成:  黄钟宫三成  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孝心,若闻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  大吕角二成词同黄钟。  大簇徵二成词同黄钟。  应钟羽二成词同黄钟。  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再诣盥洗同。至大以后,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无射宫  天德维何,如水之清。维水内耀,配彼天明。以涤以濯,牺象光晶。孝思维则,式荐忱诚。  初献升殿,登歌乐奏《肃成之曲》:降同。  夹钟宫  祀事有严,太官有侐。陟降靡违,礼容翼翼。笾豆旅陈,钟磬翕绎。于昭吉蠲,神保是格。  司徒捧俎,奏《嘉成之曲》:别本所录亲祀乐章词同。  无射宫  色纯体全,三牺五牲。鸾刀屡奏,毛炰唆羹。神具厌饫,听我磬声。居歆有永,胡考之宁。  烈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  无射宫  于皇烈祖,积厚流长。大勋未集,燮伐用张。笃生圣嗣,奄有多方。锡我景福,万世无疆。  太祖第二室,奏《武成之曲》:  无射宫  天扶昌运,混一中华。爰有真人,奋起龙沙。祭天开宇,亘海为家。肇修禋祀,万世无涯。  太宗第三室,奏《文成之曲》:  无射宫  纂成前烈,底定丕图。礼文简省,禁网宽疏。还风太古,跻世华胥。三灵顺协,四海无虞。  皇伯考术赤第四室,奏《弼成之曲》:  无射宫  神支挺秀,右壤疏封。创业艰难,相我祖宗。叙亲伊迩,论功亦崇。春秋祭祀,万世攸同。  皇伯考察合带第五室,奏《协成之曲》:  无射宫  玉牒期亲,神支懿属。论德疏封,展亲分玉。相我祖宗,风栉雨沐。昔同其劳,今共兹福。  睿宗第六室,奏《明成之曲》:  无射宫  神祖创业,爰著戎衣。圣考抚军,代行天威。河南底定,江北来归。贻谋翼子,奕叶重辉。  定宗第七室,奏《熙成之曲》:  无射宫  嗣承丕祚,累洽重熙。堂构既定,垂拱无为。边庭闲暇,田里安绥。歆兹禋祀,万世攸宜。  宪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  无射宫  羲驭未出,萤爝腾光。大明丽天,群阴披攘。百神受职,四海宁康。愔愔灵韶,德音不忘。  文舞退,武舞进,奏《和成之曲》:别本所录亲祀乐章词同。  无射宫  天生五材,孰能去兵。恢张弘业,我祖天声。干戈曲盘,濯濯厥灵。于赫七德,展也大成。  亚献行礼,奏《顺成之曲》:终献词律同。  无射宫  幽通神明,所重精禋。清宫肃肃,百礼具陈。九韶克谐,八佾兟兟。灵光昭答,天休日申。  彻笾豆,登歌乐奏《丰成之曲》:  夹钟宫  豆笾苾芬,金石锵铿。礼终三献,乐奏九成。有严执事,进彻无声。神保聿归,万福来宁。  送神,奏《来成之曲》:或作《保成》。  黄钟宫  神主在室,神灵在天。礼成乐閟,神返幽玄。降福冥冥,百顺无愆。于皇孝思,于万斯年。  至元十八年冬十月,世祖皇后祔庙酌献乐章:《太常集礼》云,卷牍所载。  黄钟宫  徽柔懿哲,温默靖恭。范仪宫阃,任姒同风。敷天宁谧,内助多功。淑德祔庙,万世昌隆。  亲祀禘祫乐章:未详年月。《太常集礼》云,别本所录。以时考之,疑至元三年以前拟用,详见《制乐始末》。  皇帝入门,宫县奏《顺成之曲》:  无射宫  熙熙雍雍,六合大同。维皇有造,典礼会通。金奏王夏,祗款神宫。感格如响,嘉气来丛。  皇帝升殿,奏《顺成之曲》:  夹钟宫  皇明烛幽,沿时制作。宗庙之威,降登时若。趋以采茨,声容有恪。曰艺曰文,监兹衎乐。  皇帝诣罍洗,宫县奏《顺成之曲》:《太常集礼》云,至元四年用此曲,名曰《肃成》。至大以后用此,词律同。  无射宫  酌彼行潦,维挹其清。洁齐以祀,祀事昭明。肃肃辟公,沃盥乃升。神之至止,歆于克诚。  皇帝诣酌尊所,宫县奏《顺成之曲》:  无射宫  灵庭愔愔,乃神攸依。文为在礼,载斟匪祈。皇皇穆穆,玉佩声希。列侯百辟,济济宣威。  迎神,宫县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司徒捧俎,宫县奏《嘉成之曲》。至元四年,词律同。  酌献始祖,宫县奏《庆成之曲》:  无射宫  启运流光,幅员既长。敬恭祀事,郁鬯芬芗。德以舞象,功以歌扬。式歌且舞,神享是皇。  诸庙奏《熙成》、《昌成》、《鸿成》、《乐成》、《康成》、《明成》等曲。词阙。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  亚终献,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饮福,登歌奏《?成之曲》:  夹钟宫  诚通恩降,灵慈昭宣。左右明命,六合大全。啐饮椒馨,纯嘏如川。皇人寿谷,亿万斯年。  彻豆,登歌奏《丰成之曲》:  夹钟宫  三献九成,礼毕乐阕。于豆于登,于焉靖彻。多士密勿,乐且有仪。能事脱颖,孔惠孔时。  送神,奏《保成之曲》:  黄钟宫  云车之来,不疾而速。风驭言还,阒其恍惚。神心之欣,孝孙之禄。燕翼无疆,景命有仆。  武宗至大以后,亲祀摄乐章:《太常集礼》云,孔思逮本所录。  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别本,亲祀禘祫乐章,词律同。  皇帝盥洗,奏《顺成之曲》。至元四年,名《肃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升殿,登歌乐奏《顺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词律同。  皇帝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太常集礼》云,此金曲,思逮取之。详见《制乐始末》。  无射宫  于皇神宫,象天清明。肃肃来止,相维公卿。威仪孔彰,君子攸宁。神之休之,绥我思成。  迎神,奏《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黄钟宫三成  齐明盛服,翼翼灵眷。礼备多仪,乐成九变。烝烝孝心,若闻且见。肸蚃端临,来宁来燕。  大吕角二成  太簇征二成  应钟羽二成词并同上。  初献盥洗,奏《肃成之曲》。别本,亲祀乐章,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初献升殿,降同。登歌乐奏《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肃成之曲》,词律同。  司徒捧俎,奏《嘉成之曲》。至元四年,曲名词律同。  太祖第一室,奏《开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武成之曲》,词同。  睿宗第二室,奏《武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明成之曲》,词同。  世祖第三室,奏《混成之曲》:  无射宫  于昭皇祖,体健乘乾。龙飞应运,盛德光前。神功耆定,泽被垓埏。诒厥孙谋,何千万年。  裕宗第四室,奏《昭成之曲》:  无射宫  天启深仁,须世而昌。追惟显考,敢后光扬。徽仪肇举,礼备音锵。皇灵鉴止,降?无疆。  顺宗第六室,奏《庆成之曲》:  无射宫  龙潜于渊,德昭于天。承休基命,光被纮埏。洋洋如临,笾豆牲牷。惟明惟馨,皇祚绵延。  成宗第七室,奏《守成之曲》:  无射宫  天开神圣,继世清宁,泽深仁溥,乐协《韶英》。宗枝嘉会,气和惟馨。繁禧来格,永被皇灵。  武宗第八室,奏《威成之曲》:  无射宫  绍天鸿业,继世隆平。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厥功惟茂,清庙妥灵。歆兹明祀,福禄来成。  仁宗第九室,奏《歆成之曲》:  无射宫  绍隆前绪,运启文明。深仁及物,至孝躬行。惟皇建极,盛德难名。居歆万祀,福禄崇成。  英宗第十室,奏《献成之曲》:  无射宫  神圣继作,式是宪章。诞兴礼乐,躬事烝尝。翼翼清庙,烨有耿光。于千万年,世仰明良。  皇帝饮福,登歌乐奏《厘成之曲》:  夹钟宫  穆穆天子,禋祀太宫。礼成乐备,敬彻诚通。神胥乐止,锡之醇醲。天子万世,福禄无穷。  文舞退,武舞进,奏《肃成孔本作《肃宁》。之曲》。至元四年,名《和成之曲》,词律同。  亚终献行礼,宫县奏《肃成之曲》。至元四年,名《顺成之曲》,词律同。  彻笾豆,登歌乐奏《丰宁之曲》。至元四年,名《丰成之曲》,词律同。  送神,奏《保成之曲》。至元四年,名《来成之曲》,词律同。  皇帝出庙廷,奏《昌宁之曲》:  无射宫  缉熙维清,吉蠲致诚。上仪具举,明德荐馨。已事而竣,欢通三灵。先祖是皇,来燕来宁。  文宗天历三年,明宗祔庙酌献,奏《永成之曲》:  无射宫  猗那皇明,世缵神武。敬天弗违,时潜时旅。龙旗在涂,言受率土。不遐有临,永锡多嘏。  社稷乐章  降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二成  以社以方,国有彝典。大哉元德,基祚绵远。农功万世,于焉报本。显相默祐,降监坛墠。  太簇角二成  锡民地利,厥功甚溥。昭代典礼,清声律吕。谷旦于差,洋洋来下。相此有年,根本日固。  姑洗徵二成  平厥水土,百谷用成。长扶景运,宜歆德馨。五祀为大,千古举行。感通肸蚃,登歌镇宁。  南宫羽二成  币齐虔修,粢盛告备。仓庾坻京,繄谁之赐。崇坛致恭,幽光孔迩。享于精诚,休祥毕至。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礼备乐陈,辰良日吉。挹彼樽罍,馨哉黍稷。濯溉揭虔,维巾及LV。万年严祀,跄跄受职。  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降同。  应钟宫  春祈秋报,古今彝章。民天是资,神灵用彰。功崇礼严,人阜时康。雍雍为仪,燔芬苾香。  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  太簇宫  地祇向德,稽古美报。币帛斯陈,圭璋式缫。载烈载燔,肴羞致告。雨旸时若,丕图永保。  司徒捧俎,奏《丰宁之曲》:  太簇宫  我稼既同,群黎遍德。我祀如何,牲牷孔硕。有翼有严,随方布色。报功求福,其仪不忒。  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异世同德,于皇圣昭。降兹嘉祥,卫我大宝。生乃烝民,侔德覆焘。厥作祼将,有相之道。  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以御田祖,皇家秩祀。有民人焉,盍究本始。惟叙惟修,谁实介止。酒旨且多,盛德宜配。  亚终献,奏《咸宁之曲》:  太簇宫  以引以翼,来处来燕。豆笾牲牢,有楚有践。庸答神休,神亦锡羡。土谷是依,成此酬献。  彻豆,奏《丰宁之曲》:  应钟宫  文治修明,相成田功。功为特殊,仪为特隆。终如其初,诚则能通。明神毋忘,时和岁丰。  送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  不屋受阳,国所崇敬。以兴来岁,苞秀坚颖。云軿莫驻,神其谛听。景命有仆,与国同永。  望瘗位,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雅奏肃宁,繁厘降格。篚厥玄黄,丹诚烜赫。肇祀以归,瞻言咫尺。万年攸介,丕承帝德。  先农乐章  降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二成  民生斯世,食为之天。恭惟大圣,尽心于田。仲春劭农,明祀吉蠲。馨香感神,用祈丰年。  太簇角二成  耕种务农,振古如兹。爰粒烝庶,功德茂垂。降嘉奏艰,国家攸宜。所依惟神,庸洁明粢。  姑洗徵二成  俶载平畴,农功肇敏。千耦耕耘,同徂隰畛。田祖丕灵,为仁至尽。丰岁穰穰,延洪有引。  南吕羽二成  群黎力耕,及兹方春。维时东作,笃我农人。我黍既华,我稷宜新。由天降康,永赖明神。  初献盥洗,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泂酌行潦,真足为荐。奉兹洁清,神在乎前。分作甘霖,沾溉芳甸。慎于其初,诚意攸见。  初献升坛,奏《肃宁之曲》:  应钟宫  有椒其馨,维多且旨。式慎尔仪,降登庭止。黍稷稻粱,民无渴饥。神嗜饮食,永绥嘉祉。  正配位奠玉币,奏《亿宁之曲》:  太簇宫  奉币维恭,前陈嘉玉。聿昭盛仪,肃雝纯如。南亩深耕,麻麦禾菽。用祈三登,膺受多福。  司徒捧俎,奏《丰宁之曲》:  太簇宫  奉牲孔嘉,登俎丰备。地官骏奔,趋进光辉。肥硕蕃孳,歆此诚意。有年斯今,均被神赐。  正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宝坛巍煌,神应如响。备腯咸有,牲体苾芳。洋洋如在,降格来享。秉诚罔怠,群生瞻仰。  配位酌献,奏《保宁之曲》:  太簇宫  酒清斯香,牲硕斯大。具列觞俎,精意先会。民命维食,稗莠毋害。我仓万亿,神明攸介。  亚终献,奏《咸宁之曲》:  太簇宫  至诚攸感,蕣蚃潜通。百谷嘉种,爰降时丰。祈年孔夙,稼穑为重。俯歆醴齐,载扬歌颂。  彻豆,奏《丰宁之曲》:  应钟宫  有来雍雍,存诚敢匮。废彻不迟,灵神攸嗜。孔惠孔时,三农是宜。眉寿万岁,谷成丕乂。  送神,奏《镇宁之曲》:  林钟宫  {君灬}蒿凄怆,万灵来唉。灵神具醉,聿言旋归。岁丰时和,风雨应期。皇图万年,永膺洪禧。  望瘗位,奏《肃宁之曲》:  太簇宫  礼成文备,歆受清祀。加牲兼币,陈玉如仪。灵驭言旋,面阴昭瘗。集兹嘉祥,常致丰岁。  宣圣乐章  迎神,奏《凝安之曲》:  黄钟宫三成  大哉宣圣,道尊德崇。维持王化,斯文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盛容。  大吕角二成  生而知之,有教无私。成均之祀,威仪孔时。惟兹初丁,洁我盛粢。永言其道,万世之师。  太簇徵二成  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应物而然。时维上丁,备物荐诚。维新礼典,乐谐中声。  应钟羽二成  圣王生知,阐乃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良日惟丁,灵承丕爽。揭此精虔,神其来享。  初献盥洗,奏《同安之曲》:  姑洗宫  右文兴化,宪古师经。明祀有典,吉日惟丁。丰牺在俎,雅奏在庭。周回陟降,福祉是膺。  初献升殿,奏《同安之曲》:降同。  南吕宫  诞兴斯文,经天纬地。功加于民,实千万世。笙镛和鸣,粢盛丰备。肃肃降登,歆兹秩祀。  奠币,奏《明安之曲》:  南吕宫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稷惟馨,惟神之听。  捧俎,奏《丰安之曲》:  姑洗宫  道同乎天,人伦之至。有享无穷,其兴万世。既洁斯牲,粢明醑旨。不懈以忱,神之来塈。  大成至圣文宣王位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兗国复圣公位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庶几屡空,渊源深矣。亚圣宣猷,百世宜祀。吉蠲斯辰,昭陈尊簋。旨酒欣欣,神其来止。  郕国宗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万工训彝。惠我光明,尊闻行知。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沂国述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公传自曾,孟传自公。有嫡绪承,允得其宗。提纲开蕴,乃作《中庸》。侑于元圣,亿载是崇。  邹国亚圣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南吕宫  道之由兴,于皇宣圣。维公之传,人知趋正。与飨在堂,情文斯称。万年承休,假哉天命。  亚献,奏《文安之曲》:终献同。  姑洗宫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  饮福受胙。与盥洗同,惟国学释奠亲祀用之,摄事则不用,外路州县并皆用之。  彻豆,奏《娱安之曲》:  南吕宫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尊无越。  送神,奏《凝安之曲》:  黄钟宫  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祀事,威仪雍雍。歆兹惟馨,飙驭回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望瘗。与盥洗同。  右释奠乐章,皆旧曲。元朝尝拟撰易,而未及用,今并附于此。  迎神,奏《文明之曲》:  天纵之圣,集厥大成。立言垂教,万世准程。庙庭孔硕,尊俎既盈。神之格思,景福来并。  盥洗,奏《昭明之曲》:  神既宁止,有孚颙若。罍洗在庭,载盥载濯。匪惟洁修,亦新厥德。对越在兹,敬恭惟则。  升殿,奏《景明之曲》:降同。  大哉圣功,薄海内外。礼隆秩宗,光垂昭代。陟降在庭,摄齐委佩。莫不肃雝,洋洋如在。  奠币,奏《德明之曲》:  圭衮尊崇,佩绅列侑。笾豆有楚,业具和奏。式陈量币,骏奔左右。天睠斯文,繄神之佑。  文宣王酌献,奏《诚明之曲》:  惟圣监格,享于克诚。有乐在县,有硕斯牲。奉醴以告,嘉荐惟馨。绥以多福,永底隆平。  兗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  潜心好学,不违如愚。用舍行藏,乃与圣俱。千载景行,企厥步趋。庙食作配,祀典弗渝。  成国公酌献。阙。  沂国公酌献。阙。  邹国公酌献,奏《诚明之曲》:  洙泗之传,学穷性命。力距杨墨,以承三圣。遭时之季,孰识其正。高风仰止,莫不肃敬。  亚献,奏《灵明之曲》:终献同。  庙成奕奕,祭祀孔时。三爵具举,是飨是宜。于昭圣训,示我民彝。纪德报功,配于两仪。  送神,奏《庆明之曲》:  礼成乐备,灵驭其旋。济济多士,不懈益虔。文教兹首,儒风是宣。佑我阙。

【版权声明】

《志第二十 礼乐三-元史》内容来自网络或者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四字成语大全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元史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非有所为而为